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人物十篇

时间:2023-03-21 18:13:34

感动中国的人物

感动中国的人物篇1

叶笃正,1916年2月21日出生于天津,著名气象学家;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气象学会和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

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首先发现围绕青藏高原的南支急流、北支急流以及它们汇合而成的北半球最强大的急流。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东亚天气和气候,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他创立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发现了东亚和北美环流在过渡季节有急剧变化的现象。这一发现对我国天气预报有着重要意义。

他提出了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解释了大气环流究竟是以气压场还是以风场为主。这一理论在天气预报业务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2003年5月27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举行会议。决定将第四十八届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IMO)授予中国气象学家叶笃正。

它那个是几十斤的西瓜,

我这个连小芝麻豆都不算

每天气温增加四五度,也许就是一百年内地球面临的状况。发出这个警告的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大气物理研究的奠基人,当时已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

2005年1月9日,作为闻名国际大气科学界的学术巨匠,由于在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等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叶笃正从国家主席手中接过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这是国家授予的最高荣誉。

叶笃正:跟我一起来的一个同志问我,你得了最高奖是不是很激动?我说,我一点儿也不激动。如果问我什么时候最激动?我最激动的时候,是美国布什总统把中国列为他的一个对手,这个事情让我最高兴。因为中国人站起来了!美国这个唯一的世界超级大国,把中国列为对手,有什么事情能比这事情大?所以我说我这个最高奖跟那个比,它那个是几十斤的西瓜,我这个连小芝麻豆都不算。

记者:听说您现在每周还要隔一天去一次办公室上班。

叶笃正:对。

记者:您有没有算过,您一周工作多长时间?

叶笃正:我的工作时间呀,少说也得四五十个小时。我不上班的时候并不是不工作,是在我自己的屋子里工作。如果你到我家来,可能会笑话。我办公的地方是一个四方块,很小,四周围都是书。

记者:您最近在做什么呢?

叶笃正:我说得简单一点吧,我是搞天气预报的人,我们做天气预报不是为了做预报,是为了给人家用,但这是非常难的事情。所以,我现在就带着一些学生,想办法把预报员跟服务对象两个合在一块儿,变成一个统一的东西。我在这个方面花了很多的时间。

记者:叶老您90多岁了,有没有感觉到这个年龄对您思考一个新学科的发展是一种障碍?

叶笃正: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感觉到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障碍。我这个人很多事情都不记,容易忘,但是所有的工作,我的工作,别人的工作,我都记得非常清楚。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

要比恐怖主义还要厉害得多

作为气象学家,叶笃正晚年的成就超越一般气象学的范围,而这一切却来自一次偶然的机缘。1984年夏天。气象学家马隆专程来北京找到叶笃正。希望合作一项前所未闻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这也是科学家第一次关注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之间的联系。

全球气候变暖对叶笃正来说是涉及气象学、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综合课题。他曾说,他已经快90岁了。一直生活在北京。年轻的时候。北京每年都下很厚的雪,可现在很少了。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不但影响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

于是,他的思考更深远:“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对大气和地球影响究竟如何?人类将如何适应这个变化?怎样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应对变化?国家、政府、企业、个人分别扮演何种角色?”

记者:您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时候,曾经作过一个预测,您说,由于人们生产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大约在一百年之后,我们每天的平均气温将会升高七八摄氏度,假如那一天真的来临了,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呢?

叶笃正:不是七八摄氏度,大概是四五摄氏度的样子,有的地方,可能比四五度高,有的地方则要低一点,有的地方甚至还冷。如果这样子下去,我想,可能要发生很大的麻烦。这个麻烦在哪儿呢?就是洋流变了。洋流影响我们国家,影响美国,影响日本,其中影响欧洲是最厉害的。如果它一改变,很可能欧洲这些国家先要倒霉。比如说北欧,它的纬度和阿拉斯加差不多,但是两个地区的天气非常不一样,北欧国家的气候非常好。但是,如果洋流变了,北欧就完蛋了。

前不久,英美两国气象学家通过系统科学考察宣布:1976年以来全球气温以平均每10年0.2摄氏度的速度升高。全球正在加速变暖。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因。是无序的人类活动。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导致严重的生态恶化,甚至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不可预知的情况。

记者:这两年曾经有一部大片叫《后天》,描述的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终导致的一个悲剧性结果。按照您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这种结果会发生吗?

叶笃正:我个人的意见,这种变化在几十年以后,很可能。由于主要的影响是变暖,变暖改变洋流,洋流一改变之后,跟《后天》描写的那个差不多,但不像《后天》那么极端。我可以说一件事情。大概是一年多以前,美国国防部有一个秘密报告,就是谈这个问题的。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它认为要比恐怖主义还要厉害得多。实际上《后天》就是根据这个事情来描写的。美国国防部的那份秘密报告,我认为是值得注意的。

记者:您觉得我们未来通过努力,能够避免这个前景的发生吗?

叶笃正: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子下去,这种前景迟早,比如说几十年,可能要发生。

为了不让人类的未来变成悲剧。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叶笃正在不停地探索。作为一位90多岁高龄的科学家。他始终关注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并深感时间的紧迫。在2003年气候变化国际讨论会上。叶笃正提出“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认为人类活动已经给气象条件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事实是最重要的

1916年,中国有了第一份气候记录,也是这一年。在天津一位清末道台的家中,叶笃正出生了。在家里15个孩子中,叶笃正排行老七。14岁

以前。叶笃正没有进过学校。接受的是私塾教育。1930年。叶笃正进入著名的南开中学。校长是著名教育家张伯苓。

叶笃正:张伯苓校长,我是非常佩服他的。可以说,他的教育思想比我们现在的教育思想高很多很多。他的目标是要培养一个全面的人。你要接触社会,要知道社会发生什么情况了。譬如说吧,当时大家都要选“社会调查”这门课,这是别的学校没有的。老师带你出去,一边调查一边接触社会。我去的那个地方是山东,我还记得很清楚,当时到了曲阜、泰山,正好当时冯玉祥在那儿,老师就带着我们去见了冯玉祥。所以,他是要让你知道学校外头是怎么回事,他不是让你在家里待着。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刚刚考入清华大学的叶笃正参加了这场运动。两年后,他回到学校。在乒乓球台边结识了学长钱三强。在钱三强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专业。

1945年,叶笃正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士贝。

叶笃正:如果有人问我,你在芝加哥大学学到了什么东西?我说不出来,我确实说不出来。但是,影响我的是什么呢?是我跟我老师的对话。他跟我说过一句话,他说,“facts ate all be important”,事实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一切都从实际出发。我总能感觉到他那种治学的办法,他往前看,他不是就事论事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现在所说的大气,过去都是物理的现象,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写了一个东西,关于化学方面的,他想到了化学对大气的影响。那时候根本没有人提这个问题,他却想到了。50年过去了,现在化学问题在大气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他总是往前看,看的面那么广,不局限于当前。如果是看当前,做起工作来就缩到里头来看,总是在这里头想,不是往外扩。我现在看东西是要扩,不是缩,不是局限在这里头。

如果要跟我结婚,就要跟我回国来

在美国求学期间,叶笃正就主持夏威夷气候研究。在美国气象界小有名气。这位风华正茂、温文尔雅的中国青年自然成为众多女孩追求的对象。然而在跟一位美国女孩的交往中。叶笃正受到了一次意想不到的伤害。

叶笃正:她给了我一句使我非常伤心的话。就是一个傍晚,她去参加一个晚会,我去送她,在一个车站等车,旁边都没人,一个人都没有,我想Kiss她。结果,她说,NO NO NO。她说,I can’t goto the party without powder。就是说,我不能没有打粉就跑去参加舞会。我跟她说,你就告诉他们说,You aye kissed by a Chinese boy。就是说,那是因为一个中国男孩亲了你。她说,NO NO NO,They willlaugh at me。意思是,他们都会笑我的。听了这句话我心里特别难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是一个美国男孩子,你可能就不说这句话了。我估计她可能没这么想,不管她怎么想,但是我感到非常伤心。

记者:我记得您曾经开过一个玩笑,您说,如果我在美国娶一个美国姑娘的话,也一定要把她带回中国来。

叶笃正:很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美国的时候,确实是有好几个美国姑娘找我。当时我结婚了,如果不结婚的话,我会跟她们结婚的。但是有一条,她必须跟我回来,跟我回中国。如果不回来,我绝对不要。回国为什么?很简单,就是刚才那句话,中国被外国那么多只脚压到身上。现在新中国成立了,希望来了,要把中国搞上来,让那个脚不能踩在我们中国身上,这事情太重要了。

叶笃正的勤奋和聪明才智深得师生赞赏,成为以罗士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

1949年,远在美国的叶笃正结束了学业。他的博士论文《关于大气能量频散传播》受到各国气象学界的重视。在这篇著名的论文里。叶笃正对影响天气发展的大槽和大脊的预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些成果,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沿用。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这篇对现在的天气预报仍然影响深远的论文。给当时的叶笃正带来一份年薪4300美金的工作。而当时一个小型大学教授的年薪也不过5000多美金。然而。叶笃正拒绝了美国气象局的高薪挽留。

叶笃正曾经和美国好友卡普兰教授有过一段简短的对话:

“如果你一直在美国工作。会写出更多的文章。”

“文章数量固然可以说明成绩。但美国能给我建立一个研究所。带领大量同行一起工作。为国家的气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机会吗?不能!”

没有带了美国特秀的任秀,

你回来干什么

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前,中美两国关系很紧张。因此,叶笃正的多次回国申请都遭到拒绝。

他到英国驻美领事馆提出申请去香港,想通过香港返回祖国。不料。英国驻美领事馆也拒发入境签证。美国气象局让他的导师罗士贝教授帮助劝说。结果。老师非但没有说服学生,反而被学生说服了。

1950年10月,在老师的帮助下,几经波折。叶笃正终于登上了回国的轮船。踏上祖国土地时的心情,他至今记忆犹新。

叶笃正:到了罗湖那个地方,就进了中国港口了。好多人来欢迎我们,又唱歌,又跳舞。当时我确实是非常感动,感动得我流泪了。我说,“Family,I’m here”,最后我到了我家了。I’m home。

叶笃正的归来,使新中国气象事业在竺可桢、赵九章之外又增加了一位杰出的气象学家。一回国。叶笃正立刻投身于中国大气科学研究机构的筹建工作中。但随后而来的运动,让叶笃正吃尽苦头。他被打成了特务。失去了工作的权利,并被下放到农村劳动。

叶笃正:第一件事,就说我把学生都带坏了。为什么呢?把资产阶级的那种方法都教给学生了,这是一个。更大的一个说我是特务,为什么呢?美国回来的嘛!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一个红卫兵问我,他说,你在美国的工作是不是很好?我说,是的。他说,你那个论文啊怎么怎么样?我说,是的。他说,你自己单独住很大一所房子?我说,是的。他说,你的工资有那么多?我说,是的。他说,你在那儿地位也很好?我说,是的。接着,他的结论来了,他说,你回来干什么?你回来不当特务,你回来干什么?没有带了美国特务的任务,你回来干什么?

1978年,叶笃正担任了中国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第二年,他带领中国气象团访问美国,遇到了他那些留在美国的同窗好友。一位当初曾极力劝阻他不要回国的同学。在29年后的这次重逢中。说出的第一句话是。你后悔吗?

叶笃正:我现在绝不后悔。为什么?第一,我是中国人,我要给中国做事,给中国人做事。第二,如果我留在美国的话,它美国不会给我这么一个舞台。现在我不仅仅在研究所方面,还可以在气象局

方面做很多工作,提意见,搞规划等等。这个舞台,美国不会给我的。

人家不抢你饭碗呀,你就没出息

1991年,叶笃正被美国气象学会选为荣誉委员。这是一个殊荣,因为这个学会自创办以来所有的荣誉会员不超过40人,叶笃正是仅有的两位亚洲籍会员之一。美国气象学会在为他颁发证书时。对他的科学成就称赞不已。

现在,90多岁的叶笃正还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他喜欢和老伴在小区里散散步,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50多年。风雨无阻。

虽然年事渐高,但叶笃正还没有停止自己的研究工作。偶尔想到的问题和出现的灵感,他都会记下来,并敦促自己尽快行动。

记者:您经常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是吗?我能看一下吗?

叶笃正:可以。这是两部分。我希望你呢,只看这一部分,因为这后面是我个人的日记。

记者:叶老的这个小本是个百宝箱。您这页写的,“森林的清洁作用,空气带来的不清洁的东西到哪里去了。所有清洁的东西不变”。还有英文,很多手写的英文。“森林对水的动态过程的影响”。您现在想到的,好像还不仅仅是大气的问题,还要想植物的问题,我听说您带的研究生里,还有经济学的研究生?

叶笃正:因为现在都是要给国家做事,所以我们做出来的事儿要考虑到底国家得到了什么好处?你投入多少?你投入了100块钱,你得到了50块钱,你失败了。你投入了50得到100,这就是好了,这就是一个经济问题。我也说句老实话,气象他跟我学,经济呢,我跟他学。两边都得学,我不跟他学,我也指挥不了他。所以,一方面他指挥我,一方面我指挥他,是相互指挥的。

1995年,叶笃正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的100万元奖金捐给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用于奖励在大气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曾这样评价叶笃正:“一直以无尽的热情和善良帮助学生的叶教授,得到了他遍及世界各地的弟子们的高度尊敬和感激。”

但是,他对学生也会有生气的时候。

叶笃正:我说一句很苛刻的话:这么想,没出息,没出息,没出息,没出息!你们想想,如果你做的东西,人家不跟着你做,那你就失败了。如果人家跟着你做,抢你饭碗了,你就成功了。你应该从成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不应该从人家抢你饭碗这个角度看。我们这个饭碗就是让人家抢才好,你才算工作做到家了。人家不抢你饭碗呀,那你工作没有做到家,没有出息!

记者:您已经到这个年龄了,还会很激动、很严厉地批评您的学生,批评他们的一些思想、思路,或者工作习惯,您会不会担心,您是在用一种老年人的思维来要求年轻人的思维呢?

叶笃正:我不敢说没有思维差距,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人家学到精华。这个精华是什么?最关键的是你要跟人家交流。譬如说我在国外,你要问我,你学到什么东西?我说,我没学到什么东西,我只学到了做工作的道理。我跟我的老师讲话,我也是站在对等的地方跟他说话。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有几次我跟他说话,我说,你这个我不大同意。他也希望我说这个话。同样的,我的学生,谁都说好好好好,我就说这个学生不好。、

记者: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意见,甚至可以反对您。

叶笃正:要学生说,你这个不行,你要怎么怎么样才好,这个学生才真正是好学生。所以要敢说话,要提不同的意见。我在国外是这样子,我也要求我的学生是这样子。唯唯诺诺不行。

记者:在您的研究领域里,应该说今天我们国家的水平已经跟世界基本接轨了。但是在您刚回来的时候,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感动中国的人物篇2

“微尘”在印度洋海啸、湖南水灾、喀什地震以及非典时期数次向灾区捐款,多次救助贫困患病儿童和福利院孤儿。大家都觉得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有公益心的人,不一定要有多少钱才可以,重要的是有这样的爱心。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人,她不图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同时大家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热心公益、无私奉献、关爱他人。

虽然“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但是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而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这也同样感动了我,我们青少年不也应该出一份力吗?

林秀贞,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质生活等各方面对6位老人付出了儿女般的照料和孝道。她热心公益事业,积极为村里修路、打机井、文化娱乐队伍建设等公益事业出力。如果是我,我一定做不到。特别是母亲即将去逝,却还不忘去照顾老人。

我看了非常感动,虽然现在的有些人舍弃了亲情,忘记了忠义,背弃了诚信,简直就是一无是处。但是这种人毕竟只是少数的一部分人。毕竟世界是靠人去创造,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在我们观看《感动中国》被感动的时候,同时也不要忘记: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别人。

感动中国的人物篇3

[关键词]“感动中国”;少数民族模范;中国精神

[DOI]10.13939/ki.zgsc.2016.32.277

在中国人精神导向缺失的年代,在各种价值导向泛滥的时候,“感动中国”的出现似乎给人们带来了一些精神上的慰藉,是“中国人的一部年度精神史诗”。[ZW(]邵成武.总有一种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感动中国》样态解析[J].中国电视,2006(8):42-45.[ZW)]“感动中国”是央视倾力打造的一档以表彰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优秀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品牌节目,其中涌现出许多少数民族模范人物,他们的爱没有民族之分,彰显中国精神。

1 解读“感动中国”中的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

“感动中国”之所以影响力巨大,与其丰富的内涵是分不开的。首先,从它的评选标准来看: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杰出贡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充分表现了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正契合了普通个体当前的精神需求。其次,从它的评选思路来看:挖掘一年以来新闻事件中的主角,表现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和民族精神,从而促进民族精神的弘扬和社会的良性发展,符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最后,它将抽象的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取向及民族精神加以具体化,准确清晰地把握社会时代价值观。综观这些少数民族模范人物,他们体现了时代推崇的中国精神,这些都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细究其感动事迹,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精神特质。

1.1 爱国爱教

关于爱国,“感动中国”中的少数民族都具有历史悠久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正是依靠爱国主义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才能使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艰苦奋斗。关于爱教,回族历来就有忠于真主和君主的“二元忠诚”伦理道德,这种伦理哲学要求回族的人们热爱自己的,热爱自己的祖国,以叛国叛教为最大的耻辱。回族王有德同志,情系治沙,汗洒荒漠,爱国爱乡,把自己的经历投身到治沙事业中,是家园的守护神;同时,王有德同志也爱教,拥有民族信仰,遵守回族伊斯兰教中提倡的清廉做官、清白做人,身为领导干部而为群众谋福利。

1.2 团结博爱

少数民族发展至今,团结互助是其赖以生存至今的重要原因。维吾尔族的伦理哲学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其族源和北方很多游牧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吾尔”本身就是团结、联合的意思。被誉为“新疆十大母亲”的维吾尔族阿里帕・阿里马洪共养育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包括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族。70岁的她展开羽翼,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空,把弱小心灵的惶恐抚平成面对尘世的从容。她温暖的关爱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偏见之心。维吾尔族共产党员――达吾提・阿西木,曾在“2・24”新疆巴楚地震中,全家5人遇难却还坚持带领乡亲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他扶危济困,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从繁华的都市,走进大山深处,扎根深山,到悬崖小学支教,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学生的爱。

1.3 求实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回族的王有德,用25年的时间,带领林场干部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40多万亩,在毛乌素沙漠西南端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侵,变昔日黄沙满天和沙地贫困林场的恶劣条件为物种丰富、生态优良的部级自然保护区。“感动中国”中的少数民族模范用他们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中国精神披荆斩棘,用无穷的智慧锻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2 弘扬“感动中国”中的少数民族模范之中国精神的新路径

英雄模范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然而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应该是我们如何以一种百姓易于接受的方式将这些英雄模范的精神继承并弘扬,少数民族模范自身有其民族特质的精神价值,借助“感动中国”这个平台,拉近了少数民族英雄与百姓的距离,给各族儿女一个清晰的典范,创新弘扬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路径势在必行。

2.1 营造践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良好社会氛围

人是社会一切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氛围对其产生一定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不仅包括物质氛围,还包括精神氛围。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继承和弘扬“感动中国”中的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在全社会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文明成果。要不断提高人们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激发全社会的民族伦理道德情感,形成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积极践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因素,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为弘扬“感动中国”中的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营造良好氛围。

2.2 注重现代人道德信仰力量的塑造

道德信仰对于一个民族的兴败起着关键的作用。少数民族模范都有着坚定的民族信仰和人生信仰,对道德信仰有着深刻的认识。当今我国公民道德信仰缺失现象严重,道德信仰的树立有利于社会凝聚力的增强。“感动中国”中的少数民族模范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国家,热爱自己民族的信仰。比如,回族的少数民族模范,信仰“清廉和勤劳”,王有德同志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清廉做官、清白做人的中国精神值得继承与弘扬。苗族的李春燕,大山里的赤脚医生,怀着心中的信仰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

2.3 充分提高少数民族模范影响力度的有效性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模范的榜样影响力,这种方式在树立民族伦理道德、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美德中曾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这种模范示范方式的实施效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在模范的树立方面,片面强调模范榜样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致使模范人物高不可攀走上神坛。在宣传模范中国精神方面,主要采取的手段是以新闻、网络媒体宣传的形式,或是写进教材供大家学习。这种单一的宣传模式不仅覆盖面有限而且方式过于简单,已经激发不起学习者的兴趣。“感动中国”栏目为模范示范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感动中国”栏目不仅提高了模范榜样的可信度,而且与时俱进地改变模范榜样的评价标准。由于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心理、文化环境的变化,在宣传模范人物事迹时,要注重宣传的方式方法,拓宽宣传渠道,提高宣传实效。“感动中国”宣传方式的创新使得模范示范更加生动和可信,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感动中国的人物篇4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每年举办一次,而《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在2017年2月8日播出。下面是查字典特意整理的2017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范文汇总,供各位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2017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范文汇总  2017感动中国候选人事迹材料汇总  2017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集锦 201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支月英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2017观后感范本 2017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参考之梁益建 2017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观后感荐读 观《感动中国》有感2017优秀篇 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李万君观后感一览 2017感动中国人物支月英观后感3篇 感动中国2017观后感欣赏:与高贵的灵魂对话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观后感2篇 2017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三篇 2017年《感动中国》观后感参阅 感动中国2017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集锦 2017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两篇 观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心得精编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阿布列林事迹荐读 2017感动中国人物李万君事迹一览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故事张超事迹参考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王锋事迹材料 2017感动中国潘建伟事迹材料精编 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郭小平事迹材料:用爱系起红丝带 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梁益建事迹材料:帮助困难病人的好医生 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耶鲁村官秦玥飞事迹材料

感动中国的人物篇5

小班主题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时间和地点:20xx年11月22日上午9点在XXXX小区

活动意义:吸收感恩节积极成分,融入传统美德中,并赋予新的涵义。

让孩子了解感恩节的由来,及其习俗,理解其意义,懂得感谢、尊重他人。

培养孩子具有爱人、感谢人、包容人的品德及习惯。

让家长:感悟生活,感谢赐予,互相体谅,人际关系更和谐

教育目的:教会我们的孩子懂得感恩。培养孩子感恩的心:感念亲恩,感谢友谊,感悟生活赋予的一切美好的东西。

活动人数:全体小班组幼儿

活动准备:自带糖果和水果以及幼儿自制的小贺卡

活动过程:

(1)每班由老师带领幼儿排队在小区开展感恩活动。见到小区的爷爷奶奶和叔叔阿姨、以及小朋友主动送出自己准备的礼物,再说一句感恩的话。

(2)到小区的居委会去感恩每一位辛苦工作的人。

(3)回到幼儿园感恩每一位工作的老师、门卫、以及食堂的师傅们!

(4)感恩保安叔叔的辛苦工作!

活动延伸:

(1)让幼儿讲述感恩活动的感受,相互讨论,感恩节的快乐!

(2)让幼儿回家后感谢自己的亲人及身边的人!

(3)教师总结:你用真诚感恩的心去感谢身边所有的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感动,大家要会用心去感悟和感谢生活。

小班主题活动策划方案二活动目标

1.观察冬季自然现象,知道冬季气候的只要特征。

2.了解动物,植物过冬的方式。

3.学习初浅的分类,统计知识。

4.学习用折剪贴等方式合作开展美工活动。

活动准备

1.大幅冬天背景图一张,有关动物,植物过冬的图片若干。

2.音乐磁带.雪花头饰。

3.分类统计表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4.小动物图片,白纸.彩笔.剪刀若干。

活动过程

一)冬天到了

1.游戏大风和树叶和音乐表演雪花姑娘导入主题____冬天来了。

2.请幼儿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说一说冬天的感受(天气冷,手冻僵了......)。

3.出示画面,激发幼儿寻找冬天的乐趣,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冬天的主要特征,启发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较连贯描述观察的结果,丰富幼儿已有的经验。

二)动物过冬办法多

1.教师小结,导入下一环节:人很能干,能想出很多办法使自己暖暖和和地过冬,那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呢?

2.听故事小松鼠找朋友,请幼儿讲述动物过冬的办法,并将相应的动物图片贴入背景图中,帮小动物安家。

3.在幼儿观察,讲述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动物过冬的办法(有换皮毛的.有冬眠的.有储存粮食的.有飞往南方的)强调动物有适应季节变化保护自己的能力。

4.幼儿操作:按不同的过冬方式给图中动物进行分类,学习用表格统计。

三)植物过冬有办法

1.引导幼儿思考:人和动物都有办法度过寒冷的冬天,植物用什么方法过冬呢?

2.通过看图片,观察实物知道树木有落叶树和常青树几种,了解他们的过冬方式。

3.出示黄瓜西红柿,鲜花,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讨论:这些都是春夏的蔬菜.鲜花,为什么冬天也有呢?(让幼儿了解大棚养殖,玻璃暖房种植,给树捆草绳等人们帮助植物过冬的方式。

四)美丽的雪景

1.引导幼儿讨论:我们能留住冬天吗?(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不停地轮换的)。

2.讨论留住冬天的办法。

3.分组活动(折剪雪花.画雪人,帮小动物安家)然后合作布置一幅美丽的冬景图,把冬天留在我们的教室里。

活动延伸

五)暖和我们的身体

带幼儿到户外做走跑跳等交替动作的游戏,使幼儿知道冬天的天气寒冷,多活动能使身体暖和,教育幼儿不要怕冷。

小班主题活动策划方案三一、 主题说明:

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为了让幼儿了解十月一日是国庆节,知道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中国的国歌雄壮有力,天安门是中国首都的象征,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长江、黄河是中国的象征,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火箭卫星上月球,我们是聪明的中国人,这些都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留下了痕迹。假日里,亲朋好友和和美美地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国庆佳节中,全家人亲亲热热地团聚在一起赏月赏花小小的心灵在一次次节日里、相聚中,亲身体悟着华夏的传统与文化。孩子了解了在中国这个好大好大的大家庭里有着许多的民族。通过让幼儿了解多个民族传统习俗文化,激发了幼儿喜欢各民族的情感。在与同伴共同欣赏各地游览的照片录像,领略了祖国山河的秀丽;收集展览的各地特产宝藏,让幼儿们知道祖国地大物博,我们旨在通过设计的这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激起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二、 主题目标:

1、 知道我是中国人,了解中国的名胜古迹和重要的人、事、物,萌发幼儿爱祖国的的情感。

2、 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并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幼儿喜爱各民族的情感。

3、 激发幼儿参与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体验庆祝国庆的快乐。

三、 环境创设:

1、 欢腾的国庆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结合幼儿收集的图片,实物资料,师幼共同讨论环境布置的形式、位置、所需材料等,可以分别布置出各族儿童是一家、北京天安门、旅行去、了不起的中国人等教育环境,环境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丰富变化,孩子们的创造力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也在一天天地增长。

2、 动室内挂一副中国地图,让幼儿了解有关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之最等有关情况,扩展幼儿的认识和视野。

3、 幼儿收集的各地土特产、服饰、特产的包装盒、袋等,举办祖国特产展、民族服饰展,师幼一同讨论展览的位置、物品的分类等。

4、 幼儿将收集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自己游览北京及其他名胜的照片、各自画好的作品合理地组合布置。

四、 家园共育:

1、 识地通过看电视、上网等形式,让孩子欣赏、了解祖国各民族的服饰特征、习俗、文化,向孩子介绍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节日。

2、 带领孩子共同制作和品尝12种不同民族的小吃,如羊肉串、馄饨、牛肉、奶茶等,体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

3、 收集不同民族人们日常生活的图片、祖国自然风光图片和书籍,首都天安门的照片、图片和录像片,与孩子一起欣赏,并回答孩子的问题。

4、 利用书报、网络、参观展览和博物馆等方式,扩展孩子对中国过去和现在的了解,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5、 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国庆大联欢活动。

五、主要活动:

1、 国庆前夕

2、 首都北京

3、 欣赏《国歌》

4、 领奖台上

5、 参观天安门

6、 歌舞我爱北京天安门

7、 我是中国小娃娃

8、 画个中国娃娃

9、 看灯笼

10、 节日礼花真好看

感动中国的人物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感动中国》;精神文化;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53-02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国,然而国人的某些精神领域却开始塌陷,各种价值观开始泛滥,人们对原来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认知开始模糊。在这种背景下,《感动中国》节目的出现,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和鞭策,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由此看来,从《感动中国》中宣扬的道德准则进行剖析,探究节目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研究和实际工作开展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感动中国》发展历程概述

近些年,新闻媒体每到岁末都要把当年具有社会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梳理和回顾。在新闻界年末评选活动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人物评选活动,中央电视台一系列的年度体育人物评选、年度经济人物评选等活动的蓬勃开展,为后来《感动中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2003年,《感动中国》在万众期待中将评选的标准定格在感性方面,宣扬人性光辉上来[1],节目人物的选择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从细微小事入手,从人物内心世界出发,通过寻找真正震撼心灵,能够带给人震撼和教育意义的故事,引起情感的共鸣感。

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精神品牌类节目的代表,主要是回顾当年发生在人民生活中的感动故事,不考虑工作种类、家庭背景、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考虑的只是人性光辉的发光点。从整体角度来看,《感动中国》的定位较好,在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缺少精神信仰的年代,将人性的感动作为评判标准,更能起到教育作用,为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带来一丝温暖。《感动中国》非常契合当前我国的政治思想,同国情保持一致,能够有效起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节目一经播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强烈的反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许多中国人的思想,造就了典型的精神品牌节目,这从节目的受欢迎度不难看出[2]。

《感动中国》节目自2003年2月在央视新闻频道第一次开播,截至今日,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八届,每一届的人物评选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感动。节目第一届开播,主要是以宣扬中国公民的精神态度和道德力量,随后2004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在继承了节目原有初衷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感动”的内涵,将评选范围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不论出身背景、社会经验还是受教育程度存在多大的差异,都能够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代表。节目选取的人物和团队不仅感动了部分个体,也感动了全体国人的灵魂,对于我国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以及社会进步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这群人物和团队的感人故事,充分地诠释了作为一个公民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这样的情感更能够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3]。

二、《感动中国》的群体分析

(一)《感动中国》的人物分类

节目评选中,不仅有年度体育人物、经济人物,还包括其他阶层的典型代表。这八届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包括了商人、官员、军人、学生、老人、农民工以及普通青年等八十多位杰出代表,评选的职业范围较广。就当前已知《感动中国》节目评选年龄最高的是季羡林老人,当时已达95岁高龄,而年龄最小的是黄舸,获奖时年龄仅为19岁。从中不难看出,节目评选出来的人物标准多样化[4]。

(二)《感动中国》群体分类

从评选人物群体分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群体:一是官方群体,有钱学森、孔祥瑞以及袁隆平等人;二是平民群体,这个群体中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陈建芬、李丽、李桂林等。这两个群体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获奖人自身所处的阶层,尽管社会阶层不同,但是感人的精神是相同的,并不存在任何差异,都是一群令人敬重、佩服的感动人物。相较于其他节目评选人物群体都是获奖人所处行业的精英代表而言,这个节目推举出来的人物不仅仅是精英代表,而是网罗各个阶层的感动人物。据相关权威数据调查显示,节目截至目前,有超过30.77%的是平民阶层,属于平常百姓人家,这个数据更能够突显出《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是真正的包含任何群体的节目。通过这样一个大舞台,将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小事放大,剖析其中感人的故事,起到教育意义,这是其他人物评选活动无法比拟的[5]。

三、《感动中国》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分析

(一)教育内容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强化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却过于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效果偏低。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所采用的这种教育方法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已经很难满足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感动中国》的成功举办,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出了一个崭新的方向。结合实际情况,与时俱进,通过社会热点问题来剖析其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此来提升思想水平,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明辨是非能力[6]。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精神层面培养,单纯的大道理灌输很难起到有效作用,反而会令人心生厌倦之感,所以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转移到理想诉求方面。《感动中国》节目成功播出的经验告诉我们,空口白话每个人都能讲出来,但是实际做起来却是很难的,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深入剖析潜在的教育意义,才能突显精神层面的光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情怀

近些年,社会上反面的教育案例层出不求,原本是热心的举动反而会造成自身利益的损失,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原本就缺少精神信仰的中国,犹如一记棒槌,给予了重重一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开始变得冷漠,并逐渐演变成想要做好事却变得不敢做好事,人文情怀严重缺失。而《感动中国》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就是在于人文情怀的运用方面。在评选的十大人物中,处处可见人文情怀,不仅能够让获奖者感受到社会对这种行为的肯定,还能够让公众从故事中感受到人文情怀,震撼心灵,引起情感共鸣[7]。人文情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过程中,人文情怀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同时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内容。

节目中提倡的人文情怀,更加注重从平民中寻找英雄,除了成龙、濮存昕以及钱学森等名人外,还包括更多的平民群众,主要体现在见义勇为、勇于奉献等方面,是对道德的崇高敬意。从人民群众中挑选出来的英雄,尽管不像是明星或者专家学者顶着光环,但是其感人之处在于自身品行的崇高,能够恪守本心,敢于牺牲和奉献,诸如张前东的无谓和果敢精神,陈建芬为贫困山区儿童的教育事业敢于牺牲和奉献的精神,这种高尚的品格不惊世骇俗,而是从生活点滴中积累,将感人事迹更加贴民[8]。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从节目收看后的实际效果看,节目的定位和宗旨不仅是要让公众感动,还要公众在感动的同时学会感恩,在受到别人的帮助后,应该反哺社会,学会感恩和回报。可以说《感动中国》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突出强调令人“感动”的情操、品行和敢于奉献的精神,老百姓的故事都令人感动,令中国感动,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精神信仰缺失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从《感动中国》节目成功经验来看,感人不分阶层,平民中同样存在感人的故事,它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让我们重新拾起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心,能够在点滴小事中发现人性光辉,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在接受社会的馈赠同时,反哺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欣,王桂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解[J].求实,2014,(8):74-77.

[2]任小艳.简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回归――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论倾向的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22-26.

[3]卢黎歌.探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的力作――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7):94.

[4]王智慧.人的存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J].江汉论坛,2013,(10):112-116.

[5]袁.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求实,2012,(6):73-76.

[6]张艳新,程爱华.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4,(2):69-71.

感动中国的人物篇7

[关键词]平民化 仪式化 偶像化 媒介事件

从2003年开始,一个以“感动”为主题、以评选过去一年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十位新闻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年度节目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这就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品牌节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10年来,《感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12年2月“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晚会播出,再次引发媒体关注和观众热议,近五百万张选票和极高的收视率说明《感动中国》已成为人们一年一度的情感盛宴。不管是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杨善洲等传统的典型人物,还是徐本禹、洪战辉、吴菊萍、阿里木、白芳礼等民间英雄,在《感动中国》的打造下,他们都成为了新时期中国人心中的偶像。

在娱乐偶像当道的今天,电视媒体如何能够让典型报道深入人心、震撼心灵、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感动中国》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张扬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的偶像,对弘扬传统美德、倡导良好社会风尚起着正面的示范作用,其在塑造典型人物、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所作的创新值得借鉴和思考。

一、召唤大众的平民化策略

缺少大众的关注和信任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典型报道式微的重要原因,《感动中国》采取了平民化的策略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大众参与,这是典型报道成功的首要条件。

诉诸感性是《感动中国》平民化策略的第一个表现。“感动”是什么?“是‘柔弱的软力量’……它就是划过我们皮肤的一阵战栗、就是闪过我们内心的一丝忧伤、就是落在我们精神上的一个刻痕……它来自一个‘柔软’的体悟。”[1]《感动中国》的各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体现出情感的力量,从宣传片到候选人的短片,从候选者到当选者,从颁奖词到现场观众的热泪,无不给人以心灵的冲击。它一改过去事迹宣讲式的报道策略,将目光集中在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事件的细节,化理性的判断为感性的情感,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人物,化严肃的新闻为动人的故事。尤其是一些不太容易引发观众共鸣的典型人物,比如人民好书记杨善洲、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等政府官员时,节目在素材的选择、故事的讲述上特别注意“以感性的方式表达、以细节呈现”,力求摆脱高大全的固定模式,这不仅意味着新闻报道形态的创新,更是一种贴近大众的平民精神。

《感动中国》的平民化策略还体现在主角的平民化以及评选的大众化。一方面,《感动中国》的获奖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宣传语境下的典型人物,如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一类是平民型包括草根英雄和百姓典范。纵观10年来《感动中国》评出的110位人物/集体,其中接近半数都是草根人物,2006年的130名正式候选人中普通百姓占了七成,最终当选者中有5名平民英雄,2011年的11名当选者中普通老百姓就有7名,非常契合节目制定的评选标准——“无论他们的身份、背景、经历有多么的不同,但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感动了公众,感动了中国”。这样评选出来的人必然与老百姓更为贴近,比如坚守在雪域高原上的支教老师胡忠、谢晓君夫妇、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照顾养母12年的孝女孟佩杰、让麻风村儿童受到教育的台湾爱心人士张平宜等,这些做着不普通事的普通人比劳动模范、政府官员或者社会精英类型的传统典型人物更符合大众的价值取向,带给人们的感动更是彻肤彻骨。

另一方面,《感动中国》的评选方式非常强调公众参与,确保最大限度的反映民意。它采取了公众投票与专家推选相结合的评选方式,以吸引和调动最广泛的公众:其一是采取公众推荐的形式广泛征集评选活动的人选,开通官方网站为广大网友提供了有效的沟通平台,网友可以在论坛上推荐心目中的感动人物,然后综合公众的意见、推委会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其二是采用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接受公众投票,并安排候选人的短片在央视新闻频道与央视网站上播出,以保证公众对信息的了解以及参与渠道的广泛和畅通。有数据显示,《感动中国》2004年、2005年都收到来自网友、观众的投票近百万张,2006年收到投票近两百万张,至2011年投票达到近五百万张,收视率也一再创下纪录。文化批评家朱大可说:“媒体一旦抓住民意,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感动中国》被新华社誉为“目前中国媒体中最有影响力、也最有权威的人物年度评选活动”正源自于此。

二、为国家偶像加冕的仪式化策略

如果说《感动中国》所采取的平民化策略是对大众的一种召唤的话,那么“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盛典”既是召唤机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对其效果的最终检验,它将新闻性与颁奖典礼这一形态进行了巧妙的嫁接,产生了巨大的传播效果,成为一年一度的重要媒介事件。法国学者戴扬等人将媒介事件定义为“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指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部级事件,划时代的政治和体育竞赛;表现超凡魅力的政治使命;以及大人物们所经历的过渡仪式——我们分别称之为‘竞赛’、‘征服’和‘加冕’。”[2]尽管《感动中国》的颁奖盛典不完全符合这个定义,但从效应、影响、形式等几个方面尤其是“仪式化”和“偶像化”的特点来看,它具有鲜明的媒介事件特征。

德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任何社会都会感到,它有必要按时定期地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体意义,只有这种情感和意识才能使社会获得其统一性和人格性。这种精神的重新铸造只有通过聚合、聚集和聚会等手段才能实现……于是就产生了仪典”。[3]现代社会中,传统仪式活动虽然随着宗教的衰落而衰落,但传统仪式许多元素却被大众媒介策划的媒介事件所采用,《感动中国》颁奖盛典就是仪式化的媒介事件。它同传统仪式一样具有戏剧性情节的逻辑性,并且每一部分都具有实践的可感性又具有超越的象征意义。每年的颁奖晚会都遵循着模式化的程序:介绍事迹的短片、获奖者的访谈、宣读推举辞和颁奖辞、颁奖,每一个环节都有独特的象征。比如颁奖是由两位少先队员担当,当象征着纯真和希望的小朋友将奖杯和鲜花献给获奖者时,观众感受到的不只是获奖这一事实,而且感觉到了国家的希望,这种打动人心的组合也象征着民族精神的扩展和延续。

在这起盛大的媒介事件中,介绍获奖人事迹的短片运用多种电视语言的表现手法对人物的行为过程尽可能进行还原,并将细节进行放大,使观众对获奖者有所了解;主持人对获奖者的访谈将这种情感放大,敬一丹经常是声音哽咽,泪光闪闪,白岩松也常常表现出对获奖者事迹的难以自持,作为以冷静客观著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他们的“榜样”直接带动了所有观众;接下来,主持人朗诵的颁奖辞将感性的情感凝结为理性的总结,加强了观众对获奖者的赞美和崇敬,激昂的音乐和庄严质朴舞台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氛围,使大众对于获奖者产生了对偶像般的虔诚与崇敬,这种情感在给获奖者颁奖时达到了高潮,也就是在这一“加冕”仪式中,获奖者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国家偶像”。

三、培育忠实观众的品牌化策略

在电视集团化、频道专业化、传播分众化的今天,成功的电视品牌节目不仅是提升频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应该被视为典型人物报道的重要形态。以《感动中国》为例,独特的理念与运作机制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具有极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感动”品牌,培养了大批的忠实观众,同时品牌的培育和发展也有助于《感动中国》评选权威性。

具体来说,《感动中国》在节目名称、评选标准、文化内涵、主持人、宣传语、颁奖词、舞美、音乐、主题曲等各个方面都力求统一风格,形成相对稳定的形态,从而构成了极富个性、不可复制的品牌识别体系。节目开办5年来,“总有一种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的口号变得耳熟能详,“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有爱菜永恒”的主题曲唱遍大江南北,朴素、真挚、优美的颁奖词每每引发观众和媒体的热议,这些符号作为“感动”品牌的一部分,在观众的认知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使观众形成收视习惯。

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和敬一丹作为“形象代言人”是“感动”品牌的重要形象标识,观众信赖《感动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此前主持新闻节目时专业又不失亲切的表现,而且他们沉稳、睿智的风格与节目的人文理念完全吻合。在《感动中国》的晚会中,白岩松和敬一丹一反往常主持新闻节目的批评立场,而显得对获奖者格外尊敬,并充分酝酿和调动观众的情绪,出于对主持人的信任,获奖者高大的形象在大众心中树立起来。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提出一切共同体都是想象的, 不同的只是他们被想象的方式。[4]《感动中国》无形中也构筑了一个民族共同体,人格力量、民族精神以及时代感等是这个共同体的内核,颁奖仪式是共同体形成的标志,感动的对象——“中国”说明共同体的范围之广,评选的大众化与获奖人的平民化证明它与百姓的距离之近。这样观看《感动中国》不再是拒绝一个电视节目的单独行为,而是成了对整个共同体的认同和加入,于是在“感动”品牌的召唤下越来越多忠实的观众来到电视机前。

四、感动的背后:典型报道的创新与思考

作为一种另类的新闻文本,媒体的“人物榜单”以多元化的人物影响力为标准呈现出各个领域的典型人物形象,并巧妙地与新近一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相联系,获得了普遍的社会关注和赞许,成为各大媒体的年度“规定”动作。而《感动中国》无疑是其中的翘楚,它在塑造典型人物方面的成功示范值得人们深思。

首先,典型人物报道由媒体和政府合力主导的政治话语时代已经逐渐过渡到具有广泛社会心理认同的公共话语时代,《感动中国》注意到了受众议程的重要性。网络推举和投票、阵容庞大的专家推举委员会、候选人与网友在线交流等新型传播方式的应用,让整个评选过程注入了公众认同的元素,最大限度地表现和代表了民意,自然在受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心理认同;同时,它改变过去“高大全”的典型报道模式,将越来越多的目光到社会转型期间普通人的命运和价值,这种诉诸情感的平民化报道策略将国家叙事和大众叙事相结合,增加了大众对这些典型人物的认同感。

第二,在报道机制上,将《感动中国》策划成重要的媒介事件,从而构成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单一的宣传个别典型人物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高度仪式化的颁奖晚会,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瞬间都表现出生命的颤动和对人性的关照,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而经过评选活动中的造势和颁奖仪式上的层层铺垫,感动人物被塑造成了新时期的大众偶像,他们所代表的社会核心价值也被凸现出来——国家利益、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等等。

第三,《感动中国》以媒介品牌塑造典型人物的做法也值得肯定和借鉴。它利用电视媒体的声画形式和独立栏目的方式,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风格以及鲜明的特色打造自身的品牌,而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又更进一步的树立了《感动中国》及其所塑造的典型人物的知名度和权威性。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虽然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收看者,但对《感动中国》评选结果的质疑之声仍然存在。事实上,《感动中国》的评选结果参考了观众投票与由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组成的推选委员会的意见,但是代表精英阶层和官方阶层的价值判断与大众投票的结果有比较大的差距,而最终的获奖者往往更符合前者的价值取向,这说明公众议程与媒体议程的结合仍有很大的障碍和困难,《感动中国》如何保持公信力、完善评选机制、更贴近百姓、真正代表大众利益诉求、打造更多的新时代偶像还任重道远。

注释:

[1]陈镭:《感动,是一道优美的弧线》,news.省略/c/2005-12-15/14338591672.shtml

[2]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3]爱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感动中国的人物篇8

【感动中国人物吴锦泉颁奖词】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感动中国人物吴锦泉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张宝艳 秦艳友颁奖词】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感动中国人物张宝艳 秦艳友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郎平颁奖词】

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感动中国人物郎平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阎肃颁颁奖词】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感动中国人物阎肃颁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徐立平颁奖词】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感动中国人物徐立平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颁奖词】

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官东颁奖词】

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感动中国人物官东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买买提江?吾买尔颁奖词】

一碗茶水端的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

【感动中国人物买买提江?吾买尔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王宽颁奖词】

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感动中国人物王宽事迹】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感动中国特别致敬颁奖词】

对于这些高龄老人来说,沧桑往事有很多已经淡忘,然而抗战是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生命的记忆,也是民族记忆,国家记忆!他们的勇气、奉献和担当,早已经变成一个民族基因,在我们血脉当中流淌!《感动中国》2015年度特别致敬,抗战老兵、爱国侨胞!致敬!

感动中国的人物篇9

中国画空间不是单纯地把绘画空间具体的、立体的表现出来,而是讲求作画者的内心体验和直观感受,同时还提倡“写意”“传神”“气韵”“意境”等在绘画中的表现。画家在作画过程中,不拘泥于对真实空间的描摹,而是以表达空间的意象化,着重心灵深度的表达,使中国画在空间表现中体现出一种主观的、灵动的空间表现特点,从而达到“形神兼备”“天人合一”的意境,使中国画语言表达更加丰富。

一、中国画追求空间表达的意象化

中国画空间不是对实际空间的真实描摹,而是追求空间表达的意象性、灵动性,这样就会使画面更加丰富,更具特色,更符合人的心境追求。

(一)线条和墨色的空间表现

自绘画诞生始,线就已经作为中国画中主要的绘画语言。随着绘画语言的发展,中国画已不是单纯的以线来表达空间的,而是运用线条和笔墨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变化多端的线条和墨色来表现现实空间,并不是完全对物象的体积和色彩的真实描摹。画家对客观物象的主观化反映和能动表现,加之线与笔墨的有机结合,便产生了具有超越实际空间以表意为主的意象空间。

譬如在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中,画面的空间表现不是对实际空间的真实再现,而是对实际空间的利用和再创造,这样的空间表现目的是追求“传神写照”的表达和主体精神的体现。画面中人物与树木的大小关系以及人与马的大小关系明显就不符合比例,实际空间与画面空间形态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从画面中人物的形态和生动有趣的描绘来看,空间表现旨在表现人物的神情动态,以抑扬顿挫的线条和灵动委婉的丰富表现力来构建画面空间,画面空间成为一种充满情趣,有着强烈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意象空间。

(二)节奏化流动的空间表现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是流动的,画家在表现实际空间时不是站在某一固定视点观察和描绘特定视线内的物象,并不以客观对象为局限,而是随着主体表现的需要进行全面观察并根据形象记忆作主观的调整,加之以自身感悟来表达绘画空间的。

画家郭熙提出的“平远、高远、深远”三远之说,就是指画家在绘画空间表现中,多视点的组合及视点的流动特点。中国传统绘画的这种处理空间的独特方法必然是集不同时空的视觉景象为一体,画面空间也由于视点的不断转变和位置的变换而充分地流动起来。古代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图》设计了好几个段落,把韩熙载在夜间一段时间中的活动生动而清楚的表现出来,画面中没有过多的描述背景,‘而是以人物的动态来渲染其具体的时空背景。打破了空间处理上的固定性,达到以虚带实的效果,使整个画面空间随着主要人物情节和场景的变化而变化。这也充分说明中国画空间表现的高度灵活性。

二、中国画提倡对主观感情的抒发

中国画是作画者通过自我意识与客观物象有机交融的产物。两者浑然一体形成了中国画的语言,使中国画有着丰富的表现空间,同时也推进了中国画向前发展。

(一)中国画提倡对主观感情的抒发和精神主体的体现,以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画家作画时,并不是单纯地将作品中要运用的物象原封不动搬到自己的画面中,而是要抓住自己对具体物象的主观感受。生活中我们看待事物有多面性,画家在摄取素材时,对物象的观察.也有不同的感受,将自己的主观感情注入到画面中,给观者不同的感受,进而引起人们对绘画作品的种种遐想与思考,以使作品表达出其似于不似的意境。

潘天寿先生的作品,他的指画,有些只是寥寥几下,却给人们以新颖和充实的美感。作品《梅花》画幅下端只是露出半根老干,上左角倒垂而下的枝梢上点缀了几朵梅花。这幅画就充分体现了潘天寿先生对于梅花和镜中人的独特主观感受和看法。他的画面虽简约但表达的形神兼备,给人以美好的情境美。

(二)中西方传统美学思想有所不同

中国画追求以形写神,常常摒弃繁琐的细节,不受具体物象的制约,讲究“笔外之意”“虚实相生”,注重“人”与“物”“情”与“理”的统一,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等。西画也注重传神,但神仅是描述客体形骸之真。就山水画而言,中国画追求神似,笔墨写意渗透的是作画者对客观事物进行感受或反思得来的,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识”,与现实中的山水相比,并不是对号入座。而西画则一般追求对物写生,在现实中感受大自然,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来表达一种真实的自然风光,以此来表达自身对自然物象的理解,甚至会采用不同的绘画手段更直接,更形象,更有效地表现自然。

因此,我们说中国画是作画者通过自我意识与客观物象有机交融的物象。两者浑然一体形成了中国画的语言,使中国画有着丰富的表现空间,同时也推进了中国画向前发展,真正做到“以形写神”以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三、中国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精神,对追求气韵生动和意境影响深刻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体现的是一种整体意识,让人们用整体的,联系的,注重直观感受和自身体悟的思维方式。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也追求生命精神的表现,超越客观物象外在形态和现实空间的描摹,注重表现了事物的生机和主体的内在精神,追求气韵生动和意境。石涛在《画语录》中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他表达的是在主客体交融中,人与天地的精神是互通的。他认为绘画作品应该是客观自然与画家主观情思相统一的产物,绘画作品表现的应该是画家主观情思所感受与熔铸了的客观自然。如:清代画家朱耷的《枯木寒鸦图》,不是具体的描绘冬天的寒冷,而是以枯枝来表达树木的萧条来衬托冬天的气氛,画家的感情和想象有机的结合起来,超越了现实空间的空间表现,有力的表达了画家的精神思想。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作画者把具体空间抽象到简约空间,从而创造了更为丰富而旷远的空间,突破了具象的局限,使中国画能够自如地表达出画面的意境和神韵。

因此,画家要想创造出更具审美价值的理想空间,必须对现实空间进行加工、概括,使现实空间转换为能充分表达主观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绘画空间。

参考文献:

1.《美术向导》赵群.论中国画透视与创作2004年第6期.总第112期中国美术出版社.

2.《国画学理论》画学概论》著作.王菊生.湖南美术出版社

感动中国的人物篇10

(一)动画电影的涵义

动画电影就是在电影院上映播放的动画,把动画片拍摄合成电影。这种类型的电影一般会仿照传统电影讲述模式撰写动画情节,整个故事布局严密标准,按照传统电影的手法完成内容构思与内容延展。其中,绝大部分的动画电影源于耳熟能详的优秀文化大作,例如儿童文学、传奇故事和演艺故事等。一般情况下,电影片长保持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安排于电影院播出,利用电影院的观感呈现出鸿篇巨制的感召力以及文化陶冶。

(二)动画电影的情感表达方式

通常情形下,动画电影会采用已塑造角色的脸部神态、体态身姿神色还有人物之间的对话音调神情去体现出情感特点和心境变动。作为一类整体性文化,动画电影的抒情传达方式也具有自身的整体性特点。人物角色是抒情传达的主要载体,人物角色的抒情传达方式在动画电影中直接表现为人物的行为、对话还有神情等要素。除此之外,它的整体性还作用于利用歌曲、情节和片段等方面传达所制作电影的故事内容和感情。[1]众所周知,在动画电影的文化里,动画导演和所有的制作人员是宣传者,观影人是接受者,表现在电影之间的思维内涵和文化是信息。然而由于受到世界各国地区不同文化间的区别性作用,动画电影的抒情传达也随之变得不同,如此便解释了中美动画电影由起步过渡到如今日臻成长却各自有别的真正影响所在。

二、中美动画电影情感表达方式的特点

(一)美国动画电影情感表达特点——开放式

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性,特别是早期百老汇歌舞剧对美国动画电影的影响,使得美国电影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加形象直接,如我们所熟知的迪斯尼动画电影在出现有声动画开始,就一直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向观众传达着人物角色的情感世界与内心状态。相应的,由于美国文化的影响,造就了美国动画电影中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以及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而故事主线也往往紧跟主人公情感的跌宕起伏。同时,受美国风俗习惯的深刻影响,美国动画电影中人物性格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多以夸张为主,情感的表达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也更为激烈,显著。这种情感表达不仅在动画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在日常的交流沟通中,我们也不能忽视美国人的那种语言的简明性以及身体语言的丰富性,尤其当所谈论的内容观点与他们的内心感受分庭抗礼,甚至他们持反对抑或不支持的态度时,他们都会明确直接的告诉你“No”,即便有时表达的言论与内心真实意愿背道而驰,语言中也会带有着鲜明的讽刺意味,使听话者也可以瞬间察觉,这些特征在动画电影的表达中也得到了完整的体现。[2]任何的情感抒发都可以简单明了的从他们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中一览无遗,不得不说这样情感表达特征的形成与美国的民族、宗教、社会制度乃至地理环境等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

(二)中国动画电影情感表达特点——含蓄式

相较于美国的动画电影,受悠久历史的影响以及东方古老神话故事的感染,中国动画电影往往拥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加以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使得中国动画电影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更侧重于细节的刻画与描写,无论是动作抑或表情,他们都更倾向于温和的抒发方式,使你在一点一点的情感推进中慢慢沉醉于这种细腻渲染的情感世界,从而去领会导演的思想感情以及人物的情感状态乃至于他的内心世界。中国人奉行于中庸之道,喜欢一种气韵,他们不喜欢事物情感的描写直接而露骨,而是更倾向于一种似是而非欲言又止的迂回的表达方式,好似我的情感你一眼可见却又下秒深埋心底,这与中国人一贯的含蓄内敛的行事方式在电影中完美融合。由此可见,中美两国的情感表达方式大相径庭,一个温婉含蓄,一个简单直接,这与两国的风俗文化习惯是紧密相连的。

三、中美动画电影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

(一)在角色设计中的情感表达差异

1.美国动画电影角色造型的直观性。就美国的动画电影而言,所塑的人物个性往往在观影人看到时就能知晓,因为在早期制作时便已经具备了十足的感彩,所以观影人可以直白地明白人物的个性。在美国,动画电影的人物创设总结性丰富,多数的造型早先起始于简单的样子,然后渐渐演变成型,并不做过多的细致处理,探求的是人物的整体性。美国动画片中人物抒情传达的方式十分直接明了,善恶分明,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在冲突和感情方面都有鲜明性。比如说《人猿泰山》里的泰山和《超人总动员》里的超人爸爸,他们全部利用倒三角的形状塑形,脸部形状突出,肌体发达,神情吸引人,这样的角色往往在观影人见到的时候就透露出正派、给力的表现,即美国式英雄人物的惯用手法。还有《狮子王》里的人物刀疤,虽然身为一只狮子,但是它的三角眼、倒八字沼直接带给观影人反派的观感。2.中国动画电影角色造型的写意性。就色彩格调而言,中国和美国的动画形象文化塑型具有诸多的差异,中国的格调青睐于现实光色,即在日常色彩之上略显浮夸,然而美国的格调筛选常常脱离日常常态,归根结底便是两个国家动画艺术的探求点不同,分别是意境美和写意美。利用夸张的人物特点让人物变得鲜活有趣是写意类动画艺术的做法,这种手法能更好的彰显人物形象,对于观影人的视觉感受而言非常有趣。[3]我国的一些本土动画电影也把这一手法纳入了探索片和文艺片之中,如《牧笛》《三十六个字》《山水情》,这些影片巧妙地做到了寓情于景,体现出了人和大自然的真情实感,让观影人叹为观止,也是探索“以形写神”塑形手法的成功典范,以虚化实,形神合一。《大闹天宫》也以京剧程式展现了影片绝佳的意境美。

(二)动画电影叙事结构中情感表达的差异

1.美国平衡——再平衡的叙事结构。世界知名动画电影公司的最终探求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商业利润,诸如迪斯尼公司、梦工厂以及皮克斯等等。就全世界范围而言,最少以及最小限度内不被文明阻碍发展的动画电影公司便是美国,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连续引用某种故事讲述方式,这种故事叙述模式紧紧贴合于美利坚合众国一贯以来传达的美国梦和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此外,大团圆的结局也常常出现在美国动画电影之中和普通剧情电影叙述结构之中。在美国,动画电影的制作模式表现为一类鲜明的线性讲述方式,即持续反复操作的“平衡-再平衡”构成方式,不论人物角色存在多么大的差异与不同,但是这种叙述故事的手法不会产生较大程度的不同,譬如《怪物史莱克》影片中很大角度上让欣赏电影的观众对传统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了新的改观。美国现有的这种故事叙述手法既可以实现观影人的内心期望,又可以带给观影人视觉和听觉上心的冲击。2.中国二元对立式传统戏剧的叙事结构。中国动画电影的现存模式为“二元对立模式”,这种模式将观影人考虑为未成年人,因此故事的寓意显得比较浅显,不同于美国动画电影的讲述手法。此类电影讲述手法往往利用线性时间围绕权力执掌者与受压迫群众予以描述,故事的结局多是受压迫的劳苦群众打败了权力执掌者,最后逃离了可怕的旧恶威胁。[4]电影《大闹天宫》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影片创设出二元对立世界中的“天上”与“人间”两种场所,执掌“天上”大权的人是玉皇大帝,他的部下便是李天王、东海龙王和太白金星;孙悟空扮演的是本土化的惩恶扬善的大豪杰,在猴子们和土地公等的协助下一步步对“天上”唱响号角,开启反恶势力的进攻。影片中以玉皇大帝为首的掌权者欺软怕硬、可恶无礼,被压迫的人民群众善良明事、坚强果敢、通情达意。经历了数次无情的被骗过后,被压迫的劳苦大众破除内心禁锢,勇敢地掌权者的治国之道。然而,中国式的电影制作模式常常会暴露出自身的缺陷与不足,譬如说观影人并不明白孙悟空由何而来,更是弄不清楚他充斥着痛恨的种种行为表现如何得来,整个故事的平衡性较差,前后不连贯,与观影人日常接触的思想想法不一致。与此同时,这种类型的叙述方法也比较两极化,好人与坏人存在绝对对立的关系,没有一点的可融性,这是与现实生活所不符合的。无论好人还是坏人都缺乏人物的内心深度剖析与性格解读,让观影人没有办法品味出人物角色的深层次内涵,显得故事内容比较浅显。

结语

简而言之,优秀动画电影的抒情手法既能具备本土化文化烙印的鲜明标志,又能以其特有的抒情传达方式带给众多观影人新的想法与寓意,另人难忘。不管是含蓄细致的中国文化还是热情有趣的美国文化,它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抒情传达方式,用自己的方式刻印在观影人的内心世界里。只有具备严密的规划和触动人心的冲击等方方面面的成功连接,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出色的动画电影。其中规划和抒情成为卖座动画电影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也会给予电影上映后的相应产品一个不错的交流基地。

参考文献:

[1]高菲.从中、日、韩动画文本比较中看中国动画长片发展的瓶颈[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14.

[2]王雷.叙事策略与价值取向——从美国《花木兰》与中国《宝莲灯》的比较谈起.美术观察[J].2014(6):17.

[3]周琳玉.从影片《木兰》看迪斯尼配方对他者文化的身份改写[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2(5):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