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为话题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21:51:53

感动为话题的作文

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1

写法上,抒情议论是必不可少的,但要以叙事为基础,否则,抒情议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起不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要注意叙事、抒情、议论的技巧,注意情与景的交融,事与理的渗透,情节与细节的打造,环境与情感的烘托与渲染等等。以记叙为主,将事情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然后引发必要的抒情或议论,是一种写法;依据行文需要,将事情加以梳理,穿插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写成“形散神聚”的散文,也是一种写法;甚至只有叙事,将感情融入叙事当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揣摩,也未尝不可。

题记示例

学会感动,时刻感动,体验生活,珍惜生活。——题记

进取的勇气往往来源于平凡的感动。——题记

总是习惯被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感动,今天突然发觉身边的人也在被我感动 。 ——题记

感动是生活的筛子那针孔般缝隙中摇落的细微感觉,是源于对于善良的厚积薄发。 ——题记

感动,点燃了精神家园的一瓣心香,萦绕着人的一生。——题记

心存感动,自己能真心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题记

我们一直在寻找感动,感动就在我们身边。——题记

幸福不是靠谁给的,把每一个小小的感动珍奇起来,我们离幸福的距离更近一点——题记

[例文]

四季的感动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都在我们不经意之间悄然流逝。朋友,千万别让这美妙的感觉如细细的流沙从你的指间溜走,请学会珍惜它吧。——题记

一、春

“这鬼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阳光灿烂,怎么一下子就……”我心里不住埋怨。又一阵冷风袭来,我不禁连打了几个寒颤,那喷嚏一个接一个,鼻涕老是不听招呼。我只好咬牙忍着,好不容易捱到放学,我顾不得招呼要好的同学,便赶忙向家里冲去……

“叮铃铃……”怎么没人接电话呀,哦,对了,爸爸妈妈都在医院值班。我迷迷糊糊地爬起来,我的头怎么这么昏,这么沉啊。我模糊看了看表,“啊,糟了!”已经8∶30了。我拿起话筒,传来熟悉的声音:“××吗?怎么还没到校,第一节课都下了。出了什么事吗?”“我……我昨天感冒,睡过头了。”“原来是这样,今后可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不过不用担心,今天就在家休息吧,耽误的功课我会想办法给你上补上。”“嗯!……”我使劲点着头,眼前又模糊了起来……

二、夏

太阳高挂在空中,操杨边的树热得直冒烟,那片片绿叶就像一张张干渴的嘴巴。一节体育课下来,我汗流浃背。同学们回到教室,挤在电扇下,一边吹着凉风,一边喝着美美饮料。我独自坐在座位上,强自安抚着老提抗议的嗓子,都怪我这记性,妈妈昨晚就替我灌好的水,早上出门时又给忘了,自己都记不清是多少回了。到小卖部买吧,钱包已赤字多时,唉,还忍着吧。

正懊恼间,眼前忽地钻出一杯正喷着凉气的可乐,我不由瞪大眼睛。“喝吧!”“可你呢?”“我嘛,还有呢。”“那,那就谢谢了!”“没事儿!朋友嘛,就应该互相帮助嘛!”我忙吸管,猛吸一口,啊,一股凉意直奔心底,那可真叫一个——爽!

三、秋

枫叶红遍了山坡,落叶铺满了大地,如此美景岂能错过。

我一个人漫步在小路上,享受着这无边的胜景。远处,一男一女促膝而坐,我这个第三者可不想搅忧别人的幸福,便掉头向山坡爬去。走了一会儿,我忍不住又回头偷望那对亲密恋人。却发现两人正在激动地争着什么,没多久,那男的便气冲冲地走了,只留下黯然神伤的女孩。

我不由惋惜地摇了摇头,继续向前走去……

四、冬

寒冷笼罩着整个城市,我那冻得通红的双手,僵硬得不能动弹。母亲用她的那双温暖的大手轻轻揉搓着我的小手,然后捂在她的胸口。我望着慈爱的母亲,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泪,从脸颊滑落。

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2

关键词:观点句识别;机器学习;话题;规则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1-0123-05

1 概述

随着网络信息量的日益增长,人们想要从巨大的冗余信息中准确、迅速地获取对一个事物或对象的评价,这就需要快速的识别出语段中的观点句。目前,观点句识别已经成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于观点句这种不受语言表达约束的非规范文本,很难使用规则方法将观点句全面地识别出来,机器学习的方法在这方面体现出了一定优势,所以现今的观点句识别系统大多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来进行二元分类[1]。但是,缺乏标注训练数据和话题间差异性一直都是机器学习分类的研究难点。基于机器学习的观点句识别系统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网络上并没有这种大量用于观点句识别的标注数据集,若要进行人工标注,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由于不同话题间的差异性,使用同一个分类器对不同话题去进行观点句识别,识别效果会有所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通过一些人工规则对网络上获取的资源进行自动标注,然后将这部分自动标注的语料加入到原有的少量训练语料中,以扩充训练语料,再进行分类器分类,并做了一些常用分类器的性能比较。同时为了验证话题会影响观点句的识别,我们针对话题做了经验研究,对比了通用分类模型和分话题分类模型的性能。该文中的实验使用NLP&CC 2012中文微博情感分析评测中的数据集, 该数据集来自于20个微博话题,实验中定义的观点句只限定于对特定事物或对象的评价,不包括内心自我情感、意愿或心情。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基于规则的自动标注数据,对机器学习分类模型的训练是有帮助的,微博话题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分话题模型比通用模型有更好的效果。

文章其他部分安排如下:第二节将进行相关工作的介绍,对观点句识别进行概述,介绍观点句的概念和观点句识别的研究现状;第三节将介绍规则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观点句识别方法;第四节,针对微博话题差异性做了经验研究,话题会影响观点句的识别;第五节给出在NLP&CC 2012中文微博情感分析评测数据集上的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讨论;第六节是进行总结和展望。

2 相关工作

观点句,即在表达的过程中带有某种情感和观点的句子,它是对特定事物或对象的评价,这种观点可以是作者本人的、引用于他人的、或是某群体、组织发表的[1]。国外对观点句的研究起步较早,较有代表性的工作有:Wiebe [2]选择某些词类(代词、形容词、序数词、情态动词和副词)、标点和句子位置作为特征,实现对观点句识别。Riloff [3]等人利用boot-strapping算法学习得到主观性名词,单独使用主观性名词为特征,采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对观点句识别。Wiebe和Riloff [4]他们依靠先前研究中确定的主观特征,分别建立了主观分类器和客观分类器,自动从未标注的文本中获得大量主观句和客观句,再从这些句子中得到更多主观性词语搭配,再用准确性很高的词语搭配更新原始的主观特征。Yu和Hatzivassiloglou[5]利用相似性方法、朴素贝叶斯分类和多重朴素贝叶斯分类等三种统计方法进行观点句识别研究。近几年,由于微博的兴起,针对微博数据,Alexander Pak等人[6]选取n-gram和微博中的词性标注作为特征,利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对微博中的观点句进行识别研究,Luciano Barbosa等人[7]采用微博中的词性信息、词本身的主观性、词的情感极性以及否定词作为特征,训练分类器,对微博主客观性进行分类。D. Davidiv等人[8]提取Twitter 中的标签和表情符号作为训练集,训练了一个类似KNN的分类器,对微博情感极性进行分类。

国内较早开始该工作的是姚天和彭思威 [9]使用了机器学习的方法进行分类识别。叶强等 [10]提出了一种根据连续双词词类组合模式(2-POS)自动判断句子主观性程度的方法。王根和赵军 [11]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重冗余标记的CRFs进行观点句识别。蒙新泛和王厚峰 [12]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上下文信息对于主客观分类的影响。张博[9]使用模块串行的方法进行观点句识别。宋乐等人[13]在2009年的第二届COAE评测中文观点句抽取的任务中使用了一种类似最小图个的方法。在2011年第三届COAE评测中,徐瑞峰等人[14]提出一种基于图的句子排序算法SentenceRank。

3 观点句识别系统框架

3.1 方法概述

对于基于机器学习的观点句识别系统,需要一定量的标注数据进行训练,如果标注数据很少,这将会大大降低分类器的性能。针对没有标注训练数据这个问题,张文文和王挺[15]通过基于词典和基于规则的方法自动构造训练样例,再使用SVM分类器进行观点句识别。我们借鉴了这篇文章的工作,通过一些人工规则,先对未标注的网络数据进行自动标注,加入到原始的训练集中以扩充训练集,提高分类器的效果。此外,考虑到不同话题的数据在分类特征方面可能存在差异,除了通用的分类模型外,该文引入了分话题模型进行对比,我们对分类器是否受话题差异性影响做了经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话题会影响观点句识别,分话题模型比通用模型有更好的效果。该文实验训练和分类流程如图1所示:

图 1 规则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观点句识别方法流程图

可以看到,系统的主体采用了机器学习的方法,但为了弥补分类器训练集大小的不足,在训练前,我们利用规则模块对从网络中自动挖掘的微博数据进行标注以扩充训练集。在通用分类模型中,我们将规则自动标注的补充数据和原来的标注数据融合在一起作为通用分类模型的训练数据,再由分类训练模块训练分类模型,再对评测数据进行分类;在分话题模型中,我们将规则自动标注的补充数据按话题分类,在各自加上原始的标注集去分别作为相应分类子模型的训练数据,由分类训练模块训练出分类子模型,然后把测试集也按话题分类,再使用相应的分类子模型进行分类,得出分类结果。

3.2基于规则的自动训练集标注

如前所述,在本系统中,使用了规则方法对从网络中挖掘的微博数据进行自动观点句识别。通过对标注数据的分析,我们制定了如下的规则来进行观点句识别。在规则中需要用到情感词典,该词典来源于HowNet情感词典和清华褒贬义词典去重合并而得,共16007个词。

观点句规则:

l…+(代词|人名|地名|专有名词)+….+是+名词+….

l…+(代词|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副词+形容词+….

l...+副词+情感词+(代词|人名|地名|专有名词)

l...+比较词+(代词|人名|地名|专有名词)+情感词

l(代词|人名|地名|专有名词)+比较动词+(代词|人名|地名|专有名词)

l(代词|人名|地名|专有名词)+指示性动词+(代词|人名|地名|专有名词)+...+情感词

非观点句规则:

l仅包含hashtag,表情符合,标点符号的句子判定为非观点句。

l仅包含网址,无实际信息。

l不满足观点句规则且以动词开头的短句。

l只包含愿望词。

l在单句中不含网络新闻,且不是反问句式判定为非观点句。

我们对从网络上挖掘的微博数据进行规则匹配,凡是满足上面规则的句子我们将其抽取出来进行标注,作为训练语料的补充。

3.3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观点句识别

观点句识别可以看成一个二元分类问题,我们使用成熟的机器学习分类算法进行分类。我们在进行分类训练时采用了通用和分话题两种训练方法。通用模型是通过将所有话题的训练数据全部拿给分类器训练出一个通用模型;话题模型是通过该话题相关的训练数据给分类器分别训练出20个话题模型。这两种方法我们采用的特征都是在姚天防[5],张博[9]使用的特征基础上,加入了主题相关的人名特征,并进行了特征组合实验,最终选取了如下的特征:

1.情感词,我们整合了知网和清华的情感词典,总共约16000个词。

2.指示性动词,我们使用了张博论文[9]中的指示性动词表和根据数据集自己添加的一些动词,总共约100个词。

3.人称代词、专有名词、人名、地名。

4.叹词和语气词。

5.副词。

6.主题中的对象名。

7.标点符号。

8.N-POS,N-POS是指语句中N个连续词性的顺序组合,系统中我们采用了1-pos和2-pos。

我们进行了不同分类器的效果对比实验,实验中使用了以下5种分类器进行了结果分类:(1)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Na?ve Bayes)(2)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SVM)(3)用于支持向量分类的连续最小优化算法(SMO)(4)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5)分类与回归树算法(Classification Via Regression)。

4 话题差异性

领域适应性问题一直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在文本分类,问答系统,自动文摘,机器翻译,文本情感分析等都存在领域适应问题。因为不同的领域数据会有不同的特点,使用同一个模型去处理不同领域的同一个问题,效果也并不理想。对于领域适应性问题,在不同的方向已经有了很多相关研究。在文本情感分类研究中,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领域中可能指示着不同的情感倾向,已经有许多研究证明了情感文本分类在分类的精确率上是会受到领域的影响,研究者们也提出了一些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16]。观点句识别作为文本情感分类的基础工作,我们认为也是存在领域差异性的。

本次实验使用的测试数据来自于20个微博话题,我们根据分类器提取的特征对数据进行观察和对比,发现不同话题间的数据是存在着差异性的,下面我们通过对微博话题数据的举例分析来说明这个问题。

1)在不同的话题中,情感倾向偏向不同,导致情感词在不同的话题中分布是不一致的。比如,在话题“90后当教授”里面,总共有观点句123句,其中110句是正面的情感,13句是负面的情感,里面“聪明”、“佩服”、“崇拜”等正面的情感词出现的比较多。而在话题“90后暴打老人”里面,总共有观点句97句,其中3句是正面的情感,94句是负面的情感,里面“畜牲”、“失败”、“流氓”等负面的情感词出现的比较多。由于话题的情感倾向性有差异,有的话题偏向正面情感,有的话题偏向负面情感,那么对于情感词的分布就有所不同。

2)在不同的话题中,与主题相关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和人称代词有明显的差异。观点句是对一个对象的评价,所以与主题相关的人名、人称代词作为观点句分类系统中的特征是有比较大意义的,但是不同的话题,围绕的对象是不同的,比如在话题“疯狂的大葱”里,“大葱”,“物价局”等出现得比较频繁,而在话题“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里,“名古屋市长”、“日本”等出席得比较频繁。不同的话题评价的对象是不同的。

3)在不同的话题中,使用的句式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所以N-POS在不同话题中是存在着差异的。比如在话题“90后当教授”中,观点句的句式大多是对这个90后的赞扬,“人才!”,“像刘路学习。”,“牛人!”等多是些名词性的短句。而在“彭宇承认撞了南京老太”话题中,多是“说实话,我不太信。”,“这件事绝对不是这样,很可能就是南京市政府搞的鬼!”,“面对政治压力,我觉他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等对这件事的一个看法和评论,基本都是多词性的复合句式。由于在不同话题中表达的句式不一样,抽取出来的N-POS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根据上面对测试集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观点句分类器要抽取的文本特征,在不同的话题中,数据分布是存在着差异的,如果我们把所有标注训练数据一起用来训练一个通用的分类器,然后对所有话题进行观点句识别,可能会由于这些数据差异,导致特征稀疏,影响分类器的精确度。针对该问题,我们根据不同的话题,使用相应的话题训练数据去训练话题子模型,对相应的测试集进行观点句识别,以解决话题间差异性的问题,后面的实验结果也表明话题间是存在差异的,我们的分话题训练也是对观点句识别有帮助的。

5 实验结果及讨论

5.1 实验设置

本文实验使用了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NLP&CC 2012中文微博情感分析评测中任务一的数据集,还有我们从网络上爬取的与评测数据相关主题的微博数据,并与测试集去重后作为补充数据。具体数据信息如下:

1.标注数据:NLP&CC 2012中文微博情感分析评测提供的标注数据。共包含已标注毁容案话题约240句和Ipad话题约220句。

2.测试数据:NLP&CC 2012中文微博情感分析评测提供的测试数据,共包含菲军舰恶意撞击、疯狂的大葱等20个话题,每个话题约200句。

3.补充数据:从腾讯微博上爬取的与评测数据相关主题的微博。共包含菲军舰恶意撞击、疯狂的大葱等20个话题,每个话题约2000句。接着使用基于规则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自动标注,标注后每个话题约600句。

本文使用了weka平台中的机器学习分类算法来进行实验[17]。

本文的实验设置如下:

1. 规则与机器学习实验。在标注数据集中,使用毁容案话题数据集作为训练集,Ipad话题数据集作为测试集,进行只使用毁容案直接分类和加入补充数据后再进行分类的对比实验。以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规则对机器学习数据集补充的有效性。

2. 通用模型和分话题模型实验。使用标注数据和补充数据一起作为训练集,测试数据作为测试集,进行实验比较通用模型和分话题模型的性能。

3. 分类器性能实验。使用不同的分类器进行前面2个实验,对比不同分类器在该问题上的性能。

5.2 实验结果

本文进行了多个分类器比较,为了方便下面用标号来表示各个分类器:(1)标准概率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NB)(2)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SVM)(3)用于支持向量分类的连续最小优化算法(SMO)(4)随机森林算法(RF)(5)分类与回归树算法(CVR)

在进行分类器训练时,由于提供的标注训练语料过少,这会影响到分类结果,我们通过上面提出的规则方法自动标注了从网络中挖掘的微博数据,并将这部分数据作为扩充语料加入到原来的标注集里作为训练集进行分类器的训练。为了证明我们加入这些规则方法自动标注的语料对分类器训练是有帮助的,我们按照实验设置1做了下面的实验。我们用原来标注集中的毁容案话题数据作为训练,和加上了自动标注的扩充数据作为训练,对同样的Ipad话题测试集进行测试,得到了如下各个分类器的对比结果,见表1:

表1 加入扩充数据后对比结果

[标号\&正确率\&召回率\&F值\&+/-\&NB\&0.645\&0.396\&0.491\&\&NB+Extra\&0.578\&0.515\&0.545\&+0.084\&SVM\&0.560\&0.782\&0.653\&\&SVM+Extra\&0.575\&0.762\&0.655\&+0.002\&SMO\&0.578\&0.515\&0.545\&\&SMO+Extra\&0.583\&0.733\&0.649\&+0.104\&CVR\&0.538\&0.624\&0.578\&\&CVR+Extra\&0.570\&0.802\&0.667\&+0.089\&RF\&0.560\&0.644\&0.599\&\&RF+Extra\&0.549\&0.782\&0.645\&+0.046\&]

没有“Extra”表示训练集中只包含了毁容案的标注数据,“+Extra”表示在原来毁容案的标注数据上,还加入了使用规则自动标注的Ipad话题补充数据。

从表1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加入了自动标注的扩充数据进行训练后,基本每个分类器都有或多或少的提升,其中SMO分类器提高的最多,提高了0.104,而CVR分类器在所有分类器中表现最好,F值达到0.667,这表明我们加入的这部分自动标注数据,对训练集数据缺乏的分类器训练是有很大帮助的。

为了实验话题间是否存在差异性,比较通用模型和分话题模型的性能差异。我们按照实验设置2做了下面的实验,这次实验使用标注数据和补充数据一起作为训练集,测试数据作为测试集,对于通用模型,我们直接使用训练集训练出1个通用模型,然后对所有测试集直接进行分类,得出结果;对于分话题模型,我们将补充数据按照20个话题进行分类,每个话题补充集加上原来的标注集作为改话题的训练集,分别训练20个话题子模型,然后测试集也分成同样的20个话题,分别使用相对应的子模型进行分类,得出结果在合并起来进行评测。为了以示区分,我们在分类器简写前加ALL-表示通用模型结果,加Topic-的表示分话题模型的结果,实验结果如表2:

表2 通用模型和话题模型对比结果

[标号\&正确率\&召回率\&F值\&ALL-NB\&0.742\&0.376\&0.499\&Topic-NB\&0.744\&0.432\&0.547\&ALL-SVM\&0.735\&0.675\&0.704\&Topic-SVM\&0.735\&0.682\&0.708\&ALL-SMO\&0.737\&0.609\&0.667\&Topic-SMO\&0.747\&0.623\&0.679\&ALL-RF\&0.727\&0.657\&0.690\&Topic-RF\&0.728\&0.684\&0.705\&ALL-CVR\&0.720\&0.657\&0.687\&Topic-CVR\&0.725\&0.720\&0.722\&]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分话题进行训练得到的分类结果都比通用模型的分类结果要好,最高的是NB分类器,高出了0.048个点,但是和其他分类器相比,NB比其他分类器低了很多,可能是由于特征选择的问题,导致了NB分类器的性能比较差。所以分类器中CVR分类器性能最好,分话题模型的F值为0.722比通用的高出了0.035。这些实验数据说明领域间存在着话题差异,使用分话题的训练模型比通用模型更能体现出话题的差异,在性能上也有更好的表现。

6 总结与展望

本文针对基于机器学习的观点句识别系统存在训练语料不足的问题,引人了基于规则的方法,通过使用规则的方法对从网络上挖掘的数据进行了自动标注来扩充训练数据,经过实验证明,加入使用我们规则自动标注的数据对训练分类模型有很大帮助,这解决了在机器学习训练过程中语料不足的问题。实验中使用的数据分了20个话题,我们针对话题进行了分话题模型的训练,5种分类算法结果都表明分话题模型比通用模型分类的结果要理想,这说明了话题间的分类特征是存在差异的,使用分话题模型比通用模型效果更好。

本次实验使用的数据来自于NLP&CC 2012中文微博情感分析评测,处理的数据都是来自于微博,微博的最大特点是简短,不规范,里面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网络术语,表情,还有很多错别字,病句,这对我们进行分词,提取特征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今,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微博等形式的网络数据大量出现,对微博这种网络文本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处理,需要我们更深入的研究。通过多个分类器的性能比较,发现各个分类器有各自的特点,如何利用他们自己的特点,进行融合以提高观点句识别的效果,也是我们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博. 基于SVM的中文观点句抽取[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2011.

[2] Wiebe J, Bruce R, Bell M, et al. A corpus study of evaluative and speculative language[C]. acm, 2001.

[3] Riloff E, Wiebe J, Wilson T. Learning Subjective Nouns using Extraction Pattern Bootstrapping[C]. CoNLL-03, 2003:25-32.

[4] Riloff E, Wiebe J. Learning Extraction Patterns for Subjective Expressions[C]. EMNLP-03, 2003:105-112.

[5] Hong Yu, Hatzivassiloglou V. Towards Answering Opinion Questions: Separating Facts from Opinions and Identifying the Polarity of Opinion Sentences[C]. EMNLP, 2003.

[6] Alexander P, Patrick P. Twitter as a Corpus for Sentiment Analysis and Opinion Mining[C].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Resource and Evaluation. Lisbon, 2010:1320-1326.

[7] Barbosa Luciano, Feng Junlan. Robust Sentiment Detection on Twitter from Biased and Noisy Data[C]. 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Beijing, 2010:36-44.

[8] Davidiv D,Tsur O,Rappoport A. Enhanced Sentiment Learning Using Twitter Hashtags and Smileys[C]. 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Beijing, 2010:241-249.

[9] 姚天,彭思威. 汉语主客观文本分类方法的研究[C]. 第三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7:117-123.

[10] 叶强,张紫琼,罗振雄. 面向互联网评沦情感分析的中文主观性自动判别方法研究[J]. 信息系统学报, 2007,1(1):79-91.

[11] 王根,赵军. 基于多重冗余标记CRFs的句子情感分析研究[J]. 中文信息学报, 2007,21(5):51-55

[12] 蒙新泛,王厚峰.主客观识别中的上下文因素的研究[C]. 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 2009:594-599

[13] 徐睿峰,王亚伟,徐军,等. 基于多知识源融合和多分类器表决的中文观点分析[C]. 第三届中文倾向性分析评测会议(COAE), 济南, 2011:77-87.

[14] 宋乐,何婷婷,王倩,等. 中文情感词句识别及文本观点抽取研究[C]. 第二届中文倾向性分析评测会议(COAE). 上海, 2009:30-37.

[15] 张文文,王挺. 不规范文本的无监督观点句抽取[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3,41(1):64-68.

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课堂 设置话题

1、话题设置的文本性

讨论需要资本,对话需要资本。课堂话题的设置必须从文本出发,在学生对课文具有一个第一印象即原始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即产生学生的后续理解。如笔者在执教《项脊轩志》一文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设置了这样的话题:

以朗读为主线,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的几个画面,感受课文的构图之美。

(2)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语言运用之美与细节描写之美。

(3)再动情地朗读课文,体验、表达作者对项脊轩以及家人的复杂感情。

以反复朗读课文为教学主线,在朗读中变换角度,同时有步骤有层次地对课文进行评析,这样的设计紧扣住文本,既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又注意了利用学生自身经验对作者感情的体验。经过交流之后,学生很快就能概括出“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败图”“真挚深沉的至亲至爱图”“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等几个动人的画面,并体会到作者在几个细节描写中流露出的对家境败落的哀伤和时光易逝、有负亲人的感慨,整堂课在朗读和感悟中唤起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曾说过:“每句话里都有一颗心。”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话题多次从语言文字中去了解作者的这颗心,岂不就是语文阅读的本意吗?

2、话题设置的目标性

现在的阅读课堂是生成的,多变的,但又必须是有方向的,教学必须预期大致学习结果的出现。因而话题的设置必须遵循教材的总目标,如笔者在教学《〈物种起源〉导言》一文时,根据单元筛选信息的要求,创设了一个话题:假如《物种起源》再版,请你根据这篇“导言”的内容写一段关于《物种起源》一书的介绍,要求在200字左右。在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写出“介绍”之后,全班进行交流、评议,然后教师又把自己写的“介绍”拿出来与学生交流。整堂阅读课目标定向明确,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注重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大限度地发挥了师生的双主作用,短时高效地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再如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是诗歌,其总的鉴赏重点是初步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因而教师设置话题也就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言外之意。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笔者就在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和感受到了作者热烈的深情基础上,设置讨论点:这首诗你觉得好在哪里?由于已经明确了诗歌鉴赏的单元目标,学生很快地从词语、意象、结构、情感等方面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略)。

3、话题设置的层次性

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而学生这种理解是以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的,需要教师一步步地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对话阅读,让整个课堂的探究活动以一种呈上升趋势发展的线性结构出现。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课堂的话题设置并不是越少越好,相反,有时应该注意设计一系列有牵线搭桥作用的话题。如教学《雷雨》,在设置话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的话题之前,是不是可以本着“整体把握”的原则,先让学生对全剧的人物关系作一了解,将作品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理顺,为下一步话题的讨论作好铺垫。

另外,教师在设置话题时,还必须注意到文本的层次性、难易度,因为对于不同的文章,学生有着“知与不知”“知多与知少”感知起点的不同。如像《哀江南》、《长亭送别》、《祭十二郎文》这样的古诗文,话题起点的把握应该在学生对文本的疏通上,而像《药》、《项链》、《林黛玉进贾府》则不然,因为学生的认知矛盾是知得少还是知得多,知得浅还是知得深,那么教师分析人物形象时就不必再关注在文本的表层意义上,而可以直接进入讨论的话题。譬如,为什么面对同一句问话“可曾读书”,林黛玉前后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回答贾母时是“只刚念了《四书》”,回答贾宝玉的时候时却是“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通过讨论,让学生在互动状态下进行探讨,效果是意想不到的。

4、话题设置的灵动性

灵动性体现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施过程中学习的反馈,临时改变教学前设置的话题,选择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的主话题,努力做到时刻关注每个学生和每一个知识点的生成和发展。如教学《荷塘月色》,面对朦胧梦幻的意境,笔者又把鉴赏语言文字的重点放到了历来为人称道的“泻”“浮”“洗”“笼”上,而正当师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这些文字的感悟时,有位学生忽然提出了首段的最后一句“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中的“带”字也很有意蕴这一观点。笔者在犹豫了几秒钟之后,决定接下来的课就来讨论这个“带”的问题。经过了学生的讨论研究之后,我和他们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学生不仅从“客观语境”和“主观语境”来分析“带”的作用,而且又别出心裁地从文章首尾呼应上看:首段的“悄悄地”“带”上门,尾段是“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带”一“推”,一样“静悄悄”,一样的“轻微微”,两个很平淡、很生活化的动词给我们“泄露”出了作者内在的“情思”:“带”上门出去,是告别了一个令他“不平静”的现实世界;“推”进来是令他告别了一个使他无牵无挂、幽静安宁的理想世界。

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对话;对话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03-01

一提到对话,许多人就自然而然联想到课堂上的师生问答。真正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与分享。它不仅仅只是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简单地说,阅读对话教学是在是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立场上平等地进行的,通过交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从更通俗的角度说,对话其实是参与对话的人员围绕主题平等地表达(包括各种形式)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话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入,对话的外延不断拓展,对话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思想和情感。

当然,对话教学的形式并不应该是单一的,课堂既然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自我的对话,然而,用什么主题来对话,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初始阅读感受,因此,建议学生课前要预习,能够为确定对话核心主题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在确定对话主题时,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蟋蟀的住宅》中,围绕“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展开对话,从蟋蟀“住宅的精致”与它的“勤劳和智慧”展开对话教学。学生和教师通过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 300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大与壮观”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虽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又如《观潮》一文,就可根据课文的第一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就可围绕中心,奇观“奇”在何处确定共同对话的主题。对话核心主题确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对话的质量。

对话并非越多越好。任何对话主题的确立,都是为服务教学的目标而进行的。对话的目的也并不是一定要达成一致,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话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除异己,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差异。观点的不同正说明问题的复杂性,说明有对话的必要与可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

课堂的对话仍应是要在教师弃分的预设之下进行的,当然,教师在确定 “对话核心主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作者创作的意图、学生的阅读感受等多方面因素。

在课堂呈现对话主题后,学生们往往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应让他们说出不同的观点即“对话分主题”,并让他们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材料、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外引资料等对自己所持的分主题进行阐述,促使学生形成有主题地思考、感受与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对话中,教师积极地发挥“平等”的作用,以各依托点为切入口,有意识地挖掘各种冲突情境,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和其他手段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如在《永生的眼睛》一课中,教师就围绕“是什么最令你感动”展开对话,大致从“富有爱心”“勇于奉献 ”“热爱生命”三方面加以阐述。当学生表达出感动的原因时,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吗?”品析之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动。

在孩子们“众说纷纭”后,教师通过总结,提升大家对文本的认识和解读,从而将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式运用于课外的阅读之中,此时的总结,也正是完成此堂课中对对话主题的集体构建。

如在《永生的眼睛》中,教师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再一次升华:“同学们,这一家人愿意捐赠眼角膜的行为和精神感动了我们,其实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5

关键词: 对话教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运用

所谓对话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作为教学的意识和精神,这种对话主要建立在生生、师生间的平等、信任、尊重的基础上,把问题作为中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沟通交流方式,实现课本与学生、生生、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作,提高学习效率。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缩小对话代沟,促进学生与课本的对话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中,受文化、阅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会产生陌生或隔阂的阅读感受,无法真正感受到文本的艺术美感和精神实质,这可以称为阅读张力。只要缩小阅读张力,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提高阅读素养,提高阅读能力和感知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对话教学,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的阅读张力,让学生进入文本、感受文本。首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文本创作背景,如文章时代背景、作者生活背景等。然后巧妙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重、难点,而忽略文章背景介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文章背景的掌握与理解往往可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学习文章。比如在鲁迅作品《祝福》的教学过程中,需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前后时代面貌及时代背景下当时妇女的境遇和遭遇,让学生深刻体会鲁镇人的迂腐麻木,激发其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之感,进而对“祝福”的词意及用意的矛盾产生疑惑。“祝福”是个褒义词,作者为什么以这个词作为文章的题目呢?学生可从这个质疑出发,进行文章阅读。然后通过分组讨论或师生讨论的方式,深入探究文章主旨,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及目的。并且让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及想法,从多角度把握和理解文章。

二、创设对话情境,活跃课堂对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任何教学都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课堂情境是学生阅读和对话的最好依托。语文教师需充分利用音乐、影视等教学手段展现作品的语言、场景等,激活学生阅读思维和情感,激发对话的情绪和欲望。学生可在个体间、群体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促进思想碰撞和交融,共享知识、情感、智慧。生生对话的模式有:第一,问答式。针对文章问题,生生间进行互动式、互补式问答,寻求共识。第二,质疑式。生生间对新颖观点提出质疑,在探讨释疑的过程中明晰思路和观点。第三,证伪式。针对具有异议的观点进行对话,寻求真理。第四,辩论式。针对有歧义的问题,学生分成正方两方相互驳斥对话。第五,探讨式。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同一话题展开讨论,学生可畅所欲言。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融入文章角色,实现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的转化,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学”。例如在莫泊桑作品《项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影视展示作品的精彩对话情节,然后安排学生扮演玛蒂尔德、佛来思节夫人等作品人物,并让学生以对话的方式演示课文,创设对话情境。然后将学生分组,针对有异议的观点进行辩论式对话。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爱穿漂亮衣服就被定义为爱慕虚荣呢”?“主人公在接受到外界强烈打击后,依然可以勇敢地面对,这难道不让人敬畏吗”?等等,这一系列辩论话题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更丰富了文章的阅读内容,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使学生的阅读感受更饱满。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勇于提出质疑或驳斥质疑,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三、调动学习主动性,促进师生对话

要实现阅读学习中的真正对话就要充分调动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设置师生对话出发点,遵循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巧妙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老师讲解、学生听为主要形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阅读状态,缺乏阅读的推动力。师生对话以问题或悬念开启学生思维,使学生自觉发散思维,参与阅读活动,自动敞开精神世界感受和分享阅读情感。当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教学对话过程中将不存在教师和学生的区分,也没有教与被教的区分。师生对话以阅读真实表达自身情感,无对错的判定。两者将是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过程。

总之,对话作为阅读的本质,是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方式,是不断促进文本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有效沟通感知的过程,可推动高中语文教学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健.与文本智慧地对话——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J].中学语文,2008(25).

[2]肖梦华.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04).

[3]汤叶.在“对话”的天空中灵性飞扬——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大学时代,2006(11).

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6

初中生 语文 对话教学

初中语文对话性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具有主体互动性、理解性和意义生成性等特征。在新课改的实施下,建构初中语文的对话教学,使每一位初中语文值得探究的课题之一。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加强对“对话教学”的认识

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它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对话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们母语的特点和汉语学习的自身规律,我们认为语文对话教学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思和社会实践中,坚持生活化、审美化、开放性、全息性、实践性、创造性、最优化的教学原则,把握和谐、主体、民主、生成、发展、多维、体验、感悟等特征,以诵读、揣摩、感悟、体验、品味、质疑、探究、倾听、想象等为主要方式,在复杂丰富而又生动活泼的对话场和交融互动的立体网络形式中,通过与文本、他者(同学、老师、作者、编者、生活、自然、社会、人生、网络)、自我的心灵等多元对话,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人人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完善人格,净化心灵,构建精神家园,实现诗意的栖居,进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的教学。

二、建构初中语文的对话教学的策略

1、构建对话平台

首先,在教学中要营建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它是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对话”中师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这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师生互相信赖,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先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是说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体验他们的独特感受。

其次,要构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与文本对话平台的构建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如探究话题式平台、笔记积累式平台、改编式平台、吟悟式平台、主问题式平台、质疑释疑式平台等等。

最后,要构建与作者对话的平台。解读文本要求知人论世,有时教师可以构建一种平台,让学生通过时空隧道直接和作者面对面地对话。

2、善于设置恰当的话题,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语文对话教学常围绕话题展开,话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的开展。话题的设计要做到:①涵盖性。话题应少而精,由一、两点散发出去涵盖全篇;注意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及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层次性。根据学生水平、能力的不同层次,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设计不同层次的话题。③跳跃性。话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但答案又决非现成,要经过多层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得出答案;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出灵感的火花。④多元性。阅读是多解的,由于受人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世界观、人生观、个性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各不一样,话题的设置应引发学生多角度的解读文本,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审美情趣和精神享受。语文教师应有大语文观,不仅能进入文本,还能跳出文本拓展延伸,设置话题应注意从生活的海洋中撷取智慧的浪花,给予学生拓展、探究和创新的空间,引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解决方案、多种结论;⑤生活性。话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解读、感悟、欣赏、评论文本,率性写作。同时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文化,紧扣学生的脉搏,紧扣时代的脉搏,让对话的话题起到矫正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作用。

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7

1研究基础

近年来,学者们尝试对网络舆情的文本进行情感倾向性分析,揭示网民对舆情事件的整体态度,方便政府机关和媒体机构应对突发事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情感倾向性分析的研究大体可被分为三个层次:词语级情感倾向性研究、句子级情感倾向性研究、篇章级情感倾向性研究。词语级情感倾向性分析是研究文本情感倾向性的前提和基础,一是通过建立同义词网络(WordNet)、基于语义相关法与语义相似度的方法扩展已有的词典生成系统的情感词典;二是基于机器自学习方法,如PMI计算方法、多语言模型、朴素贝叶斯和最大熵模型构建给出特定词语的情感极性与强度。句子级情感倾向性则是通过上下文关联和机器学习方法、具有多重冗余标记CRF的分级模型、依存语法距离的影响因子模型等提取与情感倾向性判断相关的论述的持有者、评价对象、论述本身的倾向极性、强度以及论述本身的重要性等。篇章级情感倾向性分析则综合使用朴素贝叶斯、最大熵和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情感密度函数、依存句法关系判断文本的情感倾向。

篇章级情感倾向性分析默认文本是针对同一个对象进行评论,忽视不同评论对象观点的差异性,在涉及牵涉多方利益的社会舆情时,无法全面、真实反映民众的关注焦点及其态度,因此,基于话题的网络舆情情感分析成为近期研究热点。国外学者提出的ASUM、JST及TSM模型以获取网络文本的主题及对应的情感信息。国内学者提出无监督的主题情感混合模型(UTSU)、主题-对立情感挖掘模型(TOSM)、多粒度话题情感联合模型(MG-TSJ),对话题及其子话题的情感进行正负向判断,而本研究团队曾于2014年提出基于概率潜在语义分析(PLSA)的网络舆情话题情感分析方法,挖掘话题情感随时间演变的过程。综观网络舆情情感分析,普遍以整个事件情感的正向或负向程度作为研究目标,没有明确其具体指向的是事件的当事人、监管部门或事件本身,也没有展示情感指向的具体内容。比如对食品安全危机网民一般是愤怒,那么愤怒的是制造者造假、销售者售假、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不作为还是医疗机构抢救不力呢?前期曾出现了南京城管和摆摊瓜农之间的争端,网民普遍表示愤怒,根据以往事件的经验,网民的愤怒一般指向的是城管的野蛮执法,相关舆论的引导方向就应该是进一步规范城管执法程序。但此次纠纷网民的愤怒指向瓜农不配合执法、甚至用西瓜砸执法人员的行为,那么舆论引导的方向就转变为民众要遵守城市管理相关规定,并积极配合城管执法行为。所以,如果单纯从网络舆情事件整体分析,是没有办法准确把握网民的情绪指向,容易导致言论引导的不当。充分挖掘民众对于话题所涉及人物、事件的情感内容及情感变化,为政府监管部门或涉事主体采取积极、主动、有效的言论引导提供科学参考是我们致力解决的问题。

2模型建立

2.1研究框架本文使用分词软件对纯文本进行分词、去停用词和无用词处理,构建文档———词共现矩阵来表达文本;利用PLSA模型建立网络舆情话题空间,去除话题中代表情感倾向的特征词,并通过TF-IDF对特征词进行修正,形成不带有情感倾向的子话题———特征词空间;将每个子话题征词对应的文本资料以句子为单位重新整理,形成以各特征词为核心的具有一定交叉性的文本集合,使用分词软件处理文本,提取其中情感词,利用TF-IDF函数构建出特征词———情感词空间;应用HowNet相似度算法计算每个情感词对应的正负情感倾向值,并综合考虑特征词对应的所有情感词,计算得出特征词的情感值,对舆情参与者的情感指向及变化进行准确定位。

2.2话题提取话题一般由数组特征词表达的子话题构成。ThomasHofmann在1999年提出了概率潜在语义分析(PLSA)模型在海量文本的潜在语义识别方面表现良好,且其概率统计模型能够准确表达潜在语义并描述语义特征,因此,本文将PLSA应用到网络舆情话题的识别中来,引入一个潜在话题,对应着PLSA中的一个潜在语义层,通过识别海量文本的潜在语义来确定网络舆情中的话题,并利用其概率统计特性,从而为进一步研究网络舆情话题特征词,以及为舆情参与者情感演化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2.3情感分析情感词指具有情感倾向性的任何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话题文本的情感倾向主要通过情感词来传递,同样,话题特征词的情感倾向值也是通过指向特征词的情感词来测算。在话题提取的基础上,本文根据特征词对应的文本资料进行筛选,以句子为单位重新整理;然后将整理后的句子根据句中不同的特征词保存到不同的特征词文档中;利用TF-IDF函数在每个特征词文档整理出与特征词关系密切的情感词空间。词的语义倾向性是指这个词与它根本义项的偏离度,用偏离方向(direction)和偏离强度(strength)来衡量。偏离方向是指该词的意义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在情感分类中这个词语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偏离强度指该词所表达的正面或负面倾向的强度。对于情感词倾向性分析,本文首先采用知网情感分析所用词语集中的一个子集:“中文情感分析用词语集”,利用正面的情感词语和正面的评价词语建成褒义词词典,将负面的情感词语和负面的评价词语建成贬义词词典,由于单个字或词在上下文环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褒贬性,所以在操作过程中人工去除这些难以确定情感倾向值的词,具体的词典规模如表1所示。

3实证分析

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和传播的日趋碎片化,在保障基本的公众表达与社会监督等积极功能之外,网络舆论潜在的负面效应对舆情的监测和预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博上,由于“大V”效应、明星效应、公众人物效应等所引起的热点事件总能在一段时间内占据热搜榜榜首,所以对微博热点事件进行监测与跟踪,研究分析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防止对社会产生不良的负面效应。本文利用火车头脚本编辑器实现了海量舆情文本的提取技术;通过ICTCLAS汉语分词系统对提取的文本信息进行分词;然后结合TF-IDF和PLSA模型提取子话题特征词,丰富实验文本,提高研究准确性;基于HowNet的语义倾向性分析技术,通过相似度的计算对话题特征词进行情感倾向性分析,间接得到舆情参与者的情感倾向性;最后得到一段时间内舆情参与者对于舆情事件情感的具体指向。由于微博文本短、信息量少、文本特征矩阵稀疏,本文利用PLSA模型得到的潜在语义结构保留了文本语义。在PLSA模型中,与话题密切关系的词语会以较大的条件概率出现在该话题上,可以认为就是这些关键词语定义了该话题,从而得到文本子话题。另一方面虽然PLSA模型使用EM算法避免过拟合现象,但PLSA模型的训练参数的值会随着文档的数目线性递增,只能生成其所在数据集的文档模型,但无法生成新的文档模型。所以本文实证主要是对已经产生的话题文本通过时间分割确定文本集进行话题提取和情感分析。

3.1话题空间本文采集2015年4月7日的热点事件“刘翔退役”的新浪微博建立文本集,作为本文网络舆情话题特征词提取的研究对象,建立话题空间。根据百度指数和微指数的统计数据表明:“刘翔退役”事件的生命周期为4月6号到4月12号,数据量达到顶峰的时间段位于4月7日———刘翔发表退役声明。此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如图2~图3所示。本文对2015年4月6日至4月12日关于刘翔退役时间的微博进行24小时的跟踪提取,得到表2所示的数据图表。表2中列出采到的原始数据以及实验数据量。在使用全机器采集,缺少一定的准确性,且计算机硬件条件不足等情况下,采集到的文本有限,对于采集到的文本还需要人工处理。人工处理包括:删去重复性文本;去除文本中不可识别的符号;采集到的文本按一定的比重作为实验文本等。

3.2话题提取利用PLSA模型对采集到的刘翔退役事件进行话题提取,以“天”为节点,提取每个时间节点的微博话题。根据百度指数,4月7日是刘翔退役事件的最热时期,所以本文以4月7日微博文本建立的话题空间,进行文本分词,构建PLSA模型。

3.3基于特征词的情感词提取以4月7日刘翔宣布退役当天所产生的一个子话题为例(见表4),首先将与“刘翔退役”有关文本资料进行筛选,以句子为单位重新整理;然后将整理后的句子根据句中不同的特征词保存到不同的特征词文档中;最后在每个特征词文档中整理与之相对应的情感词。利用Google搜索引擎对这些词汇进行搜索,按照返回的Hits数进行排序,选取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作为基准词。本文选取20对基准词进行测试,基准词如表5所示。以特征词刘翔的情感关键词为例,通过基于How-Net的词汇倾向性计算方法得到部分词汇的倾向值,如表6所示。最后计算可得到4月7号“刘翔退役”子话题征词刘翔的情感倾向值。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虽然两次因伤病奥运退赛的表现让大家颇为惋惜,但广大网民与各路媒体对刘翔本人的评价是非常积极的,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员、在世界田径赛场上创造了中国奇迹,对于“刘翔退役”事件的主角更多的是对其所过往取得成绩的肯定。

3.4基于特征词的情感演化参考所有子话题文本中的话题特征词,根据实验模型和实验数据,选取最具有代表性和研究意义的几个特征词:刘翔、孙海平、退役、退赛、冠军、运动员、广告、耐克,利用上文所示公式和方法得到4月6号到12号期间舆情参与者关于话题特征词的情感演化趋势。为了方便之后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将特征词按照自己的属性分为四组分别制图(见图4~图7),第一组为:刘翔、孙海平;第二组为:退役、退赛;第三组为:冠军、运动员;第四组为:广告、耐克。通过研究舆情参与者对话题特征词的情感演化,得到上述图表。我们可以直观得观察到从4月6号到4月12号这一段时间内,网民对“刘翔退役”这一话题及其子话题中的特征词的情绪演变趋势。每一组图表的含义相似,但表中的特征词与突发事件的主体有着不同类型的联系,便于我们从各个角度有效分析舆情参与者对公众人物及其相关名词的情感演化趋势。第一组在人物情感上,对于刘翔基于其所取得的突破更多的是正向情绪,对于其教练孙海平则颇有微词;第二组在退役和退赛表现上,广大网民接受刘翔因为长期伤病离开赛场退役的决定,肯定其取得的成绩,但对于两次退赛的表现广大网民的情绪指向较低,在理解的基础上参杂着些许失望;第三组在身份定位上,广大网民更多是对冠军荣誉的追崇,对于运动员身份的情绪值则较低,这也体现了对运动员为国赢得荣誉的尊崇;第四组涉及商业行为的,明显情绪值低的多,正向情绪没有超过50的,而对广告则负面情绪值接近-150,这也体现了广大网民对于体育赛事更多的是对运动员表现的关注,而广告的植入和代言还是比较受抵制的。

4结语

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8

一、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方式 

模因被定义为“通过广义上的‘模仿’过程而被复制的信息单位”[1]。任何信息只要通过广义上的“模仿”被复制并传播出去,那么它就是模因。模仿是模因学的核心概念,是模因复制传播的方式。“模仿”并非简单的复制,它至少包含三种能力:对模仿什么做出决策的能力;从一种观点转换为另一种观点的复杂转换能力;做出相匹配的身体行为的能力[1]。语言模因的学习者作为模仿者,哪些语言模因会被成功地模仿基于两大原因:其一是学习者的感知系统和认知机制决定了哪些语言模因更容易被注意和记住;其二是语言模因本身的特性,如语言单位是否具有足够的表现力、简洁性、新奇性以及相应的适时、适境、适地的特性[2]。因此,那些符合语言学习者认知方式并与语言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语言语境、情境语境相符合的语言模因更容易被选择模仿和复制传播。 

Heylighen把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播(transmission)[3]。同化是指模因能够成功吸引模仿者的注意。只有那些成功吸引模仿者注意力的模因才有可能成为潜式模因被记忆和存储。记忆阶段是模因进入模仿者的大脑,并在大脑中存储的过程。在大脑中存储的时间越长被表达和传播的几率也就越大。 

二、PBL口语教学的话题设置策略 

口语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和社会情境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PBL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主张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知识解决问题。实践表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会引发更多的思考,关键是怎么提问、提什么问题、引起话题后又如何引导才能刺激学生思维[4],这是开展有效的口语教学面临的首要任务。如果话题没有“吸引力”,后续的活动将很难开展,更不用提后续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建构。模因论的理论观点为我们提出适合PBL口语教学的话题设置策略提供了启示。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口语教学活动话题设置必须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只有当学习者注意到新的语言现象时,同化记忆才有可能产生,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前两个步骤才能得以实现。而依据认知规律,学习者倾向于对那些与原有认知体系中相关或类似的新信息产生注意,才能够对新信息和原有的已知信息进行重构,知识的建构才得以完成。因此,话题设置可遵循如下策略。 

1.关联策略 

关联策略指的是人们的认知倾向于寻求最大关联性,语言学习也是如此。“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过程,即人们通过相关的知识来推导进一步的新信息,从而理解话语,认识世界”[5]。模因学观点主张,那些与已经被接受的理论相符合的新观点更容易引起注意并被记住,而我们也更倾向于去传播那些我们认可的事物。因此,话题的设置、问题的提出要以对学习者学习状况、兴趣點以及先前知识和经验的了解为前提,而这些因素又离不开学习者所处的社会语境、文化语境和时代语境。这里提及的相关策略不仅仅涉及学习者认知层面与原有旧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经验的相关性,也涉及到话题的内容或形式与外部语境的相关性。如讨论“Information Age”的主题时,话题的设置不能停留在空洞笼统地谈论信息时代,内容太过宽泛不具针对性,学生会无从讨论,找不到切入点。我们根据青少年学习者的特点,将话题具体关联到学习者所关注、所熟悉的领域,如引导学习者思考他们所熟悉的手机,以及手机在他们获取信息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教师可以适当结合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相关新闻报道事件,提供思维切入点,如低头族、自拍、微信、朋友圈等。此类信息联系学习者自身的认知体验,会激发学生关联大脑中已有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此类话题的设置因其契合学习者的先前经验,往往更容易被关注和认可,继而作为潜在模因被同化和记忆,为接下来话题和活动开展、口语交际的实施奠定基础。 

2.依附策略 

关联性策略在顾及学习者认知规律的同时,难免存在因新信息关联原有已知的旧信息而不够新颖的缺陷。与此同时,新信息须依附那些语言特色和时代特色较为鲜明、辨识度高和新颖的信息,也就是那些成功的强势模因,形成模因复合体(memecomplex),从而成功引起学习者关注,并引发思考和交流。强势模因是指那些能被高频复制、有较高的信息保真度,且在不断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存活时间长的模因。口语教学中的有些话题在各个学习阶段都有所涉及,这些老话题在与学习者原有信息的关联性方面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如何赋予它们新鲜度和持久度,而非老话题、老内容的低层次重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讨论“Environment Pollution”,环境污染已非新的社会现象,环境污染事件早已屡见不鲜。因为讨论得比较多,学生大多对这一话题不会表现出太大的兴趣。但是,随着2015年3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播出,它在网络媒体迅速传播并把环境问题,尤其是雾霾问题再一次推上风口浪尖。鉴于此,我们可以把环境话题设置为“Under the Dome:air pollution in my hometown”,借助这个全国人民热议的强势模因,话题讨论模式依附柴静演讲的十年前后对比模式,让学生对家乡空气情况的“之前”和“现在”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提出个人想法和建议。语言上依附强势语言模因,如“雾霾”、“受污染困扰地区”、“监管漏洞”、“公共利益”“举报非法排放”、“环保倡导者”等。由于话题的设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依附了强势模因,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参与兴趣,从而确保讨论和交流的有效进行。

3.情感策略 

模因学理论指出,情感本身也是模因。情感模因在社会交互活动中可以在不同个体之间复制和传播(如移情),而不带有任何信息的情感。哪怕他们本身不是模因,但是对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会起到直接的作用。Heath指出,某些模因之所以能够被复制模仿,就在于他们能激起人们之间共有的情感反应[6]。也就是说,那些能够激发某些情感的模因对模因的选择至关重要,如那些能让我们欢喜、感动亦或是愤怒的文章、音乐、新闻报道等更容易长时间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并推荐给别人。而对模因本身来讲,它也就此完成同化、吸收、表达和传播的过程,且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强势模因。此外,情感激发策略还有利于消除口语教学中学生由于焦虑紧张所产生的逃避畏缩、不敢开口的问题。情感调动到位,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大都能抛开不良情绪的影响,在情感抒发需要的推动下积极参与到口语话题的讨论中。口语话题的设置就是要遵循这样的情感激发原则,如在谈及“Festivals”这样的话题时,尽量避免将中西节日罗列在一起泛泛而谈。依据关联策略,我们选择中国学生熟悉的“春节”(Spring Festival),关联其原有的认知体系。同时根据依附原则,将春节的“传统大餐”——“央视春晚”作为讨论点,激发学生从国家文化交流和传统文化层面、社会责任感层面、家庭个人情感层面等激发他们对“春晚”的朴素情感,讨论“Should 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 be canceled or not?”有学生认为“春晚”是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纽带,并已经深入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有的学生认为,春晚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其节目效果并不比普通的地方台节目更出彩,完全可以用这部分钱回馈社会做些实事。话题触及到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情感,随之而来的是思想的碰撞和表达交流的渴望。 

模因论视域下的话题设置策略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融合贯通的,体现了PBL话题或项目设置的问题性和情境性,在获取学习者注意、启动其认知机制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话题的设置阶段可以归为模因获取注意,并完成同化和记忆的阶段。只有实现了前期的同化记忆,口语交际的话题或项目才有可能作为潜在模因被学习者所复制,进入表达和传播阶段。 

综上所述,那些与学习者已有认知体系关联度高的信息更容易被关注,然而在获得最初的关注之后是否能引发持续的关注,还是关注之后发现确系已知信息而失去关注的必要,那么话题的内容设置就需要它在保证关联度的前提下确保有新信息的加入以便引发后續的持续关注。依附策略则链接了旧信息和新信息,保证了语言信息的可理解性输入,且实现了Krashen(1981)输入假说的i+1模式。情感策略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情感,引起共鸣,增强对话题表达和传播的意愿。此外,在话题的设置技巧上,还要把握话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目标设置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学习者完成不了,口语活动无法进行,失去了话题设置的初衷;过低,则失去语言和思维建构学习的意义。其次,话题要尽量是开放性的,并带有一定的“非预测性”,毕竟口语话题或项目的设置旨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客观性强、是非明确的话题不利于话题的拓展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PBL口语话题的合理设置能激发学习者在后续的口语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有效合作并实现自我多元化的反思。基于模因论指导下的口语教学的话题设置体现了PBL教学理念的精髓:话题的高度和多向的情境化、开放性挑战性问题导向、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合作,并促进学习者的多元反思。须指出的是,话题的设置和话题的讨论阶段并非完全独立的,口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口语话题的设置是口语教学活动的“触发器”。口语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互动交流阶段才是语言和能力的“训练场”。反过来说,话题设置能否有效“触发”口语互动交际环节直接决定了语言模因能否成为潜在模因,这是口语教学的首要前提。模因复制传播过程和特点的研究对我们设置具体PBL口语教学话题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口语话题的情境性和问题性。 

———————— 

参考文献 

[1] 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 何自然,陈新仁. 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3] Krashen,S.P.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4] 吴祯福.以行动研究法促进教与学的循环[J].中国外语,2005( 6).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9

关键词:校园话剧;创作题材;表演效果

中图分类号:J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026-02

一、前言

1907年中国留学生在东京上演了自己创编的《黑奴吁天录》,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诞生。中国的话剧始于校园,如全国一流北大、清华、复旦、同济、武汉大学等重点大学都拥有校园剧社。很多大学校园剧社,如北师大的北国剧社、北理工的太阳剧社都已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中国话剧的摇篮是朝气蓬勃、自由开放的高校校园,话剧这种高品位、高层次、高质量的独特舞台艺术活动初始源于校园艺术文化,在质朴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充满激情活力的校园青春气息中得以繁盛。

校园话剧是指学生在大学校园舞台上由学生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为学生观众当场表演故事情节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校园话剧作为二度创作艺术这种非盈利的一种戏剧形式,包括两个重要组织部分,其一,舞台演出的戏剧文学是学生自由参与创作的,以校园学生生活为题材;其次创造舞台形象是学生实验性的表演艺术,反映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创作题材与表演效果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二、创作题材类型

(一)效仿经典题材模式进行变体

校园话剧剧本创作者基本上是大学生,校园话剧形式包含着各种内容的作品,许多学生社团招募新生后往往要进行创编,一般都有经典剧本作为本社团保留剧目提供给他们,如 《茶馆》、《雷雨》、《浮士德》、《第十二夜》等经典话剧,鉴于学生的个体风格和主导人员的偏好不同,剧本在排练过程中往往和原作品会有差异,有的面目全非,经典的作品在演绎过程中不断改编变体,形成学生主观意愿的经典作品,效仿经典题材模式进行变体已成大学生话剧社一种创作的基本手法。

(二)独创思维模式创作实验话剧题材

校园剧本没有成型的剧本,与传统剧本明显的不同,固定的人物十分模糊,有的根本就没有,主题思路不清晰,一个构思就可以进行创编,最初可能只有不成形的想法,情节与细节十分含糊,都是在排练的过程中反复推敲,一起讨论出大致的发展方向,慢慢推敲成型的。提炼主题、选取素材、剧本构思、表现手法、表演技巧等多方面是在“理论一实践一再提炼一再实践”的话剧排演模式中产生的,大学生话剧理论指导作用并不是通过戏剧理论课和话剧创作专题讲座实现的,而是在排演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编演水平。

(三)“评论会”或“话剧沙龙”实现校园小品创作题材

小品脱胎于曲艺,说唱逗捧是这种小品的主要形式。话剧小品是小品的另一种形式,唱的形式不多,以说为主也有逗捧场景。校园小品就借鉴这种模式,但形成来源于主要是学生生活。校园小品短剧指学生自创的反映校园生活或社会热点焦点的短小精悍的作品,学生根据自己对校园和社会各种现象、热点焦点问题的捕捉和思考,创作出剧本初稿。校园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院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好的剧本在演出后,同学们会经常聚集在一起进行评论,进而形成“评论会”或“话剧沙龙”形式,在这个空间学生们畅所欲言,想象丰富,打破戏剧原有模式,以感性认识为创作主流实现小品创作题材,校园中自创的小品短剧广受学生们的好评。

(四)受后现代荒诞派戏剧影响派生新奇作品

校园话剧创作也带有一种时代气息.受现代思潮的影响塑造出了大量新奇的作品。当代以各种前卫姿态出现的新式话剧题材,如计算机、网络、动漫、太空、穿越、克隆等领域都成为学生创作表现题材。这种题材扩宽了演员的行动表演,将校园话剧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后现代荒诞派戏剧形式在校园文化渲染下派生出具有校园风格的与时代并行的新奇文艺作品。

(五)大学生心理困惑形成校园心理剧

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如下:

据调查17%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困扰大学生的四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为校园心理剧创作提供了素材,为在校大学生解开心理困惑提供了窗口,搜集素材、明确主题、场景设置、剧本的完成都来源于学生们自己心灵深处的感受,在校园剧中刻画学生感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也更能体现校园生活中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

(六)高校横向联合的新形势形成融合性话剧

融合性的演出是校园话剧近年来新的发展方向,是各高校在坚持独立创作的同时开始的一种交流表演活动,好的话剧在交流过程中开始成为几个高校戏剧组织共同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融合性的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独立创作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表演技能和管理水平。例如台湾当代颇具影响的话剧《暗恋桃花源》,这是一出既遵循“三一律”又打乱时空编排代表话剧最新走向的剧目。对学习和爱好文学的学生来讲,知晓“三一律”是从文学知识的角度学习,而参与排演与观赏则是从艺术实践和临场感受的角度去把玩历练。各高校剧社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观摩、相互品评、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学习的这个过程,促进了大学生们敏锐多思的头脑及激情创作表现欲望,大大提高了高校话剧社创作表演中审美能力。

三、表演效果的不足表象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大学生剧社创作涉及经典话剧、实验话剧、新式话剧和校园小品短剧等,从现实生活到跨越时空的幻想;从写学校生活到社会问题剧;从表扬好人好事到创造人物形象;从展览事件到事件的矛盾冲突;既有描写英模事迹也有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创作的知识、创作的技巧、创作的题材向真正的艺术创作层次迈进,其高校剧社在选取题材的同时对演出的效果也具有不同层度的体现,效果好坏褒贬不一,表演效果的不足表象如下:

(一)舞台性不强

话剧演出是借助于舞台来实现的。大学校园话剧演出的剧本创作各种样式,手法上融合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荒诞手法及后现代主义创作特点,演员表演剧情往往在题材上比较狭隘,立足点不高,追求形式多样性,不能伸层次思考生活的含义,当代青年所赋予的社会责任感不明显,观众不能从多个角度找到不同层面的共鸣全面透彻的欣赏剧情。

(二)直观性不强

演员的行动是话剧的基础,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塑造为主要手段;表演是戏剧活动的中心环节,对话、独白等通过演员的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给观众以主体的形象感;校园剧社学生思想活跃,但缺少了控制力,激情演绎往往和剧情有差距,内心的真诚表达不能显现,对创作的人物构思把握不是十分准确,不能从观众的感受充分考虑剧情发展。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功底十分薄弱,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对构思有选择性地进行梳理、简化或强调的情景不多,直观性不强。

(三)综合性不强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校园剧社学员从步入表演开始就是效仿剧情及人物表演,简单复制经典、模仿经典,对校园剧作品创作思维能力与个人潜在的艺术力融合不够,表现个人欲望强烈,契合校园文化的精神特质较少,人物表现单一,单纯表现先锋、反叛、宣泄,一味追求时尚,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与时代精神不相符合,青年群体效应不够完善,综合性不够凸显。

(四)对话性不强

戏剧的语言风格表现为诗意的语言、极简的语言、诙谐的语言。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故事的人物设定、特定时空环节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带有象征和隐喻的叙事则通过旁白现幕间的转换,是戏剧独特的的语言风格。校园剧社中,学生们对经典话剧了解不深,很少有大学生感兴趣,里面经典的对话语言不能深入探讨,创作的校园剧本也只是摸索阶段,喜欢“先锋”话剧,并且都是各自为营,没有比较没有鉴别,掌握对话技巧、把握语言风格不够全面,对话性不够强。

四、总结

校园话剧的发展要依托话剧艺术本质的发展规律,要重视话剧艺术的理论知识,侧重于对教育改革的促动,加强美学观念和文学思潮,将剧本付诸舞台形象,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环节,以自己的身体语言为创作工具,同主题产生思想感情,去塑造人物、展示生活,将话剧内容传达给观众,为校园话剧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校园话剧在高校中开展艺术活动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彩,表演的形式也各具特色,题材多样化与自主创编的表演效果为大学生带来了无尽的创作空间,其创作题材与表演实际效果到底怎样还有待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康.电视表演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杜湖湘、饶平山.艺术概论[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彭维熹.试论在高校开展话剧艺术活动的意义与价值[M].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

[4]韩菁.校园心理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M].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作者简介:

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10

写作创新离不开与文本的对话。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对于写作有重大意义。学生读经典,读名著,打开了眼界,打开了心胸,增长了知识,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学生有了对话的底气和资本,有了自信,就可能提升对话质量,写出高品质文章。这样的师生、生生对话交流才可能超脱低级的分析,走向深层、高质量的对话,进入思想和情感的碰之中。笔者在上“亲情”这个话题作文时,先让学生研读了朱自清的《背影》、苏轼的《江城子》、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美文,学生的思想互相碰撞,感悟颇多,悟出了朱自清父亲那如山的父爱,史铁生母亲那深情的爱,悟出了苏轼对亡妻的一往深情,悟出了归有光幼年丧母、中年丧妻及有负祖母重托的切切实实的痛,悟出了李密对祖母的感激。同时,也悟出文本的表达方法,悟出了文章的细节描写及作用,悟出了作文就要有血有肉,悟出了作文写什么和怎样写。接着,学生就交流自己的亲情故事,讲得很感人。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并模仿文本的写法,借它山之石提升写作能力。

二、让学生与生活进行对话

文学首先是人学,文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外在的生活并不能够直接转换成“内心的生活”,教师需要助学生一臂之力。教师可进行辅的情境化活动:或讲故事、听音乐、看视频、呈示例文、朗诵诗文;或营造情境,渲染感情;或启发思想,促使学生“心思萌动”。在这样的活动中,适时与学生展开对话,打开写作话题的匣子,激活学生的回忆、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激感体验。通过聚焦、放大,将生活具象化,把事件细节化,使情感扩大化。学生对生活经验记忆越清晰、视角越集中、情感越强烈越能激发言语表达和写作的欲望,实现写作内容的转化与生成。教师只要找到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就一定能够走进学生充盈着生命的活力、神奇迷人的精神世界。

三、在作文批改中对话

对话式作文教学,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与相互接纳,它以鲜活的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内容,使他们思维灵动、个性舒展,愉快地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情实感,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写作内容。作文完成后,作文批改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作文、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1.批改时老师以提问题的方式与学生对话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对话是作文对话式教学的终结,又是新一轮对话的起点。教师和学生要通过对文章的对话,形成对作品的评价。教师可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利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启发学生阅读自己的作文。学生可在教师提出了问题后,经过思考,肯定优点,找出不足。这样的作文批改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的批改中来,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从而提高作文能力。

2.批改时学生与自我对话学生在完成作文后,不会反思,不会思考作文中的好与差,这是一项弱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作出引导,如经常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写前思考:我想怎样写,我应该怎样写,我能怎样写;作文中反思:我写得怎么样,我需要怎样改进自己的写作方法;作文后反思:有哪些好的写作经验值得借鉴,还有哪些失误和教训值得总结。这样,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作文批改,和自己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教师不直接说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和缺点,不直接告诉学生修改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与自我对话,与作文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