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市徐公店诗意十篇

时间:2023-03-20 10:18:45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篇1

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思是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诗歌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见到的田园风光。一道稀疏的篱笆,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树上的花纷纷凋落,新叶刚刚冒芽,还没形成树荫。孩子们奔跑着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可是黄蝴蝶飞入金黄的菜花丛中后,孩子们再也找不见它们了。诗歌将农村的生活和景致描绘得惟妙惟肖,真实感人。

(来源:文章屋网 )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篇2

师:同学们,我来自一个美丽的地方,请大家看屏幕。(出示松山湖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生:花、草、灯笼。

师:美不美?

生:美。

师:猜一猜,老师拍的这些照片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写春天的古诗,请把小手伸出来,跟我一起写课题。

(生书空)

师:诗人是――

生:杨万里。

师:课题会读的请举手。

(一生举手读)

师:她的停顿很准确。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

师:在“宿”后面稍稍停顿一下,再来。

(生齐读)

师:真棒!题目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宿,谁知道?

生:就是住在那里的意思。

师:新市,你们知道吗?(生摇头)我告诉大家,新市,是一个地方。

师:徐公,知道吗?

生:就是一个人。

师:你可以称我为徐公吗?我也是一个人哪。(众笑)

生:但是你不姓徐,徐公只是对他的一个简称。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陈。

师:那你这样称呼我一下。

生:陈公。(众笑)

师:谢谢!那“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间店的意思。

师:一间什么店呢?卖米的吗?卖菜的吗?

生:旅店。

师:哦,对了!这个课题的意思,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一遍?

生:住在新市徐公的旅店。

师:对,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

师:诗人杨万里投宿在新市一个徐家旅店,这就是题目的意思,懂了吗?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点评:陈老师用优美的春天图片导入新课,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很自然地过渡到对古诗的学习,简洁高效。在对题目的理解上,陈老师充分发挥了他风趣幽默的特点,一个“陈公”,完全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初读诗歌,识记生字

师:诗人住在徐公店里,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看拼音。

师:自己看拼音,这可是需要本领的。

生:可以查字典。

师:今天带字典没有?

生:没有。

师:哦,没有带。但是这个方法你是知道的!

生:问老师。

师:问我,我是活字典。(生笑)刚才那个同学不是称我“陈公”吗?陈公比你们还是厉害一点点的。(众笑)好,赶紧读起来。

(生读)

师:怎么读着读着成了齐读了?请大家再读一遍,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读)

师:听大家读书,就知道生字大家都已经会了。能不能接受我的检验?

生:能!

师:你第一个读。

生:疏。

师:翘舌音读得真准!

(开火车领读,全班跟读。)

师:这些字都带着拼音,所以大家都会读。去掉拼音,还认得吗?

生:认得!

(师去掉拼音,打乱顺序。)

生:徐。

(全班跟读)

师:能组一个词吗?

生:徐徐。

师:“徐徐”是什么意思?

(生摇头)

师:看我,徐徐地走过来。什么意思?

生:慢慢地。

师:对了。五星红旗徐徐地――

生:升起来。

(生开火车认读、带读,男女赛读。)

师:都读对了!(出示图片)

师:这是什么呀?

生:篱笆。

师:这两幅图上的篱笆有什么区别呀?

生:一个很疏,一个很密。

师:“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隔得比较开。

师:哦,就是比较稀拉。上面是――

生:(读)密密的篱笆。

师:下面是――

生:稀疏的篱笆。

师:谁知道“疏”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密。

师:这些生字又跑回古诗里去了,谁会读?

生:(读)宿,宿。(众笑)

师:哦,对不起,陈公年纪大了,没有交代清楚。请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遍。

(生读全诗)

师:读得怎么样啊?

生:很好!

师:很好应该有所表示呀!

(生鼓掌)

师:还有谁想读?一起来好不好?

(生齐读)

师:你们的声音真好听,我还想再听一遍,可以吗?

(生齐读)

【点评:陈老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认读情况很有层次:第一步,带拼音读;第二步,去掉拼音打乱顺序读;第三步,换个语言环境再读。朗读的形式多样灵活,尤其是利用生活图片来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既是检查,又是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汉字,处处可识字。对于“疏”字的理解,直观形象,非常巧妙。】

三、妙改诗句,巧解诗意

师:陈老师有一个绝招,我还会变魔术,你们信不信?

生:不相信。

师:看!呀,这首诗是我写的,谁会读?帮我读读。第一个举手的同学,请你!

(师出示课件,生读。)

篱落疏,一径深,

树花落,未成阴。

儿童走,追黄蝶,

入菜花,无处寻。

师:谢谢你帮我!读得真好听!我觉得我写的诗还不错,很有节奏。刚才那位同学读得真好!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

生:好。

师:篱落疏,一径深。预备,起!

(生齐读:

篱落疏,一径深,

树花落,未成阴。

儿童走,追黄蝶,

入菜花,无处寻。)

师:再变!(众笑)好,你读吧!

(师出示课件,生读:

篱疏一径深,

花落未成阴。

童走追黄蝶,

入花无处寻。)

师:我们再读一遍吧,主要考你们认不认识字。篱疏一径深――预备,起!

(生齐读:

篱疏一径深,

花落未成阴。

童走追黄蝶,

入花无处寻。)

师:我刚才怎么变的呀?

生:(指教师手中的遥控笔)你按了那个。(众大笑)

师:那你帮我再按一下,看能不能按出来。

(生摇头)

师:和原来的诗比较,你知道这是怎么变的吗?

生:省略了几个字。

师:对!第一次每一行我省略了一个字。接下来呢?每一行――

生:省略两个字。

师:那我再接下来怎么变呢?

生:省略三个字。(众笑)

师:哇,你们也会变了。看吧!(众笑)来,一起读!

(生齐读:

篱落疏疏一径深深,

树头花落还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可寻。)

师:发现了什么?你们刚才不是说我要省略三个字的吗?你说说。

生:是多了三个字。

师:哦,这次又多了三个字,说明陈老师怎么样呀?

生:很聪明!

【点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陈老师独辟蹊径,撇开了常见的教师提问启发、画图帮助理解等手段,采用把诗句缩短、加长的形式,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诵读中走进了古诗的意境,学习活动变得像游戏那么趣味盎然,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学生真的是在享受语文学习。】

师:谢谢你的夸奖!其实,你们也很聪明!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三行漏了一个字。

师:哎呀,这个机关不灵了!第三行漏了一个字。怎么办呢?你们帮我想想办法吧!

生:我来!

师:你来?看你有多聪明?

生:儿童急走追赶黄蝶。

师:哦,可以在“追”字后面加“赶”字。掌声!

(生热烈鼓掌)

师:他的聪明已经超过我了。还有别的加法吗?你想出来了?真人不露相啊!

生:儿童急走追追黄蝶。(众笑)

师:追追黄蝶,意思意思而已,是吧?(众笑)挺有意思的!还可以怎么加?

师:你又想了一个出来?还有谁?没有人,我把机会又给他了啊!你怎么这么厉害呀!

生:儿童急走在追黄蝶。(众笑)

师:这么一说,这首诗就再明白、再浅显不过了!想不想看看陈老师是怎么加的?

生:想!

师:请你读一遍吧。

生:儿童急走紧追黄蝶。(众笑)

师:紧追黄蝶,生怕蝴蝶――

生:飞走了。

师:对了,生怕追掉了。你读。

生:儿童急走紧追黄蝶。

师:你读得也很好听。我们整个连起来读一遍,好吗?这是陈公作的《宿新市徐公店》。预备,读!

生:(读)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深,

树头花落还未成阴。

儿童急走紧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可寻。

【点评:仿佛国画中的“留白”,陈老师在给古诗加字的时候,故意漏了一个字,请学生帮老师加上,真是神来之笔。在古诗学习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来。学生们富有童趣的表达,将课堂推向高潮。】

师:这首诗的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呀?

生:黄蝶。

师:哦,看到了黄蝶。我把它写在这儿。

生:我看到了一个儿童在追赶一只黄蝶。

师:哦,你看到了一幅画。

生:我还看到黄蝶飞到菜花里去了。

师:最后,儿童把黄蝶追到没有?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黄蝶是黄色的,菜花也是黄色的,所以飞进去后就找不到了。

师:你太有生活经验了!谁还看见了哪些画面?

生:树头的花落了,还未成阴。

师:为什么还没有成阴呢?

生:它们的花落了,叶子还没有长出来。

师:也可能是叶子长得不大,长得不多,是不是?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古代。

师:看到了古代的什么?

生:看到了古代的画面。

师:呀,你也会穿越呀!(众笑)

生:看到了那些篱笆很疏。

师:哦,你看到了稀稀疏疏的篱笆。在篱笆旁边还有一条――

生:小路。

师:诗里面哪个词告诉我们是小路?

生:一径深。

师:这个“径”我们在哪首诗里学过呀?

生:(齐)《山行》。

师:把这句诗背出来。

生:(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哎哟,你们不知道我的时间有多宝贵哟!(众笑)这个“径”就是――

生:小路。

师:“石径”就是――

生:石头小路。

师:“一径深”呢?

生:就是一条长长的小路。

师:哇,同学们看到了这么多美景!这么美的画面,怎么读出来呢?听陈老师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配乐诵读,讲究平长仄短。“蝶”字读得特别短促。)

(生鼓掌,笑。)

师:又笑了?怎么回事呀?这么读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怎么有意思呀?我读的跟你们有什么不同?

生:你把“蝶”字读成轻声了。

师:哦,这个“蝶”字我读得很快是吧?这个同学的耳朵真灵啊!因为蝴蝶一下子就不见了,所以读成追黄――蝶(短促)。(配上动作,生笑。)

师:还有谁说一说?

生:陈老师读得好慢好慢。

师:有的地方读得好慢好慢,因为要表现那个画面和情景。跟我一起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诵。“寻”字拖得很长。)

【点评:对于“蝶”字的读法,陈老师将古代汉语语音中的入声字引了进来,从七绝的平仄来看,这个“蝶”字,的确要作为仄声来对待。但是,跟二年级的小学生不能讲入声字,陈老师便通过示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感性认识,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四、精心指导,落实写字

师:找啊找啊,找不到了。同学们真会学习!这首诗理解了,也读好了,字会写吗?

生:会。

师:看,第一个字“追”,哪个同学要提醒大家?

生:里面的撇不要写反了。

师:是不是我们班有同学喜欢犯这个毛病啊?

生:我犯过。

师:哦,你很善于自我批评、自我提醒啊!“追”字是半包围结构,先写哪一部分?

生:里面的。

师:来,手举起来。第一笔――

生:撇。

师:这一撇,写得短一点儿。第二笔――

生:竖。

师:写在竖中线上。

生:(跟着书空)横折,横,横折,横。

师:再写走之底。点,横折折撇,捺。捺要写短一点儿,写长了就不好看了。这个“追”字可以组什么词?

生:追赶、追求。

师:再看这个“菜”字,是什么结构?

生:上下结构。

师:上面草字头,写得扁一点儿。容易出错的是中间,中间是什么呀?

生:采。

师:下面整个是一个“采”字。“采”字的上半部分是什么?

生:爪字头。

师:对,爪字头一共几笔?

生:四笔。

师:底下是一个“木”字,“木”字的一竖出头要短一点儿,撇、捺舒展开,这样就好看了。好,赶紧描一遍,写两遍。

(生描红,练写。)

师:好了,请大家坐起来。我有件礼物要送给大家。同学们,知不知道古人是怎么读这首诗的?

生:不知道。

师:我学古人的方法读一读这首诗给大家听,好不好?

生:好。

(师吟诵全诗。生笑。)

师:下课。

【点评:陈老师指导学生写字时从观察、范写、生写、评价,到二度评价,步步落实,指导非常有效。学生们学习的效果极佳,也充分突显了低年段“识字写字”这一教学重点。最后的吟诵,更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带给学生们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如果时间允许,陈老师再将这首诗的吟诵方式教给学生们,那就更好了。】

【总评:陈老师的这节课为什么能如此浑然天成呢?我想,离不开这样几个因素:

一是陈老师蹲下身体的姿态。我们看到,陈老师魁梧的身材,站得直直的时候很少,他总是弯着腰,把话筒递到学生的嘴边,笑眯眯地看着他们,跟他们对话。所以学生们在陈老师的课堂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拘谨,完全处于身心放松的状态。更重要的是,陈老师从内心里也蹲了下来,把自己当成了学生们的一个小伙伴,跟他们一起玩、一起乐。陈老师充分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中的语文实践活动难易适度,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尝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是陈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我们透过陈老师的语言,强烈感受到他是爱学生的。他对学生们的夸奖,是发自内心的;他对学生们的调侃,是一种喜爱之情的自然流露;他对学生们的尊重,也令人感动。

三是陈老师深厚扎实的学养。在课堂上,教师的朗读、范写、博学、机智等良好素养都得以充分展示。陈老师非常好学,他喜欢吟诵,主动跟陈琴老师学习吟诵,也参加了中华吟诵学会的好几期培训。通过吟诵,他慢慢走近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也看到,这节课上,陈老师对诗歌的变形处理,就十分注意平仄的把握;他对“蝶”字的处理,也是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没有想到的;他的浅吟低唱,给这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对学生写字的指导,也源于他扎实的书法功底。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篇3

镜头一

入宿客栈

一天早晨我去拜访朋友,我心急火燎,突然我隐隐约约看见一面酒旗飘扬在风中,我连忙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同福客栈。

我刚走进去,店小二就蹿到我身边招呼我:“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啊?”只见小二矮矮的,身着一身朴素的蓝色粗布衣,腰系一条白色围裙,肩上搭着一条白毛巾,右手提着一壶茶,左手拿着几个杯子,头戴一顶圆顶帽,一副滑稽可爱的模样。“住店!”我说,随后小二便热情的领我上楼,找了个空房让我住下。

由于行了十几里路没有食物充饥,所以就对小二说:“先来一碗弱和一碟小菜。”“好咧!”小二高声应答,然后走出了房门。我放下包袱,坐在长椅上,随手掏出一本《诗经》细品起来。不一会儿,小二就把饭给送来了。我边吃边看书,无意间瞟见了窗外那迷人的春色,心想:如此良辰美景何不出去散散心呢?错过了这诱人的春色将是多少可惜的事啊,也许会有几首新诗诞生,也说不定啊!感慨间脚已踏入了大自然的怀抱。

镜头二

田园美景

踏上田园间的小路,弯弯曲曲的如一条裙带,伸向天边,消失在远处的美景中,给人无限的遐想。

小路的两旁隔着稀稀疏疏的篱笆,似乎主人不愿与众人分享这美丽的景色。园内新翻的泥土,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小草也绿油油的,争夺你对春的喜爱,青得直逼你的眼。一些不知名的野花也妖娆地显摆着自已妩媚的身姿,将这条园间小道装扮得淋漓尽致,处处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使我这个穿枝拂叶的行人不觉得有半点无聊、郁闷。篱笆外有一棵泡桐树,看上去年代久远。虽然繁花已落尽,但枝头却涌出了一片片碧玉般的嫩叶,青翠欲滴。

看,那油菜地里的菜花,随着阵风吹过,空中飘起无数的花瓣,像似从天间撒下无数碎金,让人不免产生占有的欲望,再看那阵阵林涛,让人觉得如进入仙境般迷离,飘飘然,欣欣然而忘乎所以然。

镜头三

儿童戏蝶

“嘻嘻嘻”“咯咯咯”咦?从哪儿传来一阵银玲般的笑声?我寻声望去,只见几个头扎着小髻,面印桃花,眼如葡萄,唇似樱桃,粉胳膊嫩腿的儿童正在菜花地里嬉戏打闹着,那欢声笑语在上空久久地回荡着,最后与菜花溶为一体。

不和是菜花的清香,还是儿童的笑声引来了这天外来客¬——黄蝴蝶。身披微黄色羽衣,小巧灵珑的,娇纵在菜花丛中舒展双翅,结伴飞舞,它们时而上,时而下,时而在花蕊丛中荡秋千,时而在花上小憩,时而又将孩的发髻当作“快乐老家”。也许它们才是大自然的纵横家。一个玩童的嘘声打断了我的视线,他看着一只正在花上小憩的黄蝶,朝同伴们努努嘴,示意让她们安静,然后屏息凝视,蹑手蹑脚地朝蝴蝶扑去……可就在他向蝴蝶跃身的同时,蝴蝶也纵身飞起,身过了对于蝶儿来说的一场劫难,而可怜的孩子却摔了个“嘴啃泥”。孩童快速地爬起来,想抓住蝴蝶,可那蝶儿也不示弱,在孩童的头上,时而上,时而下,围在他的上空不停的飞转,像是在与他嬉戏。过了一会儿,蝶儿像是累了,轻轻地飞到前面的花上闭目养神。孩童觉得时机来了,轻步走到蝴蝶旁边,双手一合,蝴蝶就这样被他关进了“手牢”中了。“哈哈哈,我抓到了,我终于抓到了!”他惊喜的呼喊声引来了其他的玩伴,“快给我看看,快给我看看!”小伙伴们嚷嚷着。还没等孩童把手张开,蝶儿已经从缝隙间溜走了,它在空中划了一道长弧,飞入菜花丛中,孩子们只能是一脸的沮丧。

此时我不禁粲然一笑,尽情休味春的气息,体味着大自然间的和谐。

镜头

四无处寻蝶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篇4

【关键词】复习背诵古诗 分析构成 设计练习 读写诵相结合

古诗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文以载道,背下精选的经典古诗文,等于拥有了打开华夏宝库的钥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背诵古诗文对学生来说好处多多,背诵古诗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可是当我接手六年级时,大多数学生把以前学的课内要背诵都忘了,更不要说课外的了。可是古诗还被列入了毕业考试内容。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学生更快地记住呢?而传统的古诗复习背诵方法是“讲讲、抄抄、默默”。这种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复习方法高耗低效,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多种语文能力的发展。当时,我觉得改进方法势在必行。古诗的复习应通过多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通过复习,是学生对古诗理解更深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下是我和孩子们在一起探索出来的几种有效的复习背诵古诗方法,写下来共大家参考。

一、 分析构成,进行横向联系

小语教材所选古诗,有的含有数字,有的含有动植物名称,有的含有名胜古迹等。在复习中,应针对古诗构成的特点,引导学生回忆类似的古诗,提高复习的效率,如在学到杜甫的《绝句》时,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而得知其中含有描写颜色的词“黄、白、翠、青”,然后让学生再找出含有颜色描写的诗句。学生很容易找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诗句。

再如让学生根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句诗中含有名胜的特点,联想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等诗句。

这种练习,给学生以引导和启发,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二、 归类比较,进行纵向联系

对同一诗人的诗进行归类比较,如《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赠汪伦》三首诗都是唐朝诗人李白所作。诗的内容不同,情感不同,但表现手法一致,都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极言山寺之高;“飞流直下三千尺”, 极言瀑布之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极言情谊之深。通过比较,可以欣赏到诗人李白作品的特点:想象奇幻瑰丽,善于使用夸张,生动地表情达意,突出事物的特点。

有些古诗出自不同诗人之手,但立意相同。如《咏柳》、《宿新市徐公店》和《游园不值》。这三首诗都是歌咏春天的,但表现角度不同:《咏柳》借赞美柳树歌颂春天;《宿新市徐公店》借儿童的活动来衬托春天;《游园不值》借一枝出墙的红杏来表现春天。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这种分析、理解诗句的方法以后,学生会想到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李白的《静夜思》,领悟到同一情感可借助不同事物或从不同角度来表达。

三、设计综合练习,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复习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改写练习,把诗句中的情境描述出来。如让学生把《村居》改写为记叙文。学生通过想象,把早春二月农村田园风光描写出来;把儿童放风筝时动作、神态、语言都写具体。

古诗复习中,适当指导学生改写,不但能使学生对古诗理解更深刻,而且与命题作文相比,它有内容可写,有语言可用,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 读写诵相结合,省时省事省力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篇5

关键词:明代;黄河决溢;黄淮平原经济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2-0107-05

明代为保证南北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畅通,人为干预黄河流向,造成黄河改道决溢频发,几乎无岁不灾,灾害范围之大遍及黄淮平原,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本文所谈的黄淮平原包括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黄河以南及安徽省、江苏省淮河以北的区域,属于华北平原的南部。目前,学界尚无专文探讨明代黄河决溢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深化区域生态环境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一、黄河决溢对漕运的阻碍

明代南北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是明王朝的主要经济命脉,黄河是漕运能否畅通的重要保证。而明代黄河改道决溢严重影响到漕运的正常进行。笔者根据文献记载,就黄河改道决溢对漕运影响的时间、地点的不同,以弘治十八年(1505)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洪武元年(1368)至弘治十八年为前期,正德元年(1506)至崇祯十七年(1644)为后期。

明代前期影响到漕运畅通的大的黄河决溢有:洪武二十四年四月黄河在河南开封府辖县原武黑洋山决溢,造成贾鲁河故道淤塞不通,继之黄河在山东兖州府的曹州、郓城之间的两河口决溢,“漫东平之安山,元会通河亦淤”①;正统十三年(1448)秋,黄河在北岸的河南卫辉府辖县新乡八柳树决口,“漫曹、濮,抵东昌,冲张秋,溃寿张沙湾,坏运道,东入海。徐、吕二洪浅涩”②;景泰四年(1453)秋七月,山东兖州府寿张县“沙湾河决,水皆东注,以致运河无水,舟不得进者过半”③;弘治二年五月,黄河大决于开封及封丘金龙口,冲入张秋运河。据奉命治河的白昂在弘治三年报称,这次决口后“水入南岸者十三,入北岸者十七”。“北决者,自原武经阳武、祥符、封丘、兰阳、仪封、考城,其一支决入金龙等口,至山东曹州,冲入张秋漕河。”④

明代前期黄河多在北岸决口,以北流为主,北流的一支横穿黄淮平原西北的张秋运河后,东流入海,破坏了张秋运河的正常漕运。同时,也影响到徐州以南的运河水量,因徐州以南的运河是借助于黄河行运的,黄河北决使徐州以南运河水量有时减少到难以行船的程度。为解除黄河北岸决溢冲向山东张秋运河,明政府一方面在黄河南岸疏浚颍河、贾鲁河等河道,分流黄河水势,一方面在黄河北岸大筑堤防。经治理后,筑塞了张秋决口和黄陵冈、荆龙口等口门,堵塞黄河北流之路,并在北岸修起了数百里的长堤,筑起了阻挡黄河北流的屏障,大河“复归兰阳、考城,分流径归德、徐州、宿迁,南入运河,会淮水,东注于海,南流故道以复”。⑤黄河又南行故道,张秋运河遂无溃决之患。

明代后期黄河决溢的导火线是黄河一支流由涡河入淮河,至弘治十八年,“河忽北徙三百里,至宿迁小河口”,于正德三年(1508),“又北徙三百里,至徐州小浮桥”。正德四年六月,“又北徙一百二十里,至沛县飞云桥,俱入漕河”。此时,“南河故道淤塞,水惟北趋,单、丰之间河窄水溢”。⑥其中对漕运影响大的黄河决溢有,嘉靖五年(1526),黄河又“东北至沛县庙道口,截运河,注鸡鸣台口,入昭阳湖”。嘉靖六年,河决曹县、单县,再度“冲入鸡鸣台,夺运河,沛地淤填七八里,粮艘阻不进”⑦。更为严重的是嘉靖八年六月,黄河又决曹县,一支“自胡村寺东,东南至贾家坝入古黄河,由丁家道口至小浮桥入运河”,一支“自胡村寺东北,分二支:一东南经虞城至砀山,合古黄河出徐州,一东北经单县长堤抵鱼台,漫为坡水,傍古亭入运河”⑧。嘉靖十三年,河决兰阳赵皮寨,“自济宁南至徐沛数百里间,运河悉淤,闸面有没入泥底者,运道阻绝”⑨。嘉靖四十四年七月,河决沛县,“或横绝,或逆流入漕河”,“散漫湖陂,达于徐州,浩渺无际,而河变极矣”。⑩上下百余里运道全淤。到万历五年(1577)八月,黄河在宿迁与桃源之间的崔镇决口,“宿、沛、清、桃两岸多坏,黄河日淤垫,淮水为河所迫,徙而南”B11,致使淮河南北的“高、宝、兴、盐、山、清、桃、宿等处,田庐荡溺,正河浅涸,转运艰辛”B12。此时,黄河决溢影响到淮河南北的漕运,致使“转运艰辛”。万历三十一年,“河大决单县苏家庄及曹县缕堤,又冲沛县四铺口太行堤,灌昭阳湖,入夏镇,横冲运道”B13,严重威胁着漕运。天启六年(1626)七月,河决淮安,逆入骆马湖,灌邳州、宿迁。崇祯十五年九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与明军激战于开封,彼此掘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造成运道淤塞不通。

明后期开创性保漕措施是开挖新运河以避黄河决溢。自嘉靖五年,左都御史胡世宁建议于“湖东藤、沛、鱼台、邹县间独山、新安社地别凿一渠,南接留城,北接沙河,不过百余里。厚筑西岸以为湖障,令水不得漫,而以一湖为河流散漫之区”B14。次年正月,总河盛应期就胡世宁的建议付诸实践,但工程中途夭折。直到嘉靖四十四年七月,黄河决于沛县,造成“上下二百里运道俱淤”B15。总理河道朱衡循着当年盛应期所开的新河基址重兴工程,隆庆元年(1567)五月新河成。“于是黄水不东侵,漕道通而沛流矣。”B16这段运道后来称作“南阳新河”或“夏镇新河”。由于新河为漕运带来诸多便利,自隆庆三年七月,黄河再决沛县,造成徐州北的“茶城淤阻,粮艘二千余皆阻邳州”时,有人建议自南直隶邳州向北至夏镇开v河,使运河避开徐州上下黄河之险。然而,诸多因素综合的影响,直到万历三十二年,新任总河李化龙“始大开v河,自直河至李家港二百六十余里,尽避黄河之险”,“运道由此大通”。B17运河经过此次改建,仅剩邳州至淮安间近百公里的运道需借助黄河,漕运状况大为改善。

二、黄河决溢对农业生产的损害

黄淮平原自战国时鸿沟水系工程的兴建,为平原上的农耕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唐宋以前的主要农业区,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期间也曾受到黄河南决的影响,但都能得到较好治理,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很快就能恢复。而明代的黄淮平原,在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时间内,黄河决口301次,漫溢138次,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明代的黄淮平原几乎无岁不灾,屡遭黄河决溢的侵害,淹没大片的农作物,正如万历时的兵部尚书李华龙在他诗集中描写的,“数年禾稼今年好,一夜水来迹如扫”B18。景泰四年八月河水决原武县,灌浸五十多里,六七年后仍然是“男欲耕而无高燥之地,女欲织而无蚕桑之所”B19的局面,不得不从邻近州县转运粮食以备赈济。弘治二年河决金龙口,祥符、长垣、张秋、中牟、尉氏、仪封、考城、兰阳、宿迁等县深受其害,河水淹没城市、村庄,房屋、耕地漂没一空,庄稼几近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物以稀为贵,耕地受灾严重,庄稼收成减少,使食物、柴薪价格骤然上涨。天顺五年(1461)河决开封,数县受灾严重,祥符县尤甚。河水积于城中,往来者必借舟楫方能通行。受此影响,米薪之价涌贵数倍。B20嘉靖《兰阳县志》纂修者说,北宋仁宗时河决澶州(今河南濮阳市西南),河道南徙后,“自是吾邑重承其害,崩我土地,决我城郭,溺我人畜,倾圮我墙屋,淹没我禾稼,为患有不可胜言者矣”B21。山东西南部的曹县、单县等地因受黄河决溢影响,大面积农作物毁坏。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提到山东农业状况时说:“西南曹、单、金(乡)、城(武)皆濒河被水之区,当其受灾,一望无际,颗粒不收。”B22

明代黄河决溢不单是直接损坏大片农作物,还给黄淮平原带来了严重的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其中开封府最为严重。明代中期以后,开封已经出现了“风起但黄沙”B23“飘风但尘沙”B24“直北风沙扑面来”B25的状态,这大概可以视为开封城“沙化”的起点。至万历三年,尽管开封附近黄河水患有所减少,但仍然是“碧草春深隋帝苑,黄沙夕拥魏侯城”B26。黄河下游河道南移和不断泛滥,引起开封城市周围自然地理环境日趋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农业生产水平越来越低,从而“大大削弱了开封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最起码的经济基础”B27。开封府所属州县土壤沙化也非常严重。中牟县到明末已是“延袤百里而沙碛半之”B28。崇祯十五年河决开封流经杞县,“浊流汹涌,由杞东下,幅员百里,一望浩渺,其后水涸沙淤,昔之饶f咸成n卤,尽杞之地皆为石田”B29,这次水灾造成杞县大片沙地。仪封县自弘治以后因屡遭河决,也是“波平天影近,沙坼地形偏”B30。至嘉靖间,仪封境内“每狂风一动,田野飞沙,如黄冈迤东直抵石家楼一带四十余里,尽为斥卤,犁锄罔施”B31。到万历年间,仪封县“地之高者,尽是薄沙;地之下者,又成水乡”B32。这些地方土壤沙化、盐碱化是黄淮平原土壤严重退化的缩影,对该区域民众生产生活影响很大。

土地沙化后,常常会导致耕作困难,地瘠薄收。如尉氏县“积沙齐陇,无从粒食”B33。崇祯末年河决开封,清兴四十年后尚未恢复,“城漫惨烟迷白屋,草依残月伴清。凋伤何易兴何晚,四十余年土瘠贫”B34。黄河的决溢给生活在黄淮平原的百姓造成暂时性的灾难,如开封“十家九家半流离”B35及“拆屋毁砖,卖取百十钱以糊口”B36。中牟县,“其南高者为沙碛,下者为沛泽,不毛者半,以故民难为生,吏难为治久矣”B37。

生活在黄淮平原的民众面对恶化的自然环境,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改良盐碱地,发展制盐碱业,维持生计。据史载,开封城北门大街附近灵官庙的东南全是盐池。大街往南,紧邻周王府萧墙一带居民,亦“多业熬盐”,西华门附近“尽是盐池”,甚至修建了盐神庙,祭祀晋代葛洪。B38明人李梦阳也留意到了这一现象,诗云“宋家宫殿尽瓦砾,陂湖烧盐焰婀娜。忽忆东京全盛时,月行对此谁能那”B39。清代仍然“烧制盐碱硝等”B40,盐池主要集中在龙亭西北坡一带,“居民多以做盐为业”B41。李长傅先生也指出,开封城内之盐碱产于城内四周的盐碱地,尤其以西北部盐碱地面积最广,西南隅、东南隅次之,面积达到全城面积的15%,城内约有800盐户,年产盐6万石,除满足开封城消费外,还外销许州等地,甚至销售到直隶(今河北)、山西、江苏等地。B42

更为重要的是黄淮平原上的民众适时地调整农作物品种,种植适合沙地、盐碱地的小麦、花生、棉花等,发展农业生产。金代时,就有人指出“河南之田最宜麦”B43。到明代,小麦占居河南粮食作物的一半B44。惠富平先生认为河南广植小麦的原因是,夏秋两季多雨,黄河水患容易发生,而一旦决溢,秋作往往荡然无存,颗粒无收,出现粮荒,影响国计民生。但冬小麦的播种期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期在次年6月上中旬,种植冬麦基本上可以避开黄河水患,这样可以利用晚秋、早春的生长时节,保证收获。同时,种植麦类,还可弥补秋作欠收或水患损毁,确保粮食生产B45。明人李梦阳在开封城夷门附近见到了长势较好的冬小麦:“小麦青青水半陂,半落不落杨柳枝。回风忽送天南雁,恰似春江二月时。”B46另外棉花、甘薯、杂草等适应性强的作物花草都相继在黄淮平原栽种。明代河南已是产棉区,如兰阳,“兰邑之阳地平沙,比岁多种木棉花”B47。

三、黄河决溢对城市的破坏

北宋以前,黄淮平原上的城市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期间也有黄河决溢以及人为决河淹城事件的发生,波及的城市及对其破坏的程度有限。而明代黄河决溢遍及黄淮平原,大大小小的城市差不多都有黄水灌城的经历,不得已迁移治所也时有发生。

明代黄河决溢灌城的事例贯穿始终,前期主要发生在河南境内。洪武元年,河决河阴,县治从广武山北迁到广武山南(今荥阳市东北广武镇)。B48洪武二十二年,河没仪封,徙其治于白楼村。洪武二十四年河决改道,经过项城,时至洪武三十一年,黄河南徙,旧城圮于水,民庐冲没殆尽,知县彭冲恭徙建城东。成化十五年(1479),河决荥泽,县治从广武山北迁到广武山南以避水。B49就黄河决溢所淹的城镇中,受灾最重的应是开封城。

开封自宋金以后,黄河南徙至开封附近,城外自此“皆为浸淫沮洳之场”B50。到明代,开封境内黄河已经形成“地上悬河”,有明一代,黄河决溢直接冲击开封城达十余次,以天顺五年、崇祯十五年最为严重。天顺五年七月,河水暴至开封,“土城既决,砖城随崩,公私庐舍尽没。男妇溺死不可胜计,数十年官民资蓄漂失无遗”。更为严重的是使“七郡财力所筑之堤俱委为无用之地矣”。B51到天顺六年十二月,黄河对开封城及所辖州县的危害丝毫未减,以致内阁大臣感慨道,“河南乃中原重地,近年以来水患相仍,军民饥,黄河泛涨,冲开城堤,淹没人民,至今水患未息”B52。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农民军与明军激战于开封,九月,双方都决河淹城,使开封城遭受灭顶之灾。“满城俱成河洪,止存钟鼓两楼及各王府屋脊、相国寺寺顶,周府紫禁城惟”B53。“及至夜半,水深数丈。”“举目,抬头触浪。其仅存者,钟鼓二楼、周府紫禁城、郡王假山、延庆观,大城止存半耳,至宫殿、衙门、民舍、高楼略露屋脊。”B54此次河决给开封城带来的破坏是空前的,以致清朝建立数十年后,开封城仍然破败不堪。清顺治十二年(1655),开封人王V回到桑梓,目睹的仍是河决带来的“城郭都非”的境况:“黄沙白草残照颓城,徘徊久之,凄然魂断。”B55康熙、雍正年间,诗人查慎行在开封看到的仍是“旧日楼台埋井底”B56的情景。

明后期河决主要发生在南直隶的徐州、淮安府境内,徐州、淮安所属州县城池多遭淹没,尤以徐州城受灾最重。嘉靖五年六月,河决仪封(今河南兰考东)黄陵冈,丰县淹没水中,不得已徙县治以避洪水。B57天启二年七月,河决徐州东南五十里吕梁洪附近小店村,“河决围绕睢城,庐舍漂没,徙治避之”B58。崇祯二年,黄河又在多处决口,睢宁城再次淤垫,毁坏严重B59。

徐州城在明代后期是遭受黄河决溢影响最为严重的城市。明初洪武年间建徐州新城,以石为基,以砖垒砌,净高三丈三尺,底宽亦三丈三尺,顶宽一丈一尺,开城门四,建角楼三,周围掘护城河深宽均三丈有余,一时间,壮丽辉煌,俨然金汤。B60然而,明代后期,黄河在徐州决溢频繁,古城遭受水患剧烈,以隆庆五年、万历十八年和天启四年为重,使徐州城遭受了三次致命的破坏。隆庆五年秋,河溢冲毁徐州城西门,溺死人口许多;万历十八年,黄河泛滥,大水冲进徐州城中,房屋被毁,积水经年不消。隆庆五年、万历十八年这两次“河大溢徐州”,“溺死人民甚多”。B61大水多年不退,甚至有迁城之议,足见水患危害之烈。天启四年,黄河第三次灌城,也是最严重的一次,这次是造成徐州城叠城的直接原因。据顺治本《徐州志》记载:“天启四年六月二日,奎山决堤,是夜由东南水门陷城,顷刻丈余,官廨民舍尽没漂,百姓溺死无算,六、七年城中皆水,渐次沙淤。”这次大水将徐州城全部吞没,三年不退,泥沙将徐州城彻底掩埋。徐州城遭遇数次河水漫灌,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徐州城全部被黄沙掩埋。“徐民苦淹溺”,“议集赀迁城”。B62遵照古城旧制重建新城,按照原洪武时徐州城的规模与布局,各官署衙门均在旧址上重建。

此外,明代的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濮州(今河南范县西南)、洧川(今河南尉氏县西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东)、荥泽(今河南郑州市古荥北)、商丘等,都曾因黄河泛滥,城为洪水所坏,大部分被迫移治。B63至于受到一般破坏的城市更是不胜枚举。总之,有明一代,地处黄河下游两岸的城镇由于地上河不断升高、堤防不断加高,河决灌城实属常事,“年来堤上加堤,水高凌空,不啻过颡。滨河城郭,决河可灌”B64,以致黄淮平原上的大小城市几乎都遭遇黄河决溢的危害,破坏了这一区域城市经济的发展,正由于此,黄淮平原上的城市发展落后于江南一带的城市。

综上所述,有明一代黄河决溢阻碍了黄淮平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局限在漕运经济、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给生活在黄淮平原的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然而,从官民应对水患的措施可以看出,在恶化的生态环境面前,官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不利的生存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探寻人与自然能够相处下去的办法,为我们今天的一些环境悲观论者认为“环境不断恶化最终导致人类灭亡”提供有力反证。

注释

①②④⑤⑥⑦⑧⑩B14B15B16B49B57《明史》卷八三《河渠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2014、2015、2021、2024、2026、2026―2029、2031―2032、2036―2038、2030、2037、2039、2020―2021、2029页。

③《明英宗实录》卷二三一,景泰四年秋七月壬午,“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年,第5064页。

⑨刘天和:《问水集》卷二《治河始末》,《四库全书存目・史部〉第221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266页。

B11B13《明史》卷八四《河渠二》,中华书局本,1974年,第2047―2049、2069页。

B12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一二《添募夫役以裕河工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93页。

B17《明史》卷八五《河渠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2097页。

B18李化龙:《李于田诗集・癸卯大水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3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440页。

B19雍正《河南通志》卷一四,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年,第13页。

B20顺治《祥符县志》卷六,天津图书馆,1989年,第37页。

B21褚宦、李希程:《兰阳县志》卷一《地理志・河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

B22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八《山东四》,光绪五年刻本。

B23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四《时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92页。

B24李梦阳:《空同集》卷一《寄程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5页。

B25程诰:《霞城集》卷二一《汴上作》,《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59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653页。

B26吴国伦:《XI洞》卷二五《至梁邸二日即有成皋之役吴鲍二方伯枉饯西城楼席上赋谢》,《续修四库全书》第135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11页。

B27李润田:《黄河对开封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历史地理》第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3页。

B28同治《中牟县志》卷一《艺文中》,张孟男《陈公劝借输粟碑记》,同治九年刻本,第19页。

B29乾隆《杞县志》卷七《田赋志・地亩》,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476页。

B30王瑛:《王侍御集》全一卷,《渡黄河》,《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9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270页。

B31嘉靖《仪封县志・田赋・都御史刘大谟与抚按讲除仪封重差书》,“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上海书店,1990年,第82页。

B32中共安阳市委党史办公室编:《中共安阳党史人物》,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88页。

B33嘉靖《尉氏县志》卷一《风土类・水利》,“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第23页。

B34康熙《鄢署杂抄》卷三《汴中诗》,康熙五十八年纶嘏堂刻本,第18页。

B35陆应Y:《抱真书屋诗抄》卷七《塞黄河》,《续修四库全书》第153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77页。

B36陈用光:《太乙舟文集》卷一《论营田水利折子》,《续修四库全书》第14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71页。

B37同治《中牟县志》卷一《艺文中》,杨节《乔公德政碑记》,同治九年刻本,第16页。

B38孔宪易校注:《如梦录・街市纪》,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4、57、70页。

B39李梦阳:《空同集》卷一九《夜行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37页。

B40李长傅:《开封历史地理》,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39页。

B41孔宪易校注:《如梦录・街市纪》,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0页。

B42李长傅:《开封历史地理》,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44页。

B43脱脱:《金史》卷一七《列传第四十五・高汝砺》,中华书局,1975年,第2355页。

B44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乃粒・麦》,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5页。

B45惠富平:《汉代黄河流域麦作发展的环境因素与技术影响》,载王利华《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79页。

B46李梦阳:《空同集》卷三五《夷门十月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15页。

B47嘉靖《兰阳县志》卷二《田赋志・木棉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第17页。

B48康熙《河阴县志》卷一《灾异》,乾隆十三年刻本。

B50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六《川渎三》,中华书局,2005年,第5408页。

B51《明英宗实录》卷三四九,天顺七年二月庚辰,“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年,第7028页。

B52《明英宗实录》卷三四七,天顺六年十二月戊辰,“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年,第6994页。

B53李光撰,王兴亚点校:《守汴日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3页。

B54刘益安:《汴围湿襟录校注》,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57页。

B55王V:《漫游纪略》卷二,光绪年间上海申报馆仿袖珍版印《申报丛刊》本,第1页。

B56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二《汴梁杂诗八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69页。

B58《行水金鉴》卷四四《河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03页。

B59《明史》卷八四《河渠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2071页。

B60张成珠:《徐州城叠城之谜》,《徐州史志》1986年第1期,第44―47页。

B61赵明奇:《徐州自然灾害史》,气象出版社,1994年,第157―158、168页。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篇6

阳春三月,已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我——杨万里怎么抵制得了春的诱惑!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欣然前往乡村。当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时,终于来到了山村。哦,累了,就在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

第二天凌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披衣下床,推开窗户:呵!好清新的乡村空气!好迷人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那金灿灿的油菜花。

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悠闲地漫起步来。曾经兴旺一时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

菜园里那盛开的油菜花,正尽情舒展着粉嫩嫩的花瓣,迎着阳光拂着春风,好不热闹!我蹲下身信手搂过一束金灿灿的油菜花,清幽淡雅的香味扑鼻而来,仔细一瞧,黄色的花瓣中还带有一丝淡白,透出一沫浅绿,片片花瓣薄得有几分透明,透几许晶莹。

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强磁力的吸铁石把我的目光吸了过去。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孩在捕蝶。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哧溜飞走了。等女孩反映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小女孩并没有灰心,又开始抓起蝴蝶,而那些蝴蝶悠闲地飞着,时而在她眼前晃过,时而在她头上盘旋,时而落在枝头,时而叮住草叶……好像故意在逗她。眼看小姑娘就要得手了,那黄蝶却“呼”地一声飞入了菜花丛中,她弯下身子在花丛中仔细寻找着蝴蝶,她找啊,找啊,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

我顿时诗兴大发,信口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篇7

这些建筑背后的掌故,离不开深大创校初期的灵魂人物——罗征启罗老校长。他是老清华建筑系学生,今天深大校园的基本格局都是他的手笔。早些年深大庆祝建校二十五周年时,群贤毕至的典礼,在场些许媒体有些“不怀好意”地问起深大作为深圳“四大邪地”(弘法寺、中银大厦等)之一的传闻,对此,在校多年的建筑规划专业的老师也非常大方,笑着说深大的校园规划的确参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智慧。遂一言止问。

鸡毛蒜皮 or 公共意识

2007年我考上深大,到校前遍寻资料,从某师兄的回忆文章里得知以前的“老深大”的种种逸闻,学校氛围之好前所未有。特别是他提到的海边球场,每天打完球,还能徐徐散步于夕阳海风之中进行一场哲学对话,心潮翻动,难以遏止。直至我拖着行李来到,发现确实还有“海滨小区”、“海边球场”诸地名,但真的海岸线,已经被推到几公里开外。海潮声于是再听不到。

章必功校长也是老深大,不过他跟罗老不一样。当年清华援建深大工科,北大援建文科,人大援建经管,章校人来自北大。2007年入校,正逢章校长治下,身在其中,便觉深大很有些复兴气象。章校长出身北大中文系,精于先秦文学,治《红楼》,喜诗词,有“诗人校长”之称,于是校园一时文盛。

章校当然很有些文人的脾气,主张废除一二本制度,不买所谓“211”的账:一不参评,二反对用人单位所有关于211的就业歧视。这两条和校长本人都是出了名的。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生,就是在他的影响下,开始把目光投向高教制度。当时针砭高教制度的信件经常出没在校长信箱里,不少话语在今天看来依然不失为真知灼见。后来南方科技大学出世,校长朱清时高呼“大学无官”引来喝彩无数,章校长略有不平地说:“2005年我就任校长时就已经提出大学无官了。”

终此一任,章校长都在竭力推敲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今天看来,其中值得继续推敲者当然不少,但我依然记得当时自己意欲鼓噪于舆论之时,章校长直言,不做“响马”。

当时的我们看章校长,以其亲民为尚,其中最大名鼎鼎的举措是校长信箱。

给校长信箱发邮件可以匿名,但邮件内容、往来回复可以是公开的,有了它,深大人什么都能在校长信箱吵起来。除了校园大事,也有关于花花草草、饭菜热水。有人讥之鸡毛蒜皮,有人称道“公共意识”。章校长说,他因此多了三万双眼睛看深大。

校长信箱是议论校政的好地方,但亦不止于此。因校长是诗人、学者,不少赠诗求学的信件也来了。曾有一次,某位同学发信质疑为何学校图书馆港澳台室有某些人物的著作,章校长答以五个字:藏书无。该同学不舍,再次来信:那为什么不能借出?章校长转发至图书馆名下信箱,只见图书馆答曰:藏书无,传播有限制。

不过后来,发去校长信箱求校长为家里孩子、侄女、外甥、表妹,也许有时是村里某一家相熟的邻居……赐名改名的信件日众,竟反倒超过议论正事者,校长信箱没那么好看了。

一景 or 一祸

深大管理有三大难题伴随始终,引来非议不少,是为:饭堂、宿舍与电动车。

饭堂宿舍属于硬件设施,在此不论。倒是电动车,有人谓深大一景,也有人谓深大一祸。

所谓景者,俊男美女,于电动车上洋溢青春,风光流动;而所谓祸处,又因骑者水准参差,校园路上危机四伏。”

当然,电动车在深大成风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因为深大的规划有“因坡就势”之说,在建校过程中没有对原有地形进行翻平,所以今天的校园地势绵延起伏,如果是步行或自行车,确实费力;另外大概是因为每个深大人的心里都埋了一颗“快”的种子——快点到课室,快点去饭堂,快点回宿舍,也快点去见到自己喜欢的人……不知道是否受到深圳那句垂名于史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影响?

因为深大学生骑电动车成风,各种围绕关于物权、路权、校园规划、人身安全、公民义务与权利、校方职责与权力等的争执与争论此起彼伏。学校退让,学生谓学校软弱无能;学校禁车,学生谓学校侵权。我曾建议人车分流,貌似也曾一度实施,但虽有规则,估计未尽合理,无视者渐多,于是再度松弛也在结果之中。

倒是在这争执之中,有学院学生会乘势发起拼车活动,取名“非乘勿扰”。估计出车的多是师兄,至于成就多少佳话,又未可知。

大学当然是恋爱的好地方。像学校党委副书记陶一桃女士就曾在讲座上说:“如果你大学不谈恋爱,那你就太傻了;如果你大学只谈恋爱,那你就太笨了。”又闻有人曾在图书馆信箱投诉某对情侣在馆内过分卿卿我我,有碍观瞻。图书馆官方回复:我们应该高兴,这对情侣没有把时间浪费在商场或食肆,而是选择来图书馆一起奋进——听起来,好像也对。

闹 or 静

深大,一直就离不开深圳这座城市性格对其的刻画。深圳乃移民城市,血缘基础广阔。与香港接壤(深大学生去香港如逛街,早上才有意,下午可成行),无论时尚是否“人造假象”,总之因都市文化深植其中,多出靓丽的女生毫不出奇。

深大跟很多国内大学不一样,身处闹市之中,一站公交,便是区内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因而深大学生是出了名会玩的。别说要去什么商业中心,就是每座大学必有的后街——深大的是桂庙新村,都能被深大人玩得有声有息:商店鳞次栉比,一入夜色,灯火阑珊,似误到唐坊宋街。

而亮起来的,既有桂庙里日以继夜看不尽的深大美女,也有深大人本身的商业头脑。整个桂庙,应该有一半商家能跟深大学生或者校友扯得上关系,而这不是指消费关系那么简单。很多商店就是名正言顺的“校友企业”——这里面有餐厅饭馆甜品店,也有相机铺创意馆和小酒吧等等,深大学生都一概容之。活色生香,深大出品。

我用“校友企业”一词其实无意调侃。事实上,深大建校将满30年,所出校友最为人津津乐道者,十之有九是商界巨子,譬如张志东、马化腾、史玉柱等。这也许是深大的基因,深大抑或深大学生,早已多多少少被打上“创业”的烙印。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篇8

关键词:宋代;旅馆;旅馆别称; 旅馆分类

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国古代城市与交通事业的发展,从而为宋代旅馆业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时期旅馆业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百姓,都参与经营旅店以牟取利润。与宋代之前社会的发展相比,宋代可以说是一个旅馆业繁荣发展的时代,旅馆业已经成了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产业,在中国古代旅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有关东京的宋代旅馆的别称及分类做一论述,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宋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宋代旅馆的别称

中国古代旅馆名称繁多,由于各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不同,所以称谓也不尽相同。到了宋代旅馆的名称就更多了,仅以宋代洪迈的《夷坚志》为例,其中就有许许多多关于旅馆的记录,称呼也是多种多样,频繁出现的称呼就有旅馆、旅舍、旅店、逆旅、客舍、客店、旅邸、邸店、客邸、邸舍、驿馆、驿舍、驿铺等。如《夷坚志》补卷8载,吉州人李生“入粟得官,赴调临安,舍于清河坊旅馆。”乾道初年,焦务本“帅仆隶货金帛于颍昌,道由万寿。日将暮,欲访佳邸店寓止,得一新旅舍。”[1](P.1326)“王珩彦楚,自明州入京赴省试。揭榜前一日,独在邸舍……。”[1](P.1310) “临川贡士张举赴省试,行次玉山道中,暮宿旅店。”[1](P.1637)等等,举不胜举。至于驿馆则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有专门接待外国使者的国宾馆,也有接待官员士人的驿舍。另外也有将旅馆单称为邸、店、舍的,温州人周公才,“政和初,为绛州绛县尉,沿檄晋州,过姑射山,……会日将暮,即止山下邸中” [1](P.49)“淳熙元年六月十五日,饶州大雷雨,市店有客携猎犬,来数日矣。”[1](P.660)

古代由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的距离相对偏远,又加之广大乡村地域广阔,所以一些乡村旅馆往往也被称为野店、野亭。如《清琐高议别集》卷3《越娘记》记载,西洛人杨舜俞,“少苦学,颇有才。家贫,久可都下,多依倚显宦门。念乡人有客蔡其姓者,将往省焉。舜俞性尤嗜酒,中道于野店,乃行。居人曰:‘前去乃风楼坡也,其间六十里,今日已西矣,其中亦多怪,不若宿于此。’”宋敏求记载“欧阳少师言:为河北都转运使。冬月,按部至沧、景,间于野亭,夜半闻车旌兵马之声,几达旦不绝。”[2]又因其大多位于道路旁边,也有被称为道店、行馆的。如《夷坚丁志》卷1《僧如胜》记载“永嘉僧如胜,与乡僧行脚至临安,憩道店。”范成大《吴船录》卷上:“行馆之侧曰问月堂。”

除此之外,宋人外出住客店,还经常称旅途中的停驻休息为下程,行旅歇宿之处为下处,简称下。如杨万里诗“下程长是无佳店,佳店偏当未下程。”[3]陆游的“山色苍寒野色昏,下程初闭驿亭门。”又“落叶孤村下程,痴云残日半阴晴。”[4]赵汝《下程》诗“下程疑颇早,店主劝予休。今莫贪路,明朝便到州。”[5]称下处的如李昴英家书第三书记载“某自归榜后,终日奔走,及归安下处,则诸公来访,及同年诸友相见,……。”[6]简称“下”的如《东京梦华录》卷2《东角楼街巷》:“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 (二)宋代旅馆的分类

宋代旅馆的已经开始分类。首先,根据旅馆规模大小划分,可以分为小型旅馆、中型旅馆、大型旅馆三种。小型旅馆主要是由小商人和平民开办的,一般规模较小、设施简单,为过路客人提供住宿,最小的仅有一室。如《夷坚甲志》卷20《木先生》记载汪致道曾“投宿小村邸,唯有一室。”[1](P.176)中型旅馆的设施较小型旅馆先进,服务项目较多,是大多数旅行者的下榻之处。这类旅馆一般雇有店仆,收益颇多。如湖州人陈小八去邵阳,曾“馆于柯氏店。店内一仆曰徐四,见之喜甚,服事之勤,过于主人。”[1](P.1465)“邵武军城内谢侍御家有别宅三间,极宽洁,为邸舍,僦值百二十千。”[1](P.1638)型旅馆规模大,客房较多,它的设施齐全,服务项目齐备,盈利丰厚。一般由大商人和大官僚经营,如宋故州节度使米信,曾在“京师龙和曲筑大第,外营田园,内造邸舍,日入月算,何啻千缗。”[7]除了私营旅馆之外,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官办旅馆规模更大,设施更全。如苏轼《凤鸣驿记》记载该驿“如官府,如庙观,如数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归其家,皆乐而忘去。将去,既驾,虽马亦顾其而嘶。余召馆吏而问焉,吏曰:‘今太守宋公之所新也。自辛丑八月而公始至,既至逾月而兴功,五十有五日而成,用夫三万六千,木以根计,竹以竿计,瓦、甓、坏、钉各以枚计,秸以石计者二十一万四千七百二十有八,而民未始有知者。’”[8]由其建筑日期之长,役使人员之众,所用材料之多,足见凤鸣驿之宏伟壮观;另外住宿者乐而忘归,以致连马都恋恋不舍,可见其服务周全、富丽堂皇。

其次,无论是根据旅馆特色和顾客特点划分,还是根据其经费来源和开办者的身份划分,都可以分为官办旅馆、私营旅馆和寺院旅馆三种。官办旅馆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由国家经营,专门接待政府官员和外国使者,主要是为政治服务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如国宾馆、遍布全国各地的驿舍递铺等,这种旅馆资金雄厚,规模大,档次高,其主要顾客是政府的各种公职人员和外国使者,入住者不需交纳费用,全部有国家承担。这类旅馆,等级森严,不论钱财多寡,非政府人员是没有资格入住的,否则是要依法论处。与此同时国家还经营部分盈利性的邸店业务;私营旅馆的经费主要来自于个人,接待各方客人,追求利润,如民间的各种客店、旅馆等;至于寺院旅馆的经费主要来自于香客或者檀越的施舍,寺院接待八方来客以广结善缘,不收取住宿费用。此外,除了免费提供住宿之外,寺院也经营盈利性的邸店业务,赚取高额利润,成为寺院的主要经济来源。

最后从其行业组成状况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国家驿馆、寺院旅馆、一般客店、酒楼食店、茶坊、邸店。国家驿馆和寺院旅馆,前面已有论述,此处不复赘言。一般客店,主要是为旅客提供食宿场所,不经营其他业务。这类旅店较为普遍,规模大小不等,接待各个阶层的旅客。酒楼食店主要是为满足顾客饮食需要的服务行业,也兼营住宿业务。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元年间,青州城北蔡市桥有四家酒店,是出入于资政殿学士王安礼门下姜殿直开设的。除卖酒及与酒相关的食物外,还兼营住宿业务。有些食店也兼作旅馆,如“宋孝宗时,蜀士许志仁在临安袁家汤店止泊,觅差遣,淹某年余,囊箧殆尽。”[9]茶坊,是人们消遣谈心的地方,与客店一样较为普遍,规模大小不等,开展多种经营。“又有士夫调官都下,所居逆旅前张茗坊,与染肆相直”,一天盗贼欲窃士人财物,诈称将盗染肆,吸引士人观看。士人后来“即入房,将索饭,则其室虚矣。”[10]由此可见,茶坊不仅经营住宿,而且也提供饭食。邸店也是旅馆的一种,这类旅店较为复杂,不仅仅是供人居住,而且还寄存货物,提供贸易场所。宋代的邸店繁多,不仅有平民开设,如《夷坚丁志》里提到的饶州人杨生,“娶妻开邸,生意绝如意”,寺院也参与其中,而且还有官僚王室贵族甚至皇帝开设的邸店。当时,官营的邸店,有专设的左右厢店宅务管理。

综上所述,宋代旅馆发展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政治经济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因而它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从称谓上看,宋代旅馆有着多种表达方式,主要分为“馆”、“驿”、“舍”、“店”四大类,且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几十种的名称,常见的有迎宾馆、驿馆、驿舍、驿铺、旅馆、旅舍、旅店、逆旅、客舍、客店、旅邸、邸店、客邸、邸舍等。从旅馆的分类来看,宋代旅馆的种类繁多,根据旅馆规模大小划分,可以分为小型旅馆、中型旅馆、大型旅馆三种;根据其经营者的身份和旅馆的经费来源不同,旅馆又可以分为三类,即官办旅馆、民间旅馆及寺院旅舍;从旅馆的功能和行业组成状况来说,又可分为商业性旅馆和接待性旅馆,如私营旅馆、国家驿馆等。

[参考文献]

[1](宋)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4页。

[3](宋)杨万里:《诚斋集》[M],卷25《题罗溪李店》,四部丛刊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4](宋)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4页。

[5]宋)赵汝:《野谷诗稿》[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175册111页。

[6](宋)李昂英:《文溪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181册227页。

[7](宋)上官融:《友会谈丛》[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宛委别藏本,第12页。

[8](宋)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75页。

[9]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志续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页。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篇9

想象是创新的孪生兄第,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并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画出诗的意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或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设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情境。这样学生不仅能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较快地进入美的境界,感到美的享受,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欣赏能力和观察能力。

“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这句道出了诗与画的密切关系,而富有画意正是诗词的特点之一。这种画意就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当我们读着“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词句时,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几颗稀疏的星星挂在天空,几点飘动的雨珠洒在山前,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意境啊,人们仿佛与诗人一起沉浸于这清新宁静的乡村夏夜里了,我们的心都陶醉其中了。若用上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会使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此时我便利用多媒体,调出一副乡夏夜图,学生便很快进入想象的海洋。

如我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在学生理解了诗句后,我打开录音机,播放音乐,让学生合上书,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学生的想象如山泉汩汩而出,一幅幅画面展现在眼前:在稀疏的篱笆边,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在一片金黄的油菜花丛中,蝴蝶翻飞其间;一群天真的儿童在追逐着蝴蝶……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把想象的情景用彩笔在纸上描绘出来。我还当场挑出几幅画得比较好的画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欣赏、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变得非常高。

二、推敲字词,领悟诗的含义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篇10

笔者所在的学校虽然是乡镇小学,但无论校长还是普通老师,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校因此编写了校本教材――《杏花春雨》(主要由古诗、词组成)。学校建议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把课本内容与校本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单就古诗一项进行了小的试验。

首先,古诗,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背下来?明白古诗所讲的意思?依我之见,初期让学生可以背下来即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与阅读量的增加,很容易就能明白诗句中的意思。

其次,古诗最能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课堂上能够使用的时候一定要使用,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认识。

再次,就现阶段情况的语文学习而言,一是课堂、二是积累。而古诗的积累又是简单而有效的。

笔者执教五年级语文,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把学生背诵的内容加入课堂中,如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二课《只拣儿童多处行》时,这节课主题是赞美儿童的,同时又是写春天的,因此在常规教学结束后,引导、启发学生在积累的内容中寻找关于描写儿童、描写春天的诗句,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写儿童的: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等。

写春天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等等。

通过这些诗句,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够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起到积极的作用。课下问学生:知道诗句是什么意思吗?很多学生说模模糊糊知道,我觉得这就已经可以了。

当然,单纯的一节课与古诗相联系是不够的,如果能够做到所有语文课都使用这样的方法,时间也不用很多,一节课能够做到五分钟左右即可,日积月累下来,学生对于诗词的记忆,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就能够建立起来,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也就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