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翻译十篇

时间:2023-04-04 14:04:24

短歌行翻译

短歌行翻译篇1

2、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穿青色衣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3、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4、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久别重逢欢宴畅谈,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短歌行翻译篇2

关键词:表达形式;意象;典故;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11-01

何其芳曾在《关于写诗和读诗》中写道:"诗是一种最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和谐的程序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具有形式整齐,内容丰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广泛受到国内外读者的青睐。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和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也受到中西翻译家的重视。翻译家们试图把中国的古典诗歌翻译成英语,然而汉语和英语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必然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可译性,即使汉语诗歌的意思能够翻译成英语,诗歌的意境也会大打折扣,翻译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古典诗歌的美感缺失。

诗歌由于它形式的整齐, 韵律的严格以及内容的凝练,需处理的不可译的成分颇多, 给诗歌的翻译带来了重重困难。很多的翻译家与诗人都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雪莱曾说:"译诗是徒劳无益的,把一个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到坩埚,企图探索它的香味和构造原理。"。美国著名诗人Robert Frost 也曾说:"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诗歌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这成为诗歌不可译性的强有力论据。

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本文将从表达形式、意境与典故的不可译三个方面以具体的实例来解说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1.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1.1 表达形式的不可译性。诗歌之所以与散文小说不同,主要体现在其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中国古代诗人探索多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诗歌的形式美和韵律美。古诗形式难以英译。就诗的外型看, 每句字数相同与否, 使中国古诗的外型或呈方阵, 或呈长短句式。英诗的行数和每行的音步数固定, 但字数不固定, 外型都呈长短句式。用英诗绝对不能再现呈方阵的古诗外型, 但有可能译出近似原诗的长短句式外型,但是其中的美感会荡然无存。

例如下面的回文诗:

赏花归去 马如飞,去马如飞 酒力微。酒力微醒 时己幕,醒时己幕 赏花归。

该诗写诗人饮酒后,微醉,然后跨马赏花,这首诗仅用了十四个字却起到了二十八字的作用。读起来声调和谐,婉转悦耳,极具音乐美感。但是这样特殊的诗歌形式在英文中很难找到相应的对应形式。可以说是不可译的。

1.2 意象的不可译性。中西诗歌都强调意象的运用。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得更为明显, 中国古代诗人讲究含蓄,往往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所谓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意境本质上是古代汉语的产物,它特别适宜在古代汉语语境中生长,也只有在古代汉语语境中才能够被广泛地理解和接受,正因为意境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意境是不能被完整地翻译成英语的。汉语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十分有利于意象的运用,但是这些意象一旦被逐字地翻译成英文就会给读者一种堆砌的感觉,而且意境中所具有的美感也会消失。例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该诗中意象虽似随意堆砌, 却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翻译家Cytril Birch 将其译为: "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

这种将意境简单堆在一起的翻译,让中国读者很是不习惯,如果不是对这首诗很熟悉了,只看英文译本我们根本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根本看不出诗歌里流露的是诗人无限的羁旅之思。诗歌之意美往往在于如何说, 而不是说什么。这种利用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写出的句子, 翻成重形合的英文后, 意境就所剩无几了,原来诗歌中的主题思想也很难表达到位。如果硬要翻译这样充满意境美的诗句, 那就必须割爱,也就是必须牺牲原诗的意美。

1.3 典故的不可译性。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很深的典故。中国古典诗歌篇幅短小, 语言精练, 诗人经常在一句话难以容纳或不便言明时,使用恰当的典故, 表达自己丰富、微妙和复杂的情绪。这些典故往往包含神话故事、传说、名人轶事、历史事件或其他诗人的佳句。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西方读者对于这些知识不甚了解, 如要在原文中将其悉数译出以求达到原文读者读诗的效果, 则不免冗长拖拉;如果将诗歌中的典故简单处理,又会使其中许多隐含的意义难以准确表达, 让读者联想的空间就不复存。例如,李商隐的诗歌《锦瑟》,诗人在简短的诗中用了四个典故:庄周梦蝶、望帝啼鹃、鲛人泣泪和暖玉生烟。这几个典故的运用使得该诗具有一种朦胧的意境,《锦瑟》是历来被人称道的一部李商隐的佳作,虽然字面意思易于理解,但是其诗歌固有的朦胧美隐约让人难以把握。其文字锦绣华美,情意缠绵悱恻。

接下来看一下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文,他将上面的四个典故分别译为"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It seemed long 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和"From sunburnt emerald let vapour rise"。中国读者在看到这些英译典故的处理方式时会感到很陌生,外国读者对这样的翻译估计也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意境之美。这并非是许先生翻译的不好,确实是由于文化等差异造成了诗歌的不可译性,让诗歌在翻译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来的美感。

2.结语

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巨大差异,中国古典诗歌除了表达形式、意象和典故不可译之外,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可翻译性,例如音韵和修辞手法的不可译性。总体来说,英译中国古诗行不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翻译古典诗歌的努力就要停止,不过既要译诗, 只好在不可能的范围里找出个可能来,在尽可能传达原诗歌意思的前提下,在探索其他的。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短歌行翻译篇3

关键词:解构主义 关雎 译者主体性 创造性翻译

一、引言

《诗经》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源头,其不同的翻译版本多达十余种,影响力早已超越国界。而《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是中外学者诠释、翻译及研究的对象之一。本文选取了英国著名汉学家阿连壁、美国意象派诗歌代表人庞德以及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所译的《关雎》英译本,从解构主义的视角进行探讨,旨在拓宽《诗经》英译的研究思路,探析用解构主义解读文本和译作。

二、 解构主义翻译观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原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具有主宰作品文本意义的最高权威。作为文本思想和言语的创造者,作者可以任意处置文本;而译者却必须严格按照原作,精确地传递作者的意思。著名英国翻译理论家德莱顿就曾把译者比作“奴隶”,只能在别人的庄园劳动,酿出来的葡萄酒却归主人所有。与德莱顿同时期的翻译评论家于埃也认为,译者应紧扣原文,尽可能的还原原作的意义与风格。

翻译解构主义派随文学解构主义的兴起而诞生。他们对作者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罗兰・巴尔特在解读读者与文本的关系及分析文本意义时,明确宣称“作者死了!”。他认为,文本的意思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相接触的产物,而非作品本身所固有,或是高高在上的作者放在文本中的。[1]即便作者可以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解释,读者也可以完全以文本为准,不考虑作者的诠释。在解构主义中,读者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阐释权。同样的,译者作为外语文本的读者也获得了极大的自。译者的角色由原来的“奴隶”变成了与作者平起平坐的创作主体。

德里达在研读了德国哲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本杰明的《译者的任务》后指出,译文赋予了原作新的生命。德里达在《哲学的边缘》中杜撰了“延异(differance)”一词。“延异”有两层含义:一为区分、差异(to differ),指的是空间模仿;二为延搁、推迟(to delay),指的是时间概念。[2]符号在空间上总为其他符号所限定,在时间上也总是搁延所指的在场,因此,其意义是无法确定且恒定下来的。读者只能顺着“踪迹(trace)”,在上下文中暂时确定符号的意义。然而随着空间的差异和时间的延搁,意义的解读又会出现多种可能性。一旦符号的意义不能最终确定,原文的意义也不可能固定不变。因此,不同的读者有着自己对原作独特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译文绝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传达原作的意思。译者也势必会有意无意地加入自己的主观理解。通过这些译者创造性的阐释,译文获得了超越原作的新的意义,从而原作得以不断成长、获得新生。德里达认为,译者的使命就是要为语言的生存与生命的延续而奋斗。

三、《关雎》英译本研究

自古以来对《关雎》的阐释就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就其题旨而言,学者们就有6种不同的观点。其中“美后妃之德说和乐得淑女以配君子说”、“贵族祝婚歌说”、“恋诗说”较为多见。林明德将《关雎》分为“传统的关雎”和“现代的关雎”两种。持“传统的关雎”理解观的诠释家认为《关雎》的主旨是“后妃之德”或“乐得淑女以配君子”。而现当代的学者比较推行的是“恋诗说”,他们强调“就诗论诗”地去领受诗境的美感[3] 。

诗歌短小精悍,更没有人称、时态的束缚,从而也给后世读者驰骋想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因此,也造就了该诗英译文的多个版本。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角度看,各版本的译作都是译者对原作的解读,是原作生命的延续。本文选取的译作分别出自英国著名汉学家阿连壁[4] 、美国意象派诗歌代表人庞德[5] 以及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6] 。三位译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作的翻译也就各有千秋,笔者将从诗歌形式和字义训诂这两方面对这三个版本的译文进行研究比较。

(一)诗歌形式

《关雎》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诗的格调纯净清新,句式整齐短促,节奏和谐明快。诗中多用叠韵双声连绵字,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然而,由于中西方诗歌的差异,要完全保留《关雎》的形式对译者而言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本文选取的三种译文在形式上,并没有完全遵循原文的格式及韵律。

在韵律上,阿连壁的译作押“aabb”式的韵脚。他在理解和翻译上较为自由,译文几乎很难看见原文的痕迹。与其说他是在翻译《关雎》,不如说他是在对原文进行改写和重组。阿连壁的译作主要是着眼于英国人的鉴赏。“他总是从诗歌的意义出发,在意义确定后,重新用英语诗歌的形式进行改写”。[7]他的译文中有多处增添和删减。不仅在诗歌章节上很难和原文对应,章节中诗句的顺序也做了较大的调整。如原文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三个反复吟唱的章节也被译者创造性地缩减成一段,以适应英诗的风格形式。

《关雎》对于20世纪不熟悉汉学的西方读者而言,它带来的感受是非常遥远陌生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译者应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色彩,保留原语的“异质”成分。庞德在翻译时,便刻意保留了中西文化的距离感。如将“在河之洲”中的“河”译为“Ho”,用罗马拼音将读者带入中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彰显中西语言及文化的“异质”因素。在诗歌形式上,庞德也展示了他的创造力:用自由体将原诗的五节译成了三节;借雎鸠之口发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叹。

在诗歌音韵方面,庞德注重表现原诗双声叠韵词和叠字的音韵美。如用押头韵的“reed against reed”对应“参差(声母C)荇菜”、“tose and turn”对应“辗转(韵母an)反侧”,传达求之不得时的急切、焦躁[8] ;将“关关”译为“Hid! Hid!”,两个单音节词的连用,不仅体现了鸟鸣声的短促,其暗含意“隐藏(hide)”也传达了“关”在汉语中的引申义“隐匿”,突显“淑女”形象幽深隐秘的特点。

许渊冲在翻译时没有放弃原诗的韵脚,坚持以诗译诗。译作每句由四至六个词构成,句尾“pair”、“cooing”、“fair”、“wooing”,采用了“abab”交叉式的韵脚。用他自己 “意美、形美、音美”的翻译标准来衡量,译作大体对仗工整,节奏较为明快,用韵的音律美也有助于产生与原诗相似的效果。相较前两篇译文,许渊冲的译作最为忠实。不过在细节处理上,他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创造。如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译为“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 He cannot fall asleep, / 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 So deep in love, so deep”。原文借“求之不得”的绵绵愁思,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的画面来传达“君子”的情思。译文中并没有直接表明“求之不得”这一结果,而是进行了弱化处理,通过“cannot fall asleep”和“tosses all night long”为读者预留想象空间,诱导读者得出“求之不得”这一结论,而最后一句“So deep in love, so deep”再次凸显情思之深、忧思之长。

在叙事人称上,由于原诗并没有出现人称,所以究竟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还是第三人称,并无定论。在翻译时人称的显化也给译者进行发挥提供了空间。在这三篇译作中,阿连壁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视角。他对《关雎》题旨的阐释与前文提到的“传统的关雎”较为相符。传统的阐释以贺婚歌为主,叙述者便为咏唱者,使用第一人称。庞德与许渊冲则认为诗歌传达的是青年对女子的爱慕与追求,以第三人称为叙述视角。尽管两人同样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但对译文主角“青年”却有着不一样的认识。相较庞德译文中将“青年”理解为贵族男女,许渊冲则指的是普通青年男女。

(二)字义训诂

三位译者除了在诗歌形式上,根据各自的对作品的理解,采取了不同甚至相差甚远的处理方式。在翻译某些特定词汇时,也展现了他们对这些词义的多元化解读。

“君子”一词在现代,泛指“才德出众的人”或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然而词的意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空间的区分和时间的搁延,对于意义的解读又会出现多种可能性。在诗经时代,“君子”不仅可以指王侯贵族,也可以是对一般男子的美称。该词意义的不确定性,造就了多种版本的译文。阿连壁、庞德、许渊冲认为该词的指称对象分别为“周文王”、“君主/王子”、“普通青年”。阿连壁在标题中明确表明“King Wen’s Epithalamium”,是为文王婚礼而作,译文中用了较为笼统的“prince”。同样,庞德用了“prince”一词,但并未明确指出其身份,只是泛指贵族男子。许渊冲将《关雎》解读为青年男女间的恋诗。“君子”一词也自然采用了“a young man”这一译法。

再者是“窈窕淑女”的形象刻画。原文中被反复吟唱的“窈窕淑女”,在三种译文中也各具特色,并且出现次数也从原来的4次被删减到2次。对淑女的描述,三位译者的侧重各不相同。阿连壁的选词“modest and virtuous bride”、 “gracious air”、“modest mind”及“lady fair”侧重对“淑女”高尚美德的赞颂。许渊冲在人物塑造上,选用了“a good maiden fair”和“sweet and slender”,着重突显女子的美貌。不过,也有学者指出“maiden”一词在英诗指“处女”,含有“贞洁”之意。所以“a good maiden fair”短短四个词,既包含了外在的貌美,也体现了内在的德行[9] 。庞德的译法是三人中最具创造力的。庞德仅用了两个词――dark和clear。他用“Dark and clear/ Dark and clear”来体现“窈”和“窕”的“深远”之意。在第二节中,又用“clear as the stream”修饰“modesty”,用“dark boughs”形容她的“secrecy”。“dark”和“clear”分别暗含“隐秘、寡言”、“宁静、洁白无瑕”之意,简单明了,体现出女子的幽远娴静、洁身自好,又带有一丝神秘色彩。

此外,三位译者在“参差荇菜”的英译处理上也体现了解构主义的“延异”和“译者主体性”的思想。 “参差”意为“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在古汉语中,它还有“多姿”之意。阿连壁取“多姿”意,译为“They sent me to gather cresses, which lie/ And sway on the stream”,水芹在溪面上飘摇,展现了荇菜的多姿之态。庞德译文中的荇菜高挑、纤细,而又茂密(reed against reed/ tall on slight),随着溪水左右摇摆(as the stream moves left and right),在水面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倒影,烘托出梦幻般的氛围。水芹或高或低,随溪水或左或右摇曳(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是许渊冲对“参差荇菜”的解读。在他的译文中,荇菜高低错落、摇曳生姿,同时涵盖了“参差”古今两个意义。

四、 结语

基于解构主义翻译观,本文从诗歌形式和字义训诂这两方面对《关雎》三个版本的译文进行了解读。面对同一首诗,阿连壁、庞德、许渊冲采用了不同甚至相差甚远的形式,对意义的解读也存在着较多差异。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看,这些差异都是极其正常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读者,又是作者。作为读者,由于符合意义的“延异”,对同一作品的解读可以千差万别。而作为翻译的主体,不同的译者也会对同一个作品的内容、风格等产生各自的理解,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因此,译文传达的其实是译者在对原作进行解读后,根据自己的体会重新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就译者主观而言以为是原作的,但这些解释与原作的内容必然会有一定的差距。当然,也正是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才创造了如今丰富多彩的英译本,使得《关雎》的生命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 李红满. 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J].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3):76-79.

[2] Derrida, Jacques. Margins of Philosophy [M]. trans, Alan Ba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3] 李林波.从“关雎”的多元英译看中国典籍外译现状与问题[J].外语教学, 2011(5)::90-95.

[4] Clement F. R. Allen. The Shih Ching [M].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Ltd. 1891.

[5] Pound, Ezra. The Cantos of Ezra Pound [M].London:Faber and Faber, 1975.

[6] 许渊冲.诗经[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7] 焦勇.英语国家的《诗经》译介及专题研究[D].山西大学, 2013.

短歌行翻译篇4

(1)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顾子欣译)

(2)夜莺哪有这样美的歌吟/来安慰那些困乏的旅客/当他们找到栖宿的树荫/在那阿拉伯大漠/杜鹃的歌喉怎及她婉转/当它们在春日纵情啼啭/在千里迢迢的赫布里底/啼声划破了海上的岑寂/(杨德豫译)

对于这两种译法,两位译者各有各的理解,但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一首诗却有这么多的译法,其实这就牵涉到诗歌翻译理论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并没有急于向学生介绍,而是想让学生亲自翻译诗歌,体会一下当“翻译家”的感受。根据高一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笔者选择了英国诗人雪莱的一首短诗《Music, When Soft VoicesDie》,让学生利用词典进行翻译,翻译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全班50 名学生,几乎就有50种译法。

在这个时候,笔者又适时指出,其实不但英文诗歌翻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文诗歌,特别是经典的唐诗宋词翻译比英文更难。现以王之涣《登鹳雀楼》为例举两种译文:

1.Ascending the Stock Tower/The sun is setting behind the mountains/Theyellow River speeding toward the sea/Climb a storey higher/And you'll get a view of a thousand - li/

(文殊 王晋西 邓炎昌译)

2.The mountain is eating away the setting sun/Going seawards the Yellow River is on the run/If you desire to have a good and boundless sight/Come to the upper storey by climbing one move light/(吴钧陶译《千家诗》)

通过以上例子不难看出,诗歌不但有不同的译法,而且,经过翻译以后,都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原来的意味,特别是唐诗作为中国诗歌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讲究节奏、韵律,具有音美、形美和意美的特征,经过翻译以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把贺之章的《回乡偶书》翻译成英文以后,再让学生翻译成中文,在未提示作者的情况下,很少有学生认为它来自于一首唐诗。那么,怎样来看待诗歌翻译的问题呢?通过中英文同题诗的学习比较,笔者觉得至少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中英文诗歌的不同特点

(1)文字形象不同。 印欧语系的文字是表音文字,而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印欧语系的语言主要是听觉语言,易于产生音象美,而汉语文则不仅是听觉语言,也是视觉性特别强的文字,在易于产生音象美的同时还非常易于产生视象美。

(2)诗歌长度不同。印欧语单词中往往有些字母不发音,看起来一长串,念起来其发音却很短,而且单词的音节构成也不规范,词音不长,词形却可以是一大堆,与汉诗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汉字的情形有很大的差别。两相比较,在平均水平上,印欧语诗歌的长度普遍长于中国诗歌的诗行长度。

(3)诗歌节奏和韵律不同。英诗最流行的音步大多为两个音节的轻重音节或重轻音节,但表达效果不及汉字四声声调产生的抑扬顿挫、变化多端的效果。在押韵方面,西诗可以押首韵,也可押尾韵,同一首诗中可连续换用若干个韵脚或交叉使用若干个韵脚。如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中原文就交叉使用[d]、[s]、[n]等韵脚。而汉诗以一元韵式为主,多元韵式为辅,用韵路子大大宽于西诗。

第二、中西诗可以互译

中西诗歌尽管表达形式不同,却是可以互译的,这是因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不论哪一个民族都有共同的逻辑推理能力,共同的表达喜怒哀乐的感情,共同的大自然、世界和宇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有灵犀一点通,因而诗可以理解,诗可欣赏,诗可互译[1]。英诗中译,译得好的不可胜数;中诗英译,译得好的既有外国人,亦有中国人。如英国学者都可瑟・韦利(1889―1966)虽然从未到过中国,却终其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他因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而享有盛誉,翻译的《一百七十首中国诗》多次重印,使中国古诗走进了西方的普通家庭[2]。

第三、翻译诗歌不是译者的再创作

译诗不是自己创作,不是译者自己写诗,也不是借用原作的的思想来写诗,译诗应忠于原诗[3]。其一,因为原诗是一件形神兼备的艺术品,译诗也必须是一件形神兼备的艺术品,保存诗的艺术性,音形义三美均须追求;其二,既然是译诗,不是创作,“忠于原作”理所当然。要符合这两个要求,就必须坚持“信达切”三字原则,即“信于内容”,保留原诗的意义和意境; “达如其分”,在译诗表达上是与原诗文字的深浅程度; “切合风格”,至少要接近原诗风格。许多学生练习翻译雪莱的短诗就明显带有自我创作的意味,翻译与原意差别很大,不符合“信达切”的要求,而吴钧陶翻译《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时用“eatingaway”和“settingsun”形象地再现了太阳依山慢慢下沉的过程,表现出“依”和“尽”的神韵,可谓形神兼备。

第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中英文同题诗的学习,初步了解了中英文诗歌的不同特点,但这只不过是皮毛而已。要想进一步了解中英文诗歌广阔而丰富的内容,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水平,学好母语和外语,在更广阔的文学天地里遨游。还可在介绍和翻译中西文学方面有所作为,这样的学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3]刘重德.漫话中诗英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0,(1).

[2]缪峥.阿瑟・韦利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4).

短歌行翻译篇5

关键词:诗歌翻译;苏珊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中国古诗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1.引言

本文要借助西方文化翻译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内特的理论成果对中国古诗歌翻译的要素、规则和策略各层面展开以文化为主要视角的透析,以中国期在古诗英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之路上摸索出更适合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方法,为我们的翻译实践,特别是本文所涉古诗英译之实践探究一条行之有效,合身实用的文化翻译准则。

2.苏珊・巴斯内特的种子移植理论

巴斯内特(2004)认为,翻译绝不是纯粹的语言行为,而是植根于有关文化深处的一种行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的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对等就是源语与目标语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巴斯内特还注重译诗对目的语的影响,推崇本雅明的“译作是原作的再生”。同时,巴斯内特认为:“要翻译好诗歌,首先要智读诗歌原文――即用一种细致的解读过程,充分考虑文本以内及文本以外的各种特征。她认为诗歌翻译的任务就是“拆散”原诗的语言材料,然后在目的语中将这些语言符号和编码“重组”。她借用了雪莱的关于诗歌不可译的比喻从另一方面进行阐释:“虽然诗歌不可从一种语言输入到另一种语言,但是却可以移植。种子可以放在新的土壤里,让一种新的植物长出来。译者的任务就是去决定在什么地方放入那颗种子并着手移植。”因此她认为译诗不是复制原文,而是在把握好诗歌内涵的基础上,创造相似的文本,是“种子移植” 。她还认为“一首诗歌,其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位译者如试图去争论哪一样更重要都是不应该的。”

3.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理论在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应用

苏珊巴斯内特把“文化单位”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这对中国古诗翻译是很适用的。举例说明: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拂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Tune:“JOY OF ERNAL UNION”

THINKING OF ANCIENT HEROES IN THE TOWER

ON THE NORTHERN HILL AT JINGKOU

By xin Qiji

The land is boundless as of yore,

But nowhere can be found

A herolike the king defending Southern shore.

The singing hall the dancing ground.

All gallant deeds now sent away

By driving wind and blinding rain!,

The slanting sun sheds its depafting ray

0’er tree―shaded and grassy lane

Where lived the Cowherd King retaking the lost land.

In bygone years,

Leading armed cavaliers,

With golden spear in hand,

Tigerlike,he had slain

The foe on the thousand-mile CentraI Plain,

His son launched in haste a northern campaign;

Defeated at Mount WoIf,he shed his tears in vain.

I still remember three and forty years ago

The thriving town destroyed in flames by the foe.

How can I bear

To see the chief aggressors shrine

Worshipped‘mid cnNw and drumbeats as divine?

Who would still care

If an old general

Is strong enough to take back the lost capital?

(Tr.By Xu Yuanchong)

(许渊冲,1992:334)

以许渊冲翻译的《永遇乐》为例,在此译本中,词组“江山”的翻译就颇显智慧。“江山”直译应为“Rivers and mountains”,如此处采用直译的方法,就很可能在西方文化读者中引起误解。因为存在文化差异,“Rivers and mountains”只指现实生活中对应的事物,不能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收复失地的决心。译者用一个简单中型的词语“land”成功地避免了误解。此诗译本中另外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短语“斜阳草树”的翻译。在中国读者看来,这是个短语,而不是句子,但是在许渊冲翻译的过程中,成功地把这个短语译成了句子的结构 “the slanting sun sheds its departing ray”。作者认为译者选择这种翻译方式是不寻常的,并且有目的的。正如我们所知,汉语尤其是古诗语言是非常精简并且含义深远的,古代诗人在作诗的时候,形式和语法因素往往是他们最后考虑的因素。因此古诗很少有固定的语法格式,这样诗人才能够有足够的自由来用诗歌的形式传达美感。然而,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英语更注重语言形式和语法因素。考虑到这个因素,译者应该在优先选择语义结构和文化信息的传递。作者认为译者的正确选择成功地避免了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传统障碍。第三个例子就是诗中“廉颇”将军名字的翻译。译者再一次调整了原诗中的结构。作者认为这种调整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用简明的语言体现了深渊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很多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来说,廉颇将军的故事是耳熟能详的:两千多年前,廉颇在他年轻的时候,勇敢地率领军队打败入侵者。但是对于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的英语读者来说,直译就不太合适,因此译者选择了更高层次的文化单位来确保语义和跨文化涵义之间的顺利准换。

4.结论

成功翻译的一个体现就是文化因素的翻译。中国古诗的翻译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实现语义转换的重要因素,译者应该意识到由于文化的错误转换而会引起的问题,作者认为,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理论较其他翻译理论而言更适合中国古诗的翻译,更能够从单纯地兼顾形式与内容的层面上上升到文化层面来考虑翻译的技巧和实践。

参考文献

短歌行翻译篇6

关键词:马君武;近代翻译家;译事活动;翻译成就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74-02

马君武(1881-1940),初名道凝,字厚山,后改名马同学,号君武,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广西大学的创建人,也是一位杰出翻译家。马君武具有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的双语功底、进步的民主思想,这样的译者在中国近代是为数不多的。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从事翻译,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介绍给当时的国民。他的译作种类丰富,数量蔚为壮观。他的翻译作品,从知识的性质来说,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领域;从学科结构而言,关联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字典编撰、哲学、文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物理学、机械学等等。其自然科学译作涉及生物学、矿物学、机械学、数学、物理、化学,社会科学译作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哲学,人文科学译作则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和人物传记。由于其翻译涉猎面广,马君武也就因此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继严复、梁启超、林纾之后的第四位翻译大家,也是近代史上广西重要的翻译家。其翻译活动及翻译成就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翻译领域,马君武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从事翻译,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介绍给当时的国民。他不辞辛劳、笔耕不辍,因而译作颇丰。他与1901年春天开始执笔翻译,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搁置译笔,其翻译历程持续了30多年。在其繁忙的一生中,马君武都表现出对翻译事业的热爱和在翻译领域“译”耕不辍的忘我精神.无论是在轮船上,还是在火车上,他都在进行着他挚爱的翻译。即使在办公时间,他也会见缝插针,时不时拿起译笔翻译一点东西。如果白天工作太忙,他也会在晚上抽出时间翻译。20世纪20年代中期,时任北洋政府司法部长的马君武尽管因工作繁忙而使其每日的翻译量有所下降,但他还是坚持每日提笔译书。可以说翻译已经成为马君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是基于其对翻译事业的热爱,和其在翻译的园地里勤奋耕耘与劳作,马君武才在翻译方面有了丰硕的“译果”。他的翻译作品可以分为自然科学译作、社会科学译作和文学译作三类。

马君武是从翻译自然科学著作走上翻译道路的。他的第一部自然科学译作是《史密斯代数学》,该译本现已佚失,具体的出版年份、篇幅等信息难于查证。其后,马君武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进行了断断续续的翻译。1920年9月,达尔文的The Origin of Species(今译为《物种起源》)的全部译文以《达尔文物种原始》为题出版。马君武还翻译了德国科学家兼哲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马君武译为“赫克尔”)的系列演讲集《自然创造史》。除长篇著作外,马君武还翻译了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短文,以适应时代的急需,如《自然哲学·说热》、《酒类化学》、《汽机重说》、《矿物结晶学》、《炼锑法》、《结晶学》等。

马君武的社会科学翻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涵括历史、政治、哲学、经济、社会、民族心理、词典编译。他翻译西方政治文献始于译介西方女权理论,具体有《斯宾塞女权篇》,《足本卢骚民约论》(原本为卢梭(Jean-Jaeques Rousseau)的Du Contrat Social,这个题名现通译为《民约论》)。西方哲学的译介成果包括《唯心派巨子黑智儿学说》、《弥勒约翰之学说》、《唯物论二巨子底得娄、拉梅特里之学说》。经济方面的有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授菲里波维(Philippovich)的《国民生计政策》以及孙中山用英文著的《实业计划》。马君武唯一的社会学译作是被列为少年中国新丛书第五种的《斯宾塞社会学原理》。在民族心理学方面,马君武摘译了寓华22年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原名阿瑟·汉德森·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马君武译为“十弥时”)所著的《中国人特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的第13章The Absence of Public Spirit(马君武译为《中国人无公共心》)。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德华字典》是马君武第二次留学德国时充分利用余暇编译而成的,这是他这一时期取得的另一项重要翻译成果。

在马君武的文学翻译中,诗歌翻译成就最大,因而也最为引人关注。1903年前后,他开始翻译诗歌。从现有的文献看,1903—1905年间,马君武笔耕不断,翻译了《米丽容歌》、《缝衣歌》、《哀希腊歌》、《重展旧时之恋书》和《临终之感想》(另一译名为《菲律宾爱国者黎沙儿绝命词》),其他译诗有《阿明临海岸哭女诗》(译于1907-1910年)和科学译作及戏剧译作中附带的译诗。在这些译诗中,《米丽容歌》较为忠实原文,其他的译诗增添删减改写颇多。

在戏剧翻译方面,马君武在1913年冬季至1914年秋季间,翻译了德国著名诗人兼戏剧家席勒的名作《威廉·退尔》。原剧由五幕构成,向观众呈现了不同阶层在反抗异族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的态度和行为。马君武的《威廉·退尔》全译本最初以“国民戏曲”为题,首刊在1915年1月20日由中华书局发行、梁启超主编的《大中华杂志》创刊号上,一直连载到1915年6月20日的第一卷第六期。

马君武的小说译作有俄罗斯著名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绿城歌客》和长篇小说《心狱》。这些都是马君武在第二次留学德国时期从德文译本转译的。《绿城歌客》原名《卢塞恩》,是托尔斯泰在瑞士一个名叫卢塞恩的小城创作的小说。小说讲述“我”傍晚入住绿城(卢塞恩)一家旅店所看到的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心狱》是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复活》三部中的第一部,译文共有57章。尽管这是一个删节译本,但仍然受到读者的热捧。《心狱》于1914年9月初版,1916年9月再版,到1933年共出了四版。阿英曾说,马君武1914年译的《心狱》和林纾1918年译的《现身说法》在当时堪称“名著名译”。

作为中国近代杰出的翻译家,马君武诗歌翻译成就最大,其翻译活动及翻译成就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近代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近代译诗内容最丰、特色最著、影响最大的一家。他的翻译涉猎面广,译作种类丰富,数量蔚为壮观。因此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继严复、梁启超、林纾之后的第四位翻译大家,也是近代史上广西重要的翻译家。

参考文献:

[1]阿英.晚清文学丛钞·俄罗斯文学译文卷·叙例[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4]方华文.20世纪中国翻译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5]高丽华.中外翻译简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高正琴.杰出的翻译家马君武先生[J].社会科学家,1995,(5).

[7]龚喜平.南社译诗与中国诗歌近代化简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3,(1).

[8]郭小转.马君武与近代诗歌翻译[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9]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修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10]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短歌行翻译篇7

参评软件:

* 谷歌金山词霸

* 有道桌面词典

* 雅虎乐译

* 灵格斯词霸

一、 软件界面对比测试

软件界面是这款软件留给用户的第一印象,一款好的软件界面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界面简约而不简单、功能按钮摆放方便用户查看、界面不宜太花哨也不宜太阴暗,此外,界面配色应该较为和谐。下面看看这几款软件的实际情况。

谷歌金山词霸是近期谷歌和金山词霸联手强力打造的,该版本开启了金山词霸的免费时代。软件主界面采用淡蓝色的背景,具有靓丽的渐变过渡,感觉与Vista一脉相承,比较迎合当前用户的口味。同时,从功能按钮来看,查词、搜索按钮比较醒目,在输入框中还有“请输入查询内容”的提示,做得较为体贴。此外,在搜索的下方,给出了当前的搜索热词,这是当前很多网站和下载工具的常用手段,谷歌和金山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在下方还有每日一句、互动话题以及论坛的精华文章等,总的感觉是,做得比较完善,很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图1)

有道桌面词典是网易公司推出的一款桌面查词工具,该软件结合了互联网在线词典和桌面词典的优势,充分发挥了网络的功能,软件体积小,功能却比较强大。在界面上,网易有道桌面词典显得中规中矩,只有“查询”按钮,在界面下方相应的提示很少,倒是有点像广告推荐,这一点明显不如谷歌金山词霸,查询的输入框也没有提示。(图2)

雅虎乐译也可谓“师出名门”,它依托强大的雅虎全球搜索技术,给用户提供了全面便捷的搜索翻译功能。从软件界面上来看,雅虎乐译与谷歌金山词霸有些类似,都做得较为体贴,比如有汉英解释,有网络解释,提供了热点推荐、相似单词以及相关搜索,但明显“热点推荐”有广告的嫌疑,在界面上,默认也显示的雅虎乐译的介绍。这方面感觉比谷歌金山词霸差一点,但整体感觉比有道词典强很多。(图3)

灵格斯词霸是一款简明易用的文本翻译与词典软件,支持全球超过60多个国家语言的互查互译、支持多语种光标屏幕取词、索引提示和语音朗读功能,是新一代的词典翻译专家。与前几款软件相比,该软件并非来自“豪门”,然而其功能却丝毫不逊色。从界面上来看,灵格斯默认界面显示的是该词典工具的最新更新情况以及软件介绍,当然也有必不可少的查询输入框,在输入框下方有一排按钮,如果不熟悉的用户需要用鼠标指向按钮才能显示按钮功能,在这方面上感觉易用性稍差。

值得一提的是,在软件右下角提供了汇率换算、国际电话区号以及度量衡换算等几个实用工具,虽然此功能与翻译无关,但感觉给人眼前一亮,想必这就是体贴的设计带给我们的感受。(图4)

点评:

在第一轮对比测试中,谷歌金山词霸明显胜出,不但在界面颜色上比较符合用户习惯,而且功能按钮分布合适,功能体贴。雅虎乐译、灵格斯词霸则步谷歌金山词霸之后,两者各有亮点,整体感觉雅虎乐译功能入口更多,而灵格斯则相对简单。此轮表现最差的是有道桌面词典,功能显得非常单一,人性化设计的元素几乎没有。

二、单词查询能力对比测试

前面对几款软件的界面进行了对比,接下来我们关注的是翻译软件的功能,毕竟查询词汇才是我们选择软件的根本理由。我们以查询“olympic”这个单词为例来看看几款软件的具体表现。

谷歌金山词霸中,输入部分字母后,软件会在下方提示相关的单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动补全功能,回车后可以看到更详细的解释,查询的结果默认来自简明英汉词典和Google网络词典,很明显,网络词典就是得益于金山与谷歌的合作。从查询结果看,不但有单个词汇的含义,还有例句可供大家学习。在最下方提供了同义词。(图5)

有道桌面词典同样具备自动补全的功能,在查询结果中,同样显示了单词含义,而且提供了网络释义,与谷歌金山词霸大致类似。在查询界面上,我们可以注意到有道桌面词典有比较易用的“查询提示”,其实就是相关词汇的列表,者可以方便用户查找相关词汇。此外,有道桌面词典还提供了“英英翻译”,这非常难得,对于学习英语的专业用户非常有用,因为有的单词在汉语意识上很接近,只有通过英语的注释来体会其细微差异。(图6)

雅虎乐译可以自动补全,同时提供了英汉、英英解释以及网络解释,此外,提供了相似单词和相关搜索,基本功能与有道桌面词典类似。(图7)

灵格斯词霸没有自动补全功能,提供了单词解释和例句,但是没有相似单词,同时没有提供英英解释。(图8)

点评:从这一轮的测试来看,网易有道桌面词典表现比较突出,功能比较全,左侧列表的展现形式上也让用户感觉比较体贴。而此轮测试中,灵格斯词霸相对较弱,当然这些主要差异也都体现在功能的多少上,就具体查询某个词的结果而言,他们都能查到准确的结果,因为他们都是借助其他的词典进行翻译。值得一提的,几款软件都同时增加了网络注释,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优势。

三、 屏幕取词对比测试

屏幕取词是现在很多词典类工具都具备的一个功能,该功能可以实现“即指即译”,省去大家再次输入,然后进行查询的烦琐步骤。那么这几款软件的表现又如何呢?

谷歌金山词霸不仅可意对PDF文档、菜单、按钮等殊环境的取词,还可以准确识别出各种变形单词、连接符单词。谷歌金山词霸还能够直接从单词的已选中区域中,截取相应组合。值得一提的是,谷歌金山词霸将屏幕取词这一功能进一步深化,新增了译中译取词功能。译中译取词即在取词窗口阅读时,若发现有陌生的字词,可移动鼠标进行二次辅助取词,给出该陌生词的解释。(图9、图10)

有道桌面词典也具备屏幕取词功能,大致功能相似,可以设置为“仅对英文取词”,如果你只想了解英文单词的含义,这一功能可以让大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操作,因为开启屏幕取词后,有时你不想取词查询,不经意间都会弹出取词翻译窗口。(图11)

雅虎乐译默认的鼠标取词方式是把鼠标停留在目标词上面,鼠标处就会弹出一个小窗口,显示当前词及相关翻译结果。点击悬浮窗口上的放大镜图标,即可打开乐译的主窗口,显示该词语的完整字典解释;点击宝贝鱼图标,进入翻译结果;点击宝贝鱼右侧的加号图标,会将该单词添加到单词本中。(图12)

灵格斯词霸也支持屏幕取词,在该软件的设置项中,可以设置对特定的哪些语种不取词,比如不对拉丁文取词,需要注意的是,要对PDF取词,需要安装Adobe Acrobat/Reaer取词插件。(图13)

点评:在屏幕取词环节的测试中,几款软件的功能大致接近,只有谷歌金山词霸新增了“译中译”取词功能,独具特色。

四、 句子和段落翻译对比测试

除了查询单词的基本含以外,有时我们可能还需要查询某些短语,甚至一些较长的段落的含义,因为有的文章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才能得出比较准确的含义。这里我们首先以“Their softwares are second to none.”这个短句为例看看翻译结果。(图14、图15、图16、图17)

点评:以上分别为谷歌金山词霸、有道桌面词典、雅虎乐译、灵格斯词霸四款软件的翻译结果,我们还选择了其他几个词汇进行了翻译,从短句来看,翻译结果基本都比较准确可靠,不相上下。

下面再来看看这一个相对长的例句,也可以看着一个短的段落:

After the tragedy of 4/16 last year, you saw the best of the Virginia Tech students. Their ownership, their passion, their commitment to their university was second to none.

参考译文:上学年4?16悲剧之后,你见证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最好的学生。他们的认同感,他们的激情,他们对自己的学校的承诺都是首屈一指的。

下面看看四款词典软件的翻译情况:

谷歌金山词霸翻译结果明显具有“汉语式”翻译的问题,比如“last year”直接翻译成“去年”,而且放在原来英文对应的位置,还有后面的翻译也很生硬,整体感觉是“直译”,是单词的拼凑。(图18)

有道桌面词典并不是借助软件直接翻译,而是搜索网上的例句,如果正好有的,则结果相当准确,这一点也是网络发挥了作用。(图19)

雅虎乐译的翻译结果与谷歌金山词霸的类似,直接翻译,词汇的堆砌。(图20)

灵格斯词霸翻译结果仍然存在以上的几个问题,感觉是没有经过后期加工的半成品,语序和词汇都要在进行处理,用户不能直接引用其翻译结果。(图21)

点评:从以上的翻译结果看,目前的词典翻译工具普遍都还存在翻译长句、段落生涩的问题,只是简单将词汇的含义翻译出来,拼凑在一起根本不知所云,完全没有上下文逻辑关系,所以大家不能完全依赖词典翻译工具翻译文章,只能当一个辅助工具查询词汇,自己再度加工才能传达准确的含义。

五、奥运词汇翻译对比测试

奥运是举国上下的大事,因此大家也异常关注,这里我们也来测试一下这几个软件在奥运词汇方面的翻译能力如何,我们选取了“Olympic oath”(奥运会宣誓词)、“Olympic Anthem”(奥运会会歌)、“candidate city”(候选城市)三个词汇进行测试。

其中谷歌金山词霸的词汇比较全,都能直接得到查询结果,而有道桌面词典和灵格斯词霸则更多的是以例句的形式来体现:(图22)

雅虎乐译对“Olympic oath”(奥运会宣誓词)、“Olympic Anthem”(奥运会会歌)、“candidate city”(候选城市)三个词汇都不能翻译,看来在这方面的功能较弱。(图23、图24)

以上三个词汇都是词组的形式,为了测试雅虎乐译在奥运词汇方面的翻译能力,我们再进行了单个词汇的测试,发现大部分都能准确得到结果,比如前面查询的“Olympic Anthem”不能得到结果,但查询“Anthem”确是没问题的。(图25)

点评:从本轮的奥运词汇测试来看,雅虎乐译的表现最差,谷歌金山词霸的则在本轮胜出,从对比测试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雅虎乐译在词组翻译上还稍欠火候!

六、词典功能对比测试

词典翻译工具翻译的结果是否准确,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软件使用的词典,比如我们要查询专业的词汇,如果在普通的词典里查,肯定很难找到,因此,词典文件在翻译类软件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谷歌金山词霸为提供了13本通用词典,默认只开启6本,谷歌金山词霸允许用户自行对其添加与卸载。同时,“查词”、“取词”与“查句”的词典,是分开定义的。用户可以分别针对上述三大版块,设立不同的词典组合,并对其排序。对于默认没有使用的词典,只要点击右侧的词典名称,然后点击“添加”按钮即可添加到正在使用的词典中。(图26)

而网易有道词典自带了一个10万词条的精简词典,除此以外的所有解释,都要通过网站来实时查询。因此软件并不允许用户对词典进行任何操作,因此没有相应的词典管理功能。

雅虎乐译也是通过网络在线实时查询来获取相关词条解释。但和有道桌面词典不同的是,雅虎乐译并不内置任何词库,所有的查询均需要网络支持。但是,雅虎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也为了帮助一些不方便实时上网的用户,因此,如果用户确有脱机查询的需求,也可以点击主菜单中的“添加词库”“点此立刻获取”,下载一个脱机词库,以方便离线时使用。(图27)

灵格斯词霸默认提供的词典没有谷歌金山词霸多,但是也将查词和取词的词典分开存放,用户可以方便地自定义词典次序。尽管灵格斯词霸附带的默认词典并不太多,但它却允许用户非常方便地通过官网,自由下载所需词典。该软件是免费的,同时扩展性能比较好,加上在线提供的词典,功能也相当强大了。(图28)

点评:在词典功能对比上,谷歌金山词霸表现最好,其次是灵格斯词霸软件,最后是两款在线搜索词汇的有道桌面词典和雅虎乐译,它们几乎没有词典功能,但却可以搜索到较为准确的翻译结果,难能可贵!词典文件少了,相应的软件也变小了,几兆就可以搞定,不再是以前动辄数百兆的个头了,也方便了大家的使用。

结语

短歌行翻译篇8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诗歌翻译 语码

在当今的社会中,翻译已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跨语际的行为。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文化在各国交流中变得很重要。各个国家文化的交流和渗透都与翻译有很大的关系。而在诗歌翻译中,文化更是翻译诗歌时的一个重要元素。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

文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只是构成文化系统的要素之一。在诗歌翻译中,文化应该成为翻译中首要考虑的要素。忽略了文化因素的译作就成为没血没肉的、只是词汇和句子堆积起来的躯壳,是没有灵魂的作品。翻译家兼诗人的朱湘,时逢我国五四时期,翻译英诗直译与意译并用,十分注重音韵和节奏,他的翻译不仅仅注重协韵,并且在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对于诗歌的独特见解,并在一定程度注重并加入了该作者国家的文化情调,是一种造诣很高的个性化翻译。

翻译不仅涉及语码之间的转换,而且涉及文化代码系统之间的转换,翻译过程是从原语文化代码系统到目的语文化代码系统的转换过程,也是从原语文本接受者与原语文化语境到目的语文本接受者和目的语文化语境的转换过程。所以,翻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设法使译文拥有同原诗歌文化中相同的功效,这样才能让读者体味出作者在原诗中所想传达的意境。在翻译理论界,诗歌翻译引发的争论最多,直译还是意译,异化还是归化,诗歌是否可译、诗歌翻译的标准以及诗歌翻译的方法,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汉、英两种语言形式差异大,文化背景也相距甚远,怎样进行中、英诗歌的互译,一直是中外翻译家探索的热门话题。

就诗歌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而言,可以简单地从文化的历史和物质两方面去理解。

首先,从历史文化方面。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是不同的,因此其在历史的变更中所沉淀的文化底蕴也是有差距的。而诗歌正是文化的一种体现。诗歌是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诗歌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诗歌的涵义。

《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原诗的“神州”即中国,“舜尧”(“尧舜”的倒置)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此处喻圣贤之人,这是译入语读者不易觉察的。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明其妙。如直译作the divine continent以及shun and yao,会使他们不得要领,因此必须增译注释。而古柏英译的six hundred million we(我们六亿人民)以第一人称表现出宏大的气势;sage-kings(贤明之主)同样简单明了,直指其意,符合原文精神。请看亚瑟·古柏精彩译笔:“spring winds move willow wands,/in tens of millions;/six hundred million we,/shall all be sage-kings!”这样的翻译既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这是一种具有自觉的跨文化意识的超越翻译的方法。

其次,从物质文化方面。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同,文化各异,由此而引起的联想也不同。同一种东西,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在另外一种文化中可能就不存在。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文化中引起的联想也是不尽相同的。在中国,明月使人产生思乡之情。唐朝诗人李白千古名句《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giles译为:

night thoughts

i wake,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ur - 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d my head,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短歌行翻译篇9

关键词:《诗经》;《关雎》;双译;确切;简洁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23-0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作为“五经”之首,其地位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是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传播儒家思想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更成为国人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学的最基本读本。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但是,在当今社会,读过《诗经》的人确实不多。一方面是古典文学的威慑力让大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纷繁复杂,人们已经无暇坐下来品读一本好书。《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探索》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探索》由王方路著,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国风的全部内容,并给出相应的白话和英语翻译。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一共160篇,占《诗经》的大半。该书按照原诗、白话译诗、英语译诗、注、解五个部分,分先后顺序编排。它具有以下特点:(1)白话英语双译,译义确切;(2)通俗易懂。笔者将以《诗经・关雎》为例来浅析《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探索》。

一、白话英语双译,译义确切

对于《诗经》的研究,古往今来都存在着大量的著作。例如,对其释义的研究,对其英译的探讨。但是,译者这样同时从白话英语双译的角度进行探索的确实不多。他这一举也算是前无古人了。所谓白话英语双译,就是把原诗既翻译成白话诗歌,又翻译成英语诗歌。

诗歌是文学的灵魂,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诗歌的主要特征有: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鲜明;韵律和谐,节奏鲜明。优秀的古典诗歌多是语言凝练,含义丰富,意境深远,饶有余味。《诗经》更是如此。首先,《诗经》采用了优美成熟的四言诗形式;其次,它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加强了抒情效果。(冯庆华,2002)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显得难上加难。有的翻译理论家认为:“要翻译诗歌,首先译者必须是诗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译者完全符合。他对诗歌有很深的研究,并且有大量的创作。下面就来看看他对《诗经・关雎》翻译的处理。

原文: 白话译诗:

关关雎鸠, 关关欢叫是雎鸠,

在河之洲。双栖河中小绿洲。

窈窕淑女, 苗条纯洁好姑娘,

君子好逑。男子汉相配最优。

参差荇菜, 长长短短金莲花,

左右流之。随水左右求取它。

窈窕淑女, 苗条纯洁好姑娘,

寤寐求之。朝朝暮暮追求她。

求之不得, 追求还不得同意,

寤寐思服。朝朝暮暮想着她。

悠哉悠哉, 缠缠绵绵日益苦,

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无法。

参差荇菜, 长长短短金莲花,

左右采之。左采右采取得它。

窈窕淑女, 苗条纯洁好姑娘,

琴瑟友之。弹琴拨瑟友爱她。

参差荇菜, 长长短短金莲花,

左右d之。左择右择取得它。

窈窕淑女, 苗条纯洁好姑娘,

钟鼓乐之。敲钟击鼓欢乐她。(王方路,2010:1)

原诗采用四言形式,整齐对仗。在翻译成白话诗歌的时候,他采用“加三字重组词句”的办法,把原诗的句子融进白话句子,让其意义进一步明朗。例如,第一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为“关关欢叫是雎鸠,双栖河中小绿洲。苗条纯洁好姑娘,男子汉相配最优。”“关关”是象声词,指水鸟的叫声。在翻译的时候,他保留“关关”,同时加上“欢叫”二字――“关关欢叫是雎鸠”,传神达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初看这个句子,很多人都可能会理解为“苗条纯洁的女子,君子都想要追求”。可是,“逑”并不是“追求”的意思,“逑”是指匹、配偶。因此,译为“苗条纯洁好姑娘,男子汉相配最优。”“相配最优”,译义准确。

其英文译诗为:

Guan guan happy singing are two birds,

They’re dwelling on islet by the River.

Innocent slender is a pretty young girl,

A refined young man is most fit for her.

Water caltrops grow everywhere,

The girl is picking them with cheer.

Innocent slender is a pretty young girl,

All day long the man is after her.

The pretty young girl has not agreed,

All day long the man is missing her.

Sentimental is he, bitter day after day,

Tossing upside down is no sleeper.

Water caltrops grow everywhere,

The girl has got them as a hard worker.

Innocent slender is a pretty young girl,

Playing harps the man shows love to her.

Water caltrops grow everywhere,

The girl’s owned them as a hard worker.

Innocent slender is a pretty young girl,

Beating drums the man tries to please her. (王方路,2010:2)

译文全篇两行为句,四行为段,做到了与原文的想匹配。且对仗工整,给人飘逸之美感。“琴瑟友之”译为“Playing harps the man shows love to her”,“钟鼓乐之”译为“Beating drums the man tries to please her”就是最好的体现。在意义传达这方面,他也尽量做到尽善尽美。“窈窕淑女”――“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是指体貌美好内心宁静,“淑”指女子未嫁。(王方路,2010:3)于是译为“Innocent slender is a pretty young girl”,Innocent即窈,slender即窕,young girl也译出了“淑”未嫁之意。

二、通俗易懂

《诗经》中的语言文字,在当代的读者看来,似乎有些生僻,需要参考注释、甚至现代汉语的译文才能看懂,其实在当时,是相当口语化的。《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三百零五篇。其中国风占一百六十篇,收录包括周南、召南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诗歌。既是民间诗歌,那么在翻译的时候,笔者认为也大可不必挑大词,用古句。《诗经》所载毕竟是当时的民歌,用通俗流畅的白话、英语翻译,可以较为贴切的还其语言风格的原貌。同时,译得通俗平易,无论是英语水平一般的中国学生,还是汉语平平的英美大众都能读懂,这正是译者著本书的目的。

请看下面的译文:

1.“关关雎鸠”白话译为“关关欢叫是雎鸠”,英语译为“Guan guan happy singing are two birds”,即使有读者不知道什么是雎鸠,但是一看到英文翻译,也恍然大悟,原来雎鸠就是一种鸟。

2.“琴瑟友之”,琴瑟即两种古乐器名。白话译为“弹琴拨瑟友爱她”,读者就明白琴瑟是不一样的乐器。而英文译为“Playing harps the man shows love to her”,即使英美读者对琴瑟完全不了解,可是看到Playing harps也可以明白琴瑟即乐器。

可见,译者的译作不但译义贴切,而且通俗易懂,为大众所接受。

三、结语

中国古诗翻译是一项很难的课题。欲得佳译,诚良难也!译者自身的中英文功底在翻译中至关重要。本书译者在《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探索》中既用白话,又用英语进行了翻译,实属不易。而且译者在处理的时候也做到了译义贴切,通俗易懂,实乃同类佳作。译者在自序里面提到:“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呼吁学习外语(如英语)的中国学生(包括本、硕、博)应当储备自己祖国的文化传统知识,加强国际交流”。(王方路,2010:2)译者是一位高校外语教师,一直以来都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佩之情,并以复兴中华文明、重拾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希望通过此书可以实现译者在自序里面提到的两个著书目的:其一就是希望学习外语(如英语)的中国学生(包括本、硕、博)应当储备自己祖国的文化传统知识,加强国际交流;其二是希望有意了解《诗经》的外国友人通过此书可以多读懂一些。(王方路,2010:2)最终可以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高嘉正、高菁.《孔子语录一百则》英译赏析[J].上海翻译:2005(3):76.

[3]刘小叶.《诗经・ 关雎》英译探微[J].科学教育研究:2007(3):22.

短歌行翻译篇10

关键词:庞德 误译 中国古诗 改写 “三要素”理论

一、引言

作为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埃兹拉·庞德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并大胆创新,发起了一场意象派运动,改变了当时文坛的诗风,开创了美国现代派文学的先声。他的诗歌和翻译作品在西方广受欢迎,产生了巨大影响。艾略特称庞德“为我们的时明了中国诗”。人们谈论庞德的成就,多是评价其“意象诗”在美国诗坛的美学感染力,少有探讨其译文的忠、信问题。近几年,有很多学者对庞德的翻译作品持质疑和批评态度,如台湾诗人余光中批评《华夏集》是“假李白之情”,实为“改写”“重组”“剽窃的创造”。

二、庞德的误译

从翻译角度看,庞德的翻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翻译的忠实性原则,倾向于一种随心所欲的翻译,所以从其译诗中不难发现很多误译。误译有有意和无意之分,无意即是无目的,纯属语言理解有误或表达不当所致;故意则是有目的,其目的有文学的、文化的、政治的……不一而足(王东风,2010)。庞德的译文有无意的误译也有有意的误译。以庞德英译中国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故人西辞黄鹤楼,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

ro,

烟花三月下扬州。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孤帆远影碧空尽,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唯见长江天际流。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reaching heaven.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庞德并没有忠实地传达出这首诗的准确意思与意境,其中有很多误译之处。首先,“西辞”指的是从黄鹤楼往东到扬州去,而庞德译为“goes west”(到西方去)。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西方并不是个好去处,例如形容人去世常常是“驾鹤归西”。其次,“kiang(长江)”“ko-jin(故人)”“ko-kaku-ru(黄鹤楼)”等词是根据日文音译的,容易让中国读者困惑不解。再次,原诗传达的是诗人既为友人升迁高兴又为将与友人惜别而感伤的复杂心情,而庞德将“烟花”译为“smoke-flowers”,将其理解为江上朦朦胧胧的“薄雾”,将译文的整体意境塑造得凄凉、伤感、惆怅而茫然,并没有译出“烟花三月”即暮春时节扬州繁华似锦的热闹景象。

庞德对上述古诗的误读,客观原因可能是庞德翻译的是二手材料,即英国著名汉学家Giles (1845~1935)和东方学家Fenollosa(1853~1908)的译文手稿。前人的误读与误译会直接影响庞德的翻译。主观原因是庞德自身中文水平有限,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从而出现很多误读误译。然而除了无意误译之外,庞德在很多译作中都留下了他有意误译的痕迹。以庞德译李白的《送友人》一诗为例:

送友人 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青山横北郭,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白水绕东城。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此地一为别, Here we must make a separation

孤蓬万里征。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浮云游子意,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

落日故人情。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挥手自兹去,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萧萧斑马鸣。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

不少国内学者批判了庞德这首诗中的误译,比如,“送友人”不应是“taking leave of a friend(告别友人)”,而应是“seeing off a friend(送别友人)”;“青山”应译为“green mountains”,而不是“blue mountains”。除此之外,“横”“孤蓬”“挥手”等译词也备受诟病。然而,细读这首译诗,不难发现其中的特点:

1.省略主语、谓语、物主代词,去掉宾主、逻辑、因果和时间等关系代词,直接突出意象。例如,“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庞德的译文照搬中国语法,借鉴汉语简短凝练的句式,选用了无主语句,却忽略了英汉两种句子结构之间的微妙差异,使之缺失主谓一致的形式接应。

2.模仿汉诗的对仗结构,直接呈现意象,创新意象,保留意象并置,如“blue mountains”“white river”“dead grass”“floating clouds”。或许庞德有意将“青山”译为“blue mountains”,其一,突出整篇诗歌的画面感和视觉效果,其二,取“blue”的英文内涵“忧郁、深沉”来突出送别时忧伤凄婉的氛围;其三,注重押韵,译诗富有音乐性,节奏平稳而舒缓。这些特点与其《政论文》(1937)中所总结的诗歌翻译三条标准(音乐性,视觉性,直接意义和双关)不谋而合。众所周知,李白的诗古朴明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是诗歌艺术的上品。虽然庞德的译诗句式长短不一,音韵不定,但感情细腻、意象丰富、风格质朴且有较好的音乐感,基本能够再现原诗的神韵。此外,庞德诗歌翻译的阐释性观点,是主张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待过去,用现代的语言来翻译古典诗歌语言。可以说,其翻译是以变形的李白的面貌出现在西方的,他使用现代语言翻译加上自己的阐释、创造,还有下意识的误译,因此不少中国学者将其翻译称为“创意英译”“创造性翻译”“创造性叛逆”“翻译的破格”等等。

不难看出,庞德的中国古诗翻译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拿来主义”的态度,模仿了中国古诗的意象叠加和简练短句的技巧。他的译诗,与其说是将中国古诗介绍给英美读者,不如说是通过创造性叛逆对中国古诗进行了一定的重写、改译,然后将改头换面的中国古诗呈现给英语读者。同时,他模仿中国古诗的艺术手法,学习其中丰富的意象设置和句法特征,从而自成一派,促成了美国意象派诗歌的诞生与发展。

三、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以文化作为翻译单位、把文化研究纳入翻译理论的新阶段——翻译的文化论。这场变革被称为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1945~1996)是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文本的改写,改写即操纵,所有改写者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通过操纵文学,“改写”在特定的社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挥作用。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改写有助于某种文学和社会的进化,可以引进新的概念、新的风格、新的手法(勒菲弗尔,1992)。在《翻译、重写以及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中,勒菲弗尔介绍了“三要素”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和操控,翻译不能忠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主要是因为它始终受到三种因素的操控: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特定经济形态、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观点等等。“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受此影响,译者会任意增加、删除或者改动原语文本,使译本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同时,不同的译者由于个人经历、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20世纪初,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这些现实境况使得西方敏感的知识分子变得日益焦虑不安,并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产生了怀疑。同时英美文坛各种思潮涌现,流派纷呈,“反传统”“反常规”成为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庞德早已厌倦了当时社会无病、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的诗风,于是提出革新诗歌创作的主张。他在接触意象丰富的中国古诗过程中,得到了灵感与启示,提出使用意象以呈现出具体的画面,创造节奏以表达新的情绪。因此,他在翻译中国古诗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遵守翻译的忠实性原则,而是倾向于采取创意翻译,在翻译中注重意象的叠加和并置,节奏和韵律的和谐,写出了半翻译、半创作的诗。由此可见,当时“反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庞德自身的诗歌创新意识也促进了其诗歌翻译与创作。事实表明,他的汉诗英译及其意象派诗歌推出之后广为社会所接受,且获得颇多赞誉,可见当时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了庞德的“误译”。

诗学是关于诗作和诗歌及其技巧研究的理论,也是关于文学和艺术的理论。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文学技巧、体裁、主题、人物和象征,其二是指文学的社会角色。翻译操控理论认为,诗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将扮演的社会角色及其影响程度(勒菲弗尔,1992)。勒菲弗尔认为,翻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方法是在一定诗学因素的制约下进行的。作为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提倡者,庞德认为,诗人应该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练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是,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诗情藏而不露,文字简洁,通俗上口,并富有流畅的音乐美(刘军平,2010)。庞德的译学和诗学同步发展,他翻译激励并加强了他的诗歌创作,而诗歌创作又反过来引导和促进了他的翻译。庞德在翻译汉诗时遵循了一个总的原则,即在翻译时打乱句式,重塑原文,将之改写成一首英语风格的诗歌。其主要特点在于,翻译时译者有充分的创造性,或者用韦努蒂的话来说,是一种“阐释性翻译法”。在翻译中国古诗过程中,庞德大胆删改原文,采用“阐释性的翻译方法”,将翻译和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显而易见,庞德的翻译观和诗学观直接影响了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为庞德的“误译”提供了合理性解释。

赞助人,即促进或阻止文学阅读、写作或改写的各种权力(人或机构),诸如宗教集团、阶级、政府部门、出版社、大众传媒机构,也可以是个人势力(勒菲弗尔,1992)。赞助者可以作为“任何可能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同时又可能妨碍、禁止、毁灭文学作品的力量”(陈德鸿、张南峰,2000)。庞德在1910~1920这十年间,与许多英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他在翻译中国古诗过程中得到了华盛顿一些专家学者的帮助及很多文学精英的支持,并与一群诗人一起发起了意象主义活动。不仅如此,他和许多文学刊物有关系,发表过不少作品。《华夏集》一经出版,广受欢迎,西方读者认为《华夏集》打开了通往东方的窗户,西方评论家则认为该英译本是庞德对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是“英语诗歌中经典的经典”。斯坦纳说,“在翻译史上,幸运的误读,往往是新的生命的源泉”,庞德的翻译,就是这样幸运的误读。庞德对中国诗歌的误译,非但没有被打进冷宫,反而深得英美读者的喜爱,并引发了20世纪美国的一场新诗运动。庞德的译作得到了专业人士、出版社、大众等赞助人的大力支持和赞誉,正是这一原因,庞德的汉诗英译才能得到当时译语读者的认可,由此也为庞德的“误译”提供了条件。

四、结语

本文首先列举了庞德英译中国古诗中误译的典型范例,然后运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和“三要素”理论分析其误译的根源,得出“庞德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受到了制约,从而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的改写和操纵”这一结论。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认识到了庞德误译的局限性、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即庞德在当时“反常规”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平台上,在当时诸多赞助人的支持下,凭借自己独特的翻译观和诗学观并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译出了一批虽不够忠实却很有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并发表了一系列意象派诗歌。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庞德达到了其翻译目的,并且促进了美国当时的诗歌创新,为西方文坛做出了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93.

[2]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1992.

[3]Pound Ezra. Poems and Translation[M].New York:The Library

of America,2003.

[4]陈福康.中国翻译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5]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

版社,2000.

[6]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7]裘克安.李白《送友人》一诗的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3).

[8]王东风.论误译对中国五四新诗运动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

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9]王贵明.论庞德的翻译观及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J].中国

翻译,2005 (6).

[10]朱伊革.从文化学派翻译观比较林纾和庞德的译介活动[J].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