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者介绍十篇

时间:2023-03-19 16:08:01

水浒传作者介绍

水浒传作者介绍篇1

苏教版第8册第三单元选编了《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所以我把本学期的课外阅读定位为“走进名著”,读完了《三国演义》,趁着学生的热乎劲,我又为学生推荐了《水浒传》,为了降低阅读难度,我建议学生最好购买专门为小学生改编的《水浒传》。

我所执教的四年级(3)班共有62人,其中购买原著的一人,其余则购买的青少版。4月中旬整班共读水浒的读书活动开始了,按照每天阅读半小时的计划,学生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陆续读完。6月底,我首先从“水浒108将”中选取15个典型人物,印发了《水浒传》读书报告单,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以走进水浒108将之 ”为主题,选择108将中小组共同感兴趣的一位,从“人物出身、绰号、外貌、兵器、与之相关的故事、上梁山的缘由、人物结局及我对他的评价及原因”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性阅读,同时小组共同商讨分工,每人承担不同的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到书中、网络查找资料,为交流展示做好准备。一周的准备后,6月4日下午作文课,我班举行《水浒传》课外阅读交流展示活动。

【情景再现】

一、播放《好汉歌》及电视剧《水浒传》的视频,渲染气氛

师:同学们,《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为读者刻画了108个好汉,他们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绰号,相信同学们已经走进了自己感兴趣的一位,也一定会被108个忠义、勇武、善恶分明的人物所感动。下面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上台展示我们的阅读成果,组长抽签决定展示顺序。

一号组:

1号组长:我们这组对鲁智深最感兴趣,下面就由我们为大家介绍:鲁智深

唐续航:鲁智深的人物出身是……绰号是…… 外貌是……使用的兵器是……

裴浩然:我为大家讲述的是鲁智深的故事:大闹野猪林

阙紫嫣:我为大家讲述的是鲁智深的故事:拳打镇关西

杜尚军:鲁智深上梁山的原因是为了帮助金翠莲,

吕康慈:鲁智深结局是最终圆寂

王心柔:我对鲁智深的评价是他力大无比,曾经倒拔垂杨柳,性情刚直,率真慷慨,又疾恶如仇,鲁智深并不是一个粗鲁的莽夫,而且有勇有谋,做事粗中有细,帮人帮到底,更是个敢于承担责任,不惧危险的人物。

从汇报的情况来看,第一组同学显然在组长的带领下,认真阅读了《水浒传》,对于“鲁智深”这个人物的研究,基本达到了他们给大家开了一个好头,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感谢他们,特别是杜尚军同学,语言组织流畅,体态自然大方,我们都要向他学习。但是这组同学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语言的表达形式过于死板,不能够吸引听众。同学们作个对比,哪种表达方式更生动,你更喜欢听

师分别用两种方式介绍鲁智深:

1.鲁智深的人物出身是……绰号是……外貌是…… 使用的兵器是……

2.鲁智深乃是108将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原名鲁达,渭州经略府提辖,只因背部纹了一朵花,故称“花和尚”,他身材高大威猛,身长八尺,腰阔十围,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耍六十多斤重的浑铁禅杖。

生1:我们更喜欢听第二种介绍,因为第二种介绍更加吸引人

生2:第一种介绍很平实,第二种介绍就像百家讲坛里的专家的语言一样。

师:希望接下来的组,也能够像老师用的第二种语言形式来为大家介绍。

台下小组成员有的围在一起,像是在商讨如何变换句式,有的嘴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像是在尝试着说。他们的注意力渐渐集中在修改自己的汇报稿上。

【反思】读书交流展示的技巧直接影响展示的效果。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同一内容,采取怎样的表达方式,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怎样的肢体语言能为你的展示锦上添花,课前都应该做细心的指导。本次读书交流主要以口头展示的形式,对于口头展示的技巧,我并没有提前向学生渗透,所以造成第一组学生犯了语言呆板,表达形式单一的弊病。教师究竟要教给学生哪些技巧呢?

1.放松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学生在紧张气氛下展示交流,和在放松心态下展示交流,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唯有心态放松才能更好发挥。

2.大方的w态。一个人在台上的站姿是另一种无形的语言,体态自然大方,配以恰到好处的手势,能给自己的展示加分。反之,站在台上左摇右晃,,搔首弄耳,让人心生厌恶。

3.表达的技巧。同样的意思,表达的方式不同带给听众的感受截然不同,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语言表达的技巧了解甚少,教师可从语音、语调、语言组织的形式和面部表情为学生做榜样示范,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不同响亮语音、适宜的语调和恰到好处面部表情的表达效果。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几种语言表达的模式,先让学生模仿,渐渐地学生脱离模式,也能够自然而流畅地表达。例如在交流之前教师就可以选取108将之鲁智深为学生示范展示。

4.注重互动。互动可以调节气氛,引起台下同学的思考,交流展示时学生该怎样与同学互动呢?首先在语言上可采取设问的句式,引人思索,例如:介绍鲁智深时:你知道鲁智深为什么外号为花和尚吗?稍微停顿一下,再说:原来他的后背纹了一朵大花,所以人送外号花和尚。其次目光要与台下的同学交流,或者真诚地微笑,或者随着交流展示的内容变化表情。但是所有的技巧都不是一朝一夕炼成的,需要教师长期耐心的示范、鼓励,学生才能掌握表达的技巧。

水浒传作者介绍篇2

该书的《前言》一开始说:“从少年时代起,我就是一个《水浒传》迷。”初中三年级时,他对带有北齐插图的高井兰山译本《水浒传》爱不释手,一百零八位豪杰的名字能倒背如流。后来进大学选择了东洋史专业,从最初研究宋史到成为宋史专家,无意中也都是受了《水浒传》的影响。

对《水浒传》的研究,大多数人仅专注于文本本身,仅有少数学者以文本为媒介,去探究广阔的中国社会历史。宫崎先生就是这些少数人中的一个,他高度重视《水浒传》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学价值。他在深入研究宋朝文献后看《水浒传》,“渐渐发现书中除了真实记录历史外,当时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街谈巷议有很多都被收录其中。除此之外在世态、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提供了很多能够体现宋代特色的素材”。他这样征引他人的意见:“有人说要想了解中国,读《水浒传》要比读四书五经更有用。”他甚至还说:“要想了解当今的中国,《水浒传》也是必读的书目。”因为,《水浒传》所描述的现象至今犹有痕迹残存。另外,将新旧中国作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中的变化过程。正因为《水浒传》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宫崎先生于1941年在他任教的京都大学把它作为史学专业讲座的教材,题为《水浒传中的支那近代社会状态》。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宫崎先生的研究比较集中于社会制度方面。本书的九个章节都是以《水浒传》中的人物为主题和标题,但他并不是就人物论人物,而是以人物为线索,进一步详细地分别阐述这些人物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徽宗与李师师》中描述宋徽宗宣和时代虚假的“浮华盛世”,北宋繁盛的商业及发达的经济刺激了统治者的荒淫,加重了他们对民众的欺压、掠夺,这正是《水浒传》的社会背景。《妖贼方腊》分析方腊为何造反,说明当时的贪官横行造成“官逼民反”,而这与梁山好汉的造反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宦官童贯》不仅阐述童贯发迹的过程,还介绍世界范围内的宦官制度,由此揭示中国宦官制度的独特性和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奸臣蔡京》论述宰相制度的沿革(例如比较汉唐宰相和宋代宰相)以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鲁智深与林冲》从两人的出身论及下级武官的世界,指出《水浒传》中人物不少为下级武官,借此说明宋代的兵制。同时通过林冲的冤狱和其他有关事例介绍当时的监狱制度。《戴宗与李逵》描述胥吏制度,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书中说:“《水浒传》可以说如实地再现了胥吏阶层的生活状态,因而从这一点而言,《水浒传》也是可以与正史相提并论的鲜活的史料。”胥吏是处于官府最基层的吏员,百姓和官府的接触必须经过他们一手操办。他们在官府和百姓之间构筑了一个独立王国。然而历代正史仅记载上层的事情,对众多起着重要作用的小吏少有描述;参考《水浒传》便可了解“胥吏的世界”。

其中最突出也是最有趣的一部分,莫过于他提出的“两个宋江”论。众所周知,“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受招安后,率众征讨方腊的“农民起义”军。然而,宫崎市定却说明此宋江非彼宋江,在无意中给起义者宋江“平反”。他从新出土的墓志铭和大量可信度很高的文献资料中得出结论:“身为众寇之首的宋江一开始便是盗贼,而朝廷大将宋江一开始便是官军。”这一判断是根据比较两人的活动时间得出的:“五月就擒的宋江乃草寇宋江,而四月到六月平定方腊起义的却是大将宋江。”所以“草寇宋江”和“讨伐方腊的宋朝大将宋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宫崎先生对自己的这一论断很有信心。他说:“可能这个论断会招致很多人的非议,但这是根据历史学研究方法的科学论证得出的。我想只要稍有点史学素养的人恐怕都不会对此品头论足吧。”他还详细解释了形成草寇宋江征讨方腊这一误解的原因。从文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史实出发得出的结论还是对误解原因的解释都令人信服。

书的最后有日本学者砺波护所写的“解说”,其中说到中国学者张国光在1978年12月15日的《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历史上有两个宋江》。而宫崎先生的“两个宋江说”发表于1967年,宫崎先生无疑是此论的首创者。

水浒传作者介绍篇3

关键词:《水浒传》 教学方法 评价体系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属浅显的文言文。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古文功底薄弱的他们要在期中考后的不到半个学期的时间内把这部《水浒传》啃下来,需费一番很大的工夫。因此笔者决定将其安排在开学初进行学习,以保证《水浒传》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为了使《水浒传》的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调整课程设置,每周设立一节名著阅读与交流课。

在开学第一周的名著阅读与交流课上,我对班级学生《水浒传》的提前阅读情况进行了一个摸底。得到的信息是:大多数学生看过《水浒传》的电视,及个别学生看过缩写本,但原著只有一两个学生看过;且男生比女生喜欢看《水浒传》,叫得出一些英雄好汉的名字和绰号。

第二周的名著阅读与交流课上,根据初中生好奇心浓的特点,我利用网络媒体对他们的吸引,化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首先,让他们自己动手上网查阅有关水浒资料,再给他们信息交流的平台,让他们互相提供学习水浒的资料。此为前奏,接下来 ,我又将设计好的水浒专题网站http:// 介绍给学生,请他们自由阅读有关作者介绍、创作背景、内容概要等版块,并请他们随意欣赏水浒电视片段和 flash 歌曲等,让学生更快、更新地了解名著信息,让他们更直接地体验与感受名著。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自然会在动情后不满足与媒体的短暂接触,自然会主动出击寻找网络、书籍补充大脑。

第三周的名著阅读与交流课上,我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教给他们阅读的技巧,评价人物的方法。

具体阅读技巧为:

A.速读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我教给学生速读的方法,训练他们静心阅读的能力,要求他们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并能记准作者、记住人物、记清情节等,读后能回答一般的问题。

B.圈点批注法: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圈点批注的好习惯。对生字词能查字典,能自由选择对文中的情、景、人、好词、好句、好段加以欣赏,并做一定的评注,如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等,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初步的理解、鉴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如一学生在在水浒专题网站 http:// 的“在线交流”上写到:

“我觉得拳打镇关西这一细节描写很生动。第一拳‘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通过味觉描写来表现拳头的厉害。再看第二拳‘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则是从视觉角度呈现。第三拳呢,‘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又从听觉角度描写了。让人看了,觉得一拳比一拳厉害, 一拳比一拳解恨。”

学生对人物的评价:

“我觉得鲁达虽是个武夫,但他却很有耐心。为救金氏父女,怕店小二拦截,他‘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可见他粗鲁之中带有细心、机警、精明。”另一学生在下面附和:“深有同感。明明把镇关西打死了,却说他诈死,‘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这样他就能成功脱身了。足见鲁达的足智多谋,粗中有细。”在第四周的名著阅读与交流课上,我推出了网上“在线阅读”版块,请他们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阅读,并在教师博客上专辟读书交流平台——“我来说说水浒英雄”,请他们对喜欢的英雄人物、故事情节等进行评论。

一学生说到“我最喜欢的水浒人物是武松,因为他武艺高强,别人喝三碗酒就过不了岗,他喝了很多碗,仍旧能把老虎打死,可见他本领高超。”

有学生说“我喜欢智多星吴用。他足智多谋,在‘智取生辰纲’中,他设计骗了杨志,夺得生辰纲。”

在学期末前,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水浒传》的阅读。为了检测他们的阅读水平,了解他们对水浒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利用名著阅读与交流课举办了一场“看水浒 讲英雄 学英雄”的主题班会,请学生自行设计题目,自建小组,进行知识竞赛,故事讲解。

最后,我请学生在自我评价表上对《水浒传》的阅读进行自我评价与总结。

以我班一男生潘 xx 为例,在《水浒传》阅读开展之初,他是属于根本不动型,但经过我的引导与“诱骗”,他慢慢发现名著阅读的乐趣后,一发不可收拾,不单课后看,休息看,回家还在看。短短一个学期,就看了不下三回《水浒传》。他在自我评价表中写到:

我在“教师评价表”上对潘 XX《水浒传》的阅读评价为:

《水浒传》的阅读教学与评价同步进行,有教师评(如教师评价表的设立),可使学生清晰的知晓自身薄弱环节;也有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如通过学生制作的“名著阅读卡”、“名著阅读自我评价表”)达到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目的;或在阅读交流课上的生生互动,可达到互相评价、互相促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化万.《我的语文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水浒传作者介绍篇4

施耐庵,名子安(一说名耳),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博古通今,才华横溢,36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书,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还搜集并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林冲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创作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名著梗概】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它的作者,说法不一,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前半部写“”,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等人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关人物介绍】

宋 江: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后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领。

水浒传作者介绍篇5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大多是才貌双全,温柔顺从,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却塑造了不同于传统女性的女性形象,既有坏女人形象,也有女英雄形象。从作者着重刻画的女英雄形象中,体现作者的褒阳刚而贬阴柔,重理而轻情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水浒传;女英雄形象;褒阳刚贬明柔;重理轻情;价值取向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是一部描写英雄好汉的著作,其主要内容是描写一群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侠士以及他们不畏、敢于反抗的豪迈气概,全书“没有丝毫脂粉气、绮靡气,而独具雄伟劲直的阳刚之美。”但是,细读《水浒传》就会发现,其中的女性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作者作为表现英雄主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浒传》也描写女英雄的形象,这些女英雄的代表就是孙二娘、顾大嫂和扈三娘,作者对于他们是褒扬有加,但是作者在描写他们的形象多半是外貌丑陋的。

孙二娘给人的印象最深,她是怎么样的尊容呢?第27回写到:“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辘轴般蠢腰肢,棒槌似桑皮手脚。厚铺着一层腻粉,遮掩顽皮;浓搽就两晕胭脂,直侵乱发…钏镯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外貌实在丑的可怕,但不要紧,作者马上以赞赏的笔调赋予她内在美:有气力,有主见,有血气,讲义气,身手不凡,敢作敢为,为朋友两肋插刀……于是她那粗蠢的身躯里便凸显一种粗犷雄壮、好爽慷慨的风韵神采。外貌不美得到了充分的补偿,整个形象是可爱的,甚至连她开黑店、杀人吃肉的罪恶行径也似乎不值得计较了。

再看对顾大嫂的描写;“眉粗眼大,胖面肥腰……有时怒气,提井栏便打老;忽地心焦,拿石槌敲翻庄客腿。生来不会拈针线,正是山中母大虫。”而且杀耕牛,开,包藏泼皮闲汉。这一切又被她仗义救人、两次深入虎穴、成功的指挥一大群男人以营救解氏弟兄的大将风度所掩盖。

另一个“丑”女扈三娘其实容颜很出色,只是脚太大,在以脚小为美的宋代,她无疑是缺陷太大,古人写美是“头上脚下无处不美”,头上美是指容貌美,脚下美是指脚小,三寸金莲的美,所以,从整体上说扈三娘只能算是一个丑女了。

施耐庵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非所有的女性都是倾国倾城的,并非所有的女英雄都是沉鱼落雁,女性相貌上丑的隐形,不过是人为因素的使然。在作者的笔下,三位女英雄既有颇有姿色的扈三娘,也有相貌难登大雅之堂的顾大嫂、孙二娘,但是在作者看来,相貌的美与丑不是决定他们价值的关键,所以他打破了传统的女性角色意识,弱化他们的相貌,用顾大嫂、孙二娘的形象来说明女性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外貌。她们跻身于一百零八将之列,凭的不是相貌,而是武艺胆识;她们不是靠美貌获得世人的认可,而是以独立的人格魅力在文学作品中闪光。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于历来女性形象塑造格局的一种突破,是一种女性角色意识的觉醒。

封建礼教要求女性三从四德,顺从男性的意志,不能自作主张,不能参与政治生活,女人所扮演的角色只能局限于家庭。但是,作为一百零八将中的三位女英雄,尽管他们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却担任着重要的职位:扈三娘担任三军内探事马军头领,顾大嫂和孙二娘担任梁山泊打探消息邀接来宾头领。在迎接童贯排列的九宫八卦阵中,他们三位担任后阵的主将,而“押阵后的是三个丈夫”。这些都表明,三位女英雄在梁山泊领导集团中有着自己独立的地位,可以参与领导工作,参加军事活动,并且在社会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社会地位甚至高于其丈夫。

《水浒传》中三位女英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多样,说明女性要求自身解放的观念不仅仅停留在早期的婚姻自由、爱情自由等显性的问题上,他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自身存在的价值,即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社会地位的平等意识。施耐庵对于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创作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生活的狭小空间,而是辐射到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从而使女性角色意识开始趋向博大、深邃。

作者以个人英雄主义的观点来塑造女性形象,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真实的描写,所以在作品中,女性形象是不全面的。纵观《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不难从中体会到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个人价值观念。

在整部《水浒传》中,除了几个女性是以弱者的面目出现之外,其他女性都是不同程度、方式各异的表现出强者的气质。有义军头领扈三娘、孙二娘和顾大嫂,也有试图改变自己命运、追求理想配偶的潘金莲、潘巧云和阎婆惜。尽管他们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甚至有些让人千古辱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不是那种逆来顺受、胆小怕事、听天由命、毫无主见、无所追求的人,他们都伶牙俐齿,敢于向命运挑战,追求自己的独立价值,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连奉公守法的林冲的妻子及其侍女银儿也曾竭力在高衙内的魔爪下挣扎,林妻终于不屈而死。

作者写这些女性,字里行间透露着不屈不挠的阳刚之气,恰恰有力的证明了作者审美意识的基调――对阳刚之美的偏好,在女英雄身上所体现的阳刚之气则是作者极力要展现给读者的。自古女性形象多是温柔端庄贤淑的,但在《水浒传》中,作者所塑造的女英雄形象却是有着男人性格,是女英雄的一种异化。

《水浒传》在刻画女性形象时,特别是涉及男女关系时,还明显的表现出重“理”轻“情”的倾向。

在正面的女性人物身上,不仅带有严重的男性化倾向,而且作者还把他们一个个写的少年老成,从不涉及对于婚姻、爱情的态度,也不提及他们婚前婚后的心理变化,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扈三娘。这是一个很不幸的待嫁的闺女,由于祝家庄和梁山泊的冲突,全家老小都被李逵砍光了,未婚夫也被杀,自己也当了俘虏,这岂不是人生的大灾难!可是作者笔下的这个女性不仅无动于衷,而且糊里糊涂的做了宋太公的义女,对她来说,这其实是投靠了不共戴天的仇人。更有甚者,事平之后,当宋江要将她嫁给她并无好感的王矮虎时“一丈青见宋江义气深重,推却不得。”这哪里还有个人情感的位置?且不说家破人亡对她带来的心灵创伤,这婚姻大事取决于片言,一丈青竟然毫无异议的听取了宋江的安排,这种安排就是“情”对“理”的屈从。这“理”有基于义气的成分,更多的却是封建伦理道德“三从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实作者只看到了婚姻必须服从“理”,却忘记了扈三娘成亲时,她的所有亲人都尸骨未寒。

参考文献: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2]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75.

[3]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4]马蹄疾辑录.水浒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77.

[5]陈洪,孙勇进.慢说水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水浒传作者介绍篇6

还有鲁智深大闹桃花村、武松在景阳岗打虎…宋江的忠义双全、吴用的足智多谋、林冲的艺高胆大雪夜上梁山、李逵的卤莽急躁。

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说说天真烂漫的李逵。动不动就发火,总是一说二骂三打架”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气概,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

曾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再讲林冲。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已,循规蹈矩,但由于高太尉义子高衙内看上了娘子,且念念不忘,后和高太尉共同谋合计策,要置林冲于死地。亏得鲁智深出手相救,才得以保全性命。万般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逼上梁山,上层人物被迫的典型人物。

个侠义之士,又如武松。曾赤手空拳打死一大虎。但由于他兄长被嫂子和西门庆联合起来杀死,心中恼怒,于是杀死了西门庆,开始他反抗道路的第一步。接着他醉打蒋门神,大闹飞去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一步步被逼上梁山,下层人物中最富有血性的传奇人物。

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水浒传》中,水浒传》艺术成就。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性格。这部著作共塑造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的形象,每一位好汉都拥有自己的浑名,比如吴用的浑名是智多星。对于一个人物很感兴趣,就是天巧星—浪子燕青。

梁山十名步军头领中排第六位。燕青是卢俊义的管家,燕青排梁山三十六名天罡星最后一位。从小死了父母,被卢俊义收养,吹箫唱曲样样能行,又射一手好箭,有百步穿杨之功,人称“浪子燕青”出场可谓姗姗来迟,第六十一回才现身,似乎是有意的安排。水浒传》后六十回实际上只塑造了一个人物,就是燕青。

出场词沁园春一首如此介绍燕青:唇若涂朱,施耐庵对这个人物似乎十分钟爱。睛如点漆,面似堆琼。有出人英武,凌云志气,资禀聪明。这首词夸燕青无非三层意思:其一,英俊潇洒;其二,武功高强;其三,多才多艺。

很有技术含量。燕青的功夫并不适合疆场作战,燕青的武功有两个特点:很个性化。只适合一对一的单挑。看家本领是一种类似现在柔道、空手道之类的摔打功夫。自幼跟卢员外学得这身本领,江湖上不曾逢着对手”黑旋风李逵在梁山上天不怕地不怕,翻了脸宋江也敢骂,唯独怕燕青。李逵若不随他燕青小厮扑,手到一交。李逵多次与他手脚,以次怕他只得随顺。擎天柱任原身长一丈,貌若金刚,有千百斤力气,泰安摆擂两年未遇对手,结果被燕青“头在下,脚在上,直撺下献台来”不带兵器的单打独斗,燕青只怕会打遍天下无敌手。

只用三枝短箭,燕青还有一手绝活:拿着一张川弩。百步穿杨,箭到物落。林子里救卢俊义,一箭一个,结束了董超、薛霸的性命。后来学弓,向空中射雁,箭箭不空,须臾之间,射下十几只鸿雁。这功夫,梁山好汉中也只有小李广花荣堪比。

水浒传作者介绍篇7

“水浒”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两部杰作。这两部小说都是富有人民性的现实主张的作品。在它们形成现在这种文学形式以前,三国故事和水浒故事早已在我们人民口头上流传了好几百年。在口头相传的过程中,人民不断给它们增添着人物和故事的清节,不断丰富着它们的内容,而把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求,愿望和自己的智慧贯注进去,使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带上了强烈的人民性。以后,经过我们古代现实主义伟大的作家不断地修改,润色,又经过施耐庵和罗贯中这两个文学巨匠的概括和集中,经过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新的创造,终于提高到了高度艺术的境界,结晶为伟大的文学作品。

“水浒”描写了北宋时代农民起家的故事。作者塑造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个英维形象,从这些英雄人物身上,体现了中国人民性格中那种坚毅、倔强、不屈不挠的气概,体现了被压迫农民的正义斗争的革命精神。在我们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的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黑暗统治;而多数的朝代的更换,也正是由于农民暴动的

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但正面描写这种农民起义的文学作品还不多,而“水浒”却生动地刻划了农民起义的英雄们的鲜明形象,在性格的塑造和细节的描写上,“水浒”的艺术成就是极为高超的。

“国演义”描写了汉朝末年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几百年来。三国故事受到了中国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为什么人民会喜爱“三国演义”呢?这是因为,虽然三国故事所表现的内容无非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和冲突,但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生动的描绘,人民获得了不少历史知识、政治策略、军事技术、论辩方法乃至所谓“为人处世”之道等等常识,人们欢迎这些,反映出他们要求主宰历史、参预政治等的愿望,也反映出他们对于真理和道德的关怀。他们甚至把“三国演义”当做了生活教科书,因为这部小说教育他们朴素地去分辨正义与邪恶,好人和坏人。“三国演义”生动地刻划了许多有吸引力的人物,这些人物都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他们身上那些可贵的性格,是直到今天,也还值得我们喜爱。这些人物,像诸葛亮、关羽、张飞,他们的勇敢和智慧是被表现得十分动人的,而勇敢和智慧正是中国人民所引为自豪的共同性格。

古典作品常常可以使我们了解我们民族生活的历史发展的深刻、细致、复杂的情况,使我们了解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内心生活,使我们更加珍爱我们民族的光荣的革命传统,启发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水浒”和“三国演义”是可以介绍给青年首先去阅读的。

水浒传作者介绍篇8

关键词:《水浒传》;绰号;创造性叛逆;翻译研究

1 引言

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不仅是文本信息的转换而且使文化之间的转换,是二次创作,赋予原文本新的“生命”,使原文本的“生命”在新的国度、语言、历史、文化背景中延续下去。《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被认为是文学艺苑的一朵奇葩。自《水浒传》第一次被译为英语,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视角对它进行研究和评析,学者的态度是褒贬不一。本文依据译介学中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理论,分析和阐释了两个英译版本绰号的翻译,希望对隐藏在翻译背后的文化信息做更深的探究,最终达到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 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这一术语是1961 年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 (Robert Escarpit)在其著作《文学社会学》中提出的。埃斯卡皮指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郭沫若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正如大家把文学翻译比做“带着镣铐跳舞”,这意味着文学翻译不仅要着眼于原文本还要做出创造性的革新。

赛珍珠是第一个把《水浒传》译为英语的人,由于赛珍珠把她的一生都奉献在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的事业上,所以她被称为沟通中西文化的“人桥”。 赛珍珠由于她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使她具有把中西文化融合的双重文化意识,所以赛珍珠具有双重文化身份。每一个译者在从事翻译的实践中都有自己所要坚持的原则和自己所信奉的翻译理念。

沙博理是精通汉语的中国籍美国专家,他翻译的百回全译本 《水浒传》( Outlaws of the Marsh) 于 1980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共 3 卷。沙博理的英译本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百回全译本。沙博理的生活经历和他的文化杂合背景使他同样具备了双重文化身份。他架起了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为《水浒传》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翻译,沙博理认为好的翻译应该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他信奉“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在翻译实践中,沙博理对于一些难以达到的对等翻译和等效翻译,采用了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该英雄的特点。

3 从《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翻译看创造性叛逆

1. 玉麒麟 卢俊义

一些习语和典故往往包含传统的文化含义,并总是被作者运用来唤起读者的联想。在《水浒传》里,施耐庵用了许多典故和传说来作为水浒将士的绰号。玉麒麟卢俊义。“麒麟”一词是人们创造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它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为仁兽、瑞兽拿它象征好运祥瑞。另外它也用来比喻才能杰出的人。“玉”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如意。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它的意义便成了“声名显赫,威风凛凛,仪表如天神”的员外大人。

赛珍珠的版本:The Jade Chi’ Lin

沙博理的版本:The Jade Unicorn

我们知道 “麒麟”是一种在中国历史中并不存在的吉祥物,它只存在于中国神话和传说中,更别说在西方社会存在,所以要想用对等的英语把它翻译过来是不可能的。 但是,处于对自己的翻译目的的考虑,让读者在读到这个绰号时感觉在读中国的历史英雄人物,所以赛珍珠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将其译为“Chi’ Lin”,接近于音译的“Qi Lin”。

沙博里使用了 Unicorn 这个词,《美国传统词典》对 Unicorn 的解释是:传说中身体似马,头上长一只角的独角兽,象征好和谐和融洽的统治者。虽然 Unicorn 这个词词义和原著中的“麒麟”有些出入,但它还是能够带给读者一丝联想,因为 Unicorn 也是西方传说中的事物。

2.花和尚 鲁智深

赛珍珠的版本:The Tattooed Priest

沙博理的版本:The Tattooed Monk

因鲁智深身上有花绣,他又是出家人,故而得此绰号。赛和沙的译本都用 “tattooed”来传达“花”的意思,都成功地表达了源语信息。但是对于“和尚”二字,赛将“和尚”翻译成了“牧师”,其目的是用译语读者熟悉的文化来方便译语读者理解。但是此译法与原文有很大出入,因为中国和尚和西方牧师有诸多不同,可能会误导译语读者,故赛的译本未能成功传递源语信息和原作者意图。对于沙的译本,译语读者虽在理解上会费些努力,但此译本准确传递了源语信息和原作者的意图,与原意有最大关联,不会造成译语读者误解。

3.笑面虎 朱富

赛珍珠的版本:The Smiling Faced Tiger

沙博理的版本:The Smiling Tiger

朱富总是以微笑示人,但心思缜密,善用计谋,暗耍心机,故得此绰号。两译本的翻译都过于字面化,未能准确表达原意。Smiling tiger会给译语读者造成很大困扰,他们会以为是会笑的老虎,译本未能准确传达源语信息,这样以来,译语读者就不能理解源语信息和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因此,这个绰号还需其他更好的翻译。

4.及时雨 宋江

在中国古代人们靠种植为生,而粮食的收获主要依赖于良好的雨水天气,所以“及时雨”这一称呼说明此人的出现就像雨一样及时。“及时雨”包含着双重含义。首先,宋江为人慷慨,乐于帮助受难的人们,常常都是清囊相助;其次,宋江作为梁山叛军的头领,他是全书最重要的人物。他代表了许多想要招安的兄弟,“及时雨”这一绰号体现出宋江这个人物是为梁山兄弟而活的。

赛珍珠的版本:The Opportune Rain

沙博理的版本:The Timely Rain

宋江遇到有困难的人,总是慷慨解囊,及时出现,出手相救,故而得此绰号。“the Opportune or timely rain”显示了宋江为人宽厚,慷慨仗义,热情豪爽。从关联理论来看,这两个译本都成功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源语的原意,译语读者能够获得和源语读者相同的信息,故两译本均为成功范例。

4 结语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使译者对原文本产生新的解读,让文本的生命延续下去,在新的背景、时代和国度绽放更加艳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水浒传作者介绍篇9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学习兴趣;《水浒传》的思想主旨;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对中职学生而言,是提高其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言运用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虽然不宜读的庞杂,宽泛,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做的《水浒传》导读,希望与同仁分享,以求批评指正。

1 创作背景

《水浒传》的故事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这一史实。宋末元初,梁山好汉的故事已成为说书人的重要素材,当时已有了“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单个成篇的水浒英雄故事。到了元代,出现了一批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杂剧,如《黑旋风双献功》《燕青射雁》等。在历时二百年的历史风雨洗礼中,在传说、话本、戏曲等多种样式的民间文学演绎中,到了元末明初,“水浒”已成为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独立丰满的枝繁叶茂的文学之树。

2 作者简介

现在一般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在民间流传的故事、话本、戏曲基础上整理创作的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

有关施耐庵生平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据推测应是元末人,为至顺辛未进士。罗贯中(约1330――1400),施耐庵的学生,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其代表作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3 小说梗概

3.1 北宋末年,皇帝昏庸,佞臣当道,,官吏腐败,瘟疫盛行。

3.2 ,众好汉纷纷落草,百川入海义聚梁山。

3.3 梁山四面出击,攻城略地,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宋江竖起“替天行道”大旗,梁山英雄排座次。

3.4 历尽曲折,宋江率梁山水泊全伙招安,打出“顺天护国”旗号。

3.5 奉诏征辽东、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108位英雄伤亡惨重。

3.6 结局:宋江等遭奸臣迫害致死。梁上英雄风流云散。

4 思想主旨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出色描写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整个过程的长篇小说。小说把草莽英雄置于社会历史的舞台,反映宋元时期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的社会矛盾,鲜明揭示了“乱自上作,”的思想主旨。

小说以奸臣高俅从一个地痞无赖平步青云而为殿帅府太尉的荒唐发迹史开端,为小说铺设了一个奸臣当道、官贪吏虐腐朽黑暗的社会政治背景。高俅也从此以一个昏庸统治阶级集团代表人物的身份成为贯穿全书的一条黑线。小说开始了一幕幕“”的话剧:

――高俅上任第一天,就定下小人得志,挟私报复的基调,逼得禁军教头王进带着老母背井离乡。

――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贪恋林娘子美貌,就明目张胆地调戏,挖空心思地霸占,三番五次地设计陷害,逼得本来安分守己的林冲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最后杀人落草。

――鲁达虽未直接受害,但他侠肝义胆,实在看不惯奸邪作乱、恃强凌弱,因而仗义而行“大闹野猪林”,路见不平“拳打镇关西”,无路可走,坚决走上反抗道路。

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中,梁山英雄成就一首慷慨激昂的抗争的史诗。被迫而反的他们成为一个个追求正义、自由、平等的精灵。

5 艺术特色

《水浒传》的艺术特色及其鲜明,对后来的文学作品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领会它的艺术特色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将大有裨益。

个性化的鲜活人物刻画

《水浒》中提到名姓的人物有八百多个,着意刻画出108个英雄,至少有一二十个个性化的人物。作者紧扣人物不同的出身,合理地揣摩他们不同的思想观念,进而展示他们不同的立身行事的原则。宋江出身一个地主家庭,自幼曾攻经史,刀笔精通,吏道纯熟,骨子里浸透了“忠、孝、仁、义”思想,他的人生设计应是尽忠报国、尽孝事亲,是他仗义疏财,结交江湖这一品性改变了他的人生罗盘,但他改的极不甘心,极不爽快,表现为他“忠孝”思想与现实的惨烈斗争。“怒杀阎婆惜”是宋江生活中的第一次“义举”,但这一偶发事件丝毫没对宋江的人生道路产生影响,他在朋友处躲藏,没起半点落草念头,送别武松上二龙山时,还以“招安”劝导武松,几经险境,宋江已来到梁山脚下,决意入伙,一封假书信又把宋江拉回郓城老家,可见’孝”在宋江心中根深蒂固,并表示宁愿刺配,也强似躲在江湖。发配途径梁山,吴用、花荣等救他上山,他断然谢绝,没有陷入“不忠不孝”之地。直到浔阳楼酒力壮胆,宋江才一吐心中块垒――“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不料被诬为反诗处斩,这才被迫走上梁山。宋江落草颇费周折,这取决于他的身世和思想观念,及其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这也暗示了梁山起义招安的命运。宋江的落草过程,也更有力地体现了“乱自上作,”的思想主旨。

《水浒》刻画人物还注重用个性化语言展示同中见异的人物个性。同样是粗汉,鲁达和李逵各有特色:鲁达狭义豪情,李逵粗鲁率直;鲁达风清月朗,李逵天真浪漫;鲁达周密,李逵莽撞。

宏大壮阔的结构

《水浒》反映了梁山起义从分散抗争到联合聚义,从合伙招安到奉诏征战直至化为乌有的全过程,结构宏大壮阔。这一宏大的结构又是由一个个以人物为单元的各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的,环环相扣,互相勾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人与人的关联就把这些故事连缀成水泊梁山的故事。整个情节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故事中有名有姓人物就有800多个,个性鲜活的就有108人。人物来自社会的不同阶级,不同层面。地位不同,生活不同,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小说展现出宋元时期上自皇宫大殿,下到村庄店铺的一个立体社会生活画面。小说描写了梁山大军十几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鸿篇巨著。

6 问题思考

《水浒》中那些人物的经历突出体现的主旨?那些人物揭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

小说局部各个节式相对独立与全书整体一致相结合特点对小说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

水浒传作者介绍篇10

    (一)引言

    中国的四大古典小说由于其各自的思想内涵,表现手法,写作手段等特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以《红楼梦》为例,仅在1958年之前就有6种《红楼梦》的英译本。目前国内学者研究则较多的集中在霍克斯的译本及杨宪益的译本。对于另外一本古典名着:《水浒传》的翻译,早期仅限于节选的译文,一直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赛珍珠第一个将《水浒传》前七十回完整翻译成英文并在美国出版,一时在西方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其译本至今经久不衰。之后在三十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杰克逊翻译的《水浒传》七十回版本。由于赛氏的译本主要采取直译翻译策略,而杰克逊的译文归化的过于严重,并且两位译者仅有七十回,鉴于此,沙博理采取了比较中庸的翻译策略,与上个世纪七十年开始着手翻译《水浒传》。在1980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了其一百回的译本。自出版以来,亦受到不少好评。作者在对译作与原作比较之后,发现原作中的一些文化意义有所损失,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以沙博理的《水浒传》译本为例,探讨并分析了译文中文化意思的必然损失。

    (二)文化意义的损失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中华民族五千的连绵不断的光辉历史更是蕴含了丰厚的文化。而文化的含义有是如此广泛,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将从字与词两个层次的翻译来分析汉英小说翻译的文化意义的必然损失。

    1、汉字的出现及演变经历一个漫长的历程。从最初的金文,到秦朝的小篆,至后来的隶书楷书行书,新中国成立后又对汉字进行了简化,由繁体字变为简化字。无论哪种字体,总体来说,汉字的造字的逻辑思维可归纳为以下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下面从象形字和形声字方面举例佐证。

    1.1、象形,许慎对其的解释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这一古文解释今人读起来仍然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其主旨意思为象形字就是按照事物的样子,临摹出来。例如日月两字就是象形字。

    以《水浒传》中“面”字为例,其中杨志的绰号为“青面兽”。沙博理译为“Blue-Faced Beast”。“面”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颜前也。从首,象人面形。”这一释义是从方位来阐述的,即面在双目之下,两颊之间。这样,今人从“面”字中看出古人造字的智慧。当翻译为英文“face”时,那就只是几个字母的组合,完全没了汉字的古韵在其中。

    1.2、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其意为形声字即用一个字或偏旁来表示事物的名,另一个字或偏旁来表示该字的读音。如江河两字即使如此。

    以形声字“钱”字为例。它的繁体字为“钱”。《说文解字》中说钱“从金,戈声”。意即钱为金属制品。“戈”为其声。但是钱字的有半部分为两戈相叠加,寓意何在呢?原来在古人看来,钱容易招致战争,所以两个“戈”合在一起就是相互打斗,进一步引申为战争。所以,钱财容易招致战争。古人如此,今人亦然。美国在世界各地的用兵即为例证。

    《水浒传》第十二回中有:“你要买,将钱来!”一句,沙博理的译文为:“If you want to buy it, where’s you money”。可以看出,“钱”一字被翻译为“money”。在两种语际之间转换过之后,钱字就只剩下铜臭味了。

    再以汉语中“娶”字为例,《说文解字》释:“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意为“娶”即取女性,声从取字的读音。这体现出古人娶妻是把一家的女性取至另一家,而非平等的男女双方的结婚。《水浒传》第十五回中有云:“阮小五,阮小七都不曾婚娶。”沙博理娶译为“married”。这一词在汉语中除指娶以外,还指“嫁”。娶从男方而言,嫁则指女方之家。但英语中“married”更多的趋向于指男女双方的平等的婚姻。而汉语中则明显的体现在男方为主,女方从之的意味。所以一个英语单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2、《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着之一,其中所包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背景自然不言而喻。这对于翻译而言,又无异于一条拦路虎,译者驾驭之难度,可想而知。

    2.1、在《水浒传》第一回当中,洪太尉放走 “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所谓“天罡星”实质即北斗星,而“地煞星”则为原作者所杜撰,仅为与“天罡星”对应。而北斗星在苍穹之中也仅此一颗。古文中三十六“天罡星”一般是指道教意义上的三十六守护神。每一颗星对应一位天神。所以“天罡星”背后所蕴含的是道家的教义。因此,从文化内涵层面上来讲,这是中国所特有。沙博理将“天罡星”与“地煞星”分别翻译为“stars of Heavenly spirits”与“stars of Earthly Fiends”。这一对文化词的翻译,从对称角度来说,符合汉语的特色。但是文化意义却是缺失,这在于西方文化对应的缺失。再者,“天罡星”与“地煞星”仅为一百零八将的总称,并不意指梁山好汉的“煞”。但是“Fiends”一词确包含了很强的负面意义。这就易使西方读者对书中主人公的形象产生误判。

    2.2、《水浒传》第七回标题为:“花和尚倒拔垂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对于“白虎堂”的翻译,沙博理采用直译加意译的策略将其译为“White Tiger Inner Sanctum”。“白虎堂”原称为“白虎节堂”,因古来以来讲究“左青龙,右白虎”,“节”为军权的一种象征,而“堂”在右,所以名之曰“白虎堂”。其实际功能则为军事服务的。所以,汉语中此名即道出了它的方位,有指明了它的用途。但在英文翻译中,这两层意思却完全遗失殆尽,完全没了影迹。

    (三)结语

    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当中,如何更好地把优秀的中国的名着通过翻译介绍给西方读者,从而达到国家所提倡的“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目的。很是值得翻译家以及翻译理论家商榷。

    参考文献

    [1]、孙建成:《水浒传英译的语言与文化》,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沈松勤:胡可先,陶然:《唐史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博士论文,2009

    [4]、文军,罗张:国内《水浒传》英译研究三十年,《民族翻译》2011年第Ⅰ期

    [5]、吴世昌:《书目甲·红楼梦的西文译本及论着》,见吴世昌:《吴世昌全集第七卷·红楼梦探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