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游戏十篇

时间:2023-04-05 18:31:29

班会游戏

班会游戏篇1

由于主题班会的直接教育对象是学生,因此,主题班会的内容安排和程序设计一定要优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低年级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转变,但此时的抽象思维依然具有很大成度的具体形象性。而游戏的具体形象性又是最能吸引小学生的。这样,游戏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他的实际年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要高一点。在游戏中,儿童的言语、符号活动作为中介可以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鉴于此,我在多年的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常常会根据班会的主题设计一些小游戏。这些小游戏不但形式简单、便于操作,而且活泼有趣、意味深远,为主题班会课增色不少,同时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现遴选几例与大家分享。

[主题班会一]你好,新同学!

游戏名称:找同伴

游戏目的:刚上一年级,同学之间互相认识的很少。该游戏将通过道具协助同学们寻找自己的同伴,从而给学生创造彼此认识或交朋友的机会。最终使班级成员尽快融为一体,为创造和谐团结、奋发向上的班集体奠定基础。

游戏规则:(1)以班级人数为48人计算,教师准备4个拼图。每个拼图都可分成12块。(2)教师把拼图打乱之后发给所有学生,每人1块。(3)教师告诉学生每个人根据手上的拼图去寻找其他同伴。大家如果找到自己的同伴就围坐在一起。看哪一组最快。(4)拼好拼图的组,同组同学可以相互做自我介绍,并共同为自己的组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

游戏反思: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总是习惯于相信和信任与自己有某种相同地方的人或物。游戏中的拼图道具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它为学生们创造了一种值得信任的理由,为大家找到了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从而使新同学之间的交流在较短的时间里变得很自然,并有效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主题班会二]团结就是力量

游戏名称:同心协力

游戏目的:有效地导入班会主题,调动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兴趣。在游戏中体会友谊的珍贵和协作的乐趣,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游戏规则:(1)请8名学生上讲台,自主选择每两位为一组。(2)每组学生背靠背蹲在地上,两人双臂相互交叉,合力使双方一同站起来。(3)其余学生观看助威。最先站起来的组为优胜者。(4)让获胜组的同学讲获胜的诀窍和感受。

【游戏反思】在这个游戏中,两个人组成了一个整体。参赛的两名学生一定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步调一致、目标一致。只有整体合力配合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反之,力气再大也不可能顺利完成。游戏获得成功的组要总结成功的诀窍,深思受到的启示;游戏失败的组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寻找失败的原因。这个游戏在主题班会课的开始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而且游戏的反思直指此次主题班会的核心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主题班会三]我的责任

游戏名称:勇担责任

游戏目的:“责任”这个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深奥,但是深奥的道理却常常会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以具体的事件浅显地折射出来。按时上学放学是责任;认真完成作业是责任;犯了错误及时改正是责任;外出时向父母打招呼还是责任……从小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心,不仅是一个人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保证一个人在长大成人后能够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关键。许多违法犯罪的行为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当事人缺乏责任心造成的。因此,从小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非常重要。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帮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要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游戏规则:(1)指定16名学生站成两排,每排8人。相邻学生之间相隔一臂的距离。教师喊“一”时,向右转;喊“二”时,向左转;喊“三”时,不动。(2)当有学生做错时,做错者要主动走出队列,站到大家面前先鞠一躬,再举起右手高声说:“对不起,我错了!”(3)做几个回合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游戏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借此展开讨论。

班会游戏篇2

关键词:贵州农村 大班幼儿 社会性游戏 游戏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社会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幼儿逐渐了解社会关系,获得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而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①。它是在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往往在儿童的游戏发展过程中能够表现社会性发展的规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帕顿认为,儿童从2岁开始,就进入了从非社会性到社会性意识,再到距离接近,最终到进行交往的发展过程之中②。他通过观察托幼机构中幼儿的游戏,根据在游戏中幼儿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和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社会性发展为标准对游戏进行了分类,以后经鲁宾(Rubin)等人进一步修订,形成了较成熟的社会性分类。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偶然的或无所事事的行为

幼儿的行为缺乏目的性,带有很强的随机性。例如,在房间里东游西逛,左瞧右看;在椅子上爬上爬下,摸摸这个,翻翻那个,有时会为偶然出现在他视野内的人或物所注意,但却不会专注很长时间。

2.旁观行为

幼儿在旁边观察同伴的活动或游戏,偶尔会与之交谈,或提出建议,或分析利弊,但在行为上却并没有参与到游戏中去。旁观与无所事事这两种行为的不同就在于无所事事的行为没有目的性,在空间位置上也没有固定性;而旁观则通常是站在别人旁边,能够看到他人的行为,也能听到被观察者之间的谈话,耳闻目睹所发生的活动,只是没有加入游戏中去。

3.单独游戏

幼儿单独一人进行游戏。即使旁边有其他幼儿在场,也是“独行其是”,如无人之境,各人玩各人的游戏,摆弄各自的玩具,既不进行交谈,也不在一起共同玩耍,是一种没有玩伴意识的个人游戏行为。

4.平行游戏

幼儿以及他旁边、附近的幼儿都在玩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游戏,但彼此之间不进行交流,也没有合作,各玩各的。例如,安娜和佐伊各自在画架的一边画南瓜,双方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能与之目光接触,但彼此之间没有发生互动。这类游戏一般发生在儿童初期。

5.联合游戏

儿童和他人一起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也没有建立起集体活动的共同目标。这类游戏从表面上看,幼儿共处一个集体,且有材料的借入借出而互有沟通,也有动作的配合,甚至发生抢夺或攻击行为,但每个幼儿仍然是以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为中心的,没有共同的目标和明确的组织分工,他们只是呆在一起玩耍,其行为的社会性仅仅是同伴交往关系,而不是游戏中的合作关系。此类游戏一般发生在4岁以后。

6.合作游戏

几个幼儿在一起围绕一个共同的游戏主题,通过协商与计划,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的游戏。在合作游戏中,游戏目标是经过协商的、一致的;角色是互补的、相关联的;任务是共同完成的;且有较明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有组织意识、规则意识和团体意识,这类游戏一般在5、6岁才得到发展,是幼儿社会性比较成熟的表现。

在以上六种游戏类型中,随着游戏类型的变化,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随之不断提高,合作游戏中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最高。前两种实质上并不是真正的游戏行为,故称非游戏行为;而“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因没有或很少表现出行为的社会性,因而被合称为非社会性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则合称为社会性游戏。帕顿的这种游戏分类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不同的游戏类型中,儿童社会性发展和表现的差异,因而常被用作评价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③。

二.贵州农村大班幼儿社会性游戏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贵州农村大班幼儿的社会性游戏发展水平。具体依据帕顿的游戏分类,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根据帕顿的游戏分类,制作成观察记录表,运用观察记录表在贵州省某农村地区随机选取两所幼儿园,每所幼儿园中又随机抽取两个大班,对这两个大班中的所有幼儿共132个,每天从早上9:00到11:30观察幼儿所进行的游戏,每班连续观察一个月,共三个月,每天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观察表里。

三.研究结论与思考

1.在游戏开展方面,贵州农村大班幼儿以非社会性游戏和非游戏行为为主,社会性游戏开展不多

每个儿童从一出生,就开始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当孩子开始对母亲的报之以动作或微笑时,就开始了他的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生活范围逐渐扩大,社会经验日益增多,他们要学会与父母、同伴以及其他人进行交往、接触,并逐步建立起与父母、与同伴比较稳定的关系。可以说,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期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儿童以后的发展。而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游戏能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游戏还能促进幼儿自我调适能力的发展,所以说游戏,特别是社会性游戏是促使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④。

但是从研究中我们却发现,贵州农村大班幼儿在游戏的开展方面,主要以非社会性游戏和非游戏行为为主,两者共占幼儿游戏的78.18%,因此,这种现象不利于发展大班幼儿的社会性水平。所以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应该重视起来,针对此现象提出有力地解决措施,帮助和支持幼儿社会性游戏的开展,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例如,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社会性游戏。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创设一定的游戏情景,让幼儿自己通过协商和讨论,分工和合作等,扮演各种角色,来提高幼儿的社会性游戏发展水平。

2.贵州农村大班幼儿社会性游戏发展水平总体较弱,特别是合作游戏开展得最少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游戏是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游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笔者的调查中却发现,贵州农村大班幼儿的社会性游戏发展水平较弱,特别是代表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最高的合作游戏开展得最少,这不利于幼儿社会性水平的健康发展。

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做到:第一,为幼儿开展社会性游戏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支持。教师和家长可以适当地为孩子准备游戏的场所、设备和玩具材料,来激发幼儿的游戏愿望和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同时以鼓励、支持的态度对待幼儿;第二,帮助幼儿确定社会性游戏的主题,教会幼儿学会分工合作,协商并扮演好游戏中的各种角色。教师和家长可以在游戏开始时明确游戏的主题,让孩子清楚游戏如何开展,并要教会幼儿分配角色和扮演角色,不要让孩子总是扮演同一个角色,可以适当转换其他的一些角色;第三,善于观察幼儿,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促进社会性游戏情节的顺利发展。同时,教师和家长最好还要对孩子所进行的游戏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以逐步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更好地发挥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2]乔・L・弗罗斯特、苏・C・沃瑟姆、斯图尔特・赖费尔著,游戏和儿童发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郑名主编,学前游戏论[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周亚明,角色游戏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J],教育交流,2008年第6期

[6]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注 释

①李生兰著,学前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9

②乔・L・弗罗斯特,苏・C・沃瑟姆、斯图尔特・赖费尔著.游戏和儿童发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57

③郑名主编,学前游戏论[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280。

④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3-38。

班会游戏篇3

1、猜数字:

游戏规则:先由一个人来写一个1至100之间的数字,4组同学选出一个代表,然后大家在1至100间进行猜测。每猜一次范围缩小,最后猜中的人的那组同学要罚唱歌,另外三组能加分。

2、开火车:

游戏规则:在开始之前,每个人说出一个地名,代表自己。但是地点不能重复。游戏开始后,假设你来自北京,而另一个人来自上海,你就要说:“开呀开呀开火车,北京的火车就要开。”大家一起问:“往哪开?”你说:“上海开”。那代表上海的那个人就要马上反应接着说:“上海的火车就要开。”然后大家一起问:“往哪开?”再由这个人选择另外的游戏对象,说:“往某某地方开。”如果对方稍有迟疑,没有反应过来就输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班会游戏篇4

关键词:小班;幼儿角色;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65-01

"游戏教学是一种理念,一种习惯,最本质的目的就是在各种形式的游戏中,让幼儿获得潜在的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各种经验,教师要有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水平的敏锐观察力,具有善于捕捉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潜规则意识培养的睿智,具有灵活的组织等能力,以促进小班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1.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主体意识

新纲要倡导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当然包括角色游戏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应努力激发幼儿的主体意识。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角色游戏不仅能给小班幼儿带来无穷的欢乐,更能让小班幼儿通过角色游戏进行学习、发展。在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通过想象情景,模仿成人的活动,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以满足自主的意识。比如,穿脱衣服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可以为小班幼儿设计《帮帮小娃娃》的角色游戏,同时准备各种漂亮的娃娃衣服,教师有效地鼓励小班幼儿来抱抱娃娃,亲亲娃娃,帮娃娃穿穿衣服。小班幼儿们会主动地参与角色游戏,会在角色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穿衣服的本领。在轻松的角色游戏中培养了小班幼儿的主体意识。

2.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师应把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贯穿于整个角色游戏之中。通过人物故事,让小班幼儿能主动地向榜样人物学习,学习榜样人物良好的意志品质。比如在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教育小班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按社会道德要求去行动,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角色游戏中的比赛性活动,小班幼儿特别感兴趣,可以通过比赛来激励小班幼儿克服困难,坚持活动。教师要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征、性别、个性差异和意志发展水平,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小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又有利于小班幼儿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一些角色游戏。教师要善于培养小班幼儿掌控合理的愿望,对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说大话和硬性坚持。如果说到做不到,会损伤意志,要让小班幼儿区别哪些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哪些是不好的意志品质,在角色游戏活动中要培养小班幼儿胜不骄、败不馁,能诚恳地作自我批评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在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良好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做幼儿的榜样,要小班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让小班幼儿能相信自己的力量,以有效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

3.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技巧

班会游戏篇5

【摘要】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在总结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心理的特征,分析、调查、研究影响幼儿合作意识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才能有效探索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合作意识;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09-01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强调了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前教育学》也指出,要为幼儿创设与周围人们交往的机会,要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要发挥儿童群体作用。所以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是早期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当今社会合作是一种优秀品质,如果幼儿具有合作能力,也就具备了团队精神,将更有利于他立足于世。在幼儿保教过程中要激发幼儿的合作兴趣,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合作的技巧,为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实现在角色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大班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和发展他们的合作能力,教师就必须要分析、研究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培养的各种优势因素,从而探索培养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途径,增强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合作行为方式,体验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

一、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心理因素是关键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心理因素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运动、变化着的心理过程,包括他们对角色的感觉、知觉和情绪体验及个性特征等,我们称为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内因”。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在心理层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内因和外因。而内因一向被认为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则是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根据,内因是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基础,是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内在本质,是角色游戏培养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角色游戏的选择和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基本趋势。在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心理结构中,认知是最重要的因素,动机和情绪是基本成分。其中,创造性想象是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内源性动机和愉快的情绪体验是最稳定的成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语言和动作是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心理因素的直接表现,也是观察与分析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心理的媒介。角色游戏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包括游戏语言和角色语言。游戏语言具有交流、组织及调节的作用,体现幼儿对游戏的向往、追求和在游戏中体验的满足;角色语言是角色体验及其外化的表征方式,由所扮演的特定角色的规定性所决定,充分展示了假想中的“自我”。

角色游戏过程的动作包括表情、手势及材料操作,也是心理因素的情感交流、角色扮演或者造型的基本表现方式。表情、手势和语言共同表现游戏情节和主题,操作则是外部动作与内部思维、想象在材料使用上的综合表现,反映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并体现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情境的激励功能。

二、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生理因素是保障

5~6岁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也是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此时,幼儿身心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身体比较结实,活动量大,手的动作精细、准确和熟练,更能独自活动。基本活动习惯已经初步形成,并能够自理,但是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大班幼儿初期,男孩的平均身高是109.6厘米,女孩是108.7厘米。男孩平均体重是18.5千克,女孩是18.1千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动作开始出现协调性和稳定性,基本掌握了主要的全身运动。会把几个运动要素统一为一个运动,并能做一些复杂运动。

大班幼儿逐步协调的生理机能,为角色游戏的开展提供了适应性保障。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使用的角色大多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或物,极少有幼儿自己凭空创造出的角色。这说明幼儿的游戏内容是源于生活的,是幼儿在自己生活环境中直接或间接经历的人或事经过加工、理解后作出的一种积极反应。这种生活性的角色表现是大班幼儿生理逐步协调的呈现形式。

三、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家教因素是保证

幼儿家庭教育一般指父母通过教养行为影响儿童的发展或通过环境设置来构成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形成特定的期望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出不同特征的儿童。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第一个接触的生活环境,他们在这个生活环境中生长发育。从模仿父母开始,学习去适应人类社会,并且逐步掌握在人类社会中进行活动的各种能力。家庭教育区别于幼儿园教育,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血缘的关系,以亲子之爱的感情与信任连接起来的亲密关系,是任何机构都无法比拟的。并且,由于幼儿很少与社会接触,主要在家庭中成长和生活。因此,更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实践告诉我们,孩子道德的好坏、品质的优劣、性格的刚懦等无不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从小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长协作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材的爆发力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其实就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为幼儿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以自身良好的品德、言行感染幼儿,从而促使幼儿合作个性和合作品质的健康发展。

四、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保教因素是基础

在大班角色游戏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形象的游戏场地及丰富多彩的游戏道具,激发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兴趣和愿望。幼儿教师通过环境创设,将不同的教育意义渗透在环境中使其物质化、客体化,而且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促进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良好发展。

“幼儿园每日开展角色游戏的时间应不少于30~40分钟。”而目前由于幼儿园常规活动过多,幼儿自由活动时间较少、自主性受到很多制约,致使角色游戏实施困难或者流于形式、幼儿不能尽兴等。因此,幼儿角色要为幼儿提供固定、充足的角色游戏时间,这是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基础。

在大班角色游戏中,帮助幼儿建立长期稳固的游戏玩伴。同伴交往与合作在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方面与游戏起着异曲同工的作用,都能够为幼儿提供互为榜样、相互模仿以积累经验的机会,能够为幼儿建立并内化合作策略等方面起着调节与强化的重要作用。

总之,在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开展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影响角色游戏开展的各种因素,研究它们之间相互的作用机制,把握各种因素促进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开展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提高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范谦.加强幼儿同伴交往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J].黑龙江教育,2002,(4).

[3]喻小琴.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班会游戏篇6

【关键词】小班幼儿,手指游戏

俗话说“心灵则手巧”, 只有“手巧”才能达到真正的“心灵”。这里所说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人体的大脑。训练孩子的手脚,等于给孩子做“大脑体操”。

著名哲学家苏霍姆林斯曾说过:“儿童的智慧是在他的手指尖上” 。对于婴幼儿来说手指的活动,是大脑的体操;活动的是手,得到锻炼的却是大脑。手的动作与人脑的发育有着密切和重要的关系,如:对语言、视觉、触觉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助益。

那么,在小班实施手指游戏会起到什么作用?如何开展小班幼儿手指活动?在小班开展手指游戏应注意哪些问题?

1小班幼儿开展手指游戏活动的作用

小班幼儿手指游戏,是根据3―4岁年龄的幼儿利用自身器官――手,伴随儿歌口令节奏,通过手部动作和言语去构造游戏情境而开展的游戏活动。它是作为操作性游戏的一种,具有简单易学、有趣好玩同时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群,促进大脑与手部神经协调,促成手口一致等特点。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的一个阶段,一方面,他们身上不免还遗留一些婴儿的“脚印”;另一方面,由于小班幼儿生理、心里的迅速发展,又开始具有幼儿显著的特点。而小班的幼儿其注意力容易分散,而恰好这一特点又为教师组织一日活动带来不少阻碍;因此,每当组织活动时,我就会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跟小朋友一起玩玩有趣的手指游戏,逐渐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手指游戏能为一日活动调动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1.1有利于调节幼儿控制能力。

小班年龄的幼儿具有天生的活泼好动、好模仿、情绪异变性、自制能力差、认识思维以具体形象可操作性为主的年龄特点。而手指游戏恰恰能满足幼儿好动、自制力差的特点。在游戏中,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来随时调动游戏规则,不仅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还可以多次重复所感兴趣的动作。

1.2有利于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

手指是每个幼儿看得到、摸的着的物体;在婴儿期时,他们从一出生抱在妈妈怀里开始,大人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叫孩子用小手做各种小动作,并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或当地民谣。这些儿时的记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也是他们接触社会和语言学习的开始。我发现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这种边做动作边念儿歌的手指游戏。

为了调动幼儿对主题活动的兴趣,在组织活动前,可与幼儿一起玩1―2个简单的手指游戏,利用一些简单易学有趣的手指游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例如:“有两只小鸟,一只叫丁丁,一只叫当当;丁丁飞来了,当当飞来了;丁丁飞走了,当当飞走了;丁丁飞来了,当当飞来了;丁丁当当飞来了。” “大拇哥,二拇弟,三姐姐,四小弟,五妞妞,来看戏,手心手背,心肝宝贝”等。这些有趣的手指游戏很容易调动幼儿的兴趣,小班幼儿很喜欢,是百玩不厌的手指游戏,而且大多数幼儿注意力很快被手指游戏吸引,自然投入到集体教学活动中来,便于调节幼儿与教师以最好的状态进入活动,为主题活动作铺垫。

1.3有利于抵抗幼儿注意力的分散。

3―4岁小班幼儿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他们在活动中常不受活动规则的约束,注意力分散不集中。如语言活动中,小班幼儿对于教师过多地“说”渐渐失去兴趣,有的幼儿坐在椅子上和同伴“叽叽喳喳”地说话,有的幼儿开始坐不住要和同伴小打小闹,于是教师开始扯开嗓子大声说话让幼儿安静下来、坐好;而等待幼儿自己安静坐好也需要一段时间,而利用手指游戏恰恰可以产生让幼儿快速集中注意力的效果,老师只要轻轻起个头,幼儿跟随教师一起玩手指游戏。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整理了班级的常规。

对于顽皮的孩子来说,手指游戏又有另外一个作用。我们班上的滔滔和尚尚两个玩皮大王,两人凑到一起总是打闹个没完。老师故意让他们搭档完成两人配合的手指游戏,开始时,两个人一个动作没做完就互相吵起来,老师只当没看见,辅导其他孩子继续做。看着其他一对对小朋友玩得热火朝天,两个皮大王认识到对立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开始协商、配合、互助,现在成了黄金搭档。

1.4有利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幼儿园中,总有一些孩子由于个性、心情等因素不爱讲话不肯配合老师活动,有时不仅不配合而且还哭闹叫嚷,这更加对我们老师组织活动增加了难度。此时,利用一个幼儿熟悉的手指游戏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兴趣就比较简单有效。我们小班的诗韵小朋友,瘦小内向的她,总是以“我没有力气”、“搬不动呀”等借口逃避一些集体活动,但她不逃避手指游戏,老师们就为她开小灶,单独陪她玩手指游戏,除了每天必练的“指指点点”、“伸手”等游戏外,我们从手部动作占很大比例的手指游戏《我的小手有力量》、《数数歌》等入手,让她的小手动起来。现在的她很乐意在大家面前表演手指游戏,动作明显娴熟了许多,人也随之开朗了。

我们班中还有的幼儿性格内向,语言能力发展比较滞后,平时连要求老师添饭都不肯说话,可是在教师带领幼儿玩手指游戏“开门”时他比任何时候都开心、认真,也会自觉地念起儿歌,跟小朋友们一起比划手指动作。孩子的家长也向老师反映他在家时经常玩手指游戏,边念儿歌边动手指动作,一个人玩的很开心。

1.5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一些个性内向不爱说话的幼儿在玩手指游戏时表现出兴趣和自信。手指游戏简单有趣,基本上玩过一两次,幼儿就对该游戏和对应的儿歌有了印象。一般幼儿对于自己有能力学会的东西都会感兴趣,而自己学会了这一游戏又使幼儿对后来同类的游戏产生期待和信心。学会了一个手指游戏,就可以在大家玩的时候参与其中,就多了一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沟通的方式,增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机会,积极的同伴游戏经验对于小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也较为有利。

如我在引导幼儿创编“五指歌”时,运用了图片提示法和动作提示法,收到了一定的的效果。小朋友纷纷投入到窗边的活动中。附上幼儿创编的儿歌:一个手指头,一个手指头,变呀变成毛毛虫,一曲一伸向前爬;二个手指头,二个手指头,变呀变成小白兔,蹦蹦跳跳真可爱;三个手指头,三个手指头,变呀变成小花猫,会抓老鼠本领大;四个手指头,四个手指头,变呀变成小蝴蝶,飞来飞去真漂亮;五个手指头,五个手指头,变呀变成大老虎,啊呜一口吃掉你。由于动作的难度是步步慢慢递进的,儿歌的句式既有简单的重复,也有相对的变化之处。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很顺利地仿编出了这首不错地儿歌,创编出一个有趣的手指游戏,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大大的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深切的感受到手指游戏这一看似简单、小巧、短暂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组织小班幼儿活动中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它既可以转移幼儿注意力使其集中到一点从而保证活动继续有效地进行主题活动,又可以减少幼儿无效等待的时间;手指游戏的儿歌锻炼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升幼儿活动积极性,激发其活动兴趣;此外,它还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和同伴游戏经验的积累,对小班幼儿自信心的树立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2如何展开小班幼儿的手指游戏活动

2.1手指故事表演

手指故事表演是通过故事的贯穿来开展小班幼儿手指游戏;故事表演是符合小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与组织形式一种游戏。教师可先为孩子的5个手指分派上不同的角色(稍大的孩子可自行分派角色),例哥哥、弟弟、妞妞等,也可直接在手指上画上有关故事内容的动物、人物的形象,然后编出不同内容的故事,由十个手指分别上场,使故事变得生动有趣。这种游戏的参与性极强,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

2.2手指歌谣表演

手指儿歌表演是指在节奏鲜明、内容通熟易懂的儿歌或民谣中,通过手指动作的表达。手指游戏的儿歌是朗朗上口,里面还蕴涵着很多知识。如:“请你跟我拍拍手”从这首《拍手歌》中,可以认识到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这就是通过儿歌对幼儿潜移默化的教育知识,并体验在玩中学或学中玩的快乐。

2.3手指数字游戏的表演

我们常把数字、序数、数量词等加入到小班幼儿的手指游戏中,如:“大拇哥,二拇弟,三姐姐,四小弟,五妞妞,来看戏,手心手背,心肝宝贝”,“卷子卷子一、卷子卷子二、卷子卷子三、卷子卷子四、卷子卷子五,准备上山打老虎”、“123、321”等,这些数字手指游戏可以帮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开展小班幼儿手指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3.1根据小班幼儿年龄与身心发展的需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手指游戏。在游戏中有些小朋友的手指反映能力强,有些幼儿的手指反映能力弱,作为游戏引导者的教师就要根据本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来定游戏要求。

3.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手的结构,培养孩子对手指活动的兴趣。认识自己的手,使他知道手有手心、手背、手腕和手指,然后再逐一认识5个手指的名称,如:“大拇哥,二拇弟,中鼓楼,四兄弟,五妞妞唱大戏”。认识后再通过游戏“手指点名”进行巩固,即老师说出一个手指的名称,孩子立即伸出相应的手指并说:“××指到。”先是单手练习,熟练后用双手同时练习。为了增强小班幼儿对手指活动的兴趣,老师还可以安排他玩一些小游戏,如“小老鼠”:幼儿先学用拇指和食指做老鼠,再学习加上中指做老鼠顺着身体爬的动作,这是一个用单手玩的游戏;也可以让孩子的两手分工,一只手做灯,一只手做老鼠,两手配合,共同进行游戏,增加左右手的协调配合能力。

3.3随时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变化,更换游戏规则。在游戏活动中,小班幼儿的情绪易多变,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因此,教师要随时根据孩子的表现调整游戏策略,但也并不是完全按照孩子的意愿来随便更换,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即符合孩子的需要同时也锻炼孩子坚持的意志品质。并让幼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帮助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从小班开始开展手指游戏对孩子的大脑、手指灵活性、思维敏捷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展,孩子们将会从中收获许多,做到了在游戏中学习。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6

[2]《学前儿童教游戏与玩具》上海,华中师范大学

班会游戏篇7

关键词:角色游戏;小班孩子;经验;材料

幼儿是天生的游戏高手,游戏永远是孩子的最爱。小班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喜欢模仿一些他人的行动和语言,扮演一些他人的角色。角色游戏就是孩子们最真实的生活反映,角色游戏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地满足了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孩子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很受欢迎。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带孩子们玩角色游戏。原因有两点:一是每次到了玩角色游戏的时间,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催促我快点、快点。二是角色游戏具有神奇的力量: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这里得到尽情的释放,享受着角色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和;性格内向的孩子也变得与平时完全不同,沉醉在角色游戏给他们带来的无穷欢乐中!所以,我喜欢上了它,我决定,要好好利用这支“神奇的力量”为我和孩子们“服务”。那么,如何让角色游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呢?下面就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教师安于做“旁观者”,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的玩伴

在角色游戏中,孩子生活经验越丰富,在游戏中就越积极,角色扮演越逼真,情节越丰富,孩子们自然玩得越开心。反之,游戏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甚至不能持续。因此,教师要先安于做“旁观者”,在小班孩子游戏水平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观察重点。

幼儿游戏扮演的角色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在面对教室里琳琅满目的玩具时,孩子们会忍不住地去摆弄摆弄,在与玩具的“交流”中他们会很简单地模仿成人的一些动作。比如,我们班的饶某爸爸妈妈是开餐馆的,她就会问其他孩子,“你要吃什么,很好吃的……”点点会抱着娃娃,用调羹喂娃娃吃饭;孩子们还会出现一些相当简单的语言比如:“你别哭!”“快吃呀!”……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以自我为中心,游戏中大多是平行游戏,一起玩时也是各说各的话,专心于自己的游戏,有时也有一些简单的对话,但都是围绕模仿的材料开展的。所以,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材料的自由、选择角色的自由。如果遇到几个幼儿同时争当同一角色,应让他们通过“石头、剪刀、布”,“黑白”配等形式让孩子自己做主,也只有通过自己选择后,他们才会玩得尽兴,玩得开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游戏更符合孩子们的需求。

二、转化幼儿生活经验,使之成为幼儿游戏开展的直接经验

由于小班孩子年龄特点的原因,他们的生活经验很肤浅,只停留在模仿当中。孩子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实物或是具体形象的材料。游戏中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更多依赖玩具进行游戏,满足于玩具的摆弄,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娃娃医院里的医生负责看病,护士负责为病人打针、吊盐水。可是,孩子由于平时很少接触,缺乏一定的感性经验,他们通常认为看病、打针都是医生的事。我们就利用晨间谈话、观看视频等形式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提升游戏经验,确保游戏的顺利开展。教师着重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帮助孩子扮演好角色,并成为孩子游戏的支持者、参谋者。通过这种方法,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学会了互相协商,学会了礼貌待人。有了这样的氛围、空间,孩子们的交往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乐,游戏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三、我的游戏我创造,在玩中提炼游戏经验

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造性的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学科教育的最高价值趋向。教师应培养小班幼儿游戏活动的积极情感,提高游戏水平,并及时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创造性举动。

一次游戏,我去娃娃餐厅做客,慧慧“妈妈”说:“娃娃肚子饿了,想吃汤圆。”厨师说:“我们这有米粉、面条,没有汤圆。”慧慧愣了一下,看了看附近的美工区的孩子在玩橡皮泥,随即找来黄某、田某等几个孩子帮忙,用橡皮泥做了一盘汤圆。这就是我们的孩子,创造性的举动无处不在,老师要善于发现并保护好孩子创造的欲望。

在午餐后的一次偶然机会,我看到班里的几位男孩子用几把小椅子围坐在一起,玩起了“勇夺城堡”的游戏。第二天,他们又围起来,玩起了“坦克大战”的游戏,没有逼真的玩具,也没有任何环境设计,他们却玩得异常投入。于是,我班有了一个“自由区”的游戏角落,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他们想玩的任何游戏。有时,这里成为“娃娃家”;有时,这里成为“小部队”;有时,这里成为“临时医院”……有时,他们还会提前商量好游戏内容,从家里带来相关用具,展开游戏。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角色游戏是3~6岁幼儿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戏。它对小班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或许,我们只有把自己变成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参考文献:

班会游戏篇8

一、亲水教学策略

我园的游泳活动是从中班开始的。幼儿开始学习游泳时难免害怕,他们会找出各种理由逃避,形成阶段性的“心理障碍期”。这一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亲近水,让幼儿喜欢上玩水游戏。

1.迁移――将幼儿熟悉的岸上游戏迁移到水中进行。在幼儿初次下水时,教师组织幼儿玩他们以往经常玩的游戏,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幼儿对水环境的陌生感,转移对水感的注意。如玩游戏“开火车”“荷花荷花几月开”“小手拉小手”,帮助初入水的幼儿学会水中站立、平稳行走,并在与同伴共同行走中,感受到在水中活动的乐趣。

2.特设――特别设计的亲水游戏。一类游戏是帮助幼儿体验水对身体所产生的阻力、浮力,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如教师提供水盆(枪),和幼儿玩下雨、喷淋、打水仗的游戏,逐步发展到让他们乐意亲近水。另一类是幼儿感兴趣的情景性游戏,如“跟鸭妈妈游泳去”,让幼儿头戴鸭子泳帽,伴随着鸭步韵律曲在浅水中欢乐地行走,并用手掌学鸭掌划水的动作,在游戏中协调动作适应水的浮力。

3.同乐――亲子嬉水为游泳学习减压。中班、大班幼儿有的乐水,有的则因还没有熟悉水性而心理负担沉重。可通过组织专门的“亲子嬉水节”活动,使幼儿在亲子嬉水中逐步跨过游泳的心理障碍,感受亲水的愉悦。

二、乐水教学策略

在幼儿对水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体验后,可以通过游戏性的游泳教育活动,帮助幼儿保持对水的兴趣,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基本的游泳技能。

1.快乐训练,提升水性。我们设计了许多游戏,帮助幼儿提升水性。第一类游戏是帮助幼儿学习在水中站立、自由行走,摆脱水的控制,获得自我控制感。如大班游戏“水中接力”,让幼儿学习在水中自由快速行走,保持身体平衡;“捕鱼高手”游戏,使幼儿在了解水中游戏安全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能平稳地在水中自由行走、追逐的快乐。第二类游戏是帮助幼儿学会在水中憋气。憋气,是幼儿挑战自我心理的关键。如中班的憋气游戏“过封锁线”“水底寻宝”。第三类是憋气滑行游戏,要求幼儿在水中憋气滑行15秒~20秒,用于培养幼儿对水的浮力与阻力的控制能力。如大班憋气游戏“我是潜水鲸鱼”,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挑战自己憋气极限的欲望和信心。第四类游戏是借助浮具将头部露出水面进行悬浮。活动中提供泡沫制的背漂器具,让幼儿感知漂浮力的不同,提高对游泳的兴趣和信心。第五类是动作学习游戏,如中班游戏“小青蛙探险”,帮助幼儿学习连续划手滑行。此外还有欣赏类游戏,通过欣赏不同的泳姿,如蛙泳、仰泳等,帮助大班幼儿丰富游泳的感知经验,积累游泳知识,提高游泳的能力。

2.创新思维,乐学善导。水也是幼儿的学习资源,游泳学习中要将幼儿的水中动作发展与认知发展相结合。如教师自编游泳儿歌帮助幼儿记忆游泳的动作;“荷花水中漂”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学会了拿着浮板滑行的动作,还使他们体验到浮板放置水中的位置影响滑行的距离,提高了游泳学习的效果。

班会游戏篇9

关键词:课程设计;区域游戏;创造性思维

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与幼儿的个性化学习和能力发展有至关紧密的联系,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要以幼儿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以培育全面健康发展的幼儿为目标,注重幼儿园课程设计,体现出多维度、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特点,并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和需求背景的不同,实现对幼儿的班级区域课程游戏的动态发展,推动幼儿在课程游戏中的主动体验和个性成长,使幼儿的生活变得更为快乐,在经验累积的条件下,获得幼儿个性化成长。

一、幼儿课程游戏化系统工程的界定及内涵

课程游戏化实质上是一个系统质量工程,它的核心是使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贴近,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幼儿课程,它必须关注课程游戏实践化的质量,它不是用游戏替代其他的课程,而是要将幼儿游戏的理念和精神渗入课程实践内容之中,确保幼儿的自选活动机会和自主游戏时间。例如:在幼儿的不健全的逻辑体系之中,对于抽象性较强的数学课程,要进行数学课程与情趣盎然的游戏相融合的教学,教师可以开展“数学游戏角”游戏活动,让幼儿在体验数学游戏的情境中掌握数学基本概念,有数字速配、数字接龙、大数“吃”小数等游戏,这样,可以在游戏化的情境中树立幼儿基本的数学意识。在树立幼儿科学意识的教学中,可以设想各种游戏,如,在滚蛋比赛游戏化情境中,可以培养幼儿的自然科学意识,在游戏的过程中思索自然科学的内在关联;在“真假蛋宝宝”的游戏情境中,可以让幼儿调动所有的感官进行学习。

幼儿课程文化的基本特征即是游戏化,任何缺失游戏化的课程都是小学化和成人化的,要以幼儿为本,开展快乐有趣、丰富多样、弹性灵活、动态全面的课程游戏,从而生成课程文化的游戏化形式,鼓励课程游戏,使环境服务于游戏,并在观察游戏的过程中指导游戏,从而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得到游戏经验的积累和重组,使幼儿课程体现出自由创新的游戏精神,不断地使幼儿获取新的游戏经验,并在交流的游戏活动中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

二、幼儿课程游戏的思路及实现路径分析

在幼儿课程游戏的班级区域游戏之中,要以游戏的内涵和精神为重点,要让幼儿在班级的区域游戏中体验到主动性、自由性和创造性,在以幼儿为主体的班级课程区域游戏中,汇聚幼儿的所有感官,实现多维的、多层次的游戏活动。

1.丰富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资源,挖掘游戏素材

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要以幼儿喜爱的游戏为重点,总体而言,幼儿班级区域课程游戏之中,建筑区域游戏、音乐区域游戏和“食斋”区域游戏是较为受幼儿欢迎的区域课程游戏,其中:建筑区域游戏的积木体积较大,可以安置在班级教室的走廊区域之内;“食斋”区域游戏内有各种餐具和食物制作的模具,幼儿可以将自主制作的食物进行买卖模拟。在这些区域游戏之中,幼儿可以不受任何拘束,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进行自主的、随意地搭建和捏制,自由发挥空间较为充裕,因此,是幼儿较为喜爱的班级课程区域性游戏。音乐区域游戏也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它可以让幼儿沉浸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之中,享受音乐带来了愉悦心情和轻松体验,尤其是有音乐特长的幼儿,他们对自己的某些音乐特长表现出十足的自信和骄傲,因此,可以根据幼儿的音乐特长选取适宜的音乐区域游戏活动,幼儿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之内获得成功感和自豪感。

2.更新课程游戏教育理念

在课程游戏创建的过程中,更新课程游戏教育理念是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幼儿课程建设管理团队,由上至下形成职责明确的网络,开展幼儿课程游戏教育业务骨干培训,在园内讲坛、同行对话的辐射性效应之下,生成幼儿课程游戏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同时,可以从班级入手,形成班级课程审议、交流小组,以班本课程为核心,进行幼儿一日活动的交流与碰撞,还可以在外援专业对口专家团队的助力下,开展不同幼儿园际之间的互通和信息共享。

3.进行课程游戏结构的调整,避免小学化倾向

在幼儿课程班级区域游戏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作息时间,进行合理而灵活的安排,使课程游戏贴近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要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进行弹性而灵活的变通,保证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有足够的游戏设计时间和体验时间,能够在班级课程区域游戏之中顺畅地进入游戏的探究和创造之中,成为自主游戏的主导者。同时,在班级课程游戏活动之中,要结合不同形式的活动转换,使幼儿在班级课程游戏中进行各种探索性的活动,并在游戏时间之内学习变换游戏思路和游戏角色,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4.构建班级的课程区域游戏环境,优化游戏氛围

在课程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环境需要进行优化和改造,充分发现各个不同区域的游戏功能,使不同的欣赏性区域演变为幼儿的课程游戏活动区域,实现物尽其用、内外兼顾。幼儿的课程游戏环境还要体现出本真自然的特色,使幼儿的课程游戏尽量真实自然,要充分利用环境的不同地貌、材质和排列结构,进行多样化的游戏环境架构,使游戏环境成为与幼儿心灵相通、情意相融的课程,从而摆脱幼儿课程游戏环境小学化、观赏化、“范式”化的不良倾向,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突破固有的游戏思维定势和习惯,尝试用新的视野、新的问题引发幼儿的学习创造性。

总而言之,幼儿课程游戏的优化与创建,需要以幼儿为本体,在班级区域游戏的不同内容之下,实现幼儿与课程游戏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主动进入课程游戏的活动中,丰富幼儿的自身体验,感受课程游戏的快乐情趣,并寻找新的问题情境,进行自由的创意表达和探索,在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反思下,进行课程游戏的可控性运作,有效地提高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的质量,创设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个性课程环境,利用不同课程游戏材质,全面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

参考文献:

班会游戏篇10

关键词:托班;游戏开展

陈鹤琴先生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活教育方法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鼓励在教学中让孩子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使孩子进步。我们为孩子设置区域活动、角色游戏,使幼儿能通过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域,并在各个区域中做他们想做的事,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孩子,给与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暗示,让他尝试自己解决,这类活动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突出了“做”字和“活”字,使幼儿能够在一个处于主动学习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一、在班级里创设一定的游戏环境,营造游戏氛围

1、游戏区域的创设必须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

托班宝宝是以自己的兴趣装扮游戏区的。班级内的游戏区是幼儿的游乐园,他们是那里的主人,所以他们有权对游戏区进行装饰与改动。我们班的“娃娃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刚创设环境时,我制作了卡通的一家三口照片,并且拉上了紫色的小纱做窗帘,多漂亮。可是当宝宝们学会画“毛线团”之后,我在问孩子们:“想把作品放在哪展示?”孩子们居然一起要放进“娃娃家”。或许是因为他们喜欢那里,接着我们又做了很多可爱的“棒棒糖”,然后再布置在“娃娃家”里,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又符合情境。这个游戏区是完全按照幼儿的兴趣来装扮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最大的受益者。

2、根据主题内容投放相应的游戏区域材料。

例如:结合主题活动开展美术制作活动《鱼儿水中游》时,我及时地在美工区添设各种适合不同能力幼儿来制作海底世界的材料。材料既体现出层次性,又能让托班幼儿的粘贴、绘画等方法进行充分展示,如印章画、棉签点画、涂色、粘贴等。只要老师能利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样可以吸引幼儿参与游戏区活动。

3、游戏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应有别于小中大班。

托班宝宝自身很容易被外界新奇事物干扰,一定时间内铺开的游戏种类如果过多会分散宝宝们的注意力,并且这么大的宝宝多以平行游戏为主。因此给托班宝宝准备游戏材料时,游戏材料的种类不要多,但数量一定要多。其实只要每一项的数量足够人手一份,再加上老师适当的参与,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选择生活化的区域游戏内容

1、通过教师积极参与和适时干预激发幼儿兴趣

我曾经开展过“扣扣子”的游戏。看似一个很枯燥的活动,但幼儿觉得十分新奇。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动手欲望实际上是一种本能,当然难度上,教师要把握得当。我首先选择了幼儿自己的小衣服,玩的时候有意识地安排了安静的幼儿参加,当幼儿因为遇到困难而不能坚持时,我适时地参与进来,并没有过多指导,而是默默地和孩子们一起玩,逐渐班里很多幼儿喜欢上了这一活动,他们认为老师也和小朋友一样喜欢这个活动,从而也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2、为幼儿提供操作和实践的机会。

托班孩子的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性阶段,游戏时,如果教师能够注意到这一点,那效果将是显著的。比如玩水游戏,我为孩子提供了几大盆的水和一些瓶、罐及木头、泡沫等辅助物,让孩子们自由地去玩,去自己感受其中的乐趣,通过探索从而获得知识经验,这样的游戏操作活动与教师的凭空说教或是因担心活动中会出现各种意外而对孩子进行高控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在这类游戏活动中,教师可让幼儿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等各种感官来参与,了解各类事物的特性,真正让孩子在做中学。

三、尝试开展简单的角色游戏

我认为托班宝宝对“角色游戏”不应该划分得十分明显,他们基本没有形成社会性别、社会职业分工意识,对生活的感受和观察力尚欠,所谓“角色游戏”只能简单地从他们自身着手,开展类似“娃娃家”的游戏,然而这也是很困难的,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当我带着托班宝宝开展了2次角色游戏后发现,托班幼儿更注重于娃娃家的摆设,游戏中非常依赖玩具,他们对玩具进行操作摆弄,同时又对一些辅助物如:摇摇床、冰箱、微波炉加以“破坏”,他们模仿日常生活中成人生活、劳动的动作,基本没有社会交往。虽然遇到了困难,但是我还是进行了尝试,经过多次反复实践,取得了一些效果。

所谓“角色游戏”就是要有角色分工的。“娃娃家”当然要有“爸爸”和“妈妈”。这里不能仅仅简单的以男宝宝做“爸爸”,女宝宝做“妈妈”,因为托班宝宝受年龄限制,有的还会模糊自己的性别。“角色定位”将是这个游戏成功开展的关键。

1、请对某个物品依赖性特别强的幼儿扮演妈妈。

入园时,每个幼儿都带了小毛绒玩具。经过一个月的适应,大部分幼儿都可以在集体活动时放下玩具了,但始终有几个孩子要一直抱着。这些孩子特别喜欢玩娃娃家游戏,抱着宝宝的动作,延长了幼儿的游戏时间和兴趣。

2、请本班年龄较大的幼儿扮演爸爸。

选择年龄较大的幼儿做“爸爸”,他们对“冰箱”、“摇摇床”、“微波炉”等附属玩具有一定的生活认识,能更好的利用玩具游戏,并带动扮演“妈妈”的幼儿,共同游戏。

四、注重心理环境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提出了“积极鼓励胜于消极制裁的原则”。因此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上,我们要以微笑的眼光迎接每一位幼儿。教师与幼儿交流时应努力使自己的视线与幼儿保持平等对视,托班宝宝更加需要这样的交流;教师经常对幼儿的想法、行为、作品进行积极的肯定,让幼儿消除对教师的恐惧,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功感,从而变得敢问、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见解,使每个幼儿的个性得以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