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课文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19 05:39:16

观潮课文教案

观潮课文教案篇1

“案例研究”在全书共有13 篇,每章各节都有编排,篇幅约占全书的1/5。可见,“案例研究”版块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根据不同“ 案例研究”内容及对学习的要求,其主要分为阅读拓展类、思考验证类、合作探究类。具体统计如表1。

一、阅读拓宽类:拓宽地理视野,激发好奇心

这类“案例研究”主要选取一些时代性、阅读性、趣味性较强的素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拓展地理知识、开阔地理视野、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好奇心,从而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和对地理的兴趣。阅读拓展类“案例研究”主要有“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美国‘生物圈2 号’实验”和“历法”三篇。在处理阅读拓展类“案例研究”时,教师可将其作为课文的延伸,让学生在学习完正文后阅读,也可以作为课后学习的材料,放在课外阅读,当然,教师要适当给予引导和点拨,激发阅读兴趣。如“美国‘生物圈2 号’实验”这一“案例研究”可作为学习正文后的阅读材料,再加上这一案例所包含的内容与我们生活的地球密切相关,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生物圈2号”实验的意义以及导致这场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在边阅读边思考的过程中开阔地理视野,增加学习地理的兴趣。然后设问“从这场实验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地球仍然是人类生存的惟一家园,我们应当努力保护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思考验证类:验证课文重点,培养思考力

这类“案例研究”主要是对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验证,是课文知识的升华和延伸,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能立即有用武之力,很好地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理念,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思考性和实践性。思考验证类“案例研究”有“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上海的‘热岛’效应”等七篇。在处理思考验证类“案例研究”时应充分与课文相应知识点结合,讲完知识点后可用相关“案例研究”进一步验证,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如“上海的‘热岛’效应”就是对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这一课文重要知识点的补充说明和验证。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可以将案例融入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同时可进一步引申,让学生思考所在的城市是否也有“热岛”效应?应该怎样缓解所在城市的“热岛”效应?经历从“课文”到“生活”的过程,这样既充实了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关注家乡、保护家乡的情感,贯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三、合作探究类:形成合作意识,提高探究力

这类“案例研究”是对课文知识的拓展和进一步升华,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要求比较高。合作探究类“案例研究”包括“ 青藏铁路”、“ 寒潮的‘ 功’与‘ 过’”和“厄尔尼诺”三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设疑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采用探究式教学,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教学“青藏铁路”,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通过报刊、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关于青藏铁路的有关资料,或者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关于青藏铁路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青藏铁路,为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做好铺垫。在课堂上,关于“修建青藏铁路的不利因素是什么?”、“修建青藏铁路对该地区有什么影响?”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每组派出代表上台发言。最后,教师再对各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这样既锻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又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身边地理问题。

四、“案例研究”课堂实施例举

1.准备与预热

在实施“案例研究”前可以让学生通过报刊、网络等多渠道收集有关寒潮的资料,在课堂教学实施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寒潮的‘ 功’与‘ 过’”的标题和相关图片实例等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案例研究上来,对寒潮有比较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做好相关知识准备,保证在教学中展开有效的讨论。

2.讨论与交流

这是案例研究的核心部分。教师应分好小组,创设讨论氛围,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大胆思考,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相互间的协作与交流。针对该案例,可以确定以下三个探究主题:①寒潮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②寒潮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③“寒潮的‘功’与‘过’”给我们什么启示?对问题①、②,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再加上小组成员的相互启发、讨论,都能进一步归纳寒潮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对问题③,学生的答案可能各有千秋。在各小组展示环节中,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答案,首先应充分肯定,以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保持其继续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各种答案的正确性,并让学生及时反思错误原因。

3.拓展与深化

此为“案例研究”最有亮点的一环,它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提升迁移知识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完成以上问题的探讨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①从“寒潮的‘功’与‘过’”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其它自然灾害?②应该怎样避免这些自然灾害的危害?回答这两个问题,不但要运用到地理相关知识,还会牵涉其它学科知识。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进一步思考,学会从图文资料中获取相关地理信息,探讨、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促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以及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4.小结与点评

观潮课文教案篇2

关键词: 当代社会思潮 思想行为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社会思潮的定义一般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情感需要和思想愿望,并有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思想潮流。转变社会思潮可以影响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影响人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发挥对社会的调控、改造和导向作用。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处于各种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容易受到各种思潮观念的影响。因此,加强研究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而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影响

1.开阔眼界,活跃思维。

当代社会思潮内容多样,形式多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对于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喜欢接触新知识的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青年学生影响非常巨大。从涉及的内容看:社会思潮可以从全世界宏观角度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构建社会的发展蓝图,分析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又有从社会微观角度讨论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有从价值伦理等角度探究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公平与正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等问题。如上所述,当代社会思潮涉及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宏、微观视角的丰富性,提出和解决问题方案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可以极大地拓宽青年大学生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对各种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引导他们积极上进,真正成为有用之才。

2.促进思考,理性关注现实。

当代社会思潮中涉及的各种理论,无论是西方的理论还是东方的理论,一般都从始于元理论的研究然后转向对具体问题的研究,风格迥然。但可以容易地得出:当代社会思潮如果被青年大学生认同后,将引起他们对社会中各种现实问题的思考。例如,某些大学生非常关注时事,并参与讨论当今各种问题,如全球化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等。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体交流和发表自己的看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表明他们的愿望。另一些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自己或者客观的角度发表看法,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中一些方案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冷静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正常现象。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各种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这些问题将变得越来越不突出。有些学生还能从西方的社会批判理论思潮中找到这些问题存在的共性,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所以,社会思潮可以促进青年学生的思考,使得其中大部分理性关注现实。

3.增强爱国心,唤醒民族意识。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意识形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向其他国家传播他们文明的过程中,有意地突出自己文明的优越性而对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文明进行妖魔化,这种状况激起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愤慨和不满。因此,摆在发展中国家人民面前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快速发展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主义社会思潮的兴起就是这种状况的反应。与民族主义思潮相似的后殖民主义思潮的眼界似乎更开阔,它意在通过揭示西方殖民者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歪曲,强调和平共处、平等对话、求同存异的重要性。受这两种社会思潮尤其是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某些大学生的爱国心被激起,与之对应的民族意识随之被唤醒。

4.增进现代意识,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目前社会思潮中的许多理论都是围绕东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展开与发展的,既包括先进的思想内容和现念,又包括落后的思想内容和落后的观念。现代意识和现念是青年大学生社会化必须获得的,具有这些意识和理念可以使得他们快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投入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与之对应的落后的意识和理念,当代青年大学生必须有效辨别,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进而成为优秀的人才。

二、消极影响

1.理想信念淡漠。

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思潮在某些程度上虽然有利于启迪大学生批判传统,发展与展现个性,但它却腐蚀心灵,限制思维,致使一些大学生信念动摇、价值观混乱、失去人生目标。反思这一问题,发现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对立面,如何取长补短,成了青年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道德荣辱观念混淆。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和相关学者的注意。受全球化的影响,西方一些文化观念伴随着市场经济流入我国,腐蚀大学生思想,冲击传统的道德观念,使得某些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不强。另外,因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范围内缺乏有效的信仰建设和伦理道德教育方法,造成某些青年学生物欲膨胀,不能有效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缺乏诚信、社会公德。再者,大学生还存在唯功利论的观念,某些学生追求实用知识,盲目热衷能对自己带来经济效益的领域,价值观发生扭曲,忽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失去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追求,造成荣辱观念混淆。

3.消费主义抬头。

消费主义思潮在当今高校校园日益抬头,一些校园中某些学生陷入了对商品符号的狂热追求,原有的勤俭节约的美德受到严重冲击,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生活奢侈、贪图享乐,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他们展现出来的却是攀比高档手机、电脑、服装等。(2)追求时尚,把消费当做是快乐的体验、身份的象征,甚至不择手段,采用违法的方式获得这些身份的象征。(3)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虽然目前大多数青年大学生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但仍然存在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或者随波逐流的现象。

三、结语

观潮课文教案篇3

《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这门学科的教学艺术就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适宜的教学环境,创设巧妙地教学情境,精心的组织主体之间活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性,是老师在教育实践中的科学展现。老师在教学中有了一定的教学艺术就会形成一种特有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老师的个性特征与自己的教学艺术结合并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后的结果。老师在思修和法律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追求艺术教学,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把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要看着虚有图表,实际上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二、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不管哪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规律和方法,很多老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方法做了有益的探讨,总结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尝试,为这门学科的教学注入了新的升级和活力,比如,活动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对话性教学法等。从教学方法这方面而言,不管是教学方法是传统落后的还是现代先进的,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整本教材的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法去完成,有的时候一个章节会需要多种的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这些都需要老师的灵活把握,融会贯通。比如,笔者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时,在绪论这一部分就采用了多种方法,先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观看大学生和高中生的生活学习片段,唤起学生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接下来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对中学到大学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变化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研究怎样去适应生活的变化,怎样转变角色等,下一步就是有个小组对本次讨论的结果进行陈述,老师进行总结,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要为学生留下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作业题。在这节课中就运用了讨论型、活动型、研究型等教育方法,学生在学习中表示出自己的看法,是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的记忆更深刻。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现实教学艺术的重要手段。

三、把握适宜的教学环境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教学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境包含教学设施等方面的硬性环境,还有学院的文化环境等软性的环境,但是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言,做好教与学这种双边关系,就是怎样把握好师生关系,通过师生的关系层面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有利于把我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是一个多因素的社会关系体系,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道德、政治经济关系,也有情感行为产生的心理关系,等等。现在的教育注重的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和学生智力的开发,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共同提高的一个过程,师生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果。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处于一种信任和平等的状态中,它所营造的教学氛围就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人格上的平等,交往是民主的,相处是和谐的。让师生的心灵相互接纳,让师生形成一种真挚情感关系。他说的宗旨是以学生自主精神为主,让他充分发展自身的人格。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关键在老师。身为老师应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转变观念,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师德素养,以过硬的素质和高尚的品格去感化学生,学生会被老师讲课魅力所征服。

四、创设巧妙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是进行艺术教学重要的变现形式,创设一个成功的教学情境可以推动一个教学高潮,让学生处在一个兴奋地状态中,呢狗狗保持一个愉快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状态可以让同学们尊素的掌握知识技能。老师在备课室设计教学高潮外,还要在讲课时可以的去引导,去创造高潮形成的条件,但是教学高潮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老师不能局限于课下的设计安排,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扑捉时机。组织教学高超的方法有很多种,需要老师去研究和制定。创设巧妙教学情境有很多种,例如,讲故事把故事中的乐趣、事情、道理融入到一起,具备艺术感染力。还有看图片创设高潮、朗诵诗文创设高潮等,但是要恰当的运用,要与教学的内容衔接,在运用的时候注意学生的反应,根据使劲情况进行调整,发挥情境教学实际作用,充分展现它的魅力。

五、案例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用社会或校园的真实典型事件作为背景材料,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设定问题,或者引导学生对材料分析时发现问题,在经过讨论,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客观的去评价他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达到教学目的,这些内容就是案例教学的含义。案例教学不是必须要灌输什么,让学生接受什么,而是通过对典型案例分析评价,让学生持有抗干扰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学生自觉地错误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案例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学求和认知规律,方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是一种与理论教学不相同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实现了学生由要我学想我要学的过程转变。这种观念的转变与学生的生活特点相符,有利于大学生摆脱以前的约束,发展自己的个性,拓展自己的思维,适应大学的生活。通过合适的案例讲解,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过的应用,下面以一位教授换偶的案件为例,这个案件几乎涵盖了法律基础课的所有知识,对思想而言,涉及到了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问题,对道德而言,是与我国传统美德相背离,违背了赎回功德和家庭美德,对于法律来说,它是不仅是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违反了《婚姻法》第四条夫妻之间要相互忠诚的原则,有违《反刑法》构成聚众罪;在思想方面来说,顾大局和讲政治是该案件判决被我们理解的关键因素。从该案件可以看出,在法律的举出上也不能抛开思想道德,因为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是一个整体,并不是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的一个简单的叠加。道德和法律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人权人道正义公平作为法律的基本原则,也是属于道德的范围,构成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纽带。

六、总结

观潮课文教案篇4

一、学习方案的设计师

好的学习方案将引领课堂有条不紊地展开,便捷高效。教师作为学习方案的设计师,应把握好两个原则:

1.精巧的主问题

摒弃繁琐的碎嚼碎问,集中凝练的主问题是打开文本最精巧的钥匙。从文题入手,例如,初读《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后,请学生给文题中的“和”字换个字,在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这样的主问题:为什么非要杀他的大黑骡子?

2.扎实的语言训练

学生的语言能力从何而来?功夫在课堂。语言能力的习得又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课课有所得,但无须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有的放矢地突破,才是最佳路径。

例如,《暖流》这篇课文的教学,利用课文表达上的特色一文本以人物对话结构全篇,扎扎实实地进行有关对话的描写训练。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步骤: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主席与同学们之间的情意融融;找到文本中表示“说”的词:问、回答、告诉,想想还有哪些词也可以表示“说”;找出“说”字之前描绘人物的词。

细心从课文中提炼了一个极有训练价值的内容———千姿百态表示说,周密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千姿百态来表示说。这是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最佳体现。

二、学习进程的助产士

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时经常运用独树一帜的“助产术”。学生心中早就藏着答案的种子,或者说“胎儿”,只是比较朦胧、模糊,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将“胎儿”生出来,虽然要经历一番“阵痛”,但这是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的结论。教师的助产术一般有以下几种基本方式:

1.情境创设

或以动态影像视觉冲击;或播放音乐打通情感路径;或用语言铺垫、背景资料链接、巧设悬念等,其目的是缩短时空距离,弥合情感间隙,形成与文本匹配的心灵感应场。

2.角色换位

让学生换位思考,浸润文本,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将文字与生活、将阅读与人生有机串联。这种角色效应不仅有助于切记体察,设身处地感受、体验人物遭遇,更有助于文本外在语言形式的内化,潜移默化地遵循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关注文本内容,关注文本表达。

3.浸润文本

“你是怎么想的,请在文中找到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赏析下面一段话,可以抓住某些关键字词,甚至标点符号,也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可以给它换个词吗?联系上下文,你觉得这个词可以删去吗?”学生的感悟不能架空、笼统、含糊,要为其思维找到抓手,让思维向广阔纵深处掘进,必须触摸到作者的脉搏,与文本深层次对话。

只有浸润文本,潜心涵咏,在具体的语境里、在字里行间游走,读一读、品一品、比一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才能把握文本内涵。

三、学习情绪的观察员

儿童与成人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思维的情感色彩。

1.掀起高潮

小说、戏剧的情节往往扣人心弦,一波三折,最终达到高潮,令读者、观众屏息凝视铭记难忘。所以掀起一堂课的高潮才能在学生心湖上泛起涟漪。

2.张弛有度

课堂节奏犹如音乐旋律既有高潮迭起又应有平静舒缓,才能蓄势待发。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将课堂奏鸣曲演绎得宛转悠扬。

课间活动量大,一上课难以入境;课堂即将结束,学生思维消耗大,出现疲惫状态:不妨放慢节奏,或安排较静的活动,如写字、默写、练习等;或插入一段轻松幽默的笑话,猜个谜,唤起学生的注意。

四、学习之旅的分享者

观潮课文教案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本色语文

怎样上好语文课,我每天都在思索。正值年轻,赶点潮流,对这理论那模式亦步亦趋,来点标新立异,对这理念那网络,尝试尝试。驱除浮躁,静下心来反思,某一天忽然悟出――本色语文、语文本色,才是语文的真境界。

一、网络教学能替代文学原著的阅读吗

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改变了人们教育观念的同时,也改变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教学方法,毋庸置疑,网络课有它的优势,以图象、活动画面、音响效果等的直观,能突出形象,强化感知,因此受到学生的喜爱,但与此同时,网络教学隐藏着它很多的遗憾:

1.预设程序替代了教学机智的发挥

进行网络教学,教师往往要预先制作多媒体课件,而多媒体课件又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在课堂上一一呈现出来的,所以课堂教学无法随意改动课前已经制作好的课件,于是教师在讲课时,只得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导到设计好的答案上来,而语文教学,其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的过程千变万化,学生的学习不是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由知之甚少发展为知之甚多的过程,而且语文本身答案的丰富多彩这些都决定了必须要发挥教学的机智,随时对预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灵活调整。因此,这个矛盾带来的结果只能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2.图象的唯一性替代了想象的丰富性

语文学习主要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这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细微的体验和理解,通过阅读想象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果把看图象代替对语言文字的想象,势必让唯一性替代了想象中的丰富多彩,有人在执教曹禺的《雷雨》一文时,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然后直接根据剧中的镜头来分析人物形象,完全脱离文本,而事实上这已是导演的二度创作,他们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某一导演心中的周朴园和繁漪,而不是原著中的人物。

3.人机对话替代了师生的交流

有教师利用网络课件教《记忆》,除了只有两句话的一个简短的开场白,整堂课埋头于计算机屏幕前,学生也是在手忙脚乱地转换计算机的不同界面,5秒钟就能说清楚的一句话则需要花上10分钟的打字时间,而教师上课时因受课文、学生感染不断变化的神情、声音、姿势和学生学习时所获得的情感都消失在计算机的屏幕前,没有了情感的流露,思想的碰撞,言语的交汇,有的只是“嘀、嘀”的鼠标点击声和“嚓、嚓”的打字声,对一节语文课而言,真的缺少了最宝贵的东西:声音和情感。

中学课本和读本中的著作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它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言简意丰,言简意深,比如说《荷花淀》中的“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胡同文化》中的“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样的语言只能靠自己的品读才能体会,也只需在一杯清茶、一本带有油墨味的书、一盏清灯的环境里才有感受。所以,网络的千变万化是替代不了学生对原著本身的阅读的。

二、串讲点评能替代古诗文的诵读吗

字词讲解,分解语段、句子解析、归纳主旨、分析艺术特色……老师太“清醒”太“明白”了,而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是运用耳朵仔细地聆听,运用脑筋乖乖地证实,运用笔忠实地记录,这种情形,后现代教育学称之为“颈部以上的学习”,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依葫芦画瓢式的懒惰用脑活动”,这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有口无心”、“无动于衷”或“三心二意”也就成为平常事了。

教学的目标不只是客体意义上的“知道”,而且是主体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这就需要学生调动所有的肌体感官去感、说、动、做……让语文融入学生所有的感觉之中去。

读,是不可或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诵读中以模糊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其具体表现为对文字的“意会”,是一种“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领悟。

投入地读一读曹禺的《日出》,就能感受到30年代初中国大都市醉生梦死的“有余者”和备受欺凌的“不足者”一起在生活旋涡里挣扎的社会图景;投入地读一读沈从文的《边城》,就会发现一种特异的,出现在湘西边陲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态;投入地读一读钱钟书的《围城》,就了解到了抗战初期上层知识分子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

大声地读一读,请学生感受:“杨柳依依”、“在水一方”的凄迷的《诗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拙的魏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雍容的唐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绮丽的宋词以及“在熟悉的事物面前,忽然感到的陌生,将宇宙和我们断然地划分”的朦胧的现代诗。

反复地读一读,请学生品位: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郁达夫的文字是水墨,意韵深厚;张爱玲的文字是油画,色彩浓烈。

三、哄闹的集体讨论能替代学生个体思维的“潮起潮落”吗

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美其名曰:集体讨论、开拓延伸……闹,反而使课堂沉闷,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

不要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要相信内心的“潮起潮落”才是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

1.要给学生“倾听文本”的时间

阅读文章首先要学会倾听。认真倾听作者在说什么,听清楚作者的原始意图。别一拿起文章就想: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作者说的正确还是不正确?这些都是真正“听”清楚以后的事。我们首先是了解者、学习者、吸收者。在课堂上学语文,尚未听清楚就评是说非,这正是造成学语文困难的重要原因,也不要尚未听清楚,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大量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的要义,在于从文本中获取知识、接受熏陶、产生启迪,然后在自己已有知识情感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丰富情感体验,通过作品的知识情感激活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优秀的作品不仅有效信息量大,更重要的是思想、情感极具启迪性和感染力,只有先使自己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积极的思考者,理解、领悟了它,才能思维活跃,情绪积极,而这样的发散,才是符合认识规律的,这样的发散,才是实在而有效的,这样的发散,才是睿智和可持续的。

2.要尊重学生思维的“潮起潮落”

上课时,老师向学生追问答案,学生迟迟不能“贡献”出来,只好自己报告给他们;分析作业时,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没有摸索到出题人的意图,经常会答非所问,老师也会厌烦起来,索性一股脑儿地拿出精致无比的标准答案……凡此种种,老师都只是顾及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此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懒于思考。既然老师最终都会说出答案,我又何必辛苦呢?我的想法再怎么惊人,还不是照样被老师枪毙?自己又何苦来着?

3.要学会等待

当你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不要急于自己解答,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而思考需要时间;当你讲解了三遍、五遍,学生仍然听不懂时,请不要生气,你要从这不懂之中看到学生的思维其实正在默默地拔节生长;当课堂一片沉寂时,你千万不能失望,要静下心来,去倾听在那沉寂中涌动着的思维的洪流。如果在等待之后,学生还处于“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未达”的愤悱状态,教师再对其疑点、难点相继点拨、指导,你要明白这时才是思维的最佳状态,它只存在于思维潮起潮落的不断拓展和延伸中,而非完美精致的答案中。

观潮课文教案篇6

小学语文 学习方式 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所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把握课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对学习的有效感悟,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基本知识的传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过程与方法的形成。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谈一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景,优化教学环境

新课程实施以来,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兴趣的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去思考,去探求,整个课堂也是积极有效的。在学习兴趣的引领下,才能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必须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创设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这样让课堂“活”起来,学校效果也会比较明显。

比如,在讲授《观潮》这一课时,许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并不能亲眼见过波澜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只凭朗读课文,很难唤起学生对这一天下奇观的向往,他们也不能直观的想象到江潮的雄伟壮阔。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在上课时,给学生播放大潮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江潮的壮观,江上闷雷滚动,而后变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响,目睹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继而又如同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的磅礴气势。这样一段资料,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孩子们就已陶醉、震撼于这动人心魄的大潮之中,他们不但在兴趣盎然中整体感知了课文大意,而且对新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自己有效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的两个方面。

同时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同时也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方式,也要转变教学理念,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应该发挥主导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适时适当的转变角色,由传统的主导地位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及时指导和答疑解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解决问题,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越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明显。同时,也表明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创设问题情境,多引导,不要直接揭示答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新课程刚实施以来,教师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习惯为学生包办所有的教学,使得学生不但手懒,而且脑子也懒,一看较难的题目不思考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多思考一下,问题也就解决了。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同事要善于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让学生自己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才能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后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课后反思是课堂教学后必然要做的一项活动,无论教师备课如何充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只有有效地落实课后反思,才能提升教学质量。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效果做出回顾和品评,从而从反思中求发展。课后教学反思既是促进教师自觉形成教学内省力的一种方式,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经途径。课后教学反思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之后的一个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应从课堂评价、问题反馈、教学效果等三个方面入手,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过程,促使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评价,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另外,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符合课改精神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有效性是不是能够实现,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否发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参考文献:

[1]欧阳芬,王海燕.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问题.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9.

观潮课文教案篇7

[关键词]乡镇中学;高素质;化学教师;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4-0014-04

长期以来,我们针对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教育素养不高、眼高手低、创新意识薄弱、不愿到乡镇中学工作,以及师范教育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等突出问题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高素质乡镇中学化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是从三个维度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并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中的。教改成绩:按每百名学生计,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科教论文19篇、获省级以上师范技能及科技创新竞赛各类奖励29项;连续8年学生初次就业率达93%,在乡镇中学任教人数比例达76%;韩山师范学院(以下简称“韩师”)化学专业已成为广东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粤东欠发达地区化学教育发展的支撑力量。

一、人才培养定位[1-2]

我国有2600多所高校,在校生2980万,每年毕业生600万。“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劳动力2500万,实际安排1200万。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多数毕业生的理想就业地区在县级以上城市,很少有人愿意到乡镇,这就形成英雄无用武之地与“用武之地无英雄”的怪圈。为此,我们坚持“面向乡镇基础教育、服务乡镇基础教育、研究乡镇基础教育”的理念,逆势而上,将人才培养目标锁定在为基层中学尤其是为乡镇中学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践型、创新型师资。

图1“1+2+1+X”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

“1+2+1+X”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模式(见图1),它瞄准高素质乡镇中学化学教师这一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为依托,重点从知识、情怀、能力三个维度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并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核心是文化育人。[1-3]知识是学生将来从事乡镇教育工作的前提,主要由通识知识、化学知识及教师教育知识组成;情怀是学生献身于乡镇教育的动力,主要由情感、态度、价值观组成;能力是学生从事乡镇教育的核心要素,主要由化学技能、师范技能、创新意识组成。

“1+2+1+X”中的“1+2+1”是指人才培养方案的“1+2+1”,前面的“1”是指用累计1学年的时间学习包括“两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生命教育”等通识课程,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中间的“2”是指用累计2学年的时间学习化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后面的“1”是指用累计1学年的时间学习教师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理论及教育能力。

“1+2+1+X”中的“X”是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专题网站学习、区域文化与化学文化对接学习、实习支教,还有学生协管实验室、“轮流蹲组”及“全程教育实践+竞赛”等活动。

三、人才培养做法

(一)统一认识,落实思路[3-4]

首先,组织学习,统一认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其次,邀请中学教师、教育专家与我们一起研讨改革方案的可行性;最后,针对教师在改革运行过程中的模糊认识及困惑,利用我系承担“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广东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契机,设置28个子项目进行专题研究。

(二)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纵观各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模仿重点师范大学,课程设置又与综合性大学雷同: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课、化学课的比例均超过2/5,教师教育课主要为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所占比例不足1/5。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我们按照三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增开教师教育课程,并将通识、化学、教师教育课的比例调整为1∶2∶1(见图2)。通过“1+2+1”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来实现强化学生教育理论,提升学生教育素养的目的。[4]

图2课程结构比例控制示意图

(三)培养高尚的乡土情怀

1.建设专题学习网站

首先,利用乡土资源,将7次受到邓小平接见的当地教师丁有宽一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事迹做成网站内容;其次,面向乡镇中学建设化学实验演示视频网及化学教学资源网;最后,建设化学论坛、粤东中小学校本课程网及邮票上的化学史专题网,方便学生与乡镇教师互动,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区域文化与化学文化对接[1-2,5]

潮州文化由工艺、陶瓷、凉果、功夫茶等组成,与化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开设陶瓷材料、茶叶生物化学、烹饪化学、食品化学、果脯加工等特色课程,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的科研,如低温陶瓷的烧制、减水剂技术、污水的催化湿式氧化等,做到化学教学蕴含区域文化,区域文化融入化学教育;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用化学方法对潮州工艺、陶瓷、凉果、功夫茶等文化进行整理,并开展以区域文化为背景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掺稀土蓄能发光陶瓷釉料的研究、黄皮五指毛桃的研究与开发、潮州凤凰茶硒含量的测定等,使学生认同乡土、热爱乡土。[6-11]

3.顶岗实习支教

顶岗实习支教是新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反响很大。2011年,我们安排71名学生到归湖中学、文祠中学、凤凰华侨中学、凤凰中学、饶平东山中学、饶平新墟中学顶岗实习支教,2012年又安排68名学生参加。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对乡镇教育事业的感情更深了。

(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1.多措并举,互利共赢

教改前,我们仅强调为学生解决问题,忽视为教师创造价值,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难以做到位;教改后,我们采取多措并举,互利共赢的方法将该项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做法:(1)实验室开放管理,采取教师主管、学生协管的方式,这既保证了教师的正常作息,又锻炼了学生管理能力,还降低了管理成本;[3,12](2)开展“轮流蹲组”活动,设立暑假小学期、创新基地和测试基金项目,为教师配备科研助理等,这既增加了学生课外科研时间,又为教师找到了科研助手,还可为部分教师解决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1,12-13](3)将各级创新性实验(实践)项目统一纳入“综合提高实验”的正常教学计划管理,不再让学生反复地做同一性质的实验,对学生而言实现了兴趣及时间的自主,对教师而言实现了将自己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成果,不仅解决了以往大型精密仪器安排不过来的问题,而且对教师业余时间的付出也给予了肯定。[2,14-16]多措并举,互利共赢的做法非常有效,广东省高校化学化工实验技能大赛共举办四届,韩师化学专业学生取得2项特等奖、7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的好成绩,学生不仅在中文核心期刊而且也有教研作品发表,如《微型化学实验仪器与手持技术设备结合的可行性及其初步实践》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全程教育实践+竞赛”活动

图3“全程教育实践+竞赛”活动

“全程教育实践+竞赛”活动(见图3)是专门训练学生师范技能的平台。[4]通过它,学生学习有一个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融合的过程。“全程教育实践+竞赛”活动将教育实践贯通整个大学过程,大学四年实行不同的教育实践内容并通过竞赛来调动学生教育实践的积极性和持久性。自2005年以来,化学专业共举办了47场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丰富多彩的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达到了激励学生的目的。例如,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共举办三届,我们参加了第二、三届比赛,获得特等奖3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77项、三等奖30项的好成绩,为各高校所瞩目。

四、人才培养成绩

(一)学生创新意识、专业技能显著提高

自2005年教改以来,化学专业学生获创新性实验(实践)项目共191项(部级项目9项);以第一作者共168篇(中文核心期刊24篇);参加省级以上专业技能比赛共获奖257项(师范技能奖137项)。2011年化学系获学校考研先进单位;2012年学生党支部获全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从图4可看出教改前后学生创新意识、专业技能的显著变化。

图4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发表

论文及获省级以上技能奖情况

(二)学生愿意在乡镇中学工作,素质高、社会评价好

自2005年以来,化学专业毕业878名学生,其中670名在乡镇中学任教,占毕业生总数的76%。在粤东教育信息网上,韩师化学专业毕业生的上岗率总是名列前茅。据初步调查,在韩师化学专业毕业生中现已涌现一批初露锋芒的乡镇教师,他们或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或被评为优秀教师,例如:汕头市潮阳区金堡中学陈炜彬老师毕业7年获奖19次,在承担广东省新课程化学优质教学联合课题的研究中被评为科研优秀教师;普宁华侨中学张庆彬老师毕业5年获奖11次,被评为普宁市优秀教师;潮阳林百欣中学郑童霞老师毕业5年获奖24次,被评为学校先进教师;深圳市留仙小学谢臻园老师毕业3年获奖30余次,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优秀科技辅导员”;洪仰纯、郭溜聪、杨晓婉等老师毕业当年就获潮州市、潮安县青年教师教学观摩赛一等奖及所在学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潮州华侨中学评价韩师化学专业“近年培养出

来的毕业生多数到乡镇中学担任化学教师,他们能做到爱岗敬业、勤奋工作、虚心好学,既有实干精神又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既能胜任教学工作又能结合实际开展教研活动”;澄海区东里镇第三中学评价韩师化学专业毕业生“都具备化学教师的五大基本功,会备课、会说课、会上课、会评课”;潮安县凤凰中学评价韩师化学专业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特别是为乡镇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揭阳县蓝田中学评价韩师化学专业毕业生“能用、好用、耐用,肯干、敢干、能干”。

参考文献:

[1]衷明华.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特色专业建设及初步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

[2]衷明华,等.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建设化学特色专业[J].广东化工,2012(6).

[3]衷明华.加强专业建设,凸显潮州地方特色[J].广东化工,2009(1).

[4]衷明华,等.地方高校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践[J].广东化工,2011(2).

[5]严赞开,等.发挥区域文化在人才培养中作用[J].广东化工,2012(9).

[6]衷明华.大学化学研究性学习[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7]陈壮强,等.掺稀土铝酸锶基质的制备及XRD表征[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4).

[8]郑苏珠,等.低糖黄皮果脯的开发与研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

[9]黄易娜,等.五指毛桃保健果冻的研制[J].食品科技,2009(1).

[10]张明辉,等.五指毛桃软糖的生产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1).

[11]黄晓捷,等.潮州凤凰茶硒含量的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1(31).

[12]黄俊生,等.师范特色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

[13]周燕芳.“轮流蹲组”实践对化学师范生就业的影响[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4).

[14]陈春明.综合化学实验设计――高取代度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絮凝性能测试[J].大学化学,2009(5).

观潮课文教案篇8

一、利用新颖有趣的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设计导入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需求,精心准备课堂导语,引导学生快速走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下面老师会带你们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此时学生往往精神大振,纷纷提出问题:“老师,你要带我们去哪啊?”然后教师顺势在黑板上书写“桂林山水”四个大字。学生们恍然大悟:“哦!”接着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桂林在哪啊?”此时教师再顺势引导:“桂林在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那里景色优美、风景迷人、有山有水,如果你们想一睹桂林山水的美景,就跟随作者一同来领略它的风光吧。”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大增,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一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氛围,于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与作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事先准备好的潮声的录音,使学生感受一下海潮雷鸣般的响声。接着告诉学生:接下学习的是具有专长“天下之奇观”的钱塘江潮水的景象,大家可比较一下,我们所听到的潮声和作者描述的声音相不相同。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地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重要的特点就是插图比较多。这种插图的设置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加形象和直观,其作用就是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学生看到插图就会对课文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加之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解析插图中的内容,那么学生就会有更大的兴趣,并且在教师继续讲课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过实际的教学内容中包括了很多的插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挑重点的插图作为讲解的内容,同时要结合教材的要求,将课文内容与插图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要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点拨学生的思路,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教师可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五、开展正确的学习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观潮课文教案篇9

改革开放和加入WTO对我国贸易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16年,我国货物贸易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701.1亿美元。然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短期国家利益刺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推动自由贸易和经济一体化方面表现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角色错位,发达国家寻求享受国际治理的权利但拒绝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同时,我国经济开始步入“成长的烦恼”,能否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争论巨大的问题。显然,发展贸易仍然是我国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的教学实践在我国贸易长期快速发展、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巨额贸易顺差的背景下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教学言语体系,比如: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自由贸易、经济一体化、国际资本流动等。然而,在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冲击下,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语言体系和范式跟不上最新发展等问题。本文对近年来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思潮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结合国际贸易教学中有关贸易保护方面的体会,就涉及的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合理分析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1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与历次贸易保护主义的区别

(1)本轮贸易保护主义的推动主体不同。传统贸易保护是落后工业国或农业国为保护本国产业提出,所以常常是由发展中国家或在产业领域处于相对落后地位的国家提出,发达国家处于开拓世界市场的需要常常倡导自由贸易,致力于推动经济一体化,但这一次的贸易保护主义却是由美英等最发达国家推动实施的。

(2)本轮贸易保护主义涉及更为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以往的贸易保护主要从经济利益出发,较少涉及政治关系,现在的贸易保护不仅基于经济利益,还涉及政治博弈和文化因素。从全球治理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希望在不承担过多国际义务的情况下享受最大的全球治理权利,掺杂了较多政治目的,尤其是出于对中国崛起的遏制需要,采取了较多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

(3)本轮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特征不同。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抛弃了“自由贸易”这个基本分析框架,反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比如“脱欧”事件),只强调权利而不愿意承担责任(比如修筑美国与墨西哥边界的墙,宣称成本要通过向墨西哥征税来补偿),力图绕过全球正式组织治理的约束,赤裸裸地宣扬贸易保护。简单粗暴是本轮贸易保护的特征,“破窗理论”效应不断凸显。

2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贸易课堂教学的挑战

(1)传统贸易教学注重WTO等全球正式治理组织的介绍,强调自由贸易和经济一体化,对新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介绍较少。国际贸易理论是在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大思潮间展开,自由贸易起源于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贸易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各国收入水平,促进各国经济发展。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则源于重商主义,经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发展成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在传统的贸易教学中,一般基于自由贸易的基准框架、从正式组织治理视角进行分析,对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潮认识不足,尚未纳入课程教学实践,因此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2)教学实践中较多注重绿色、技术和环境等非关税壁垒,然而当前的关税壁垒卷土重来,贸易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传统理论对此关注不足。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国际贸易增速在2009―2015年间为3%,2016年为1.7%,预计2017年世界贸易的增速为1.8%~3.1%,贸易增长陷入低迷,原因之一便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不断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破窗效应”不断呈现,逆全球化行为暗流涌动。2016年英国的“脱欧”公投、特朗普宣布退出TPP、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及美国对边境的税收计划等,表明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盛行,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在非关税壁垒泛滥时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非关税壁垒等技术性手段对贸易的冲击方面,显然是舍本逐末,未能正本清源。

(3)关于当前新形势下的贸易保护主义视角的案例教学和讨论还比较缺乏。近年来,我国在发达国家的投资并购失败案例大大增加,投资风险高企的原因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不无关系。发达经济体为应对经济低迷,在本轮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纷纷启用贸易保护手段,导致我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并购屡现失败案例,比如:中航油投资期货、上汽集团并购双龙、中铝公司介入两拓合并等失败案例。目前,此类案例在贸易教学中还比较缺乏,亟待更新。

3 贸易保护主义新动向下的贸易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1)关注当前贸易措施实施动向,把握教学内容更新。国际贸易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是服务于实践的。国际贸易的教学一方面要为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从理论上找到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更要把适宜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不能长期停滞在固有的教学方法、教学领域和教学手段上,要关注当前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及其思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新动向,及时更新国际贸易的教学内容。

(2)配合大学生“挑战杯”和课程论文对当前国际贸易动态进行调查。“挑战杯”是为了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积极发展,发掘一批在学术上有潜力的科研人才。国际贸易的课程论文是应用所学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方法来写作论文,篇幅短、选题热,通常针对国际贸易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点进行深入阐述,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该贸易理论假说,帮助学生拓展对贸易理论的理解和思考。把国际贸易的理论教学与大学生“挑战杯”活动和国际贸易课程论文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系列研究和思考,对当前贸易保护的形势、思潮和我国破解贸易保护主义的动向进行深入思考,最大限度地达成贸易教学效果。

(3)在贸易的课程体系中,要适当增加“互联网+”模块,关注跨境电商平台在破解新贸易保护中的作用。当今社会的“互联网+”和跨境电商平台越来越发挥其独有的优势,使得人们能够突破传统实体经济的范畴,将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破解新贸易保护开辟了新路径,因此我们在国际贸易的课程体系中,要适当地增加“互联网+”模块,提醒学生关注跨境电商平台,以便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顺利快速地融入工作,发挥专业所长、避之所短,以促?M贸易的平稳快速发展。

(4)加大学生对投资并购失败案例的收集和研究。当前我国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的投资并购失败案例很多,我们要利用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对相关的案例进行系统的收集,分门别类进行研究,重点探讨失败的原因、过程和经验教训等内容。

观潮课文教案篇10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便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帮助教师更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以《桂林山水》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向学生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提升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理解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与依恋。于是教师可以先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同学们说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再接着引导:“那不如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桂林山水的美景吧。”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几张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这些美丽的风景,学生看到这些直观的素材,想对桂林山水有更全面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主流的学习模式,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知识深处进行思考与感悟,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就以《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将圆明园毁灭的事件还原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从知道历史中深受启发,感受到其中的悲愤之情。于是教师在课堂上,绝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理论知识,而要进入到文章中感悟理解其中的情感,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交叉分组,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完成探究性学习。在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师给定的学习导案进行思考,不断从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刻了解这一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仿佛亲身经历了这件事情。教师还可以借助其他的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接触到其中的史实,引发学生的共鸣。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深入思考与探究,理解文章的情感与内涵,从而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三、应用高效的辅助工具

在现代教育的理念支持下,诞生了一批高效的辅助教学工具,教师利用这些辅助工具可以显著地提升教学效率,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辅助工具将这些抽象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就以《观潮》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将钱塘江大潮的各种形式、各种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及对各个时期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但是很多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对于文字表达的内容不能够有效地理解,于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从多方面加入多样化的素材,将那样的情境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比如在潮起时,各种景物的姿态以及来潮时的声音,都能够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到潮起的高潮时,教师可以将那一个磅礴的气势更形象的表现出来,学生能有一个更直观的理解,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阔。通过这样的方式,高效的运用教学辅助工具,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直接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组织丰富的学习活动

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但是仅仅依靠简单的理论教学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学习活动。比如为了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以将教材中适合表演的体裁进行简单的改编,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将文章呈现出来,教材中有着很多童话题材的文章,有《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的排练。在排练课本剧的过程中,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故事的情节,同时能够锻炼学生了表达能力。再比如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物体,让学生用文字的形式将其刻画出来,从而让读者有一种见字而见物的感觉,用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组织丰富的学习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拓展课外的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