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6:02:54

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范文篇1

关键词:实训课改工作过程

一、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

实训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的教学方法,已被教育界所公认。实训教学的目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培养社会、企业所需要的熟悉职业生产实践的应用人才,以“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进行校内外实训,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零距离”教学。

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数字图像压缩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多媒体技术等迅速发展起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开创新的应用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也就是说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纵观学院设置的实训课,大部分内容是验证性实训,也就是说验证理论的真实性实训所占的比例过大,学生学习兴趣不大,造成的现实问题是学生根本不把实训课当回事,实训时思想上不重视,早来晚走现象有之。这就需要我们想改革课程教学一样,也需要进行实训课的“重塑”。

二、实训课程需要教学过程的改革

实训课程“重塑”,关键是教师思想观念的“重塑”。“重塑”的难度有:

2.1也许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学院经费有限,配备新技术设备的步伐往往跟不上时展的进程,教师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空有远大的抱负难以在校园内实现,更谈不到培养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新知识与新技术了。

2.2绝大多数教师,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从未在企业工作过,更谈不上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果学生出难题,教师做不出来产品,或解决不了动手操作过程中的实际难题,岂不是让学生瞧不起,被领导要求待岗吗?

2.3如果到企业去,势必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盈利,责任太大,风险冒不得。还是有几斗米就蒸几锅饭吧,教师省心,领导放心,学生省事。

殊不知由此带来的现象是:学生在实训中提不起兴趣,依赖性太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学生动不动就叫教师帮忙做实训中的每一个步骤,教师比学生还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学生心烦,教师“头大”。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改革思路

建立有效的实训教学质量保证和实训监控体系,对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保证实训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规范实训教学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3.1实训改革的思路实训教学改革具体体现是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训教学要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也就是说,在讲授理论内容时就要为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研究,深奥的理论对于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只要点到为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查资料,个别辅导,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而言,着眼点在技能的掌握上,因此需要教师先改革自己的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2加强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方法的改变,不是说不讲理论,教师动手演示,学生一味的的模仿。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地去把握所学知识。争取达到,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对应的课程实训时,脱离开教师的具体指导,让学生自己完成,最大限度地打消学生的依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3工作过程的检验当然,由于多年的教学传统的传承,要想实现上述目标,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实践的检验。有的教师进行了三年多的实践,有了小小的体会,愿与大家分享。首先,从学院现有的实训条件的课程,最基础的课程实训入手进行尝试。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众所周知,这是一门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同时又是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的一门课,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必须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Msoffice考试的课程。刚开始,实训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行教师教学内容的验证,根本没有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像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争着做教师的好学生,比的是谁听课认真,谁的模仿能力就强。任课教师总觉的授课效果不理想。虽然学生等级考试通过率很高,但作为教师,感觉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改革

实践2008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增加,给实训机房的压力很大,要求教师要:

4.1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在教授理论课的时候,有意识的给学生出一些题,课堂上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实训中寻找答案。一段时间后,带实训的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主动性高,经常有学生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但又是实际在操作中会出现的问题。改革有了收效。此时的学生已经不满足为了毕业考一级全国计算机一级Msoffice了,而是为了就业,积极主动地要求考二级C,二级VB,这些是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自学的,说明学生已有了学校兴趣,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工作过程要循序渐进近一年来,教师在白天上理论课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训课的质量监控作用,既有实训课的题目要求,又会在隔周的实训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而在实训课上又牢牢把握实训时间,分阶段给学生布置实训内容的要求,同时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训内容检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高度集中和兴奋状态,当他的实训成绩高于其他同学时,他会沾沾自喜;低于其他同学时,他会奋起直追;实训课上同学们比学赶帮,热情高涨,学生实训气氛浓厚,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实训效果良好,基本上杜绝了学生上网打游戏的现象发生。公务员之家:

五、结语

首先实训专业的实训课程应以主题为中轴,围绕实训教学主题而展开,在学习理论与教学论引导下,以实训教学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围绕主题互动。其次在实训科目上应有两个原则:一是实训科目内容必须涵盖专业关键技能点的应知、应会训练;二是实训科目随实际实训项目课题灵活调整设定。再者教师在实训中永远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只要教师精心设计,认真备课,通过课程改革拟实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和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实现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通过实训课程的改革,变要学生学习为学生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学生为什么要学为要学是为什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王鸿鹏,闫晓伟等.计算机工程与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3—38

工作过程范文篇2

一、课程教改背景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建经专业”)是应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专业。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岗位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经专业学生应具备建筑物资管理、建筑会计、建筑统计、建筑工程概预算能力。而准确识读图纸是学生必备的一门基本功,为此而开设的《房屋构造与识图》课程成为建经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后续课程如《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计价》的知识储备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建经专业识图课程存在如下“学科化”现象:由于学生无建筑结构设计知识的基础,并且在教学初无法以工作过程作为参考系,而是只能以理论讲授为中心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和课程学时排序。故导致在教学内容方面,陈述性知识过多,过程性知识过少,使得学生所获取的岗位技能知识有限,且从工作过程的角度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分散且无序的,教学中存在“边学边忘”或者“成绩好但是能力差”的教学低效率现象,只有“学做合一”才能改善这种状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的基本流程是:依据已有的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相关识图能力要素;以学生为主体,以相关能力要素培养为目标,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针对以上情况,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教学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今天,开好识图基础课程更有其独特的意义,如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识图想象能力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由于课时相对有限,识图课中对成图的一般性常识或成图的一般规律虽有讲述但欠缺分量,对专业图纸的介绍虽有面上的覆盖,但没有与后续预算课程相联系,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目前教学现状,改变这种“讲不透”又“学不够”的做法。

由于建经专业识图课程课时总量不如建筑工程类专业充足,又没有结构设计知识的铺垫,并且缺乏相应的辅助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突出建经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今后的岗位群进行。按照职业领域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应能熟练准确地编制工程的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熟悉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从事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能对各种工程造价进行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有关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课堂上如何把理论和图纸直接、生动地展示出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掌握岗位要求的识图技能,养成严谨的职业态度,提高他们的工程应用意识,就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改的探索与实践

综上,由于建经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为了使他们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分门别类地调查问题,寻找到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态度不端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按不同情况提出学生识图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按照这一目标制定出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总评成绩的考核方法等。

1.由于建经专业与建筑工程类专业性质的差异,课题研究过程中紧紧围绕识图课与预算课相结合的体系,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对比,重点培养学生将学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思维,关注学生知识接受的习惯。比如:在识图时看到平面图形,能够训练他们迅速反应出相应构件的形体,并进而引申到简单介绍相应构件与相似构件在预算时的差别和联系。在授课时注意减少对职业岗位帮助不大的章节课时,改为学生课下自学,比如制图知识这一章节。并且通过联系已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宽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兴趣,保证注重学习情境与真实职业场景的类似。

2.对传统教学方法——仅仅依靠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手段进行改革,除了制作简单明晰的教学模型外,制作含有模型动画的课件进行辅助训练。避免在教学上花费较多的课时对学生作不同角度的反复讲解,并且不断地让学生观察建筑的环节,让学生先看模型图再识读,了解建筑的布局、构件的先后顺序以及施工图中各个线型、图例等所表达的含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配备相关的图纸,增加学习的信息量,而不是仅仅依靠教材和理论讲义。

3.为了更深入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老师经常阅读课堂教学理论著作,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初步探索出让学生在课堂发挥主动性的教育方法。通过知网、图书室查阅最新的教学理论动态,并且根据课堂实践将其应用其中。

4.将平日授课知识点与职业资格考试特别是造价员考试挂钩,紧扣造价员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识图要点来进行,利用学生比较重视“考证”这一心理状态特征来提升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通过识图资料的汇总建立识图教学资源库,包括精心挑选的课设任务、相关图纸及与预算课程相联系的知识点等等,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和实训打下基础。

工作过程范文篇3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设计教学实践探讨

从企业服装设计工作项目所含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包括两大类,即服装设计师和设计助理,而每个类别下又分别包含了很多子项目。如服装设计师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设计服装款式、绘制效果图、设计和选择面辅料以及确立设计风格;设计助理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①协助设计服装新风格和新工艺;②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③服装款式的结构分析和工艺分析;④根据服装的款式风格搭配面辅料;⑤与客户沟通设计方案。针对企业服装设计的工作过程,教师需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及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方法。其中,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服装材料、服装设计基础和服装结构基础三大类,而教学过程应当模

拟工作流程,将教学按照顺序分成几个部分,如下所示:第一部分,素描基础知识。素描是设计服装的基本技能,服装款式从构思到设计都需要素描的支撑。其教学目标为能让学生掌握运用明暗、线条来表现形体结构,能准确勾勒出人体的标准比例。第二部分,色彩的基础知识。在服装设计中,色彩与款式相互呼应,用色彩强化款式的美感,用款式来衬托色彩的艺术性,两者之间缺一不可。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掌握色彩搭配的基本技巧。了解色相、明度、纯度的综合表现能力。第三部分,了解服装材料。让学生掌握一般材料的性能特点,能识别各种服装材料的结构,熟悉各种服装辅料的相关知识。第四部分,让学生尝试着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款式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构思通过素描表现出来,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也可自主设计,最后由教师来点评优劣。确定服装款式后,再让学生根据款式选择服装面料,并填充色彩,最后由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对他们的设计进行评价,选出其中几款公认优秀的设计呈送给企业,让企业专业的设计师进行点评。综上所述,教学的步骤和现实中工作的过程基本吻合,通过这种引导方式,一方面能让学生由浅至深逐渐提高服装设计的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熟悉了工作流程,从而为将来就业打下了基础。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工艺教学设计探讨

当前,很多企业在服装工艺设计和制作方面缺乏专业人才,或缺少技能过硬的技师。而从企业工艺设计所需的岗位来看,其主要包括两个岗位,其一是工艺设计技师,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服装的款式分析和制订工艺文件;其二是工艺制作技师,主要工作任务包括:①使用缝纫机、包边机、套结机等设备缝制样衣;②配合样板师进行试板和改板;③结合企业制定的相关生成工艺文件,制定服装生产的工艺标准。针对企业在工艺方面的工作流程,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按照生产流程设计教学步骤。首先,教师应让学生熟练掌握服装制作的工艺标准,而在实践中,共有9项工艺标准需要学生熟练并掌握,主要包括:①服装的名称、类别和款式标准;②款式结构图、服装面料、颜色和样式标准;③服装的规格标准;④服装的裁剪工艺标准;⑤面料规格及使用部位标准;⑥缝制工艺标准,包括袖口、肩缝、里襟、下摆等制作标准;⑦洗水要求标准;⑧烫整工艺标准;⑨服装包装工艺标准。其次,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服装制作工艺的基础技能。参照企业生产的流程,在实践中教师应以各种服装缝制工艺的基础知识教学为出发点,首先让学生掌握服装制作的基本技能,如各种手针技法、机缝技法等等;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整套服装裁剪、缝制、熨烫、整理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从而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严格来说,服装工艺是一个系统的项目,其中包含了影响服装制作的众多因素。但归根结底,所谓“工艺”,实际上是对服装制作提出的要求,每一项要求一方面要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企业客户对服装工艺的要求。因此,在《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掌握服装工艺的各项要领,其次再培养学生制作服装的基本功,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总之,职业教育一方面应面向学生的未来就业,另一方面也要面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将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有能力去面对以后的工作,并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进而,也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作者:谭龙 单位:丰县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工作过程范文篇4

首先,明确课程的职业定位。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每个专业的设置、每门课程的设置,其职业的指向性很明显。对于课程设计来说,明确该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就可以根据职业的工作过程来选择课程内容,为课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其次,分析该职业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过程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职业教育中,学习领域是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是建立在课程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制定的学习行动领域,包括实现该专业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这里讲的学习领域,我们一般叫课程。描述该职业所必须掌握的学习领域即要指出胜任该职业所必须学习的课程。在我们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专业往往可以胜任多个职业,每个职业往往对应多个学习领域,是一种一对多的关系。分析该职业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这个环节相当于我们现行的课程体系的规划,经过这个过程,课程的授课者可以清晰地知道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知道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最后,设计该课程的学习情境及学习任务。这个环节就是具体到每门课程的设计———根据这一职业的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学习情境,同时根据工作要求细化每一个学习情境中的学习任务。每门课程(学习领域)往往由多个学习情境(学科化课程中的章节)组成,每个学习情境又可以根据工作要求设计若干个学习任务。这个过程好比学科化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章节的划分。但是,“如果说,学科知识系统化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参照系的话,那么工作过程系统化则是以过程性知识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参照系。”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的主要优点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教学要素围绕教师展开,教学内容主要根据学科体系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教学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职业教育中更是如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秉承学以致用的理念,能使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对课程内容更感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二)有利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专业核心能力是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学习者希望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能无缝对接职业岗位,实现就业目标。因此,依据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可使各级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职业的工作过程,掌握各项职业技能,实现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目标,有利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和岗位,也并非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而是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设计的职业教育课程,除了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外,还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关注,强调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职业态度、合作精神;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以《Flash动画设计》为例的课程设计

笔者以《Flash动画设计》课程的设计为例,通过介绍该课程的职业定位、分析其对应职业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及学习任务,阐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具体课程设计模式。

(一)课程的职业定位

《Flash动画设计》是我院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媒体方向)一门重要的课程。该专业在迎接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专家检查的自评报告中指出:基于学院22年的办学经验,融合学院外语、艺术之优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媒体方向),招收应届高考毕业生,实行全日制三年大专教育,强调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技术制作为主,艺术设计为辅进行专业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多媒体专业基础理论又精通艺术,面向企事业单位及相关市场亟需的多媒体领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Flash动画设计》的内容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已经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Flash动画设计》这门课程对应的是高级多媒体制作员这一职业。当然,成为高级多媒体制作员需要掌握的知识绝不仅仅是《Flash动画设计》。

(二)高级多媒体制作员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布的“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国家职业标准”中指出,多媒体作品制作员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从事多媒体作品制作的人员。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和多媒体作品制作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四、小结

工作过程范文篇5

1.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概念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典型的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通过对传统的课程的解构,将从学科体系中提取出来的适度的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结合,通过系统化和结构化整合设计的工程过程教学课程。该课程整体的培训过程是指导学生逐步经历获取信息、比较决策、拟定计划、实施行动、检查校验和评价反思,具有较完善的系统性。

1.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意义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目前受到广大中高职学校的关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产物,它主要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制造类、服务类、管理类和农业类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为职业教育课程确定理念,促进教育课题的社会化,以及凸显职业院校的社会功能。

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及相关问题

2.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

相对于理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更加注重与实践。课程的开发需要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进行。开发课程的专业应该涉及到该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真实情况,并能够模拟出真实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数据,只有这样,情境才逼真,课程设计才合格。相关数据的获得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实践专家研讨会和查询文献等多种方式进行。课程的设计需要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进行,并在设计完成后,进一步设计教学过程和编写学生学习材料以及考核方式等。由此建立起的教学体系才够完善健全。

2.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相关问题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实施和改革这种类型的课程,需要认识到相关的问题。(1)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关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主要解决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问题。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包括设定专业对相关岗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教学方法的改革无法达到课程改革的力度、深度和效果。因此,课程的改革能够进一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2)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比较注重实践,同样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也非常的高。该课程的开发,不单是将几本教科书整合在一起就能完成,需要专业教师负责整个开发过程。如果教师对专业相关工作的第一线的常规工作知道的很少,且缺乏亲身的实践经验,将无法顺利的开发课程,即使采用别人开发出来的课程,也不能成功的进行教学工作。高校应该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关工作的第一线去体验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发出合格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并实现课程实施的效果。(3)教学管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可以看作是几个相关工作项目的结合。学校可以将该课程分阶段教学,将不同深度的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的分布在不同的学期,让同学们来学习。可以采取集中授课,并随机进行考核,来考察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

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策略

目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中高职院校的发展热点和趋势。该课程的改革研究受到广大中高职院校教师、学者和行业从业的重视,但目前仍不成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需要进行改革。

3.1完善课程的知识体系

由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将培训技能作为核心,忽视了知识的教学,缺乏知识的支撑,技能不能很好地进行传授。因此,需要完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相关知识体系。构建具有行业实用性的工作过程知识体系,需要重构和序化学科知识,以工作过程的问题、难点和需要为引导,来创建自身的特定的知识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传授,还需要其他课程进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完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充实全面,更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技能的理解和学习。

3.2整合课程价值取向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价值取向受到工作过程的影响,体现的是对技术和技能要素的关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具有职业活动的性质和价值取向,即以生存为主体兼顾发展,以技能为主线兼顾人本,以社会为主导兼顾主体。为了防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价值取向左右摇摆不行,需要对其价值取向进行整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应该更加重视生存、技能和社会,这也是对人存在的现实性的界定。

4、结论

工作过程范文篇6

滚动轴承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预紧和工作载荷的作用,会产生摩擦,摩擦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弹性滞后引起的滚动摩擦:滚珠在载荷的作用下沿滚道表面滚动,接触表面下的材料产生弹性变形。在接触消除后,弹性变形的主要部分恢复。但是,通常在载荷增加时,给定应力所对应的变形总量总是小于载荷减小时的变形,称为弹性滞后,反映了一定的能量损失,表现为滚动摩擦阻力。

(2)差动滑动引起的摩擦:若接触面上任意单元面积的切向力与接触压力成正比,可以推出滚动体沿轴承滚道滚动时因为差动滑动所引起的摩擦力矩。

(3)自转滑动所引起的摩擦:对于滚动轴承在运转时,滚珠沿套圈滚道可能产生绕接触面法线的旋转运动。由此引起的滑动,成为自旋滑动。同时由自旋滑动产生摩擦力和摩擦力矩。

(4)润滑剂的粘性摩擦:润滑剂和润滑方式对轴承摩擦力和摩擦力矩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润滑剂的作用,滚动体与钢丝滚道之间形成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膜,各个滑动接触部位的摩擦系数有所改变。轴承运转时,滚动体通过充满油气混和物的空间,受到绕流阻力,成为扰动阻力,产生摩擦力和摩擦力矩。

2钢丝滚道球轴承工作工程有限元仿真

在充分考虑钢丝滚道球轴承在工作过程中的预紧,摩擦等因素,在ANSYS里建立起单球双滚道,得到良好的接触形态,并对其摩擦状态进行了有效的仿真分析。

2.1单球双滚道接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由于钢丝滚道球轴承结构较复杂,为了建模分析方便,同时为了突出观察得主要内容。首先考虑对滚动体与相对的两根钢丝滚道这种简单情况进行建模仿真。

(1)实体模型建立。

同样为了简化计算,突出重点,我们只需要考虑其中的一个滚动体的情况进行仿真。考虑所研究的钢丝滚道球轴承属于密珠轴承且尺寸较大,钢丝滚道的曲率半径对滚动体与滚道接触的分析影响较小,所以可以首先把钢丝滚道作为直线滚道处理。为了能方便的施加自由度约束和载荷,同时也为了以后观察结果的方便,建模中,滚动体取半个滚珠进行建模,同时只取与滚动体相接触的两钢丝滚道的各四分之一。实体模型建立如图1。

(2)网格的划分。

对轴承的点接触问题进行分析中,钢丝滚道和滚动体均采用了SOLID92单元,这样的单元划分对分析点接触问题既精确又便于突出点接触部分的细节。在单球双滚道模型中,因为不但要施加预紧的载荷产生接触应力,还要使钢丝滚道有相对运动来模拟实际工作中轴承的情况,所以在单球双丝钢丝滚道球轴承的有限元模型中,钢丝滚道的网格划分采用了沿钢丝轴向相对规则的单元——SOLID185。最后网格划分结果如图2。

2.2单球双滚道接触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1)预紧的过程。

在第一个载荷步的施加的过程中,通过给两根钢丝滚道中心轴线0.3mm的相对位移,来达到对单球双丝钢丝滚道球轴承的预紧的效果。仿真与实际工程应用一样,可以对预紧量的大小进行调解,使得变形量,预紧力大小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这是因为预紧量过小,可能使工作过程中,滚动体与滚道之间出现间隙,产生冲击,影响轴承的正常工作。预紧量过大,可能使预紧力过大,使钢丝或者滚动体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也不利于轴承的正常工作和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从图3可以看出,在预紧的作用下,钢丝滚道与滚动体所产生的预紧压力最大值为3170MPa,而预紧产生的摩擦应力最大值为36.2MPa,远小于预紧压力的值。这是因为预紧的过程中,由于对滚动体的约束,滚动体与两根钢丝滚道之间基本没发生相对运动,所以摩擦作用很微弱。从图4接触区应力云图可以看出:钢丝滚道与滚动体之间产生1850MPa的预紧应力,该应力足以保证在正常工作工程中,滚动体与钢丝滚道之间不至于产生间隙。同时从放大的应力云图可以看出,相同的材料下,钢丝滚道的预紧应力要远大于滚动体中的预紧应力。

(2)正常工作过程中的仿真分析。

为了模拟轴承的运转工作情况,在单球双丝的有限元模型中,施加第二个载荷步,两根钢丝沿轴线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从图5和图6我们可以看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接触压力最大值为3360MPa,而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应力最大值为57.7MPa。接触压力和摩擦应力相比预紧时增幅均不大,这说明该模型的滚动形态比较好,产生的摩擦的影响较小。从图7和图8可以看出。工作过程中,最大应力为2080MPa,比只在预紧作用下静压的状态的应力稍大。考虑到滚动体与钢丝滚道之间存在0.3的摩擦系数,在有相对运动的过程中要产生一定的摩擦阻力,应力略有增大是很合理的。

同时从仿真的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存在相对运动,钢丝与滚动体之间产生摩擦,由于摩擦的存在,使接触区相对于静态情况下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体现在:首先,接触区域影响区域变大。在静态情况下,接触应力仅在接触点附近很近的很小的范围内存在,此处应力值很大,随着与接触区的距离的增加,接触体内的接触应力就迅速减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这与非协调接触理论定性分析的经典定理——圣维南定理相吻合。而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相对运动和摩擦的情况下,接触区有应力的范围大大的增加,这是因为,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接触区的接触应力已经超过了材料的屈服极限,所以运动的过程中,接触区将产生塑性变形,在脱离接触区后,仍旧有一定的残余变形,从而导致有一定的残余应力。

(3)钢丝滚道滚动路径上某点沿径向的位移。

用时间历程后处理器进行观察如图9,图10,取钢丝滚道与滚动体相对运动路径上的某点为研究对象。从钢丝上点的变形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由于接触应力超过了材料的屈服极限,上下滚道均产生塑性变形。主动钢丝上的塑性变形约0.12mm,固定钢丝上的塑性变形约0.08mm。主动钢丝上产生的塑性变形要大于固定钢丝上产生的塑性变形,这与我们模型施加载荷的方式有关,由于所施加的预紧和钢丝之间轴向的相对位移均加在上钢丝上,从而使该钢丝产生的应力要大于被固定的钢丝中的应力,因此,塑性变形的量也要略大。

显然,通过单球双滚道钢丝滚道球轴承的仿真,得到了静态预紧和工作过程中的接触应力分布,了解了轴承工作过程中的摩擦状况,为实际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看法,但是,理论的模拟只是一种验证,通过实验的认证分析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闻邦椿,顾家柳,夏松波等,高等转子等力学——理论、技术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李兴林,滚动轴承弹流润滑的新进展[J].轴承,1999,(3).

[3]彭超英,滚动轴承非线性特性探讨[J].轴承,1996,(2).

[4]李兴林,滚动轴承弹流润滑的新进展[J].轴承,1999,(3).

[5]张鹏顺,陆思聪,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王国强,实用工程数值模拟技术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J].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工作过程范文篇7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会计基础教学;业务导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在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实操能力以及必须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求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知识及时更新的能力等的综合职业素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会计教学以理论为基础和重点,会计实操技能加以辅助,但是时代高速发展、信息化不断更新,会计核算的功能逐渐地被信息化所替代,在当下社会,会计存在的意义不单单只是核算,而是在以准确无误的核算基础上,创造出属于会计本身的价值。那这对于会计教学而言,在校期间的会计专业教学除了优化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之外,还必须加强和拓展会计实践教学。

一、现下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正在不断突显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中职校非常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各种设施,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但从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一,实践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现有的一些会计仿真软件、模拟实训系统,大多把重点定位在会计核算上,案例背景也都偏向于方便计算的制造业。在会计实训课上,虽然会计实训操作软件逐渐代替了手工做账,但是教学目标还是主要以会计核算为准,对于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综合素养、职业能力培养较为缺乏。其二,实践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熟悉会计业务的流程、掌握操作技巧的时间较少,会计核算、计算类的教学时间较多。比如《税收基础》这门课程,依然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计算课程为主,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课程安排,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分组讨论以及考试提升专业能力。其三,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似,以基础操作为主,缺乏实际应用。会计专业教学中,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不明确,表面上是以学生实践教学为主,并且要了解企业整个工作流程,而从实质上看,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还是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似,缺乏实际应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财务软件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而学校的系统更新速度无法跟上企业的更新速度。其四,重视会计基础教学,缺乏学习力的培养和岗位适应力的有效训练。信息时代下的财务软件发展迅猛,不同的企业都有着各自的财务软件,所以学生掌握原理的基础上,必须融会贯通并运用于实际,面对不同的操作界面、处理方式等,能够迅速地进行业务的处理。其五,会计实训室建设落后,与企业现实情况脱轨必然影响会计实践教学。现有的会计实训室建设受限,会计实训室仿真性差,实训室的场地、设施、信息化建设等,都较为落后,势必影响会计实践教学。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职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明确学科定位,制定完善的实践组织教育体系,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满足当前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一)要明确会计知识结构定位工作。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会计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企业、市场需求的专业会计人才。在此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的实际经验,对于学生而言,毕业之后直面的是基础的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等,还有团队合作能力、业务创新能力、信息化系统学习能力等等,所以对于会计知识结构的设定,都要涉及考虑到这些方面。(二)以业务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以实际工作过程作为教学设计的根本,以完整的工作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驱动,以典型岗位作为课程载体(比如税务会计岗位、出纳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等),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作为依托,按照岗位工作领域设计教学内容,再按照工作流程、任务、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等实际操作流程,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三)创建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创建一个尽量真实的会计实践教学仿真环境,主要包括:(1)工作流程、会计岗位设置真实:按照会计工作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求设计相应业务流程和岗位设置。(2)教学内容贴合实际工作业务:教学理论来源于书本,并及时更新国家的最新的规定,课程中所用的教学资料和背景设置尽可能运用企业真实的业务数据,以达到真实的工作业务的还原进行教学。(四)关注业务,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组织的实施方式。按照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真实企业的背景下设置会计实训的具体任务,岗位分配也要符合该企业实际情况,高度还原企业的背景,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会“出戏”,更多的进行分岗实训,定期办理工作交接,进行换岗,再从事另一个岗位的工作,以此类推,直到学生将所有岗位轮换一遍,增加岗位操作的实战经验,将理论尽可能多的与实际联系起来,不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重点突出开放性、职业性和应用性,训练和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五)加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方式动态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主要体现为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负责人评价(小组所在的财务经理或者会计主管),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结果评价,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六)加强校企合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过后,实践方能出真知。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要加强校企合作。第一,教师到企业参加实际工作,不断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二,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的会计知识讲座,给学生普及一线会计知识,让学生对会计行业的最新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丰富学生的岗位经验,认识岗位特点,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为课外教师,把会计工作的经验从一线带到课堂,不断积累学生的经验知识,再结合理论知识,提升课堂效率。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业务为任务导向,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技能,关注业务,并将业务融入到教学体系中,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婷.浅析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4(6).

[2]王则林.初级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5(6).

[3]张晖.会计专业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工作过程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学习情境

高职院校国际商务或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应该通过在校的学习和实践,在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的理论、政策知识的同时,具备外贸业务操作技能和业务开拓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可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型课程体系,重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不同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的学习训练,实现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职业能力的同步获取和提高。

1.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工作任务分析和学习领域拓展

高职院校国际商务或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往往相当于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压缩饼干”,专业核心技术课程主要是《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业务》、《外贸英文函电》等课程,其中《国际贸易实务》贯穿了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各种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常用术语、国际贸易惯例及操作流程介绍等;《外贸单证业务》课程主要对外贸行业所涉及的单证业务进行教学和训练;《外贸业务函电》则通过与外商英文函电来往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以上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式大多还是相对独立地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即使有实践操作,也只是集中于部分环节。

近年来,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凸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能型的特点,但同时技能培养被锁定在相关岗位的静态工作任务上,如果只有《外贸单证业务》和《外贸英文函电》这两门课程涉及操作内容,只能满足出口业务中单一工作岗位的需求,而割裂完整的工作过程。

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理念,课程设计应该具有一个连贯的体系,目的在于寻求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之间的系统化纽带。因此,首先应该对外贸行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找出与外贸工作过程对应的职业岗位,如图1所示。

从表面看,图中的对应关系已经实现了将出口贸易的工作任务归纳到行动领域中,然而实际的外贸工作过程往往比理论归纳要复杂得多。在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过程中,应该对工作任务进行重新评价,以实现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相互匹配为目标,进一步细化或整合工作任务。以图1所示的出口业务流程为例,外贸业务员的第一项工作“出口准备”包括对商品的熟悉、对市场的了解和对客户开发途经的认识,由此展开的学习领域就包括外贸商品、国际营销等知识内容。而客户开发的途径则包括参加展会、进行网络营销及运用其他不同途径开发客户等。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任务,这一学习领域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且与其他学科有很强的关联性。

《外贸客户开发与维护》课程的设立,可以较好地补充高职院校所缺少的与外贸业务开发直接相关的实践性课程,同时使外贸类系列课程的工作系统化得以完善。与《外贸单证操作》对应“外贸单证员”工作岗位,《外贸跟单操作》对应“外贸跟单员”工作岗位一样,该课程可以自然地与外贸业务工作岗位中的“外贸业务员”对应起来。

2.《外贸客户开发与维护》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思路

《外贸客户开发与维护》课程的设置是以外贸业务员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企业出口贸易活动中涉及的客户开发和客户维护为主线、以外贸业务员的岗位能力和职业要求为依据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采用流程式的工作任务与相关项目并列式演练相结合的结构,通过情境主题教学、项目模拟演练和操作等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意识、职业思维及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充分突出组织理念基于职业能力形成机制的联系观,如图2所示。

该课程的组织结构与外贸出口业务的实际流程相匹配,除了传统课程的函电磋商和单证业务外,课程的7个主题项目涵盖了客户开发与管理的各主要环节,通过情境教学实现教学目的,体现了组织与内容互动的课程发展机制。

情境主题的设置要打破原来固有的课堂讲解,加上案例提问或互动讨论的简单项目模式,与企业外贸业务实际运行的方式接轨,即从企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开展真正的系统化模式创新。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达到以下目标:

(1)能根据出口企业对客户开发的知识、能力和其他要求,做好客户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

(2)能够熟练掌握通过参展开发客户的方法;

(3)能用不同方法在网络搜索引擎和B2B网站上寻找进口商;

(4)能够利用跨国采购客户等其他不同重要资源寻找客户;

(5)能够对不同参展客商和网络客户的询价及寄样要求进行有效处置;

(6)能够对不同的来访客户进行正确应对;

(7)掌握维系客户的方法并能够初步处理客户的投诉。

3.《外贸客户开发与维护》课程载体的系统化设置

作为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学习情境,全新的教学载体必须彻底打破原有教学体系下课程内容的设计,其内容序化应基于外贸业务真实的工作过程。《外贸客户开发与维护》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应以开发新客户、获取客户订单、对客户和相关业务进行跟踪及维护已有客户资源等工作任务为中心,因此,整个教学内容组织所覆盖的知识领域较广,包括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与实务知识、商品基础知识、商务英语基础知识、网络贸易基础知识、客户关系管理知识及现代化办公软硬件操作知识等。

与上述知识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应以国际贸易客户开发的实际作业过程为依据,根据从简到繁、从准备到执行、从开发到维护的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整合、序化,以任务为中心组织知识,在融入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操作要求提出切合实际工作的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运用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及工作协调能力。

以任务为本位的课程还需要考虑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形成整体的职业能力。因此,该课程与其他传统课程相比较,教学内容以7个大的主题为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训练环节的设计与工作任务一一对应,再将其分解到多个载体项目教学和训练中,通过客户开发的前期准备、客户开发、客户维护等步骤,按工作任务的需要和通行惯例,分解到相应的任务中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具体结构安排及要求如表1所示。

4.《外贸客户开发与维护》课程的系统化组织与实施

《外贸客户开发与维护》课程载体项目的设置在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理论知识的选取时,应紧紧围绕工作过程的需要来进行,如何系统化地进行组织并加以实施是体现课程效率的关键因素。

课程的系统化组织可以围绕本地中小型外贸企业外贸业务员的工作共性展开,如以一家玩具企业和相关产品为背景,着重通过对企业外贸客户发展过程中的产品资料和报价准备、在展销会上与客户打交道、通过网络开发客户及对客户的跟踪管理进行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利用展会平台和网络贸易平台开发客户及客户跟踪、客户关系营造、客户服务等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课程的每个情境主题或载体项目必须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例如,“客户开发的前期准备”要求学生在选定产品的情况下,通过相关知识内容的讲解和网络搜索达到以下目的:

(1)能够用英文说出载体产品(包括主要相关产品)及背景行业,并且能够找出背景行业的精确归类、产品的HS编码、退税率、海关监管条件等;

(2)根据实时汇率、退税率和企业的利润要求计算出基本的出口价格,设计载体产品的合理包装,并计算出标准集装箱的装箱数;

(3)学会使用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工具,能使用数码相机并能将其中的资料拷入电脑进行图片格式转换、图片缩放及与文档合并,最终制作出报价单和图文并茂的产品资料。

学生对交易过程中各项任务的要求应尽量通过各类真实器材的应用加以体会。如产品资料的制作,先用数码相机拍照,然后通过电脑对图片进行基本的编辑处理,编制产品报价单等;客户的联系除了掌握电邮方式外,还要学会传真机等设备的使用。学校应提供较好的软硬件,包括用于上网的、配备必要的图文处理软件的网络多媒体教室。

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在外贸工作中常用的与客户开发与维护相关的各种实际操作方式,在教学安排上应以小班化教学方式为主,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教师对相关内容的讲解或提示,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项目任务操作,教师则主要对学生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工作过程范文篇9

关键词:主题教育;专题教育;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开展了系列德育活动,推进了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安排有条不紊,过程管理扎实有效,学生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一、管理理念

1、德育条线工作和年级德育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德育共同体成员团结协作,做到勤检查、勤反馈、勤调研、勤指导、勤反思,加强德育跟踪调查、过程管理。

二、过程管理

(一)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1、从小事、细节做起,抓实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五小行动。如学生的语言、走路、吃饭、课间纪律、路队纪律、卫生保洁、个人卫生、课间操、夕会课,以及学生证佩戴、自行车排放等,德育处勤检查、反馈、指导,努力使学生行为文明、有序、规范、安全。

2、抓实每周班会课、夕会课。尤其班会课做到有较详尽的计划,内容、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德育处每月提供一份主题班会教案及PPT,并注重指导年级结合实际自主开展班会活动。夕会课要求班主任加强班级一天的总结,培养值日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并加强夕会两分钟的安全教育,尤其是上下学的交通安全等。

3、开展养成教育德育活动。德育处制定学校养成教育计划及开学“行规教育月”活动方案。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及八礼四仪、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开展三大养成教育系列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争创优秀班集体”主题班会设计、展评(贯穿整个学期,项目负责德育处)“;践行八礼四仪,争当行规标兵”故事演讲大赛(项目负责德育处);初一新生入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项目负责德育处、初一年级),促进班集体的内涵建设和文明城市的创建。

4、发挥德育阵地作用,大力宣传行规养成教育。充分利用升旗仪式、行规点评、黑板报、橱窗宣传、春蕾广播、年级学生大会、军训活动等阵地,多形式、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宣传教育。

5、加强常规管理检查与评比,以“文明礼仪、路队纪律、卫生保洁、午餐纪律”等为重点行规教育项目。德育处、年级领导带头巡视检查、走动式管理,指导值日班干部日检查,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常规检查与抽查,通过班主任工作群及时反馈信息,及时整改。有序进行“开学好班级”、“行规合格班、示范班”、“五小合格班”、“优秀班集体”评比活动和“行规标兵”、“优秀季子”等评选活动,激励学生你追我赶、学习榜样,促进班集体建设的热潮,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以“春蕾”广播、黑板报、校园橱窗、“心苑”咨询室、“连心桥”家校报等平台,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全面关心、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2、开展“芙蓉花开、生命绽放——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评析”比赛活动(项目负责德育处、心理健康咨询师),促进班主任“心育”能力。心理健康咨询师老师带头公开展示心理健康教育课,促使班主任人人都能上团体心理辅导课。

3、开通师生心理诉求沟通渠道:心理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师;建立“心苑”德育信箱;启动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连心”QQ群(项目负责德育处、年级组、优秀家长);做好每学期两期“连心桥”家校心理报的编辑、印发、反馈工作(项目负责德育共同体成员),更好地开展家校心理沟通,紧密家校联系。

4、建立徳困生、特殊学生、贫困生档案,加强班主任等老师对德困生、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调研、记载及跟踪教育工作。对于特殊后进生,德育处单独进行思想辅导(项目负责德育处、心理健康咨询师、法制辅导员)。

(三)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结合上级相关文件要求和学校文化特色,学校开展系列“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学习、践行活动,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1、德育处从学校的环境建设进行改善,营造班级、校园优秀传统文化视觉氛围,置学生于传统文化氛围之中。

2、结合行规教育,开展《弟子规》、《三字经》、“颂季子”等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项目负责德育处、年级组)。

3、打造学校德育品牌“季子文化”。德育处把诚信、守礼教育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校园橱窗、板报进行宣传,开展优秀小季子评选(期中、期末各评一次)、“季子中队”创建活动,弘扬季子美德、精神。

(四)加强家校、安全、法制专题教育

1、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制度,规范家长学校建设。制定家长学校的课程开发的计划和框架,由家长学校讲师团具体负责对家长进行指导工作,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讲师,同时,分年级定期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名师来校为师生和家长作讲座(项目负责:德育处、年级组。各年级适时安排培训活动),提升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

2、开展“安全、法制、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项目负责德育处、心理健康咨询师、法制辅导员),编辑“连心桥”家校、心理报,充分利用APP教育平台、家访等途径,整合家校、社区教育力量,加强学生安全、法制、心理健康教育。

三、提升德育队伍素养

1、德育处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定期、扎实开展校本班主任培训、学习活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开阔眼界,提升班主任德育理念和教育能力。

2、开展“班主任师徒结对”等传、帮、带活动(项目负责德育处),发挥好我校德育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指导青年班主任老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3、充分利用《载德树人》、班主任工作例会等平台,加强德育研究,提升班主任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

工作过程范文篇10

目前,脱离专业工作、职业岗位依然是高职英语教学不可避免的背景环境,学生在高职教育中接触到的是新的语言领域,学生接触到专业英语的时间也只不过是三四年,在短短的时间里,要想让学生完全掌握职业工作中的英语知识及文化,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在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的今天,学生实习工作、专业学习的压力本就大,如果强加“英语”素质教育,是否会起到反作用效果,也未可知。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认为,自己学习的专业英语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在职业工作中,能用到英语的地方少之又少,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了解专业英语。种种背景情况,使得高职英语面向工作过程导向开展教学改革的挑战越来越大,不仅学校、教师的能力与资源不足,学生也不甚理解学校在教学模式、内容上的拓展与升级意愿。由此可见,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前景比较混乱,甚至说没有统一体系,如果要依照、遵循工作过程导向开展教学工作,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在改革中不断研究、探索,方能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高职教育环境竞争激烈,特别是针对专注、偏重于专业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的高职人才,学历上不占上风,必须要在职业综合能力上力求完美。就业导向很重要,应适时带领学生进入酒店或者旅游地点等进行实习,这样可以有效考查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和酒店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英语交际能力,工学结合策略尤为重要,以英语导游形式训练学生,锻炼学生自主表达能力。针对酒店专业学生,可以给予其一定的实习空间,让其在固定时间段内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完成英语交际的基础上利于后期就业机会的增加。英语课程作为各高职院校明确、指定的核心科目,也应秉承高职教育这一注重实践、操作的教学原则和理念,逐步落实“工学结合”的教学目标。从实践应用角度看,工学结合是依仗高职教育优势,面向高职学生开展的全新体验式的教学服务,它把学生从学习环境中带入到工作环境中,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语言素质,为学生奠定基础性的、科学性的语言能力基础,这一点是在学校学习环境中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技术,都需要理论加以优化体系、完善结构内容,所以即便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工学结合”对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但还是要从理论探究、指导思想分析上入手,围绕高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和实习环境,开发、研究与学生专业能力相关的英语语言实践培训活动。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发展路径探析

上文提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障碍多、难度大,但为了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坚实的语言能力,学校应不惜一切代价,推动教学改革,具体对策如下:

2.1营造“工作过程”英语语言环境

语言需要生活工作环境的滋养和影响,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不同的工作环境、学习习惯会成为他们英语学习道路中的一个特殊平台和主要媒介。为此,学校、教师、学生都应认识到这一问题,合理整合学生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如:修剪教材中偏重于理论知识、文化的英语词汇和文章,多导入一些关于专业工作的文章、资料,甚至专业岗位工人的心得(由教师翻译成英文),使学生在词汇学习、语法记忆、交际能力训练上,自发地拥有工作过程的意识,进入到工作情境中,发挥自身英语学习的绝对优势。同时,针对跨文化交际中最敏感的情感、文化等问题,学校也应高度重视,如:可设置专业课题,或以探讨、辩论、科研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理解西方人看待专业工作、操作行为的态度和观念,针对冲突和矛盾,以客观的角度分析“工作过程”中职工语言情绪、思想,以及行为的原因及结果。

2.2丰富工作过程中英语教学资源

学校应专注于工作过程中语言惯性思维、常用语、语言特征句式、句子和文章的探究与开发工作,并以此为探究重点,从工作过程角度,探寻句子、文章字面意思之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如:针对大学专业英语中提到的“专业术语”,展开系统的讨论与研究,让学生到网络上搜集资料,把这个英语词汇的形成原因及句式改变历史都罗列出来,结合工作过程中的语言环境,讨论该英语词汇在工作中可能用到的情境与条件,并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灵活使用。如此反复,学生自然会在日常英语中找到许多与自身职业岗位工作有关的英语资源。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必须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学习英语词汇、语言、句式背后的工作过程,方能理解“英语”背后引申的工作过程导向价值,如:应区别、划分出具有工作过程“背景”的词汇、语言、句式,查阅相关资料,在完全理解语义的基础上,模仿专业英语语言词汇的惯用方式教授学生。

2.3教学思想、理念的优化

广大高职英语教师还应改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凭借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对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以突出工作过程在知识、操作行为两方面的配合。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工作过程,主动询问他们的意愿和问题,把专业英语学习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决定自己学习专业英语的方向和角度,如此可以把学生客观、积极的英语学习想法结合起来,师生共同进步。说明了解、观察、鉴赏工作过程中的英语知识、语言文化的教学方式较为融合,易被学生所接受。

2.4师资队伍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