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文章十篇

时间:2023-04-07 20:17:33

感动文章

感动文章篇1

一、动——动口

这是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的而且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可以采用复述课文法,如《惊弓之鸟》、《千里跃进大别山》等;解说法,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等;讲故事法,如《骄傲的孔雀》、《丑小鸭》等。动口的形式还有很多,这是大家所熟知、熟用的方法,在此,恕不赘述。一句话,通过动口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内含。

在品读作品的形象画面中感受意境美。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散文中作者情感的抒发依赖于具体的人、事、景、物等形象。这一具体的形象在作品中构成了一幅幅完整的意境画面。读者在对这些斑斓多姿的画面直观感知,感性品味中,尽情领略其中的意境美。如学习《春》一文时,我们品读五幅画面,山、水、太阳、小草、百花、和风、细雨这些江南春天绚烂绮丽的风景构成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喜迎春天”的美丽画面,形成心物交融的意境美。

在反复品味诗情画意的语言中感受意境美。散文意境美的形成离不开作者的语言艺术。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和优美、形象、活泼充满诗情画意的修辞运用往往能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如《春》一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巧妙炼字,一个“钻”活画出小草破土而出,勃发生长的情态,妙用叠词“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既将小草写得富于质感和生命的灵性,又使语言具有音乐的节奏美和旋律美。“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个“闹”犹如神来之笔,兼具听觉和视觉双重效果,境界全出。我以为其文学审美价值简直可以和“红杏枝头春意闹”相媲美。

在整体联系中感受意境美。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考夫卡:假如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一部分都牵连到其它成分,而且每一种成分之所以有特性,即因为和其它部分具有关系。这表明,作品中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如《背影》一文,作者开篇写了祖母之死,父亲卸职,尽管是一笔带过,但如果和写父亲背影部分联系起来作整体阅读赏析,会发现前面是铺垫,它们共同奠定了凄凉、冷清的情感氛围。唯有如此,父亲的举动才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父亲的背影在读者心目中永远留下深刻的烙印。

二、动——动手

鉴于小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年龄特点,可采用“动起你的手来”这一方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并在动手过程中内化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具体地将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简笔画。语文教学中,简笔画有助于突破课文难点,让抽象思维变具体感知。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对感知内容的还原,即由“抽象文字”还原与“具体形象”,这一过程可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从而比较深入地感悟课文意境。例如:《趵突泉》中形态各异的小泉描写得十分优美,仅凭反复朗读,是很难想象出其优美的。但如果让学生动起手来,根据自己的读文和想象,将其各种姿态画出来,这难道不比师生在那里一字一句逐一理解更轻松自如,更直观形象吗?类似的课文还有许多,如《五彩池》中不同姿态的荷花、《画杨桃》中作者与同学因角度不同而画出的杨桃……这一系列的内容均可利用简笔画将其形象化、明朗化。

第二,实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称象》一文。学生按照课文的描述亲自动手操作:用文具盒(或其他盒子)代替船,用某一物品代替大象,用小石子儿代替大石头,用天平代替古称等。然后照书上描述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实验。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手脑并用,读做合一,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动——动脑

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固然有各种形式,各种方法。但最易行的是尽可能找出每篇课文的发散点,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就是创新教育的一种体现,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培养。例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列宁打碎姑妈的花瓶后回家了,躺在床上,一句话也不说,这时,老师便可问:列宁为什么不说话?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再如《峨眉道上》,在学生学完全文后,可这样提问:学了本文后,你能说说我们身边有着铺路人品质的人吗?

教者如此引导后,学生会主动思考,各抒己见,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而且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既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课文的内容,也领悟到了课文内容所蕴含的意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四、动——动多种感官

感动文章篇2

女孩说:「倦了,就不需要理由了」

一个晚上

男孩只抽烟不说话

女孩的心也越来越凉

『连挽留都不会表达的情人

能给我什么样的快乐?』

过了许久

男孩终忍不住说:「怎么做你才能留下来?」

女孩慢慢地说:

「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你能答到我心里就答案,我就留下来。」

「比如我非常喜欢悬崖上的一朵花,而你去摘的结果是百分之百

的死亡,你会不会摘给我?」

男孩想了想说:「明天早晨告诉你答案好吗?」

女孩的心顿时灰了下来

早晨醒来,男孩已经不在

只有一张写满字的纸压在温热的牛奶杯下

第一行,就让女孩的心凉透了

「亲爱的,我不会去摘

但请容许我陈述不去摘的理由

你只会用电脑打字

却总把程序弄得一塌糊涂

然后对着键盘哭

我要留着手指给你整理程序

你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

我要留着双脚跑回来给你开门

酷爱旅游的你

在自己的城市里都常常迷路

我要留着眼睛给你带路

你不爱出门

我担心你会患上自闭症

我要留着嘴巴躯赶你的寂寞

你总是盯者电脑

眼睛给糟蹋得已不是太好了

我要好好活着

等你老了

给你修剪指甲

帮你拔掉让你懊恼的白发

拉着你的手

在海边享受美好的阳光和柔软的沙滩

告诉你一朵朵花的颜色

像你青春的脸…

所以

在我不能确定有人比我更爱你以前

我不想去摘那朵花…」

(女孩泪滴在纸上

形成晶莹的花朵)

抹净眼泪,女孩继续往下看:

「亲爱的

如果你已经看完了

答案还让你满意的话

请你开门吧

我正站在门外

手里提着你最喜欢吃的鲜奶面包…」

女孩拉开门

看见他的脸

紧张得像个孩子

只会把拧着面包的手在她眼前晃

我想这就是爱情或者生活

被幸福平静的包围时

一些平凡的爱意

总被渴望激情和浪漫的心忽略

爱!在双方引起的许多个微不足道的动作里,

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

只有爱

可以是任何一中平淡无奇的形式

花朵、浪漫

感动文章篇3

时光飞逝,我们跨入了新学期;

日月如梭,我们又要迎接新的挑战!

小草向我们点头“新学期,新起点,你要再接再厉!”

花儿向我们招手“新学期,新景象,你要努力奋斗!”

蓝天向我们问好“新学期,新挑战,你要步步为赢!”

2007年的冬天已经过去,2008年的春天已经来临,不要留恋过去的美好,要昂首向前!

猪年的冬雪已经融化,鼠年的春风正拂面而来,不要痛恨过去的失败,要再接再厉!

过去永远是回忆,

未来永远是憧憬,

我们能做的——

只有把握住现在!

时光是飞逝的,

岁月是无情的,

我们不能气馁,

因为

只要付出努力

总会有人为你喝彩!

加油!加油!加油!

向着崭新的朝阳,

迈着青春的大步,

努力!努力!努力!

感动文章篇4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在教学改革中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为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情感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实践及其导入进行了研究论述,旨在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做些有益的努力和研究尝试。

【关键词】

情感式教学 初中语文 教学实践

一、立足语文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共鸣点

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育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知识储备,还有着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选文,分析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比如在《火烧云》《美丽的小兴安岭》及《趵突泉》等文章的教学中,可以培育学生领略自然之美的情怀;在《小木船》《赠汪伦》《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等文章的教学中,可以培育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在《》《舍身炸暗堡》及《狼牙山五壮士》等文章的教学中,可以培育学生为国家兴亡而舍弃小我的爱国主义情怀。用文章中的丰富内涵去感化学生的心灵,实现学生心理与文章主旨情感的共鸣。

二、重视阅读教学,通过语境进行情感式沟通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解读文章,向学生展示优美的意境及多姿多彩的世界。比如向学生展示《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草原》《林海》等文章中所描绘的秀美、壮观的自然之美;向学生展示《苦柚》《古井》《曼谷的小象》等文章中所描写的淳朴生活。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文中简单的文字空间想象化,培育学生的意境想象力,感受优美真实的心灵意境。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有关“课程目标”中的“阶段目标”的要求,鼓励学生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默读以及速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思考地寻找文中能展现作者思想情感或文章主旨的句子。比如在《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之中,反复读诵“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切身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礼赞。当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导入音乐音响,通过声乐引发学生心理共鸣

正如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合理地运用在课堂上,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思绪随着音乐的不同的旋律、不断变幻的节奏而起伏波动,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验效果。在优美的旋律背景下,朗读将变得更声情并茂,音乐在引起学生对文章主旨情感想象的同时,还使得文章文中抽象的情感变化更易于为学生所扑捉,可感、可触。而在音乐背景之下的阅读也将会是一种个人视觉、触觉和精神上的综合情感体验。

正如在《天鹅的故事》的一文教学中,配合性地播放音乐《天鹅之死》,随着老天鹅的“腾空而起”“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除此之外,还附加教师一定的深情讲解,将阅读转换为一副优美的画面:一只忧伤地低着头的天鹅,在轻轻地挥动着翅膀,就像在唱着一首别离的歌曲。尽管已经是体衰力竭,却依然试图舞起翅膀,自由飞翔。为学生重点描述天鹅身上,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和无限的生命渴望。这正是文中之情和阅读之情、学生之情的完美融合,学生能够切实地体验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四、触碰心灵深处,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之处

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这种情感,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认知活动的主动性,而整个认知过程也会变得更加丰富、深刻、个性化。文章中的语言,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而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过程,既是理解文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情感的过程。正如《文心雕龙》中所指出的“披文以入情”。学生在体会文章情感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如同叶老所说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不仅仅能够增加阅读者对文章的兴趣,还有助于扩展眼界、充实检验,实现思想情感以及个人意志朝着更深刻的层次迈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对文章的情感体验点,对学生思想境界的塑造,更全面地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比如,在写景类的文章教学中,通过阅读再现作品中所描绘的优美风光景色,不仅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然美的享受,还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怀。

五、组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引感体验

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文章中的角色,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了解,还能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将彼时的“彼景彼情”转换为此时的“此景此情”,无论是学生个人生活体验的展示,还是一些表演技巧的应用,都是学生独特的创造性发挥。而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赏者,都能形象直接地获得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并产生一定的生活感悟及文本思考。

如在《狐狸和乌鸦》一文的教学中,选取两位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表演狐狸的同学通过一些面目表情形象地展现出狐狸所具有的狡猾特性。这样类似的对文章角色的扮演活动,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自主学习、自主摸索文章主旨,而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而不再是一味地听老师说教。在角色扮演活动之后,教师还应做一定的点评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的表演加以点评,并有意识地结合文章的主旨,进一步论述。比如开展活动之后的角色表演情感发言,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发现自身不足、以及自主再创造活动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牛有生.浅谈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03)

【2】戴寅.音乐教学评价中的个性化策略研究[J].教学研究,2008(04)

感动文章篇5

1.教师情感必不可少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当教师对课程和所教授内容充满热情时,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热情和信心。若教师没有对课本的内容进行钻研,讲授时定会夸夸其谈,只提及较浅显的内容,这样文章中所蕴含的更深的内容定不能展现在学生眼前,久而久之,学生会因枯燥乏味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划分出文章的段落,勾画出文章需要掌握的词语,而是要认真的理解文章,尽自己所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加以自己的理解,在教学前先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章内涵产生自己的情感,进而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高中语文课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海洋,还是情感的海洋,教师的情感是一艘艘小船,载着学生徜徉在每一个作品之中。此外,教师投入情感不仅是在备课过程中,在讲授过程中更要投入情感。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学生的目光,如果教师的姿势、表情、语气都是一成不变的,再饱满的情感也不能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应熟练运用姿势、表情、语气这些非语言的因素来辅助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富有表现力的的语言和行为来影响学生,使学生沉浸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之中,进而产生情感的互动。

2.教学方法举足轻重

做成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好的方法,将情感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同样需要好的教学方法。首先,帮助学生敢于表达自我情感是十分重要的。许多学生不善于表达自我观点,在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很低。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小到大,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一些定式的内容,例如介绍自己的情况或者朗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体验在课堂上发言的感觉后再给予他们一些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也就自然了,胆量也变大了。这是增加课堂情感互动的有效方法。其次,课堂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高中课本中的部分文章是来自于国内外的经典小说和剧本,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就是有情景,有对话。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重现文章中情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中的情感内容,除此之外,学生在重现情节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表情、姿势和态度,也是他们自我情感的体现。例如《雷雨》选段,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场景重现之后,就会一定程度上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总之,通过加强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和增加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机会,鼓励学生表达、感知、理解情感,情感教育会成功融入语文教学。

3.师生交流不可或缺

在课堂上,教师是师生间交流的发起者,教师的语言表达,影响着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理解。第一,交流双方必须平等真诚,交流才得以进行。在教授过程中,教师不应居高临下,用专业和书面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日常用语和口头语可以更好的表达所说内容的含义和情感。生动形象、感情丰富的语言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情感体验,引起一定的共鸣。第二,多给学生表达表现自我的机会。高中语文课堂中,有时迫于教学进度的压力,课堂交流变得少之又少,教师单方面的讲授有时并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知文章,在课堂上多一些师生交流的机会,使师生各自的情感进行碰撞,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得到交流机会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三、课堂氛围很重要。古有口技艺人凭一张嘴为观众营造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今天的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充满情感的语言传递感情。教师通过表情、手势把文章的内容加以表现,营造一种情感氛围,引领学生进入这种氛围,感受情感,收获知识,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感动文章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

一、高中语文融入情感教育的意义

正如白居易在古诗《庭槐》中道:“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情感的定义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情感教育像是一个纽带,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情感教育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互动,让学生的学生情绪能够被很好地调动起来,积极地学习文章有关的知识与内涵。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的语文教学要求中指出,必须注重将情感教育贯彻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由此让学生对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探讨。深刻了解作者隐含在文章中的深刻意思,使得学生能够借此陶冶情操,达到老师教学授业解惑的目的,也让学生从中学习一些人生感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丰富自身。

二、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现状

在对以前的语文教学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对比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以前的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教学。当然,造成郑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理念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追求分数为教学目标,强调教学效率,而忽略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与消化。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就是一个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与学生的关系较为疏远,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开展情感教育。

第三,缺少促进学生对文章情感教育的理解的媒介,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在课堂下听课,过程较枯燥,没有类似多媒体投影仪这类的媒介将学生的感官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作为培养学生情商与智商的一门重要学科,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21世纪时展的大潮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去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教学目的。将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不但对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会提高学生的个性品德和道德修养。正因为如此,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

三、语文课程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与学生保持和谐关系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反馈沟通过程,在现当代教学中,教师扮演者一个主导的角色,起着主动地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构造和学生的和谐关系。第一,在丰富与学生的互动,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所想所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励他们以更加积极地态度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第二,学生群体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性格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矛盾的思维方法,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情景要不断转换自己的处理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新颖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二)以教材为基础,发掘相关情感因素

福楼拜曾说:“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拥有。”高中语文课本中涵盖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文章,但都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正能量的文章。从优雅的诗歌到脍炙人口的小说,从情景丰富的戏剧到简短深刻的随笔,这些文章都是进过深刻筛选的老师课堂教学的素材。高中语文课本对学生的培养更加的注重思想教育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发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更好地诠释文章中心,促进学生对于该类文章的理解。

(三)充分利用朗读,引起学生共情

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读者和课文本身。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朗读课文这以教学手段。通过朗读,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这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得他们既能从课文的内容上感受文章情感,又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来体会作者的意图。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以情发声,以情代语,在朗读时注重感情的输入,在语调上要做到抑扬顿挫,时而饱满激情,时而低沉忧戚。教师在朗读时还要注重对自身肢体语言的运用,利用神态表情和手势等身体动作来吸引学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文章。当然,在教学计划中,教师也应该加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一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感官的共同作用,以此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抓住文章重点词句,细致品析

了解文章的主题对于把握文章的情感至关重要。语文文字在表达文意中起到了一座沟通桥梁的作用。教师要在分析文章重点词句上下功夫,抓住文章中心,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将之罗列出来,然后在结合对文章文意的把握之上,充分把握文章的主题情感。语文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明理的过程,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激发他们的感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健全他们的人格,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贡献。

四、结语

总之,情感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教师都充当着一个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职能。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的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使其更能符合时展的大潮流。因此,语文教学将会在情感教学中获得更大的机遇和前景。作为祖国园丁的一份子,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肩上的责任,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将情感教学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学知识、明道理、懂人生!

参考文献:

[1]杜云师.浅谈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2,(24).

感动文章篇7

【关键词】话题作文;培养;中学生

话题作文要求宽松,没有审题障碍,看起来比较好写,但学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而走进误区。因此,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选材要深入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没有生活,哪来的写作材料?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感悟,才能掌握大连的写作素材,才能从生活中找到为我所用、唯我所有的材料,写好作文,才有可能。命题作文是如此,话题作文也是如此。学生可以以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阅历、个人成长等方面筛选、聚集材料。充分体现“以下见大”的特点:从小方面表现比较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学生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6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这就要求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发挥自己的才能。一句话。就是要学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内容,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

二、拟题要到位

在话题作文中,拟标题非常重要,因为文章标题是阅卷老师第一眼看到的部分,标题拟得好,可以给整篇文章增光添彩,同时,也定下了写作方向。话题作文大都要考试自拟题目,有的考生图省事,直接就把话题当作文题目。其实,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是万不得已才采取的下策。因为作为“话题”的词语,覆盖面极为宽泛,轻易用这个词语作为作文题目,无疑是给自己增加了下一步立意、选材、布局方面的难度。正确的做法是拟题前认真审读提示语,调动自己的个人阅历、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紧扣话题这个词语,深入思考,在这个词语的前后加上若干个词语进行修饰、限制或补充,恰到好处地拟定出适合自己写作的文章题目。

题目最好要能比较鲜明地透视出文体、立意、选材等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从多方面制约、帮助自己的写作,同时还可给阅卷者带来愉悦感染。以话题为中心,进行扩展和补充,这是拟题的最基本方法。它还可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形象。以“感动”话题为例,我们可以围绕“感动”,拟出这样一些标题:“就这样被你感动”、“妈妈,我为你感动”、“感动我的一个瞬间”、“心灵的感动”、“寻找感动”、“都是感动惹的祸”、“谁为谁感动”、“为平凡而感动”、“拒绝感动”、“珍惜感动”、“今天,你感动了吗”等题目。

三、文体要得体

“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文体不限”并不是说文章可以没有文体,如果不管文体,信马由缰,文章就会不伦不类。所以一定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作,一般来说,学生最好选择记叙文(包括散文、日记、童话等)。文体的选择可以随意,但选定后,保持文体自身的规范与和谐却是必要的。有的考生把“文体不限”误以为可以写成不管什么样的文体,结果出现一些记叙文议论化、议论文记叙化、散文杂感化之类的文章,搞成一种文体的大拼盘大杂烩,信笔胡言,非驴非马,客观上影响了内容的表达,这是不可取的;为了标新立异,有的考生甚至还写出一些令人震惊的“另类”作文,这更应该及时纠正,以免延误大事。问题的特征一定要鲜明,这便于自己写作,也便于阅卷者阅卷。正确的方法是根据自己的擅长扬长避短,选择文体,确定自己是写什么文体后,就要在自己的文章中鲜明地表现出这一文体的语言特征。形象思维表达,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考生可选记叙文来写,在文章中要表现出语言的形象性;抽象思维发达,说话条理清晰,善于条分缕析的考生可选说明文来写,在文章中表现出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辨议论说理的同学可写成议论文,在文章重要表现出语言的严密性。其实,还可以写成童话、寓言、剧本、书信、日记、小小说等。当然,这里也不反对写合乎要求的比如夹叙夹议的文章,因此,考生平时就应该多培养一些规范的文体意识,多养成一些高质量的文体风格,在考试和平时的作文中就可以多一些选择余地。

四、语言要靓丽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关于文采意义的最好概括。语言有文采主要是指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好的语言有利于表情达意,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作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使话题作文中语言有文采。

(1)尽量选择形象感强的词语,多用描写句,少用陈述句,妙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等;积累丰富的词语,尽量避免使用重复词语,尽可能恰当地选用同义词。

(2)综合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对比、对偶、反复;借用、仿用词语;可巧妙引用、仿用古诗词、名言、格言、歌词、俗语、谚语、流行语言、网络语言、歇后语等。

(3)句式灵活。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综合运用,形成一种整齐错落之美。多采用一些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等等。以增强表达效果,精心提炼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

(4)适当使用文言词语,形成一种庄重典雅之美;能幽默时尽量幽默。

五、点题要明朗

感动文章篇8

从原则上来讲,相关命题始终被严格限定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条具体要求范围之内,即:

一、理解

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②理解并解释文中的重要句子。

二、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三、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三条九点”就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的依据。千变万化的题目经过分析整理,无非就是三大类的问题:

1、问“是什么”

(1)某某词语是什么意思或怎样理解?(2)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3)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4)某某段的段意是什么?或文章的主旨(中心、主题、观点)是什么?

这类题目,可分为三小类,一是词语含义“辨别”类。这类答案一般就包含在文本当中,只要根据题干的指示,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参考上下文简要概括即可;二是情感、主旨“概括”类。这类题作答一般需要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从关键词句切入;三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指认”类。回答这类题需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名词术语,否则就无法下笔,如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双关等;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举例、白描、抑扬、渲染等。

2、问“为什么”

(1)某某句子(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好处)?(2)某某句子好在哪里?(3)某某手法有什么作用(好处)?

3、问“怎么做”

(1)是怎样表达某种情感的?(2)是怎样表现文章主旨的?(3)是怎样谋篇布局的?(4)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同一类题目,答题思路大致相同。有了这样的意识,就可以在纷繁的提问中保持清醒,迅速找到答题的路径,以求事半功倍。

这类题目的答案,一般有“点”和“面”两部分组成。一是“点”,指的是具体文本内容的确认;二是“面”,指的是包含文学创作共同规律的术语。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法”。

如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是: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总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待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答案中“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是“面”,其他则是“点”。

为帮助我们更好的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一些“面”的知识归纳如下:

修辞手法的作用

修辞手法往往被涵盖在表达技巧当中,对其鉴赏一直倍受命题者的青睐,所以在此单列出来。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表达方式的作用

从表达方式来说,主要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方式。

1、叙述方式

顺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精彩的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其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2、描写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表现手法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艺术表现)来说,有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赋比兴、卒章言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抑扬: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写,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2007高考山东卷14题(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1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汇集在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2)“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感情。

人称的运用

从人称来说,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运用第一人称,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行文结构的作用

结构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对文章结构的鉴赏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

行文结构方式主要有首尾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言志、过渡、伏笔、承上启下、衔接、照应等。

其常测试的要点及规律是:

1、开头的作用

如果所问句段位于文章之首,那一般要回答: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④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⑤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⑥先扬后抑,或者先抑后扬。

2、结尾的作用

如果问文章结尾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言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段中语句的作用

如果所问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了表达效果。

文章题目

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一般有这样的回答: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清晰。语意双关,含义深刻。

抒情方式

感动文章篇9

对写作而言,第一位的还是在于掌握材料(事实和道理)的多寡以及作者对这些材料所具感情的丰歉。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就中学生而言,他们已基本上学会了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只要掌握的故事是具体的,形象是明晰的,认识是明确的,他们就可以说得清楚,只要不是故意矫揉造作,一般不会出太大毛病,即使有点毛病,对于作文的成败也只是第二位的问题。我经常对学生这样说:你写的文章是否丰富生动,首先不在于语言的丰富生动,而在于内容的丰富生动;你写的文章是否深刻,首先不在于语言是否深刻,而在于思想认识是否深刻。有了真材实料,有了成熟见解,有激情涌动于胸,不在乎模式框架并不熟练,仍可自然迸发出好的文章。我可以列举大量的事例来加以证明:学生写在日记本或随笔本子上的文章总比交给老师的命题作文好,写得有内容,有感受,有激情。我认为对中学生作文训练的焦点问题是培养感悟能力,指导学生善于获得感悟、表达感悟。

感悟是什么?感,是感觉、感动、感想、感慨,它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悟,是觉悟、领悟、颖悟、开悟、彻悟,它属于认识领域的活动。感悟是作文的内容,是思想,是情感。感悟是生命体验,是个性的体现。强调作文的感悟,是尊重人本的思想。

本来作文的内容都是广义的“生活”,为什么又不提“生活作文”,而提“感悟作文”呢?因为生活只是素材,当它进入文章时,总是要经过写作者的分析、认识、提炼才凝聚到文章中去的,感悟正是对生活的这一消化过程。对已具有很强感悟能力的作家而言,他们要不断丰富写作的源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生活;而对尚不会感悟的中学生而言,更迫切的是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架通从生活到写作的桥梁,使生活不至于闲置一旁而不能进入写作中来。生活是本源,靠感悟去开发,去消化,去利用。所以还是倡导写“感悟作文”。

感悟是一种思想情感活动,其总的着眼点是开发思维,增强感悟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为此,可以大致提出以下思维训练序列。

1. 观察。观察是人通过各种感观活动获取对外部世界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因此也是写作中能细致描写的一个重要源泉。许多学生写不具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观察,对事物只能获得粗略的朦胧的印象。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养成爱观察的习惯,还要指导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集中注意力观察,有目的地观察,作好观察的准备,有时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要观察事物的特点,由观察静态物体到动态物体,再到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观察事物的表象:形状、颜色、声音、情态、人的表情、动作等,要引导在观察时善辨多思。观察不等于消极地盯着,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良好的观察品质还在于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在于透过表象去探寻内在的东西。

2. 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对开拓作文的题材,使文章写得丰富、生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作文内容单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想象贫乏,联想枯竭。因此,我把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列为思维训练序列的重要项目。经常训练学生把观察所得的形象与广阔世界的其他事物加以比较,找到联系,告诉学生联想的方法,由相似,或由相反,或由相关展开联想。并指导学生把联想所得灵动地用于写作之中,诸如言语中比喻的运用,写作手法上象征的运用等,便可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重要的是创造性想象,不拘于常态,不囿于原型,不屈于权威,去追求独创、新颖与奇特,张扬个性,在写作中塑造新形象,阐发新见解。

3. 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从整体中区分出个别特性。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部分或不同特性联合起来。这是两种最基本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随时都会用到它们。如果是命题作文,第一关审题就要分析,确定主题,选择题材,铺排段落,采用写法,都是不断地通过分析进行选择。特别是写议论性文章,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是正确的有什么道理,靠什么支撑;对方的论点有什么缺失,凭什么去反驳,无一不需要分析。分析能力增强可以推进认识的深化,认识深入又可在更新的层面进行分析。

4. 鉴赏与评价。这里不单是指对文学作品,而是指对所有的事物的鉴赏与评价。它们所依赖的思维活动也还是分析、比较,但特指对事物的价值品赏评定,所以常带有审美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鉴赏总相随观察而生,指导学生观察总要指导鉴赏。文章是鉴赏的重要对象,阅读教学就教会学生鉴赏,学生在学会鉴赏的同时,也就逐步学会该怎么写。这种见机而作的写法指导,凭借着实例,依托着感受,比作文课写作前讲一通方法要有效得多。

5. 感动与体悟。感动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感动的前提是情感丰富,感动的取向是是非观明确。情感冷漠的人必然写不出激情洋溢的文章。作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做人,具有人性的善良,有同情心,有为正义而鼓呼的勇气,有对邪恶愤慨的无畏。自己先受感动才能写出能感动别人的文章,情感的贫乏是任何写作技巧无法补救的。

体悟是认识领域的思维活动,要指导学生善于体悟,提倡独到的体悟。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完全可能有不同的体悟。

感动与体悟合起来就是感悟,前一个字说“情”,后一个字说“识”。识与情是写作的两大支柱。《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识和情与文章的关系:识到哪里,文就到哪里;情到哪里,文就到哪里。

感动文章篇10

一、用情诵读,体验作者隐含情意

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有篇署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的文章认为:散文写作中必须以生活中真切感受为基础,抒发出真情实感,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在新课导入时应优先选择情感导入,引领学生用心去感受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心境,并以情感朗读的方式,以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文章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和体验作者隐含在文章中的情意。在《陈情表》这篇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散文名篇中,教学时可以试着和作者的情感尽情沟通,直接把自己当作文章的作者,在朗读时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投入真情实感,用情朗读,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把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释放出作者复杂的内心感情。比如,在朗读文中表达作者对祖母孝敬之情的语句时,语调应尽量低沉,表达出悲伤之情,这样学生就会被作者的孝亲之情所感染。又如,在朗读李密忠孝不能两全,内心甚是矛盾的语句时,语调应显得矛盾而委婉,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忧惧和为难之情。但又由于作者对晋武帝无比忠心,因此,在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句话时,则宜用忠诚的语调,学生会更容易体会。

二、把握情感,体会文章的意蕴

体会散文的美,我们应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感受,除了语言之美和整体之美之外,散文中的情感和意境,更是让读者感受和体验散文之美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欣赏和分析散文时,应该首先把握文章的情感,并从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来体验,再通过对散文语言的分析和品味,就会感悟到散文中隐含的意蕴以及内在的深刻哲理,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效果会相当明显。比如,在教学《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时,由于作者想要表达出爱国的情怀,夹叙夹议,时而叙述,时而抒情,直接表达出内心的情感,用词直截了当,感情色彩强烈,语意直抒胸怀,让读者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奔走报国的坚强意志,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依然具有以身许国的坚定决心。而有些间接性的抒情散文,在抒发内心的情感时,往往会借助于所创设的情境,结合想象,抒发心中的情感,无论是情与景,还是物与理,都会达到情景交融的程度,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想要表达的情感,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容易把握情感,易于体会意蕴。

三、学会鉴赏,感受散文语言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一个基本理念:语文在具备一定的审美教育功能之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在学生受到了美的陶冶的同时,更关注学生自觉审美的意识与情趣,审美感知与创造力。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对散文类文章进行教学时,对学生注重引导,注重以情感投入,让学生学会鉴赏,学会感受,学会体验。在《荷塘月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教育,在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先整体感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内容,再重点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几幅想象中的画面,学生一定是兴趣盎然。我们可以把每幅画进行命名,如“徜徉明月夜”“荷塘月色中”“月光下的荷塘”和“忆莲返途中”等。这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将学生的简笔画投影放大,进行集体评价,在感受绘画美,传递一种自然的思想的同时,感受散文语言之美,进而延伸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鉴赏过程中,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达到教学效果。

四、披文入情,实现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