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试题范文
时间:2023-03-29 06:3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学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数学;体验学习;真正学习;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仅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还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得到一定发展. 体验正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设身处地去感受客观事物,它可以使学生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 可见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亲身感知、体验数学知识形成过程,这样才能理解数学、获取知识,提高技能.
一、体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和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最感兴趣,课堂的气氛也就活跃,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
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找出你喜欢的物体. 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我拿的是长方体.
生:我拿的是圆柱体.
……
师: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识的物体,请小朋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
生:我感觉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
生:我摸的圆柱,它的上下两个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中间这个面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
……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说一说,想一想,摸一摸,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把已有的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物体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弯弯的,也就是曲的. 借助具体事物,边体验边学,为图形的初步认识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二、体验学习――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如:学了“利息的知识”后,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拿到多少本息,这种模拟情境不但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还能使他们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还比如,学习了“比和比例”后,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教学楼的高. 如何测量?有人提议拿绳子量,先上到楼顶,把绳子再垂下来,下来后再量绳子. 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1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 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 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长的2倍,你能想出测楼高的办法吗?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想:楼高也应该是它的影长的2倍吧. 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很快从测量教学楼影的长,算出了教学楼的高. 接着,教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教学楼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楼高:楼影长;或楼高:竿长=楼影长:竿影长.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整个过程,并增长了知识,也锻炼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体验学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提倡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以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来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年月日》的教学中
师:同学们,你知道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几天吗?你能把下一年的年历卡设计出来吗?想想看,应注意些什么?(老师提供出下一年的元月1日是星期几的数据. )
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起来,在创设性的设计活动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点,还能更有效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还比如在学习“混合运算”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老师(5人)带领同学(60人)去“旅游区”参观,在购票处贴着一张门票价格表:成人票50元,学生票20元,团体票(10人以上)25元. 你打算怎样购票?面对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现实问题,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亲身去实践,并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得到创造性解决. 显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实际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爱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篇2
一、公办学校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管理不合理
政府集中采购机,构都设在财政部门,采购管理办公室与集中采购机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种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的操作模式,缺乏相互制约的机制,难以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原则。
(二)政府采购制度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出台后,各地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但大多侧重于政府采购的实现,监督制约方面还不是很健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洞,从而滋生一些腐败行为。虽然国外已有较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但要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政府采购制度,还需要不断探索。目前,从本地区实行的政府采购情况来看,政府采购工作基本上是由采购中心包办,使采购中心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从而容易引发一些腐败行为。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看起来有很多部门都可以进行监督,但反而导致没有一个部门能有效监督,往往无法将监督落到实处。
(三)政府采购落实不得力
政府采购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部门的既得利益,包括采购单位、财政部门、政府主管机构、定点供应商。各部门如果从本单位利益出发,对政府采购的认识模糊会影响采购制度的推进。比如,一些政府采购主管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采取先斩后奏或先斩不奏的方式,把应进行集中采购的项目自行采购,不委托集中采购机构或采购机构,或者直接指定基层学校到某供应商公司采购;再如基层学校将大宗采购目标化整为零,规避政府招标采购,或者不从实际出发,自行提高采购标准,采购的商品都要高档配置,浪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从而使政府采购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四)政府采购信息不够透明
制度公开、透明是政府采购工作的重要原则,是达到采购效果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有效限制权力滥用的必要手段,能保证政府采购工作达到预期目标。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单位在政府采购中“暗箱操作”,比如,应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的政府采购项目不招标,而采取其他采购方式;采购信息不在指定媒介,人为缩小受众媒介的范围;对有投标机会的信息故意加以限制,使供应商不能平等获取;将机密的竞争信息向特定的供应商提供等等。
二、加强公办学校政府采购工作的建议
政府采购的根本目标是节约成本、治理腐败、规范管理。目前,公办中小学的办公经费是按学生人头拨付的,政府采购中如果不能杜绝政府部门采购官员与经销商之间的腐败现象,造成采购单价超过市场价格,只会导致学校经费更加窘迫。
(一)加大政府采购制度的宣传力度
政府采购是一项牵涉面很广的工作,它涉及到学校的正常运转与许多部门关系的协调,如果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对政府采购的认识模糊,甚至抵制政府采购,或者不明白政府采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就会影响采购制度的推行。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领导层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尤其要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宣传,使他们明白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的必要性,以及政府采购的严肃性。另一方面要转变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使他们自觉地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参与到政府采购中来。
(二)规范政府采购的过程操作
一要建立审批制度,各学校根据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向教育局主管部门申报采购计划,财务部门根据资金支付能力,并区分轻重缓急提出意见,上报分管局长批准后实施。二要建立规范运作,明确采购机构、采购单位、资金管理部门、供应商的责任和义务,规范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即公开招标、网上定购或合同定购、验收、付款、核算、决算岗位,工作人员明确分工,严禁串岗、,预防采购风险。三要建立核算制度,设立集中支付专户,将批准人员与执行人员分开,执行人员与会计人员分开,会计记录人员与出纳人员分开,有效堵塞管理中的漏洞。
篇3
关键词:多媒体;CAI;化学实验;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48-01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CAI与化学实验的整合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实验的目的就是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控制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为此,在新教材实验教学的实施中,我们对由于部分实验仪器使用复杂或由于实验方法的问题的某些实验的现象不明显,化学教师无法有效演示的部分实验,学生也无法正确理解这类实验,而且就是具有较好演示效果的部分实验,也因学生只观察到宏观的现象而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因此导致化学实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等等这些方面作了以下的探索:
一、控制实验过程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较难或实验周期较长的实验。这类实验虽然在课本上列为演示实验,但因各方面的原因较难完成,且不一定显现效果。如新教材中的化学必修Ⅱ第三章第一节的科学探究实验: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由于实验周期过长,现象又不明显,同时又受到装置的大小的限制,学生不能完全观察清楚具体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和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模拟实验演示,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控制性,达到了更为理想的效果。又如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氯水的不稳定性,我们设计和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展示氯水光照分解的过程,突出实验效果,收到了意想目的。
新教材中化学必修Ⅰ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教学,我们设计和利用多媒体CAI课件,演示了酸的形成以及对建筑等物体的腐蚀过程,使学生意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唤起他们保护家园、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在新教材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教学实践中为让学生更好理解“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理论,我们设计和利用多媒体CAI课件,演示了反应物分子间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从而使抽象的理论直观性和可控制性表现出来,学生更确切、更深刻理解和掌握。又如我们设计和利用多媒体CAI课件,演示了新教材中关于“煤的干熘”实验动画,可明显观察到瓷管内的煤粉在强热后变块状的焦炭,干熘产生的气体通过u形管,部分被冷却凝结,分为两层,上层为澄清透明的水溶液,下层为黑色粘稠的油状物――煤焦油,另一部分没有凝结的气体可以点燃,该气体为焦炉气,反应后瓷管中的黑色固体叫焦炭。这形象地说明了试验过程中,煤发生了分解。
利用多媒体CAI课件,使难以完成的、周期较长的实验很好地展示出来,提高了实验的直观性和效果。
二、重现实验过程。突出实验现象
部分化学实验经常在讲课中都要涉及到,但是,如果每次都演示该实验,既费时又费药品,如果只是泛泛地描述一下是比较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若用多媒体CAI来重现这一实验过程,则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既节约了时间、药品,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新教材中化学必修Ⅱ第一章第一节有关碱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这一实验,较易成功,但是中学要求掌握的几种金属元素的焰色,只通过一次短短的实验势必很难让学生完全记住其焰色,若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又不现实,针对这一现象,用多媒体CAI与化学实验的整合模拟这一实验过程,然后在需要时调用,只需极少的时间就再现了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实验过程,同时电脑模拟该实验过程可以剔除其他干扰因素,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此模拟实验设计了六种金属的焰色反应使使用者只需占击某种元素,就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其相应的焰色。
又如:在来讲解新教材中化学必修Ⅰ第四章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中氨气的制取时,由于氨气是无色的,学生很难理解用向下排气空气法的原理。利用多媒体CAI与化学实验的整合模拟实验,演示其收集方法,效果很好,此模拟实验制作一瓶中的试管,进入的气体为密度比空气轻的白色微粒,通人到试管的底下部以后聚集,就把蓝色的空气微粒逐渐地排挤出来。还可以模拟演示导气管插入试管底部与不插入试管底部收集的气体纯度与否进行对比。通过这一演示型的模拟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用多媒体CAI与化学实验的整合模拟实验,重现实验过程,突出实验现象,应注意在力求逼真的同时要尽量的突出实验的主要现象,剔除其他干扰因素,使学生观察到满意的结果,加深其记忆。在新教材中化学必修Ⅱ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中,为突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的实验现象,利用多媒体CAI与化学实验的整合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观察到活泼金属的不断溶解失电子变成金属阳离子,电子通过导线流向活动性较弱的金属。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活动性较弱的金属表面得电子析出,当关闭开关时,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无电流产生,活动性较弱的金属表面无金属析出。模拟实验现象明显,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4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次问题教学,经过实践,我发现分层次问题教学是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值得探讨和研究。
“分层次问题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下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它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部分人的发展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分宝贵的可供开发的资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实行分层推进教学。
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能力,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合理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改变原来“一刀切”的做法,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采取低起点,低要求,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把教学目标分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目标,允许学习困难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不同形式的辅导,对优等生,则通过培“优”使他们拔尖学习。
学习作业分课外作业、课内作业两大类。同一课外学习辅导小组学生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小组之间通过学习成绩提高了可以调换,以激励学生向高层次迈进。课内作业的设计面向中等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次设计,必要时进行分层辅导,通常的做法是把习题分为三个档次:(1)基础题。也就是根据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大的课后习题分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一般采用教材中的小练习题,这样既缓和了学习困难生学数学的厌烦状况,切实减轻了学习困难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又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2)巩固练习题。根据中等生情况设计的,一般采用教材后面的习题;(3)拔尖题。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以优等生学习情况设计要求较多、难度较大的题,一般采用基础训练或一些资料上的习题:多种形式的分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自学能力,指导差生笨鸟先飞,从最低点开始,提前预习新知识,超前找出难点、易错点,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进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等生除给较多的独立思考个别点拨外,还可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知识竞赛,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扩大知识视野,拓宽知识渠道,以可以接受为原则。另一方面,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分组召集当面指导,对教材较难部分内容“吃回锅饭”,并利用小黑板、学习园地适当地添加一些基础有趣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思维想象创造力。
对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小组能解决的由小组解决,也可以邀请学生或教师解决,使学生找回自信和自尊,对每位学生只要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有进步就是好学生。通过分层次问题教学,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只要能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培优转差,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能得到提高。
篇5
【关键词】英语 教学 模式
阅读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既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它是学习词汇、句法和语法等语言基本知识的基本材料;说它是难点,是因为教师 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好语言形式教学与语言意义教学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追求语言形式 的教学,而忽视语言意义的教学,将一段完整的阅读材料分割成若干部分,逐句或逐字地翻译和讲解,有时还 进行无谓的对比、引申和分析,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全部用在对十几行文字的分析上。甚至将一个完整的饶有 趣味的故事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弄不清人物的关系,难以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既不利于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和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整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它不仅仅是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教学,而主要是指把语言形式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获得丰富的语言信息,从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学生阅读前,教师作一些背景知识介绍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还能使其学习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如在How a newspaper is produced这一课文时, 教师可借助一张旧的Ch ina Daily,介绍picture editor, chief editor,photographer, editor, journalist(reporte rs),cover the events等知识,当然介绍最好用英语,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
为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加快阅读速度,在阅读前可借助实物或简笔画先教一部分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尤其是那些会对学生阅读理解构成重大障碍的生词,另一部分生词则让学生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自己去理解,这样可培养学生猜词的能力。如L14中,face-to-face,latest, hand等词。指导学生查字典和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 猜测词义是培养他们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这是一种阅读技巧,要注意培养。
在阅读之前,教师事先问一两个问题,如L14,可以提问What doesthe chief editor do?What do journa lists do?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找答案。因为阅读总要有个目的。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 这些指导性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课文内容。
学生带着上述指导性问题快速地读一遍课文并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了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一遍阅读可要求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完成,要求了解大意,找出重难点,发现问题,以便在课上主动提出。第一次阅读 应是快速的、“扫描式的”,切忌用手或笔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 意思,并用使用字典或教科书附录中的词汇表及课文注释。对于那些用脑思考和使用字典的学生都应给以表扬,用脑思考和使用字典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高中化学实验 能力培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CAI与化学实验的整合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实验的目的就是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控制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为此,在新教材实验教学的实施中,我们对由于部分实验仪器使用复杂或由于实验方法的问题的某些实验的现象不明显,化学教师无法有效演示的部分实验,学生也无法正确理解这类实验,而且就是具有较好演示效果的部分实验,也因学生只观察到宏观的现象而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因此导致化学实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等等这些方面作了以下的探索:
一、用多媒体CAI与化学实验的整合模拟实验现象,控制实验过程
这类实验虽然在课本上列为演示实验,但因各方面的原因较难完成,且不一定显现效果。如新教材中的化学必修Ⅱ第三章第一节的科学探究实验: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由于实验周期过长,现象又不明显,同时又受到装置的大小的限制,学生不能完全观察清楚具体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和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模拟实验演示,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控制性,达到了更为理想的效果。又如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氯水的不稳定性,我们设计和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展示氯水光照分解的过程,突出实验效果,收到了意想目的。
新教材中化学必修Ⅰ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教学,我们设计和利用多媒体CAI课件,演示了酸的形成以及对建筑等物体的腐蚀过程,使学生意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唤起他们保护家园、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在新教材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教学实践中为让学生更好理解“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理论,我们设计和利用多媒体CAI课件,演示了反应物分子间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从而使抽象的理论直观性和可控制性表现出来,学生更确切、更深刻理解和掌握。又如我们设计和利用多媒体CAI课件,演示了新教材中关于“煤的干熘”实验动画,可明显观察到瓷管内的煤粉在强热后变块状的焦炭,干熘产生的气体通过U形管,部分被冷却凝结,分为两层,上层为澄清透明的水溶液,下层为黑色粘稠的油状物――煤焦油,另一部分没有凝结的气体可以点燃,该气体为焦炉气,反应后瓷管中的黑色固体叫焦炭。这形象地说明了试验过程中,煤发生了分解。
利用多媒体CAI课件,使难以完成的、周期较长的实验很好地展示出来,提高了实验的直观性和效果。
二、用多媒体CAI与化学实验的整合模拟实验,重现实验过程,突出实验现象
部分化学实验经常在讲课中都要涉及到,但是,如果每次都演示该实验,既费时又费药品,如果只是泛泛地描述一下是比较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若用多媒体CAI来重现这一实验过程,则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既节约了时间、药品,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新教材中化学必修Ⅱ第一章第一节有关碱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这一实验,较易成功,但是中学要求掌握的几种金属元素的焰色,只通过一次短短的实验势必很难让学生完全记住其焰色,若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又不现实,针对这一现象,用多媒体CAI与化学实验的整合模拟这一实验过程,然后在需要时调用,只需极少的时间就再现了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实验过程,同时电脑模拟该实验过程可以剔除其他干扰因素,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此模拟实验设计了六种金属的焰色反应使使用者只需占击某种元素,就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其相应的焰色。
又如:在来讲解新教材中化学必修Ⅰ第四章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中氨气的制取时,由于氨气是无色的,学生很难理解用向下排气空气法的原理。利用多媒体CAI与化学实验的整合模拟实验,演示其收集方法,效果很好,此模拟实验制作一瓶中的试管,进入的气体为密度比空气轻的白色微粒,通入到试管的底下部以后聚集,就把蓝色的空气微粒逐渐地排挤出来。还可以模拟演示导气管插入试管底部与不插入试管底部收集的气体纯度与否进行对比。通过这一演示型的模拟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用多媒体CAI与化学实验的整合模拟实验,重现实验过程,突出实验现象,应注意在力求逼真的同时要尽量的突出实验的主要现象,剔除其他干扰因素,使学生观察到满意的结果,加深其记忆。在新教材中化学必修Ⅱ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中,为突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的实验现象,利用多媒体CAI与化学实验的整合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观察到活泼金属的不断溶解失电子变成金属阳离子,电子通过导线流向活动性较弱的金属,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活动性较弱的金属表面得电子析出,当关闭开关时,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无电流产生,活动性较弱的金属表面无金属析出。模拟实验现象明显,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用多媒体CAI与化学实验的整合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7
[关键词]单元整体 学生本位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32
新版译林小学英语新教材2012年下半年在我市开始逐步推行,并于2014年在全市全面启用。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做了调整,如为更强地体现词不离句和词不离景的教学,词汇调整到了故事板块下面,高年级增加了语法板块、文化板块。这一切意味着我们学校英语组之前研究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必然要有新的开创。我们对新教材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发现新教材有更强的趣味性及儿童化。因此,我们将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新目标定位为追求小学特色,体现学生本位。我们期望小学英语课堂还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在教研室姜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做了以下系列化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立足学生基础,优化story time板块教学
新教材将A板块改为story time,而其实我们的故事大部分还是情景对话,但是到了高年级真的有了故事。比如六年级第一单元皇帝的新装,五年级第一单元金发女孩和三个小熊。那么故事教学该怎么教?2014年下半年我们五年级组承担了一次全市的新教材培训,教学内容是经典故事“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课题组就以此为契机专门展开了故事教学研究。通过课堂反复试教,研讨改进,我们发现故事教学的明显特色就是应该立足学生基础,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在学生的中文世界里他们已经很熟悉这个故事了,那学习英语版本时就不能让学生像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一样,看卡通找故事脉络,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构建文本,生成故事的过程中剖析人物性格,明白故事引发的道理。再比如我们四年级最后一单元Dolls,第一个男洋娃娃的教学我们让学生听录音,选出洋娃娃的特征:头发短,眼睛小,鼻子小,嘴巴小,耳朵小。而老师则在黑板上边分析听后答案边画出男洋娃娃形象。之后再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像描述男娃娃形象。第二个女娃娃我们则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选出女娃娃的形象,头发长眼睛大,嘴巴小鼻子小。并让学生自己画出女娃娃图像。学生在自己画的图像的基础上配上描述性语言。This is our doll.Her hair is long.Her eyes are big.Her nose and mouth are small.这种文本解读的形式已经不再像以前停留在提取文本文字信息的层面,总是死板地判断、选择、找证据,而是以学生为基础不断生成的文本解读,更具备小学特色,更形象生动,更易理解和记忆。
通过一次次课例研究,我们还总结出了新教材Story time板块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即“Lead in阶段围绕情景快速导入话题DD在Presentation阶段适当铺垫介绍DD在Story time阶段深入而有层次地学习课文,在这阶段中加强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加强表演的指导与操作DD在Production阶段初步简单运用”。
二、巧妙设计活动,优化fun time板块教学
Fun time是新教材的重点板块,它与老教材的词句板块有相似之处。但是新教材将它取名为“Fun time”,意味着在扎实训练词句的同时,还要突出“fun”,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列举我的一次fun time的研究课――Unit 7《would you like a pie?》第二课时。为了公开教研我一课多上,执教了两次。首先在备课时我发现仅仅按教材make and act,还不够能刺激学生的兴趣点。我就将它改成了Make and guess。学生自画图片。我创设情景带领大家去野炊。学生热情与我分享食物。然后我抽取图片告诉学生:I like this.让学生猜我想要什么。可惜第一次课上下来效果没有达到我预设的。经过与同事的讨论和思索,我发现本单元重点句型would you like?What about a…?训练不到位,示范不清晰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我立即调整。第一层次是通过复习故事,续编故事,扎实训练主要句型。第二层次引导学生用主要句型分享食物。第三层次学生用主要句型猜测我想要什么,示范清晰后学生互动,边玩边说,终于收到了较好的训练效果,学生兴趣也很浓厚。所以可见Fun time承载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巩固单元重点知识,又应关注活动的趣味性、互动性。但是不管fun time怎么有趣,以什么方式呈现,关注点始终是形式背后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切忌片面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导致活动形式背离学习内容。
三、放手学生探究,优化Grammer time板块教学
初涉及新教材语法板块时,很多教师担心学生不会,灌输再灌输,却越灌越没有成效。于是课题组结合英语教师优秀课评选进行了一次语法板块的同课异构活动。几位青年教师执教对比下来,胡兰老师课堂中效果明显有效于其他教师。分析原因,最主要是她的语法教学是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让学生自己发现语法规则,理解到位,印象自然深刻。由此可见,语法的学习应该在具体语境中感知和理解,在交际活动中模仿学习,在归纳小结中明确语法规则,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语法项目,形成语法意识。再比如,市级小学英语教师练兵中我校李丹老师执教一般将来时。经过几轮磨课,最后确定了教学思路:复习故事,运用语言,大量练说,再由学生自己发现语法知识,总结语法知识,并灵活运用,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李丹不仅自己收益颇丰,所有参会老师也感触颇深。大家认识到语法教学绝不仅仅是教授图表。沈峰老师有一句话:要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发现语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和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的语法图表,以他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语法。同时我们也总结了语法板块一些简单的操作模式,即“大量实践,发现问题――总结归纳,得出规则――时间运用,掌握规则”。
四、自主建构文本,优化cartoon板块的教学
篇8
一、写作教学现状和实验方法
(一)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现状
第二语言写作研究在世界二语习得界占有重要地位,英语写作能力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在所有的英语学习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中,写作作为一项较为综合的技能较难掌握。大学英语教师在日常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听、说、读和译等技能培养上。由于作文批改和讲评的特殊性,教师不是十分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在CET-4和CET-6考试中写作占分比较高,所以很有必要找到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手段及方法。
(二)主要写作教学法简介
1.成果教学法(Product Approach)。此教学法把词法、句法和词句间连接手段的正确使用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它认为成功的写作是基于写作者个人的语言知识,因此它强调语言的正确使用,正确的语法和拼写,但它忽视了写作者的语篇发展。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熟悉例文(familiarization)、控制性训练(controlled writing)、指导性写作(guided writing)和自由写作(free writing)。
2.过程教学法(Process Approach)。此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为认知心理学和语篇建构主义,它把写作看作写作者主动建构语篇的过程,它认为写作是一项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个人活动,不过它忽视了写作者的写作水平和语篇类型的差异。语篇学家Tribble提出了四个阶段的教学模式:写前准备(Prewriting)、写作草稿阶段(drafting)、修改阶段(revising)和编辑阶段(editing)。
3.体裁教学法(Genre Approach)。此教学法强调写作者写作时要考虑其写作目的,并对文章的整体修辞组织给予特别关注。然而,体裁教学法对写作技巧不够重视,写作教学中学生显得比较被动,教师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教授也不够。
4.过程体裁教学法(Process-Genre Approach)。Badger和White于2000年提出了这种综合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尽量避免传统教学法的缺点,且充分展现传统教学法的优点。此教学法将写作活动看作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要为特殊的写作和交际目的服务。写作过程同时注重语言知识的输入以及写作技巧的练习。它的主要教学步骤如下:例文分析(analysis of sample text)、例文仿写(imitation of sample text)、创造性写作(creative writing)、修改及反馈(revising and getting feedback)、校对及终稿(proofreading and final drafting)。
(三)实验方法介绍
本论文以调查问卷、教学实验和前后测的形式,对青海大学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进行实证研究:是否过程体裁教学法(Process-Genre Approach)这种综合的教学模式在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更为有效。受试者为119名来自青海大学医学院的2015级一年级本科生。笔者于2015-2016学年的第二学期3月至5月进行了近两个月(8个教学周)的教学实验。其中实验班49人,控制班70人。在教学实验开始前对两个班都进行问卷调查并作写作测验(前测);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控制班采用结果教学法,实验班采用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实验后对两个班再次进行写作测验(后测),并对实验班再次进行问卷调查,且抽取个别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本实验研究使用SPSS软件(13.0版本)来统计并分析教学实验前后采用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两个班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差异。
二、实验结果展示与讨论
从前测问卷调查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1)写作教学中体裁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成果和过程教学法依然在国内大学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对于“题材”和“体裁”的区别学生不是很清楚;(2)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依然只注重词汇、句法和基础知识点的准确度;(3)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重视不够,通过两个月的教学实验,实验班的学生写作成绩有所提高,通过SPSS软件分析,明显高于控制班。
(一)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前测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教师教授写作课仍主要采用成果和过程教学法,有34%的学生表示曾接受过课堂写作教学环节有过程教学法的特点。总的来看,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现今依然在高校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使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教师仍是课堂的中心。
(二)学生对写作评价系统的态度
前测问卷调查还显示,在教师习作批改倾向的调查问题中,33%的学生认为教师太过强调词句间的衔接和连贯;43%的学生认为教师批改过于关注词句法的准确度;仅有11%的学生表示教师批改时关注习作的观点及整体内容。因此,笔者认为,现今教师的习作批改依然停留在句子和段落的基础层面,教学中更没有教授不同体裁篇章的模式,体裁教学法的篇章交际及写作目的评价基本被忽略。
(三)教学实验分析结果
通过SPSS软件的独立样本和相依样本分析,实验班在实验前后测验里,后测写作成绩有明显提高,P值小于0.05;在控制班与实验班前后测验对比中,笔者发现,实验班比控制班在后测中取得的写作进步更明显,P值同样小于0.05。在后测之后的调查问卷和学生访谈中,学生也表现出对这种新型教学方法的兴趣,表示这种综合的教学法能提高其写作成绩。
三、教学启示
篇9
关键词:顶岗实习;就业竞争力;教育普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237-02
一、关于高职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调查与分析
就业竞争力是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它是一个人的行业认知、市场判断、智力、专业背景、综合素质、市场机遇的掌控力、求职的实战技能和面试的表现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合力。笔者对部分高职毕业生及他们的就业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根据调查结果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一)研究样本
比较而言,高职文科专业学生较工科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面临困境更大。为使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本次调查对象选取了2008—2011届高职文科专业200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他们主要在第三产业的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着营销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等工作。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8份,通过筛选及逻辑校验,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72份,有效率为91.4%,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此外,还并对35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走访座谈,结果统计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样本分析
1.毕业生对顶岗实习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认为,对其工作最有用的课程是专业实践课和顶岗实习,他们相对欠缺的知识是就业择业知识,相对缺乏的能力是人际交往能力。
2.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表2 毕业生就业情况(单位:%)
从表2可以看出,高职文科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初次就业率整体较高。2008届学生已经开始进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2009届,由于片面追求实践经验提升,大量地聘请兼职教师,看似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就业率却有所下降;2010届开始,通过深入研究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顶岗实习的实施过程管理,就业率又开始回升。
3.用人单位的评价
通过走访调查,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持支持态度,对经过顶岗实习环节的高职文科专业大多数毕业生较为满意,认为顶岗实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三、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在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调查结果表明,在高职院校实施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在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顶岗实习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关键方法
高职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如何在工作岗位上将理论付诸实践则是横亘在就业之路上的一条鸿沟。顶岗实习让学生提前进入真实职场,接触与自己职业发展相关的实际工作,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职业素质,使学生根据岗位需求不断充实自己和完善自己,顺利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二)顶岗实习是增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顶岗实习主要以与专业相关的实习为主,能培养对未来职业的适应力,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协议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顶岗实习是帮助高职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过程
高职学生书生气较重,择业时习惯于用校园思维去认识社会,这就很容易产生迷惑、彷徨的情绪,自身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差距使高职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挫折感,也很容易在岗位选择上无所适从,难以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据《麦可思研究》分析显示,有与专业相关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的工作稳定性会好于实习内容与专业无关的毕业生,前者的离职率更低。这是因为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增强了抗挫折能力,能够正视现实、着眼未来,为自己作出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完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帮助毕业生及时、顺利就业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如何完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应对挑战是每个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有效实施顶岗实习保驾护航
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必须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广泛搭建产学研结合的职教平台,建立顶岗实习相关管理制度,规范流程,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顺利开展顶岗实习工作和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提供保证。
(二)重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确保顶岗实习有效开展
顶岗实习工作开展的好坏与实习基地的选取密切相关,学院应有计划地加强顶岗实习基地建设,选择社会责任感强、社会声誉好的,具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规范、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专业实习岗位、实习时间相对比较充裕并能够定期进行轮岗实习的企业作为重点合作对象。与顶岗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责任和义务,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的权益和安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毕业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渠道。
(三)加强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抓好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工作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是做好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教育、实习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保障,更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前提。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应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企业指导教师三部分组成。专业指导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和任务书,采用现场指导和远程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管理;辅导员重点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生活关心、问题反馈等工作;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在合作企业聘请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或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学校应为兼职指导教师提供教学培训、指导薪酬等相关待遇。只有校企双方指导教师通力合作、共同管理,才能确保顶岗实习取得实效,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
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融入到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改变并调整评价方法,建立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完整的顶岗实习的管理考核办法,实行学院教师与企业师傅“双轨制”考核。最终逐步形成教育部门引导,学院、学生及家长、企业共同参与的开放性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力争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零对接。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427;R85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5-1098-02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自2003年出版以来,在本校已经使用多年。本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较之前的教材从内容、版式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改进。与6版相比,及时地吐故纳新。去掉了“证候特征”和“研究进展”部分的内容,将“病因病机”部分分为“病因”和“病机”分别论述,内容更加具体,概念清楚,思路条理,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此外,书中增加了“临证备要”和“医案选读”,更切合于临床诊疗,对于临床课程的学习和教学都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和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种种优点,不一而足。
但是经过教学实践后,笔者发现7版教材仍有一些值得讨论和商榷的问题,试就本书的肺系病证部分提出几点,与同道探讨。不当之处,请批评。
1 关于学术观点的几个问题
作为面向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的规范化教材,对每一处概念、名词和古今医理等部分再三斟酌,仔细推敲,将更有利于建立教材的权威性和真理性。
1.1 感冒一节中流行季节与多发季节的问题
教材在感冒一节中的预防调护(第68页)中言:“本病在流行季节须积极防治。在冬春之际尤当注意防寒保暖”,这里存在着对“流行季节”概念不清的问题。笔者认为感冒可以发生在任何季节,只有时邪疫毒导致的时行感冒等疾病才会有流行季节。建议改为“多发季节”或“高发季节”为妥。此外,祖国医学重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人群生存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都用“冬春之际尤当注意防寒保暖”一言以蔽之似乎有些绝对化。
1.2 咳嗽一节中“证候”与“症候”的问题
教材在咳嗽章节中(第71页)言:“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其中的“证候”一词的选用值得考虑。
证候和症候是中医学中不易区分的两个概念。证候,是证之外候,是证的外在表现,包含了经过医生主观分析后的成分,代表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是具有论治意义的最终依据,是对应着“病证”的概念而来的。而症候,是疾病的外在表现,代表了患者的主观感觉和机体的非正常状态,是病人在疾病状况下机体作出的自然反应,是对应着“疾病”的概念而来的。
因此,教材将咳嗽作为“证候”,直接对应着“肺系疾病”,似有不妥,建议改成“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或“为肺系病证的主要证候之一”,更能体现出教材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1.3 有关咳嗽病理因素的问题
教材在咳嗽病机篇章中(第74页)言:“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这句话是正确的,但似乎不够全面。笔者认为内伤咳嗽的病理因素还应该包括“气”的问题。因为《医学三字经•咳嗽第四》首句便是“气上呛,咳嗽生”,无论是“痰”还是“火”最终都是影响到气,肺气上逆才会出现咳嗽。并且强调“气”这个病理因素还能更好地与前面病机论述中的病位相呼应。1.4 有关咳嗽肺阴亏耗证中常用药的问题
7版教材采取了在代表方下罗列常用药的写作体例。这对学生临床上了解处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这种介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处方的方义抹杀了。教材在咳嗽肺阴亏耗证常用药的论述中(第78页),将沙参麦冬汤加减组成中的桑叶免掉了。沙参麦冬汤是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治疗燥伤肺胃的方子。能够清养肺胃,滋阴润燥。方中的冬桑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肺气以肃降为顺,肺胃阴伤势必影响肺之肃降功能,而冬桑叶肃杀气重,味苦、甘,性寒,《内经》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因此桑叶与众药相伍,可以在润肺的同时,肃降肺气,体现出“治脏腑如相”之义。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也证明了桑叶在治疗肺阴虚咳嗽中的有效性。建议教材恢复对冬桑叶的论述和分析。
1.5 关于哮病冷哮证中芍药的功效问题
教材在哮病冷哮证常用药的分析中(第85页)言:“加白芍以敛肺”。白芍味酸,归肝、脾经。或许可以收肺气之逆,但总不及方中五味子的功效和力度。笔者以为,酸收敛肺并非《伤寒论》小青龙汤中用芍药的本意。冷哮也是因为体内有痰饮夙根而发,小青龙汤于散风寒涤水饮药中,加白芍以养阴气,利小便。不仅佐制干姜、细辛类药物的辛温燥烈之性,又给饮邪以出路。
1.6 关于肺胀阳虚水泛证中芍药的功效问题
教材在肺胀•阳虚水泛证常用药分析中(第121页)言:“赤芍活血化瘀”,赤芍凉血行瘀的功效也并非《伤寒论》真武汤中配伍芍药的本意。体内有饮邪的存在会损伤人体的阴津,真武汤中的附子温肾阳、化水气,辅以芍药的苦泄来利小便,通脾络,并有利水之中益阴和阳的妙用。
2 关于临床常识方面的几个问题
教材应充分照顾到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问题,提高临床学习和实用价值。避免理论与方法相悖,以适用和实用为原则,来体现教材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2.1 选用药物时药材的普及问题
在编辑选方用药加减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教材是面向全国范围的蓝本,在列举每一味药物时都应该严谨和规范,避免出现遍地开花的现象。例如感冒风热犯表证的常用药加减时(第67页)选用了“一枝黄花、土牛膝”等药味,不仅学生在掌握《中药学》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类药物,而且地域性比较强,不能保证全国各地都能采购和使用。
再如感冒暑湿伤表证的常用药(第67页)列举了“鲜荷叶、鲜芦根”。纵然鲜品效果佳,但是这样列举会有让学生感觉干品无效的嫌疑,并且鲜品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易找到。建议改为“荷叶、芦根(鲜品为佳)”。
还有在肺胀肺肾气虚证常用药(第122页)中选用了“灵磁石”,经临床验证咸寒质重,对此型病人有碍胃之嫌,建议选用钟乳石、紫石英之类。
2.2 教材内容要结合临床实际的问题
教材要从临床出发并贴近生活,及时地将科学的内容充实到教材中去。例如在感冒预防调护(第68页)除了用食醋熏蒸空气,更应该让学生了解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手与手的接触传播和经手污染口鼻、眼睛。勤洗手,常通风,洁口腔,护口鼻是更为重要并且更加方便实用的预防方式。
再如对于肺痨的预防调护(第113页),“身佩安息香,或用雄黄擦鼻”是受时代和环境所限的古人的预防方法。不仅效果难以肯定,在临床上也很少见到。建议改为更为实用的内容。
还有在肺痈的预防调护中(第105页),要求患者“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忌油腻厚味”,在临床上也是行不通的。对于肺痈这类疾病首先应保证热能的供给。在医嘱单上要注明“高蛋白饮食”,而非“清淡饮食”。饮食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促进人体对组织器官的修复和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教材要从临床实际出发,还要前后呼应。例如在肺痨气阴耗伤证(第112页)出现了“若夹有湿痰者”的字样,似有不妥。前面的篇幅论述了“痨瘵主乎阴虚”的观点,有阴虚者一般不会夹有湿痰,有自相矛盾之嫌。
2.3 濡脉和软脉的问题
教材在哮病肺脾气虚证(第87页)出现了“脉濡软”的字样。
濡脉在《中医诊断学》[1]中的定义既是“浮而细软”。《脉诀汇辨》曰:“濡者,即软之象也”。柔软是濡脉的主要特点,所以濡脉又叫软脉。可见,濡脉和软脉实际是代表的同一种脉象,此处同时作为脉象的修饰语,似有重复之嫌。
3 有关教材规范化的几个问题
教材作为全国教学的主要材料和媒体,集真理性、权威性、严谨性和准确性于一身,应当对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字都斟酌使用,前后一致。但是仅就肺系病证这一章节,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进一步规范。
3.1 关于中药名称的规范化问题
教材中有些中药名称应该使用统一的处方用名。如67页“黑山栀”应作栀子,“豆豉”应作淡豆豉,“豆卷”应作大豆黄卷,“贝母”是川贝母还是浙贝母?76~78页“川朴”应作厚朴,“桑皮”应作桑白皮,“大贝母”、“象贝母”应作浙贝母,“山栀”应作栀子,78页“风化硝”应作芒硝,87、103、112页“苡仁”是生苡仁还是炒苡仁?87、112页“山萸肉”应作山茱萸, 88页“仙灵脾”应作羊藿,96页“川朴花”应作厚朴花,96、103页“冬瓜仁”应作冬瓜子等。
3.2 关于术语措词的规范化问题
例如83页“相互抟结”中的“抟”字不如改为“相互搏结”更为通俗传神,并且可以与88页“痰气搏结”相一致。87页“纳肾”改为“纳气”较妥,“补土生金”似乎不如“培土生金”更为合适,96页“中阳不运”与病机不相对应,并且所选代表方剂也并未涉及恢复中阳健运的问题。97页代表方剂中虽然应用了参蛤散,但是在常用药中却不见人参和蛤蚧这两味药物。98页言“万年青根强心利水”这种中西医并称的名词叙述不够规范。 108页病因病机部分先后出现了“痨虫”、“瘵虫”不同的称谓,两者分别针对了肺痨和痨瘵两种范围不同的疾病,建议改为一致的名称。作为规范化教材,将108页的“沈芊绿”规范为沈金鳌更助于学生的学习和规范教材前后对名词术语使用的一致性。111页出现“脏器”的字样,偏于西医化,中医一般不讲脏器而讲脏腑。
3.3 语义不明 校对不严 错别字等严谨性和一般性问题
例如68页气虚感冒证中有“若表虚自汗,易伤风邪者,可常服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防感冒”的论述。此句话可以出现在预防调护部分,放在常用药加减中似乎文不对题,有失严谨。“邪尚未祛”应作邪尚未去,111页“白茅根(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96页“肺气郁痹证”不能够反映出肝气乘肺的病机关键,建议恢复6版教材的“肝气乘肺证”。98页“虚喘主要在肾”,改为“虚喘在肺肾,以肾为主”更为严谨。121页肺胀痰蒙神窍证用涤痰汤加减治疗。教材附录的“常用方剂”中,涤痰汤出自《济生方》,但遍查《济生方》却未见是方,仅见“导痰汤”。经考证[2],涤痰汤最早见于明•方贤等所著《奇效良方》,方中所用南星为制南星,亦非今之苦寒的胆南星。所以涤痰汤用于没有热象的痰蒙神窍证为妥,若苔黄腻,为痰热之征,用涤痰汤加减治疗。自5版《中医内科学》起就存在上述方剂出处的问题,企盼尽快还其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