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十篇

时间:2023-03-14 09:1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篇1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自古最先标瑞牒,有谁轻拟比杨花。——《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张义方

5、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6、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7、同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玉圃花飘朵不匀,银河风急惊砂度。——《大雪歌》李咸用

8、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9、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10、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1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13、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14、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馀雪》

15、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16、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商州客舍》孟郊

17、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独酌》杜牧

1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王安石

19、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0、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

21、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村雪夜坐》白居易

22、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杨载《到京师》

23、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四时歌》南朝民歌

24、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卢梅坡《雪梅·其一》

25、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馀雪》

26、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27、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卢纶

28、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9、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钟陵夜阑作》韦庄

30、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32、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33、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送卢员外》薛涛

34、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

35、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3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8、洛城无事足杯盘,风雪相和岁欲阑。树上因依见寒鸟,坐中收拾尽闲官。——《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刘禹锡

3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0、雪里已知春信至。——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41、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4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4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45、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46、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48、蛾儿雪柳黄金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9、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50、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51、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唐寅《画鸡》

5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

53、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54、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学刘公干体》鲍照

5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56、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57、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58、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毛泽东《沁园春·雪》

59、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白居易

60、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1、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62、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寒梅词》李九龄

6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65、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66、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7、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卓文君《白头吟》

68、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69、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0、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71、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终南望余雪》祖咏

72、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73、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王维

74、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75、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7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7、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卢梅坡

7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9、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80、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1、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82、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83、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风雪中作》白居易

84、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85、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86、近腊饶风雪,闲房冻坐时。书生教到此,天意转难知。——《长安冬日》杜荀鹤

8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88、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89、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90、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篇2

1、“衾”是一个汉字,读音qīn,释义:被子,出自《诗·召南·小星》、《仪礼·士丧礼》、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白居易《长恨歌》。

2、同本义 [bed quilt],被子:衾枕。尸体入殓时盖尸的东西。例:衾褥(殓尸用的被褥);

3、词例,衾,大被。——《说文》。段注:“寝衣为小被(夹被),则衾是大被(棉被)。”抱衾与裯。——《诗·召南·小星》,缁衾赪里,无紞。——《仪礼·士丧礼》,衣衾衣(被子和衣服) 衾多少厚薄多少之数。——《荀子·礼论》,布衾多年冷似铁。——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狐裘不暖锦衾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唐·白居易《长恨歌》,以衾拥覆。——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生则同衾,死则同穴。——《西厢记》

4、衾衽(指被与席。一说为枕席之间);衾枕(被与枕);衾绸(被;一说为大被和床帐);衾影无愧(暗中不做亏心事。后人引喻人在私生活中无败坏德行的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篇3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古诗文。所谓“积累”就是指在诵读古诗文时要有意识地牢记所学的古诗文。

近年来的中考基本上是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古诗文作为默写出题的范围,所默写的诗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某种物象或描写景物的占诗文名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鸟”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抒发感情的古诗文名句。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忧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表达心志的古诗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诗人胸襟的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试题演练

一、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不愤不启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采菊东篱下,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居高声自远,_________。(虞世南《蝉》)

5.______,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8.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11.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2.小大之狱,_____,_____。(《曹刿论战》)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4.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7.感时花溅泪,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间照,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0.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二、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王国维在《人间同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 。”

2.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箫”则指一种乐器,如“_________,衣冠简朴占风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写出大江直流、平野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真挚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关的诗文名句。

1.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______,______。”

2.“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____。”

3.诗言志。从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从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我们能领悟到诗人身处茅屋却心怀苍生的济世情怀。

4.月亮的圆缺象征人间的离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的悲苦慨叹;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唱“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抒怀,尽显洒脱旷达。

5.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感。

6.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导

在古诗文积累考查中,最常见的失误表现为写错别字。写错别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解诗文的意思而写错别字,如将“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烛”写成“竹”,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行”写成“形”。

2.没有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写成“进”;将“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写成“汉”。

3.没有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而与形近字混淆。如将“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写成“洌”,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写成“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篇4

一、情境导入:紧扣主旨

情境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故事引入法、图片展示法、音乐介入法、质疑释疑法、名言佳句导入法、名家配乐诵读引入法、影视片段播映法、音画视频播映法等。然而,不管运用哪种方法导入新课,都应该与古典诗词阅读教学文本的内容与主题等迅速接轨,以便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迅速投入到对古典诗词文本的阅读、探究之中,为顺利构建古典诗词高效阅读教学课堂创造有利条件。

比如,教学李白的《行路难》时,板书课题后,教师可以运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将学生直接引入教学目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乐府诗《行路难》。请大家参考诗末的注释与自备的课程辅导资料等速读课文,理解诗歌的表层大意与深层含义。有疑问的地方请画上记号,与同学或者老师一同讨论。”当然,也可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将课前在网络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行路难》音画视频播放给学生视听,让学生在直观立体、动态多维的声、色、光、形等诸多美学元素的刺激下顺利走进文本,自发地、愉快地加入到音画视频中名家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行列中。当然,还可以采用知人论世、介绍《行路难》的创作背景或者讲述李白的相关故事等方式导入。

二、细读深品:质疑释疑

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德裔美人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质疑是人们习得知识、探寻真理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是勇于创新者、富于创新者之必备素养。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探究、品鉴古典诗词时,必须善于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紧扣上述古典诗词文本提出一系列具有一定深度、一定探究价值的学术问题,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科学的探讨与解答。

比如,教学岑参的古典诗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基本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风格后,将下列预设题展示在白板上供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

1.请每位同学就文本内容提出至少两个与他人不同的问题并提供自认为准确的答案。

2.请思考、讨论并明确下列问题:请说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文题中蕴含着的众多信息。(1)请根据诗歌的内容将之分为两个部分,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2)这首诗的文题与内容都写到了“送武判官归京”之意,那么,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篇幅咏雪呢?(3)请在诗中任选一句咏雪之句,细品其所描绘的边塞雪景之特点。

学生思考、探究时,教师巡视课堂,对于古典诗词文学功底比较薄弱者给予及时引导、指导,对于才思敏捷、质疑释疑又快又准确者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

三、比较阅读:纵横勾连

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师教学古典诗词等文本时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拓展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的领域,促进学生在不同文本、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等诸多元素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有效整合中拓展古典诗词阅读视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品鉴古典诗词文本的效率,逐步培养学生具备独立阅读、鉴赏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的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必须将课内外古典诗词、今昔学习过的古典诗词进行巧妙联系,并引导学生对之进行巧妙整合,以期达到拓展延伸阅读品鉴古典诗词文本、开阔学生古典诗词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品鉴水平等目的。

比如,教学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我曾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展示王维的五言律诗《使至塞上》,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

1.两首诗虽然都是边塞诗,但写景抒怀的内容各不相同。请说说二者所绘之景、所抒之情等各有什么特点?

2.请说说二者在诗歌的格律、语言的修辞等方面有什么异同,并举例说明其中哪一首诗歌运用的修辞方法更生动、形象、准确。

3.除此以外,你是否还学过岑参或者王维的其他诗歌?

鉴于运用比较阅读进行拓展延伸有一定的难度,设计时,教师不仅要注意预设题的梯度,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古典诗词文化修养与品位进行分层管理,因人质疑释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篇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篇6

但我更偏爱的是那里的历史遗存,

每当走入一座孤城,就好像与唐代诗人岑参有约,

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领略历史的苍凉之美。

在新疆几年时间,我寻访过不少历史故城,虽然见到的多是残破的墙垣和满地荒草,但在我的眼前时常幻映出高耸的城楼和萧萧车马,而几乎每一座故城的辉煌历史都可在唐代的边塞诗中找到佐证。人们对西域那片辽阔地域的了解,风霜雨雪、铁马冰河的印象多是来自边塞诗中。西域的自然风光雄奇壮美,但我更偏爱的是那里的历史遗存,每当走入一座孤城,就好像与唐代诗人岑参有约,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领略历史的苍凉之美,于是,我携带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岑参边塞诗选》,作为了解西域胜迹的索引,开始了寻访之旅。

岑参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作为小官吏,他的文学成就远高于他的仕途功名。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入朝,奏调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随同到达今天的库车。岑参第二次出西域时是去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任职,前后共6年。期间沿着丝绸之路,度陇头,穿河西,出阳关,过流沙,足迹几遍天山南北,他对沿途各地风光和边塞的征戍生活的长期体验,使他获得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为唐诗扩大了题材范围,留下了80多首边塞诗歌,也为后人留下了有关西域风情的珍贵记录。看今天的新疆风光风情,与岑参诗对照,已经远不可同日而语,沧桑变幻,时代更迭,但我想象,脚下的一块块坚硬的路面和砖石应是岑参踏过的,假如岑参再世,故地重游,当惊世界的殊变。

岑参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世居江陵,后迁河南登封,祖父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死得早,家道衰落。岑参幼年聪颖过人,饱读诗书,20岁到长安求取功名,直到唐玄宗时期,30岁的岑参才考取进士,授兵曹参军,两次到西域,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从西域归来,后官至嘉州刺史,人称“岑嘉州”。

岑参出西域时期,正是唐王朝全面统一西域的时期,当时一个空前强大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但是西北边疆大食、吐蕃等少数强悍的部族时有侵扰,战事仍然不断。在西域设立最高军政管理机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也是为了稳定边疆,减少战乱,岑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西域的,在他的诗中,多是表现当时的军旅生活,也让人们记住了安西、北庭和轮台等地的边地民情和自然风光。

“安西”——库车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岑参随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来到西域。“安西”是安西都护府的简称,节度使驻地龟兹,即今新疆的库车。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第一个军政机构,标志着唐朝在天山东部地区政治的确立。

按照今天的路线图,岑参是从京城长安过河西走廊,经武威、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等地到达库车的。入安西途中,岑参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作,笔下的热海、火山、雪海、沙碛、龙堆、盐泽,以及严寒酷暑、风狂雪暴等,展现了西域特殊的自然环境。一首《沙碛》展现了空旷无边的沙漠图景:“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经火山》以充满奇情异彩的诗句描写了吐鲁番盆地炎热逼人的气候:“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银山碛西馆》则通过描绘银山峡口的自然风光和严酷的气候,表现了岑参想在这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愿望:“银山峡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风迸人面。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岑参到达安西节度使所在地龟兹,又作《安西馆中思长安》描写羁旅寂寞、返归无期,因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由岑参说到龟兹,则是一个不尽的话题。有一首当地的古老民歌曾这样歌唱:“假如有通向东方的道路,它就是古老的龟兹,它是神灵慈爱的航迹,光明的舞蹈,传遍大地每个角落的歌声……”龟兹古国立世千年,鼎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库尔勒,南至塔克拉玛干,西到巴楚,北至天山腹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它国民和睦,善歌舞,都城繁华,佛窟遍布,寺宇辉煌。

的确,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龟兹一直是塔里木盆地北缘,乃至新疆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唐代安西都护府均设于此。龟兹古国既是丝绸之路上繁华的都会和商埠,也是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这一地区深受古印度犍陀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由龟兹、羌、汉、柔然、吐蕃、回鹘等民族和部落的先民们共同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克孜尔石窟、昭怙厘大寺等大量的石窟群和佛寺遗址,丰富多彩的龟兹乐舞,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彩。如今人们来库车旅游观光,既能饱览天山和大漠风光,也能寻到岑参时代的历史遗迹,感受丝路重镇的文化魅力。

“北庭”——吉木萨尔

岑参在安西2年多时间,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春,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岑参随至河西节度使治所武威,后返长安。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又随同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封常清去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岑参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非常丰富,更多的是歌颂边防将士英勇豪迈的战斗生活以及不畏艰难的顽强斗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还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这首诗以歌咏白雪为主要内容,色彩瑰丽,气势磅礴,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深情厚谊,堪称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诗一开头,就把边地奇寒、飞雪的特异风光和壮丽景色,通过典型事物,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出来。北风卷地,连那坚韧不拨的白草,也为之摧折。可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竟成了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这境界该是怎样的新奇壮美!

我是带着虔诚的景仰之情走进北庭故城的。北庭故城位于吉木萨尔县城北十几公里,当地人俗称“破城子”,尽管是残垣断壁,但规模宏大的轮廓仍清晰可辨,城址平面布局呈不太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长约1公里,分内外两城,均有护城河环抱。古城中楼台衙署遗迹犹在,我不知哪一处土丘是岑参曾经生活和处理公务的地方,但是他创作的30多首有关北庭的诗篇却像袅袅余音飘荡在北庭故城的空间里。

“轮台”——乌鲁木齐

岑参在北庭时经常随节度使封常清离开庭州驻节轮台,所以在他80多首西域诗中21次出现轮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名。他居住和多次描写的轮台城,经过学者多方考证认为,就是现在乌鲁木齐城郊的乌拉泊故城。唐轮台废弃后,乌鲁木齐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成为全疆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亚欧大陆中部的繁华都市。久居乌鲁木齐的人读到岑参的诗句倍感亲切,只缘与轮台故城相隔咫尺。

唐轮台故城位于乌鲁木齐南约15公里处,城垣高大宽厚,城墙夯筑,周长约2000米,4个城角各有角楼遗迹,城门外突,城垣中部有对外瞭望的孔洞,东门外有宽阔的护城河故道,从浩大的工程建筑和军事设施来看,它显然是具有军事意义的屯兵重地。

岑参的名字和轮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以“边塞诗人”著称并真正能从内涵上展现出大唐雄风的,非岑参莫属。岑参在北庭和轮台生活了3年,目睹了边关雄奇深远、艰苦卓绝的边防事业,因而在军旅之余写下了许多有关轮台的名篇绝唱——“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岑参诗中对风雪、石头、黄沙的描述,以及对夜半行军的描写,也给后人留下了当年西域生活的记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篇7

作者:岑参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篇8

摘 要: 边塞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派别。盛唐的边塞诗派,诗风奔放、特色鲜明,涌现出高适、王昌龄、岑参等一批边塞诗人。生活经历、个性、时代背景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使高适、王昌龄、岑参三人边塞诗意象选取有趋同,也有个性。

关键词: 意象 边塞诗 高适 王昌龄 岑参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会读到像“日”“云”“落花”等具有特定意义的字词,这类字词我们称之为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陈植锷先生在《诗歌意象论》中称:“意象是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1]意象是诗人在审美活动中通过自身想象与情感酝酿所创造的形象,并且在读者阅读过程中再创造的语言符号。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谈道:“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2]我们能够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特质、特色和艺术,就能判断诗歌整体风格和诗人个性创作特色。诗歌风格由诗歌意象呈现,诗歌意象又在诗歌风格中升华提炼,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诗歌意象群和诗派诗风。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数量众多的以战争、军旅为主题的边塞诗。有抒发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有对战争风云的描写,也有对战争的厌倦、控诉。许多边塞诗人本身就是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在国家需要时投笔从戎。边塞诗起源于汉魏六朝,到盛唐全面发展[3]。边塞诗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表达了投笔从戎的豪情壮志及征人离妇的感情。在唐代边塞诗人中,高适、王昌龄、岑参的诗歌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他们三人的诗歌成就很高、影响深远,通过对比三人的边塞诗具体阐述边塞诗的意象特质。

一、边塞诗中不同意象的特质

唐代边塞诗意象丰富、种类多样,诗人通过意象抒发自己的怀抱和壮志。通过比较高适、王昌龄、岑参三人的边塞诗,主要从自然意象、人物意象和军事意象探究各自意象的特质。

(一)诗中自然意象的特质

在边塞诗歌中,诗人直接从塞外当地的自然景物取材,将塞外风光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寄托自己的感情和情愫。在高适、王昌龄、岑参三位诗人的边塞诗中,最常见的自然意象就是风、雨、雪、云、草、月等。“北风卷地白草折”“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大漠风尘日色昏”(王昌龄《从军行》其五),都是对塞外大风的描写。诗人笔下风力强劲,带有浓郁的寒冷之气,散发出悲凉雄阔的风格。“雨拂毡墙湿”(岑参《首秋轮台》)、“雨雪乱霏霏”(高适《蓟门行五首》其三)是对塞外雨的有关创作。王昌龄《速霸上寄侍御_弟》“恩泽如雨霏”则是用雨形容皇帝赏赐的赏赐如雨雪一样频繁,说明皇帝赏赐无度。

三位诗人笔下边塞的自然景物意象,有的苍茫荒凉,使人感到悲壮;有的劲健阔大,使人视野开阔,带来豪迈之情;有的沉郁压抑,给人紧迫之感。这些不同种类的自然意象共同构成了边塞诗自然意象的特质:苍茫劲健、荒凉凄清、雄健阔大、雄浑壮阔。

(二)诗中人物意象的特质

唐代边塞诗中最常见的人物意象有两类:一类是将军和士兵,一类是单于和胡人。

1.将军意象

“将军角弓不得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复倚将军难”(高适《塞下曲》)、“将军铁骢汗血流”(王昌龄《箜篌引》),这些对战场和军营中将军的描写,反映了将军真实的生活、战斗状态,将将军大义凛然、慷慨报国的性格、奋勇杀敌的激情、为国捐躯和视死如归的豪情、充满阳刚之气和血性精神的英雄主义在这一意象上突出体现出来,这就是唐代边塞诗将军意象的特质。

2.士兵意象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适《塞下曲》)、“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高适《蓟门行五首》其三)、“莫教兵士哭龙荒”(王昌龄《从军行》其三),这些都是描写战场上士兵思想及状态的诗句。在诗人笔下,士兵这一意象有两种特性:一是边塞生活环境条件艰苦,加上距离家乡遥远,士兵产生厌战和思乡之情;二是同将军一样,愿意保家卫国抗击匈奴,为祖国安定献出自己的生命。思乡怀人和英雄主义两种感情的杂糅,构成了士兵这一人物意象特质的复杂性和双重性。

3.胡人、斡

“单于已在金山西”(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侧闻阴山胡儿语”(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单于烈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高适《燕歌行》)、“胡儿十岁能骑马”(高适《营州歌》)、“羌胡无尽日”(高适《蓟门行五首》其三)、“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其一)、“深入匈奴战未休”(王昌龄《箜篌引》),是对少数民族匈奴胡人的刻画,诗人笔下的匈奴胡人虽是敌人,但真实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场景、勇武好战的性格、侵略汉地的场面,对于这一人物意象诗人都真实地刻画叙写,为读者全面展示了胡人单于这一人物意象的特色,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二、边塞诗中不同意象特质的成因

(一)作家实地的边塞经历、体验

唐代战争频繁的地区主要在西北、朔方和东北,尤以西北为甚。诗人王昌龄曾漫游西北边塞,到过泾州、萧关、玉门关一带,对边塞军中情况比较了解,对将士的苦乐哀怨有深切的体会,还揭露了军中积存已久的问题,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诗人高适三次出塞、两走蓟北、一走河西、漫游燕赵,曾在军中任职,参与过平定叛乱的战争,在边塞生活了近六年,对军事问题有一定研究。诗人岑参天宝三年进士,授右帅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为安西节度使芝幕府掌书记;天宝十三年再度出塞。几度出塞,多年的戎马生活、塞外山川奇险的景物和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他运用多变的笔触、新奇的想象、磅礴的气势在诗中一一刻画出来[4]。边塞的辽阔地荒、山地高原、戈壁沙漠、严寒干旱、气候恶劣等环境,诗人都亲身经历过,并且将这些意象场面反映在自己的诗歌中,于是边塞诗就有了诸多反映边塞地形气候的地域意象、反映敌我双方交战的场面和将领、士兵、匈奴单于的人物意象和其他军事意象。

如果没有深入西域边塞的生活体验,就不会挖掘出与边塞相关的符号意象,也就不会有具有唐代边塞诗意象的特质[5]。而且深入边塞的诗人其诗歌创作的美学风格及意象特质都与未出塞诗人和其他诗派有很大不同。从军旅体验中来,从边塞阅历中出,是边塞诗歌生命和独到之所在。正是诗人亲身的塞外军旅体验感悟和诗人独特的想象及风格,才会发掘出别于其他诗歌的边塞意象及意象特质。

(二)历代作家作品对唐代边塞诗意象影响

边塞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和《楚辞》,其中一些短诗就是边塞诗的雏形。汉乐府民歌中,反映战争的诗歌占有重要位置,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诗歌有鲜明的主题思想,题名被后代广泛采用。东汉末年、魏晋时期,诸侯混战、三足鼎立,涌现出一批反映战争、军旅的诗歌,曹操的《蒿里行》、曹丕《杂诗》二首、蔡琰《悲诗》、阮籍《咏怀诗》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代诗人创作的边塞诗的诗风和意象对唐代诗人的边塞诗创作留下深刻影响。在自然风光方面,前代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仍被高适、王昌龄、岑参加以叙写,如雨、雪、风、山等自然意象和将士等人物意象;前代的历史人物又出现在了唐代的边塞诗中,如李将军,诗人一方面赞扬前代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对前人的称赞,另一方面对当时将领和军队现状不满,对当时起到劝勉作用。后代诗人在前人诗歌的基础上借鉴并大胆创新,融入各自独特的风格,涌现出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一批又一批边塞诗人,逐渐形成词情慷慨、景物恢奇、风格独特、独树一帜的边塞诗派,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6],形成具有唐代边塞诗特质的荒凉苍茫、雄阔劲健的自然意象,既有具有英雄主义的将士,又有思乡厌战的士兵的人物意象和烘托战争紧张气氛的军事意象。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4.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6.

[3]谢普.国学全知道[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4]汪守德.中国战争诗歌[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篇9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按照“读――译――品――背――悟――迁移”的顺序精讲多读,读品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雪,洁白、纯洁、美丽。冬天雪花飘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谁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如: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李白)

让学生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引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学生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创作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

二、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播放语音资料,聆听感受。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预设:咏雪、送别。)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预设: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10句着重咏雪,后8句着重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1. 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预设: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盖上锦衾也觉得单薄。将军和都护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

2. 赏析诗句。(从诗的内容、意境、抒发的情感、用词的精妙、句子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来赏析。)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为什么?小组研讨,合作探究。(预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词精妙:一个“忽”字,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特点,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心情。千树万树,突出雪景的壮观,写出雪铺天盖地。比喻新颖:以梨花喻雪,以春天比冬天,用“春风”使梨花盛开来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同时体现了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2)诗的首句写了什么?(预设:写了风猛雪早。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下雪的时间早。)

(3)“飞”字可不可以换成“下”或“飘”字,为什么?(预设:不可以,因为“飞”字不但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还暗指风猛。)

(4)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雪天奇寒?(预设:“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

(5)有人评论这几句,认为只写军中的上层人物,没有写到普通士兵。你怎样看待?(“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画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预设:夸张的修辞手法,千里冰封。描绘了万里雪飘,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点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艰辛。“愁”,并非云愁而是作者对离别作了暗示,为后面朋友“行路难”的无比艰辛而忧愁。)

3.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寒北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预设: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4.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预设: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具体略。)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请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送别武判官归京的情形?

(预设: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住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京的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武判官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武判官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2.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预设:依依不舍。)

3.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预设: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④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与学过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一个“空”字把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 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10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8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揣摩,领悟

1.一般的送别诗大多写有对朋友劝慰、关爱的话语,设想一下作者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预设:对朋友归京,他感到高兴。因为对戍边将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地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依依惜别之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

2.这首诗前半部分咏雪,后半部分将送别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让学生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送别的心情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预设:雪是洁白的,朋友的情是纯真的;雪会融化的,而朋友的情谊是永恒的等。)

五、对比阅读,迁移生成

1.因为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常常一别多年无法相见。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教师出示4幅图,具体情境是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让学生根据写景的特点和送别的场面咏出诗句?(展示图画。具体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篇10

关键词:中唐;气衰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57-01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过:诗到钱、刘蒴露中唐面目。“此后。”诗到中唐,气骨顿衰成为评论唐诗的一个定格。这回话从宏观上把握了诗歌在唐朝甚至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上的变化转变。、

在这句话中,“气骨”不同于魏晋时期建安文学型成的风骨,它指的是诗歌中反映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重点强调的是诗歌中的反映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重点强调的事”气“是诗歌中含纳的文人的精神面貌。”顿“是顿时之意,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上,这个”顿“确实是短暂的而仔细说来却应该归结于一个朝代的一次转折――”安史之乱“。”衰“是衰落,渐趋萎靡的意思。而”气“之”衰“。即”气“之消逝。

盛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鼎盛时期,发展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发生于此时的”安史之乱“却长达八年之久,最终请少数民族帮助才得以平定。它用历史的漫长消磨了一个盛世的光环,消磨去了它的物质。气势和精神,从而结束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极鼎盛时期,封建王朝从此衰落下去。唐朝政治形式也随着安史之乱后节度使自治的确立而发生变化,唐内部已分化,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一个朝代的文人的精神面貌,是以国家的强盛与否定为前提的,正是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后的这种政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从而反映到诗歌创作中,便表现为”气骨顿衰。

”诗到中唐,气骨顿衰“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色调,意象的选择及其情感的流露上。下面我从山水诗等角度进行举例分析。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问题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以上两首诗,前者是盛唐时期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孟浩然的作品,它用“春”字交代了写作的时间,通过感觉和猜想,描写了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但心情并不衰伤。一个“不觉”,便足以体现出诗人闲适恬静的愉悦心境。后者是中唐时期的柳泉宗元的作品。《江雪》中“绝”和“灭”两个用字反映出环境极度的清冷寂寥,“寒”和“雪”则体现出浓郁的严寒的肃杀之气。 整首诗以暗淡的冷色调与话语尖利的峭硬结合,表现出诗人忧愤、寂寞、孤直、激切的心性情怀,孤独,肃杀中闪现出一种深沉凝重而又孤傲高洁的生命情调。

两首诗相比,虽都写景,但后者诗中之气明显衰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送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后树梨花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以上两首诗,前者是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盛唐时期,岑参出使西北,虽在边塞但并没有战争,莫边塞诗多写边塞景物及想象。“梨花开”等就体现出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塞风光更显神奇壮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整首诗体现出一种大气磅礴、昂扬奋发的格调。另外,盛唐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和高适的《别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