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十篇

时间:2023-04-06 12:11:20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1

挖掘课程资源、确立目标指向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以人教课标版为例)有相当数量的课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等与环境教育的主题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挖掘、利用,并确定出相应的教育目标指向。纵览小语教材,其课程资源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

1.1爱护环境、讲究公共卫生

这类课文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目标指向不只是教育学生搞好个人卫生,还应该渗透个人卫生和他人卫生的关系、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的关系,使他们从小就能够初步懂得讲不讲卫生决不是个人的小事,以此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促使他们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做有害于公共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这类课文有:《美丽的小路》(一年级下册)、《失物招领》(一年级下册)、《清澈的湖水》(二年级下册)等。

1.2珍惜资源、维持生态平衡

1.2.1保护动植物

动、植物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种类的多与寡和繁衍兴衰都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保护了动植物,就等于保护了环境,就等于保护了我们自己,这是此类课文教育目标主要指向。这类课文有:《两只鸟蛋》(一年级下册)、《红领巾真好》(二年级上册)、《活化石》(二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三年级下册)《老人与海鸥》(六年级上册)等。

1.2.2保护地球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星体,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学习此类课文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生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这类课文有:《只有一个地球》(六年级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六年级上册)等。

1.2.3改造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环境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保护有利环境的教育,而且还要进行敢于改造不利环境的教育。教育目标的主要指向是告诉学生随着人类无休止地开发和利用自然,大自然已受到人为的破坏,人类居住的环境已不容乐观。改造环境、保护坏境,建设好美丽的家园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此类课文有:《邓小平爷爷植树》(一年级下册)、《青山不老》(六年级上册)等。

1.2.4牢记教训、增强环保意识

由于人们的愚昧无知,使自然环境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从而使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亦为人类上演了一幕幕“悲剧”。通过此类课文的学习,要教育学生抛掉愚昧及破坏生态平衡的落后观念,改掉破坏生态平衡的不良行为。这类课文有:《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三年级下册)、《大瀑布的葬礼》(六年级上册)等。

1.2.5遵循规律、合理保护环境

潮起潮落、寒来暑往、春耕夏锄,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人类必须遵循这些基本规律,按规律办事,合理保护环境。学习这类课文要教育学生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合理保护自然。这类课文有:《自然之道》(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下册)等。

2探索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

2.1利用插图、感知环保意义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那些涉及自然风光、风景名胜、珍禽异兽、花草树木等课文,不仅有着优美的文字,还配有优美的插图。如,《黄山奇石》、《富饶的西沙群岛》、《北京亮起来了》《桂林山水》、《长城》、《颐和园》、《老人与海鸥》等等教材中的插图,这些插图或表现大自然的壮美、或展示古老建筑的壮观、或描绘现代都市的繁华、或揭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教学中,教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感触大自然的美丽壮观、感受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感知保护自然的重大意义。

2.2深入教材、形成环保意识

教材中,那些描写大自然美丽风光的短文与诗歌,琅琅上口,语句优美,富有童趣,读之,仿佛使人置身于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一种情景,尽可能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优美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所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种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此外,大自然并非到处都是鸟语花香、流水潺潺、莺歌燕舞、风光无限,由于种种原因,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空气被污染、森林被砍伐、生态被破坏,使自然环境被人为地改变,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这些,教材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反面的例子。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三年级下册)、《大瀑布的葬礼》(六年级上册)等。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由于人类的无知,急功近利等行为使人类成了破坏环境的元凶,从而带来了令人心痛的后果,教育学生要汲取历史教训,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一节好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小学语文课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究竟一节好的小学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呢?对此,百家争鸣,众说纷纭。全国优秀教研员吴琳老师说:“理想的语文课应体现学科本质。”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名家之见让我深受启发。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经验,我觉得一节好课应该是轻松自然,兴趣盎然,读写结合,文道合一的。那么,该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呢?我认为需要做到“五要”。

一、导入要激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够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景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可以应用于不同年级、不同课型。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春晓》这首古诗时,我采用了情景导入法。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视频,并配上儿童化的语言旁白,快速创设了春天的意境。如此导入,亲切、自然,使学生的兴趣盎然。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古诗《忆江南》时,我仍然采用了情景导入法。在做法上我稍作改动,播放了配乐江南春景图,但没有配以旁白,而是让学生边欣赏边想象,然后直奔主题朗读古诗,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万能使用,教师只要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好时间的科学性,知识的准确性,方法的趣味性,就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二、讲解要精简

讲解法堪称传统教育的“宝典”,然而,新课改以来,教师的讲解慢慢被多媒体的演示、学生的自主学习取代,课堂上渐渐忽视了教师的讲解。通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过早、过多、过细、过深的讲解都不利于课堂教学,只有恰到好处的精简讲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精简的讲解要做到“两个不讲,一个要讲”,即:学生看得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要讲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习需要的话题。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先让学生朗读,然后进行质疑。有的学生问:“怎么会像五线谱呢?”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说‘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呢?”还有一位学生问:“燕子落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被电击死呢?”针对学生提出的前两个问题,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了课文描述的景象,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意境,领悟“打比方”的写法,并从中品味文本美和意境美。而至于第三个问题,学生也很感兴趣,但这不是这堂语文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讲解了他们也听不懂,于是我选择不讲,只是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科学方面的问题,引导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就会明白。如此恰当的讲解,让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训练要扎实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堂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阵地,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在语文课上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眼、口、耳、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动眼、动嘴、动耳、动手、动脑、动情,从而训练能力,唤起情感。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字形,动嘴读准字音,动耳听准读音,动手写好生字,动脑理解字义,动情喜爱文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则需训练学生动眼阅读课文,动嘴读好课文,动耳听好评论,动手做好笔记,动脑感悟文意,动情升华情感。这样的教学,讲练结合,频繁实践,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我们应去其浮华,追求扎实,回归本质。

四、点拨要及时

新课改以来,有的教师过于追求学生自主化的课堂,错误地摒弃传统教育的精华,盲从现代教学的时尚,往往出现了“形式多、实质少、收效低”的课堂教学。传统教育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现代教育则倡导自主性学习。但在现代教育中,课堂上教师的适时点拨仍然非常重要。

如何实现及时点拨呢?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善于观察学情是前提,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是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怎样学”“学得怎样”等问题进行学情观察。“怎样学”是看学生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研究其学习过程,发现好的方法及时推广,走了弯道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得怎样”是研究学生的学习成效,包括预定教学目标中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情感的内化等等。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教师才能发现哪些该“点”,哪些不该“点”。因此,观察学情是及时点拨的前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有生命力、有主观能动性的活体,教师不能机械、僵化地实施教学预案,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面对这些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如果能及时点拨,课堂将生机勃勃,否则,将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在语文课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调整策略,及时点拨,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高潮迭起。

五、评价要细致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不需华丽堂皇,也不需长篇大论,只要细致入微,评价到位,多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学生、评价学生,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表情或小小的动作,也一样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对低年级学生说:“孩子,你读得真好听!声音是那么响亮,发音是那么准确,值得大家学习。来,老师奖你一朵小红花。”受表扬的学生会兴奋地来到教师跟前,把额头往前倾,希望教师把红花贴在额头上。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如果也如此评价,学生就会觉得很幼稚,因此教师应改变方法。如教师可对学生说:“你学得挺认真,读得也很好,不仅把课文的句子读得通顺、流利,还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读出来了,老师奖给你一朵小红花。”然后,把小红花贴在课室里“我进步,我自豪”的评比栏中,学生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所以,只要教师用心评价,细致评价,就能让学生从每一节语文课的小表扬、小评论、小提示、小改进中积累成大智慧。

对于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每位教师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见仁见智。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只要不摒弃传统教育的精华,不盲从现代教学的时尚,胸怀语文教学的理想,用心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就能让每一堂语文课都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余文森,林高明,许玉兰.名师怎样观察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3

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朗读对理解句子、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通过多读熟读,边读边想,读懂句子,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特别是对课文的理解能起关键作用的重点句,不理解或理解不深的疑难句,应抓住不放,引导学生从熟读中去理解、思索。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雪”。这句话,对于地处南方地区的学生来说,对“雪花在空中飞舞”不甚了解,抓住“飞舞”“树上”“积满”这些词语,反复朗读,启发想象,使学生进入意境,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小兴安岭冬天很寒冷,雪很大,连树上都“积满”了雪,既可想到雪大,又可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是密密层层的。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应从小抓起,特别是到了三年级这个转折的年级。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自学能力以便向高年级过渡。

如本册第29课《寓言二则》,学生对寓言体裁颇感兴趣,故事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揠苗助长》这则故事,教学课文第一、三、四自然段时,可以凭借课后思考题:“《揠苗助长》里的那个人,想出了什么方法帮助禾苗助长?结果怎样?他错在哪里?”可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但应注意几点:

①从读句入手,抓住难理解的词语,通过插图,动手、想象、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读懂每句话。

②要把各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如第二、三自然段是讲“揠苗助长”的经过,第四自然段是讲“揠苗助长”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还要知道各个自然段之间的联系:那个人揠苗的原因,揠苗的过程,揠苗的结果怎样。

③学习第四自然段:结果时,应让学生回过头来,联系前后第一、二、三自然段内容,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意境中去,感受寓言中所描写的那个人的愚蠢形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说说那个人错在哪里,现实生活中没有这种事发生,或类似的事发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进一步理解寓意。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抓重点句、关键词,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读懂每一句话的训练。如第五册第23课《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有这样一句话“牢房一年到头不见阳光,阴暗潮湿。弟弟穿的是妈妈改小的囚衣,吃的和大人一样,也是发老霉发臭的牢饭,长期的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这些句子介绍了弟弟恶劣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指不进阳光,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说明居住的条件十分恶劣,“发霉发臭”指食物变质,是人不能吃的东西,反映了敌人对革命者的摧残,连小孩也不放过。“面黄肌瘦”指面部没有血色全身皮包骨头,既形象地写出了弟弟的样子,又揭露了敌人对革命者及其子女的折磨和迫害。

通过对这些重点词句折分析和探究,对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有了较深的了解,不难看出,这三句话,前两句讲原因,后一句讲结果,联系紧密。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4

一、细读历史教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读书指导法,应从几个方面展开。目前新编的历史教科书编排体例包括开头语部分、正文部分、小字部分、历史地图、自由阅读卡、图表、活动与探究等。教师在开展读书指导时,应指导学生从目录、正文、插图及图表、小字部分来阅读文本。第一步,阅读目录。通过目录的大小标题,知道书中的大概纲要、主要内容,以及所涉及的问题等,这样在阅读教材的具体内容时就不会盲目,并能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第二步,阅读正文部分。正文不仅是教材编写的重点,也是历史知识的主要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重点和难点,有效接受历史信息。第三步,阅读小字部分。这是教材正文部分的有力补充,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学习小字部分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的认知,丰富历史知识,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第四步,阅读插图及图表。插图及图表是教学的直观材料,运用插图和图表讲述历史知识,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这一课所在教材的框架结构。通过观看目录,知道本册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标题(即一级标题)对主要学习内容进行介绍,二级标题是对学习内容的分别介绍。然后观摩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发现,它是上一单元《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以及本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开端,这样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第二步是读正文。在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查找相关信息。如“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五四运动的领导主力是谁?运动提出的要求是什么?结果如何?”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捕捉关键的信息。第三步和第四步,是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和插图及图表,如“中共一大览表”“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奋斗目标”,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补助性的了解。

二、品读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知识的要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品读历史人物的时候,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中的重点人物;在讲述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和关键思想。需注意的是,教师应在再现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的思想,评价历史人物的具体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把禁烟运动与林则徐这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并让学生通过其言论和活动以及所写的诗词去思考其人,这样才能对林则徐的爱国行为有全面的了解,明白林则徐禁烟活动的意义,由衷地认可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辩证地分析林则徐这一历史人物,既要肯定他的爱国禁烟运动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他作为一个封建文人的思想局限性,以此帮助学生全面分析人物。

三、研读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是串联历史知识的重要元素。因此,研读历史事件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事件具有严密性、确切性、系统性等特征,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一定历史阶段去认识历史事件,这样才能分清事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同时还应该明确历史事件在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地位,把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结果和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5

一、2012年工作总结

(一)抓重点,重质量,理论武装工作扎实推进

理论学习以各级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在市委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各单位中心组也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学习机制,全市理论学习出现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良好局面。全年先后组织了五次市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把中心组学习人员扩大到全市各单位党政正职,使中央、省、市精神得以认真学习贯彻,把全市领导干部思想全面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一年来,全市领导干部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理论文章、调研报告200余篇。

创新学习教育形式和方法,实施全方位教育培训战略。采取专家辅导与扩大带动学、轮流授课学、培训强化学、外出考察学等有效学习方法,注重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成效。今年以来,市委中心组先后邀请河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知名教授,以“关于继续解放思想的几个问题”、“创新发展与世界前沿”等为题为市委中心组成员作报告。全市各单位也结合自身实际需要,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和市领导到本单位讲课,全市各单位共邀请专家学者和市领导讲课百余场次,开阔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为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2012年,在市委主要领导的带领下,先后组织登封市四个班子领导,各乡(镇)区办、市委各委局一把手,分别赴长垣、西安、苏州等地就工业园区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新农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外出考察,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推动我市实际工作。

(二)抓导向,重策划,舆论引导水平明显提高

2012年,我市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坚持把新闻宣传、典型带动作为突出舆论主导和监督作用的主渠道,强化协调、精心策划、健全制度、重点突破、化解矛盾、开创局面,为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抓亮点,重实效,申遗宣传工作广泛开展

嵩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坚持把注重营造气氛作为申遗宣传的主动力,登封市委宣传部围绕申遗工作,突出重点,通过设立倒计时牌、设置大型户外公益广告、开展文化活动等丰富多样的社会宣传活动,打造了全方位的申遗视听宣传平台,形成了全市上下关注申遗、支持申遗、参与申遗的舆论氛围。

扎实有效开展申遗知识普及工作。在《登封时讯》组织了申遗知识竞赛(答题)活动。编印《申遗知识手册》1万多册、发放《申遗知识彩页》10万份。组织了申遗知识市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专题讲座和为期两天的全市申遗知识学习班。加强申遗知识普及监督考核。制定了《申遗知识普及工作百分考核办法》。对全市各单位各部门申遗普及知识进行不间断监督考核,使申遗知识达到了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的良好效果,全市申遗知识知晓率大幅度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的申遗社会宣传。举办了大型申遗晚会和戏曲名家演唱会,进一步激励了全市干群夺取申遗全面成功的信心。组织市老干部志愿者嵩山文化宣传队,开展“学嵩山、说嵩山、唱嵩山”活动。组织编写了《嵩山历史建筑群读本》7万册,并向全市中小学生发放。举办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征文和申遗摄影、书法、绘画大赛。开展了“迎奥运、促申遗”广场文化活动,设计制作了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纪念邮册。

到 单位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四)抓创建,重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012年,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促进了我市三个文明建设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和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

加大对市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68次,参训人员达3万多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创评活动。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清洁家园行动”,农村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继组织开展了登封市“奥运百星”评选活动、由中央文明办组织的“全国百万青少年‘我承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活动”、“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网上投票活动,不断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道德观,为我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继续开展尊老爱幼年活动。重点开展评选尊老爱幼道德模范先进人物活动,由各乡(镇)区、办评选表彰本地区的“十大敬老楷模”、“十佳健康老人”,从中推荐上报全市“十大敬老楷模”、“十大助学典范”的评选,评选结果将在年终集中命名表彰。

(五)抓品牌,重创新,文化艺术工作日益繁荣

(六)抓形象,重形式,外宣工作不断升华

二、2012年我市宣传思想工作初步思路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6

【关键词】导入;学习兴趣;艺术性教学

上课伊始教师精彩的导入设计,几句幽默的话,或几个幽默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放松心情,寓教于乐。尊其师才能信其道,也是这个道理。笔者以自己设计的几节公开课为例,谈一谈“精彩的导入,成功的一半。”

一、表演课本剧,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这是我在语文组教研活动上上的一节公开课。授课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东郭先生和狼》,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是以劝喻性或讽刺性故事为内容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有四,1)短小精悍,内容简单;2)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3)创作上常用夸张或拟人等表现手法;4)从简单易懂的故事中体现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怎样教才能让学生识记概念、掌握特点、理解寓意,教师一两句话难以解释清楚,学生一两分钟难以死记硬背下来。即使背下来也不理解。

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在上这节课前给每个小组安排了表演课本剧活动,而且表演好的同学在公开课上表演。同学们一听语文课上要表演课本剧,这在语文课上是很少有的,而且在全校50多名语文组教师的面前表演,一下子兴奋了起来,争先恐后抢角色,参与性极高。我顿时紧张的心情平静了许多。在这节公开课上,我遵守诺言,一开始让其中表现比较好的一个小组在讲台上表演《东郭先生和狼》的课本剧。效果果然出奇的好,表演中,东郭先生、狼、老人、赵简子、驴子角色绘声绘色,形象逼真,课堂气氛尤为热烈,时时博来全体师生的阵阵掌声。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但吊起来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听课教师都很投入,而且活动为教学设计,使同学们从活动中理解了寓言的概念、特点和这则寓言的寓意。所以,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自然很轻松自然。

事实证明,这节公开课上的很成功,课后得到了语文组评委及同仁们的一致好评,荣获语文组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第一名。

二、观看短片,融情于境

这是我在全县初中语文同课异构比赛上设计的一届优质课。授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训练《动人的事》。这届作文课的关键在于首先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是动人的事,其次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寻找动人的事。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动人的事?这是一个概念问题。具体用语言怎么描述,找不到像字典中那样准确的解释,也许深究一下,可以表述清楚。但我没有那样去做。授这一课时,我首先想到了中央电视台每年举行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于是我从直播视频上截取去了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郭明义捐资助学、献血献爱的视频。一上课,从认识感动中国的奖杯开始,紧接着播放郭明义的视频资料,效果果然出奇的好,我看着有些女同学的双眼都湿润了,那些抽象的概念、难懂的问题不用我再做过多的解释,一切都在于此。同学们完全理解了,所以在接下来的各个环节里同学们感情投入,表现积极,尤其小练笔环节同学们写的一发不可收拾,将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热烈的掌声。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在语文课上看短片,同学们感觉到能新鲜,平时是很少有的。其次通过视频自然而然的懂得什么是动人的事,找到了素材,老师再不必做过多的讲解。

三、组织小竞赛,增强竞争意识

课堂上开展小竞赛的形式有很多种。我在收瓜州二中全校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授七年级上册《说虎》一课时,在上课铃向后马上进行了一个成语接龙的小竞赛。要求说出有关老虎的成语,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快又多。说少的表演一个小节目,最多的予以鼓励。

开始令一下,同学们立即进入状态,小组之间你争我抢,谁都毫不示弱,完全忘记了台下听课的评委和教师。据统计最多的一个小组竟说出了30个有关老虎的成语,当时我都有些手忙脚乱,完全出乎我的预料。

另一次,也是在语文组的教研组活动上,我在上七年级上册《农夫和蛇》一课时,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假如校门口有一条毒蛇,我们该怎么办?针对此问题,我组织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救蛇,理由是保护动物。反方观点:不救,理由绝不能怜悯毒蛇,即使救了它也会危害一方。此题一出,立刻把同学们的求胜欲望调动了起来,同学们积极找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想方设法抓对方的缺点击倒对方,正反两方内部各自团结协作,共同互助交流、合作探究,想方设法取胜。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7

关键词:文言文教材,演变,教学目标

一、文言文教材变化的影响因素:

1. 根本原因:文言文教材的编制受政治环境、时代思想文化潮流影响。

2. 直接原因:伴随着教学要求的变化,教学内容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文言文教学亦如此。随着文言文教学的教材随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二、文言文教材的演变:

从清末明初开始梳理的原因:

因晚清政局动荡,文言文地位发生动摇,文言文教学目标因而改变,进而影响文言文教材的编撰。

演变历程:

(一) 白话文运动时期

【清末民国初期,即(1919)之前】

背景介绍之教学要求/目标(从政府颁布的政策中得出):

1、1903清政府颁布《学务纲要》――对于国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实用。但取理明辞达而止,以能多引经史为贵,不以雕琢藻丽为工。”

2、1912年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细则》的要求则是:“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

由此可见,该时期的教学目的即“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实用”,或“能自由发表思想,……兼以启发智德。”非常明显地可以看出,此时强调的是文言文工具性的作用。

背景介绍之学制:

1、壬卯学制(1904年,注:1905年废科举)

该学制的课程设置中,学堂语文分三科:“修身”科、“读经讲经”科、“中国文学”科。

其中,“中国文学”相对外国文学而言,它实际上包括文章、文学在内,不纯是文学课的内容,也不是后来语文课的内容,而是以文言文为主要内容的。显然,文言文教学此时仍然基延续着传统国学得内涵,即包括经学、诸子学、文学等内容,唯独把史学另列为历史一科。

“中国文学”中,较有影响的教材:吴增祺所编《中学国文教科书》。

2、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

1912年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立“国文”一科。国文学科仍是是文言文教学,教学内容是“中国文学”的继承。但是,其工具性发生了转变。从要求中“能自由发表思想”“兼以启发智德”可看出,文言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封建道德教育的工具,而成为培养人们应付日常生活所需的语文技能(尤其是写作技能)的载体。

这时,所使用的教材:除继续使用吴增祺所编《中学国文教科书》外,还有中华书局谢无量编的《国文教本评注》四册和商务印书馆徐国英编的《中学国文读本评注》。

文言文教材:

1、吴增祺所编《中学国文教科书》:特点(一)选文全部是文言文,数量达七百余篇之多,篇幅一般不长,平均每篇约八百字左右。(二)编排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根据文体,以类相从。清为第一集,金、元、明为第二集,五代、宋为第三集,自晋到唐为第四集,周、秦、汉、魏为第五集。

2、谢无量编的《国文教本评注》四册:这套教材也完全是文言,文体以散文为主;选文按文章体制分类编排,每类大致按时代先后排列。

3、中华书局谢无量编的《国文教本评注》四册和商务印书馆徐国英编的《中学国文读本评注》“略选经史子书的文章外,多数是古文。”

小结:

从癸卯学制到癸丑学制,“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由多元或二元变成了一元”,即文言文教学由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历史教学任务”“道德教育任务”等多元任务的载体变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技能。这不仅体现了文言文教学仍强调文言文的工具,还与上面说到的“工具性转变”相辅相成。这就导致文言文教材也发生转型。

(二) 时期

【(1919.5.4)后的20世纪20年代】

背景介绍:

这期间,总体呈现出语体文(即白话文)和新文学兴起,“国语教育与新闻学运动相互配合,形成汹涌澎湃的语文教育改革。” 这个时期,语体文进入了国文教材,但是比重小于文言文,约占百分之四十。

“五四”运动之后,1923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所规定的高中国文科涉及到文言的“教学要求”的四分之三:“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增加使用古书的能力”以及“继续练习用文言作文”。可见彼时文言文在课程标准以及教材中所占之统治地位。

教材:

总体来说,有的把语体文、文言文分编成两套教材,有的合编为一套教材; 编排体系同前一时期有所不同,按记叙、抒情、议论、说明分类,低年级多选记叙文,高年级多选议论文; 文学作品在课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还有学术论著,以灌输国学知识。

1、顾颇刚、叶绍钧等合编的新学制初中《国语教科书》六册(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2、沈星一编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古文读本》三册,《初级国语读本》三册(1925年中华书局出版)。

3、穆济波编的新中学教科书《高级古文读本》三册,《高级国语读本》三册(1925年中华书局出版)。高中国文分文言文与语体文教学,文学作品占较大比重,并增加了学术论著以灌输国学知识。

小结:

由于语体文进入教材,虽然仍未撼动文言文在教材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读经废止后,学生文言素质的下降和国文教师的难觅。由此可见,文言文教材的延续性第二表现在选文的多元化。

(三) 民国期间

政策背景:

1928-1949是统治时期,则此时的文言文教材的编撰从横向上来看,分为国统区和解放区。

1940年颁布的《修正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规定学生必须“养成了解一般文言文之能力”,并在“教材大纲”中规定了初中三年白话文与文言文教学所占比例依次为七比三、六比四及五与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②

在解放区,中学语文教学亦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进,据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审室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草案》可看出,没有从文体的角度对文言文之地位予以说明。从实际选文情况来看,比例过低。

教材:

国统区出版的语文课本很多,其中较为通行的有两种:

1、傅东华编的复兴初中教科书《国文》六册(1933至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2、宋文翰的《新编初中国文》六册、《新编高中国文》六册(1935至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这两套课本都是根据1933年政府教育部课程标准教材大纲的规定编辑的。

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选文篇幅和线索来看,初中国文选文篇幅较短。年级愈低,语体文愈多,年级愈高文言文愈多,篇幅也愈长。高中国文,第一学年以体制为纲,选文以能代表或说明各种体制为标准;第二学年以文学源流为纲,选文注意各个时期的文学派别及流变;第三学年以学术思想为纲,各授以代表作品。第二,两套课本编排顺序不同:宋本按由古到今的顺序;傅本按由近及远的逆序。第三,两套课本都注意灌输给学生以文学和国学知识,文言比例很大。③

3、夏丐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原定六册,实出了四册)。此教材中,白话文与文言文之比例约为4:6,这一比例从今天看来已具有先进水平,但文言依然占有很大比例。

解放区

1、陕甘宁边区教育厅主编的《中等国文》

2、晋察冀边区出版的《中级国文》

这两部教材体例基本相似,文言文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而且在第四、五册教材中才稍有触及,而且难度浅易。教材的单元安排也以白话文为重心,文言文的体例意识并不明显。④

小结

民国期间,即使文言文教材分别在国统区和解放区有所不同,且无论在哪一个党派领导下的教学中,语体文势头都越来越猛烈,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低,但是文言文选文仍然占据主导性地位。由此可见,文言文教材的延续性表现为对其自身发展的稳固态势。

(四) 建国(1949年)后

1、前17年受政治影响:文言文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现象几乎被遗忘了,它是现代文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没有真正的独立性。

在1956年的《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中才提到了“古典文学作品”,而且多是诗歌,少数作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因政治原因保留。

2、1963年政治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日盛,整个大纲中充满了浓重的说教特色。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教学要求”中没有对初中文言文学习提出任何要求,对高中生学习则要求“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如:在初中第一、二册教材中出现了《爱莲说》《为学》《学弈》《论语六则》《卖油翁》等共计20篇浅易文言。

3、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教学目的与要求'`中没有涉及文言文教学的相关要求,但在各年级训练要求中有所涉及。

如:初一阶段“开始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和简单的文言句式”。

4、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明确指出中学生须“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个明确“要求”的提出在文言文教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20世纪90年代后

特点:1)目标明确,且逐步提高。2)继承传统,加速语文学科的民族化进程。⑤

小结:

建国后,文言文教学及其教材的编撰起初严重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后随着政策的不断开放,目标的不断明晰,文言文的教学才逐步受到重视,但从教材的角度来看,其数目和内容变化基本不显著。由此可见,文言文教材的延续性表现在它一直处于从(与语体文比例)失衡(选文内容)混乱不断向平衡稳定发展的活动状态。

三、总结

文言文教材演变经历了白话文运动时期、时期、民国期间以及建国后四个发展阶段。纵观其沿革的历史,其延续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文言文工具的坚持和转变;第二,文言文教材选文的多元化;第三,文言文选文发展的稳固态势;第四,文言文教材一直处于从失衡混乱不断向平衡稳定发展的活动状态。我们不禁感叹:文言文教材在强大的政治影响下仍能够延续至今,其生命力及发展力何等之大。

参考文献

[1]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及革新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莫艺萍.文言文教学“三转变”――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浅见[J].中国教师,2010年,第125期.

[3]李杏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注解

①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及革新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②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及革新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8.

③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及革新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9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情趣课堂;教学方法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广阔,思维更加活跃,情感更加丰富。如果老师仍然是“一张嘴、一根粉笔和一本书打天下”的枯燥上课模式,学生肯定不买账:无论老师怎么努力,怎么加班,还是难以避免学生上课发呆,打瞌睡的现象,课后再给老师一个差评。信息时代下的老师唯有紧跟时代潮流,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才不至于被学生淘汰,被社会淘汰。构建和谐、生动、活泼的情趣课堂是适应时代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情趣教学,就是以情感为依托,以体验为途径,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杨屹)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德育课程,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思想品德学科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课堂上老师以长者的姿态对学生进行孜孜不倦的说教,只会让学生反感,进而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的情感教育就是走向失败。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情感教育就没有触发点,老师的辛劳只能是白劳。因此,思想品德学科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开展生动活泼的情趣教学,以“情”激“趣”,以“趣”达“情”。

一、尊重学生,构建和谐的情趣课堂

和谐课堂是情趣教学必备的课堂环境。和谐课堂应该是井然有序,师生平等对话、关系融洽的课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情感信任。

尊重学生,构建和谐情趣课堂,首先要求老师要有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预设和谐平等的课堂规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构建和谐的情趣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爱学生的发展。当代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宠儿,父母的掌上明珠。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情感丰富。我每接一届新的学生,在上第一节课时就与学生“约法三章”:(1)老师保证不拖课,如果拖课,学生可以把老师轰下课堂。对应的要求是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能趴在桌子上,若因生病要趴下得事先打招呼;(2)容纳不同声音,允许并鼓励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观点进行质疑,对于学生积极踊跃探讨给予表扬,对于没有发言的(每月总结一次)同学以表演节目形式代替惩罚;(3)为不影响正常教学,允许学生迟到不喊“报告”从后门直接进入教室,课后再向老师做出说明。这种新老师新规矩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发学生对新老师的兴趣,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起到关键作用。

尊重学生,构建和谐情趣课堂,还要求老师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确实减轻学生的负担。思想品德学科以德育为主,知识传授为辅。很多老师在课前布置很多预习,查资料等,课后做许多练习,背诵许多知识点,这样学生要在课余花费很多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将从喜欢到厌烦,情感教育更是无从着手。本人主张学生课前预习不能超过十分钟,课后作业不能超过二十分钟。让学生收集的资料应当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主,而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以避免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对于教学的重难点的理解,我认为基本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完成。辛苦在老师,而不是在学生,老师既是导演,有时也是演员,通过老师的导与演让师生情趣交融,进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结合生活,构建生动的情趣课堂

构建生活化课堂是新课程改革对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陶行知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思想品德学科承担着培育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重大责任。如果仅以理论进行教育会显得空洞无力,而仅依靠教材的案例又因陈旧性而缺乏说服力。“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歌德)思想品德课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构建生动的情趣课堂才能在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1.构建生动的情趣课堂要回归学生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身边的见闻进行主题探究,以发生在学生身边事件进行讨论更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例如,老师可以抓住学校的一些校园布置、学校的活动进行探讨。把学校设置文化长廊和开展书香活动与学习宣传中华文化联系在一起;把学校的一系列德育、法制教育阵地(道德明星、学习标兵、法制宣传栏、安全教育专栏)与责任、安全,法制教育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身边模范感受他们强烈的责任感,不仅要从专栏学习知识,也让学生设计专栏的内容。再如,对七年级《创建新集体》,八年级《合作竞争求双赢》和九年级《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及“团队精神”等课题探究理解时可以关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了解各班在文化艺术节的表现,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进行总结探究,引导学生对班级在艺术节运动集体项目取得好成绩原因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学生生活的内容走进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

2.构建生动的情趣课堂要结合时政热点

国家大事,时政热点是学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把时政热点引进课堂,可以弥补教材案例陈旧性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课姓名权的内容,书本引用的是“张楠以王芳的名义给她家发电报,导致王芳父母从千里之外的老家赶到北京”的案例,这个案例显然与学生认识的现代生活不相符,缺乏时代性和真实感,因此我在教学中放弃此案例,而引用了中央电视台报道的“王娜娜被顶替上大学”的事件,分阶段播放新闻,让学生为王娜娜出主意。在学习第五课《隐私受保护》这一课时,我播放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手机APP泄露个人信息的视频。通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哪些信息可以成为个人隐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越大,我们要学会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这些时政热点引用,即使课堂充满时代感,又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注意方法,构建活泼的情趣课堂

俗话说“学无定式,教无定法”。以德育为主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更是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接受,是否感兴趣。老师要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每一堂课都充满期待。

1.构建活泼的情趣课堂,老师要适时根据教学内容经常改变教学方式

以课堂导入为例,要经常变换方法导入。例如,(1)通过比赛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导入,游戏文化会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世界里自由呼吸,轻松游戏,快乐成长。如在学习八年级下《竞争与合作》时用《同心协力》比赛游戏导入。(2)教师通过讲述与本节有关的故事、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如学习九年级《承担对集体的责任》以谚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导入分析;学习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分析导入分析;学习八年级《诚信》以《狼来了》故事导入。(3)以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的导入。如学习九年级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时就介绍十八届五中全会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让学生讨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不是不需要了,调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既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也解决了社会上一些人对政策的一些认识错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4)利用图片漫画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本节课学习内容。如学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时,我把自己到县城及周边拍摄的照片导入,特别把一些具有对比性的照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赏析中,震撼了心灵,认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就在身边,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由于方式方法不同,学生对每一堂课都充满期待。

2.构建活泼的情趣课堂,要适当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老师要改变靠一张嘴、一根粉笔和一本书的枯燥上课模式,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以达到课堂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可以利用声像进行教学。平时我注意收集感动中国一些人物视频材料,如《无臂钢琴师刘伟》《挑战不可能》等一些励志的短片,这些素材在七年级下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坚强意志、挫折都可以用上;注意收集每年的3.15晚会视频,在七年级上册抵制不良诱惑和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七年级下册感受法律的尊严、八年级上册诚信和八年级下册公民的权利(人身权、消费者权利)等各课题教学中都可以充分利用;注意收集一些《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的一些案例并做好剪辑,以便在九年级依法治国教学中适时引用。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堂教学,如课堂调查,课堂收集资料,师生互动等。时代在进步,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要跟进。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创设的光、声、像、画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思想品德学科是以德育为主的学科,情趣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当然,构建思想品德的情趣课堂不能简单地视同活动课,否则就会为活动而活动,课堂热热闹闹,课后空空如也。思想品德课的情趣教育应做到形散神不能散,神就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任何教学活动,任何教学资源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情趣教学,就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去认识事物、参与活动,让学生对课堂从兴趣到情感信任,从情感信任到情趣交流,在情趣交流中得到情感升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杨屹与情趣教育[M].山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9

“语文学习应该是创造美的过程,创造性的语文学习能够点燃学生的智慧。点燃智慧的语文学习能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让教师感受工作的幸福”,这是我和学生们在开展“主题学习活动”时的深刻感受。

1. 主题学习,因创造而快乐。在为期两年的主题学习——“古诗文大讲堂”活动感言中,学生这样写道:

“古诗文大讲堂”活动使我深深感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受益匪浅,就算毕业也永不会忘记,因为这是我最美好的时光。

——陈启航

“古诗文大讲堂”活动中,我们在台下付出了汗水,在台上绘声绘色地讲解。这次活动,让我们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胆量。用这种方法学习,从活动中找到学习的快乐和兴趣,又得到知识,不是很好吗?

——张姊彤

我为祖国五千年的文化史感到自豪,我们还自创了有趣的剧本,在学校表演呢。我不会忘记小学生涯中这次有趣的学习活动!

—— 李戈扬

这次活动让我更加喜欢古诗词了,这样的活动有意义,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

——袁正明

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四大名著,这些名著有的让我触目惊心,有的让我开怀大笑。

——王传宇泽

孩子们用他们的学习感言告诉我:他们需要的是充满智慧的“快乐语文”。

2. 主题学习,在创造中诞生。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是以“文化主题”来编排单元学习活动内容的,“文化主题”是统整单元主题学习活动的核心。单元中的“文化主题”,要么体现在同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上,表现为民族文化、现代文化或世界多样文化;要么体现在同一个单元的言语形式上,如诗词、寓言、故事、传说、小说等。

由于教材在编写时,做到了“文学审美与语言实践的有机统一”、“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统一”,所以无论是以“内容”来统一的“文化主题单元”,还是以“形式”来统一的“文化主题单元”,单元中的课文、练习和习作,不仅在内容上给学生以审美体验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还在言语形式上为学生进行习作提供了范例。

如,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第4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第6课《变色龙》、第7课《金蝉脱壳》习作2写一种小动物),是以“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为主题的学习单元。单元中的课文各有侧重,“大自然的美和法布尔对昆虫研究的执著”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和热爱大自然,“变色龙奇异外形的描写”为学生提供了写动物外形的范例,“金蝉脱壳的神奇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写动物活动的范例。四篇课文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感受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使学生学会了从动物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两方面来表达对大自然和动物的热爱,从课文的学习到完成习作可谓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再如,苏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第8课《小鹰学飞》、第9课《青蛙看海》、第10课《狼和小羊》、第11课《狐狸和乌鸦》(课后练习:续写《狐狸和乌鸦》)口语交际《对话:买文具》],是以“童话和寓言”为文学表现形式的“主题单元”,四篇课文均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创作,蕴含了“学无止境和坚持到底,认清坏人的本质和不听奉承话”的道理。该主题单元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又使学生学会了用对话进行言语表达。

以“文化主题”来编排的单元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读写结合”的语文学习情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在感知和理解中感受美,在实践和运用中进行美的创造。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纵观苏教版小语十二册教材,打破教材的单元格局,会发现有些文化主题是反复出现的,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螺旋上升的。如,在苏教版五、六年级的四册语文教材中,均有“中国名著学习”、“中国古诗词学习”、“中国国学学习”。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结合班级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不同学期中实现同一主题学习的连续性,在合理配置课内外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构成富有班级特色的“大主题学习活动”,构建富有班级特色的语文课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带着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本着“创新使用教材、促成学生主动快乐发展”的精神,我在思考中践行“点燃学生智慧的”创造性语文主题学习。

3. 主题学习,在实践中创造。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为我们“开展语文主题式学习,制定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总目标”指明了方向:“语文主题学习”要以生动有效的学习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和人文精神熏陶的同时,促成学生对语言的实践与运用。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每一次“语文主题学习”都构成了一个语文学习的系统。每一次“语文主题学习”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达成每一个“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总目标”。“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总目标”的实现,发挥了“语文主题学习”的系统功能。

基于“系统论”和“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把每一次“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总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人文精神熏陶的同时,促成学生对语言的实践与运用”。在“主题学习”活动中,通过合理开发和使用“主题单元”课内外学习资源、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开展“生动活泼”的“主题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单元主题语文学习”

在开展“单元主题语文学习”活动时,首先要研读教材,明确主题单元学习活动内容;其次要确定主题单元学习活动总目标;然后扩充主题单元学习活动资源,根据达成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或重组主题单元学习活动内容;接着,通过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层次化的主题学习活动,达成主题单元各项学习活动目标,最终实现“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总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践与运用的能力。以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为例,“单元主题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主题学习活动设计

(主题:动物与自然)

主题学习活动总目标: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运用写动物外形和活动的方法,写熟悉的小动物。

扩充学习活动资源:阅读《昆虫记》,了解法布尔;仔细观察一种或几种小动物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三、开展“大主题语文学习”

结合苏教版五、六年级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打破年级的界限,以“五、六年级教材中前后出现的中国名著选篇和中国名著阅读活动”为学生名著阅读活动的原生点(五上《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五下《阅读》和课外阅读《说岳全传》;六上有多幕剧《负荆请罪》;六下《三打白骨精》),开展“走进名著”系列活动;以五六年级教材中出现的的诗词选篇作为古诗词学习活动的原生点(《清平乐 村居》、《如梦令》、《冬夜读书示子聿》等),结合“小学生必背的70首古诗”,开展“诗词赏读”系列活动;以五六年级教材中出现的《三字经》、《古今贤文》、《论语》节选为原生点,开展“国学诵读”学习活动。

经过资源的扩充和多样学习活动的设计,两年里,在五、六年级开展了跨单元、跨学期的“大主题学习活动”——“古诗文大讲堂”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开发和整合课内外学习活动资源,课内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课外迁移的过程中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古诗文大讲堂”主题学习活动设计

主题学习活动总目标:

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古代诗词,了解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绚烂多彩;开展“诵读感悟经典”、“开讲堂当讲师”、“办小报促交流”、“写感受表真情”、“PPT再现经典”、“历史剧擂台赛”、“原创剧展英才”等学习活动,表达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培养合作与探究、实践与创新的精神,提高语言的实践与运用能力。

主题学习活动要求:

1. 按学期安排,完成三个系列活动中的必选题。

2. 按学期安排,从三个活动系列的自选题中各选一项完成学习活动,多选不限。

3. 合理安排阅读四大名著的任务,在五上、五下、 六上三个学期完成。

4. 从系列二、三自选题中选择一项完成讲师备课,可进行个性化设计,讲师备课要包括讲授内容、同学质疑、备课参考或资料来源。

5. 活动期间,班级将进行评选活动:A 古诗文背诵之星;B 古诗文大讲堂讲师;C优秀名著PPT;D故事擂台赛活动;E读书笔记;F读书小报;G优秀历史剧剧本和原创剧本;H最佳编剧和演员。

6. 完成活动感言

依据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在“古诗文大讲堂”主题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使用听、说、读、写、查、问、思、画、演等多种学习方式,能充分开发学生在“言语、逻辑、视觉、观察、交流、自知、音乐、身体”八个方面的潜在智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主题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提高学生实践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成学生主动、快乐地发展。

在“古诗文大讲堂”主题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阅读名著,还根据名著改编了剧本《关公约三事》、《指鹿为马》、《孙子练兵》、《杨志卖刀》、《吴用卖卦》,进行名著剧本表演。在阅读名著的基础上,学生结合生活,创作了原创剧本《小乌龟找工作》、《一片叶子的故事》、《海宝救地球》、《上帝与魔鬼》等,并自编自导自演“原创剧本”。在学习古诗词和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学生当上了班级“古诗文大讲堂”的讲师,并迁移模仿,不仅创作了大量现代诗歌,还仿造古体诗词创作了《渔歌子》、《如梦令》、《御街行》等,作品不求完美,但见真情。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班级博客“师生情”成为“古诗文大讲堂”等主题学习活动的交流园地,也成为师生快乐幸福学习生活的永久见证。

御街行

半边残月映湖中,

心想母校思重重。

忽抬头,只望苍穹,

繁星点点,无一相聚。

问何时相聚?

前路迢迢,

师生情谊在心间。

——张宇豪

亲爱的张宇豪:

“繁星点点,无一相聚”,博客内外,心心相映。你的才气,你的情思,永远在我们心里。

——于冬梅

如梦令

老师辛勤育才,

处处包含深爱。

只叹将离别,

不舍却也无奈。

痛哉!痛哉!

不觉心潮澎湃。

—— 庄欣雨

亲爱的庄欣雨:

正是由于有了你们,因为你们的智慧、你们的团结、你们的才情,所以成就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于冬梅

送给老师的歌

……

您是冬梅吟唱着早春的歌声,

桃李芬芳是您的欢乐,

默默奉献是您的心灵。

——王娇娃

亲爱的娃娃: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10

一、利用历史教课书目录,加强记忆

历史教课书目录是对历史教材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学生回顾已学历史知识,拓展联想思维的阵地。对高中学生来说,首先阅读教材的目录,以此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如复习《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这本教材时,教材目录共有五章十八节,通过分析“章标题”不难看出,五章内容依次讲述了世界近代史的四个时期,即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时期(14至16世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时期(17至18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时期(19世纪)、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就表明,世界近代史主要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这样学生头脑中就有了清晰的线索。再如通过分析“节标题”,其中有十二节内容讲的是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有三节内容讲的是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有两节内容讲的是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有一节内容讲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是三股进步历史潮流和一股反动逆流并存。三股进步潮流是资本主义即自由主义、民族解放运动即民族主义、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即社会主义,一股逆流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角逐,最后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通过对于教材目录的分析,同学们就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才能弄清目录之间的关系,对课本内容就有了初线条的认识,有了总体框架,就能克服记忆的畏难情绪。

二、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利于记忆

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对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分析历史现象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并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巩固记忆知识。例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本章共六节内容,如何了解各节间的关系,形成本章的历史阶段特征呢,这就要抓住一核心内容―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世界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物质基础和原动力。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了三股进步潮流,即自由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在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经济政策盛行,以英国为代表;一是在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要求进一步铲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以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矛盾,由此引发了1848年欧洲革命和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俄国、日本、德国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确立。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加紧对内剥削,导致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这一时期典型的事件有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将许多亚,非,拉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也导致资本主义殖民宗主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激化,于是被压迫民族开展了反抗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典型的事例如亚洲革命风暴。通过这样分析,同学们就对本章内容,阶段特征就把握了,这样就不难记忆了。

三、运用归纳分类法记忆历史知识

归纳分类法不仅培养同学们归纳概括能力,还能便于记忆。例如复习中国古代史,可把教材内容这样归类: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居集权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社会经济发展又可分为封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战争,科技文化等,各部分还可再细分。农业又可细分为历代土地政策的变化,比如赋税制度的演变:春秋鲁国―初税亩,中国赋税制度的开始;北魏、隋―租调制;初唐―租庸调法,中唐―两税法。分夏秋两季交税,由按丁征税变为按田亩和资产征税。宋―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由政府雇人服役),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杂税合并为一,一律折银交纳,改按丁数和田粮摊派。清―康熙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地丁银。明晰了这条线索,也就把握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和总体趋势和特点是;征收的标准由人丁向田亩、资产过渡;征收的方式由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征收的名目由多种成分转向单一货币;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定时;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发展为可以代役。通过归类,对同学们巩固知识,加强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