短歌行朗诵十篇

时间:2023-03-25 21:5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短歌行朗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短歌行朗诵

短歌行朗诵篇1

在诗歌教学中,朗读和背诵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教师广泛的认可,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却很少有人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的。

诗歌诵读又叫吟哦,吟哦好了能让听众得到美的享受。反观现在的学生读诗,没有丝毫的感情介入,这与教师没有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注意这些方面:

一、要读出诗歌的节奏

读诗歌要注意断句,不能读破,该连在一起的要连在一起读。另外,注意停顿的长短,在需要长停顿的地方不做短停顿,在该短停顿的地方不做长停顿。还要注意声音的高低起伏,这样才能使诵读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二、要读出诗歌的感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说:“一切好诗都是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结晶,因此,我们读诗时要饱含感情。

要读出诗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用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感情。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起,“君”指岑夫子、旦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还”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需重读;“悲白发”极言人生易老,叹意浓,“悲”字应该重读。“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歌”“倾耳听”上,“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吐尽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尽显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三、要加强诗歌的背诵

诗歌背诵很重要,要注意对学生背诵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以下背诵方法: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之前先理清诗歌的思路,按诗歌的思路来背。

2.尝试背诵。不要读得非常熟了再去背,要及时尝试背诵,因为尝试背诵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过程。

3.分散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材料的记忆会受前面的记忆材料和后来的记忆材料的影响,因此在背诵时要分别加前缀记忆和后缀记忆。开头只受前缀记忆的影响,结尾只受后缀记忆的影响,所以开头和结尾记忆要牢固。分散记忆多了几个开头和结尾,所以记忆效果较好。

短歌行朗诵篇2

关键词:吟诵;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近年来,朗读教学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沉默是金”的沉闷课堂。但是,如何读书,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教师们的朗读教学往往是无目的、随意安排的,形式上多表现为齐读、个体读、各组轮流读、男生女生轮流读。你方读罢我登场,读前无要求,读后赞声好,学生往往只是为应付教师的要求而读,不用心,不动情。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听说过这句话,并且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多背诵,其实,这句话,并不只是要求背诵那么简单。这里的“吟”,是指吟诵,古人学习诗歌的方法,首先是要求要多背诵,其次是要求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吟诵,学会吟诵了,接下来也就会作诗了。

中国古典诗歌是以兴发感动的作用为诗歌美感之主要特质的,而这种美感的由来则与中国吟诵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这种吟诵的传统现在已经不大为人所知,很多人都以为朗诵就是吟诵。其实朗诵和吟诵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朗诵是现在大众广泛接受的一种读书方式,这种方式类似于表演话剧,演员在舞台上,像表演话剧一样,用铿锵有力的读书语调配合上夸张的表情和生动的手势来大声朗读,这种朗诵并不是中国诗歌传统中所说的吟诵。

古人在教小孩子学习诗歌的时候,主要有六种训练,包括了“兴、道、讽、诵、言、语”。在《周礼・春官》的《宗伯》篇里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1]贵族子弟,到了入学年龄,就要跟着“大司乐”,配合着音乐来歌唱诗歌,学习诗歌。解释《周礼》的郑玄对于诵,有一个解释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2] “倍”是一个通假字,本义应是背书的“背”,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诗歌,只是单纯地靠背还是不够的,还要在背的基础上,进行有声调,有节拍的“诵”,这个“诵”,就是吟诵。通过吟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声调和节奏。

古人学习诗歌,配合着音乐来歌唱,所以说“诗三首皆弦歌”。诗歌的最初起源就是原始歌谣,音乐性是诗歌的天生的属性。但是我们现在的古典诗歌教学课堂已经不能够再完全重现古代的吟诵教学情景了,因为当时的“大司乐”带着“国子”们吟诵时,旁边还得有乐师用乐器进行伴奏,学生们配合着他们的音乐来唱诗。但虽然没有乐师,没有乐器,我们也要表现诗歌的音乐美,那么其中的关键,就是要“以声节之”,也就是说,要读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来。

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吟诵指导:

一、标出平仄,划出韵律

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标出诗歌句子的平仄。短的诗词,要求独立完成,长的诗词,则可以分组合作完成。下面以杜甫的《蜀相》为例: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学生标注之后,还要引导他们在吟咏时要注意表现出声调的长、短、高、低、轻、重的变化。其中平声声调长,仄声声调为短;阴平阳平声调高而平,上声声调先低后高,去声声调先高后降。根据诗歌的平仄来进行诵读,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变化,有利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二、划出停顿,读准节奏

在教学杜甫的《蜀相》时,在划分了平仄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划出诗歌的节奏: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在吟诵时,要按音步的平仄来分节拍停顿的长短,平音步停得长些,而仄音步就应该停得短些,停顿的长短是按音步的节拍来定的。要注意的是,文法上停顿与声音上的停顿有的时候是不相同的。例如在这首诗中,“柏森森”如果按意义来划分的话,应是“柏~森森~~”,但是,按音步来划分,它应该是“柏森~~森~~”;这样的划分,在两个平音结尾,余音绵绵,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三、找出韵脚,读出情感

所谓“韵脚”,主要是指词中句尾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一般情况下,格律诗要求偶句押韵。朱光潜先生说:“就一般诗来说,韵的最大功用在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在中国诗中。它好比贯珠的串子,在中国诗里这串子尤不可少。”[3]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找对韵脚,有意识地吟咏,有助于完整地感受与把握全词的情感。

杜甫的《蜀相》押的是“真”韵,发音时开口度较小,气流从鼻腔徐徐流出,声音不响,给人一种平稳、沉静的感觉,适合表达深沉伤感的感情,恰好表达作者吊古伤今,借歌颂诸葛亮的伟业和事业未竟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和报国无门的感伤和愤懑。

吟诵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进入作者营造的情境中,情感被自己的声音激活之后,思维活跃起来了,理解力和想象力都活跃起来了,视觉、听觉、以及其他感觉彼此沟通、转移、渗透,就能够更好地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象,体会作品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叶嘉莹.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6

短歌行朗诵篇3

四川省宜宾县二中语文组:叶莉蓉

高一新生刚进校面对的语文就是一个诗歌单元,而朗诵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方法。好的朗诵可以通过文字和抑扬变化的声音调动起听者的感情,而诗歌朗诵会不但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热情,还能在朗诵过程中通过声音处理、音乐选择享受到各种艺术门类相通的精神之美。

我们的教材是配备有朗诵磁带的。朗诵者的音色、读音作为标准朗诵读音是无可挑剔的,个人认为这样的朗诵比较适合教读文言文,但诗歌朗诵毕竟不同,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朗诵也需要投入相应的感情,相信我们不少的老师对于教材磁带的这部分诗歌朗诵是比较失望的。比较之下,网络上大量的优秀朗诵资料倒是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模范。

但是我们许多学校的教室并不具备多媒体播放功能,这就很难让这些网络资料方便地发挥作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自己的使用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帮助。

第一,筛选优秀的朗诵资料。要找朗诵通过百度的MP3功能很容易实现,但这样找出来的资料却良莠不齐,需要筛选。我一般是先寻找名家示范朗诵,我常去的网站是“朗诵天地”,其中有“示范朗诵”,进入其中可以点击其中的“专家示范库”,在这里边,你可以找到大量的朗诵名家的精心之作,其中有部分作品也是我们课本上的作品,在这里试听你需要注册和安装“realplay”;如果这里边找不到需要的作品,这时候再使用百度的MP3功能,对搜索出来的作品一一进行试听选择。

第二,录音。我们可能在下载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人家不提供下载。比如“朗诵天地”的朗诵就只提供试听,不提供下载。如果你是网络高手,你可以破解他的文件地址;但我们很多语文老师都不是,怎么办呢?这时候我的招数就是使用录音软件——goldwave。

本来windows系统的附件中自己带有一个录音机,但这个录音机的时长有限制,只有1分钟,显然不适合我们的需要。goldwave文件不大,使用相对简单,功能比较强大,还是免费的(请到正规网站下载这个免费软件)。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如何运用它来录制声音。

1、打开goldwave程序,新建一个声音文件,文件长短根据自己要录制的声音文件的长短来设置。点一下控制器里那个红圆形的录音按钮,然后播放网络文件。这时候你最好关掉其他所有的的程序,也不要进行什么操作,免得把电脑里的其他声音也一并录制了进去。

2、个别人会发现自己录了半天什么也没有录下来,个人经验是需要进行录音设置:双击右下角系统图标栏中的小喇叭,然后依次点“选项”——“属性”——“录音”,在下面的复选框中把“wave”选中,点“确定”,钩选“wave”下的选项,调整好它的音量,“确定”。如果你是要录制自己的朗诵,在选择“wave”的时候改选“麦克风”,后边也改成“麦克风”的选择。现在可以再尝试1的过程了,一般来说只要不是自己设备有问题,应该没啥问题了。

3、录制完了声音,你会发现你的文件前边或者后边有一些多余的部分,或者文件声音太小。要删除文件中多余的部分很简单,选中你想要删除的部分(如何选中,请把鼠标放在你在goldwave中打开的声音文件上尝试使用鼠标的右键功能),按一下“delete”就ok了。如果是声音太小,你可以使用上边的操作按钮中的“改变音量”按钮(要认识它很容易,把鼠标放在各个按钮上停一停,就会出现这个按钮的名称),它可以放大你的文件声音,也可以缩小。其他的操作请自己尝试,或者在网络上进行学习。

4、保存文件。要注意的是保存的格式,要文件小,最好保存为MP3,如果想刻录成CD就保存为wave。

以上步骤也可以运用于转换某些声音文件的格式,当然你也可下载一个专门的转换软件,比如“全能音频转换通”来实现。

好了,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地把我们需要的声音文件据为己有了。怎么把它们用到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里呢?

短歌行朗诵篇4

关键词:歌唱与朗诵 基本功训练 艺术处理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在歌唱之前要先有感情地朗诵歌词,除了能更好地熟悉和理解歌曲内涵外,更重要的是朗诵能帮助学生练习歌唱基本功,提高发声训练的效果,增强艺术处理的能力。

歌唱是人类用以抒感、交流情感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形式,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它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二者虽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歌唱与朗诵都是口语的加工和提高,都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如今的歌唱与朗诵也都是在舞台上与观众较远距离地交流,需要扩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做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才能准确、清晰地表情达意,以此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的相似点

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基本功都要求在声音上达到松弛、清晰、纯正,不能给人以紧张造作、吃力、声嘶力竭的感觉。所以,两者都必须在呼吸、发声、吐字上下工夫。

1.呼吸的训练

呼吸是声音的原动力,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呼吸,而艺术创作中的呼吸与平时生活大不一样,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声音的音量大小、音质优劣,还会对思想情感的表达起到极大的作用。

歌唱与朗诵中的发声都需要正确的呼吸,而这种呼吸姿态包括姿势和神态两方面,使形态与精神两方面都处在对呼吸有利的最佳状态之中。

(1)呼吸的姿态

头顶虚空肩膀松,直背收臀要弛胸,

眉宇舒展心欢畅,神态清爽脑集中。①

发音前体会“头顶虚空”“直背收臀”“弛胸”,就是要摆脱妨碍呼吸的姿势,同时神态也会影响气息。以心情舒畅、心胸开阔的精神状态练习呼吸,才会使气息通顺,找到正确运用气息的感觉。

(2)吸气的方式

兴奋从容两肋开,小腹微收肩莫抬,

扩展腰背七分满,不觉吸气气自来。②

在既兴奋又从容的状态下,两肋向周围展开,上肢仍然松弛自如。两肋展开似乎有一种“发胖”的感觉,但只要“胖”到七分满就够了。因为太满就僵,一僵气就“死”了。

(3)呼气的方式

丹田支点要扎根,气柱缓缓往上升,

不僵不懈控制好,两肋逐渐复原形。③

丹田是呼气的支点,不能懈掉,否则,气就失去根了。呼出的气要均匀、平稳,自我感觉从丹田到声门之间形成一股具有一定能量的气柱。

姿态、吸气、呼气应统一成一体来进行练习。这种训练无论是歌唱还是朗诵,都是最基础的基本功练习。

2.发声的训练

“发声”讲的是声音的问题,声音好坏直接影响着歌唱和朗诵的效果,要求声音达到:集中、自然、圆润。声音集中才能洪亮、结实。声音自然,才能毫不做作;声音圆润,才能给人以美感。优美的声音会给在朗诵和歌唱中增添绚丽的光彩。

(1)发声训练的方式

开牙关,要微笑,舌根松,下巴掉。

一条声柱通硬腭,声音集中打面罩。④

“开牙关,要微笑”,必然引起软腭上提,这就增加了口腔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力量,可以加强口腔共鸣。“舌根松,下巴掉”,是指喉部要放松,以免紧张,妨碍气息的畅通而产生挤压声音的现象。“一条声柱通硬腭,声音集中打面罩”是让声音集中,并具有穿透力。

3.吐字的训练

歌唱和朗诵的吐字训练虽有许多不同之处(朗诵有更多的基本功和技巧训练),但在吐字的清晰、咬字不能死、语言的规范化的要求上是相同的。

在歌唱教学和练习中,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和状态是唱好一首歌的关键。然而,歌唱的发声状态对初学者来讲,有些抽象,难以掌握。对于朗诵我们并不陌生。因此,我们通过对朗诵的基本功训练,从中找到发声的共同点,来寻找对歌唱中的发声技巧的掌握。

二、艺术处理的相似点

众所周知,歌唱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是综合了语言、声音和音乐于一体的声乐艺术;而朗诵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艺术,两者都属于声音的艺术。具体地说,两者都是以人声为载体的声音艺术,都可以通过二度创作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1.艺术处理的手段、形式

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处理手段、形式非常相似,都可以用舞台布景、色彩灯光来加以烘托:可以有伴舞的形式,歌唱有独唱、二重唱、小组唱和合唱等;朗诵则有个人、两人对诵、集体朗诵和轮诵等。

2.艺术处理的过程

(1)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所谓作品的内涵,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诵时应从作品的立意、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词句、作品的风格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歌唱中也同样要做这些案头工作,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结构、乐句的长短、歌曲作品的风格等。

(2)有丰富的想象

在朗诵中要创造出鲜明的形象,必须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获得。歌唱也如此,歌唱者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展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把自己融入到作曲家的创作里或变成作品中的主人公。

(3)调整状态,力争忘我

朗诵艺术和歌唱艺术都是一种艺术创造,创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表演的效果。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是不可能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的。因此,朗诵者或歌唱者除了深入到作品中去深刻理解、深切感受、丰富想象以外,还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做到忘我、排除杂念,集中精力去体现作品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作品的积累、韵味的体现等。虽然歌唱与朗诵在一些艺术创造特殊技巧上不全相同,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基本练习,艺术处理手段、形式、过程存在着不少相同点。

由此看来,我们在学习歌唱的同时,应注重朗诵的练习,因为朗诵,在表达方式和抒发感情上更容易体现,练习过程中较容易被接受和理解。所以在歌唱教学中,让朗诵课作为声乐歌唱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对朗诵练习的基本功训练,掌握呼吸、发声及吐字的训练,逐字逐句地运用到歌唱中;可以借鉴朗诵的处理方式来进行歌唱创作的部分艺术处理;可以利用朗诵时的心理状态来训练自我调整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注释:

①②③④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8.第1版第15页.

短歌行朗诵篇5

深入学习和理解作品

我们常说:“诗言志”,作者“言”的究竟是什么“志”?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向的?如果朗诵者并不清楚,就无法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意图。所以,细致地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所含内容,使朗诵者本身首先为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所感染,由此产生强烈的愿望和兴趣,再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饱满的热情,恰如其分的声音和语调,把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意思完整地传达给观众,确是重要的一步。

例如,在朗诵《天安门诗抄》中《扬眉剑出鞘》时,就要结合“”对的迫害和人民对总理的热爱来理解。在那“黑云压城”的情况下,人们不能公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怀念,又抑制不住满腔的悲忿之情,于是血和泪凝成了战斗的诗章,这是人民内心的表露,也是对“”的痛斥。我们为总理的逝世悲痛欲绝,洒泪痛哭时,听到凶手的狂笑和吼叫能不恨吗?能不横眉冷对,拔剑向前吗?如果对这四句诗不认真理解,朗诵起来就不会有激越的感情。

所以,我们在朗诵诗歌时,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感叹的字,都要弄清作者为什么要用它。在一些诗作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呵”字,在不同的作品中,这一“呵”字是赞颂、疑虑、叹息、回忆?还是不解、发现、醒悟、失望?……如何理解?如何表现?我们都要反复琢磨,切不可一样对待。

注意提高朗诵技巧

诗朗诵主要是运用语言去感染听众的,因此,在朗诵语言技巧上还必须下功夫。下面简单谈谈这方面的几个问题:

字音 朗诵者要让诗句中的每个字都使听众听清、听懂,就必须掌握好字的发音。特别要强调吐字清楚,准确有力,分清四声。

节奏 如果一首诗从头至尾朗诵起来都是一个调子,听起来就索然无味,激发不起听众的兴趣和热情。由此看来,朗诵技巧的核心是要掌握好节奏。我个人的理解,主要是要运用好重音、停顿以及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这些都要根据诗歌内容和感情的需要而变化,要自然而不生硬,切忌拖腔拉调。

朗诵的过程中,为了使某句诗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有些字和词需要突出强调的,我们就要重读,这就叫作重音。

如叶挺烈士诗《囚歌》中的两句: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句中该重读的字突出了,才能更鲜明地塑造出一个革命战士英勇不屈的高大形象,才能对比出那些叛徒的和卑贱。

另外,由于重音强调的字、词不同,往往句子的含义也就不同。所以哪里需要重读,一定要把握准确。

例如,我问你:“会朗诵诗吗?”

回答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别人会)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确实不会)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会写诗)“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会朗诵小说、寓言等)

一般情况下加强重音给以重读,可以突出诗句的含义,但有时根据诗的内容、情绪却需要轻念,才能

表达所要强调的意思。

如:《办公室的灯光》中有这样两句:

最难忘十年呵,

休息得更少,更少。

“更少更少”这个重叠词语是应该强调的,但由于环境、气氛不适于加强音量,只宜于轻轻念出才能表达人们深沉和难受的心情。这样的轻念和前后词语的音量一经比较、映衬,也同样得到了突出,分量并不减轻。这也可叫作感情重音。

除了重音之外,停顿也是很重要的。停顿运用得恰当,可以更好地突出、丰富诗句的内容和感情。

如:叶帅的五言诗《攻关》,就应该这样停顿: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这种有规律的停顿,给人一种鲜明的节奏感,从而加强了语言的感染力量。

又如:跳蚤//大模大样地//坐在黄牛的鼻子//尖儿上。

这句话连起来念,就失去了幽默感,使人感到平淡无味。而在“跳蚤”之后加一个停顿,就把这微小动物的形象,用“特写镜头”突出出来了。接着在“鼻子”后面又加一个突然停顿,然后再慢慢地念出“尖儿”两个字,是为了说明“鼻子”尚且不大,“尖儿”就更小了。这样可以给观众一个出其不意、更为有趣的笑料,生动形象地对跳蚤进行讽刺。

停顿的长短也要恰当,不要让人感到是忘了台词或是感情断线了,而要使听众从停顿中看出表演者的思想仍在活动,感情仍在燃烧,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

除了重音、停顿而外,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如朗诵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最后两句: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就需要用必胜的信念,高亢的声调,非常有力地朗诵出来,特别是“全无敌”三个字,一定要有压倒一切敌人的雄伟气魄。

如《办公室的灯光》:

夜啊,静悄悄……

静悄悄……

当祖国渡过了沸腾的白天,

当人们梦里发出甜蜜的微笑,

当熟睡的婴儿脸上露出幸福的酒窝,

当晶莹的露珠挂上嫩绿的幼苗……

这一小段就需要用深沉的感情,缓慢的语调,较轻的声音来朗诵。这样才能把观众带到一个宁静的夜晚中去,勾引起大家对生前往事的回忆和对敬爱的的无限思念。

但是当朗诵到:

在西安,在重庆,

在南京梅园新村三十号……

任凭反动派监视、盯梢,

办公室的灯光啊,

是插向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速度就要逐渐加快,尤其是朗诵到最后两句时,要以激昂的感情,排山倒海之势,一字紧接一字,一句紧接一句,似连珠炮喷射出来,这时无论是感情和声音都要达到高潮。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敬爱的英勇机智、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一般情况下,表现热情、欢快、紧张、急切的感情时,需要读得快一些;表现庄重、悲伤、回忆、自信的心情时,就可以放慢些。

在朗诵诗歌时,我们往往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短的两行诗句,就要有较大的变化。

如:敬爱的,

人民的好总理!

在朗诵第一句时,声音可以放轻一些,速度可以放慢一些,这是表达发自内心的敬意,充满深厚的情谊,好象总理就在面前,我们在亲切地和他老人家打招呼一样。第二句却可以读得重一些,快一些。因为这里感情发生了急骤的变化:近在眼前的竟离开了我们,我们的耳边还回荡着那熟悉的声音,我们的身上还保留着带给我们的温暖……今天,党和人民是多么需要您啊!“好总理!”是人民的崇高评价,这里既是对总理的赞颂,也是对“”的示威。两句诗一慢一快,一轻一重,就可以更好地突出总理的光辉形象,表达人民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热爱。

短歌行朗诵篇6

关键词:诗歌诵读 声音 情感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均提到了“诵读”,以及与“诵读”相类似的“朗读”、“朗诵”,但对各自的要求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段目标与内容”里,关于诵读,四个学段的目标依次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诵读优秀诗文”、“诵读优秀诗文”、“诵读古代诗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对于“朗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于“朗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朗诵文学作品”。

可见,从语文课程标准角度看,朗读的对象是文本,朗诵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诵读的对象一般是诗文。文本包括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又包括诗文。所以朗读的范围大于朗诵,朗诵的范围大于诵读。但现今的语文教学由于对“诵读”、“朗读”、“朗诵”概念的不清晰,无论是文本、文学作品,还是诗文,往往一律采用“念”的方式。为什么诵读的对象特别包括诗歌,这就有必要先弄清诵读的涵义。

一、“诵读”涵义的界定

“诵”,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诵,讽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读”,《说文》解释为“籀书也”,段玉裁解释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为读”,“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只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锡金在《朗诵诗和诗的朗诵》中这样界定“诵”,认为“是介于读和唱的声音的艺术,不是读,也不是唱,而是一种感情的言语。说他的近于读的,则是近于读的‘念’,就是念出字的声音和含义来;从他的近于唱的‘咏’,就是要把念出来的字加以吟味,适当地表现出来”。[1]62可见,“诵”是介于“读”与“吟”偏重“以声节之”,“读”的涵义则侧重“抽绎义蕴”。由此可知,诵读是一种注重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情感读法。

二、诗歌诵读:以声传情,以情润声

(一)诗歌注重声读的原因

诵读,不论是“诵”还是“读”,它们首先关注的都是声音。所以,诵读的第一要义便是声读,尤其是诗歌诵读。原因有:首先,与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诗歌的外在形式也是由一系列的语言文字符号组成。“每一件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系列里再生出意义。”[2]166也就是说,每一件文学作品当然也包括诗歌,在文字符号的背后都隐含着声音符号,而声音是产生意义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将诗歌中静态的声音符号以物态的声音表现出来,是接近诗歌“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次,与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不同的是,诗歌语言最富有音乐性且节奏鲜明、韵律和谐。从诗歌的形式上看,我国古典诗歌主要以五、七言为主,即使是每行字数相对较多的外国诗歌和受外国诗歌影响的中国现代诗歌,与散文、小说等相比,也更短小精炼,这使诗歌通过物态声音表达时的节奏性就更强。另外,诗歌一般都采用分行、分节的形式。而分行、分节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每行都保持一定的音步,不仅加强节奏,而且更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况且我国诗歌一直有着用韵的传统,《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方浣仙曾提到诗歌韵律的作用是“增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谐,使读者吟诵起来铿锵上口,顿挫抑扬,有音声美”。[3]9

另外,钱理群认为“读鲁迅作品,不能只是看,还要‘朗读’,就是要‘唱’”,钱理群得出这样结论的理由是:第一,“鲁迅作品还具有的一种‘音乐美’”,“鲁迅自己写文章,也特别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这都涉及音乐问题”;第二,“鲁迅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韵味,有一种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而且他的语言背后的情感特别丰富。我用两个词来形容:浓烈而千旋万转。是千旋万转的难以言说的这么一种语言,它里面内在的许多东西可以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捕捉到这样的感觉”。[4]48可见,钱理群认为鲁迅作品之所以要“朗读”,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音乐性和韵味是主要原因。依此类推,因诗歌的语言最具有韵律和节奏,所以也最适合用物态声音这一渠道来表现。

(二)诗歌诵读:声情并茂

短歌行朗诵篇7

生命的沉入,需要沉入现实生活。生命的沉入在电视诗歌朗诵中体现的是创作状态。诗歌的创作需要现实生活的真实素材作底蕴和支撑。无论是诗歌创作者还是朗诵者,切身而丰富的社会体验和生活感悟,对于诗歌创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成果、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某个震撼人心的人物、故事或某段永垂青史的情感,都是诗歌创作者在深入生活之后内心产生激扬情感的源泉,也是其生命意义所在。长期、深入地沉入到真实的生活一线、切实体验生活的各种激情、悲喜和酸辣,是影视界的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特别是话剧演员和配音演员等等诗歌朗诵的主体进行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情感储备。《大堰河,我的保姆》《我是中国人》等大量优秀的诗作,为电视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文化依托。朗诵者要真正把创作者的情感表达送到受众的心灵,让受众真正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共鸣、升华诗意,就必须深入剖析诗作产生的社会背景、切实理解其思想主题,把握情感基调,并调动生命的每根神经和每个细胞注入诗歌的情感表达,让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我是中国人》这一优秀诗作在第16届上海电视节上由杭州电视台主持人刘忠虎演绎。刘忠虎将豪迈、奔放的生命沉入诗作的主题背景,用精湛的、发自生命内心的笑声和源自生命本体的眼泪,给观众奉献了这一激情绽放的艺术极品。正是他对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有着切身的热爱,真正感受到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力量、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东方巨人的地位,才能将诗作本身的意义,也是生命的意义——朗诵者火热生命的全部热能迸发。

生命的沉入,需要沉入情感本质。电影《梅兰芳》里的留洋司法局长邱如白有一句经典台词:“谁要是毁了梅兰芳的这份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艺术舞台需要生命沉淀后的升华。从本质来说,人的生命和内心情感都是孤独的、宁静的,但却是充满激情的。我国著名军旅文学评论家、中国人民艺术学院教授朱向前在他的《沉入生命》中写到:“要用生命的本体去沟通世界,用肌肤去触摸,用灵魂去感触。在无限的宇宙当中无限地沉入,穿过喧嚣与嘈杂,进入平静和孤独,去抵达一个生命的本质和世界的本质,然后获得生命的感悟。”我们所熟知的艺术大师如孙道临、梅兰芳、杨丽萍,在舞台上他们激情澎湃、狂热忘我,绚丽的光芒和魅力活像火山喷发。但当他们离开舞台,又是孤独宁静的,犹如沉睡的火山。而每一首诗的酝酿和诞生也犹如火山,都是诗作者内心深处最宁静、最完美、最真实、最灼热的情感独白和瞬间喷发。电视诗歌朗诵作为荧屏舞台的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形态,其完美的艺术展现也紧紧依赖于朗诵者的情感体验。2009年,上海东方卫视纪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朗诵会上有一个感人的作品《告慰》,由孙滨、邓敬书两位老人演绎,其中有这样一个小片段:

儿子,我们看你来了

儿子,你可曾收到我用梦给你写的信

想你的时候夜深人静

哭你的时候老泪纵横

有着丰富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的两位老人在演绎这首近乎直白的诗语时,情感表达抵达了现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生命的沉入,需要沉入具体语境。深入了解诗歌的表达空间和具体语境,需要朗诵者对诗作的形象塑造给予完美想象并进行再创作。

《守望高山》的第七诗节中初稿用的是“周身”( 在你的怀里舒展着周身每一根血管的每一波血脉),初次演绎之后改为“只身”。一字之差,两者的区别非常明显,创作者用生命沉入具体语境塑造出了非常完美的高山守望者。如果没有对实际生活的切身体验,就不会有如此真切的感受。“周身”具有扩张性,“只身”却很收敛。在钢铁炉火面前,看到的炉前工是热血沸腾,周身扩张,是动脉的波。而在高山台工作,不会有热血沸腾的豪情,他守护的是一片宁静,没有那么膨胀,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静脉的波,微弱但生命不息、跳动不止,犹如一代又一代的高山人坚守和传承着“永不消失的电波”。同时,“只身”一词也形象地反映了高山台人守护机房和铁塔的寂寞情怀和孤寂身影。

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认为,“诗歌不只是环流于心底的孤独的潜流,她还应当插上翅膀飞向听众。这对翅膀就是我们的声音所赋予”。电视诗歌朗诵就是让表达情感的载体——诗歌从最本质的心灵深处,升腾到明亮的阳光空间。因此,优秀的朗读者在演绎诗作时,其声音的运用和气息的控制应该达到“三Yang(调:阳平)”,即语调上扬、音色阳光、发声洋气。

朗诵的语调要上扬。阴、阳、上、去四声语调是汉语所拥有的特殊的音素,抑扬顿挫的调值使得汉语具有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音韵美。在一般散文的朗读中,对调值的要求尚且十分严格,在诗歌朗诵中就更加重要了。调值准确是最基本的朗读要求,就如唱歌不跑调一样,要求阴平(55)、阳平(35)、上升(214)和去声(51)在规定的调值尺度内。那么,在朗诵者的二度创作中,在同一基调规范内,体现在语调上的表现力则为:阴平,像高空雄鹰的翱翔,流畅而平展;阳平,如直升飞机的升腾,迅捷而轻扬;上声,宛如春天百鸟的鸣啼,优美而婉转;去声,则似高山坠落的回味,飘逸而激荡。近年来各媒体举办了诸多电视诗歌朗诵会,比如《清溜溜的青海——2010年新春诗歌朗诵会》《文学经典朗诵会》《名家诗文音乐朗诵会》等,优秀的朗诵者都将这四种音调游刃有余地运用于电视诗歌朗诵,将诗语的音韵美体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声音的色彩要阳光。声音的色彩不同于物理学概念中能看得见的色彩。声音的色彩是指明朗的还是晦暗的、高亢的还是柔美的、清脆的还是浑厚的。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音色,在朗诵时,声音都应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如金子和阳光一样,是透亮的、耀眼的、有穿透力的。特别是在电视诗歌朗诵时,优秀的艺术家往往会把自己的声音演绎得多姿多彩、缤纷绚烂,如早上的阳光纯净透亮,如正午的阳光坚定高亢,如傍晚的阳光柔美温润。央视主持人任志强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将声音表现得如金子般有纯度,其音色呈现出的色彩就像傍晚的阳光,具有金子所发出的光的亮度和穿透力,感受到其音色的纯净和透亮,没有任何杂质的音,只有金属敲击时的透亮;我们甚至还可以感受到其声波长短不一,错落有厚度。这种声音所产生的震颤辐射不是一次全部到位,最长声波先直达心底,其他不同声波成梯度推进和漫入,形成立体的、有共鸣、有润度的声音磁场。

发声的方式要洋气。在声乐演唱中有一种唱法叫“西洋唱法”,也即我们通常说的美声唱法。对于声乐演唱的通俗、民族和美声这几个概念,我们可以在语言学中找到相对应的应用范畴,那就是说话、演讲与朗诵。朗诵,是语言表达的“美声唱法”,她的发声特点就是:立体通畅。从丹田经腹腔、胸腔、喉腔再到口腔甚至齿腔,气息都是畅通无阻的。这也是对一个优秀的朗诵者的气息和发声的要求,因此,诗歌朗诵者不妨借鉴“西洋唱法”的发声方法,了解自己的音色、音域并实际掌握一定的发声方法,这样将有利于在朗诵过程中扬长避短。比如刘忠虎的声音和任志强的声音在音域上就有男高音和男中音的差别,同是男中音的任志强和赵忠祥的声音在发声方法上也存在差别,前者强调的是胸腔和口腔的综合共鸣,而后者突出的是口腔和齿腔的和谐共鸣。这样,通过借用“西洋唱法”的发声,丰富和美化自身的声音,使声音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电视诗歌朗诵创作中,生命的“沉入”是“抑”的情感储备;情感的爆发是“扬”的情感表达。通俗语音意义上的抑、扬、顿、挫是文学诗歌音韵美的浅表体现。 “沉”与“扬”的矛盾体,实质是电视诗歌朗诵艺术中的大“抑”,即情感储备;大“扬”,即情感表达。情感储备“沉”得越深入,情感表达就会“扬”得越高昂。电视诗歌朗诵要用“沉入生命般的境界和状态做专业”, ②才会从宏观深度把握,在微处适度表现,让无言的诗歌通过有声语言的演绎后,真正成为为生活带来无上至美的艺术享受。

(作者单位:萍乡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曾 鸣

注释:

短歌行朗诵篇8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刻挖掘古诗词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吟诵

创设富有诗意的优美的教学情境,需要语文教师平时的积淀和对诗词内容的深刻挖掘,才能生成吟诵的精彩。言为心声,古诗词都是作者感情、心情的表现。因此,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语文教师要走进历史,走进古诗词,走进作者,真正的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能够对古诗词做到正确的吟诵,从而引导学生真正沉下心来,进入古诗词的意境,读好古诗词。

朗读和吟诵需要一定的技巧。高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吟诵。古诗词都有韵律在里面,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平仄朗读指导,旨在体验音韵。平声有绵延之感,含强调之意。平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一二声,仄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三四声。入声字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掌握了朗读古诗词的歌诀,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入情入境

在古诗词吟诵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诗词是作者情绪、情感的堆积,一定要透过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象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在吟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你读这两句时是否有视觉冲击?”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画简笔画:师生明确全诗是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合在一起来表现情感的。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明白了诗歌留给我们的那种极为壮观壮阔的景象,极令我们视野开阔,极易让人激动兴奋的情感。没有心灵的沉静就不会有诗歌的诞生,没有心灵的吟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古诗词教学,高中语文古诗词教育一定要回归传统吟诵。

三、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吟诵情境,把握好吟诵的时机

为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在讲解中穿插播放专家朗读;为巩固对文本的识记,可在讲解后组织反复齐声朗读……朗读时机的选择,概言之,主要有讲解前的朗读,讲解中的朗读,讲解后的朗读三种。讲前朗读,是为进入文本预热,要求将字句读通,音节读准;讲中朗读,是为深度阅读加温,要求读出情感滋味;讲后朗读,是为积淀内化铺垫,要求读熟,烂熟于胸。营造朗读情境,要做到境与情谐,才能激发学生准确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

四、语文教师既要发挥吟诵的熏陶渐染功能,又要发挥吟诵的语言学得功能

从情感教育角度看,吟诵具有净化情感、陶冶情操的功能。优秀的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无不熔铸了作者的真性情;接受者在澄心净虑的朗读中产生共鸣,得到震撼,他的情感也获得了升华。

短歌行朗诵篇9

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进行恰到好处的朗诵教学,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作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并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

一、把握感情基调,确定朗诵方向

这首诗如同一曲多声部的交响乐,第一第二节沉郁,凝重。如,“破旧的老水车”“疲惫的歌”“熏黑的矿灯”“蜗行摸索”“淤滩上的驳船”等,这些词句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愁和痛心。第三节清新明快,如,“簇新的理想”“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黎明”“喷薄”等,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百废正兴的欢愉和喜悦。第四节诗感情慷慨激昂,表达了历经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奉献自己所有一切的勇气和决心。

综上分析,此诗以“沉郁凝重”至“清新明快”至“慷慨激昂”为感情变化发展的轨迹,理顺出感情的规律是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关键,只有如此,朗诵者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融入作品,化身为作者本人,抒发感情。

二、运用朗诵技巧,准确表情达意

基于朗诵的一般技巧,为了表达第一节的沉郁,凝重的感情,要求朗诵者运用缓慢低沉相对平稳的语调,但是,每一诗句的朗诵在节奏,停顿和重音上又要有变化。开头两句是平行关系,既有音响又有色彩的描绘,节奏相对松弛,以语法重音突出“破旧”“疲惫”这些在表意上起强调作用的词语。其后的五个句子稍显短促,句与句之间紧密相连,属并列关系,语调不变,但语速适度加快,当朗诵到最后一句“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语速转缓,语气加深,利用气声及逻辑停顿朗诵“深深勒进”,表现出祖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的艰难前行,以及达到体现对祖国苦难深重的漫长历史的沉痛之情。

第二节与第一节的意境基本相同,可以把它视为第一节的诗意的直白。第一节重写实,第二节重精神,朗诵时句与句之间只作结构上的停顿,节奏沉稳,速度适中,但当朗诵到“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呀”,语调逐渐上升,同时利用颤声强调“痛苦的希望呀”,把人民千百年来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表现出来。

第三节诗句的节奏松紧交错,诗意让人如释重负,朗诵的表情也为之舒缓,面露欣喜,语调适当放松,语气开朗,着重以重音突出重点词语:“簇新的理想”“挣脱”“古莲的胚芽”等。同时为了避免节奏的单调,应在朗诵时呈现“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这一节中的小高潮,重音“眼泪的”,然后前停,强调“笑涡”的语意,表现出祖国摆脱苦难即将开始崭新的历史进程的激动和欢欣。“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是第三节的高潮,朗诵时节奏加快,语气加重,注重处理“喷薄”一词的表达效果,可运用喷口这种修饰用气的技巧,表达朗诵者无法控制的激动心情。

第四节是写祖国和“我”的关系,这是本诗的主题,句法参差,恰能表现激动至极的心情,句式长短不一,体现了节奏旋律的多重变化。因此,要求朗诵者根据每个诗句表达的感情,把握住声音的轻重缓急,如:“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米的总和”,应语重速急,而“你以伤痕累累的。养育了”,应语沉速缓,“你以”作前停,“伤痕累累的”则运用颤音一字一顿,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虽是并列关系,朗诵时却要逐句渐次加强音量和语气,句与句之间只作语法的停顿,朗诵出诗中从迷惘懵懂到清醒成熟的自我形象。“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朗诵方法同上,三句一气呵成,表达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正因为诗作自身有着优美的旋律,所以在节奏的安排上,在重音的交替上,在音步的跨度上,和全诗的内容才能完美结合,朗诵时才会有回环相扣,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驾驭四个主词,反复深情咏叹

四个破折号后面的“祖国啊”是全诗的主词,“啊”应读“YA”,每一节诗之后的主词,既有感情抒发后的收拢效果,又有行诗过程中的停顿,以及叙述人称和诗情的转换。因此,当破折号由朗诵者的表情完成其声断而意未断的停顿时,主词就承接前面意境出现了,由于感情的转换和发展,朗诵“祖国啊”应当依托颤声,语气逐个加强,当第四个主词出现时,朗诵者的激情咏叹使处于高潮中的诗句戛然而止,而澎湃的爱国之情却能在听众的心中久久回荡。

四、选取背景音乐,行推波助澜之效

短歌行朗诵篇10

【关键词】童诗朗诵;教学;幼儿教育

童诗朗诵作为一种儿童感兴趣教学方式,能够充分的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大胆自由的开口说话。儿童诗兼具儿童文学和诗歌的性质,以儿童化的立场和视角、儿童化的语言、诗歌的艺术形式,表达出儿童的情感与心声。

一、童诗朗诵对于儿童语言能力培养的价值

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口语交流、文学语言和早期阅读是学前儿童语言阅读的三类核心经验,并且这些经验的学习都需要经历初始、稳定和成熟的顺序发展过程。[1]童诗朗诵作为传统的教学形式,可以通过丰富儿童的语言经验的储备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养成。

1、培养语感,增进交流

语感是儿童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能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儿童诗的语言是儿童化、生活化的,简单的词汇与鲜明的语调易于儿童掌握并不断的练习。通过童诗朗诵的活动,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开口以朗诵的形式来学习如何释放、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由此增进儿童与他人的交流。

2、激发想象,加强记忆

一般孩子刚开始学习语文,老师就要求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激发联想、加强记忆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语言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形象、精炼的语言可以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朗读可以刺激儿童的心理反应,激发儿童已有概念的重组与积累,很好的促进记忆与联想。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先取决于语言”。童诗朗诵作为有效的提高儿童语言能力的水平、发展儿童智力的教学手段,理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学习领悟,提高审美

儿童刚入学时学习语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来发展书面语的。他们容易接受短小的文学形式。儿童诗恰好符合了这样的要求:短小、意境优美、内容完整、情感充沛、生动有趣、文思流畅、闪烁着思想的智慧与火花等。特别是童诗那广阔的意境,丰富的想象,常常令人感动,难以忘怀。童诗朗诵作为启蒙性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儿童更好的领悟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为儿童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经常吟诵此类诗,儿童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从中学习并提高驾驭语言、欣赏语言的能力。

二、幼儿童诗朗诵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

1.与音乐结合,营造诗的氛围

因为音乐可以为儿童的朗诵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儿歌朗诵就成为童诗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实际的需求其实非常简单,我们应该从他们本能需要的立场出发,追求天然的、本能的、趣味式的东西。因此,教师在选择歌曲时要选那些旋律简单、节奏明快却不乏魅力的歌曲。例如:《种太阳》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通过欢快跳跃的旋律、富有幻想的歌词,如“一颗挂在南极,一颗挂在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颗挂在晚上”表现出了天真无邪的少年儿童形象,表达了他们要使世界变得更加温暖明亮的美好愿望。[2]通过朗读让孩子们获得歌词所描绘的情感体验;一首绝美的儿童诗只要有恰当的节奏和动听的旋律,就可以创作成欢快活泼的歌曲,从而充分调动儿童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2.与图像结合,表现诗的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是中国画的特点,但是在儿童文学中,童诗与插图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也能够给予小读者充足的美感。作为幼儿的教材,诗与画的配合也要达到诗画合一、协调默契,具有统一和谐之美。事实上,要想达到诗画合一的境界,必然要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与兴趣特点,教师准备的图画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直观形象,情感真挚、单纯,意境优美、深邃。首先,直观形象的图画能够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易于儿童理解和接受。其次,真挚、单纯的情感更能够引起儿童的共鸣,诗属语言艺术,画属视觉艺术。它们的整合可以通过状物达到抒情的目的。最后,优美的意境可以带给幼儿审美的感受,让他们感受美,发现美。

3.与生活结合,拓展诗的空间

诗歌的语言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概括生活,精炼生活,对于生活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往往优秀的童诗朗诵能够把童诗与具体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童诗对于儿童的影响绝不仅仅在于课堂。同时,开展各种诗教活动的目的并不仅仅在当下,更应着眼儿童未来的生活。著名儿童诗人圣野说:“―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情实感的好人”。[3]我们要扩展童诗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尝试每天早读课抽十分钟读诗,每周另专门开设一到两节童诗教学课。为学生提供相对集中的阅读时空,让幼儿进行自主阅读,便于教师进行阅读指导。另外,在幼儿园的环境主题设计中也可以蕴含童诗的内容。总的来说就是,在课堂内,注重让孩子欣赏诗歌,让他们从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课外,积极营造诗的氛围,让孩子在读的基础上,创作出优秀的儿童诗作来。[4]

【参考文献】

[1]王玉,余有珍.学前儿童语言学经验与语言教育活动质量――第五届全国幼儿语言教育研讨会综述[J].幼儿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