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十篇

时间:2023-03-22 03:11:58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篇1

荀子曰: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其意思是说,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未雨稠缪是为预防,事情或其征兆刚出现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防止事态扩大是为补救,事情发生后再行责罚教育称为惩戒,预防为上策、补救次之、惩戒为下策。本人认为,这段话用在安全管理上也非常恰当,即安全工作的重心应放在预防事故发生上,大力推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工作方针才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上策。

2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剖析

安全第一,保护广大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不仅是企业的责任和任务,也是保障生产顺利进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企业只有实现安全生产,才能减少发生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信誉损失和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只有实现安全生产,广大员工才有安全感,才能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的信誉,也才可以最终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产活动中又客观上存在着各种不安全因素,既有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只有设法预先加以消除,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安全生产,相应地,预防事故发生应该是安全工作的主要着眼点。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已列为安全工作方针,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真正贯彻执行到位,值得每一位安全生产工作者思索。笔者现结合几年来的工作体会,从人员、管理、技术等方面提出一些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的措施,概述如下。

3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工作方针的主要措施

3.1增强员工安全生产意识

员工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是有效预防事故发生的基础。只有全体员工自觉地参与安全管理,自觉遵循生产安全规程,自觉维护自身的生命安全,才能实现安全生产。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强化,可以从正面培育和侧面引导两个角度进行。

首先,企业员工只有真正了解所在工作环境的危险因素,才可能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做到“三不伤害”。安全工作者应定期将危险源点、作业规程及可能出现的伤害对一线员工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还应根据企业实际,考虑到大多数职工(特别是应考虑到部分高年龄、低文化层次职工),的实际接受和理解情况,不厌其烦地反复宣讲,必须使人人掌握。培训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如安全活动月、班前班后会、安全例会、案例分析会、安全墙报等。

其次,安全工作者还应从侧面进行引导,将安全生产与员工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将员工个人的身心健康与家庭、父母、妻子、儿女的生活联系起来,大力宣传“一人安全,全家幸福”观念,使员工发自内心的重视人身安全,重视安全生产,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从而让员工自主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2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技能

落实“预防为主”方针,要求全体员工必须较好地掌握安全生产技能。加强技能培训,必须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对岗前、岗中及年度安全培训必须纳入工作计划,企业应配套建立与安全生产技术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安全生产工作者应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就生产技术教育、安全应知应会等通用知识编写教材,组织学习、考评,务必使人人过关。对不同岗位所涉及的专项安全知识培训,应以实操培训为主。对重大危险源,安全工作者还应组织开展事故预防及应急演练,并将以往或类似岗位发生的具体案例作为关键内容进行经常性培训。

车间(班组)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岗位劳动安全竞赛活动,这也是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技能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的分厂就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这方面活动(消防演练、安全合格班组考评竞赛等),并先后编撰了三套安全应知应会图册下发给各班组,有效地提高了员工安全生产技能。

3.3发动全员广泛参与

企业生产活动讲求团队协作,安全工作只有发动全员参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首先,保障全员参与,企业管理者应当真正参与进来,由他们自上而下推动,安全工作才能彻底深入。公司内部自上而下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是预防事故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企业应成立由主管领导挂帅的安全委员会,形成公司、分厂、车间、班组等多级安全网络,下属各层级的安全工作应统一纳入监管,形成全员广泛参与,安全工作应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其次,管理者在执行强制性的安全措施的同时,应把员工的自主管理引入到安全工作中来。具体方式可以结合生产实际状况定期举行改善议案活动,由员工们把存在的安全问题写成提案(安全建议书),提交给安全职能部门加以解决。

管理者以消灭现场中存在的危险点和问题点为安全工作主要着眼点,调动全员自觉主动参与,对现存和潜在安全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最终达到消除事故隐患的目的。

3.4主抓生产一线现场管理

生产现场是企业生产组织结构的基础层次,现场管理是企业的基础管理,是各种专项管理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生产现场也是安全事故的多发场所和主要场所,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工作方针,最终也必须归结于班组和生产现场这个层面。

对生产一线现场管理,应进行工作细分,实现交叉立体监管,除班组自身安全管理人员(正副班长、班组安全员、机台长等)现场把关外,还应加强上一管理层级的安全督导力度。本人建议采取专职督导和兼职巡检相结合的方法,即:专职管理人员每天定时进行现场巡视,并做好检查日记;生产一线兼职安全员负责汇总出所在责任区域的不安全因素,及时进行处理,并记录在案供今后借鉴和归纳总结。

抓好生产现场安全管理,除细化基层作业外,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尝试实施公司级的安全督导制度。具体操作方式为:由公司安全主管部门委派代表定时抽检一线员工对安全生产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结果纳入考核,每个班次安排督导员巡岗,督促员工遵照规程操作,及时纠偏,对重点安全防范岗位还应加大巡查力度,预先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可望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5量化并加大安全考核力度

在班组月度考核中,应引入安全生产的相关内容,且这些内容必须是可以量化考核的,具体操作时按项目计分,月度汇总,当月兑现考核结果,年终再进行总评比。笔者所在的车间按照这种模式,从2001年度起,拟定了详细的班组安全考核细则,其内容细分为:安全教育、例会制度、安全检查、防护装置、防护用品、安全卫生要求、电器安全、土建类安全、安全警示、安置管理及专项民工管理等十一大项。实施上述量化细则并在班组之间评比,加大考核力度后,安全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几年来未出现任何轻伤以上事故,公司及分厂安全大检查中反馈的隐患也逐年降低。“”版权所有

安全管理实现计分制,预先拟定奖罚标准(如出现一次“三违”现象扣减若干分、消除一次隐患奖励若干分等),量化考核并加大力度,既解决了生产现场的实际问题,更强化了员工们的安全意识,可以有效地落实“预防为主”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篇2

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高等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保障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和学校财产安全,根据消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适用本规定。

驻校内其他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按照本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学校在消防安全工作中,应当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履行消防安全职责,保障消防安全。

第四条 学校应当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级、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人。

第五条 学校应当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消防演练,提高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逃生技能。

第六条 学校各单位和师生员工应当依法履行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和扑救初起火灾等维护消防安全的义务。

第七条 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对高等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职责,检查、指导和监督高等学校开展消防安全工作,督促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并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公安机关依法履行对高等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责,加强消防监督检查,指导和监督高等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第二章 消防安全责任

第八条 学校法定代表人是学校消防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贯彻落实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批准实施学校消防安全责任制、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二)批准消防安全年度工作计划、年度经费预算,定期召开学校消防安全工作会议;

(三)提供消防安全经费保障和组织保障;

(四)督促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五)依法建立志愿消防队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开展群众性自防自救工作;

(六)与学校二级单位负责人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

(七)组织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八)促进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第九条 分管学校消防安全的校领导是学校消防安全管理人,协助学校法定代表人负责消防安全工作,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组织制定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和协调校内各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二)组织制定消防安全年度工作计划;

(三)审核消防安全工作年度经费预算;

(四)组织实施消防安全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

(五)督促落实消防设施、器材的维护、维修及检测,确保其完好有效,确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

(六)组织管理志愿消防队等消防组织;

(七)组织开展师生员工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

(八)协助学校消防安全责任人做好其他消防安全工作。

其他校领导在分管工作范围内对消防工作负有领导、监督、检查、教育和管理职责。

第十条 学校必须设立或者明确负责日常消防安全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学校消防机构),配备专职消防管理人员,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拟订学校消防安全年度工作计划、年度经费预算,拟订学校消防安全责任制、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报学校消防安全责任人批准后实施;

(二)监督检查校内各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三)监督检查消防设施、设备、器材的使用与管理、以及消防基础设施的运转,定期组织检验、检测和维修;

(四)确定学校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部位)并监督指导其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五)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做好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储存、使用和管理工作,审批校内各单位动用明火作业;

(六)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组织消防演练,普及消防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扑救初起火灾和自救逃生技能;

(七)定期对志愿消防队等消防组织进行消防知识和灭火技能培训;

(八)推进消防安全技术防范工作,做好技术防范人员上岗培训工作;

(九)受理驻校内其他单位在校内和学校、校内各单位新建、扩建、改建及装饰装修工程和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行政许可或者备案 手续的校内备案审查工作,督促其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申报,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或者备案以及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工作;

(十)建立健全学校消防工作档案及消防安全隐患台账;

(十一)按照工作要求上报有关信息数据;

(十二)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调查处理火灾事故,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火灾事故处理及善后工作。

第十一条 学校二级单位和其他驻校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落实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并落实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二)建立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考核、奖惩制度;

(三)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及演练;

(四)定期进行防火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五)按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器材并确保其完好有效;

(六)按规定设置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并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

(七)消防控制室配备消防值班人员,制定值班岗位职责,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八)新建、扩建、改建及装饰装修工程报学校消防机构备案;

(九)按照规定的程序与措施处置火灾事故;

(十)学校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第十二条 校内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驻校内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是该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第十三条 除本规定第十一条外,学生宿舍管理部门还应当履行下列安全管理职责:

(一)建立由学生参加的志愿消防组织,定期进行消防演练;

(二)加强学生宿舍用火、用电安全教育与检查;

(三)加强夜间防火巡查,发现火灾立即组织扑救和疏散学生。

第三章 消防安全管理

第十四条 学校应当将下列单位(部位)列为学校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部位):

(一)学生宿舍、食堂(餐厅)、教学楼、校医院、体育场(馆)、会堂(会议中心)、超市(市场)、宾馆(招待所)、托儿所、幼儿园以及其他文体活动、公共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

(二)学校网络、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媒部门和驻校内邮政、通信、金融等单位;

(三)车库、油库、加油站等部位;

(四)图书馆、展览馆、档案馆、博物馆、文物古建筑;

(五)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系统;

(六)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物品的生产、充装、储存、供应、使用部门;

(七)实验室、计算机房、电化教学中心和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或配备有先进精密仪器设备的部位,监控中心、消防控制中心;

(八)学校保密要害部门及部位;

(九)高层建筑及地下室、半地下室;

(十)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以及有人员居住的临时性建筑;

(十一)其他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单位(部位)。

重点单位和重点部位的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职责,设置防火标志,实行严格消防安全管理。

第十五条 在学校内举办文艺、体育、集会、招生和就业咨询等大型活动和展览,主办单位应当确定专人负责消防安全工作,明确并落实消防安全职责和措施,保证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配置齐全、完好有效,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消防车通道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演练,并经学校消防机构对活动现场检查合格后方可举办。

依法应当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举办。

第十六条 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每年组织检测维修,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

学校应当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

第十七条 学校进行新建、改建、扩建、装修、装饰等活动,必须严格执行消防法规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并依法办理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或者备案手续。学校各项工程及驻校内各单位在校内的各项工程消防设施的招标和验收,应当有学校消防机构参加。

施工单位负责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并接受学校消防机构的监督、检查。竣工后,建筑工程的有关图纸、资料、文件等应当报学校档案机构和消防机构备案。

第十八条 地下室、半地下室和用于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场所的建筑不得用作学生宿舍。

生产、经营、储存其他物品的场所与学生宿舍等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的,应当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

学生宿舍、教室和礼堂等人员密集场所,禁止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在门窗、阳台等部位不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

第十九条 利用地下空间开设公共活动场所,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报学校消防机构备案。

第二十条 学校消防控制室应当配备专职值班人员,持证上岗。

消防控制室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一条 学校购买、储存、使用和销毁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并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和防范措施。

学校对管理和操作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培训,持证上岗。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当对动用明火实行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因特殊原因确需进行电、气焊等明火作业的,动火单位和人员应当向学校消防机构申办审批手续,落实现场监管人,采取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作业人员应当遵守消防安全规定。

第二十三条 学校内出租房屋的,当事人应当签订房屋租赁合同,明确消防安全责任。出租方负责对出租房屋的消防安全管理。学校授权的管理单位应当加强监督检查。

外来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由校内用人单位负责。

第二十四条 发生火灾时,学校应当及时报警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扑救初起火灾,及时疏散人员。

学校应当在火灾事故发生后两个小时内向所在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较大以上火灾同时报教育部。

火灾扑灭后,事故单位应当保护现场并接受事故调查,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调查火灾原因、统计火灾损失。未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清理火灾现场。

第二十五条 学校及其重点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消防档案。

消防档案应当全面反映消防安全和消防安全管理情况,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更新。

第四章 消防安全检查和整改

第二十六条 学校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及培训情况;

(二)消防安全制度及责任制落实情况;

(三)消防安全工作档案建立健全情况;

(四)单位防火检查及每日防火巡查落实及记录情况;

(五)火灾隐患和隐患整改及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六)消防设施、器材配置及完好有效情况;

(七)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制定和组织消防演练情况;

(八)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

第二十七条 学校消防安全检查应当填写检查记录,检查人员、被检查单位负责人或者相关人员应当在检查记录上签名,发现火灾隐患应当及时填发《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

第二十八条 校内各单位每月至少进行一次防火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火灾隐患和隐患整改情况以及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二)疏散通道、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安全出口情况;

(三)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情况;

(四)消防设施、器材配置及有效情况;

(五)消防安全标志设置及其完好、有效情况;

(六)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七)重点工种人员以及其他员工消防知识掌握情况;

(八)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部位)管理情况;

(九)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其他重要物资防火安全情况;

(十)消防(控制室)值班情况和设施、设备运行、记录情况;

(十一)防火巡查落实及记录情况;

(十二)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

防火检查应当填写检查记录。检查人员和被检查部门负责人应当在检查记录上签名。

第二十九条 校内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部位)应当进行每日防火巡查,并确定巡查的人员、内容、部位和频次。其他单位可以根据需要组织防火巡查。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二)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

(三)消防设施、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在位、完整;

(四)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影响使用;

(五)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人员在岗情况;

(六)其他消防安全情况。

校医院、学生宿舍、公共教室、实验室、文物古建筑等应当加强夜间防火巡查。

防火巡查人员应当及时纠正消防违章行为,妥善处置火灾隐患,无法当场处置的,应当立即报告。发现初起火灾应当立即报警、通知人员疏散、及时扑救。

防火巡查应当填写巡查记录,巡查人员及其主管人员应当在巡查记录上签名。

第三十条 对下列违反消防安全规定的行为,检查、巡查人员应当责成有关人员改正并督促落实:

(一)消防设施、器材或者消防安全标志的配置、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未保持完好有效的;

(二)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的;

(三)占用、堵塞、封闭消防通道、安全出口的;

(四)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的;

(五)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妨碍消防车通行的;

(六)人员密集场所在门窗上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的;

(七)常闭式防火门处于开启状态,防火卷帘下堆放物品影响使用的;

(八)违章进入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生产、储存等场所的;

(九)违章使用明火作业或者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等违反禁令的;

(十)消防设施管理、值班人员和防火巡查人员脱岗的;

(十一)对火灾隐患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通知后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

(十二)其他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 学校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公安派出所指出的各类火灾隐患,应当及时予以核查、消除。

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公安派出所责令限期改正的火灾隐患,学校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整改。

第三十二条 对不能及时消除的火灾隐患,隐患单位应当及时向学校及相关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或者消防安全工作主管领导报告,提出整改方案,确定整改措施、期限以及负责整改的部门、人员,并落实整改资金。

火灾隐患尚未消除的,隐患单位应当落实防范措施,保障消防安全。对于随时可能引发火灾或者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应当将危险部位停止使用或停业整改。

第三十三条 对于涉及城市规划布局等学校无力解决的重大火灾隐患,学校应当及时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四条 火灾隐患整改完毕,整改单位应当将整改情况记录报送相应的消防安全工作责任人或者消防安全工作主管领导签字确认后存档备查。

第五章 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

第三十五条 学校应当将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纳入学校消防安全年度工作计划。

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国家消防工作方针、政策,消防法律、法规;

(二)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火灾预防知识和措施;

(三)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

(四)报火警、扑救初起火灾和自救互救技能;

(五)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的方法。

第三十六条 学校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使其了解防火、灭火知识,掌握报警、扑救初起火灾和自救、逃生方法。

(一)开展学生自救、逃生等防火安全常识的模拟演练,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学生消防演练;

(二)根据消防安全教育的需要,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学和培训内容;

(三)对每届新生进行不低于4学时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

(四)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技能和操作规程培训;

(五)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消防安全专题讲座,并在校园网络、广播、校内报刊开设消防安全教育栏目。

第三十七条 学校二级单位应当组织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进行上岗前的消防安全培训。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部位)对员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

第三十八条 下列人员应当依法接受消防安全培训:

(一)学校及各二级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

(二)专职消防管理人员、学生宿舍管理人员;

(三)消防控制室的值班、操作人员;

(四)其他依照规定应当接受消防安全培训的人员。

前款规定中的第(三)项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第六章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和演练

第三十九条 学校、二级单位、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部位)应当制定相应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建立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为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人员、装备等保障。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组织机构:指挥协调组、灭火行动组、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救护组;

(二)报警和接警处置程序;

(三)应急疏散的组织程序和措施;

(四)扑救初起火灾的程序和措施;

(五)通讯联络、安全防护救护的程序和措施。

(六)其他需要明确的内容。

第四十条 学校实验室应当有针对性地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将应急处置预案涉及到的生物、化学及易燃易爆物品的种类、性质、数量、危险性和应对措施及处置药品的名称、产地和储备等内容报学校消防机构备案。

第四十一条 校内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演练,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预案。

消防演练应当设置明显标识并事先告知演练范围内的人员,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第七章 消防经费

第四十二条 学校应当将消防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保证消防经费投入,保障消防工作的需要。

第四十三条 学校日常消防经费用于校内灭火器材的配置、维修、更新,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备用设施、材料,以及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等,保证学校消防工作正常开展。

第四十四条 学校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解决火灾隐患,维修、检测、改造消防专用给水管网、消防专用供水系统、灭火系统、自动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消防通讯系统、消防监控系统等消防设施。

第四十五条 消防经费使用坚持专款专用、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消防经费。

第八章 奖 惩

第四十六条 学校应当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校内评估考核内容,对在消防安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十七条 对未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违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或者擅自挪用、损坏、破坏消防器材、设施等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学校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等相应的处分。

前款涉及民事损失、损害的,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学校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或者发生重特大火灾的,除依据消防法的规定进行处罚外,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取消其当年评优资格,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关主管人员和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学校应当依据本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校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高等学校以外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消防安全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篇3

第一条为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和灾害预防,提高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增加防震减灾事业所需经费投入。

第五条防震减灾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经济、公安、民政、建设、卫生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先进科研成果的学术交流和推广应用,跟踪国际防震减灾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的自救互救能力。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地震的群测群防工作,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并有权制止和举报阻碍、破坏防震减灾工作的行为。

第二章地震监测预报

第九条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制定本省的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震活动趋势,提出确定本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防御城市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短期与;庙震预报方案,建立震情跟踪会商制度,加强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的信息监测、传递、分析和处理,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加强预测。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扶持地震监测预报的科学技术研究,根据地震监测预报需要和规划要求,加强地震监测台网的现代化建设,更新落后设备,强化监测手段,不断提高监测预报水平。

第十二条省级和市、县级地震监测台网(站),由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地震监测台网(站)的撤销与迁移,由所在地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政府投资建设的地震监测台网(站),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其建设所需投资和维持运转所需经费,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由同级人民政府负担;企业、事业单位投资建设的地震监测台网(站),由建设单位负责管理,并接受当地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十四条新建的一百五十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物、构筑物,必须根据工程性质和防震减灾需要,设置相应规模的强震观测设施,所需资金列入工程项目预算。

新建的核电站、可能诱发地震的大型水库,必须根据防震减灾要求设置地震监测台网,由工程建设单位投资建设并管理,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定其台址勘选、设计和技术验收。

第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不得干扰和妨碍地震监测台网(站)的工作,不得占用和干扰地震专用通信网的线路、信道及其设施。

第十六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和干扰;确实无法避免的,建设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必须征得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按照国家规定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并承担全部费用。

第十七条地震监测工作实行专业台网(站)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原则。

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支持各种形式的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异常信息,必须及时核实、分析研究并逐级上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观察到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制度。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提出省内及邻近海域的地震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意见报省人民政府,由省人民政府向社会,并报告国务院。

第十九条在已地震中期预报的地区,如发现明显地震异常,情况紧急时,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四十八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在预报的时域、地域内有效。预报期内未发生地震的,原机关应当做出撤销或者延期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第二十条禁止制造,散布地震谣言。发生地震谣言,扰乱社会秩序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迅速予以澄清。

第二十一条为避免人工爆破造成地震误传事件的发生,一次齐发爆破用药量相当于四吨T.N.T(梯恩梯)炸药能量以上的,爆破单位在向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审批手续的同时,必须向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报告。

第三章地震灾害预防

第二十二条地震灾害预防,包括工程性预防和非工程性预防。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震情和地震灾害预测结果,会同有关部门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和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修改防震减灾规划和计划,应当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不得开工建设。

制定城市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地震构造环境。选择工程建设场地,必须避开活动断裂。

第二十五条一般工业与民用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已经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依法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第二十六条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必须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未按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施工。

第二十七条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必须经省或者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并按项目管理权限由相应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抗震设防要求,作为抗震设防依据。

第二十八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建设工程抗震设计、施工专项审查制度。

设计单位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必须按照要求对抗震设防措施进行监理。

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工程抗震设防质量负终身责任。

第二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引导农民建造具有抗震性能的住房,积极推行适合不同地区的乡村抗震住宅设计。

村镇建设中的公共建筑、统建的住房及乡镇企业的生产、办公用房,必须进行抗震设防。

第三十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在本级财政预算和物资储备中安排适当的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

第三十一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开展防震、避震训练;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防御城市,还应当组织学生进行防震、避震的模拟性演习。

第四章地震应急

第三十二条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参照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并报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中,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还应当报国家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大型企业、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单位,应当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的要求,制走本单位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并报当地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四条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应当符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并根据震情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涉及重大事项调整的,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同意。

第三十五条鼓励、扶持地震应急、救助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工作。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防御城市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进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助装备的储备和使用训练工作。

第三十六条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省人民政府可以宣布所预报区域进入临震应急期。相关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做好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

第三十七条在临震应急期内,预报区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居民进行避震疏散,并有权紧急调用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有关部门应当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做好抢险准备。

公安、交通部门应当保障地震应急工作车辆和抢险救灾车辆的畅通。

第三十八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省人民政府应当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震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统一组织有关部门实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第三十九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震区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开展现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对地震有关参数做出速报,并及时对震后趋势做出判断。

第四十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民政等有关部门进行地震灾害损失的调查、评估工作。评估结果经省地震灾害损失评定委员会审定后,报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地震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十一条根据破坏性地震应急需要,省人民政府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决定对灾区实行紧急应急措施。

紧急应急措施的解除,由省人民政府宣布。

第五章震后救灾与重建

第四十二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灾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行救灾职责,迅速组织抢救受灾人员,妥善安置灾民生活,加强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工作,尽快修复被破坏的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输油等工程,并对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处置措施。

非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情,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对地震灾区提供救助。

第四十三条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顺利进行。

第四十四条地震灾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服从辈地人民政府的统一指挥,积极参加救灾与重建活动。

第四十五条地震救灾资金和物资,通过国家救助、生产自救、公民互助、保险理赔、社会捐赠、自筹、信贷、国外援助等多种方式解决。

救灾资金和物资必须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地震救灾资金和物资使用情况的监督。

第四十六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震情和抗震设防要求,制定重建规划。严重破坏性地震灾区的重建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制定。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典型地震遗址、遗迹采取保护措施。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不按照要求设置强震观测设施和地震监测台网的,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设置。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对地震监测设施或者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又未依法事先征得同意并采取相应措施的;

(二)破坏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不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不按照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或者不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制造、散布地震谣言或者擅自泄露、地震预报意见,扰乱社会秩序的;

(二)阻碍抗震救灾人员执行职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三)在临震应急期或者震后应急期哄抢国家、集体或者他人财产的;

(四)阻挠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紧急调用人员、物资或者占用场地的;

(五)对防震减灾工作造成危害,应由公安机关处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抗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命令,拒不承担地震应急任务的;

(二)在地震应急期内不坚守工作岗位,临阵脱逃的;

(三)截留、挪用地震救灾资金或者物资的;

(四)不按规定和实际情况报告灾情的;

(五)国家工作人员在防震减灾工作中,,询私舞弊的。

第五十五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篇4

第二条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县区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县区长为直接责任人。各级行政、企事业单位、驻延单位的负责人是本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对重大防汛安全事故负直接责任。各县区要落实各级人员包城镇、水库、淤地坝、河道、滑坡地段、机关、厂矿、学校、乡村等防汛岗位责任制,层层签订防汛目标责任书。

第三条防汛检查主要由市水利水保局负责,具体工作由市防汛办组织水利、防汛、水保等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市防汛安全检查办法》的规定,对各县区防汛工作和城区防汛进行安全大检查,督促县区落实安全度汛措施。防汛检查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

第四条防汛抗洪抢险工作实行集中领导,统一指挥。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应无条件服从防汛指挥部命令,不得以任何借口抵制、推诿。

第五条每年6月1日至10月31日为防汛期。7、8月为防汛主汛期。

第六条防洪应急预案和水库、淤地坝度汛计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市级负责审批县级防洪应急预案;大型水库度汛计划由省级批复,中型水库由市级批复,小型水库由县级批复;淤地坝度汛计划由县级批复;橡胶坝度汛计划由市级审批。

第七条汛前各防汛责任人要对责任区防汛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落实安全度汛措施,解决存在问题。防汛检查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

第八条加强河道管理,确保河道行洪畅通。禁止在河道修建碍洪建筑物、倾倒垃圾、碴土,严禁在河道内乱挖乱采砂石、土料。建设水库、淤地坝、跨河、临河、穿河项目时,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审批,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整改。

第九条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阻水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河道主管机关提出限期改建或者清除,逾期不改建又不清除者,由防汛指挥部或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强行清除,并由设障者负担全部清障费用。同时,按照河道管理条例进行处罚,并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条水库管理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对水库运行情况进行安全检测、检查,对检测资料随时整理,井制定溃坝、管涌、堵洞等情况的应急预案和洪水调度方案。

第十一条在建淤地坝的防汛工作由项目法人负责,同时作好防洪应急预案;已建成的淤地坝防汛由管护责任人负责,并做好防汛应急预案。汛期原则不得蓄水,确需蓄水的,由管护责任人报村、乡审核后,上报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第十二条各级必须将防汛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防汛工作正常开展。各县区要根据工作需要,足额编制防汛办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省防汛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储备防汛物资。

第十三条大力改善防汛工作条件,保证防汛工作车辆和其它物资需要。对城镇、重点工矿区、水库配备防汛报警设施和通讯设备及抢险应急照明器材,并对大中型水库、重点小(一)型水库、防汛报汛站配备有线电话和无线电台。

第十四条进入汛期,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实行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值、带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履行职责。防汛、水利、水文、气象等部门要健全信息会商制度,遇有重要天气和防汛重大汛情,要及时将会商结果反馈到防汛指挥部,指挥部领导决策指令,必须在30分钟之内传递到有关县区,县区必须在40分钟内传到有关乡镇和部门。各级防汛责任人不得擅离职守、随意外出,确因工作需要,必须履行请假手续。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要按要求落实防汛经费、人员编制、配备防汛专用车辆、储备防汛物资、防汛设备、组建抢险队伍、建立防汛报警系统。在防汛检查中,发现某项未落实,视情节对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书面通报、诫勉谈话或行政处罚。

第十六条对水库超限蓄水、淤地坝擅自蓄水;河道清障工作不力。未按审批实施建设项目;新建水库、淤地坝、河道建设等项目,不按行政审批项目规定,越职越权审批;未按防汛要求审批建设;监管部门工作不力的。视情节分别对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诫勉谈话或行政处罚。

第十七条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承担防汛任务的单位,未制定防洪预案或对防洪预案组织落实不力;未健全落实防汛安全责任制,主要河流没有实行上下游联防报汛;汛情、防汛指挥调度命令传递不及时的。视情节给予书面通报,诫勉谈话或行政处罚。

第十八条对防汛值、带班人员擅离职守的,视情节对值班人员给予诫勉谈话或行政处罚,对带班领导给予书面通报、诫勉谈话或行政处罚。

第十九条凡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按市人民政府关于《市重大防汛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篇5

第一条为了避免和减少雷电灾害,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雷电灾害防御以及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实行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将雷电灾害防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加大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投入,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雷电灾害防御工作。

公安、建设、规划、安全监管、质量技监、信息产业、电力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理工作。

第六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雷电灾害防御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的雷电灾害防御技术,宣传普及雷电灾害防御的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防雷减灾意识。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在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雷电灾害防御

第八条省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公安、建设、规划、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编制全省雷电灾害防御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市、县(市、区,下同)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全省雷电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防御实施方案,经专家论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九条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及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雷电灾害状况分析;

(二)雷电灾害的防御原则和基本要求;

(三)雷电灾害重点防御区;

(四)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工程建设;

(五)雷电灾害防御措施等。

第十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雷电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及时向社会雷电灾害性天气预报。

第十一条下列建(构)筑物、设施或场所必须安装雷电防御装置,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一)国家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二)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物资的生产和贮存场所;

(三)电力、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金融证券、医疗卫生、计算机网络等公共服务行业的设施和场所;

(四)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建(构)筑物、设施或者场所。

前款所称雷电防御装置,是指具有防御直击雷、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性能的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抗静电装置、电涌保护器以及其他连接导体等防雷产品和设施的总称。

第十二条防雷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经依法检验合格,取得产品合格证书。禁止销售、使用无合格证书的防雷产品。

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防雷产品的,应当将防雷产品的批准文件和产品许可证报所在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十三条从事雷电防御装置检测、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并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雷电防御装置检测、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活动。

从事雷电防御装置检测、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从事雷电防御装置检测、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的资质、资格认定,由国家或者省气象主管机构依法实施。

第十四条从事雷电防御装置检测、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的单位,应当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

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气象主管机构以及有关部门,按照保障安全生产的要求,完善雷电防御技术的地方标准,并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雷电防御装置的设计方案应当经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未经审核同意的,不得交付施工。

建设、规划、公安等部门依法对必须安装雷电防御装置的建设工程实施行政许可时,应当要求建设单位提供由气象主管机构出具的雷电防御装置设计审核意见书。

雷电防御装置的设计人、设计单位应当对雷电防御装置的设计方案负责。

第十六条雷电防御装置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对雷电防御装置的施工质量负责。

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对雷电防御装置的施工实施跟踪检测。检测机构应当记录检测数据,登记建档,出具检测报告,并对检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雷电防御装置竣工后,应当经气象主管机构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七条安装雷电防御装置的单位应当对雷电防御装置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并委托雷电防御装置检测机构实施定期安全检测。

易燃易爆场所的雷电防御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其他雷电防御装置每年检测一次。

第十八条实施本办法规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应当遵循高效、便民原则,推行集中办理或联合办理。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严格履行监督责任。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予以记录,公众有权查阅。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和监督检查,不得擅自收取费用,不得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购买其指定的产品或者设备。

第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中的违法行为都有权检举和控告。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地址;受理的举报事项经核实后,应当形成书面材料,及时作出处理。

第三章雷电灾害应急

第二十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同级安全监管、建设、公安、电力、通信、卫生等部门拟订本行政区域的雷电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二十一条雷电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二)雷电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三)雷电灾害的分级与影响分析准备;

(四)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准备;

(五)雷电灾害的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六)发生雷电灾害时的应急保障;

(七)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等应急行动方案。

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进行修订。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第十一条所列的建(构)筑物或设施的使用单位应当制定雷电灾害应急抢救方案,建立应急抢救组织或者指定兼职的应急抢救人员,落实应急抢救责任。

雷电灾害应急抢救方案应当报安全监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二十三条雷电灾害发生后,有关单位应当迅速实施应急抢救方案,并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安全监管部门、气象主管机构,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破坏事故现场。

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安全监管部门、气象主管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组织抢险救灾,防止灾情扩大,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将雷电灾害情况上报上一级行政机关。

第二十四条市、县人民政府接到雷电灾害险情报告后,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雷电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雷电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雷电灾害救援工作,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第二十五条发生雷电灾害后,安全监管部门、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组织调查,查明性质和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并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阻挠对雷电灾害的依法调查处理。

第二十六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雷电灾害的情况,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编制雷电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或者未按雷电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履行职责的;

(二)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雷电防御装置设计方案作出行政许可的;

(三)对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人员颁发雷电防御装置检测、工程专业设计、施工资质证书和资格证书的;

(四)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雷电灾害灾情的;

(五)在雷电灾害防御、应急处理中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有其他渎职、失职行为的。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应当安装雷电防御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二)雷电防御装置设计方案未经审核同意,擅自施工的;

(三)雷电防御装置未经竣工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

(四)雷电防御装置使用单位拒绝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防雷安全检查,拒绝实施定期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绝整改的。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处以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在雷电防御装置检测、工程专业设计、施工活动中弄虚作假的;

(二)无资质、资格证书或者超越其资质、资格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雷电防御装置检测、工程专业设计、施工业务的;

(三)伪造、买卖雷电防御装置检测、工程专业设计、施工资质、资格证书的。

法律、法规对前款行政处罚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条在本省管辖的海域从事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篇6

我是2008年走进国华定电的一名电气检修工。从我们入厂的第一天,相关部门就对我们进行了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当时,记忆最深的就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八个字。从那一刻起,我就意识到定电公司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一直以来,我厂在每周二下午都要对一线生产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开始,我还认为这些活动只是流于形式的。但是,煤矿塌方、瓦斯爆炸、重大火灾,等一系列重大安全事故摆在我们面前时,我终于从麻木中惊醒。

近年来,我厂也组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等与安全相关的主题活动。通过近几次的安全培训,使我感触很深。

首先,要强化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一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这是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也是长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经验总结,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而且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上升到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深刻认识抓安全就是抓发展,抓安全就是抓稳定,抓安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道理,并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经营、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在正常生产组织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二要加大事故隐患的查治工作,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预防工作一定要经常化,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做好安全事故的隐患排查工作,积极鼓励职工帮助查找、发现事故隐患,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安全检查是落实责任、规范管理行为、发现事故隐患、促进隐患整改和减少"三违"的有效手段,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积极有效地消除生产现场存在的各类事故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三要加强宣传培训教育,严格执行三级安全教育,保证分厂员工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培训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素质,杜绝"三违"的有效途径,以三级安全教育为基础,从安全生产方针、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防范技能和意识等方面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有效的减少,甚至杜绝事故的发生。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篇7

【关键词】:安全生产;发展理念;综合治理

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全面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标准,提高煤矿技术水平,务实安全生产基础;坚持以法依规生产经营,切实加强安全临管,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主体责化落实和责化追究,促进我国煤炭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

所谓安全生产,就是指为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内容包括:制定劳动保护法规,采取各种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方面的技术组织措施,以及经常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活动等。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方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安全第一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统帅和灵魂,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根本途径,综合治理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手段和方法。

一、人人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发展理念。因为以煤矿自然灾害的复杂性来讲,除一般工业生产具备的自然灾害外,至少还存在着六大方面的严重威胁,即水、火、瓦斯、煤尘、煤与瓦斯突出和顶板事故;而从采掘、通、运、机、电等系统来讲也时常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因此,从煤矿事故的多样性、复杂性、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等方面来讲就必须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个强烈的安全意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的自我生存意识、强烈的群体安全意识。大部分人安全意识薄弱,首先弱在他们“安全第一”“安全为天”的意识没有建立。“安全第一,安全为天”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其次,弱在安全意识淡薄。人们之所以做不到安全第一,之所以做不到预防为主,根本在于主动性不够,在于不知道“安全究竟为了谁”。如果人人都把安全当作别人的事,不把自己作为安全的主体,没有了主动性,那么我们的安全工作就很难搞好。一般说人的安全素质分三个层次,安心意愿是核心层次。我们要想让每个人形成一种强烈的安全意愿,煤矿企业的各级管理就必须从情感出发,以人为本;有了情感依托,才会有态度的转变。所谓安全意愿,就是指要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实现安全绩效的意志和愿望。安全意识往往停留在思想上,而安全意愿不仅仅是在思想上,同时还在情感上主动支追求。一个不具备安全生产意愿的人,一定不具备主动履行职责的行为。只有在强烈的安全生产意愿的驱动下,大家都来自觉地履行安全职责。安全管理,还要根据生产能力的大小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确保煤矿生产的正常运行,更要加大各项制度的落实程度,执行力情况的检查;还要在实践工作中加大对每个矿工接受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意识的考验和考察,培养和教育我们大家由“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使我们真真正正的懂得“安全是为了我”,才能警钟常鸣,时刻绷紧安全弦。长期的安全培训,安全教育,多次反复的安全检查,安全学习,定期或不定期的防灾安全演练,加之反面事故的经常性的警示,每日每月安全工作的熏陶就会使我们形成一个“我要安全”“安全是为了我”成为一种习惯。只要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的煤矿就会安全运行、高效生产,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二、要让每个人都必须掌握自己所从事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安全知识。什么是安全知识,就是我们要在工作中应知应会如何操作,如何使用,如何安全工作,熟悉掌握相关的安全要求。对煤矿的三大规程,即《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作业规程》、《煤矿技术操作规程》以及本矿的安全制度、安全常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会用会管。煤矿井下开采存在着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存在着煤尘爆炸、火灾、煤炭自燃等危险,严重制约着煤矿安全生产。搞好“一通三防”工作,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杜绝重大事故、实现煤矿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的关键。为了创造良好的煤矿生产作业环境,对瓦斯、煤尘和火灾实现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最经济、最基础的解决方法就是认真搞好矿井通风工作。水害是煤矿六大灾害之一,我们必须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认真落实防治水害的“十六字”原则即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顶板事故是指在井下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因为顶板意外冒落造成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和生产中止等事故。必须加强顶板管理,任何一个井下作业人员每时每刻都在和顶板打交道,疏忽了就要挨砸。煤矿电气化事故不仅影响了矿井生产,而且会对矿井安全和工人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由于煤矿井下环境的特殊性,所以要求使用的电气设备均为防爆型。所谓防爆型电气设备就是能在一定的爆炸危险场所安全供电的电气设备。为防治煤尘爆炸必须认真实施喷雾洒水、通风除尘、净化风流、清除落尘,以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篇8

一、指导思想

1、以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狠抓工作责任和措施落实,强化职工安全防范意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各种事故的发生。

2、开展车辆和消防检查工作,在查出存有安全隐患的基础上,认真进行整改工作,加强安全检查工作,并组建应急救援队伍,一旦发生隐患,能急时组织指挥队伍开展救援工作。

二、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我局一直把消防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健全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要求各股室都要做到由主要负责人作为消防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与各部门签订《车辆和消防安全工作责任书》,并将责任书的内容落实到每个股室、岗位和个人。

三、认真开展监督管理工作

为有效的开展安全监督管理,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结合全年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开展隐患排查,经排查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安全教育形式,力度不够;二是疏散指示标志不明;三是未定期开展电源切换及消防排烟试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局制定了整改措施:一是加强对驾驶员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二是制定规范的疏散指示标志;三是定期开展电源切换及消防排烟试验。年初以来: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和计划安排,我局组织召开本局车辆和消防安全工作会议2次,组织安全检查4次,对查出安全隐患3条已整改到位。

四、工作措施

(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提高隐患危机意识,继续强化和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做到由主要负责人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预防安全事故的一项长期制度坚持下去,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篇9

二、出生要打预防针宝宝出生后24小时内要及时打乙肝疫苗第一针和卡介苗;满1月龄时打乙肝疫苗第二针;满2月龄时吃小儿麻痹糖丸第一剂;满3月龄时吃小儿麻痹糖丸第二剂,同时打百白破第一针;满4月龄时吃小儿麻痹糖丸第三剂,同时打百白破第二针;满5月龄时打百白破第三针;满6月龄时打乙肝疫苗第三针;满8月龄时打麻疹疫苗第一针;满1岁半至2岁时打麻疹疫苗第二针,同时打百白破第四针;满4岁时吃小儿麻痹糖丸第四剂;满6岁时打麻疹疫苗第三针,同时打白破二联疫苗。请记住这些疫苗费是由政府买单的。免费接种,必须要享受的哟!

三、这些疫苗都预防些什么病以上五种疫苗可预防7种疾病,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小儿麻痹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麻疹疫苗预防麻疹。这些疫苗必须要按规定的程序使用,千万记住不可漏打。

四、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应该履行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儿童必须接种以上5种疫苗,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保证儿童及时接种疫苗。一定要依法履行义务!

五、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健康市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及适龄儿童的疾病预防工作,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她们都居住武汉,享受市民和儿童同等的待遇,同样享受市免疫预防服务系统提供的服务和5种免费疫苗的接种服务。公安、教育、社区等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部门请给她们提个醒;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关心自已的同时别忘了关心身边这些外来的朋友;尊敬的家长,您的艰辛我们理解。可再忙也不能耽误孩子!一定要履行职责哟!

六、到哪里打预防针市免疫预防服务系统可为您提供及时、安全、有效、温馨的预防接种服务,一方面您可以到您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疫预防服务定点门诊接种(郊区到您所在的乡镇卫生院免疫预防服务定点门诊);另一方面您可以拨打以下18部咨询服务电话咨询;为您提供服务。免疫机会请不要错过!

七、这些疫苗孩子们要打、也要打为了减轻疾病负担,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市根据疾病流行趋势以及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常年或定期开展其它相关疫苗的接种工作,这些信息辖区内免疫预防服务定点门诊会主动为您提供,您也可通过市内媒体的相关报导或登陆我们的网站获取。这些疫苗分别是:甲型肝炎疫苗、流脑疫苗、乙型脑炎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和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等。预防疾病,享受健康!

八、入学要带接种证预防接种证是记录和查验儿童接种疫苗情况的凭证,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免疫预防服务定点门诊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儿童居住地发生变化时一定要到居住地免疫预防服务定点门诊办理迁入和迁出手续。一定要妥善保存哟!

九、打预防针该注意些什么

1、接受免疫预防服务的对象或者其监护人应按医生预约时间带预防接种证到居住地免疫预防服务定点门诊接种疫苗。

2、接受免疫预防服务的对象或者其监护人应主动向医生了解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如实向医生告知受种者健康状况后在接种证上签字。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篇10

二、出生要打预防针宝宝出生后24小时内要及时打乙肝疫苗第一针和卡介苗;满1月龄时打乙肝疫苗第二针;满2月龄时吃小儿麻痹糖丸第一剂;满3月龄时吃小儿麻痹糖丸第二剂,同时打百白破第一针;满4月龄时吃小儿麻痹糖丸第三剂,同时打百白破第二针;满5月龄时打百白破第三针;满6月龄时打乙肝疫苗第三针;满8月龄时打麻疹疫苗第一针;满1岁半至2岁时打麻疹疫苗第二针,同时打百白破第四针;满4岁时吃小儿麻痹糖丸第四剂;满6岁时打麻疹疫苗第三针,同时打白破二联疫苗。请记住这些疫苗费是由政府买单的。免费接种,必须要享受的哟!

三、这些疫苗都预防些什么病以上五种疫苗可预防7种疾病,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小儿麻痹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麻疹疫苗预防麻疹。这些疫苗必须要按规定的程序使用,千万记住不可漏打。

四、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应该履行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儿童必须接种以上5种疫苗,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保证儿童及时接种疫苗。一定要依法履行义务!

五、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健康市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及适龄儿童的疾病预防工作,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她们都居住武汉,享受市民和儿童同等的待遇,同样享受市免疫预防服务系统提供的服务和5种免费疫苗的接种服务。公安、教育、社区等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部门请给她们提个醒;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关心自已的同时别忘了关心身边这些外来的朋友;尊敬的家长,您的艰辛我们理解。可再忙也不能耽误孩子!一定要履行职责哟!

六、到哪里打预防针市免疫预防服务系统可为您提供及时、安全、有效、温馨的预防接种服务,一方面您可以到您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疫预防服务定点门诊接种(郊区到您所在的乡镇卫生院免疫预防服务定点门诊);另一方面您可以拨打以下18部咨询服务电话咨询;为您提供服务。免疫机会请不要错过!

七、这些疫苗孩子们要打、也要打为了减轻疾病负担,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市根据疾病流行趋势以及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常年或定期开展其它相关疫苗的接种工作,这些信息辖区内免疫预防服务定点门诊会主动为您提供,您也可通过市内媒体的相关报导或登陆我们的网站获取。这些疫苗分别是:甲型肝炎疫苗、流脑疫苗、乙型脑炎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和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等。预防疾病,享受健康!

八、入学要带接种证预防接种证是记录和查验儿童接种疫苗情况的凭证,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免疫预防服务定点门诊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儿童居住地发生变化时一定要到居住地免疫预防服务定点门诊办理迁入和迁出手续。一定要妥善保存哟!

九、打预防针该注意些什么

1、接受免疫预防服务的对象或者其监护人应按医生预约时间带预防接种证到居住地免疫预防服务定点门诊接种疫苗。

2、接受免疫预防服务的对象或者其监护人应主动向医生了解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如实向医生告知受种者健康状况后在接种证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