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5:58:37

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篇1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居住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龄在15~49周岁之间妇女纳入调查对象,其次注意调查对象身体健康,且明确本次调查的目的,同意参与调查。共调查350名育龄妇女。

1.2调查方法

以经开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科、妇女保健科和孕产妇保健科作为调查问卷二维码宣传点,宣传对象包括婚检人群、孕优检人群、孕产妇人群和一般人群,通过线上宣传方式进行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街道宣传采用微信群、QQ群进行宣传,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作为宣传调查员向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目的,告知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转发问卷二维码,每个家庭符合15~49岁年龄的女性均可参与调查,通过微信扫二维码即可填写作答,线上问卷可自动核对缺漏项以及相关逻辑错误等。

1.3调查内容

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情况,根据《安徽省妇女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调查问卷》,调查育龄妇女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此问卷内容来自原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MHKQ),知识问卷由20个问题组成,其中1、3、5、8、11、13、14题为心理健康知识,2、4、6、7、9、10、12、15、16题为精神疾病病因和防治知识,17~20题为“精神卫生纪念日”知识。1~16题答对1题计1分,答错不计分,17~20题回答“知道”计1分,“不知道”不计分。正确率=回答正确的题目数/总题目数×100%。设定正确率>60%为知晓合格,知晓率=知晓合格人数/调查人数×100%。

1.4统计分析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两组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知晓水平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回收350份问卷,经过复核有效问卷337份,调查有效率为96.29%;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0.3±4.1)岁,其中年龄最小20岁,最大49岁,30岁以下占47.8%;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占84.6%,孕产妇占51.0%,家庭年收入在6万及以上占53.1%,家庭同住人口数在4人及以上占57.6%。

2.2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

经开区育龄妇女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5.0%,总平均得分为(15.5±2.4)分。其中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7.3%,精神疾病病因和预防知识知晓率为77.7%,“精神卫生纪念日”知识知晓率为41.5%。20个条目中,问题1“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组成部分”正确率最高(知晓率99.1%);问题19“是否知道/听说过世界自杀预防日”正确率最低(知晓率33.5%)。

2.3不同人口学特征妇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

初中及以下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育龄妇女,精神卫生纪念日知晓率分别为23.1%和44.9%,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总体知晓率分别为88.5%和9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家庭年收入为6万以下和6万及以上的调查对象,精神疾病病因和预防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1.5%和83.2%,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总体知晓率分别为91.1%和9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家庭同住人口数为3人及以内和4人及以上的育龄妇女,精神疾病病因和预防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3.2%和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4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

将知晓赋值为1,不知晓赋值为0,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和潜在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利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变量采用ForwardWald法进入方程,进入方程标准α=0.05,排除标准β=0.10。结果显示,家庭同住人口为3人以内、较高家庭年收入的调查对象,精神疾病病因和预防知识知晓率较高;文化程度较高,妇女精神卫生纪念日知晓率较高;较高家庭年收入的调查对象,妇女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总体知晓率较高。见表2。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芜湖经开区育龄妇女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5.0%,超过全国精神卫生规划(2015-2020)中对城市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提出的70%目标要求[1]。这一结果显著高于2015年芜湖市、马鞍山市和池州市的育龄妇女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水平[2-4],表明近几年随着精神卫生政策的宣传和落实,育龄妇女对于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予以重视。但是“精神卫生纪念日”知识知晓率仅为41.5%,精神疾病病因和预防知识知晓率为77.7%,虽然均高于2015年安徽省妇女心理健康知晓率调查结果(24.7%和62.2%)[5],但知晓水平仍有待提高。四个国际精神卫生相关纪念日的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世界禁毒日知晓率(88.4%)、世界精神卫生日知晓率(54.3%)、世界睡眠日知晓率(50.4%)、世界自杀预防日(33.5%),这一研究结果与安徽省2015年调查结果一致,说明政府对禁毒的宣传更为重视,经开区精神卫生工作开展时间相对较短,经开区妇幼保健工作在宣传方面需要更加重视精神卫生纪念日,开展针对性的宣教工作,充分发挥纪念日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育龄妇女心理健康知识水平。精神疾病病因和预防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同住人口数为4人及以上的知晓率较低,可能原因为家庭同住一起的人口数多,家庭事务比较多,用于学习知识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同住人口4人以上大多为两代或三代人住在一起,有年龄较大的妇女,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强,提示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的宣教对象要重点关注家庭同住人口数较多和年龄大的妇女,宣传形式和方法要选择简明扼要的面对面宣教,宣传视频选择小视频滚动播放,宣传折页内容制作要注意字数少、效果好,激发这部分人群获取知识的兴趣,进而提高知晓水平。本次调查发现文化程度高,妇女精神卫生纪念日知晓率较高,较高的家庭年收入是妇女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总体知晓率以及精神疾病病因和预防知识知晓率高的促进因素。其原因一方面是文化水平高的人学习知识的能力越强,获取精神卫生知识的途径多;另一方面较高收入可能有相对稳定的职业或收入来源,更能主动利用多种媒体途径获取健康教育资源,有能力去接受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的可能性越大。提示我们要更加关注文化程度低和收入低的弱势群体,积极发动社区街道和卫生机构的多方参与,广泛获取妇女的实际需求,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宣传的可及性,用比较“接地气”的语言强化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这部分人群更容易获取和理解精神纪念日和心理健康知识。本研究的局限性:疫情期间采用线上调查,二维码问卷调查方式年轻人接受程度较好,年龄大的人参与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调查偏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4号[EB/OL].

[2]芮婷婷,吴炜林,胡翠荣,等.芜湖市育龄妇女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22):4096-4098,4109.

[3]阚影,曹慧,卜继英,等.马鞍山城区孕妇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现况[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9,30(6):696-699.

[4]赵行暇,陈胜华,王颖初,等.池州市育龄妇女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7,23(5):325-328.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深度教学;模式

在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处理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的效果。对心理健康知识处理的得当与否,则需要我们把握心理知识的基本属性。无论是哲学立场,还是教育学立场,知识都具有认知性与发展性。[1]而单就发展性而言,心理健康知识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之分,由此延伸出心理健康浅层教学与心理健康深层教学。如何突破心理健康知识的表层意义,走向更深层次的意义,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生命意义的重构将是摆在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的现状分析

知识的处理是教学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与质量。然而,当下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处理则是简单的、浅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教师层面的“强行灌输”和学生层面的“死记硬背”。(一)从教师层面而言,教师往往是心理健康教学的主宰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教学目的就是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至于学生消化了多少、内化了多少、转化了多少则显得淡化一些;教师的教学内容是比较教条化的理论知识点;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冷冰冰的理论讲授为主,偶尔提提问、表表演、交交流;教师的教学评价也更多的是总结性评价,缺少过程性评价,往往最终以考试或考查的形式检验学生对理论的记忆与掌握程度。然而知识的灌输已让学生精疲力竭,知识的片面传输已让学生认知支离破碎,知识的符号表演已让学生成“不走心观众”,知识的应试检查已让学生深陷恶性“循环链”。(二)从学生层面而言,学生往往是心理健康教学的被动方,心理健康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眼前的考试服务,然后才是为后期的职业服务;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是固定化的理论、定理、公式等程式化、概念化的材料,对学生而言,这无疑是既生硬,有冰冷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多的是浅层学习,为考试而学习的死记硬背或临时抱佛脚的心态表现十分明显;学生的学习评价没有自我评价的呈现,更多的是配合学校的总结性考试安排,最终考试分数高就代表学习好,分数低就代表没学好。然而知识的被动接受已让自己变成被灌输的“容器”,知识的片面理解已让自己的认知变得肤浅,知识的符号复制已让自己的创新能力受到束缚,知识的死记硬背已让自己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以上心理健康教学现状实属师生教与学严重脱节的浅层化教学,极易造成教与学两张皮,都无疑影响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远远背离了深度而有质量教育的初衷与目的。

二、缓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现状的心理健康深度教学模式

要突破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的困境,就需要探索出集发现性、理解性、关联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深度教学模式。“深度课堂”是相对于浅层课堂而言的,深度课堂中的教学不是指无限增加知识难度和知识量,而是要克服对知识的“三表”学习现状,实现知识的“三走向”效果,即让表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让表面学习走向里面学习,让表演学习走向实在学习。[2]另外,深度课堂中的教学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和机械训练,而是要在理解知识的内在结构基础上,通过对知识完整深刻的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并导向学科素养的教学。[3]它要求学习者深度理解知识内涵,主动建构个性化的知识系统和意义系统,并有效迁移运用于解决真实情镜中的问题,追求在获得知识意义、建立学科思想、发展学科能力、丰富学科经验的基础上养成学科核心素养。深度教学以知识观和学习观的重建为根本基础。[4]总而言之,“深度课堂”是发现性的课堂、理解性的课堂、关联性的课堂与实践性的课堂。深度教学模式是集发现、理解、关联与实践于一体的全程、全方位教学范式,它体现了新时代教学理念与知识观念的“四个转向”。这“四个转向”正是深度教学模式克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现状的有力表现,证实着深度教学模式是改进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一)知识的接受转向知识的发现。知识的接受转向知识的发现是深度教学模式克服心理健康教学现状的途径之一。建构主义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其核心观点是知识的意义是主动发现的、在复杂的环境中不断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深度教学模式致力于心理知识意义的发现,即发现心理知识与自身生命价值存在的意义之间的关联,发现心理知识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的逻辑规则与重要性地位,发现心理知识与提升自身心理技能之间的有效关联性,让自身的心理动作技能更加准确、连贯与习惯化。知识的接受是当下心理健康教学的现状之一,它的弊端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而日益暴露,首先是知识的爆炸化使得知识是接受不完的,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的生成;其次是知识的更新化使得知识的内涵不断在丰富与发展,如果一味的接受,势必会阻碍知识的更新,科技的创新。因此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学要克服知识的接受现状就需要转向深度教学模式,这是由深度教学的发现性属性决定的。心理健康深度教学模式是发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现性是“深度课堂”的基础特征。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课堂通过发现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实现心理知识与人的相遇———心理知识与学生主体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5]包括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兴趣、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个性与品德的提升、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二)知识的零乱转向知识的整合。知识的零乱转向知识的整合是深度教学模式克服教学心理健康现状的途径之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深度教学模式致力于心理知识意义的整合,整合是与碎片相对的,整合不是纯粹的整个、不是单纯的整体,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整个、整体与整片的有机结合。就拿个体的认知意义建构来说,它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这是整个的范畴;二是机体对他人的认知,这是整体的范畴;三是有机体对社会的认识,这是整片的范畴。较为科学的个体认知意义的建构是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即为整合,如果把三者割裂开来,就会存在着整合的无效性,即心理知识的整合是没有效果的、没有效率的,更是没有效益的,也可以说心理知识的整合是片面的、碎片化的。知识的零乱是当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的现状之二,它的弊端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是片面的“整个”,不能看到整个基础上的整合,往往会显得比较封闭自我;其二,学生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是零碎的“整体”,不能看到整体基础上的整合;其三,学生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也只是是零乱的“整片”,不能看到整片基础上的整合。综而言之,零乱的心理学知识会使学生看不见、够不着、摸不到“整个”“整体”“整片”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往往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学要克服知识的零乱现状就需要转向深度教学模式,这是由深度教学的理解性属性决定的。心理健康深度教学模式是理解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解性是“深度课堂”的关键特征。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课堂通过理解性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突破了以往那种封闭的教学内容选择,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存处境,联系心理知识产生的特定生活背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心理知识的内在意蕴与学生个体世界的关联,帮助学生从心理知识中窥视灵魂,从心理知识中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丰富情感,从而实现心理知识的符号意义向个体性意义转变。(三)知识的形式转向知识的内涵。知识的形式转向知识的内涵是深度教学模式克服心理健康教学现状的途径之三。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认为:“知识依存于社会背景和种系经验,知识是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三个内在要素相互关联构成的整体。”[6]这说明知识是有着自身的存在形式与存在意义系统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深度教学模式致力于心理知识意义的内涵建构,心理知识意义的内涵建构是在知识的符号表征与逻辑演绎的基础上建构而成的,其中,符号表征表现的是知识的语音与词形上的协同性,逻辑演绎表现的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脉络和走向,追寻的是概念的上位或下位。而这两种情形都是基于对知识符号本身的认知与理解,还没上升到知识的意义层面,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知识意义内涵建构还需要将知识的意义系统开掘出来。具体的意义系统指的是知识与自身发展关系的有机关联,包括知识对自身处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知识对自身生命观念的影响,以及知识对自身人生方向的影响,通俗意义上讲就是“活”的知识关联。[7]知识的形式化是当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的现状之三,它的弊端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是表层的“符号表征”,仅仅只能经留在学生的记忆层面,没能形成学生的生命体验;其二,学生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是零碎的“逻辑形式”,告知学生的知识也只能是静止的逻辑结果,没能进入学生重构层面的逻辑过程,而这样的逻辑过程是需要精心推演或重演的,这样的教学形态只能是静止的,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动态良性发展。因此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学要克服知识的形式化现状就需要转向深度教学模式,这是由深度教学的关联性属性决定的。关联性是“深度课堂”的核心特征。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课堂通过关联性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感悟心理健康知识与自身的联系,让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由教师指导学生去发现知识的意义、对知识建立起个性化意义、发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感悟人生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四)知识的记忆转向知识的应用。知识的记忆转向知识的应用是深度教学模式克服心理健康教学现状的途径之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始终是高职教学界讨论的教学两面性,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更倾向于从产教融合的视角,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之路,进行校企合作,以期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深度教学模式恰恰融合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心理知识的应用。心理知识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个是将所学的心理知识应用于自身,比如学会调节情绪,学会完善人格,学会认知训练,学会提升自我效能感,学会理解包容、处理好人际关系;另一个是将所学的心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现心理知识的增值效应,通俗意义上说,就是应用所学心理知识“助人自助”,帮助他人调节情绪、完善人格、调节认知、提升自我效能感、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知识的记忆化是当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的现状之四,它的弊端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是静止的理论,仅仅只能经留在学生的记忆层面,没能形成学生的动态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生活等也是动态的,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发展;其二,学生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是零碎的“符号”,没能进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之中,这样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学要克服知识理论死记化现状就需要转向深度教学模式,这是由深度教学的实践性属性决定的。实践性是“深度课堂”的精髓特征。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课堂通过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践行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充分而全面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功能与价值。[8]

三、深度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历年来秉承着“博学、仁爱、善思、笃行”的校训精神,近年来推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思-悟-行”课内外链接式、拓展式深度教学形式,形成了“四点一面”的网状化深度教学模式,实现了心理健康知识与学生心灵发展的“四个相遇”。下面以高职高专学生的情绪管理“我的情绪我做主”这一章为例,详细阐释深度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一)学懂(发现)是深度教学模式的基点。本环节,“我的情绪我做主”深度课堂通过发现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高职高专学生的情绪特点。目的是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点与学生认知的相遇———通过讲述身边的情绪案例(各种微表情、各种情景、各种人群)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发现、总结、归纳出情绪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喜怒哀乐微表情);阶段性(高考紧张案例、大学开学难以适应而苦闷案例、毕业就业压力大案例)和层次性(成绩好的学习开心案例,成绩不好的感到苦闷案例);冲动性(敏感性,宿舍矛盾案例)与理智性(自控力开始增强,冷静思考案例);心境性(稳定性案例)与波动性(易受外界刺激案例);外显性(化解矛盾的能力增强案例)与内隐性(宿舍冷战案例)等特点,最终的落脚点让学生以此为铺垫,体察到自身情绪的多样性,并将自己的情绪记录下来,分析自身的情绪特点。(二)思真(理解)是深度教学模式的重点。本环节,“我的情绪我做主”深度课堂通过理解性教学,引导学生探讨自我情绪的困扰、理解他人情绪的困扰,突破了以往那种封闭的教学内容选择,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生存处境,联系心理知识产生的特定生活背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挖掘心理知识的内在意蕴与学生个体世界的关联,帮助学生从心理知识中窥视灵魂,从心理知识中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丰富情感,从而实现心理知识的符号意义向个体性意义转变。目的是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点与学生自身处境(观照自身)的相遇———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情绪困扰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影响,通过“生命故事分享会”,人人分享一段自己的情绪困扰,思考并说明这些情绪困扰产生的原因,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是什么,这些情绪困扰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自己是如何消除这些情绪困扰的;别人分享的时候,听者要注意陪伴与倾听,思考自己的情绪困扰与别人的情绪困扰有什么不同,别人的办法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从而使学生学会理解他人的情绪,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实现“整个”“整体”“整片”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讨论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总结出高职高专常见的情绪困扰有:抑郁、焦虑、冷漠、愤怒、嫉妒、自卑等等,并使学生们体验到自己的直接经验与他人的间接经验。这是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相辅相成的系统化过程。(三)悟透(关联)是深度教学模式的着力点。本环节,“我的情绪我做主”深度课堂通过关联性教学,引导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积极感悟心理健康知识与自身的关联,积极感悟生命的真谛,积极感悟健康的重要。目的是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点与学生自身关联的相遇———通过对话,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不易,生命需要坚强,对每一个生命负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感悟健康的不易,健康需要快乐的心情。通过对话使学生做到“两个关联”,即关联生命与关联健康,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与科学的健康观。通过布置两个思考题连续发问:A.从情绪的角度谈谈如何拥有绚烂的生命?B.从情绪的角度谈谈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情绪与生命、健康之间的关系认知,是学生认识到,要想拥有灿烂的生命就需要拥有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阳光心态,要想拥有健康就需要拥有健康快乐的心情。可以头脑风暴,可以火车接龙,还可以击鼓传花,形式多样。总而言之,落脚点是让学生悟透情绪与人生的真谛,让学生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情绪问题。(四)行远(应用)是深度教学模式的关键点。本环节,“我的情绪我做主”深度课堂通过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践行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以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践价值。本环节重点落脚在高职高专学生情绪调节方法的应用上,目的是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点与学生自我应用的相遇———通过践行,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通过学徒式现场心理训练,手把手教学生做到“五个学会”,一是学会排除干扰抑制(听快乐音乐、看喜剧等等)。二是学会调节改变认知(用积极的观念调节“老师批评我”这件事)。三是学会合理宣泄情绪(学习压力大说出来、写出来等等)。四是学会冷化心情(冲动的时候,暗示自己:“冷静、冷静”、“没什么大不了的”等等)。五是学会放松心情(冥想放松、呼吸放松等等)。(五)四者之间的关系。以上四个环节是心理健康深度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见图1),首先,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中,学懂是思真的前提与基础,发现是为了很好的理解,思真推动了悟透,没有理解的思真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关联,悟透最后也大大促进了行远。其次,它们之间是无限循环的关系。就像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样,知识意义的发现促进了知识意义的应用,反过来知识意义的应用又推动了新的知识意义的发现,没有停止不前的应用,同时也没有静止不动的发现。再次,它们之间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其中,学懂(发现)是深度教学模式的基点,思真(理解)是深度教学模式的重点,悟透(关联)是深度教学模式的着力点,行远(应用)是深度教学模式的关键点,它们四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深度教学模式的积极效应。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11):17-23.

[2]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1-6.

[3]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3):1-11.

[4]刘路.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J].教学与管理,2015(10):5-7.

[5]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5):12-17.

[6]郭元祥.知识的教育学立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5):1-6.

[7]郭元祥,伍远岳.学习的实践属性及其意义向度[J].教育研究,2016,37(2):102-109.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篇3

一.建立及管理新生心理档案,完善心理档案管理制度。

1.心理测试:05年10月完成SCL—90人格量表测试,并完成调查材料分析小结。

2.建立心理档案管理制度,拟定心理档案使用守则及借阅规定。

二.整理心理咨询室,并按时开放。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更新心理咨询室设备,增添硬软件设施。

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1.每个季度更新一次校园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的内容,由心理老师指导,学生找资料和设计。每季度主题不同,发动学生齐来学习和参与积极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每一季度的校园板报轮流由各个班负责。

2.初步拟定每年的11月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月,其中第二周为重点推广周。

3.活动月的活动形式有:布置每个班板报评比、校园内宣传栏的心理健康常识展示、心理健康活动专场、观看心理剧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创作心理剧等等。视实际情况策划当月的活动。10月上旬完成活动方案。

4.考虑到本年度还有其他教学任务,可利用来搞活动的时间十分有限。今年11月份心理健康活动月的内容相对精简。主要形式有:心理健康活动专场和心理健康常识宣传栏。

五.心理健康工作渗透入班级内部。

各班均有一两个名额学生,组成一个心理健康活动兴趣小组。定期参加由本中心举办的活动。兴趣小组成员平时仔细观察本班同学学习生活状况与心理状况,及时向心理老师报告本班同学特殊的个案,以便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学生可自愿报名,或由班主任提名。担任心理联络员的学生必须有责任心,对心理学有兴趣,热心助人。这些同学有机会随心理老师外出参加校际间的心理健康活动与学习交流,培养对心理学的兴趣。

六.心理知识讲座

在第二学期开始阶段和中段分别开展关于考试,降压,学习焦虑的讲座,青春期讲座或人际关系讲座等。

七.逐步开发团体心理辅导项目。

八.开发校本课程,创办特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点。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有其特殊性,探索和发展出一套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以湖南省某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进行了探讨。地方本科院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明显低于其他省属及重点本科高校,大部分考生的高考成绩刚过二本线。这些学校的学生进学校后,对自身及学校的认同度普遍偏低,在学习上他们感到竞争和压力,自信心偏低。××学院前身为师专,师范专业处于优势,因此女生数量较男生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除了具有大学生共性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还具有生源和学校地域、类别的特点,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应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一、教育预防体系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是高校全面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保证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全面性、系统性的客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和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选修课两种形式,主要是系统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程,是以大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问题为逻辑,而不是以心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为逻辑。

(二)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以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广泛宣传,提高全校学生对精神卫生和精神疾病的认识。每学年的第二学期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契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月活动,通过“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知识比赛”等形式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每年3月8日女生节,开展女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除此之外,二级学院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开展成长辅导和朋辈咨询。湖南省教育厅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实施了“成长辅导室建设项目”,××学院积极申报该项目,已建立多个省级成长辅导室和校级成长辅导室。通过二级学院的成长辅导室,心理专干和朋辈辅导员对求助学生进行成长辅导和心理援助。

(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中心对求助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求助的学生解决他们的成长困惑和心理困扰,对超出咨询范围的心理问题及时转介,并跟踪关注。

(五)开展网络宣传服务。心理咨询中心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二、危机干预体系

(一)开展心理普查。××学院每学年第一学期10月份对入校新生开展心理普查,第二学期对大三学生开展心理普查。根据心理普查结果,初步筛选出访谈对象,由二级学院心理专干和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进一步确定重点关注对象,建立心理档案。

(二)建立四级网络体系,每月定期排查。××学院建立了心理健康四级网络体系,第一级为学生工作部心理咨询中心,第二级为二级学院心理专干和辅导员,第三级为班级心理委员,第四级为宿舍信息员。四级网络成员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危机状况,发现心理危机学生及时上报,迅速反应处理。同时每个月定期召集网络体系成员开会了解排查心理危机情况,及时更新重点关注对象名单。

(三)建立心理危机应对工作模式。发现心理危机后,根据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各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减少危机事件的后果。

(四)特殊时期密切关注。新生入校后,期末考试前,毕业前夕和每年春季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间,在这些时段,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三、小结和展望

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经历了高考后,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挫败感,他们入校后面临学校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入校后轻松自由的环境与高中形成鲜明对比,不少在高中时期处于潜伏的心理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同时他们还面临未来的就业压力,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学校的校风学风产生影响。因此,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总体上分为教育预防体系和危机干预体系两大部分。其中教育预防体系是主题和根本,危机干预体系是关键,两者相辅相成。全面和扎实的教育预防体系保证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完善的危机干预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在××学院的实践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有待提高,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期待是好玩和有趣,他们对心理健康理论兴趣不高,而部分教师是非心理学兼职教师,学校对课程的灵活性又有限制,这些都造成心理健康课效果不理想。二是相对于危机干预体系,学校对教育预防体系不够重视,由于上级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伤亡有严格的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理,但对于教育预防的投入不够,对辅导员和心理专干以及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培训投入不够,对日常心理咨询的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和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成才,使之成为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地方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要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结合地方本科高校的特点,不断探索出一套适应时代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作者:陈欣 单位:怀化学院学生工作部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渗透

我国正处于素质教育的转型阶段,然而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普遍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内涵缺少客观的了解,很多小学也没有完全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依然延续着只看重成绩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重视。德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课程,心理健康的渗透必不可少。

一、小学德育渗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教师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小学生的心理、思想、逻辑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此时在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可以纠正小学生对生活、对人对事的错误认知,还可以让老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从学习之外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学生。人的语言、行为一定程度地会映射出内心状态,如果一个学生在和其他同学游戏、交谈的时候,对他人一句无心的玩笑话过于在意、耿耿于怀的话,则说明这个学生内心太敏感,也许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老师在德育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首先学生会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性格特点形成初步感知,老师也会更加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行为,不会将违反课堂纪律的小问题扩大到道德层面的大问题。2.有利于德育的顺利开展。很多学校的德育依然沿用灌输式的模式向学生讲理论、讲道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性格、年龄特点,被动地接受教育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即使明明知道老师讲得有道理,但是在行为上却表现得完全相反。基于这一点考虑,老师应无形中将心理健康的内容渗透到德育中,摒弃传统的简单灌输的教育方式,通过疏导、宣泄等释放负面情绪的方法,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沟通。如此一来,教师的角色很容易发生改变,变成朋友那样为学生排忧解难,学生感受到了心理上的平等,自然会放下心理防线,愿意主动地改正自己不好的行为和思想。

二、心理健康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现状

1.德育中心理健康的渗透缺少指导性,两者的学科不同,若想让心理健康在无形中渗透始终,必须逾越学科间的界限,从中寻找心理健康与德育的共同之处,用二者的相同之处作为渗透心理健康和德育的衔接点,从而避免让心理健康的渗透显得突兀。2.学校缺少整合不同学科的教育工作者,有的小学并没有德育的专科老师,而是让政教处的老师来担任学科教学,但是他们在心理学领域并不专业,平时没有处在教育一线,和学生的相处较少,师生之间互不了解,关系生疏,仅是德育的开展就受到阻力,心理健康的渗透更是无从谈起。还有的学校让刚刚师范毕业的大学生担任德育教师,他们的确有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基础,但是实践经验严重不足,也无法很好地给予学生心理辅导。3.心理健康的渗透缺少环境支持,小学里只有在一线教育的老师才懂得如何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即使学生的家长或者学校的领导也未必懂得儿童心理学的应用,人力资源的匮乏一定程度让心理健康与德育的融合受到阻碍。

三、德育中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途径

1.在实践中渗透。实践的前提是理论基础,因此一定要在德育课程的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小学德育学科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主流价值观,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将心理健康知识加入进去。比如,在德育学科的某些章节中渗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自行设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学校可配合德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向学生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图册,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在生活大舞台上每天发生的许多事都和学生有关,如果用心体验生活,必定会从中获得思想品德的熏陶。心理健康在德育中的渗透,实际上就是在生活中的渗透,老师应关心学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中观察他们的心理动向,以此为实践依据来促进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开展。2.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微信、QQ等网络工具,搭建学校、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建议家长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定期召开有关心理健康、德育的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举办亲子活动,在实践中增进家长、老师、学生的感情,让三者相互熟知,和家长共同配合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在德育中的渗透,是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只有德育和心理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家、校、生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学生才会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

作者:韩萍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赭山小学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小学是学生成长最基础的阶段,该阶段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发展,基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小学生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通过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小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现状

在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背景下,现阶段社会各界都提高了对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笔者通过对小学生成长经历的深入研究,发现虽然当前学校在落实减负政策后,已经适当减少小学生课后作业,但是由于家长为了让孩子实现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为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以及兴趣爱好班,无疑增加了小学生学习负担以及心理负担,部分小学生还出现抵触学习的不良情况,此时其心理健康受到威胁[1]。然而通过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大部分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存在着几点不足。一是忽视班级差异,教师在采用教学模式时,往往会出现直接借鉴其他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此时忽视了班级差异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影响了教学效果;二是忽视不同模式的应用效果,导致最终教学效果与最初预设的教学效果之间产生偏差,影响教学质量。综上可知,由于教学模式采用不当以及沟通不畅给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必须从当前教学不足出发,找寻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一)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通过为小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小学生在理解与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进而结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合理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促使自己能够在准确判断心理健康程度的基础上,实现身心健康发展[2]。这种教学模式更适用于尚未接触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生,而当教师在才有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时,不仅需要重视知识的难易程度,同时也需要从学生心理角度以及其认知角度出发,做好需要传授知识的收集工作,保证自己在为学生讲授知识时,学生可以更好的联系到当前自身状态,进而与教师形成良好的配合。但是由于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陷入被动学习困境,难以让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主性以及主体性,因而建议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时,尽可能少地采用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二)引导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式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当前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的一种模式,该种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通过分析学生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知识,并创设相应情景,使得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心理潜能的开发。由于引导式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感受与学生感悟,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当小学教师在为学生讲授相关故事后,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程度会得到明显提升,此时他们此后会更有效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在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时,教师也需要保证情境创设质量以及与教学内容的匹配程度,通过满足学生当前学习需求,符合学生认知特征,选择学生身边实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快速融入于课堂之中。(三)沟通式课堂教学模式。沟通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对某一内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探究,在采用沟通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小学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通过为学生提供特定讨论主题,使得小组内成员均能够有话可说,充分发表自己对主题的看法,进而形成综合性的小组意见[3]。由于在采用该种教学模式时,小组之间的配合程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小组之间更加融洽,进而更深入的探究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就应该将六到十名学生分为一组,通过将组内人数控制为奇数,使得小组意见形成更加便捷,此外,在分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参与活动积极与参与活动不积极的学生分为一组,或将存在同种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分成一组,此时能够帮助学生互相发现对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找寻更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沟通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支持下,让小学生透彻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有效弥补自身心理不足。(四)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学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进而使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采用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应注重自己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但是切记不要为学生灌输过多知识、进行过度理论指导。此时教师只需要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主动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促使学生可以在与他人沟通、互相配合的过程中,学会调节自身情绪。基于教学分析发现该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性与学生积极性,使得课堂营造出更活跃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进行心理体验,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建议小学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特点以及学生建议,采用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不同课堂教学模式适用对象以及应用效果是不同的,要想保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需要在详细分析本班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需求以及本文所分析的教学模式,选择出更适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宝君,朱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感悟—诱导”教学模式刍议[J].辽宁教育.2017(04)

[2]祝桂青.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初探[J].新校园(中旬).2016(08)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中职院校;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进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卫校学生,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中职卫校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女生,初中毕业,社会阅历较少,但课业繁重,一些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对学生的责任,还是对社会的责任。但中职卫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学校及教师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当前中职卫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为在新形势下建立独具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达成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升全民身体健康水平,国家出台并践行新医改方案,明确强调要强化健康促进与教育。即医疗卫生机构、机关、社区、学校等要大力实行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传播医药卫生知识、健康知识,提高大众的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中职卫校获得培养基层医疗卫生实用人才的现实目标与指导方法,加强学生健康教育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所以中职卫校不但要培养大量专业的医疗卫生实用型人才,还特别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只有自己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所以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与强化势在必行。

二、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进的策略建议

1.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是中职卫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离不开学生对相应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有助于卫校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同时掌握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卫校还可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任务等,科学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如在新生入学阶段,卫校就可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重塑自我等主题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快速投入学习新阶段,减轻心理负担。二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心理咨询是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增进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卫校要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心理辅导教师,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的冲突,排解忧思,开发身心潜能,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有效适应外界环境。三是开展针对性强的团队活动。如卫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班级里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趣味性的团队活动,让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困惑的、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融入到团队里,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学会接纳自己、调适自己,提高团队融入能力与心理素质。四是营造优良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如中职卫校可利用学校的橱窗、校报、流动宣传栏以及教室的板报等媒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学生心理树立心理健康理念,让他们懂得究竟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遇到心理障碍时应如何调适,清楚获得心理健康帮助的方式与途径等。2.鼓励学生不断加强自我探索。中职卫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内心存在多方面矛盾,缺乏自我分析能力,如果不了解矛盾的存在与影响,不能有效处理矛盾,势必会影响自身的成长,埋下心理健康隐患。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强调学生青春期心理特征与发展历程,鼓励全体学生加强自我探索。医学心理学的个性心理课程就主要介绍人格组成,而心理健康课程侧重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与心理特点,这两门课程对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自我分析、探索与个体心理发展等均是很好的题材。如教师可有机结合心理健康课程与个性心理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向学生介绍人格组成时着重让他们了解组成人格的各个部分的作用与意义,引导学生自省,同时用量表测评,让学生初步分析自己;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讲解中则着重向学生介绍形成自我意识、发展自身人格的历程,分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以及应对方法,引导学生能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鼓励学生不断自我探索,进一步成长。除此以外,良好人际关系是对中职卫校学生健康心理的体现,是个体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但中职卫校学生存在心理的开放性与锁闭性矛盾,这导致他们无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当和他人交往时极易发生情绪波动较大甚至发生冲突,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所以探索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良好心态对于中职卫校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如医学心理学当中的医患关系、病人心理等课程强调医务人员要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怀有怜悯之心,所以教师可适当扩展将心比心的理念与精神,让卫校学生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之中运用这种精神,学会关注他人的心理感受,并向学生揭示人际关系的各项影响因素,还有人际交往的原则、忌讳和技巧,让学生自行掌握处理、维护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3.注重体现网络因素积极影响。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在大大方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站在中职卫校学生的角度,学习上不如意往往使部分学生因精神空虚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沉迷。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多姿多彩的学习空间与娱乐空间,而卫校学生脱离家长的管束,课余时间相对较多,以致于在虚拟的网络里寻求精神的满足,这对心理健康很不利。如卫校里一些学生上网玩游戏,凭借游戏的成功弥补自己在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一些学生则利用聊天软件和陌生人漫无目的地聊天,打发课余时间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浪费时间与金钱,还因为网上虚拟活动无法直接通过现实生活与学习来反映,导致学生的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无法互通,存在很大的反差,一旦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回归现实,通常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如学生在游戏世界是成功者,在现实学习中是失败者;在网上有很多可以谈心的网友,现实中却很少有朋友,于是慢慢感觉生活枯燥无味,引发睡眠障碍、焦虑等心理问题。尤其是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网络的不良影响下更容易患上情感冷漠症。所以中职卫校的班主任及教师应注重体现网络因素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重视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熟悉网络,进一步掌握学生上网的兴趣点,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通过辩论会、班会等形式让学生讨论上网的利弊,同时邀请专业的教师讲清楚网络的复杂性、虚拟性,认识不健康网站与不良信息的危害性,为学生推荐优秀的医学专业网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合理安排上网的时间,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结语

现阶段改进并加强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息息相关,还是学生今后工作的必备条件。中职卫校是培养专业护理人才的摇篮,为让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时能从容应对繁杂的事务,满足自身和患者的心理健康需求,就必须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三观,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阮桂春.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异常原因分析及对策[J].南方论刊,2015(07):111-112.

[2]张璇.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0):43.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治疗

近年来,高校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中数量不断增加,从最早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发展到现在涉及各个方面:学业、恋爱、人际交往、就业、性等。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工作重点逐渐从原来的治疗性模式向治疗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模式过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以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主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有必要建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的文件中指出,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二级院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适合本院系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二级学院,缺少符合学科特点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往往效果不明显,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促进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开展符合学科特点、学生兴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目前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试图设计一整套适合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3+3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发展性与治疗性相结合的3+3模式,即预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预防问题的出现;同时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并且采用家庭治疗模式,为家长提供心理咨询,转变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对全体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让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节,减少心理问题出现。(1)组织机构。建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设立专名专职心理辅导员,负责本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工作;每班分别设立一名男心理委员、一名女心理委员,负责本班级的心理健康工作。心理辅导员要掌握本二级学院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重点学生要进行跟踪治疗,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同时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各项符合本学院特点的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各班的心理委员要掌握本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如果发现异常立即向心理辅导员汇报,每学期认真填写班级心理健康记录本,配合心理辅导员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系列讲座。大学生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的方式,改变大学生不合理的认知,进而消除产生困扰的源头。通过调查,笔者总结了各个年级的凸显问题,设计了针对性的系列心理讲座主题。通过这些讲座,能及时解决大多数学生面临的问题。例如,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开设适应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大二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学习上的问题,开设学习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寻找学习动力和技巧;大三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恋爱与性的问题,开设恋爱心理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婚姻与性,理性解决因为感情引发的心理困扰;大四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就业压力,开设就业技巧及就业心态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积累面试技巧及改变就业认识和压力。此外,每年面对全院学生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和人际关系讲座,有针对性地解决高发心理问题。(3)系列活动。设计开展符合时代特点、形式新颖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活动,例如趣味运动会、表演心理剧、拍摄心理微电影、主题班会等。通过这些活动,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学生主动观察、发现、关心、解决自己及他人出现的心理问题。

2.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

(1)危机干预体系。在二级学院建立危机干预体系: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心理辅导员——辅导员——心理委员四级干预制度,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和权力,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立即进行危机干预。(2)心理咨询。在二级学院开设心理咨询室,由心理辅导员负责本二级学院的心理咨询工作,安排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辅导员担任咨询师,这样能解决由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人员不足,学生预约心理咨询排期过长的问题。(3)对个别家长进行心理咨询。每个学生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都有家庭的印记,因此,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有必要了解和解决家长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学生不良认知的来源,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高校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虽然目前高校很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与党团建设相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二级学院在开展心理教育的相关活动时,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及缺少专项经费的支持,很多学生不知道活动的举办及举办该活动的意义,导致自愿参与的学生很少,无法真正达到覆盖全体学生。在二级学院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多数都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虽然都学习并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后期没有机会深造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内容,导致缺少具体实践经验,在进行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时没有掌握具体的心理学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心理委员对本职务不明确、不重视。由于缺少系统的培训和管理,多数心理委员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少部分心理委员工作热情高涨,但是并不了解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收效甚微。

三、解决高校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途径

1.提升二级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

以“点面结合”的思路开展工作,即治疗性和发展性两手抓,在开展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为学生解决学习、人际关系、恋爱、就业等方面心理问题的同时,注重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特点,帮助广大学生完善人格,增强适应环境、承受挫折、自我发展的能力,树立现代心理健康新观念,逐步建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朋辈互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配合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抓住互联网的宣传阵地,通过微博、微信等工具,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加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经费,开展喜闻乐见、效果明显的活动,提高二级学院师生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2.提高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

从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要经过专业心理咨询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有充足的能力和精力从事个体咨询、团体训练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工作;学校和二级学院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的成长和健康,定期提供参加相关培训、学习的机会,定期举办案例交流会和心灵休息站,排解负面情绪。

3.强化二级学院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采用朋辈教育理念,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一项关于大学生在心理压力诉求对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有压力时选择将同学和朋友作为倾诉对象的占到了32.2%,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更容易从朋辈群体中接受有价值的观念,模仿有益行为,同学之间“同住、同吃、知情、关心”能更好地了解对方,因此“让同学告诉同学”的方式效果突出。从院学生干部、班级干部、心理委员三方面入手,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有效地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作者:曲径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荆玉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校、院二级工作模式的创新与探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篇9

一、通过微信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高职学生与其他在校大学生一样,具有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同时比其他在校大学生显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如:高考失败的心理阴影导致他们自卑感强烈,情感极其脆弱;高校扩招,就业单位要求升高,高职学生就业压力更大,长久处于悲观状态;对高职教育模式认识不明确,学生长久处于厌学迷茫的心理状态。这些学生常常通过网络游戏、酗酒、抽烟来缓解心理不适,导致心理状态恶性循环。由于心理情绪原因而引起的暴力行为、自杀自虐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高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2.高职学生微信使用频率高。高职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构成之一,是手机网民中的主要群体。《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由中国网络信息中心于2015年6月,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79.6%。中国青少年新增网民为2072万,增长率为8.1%。而且,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网络运营商针对大学生推出手机上网套餐,上网费用低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乐于选择手机上网。同时,微信这种即时通信软件自研发以来,主要运用手机进行操作,它的影像和图文显示吸引眼球,独特的“语音对话”和“手机群聊功能”方便联系,可随时随地记录学习和生活状态,朋友圈动态。手机微信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和自我表达方式,成为最受高职学生喜爱的新生自媒体。3.利用微信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趣味性和互动性,深受学生喜爱,可增强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课堂和讲座中,学生接受知识处于被动状态,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对微信平台,学生大多利用休息时间关注心理健康信息,变被动为主动,依据个人兴趣和需要选择关注内容,让学生在轻松休闲的网络环境下接触平台的知识和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台文章可以选择不同于课堂中的专业化理论知识,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学生学习效果更佳。微信平台的网络虚拟性保护学生隐私和账户安全,使学生不必担心言论被同学嘲笑,或更大胆地在网络上通过留言和即时对话与教师进行互动,在自我表达和与教师沟通中调节心理不适。4.微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扩展受众面,延长教育时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导,通过心理沙龙、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月对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这种模式常因场地、时间限制和师资力量不足而导致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校利用微信平台可以扩大活动的受众面,提高在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了解。多数在校学生对关系到自身生活的心理健康常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获取知识渠道较窄、接触时间有限,不能获取全面的心理健康常识。学生利用手机微信可以随时随地观看信息,有效延长心理健康教育时长。除在校学生外,报考本校学生在填报志愿后就可通过微信信息平台关注心理健康知识,即将毕业和毕业后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微信平台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

二、利用微信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途径

1.建立微信平台,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微信公共平台的用户可以定期推送消息、传播品牌文化。2013年9月,西北工业大学推出“大生活圈”手机微信平台,定期推送研究生关注的校内外学术、科研、生活、就业等信息,发送哲理、励志小故事,为研究生提供各类校内信息查询服务,调查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意见和建议。开学短短两天,微信的关注已经达到1500余人,微信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可见一斑。在微信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开展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定期推送信息吸引在校大学生的关注。但应注意推送内容要贴近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要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关,这样能获得更多的关注,顺畅地传播心理健康信息。微信平台具有评论功能,教育工作者可以回复留言,在微信平台上和学生沟通交流。2.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层级网络交流平台,增进交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层级网络是由三级构成:第一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第二级,各院系学生工作人员;第三级,朋辈心理委员。在微信广泛应用之时,学校利用微信群可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层级网络。学校建立各层级微信群,鼓励传统各层级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使用微信,在微信群上定时讨论活动和心理知识,实现信息的交流、反馈和传送。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朋辈心理健康平台的搭建非常有必要,可以建立由心理爱好者、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网络心理工作团体,对其进行心理培训,内容可选择基本心理健康知识和常用调节技巧,通过考核的学生推荐为朋辈心理咨询师,可对同学的困扰进行网络上的疏导,建立网络心理自助系统。3.利用朋友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微”能力。微信时代,人人微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要主动进入微信阵地,熟悉微信“聊天”“即时对讲”“朋友圈”“摇一摇”“附近的人”“公众平台”等功能。以微信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有必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微信运用能力和觉察能力等“微”能力,善于从学生的朋友圈信息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尽早介入,预防心理问题严重化,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被关心的、被尊重的,从而使他们早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走出内心的迷茫,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4.扩大宣传,调动学生关注微信心理健康内容的积极性。在调查中发现,微信在大学生中普及度虽高,但功能没有被充分利用。通讯是大学生使用最频繁的功能,其次是浏览公众平台,微信只是因其语音对话的方便性才逐渐取代了QQ通信。即使部分同学在使用公众平台浏览信息,大多是进行休闲娱乐性质的浏览,缺少自主学习和调节心理健康的意识。因此,学校必须通过校园媒体、宣传栏、心理讲座、心理课堂大力宣传,使学生自主关注微信平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了解微信不仅可以娱乐休闲还可以学习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帮助自己走出迷茫,高效地学习和生活。在微信平台建立初期,学校可通过全校心理健康活动参与程度设立奖惩制度,就学生表现活跃程度和考核分数适当奖励额外学分,鼓励学生主动关注心理健康微信平台。5.使用微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挑战。学校利用微信可以迎合学生的喜好,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新的工作途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令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但在使用微信时,学生容易忽略使用时间,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过度使用。在宣传心理健康微信平台的同时,注意教育学生不要过度迷恋和使用微信,否则会导致另外一系列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出现。微信时代如何利用微信趋利避害的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是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作者:丁文君 单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5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教育;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教育有相通之处,在班级工作开展过程中,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上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这一特殊时期,有些学生会出现自卑、抑郁或者是易怒等不良心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会形成极大的阻碍。为了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其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学校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认真分析当前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从而让学生走上快乐、健康的人生大道。

二、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高中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加上对心理学知识认识不足,使得其在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上都存在一定的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排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调整好自身的心态,不断巩固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学生的情绪也受到积极的影响。其次,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抱有正确的态度。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者是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实践当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

(二)整合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是对现代高中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例如,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实际出发,对多媒体、教师以及课堂教学时间等资源进行有序安排,借助这种方式,在进行课堂教育过程中以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各项图片、影像以及音频资料的播放,让高中生在各项各类资源的合理使用下实现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满足高中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

学生心理发生了变化,就会引发很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心理咨询为主,结合个别辅导,实现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教育,通过对心理咨询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不断加强心理咨询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得高中生能够有合理的途径将自身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及时地反应,用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来指导心理咨询活动。例如,针对高中生中的一部分群体,采取相似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其开展更好的学习活动,减少心理障碍,推动道德教育的进行。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与道德建设需求,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其更好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一些高中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在进行个别辅导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其行为特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降低高中生对教师的逆反程度,使得高中生更加明确自身学习的目标,推动课程学习的有序进行。

(四)开展灵活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将实践活动安排到学生的心理教育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特长,不断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程度,培养高尚的品质,开阔眼界,增强对是非明辨的能力。

(五)家庭教育的培养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心理成长和品德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该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家长开展健康的家庭教育,例如采用电话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对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指导,让家长能够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并树立良好榜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素质。教师要多与家长进行交流,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便更好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结语

高中是学生一生当中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推动学生人生走上正确道路的关键,因而,教师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路线,用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树立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推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林兴安 单位: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师保国,杨佳慧,李俊.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5):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