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练习题十篇

时间:2023-03-31 13:11:44

大气压强练习题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1

关键词:液压与气动 微课 翻转课堂

一、微课与翻转课堂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宿舍或课外观看视频里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

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微课+翻转课堂”实施策略

笔者在2014至2015学年第二学期的授课中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两个班级尝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授课,以探索机电专业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的新模式。

1.《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特征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是高职机电和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教学目的是掌握液压、气动传动工作原理等必要的理论知识;熟悉液压、气动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与性能;掌握液压、气动典型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与特点;能够读懂液压、气动系统原理图等。

2.《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达预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授课对象是大二的学生,近几年来,高职学生的生源素质每况愈下,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得不到个性化发展。

(2)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先是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操作演示,学生再操作练习。课堂上学生操作练习的时间少、师生互动欠佳,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强。就液压与气动技术这门课而言,基本概念模糊,各种阀类元件结构复杂、工作过程抽象、元器符号众多等,更是使得上述现象变得突出。这其中固然与高职学生基础有关,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液压与气动技术这门课教学模式与体系出现了的问题。

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中的实践

1.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单,制作微课和编制微练习

根据《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目标对课程分解成相应的微单元。即分为机床工作台液压系统、动力滑台液压系统、起重机液压系统、自动分拣机构气动系统四个单元。

对每个微单元进行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前要完成的任务。任务单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任务、练习题、学习反思等。

对每个微单元进行微课制作。首先明确教学内容,把握相应微单元的知识点和重难点。接着整理教学资料,寻找媒体素材。把微课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然后设计教学过程结构,最后制作微课。

对每个微单元编制微练习。微练习的难度和数量应当合适,让学生有耐心、有兴趣做下去。

2.课前微课学习

本课程包括4个微课学习过程,每个微课学习有两个步骤,即观看微课和做微练习。教师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的要求观看微课视频,然后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微练习。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如建立QQ群、微信讨论组、数字化校园等来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微课视频、教学课件、学生工作页等学习资源,还可以线上答疑解惑,学生可以上传作业、提问求助、问题讨论等。

3.课堂教学实施

课程教学主要在实训室完成,这样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自己动手,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先对学生课前观看微课、做微练习反映的问题进行答疑,然后根据微单元的知识目标完成练习等课堂活动。在翻转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小结

基于微课的液压与气动技术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时代需求。翻转课堂注重了学习过程,更加注重学习者自主学习习惯、协作学习精神的培养,课堂中为学习者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教师和同伴沟通交流,以协作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并可以在协作的过程中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性思维。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文涛,张新明.基于微课程的电子课本内容整合及其教育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2

关键词: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对策,维护,保养,检测

 

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有毒、有害气体,这些有毒、有害气体随时可能危及员工的生命安全。如何正确使用防护器具、免遭职业危害,就显得十分重要。个人防护器具当中,有过滤式和隔离式两类。与过滤式防毒器具相比,隔离式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具有安全性能高、质量好等特点,正确使用它,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在与有毒、有害气体的日常接触操作及抢险救援当中都离不开它。

1、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使用现状

中石化济南分公司现有两个品牌的自给式正压空气呼吸器,分别是依格和德尔格。这些呼吸器,一部分配置在在消防队,另一部分配置在各有毒、有害岗位。消防队每季度负责培训一次,各有毒、有害岗位的安全管理人员每月对其员工培训一次。但是无论是在石化总公司还是在济南分公司组织的安全大检查当中,在检查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佩戴情况时,总发现存在两种结果:一种是有些员工佩戴得非常熟练,即可以在10秒左右将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准确佩戴完毕,而另一种是有些员工佩戴时非常困难,存在许多问题。

2、 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使用前期存在问题及原因有以下几个

2.1 对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一些员工,安全、忧患意识淡薄,总认为事故离自己很远,发生在别人、别地的事故与自己无关,班组安全学习时也抱着应付的态度。对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培训及佩戴很不重视。实际上石化企业生产过程使用和产生的物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安全隐患多,随时都会危及到自己的人身安全,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才能将事故防患于未然。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是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有效的装备之一,关键时刻迅速、正确使用它,就会为自己多一份安全的保障。

2.2 没有落实使用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具体措施

有些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对现场装置的生产安全、设备运行安全非常关注,而恰恰忽视了一些细枝末节,自给正压式空器呼吸器就是一个特别突出的例子。与大装置、大设备相比,它小的不显眼,与装置现场规定的每日巡检、及时调整操作等比起来,空器呼吸的佩戴练习就显得不那么被重视。科技论文。与生产装置的操作复杂性相比,自改正压式空器呼吸器的佩戴要简单的多,这些单位的员工不会熟练使用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在管理方面是:没有将使用空气呼吸器的具体措施落实,即不提出严格的使用要求,或者是有严格要求,但没有做到监督、检查、考核。在员工方面:有些员工对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培训很不接受,不配合,认为走走过程即可,自己看看、听听就可以会用;实际情况是眼高手低。也有的当时勉强过关,但以后就不再进行使用练习。

2.3 上述问题相应对策

(1) 提高对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重要性的认识

利用班组安全学习等机会,采用事故案例分析等办法对员工进行安全风险宣传和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从而提高对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重要性的认识,使员工由被动接受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培训,到自觉加强学习和使用练习。

(2) 落实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使用具体措施

消防队和有毒、有害岗位安全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员工使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具体情况,对使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不熟练的员工,可以采用增加培训次数,拓展培训内容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并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监督他们反复进行使用练习,直至每位员工都能熟练使用。

3、 员工佩戴使用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过程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

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佩戴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结构、原理不清楚;佩戴程序不熟悉,特别是呼吸阀不会安装。

3.2 原因分析及对策

(1) 了解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结构和原理

有些员工认为只要按照培训人员交给的操作去做,会使用即可,没有必要了解那么多,但是如果对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结构、原理不清楚,配戴使用时就很容易进行错误操作,有时甚至会损坏部件。理解原理、了解结构就会加深记忆、练习佩戴使用时也会做到心中有数。

中石化集团公司济南分公司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既有旧的依格品牌的,也有新购置的德尔格品牌的。

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当中,不同的品牌,结构略有不同,但用途基本相同。随着科技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构件质量越来越好,操作起来也越来越简单。其基本原理是:当打开空气瓶阀时,储存在瓶内的高压空气通过瓶阀进入减压组件,同时压力组件显示空气瓶压力,高压空气经减压后输出0.7兆帕的中压,中压空气经中压管进入安装在面罩上的供气阀,提供足够流量的空气,同时保持高于环境大气的压力。当使用者正确佩戴好呼吸器时,第一次呼吸时将自动激活供气阀。当呼气时供气阀关闭,呼气阀打开,呼气完毕,呼气阀关闭,准备下一次吸气。使用过程中面罩内的压力始终大于外界气压。

(2) 了解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使用程序和步骤

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使用应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在实际佩戴操作时,有的员工佩戴好后打开气瓶检查压力时,却发现气瓶压力很低,无法使用,这在处理事故时,将贻误时机,给员工人身安全及生产安全带来很大隐患。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员工不清楚和忽视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使用程序和步骤。

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使用程序包括使用前日常的检查程序及佩戴使用过程中的步骤。使用前日常的检查程序包括: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气瓶的压力以及检查报警哨是否好用,每一步检查步骤都必不可少,否则轻则会影响其以后的使用,重则酿成事故。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在佩戴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具体细节上的问题,以下按照佩戴步骤进行分解说明。

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佩戴时的步骤:

第一步:背戴气瓶,整理配带。

背戴之前,先根据自己身材调整肩带,腰带至合适松紧为止。但有些员工往往不进行这一步,等到勉强背戴气瓶上身时才发现调节起来很困难,既费时又费力。日常佩带练习时,必须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第二步:将瓶阀完全打开,检查气瓶压力。

气瓶压力不足满压的80%时不能使用。在佩戴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时,有些员工往往不将瓶阀完全打开,这是不正确的操作。只有瓶阀完全打开,压力表显示的压力才是最准确的。检查完毕,关闭瓶阀。

第三步:佩戴面罩

佩戴面罩时在调整带子时,应将带子尽量平行头部往上、往后拉,但有些员工拉带子时,往头部外斜拉,这往往要用较大的力,也效果不好,有时会将手接触地方的带子拉断而损坏面罩,影响以后的使用。有些女员工头发多且乱,拉带子时,有时头发缠住带子,很难将带子拉紧,这都影响面罩的密封性。女员工头发必须梳理整齐、将其理薄。男员工不得留胡须。

第四步:检查面罩的密封性

用手按住面罩的接口处,通过呼气检查面罩密封是否良好。否则再收紧头戴或重新配戴面罩。实际操作时有些员工将这一步省略掉,直接进行下一步操作,为防止留下安全隐患,这一步检查必须进行

第五步:安装供气阀

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很多员工由于带着面罩不方便操作,平时又缺乏练习,很难将供气阀接到面罩上,老式依格牌安装较简单,但其结构、式样落后已将淘汰,新式的德尔格牌较先进,但安装时要把握插入角度,及插入的深度,很多员工实际操作都有困难,这些员工平时对其结构不了解,供气按钮、泄压按钮分辨不清楚、插入步骤不了解,往往戴不上去,拿不下来。这些员工平时应该加强对结构的了解,多加练习。不存懈怠心理,才能做到熟练佩带。

4、 对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

在日常使用中,空气瓶应避免激烈的碰撞和与尖锐物摩擦,否则轻则导致气瓶损坏,重则导致爆炸,德尔格碳纤维复合气瓶应放在专用保护套中,防止磨擦损坏瓶体。背架与背带在使用时如被淋湿,应拿到干燥通风处阴干,不可暴晒。面罩上的面窗应避免碰撞、磨擦而影响清晰度,橡胶部件应避免与腐蚀性物质接触,以免造成老化和损坏。

5、 问题探讨

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使用除存在以上的问题外,还有空气瓶的检测和维修问题。空气瓶作为压力容器应该有相应的检测单位和检测频率标准,充填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才可以进行操作。而目前国家和行业都没有出台解决这些问题的明文规定,这都为其使用时留下安全隐患。随着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普遍推广,规范使用标准就越发迫切。科技论文。

6、结语

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是精密的、科技含量高的压力容器设备,只有充分了解其原理、结构、性能,按照正确的使用程序使用,并不间断练习佩戴,才能在关键时候熟练使用,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科技论文。有关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加强管理,认真落实各项监督、检查、考核措施。国家和行业应尽快制定使用规范和标准。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3

关键词: 《液压与气压传动》 “讲、练、演” 教学模式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进行了较大力度的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硬件条件有很大的发展,由传统黑板教学到多媒体教学,从演示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从单一液压与气动平台到机、电、液综合训练平台,均有质的飞跃。但是教学模式未能摆脱长期以来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分段进行带来的知识不连贯,教学效率不高。通过《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讲、练、演”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一种全新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传统教学模式

先课堂理论讲授后实践,实践和理论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完成。如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液压基本回路是单独章节在课堂上讲授,学生通过PPT、动画、视频学习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但对阀的实物缺乏感性认识,对阀的应用很茫然,由于受讲课学时限制,只有在课后看实物或通过开设拆装实验加深印象。另外,后续的液压基本回路的讲授中还需复习有关阀的知识,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2.“讲、练、演”的教学模式

“讲、练、演”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将原来的课程与之相配套的实验项目组合在一起。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1“讲、练、演”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2.1.1改革课程教学方案。将液压元件与液压基本回路的理论与实验学时糅和在一起,以6个不同的“讲、练、演”教学项目开展。

2.1.2采用“讲、练、演”一体化教室。目前大多数院校《液压与气动》教学多采用多媒体室教学与液压实验室实践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沿袭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在液压实验室操作时,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忘记多媒体理论课的学习内容,不能很好地运用操作知识,容易导致盲目操作。而“讲、练、演”一体化教室是将多媒体教室与液压实验室放在一起,老师用多媒体把细节、技巧、注意事项、要求向学生讲明白,在完成理论讲解后学生马上动手做,期间老师注意观察,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加快学生学习进程。

2.2“讲、练、演”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本文以教学情景――节流调速回路为例进行说明。

教学场所――“讲、练、演”一体化教室。将一个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约6人左右。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一:“讲”。节流调速回路中,液压元件有――液压泵、液压缸、溢流阀、换向阀、节流阀。首先用多媒体讲解这些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再结合节流调速回路的原理图分析各液压元件在回路中的作用,告诉学生如何实现液压缸的换向、调速及系统中压力的调节,同时介绍实验操作规范。

步骤二:“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液压实验台上进行实操,安装回路并进行调试

步骤三:“演”。每组演示调试结果。

2.3“讲、练、演”教学模式的反馈及评价。

坚持当堂检测,及时教学反馈。“讲、练、演”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分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上的不连贯与不衔接。绝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空洞内容具体化,更容易接受,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都较高。在学习训练当中,亲自动手,受益匪浅。本次考核包括:出勤情况20%+实验完成40%+实验报告40%,学生的实验报告在实验室当堂完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出平行班级中一个班级采用“讲、练、演”教学模式,另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个班级进行比较。通过实践检验,“讲、练、演”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增强,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3.结语

通过《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讲、练、演”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能力,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芮宏斌,周春国,高峰.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促进“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液压与气动2012(6):93-95.

[2]胡少刚,吴小锋.应用型本科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8):128-129.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4

关键词:萨克斯演奏 常见问题 策略

萨克斯管在1840年由比利时人阿道夫·萨克斯发明,并因此得名。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萨克斯管普及开来,并涌现很多的爱好者和学习者。但由于缺少系统的学习,很多学习者在吹奏中总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多问题,如音色概念、呼吸方法和口型问题等。如果学习者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在萨克斯管的学习上走很多弯路。

一、初学者错误的音色概念及解决方法

很多的初学者在演奏萨克斯的时候,没有音色概念或者音色概念错误,片面的认为吹奏的声音响就是正确的处理音色问题的方式,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或者说是错误的。萨克斯管的音乐表现力很强,音域宽广,既可以从把乐曲的表现力从倍弱逐渐增强,也可以从倍强渐弱再到倍弱的力度,使音色既可以高亢嘹亮,也可以婉转低沉。萨克斯管的发音是由吹奏者的气息引起哨片震动从而带动管内气柱震动而发音的,所以唇部的张力和气息的压力是很重要的,初学者在演奏萨克斯的时候,之所以会出现音色不优美的情况,主要就是用力挤压哨片或者口腔内部空间狭窄造成的。如唇部过于紧张,挤压哨片,会使声音太闷,缺少亮度;气息太强,响度虽然可以,但时间短,容易出现“炸音”,声音缺少穿透力。

对于初学者出现的这种问题,初学者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初学者要提高对音色的鉴别能力。初学者要多听优秀的萨克斯管演奏者的演奏,准确辨别音色差异,要做到多模仿,勤练习。另一方面初学者要掌握正确的吹奏方法,并坚持不懈的练习,直至形成习惯为止。例如:如果是吹奏的口型太紧,初学者可以多含一些笛头,放松下巴和脸部肌肉,保持有足够的气流吹入乐器中,同时不要挤压哨片,防止哨片产生吱吱的杂音;如果是初学者口腔内部空间狭窄,初学者可以在口腔中含适量的空气,感觉脸部被打开即可,之后做长音练习,要注意保长音的平稳有力。

二、初学者错误的呼吸方式及解决方法

呼吸是使萨克斯管产生震动而发出声音的动力来源。初学者在演奏的时候,常出现的演奏问题就是呼吸方式不正确,如初学者为了使吹奏的时候气流充足,在演奏前拼命地吸气或者对气流控制不到位,吹奏的音色干涩发紧等。这些都是因为初学者没有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和控制气息的方法。

初学者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要学会胸式呼吸和控制气息。初学者在练习胸式呼吸的时候,要注意横隔膜的应用,它对胸式呼吸非常重要。初学者在练习胸式呼吸的时候,可以采用闻花香的方法,吸气的时候上身自然放松,胸部与肋部向外扩张,要将气吸到横膈膜处,使胸腹部充满空气,这样才能使吹奏松弛自如。为了控制气息,初学者可以仰卧在床上,双手置于腹部自然呼吸,或者在腹部放上几本书,在呼吸时体会小腹与横隔膜的感觉。如果初学者在呼气时,气流不均匀集中,可以采用吹蜡烛的方式。初学者点燃一根蜡烛,然后深呼吸,将气流慢速均匀地吹向蜡烛,要保持蜡烛不会熄灭,如此反复的练习,做到气息随心控制。此外,初学者可以进行一定时间的长音训练,这对吹奏者对音响的控制和气息的控制,以及唇肌的持久力都相当重要。

三、初学者不正确的口型及解决的方法

口型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萨克斯管发音是否正确和优美。在气息相对平稳流畅的情况下,气息的强弱、唇肌的松紧和笛头所处位置,都直接影响到萨克斯管的音准和音色。如果初学者的口型不正确,就会导致唇肌发挥不了正常的作用,对气流的控制不能准确到位,很难获得理想的音色。如初学者常常由于没有掌握口型与气息的配合,在吹奏的时候出现炸音和虚音或者口型紧张,无法放松,是低音下不来,使音色杂乱沉闷等。这些都是初学者的口型不正确导致的。

初学者在吹奏萨克斯管的时候,要放松面部肌肉,将笛头放在口腔中间位置,上牙固定在笛头的三分之一处。如果初学者找不准位置,可在正确的位置做上标记(如贴橡皮膏等),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产生依赖心理。同时,初学者的下唇的二分之一要包住下牙,保证双唇相对,唇肌和口角肌向嘴角收缩,这样既可以合拢有力,又可以张开自然,对哨片的压力也不会过大。此外,初学者在演奏时,还要注意将唇型与呼吸方法结合起来,使发音饱满、松弛。

四、初学者要掌握换气的技巧

正确的换气方法也是萨克斯管演奏中的重要技巧之一。初学者在刚开始的学习阶段,总会出现换气不及的问题,影响演奏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初学者在练习换气的时候,呼气和吸气都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不可太满。在初学者演奏的时候,将气吹到两拍的时候就要换气,以免呼气用尽拖延吸气的时间。吸气的时候要根据乐句的长短,将气吸到八九分即可。同时,初学者还要掌握换气的时机。初学者要在合适的乐句和乐段中间换气,如果乐句和乐段区别不是很明显,就在较长时值的音符位置换气。初学者换气的过程要简短迅速,否则会出现杂音,影响乐器的整体感。

五、吐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萨克斯管的初学者在掌握了正确的发音后,即可开始吐音练习,但常常找不到正确的练习方法,出现吐音不清晰和吐音过重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初学者可以先进行空口练习,在口中连续而有节奏的发出TUTU的声音,此时要注意放松舌头,在口腔中留有适量的气体,并产生一定的压力,当舌头放松时,气流通过足够的压力使萨克斯管因震动而发声。吐音用的是舌尖推动哨片尖端下部,初学者的舌尖与哨片的接触面积不要过大,使气流的力量过重或者过猛,这会导致吐音过重或者吐音不清,初学者要保持气流持续而舒缓的进入萨克斯管。

总之,对于萨克斯管的初学者来说,因为练习技巧不熟练和方法不得当,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初学者只要学会认真总结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要反复的揣摩、体会和实践,就会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同时,萨克斯初学者要想真正的是自己的演奏充满感染力和穿透力,还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具有认真仔细的态度和勤奋刻苦的精神。方法和技巧通过练习可以掌握,而精神和品质则需要初学者在生活中不断地养成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孙四化. 萨克斯管的科学演奏方法[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5

1.精心设计预习思考题

通常的做法:布置学生自主预习规定的内容,或简单给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预习。这种预习方法,对于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必然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学生根本不预习,二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知难而退,效果很差。教师在讲授每节新课之前,都应给学生精心设计预习思考题,根据学生能力状况,降难度、做铺垫、搭架子、给半成品,并尽量使这些问题体系化、直观化、具体化。

如高二区域地理的一般知识框架(图1),学生知道这个框架,但学习具体区域时,却不知如何下手,针对这种自学能力弱的学生,把问题具体化,落实到细节。

以“巴西”为例,课前设置如图2的问题。通过设置这样的思考题,加强了预习的针对性,让学生有的放矢,强化学生在预习环节中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提高预习效果,培养自学能力。上课之后可将预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仍以“巴西”为例(图3)。这样设计,降低了难度,细化学习目标,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正确构建知识体系

某些学生抽象、归纳、概括能力差,如果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设计知识体系,只会事倍功半。在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中,笔者的做法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教师构建知识框架,学生根据框架的逻辑关系填写相关内容。例如,在讲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时,“全球变暖(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图4)”,由教师写出主要知识框架,让学生来填写。

■接受知识慢—磨好刀,再砍柴

为适应本校生源特点,笔者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预习(2~3题内容)—讲授新课(第一课时完成2~3框题内容)—课堂记忆知识体系并当堂默写重点内容(第二课时)—课后练习—相关知识回顾与练习讲评(第三课时)。以高一新课“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中“昼夜长短的纬度和季节变化”知识点为例。

学习任务一:昼弧、夜弧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1) 叫昼弧, 叫夜弧。二者的长短,反映了该纬度地区昼和夜的长短。具体:①若昼弧>夜弧,则昼 夜 ;②若昼弧

(2) 上全年昼夜等长,全球 日、 日昼夜等长。

学习任务二:分清北半球冬半年与夏半年,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

(1)图5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 ②是 ③是 ④是 。其中从春分到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它们中间的节气是 ,这是北半球夏半年。

(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从图6中可以发现,北半球某些地区出现极昼。由此可以总结如图7。

课后练习:表1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3)~(4)题。

(3)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这种教学模式,变“现学现练”为“先记后练”,克服了不磨刀就砍柴的不足,从近几年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中等学校的地理教学。

理解能力差—变抽象为形象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且是既经济又容易理解的语言。地图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大量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学地图是地图家族中非常重要的成员之一,地图承载信息多,如何利用好这些信息?

图8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企业项目设计;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67-02

一、前言

为了满足“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许多教学工作者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与研究。2010年,孙爱军[1]等针对高校工程训练的特点,以真实项目为目标,调动与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多种学习知识的手段,完成实际项目。2011年,张巨香[2]等设计基于项目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交流与沟通、实现知识交叉、培养综合素质等。2011年,张淑丽[3]等设计软件工程专业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的综合训练项目,在项目中强调知识的全面性与实践创新性并重,从而达到协调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目的。2013年,刘胜胆[4]等运用创新训练项目提高工科大学生实践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专业能力。2014年,李文[5]等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探讨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实施了“做C学C悟”3维的立体式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多层次、多目标。

结合合肥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为了达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通过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企业实践和项目训练,研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卓越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践培养途径。

二、企业实践和项目训练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索

为了满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与企业联合编制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实行“3+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校累计学习3年以外,还安排去企业进行累计1年以上的分段式学习。通过在企业的认知实习、专项综合训练、企业实践和项目训练、毕业设计等环节,加大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引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企业实践和项目训练培养内容如表1所示。

三、企业实践与项目训练

企业实践与项目训练课程模块的教学安排内容如下。

1.企业课程学习。通过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企业学习课程,引入行业发展前沿技术和规范,并将其融入到专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根据企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需求的变化,动态更新和维护模块教学内容,适应技术发展的要求。

2.企业参观。(1)了解工厂的产品、生产规模、车间布置、生产组织及经营管理等;(2)了解机械加工车间、装配车间的工艺设备及辅助设备的布局、生产工艺;(3)熟悉1~2个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设备与量具;(4)了解工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情况;(5)了解产品的试验和质量检验及其检测系统。

3.项目训练。针对所在实习企业的实际项目课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文献、企业现场调查研究:(1)了解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技术资料,包括工艺方法、生产率、经济效益等;(2)了解本次设计任务的技术性能指标、主要参数、关键结构图;(3)在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指定的项目训练内容。

4.企业实践和项目训练。在合肥锻压机床有限公司,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班30名学生进行10周的企业实践和项目训练,其中4周时间为企业课程学习,1周时间为参观企业,5周时间为项目设计。

(1)企业课程学习。企业工程师给学生讲授现代最新液压机机械结构、设计技术和常用液压机设备;目前流行的液压机结构、特点、安装和使用;液压机电气设计。主要内容包括:①概论(液压机工作原理、特点、分类、基本参数及发展概况);②液压机的本体结构及设计计算(液压机的本体结构概述、液压缸部件及机架结构部件);③液压机的液压系统(液压系统概述、主要系列液压机工艺特点和液压原理、单缸传动系统的设计、系统中各元件的确定);④液压机电气设计(液压机电气控制结构、电气原理图设计及控制、软件编程)。(2)企业参观。由企业与学校制定具体的参观实习计划,进行为期一周时间的参观学习。在企业现场,工程师给学生介绍企业情况,熟悉企业发展历史、产品类型、车间布置、加工工艺与设备、生产管理、企业文化等,为学生了解企业项目设计背景打下良好的基础。(3)液压机设计。将学生分配2人一组,要求分别设计YH32系列液压机上横梁、下横梁、滑块、主油缸、顶出缸中的一种结构的尺寸参数,并校核强度,或设计液压机电气控制结构,满足设计技术参数要求。同时,运用3D-CAD软件绘制结构图,编写项目设计说明书。学校教师指导4~8个学生,全面负责学生的项目设计内容与设计说明书撰写格式;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学生的设计过程,解答学生的疑问。最终,由5名教师和1名企业工程师组成答辩小组,要求学生进行项目设计答辩,并给予设计评语、成绩。结果表明,通过企业实践和项目训练,学生的工程项目设计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学生作品如图1、2所示。同时,部分学生的素质受到就业企业的高度赞赏。

四、结论

通过企业实践和项目训练,学生能针对性地学习与企业产品有关的课程知识、行业发展前沿技术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在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设计企业具体产品,熟悉企业产品设计流程与规范要求,获得工程师素质的训练,能达到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使学生具备机械产品设计方法、机械加工工艺与团队协作精神等实践综合能力和良好的工程师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孙爱军,曲晓海,鲁晓红.工程训练项目教学法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0,(51):57-58.

[2]张巨香,荆琴,陈牧,等.深化基于项目的综合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机械管理开发,2011,(6):166-168.

[3]张淑丽,刘胜辉,张宏国.软件工程CDIO综合训练项目设计与执行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10):8-9.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7

论文摘要:本文为强调歌唱发声练习的整体协调性,从其重要性出发,以练习时的站姿、发声的气息运动、共鸣腔的运用、发音点位置的保持、咬字的圆润准确,以及对音乐的流畅表现来展开综合阐述。

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术是根本保证,而良好的歌唱技术只有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勤奋而正确的练习,才能逐步获得。作为一名学习声乐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发声练习和歌唱练习。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提高发声技术的基本条件。在练习中,发声技术各方面的整体协调尤为重要。

经常讨论起每天都在“练什么?”答案基本都是笼统而模糊的“练发声”、“练气息”、“练唱歌”、“练歌唱技巧”等。那么,具体“怎么练?”大部分人回答的便是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练习气息的具体运用;练习高音;解决喉挤的问题;放松舌头和下巴;让声音更甜美等。

每个练习的具体技术方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谈,其共同的特点基本全是局部练习。尽管可以将其视为难点的解决,但这种一味关注局部练习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而应该注重发声练习的整体统一,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一套完整而成形的发声技术及其练习方法:

一、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

对于歌唱者来说,人体是一个绝妙的人体乐器,它对人类音乐艺术的诠释、表达、渲染、体现,是世界上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

在乐器制造中,必须做到全部材料质地上乘、各个部件标准精确、制作工艺细腻精良,才能制造出优质乐器,才能发出最好的声音。同样道理,人体乐器也必须打造成优质精良的歌唱乐器,方能发出最美好的声音。这个“优质精良的乐器”就是整体、统一、松弛、通畅、全方位协调配合的歌唱状态。而这种歌唱状态就是歌唱各部分的最佳配合,以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歌唱状态。

二、歌唱各部分的协调要求

要想具备协调统一的整体歌唱状态,在发声练习中就应该注重具体技术细节的正确练习。对歌唱各部分的正确要求,就是具体的技术细节。歌唱技术大致分以下几部分:身体姿势、气息运用、歌唱腔体、声音位置、咬字技术、音乐线条。下面将歌唱各部分在练习中如何进行整体协调的具体要求分述如下:

1.站立姿势

这是一个常常被很多人忽略的问题。在站姿上不讲究,甚至长期形成某种毛病,如低头、仰脸、哈腰、鼓肚、弯腿、伸脖子,手势动作僵硬机械不协调等不好的姿势。这些姿势首先来说不雅观,直接影响表现形象,更主要的是对正确歌唱状态的形成造成很多麻烦,产生诸如歌唱通道不畅,气息控制失调,声音易造成挤、卡等到不良发声状态,成了歌唱状态的错误组成部分。如果强行去改毛病,便会唱出很不习惯的声音甚至基本唱不出声音。可见,没有一个良好的姿势,就不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最佳歌唱状态。

那么,在练习中,站姿应该双脚站稳,身体直立,颈椎、胸椎、腰椎在一条直线上,眼睛和面部平视而略仰,自我有一种挺拔、高大、兴奋、自信的感觉。由此也想到,面部表情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演唱时闭眼、瞪眼、歪嘴、包牙、皱眉头、翘嘴唇等都是一些不良习惯,给人以视觉上的不协调,必须重视起来,严格而认真地去克服掉。

2.气息运用

气息是歌唱的生命、动力和基础。有人说:“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也就基本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以本人的学习体验和实际效果来看,感觉气息应吸到后腰的双肾处(当然这只是一种意念和感觉)。这样一是吸得深,二是上胸部处于放松状态,不易引起“端气”的毛病。在用气的时候,正确地说,应保持腰围的扩张状态,但是很多学习者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总是掌握不好,达不到气息深沉、通畅的效果,关键是未把腰围扩张的原理搞清楚。这里面有个“因果”关系的协调统一问题。比方说,用一个充了气的圆气球,放在上下掌之间,用两手掌上下对气球施加压力,就会看到由于手掌上下的压力,气球变成了扁形,气球的四周向外扩张出来。气球本身是不会扩张的,它的扩张取决于手掌上下的压力。在这里,手掌的压力是“因”,而气球向四周的扩张是“果”。同样的道理,用气时,腰围的扩张状态取决于上下给予气息的压力。上下给气息的压力是“因”,腰围扩张的状态是“果”。只有对气息施以均匀、稳定的压力,才会产生腰围扩张状态的保持。往往我们在用气之前,首先做出腰围扩张的状态,这是主观上用肌肉撑起的一种僵硬扩张状态,“因果”不协调,不但用不上气,而且极易造成往上端气的毛病,自然达不到气息通畅的结果。

另外,在给气息向下施以压力的同时,会明显感觉到后腰部有一个强有力的用力部位,这个部位就是气息的支持点,这也是气息乃至歌唱练习的协调中心。

3.歌唱腔体

歌唱时各共鸣腔体应该是充分打开的,如此才能使气息声音通畅。正确的协调方法是首先用“半打哈欠——叹气”的办法把喉头放在最低位,同时用颈部向四周扩张的力量把喉咙打开,再向下做一个深咳气的动作,这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颈窝(两锁骨之间的坑)下方的深处有一个着力点,这个着力点就是我们感觉上发出声音的地方。头部两侧的颌关节用向上抬上颌(上口盖)的力量打开,不可用向下拉下巴的办法来打开颌关节,那样将会牵动下巴,容易造成下颌和舌根的紧张,形成卡喉咙的毛病。在主观感觉上,下巴在歌唱中永远处于无重量、无神经的状态,好像不存在一样。就是下巴存在紧张问题,也不要用任何办法去直接放松下巴,那样做,下巴很难放松,甚至越“放松”越紧,因为在意识中仍有下巴的存在。而是要把注意力和用力部位集中在对上口盖的使用上,如此与其它部分的正确状态相配合,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在歌唱的共鸣腔体中,一种是可调节共鸣腔,如口咽腔、喉咽腔;一种是不可调节共鸣腔,如胸腔、鼻腔、头腔。但在我们歌唱主观意识上,都要把它们置于可调节的状态下,在意念上是可以调整控制的。这一点,是要经过长期的整体协调统一练习才能体会到的。

4.声音的位置

声音的高位置,是指充分的头腔共鸣,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面罩共鸣。获得充分头腔共鸣的声音,是一种集中、明亮、松弛且具穿透力的声音。歌唱感觉比较松弛,音色比较明亮优美。运用哼鸣练习,可协调获得高位置声音。

哼鸣时,首先要感觉到所有腔体已全部打开,然后同时用“哼——吸——叹”的办法哼出高位置的声音。

“哼”的感觉是:头部的鼻窦、蝶窦、额窦都从里面撑开,鼻根或眉心有一种向里“绷”的感觉,舌头轻轻堵上后鼻道出口,形成哼鸣状态,哼出来的声音走向是向后向下的。

“吸”的感觉是哼出轻松、明亮的声音之后,把舌头轻轻离开后鼻道出口,这时声音变成一个圆润的半哼半唱的“啊”,用顺着上腭往里吸气的感觉,把声音深深向后向下吸下去。

“叹”的感觉和“半打哈欠——叹气”的感觉一样。

“哼——吸——叹”分解开是三个动作,但要通过练习把这三个动作协调统一成同时发出的一个整体动作,发出来的声音才会有半哼半唱的感觉,明显感觉到自然的明亮、轻松、通畅。

“哼——吸——叹”用力的方向是向后向下的,发出声音的实际走向是向前向后的,这又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另外,哼鸣练习是内部气息与腔体的协调统一。纯哼鸣时,嘴巴无论是轻轻打开,还是轻轻闭上,或是做咀嚼的动作,对发出来声音的音色、通畅与稳定应该毫无影响。

5.歌唱咬字

发声练习仅仅达到气息、腔体的协调统一是远远不够的。我个人认为,声乐形式表现音乐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声乐的语言表达,主要表现在咬字方面,咬字清晰、语言准确、吐字优美、字声结合完整是歌唱咬字的目的。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歌唱咬字训练,因为歌唱的咬字和语言的咬字是两回事。语言咬字就是一般的讲话,而歌唱咬字就需要和声音、气息、音色、音乐等歌唱技术密切配合并融为一体,才能达到理想的咬字效果。所以,科学、系统、严格的歌唱咬字练习,是整体协调的发声练习中必须而重要的。

歌唱咬字训练的方法很多,精通“十三辙”,掌握中国语言的咬字规律和吸收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母音连接”、“母音变形”等咬字技术都是很重要的。在我们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正确而协调的歌唱状态尚未形成,理想的声音效果还没有定形与巩固时,咬字是不可能清晰的。我们练习时,往往把字咬得过于清楚(过死),而破坏了声音的统一和音乐的连贯。因此,应做到“松中咬、动中咬、似咬非咬、气中咬、声中咬、清楚为巧”,一定要在行腔的过程中咬字,而不能咬住字以后再行腔。在声音松弛通畅,音乐线条连贯的基础上咬字,把松弛的声音作为语言的载体。尽管可能会出现咬字太松而不清楚的现象,也要循序渐进,慢慢进行协调,待正确的歌唱状态和声音建立起来且巩固以后,再细致讲究的完善咬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正确的咬字部位不在嘴里,而在胸部的“剑突”周围。我们人体胸部的肋骨像“人”字型,向两边分开,“人”字的夹角处,有一块似三角形的小骨,这就是“剑突”,歌唱咬字和换字的部位应放在这里,就像咬字的嘴长在这里一样,每个字都从这里向前发出。要把气、声、字在这个地方融合在一起,以此达到声音的统一和通畅。

6.音乐连贯

整体协调突出一点就是连贯。任何的音乐表现形式中,连贯的音乐线条都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连贯的音乐线条是音乐表现的精髓和灵魂。

声乐表现形式中,音乐线条的连贯更为复杂,它要求五个连贯,即气息连贯、声音连贯、咬字连贯、音乐连贯、感情连贯。发声练习中就要把这五个连贯很完善地融合在一起,一定要脑子认识清楚,理解准确,方法得当,并坚持不懈地进行协调统一的练习,以达到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声乐发声技术的练习,一定要方法正确,从整体出发,各方位协调统一。只有坚持从技术上将各部位最佳状态进行整体协调,才能达成一个良好的歌唱状态。

参考文献:

[1]薛良.音乐知识手册2.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2年.

[2]薛良.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2年.

[3]赵梅伯.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4]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8

关键词 课程教室 职业能力 液气传动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液气传动技术课程是机电和机械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学生对各种液气传动元件接触很少,没有感性认识,对学习这门课程很容易产生难懂难理解的现象。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在普通的教室进行,技能训练在实训场进行。整个教学过程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局面。为了避免上述弊端,我们建立了相应的课程教室。而液气传动技术课程教室的建立正是其中的一个项目。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考核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较好地解决了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另外,由于学校教学设备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不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学”和“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专业课程教室的建设迫在眉睫,一方面改善教学条件,让真实的设备情景和企业标准操作规范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加有效地改变教学策略。现在我校不断加强课程教室的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1 有效实施课程改革

课程教室不仅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地方,课程教室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展开实践教学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老师在课程教室上课时,应注意理论教学的深入,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实践教学的开展,为学生营造一个有现场操作气氛的学习氛围。

1.1 课程设置应以社会为衡量标准

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输送综合技能型人才,在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课程设置必须以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教学重点,融合现代化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综合培养目标。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到技能知识,还要注重他们职业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正确看待职业,关注自己在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得到成功的喜悦感。学生要通过完成典型产品或服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新。而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

1.2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不是随随便便,拿着书本就能开始的,必须合理、科学地进行教学设置,完善课程安排,强调知识教育的系统性,让学生把握重难点,老师也要有针对性地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程内容的设置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广泛越好,而是要细致、精炼,只要传递给学生的知识能足够他们使用,并得以全面发挥就可以了,这就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我们不会刻意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只要保证学生能带着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胜任,并能胜任岗位工作,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职业教育,要体现要什么,教什么的目的。课程内容安排要具备实践性,学生能通过专业知识解决问题,产生直接效用。其次,教学模块中每一项目的学习和训练都必须围绕岗位需求来设计。例如,以液压气压传动在实例中的应用为认知起点,以液压气压传动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为依据选择典型实例。以液压传动的四部分组成为主要内容,对液压动力元件、液压执行元件、液压控制元件、液压辅助元件采取现场教学、多媒体、元件拆装、项目任务式、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去认识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再把元件组合成液压系统。液压系统中回路的设计、安装维护采用指定单位的项目及设备完成,如某企业“液压滑台的调试维护”、“数控机床液压气动部分的装调维护”等项目实训,去加强液压与气动综合技能的训练。课程内容选取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元件到总体回路,从基本认知到实施完成回路系统设计、连接、调试维护等技能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的认知规律。按照训练的项目先后和需要将这些理论内容加在不同的项目之中,每一部分的理论知识都是项目训练所需要的。

在综合训练模块中,主要是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何与企业对接。我们以企业标准来设计整个项目,项目基本上是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通过实物拆装可以锻炼学生的拆卸、装配能力,掌握元件各个部件之间的装配顺序;使学生具有检测、调试、维护常见机械设备液压系统的能力,具有设计一般复杂程度的液压系统的综合能力,能够参与诊断并排除工程机械常见的液压气压故障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习惯思维中解脱出来,引导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强调岗位规范的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这过程中也可结合考证进行强化训练。

2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建设课程教室

课程教室的建设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一方面教师通过设备演示和连接达到讲解知识的目的,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师所讲的理论和技能知识要点;另一方面,教师更好地将企业的生产方法、标准、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要求直接演示传授给学生,避免了以往的那种盲目地讲解和训练,学生经过若干时间的训练后到企业仍然不能顶岗生产的尴尬局面。另外也避免了由于车间的嘈杂与混乱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要体现课程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的特殊性。要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1)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型案例或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或项目活动中了解液压与气动的工作领域与工作过程。

(2)在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注重 “教”、“学”、“做”的互动。抓住本课程的重点:液压元件及其应用;液压系统中的速度控制回路;典型液压系统;气动基本回路。难点是液压压力控制阀的应用;液压回路调节及控制;在重点及难点处安排了课内实践及讨论内容。通过选用典型案例应用项目,由教师进行操作性示范,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案例应用项目教学活动中明确学习领域的知识点,并掌握本课程的核心专业技能。

3 改革教学方法

建立课程教室,加强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以理论联系实践为教学原则,处理好学生动手与动脑二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一体化,减少复杂、松散的教学环节。如果在课程教室中进行实践操作,首先要注意学生、老师安全,老师要把容易出错的部分重点指出来,其次要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在融入行业标准、行业准则等方面的教育。

(1)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同时应加大实践的容量,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应注重专业案例的积累与开发,以多媒体、录像与光盘、案例分析、在线答疑等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实际应用问题的专业技能。

(3)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及时提供给学生现在社会中最常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去参观学习。帮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4)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4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课程教室教学效率的提高

课程教室是国家实施职业教育改革以前,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课程教室实现了教学的一体化,完善了教学环境,为了保证其教育作用,我们还应积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课程教室对老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一位老师要承担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指导,并能在教学中合理规划,让学生得到实践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联系,而这些,都需要专业能力较高的老师才能完成。我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课教师与实训教师结成一对一的对子,又陆续派送多名教师到企业培训。通过这样的平台,教师们进行了“理―实”结合,按照企业生产流程顶岗生产,同时也学习了企业的管理理念。通过这个过程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在课程教室教学过程中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将课程教室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水平将再上一个台阶。

总之,课程教室搭建了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机械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液压气动控制工学项目的完成及后续顶岗实习、专业实训和毕业设计中相关项目的需求,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中间纽带,较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课程教室的建设必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佟强,张素云.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专业培养目标.中国职业教育,2010(15).

[2] 易贵平等.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与校合企作培养模式的应用.中职教育,2009(3).

[3] 毛祖格.液压技术.第三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9

关键词: 《液压与气压传动》 教学质量 提高策略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一门研究以液体和气体为工作介质进行能量传递与控制的学科,它不仅是机械类及近机类有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而且是一门能直接用于实际工程技术的课程。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学生初接触到这门课,缺乏感性认识,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学,涉及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论知识点较多,学生学习起来理解难度大,问题多,如何提高学生对液压与气压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是任课教师面临的客观难题,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根据近年的课程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成效的。

一、教学思想的转变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到以能力培养为主,把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到能力培养的主要位置上,基础理论的教学应以服务应用为目的,基础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部分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密切结合,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以应用性原则构建理论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扩充易于理解原理的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在课堂讲授中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与数字运算,强化应用,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重视与日常生活中常见工程应用实例相结合,增强结论的直观性和知识的应用性,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理安排章节学时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机械类工作必需的液压与气压传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液压与气压传动在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及维修过程中的应用,形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对机电一体化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进行安装、调试、维护和保养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在应用性知识方面应分配较多的学时,在教学上应对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静力学基本方程、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动量方程;孔口和缝隙流量,空穴现象和液压冲击等章节在学时分配上相对要少,学生能记住重要结论即可;对各类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外啮合齿轮泵的困油现象、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变量原理及流量压力特性;液压缸的分类、参数计算、典型结构和各部分的连接方式;液压控制阀的类型及安装方式,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的结构原理、性能特点及其应用,液压传动辅助装置,各类速度控制回路、压力控制回路和方向控制回路的工作原理;典型液压系统分析,液压系统的设计;气源装置及辅助元件、气动执行元件、气动控制元件和逻辑元件、气压基本回路等章节应分配较多学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它们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及典型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融入课堂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教师在网上下载或制作本课程的电子课件和原理仿真动画,为学生提供更多图片、资料,增加课堂的知识信息量,突出课程内容的重点,尤其是其中的动画演示部分,将复杂的结构原理、传动过程等通过动画比较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易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各种理论知识的难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在课程的重点部分教学中采用工业实例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动画演示、软件仿真、液压透明元件、气动剖面原件、工业图片、教学影片、液压与气动训练设备等进行直观教学,以便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在课程的难点处安排课内实践和讨论内容。

4.课堂教学中,通过大量工业应用案例分析,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应用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5.注重教学的系统性,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从元件到基本回路,再到典型的液压系统、气压系统,遵循由简单到复杂、从通用到先进特殊的原则。

四、实验与实践

液压实验是理论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基本回路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液压基本回路实验中,教师给出相关元件,指导学生设计并绘出基本回路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将液压元件安插到实验台上,通过快速接头和软管连接成回路,并开机演示其运动效果,学生完全独立地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安装、调试、排除故障,有力地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液压元件陈列室元件的拆装和多种方式的演示,强化认识过程和增强认知效果。

实践教学的目标是训练学生分析、设计、组装、调试液压与气动回路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内容应采用工业应用实例,实训内容包括回路设计、元件选取、回路组装、回路调试、故障排除、整理设备、小组讨论及实训记录。在实训环节的组织上,采用三四人一组,分配一台实训设备,每组都要单独按要求做,并鼓励每组同学对于同一目标用多种方案实现并比较优劣。通过设计并组装带有探索性的实验回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在训练中,各小组成员要团队工作、分工合作,由于每组所做项目的结果和时间记入形成性考核成绩,因此每次实训时学生都非常紧张地投入,将所学理论与工业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五、考核与成绩评价

本课程要改革期末一张试卷测评成绩的传统应试考核方法,实行知识、能力、全程化考核模式,学习评价多样化,采用理论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和实训成绩按适当比例分配,进行综合成绩评价,如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实践教学中的能力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总成绩,并加大日常、实践考核的比重。

总之,《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课堂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灵活运用,加大实践环节训练,积极推行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进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10

关键字: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经验

一、教学中的实验可以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

由于初中刚接触物理,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设计对比性实验,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我设计两个对比性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讲课开始,教师做“水杯--厚纸片”演示实验,让学生思考,放开手后,厚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上述实验中厚纸片受到哪些向下的作用?为什么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很自然领会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对厚纸片产生了压强。 进而向学生提出:“课本上要求做这个实验时,杯里要装满水,若杯里只盛少量水,甚至不装水,这个实验能不能成功?”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进一步提出若用小刀片把厚纸片与杯的接触处撬开一个小口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再做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与分析、推理的一致性,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接着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对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可以产生很大的力。从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具体而鲜明。

二、教学中的实验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提出了要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指导,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课堂中要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要将课堂变作一个学生的训练场。而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

三、教学中的实验可以做到教学中的“查缺补漏”

教学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讲课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前面所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便让一个同学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同学当参谋。实验一是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是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四、教学中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蹬杀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充分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能使调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灵活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比如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适量的水,此时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继续迅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瓶盖,这时可观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如果再拧松瓶盖,又发现水流了出来。这说明是大气压作用形成的这一现象。另取一空饮料瓶灌满水后拧紧平盖,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一钢针。轻轻的在饮料瓶下部侧壁烫一细孔(注意烫孔时不要用力挤按饮料瓶)。当扎完小孔后会发现并没有水流出,在第一个孔的相同高度处,任意位置再烫一个细孔后发现依然没有水流出来。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的结果,并且证明了大气压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与液体压强特点形成对比。之后在前两个细孔的上方再烫一细孔后,发现下面的细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细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气从此处进入饮料瓶内上方。如果拧开饮料瓶的瓶盖会发现三孔都会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喷的越远。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可以做到教学中的“查缺补漏”,还可以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教学中,记得多用实验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