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十篇

时间:2023-03-18 09:33:40

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篇1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体育电影;应用分析

体育电影在体育课堂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其可以不受天气的制约进行教学。而且还能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体育电影在教育中,已经初步得到应用。其不仅拓展了体育教学的方式,而且对于学生的思维改善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加强体育电影的应用至关重要。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电影的应用概况

(一)体育电影发展的趋势。在目前,很多人已经有了体育锻炼意识,而体育运动也成为了一种健康的运动模式。基于这种背景,体育电影也应运而生。体育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是体育与电影的有机结合,其可以利用体育素材为基础,对人物的形象进行深刻的描述,而且还能以精神为主旨,让人们养成一种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拍出的《体育皇后》开创了中国体育题材电影的先河,这部20世纪30年代出品的无声电影直接奠定了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基础。体育电影在取材方面通常为一些真实的故事,甚至一些片段为真实的片段,这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十分迅速,在20世纪50~60年代。以《两个小足球队》和《球场风波》等为代表的一类体育电影无不散发着新中国特有的气息。谢晋导演的《女篮五号》作为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题材电影,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此可以看出,体育电影极大推动了整个体育文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体育电影文化逐渐加深,从而使得体育电影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二)体育电影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由于体育电影具有较强的体育文化理念,其影响力也在进一步增强。近几年以来,很多大学已经开始尝试以体育电影来促进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开拓,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而且体育电影使得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在逐渐的学习以及反思中,学生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体育观念,从而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但是,在目前很多高校还未树立体育电影教学的教学体系。部分院校甚至还没有体育电影教学的意识,这就使得体育电影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体育电影却能够给学生带来很深的印象。例如以周杰伦主演的体育电影《大灌篮》就十分有教育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白一种坚持不懈的人文精神,还让学生懂得了体育精神的弥足珍贵。虽然体育电影的发展速度还不是很快,但是其发展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体育教学中,体育电影的作用不可忽略。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电影的作用

(一)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热情,开拓学生视野。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较为单一。除了基础的列队以及体育活动,基本没有其他的体育教学模式。很多体育教师都喜欢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这样学生玩得开心,老师也教得省心。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会发现在体育课中不仅一无所获,而且单调的自由活动也会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所以为了在体育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体育电影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十分关键。其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有效激发。而且体育电影能够用声音和图文将体育形式以最为直观的现象体现出来,让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有了更多的认知。体育电影的教学能够较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体育知识能够有更好的认知。使用体育电影能够较好结合教学素材,让学生在体育电影的回忆和反思中对自己的体育课程进行思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体育教学效果。

(二)能够让学生积极进取,培养体育精神。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电影通常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将传统的说教方式,转化为视频动作,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够更好去把握学习的细节。而且体育电影一般具有很深刻的内涵,学生在观看之后基本都会有观后感,在这种感悟中,学生会逐渐养成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意识。大学生在欣赏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自己。很多大学生都能从这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该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必然能够鼓舞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积极向上,奋力拼搏。而且学生的体育精神必然能够得到极好的培养。因为在体育电影中,他们更明白“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人生哲理。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电影的应用分析

(一)应用体育电影,力争教学创新。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渐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体育电影作为媒介,逐渐引导学生在电影中去反思、去学习。从而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要加强教育上的创新,在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法上要有所突破以及创新。例如:在应用体育电影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用心筛选电影内容,将一些积极向上,引人深思的体育电影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同时教师还应当让体育电影与自己所授理论知识相互吻合,要杜绝出现电影与教学相互脱节的现象发生。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体育电影的应用也要适当而且合理,如果能够将传统教学中的优势与体育电影教学相互融合,那么必然能够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各取所长,实现教学的全面创新。

(二)要加强体育电影与体育学科间的融合。在应用体育电影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清楚认知体育电影的运用只是为了辅助体育教学,但是其并非是体育教学的全部。在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还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规律,对教学知识进行整合。在选取体育电影的过程中,要从其本质意义上出发,如果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那么只会浪费教学的时间。另外,要注意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果电影太过于深奥或者其没有什么亮点,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这样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在应用体育电影时,一定要加强其与体育学科之间的融合。让每一位学生在体育电影的引导下,更加热爱体育,热爱运动。

四、结语

体育电影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其对于体育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体育知识有更深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所以体育教学与体育电影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认真筛选适合体育教学的电影,加强其与体育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体育电影的辅助下,体育成绩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屈雯喆.从体育电影看中国体育文化的演进[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

[2]孙永胜,屈雯喆.中国体育电影的文化资本探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

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篇2

[关键词] 电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学为途径,通过理论的灌输来达到教育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而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有其自身的优势,对思想教育的促进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在学校中有选择地利用优秀的影片,让学生观看,使思想教育寓教于乐之中,因而激感、引导理智,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信念、观念、理想。电影这种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的感受比单纯的诉诸情感影响更大。从而对大学生的精神品位产生巨大的影响,达到育人的目的。如何发挥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研究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为此,高校将“两课”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来抓,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因为“两课”的教学内容仅限于理论的阐述,所以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是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形式僵化,无法同学生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脱离了学生思想实际,针对性较差。学生普遍反映“两课”单调、枯燥乏味。又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两课”教师和学生还难以真正走向社会,学生所学知识大多处于理论状态,没有有力的事实说明,因而缺少活力,只能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处于“他律”状态,难以转化为“自律”。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在我国的大学普及,已经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休闲的主要手段。而网络中的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金钱文化、黄色文化、以及反动思想,已经向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找最佳途径,选择最佳载体已势在必行。

二、电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分析

优秀的电影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利用电影艺术形式对人们进行引导教育历来就是我党的传统和优势。将电影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使之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之中,这对于培养学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有比较明显的作用。从电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看,主要表现在:

1.具有激感、升华人格的力量、

心理学认为,德育过程实际上是受教育者知、情、意、行有机整合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情绪体验是德育的枢纽,是道德知识学习的直接动力,因而利用情绪体验可以激发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和愿望。电影是集形、声、光、色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电影以其特定的故事情节和艺术家的表演能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艺术家们的情感越是炽烈,想象就越活跃,情感越具有深度和力度,作品就越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欣赏电影的过程实际上是道德情境化的过程。

电影具有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在看电影时学生们全神贯注,随着电影的情节发展和主人公命运的演变,欢笑、担忧、激动、愤怒、惊喜、发愁,甚至掉下眼泪。影片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情节,激发起学生对英雄模范人物的敬佩和对犯罪分子的愤恨。对助人为乐行为的赞赏和对损人利己行为的谴责,对自己做好事时所感到的自豪和满足,和过失行为的羞愧和自责,这些都是道德情感。道德主体在有了道德情感之后,就会为了这种需要进行道德选择。如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公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在电影院里观看此片的人几乎没有不流泪的,有的观众甚至哭出声来。这种教育的效果是其他形式不可比拟的。

情感是沟通的桥梁,电影的教育功能也是在感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主旋律电影通过描写历史与革命斗争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一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并深刻地揭示出他们的内在情感与性格特征,从而使观众的心灵得到震撼,激起强烈的感情波澜,增强他们对黑暗势力的愤恨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电影作为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艺术形式,还可以起到发展和完善人的思维品质的作用,能够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增强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人的基本素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作用。

2.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把冷冰冰的理念化作可知可感、可亲可敬的教育行为,将德育与鲜活的电影结合在一起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电影以直观形象的声像与故事情节来反映深刻的理性内涵,许能把各种抽象的素质要求通过人物的具体活动体现出来,使学生心中的偶像有了生动的表象依托,电影片段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一些永恒的人生概念如爱、奉献、进取责任、合作等,在观赏电影过程中渗透到了学生的意念中,在学生的主动思索中,融入了主体的人格中,对各种人格的感悟与敬慕,消除了学生对纯粹说教的逆反心理,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思想的熏陶,可以衍生出学生追求高素质的自我完善的需要,深切体验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能在行动中自觉坚持以电影中高尚人的行为为准绳,反省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总之,以学生作为主体地位参与的电影欣赏课能够通过各种感性体验,激发学生高尚理念、调动学生完美的人格,其强烈的教育功能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

人们发现,电影的教育功能不仅表现在某个方面,而是在多个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影对人的影响是渗透到骨髓里的,因此更具教化的力量。所以我们说:电影是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李岚清副总理曾经说过:“运用优秀影片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肯定是有效的办法。”所以电影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3,是培养爱国主义的形象教材

电影艺术也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各种题材的电影可以引导大学生反思历史,观照现实,认识生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的许多电影本身就是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生活风貌的艺术作品,尤其是百部爱国主义影片更具有教育价值,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可以使广大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例如,《李时珍》、《中华文明》系列片等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长征》全景式地 再现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悲壮历程,《重庆谈判》反映国内革命斗争的重要史实,《大决战》系列片展现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宏大场面,《万隆之行》反映了我国外交斗争的不平凡历史,《国歌》刻画了无数爱国者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等。这些不同历史、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电影精品,通过一幕幕历史事件,一个个真实故事,昭示着华夏儿女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让人们为那些伟大的或普通的革命者的生活、情感和奋斗经历所鼓舞,提高人们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4.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主体

大学校园是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现在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一般多为传统的宣传栏、文艺晚会等形式,过于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现在的高校文化活动必须树立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教育目标,转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求知、生存、人际交往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上来。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电影是一种较好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在大学校园里有着庞大的文化层次较高、具备一定的鉴赏水平和善于思想和交流的大学生观众群体,他们不在意对个别明星的关注,更多的是对影片本身价值的判断上。因而大学生对电影艺术有着比其他观众群体更为浓烈的兴趣,是校园电影观众的主体,在观影活动中认同、构筑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他们生活中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可以促成、保持、改变他们的人际关系。

电影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有着雄厚的基础。建国以来,我国拍摄了许多故事片、舞台艺术片、科教片、新闻片,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再加上国外优秀的影片,已经形成了容量巨大的文化资源库。这使电影为大学生服务,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有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基础。电影集思想性、观赏性于一体,更好满足了大学生求知、求新的心理要求,使电影为校园文化服务得以开展起来,也能有效坚持下去。

三、实施电影育人的具体途径

1.用现代网络电影传播媒体的建设管理思想,规划和建设网络电影平台,用优秀的影片吸引上网的大学生。上网和看电影是当前大学生的普遍爱好,所以要彻底摆脱传统影视服务的形式,在校园网上最大限度的扩展电影作品的类型和数量,设置各种服务项目,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对于各种重要的,新鲜的电影信息,要配合以广告宣传、公告通报、电影评论等进行宣传,可以提高影片信息的传播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娱悦效益。

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篇3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主旋律电影呈现出的新特点

近年来,为了弘扬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展现当代英模的精神风貌和感人事迹,一部部主旋律电影隆重问世,接连冲击电影市场,如先前的歌颂当代优秀共产党人的影片《任长霞》《生死牛玉儒》等,以及近期强势推出的带有明显娱乐色彩的战争影片《云水谣》和《集结号》等,都先后在全国各地隆重上映。这些优秀的影片,融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好评,一次次掀起主旋律电影创作的高潮。

纵观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已不单纯是表现“主旋律”精神了,而是在不断进行创新,追求内容或形式上的突破,以迎合当下观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形式上追求画面美感。对于主旋律电影来说,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第一要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欣赏口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希望在感受“主旋律”精神的同时能够欣赏到优美的视觉画面和令人震撼的故事场景。在《云水谣》中,我们首先可以随着镜头的移动欣赏到上世纪40年代台湾地区的部分特色建筑和生活景象,接着又感受到朝鲜战争的震撼场面,然后又仿佛身临其境地置身于神奇美丽的青藏高原《集结号》中的残酷血腥的战争场面,也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其次,在内容上刻画和塑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时代楷模。《任长霞》以现实为背景叙述了河南省登封县女公安局长任长霞忠于职守,亲民爱民,最后以身殉职的感人故事。《生死牛玉儒》描写了牛玉儒在生命的最后一百天发生的故事,他不顾生命安危,带病坚持工作,最后与妻子生死诀别,充分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第三,大牌明星的加盟。如《云水谣》中甜美的台湾女明星徐若萱和大陆的当红明星李冰冰、陈坤等,为传统革命题材增添了青春偶像气息。就连《任长霞》中也邀请到香港明星曾志伟饰演恶贯满盈的黑社会头目。我们可以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突破和创新,才使得近几年的主旋律电影获得如此好的口碑和票房,同时也为主旋律电影更好地走进大学校园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主旋律电影走进大学校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或社会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虽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定的载体,即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输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而主旋律电影能够通过电影这一传播工具向在校大学生传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使他们在接受各种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高校有必要组织学生观看主旋律影片,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随着主旋律电影近年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突破创新,比如上文提到的电影画面的美感、贴近生活的真实故事和鲜活人物以及大牌明星的加盟等,都使得当下主旋律电影更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从而也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

三、主旋律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主旋律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可以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旋律电影具有传播功能,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历史、观照现实。电影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电影艺术可以了解和反思历史,认识和观照现实生活。例如,《八月一日》讲述的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云水谣》为我们再现了朝鲜战争的部分场景,《任长霞》讲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任长霞的部分生平事迹等。这些影片中的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一个个当代共产党人的感人事迹,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草命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并为那些伟大的或普通的革命者的生活、情感和奋斗经历所鼓舞,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增强他们刻苦学习、热爱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美好明天的力量和信心。

其次,主旋律电影具有审美娱乐功能,可以帮助大学生陶冶情操。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蕴涵着丰富的艺术美、自然美和生活美,例如《集结号》中残酷的战争场面所表现出的暴力美,《云水谣》中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美,以及《任长霞》中表现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情美等,都能够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享受,大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培养自己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主旋律电影还具有一定的代偿和宣泄功能,可以使他们的某种愿望得以满足和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起到消除疲劳、调剂身心的作用,将有助于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台他们的情操、完善他们的品德,这恰是电影艺术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的具体体现。

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篇4

[关键词]红;大学生;爱国主义

电影是一门融文学、戏剧、音乐、绘画、摄影等多种艺术门类与高科技于一体的产物,优秀的电影以其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运用优秀红色影片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和语言学习,帮助学生吸取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精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红进校园的现状

近日,笔者对大学生观看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某校在校大学生,人数为600名,其中,男生300名,女生300名。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600名大学生中,有60%的大学生坦言没有观看过红,有30%的学生在无意间看过一两部红,只有10%大学生认真观看过几部红,并从中受到启发。同时我们还发现,大学生们的电影欣赏水平普遍处于“看”的低层次,远未达到“欣赏”的高度。

二、红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优势

1 红对象的优势

作为审美欣赏对象,电影艺术运用声音、色彩、画面、蒙太奇等表现手段,通过视觉造型将艺术还原为真实,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具有极强的视听性和逼真性。这样的艺术形式对青年学生来说独具魅力,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教育,而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排斥感,因此电影艺术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种好形式。

2 红娱乐功能的优势

电影欣赏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文化享受,带有较强的娱乐性和情感色彩,能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审美氛围中达到心灵的共鸣与震撼、情感的宣泄与交流。在这一点上,电影艺术比其他艺术更易受到大众的青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沉重压力,更需要像电影艺术这种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提供情感宣泄的空间。大学生是电影最具影响力的观众层,大学生电影节的巨大影响足以证明这一点。正因为电影艺术受到大学生如此的热爱与欢迎,所以它就更容易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3 电影课程的优势

作为新兴的人文学科课程,电影课突出了对电影作品进行欣赏的实践性教学。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欣赏的主体,教师结合欣赏理论与具体作品对学生的加以积极引导,使其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能有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同时,这一实践过程也能让学生加深审美感性认识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随着审美欣赏能力的提高,他们判断选择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从而自觉地选择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影片,并且在欣赏中不断提高审美欣赏水平。

三、红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教育是适应时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必将担负起国家未来的发展重任,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最为重要的,他们不仅要有聪明的头脑,还要有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电影是多种艺术门类与高科技结合的产物,在帮助大学生改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心理性格和审美趣味以及培养大学生的素质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1 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优秀电影作品寓教于乐、以情感人,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赋予思想品德教育以生动形象的内容与形式,使大学生在高尚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培养善良友爱、正直勇敢的美好品质。

2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不同的时代、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生活面貌、性格特征、社会关系等,都可以从电影艺术作品中得到认识。通过电影艺术欣赏活动,大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并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电影艺术欣赏在培养大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其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需要欣赏主体透过有限的形式去捕捉无限的内容,从视听信息中进一步解读作品更丰富的内涵,通过视听信息之间的联系,乃至象征和隐喻的理解,去破译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主动参与和理性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和精神的塑造,也有助于大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电影艺术兼具艺术性和娱乐性。因此,电影艺术欣赏活动也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走出情感困惑、回归正常心境的良好渠道。由于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再加上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相当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精神,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甚至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近几年在我国部分高校发生的恶性案件、自杀事件以及其他的不道德行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电影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使大学生在电影的音画世界里受到良好的启发与教育,保持健康的心理并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4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

在我国现阶段,很多大学生是家里的独子。独生子女具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但也带来了家庭对孩子的娇惯和放纵,从而形成性格上的普遍共性,如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少关爱,团结协作能力差等。在电影《上甘岭》中,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水,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他们真正做到了一切集体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对突变的生活境遇顽强适应的精神。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同学与老师,怎样对待逆境、怎样学习,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日常的生活理念来教育学生。

5 有助于德育水平的提高

影片《上甘岭》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诚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非凡的战斗才能,再现了志愿军的顽强战斗与爱国主义的精神风范,让人民重温了革命年代激情澎湃的岁月。校园再次掀起了“志愿军热”。观看影片《上 甘岭》,深深激励着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地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决心。同时也让大学生感受志愿军的牺牲与坚韧、崇高的品行和情感天地,他们的人格和风范,令人深思,催人向上。

6 有助于政治思想的升华

《上甘岭》选取英雄八连的视点去表现上甘岭这场战争史上重要的战役。在本片中,战争场面处理上对视觉奇观的营造带给了观众全新的感觉,这部影片先后动用了11万人参加拍摄。单场最多达到了4000人次。大规模的军队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场面效果,震耳欲聋的爆炸场面也冲击着观众的视觉感官。这部影片突出表现了死亡随时来临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八连在最后只剩下了8个人,这种死亡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既让观众感受到他们面对死亡的无所畏惧的高尚品格,也深化了剧情的紧张感,让观众在观影时始终存在着紧扣心弦的担心和继续观看的潜在心理渴求。以平视的眼光去观察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去表现他们为了集体而牺牲个体、为了大家舍弃小家的艰难又坚毅的抉择。这种叙事方法缩短了观众与英雄八连之间的心理距离,其感染力也是更为强烈和质朴的。

四、红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运用

1 开展主题课例研究

“主题课例”是以一部电影为中心,围绕该部电影的背景、人物、制作、主题思想和相关内容等方面专门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可以开展导看、赏析、主题会等活动,同学们可以从以上活动的实施中、从影片本身中悟出了“爱国主义”的可贵。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开展《我的祖国》演唱比赛、电影知识竞赛、电影经典对白表演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活动,评出班级“五大员”:电影故事演讲员、片题介绍员、电影歌曲演唱员、观后感评论员、学英雄树典型先进事迹报道员。并使他们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2 组织好影评视评活动

影评视评是深化影视放映效果的一条根本途径,是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在学生观看电影后,可以有组织地进行影评视评活动。主要采取召开影视评论研讨会,搞好影视知识智力竞赛,开办电影影视评论园地,组织撰写影视评论文章和观后感等,要选择好的影评文章进行评比。这样一来,思想教育变得更加具体,艺术性更为增强,学生受到了平时难以接受到的思想教育。

3 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学校要注意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针对一些传统的德育教育,如爱国主义、感恩、尊师等教育,我们可以把电影画面做成宣传画悬挂在校园内,还定期搞一些主题性展板,把师生的作品在校园内展示。

4 成立红色社团

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篇5

关键词: 教育类电视剧 大学生价值观 影响

一、教育类电视剧的内涵界定

电视剧(TV Play)是一种专为在电视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等现代艺术诸元素,是一种现代艺术样式。教育类电视剧就是以电视剧为载体具有教育意义的艺术形式。其节目灵感多来自生活,取材简单通俗,观众容易产生共鸣。

(一)教育类电视剧含义

教育类电视剧是一种以电视剧为载体具有教育意义的艺术形式。它贴近大众生活,以大众传媒的强烈感染力与观众情感的融合,让观众更深地理解电视剧里蕴含的丰富意义,对观众起到一定的教育的作用[1]。

(二)教育类电视剧的特点

教育类电视剧涉及的内容广泛,最频繁出现的内容多是以社会乃至家庭里的生活反应当下人们的生活现状,在电视剧中放大生活矛盾,然后解决矛盾,教育人们,启发人们,引人深思。教育类电视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活性

教育类电视剧从生活取材,贴近生活,把最平常的生活搬上荧幕,用不平常的方式演绎生活。

2.夸张性

教育类电视剧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生活中的问题,以增强表演效果,吸引观众观看。

3.教育性

教育类电视剧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潜移默化地教会人们如何解决问题,让观众通过艺术审美的形式更深刻地理解与领悟其中的意义。

(三)教育类电视剧的表现形式

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电视剧已成为重要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电视剧走进千家万户,教育类电视剧尤受欢迎。由于受众逐渐增多及大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大,各种教育类电视剧层出不穷,表现形式日益丰富。总结来说,教育类电视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青春校园题材剧。

青春校园剧以描写青少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主要内容。近年来,怀旧风兴起,各种青春校园剧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上映,并引起观众的强烈的反响,比如《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等。

一句“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把多少人带回少年时代,回想起过去,回想起自己曾经的那段往事。青春校园剧讲的不仅仅是回忆,其实也是启示,它教育我们当你还能为某些事努力的时候,一定要努力争取,不要等失去才知道后悔,它以平凡的故事讲述不平凡的道理,叫人难忘。

2.家庭教育题材剧。

家庭教育题材剧以家庭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为主要内容。因为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必须面对的问题,观众看了以后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家庭教育题材剧一直很受大众欢迎。家庭教育题材剧有很多代表作,例如《家有儿女》、《成长的烦恼》、《虎妈猫爸》等。

《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很好地重现家庭生活中孩子教育的种种问题,它向观众呈现了教育孩子不能只重视文化知识,还要重视素质。虽然教育对孩子非常重要,但家长不能不顾孩子感受逼迫孩子学这学那,要明白教育的真正要义。

3.社会问题剧题材剧。

顾名思义,社会问题剧就是反映社会中的问题的电视剧,最常见的就是伦理剧。社会问题剧的代表有《蜗居》、《房奴》、《裸婚时代》等。

曾经某征婚节目里一位女嘉宾以“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红遍大江南北,她什么都不在乎,只在乎钱。这样的思想令人发指,难道人生的就只有金钱吗?

二、教育类电视剧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意义

大学生刚刚脱离繁重学习压力,闲暇时间多了不少,出于娱乐解压,甚至是打发时间的目的,他们开始看剧,并且很容易被电视剧的情节和人物行为吸引和影响。教育类电视剧吸引大学生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他们有时觉得电视剧里的人跟自己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人很像,容易产生兴趣;二是反映一些社会问题,大学生对这些问题容易产生共鸣,与充满朝气和热血的人物特征相符。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对个体评价事务与抉择的标准还不清晰,容易偏离正轨。教育类电视剧凭借其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它凭借大众媒体的强烈的感染力和大学生观看电视剧时情感的不自觉的介入,不仅给大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而且让大学生领悟到一些自己在平日生活中没有学习到的一些道理,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

(一)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规律

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少年期开始的人生价值观,经过时间的发展历程,在大学阶段又接触到有关人生价值的社会现象、理论问题及生活实践,这使他们对人生进行不断探索和反思,并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系统的概括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2]。

大学生是个充满热情和热血的群体,虽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还是很容易脱离正轨步入歧途。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影响:(1)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家庭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受父母的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2)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大学生生活的环境熏陶着大学生的成长,在不同风土人情的不同国度成长,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3)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个人思想进步程度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都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育类电视剧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大学生在生活中频繁接触以电视剧为主要形式的大众传媒,由于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具有很高的学习热情的特点,电视剧对大学生容易产生影响,教育类电视剧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

1.积极影响。

(1)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育类电视剧通过电视剧的形式展示生活中各种棘手的问题与矛盾,树立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标杆,以教育观众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并鼓励和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尤其是对作为教育类电视剧主要受众的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向强化。大学生通过观看教育类电视剧时赞同电视剧里的价值观并逐渐认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通过教育类电视剧中宣扬的优秀精神强化自己的价值观,以达到对自己的价值观正向强化的目的。

(3)开阔大学生视野,丰富价值观。大学生在观看教育类电视剧时会发现许多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思想观点,开始认识到问题的方方面面,渐渐地,大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思想观点将越来越丰富有内涵,所以教育类电视剧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认识发展有很大帮助。

2.消极影响。

(1)大学生价值观趋于庸俗化。电视剧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后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发展迅速的同时,电视剧的质量也开始变得良莠不齐,教育类电视剧也不例外。各种电视剧打着教育类的旗号,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生活闹剧甚至是一些雷人的剧情。有的电视剧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甚至是讨老师、家长的欢心,可是这并不是教育的真实意义。这样的电视剧看久,潜移默化中价值观也会被剧情扭曲。大学生价值观正处在“发展中”阶段,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在这样不良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大学生的价值观会趋于庸俗甚至扭曲。

(2)大学生价值观趋于功利化。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许多人都开始忘了生活的意义,他们开始拼命追求金钱、豪宅、名车,一切都开始变得功利。有的电视剧也是如此,他们传达出思想多是“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考高分、考名校”。这种电视剧看多了人的思想也会跟着变化,逐渐变得功利,一辈子都只为名利卖命,忘了生活的本质。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被这类思想影响熏陶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功利,形成功利的价值观。

(3)大学生价值观趋于迷茫化。由于教育类电视剧的飞速发展,电视剧数量越来越多,它们传达出的精神就会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发展中”的价值观,一下子面对这么多的思想,难免会变得迷茫并不知所措。这时候需要迅速高效地解决教育类电视剧杂乱无章的问题。

三、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教育类电视剧,促进自我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价值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电视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里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形式。教育类电视剧的发展也尤为明显,近年来教育类电视剧产量逐年增加,形式渐渐丰富起来,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大学生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来说很难对多元化的价值思想进行准确成熟的认知,比步入社会的人群更容易受到负面价值观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还不完善成熟,不能轻松适应大众传媒带来的多元化影响。所以大学生应学会利用利用身边资源,例如教育类电视剧,以促进自我价值的形成。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现状

我们的时代迅速发展,一切都在无形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充实,价值观开始变得多元化,人人都信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价值观的发展对大学生来说同样重要。纵观现状,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状况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大学生缺乏实践,社会化程度低,价值观发展受到阻碍。

一个人社会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正确认识时代和社会的使命[3]。不能正确认识使命,必然不能很好地完成使命。使命不能完成,时间长了人便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就会产生消极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少,通常是面临毕业才匆忙进入实践阶段,各自参加几周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便匆忙进入社会。虽说实践也有,但是数量及程度远远不够,所以其社会化程度达不到要求。

2.社会舆论繁杂混乱,大学生价值观发展不良。

我国的大众媒体在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的同时,带来许多信息污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大众媒体准备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可这粮食也需要质量保证。大学生处在价值观的成型阶段,很容易接受一些错误的思想,这会直接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发展不良。

3.大众媒体过分追求个性化,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过度自我化。

追求个性很好,它有利于推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可是过于追求个性对于一些急切想抓住机会证明自己的大学生来说容易产生极端利己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生活上容易产生分散化。

(二)大学生该如何做

作为重要受众的大学生,要多学习多思考丰富自身思想,有自己的对价值观的认识。不把别人说好的东西当成适合自己的,拥有自己的对价值观的认识。面对如今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现状,大学生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应对。

首先,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加深自己的社会化程度,明确自己的使命,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虽然每天都要上课学习,想增加实践也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以另外一种形式参加实践。同时,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明白自己职业的社会使命,便很容易学到许多课堂里学不到的好东西,理解自己的使命并加深自己的社会化程度,让自己的价值观正常发展。

其次,大学生要学会分辨不良社会舆论,与现实相依托。教育类电视剧传达出的思想不一定就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大众媒体的发展良莠不齐,大学生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拒绝观看那些打着教育旗号的闹剧甚至雷剧,不跟风不盲从。从教育类电视剧中学习好的思想,摒弃不好的思想,从根本上拒绝不良思想。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伪鸡汤”要多思考会思考,如花般的年纪就该为自己的未来奋斗,为什么要甘于平庸、归于平淡呢?

最后,努力自我实现,拒绝过于自我化,通过观看教育类电视剧开始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努力向自我实现迈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抓住机遇实现自己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只顾自我化而忽略集体。一直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只迫切地想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即使你成功了,但那只是一时,个人是战胜不了集体的,不然怎么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呢。

所以,对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十分重要。大学生是社会、国家的希望,是建设我们国家的中坚力量,只有大学生在学习,在建设社会与国家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使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走入发展的困境,才会一直强大下去。

参考文献:

[1]李朝阳.电视剧要弘扬正气――谈“反面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误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4).

[2]郭念锋,虞积生.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吴锡存.大众媒体低俗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江苏高教,2006(3).

本文系江苏省省级基金项目支持的科研课题论文。

项目名称:教育类电视剧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状况的调查研究

项目负责人:于丹丹

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篇6

关键词:教育电影 师范教育 功能 效应

在师范教育中,除了利用电影的影像媒介优势以外,电影的题材内容也是重要的教学材料,尤其是优秀的教育电影。所谓教育电影,是指以教育故事为题材,集中反映教育改革、学校风貌、师生关系,以塑造教师形象和学生形象为主的艺术电影和纪录电影。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始终是关涉家长、学校、社会、政府的主要问题,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总会与传统产生许多戏剧性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文学艺术非常关注教育问题,教育电影是思考教育问题、开展教育实践的合适媒介和文本。

西方自二战后开始关注教育电影。《音乐之声》大受好评,《死亡诗社》引起了关于“何为好的教育”的教育智慧的讨论,《心灵捕手》提供了优秀的心理教育范例,《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超越传统与追求真善美的凯瑟琳老师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而《春风化雨》(又译《放牛班的春天》)对教育智慧与爱心抚触作出了新的诠释。中国教育电影也比较繁荣,建国后有《武训传》、《祖国的花朵》、《朝霞》等;新时期以来也产生了多部影响较大的教育电影,如《苗苗》、《烛光里的微笑》、《红衣少女》、《孩子王》、《一个都不能少》等,以及纪录片《高三》、《请投我一票》等。这些电影对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形象以及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冷峻的观察和思考,凸显了富有理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启发价值。

一、教育电影的特性及其在师范教育中的优势

电影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样式,构成复杂、内容丰富,是培养文化艺术素养的优质媒介。正如鲁迅所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教育电影因为关注教育问题,从而在教育媒介与教育内容两个方面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1.媒介的逼真性与教育的现实性

前苏联电影艺术家普多夫金认为:“电影是这样一门艺术,它为力求现实主义地再现现实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电影艺术能够十分准确、十分精细地纪录客观现实,具有视听的真实感,其塑造的人物、叙述的故事、表达的感受真实可信。电影的逼真性不仅是形式的逼真、表象的逼真,更表现为内在本质的真实性,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教育电影极为关注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关注教育现状和教育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教育现实。

2.媒介的丰富性与教育的多元性

教育电影的艺术构成元素丰富,其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都给受教育者展示了无限的观摩和交流体会的空间。教育电影虽然主要是关注和表现教育主题与题材,但同时也会涉及天文地理、时事政治、山川风物等,人与自然、社会的内容无所不包,可以极大地拓宽师范生的视野。而教育就需要多元的内容和形式,于是,教育电影的媒介特性与教育的多元性相契合。例如《放牛班的春天》、《蒙娜丽莎的微笑》等影片,在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艺术等方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同时又反映了西方国家的社会、家庭问题,一些优美的音乐、出色的绘画作品贯穿影片始终,给人以艺术熏陶。这类影片可以带来教育结构的多元性和教育效果的丰富性。

3.媒介的生动性与教育的活泼性

电影可以生动真实地表现声画世界、时空世界和情感世界。对于受教育者来说,电影不仅是“视听盛宴”,也是能带来情感体验和心灵震撼的艺术和生活方式。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不是一言堂,不能满堂灌,而应是一种对话与交流、互动与启发,应该具有更多的活泼性。教育电影因其媒介的生动特性恰好能满足教育活泼性的要求。

4.媒介的梦幻性与教育的启发性

电影是一种时空幻觉,美国电影艺术家奥逊·威尔斯认为“一部影片就是一部梦的彩带”,所以好莱坞被誉为“梦工厂”。电影作为想象的艺术,可以开启观众的想象之门,培养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开启想象、启迪智慧的过程,需要想象力和充满想象力的思考和创造。想象力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进步所必须具备的生命素质,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教育电影中充满了无限想象的行为,它们像梦幻一般给受教育者以极大的吸引力,鼓励他们去竞相施展自己的梦幻能力,去丰富并发展人类的文明。像《死亡诗社

》中对诗意的想象、对生命的憧憬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和生命热情;像《草房子》把异想天开、顽皮淘气的趣闻轶事穿插在主人公桑桑小学六年的成长故事中,留给观众的是诗性的感动,是契合儿童实际的想象与幻想的美妙课程。

二、教育电影在师范教育中的功能与效应

1.树立教育理想——教育追求与职业信仰

在师范教育中,帮助师范生树立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使其坚定执着教育追求,是师范教育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师范生一旦树立了教育理想,选择将教育作为终身职业,那么执着的教育追求便与职业信仰合一,能够起到旗帜和航标的作用,引导师范生无怨无悔地执着于教育事业,把自己的青春、爱和生命奉献给学生。像《黑板》、《凤凰琴》、《美丽的大脚》和《我的教师生涯》等,集中反映了中外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形象,表现他们在国家和民族最为艰难时刻的教育追求、教育信念和教育修养。师范生观看这一类电影,能够对教育的神圣和教师的崇高精神耳濡目染,激发起内心的情感,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

2.培养教育智慧——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优秀的教师应该“传道、授业、解惑”,应该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心灵捕手》等几部教育电影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集中反映了教师超群的教育智慧。电影中的教师有学问、有思想,更有对教育的独到理解,他们能够按照科学的理念和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学生喜欢的课程,最终既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喜爱。例如《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就是一位诗性智慧型教师,他是威尔顿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后又毕业于剑桥大学。为了改变学校只强调升学教育、严格管制学生的现状,他从自己的文学课开始改革,让学生领悟“把握今天,让生命超凡脱俗”的要义。他自称“船长”,让学生们叫他船长,要求学生把课本中关于诗歌理论的章节撕掉,鼓励学生站到课桌上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激发胆小懦弱的托德的诗性智慧潜质,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自己选择生活。当学生们悄悄组织“死亡诗社”时,他默默地支持,让学生们在朗读拜伦、惠特曼的诗作中感受到生命的原初力量。学生的天性、梦想、勇气和爱情冉冉升起——生命的重要意 义、教育的根本价值由此凸显出来。尽管世俗的力量最终导致基廷老师被迫辞职,但是他激发了学生们的生命欲望,最终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教育智慧与教育艺术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应有之义。

3.把握教育现状——时代需求与职业使命

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除了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外,还包括对教育发展现状的把握、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的了解等。了解和把握教育现状是当好一名教师的重要前提,其途径可以多种多样,如学习教育方针政策、关注教育新闻报道、到学校调研等,还有一个途径就是观看有关教育问题的影视作品。因为教育电影,尤其是现实题材的教育电影,往往对教育现状和青少年问题进行了冷峻、深入甚至是尖锐的观照和反思,会呈现出与公众视野差异巨大的“教育影像”。例如《十三棵泡桐》就呈现出另类的“残酷青春”——对教育现状和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揭示令人触目惊心,纪录片《高三》记录教育竞争与应试教育的严酷,《走路上学》聚焦我国西部艰苦的教育条件与学生的求学毅力。师范生观看此类电影,从感性层面了解教育现实问题,从理性层面树立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职业使命感和教育责任感,对职业规划做出理性的判断。

4.引导身份转变——农村支教与职业选择

师范生的身份比较特别,“今天是学生,明天是老师”,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除了树立教育理想、培养教育智慧以外,还要通过教育教学实习,实现身份转变——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在心理、志趣与个性上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成一个教育者。身份转变是职业选择的重要条件。我国自2003年起不断开展农村支教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系列活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工作。近年来有多部表现支教题材的电影问世,值得师范生观看。例如《美丽的大脚》,反映了一位从北京来的志愿者教师夏雨,在被农村妇女兼教师张美丽的教育行动及理想所感动后,到西部农村从事教育事业。又如《天那边》讲述了女大学生许晓萌和恋人江可可到西部农村小学支教的故事,在艰苦的教育条件下,许晓萌逐渐成熟起来,学会面对生活、选择职业,在经过曲折后二度归来,继续驻守在天那边的乡村小学中。这部影片堪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引导和身份转换的“支教宣传片”。师范生作为时代青年,他们愿意将满腔热血和满腹才学奉献给西部和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奉献给天那边的“花儿与少年”。

5.了解学生成长——因材施教与职业要求

观看教育电影,还可以帮助师范生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像电影《跑吧,孩子》、《天堂的颜色》、《草房子》、《家庭作业》、《男生贾里新传》以及动画片《淘气包马小跳》等,主要关注受教育者——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等诸多问题。教育工作应该遵循一条自孔子流传下来的经验原则与职业要求——因材施教,其主要内涵是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性特点,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各因其材”,“长善救失”。师范生观看这样的教育电影,既可以观摩、学习影片中教师的成功经验,又可以生动直观地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增加对青少年教育的一种新的理解,为走上讲台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篇7

关键词:视觉文化;影视美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一、视觉文化时代影视美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所谓的“网生代”,他们对电影、电视等视听艺术有着敏锐的捕捉能力和强烈的观赏兴趣。与传统的美育课程相比,影视美育至少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第一,影视美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视觉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毋庸置疑,任何一门艺术都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网络。影视艺术是一种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影像和声音为媒介,通过在银幕上塑造一系列故事来再现生活、表现情感的视听艺术。实践证明,影视艺术与审美教育的结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视觉艺术素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其对社会发展的认知能力。例如,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就是一部集观赏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经典作品,片中既有紧张激烈的打斗场面,又有意蕴深厚的视觉画面。在影片中,张艺谋非常注重运用色彩来造型和表意,让观众体悟视觉画面的深层次内涵。具体言之,电影《英雄》的叙事主要是通过色彩来控制和完成的,红色、蓝色、绿色、白色和黑色代表着不一样的情感和叙事功能。学生通过对电影《英雄》的学习,不仅理解了电影中色彩的造型和表意功能,还提升了自身的视觉文化素养。第二,与其他艺术相比,影视艺术具有视像性、大众性、娱乐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高校美育的教学效果。影视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直观的、通俗的内容满足广大受众的娱乐需求,同时也是大学美育实现普及推广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固有的高校美育模式中,大部分艺术门类课程“只强调艺术美却忽略非艺术美,艺术技法教育过于强制性,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受到创伤”。[2]然而,真正的美育应该是在自由的心境下,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升华。例如,《极限挑战》本身是一档娱乐节目,但导演在第5季中增加了一个“长江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话题,不仅展现了沿途各个城市的“文化之美、建设之美、生态之美”,也让观众在娱乐中感受到了“美”的真谛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第三,影视美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视觉认知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视觉认知力是西方视觉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人们对视觉文化的理解力和认知力,其核心意义在于揭示“看与被看的关系”,以及“对不可见世界的觉察和把握”。[3]如今,随着电影、电视、广告、动漫、短视频等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进入了以影视艺术为主的视觉文化时代。影视美育课程通过对具体影视文本的学习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所处的社会,进而梳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深受观众喜欢的电影《战狼2》,不仅获得了50多亿的超高票房,其所彰显的爱国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

二、视觉文化时代高校影视美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影视美育工作主要通过开设影视类通识课程或选修课程(包括影视鉴赏、电影鉴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等)的模式来实施。由于此类课程比较受学生欢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美育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高校影视美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影视美育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凌乱,缺乏规范性和针对性。在视觉文化的强劲推动下,不少高校开设了影视类的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具体包括影视鉴赏、电影鉴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中国电影史专题等课程。这些课程基本上是以影片赏析为主,少量课程涉及电影理论、电影史方面的知识。此外,由于学校学科专业的不同,各学校学科对影视美育课程的重视度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影视传媒类的学校和专业比较注重影视美育课程的学科意义,而其他类型的高校和专业的重视度不够。总之,在现有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影视美育课程的学科地位比较低,而且课程设置也比较凌乱,缺乏规范性和针对性。其次,影视美育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多数教师仍采用“理论知识讲授+影片观摩”的教学方式。目前,不少高校的影视美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有的以放影片为主、教师点评为辅,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及时的影片案例,结果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阻,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影视美育课程常常被冠上通识课和选修课的“头衔”,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只注重影视作品的娱乐价值,而忽略了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最后,影视美育在教学内容上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影视美育都是以影视鉴赏、电影鉴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等课程来实施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但此类课程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由于可供选择的影片太多,加之任课教师对影片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个人倾向和随意性,最终教学内容各自为政或者沦为教师个人“流水账”式的教学。

三、视觉文化时代高校影视美育的实施策略

视觉文化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如艾尔雅维茨所言:“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置身于视觉已成为主导形式的当今社会。”[4]电影、电视作为视觉文化的主要形态,在传播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视觉认知力、审美能力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所以,加强影视美育课程改革,增强影视美育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美育工作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完善影视美育课程体系,提升影视美育的学科地位。实践证明,在固有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影视美育的相关课程多数以通识课或者选修课的身份出现,学校相关部门和学生都不够重视。早在1985年4月,国家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意见》,明确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应把电影课程列入选修课程名录当中。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影视美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教学效果仍不理想,主要原因还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问题。为此,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把影视美育课程规范化,甚至可以把影视鉴赏或者影视艺术概论等课程列为公选课,而不是任选课。第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尽量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不断丰富影视美育课程的授课内容。实践证明,影视美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包含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基础理论部分,如电影理论概论、电影语言、电影结构、电影美学、电影类型、电影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二是影视艺术的发展史,包括国别电影发展简史,如法国电影、意大利电影、德国电影、美国电影、日本电影、韩国电影、伊朗电影等;三是影视鉴赏与批评的基本方法,如作者电影批评、电影符号学批评、电影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类型批评等。特别是影视鉴赏与批评方法的训练,涉及影视语言(景别、构图、角度、色彩、布光、镜头运动、声音、剪辑等)、影视叙事和影视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内容。所以,在影视美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影视语言技巧、影视叙事结构和影视文化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优化影视美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三,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平台,改进影视美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影视艺术是把静态的和动态的、时间的和空间的、造型的和节奏的艺术都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灵活多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影、电视等资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长镜头理论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以特吕弗的《四百击》为重点分析影片,贯穿长镜头理论的基本知识点和巴赞的纪实美学理论,联系贾樟柯的《小武》《站台》等作品,阐释长镜头理论对第六代导演创作产生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以主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主题探究式教学法,是“教师事先选择一定的主题(专题),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5]例如,当代大学生对青春片比较感兴趣,教师在授课前可以给学生提供关于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的选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国产青春片的发展现状。此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打造在线课堂,提升影视美育的影响力。

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篇8

一、领导重视,全面部署,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

我县一直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为了促进校园电影的顺利开展,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2014年9月28日由县宣传部牵头,会同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文新广电影视局等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爱国主义影视教育电影放映工作的通知》精神,使广大电影放映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加强对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的认识,更好地在本职岗位上做好配合工作。另外,县教育局和县电影分公司有关负责人还专门深入到全县23所中小学校,认真收集、听取学校领导及老师对影视教育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查看放映环境,制定相应的放映工作安排。对于没有放映场地的学校,我们还专门购买了流动放映充气大棚,以保证放映质量。

二、放映工作具体开展情况

(一)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放映安全顺利

为了顺利完成校园放映工作,我们部门,专门成立了校园影视放映工作小组。形成一套完整的影视放映工作服务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对制度建设、工作考评、员工培训等工作的完善。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以提高广大干部员工对校园放映工作的重视,以实际的行动来响应我县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号召力。每次放映前,我们工作人员都会积极与该校领导和教师积极沟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工作人员还要对放映场地及周边环境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师生观看电影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二)放映工作科学、服务到位

我们对校园放映工作高度重视,加强对工作落实的督察工作,根据学校条件的不同,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放映计划。提前对放映器材进行检查,维修,储备,以保证放映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差错故障。同时,积极加强对放映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放映工作的认识和工作熟练度。2014年,我县电影分公司总共放映了180次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有23所学校的6267名中小学生接受了爱国主义影视教育,占全县学生总人数的98%,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学校积极配合、适时开展观影教育

为了达到影视教育的教育激励作用,各级单位和部门也积极配合我们校园电影放映工作,基本上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自然也十分重视观影教育工作的开展。一是学校专门实行在放映前教师指导,提出观影任务,使学生有针对性的观看。在观看电影前,基本上各班的班主任或者语文老师都会积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观影小培训。提出相应的要求,避免学生不认真、不仔细观看电影。这样,通过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明白每部电影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所包含的中心事件和中心人物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等。这样,在观影后,让学生写心得体会及观后感,或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影片的认识和观点。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有的学校因设施不足,场地不够,还积极想办法应对,确保全校师生都能看到影片。学校学生人数较多,共两千多人。而且校园场地也明显不够宽敞。因此,学校采取分批观看的方式进行,即把全校学生分为三批错开时间进行观看电影。在19日上午,由一、二年级学生观看,下午则由三、四年级观看,20日五、六年级观看。放映队为师生放映了《铁擘阿童木》和《七小和尚》两部影片,生动的故事情节,精美的画面,极具感染力,在整个放映过程中,师生们看得十分投入,时而欢笑,时而哀叹,有部分同学还流出了泪水。为了延伸影片教育效果,该校老师还及时组织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展观影讨论活动,发表自己的主张,并写出观后感。

三、放映工作取得的效果

2014年县电影分公司在县教育局、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的指导安排下,认真开展影视教育进校园的活动。全体工作人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矜矜业业、奋勇前进的精神,努力推动影视教育工作的不断前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我分公司全年深入基层学校放映了《七小罗汉》、《乌龟也上网》、《小英雄雨来》等180场爱国主义影片,有23所学校的6267名中小学生接受了爱国主义影视教育。各个中小学利用班(队)会等形式举行演讲比赛,并组织学生写观后感进行交流,从各中小学到教育局层层组织评选,共有300多位同学得到表彰奖励。

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篇9

关键词: 爱国主义电影 中小学音乐课 欣赏

人类从远古到现今,有三大艺术始终伴随我们,那就是美术、音乐、文学。音乐在人类“呀呀”学语有声之前就产生了。从“呀呀”嘶叫到劳动的“吭吆”,从“吭吆”到语言的抑扬顿挫,从山歌小调到琴瑟袅袅,乃至今天的胎教,音乐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和成长。音乐不但悦耳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更主要是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拓思维,寓思想于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实施品德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不但可以听歌、听乐,引起他们的音乐兴趣,激发他们的激情,进行音乐技能学习,更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其中,爱国主义电影音乐尤为突出。

一、音乐欣赏的意义

(一)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通过欣赏音乐,潜移默化地进行音乐熏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音乐感,掌握节奏、节拍、音准等,在欣赏中理解领悟、领会音乐理论。

(二)增强音乐审美能力

有欣赏就有对比。通过对不同风格、题材音乐的欣赏,在音乐审美能力上有了不同的对比感知。因此,音乐分辨、鉴别能力提高了,音乐情趣增强了,音乐审美能力就增强了。

(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音乐欣赏,不断感知音乐,理解和品味音乐,就会提高音乐的审美品位,和音乐内容、作者思绪产生共鸣,思想泛起波澜,久而久之,思想、品德有了提升和改观,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都有所提高,人格变得高尚。

(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欣赏积极向上的歌曲和乐曲,激发爱国主义思想和激情,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熏陶和教育。可以欣赏爱国主义电影和民族音乐。

二、音乐欣赏的途径

(一)常规性欣赏

利用录音机、CD在课堂上聆听音乐。

(二)音乐会欣赏

音乐会欣赏对农村学生来说是一种向往,一种憧憬。假如碰到,就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机会。

(三)影视音乐欣赏

影视音乐包括电影音乐和电视音乐。电视音乐包括电视文艺节目音乐和电视剧音乐、电视电影音乐、动画剧音乐等。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欣赏电影音乐比电视电影音乐强烈、优秀得多。这类音乐可让学生随时碰到随时观看聆听,有能力地吟唱歌曲、乐曲片段,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感受是终生的。

三、爱国主义电影音乐欣赏

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和途径很多,我们认为有一种方法是最优秀的,也是最好的,就是播放爱国主义电影。爱国主义电影是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教材,爱国主义电影音乐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爱国主义电影,曾经伴随几代人健康成长,从中汲取精神财富和生活动力。现今的少年儿童很少看到,尤其是农村孩子,电影队没有了,电影院也没有,有的票价很高,而且爱国主义电影很少;电视电影加密或有线供送,广大农村孩子无法观看。虽然有些电影被改编成电视剧,有些地方配发了“户户通”卫星接收机,但是很有限,远远不够普及。这是农村孩子的损失,更是祖国的损失。国家应将电影频道通过卫星传送到这个各地,让边远山区的孩子通过电视在假期或其他空闲时间里观看爱国主义电影,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熏陶和教育;也可将百部爱国主义电影光盘或爱国资料片发放到学校,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观看完毕。

通过观看电影、资料片,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国耻,什么值得自豪,什么值得学习,什么要继承和发扬,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爱国主义,净化心灵,树立自尊、爱国主义精神、拼搏精神。

在电影中,最能震撼人心,感染激情,激发自尊,激起民族荣辱感的就是电影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电影音乐片段。

(一)电影音乐分类

1.主题曲或插曲。这类音乐由于受电影剧情的影响,容易引起注意。有些人观看过几次电影,就能吟唱,而且有滋有味。他们在吟唱中潜意识地一次次回味电影剧情,将那些情感和思想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无论以后干什么,都会在无意中回想起来,不断思索咀嚼。有些歌曲甚至是工作逆境中的动力,不断提醒和鞭笞他们努力、奋进,受益终身。

2.背景音乐。可以说每一个震撼或激动人的镜头都配有背景音乐。那激动的瞬间,在背景音乐的烘托和牵引下,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令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在剧情达到高潮时,和观众产生极大共鸣。如果没有背景音乐的烘托和牵引,剧情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

背景音乐中最具感染性的是百部爱国主义电影音乐。无论是反映民主革命、地下抗战还是地下敌后斗争,英雄那种“风雨浸衣骨更硬、志越坚”的革命理想,“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的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等电影剧情所配的音乐,是那么震撼人心,热血汹涌。青少年应多看此类电影、多听此类音乐,从中感受人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电影音乐欣赏的优点

1.切题性。电影音乐创作是根据电影剧情情节的需要创作的,很适合发展的需要,是很切题的。不像有些配景音乐,主题不明确,画面情节与音乐是脱离的,甚至有些情节画面与音乐风马牛不相及。

2.多维性。电影音乐欣赏是视、听、思维等欣赏相结合的多维活动,多维感知。不但能从听觉上欣赏感受,更能从视觉和想象上理解感知,实现视听结合,刺激各种感官一同欣赏,激绪,产生共鸣。电影音乐欣赏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潜移默化地理解音乐,懂得音乐刻画、描述表现事物情感的形式和内涵,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音乐审美观,激发热情和活力,产生二次思维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单纯的说教、聆听和唱歌。

(三)爱国主义电影音乐分类

1.反映少年英雄的爱国主义电影:《闪闪的红星》、《小交通员》、《小兵张嘎》、《赛虎》、《扑不灭的火焰》、《烈火中永生》等。

2.反映前线战斗的爱国主义电影:《怒潮》、《长征》、《金沙江畔》、《血战台儿庄》、《七七事变》、《东北特遣队》、《今夜星光灿烂》、《曙光》、《上甘岭》等。

3.反映敌后革命的爱国主义电影:《红岩》、《永不消失的电波》、《侦察兵》等。

4.爱国主义电影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白毛女》、《沙家浜》等。

5.爱国主义电影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小刀会》、《丝路花雨》等。

6.其他爱国主义电影、外国电影:《甲午风云》、《林则徐》、《杨家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

这些经典电影,都有经典的歌曲、背景音乐和人物形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样具有经典意义。

(四)电影音乐的欣赏方法

1.片段欣赏。根据需要剪辑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片段进行欣赏。

优点:节省时间,不受其他事物影响和干扰,直接切入主题,观看片段,欣赏音乐。

局限性: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内容有断章之感,不能彻底、深入地理解音乐内涵,感受音乐形象。

解决方法:印发故事简介,或让学生自查资料,了解故事情节、内容,再进行片段欣赏。

2.完整观看电影,欣赏音乐。

优点:了解了完整故事情节、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已有知识理解、感受音乐,具有开放性和能动性。直接调动视觉、听觉、情感等感官全面感受理解音乐,进行思想教育。

局限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允许。

解决方式:合并或调节多班音乐课或课外活动,挪挤一点时间观看典型电影。

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篇10

[关键词] 红色经典电影 思想教育 影视史学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33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均发生巨大变迁,而置身其中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在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缺失、集体观念淡薄、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缺乏、拜金主义滋长等现象。在此情势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与此相连,近年来红色经典电影成为中国当代文化转型进程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红色经典的悄然回归“折射出了国人对信仰缺失、人心不古、道德淡化的消费主义时代的失望和不满,以及为解除精神困顿和信仰焦虑而产生的对英雄、崇高、理想的精神需求。”[1]易言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形势下,红色经典电影关于国家、民族、理想、责任、良知的叙事,其朴实、清新、真诚、崇高的气息,在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需要学界重新审视。

基于此,本文拟将梳理红色经典电影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以红色经典电影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关系为切入点,讨论影视史学的社会功用。

二、红色经典电影发展的历史演进

红色经典电影之名可溯源到红色经典文本。据学者所论,红色经典概念包括三个要义:一是革命的内容;二是大众化的形式;三是官方和读者的双重认可,指涉时限为1940年代—1970年代。[2]红色经典电影的概念要旨与此大略相同,但其非若红色经典文学具有逻辑终点,至今仍如火如荼地发展着。

源于诸多因素的掣肘,建国前基本谈不上红色经典电影的生产。新中国的成立,使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战线亦不例外。“对于任何一个新生政权而言,树立威权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便是利用媒体舆论和文学艺术为该执政党撰述一个合法、合理而又崇高的历史。”[3]254在此过程中,红色经典电影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并且颇为成功的角色。在所谓的“十七年”(1949-1966年)中国电影发展时期,《中华女儿》、《白毛女》、《钢铁战士》、《赵一曼》、《平原游击队》、《》、《上甘岭》、《铁道游击队》、《战火中的青春》、《红日》、《红旗谱》、《红岩》、《林海雪原》、《烈火中永生》、《大地重光》、《南征北战》、《战斗里成长》、《党的女儿》、《红色娘子军》、《冰山上的来客》、《野火春风斗古城》、《农奴》等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电影陆续展映,发挥了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而且这一范式一直影响到时下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模式。

如做细致划分,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经历了传承、重构、再造的三个历史阶段:1949-1959年是“红传承革命文艺传统,探索并逐渐确立其创作范式的阶段”;1960-1966年及十年是红色经典重构时期,并将“意识形态询唤功能发挥到极致”;改革开放以降至今是红再造阶段,“再造红色经典是新语境下对革命历史和当下价值的新诠释,它承担着沟通社会各阶层情感和记忆,为民众提供可共享的精神价值体系的重大职责,因而备受各方关注。”[4]从20世纪80年代延续红色经典电影流脉的《风云初记》、《西安事变》、《血战台儿庄》等到21世纪初叶新主旋律电影《辛亥革命》、《建国大业》、《开国大典》、《建党伟业》等,均系对红色经典文本的激活和重建,引起广大民众的再度关注。

三、红色经典电影与高校思想教育相契合

2004年10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项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据前文所述,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红色经典电影承载着时代的记忆,诠释了时代精神,建构了时代的思想价值观念,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波斓壮阔的政治斗争、革命战士或伟人的人生经历,创造了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这些影片通过艺术之美,让人们思考、反思,进而提升心灵境界。简言之,红色经典电影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与举措,其要有三:

第一,红色经典电影视域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红色经典电影是中华民族认识、回忆自身历史的立体档案,蕴含了华夏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兴衰与荣辱、理想与激情、追求与挫折、崇高与尊严。红色经典电影极富思想性与观赏性,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经典电影中革命者关于国家民族大义的崇高理想、舍身卫国的坚定信念对当今大学生能起到励志作用,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红色经典电影视域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红色经典电影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文化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典型人物,折射出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红色经典电影中所展现的革命志士为了国家牺牲自己,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是对爱国主义精神最好的诠释。洋溢爱国热情的红色经典电影展示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和人格魅力可以激发大学生坚持真理的勇气、追求真理的意志和献身真理的精神,积极引导他们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其爱国之情。

第三,红色经典电影视域下的大学生德育。红色经典电影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资源,大学生在观看红色经典电影时自觉参与其中。影片中乐于奉献、坚毅担当、大公无私、自强不息、舍小顾大的人物形象能对其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产生强烈震撼,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情操受到感染,道德境界得以升华。质言之,红色经典电影具有传播红色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促成其健全人格的塑造,为高校德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概而言之,红色经典电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可以在观影体验中了解历史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深化高校政治思想教育。

四、影视史学的社会功用

在现今时代,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电影获得了长足发展,给现代社会的精神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亦深刻影响了人们与历史的关系。在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历史学的观念、研究的范围与内容、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影视史学应运而生。1988 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将影视史学定义为:“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来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易言之,影视史学是传统的历史学科与现代影视技术相结合、相嫁接的产物,它借助现代影像技术阐释与重释历史。

一定意义上讲,红色经典电影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事件、人物等内容进行图像阐释和重释,是一种历史性的实践活动。红色经典电影“通过对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历史观与生命观、历史事件与人物个性、史与诗的特殊理解和处理,把视野引向今天我们正直接传承着的那段创世纪的辉煌历史和记忆中那些创世纪的人们”。[5]历史学的价值“在于使人类了解自己的过去,从而无所畏惧地迎接来自现实的挑战,并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6]12作为历史学新生代的影视史学,其价值抑或说是社会功用在于以影像为媒介承担大众史学的传播工作。

对国民进行历史教育是实现历史学宗旨,体现其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忘记了自身的历史,这个民族与国家是没有希望的。而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革,从文字文化进入到图像文化。作为“立体档案”的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声画并茂、生动翔实,具有摄人心魄的震撼力、多姿多彩的表现力、难以企及的吸引力,它用视听影像的方式记录历史变迁,描述文化更迭,映照社会动荡,重新走向民众,并在大众化的历史教育中的作用愈显重要。

基金项目

本文系辽宁省“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GHYB11006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妮娜.“红色经典”现象与大众文化认同危机[J].唐都学刊,2005(3).

[2] 高旭国.“红色经典”的三个历史阶段[J].社会科学辑刊,2008(2).

[3]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张宗伟.传承·重构·再造:“红色经典”电影简论[J].当代电影,2011(7).

[5] 彭文祥.“红色经典”改编剧的改编原则与审美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电影,2004(6).

[6] 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