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的职责十篇

时间:2023-03-13 22:02:46

督导的职责

督导的职责篇1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开展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

关于开展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昆明市、楚雄州、文山州人民政府:

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办法,是我省承担的一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全面贯彻落实《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加快云南教育改革和发展,建立州、县、乡三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制度。根据《云南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下发云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方案的通知》(云教改〔2011〕1号)要求,现就我省开展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紧紧围绕科教兴滇、人才强省和“两强一堡”战略目标,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以加强现代教育价值建设、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和学校现代管理为主题,以创新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办法和发挥教育督导职能为主线,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领导管理能力和发展保障能力,加快云南教育改革和发展,加速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行政、分类指导。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方式,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根据区域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细化目标,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落实保障条件,统筹资源配置。

(二)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立足当地实际深入开展调研,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从解决长期制约当地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改革试点工作。以改革为动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破除制约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三)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改革试点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坚持鉴定性评估与发展性评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督导与综合评估相结合,力求简便易行,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充分整合对教育的各种考核、检查,共享评估结果,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三、评价主体、对象和内容

实施评价的主体是省、州、县三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评价的对象是州、县、乡三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

评价内容主要是:

(一)教育地位。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把促进公平作为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科学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完善教育改革发展政策措施,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建立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制、奖励制、问责制。

(二)资源配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育经费管理。认真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足额征收全额用于教育、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50%、按土地出让收益的10%计提教育资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等教育投入政策。设立教师培训、教育督导、教育工作奖励、学前教育、民办教育发展等专项资金,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加强教育经费专项审计。努力改造薄弱学校,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各类学校办学条件逐步达到省定标准。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优秀人才从教。

(三)教育管理。健全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履行好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服务职责,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切实做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工作。建立完善科学的对教育、学校、学生和教师评价机制,推进评价制度的深刻变革。实行区域内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服务农村学校定期交流制度,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全面开展教师全员培训。

(四)教育发展。继续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缩小县域内学校的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积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进程,不断提高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城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贯彻国家和省发展民办教育的相关法律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育监督。把推进教育科学发展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用的主要依据,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切实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健全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充实教育督导人员,强化教育督导管理,建立教育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建立定期向同级人大报告教育工作制度。

四、工作要求

(一)试点评价。2013年5月底前,省完成对昆明、楚雄、文山3个州市的试点评价。评价认定结果设为:先进、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4个等次。

2013年3月底前,昆明等3个州市完成对五华、安宁、禄丰、元谋、文山、富宁6个县(市、区)的试点评价,五华区等6个试点县(市、区)完成对所属试点乡镇的试点评价。

(二)全面开展。2013年下半年,在试点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云南省州、县、乡三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办法,在全省全面开展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

(三)形成长效工作机制。2014年,进一步总结、修订、完善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我省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制度,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并接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评估验收。

五、保障措施

各地要高度重视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做到组织保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改革试点工作出经验、出成果。

(一)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州、县两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探索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独立行使督导职能的工作机制。

(二)将教育督导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督导的职责篇2

一、首次全面明确省级政府的统筹职责内涵

我国督导制度在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依法督导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二是通过督导办法和评估指标的研究发现和改进现有政策规定中的不足。省级政府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三级体系中处于中间位置,中央给其定位为“统筹”。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最早提出省级统筹概念的,但其内涵的界定以及对其他学段和类别教育提出省级统筹责任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明确省级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都负有统筹职责。《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加大教育统筹的职责,统筹落实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职责,统筹落实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职责,统筹编制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确定合理教育支出结构”,这是对省级统筹职责的一次突破性解释。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省级政府教育履职情况的评价办法,其评估指标和评估内容更加详细阐明了省级政府的教育工作六个方面的职责以及应有的绩效,明确了省相对于中央和县政府在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领导、管理、保障、推进本行政区域内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责任。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人口,县级政府财政能力差异较大,各地教情丰富多样,中央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简政放权,进一步强化省级政府的统筹责任,符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趋势,符合教育治理体系改革的要求。

二、首次对省级政府教育履职情况进行综合督导

政府履职情况督导一般分为专项督导和综合督导。以往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对省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以专项督导为主,《办法》对省级政府教育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则涵盖了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属于综合督导的范畴。综合督导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省级政府的教育工作,提高了督导的科学性。并且有助于规范省级政府的履职行为,避免只重视有专项督导的工作忽视其他工作的现象产生,或者为完成某些大型督导任务在财政上寅吃卯粮导致区县教育发展的后续资金缺乏。

对省级政府进行教育督导也是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在督政方面的创新。我国的督政制度起源于推动“两基”工作的需要,但也起到了指导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作用。西方国家虽然率先建立了督导制度,但主要以督学为主,对政府的教育履职情况较多依赖于社会监督和上级政府的绩效考核。而教育督导队伍由各类专业人员组成,熟练掌握有关领域的国家法规政策、标准,以及督导评估方法,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对政府工作监督的专业性更高,科学性更强。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引入使督导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更上一层楼。督导过程和督导报告对群众意见的吸取和采纳,也保障了督导的民主性和公众监督权。

督导的职责篇3

为充分发挥督学在督导学校中的检查、监督、评价和指导作用,认真履行责任督学工作职责,全面完成潘集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和区教育局督导室下达的教育督导工作目标,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加强学习 提升政治素质

      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督导条例》;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学习,积极参与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努力使自身督导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认真履行责任督学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评价和指导作用,推进依法督导、依法治教,为督促中小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二、加强自身建设 提升业务能力

       1、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职责,规范督导程序。

      2、强化学习培训。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督学外出学习和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研修培训,转化运用学习成果,提高工作水平。

      3、加强检查考核。根据“一月一主题”强化履职意识,确保工作实效。

      4、总结提炼创新。积极撰写督导报告和创新案例,参加上级征集的评比活动,推介挂牌督导工作创新,交流总结经验。

      三、服从领导 认真开展督导工作

 1、认真完成教育督导室和第二责任区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2、 完善督导信息平台建设,熟悉平台应用,发挥信息平台作用。

3、认真做好疫情防控督导工作,把疫情防控做为常态化工作来抓。

 4、积极完善提升。规范督导、健全资料、工作创新、及时整改。

  5、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等不靠,为规范办学尽自己一份力。     

2021年1月5日

 

2021年个人督导工作行事历

 

 

 

一月

1、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2、做好责任区2020年督导工作总结谋划2021年督导工作计划。

3、开展挂牌学校“2020-2021学年度寒假校园及周边安全、学生交通安全”常规性督导及第一轮“规范办园行为督导评估”中未评估幼儿园及已评估园的整改落实工作专项督导。

4、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5、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中小学及幼儿园“招生、收费及择校”情况常规督查。

4、开展“2021年春季开学工作”专项督导。

5、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6、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责任区学校“食堂、食品、饮水及宿舍卫生情况”常规督查。

4、开展责任区有证幼儿园“教职工队伍建设”及“安全卫生管理” 情况专项督导。

5、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6、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四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责任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学习、体育锻炼和课业负担”情况常规督查。

4、开展责任区有证幼儿园“科学保育保教”情况专项督导。

5、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6、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五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责任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和专业发展”常规督导。

4、开展责任区学校“功能室使管理和使用”情况专项督导。

5、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6、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六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中小学及幼儿园“食堂、食品、饮水及宿舍卫生、”情况常规督查和“防溺水安全工作”专项督导。

4、做好个人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5、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6、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七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暑假学生交通、防溺水安全情况”的专项督导。

4、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5、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八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学校做好开学准备工作”专项督导。

4、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5、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九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责任区中小学及幼儿园“招生、收费、择校情况”常规督查。

4、做好“秋季学期开学工作”专项督导。

5、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6、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十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中小学及幼儿园“课程开设、课堂教育情况”常规督查;

4、开展中小学及幼儿园“门卫安全管理”情况专项督导。

5、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6、完成市区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十一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中小学及幼儿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情况常规督查;

4、开展中小学及幼儿园“消防安全管理”情况专项督导。

5、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6、完成市区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十二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做好责任区2021年度督导工作总结,拟定2022年督导工作计划;

4、开展责任区中小学及幼儿园“校务管理及制度执行情况”常规督导。

5、开展责任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学校冬季安全工作”情况专项督导。 

6、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7、完成市区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督导的职责篇4

一、以强化考核问责为重点,推进“两个责任”落实

1.推动党委主体责任的落实。督促各级党委(党组)进一步扛起管党治党职责。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办法(试行)》及《2015年全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工作要点》,督促各级党委(党组)制定年度落实“两个责任”工作安排。逐级分类制定主体责任清单,使责任内容细化、具体化,分解任务到人,层层传导压力,将主体责任落实向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全行业、全系统”和国有企业延伸压实。督促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自觉担当,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落实好“一岗双责”的要求,切实履行好分管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列为党委(党组)民主生活会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继续开展乡镇及县政府组成部门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向县纪委全会述责述廉工作。建立专题报告制度,督促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于6月25日和12月15日前分别报送半年和全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

2.坚决落实纪委监督责任。督促各级纪委(纪检组)全面落实监督责任,紧扣“加强组织协调、维护党的纪律、严肃查办案件、强化执纪监督、深化教育预防、严格追究问责”等六个方面的主业主责,不断提升纪委执纪办案能力和办案质量。改进责任落实办法,重点采取签字背书、突击检查、“一对一”约谈、述责述廉、问责等方式推动责任落实。继续推进纪委对同级党委及班子成员加强监督的实践探索。

3.加强巡查工作。不断探索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巡查制度,重点对落实“两个责任”情况和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等开展巡查,强化对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建立健全巡查工作制度,严明巡查纪律,着力发现问题,运用成果,形成震慑。

4.强化责任制的检查考核。进一步完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重点检查考核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纪委(纪检组)履行监督责任情况。加大日常检查力度,督促县直各牵头单位认真履行考核职责。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责任制检查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总体评价和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5.做好社会评价工作。落实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要求,加大工作宣传和督导力度,加强社会评价结果分析和运用,督促有关地方和部门认真整改落实被访对象反映的意见建议,提高群众满意度。

6.加大问责力度。严格落实“一案双查”制度。对于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问题突出,发生顶风违纪问题;出现区域性、系统性腐败问题,以及发现问题不报告、压案不查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要抓住典型的人和事严肃追责,既追究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又严肃追究领导责任。坚持一级抓一级,督促下级党委、纪委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督办一批问责案件,通报曝光一批责任追究典型问题,形成积极履责、严于问责的氛围。坚持和完善责任追究案件报告制度,实行责任追究情况月报制。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形成责任分解、监督检查、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成为新常态。

二、把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摆到重要位置

1.加强纪律教育。深入开展纪律监督和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党规党纪意识,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以更强的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守纪律、讲规矩上做表率。

2.坚决维护党的纪律严肃性。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贯彻执行在中央纪委十八届五次全会讲话中提出的“五个必须”和市委王萍书记在市纪委三届五次全会讲话中提出的“六个不准”要求情况,坚决纠正和查处结党营私、培植亲信、拉帮结派,自行其是、阳奉阴违,以及重大问题不请示、不汇报,以老乡会、同学会和战友会等形式搞团团伙伙、相互提携,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瞒报虚报等行为。加强对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确保政令畅通。

三、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

1.聚焦工作重点。树立打攻坚战、持久战思想,保持常抓的韧劲和长抓的耐心,常抓抓出习惯来,耐心抓抓出长效来,决不让“”问题反弹。继续盯住节假日时间节点,把预防、查处节日腐败放在重要位置,坚决查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送礼和奢侈浪费等问题。推进“红包”问题治理常态化,重点整治教育、医疗、殡葬、税收行业“红包”问题。加强领导干部执行婚丧喜庆“两报告一承诺”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利用婚丧喜庆敛财行为。

2.强化监督检查。定期研究分析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紧盯“”新形式、新动向,坚持明察暗访、媒体跟进、舆论监督、严肃查处、通报曝光、强化问责、健全制度“七管齐下”,盯紧重点部门、权力岗位、责任领导,着力发现穿上隐身衣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决不允许“”问题改头换面、死灰复燃。继续组织开展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情况的集中检查,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公车配备、公务接待、职务消费等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追责到位。

3.从严执纪问责。把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列入纪律审点,作为纪律处分的重要内容,重点查处十、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的顶风违纪行为,并对顶风违纪者所在乡镇、部门和单位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构负责人进行问责。拓宽监督渠道,认真回应群众关切,加强典型问题督办查处,加大典型问题通报曝光力度,持续不断向全社会释放违纪必纠、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

4.凝聚监督合力。督促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牵头职责,切实抓好厉行节约、干部住房、办公用房、公车改革、职务消费、公务接待、会议出差、楼党馆所建设、因公出国(境)等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尤其是要督促财政、审计部门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监督,切实规范津补贴发放行为,斩断公款送礼、公款吃喝的资金来源;督促各单位和接待办等部门加强机关内部食堂的管理,规范行政机关公务接待行为,纠正违规接待和公款吃喝问题;逐步规范村级公务接待,防止公款吃喝向村级转移。督促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加强公车配备使用和办公用房的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公车改革;督促税务部门加强对发票的管理,严肃查处违规开具、倒卖、使用发票的行为。

5.加强工作督导。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月报制度,定期分析研究全县作风案件查处情况,及时通报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对重点乡镇、部门或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约谈相关负责人或进行通报,不断传导压力。及时针对“”新形式、新动向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意见建议。

四、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1.督促职能部门依法行政、认真履责。按照“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要求,督促有关职能部门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国家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三单一网”工作,并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和“有权必有责”。发挥好“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作用,加强对“三转”后移交工作的督促落实,重点抓好公共资源交易、行政审批、行政执法、选人用人、农村集体“三资”、纠风治乱等领域的再监督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廉洁行政、高效行政。督促农业、财政、审计等主责部门加强对民生资金、农村集体“三资”的日常监管,加强对国土、城建等有关部门和乡镇干部在农村用地、建房审批中依法履职情况的监督、问责。

2.严格倒查追责。对乡镇政府和监管部门履职不力等问题进行督促纠正,对其中涉嫌失职渎职、的领导和责任人严肃问责。实行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制度。对因重大决策错误导致的重大社会事(案)件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产生恶劣影响的,按有关规定及时启动问责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开展行政执法责任落实情况调研检查,研究制定违法行政问题移送制度,严肃查处行政活动中、强令、授意实施违法行政行为,以及不作为等问题。

3.严肃查处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督促有关乡镇和职能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以基层站所和服务窗口为重点,集中整治本乡镇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基层干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群众身边腐败问题,重点查处违规征地拆迁、违规管理使用民生资金和违规收费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对问题多发频发、群众反映强烈的乡镇部门单位,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4.加大重大典型事故督办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督办工作机制,督促有关乡镇部门单位严肃查处事故中的失职渎职和瞒报、谎报行为及其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按照“三转”要求规范和完善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程序。

五、结合实际推动党风政风监督工作深入开展

1.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立足职责定位,紧紧围绕监督执纪问责,全面提高履职能力,做到正确履职、依法履职、积极履职。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发挥谋划部署、综合协调、督促督办、调研指导等职能作用。健全完善党风政风方面问题线索移交、查办和督促机制,不断改进和提高工作质量。加大综合协调执纪问责力度,对敷衍塞责、办案不力的,要实地督办、约谈、通报。建立完善与委局相关室及纪工委相互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督导的职责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政府部门全面履职尽责工作部署,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办转发<市纠风办关于2017年度加强政府部门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x办发[2017]x号)和xx市环保局《2017年全市环保系统接受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和省、xx市纪委全会及赤壁市纪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活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四抓一优”决策部署和xx市环保局“六个三工作要点”,突出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严格依法行政、服务改善民生、转变工作作风、收集和解决问题等重点内容,着力解决履职不力、作风不正、行为不廉、为官不为等突出问题,以执纪问责为手段,坚持监督检查、督促整改、查处问责、建章立制相结合,推动全局全面依法履职、改进作风、提升效能,为推进我市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建设生态赤壁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问题导向、标本兼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问题发力,把找准问题、整改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始终,推动建立全局履职尽责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2.统一组织、全面实施。按照管行业必管行风要求,局里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负责对全局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督办,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3.民生为本、服务优先。把民生环境改善作为环保部门履职尽责根本所在,主动担当、务实作为、全心服务,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推动环保工作落实,以扎实的工作成效映证良好作风。

4.发扬民主、群策群力。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集中民意、凝聚民智。

二、迎接督促检查内容

(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方面

主要包括局党组是否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定》精神,切实担负管党治党政治责任;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否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推进“主体责任问责年”活动;领导班子成员是否带头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发挥表率作用;是否重点整治党员干部在执法、监管、公共服务中违规收费和违规收受礼金、购物卡等突出问题;是否围绕容易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是否制定年度党建工作要点,完善组织体系,规范开展组织生活;是否制定年度反腐倡廉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是否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制定防控措施;是否建立健全具有部门特色的政风行风建设责任考核体系并有效实施。

(二)严格依法行政方面

主要包括是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xx市委、市政府、赤壁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是否按照法定职责和简政放权要求,切实履行职责;是否存在法外设权,利用职权吃拿卡要、与民争利,侵害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利益等问题;是否落实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求,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纠正、查处执法不严不公不廉等问题。

(三)服务改善民生方面

主要包括是否坚持勤政为民,创新管理,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是否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并认真加以解决;是否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查交办问题整改;是否完成大气、水、土壤考核目标任务。

(四)转变工作作风方面

主要包括是否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委六条意见和xx市委“新七条”要求,加强部门作风建设;是否采取得力措施,纠正和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问题;是否认真纠正工作敷衍应付、执行不力、不敢担当等“为官不为”问题;是否解决对基层和群众生冷硬推、工作效率低下等懒政怠政问题;是否按照统一部署完成机构垂直管理改革。

(五)优化发展环境方面

主要包括是否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否牢固树立“宁愿政府麻烦、不让企业费事”的发展观念;是否着力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提高群众和市场主体获得感;是否着力解决服务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担当不主动、工作不落实、服务不到位、为政不清廉等问题。

(六)收集和解决问题方面

主要包括是否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是否及时解答群众政策咨询,认真解决群众举报投诉;公开承诺事项是否兑现到位;是否切实解决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问题整改效果是否让服务对象、社会各界满意;是否健全完善履职尽责长效机制等。

三、组织领导

全局接受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省环保厅、xx市环保局、市纠风办的整体谋划与全面部署下进行,成立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新文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局接受督促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部署与督办落实。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教育室,并从局相关单位抽调专人组建专班,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等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党组副书记兼任。

四、方法步骤

全局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从3月份开始,11月底结束,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底至4月份)

1.传达学习。局党组召开专题会议,及时传达学习省、xx市、赤壁市关于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局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工作。

2.动员部署。召开全局干部职工接受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动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端正工作态度,明确有关要求和工作程序。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并于4月21日前将工作方案报市纠风办和xx环保局。

3.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网络、政务公开栏等,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广泛宣传环保系统紧扣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服务群众、加强系统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措施和成效,营造全局加强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氛围。

4.公开承诺。通过各种媒体就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问题、服务效能和重点事项,向社会做出具体承诺,接受社会监督,承诺践诺情况及时上报。

5.联络对接。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做好与省环保厅、xx市环保局和市纠风办联络对接工作的同时,及时汇报履职尽责督促检查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二)查找问题阶段(4月份至6月份)

1.广泛征求意见。开门纳谏,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难点问题及六大督促检查内容方面的问题,采取设立意见箱、问卷调查、座谈走访、公布热线电话及网络信箱等形式,认真听取和收集人民群众和服务对象、“两代表一委员”、政风督查员、基层干部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和中央环保督查交办问题的整改,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和政风督查员对我局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现场指导。

2.开展自查自纠。针对广泛征集的意见和建议,仔细分析原因,找准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认真整改,力戒形式主义,防止走过场;积极参加“党风政风热线”直播节目,认真受理群众咨询、投诉,及时处理信访举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建立问题、责任、整改和结账清单。全局要在广泛征求意见、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对查找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和结账清单,严格实行清单管理和销号管理。于5月30日前将清单报市纠风办和xx市环保局备案。

4.开展明察暗访。局领导小组不定期组织对全局机关作风建设和局属各单位的工作质量、服务态度进行明察暗访,及时通报发现的问题并督促整改。

(三)集中整改阶段(5月至11月)

1.开展边查边改。全局针对督促检查内容,认真梳理存在问题,边查边改,确保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取得实效。

2.加强检查督办。认真接受市纠风办和xx市环保局全面监督的同时,加强局内部督办。局领导对各股室和局属各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对有关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党组成员带队督查和挂牌督办方式,强力推动整改落实。充分利用业务受理群众举报、代表委员考察监督、聘请政风督查员等方式,主动接受第三方监督。对典型问题进行跟踪督办、公开曝光,对在问题整改中动作不迅速、整改不彻底的,采取提醒、警示、约谈、通报和纪律处分等办法,督促抓好整改落实。

3.全面整改结账。对“四个清单”项目立行立改、边整边改,对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要制定整改计划,限时整改到位;对涉及政策性强或没有政策依据的问题,要做好解释工作。同时,注重宣传效果,让人民群众和服务对象真实感受到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的实际成效。

4.强化责任追究。保持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对在第三方明察暗访中发现、电视问政和“党风政风热线”曝光、专项整治中受理的投诉问题,严肃处理。对于情节恶劣、影响较大、范围较广的,将启动倒查追责措施,实行“一案双查”, 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

(四)总结迎接阶段(11月下旬)

1、积极迎接考核。认真做好此次接受履职尽责监督检查工作总结,积极配合做好考核测评,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建档备查。

2、巩固深化成果。认真分析总结测评情况,针对存在问题,深化整改措施,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完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年度工作任务顺利完成。11月10日前,各股室和局属各单位向局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本部门接受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书面总结报告。11月20日前,将全局接受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总结报告上报市纠风办和xx市环保局。

3、检查结果运用。履职尽责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并与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改革、个人年度考核和奖惩挂钩,对在履职尽责监督检查工作中有被问责行为的,在评先、职称聘任、晋升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五、工作要求

这次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标准高、要求严、难度大,各股室和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一)强化领导责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局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局长负总责、亲自抓,党组成员要“一岗双责”,切实抓好分管领域的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二是强化责任落实。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实际,通过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层层传导压力,使全局上下个个有压力,人人有责任。三是加大追责力度。坚持挺纪在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实行“一案双查”,不仅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还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以严格的追责倒逼责任落实。

督导的职责篇6

问:制定《办法》的背景是什么?

答:制定《办法》主要有如下背景:一是《教育督导条例》(简称《条例》)的必然要求。《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督导机构要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指派督学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经常性督导。同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进一步对建立督学责任区的设立原则和职能及责任督学的任务和工作要求。为贯彻落实《条例》有关规定及《意见》的精神,需要对责任督学经常性督导工作作出进一步规定,确保这项工作规范有效开展。

二是世界上教育督导制度较完善国家的普遍做法。英国、法国,一直实行责任督学制度。通过经常性或随访督导对规范本国学校的办学,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各地基本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责任督学经常性督导制度。目前,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建立了中小学校责任督学制度。湖南、重庆和山东潍坊已经在本地全面实行了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同时,各地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和提升各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使之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才能更好地指导各地有效开展工作。

问:制定《办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制定《办法》的重要意义有三点:一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明确要求,要继续坚持理论基础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等优良作风,改变过去所说的“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的现状。在中小学校实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把对学校的监督、指导落实在工作的第一线,贴近了与学校、与教师、与学生、与家长等的联系,是教育督导工作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是加快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必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切实强化督导。《办法》的施行,有利于加强对学校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行为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提高了对学校督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加强对学校监督和指导的现实需要。我国基础教育面大量广,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差异较大。同时,学校管理不规范,未按国家规定开足开齐课程;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和学科成绩,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能力培养;安全卫生隐患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择校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热点难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亟需加强对学校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在中小学校实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责任督学依照《教育督导条例》和《办法》对学校实施常态化、公开化监督指导,有利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坚持依法办学,切实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高教育质量。

问:《办法》做了哪些主要规定?

答:《办法》共十二条,分别对中小学校挂牌督导的性质、责任督学的选聘配备、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培训与考核以及工作条件保障和督导结果运用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问:《办法》对挂牌督导是如何界定的?

答:挂牌督导是指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区域内每一所中小学校设置责任督学,对学校进行经常性督导。根据区域内中小学校布局和在校生规模等情况,按1人负责5所左右学校的标准配备责任督学,兼顾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学段(含直属学校)。县级教育督导部门应按统一规格制作标牌,标明责任督学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和督导事项,在校门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问:《办法》对责任督学的职责、任务和要求做了哪些规定?

答:一是明确了责任督学的基本职责和任务。责任督学有五项基本职责:对学校依法依规办学进行监督;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进行指导;受理、核实相关举报和投诉;发现问题并督促学校整改;向教育督导部门报告情况,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同时规定,责任督学有权对学校管理、招生收费、课程开设、教育教学、教师师德、学生学习和课业负担及学校安全卫生、校风、教风、学风等情况进行督导。

二是明确了责任督学的工作要求。责任督学对每所学校实施经常性督导每月不得少于1次。进校督导应出示督学证。进行经常性督导可采取随机听课、查阅资料、列席会议、座谈走访、问卷调查、校园巡视等方式。督导结束后,要填写督导记录,将督导结果当场向学校反馈,并及时向教育督导部门提交报告。发现危及师生安全的重大隐患,责任督学应及时督促学校和相关部门处理。对各种突发事件或重大事故,责任督学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了解并上报有关情况。同时要求,责任督学要依法督导,客观公正,廉洁自律。实行回避制度和定期交流制度。

问:《办法》对责任督学的聘任和考核做了哪些规定?

答:《教育督导条例》第七条规定了督学应具备的6个条件包括政治素质,政策水平,道德品行,基本学历,业务能力,身体条件等主要方面。《办法》规定责任督学也应符合这些基本条件,并由教育督导部门聘任,颁发督学证。责任督学主要从在职和退休的校长、教师、教研人员和行政人员中遴选,专兼结合。《办法》还规定教育督导部门要对责任督学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和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考核。并对责任督学考核结果做出了续聘和奖惩规定。

问:《办法》对有关部门和学校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为保证责任督学顺利有效开展工作,《办法》要求各地要为责任督学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专项经费。要开展督学培训,提高督学的能力和水平。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听取责任督学工作汇报,重视督导结果和责任督学建议,将其作为对学校综合评价、主要负责人考评问责的重要依据。在学校评优评先、干部任免、教师考核方面,要充分听取责任督学的意见。

为保证经常性督导工作的顺利实施,《办法》明确要求,学校必须接受责任督学的监督和指导,按要求提供情况,并进行整改。对不按要求接受督导和整改的,要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

督导的职责篇7

1、实行教育督导制度是我国教育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制度,是落实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有效保障机制。

2、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出发,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督导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建设教育强县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我县教育督导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教育督导的职责和任务

3、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代表县人民政府依法行使教育督导职能,主要职责是:对县直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单位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履行教育职责,推进教育强县建设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对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以及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进行综合或专项督导评估;对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专项督导,向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培训督学,开展教育督导研究;承办县人民政府和上级教育督导机构交办的其它事项。

4、全县教育督导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提高与规范并重、制度与机制并重,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对教育工作的监督、保障、导向和激励作用,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切实加强对教育督导工作的领导

5、县人民政府定期听取督导工作报告和建议,并在政府统筹下,建立财政、教育、编办、人社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教育督导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督导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县委、县政府在进行教育决策时,要把教育督导部门的意见作为重要参考;在实施教育管理时,要把教育督导作为重要手段;在检查教育工作时,要把教育督导作为重要内容;在评价乡镇人民政府和学校教育工作时,要把教育督导结果作为重要依据。

6、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督导发展的良好环境。县教育局要把教育督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主要领导亲自负责;要简化归并各类教育检查、评估、验收项目,将其统一归入教育督导部门组织的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之中,实行统筹管理和组织实施。县财政局要足额预算教育督导专项经费,每年不低于30万元,并保障教育督导专项经费的增长与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增长同步。

四、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7、健全并完善对乡镇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考核制度,将督导评估结果列入乡镇人民政府与县直有关部门绩效考核及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并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制度。

8、建立和完善县督学责任区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县级督学责任区,聘请县级责任区督学,县级督学对责任区内的学校进行经常性督查;责任区督学应对责任区内的教育工作进行随机督查,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及时向教育督导部门报告督查与调研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和工作建议。

9、建立督导结果通报制度、限期整改制度、约谈制度。教育督导机构组织的督导活动,要按规定程序进行,并反馈督导结果,下发整改意见书。重要督导活动要向县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上级教育督导机构报告督导结果,提出改进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经县政府同意,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布。对问题较多的单位要求限期整改,并实施跟踪督查和回访督导;对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个别单位,县级督导部门可以直接约谈其主要负责人。形成化解重点、难点问题的工作机制。对于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进一步加强督导队伍建设

10、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是县人民政府的工作机构,代表县政府履行督政、督学职能,由县编制部门下发人员编制、领导职数配备文件,由县人民政府任命专职主任督学、副主任督学。

督导的职责篇8

内容提要: 我国《刑法》中,业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主要体现为分则第二章的各种责任事故犯罪,但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则被第九章的玩忽职守犯罪所替代。司法实践中,许多原本属于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的犯罪,或者被认定为“领导责任”,不追究刑事责任,或者以玩忽职守论罪。为了矫正这一缺陷,我国《刑法》应当在职务关系领域专设“监督过失罪”。 

一、监督过失罪内涵的界定

    (一)监督过失的理论源起

    监督过失的概念包括狭义的监督过失和广义的监督过失。所谓狭义的监督过失,是指处于指挥、监督地位的行为人(监督人)怠于履行监督义务,致使直接行为人(被监督人)的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广义的监督过失,指狭义的监督过失之外的包括管理过失的过失。①管理过失是否属于监督过失,学者持不同观点。②本文姑且回避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仅在狭义上讨论监督过失问题。

    监督过失理论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其产生有着深远的社会背景。上个世纪中后叶,战后的日本经济处于迅速恢复并急速膨胀的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同时带了来新的社会问题,环境公害问题日益凸显,各类重大责任事故频发。大多数责任事故中,直接行为人因存在罪过而需追究刑事责任自不必待言,但是在生产经营中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因过失未尽监督管理义务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呢? 若不予追究,显然于情不合、于理不符。但予以追究又缺乏法理依据,因为按照日本当时的过失犯理论,过失构成犯罪的条件之一就是行为人对结果预见义务之违反(旧过失理论)或者对具体的结果避免义务之违反(新过失理论) ,而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认定行为人对具体危害结果有预见可能性或者避免可能性非常困难。为了破解这一“囚徒困境”,日本判例法突破传统,在危惧感说(新新过失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监督过失理论,其以1973年“森永公司奶粉中毒事件”最具代表性。③在这起致多名婴儿砷中毒的事件中,高松高等裁判所最终以业务过失致死伤罪做出有罪判决。该有罪判决旗帜鲜明地采用了过失犯理论之危惧感说,认为对药店将“松野制剂”作为磷酸氢二纳出售虽然是不能预见的,但是在购入了与预定不相同的物品时,使用这种物品应当有不安感,这种不安感就是对危险的预见。自此以后,监督过失理论在日本刑法学界得到广泛探讨。

    (二)监督过失的表现形态

   监督过失在日本刑法理论中仅体现在业务关系中。业务过失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上的业务过失包括狭义上的业务过失和职务过失。狭义上的业务过失一般是指发生在特殊业务中,行为人由于“怠于业务上必要的注意”④,使犯罪事实发生的场合。职务过失侧重于指公职人员在对国家事务管理过程中,由于疏忽大意、不负责任的原因,给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失,依法应受刑事处罚的情形⑤。关于监督过失的适用范围,日本刑法理论中有一种比较一致的认识,即“监督过失是一定业务活动关系中的过失犯罪,在业务活动关系以外不存在监督过失”。⑥ 因此,日本刑法理论中的监督过责任不存在于职务关系领域,仅体现为业务关系中对负有监督管理责任的生产经营管理者的责任。

    监督过失在我国《刑法》中不仅体现在业务关系领域,也体现在职务关系领域。监督过失理论介绍到我国是晚近之事,关于我国《刑法》对该理论是否有所体现的问题,学者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持否定说,认为“我国目前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实践中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监督过失责任的存在”⑦。不过总体来看,大部分学者持肯定立场⑧。本文赞成肯定说,并且认为我国《刑法》对监督过失理念的体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刑法》第134条“重大责任事故罪”、第135条“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等条文中,相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等,对直接从事生产作业行为人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都直接地体现出监督过失理论。不难看出,这些条文中的监督过失责任,都属于业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犯罪。第二个方面,第408条“环境监管失职罪”、第409条“传染病防治失职罪”等条文中,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及“从事传染病防治”等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为严重不负监管责任,由被监管人的行为导致发生重大事故的,除被监管人承担刑事责任外,监管人也应承担刑事责任。这明显也蕴含着监督过失理念。不过这类监督过失属于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

    尽管上述两类监督过失责任在我国《刑法》中都分别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罪名,但它们与这些罪名之间的关系还是有所区别的:前者中的各种行为属于业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他们与监督过失之间属于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者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是统一的;后者中的各种行为属于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但却被冠以各种玩忽职守的罪名,如下文所述,监督过失与玩忽职守有着本质差异,所以,这是一种讹误,有张冠李戴之嫌。基于此种区别,立法上应当对这两类监督过失犯罪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出于立法经济性和延续性的考虑,我国《刑法》应当保留这些罪名;另一方面,出于名实相符的考虑,我国《刑法》应当将这些监督过失犯罪从玩忽职守罪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立新罪名,即“监督过失罪”。

    由上述可见,本文所主张的“监督过失罪”,仅限于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专指那些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公职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被监管者的行为发生重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事故,致使公私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

   

二、我国设立监督过失罪之现实必要性

    我们先来考察一则案例。该案是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新窑煤矿“1215”特大爆炸事故案。2007年12月5日23时15分,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瑞之源煤业有限公司新窑煤矿井下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导致105人遇难、数十人受伤。事故发生后,相关责任人、瑞之源煤业有限公司(原新窑煤矿)和被告人王东海、王宏亮等19人被依法提起公诉,临汾市市长李天太等人被追究行政责任。⑨

    这起震惊全国的特大责任事故的处理结果在我国当前类似事故的处理中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从这些事故处理来看,在我国实践中,对于事故负有直接监管职责的国家公职人员,要么不认为是犯罪,仅以追究“领导责任”、科处行政责任了事;要么认为构成犯罪,却以玩忽职守罪论处。那么,这两种方式能否实现预期规制效果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领导责任”不能替代刑事责任的追究

    首先,“领导责任”有悖于罪刑均衡原则。根据日本刑法理论,监督过失理论是建立在危惧感说之上的,行为人的“注意义务”要高于普通过失犯,其责任也应当重于普通过失责任⑩,这已是刑法理论的基本共识。所以,以“领导责任”替代刑事责任的做法,似有包庇“领导者”之嫌。同时,同样处于监督者的地位,同样存在监督过失,也不应只由生产经营管理者承担刑事责任而国家公职人员仅以承担“领导责任”了事。可见,以“领导责任”替代刑事责任,会导致“责任倒挂”的现象,易生“头部无罪而手脚有罪”⑾之弊,违背罪刑均衡原则。

    其次,“领导责任”不利于各类安全责任事故的防范。2007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披露了《检察机关立案查处事故背后渎职犯罪情况报告》。该报告列举了矿山责任事故中渎职犯罪的七种表现形式,并指出,此类事故的发生,与负有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采矿安全生产监管过程中放弃监管职责,乃至滥用职权的渎职犯罪行为密不可分。高检院渎检厅负责人分析认为,预防和减少重大责任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必须特别注重查办事故涉及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⑿。因此,如果仅以“领导责任”替代刑事责任的追究,容易造成某些地方主管部门对责任性质的模糊认识,不利于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各类责任事故的发生。

    (二)玩忽职守不能替代监督过失

    既然“领导责任”不足以替代刑事责任,那么应当追究何种刑事责任呢? 当前普遍采用的追究玩忽职守罪的做法是否合适呢? 对此,我们持否定观点,认为相关负有直接监管职责的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应当属于监督过失犯罪,而玩忽职守与监督过失有着本质区别,以前者替代后者,实有张冠李戴之嫌,有违罪刑法定原则。二者区别大体如下:

    首先,基本构造的差异。玩忽职守罪属于普通的职务过失犯罪,其基本构造一般可以表述为:公职人员的玩忽职守行为危害结果;而职务关系中监督过失的基本构造则是:公职人员的过失+被监管企业或者从业人员的行为危害结果。可见,在监督过失犯罪中,事故和危害结果的发生,并非公职人员直接作为或者不作为造成的,而是介入了被监管者的行为,即危害结果的发生是由被监管者的行为直接导致的,只是监管者没有对被监管者尽到监督义务,这其实是一种过失的并行竞合现象。监督过失罪的这种独特构造是其区别于一般过失犯罪的象征性标志,也是监督过失罪与玩忽职守罪在其他方面差别之滥觞。

    其次,因果关系的区别。监督过失罪中的因果关系属于多因一果,其在判断方式上与玩忽职守罪有所不同。从形式上看,玩忽职守罪中,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相对明显,比较直观地符合“如果没有”( sine qua non or but for) ⒀的判断标准。而监督过失罪中,监督者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前者仅仅为后者的发生提供了起较大作用的客观条件,这种条件相当于相当因果关系中的原因:监督者无过失,不意味着被监督者的行为一定适法,危害后果一定不发生,反之亦然。不过,即便如此,行为人的监督过失行为,也已经包含了“危险实现”的内涵,尽管有被监督者行为的介入,仍然可以认定因果关系的存在⒁。根据刑法中“被允许的危险”理论,“如果禁止所有危险,社会就会停滞”,安全责任事故经常发生的领域属于高风险行业,所以,必要的风险在这些行业中是被允许的⒂。但是出于利益平衡的考量,风险被允许的前提是要求相关人员负有高于一般人的注意义务。如果行为人违反了这种注意义务,则行为所致的危险就不再是被允许的危险了。如果经中间项行为的促进,这种危险在危害结果中被实现了,那么,监督过失罪中的因果关系也就最终得以形成。

    再次,注意义务的不同。过失犯罪都是对一定注意义务的违反的行为。从我国《刑法》第15条关于过失犯罪概念的表述来看,包括玩忽职守罪在内的通常意义上的过失犯罪中的注意义务属于结果预见义务。但监督过失理论以危惧感说为基础,认为在食品、药品事故、工厂等爆炸事故以及医疗事故等现代型犯罪中,“所谓预见可能性,并不需要具体的预见,仅有模糊的不安感、危惧感就够了”⒃。危惧感说将注意义务理解为结果避免义务⒄,所以,监督过失中的注意义务应属于结果避免义务。

   

三、我国设立监督过失罪之理论可行性

   我国学者对监督过失的理解,大多以日本刑法理论作为参照。如前所述,日本刑法理论不承认监督过失在职务过失犯罪中的适用。受日本刑法理论的影响,在各类安全责任事故犯罪中,我国学者对监督过失的讨论,往往也只是限于业务过失的范畴。这种情况,导致实践中对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新窑煤矿“1215”特大爆炸事故等案件中国家公职人员的这种处理方式。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讹误,监督过失不仅适用于业务关系中,也同样适用于职务关系之中,在职务关系中设立“监督过失罪”并不存在理论障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职务过失与监督过失的关系。在刑法理论中,依据职务过失犯罪主体承担的职务不同以及职责权力指向范围的不同,职务过失犯罪的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决策过失、管理过失以及监督过失⒅。因此,监督过失原本就是职务过失的一种具体形态,理应存在于职务关系之中。

    其次,从国外实践及理论来看,监督过失的适用也并不限于业务关系领域。以德国为例,在德国的刑法理论中,原则上行为人只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但是在例外的情况下,也对他人的某种违法行为承担责任,其根据就是因为对他人的行为具有特定的监督义务,因此才负监督责任。这种监督有两种形态: ⒆企业组织中的监督责任; ⒇公务员的监督责任。而公务员的监督责任,根据德国法的规定,公务员已经知道或已经预见到他人犯罪时,有阻止他人犯罪的义务,对此种义务之违反即是监督过失21。

    另外,在日本,监督过失理论最早是从业务过失的判例中发展而来的,此后,学者对监督过失的讨论一直局限于业务关系领域,这可能是受其《刑法典》第211条“业务过失致人死伤”规定影响的结果。日本的这种实践及理论,即使在日本,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因此并不具有普适性,不能作为界定监督过失适用范围的唯一理论依据。

    摒除这种理论障碍之后,我们发现,我国《刑法》中,除了“玩忽职守罪”这一罪名之外,分则第九章中还有很多具体罪名实际上也属于监督过失罪。首先,最为典型的就是第408条“环境监管失职罪”,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一般并非是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于这些人员的严重不负责任,疏于监管,导致被监管的企业或者相关从业人员的行为引发了事故,完全符合狭义上监督过失犯罪的基本构造。其次,第409条“传染病防治失职罪”等条文中,传染病传播或者流行等事故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被监管者的过失或者故意所致,如果监管者未尽到法定监管义务,其责任也符合狭义上监督过失的基本构造,属于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犯罪。

    (二)信赖原则的适用

    尽管我们主张在职务关系领域设立“监督过失罪”并不存在理论障碍,但是,监督过失理论是在过失理论的危惧感说的基础上提出的,确有扩大过失犯罪成立范围之虞。在日本,尽管有判例承认危惧感说,但该说也因之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22。因此,“监督过失理论又要自觉地进行自我限制,避免罚及无辜”23,这主要是指信赖原则的适用。所谓信赖原则,是指当行为人(在监督过失中即是指监督人)实施某些行为时,如果在可以信赖被害人或者第三人能够采取相应的适当行为的场合,由于被害人或者第三人不适当的行为而导致结果发生的,行为人对此不承担过失责任的原则。关于监督过失中是否适用信赖原则的问题,刑法理论中存在着较大争议,在日本,人们倾向于采取肯定立场24,我们采取肯定说,认为信赖原则对于限制监督过失的适用范围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监督过失的逻辑,如果处于指挥、监督地位的人存在指挥、监督的不适当,或者不实施为了避免结果发生的管理行为的不作为的情形,就要对他人的行为承担责任。因此,企业内部的管理者、监督者要对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从业人员的行为承担监督过失责任;负有监管职责的公职人员要对肇事场矿企业的行为承担监督过失责任。相应地,该公职人员的上级机关或者公职人员也对该公职人员负有监督职责,按理也应当承担监督过失责任。依次类推,责任将会无限向上延伸,这显然是很荒谬的。所以,纵向上,监督过失责任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信赖原则从分担过失责任的基本思想出发,基于社会活动中行为人相互间的责任心以及社会连带感,在彼此能够信赖的范围内,不要求行为人在行为时考虑到他人应注意的义务,即免除行为人预见他人实施不法行为而避免危害发生的义务。因此,信赖原则将义务和责任阻截在对安全责任事故负有直接监管职责的公职人员层面,可以适当地限制监督过失责任成立的纵向范围,能够有效地消解在职务关系领域设立监督过失罪的另一理论疑虑。

四、我国设立监督过失罪的立法构想

    (一)命名为“监督过失罪”的理由

    确定罪名,需要遵循合法性、科学性与概括性的原则,应充分发挥罪名的概括功能、个别化功能、评价功能、威慑功能25。据此,我们认为将本罪定为“监督过失罪”,反映了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能够有效地和其他犯罪相区分。刑法理论中,提及“监督过失罪”这一概念,人们便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监管者行为+被监管者行为危害结果”的这一特殊构造,就会很容易将本罪与普通的玩忽职守罪区分开来。同时,由于业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犯罪在《刑法》分则第二章已经体现为各具体罪名,采用本罪名,也不会导致本罪与业务关系中的各种监督过失犯罪罪名相混淆。

    (二)构成要件的设定

    从犯罪主体方面看,本罪主体应当界定为“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一,本罪主体必须是“人员”。业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监督者、管理者承担监督过失责任情况大多是发生在单位犯罪中,换言之,某些情况下,认定监督过失犯罪之成立,须以认定单位犯罪之成立为前提26。依此逻辑,如果要追究职务关系中公职人员的监督过失责任,有时也需要以该公职人员所在的国家机关构成单位犯罪为条件,这个结论不符合现实情况。因此,在职务关系中适用监督过失,必须界定责任的横向边界,将责任限定在“人员”范围内。其二,本文中的监督过失罪是专指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犯罪,本罪应当是身份犯。综合上述两点,我们认为本罪主体界定为“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比较合适。

    从犯罪的主观方面看,监督过失罪是过失犯之一种特殊形态,所以本罪主观方面应当是过失无疑。但如前所述,监督过失理论是在过失犯之危惧感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其“注意义务”的内容有别于玩忽职守等普通过失犯:不是预见由自己的行为直接发生犯罪的结果,应当采取避免该结果的措施的义务,而是预见由自己的行为能引起被监督人的行为产生犯罪的结果,应当采取避免该情况的措施的义务27。

    从犯罪的客体看,如前所述,本文所指的“监督过失罪”专指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犯罪,所以,本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监督管理活动,或者说国家机关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责。这一点,本罪与滥用职权罪__和玩忽职守罪相一致,因此,本罪应当归于渎职罪这一类罪当中。

    从犯罪的客观方面看,本罪的客观行为表现是负有监督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怠于履行或不正当履行监督职责,致使被监督者实施了一定的行为,导致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因此,监督过失是一种不作为型的过失,行为构成犯罪的前提需是行为人负有相应的作为义务28。另外,根据过失犯理论,过失构成犯罪应当以行为造成严重后果为要件,因此,监督过失罪属于结果犯,只有发生了监督者的中间项行为并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才能成立犯罪。

   (三)立法设计及条文表述

    首先,建议在《刑法》第15条第一款后增设一款,规定“监督过失”的概念,该款可表述为:“处于指挥、监督地位的监督人怠于履行监督职责,致使被监督人实施了发生危害社会后果的行为的,是监督过失犯罪。监督过失犯罪,既包括业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犯罪,也包括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犯罪。”在《刑法》总则中规定“监督过失”的概念,可以明确监督过失犯罪与普通过失的界限,也可以为在分则相关条文中规定和司法实践中适用监督过失犯罪提供总则性指导。

    其次,建议在《刑法》分则第九章“渎职罪”中设立“监督过失罪”,作为专指职务关系中监督过失犯罪的独立罪名。具体做法,可以考虑在第397条第一款后增设一款,规定:“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事故,致使公私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独立的监督过失罪罪名的设立,一方面可以涵盖职务关系中各种具体的监督过失犯罪,避免立法的繁琐,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司法机关在安全责任事故等犯罪中适用监督过失追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刑事责任提供统一的依据,避免无法可依或者张冠李戴的尴尬。

    另外,为了避免“监督过失罪”成为又一个“大口袋罪”,本罪立法可以借鉴玩忽职守罪的经验29,先概括设立一个“监督过失罪”,待到时机和立法技术成熟之后,再考虑将一些发案较多、社会危害性较大、行为特征比较鲜明、典型的行为样态分离出来,单独规定罪名、罪状和法定刑,同时保留“监督过失罪”的概括规定作为兜底,防止遗漏。

注释:

  ①参见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269页。

  ②参见彭凤莲:《监督过失责任论》,《法学家》2004年第6期。

  ③具体案情请参见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240页。

  ④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第266页。

  ⑤参见谢文钧:《外国职务犯罪立法特征浅析》,《当代法学》, 2001年第1期。

  ⑥侯国云:《过失犯罪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第215页。

  ⑦韩玉胜、沈玉忠:《监督过失论略》,《法学论坛》2007年第1期。

  ⑧参见李兰英、马文:《监督过失的提倡及其司法认定》,《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5期。

  ⑨参见新华网:《山西洪洞“1215”矿难13名犯罪嫌疑人被批捕》, http: / /nuws. xinhuanet. com /nuwscenter/2007212216 / content27259081. htm,2007年12月16日。

  ⑩参见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第266页。

  ⑾韩玉胜、沈玉忠:《监督过失论略》,《法学论坛》2007年第1期。

  ⑿参见王新友:《〈检察机关立案查处事故背后渎职犯罪情况报〉解读》, http: / / fdzqq. spp. gov. cn / shownews. aspx? newsid = 275,访问时间2007年5月22日。

  ⒀参见赵秉志主编:《英美刑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41页。

  ⒁参见廖正豪:《过失犯论》,台北:台湾三民书局, 1993年,第231页。

  ⒂参见吕英杰:《监督过失的客观归责》,《清华法学》2008年第4期。

  ⒃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 ,第240页。

  ⒄参见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第256页。

  ⒅参见谢文钧:《论职务过失犯罪的形式》,《当代法学》2001年第2期。⒆参见谢文钧:《论职务过失犯罪的形式》,《当代法学》2001年第2期。

  ⒇参见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第256页。

  21陈伟:《监督过失理论及其对过失主体的限定———以法释[ 2007 ]5号为中心》,《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5期。

  22参见西原春夫:《交通事故和信赖原则》,成文堂, 1969年,第14页。

  23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 ,第510~514页。

  24参见韩玉胜、沈玉忠:《监督过失论略》,《法学论坛》2007年第1期。

  25参见川端博:《刑罚总论讲义》,成文堂, 1997年,第214页。

督导的职责篇9

内容提要: 我国《刑法》中,业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主要体现为分则第二章的各种责任事故犯罪,但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则被第九章的玩忽职守犯罪所替代。司法实践中,许多原本属于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的犯罪,或者被认定为“领导责任”,不追究刑事责任,或者以玩忽职守论罪。为了矫正这一缺陷,我国《刑法》应当在职务关系领域专设“监督过失罪”。

一、监督过失罪内涵的界定

(一)监督过失的理论源起

监督过失的概念包括狭义的监督过失和广义的监督过失。所谓狭义的监督过失,是指处于指挥、监督地位的行为人(监督人)怠于履行监督义务,致使直接行为人(被监督人)的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广义的监督过失,指狭义的监督过失之外的包括管理过失的过失。①管理过失是否属于监督过失,学者持不同观点。②本文姑且回避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仅在狭义上讨论监督过失问题。

监督过失理论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其产生有着深远的社会背景。上个世纪中后叶,战后的日本经济处于迅速恢复并急速膨胀的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同时带了来新的社会问题,环境公害问题日益凸显,各类重大责任事故频发。大多数责任事故中,直接行为人因存在罪过而需追究刑事责任自不必待言,但是在生产经营中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因过失未尽监督管理义务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呢? 若不予追究,显然于情不合、于理不符。但予以追究又缺乏法理依据,因为按照日本当时的过失犯理论,过失构成犯罪的条件之一就是行为人对结果预见义务之违反(旧过失理论)或者对具体的结果避免义务之违反(新过失理论) ,而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认定行为人对具体危害结果有预见可能性或者避免可能性非常困难。为了破解这一“囚徒困境”,日本判例法突破传统,在危惧感说(新新过失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监督过失理论,其以1973年“森永公司奶粉中毒事件”最具代表性。③在这起致多名婴儿砷中毒的事件中,高松高等裁判所最终以业务过失致死伤罪做出有罪判决。该有罪判决旗帜鲜明地采用了过失犯理论之危惧感说,认为对药店将“松野制剂”作为磷酸氢二纳出售虽然是不能预见的,但是在购入了与预定不相同的物品时,使用这种物品应当有不安感,这种不安感就是对危险的预见。自此以后,监督过失理论在日本刑法学界得到广泛探讨。

(二)监督过失的表现形态

监督过失在日本刑法理论中仅体现在业务关系中。业务过失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上的业务过失包括狭义上的业务过失和职务过失。狭义上的业务过失一般是指发生在特殊业务中,行为人由于“怠于业务上必要的注意”④,使犯罪事实发生的场合。职务过失侧重于指公职人员在对国家事务管理过程中,由于疏忽大意、不负责任的原因,给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失,依法应受刑事处罚的情形⑤。关于监督过失的适用范围,日本刑法理论中有一种比较一致的认识,即“监督过失是一定业务活动关系中的过失犯罪,在业务活动关系以外不存在监督过失”。⑥ 因此,日本刑法理论中的监督过责任不存在于职务关系领域,仅体现为业务关系中对负有监督管理责任的生产经营管理者的责任。

监督过失在我国《刑法》中不仅体现在业务关系领域,也体现在职务关系领域。监督过失理论介绍到我国是晚近之事,关于我国《刑法》对该理论是否有所体现的问题,学者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持否定说,认为“我国目前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实践中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监督过失责任的存在”⑦。不过总体来看,大部分学者持肯定立场⑧。本文赞成肯定说,并且认为我国《刑法》对监督过失理念的体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刑法》第134条“重大责任事故罪”、第135条“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等条文中,相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等,对直接从事生产作业行为人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都直接地体现出监督过失理论。不难看出,这些条文中的监督过失责任,都属于业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犯罪。第二个方面,第408条“环境监管失职罪”、第409条“传染病防治失职罪”等条文中,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及“从事传染病防治”等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为严重不负监管责任,由被监管人的行为导致发生重大事故的,除被监管人承担刑事责任外,监管人也应承担刑事责任。这明显也蕴含着监督过失理念。不过这类监督过失属于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

尽管上述两类监督过失责任在我国《刑法》中都分别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罪名,但它们与这些罪名之间的关系还是有所区别的:前者中的各种行为属于业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他们与监督过失之间属于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者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是统一的;后者中的各种行为属于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但却被冠以各种玩忽职守的罪名,如下文所述,监督过失与玩忽职守有着本质差异,所以,这是一种讹误,有张冠李戴之嫌。基于此种区别,立法上应当对这两类监督过失犯罪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出于立法经济性和延续性的考虑,我国《刑法》应当保留这些罪名;另一方面,出于名实相符的考虑,我国《刑法》应当将这些监督过失犯罪从玩忽职守罪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立新罪名,即“监督过失罪”。

由上述可见,本文所主张的“监督过失罪”,仅限于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专指那些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公职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被监管者的行为发生重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事故,致使公私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

二、我国设立监督过失罪之现实必要性

我们先来考察一则案例。该案是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新窑煤矿“1215”特大爆炸事故案。2007年12月5日23时15分,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瑞之源煤业有限公司新窑煤矿井下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导致105人遇难、数十人受伤。事故发生后,相关责任人、瑞之源煤业有限公司(原新窑煤矿)和被告人王东海、王宏亮等19人被依法提起公诉,临汾市市长李天太等人被追究行政责任。⑨

这起震惊全国的特大责任事故的处理结果在我国当前类似事故的处理中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从这些事故处理来看,在我国实践中,对于事故负有直接监管职责的国家公职人员,要么不认为是犯罪,仅以追究“领导责任”、科处行政责任了事;要么认为构成犯罪,却以玩忽职守罪论处。那么,这两种方式能否实现预期规制效果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领导责任”不能替代刑事责任的追究

首先,“领导责任”有悖于罪刑均衡原则。根据日本刑法理论,监督过失理论是建立在危惧感说之上的,行为人的“注意义务”要高于普通过失犯,其责任也应当重于普通过失责任⑩,这已是刑法理论的基本共识。所以,以“领导责任”替代刑事责任的做法,似有包庇“领导者”之嫌。同时,同样处于监督者的地位,同样存在监督过失,也不应只由生产经营管理者承担刑事责任而国家公职人员仅以承担“领导责任”了事。可见,以“领导责任”替代刑事责任,会导致“责任倒挂”的现象,易生“头部无罪而手脚有罪”⑾之弊,违背罪刑均衡原则。

其次,“领导责任”不利于各类安全责任事故的防范。2007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披露了《检察机关立案查处事故背后渎职犯罪情况报告》。该报告列举了矿山责任事故中渎职犯罪的七种表现形式,并指出,此类事故的发生,与负有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采矿安全生产监管过程中放弃监管职责,乃至滥用职权的渎职犯罪行为密不可分。高检院渎检厅负责人分析认为,预防和减少重大责任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必须特别注重查办事故涉及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⑿。因此,如果仅以“领导责任”替代刑事责任的追究,容易造成某些地方主管部门对责任性质的模糊认识,不利于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各类责任事故的发生。

(二)玩忽职守不能替代监督过失

既然“领导责任”不足以替代刑事责任,那么应当追究何种刑事责任呢? 当前普遍采用的追究玩忽职守罪的做法是否合适呢? 对此,我们持否定观点,认为相关负有直接监管职责的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应当属于监督过失犯罪,而玩忽职守与监督过失有着本质区别,以前者替代后者,实有张冠李戴之嫌,有违罪刑法定原则。二者区别大体如下:

首先,基本构造的差异。玩忽职守罪属于普通的职务过失犯罪,其基本构造一般可以表述为:公职人员的玩忽职守行为危害结果;而职务关系中监督过失的基本构造则是:公职人员的过失+被监管企业或者从业人员的行为危害结果。可见,在监督过失犯罪中,事故和危害结果的发生,并非公职人员直接作为或者不作为造成的,而是介入了被监管者的行为,即危害结果的发生是由被监管者的行为直接导致的,只是监管者没有对被监管者尽到监督义务,这其实是一种过失的并行竞合现象。监督过失罪的这种独特构造是其区别于一般过失犯罪的象征性标志,也是监督过失罪与玩忽职守罪在其他方面差别之滥觞。

其次,因果关系的区别。监督过失罪中的因果关系属于多因一果,其在判断方式上与玩忽职守罪有所不同。从形式上看,玩忽职守罪中,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相对明显,比较直观地符合“如果没有”( sine qua non or but for) ⒀的判断标准。而监督过失罪中,监督者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前者仅仅为后者的发生提供了起较大作用的客观条件,这种条件相当于相当因果关系中的原因:监督者无过失,不意味着被监督者的行为一定适法,危害后果一定不发生,反之亦然。不过,即便如此,行为人的监督过失行为,也已经包含了“危险实现”的内涵,尽管有被监督者行为的介入,仍然可以认定因果关系的存在⒁。根据刑法中“被允许的危险”理论,“如果禁止所有危险,社会就会停滞”,安全责任事故经常发生的领域属于高风险行业,所以,必要的风险在这些行业中是被允许的⒂。但是出于利益平衡的考量,风险被允许的前提是要求相关人员负有高于一般人的注意义务。如果行为人违反了这种注意义务,则行为所致的危险就不再是被允许的危险了。如果经中间项行为的促进,这种危险在危害结果中被实现了,那么,监督过失罪中的因果关系也就最终得以形成。

再次,注意义务的不同。过失犯罪都是对一定注意义务的违反的行为。从我国《刑法》第15条关于过失犯罪概念的表述来看,包括玩忽职守罪在内的通常意义上的过失犯罪中的注意义务属于结果预见义务。但监督过失理论以危惧感说为基础,认为在食品、药品事故、工厂等爆炸事故以及医疗事故等现代型犯罪中,“所谓预见可能性,并不需要具体的预见,仅有模糊的不安感、危惧感就够了”⒃。危惧感说将注意义务理解为结果避免义务⒄,所以,监督过失中的注意义务应属于结果避免义务。

三、我国设立监督过失罪之理论可行性

我国学者对监督过失的理解,大多以日本刑法理论作为参照。如前所述,日本刑法理论不承认监督过失在职务过失犯罪中的适用。受日本刑法理论的影响,在各类安全责任事故犯罪中,我国学者对监督过失的讨论,往往也只是限于业务过失的范畴。这种情况,导致实践中对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新窑煤矿“1215”特大爆炸事故等案件中国家公职人员的这种处理方式。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讹误,监督过失不仅适用于业务关系中,也同样适用于职务关系之中,在职务关系中设立“监督过失罪”并不存在理论障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职务过失与监督过失的关系。在刑法理论中,依据职务过失犯罪主体承担的职务不同以及职责权力指向范围的不同,职务过失犯罪的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决策过失、管理过失以及监督过失⒅。因此,监督过失原本就是职务过失的一种具体形态,理应存在于职务关系之中。

其次,从国外实践及理论来看,监督过失的适用也并不限于业务关系领域。以德国为例,在德国的刑法理论中,原则上行为人只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但是在例外的情况下,也对他人的某种违法行为承担责任,其根据就是因为对他人的行为具有特定的监督义务,因此才负监督责任。这种监督有两种形态: ⒆企业组织中的监督责任; ⒇公务员的监督责任。而公务员的监督责任,根据德国法的规定,公务员已经知道或已经预见到他人犯罪时,有阻止他人犯罪的义务,对此种义务之违反即是监督过失21。

另外,在日本,监督过失理论最早是从业务过失的判例中发展而来的,此后,学者对监督过失的讨论一直局限于业务关系领域,这可能是受其《刑法典》第211条“业务过失致人死伤”规定影响的结果。日本的这种实践及理论,即使在日本,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因此并不具有普适性,不能作为界定监督过失适用范围的唯一理论依据。

摒除这种理论障碍之后,我们发现,我国《刑法》中,除了“玩忽职守罪”这一罪名之外,分则第九章中还有很多具体罪名实际上也属于监督过失罪。首先,最为典型的就是第408条“环境监管失职罪”,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一般并非是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于这些人员的严重不负责任,疏于监管,导致被监管的企业或者相关从业人员的行为引发了事故,完全符合狭义上监督过失犯罪的基本构造。其次,第409条“传染病防治失职罪”等条文中,传染病传播或者流行等事故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被监管者的过失或者故意所致,如果监管者未尽到法定监管义务,其责任也符合狭义上监督过失的基本构造,属于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犯罪。

(二)信赖原则的适用

尽管我们主张在职务关系领域设立“监督过失罪”并不存在理论障碍,但是,监督过失理论是在过失理论的危惧感说的基础上提出的,确有扩大过失犯罪成立范围之虞。在日本,尽管有判例承认危惧感说,但该说也因之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22。因此,“监督过失理论又要自觉地进行自我限制,避免罚及无辜”23,这主要是指信赖原则的适用。所谓信赖原则,是指当行为人(在监督过失中即是指监督人)实施某些行为时,如果在可以信赖被害人或者第三人能够采取相应的适当行为的场合,由于被害人或者第三人不适当的行为而导致结果发生的,行为人对此不承担过失责任的原则。关于监督过失中是否适用信赖原则的问题,刑法理论中存在着较大争议,在日本,人们倾向于采取肯定立场24,我们采取肯定说,认为信赖原则对于限制监督过失的适用范围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监督过失的逻辑,如果处于指挥、监督地位的人存在指挥、监督的不适当,或者不实施为了避免结果发生的管理行为的不作为的情形,就要对他人的行为承担责任。因此,企业内部的管理者、监督者要对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从业人员的行为承担监督过失责任;负有监管职责的公职人员要对肇事场矿企业的行为承担监督过失责任。相应地,该公职人员的上级机关或者公职人员也对该公职人员负有监督职责,按理也应当承担监督过失责任。依次类推,责任将会无限向上延伸,这显然是很荒谬的。所以,纵向上,监督过失责任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信赖原则从分担过失责任的基本思想出发,基于社会活动中行为人相互间的责任心以及社会连带感,在彼此能够信赖的范围内,不要求行为人在行为时考虑到他人应注意的义务,即免除行为人预见他人实施不法行为而避免危害发生的义务。因此,信赖原则将义务和责任阻截在对安全责任事故负有直接监管职责的公职人员层面,可以适当地限制监督过失责任成立的纵向范围,能够有效地消解在职务关系领域设立监督过失罪的另一理论疑虑。

四、我国设立监督过失罪的立法构想

(一)命名为“监督过失罪”的理由

确定罪名,需要遵循合法性、科学性与概括性的原则,应充分发挥罪名的概括功能、个别化功能、评价功能、威慑功能25。据此,我们认为将本罪定为“监督过失罪”,反映了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能够有效地和其他犯罪相区分。刑法理论中,提及“监督过失罪”这一概念,人们便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监管者行为+被监管者行为危害结果”的这一特殊构造,就会很容易将本罪与普通的玩忽职守罪区分开来。同时,由于业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犯罪在《刑法》分则第二章已经体现为各具体罪名,采用本罪名,也不会导致本罪与业务关系中的各种监督过失犯罪罪名相混淆。

(二)构成要件的设定

从犯罪主体方面看,本罪主体应当界定为“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一,本罪主体必须是“人员”。业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监督者、管理者承担监督过失责任情况大多是发生在单位犯罪中,换言之,某些情况下,认定监督过失犯罪之成立,须以认定单位犯罪之成立为前提26。依此逻辑,如果要追究职务关系中公职人员的监督过失责任,有时也需要以该公职人员所在的国家机关构成单位犯罪为条件,这个结论不符合现实情况。因此,在职务关系中适用监督过失,必须界定责任的横向边界,将责任限定在“人员”范围内。其二,本文中的监督过失罪是专指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犯罪,本罪应当是身份犯。综合上述两点,我们认为本罪主体界定为“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比较合适。

从犯罪的主观方面看,监督过失罪是过失犯之一种特殊形态,所以本罪主观方面应当是过失无疑。但如前所述,监督过失理论是在过失犯之危惧感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其“注意义务”的内容有别于玩忽职守等普通过失犯:不是预见由自己的行为直接发生犯罪的结果,应当采取避免该结果的措施的义务,而是预见由自己的行为能引起被监督人的行为产生犯罪的结果,应当采取避免该情况的措施的义务27。

从犯罪的客体看,如前所述,本文所指的“监督过失罪”专指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犯罪,所以,本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监督管理活动,或者说国家机关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责。这一点,本罪与滥用职权罪__和玩忽职守罪相一致,因此,本罪应当归于渎职罪这一类罪当中。

从犯罪的客观方面看,本罪的客观行为表现是负有监督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怠于履行或不正当履行监督职责,致使被监督者实施了一定的行为,导致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因此,监督过失是一种不作为型的过失,行为构成犯罪的前提需是行为人负有相应的作为义务28。另外,根据过失犯理论,过失构成犯罪应当以行为造成严重后果为要件,因此,监督过失罪属于结果犯,只有发生了监督者的中间项行为并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才能成立犯罪。

(三)立法设计及条文表述

首先,建议在《刑法》第15条第一款后增设一款,规定“监督过失”的概念,该款可表述为:“处于指挥、监督地位的监督人怠于履行监督职责,致使被监督人实施了发生危害社会后果的行为的,是监督过失犯罪。监督过失犯罪,既包括业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犯罪,也包括职务关系中的监督过失犯罪。”在《刑法》总则中规定“监督过失”的概念,可以明确监督过失犯罪与普通过失的界限,也可以为在分则相关条文中规定和司法实践中适用监督过失犯罪提供总则性指导。

其次,建议在《刑法》分则第九章“渎职罪”中设立“监督过失罪”,作为专指职务关系中监督过失犯罪的独立罪名。具体做法,可以考虑在第397条第一款后增设一款,规定:“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事故,致使公私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独立的监督过失罪罪名的设立,一方面可以涵盖职务关系中各种具体的监督过失犯罪,避免立法的繁琐,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司法机关在安全责任事故等犯罪中适用监督过失追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刑事责任提供统一的依据,避免无法可依或者张冠李戴的尴尬。

另外,为了避免“监督过失罪”成为又一个“大口袋罪”,本罪立法可以借鉴玩忽职守罪的经验29,先概括设立一个“监督过失罪”,待到时机和立法技术成熟之后,再考虑将一些发案较多、社会危害性较大、行为特征比较鲜明、典型的行为样态分离出来,单独规定罪名、罪状和法定刑,同时保留“监督过失罪”的概括规定作为兜底,防止遗漏。

注释:

①参见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269页。

②参见彭凤莲:《监督过失责任论》,《法学家》2004年第6期。

③具体案情请参见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240页。

④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第266页。

⑤参见谢文钧:《外国职务犯罪立法特征浅析》,《当代法学》, 2001年第1期。

⑥侯国云:《过失犯罪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第215页。

⑦韩玉胜、沈玉忠:《监督过失论略》,《法学论坛》2007年第1期。

⑧参见李兰英、马文:《监督过失的提倡及其司法认定》,《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5期。

⑨参见新华网:《山西洪洞“1215”矿难13名犯罪嫌疑人被批捕》, http: / /nuws. xinhuanet. com /nuwscenter/2007212216 / content27259081. htm,2007年12月16日。

⑩参见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第266页。

⑾韩玉胜、沈玉忠:《监督过失论略》,《法学论坛》2007年第1期。

⑿参见王新友:《〈检察机关立案查处事故背后渎职犯罪情况报〉解读》, http: / / fdzqq. spp. gov. cn / shownews. aspx? newsid = 275,访问时间2007年5月22日。

⒀参见赵秉志主编:《英美刑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41页。

⒁参见廖正豪:《过失犯论》,台北:台湾三民书局, 1993年,第231页。

⒂参见吕英杰:《监督过失的客观归责》,《清华法学》2008年第4期。

⒃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 ,第240页。

⒄参见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第256页。

⒅参见谢文钧:《论职务过失犯罪的形式》,《当代法学》2001年第2期。⒆参见谢文钧:《论职务过失犯罪的形式》,《当代法学》2001年第2期。

⒇参见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第256页。

21陈伟:《监督过失理论及其对过失主体的限定———以法释[ 2007 ]5号为中心》,《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5期。

22参见西原春夫:《交通事故和信赖原则》,成文堂, 1969年,第14页。

23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 ,第510~514页。

24参见韩玉胜、沈玉忠:《监督过失论略》,《法学论坛》2007年第1期。

25参见川端博:《刑罚总论讲义》,成文堂, 1997年,第214页。

督导的职责篇10

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三项建设”的部署,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建设,根据《海南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并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以提高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履职能力为主线,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全面推进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清政廉洁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

——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提高素质能力。熟悉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增强处理复杂问题、应对突发事故、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保持优良作风。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始终保持求真务实、恪尽职守、攻坚克难、敢于碰硬的优良作风。

——加强廉洁自律。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主要内容、任务和时间安排

(一)深化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党组(党委)要开展一次以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活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负责,班子成员积极参与。

2、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培训。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党组(党委)理论中心组每年集体学习研讨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中央领导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安全发展理论等。

3、健全民主集中制。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党组(党委)要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凡属重要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

都要按照规定程序,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集体作决定。

4、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党组(党委)召开民主生活会前,要对领导班子征求意见、查找问题,会后要对整改

落实情况进行测评,促进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

5、健全和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党组(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同领导班子成员谈心,每年至少2次;分管负责同志与所分管部门的负责人谈话每年至少2次。发现领导干部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时,要及时谈话,加以提醒。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选拔培养。

6、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党组(党委)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要及时调整充实。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落实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7、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内部交流,非领导干部也要根据实际和工作需要进行交流轮岗,多岗位锻炼。要加大年轻干部交流轮岗的力度,使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8、加强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党组(党委)要加强后备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搞好谈心谈话,优先安排后备干部参加各类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多岗位锻炼。安排省直部门的后备干部到市县挂职锻炼,安排市县部门的后备干部到对口的省直部门挂职锻炼。

(三)以加强业务建设为重点,提高履行职责能力

9、强化培训,提高安监人员素质。办好执法资格培训班、安全监管人员轮训班。

(1)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市直各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安全生产执法人员参加省安全生产执法资格培训,做到安全生产执法人员100%持证上岗。

(2)市直各有关部门组织举办本系统、本部门及所负责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培训班。分期分批进行,力争每年对所有安全生产监管人员轮训一遍。

(3)各有关部门选派本部门、本单位领导及中层干部参加上级部门各类业务培训班。

10、加强实践锻炼。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要对新进入的公务员有计划地安排到本部门、本系统的厂矿、企业或基层单位挂职学习和锻炼,时间不少于3个月。

(四)以提高执法效能为目标,加强作风建设

11、深入调查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蹲点调研制度和联系点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深

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现场,掌握实情,加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12、狠抓工作落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要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生产考核指标的完成。对容易发生事故的地区、部门、行业、部位和环节,要抓实抓细、一抓到底。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领导干部要及时赶赴一线、靠前指挥,搞好抢险救援,认真调查事故原因,严肃追究事故责任,深刻总结吸取事故教训,推动工作。

13、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落实安全监管监察执法责任,严肃追究失职渎职行为。要加强对实施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

14、加强人文关怀,增强队伍凝聚力。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党组(党委)要建立健全政治尊重、事业激励、利益保障、感情联络的内在动力机制,不断增强广大安全监管人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安监队伍的凝聚力。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职工的体检,落实好带薪年休假制度。

(五)以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15、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严格落实廉政制度。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党组(党委)要严格落实廉政制度,开展好党性党风党纪专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党章,提高党性修养,教育党员干部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着力解决安全监管队伍中存在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廉政制度建设,针对薄弱环节,不断补充完善有关制度。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廉政建设有关纪律要求。完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述职述廉、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

16、强化监督制约。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党组(党委)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把班子内部监督、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增强监督效果。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加强对行政审批权、事故调查权、中介机构管理权和干部人事权的监督检查。合理分解行政许可和安全执法等权力运行,不能由一个人完成权力运行的全过程。

17、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要联合各级监察部门以查办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为重点,严肃查办官商钗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安全,以及利用行政执法权

、行政审批权、人事权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的案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党组(党委)要切实加强领导,担负起队伍建设的政治责任。主要领导负总责,其他领导按照分工各负其责,人事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各级党组织每年要召开1次专题工作会议,集中听取队伍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决定队伍建设重大事项。人事部门要加强工作力量,会同有关部门,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