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爱情十篇

时间:2023-03-23 02:58:33

信仰爱情

信仰爱情篇1

当一段堪称“中国秘密”的尘封历史,以电影的方式展现出来,加以各路大腕儿的倾力演绎,它就注定成为了观众不得不关注的话题。

《王牌》展示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一批革命人士进行的生死营救故事。亲情、理想、信念与牺牲,具有强烈的人性冲突和艺术感染力,是一部具有强烈心灵震撼和精神回味的市场化艺术影片。先不说电影好坏,不得不承认导演在演员的选择上花费的心思,台湾第一美女林志玲、香港金像奖影帝郑则仕、梁家辉,演技老辣的邬君梅等大牌明星的组合,为《王牌》电影打开了第一张商战“王牌”开局!

剧中,由林志玲出演一位由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知识女性成为五十年代中国北方农妇的全新艺术形象,这个角色对林志玲来讲是一次全新挑战。这个人物是对战争、对生命、对人性的反思者,一个救赎者;是亮点,是创新,是震撼,是成熟,是具有思想深度及文化品质的崭新形象。林志玲会走过婀娜多姿的上海知识女性一直到60岁的北方农村老妪奇诡而沧桑的人生轨迹。在林志玲的线索延生中,一系列的人面对了亲情、爱情和信仰的决战。其中,梁家辉接受了妹妹的牺牲,邬君梅面对了女儿的被迫害,林志玲兼容了失去情人保留孩子的人性考验。在这诸多的回环中,郑则仕是在历史环境中再现了一个监狱长现实而无奈的一面。

郑则仕饰演的监狱长是一个家常的,和邬君梅有爱情故事的人,当时情景下,郑则仕饰演的监狱长负责看守邬君梅因执行任务被捕的女儿,一个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特别请郑则仕来家中,放大了已经断裂了很久的感情,但是这个感情的表达,却被郑则仕饰演的监狱长自己的老情人拒绝了,一个男人在感情和职业面前有了属于自己的判断,这是两届金像奖影帝对这个男人的历史性还原。是好是坏呢?在一个共产党的母亲面前,证明什么才是真正的捍卫信仰,邬君梅的角色充满了纠结和困惑。采访时郑则仕老师尊敬称邬君梅为老师,并说邬君梅出演的这个角色表面强大其实内心最女人,因为这个角色邬君梅兼具了大气和柔情,一位为真情低头,为信仰忏悔的真实心路历程。许铭顺几乎巅峰温情和文雅的一面,完全是个杀人狂,以他为权利核心,展开了具有悬疑色彩、感人故事、人性思考、唯美爱情、动作枪战、意志较量、理想信念等市场元素的商业大片。

电影离我们很远,但剧中人物的心路历程与我们却极为相符,或许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候,当梦想遭遇现实,当坚持多年的理想遭遇爱情,如何选择就成了对人性最大的考验。电影中,他们选择了信仰,而现实中的我们,会有这样的勇气么?影片最大的亮点是谍战片特有的悬念,故事中“到底谁是王牌”的悬念始终吊着观众的胃口,牺牲美貌的林志玲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林志玲此次的颠覆性造型和演技让人眼睛一亮,影院中,观众被剧情感动得哭得一塌糊涂,直说这是林志玲从影以来表演最好的一次。”“女神”林志玲毁容不但震惊了她的粉丝,也令诸多中外片商十分惊讶。而梁家辉这位老戏骨、四任影帝看片后与导演深深拥抱,流着泪告诉导演如果有《王牌Ⅱ》他第一个报名。

影帝郑则仕与台湾第一美女林志玲这样的组合实在有点反差,一个靓女,一个憨憨的大叔,估计导演就是要这样的惊人效果吧。

影片在奇诡多变的情节中展示了特殊历史时期的人性、亲情、理想、信仰的坚守与崇高,既有悬疑紧张、出其不意的故事张力,又有荡气回肠的情感迸发,还有比生死更难逾越的灵魂拷问。早在影片拍摄前期,就已经吸引了大批媒体及影评人的关注。

信仰爱情篇2

那时候阿哲在我前面坐着,每次数学老师一出题他就会扭过来问我会不会,为此不少挨训,呵呵,想想真可笑,还有,那一次过6,1儿童节我和晋华在你头上撒金丝丝,你正在学习,所以就没理我们,我们就得寸进尺一直动你,你居然做了一个我意想不到的动作,你居然轻轻摸我的脸?我很生气,你还说:“听话啊,乖。”,所以很多人都起哄,所以好几个女生都吃醋了,每次你一收到信就扔了,自从那次我对你发脾气让你好好看那些信你就变得听话多了,冥冥之中,我感觉你好象也很喜欢我……

摩天轮

停停转转

是你的无奈?

还是我的悲哀?

……

那时候,我很无聊,你扭过来问我:“你喜欢什么样的男生?”我说:“有责任感,帅帅的,学习好好的,有孝心的”。你捂着嘴说:“哇,你喜欢我吗?怎么句句都在说我啊?”我说:“滚啦”其实这真的是我的标准,并没有针对你,然后我说你呢?你说:“咱班的女生好垃圾还比不上我们那个学校的”。我听了,准备骂你,你又说:“别生气!除了你哈,我喜欢的女生是乖乖的,学习好好的,还有,我喜欢旅游,最好他英语好一点,比如英语课代表啊”。我听了,笑了,你也笑了,因为我就是英语课代表,因为一到过节日我就会买很多礼物,你知道我很孝顺…

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

只是因为想你才寂寞

当泪落下的时候

所有风景都沉默

……

一晃,我们整整两年都没见了,那一天我去交费,穿了一件新买的纯白的,你远远看见了我就很大声的叫我,可是我却没听见,当我转身的那一刻我看见了你的背影,我甚至有种跑到你面前的冲动…我真的很开心,因为你可以那么清晰的看清我的背影,可是那一晚月亮还是残的…

不想伤你

只想好好的爱你

牵着你的手

享受幸福

……

毕业前一天,你对我说:“我以后不能再陪在你身边了,希望你到初中找一个很帅的男生好好对你,以后找一个好老公,祝你早生贵子!”我听了,照你脸上就打了一巴掌转身就走了。毕业那天你宿舍的和我是一个地方的对我说:“你做事太冲动了,他从不喝酒,他不想和你分开,他喜欢你,你还不知道吗,他昨天为你喝酒了,醉了”我没说话,怪不得那天他对我说话时眼里满是泪水…

【怕寂寞…

更怕你离开我…】

现在我们两年没见了,不知你怎么想的,反正你对我说过大学之前不搞对象,镐也搞像我这样的,反正,我对你是不可能改变的…我欠你的,我会补给你……

爱恋的童话

永恒的承诺

有我画下的圆圈

在你的身上

信仰爱情篇3

寻寻觅觅:浪漫韩剧发现商机

2005年9月,是崔明月嫁给孙绍宏的第五个年头。抚摸着怀孕两个月的腹部,27岁的崔明月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和老公有了爱情结晶,忧的是夫妻俩磕磕碰碰中至今一事无成。

从小天生丽质、清新脱俗的崔明月。自从与初恋情人孙绍宏踏上婚姻红地毯后,崔明月一直憧憬着与丈夫携手掘取第一桶金,但两人总是想不到一块儿。

后来,崔明月萌生了在淘宝网开网店的念头,再次遭到老公的当头棒喝:“网络太虚幻,看不见摸不着,还是干点实在的好。” 不久后,孙绍宏买了一辆汽车搞运输,崔明月成了“压车夫人”。然而事与愿违,同行的排挤和货源的缺乏很快让孙绍宏陷入困境,最后不得不丢弃方向盘落荒而逃。

之后,孙绍宏卖过报纸、送过水、做过服务员,都未见起色。崔明月做了三年酒水批发部经理后,又做了一年二手房产经纪人,也都成绩平平。尽管小两口感情上如胶似漆,但事业上屡遭挫折令崔明月颇感郁闷。一段时期,内心空虚的崔明月迷恋上了韩剧。这年9月的一天晚上,崔明月正在欣赏一部热播的韩剧,一下子被其中浪漫的剧情吸引住了。只见剧中男女主角正在举行婚礼,一群蝴蝶围绕着他们翩翩飞舞。色彩斑斓的蝴蝶映着洁白的婚纱、碧绿的草地,画面美得令人窒息。看着看着,崔明月激动得泪眼朦胧……

过去,每当崔明月随着韩剧剧情的发展而心绪起伏时,老公总在一旁调侃:“女人都是感性动物。”这次还没等孙绍宏戏谑,崔明月就说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老公,咱们也养蝴蝶吧,让蝴蝶在都市婚礼现场飞舞,多浪漫啊!”

原来,崔明月从小就喜欢昆虫,尤其对蝴蝶情有独钟。她把蝴蝶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昆虫”“会飞的花朵”。每次去野外玩耍时,崔明月总会捕捉一些蝴蝶回家,制作成标本,收藏起来。今天从韩剧的“蝴蝶婚礼”中,崔明月灵感迸发,觉得这是一个致富赚钱的独特创意。

“你这叫异想天开、痴人说梦。”孙绍宏听妻子说要养蝴蝶,他觉得很可笑,“蝴蝶是一种普通昆虫,又不是什么珍稀生物,没什么价值可言。”

“不!”崔明月立即反驳老公的“蝴蝶平庸论”,她说蝴蝶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和鸳鸯一样是动物界爱情忠贞的杰出代表。在我国,蝴蝶被人们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比翼双飞”“成双成对”,恋花的蝴蝶寓意甜美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梁祝化蝶”从来都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爱情传奇……

孙绍宏跟妻子打起了口水战,坚持认为做蝴蝶生意不切实际。崔明月心里对“蝴蝶婚礼”市场也没有谱,于是她上网搜索,了解到在婚礼上放飞蝴蝶这种浪漫方式首先在美国兴起,后来风靡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正受到欧洲国家新人们的追捧。而在我国,在婚礼和庆典上放飞蝴蝶还是个新生事物。崔明月分析认为,都市年轻人亲近自然,流行追求个性婚礼、浪漫婚礼,“蝴蝶婚礼”绝对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最后,崔明月终于说服了丈夫,孙绍宏表示支持妻子实现心中的蝴蝶梦。就在这时,另一道阻力拦住了崔明月的脚步:因缺乏项目启动资金,她不得不向婆家和娘家求助,受到家人的强烈反对,责骂她“被韩剧搅昏了头”。但崔明月铁了心,反复向家人描绘梦中的前景:“如果我不去试一试,会遗憾一辈子的。”经不住崔明月的死缠硬磨,家人最终缴械投降。2006年3月,手捧着父母资助的4万元启动资金,崔明月和老公立即动手,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3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铺设了取暖用的炉子、保温用的草席,为未来的蝴蝶们撑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崔明月给蝴蝶园注册了一个很大气的名字“辽宁蝴蝶养殖场”。

就在崔明月大张旗鼓地招蜂引蝶时,“会飞的花朵”当头给她泼了一盆凉水。

缠缠绵绵:亲身预演蝴蝶婚礼

万事俱备之后,崔明月夫妇通过朋友在四川找到一家饲养柑橘风蝶的人,从那里空运了几百只蝶蛹和200棵柑橘苗。经过一番精心孵化,这些小精灵们不久便化蛹为蝶。看着满屋子的蝴蝶翩跹飞舞,这种奇妙的感觉让崔明月如醉如痴。她仿佛置身童话世界里,蹦啊、跳啊、唱啊……

为了给蝴蝶公主们创造一个干净的家,崔明月往柑橘苗上喷洒农药杀菌消毒。不料她的这一爱心之举却闯下了大祸,很多蝴蝶出现吐绿水现象,100多只蝴蝶一夜暴毙,崔明月顿时傻了眼!

事后崔明月通过咨询专家惊悉,蝴蝶是一种娇生惯养的昆虫,绝对忍受不了农药之类的环境污染,只能用洗衣粉兑水清洗植物叶子。崔明月想到自己一片爱心实属无知之举,看着崇尚自然纯洁的蝴蝶公主们香消玉殒,崔明月心疼得直掉泪。

“蝴蝶冤案”让崔明月警醒,她明白过来自己对心爱的蝴蝶并不了解。于是,她和老公一头扎进书堆里,搜集资料,研究蝴蝶的特性。

随着对蝴蝶世界的探秘,崔明月对这种“会飞的花朵”产生了更加奇妙的爱恋。2006年5月,崔明月的儿子东东呱呱坠地。初为人母的崔明月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天伦之乐,就一头再次扎进蝴蝶堆里。她购买了大量专业书籍,研究不同蝴蝶的“口味”。蝴蝶的生活范围不大,一般就在喜欢的植物周围。在生物学上,把为蝴蝶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的植物叫寄主。不同的蝴蝶有不同的寄主,比如绿带翠风蝶的寄主是黄壁树。崔明月从云南空运了刺瓜、西番莲、马兜铃斑蝶、红锯蛱蝶、青斑蝶、金斑蝶、异型昆斑蝶、中华枯叶蛱蝶的蝶蛹,不断招兵买马确保蝴蝶“人丁兴旺”。

见妻子成了养蝶专家,孙绍宏也不甘示弱。他摸索出蝴蝶要经历卵、幼虫、蛹和羽化成虫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形态和习性不同,便准备了蝶蛹固定板、养虫袋、羽化笼、室外置殖笼等,为众蝴蝶成长充当终身保姆。

蝴蝶们知恩图报,在崔明月夫妇的呵护下愉快地生儿育女,不亦乐乎。就在这时,一道难题摆在孙绍宏面前:蝴蝶毕竟无法和人类沟通交流,怎样才能让它们听从人的“指挥”,在婚礼上围绕新郎、新娘翩翩起舞呢?孙绍宏开始在家中做实验:蝴蝶属于趋光类昆虫,只要在室内布置充足的光源,它们就会绕着灯光飞舞;此外,孙绍宏还在气味上做文章。因为蝴蝶在破茧成蝶后,通常喝植物的汁液或蜜汁生活。如果将蜜水喷洒在新娘的婚纱或手捧的鲜花上,应该可以吸引蝴蝶围绕起舞。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孙绍宏拿妻子做试飞实验。

“我愿意!”崔明月早就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当初出嫁时,由于经济拮据,只摆了几桌酒席,崔明月为此耿耿于怀。如今能够弥补自己的婚礼遗憾,重做一次浪漫新娘,崔明月的脸上泛起了幸福的红晕。

这天,崔明月特意租了一袭婚纱,往身上和手中的鲜花上喷洒了蜜汁。当孙绍宏打开纸箱后,99只善解人意的蝴蝶立刻围绕着崔明月翩翩飞舞。有几只还落在她的秀发和婚纱上,缠绵悱恻。那一刻,崔明月幸福得头晕目眩,分不清自己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韩剧里……

放飞信仰:创富之旅流光溢彩

蝴蝶在崔明月身上试飞成功后,孙绍宏夫妇高兴之余又有些担忧,因为他俩不知道蝴蝶们能否飞出大棚?能飞多远?

崔明月的担忧不幸被应验了。由于“蝴蝶婚礼”是新生事物,当时大部分东北人都闻所未闻,就连处在时尚前沿的婚庆公司也知之甚少。由于蝴蝶的生命美丽而短暂,若不及时销售出去,就等于眼看要到手的钞票瞬间变成枯枝败叶。

养蝶第一年,崔明月夫妇惨淡经营。不仅前期投入的4万多元没有收回,而且还要不断购买植物和蝶蛹。眼看着亲手饲养的一批批美丽的蝴蝶寿终正寝,崔明月仿佛掉进了冰窟。

这天,孙绍宏带着崔明月来到位于辽宁锦州市的葫芦岛海边,两人忘却生意上的挫折伤痛,像一对初恋情人一样牵手走在柔软的沙滩上,看湛蓝大海,数点点白帆。突然,孙绍宏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盒子,刚一打开,两只蝴蝶便从盒子里飞出,成双成对地向大海深处飞去……

崔明月瞬间明白了丈夫的寓意:有梦就有希望,有爱相伴就有力量。即使大海辽阔得一望无际,蝴蝶仍能够展开飞向彼岸的翅膀……崔明月双眼噙满泪水,感激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丈夫为她提供了可以哭诉的肩膀。

第二天,这对夫妻步行4个小时走到锦州火车站,沿途寻找婚庆公司,推销自家的蝴蝶。这一次,孙绍宏是有备而来,他将“蝴蝶婚礼”的创意打印成册,在沈阳、丹东、营口、抚顺、盘锦、大连等各个城市奔跑。在他精心制作的宣传册首页上,印着这样一个古老美丽的印第安传说:结婚新人或者祝福的人把自己的心愿轻声告诉手中的蝴蝶,然后将蝴蝶放飞,蝴蝶会告诉精灵和天使,精灵和天使就能让愿望变为现实,爱的讯息和天长地久的承诺,从此便恒久不忘。因此,人们相信,只要许下一个愿望,然后将蝴蝶放飞,自己的愿望很快就能实现……正是这个美丽传说打动了沈阳的一对情侣。两人想举办一场浪漫时尚、与众不同的婚礼,在去婚庆公司咨询时巧遇孙绍宏夫妇,对“蝴蝶婚礼”非常感兴趣,以每只3元的价格一下子预订了300只蝴蝶。

一周后,沈阳市一家五星级大酒店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如期举行。新郎手捧一个神秘的礼盒走向新娘。当新娘打开礼盒时,几百只五彩斑斓的蝴蝶缓缓飞出,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围绕在新郎新娘周围翩翩飞舞。这些小精灵们千娇百媚,美丽的景象让人们犹如置身梦境,为温馨的婚礼增添了醉人的浪漫。嘉宾们最初看呆了,当反应过来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第一单生意做成后,崔明月从推销美丽印第安传说中进一步受到启发,进而开始推销她的“爱情信仰”。崔明月夫妇饲养的蝴蝶个个成了爱情代言人,养殖场一时间门庭若市,蝴蝶供不应求。紧接着,崔明月家的蝴蝶通过空运飞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翩翩起舞。

此时他俩已经不需要挨家挨户上门毛遂自荐推销蝴蝶,这对被称为“蝴蝶情侣”的夫妻开设了蝴蝶网站,建立了蝴蝶QQ群,只需要敲击键盘和轻点鼠标,“蝴蝶婚礼”的交易便可在网上完成。崔明月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蝴蝶产品的附加值,向全国销售蝴蝶养殖技术、放飞技术光盘。

2011年春节前夕,崔明月夫妇投资10万元在辽阳市佟二堡又建成了一座更大的蝴蝶园。两处养殖园共有500多平方米,恒温羽化室80多平方米,露天养殖棚1000多平方米。2011年2月28日,崔明月掐指一算,这几年她家养的30万只蝴蝶共为4000多对新郎新娘芬芳了浪漫婚礼。更令她开心的是,在共同经营的“美丽事业”中,她和丈夫曾经磕磕碰碰游离的两颗心,也因蝴蝶而紧紧地贴在一起,比翼双飞。

信仰爱情篇4

关键词:教师;信仰;学生

中图分类号:G451

一、教师信仰的缺失

当今,各种诟病元素充斥着教育的角落:“各种学术抄袭,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无所作为等现象数见不鲜。说到底,“假大空”现象在教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有甚者,但我们谈论“教师跑跑”的时候,我们至多也仅仅是怀着某种见解去加以评论其个人的行为的优劣,却没有更远一点意识到作为“教师群体的一员”,教师在“类”的概念上,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问题从哪里来。我们当然可以逃避说:问题毕竟是少数,与教师群体无关,甚至还大可以“闭着眼睛”,说“堂堂天朝上国,教育源远流长,我们一直如此”。如果太容易满足,那么必然会“死于安乐”,这毕竟是自欺欺人,这是自我安慰。当我们承认在进行自我安慰或者“底气不足”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了“有问题”,只不过这种问题还没有被明朗化,我们还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有人说:今天的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诚信的缺失,并且围绕着“诚信”展开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考试之前,第一要做的事情必然是签订考试诚信协议书,高考语文作文以“诚信”进行命题等。那么,为何在民国年代,甚至更久远的年代,人们没有产生如此多的教育问题呢?“钱学森之问”问得好:为何现在的中国教育,培养不出更多的“大师”来呢?难道这仅仅用“诚信”或者教育的模式来解释吗?更退一步讲,产生诚信缺失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总不可能说:人天性如此吧。如果我们仔细探寻这种“不诚信”的根源,在于“精神浮躁不安”,在于没有真正可信实的精神理念,因此我们自己也是“矛盾的”,以至于“不知所措”。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的各种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就教育而言,各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式方法的相互冲突,我们一边在学习和接受各种教育理念,另一面却无所是从:要么一律的复制和模仿,“邯郸学步”,以至于“四不像”(一直在模仿,从未去超越)。要么干脆停留在原地发呆,因为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去做。拿师生关系来说吧:“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师生的双主体论”,似乎都有道理,但是我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困惑和迷茫。

因此,与其说是教育诚信的缺失,倒不如是缺乏真正可以信实和遵从的信念,即没了真正的信仰,缺乏成长的精神动力。而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承担者和中坚力量,知识分子的集合体,是整个民族的精神灵魂。从这个意义上来上,教师和社会都“不幸福”,因为缺乏稳定精神,没有“安全感”,因此也谈不上自由和幸福,问题的出现就在所难免了。

二、教师信仰的必要性分析

鉴于教师身份角色的多重转换,教师在个体意义上来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必然涉及到起内心世界的独立和精神自由。以人的需求来看,除了物质的需求之外,信仰关乎教师的精神世界,关乎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情感的依恋。这种情感的依恋则需要形成一套稳定的精神体系,有值得自己信奉的真理或主义或者宗教。在遇到挫折或者抗拒外来的复杂诱惑时,能够做出令自己满意的抉择,以形成积极的心理体验和满足。拿来看:基督倡导的“爱上帝,爱人”,则在各种物质的诱惑中,填补了人们在精神世界的空白,并且找到“自我”,得到灵魂的安慰和满足,另外,以“教师”的职业身份来看,教师需要信仰。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更多若干“活生生的人”。教师的“困惑”,一方面使自己困惑和迷茫,另一方面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消极的印象和期望,“罗森塔尔”效应足以证实,教师信仰的缺失及伴随的教育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学生的消极体验和困惑。教师作为一个最大的“榜样”,其言行举止,势必成为一个“强化物”,教师有没有自己的信仰,影响到学生积极的“自我”的独立和形成;如果在“类”的概念上来看,教师群体没有了精神的原动力,没有了可以信奉的主流的观念和思想,必然导致“教师群体”精神力量的缺失,其集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丧失,甚至也就谈不上在集体中影响个人了。当人们关注到“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教师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贫乏,连教师自己也找不到自我价值和归属感。仍然拿“跑跑事件”举例子,跑跑之所以“跑”,因为他没有真正的关于教师信仰,以至于一旦在面临关键性抉择的时候,选择其本能的需求,因为他没有精神世界的支撑。而当我们在对此事件进行评论的时候,我们往往只意识到这种个体行为的发生,却没有意识到这种群体的心理现象普遍存在。对于此种“跑”的行为,社会的褒贬不一.。到底还是“教师群体”的信仰缺乏,我们还仍然停留在“是非对错”的困惑阶段。殊不知,建构教师群体的主流信仰对于解决困惑和建构充实的精神世界的意义。

三、教师该信仰什么

要明白教师信仰是什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信仰是什么。

真正信仰,是能够超越生活世界,满足人的精神诉求的,其最终是让获得幸福。因此,真正的信仰,并不是物化的崇拜,而是一种精神性的内在信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过信仰”。 从信仰的发展来看,信仰本身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多少种宗教,就有多少种信仰。黑格尔将宗教分成三种不同层次的宗教,依次为:自然宗教、实用的宗教和启示的宗教。作为最高层次的“启示”的宗教,是能够帮助人获得心灵的幸福和自由的。这里的宗教不再是迷信和盲从,它已经超越了“骗子的把戏”,它构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灵魂,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心理力量,它帮助人们慰藉心灵和精神的疾苦。这时候,你还能说:这种信仰是不切实际的吗?

既然这种信仰有助于解决个人和社会的幸福问题,何不收拾起盲目的排斥和所谓的自尊,融入到教师的信念当中,为学习者、为教师自己、为教育事业谋福呢?

说到底,教育是“人类”的事业,是一个关于“许多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信仰,也就是人的信仰,是人们如何获得幸福的信仰。那么,教师的信仰和人类的信仰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如果用一句话加以概述:教育的信仰,也就是教师的信仰,归根结底是“爱人”,因为上帝在中国很无奈。这符合人性的诉求,也符合中国千年的道德标准“仁者爱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因为信仰“爱人”,我们依然坚定的爱护学生;因为“爱人”,教师要以“爱学生”为准则,竭尽所能,关注、影响每一个学生。这种“爱”是大爱,是抛弃偏见的爱。“爱”的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教育家赞科夫明确提出:优秀的学生人人都爱,同时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即使“难看的学生”,其外部表现之下也必然隐藏着良好的品质。 另外,这种爱不是物质的过分溺爱,物质的溺爱只会带来“安乐与灭亡”。作为自由的信仰,这种“爱”应该是理智的去爱他人,爱学生。理性的信仰反对一切形式的盲从和偏见,因为它始终是理智的。以此看来:教师信仰也不等于盲目崇拜。因为其实质是精神的归宿,它是自由的、启示性的、指导更多的人(教师和学生)获得幸福的。此外,从人发展来看,教师和父母对于儿童心灵的影响仍然是爱,通过引导儿童爱父母、爱家庭里的其他成员、爱社会的其他人,最后扩大到爱全人类。如果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教师自我价值和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而生,其情感的满足足以使他获得更大的精神报偿。如果将教师教育分成理智的教育和道德的教育,那么教师的信仰则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情感与道德。甚者,教师的爱帮助其以科学的态度,心甘情愿的服务于育人事业。在面临着关键抉择的时刻,做出符合教师职业和身份的爱的承诺和答卷。

参考文献:

信仰爱情篇5

[关键词]《惊情四百年》;德古拉;精神信仰;《圣经》

西方的文学艺术作品大都深受基督教《圣经》的影响,电影的主题思想经常是在基督教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电影中人物的命运和爱情经常会和发生冲突并且最终走向融合,会从电影刚开始的批判而到最后颂扬,基督教思想中追求永生,然而永生的实现必须是以爱神和爱人为实现的基础,爱神是基督教思想的核心所在,因为在基督教中一直坚持着“上帝创造了一切”的观点。在电影《惊情四百年》中,主人公德古拉是一位虔诚的信徒,一直在为上帝的使命所效力,可是自己的努力并没有让妻子死后被上帝所救赎,因此对产生了质疑和报复。《圣经》书中自始至终都在弘扬仁爱、博爱和宽恕的精神思想,只有爱人才是对上帝的服务和上帝精神的传播,也只有相互之间爱戴才可以进行自我救赎,坚持上帝就是自己的主人,为上帝服务才可以最终得到上帝的眷顾。

一、电影《惊情四百年》中主人公精神信仰的背叛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信条,坚信上帝对于人类的惩罚和救赎,在书中曾经讲述了上帝在一周之内创造了人类的故事,上帝被看成是正义、慈爱、大智的全能者,所以在基督教中强调人的惩罚和救赎,只有坚信上帝的存在和去爱人才会被救赎,与此同时基督教徒相信在精神信仰的指引下可以找到真理的存在,这样的信仰可以让人们活得更加真诚和实在。电影《惊情四百年》中主人公德古拉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一直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着,一直在为上帝进行着服务,可是最终的结果是上帝并没有遵守原先的约定,结果让德古拉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这就让德古拉对于上帝的信仰开始产生了质疑,然后开始了人类最为疯狂的报复计划来对上帝进行宣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古拉对于上帝信仰的背叛是因为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反差中发生的,最终的报复行为是对信仰的背叛和一种加剧。

(一)主人公德古拉的支撑

在电影《惊情四百年》中,导演用一种诡异的色彩和漆黑的背景将人性丑恶的一面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并且将这丑恶孤立开来,电影中野外那孤独的城堡其实就是人性丑恶无法融入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象征,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对于丑恶的憎恶之情。电影中德古拉为了维护基督教的信仰自由和教皇的权利而同土耳其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这动人心弦的场面充分说明了德古拉有着英勇的一面,同时也有可以为了信仰的自由而奋勇杀敌的坚定信念,从而坚定了基督教徒的精神信仰理念。在电影《惊情四百年》中,主人公德古拉在打败土耳其军队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拿出了十字架表达自己对于上帝的感谢,这样避免了罗马遭受土耳其军队的入侵。德古拉正是在精神信仰的支撑下在战争中为了按照上帝的旨意保护罗马的信仰自由和教皇的权利奋力杀敌,和异教徒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电影的画面也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电影的画面同时也经过摄像技术上的特殊处理,将战争描绘得更加虚幻和具有神秘色彩,为后面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说明了国家的命运和是紧密相连的,暗含了政治和宗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主人公德古拉的现实需求反差

在电影《惊情四百年》中,德古拉作为一名民族英雄凯旋而归的时候,整个国家都洋溢着一种欢快的气氛,家族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也油然而生,不管在任何一个国家中,个人的荣誉都是一生奋斗的目标,同时也是个人价值得到社会和他人认可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回馈。可是现实中发生的一切对于德古拉来说是那样的残忍,当妻子伊丽莎白听说自己丈夫战死在沙场的时候,因为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而选择了自杀,在基督教的信仰中,自杀是个人对于上帝的一种背叛,死后是不能升入到天堂的,也不能按照基督徒的仪式进行安葬,上帝的大门也会紧闭。当这一切现实发生的事情平静地呈现在德古拉面前的时候,他的精神世界开始崩溃了,开始逐渐对上帝的产生了质疑,在和土耳其军队进行战斗的时候,一方面是为了捍卫自由和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深爱的妻子,可以和家人团聚,所以在战斗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一直坚持战斗到了最后,这才最终打败了土耳其入侵的军队,可是最终却是换来了妻子的死亡。在电影《惊情四百年》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古拉拿出了上帝的象征——十字架,祈祷着战争的胜利和家人的平安,这样自己就可以很快和家人团聚了,然而上帝并没有保护妻子的安全,而是让妻子自杀并且不能按照基督徒的仪式进行安葬,这一现实结果深深刺痛了德古拉,自己辛辛苦苦为了上帝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着,本来是希望上帝也可以庇护自己的家人,可是上帝非但没有庇护,反而在妻子死亡以后还紧闭天堂的大门,自己付出的一切没有得到丝毫的回报,这一切都让德古拉对上帝的信仰产生了一种质疑,甚至是一种仇恨的心理,开始了一段和上帝进行报复的行为。

(三)主人公德古拉的背叛

自从基督教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形成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国际性统治,将一切文学、哲学、科学都变成了它的附属,从而确立了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利。基督教对于人生和现实世界进行否定,鼓励禁欲,认定人生下来就是戴罪之身。基督教徒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生活的时候,因为禁不住诱惑而偷吃禁果被上帝赶出伊甸园来到了世间,因此生生世世都是有罪之身,一些世间的事情都是人类因为堕落要承受的后果,这也就是基督教中有关“原罪”的重要内容。

电影《惊情四百年》中的主人公德古拉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在自己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刻,为了罗马的自由和教皇那至高无上的权利,为了维持上帝已经安排的世界秩序,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上帝,以便自己和家人在死后都可以升入到天堂之中,洗清自己身上的原罪,所以在战斗中英勇奋战,杀死了那些因为为上帝服务而被看成是敌人的士兵,可是自己最终得到的并不是自己想象中上帝恩赐的那样,所以对自己深信不疑的上帝和自己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开始产生了怀疑,这些都造成了自己最初行为和最终目的之间的相互背道而驰。

二、电影《惊情四百年》中主人公精神信仰的回归

不管什么样的民族都会对邪恶产生一种憎恶,都信奉“善终都将会战胜邪恶的”这样的信条,基督教更是弘扬惩恶扬善,所以人死后就有了上天堂和下地狱的区别。在电影《惊情四百年》中,在对友情、爱情和婚姻进行肯定的同时,对于人性中善良终究要战胜邪恶的观点也进行了传递,主人公德古拉在进行复仇的时候还有一丝人性善良的存在,所以在对上帝复仇的过程中,因为爱情的存在而保留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最后在复仇和人性的斗争中重新找到了信仰上的回归。

(一)主人公德古拉在复仇中的觉醒

电影《惊情四百年》中,当主人公德古拉展开对上帝报复的时候,就像作家弥尔顿对撒旦描写的那样,在无法正视和面对上帝的时候,就将对上帝的报复转嫁到了人类的身上,当德古拉无法化解自己的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的时候,也无法实现自己对上帝的报复计划之后,德古拉就利用人性对于性和金钱的无法抵抗诱惑力来报复那些无辜的人们。当德古拉知道伊丽莎白就是自己当年的爱人的时候,就想尽一切办法来唤回她四百年前的回忆,当伊丽莎白完全回忆起了四百年前的时候,为了爱情依然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和德古拉一样成为杀人如麻的大魔头,受到上帝的惩罚变成吸血鬼的时候,德古拉顿时醒悟,爱情并不是天长地久的厮守,而是要具备自我牺牲的精神,最后选择在上帝面前死去,这样象征着德古拉完成了爱情信仰上的回归。

(二)主人公德古拉爱的力量回归

德古拉在电影《惊情四百年》中拥有着超乎人类的物质特征,这为电影后面进行残忍和疯狂的报复增加了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当主人公德古拉对无辜人们进行疯狂残忍报复的时候,因为伊丽莎白的突然出现而唤回了他对于爱情的回忆和对于妻子伊丽莎白无限的思念之情,当伊丽莎白愿意为了爱人德古拉牺牲自己生命的时候,这时候就变成了和不生不死德古拉一样,永远都要受到上帝无休止的惩罚,生活在那郊外永不见人的城堡之中,当上帝那无休止的炼狱般的生活继续着的时候,德古拉突然顿悟,只有上帝的怜悯才可以得到生命的轮回,这样自己的灵魂才可以得到安息,爱一个人并不是自私地去拥有着霸占,而是应该成全其一个完整的生命,于是德拉古决定牺牲自己,重新回到上帝的怀抱中,爱情让一个人开始变得极端,爱情也会让人顿时觉悟,这也许正是电影《惊情四百年》所要传递的另外一个主题思想:爱情拥有着和宗教一样的神奇力量,可以让人拥有良知和爱的力量。

(三)主人公德古拉精神信仰的回归

精神信仰上的背叛和回归是需要一个艰辛的抉择和挣扎过程的,甚至在必要的时候也会选择牺牲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在电影《惊情四百年》中,当主人公德古拉因为对自己的产生质疑后开始了对无辜人类的疯狂报复,这就形成了在精神信仰发生背叛以后形成的一个具有超自然的形象,充满了血腥和暴力,从而也说明了人性之中最为残忍和邪恶的一面。电影充分利用背景的诡异色彩和音乐塑造一种令人战栗的氛围,促使人类对于自己的精神信仰开始反思。当德古拉在遇见伊丽莎白以后,终于在爱情的感召下实现了顿悟,决定牺牲自己来换自己爱人一个完整的生命,最终在前世爱人伊丽莎白的怀中死去,自己的生命在耶稣的面前死去,最终也恢复到了人的模样,完成了自己精神信仰上的回归。

三、结 语

西方文化深受《圣经》的影响,要想真正了解西方电影的艺术,就需要在基督教信仰的指导下对其中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电影《惊情四百年》中的主人公德古拉对于上帝信仰的背叛和最终的回归都是基督教义的重要部分内容,电影也对人性真善美的特点进行了歌颂。

[参考文献]

[1] 陈姝霖.人与僵尸的坚贞爱情——评《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J].电影文学,2008(15).

[2] 陈潇.从《惊情四百年》到《吸血鬼日记》看吸血鬼文化的发展[J].丝绸之路,2012(10).

信仰爱情篇6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自杀率远远高于同龄人,是非大学生同龄人的2-4倍,并呈上升趋势。教育家李镇西曾痛心感慨:我们教给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没有教给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的态度和方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笔者用伦理学的观点,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思考。

二、大学生轻生原因的伦理学分析

大学生本是人们口中的天之骄子,但太多的原因使他们一个个本应美丽的身影逐渐消失,这是令人痛心的。笔者认为导致大学生轻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生价值的存在丧失了其合理性,也就是说大学生生存所依赖的核心价值不复存在了,使大学生感觉到生存的意义不明确,生无眷恋。导致传统价值合理性丧失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人生信仰缺失

在人类文化史上信仰长期作为价值生活的依据。有坚定信仰的人,无论是宗教的信仰、政治信仰抑或是职业的信仰,这样的人是从不缺乏价值合理化能力的。然而,现代社会似乎正在经历一个信仰的低谷,不仅有信仰的人数在减少,就是那些宣称自己有信仰的人,对于信仰之物的态度也不全是精神性的,而表现为能带来相应的物质性的利益。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旧的信仰体系已经打破新的体系尚未建立之时,他们缺乏坚定的信仰。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宗教信仰是迷信而虚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迂腐而不切实际;对于未来的事业或者工作,更确切的说是作为个人的谋生手段而不是终生奋斗的理想信念,更多的是陷入迷茫状态。如果非得给大学生加个“信仰”的话,那恐怕是“金钱”,以及金钱所能带来的安逸的生活。过分地看重物质,更加淡化了对精神信仰的崇拜。

在缺乏人生信仰的情况下,大学生遇到重大挫折、各种压力或突发事件,外在表现便是意志薄弱,焦虑、抑郁,甚至是长期困扰于某个或某些问题而走极端。

2、个人主义盛行

大学生中严重的个人主义阻碍个体社会性的发展。现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一代,这样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伦理学中的个人主义是相对于集体主义而言的,目的是反抗集体控制个人的行动。但人首先具有社会性,在社会中生存是不能摆脱各种社会关系的,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往往忽略社会关系对个人的影响,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等。很多情况下这些亲密关系都能为个人提供价值生活的依据,例如“为爸爸妈妈而活”的说法并不少见,因为多了一份责任感,生的意义又厚重了一些,更多了一些生的眷恋。

社会亲密关系在个人遭遇到重大挫折时,还能够给予支持、开导、帮助、启迪、宽慰等,阻止其走上轻生的道路。然而受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些亲密的社会关系逐渐在解体,如大学生在家中跟父母有代沟,认为他们思想老化;在学校中过分注重个人权益,与同学格格不入,人际关系恶劣。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找不到可以疗伤的避风港,情绪得不到安慰,甚至轻易否定自我价值,淡化个人的责任意识,放弃生命。大学生否认了社会关系对个人的支持作用,有可能导致其走上轻生的不归路。

3、缺乏理想的道德人格

在伦理学范围内,人格通常被理解为道德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质,相当于“人的品格”。关于自杀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在国外已有相当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管哪种自杀类型都隐含着共同的人格基础:孤僻,退缩,焦虑,敏感。就个体而言,如果在这些特征方面发展到极端,自然属于异常人格。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重智能、轻人格的误区,即片面强调智能培养,忽略人格的塑造。这导致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不健全,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不能勇敢地面对和接受现实,没有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例如因生理上的伤残、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识不清而产生消极的态度,心理失去平衡,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乃至自暴自弃。

三、大学生轻生问题的伦理学干预

1、树立追求自我幸福的人生信仰

大学生若是有正确的宗教信仰,他们不会选择自杀,在他们极端无助的时候还有终极信仰来依靠;倘若没有终极信仰就需要树立自己的信仰,那就是追求自身的幸福,即以幸福作为精神的支柱。人道主义学者弗洛姆认为,人生的任务和意义就是成为自己,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追求自我的幸福。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具有人的特性之外,他的性格、气质、天资、性情等都与其他人相区别。在个体遭遇各种逆境时,应该具有生存的勇气和追求幸福的信念,然后才能发展人的潜能,成为独立的人。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的体验,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有必要成为挽留生命的理由。拥有强大的自我,相信自己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相信自己具有实现幸福的潜能,这所有的一切的前提要求是个体必须继续生存,必须活着。

2、培养生产性的爱

弗洛姆首先肯定了自爱是合道德的,并指出,“爱是人与他人及与自己之关系的生产性形式。它包含着责任、关心、尊重和认识,包含着对他人成长和发展的愿望。”爱自己首先要关心自己,这要求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疼爱自己,关心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更需要对自己能力的发展负责任。爱自己就要使自己健康、自由、全面的发展,而不是轻易否定自己,剥夺自己生命存在的权利。

生产性的爱不仅包括爱自己,追求自己的幸福,还包括爱他人,爱身边的人。作为教育者,应当培养大学生具有生产性的爱,真诚的爱护家人,真心的对待朋友和同学,尊重老师,承担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个人的行为结果。当个人将别人对自己的爱作为一种财富,倍加珍视时,家人的爱与支持,老师与同学的关心与帮助,也会使其获得生存的依据。

3、培育理想的道德人格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我们应该培养大学生当想的道德人格,即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大学生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这样他们才能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去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才能以无限的热忱和坚定的信心去宽容生活中的各种不幸,成长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大学生,他们懂得如何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使生命具有尊严和i价i值。

信仰爱情篇7

影片中主人公道斯对自己信仰顽固的坚持引来了众多争议,中外的批判点在于他过于善良、过于勇敢无畏,不像一个真正的人;他如此坚持自己的信仰、尊重生命,而美国仍然在战争中肆意地轰炸其他国家的领地、毁灭众多生命,甚至他最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战争的促进者、加速了杀戮,因而他的善举在战争中缺乏意义,他不拿武器的行为与“逃兵”无异,而且缺乏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被认为是美国在作为战胜国和拥有强权的前提下进行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等价值观念的输出。总之,从各个角度人们都能用某种观念去批判这部影片。笔者试从信仰留存、普世之爱与战争的冲突等角度来解读这部战争片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思考如何看待美式战争片的价值观输出问题。

一、信仰留存与摧毁信仰的战争

虽然道斯坚持《摩西十诫》第六诫坚决不拿武器杀人,但是他的战友在战场上厮杀。21世纪以来,美国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接着又空袭利比亚和叙利亚,摧毁了当地人的家园,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这也成为美式战争片令人不解和诟病的地方,即影片表现的坚守信仰与实际行动大相径庭。

人们必须承认美国军事行动的破坏性,却也不能忽视,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都会对人类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美式战争片在宏观上展现了战争的无情,更在微观上反映被历史记载中忽略的人性因素,即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和信仰的思考。尼采说“上帝死了”,人们在信仰上已经可以不完全依赖于上帝,但是也陷入寻找一种新的道德标准和寻找自我的迷茫之中。战争前后出现的“垮掉的一代”也在文学上反映出这种精神困境。战争带给人类巨大的伤害,支撑人们的信仰也会随之崩塌,这是美国实际行动与信仰相背离的缘由之一。但是,留存的信仰使人们在战争中确认自己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带给人度过战争的希望,也不是所有背离与上帝之约的人就不再信仰上帝。影片展现了人们的信仰遭遇战争时内心的痛苦、抉择和坚持,这正是人的智慧和魅力所在,也是影片闪耀的人性之光。

从生命角度来看,影片从战士对战争的态度来挖掘细微的人性。他们也害怕、厌恶战争,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对战争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意识,而道斯坚持的“可笑的”信仰在这时给予他们生的希望。

从信仰角度来看,在战争环境中,参战者面临信仰与战争的冲突,他们有自己的理由必须拿起武器保卫祖国。但是,他们内心很挣扎,大多人看似违背了信仰,实际上依然忠于上帝。道斯的哥哥不认为战争是杀戮,道斯的上级解释“不应杀人”是不要谋杀,战争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另一位军官说信任《圣经》,但不能用信仰击败日本人。道斯的父亲参加过战争,仍用摩西十诫教育孩子,道斯被审判时他积极求助当年的上司为儿子辩护。在战场上,认为道斯是懦夫的史密提一直保护道斯。其他战友从对他拳脚相加到尊重这个异类,并在即将上战场前和他一起做久违的安息日祈祷。一个士兵在拿枪射击时嘴里含着一个十字架,以上可以看出他们还存有信仰。

还有战争片《狂怒》中几个主人公其实仍然信仰上帝。正如“圣经”念的《以赛亚书》:“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他们认为上帝拣选了他们去忍受战争的痛苦,去完成解放祖国和人类的使命。因为他们确信“不论世上的政权败坏到何种地步,一切事情还是在神的管理之下”,并且这种苦难不会永久持续下去,“最后将以拯救和复兴收场……最后整个国家将借着k得以复兴,成全神起初的旨意”。

这样事与愿违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也可以找到,《史记・孔子世家》中记录了孔子返回卫国途中被蒲人拦截,答应他们不会去卫国,之后却立即启程去了卫国,孔子说在武力威胁下的盟誓神是不会认可的。孔子有自己行事的原则,而被迫做一些事的情况是存在的,单从这一件事,人们不能说孔子就是一个不遵守诺言的人。类似地,人们也不能单从残暴的战争就判断某人或某国丧失信仰。战争的残酷无疑是对影片宣扬的信仰泼了一盆冷水。大多数人面对战争很难遵守与上帝的约定,但内心的挣扎不会减少。而留存下来的信仰带给人希望,所以宣扬信仰留存的战争片恰恰从另一种角度提出反战的主题,因为战争与信仰相违背,战争摧毁了生命,所以更要反对战争。

二、普世爱与残酷的战争

影片中还有一处令人不解的是,道斯不仅救自己的战友,还救了几个日本敌人。有人认为他过于善良,而不像一个真正的人;有些外国评论者认为,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战争促进者,他这种“善行”加速了杀戮。因为他救了日本兵之后,他可能难逃被美军处死的命运,他救了战友就令他们能更早上战场杀敌。

这些评论不无道理,道斯的做法是基于基督教普世爱的价值观念。道斯铭记耶稣说,我把一个新的命令给你们,即你爱别人,有如我爱你。他在救人时只考虑这个人作为一个生命的意义,这个人有生命危险那么就竭力救助他,无论是战友还是敌人。有观点认为,道斯救人没有丝毫犹豫显得超过普通人的善良,其实该观点忽略了他的成长过程,他小时候险些将哥哥打死,母亲重申主的告诫,成年后他救了一个人的生命,在医院中看到患病的人们和毁容的士兵们,遇到身为护士的爱人,爱人支持他做军医并在他临上战场前送给他一本夹着自己照片的《圣经》。以上都交代好,道斯是经过内心挣扎才成长为一个珍爱生命、勇敢救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见死不救的人。

笔者认为这是在一个特殊的地点,即战场上,并且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即军医,来展示何谓普世爱和坚持这种观念的意义。在兵戎相见的战场上,道斯以一己之力的确不能改变战争的走向,但是他只做好自己能做的,就是救人、挽救生命。从生命的角度来说,人们不能对道斯进行责难。如果说他的做法对战争无关痛痒就可以忽视,放弃近在眼前的生命,像那些“战争机器”麻木冷血,那么战争就变得更加可怕,一丝人类的希望之光也将熄灭。

如果人们觉得道斯的普世爱很虚假,电影《红一纵队》会让人更理解。结尾中士刺伤了一个德国兵,在得知战争结束又听到德国兵还活着时迅速去救他并让他好好活下去。参与战争的厮杀有时是迫不得已,敌我之分只取决于一个外加的时间节点或者取决于我们自己,而生存和生命在无情的战争中是最宝贵的,“战争中唯一值得荣耀的就是幸存”。在战争中,普世爱被特殊化,被放大来诠释其中的含义,而从生命角度来看,普世爱就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要珍惜的内涵是值得肯定的。

中战争片《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影片都有个人为他人、集体献身的故事。虽然道斯也说到,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但是普世爱的着眼点是强调尽全力去营救每一个人的生命,无论对方外在的身份是什么,也不在意自己会遭受的最坏结果。人们表现的牺牲是个人替代某人或集体去承受苦难,这是个人对战争做出的最顽强的斗争,都是为了拯救生命、保卫国家,是悲壮的,也是令人感动的。虽然中国没有以“普世爱”命名的价值观,但是同样具有大爱的精神,其共同着眼点就是生命、爱他人和爱国,因而也无所谓排斥对方和谁对谁错之分。那么人们在批判道斯普世爱的观念和做法过于善良时,是否忽视了爱国者做出的奉献也是英勇无私的?

三、价值观输出与战争片

信仰爱情篇8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为什么”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呢?

作为一种科学的、理性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并不存在 “危机”。要知道真理是自在的,并不会因人信仰与否而丧失其科学性与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科学的信仰曾经安抚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等伟大人物以及无数仁人壮士和共产主义者的现实生命,使他们在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实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能够满足生命信仰需求的内在理性特质,而当前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只是当前大学生自身的精神危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身的危机。但是,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全民信仰为价值取向,那么它就必然要求在任何历史和社会条件下都能满足不同层次民众的信仰需求,自然也应该给予当代大学生以终极的信仰关怀。这从而决定了我们可以将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信仰迷失归结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

马克思主义信仰既然具有满足人们信仰需求的内在品质,是科学的理性的信仰,又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那为什么当前大学生没有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获得满足而迷失了精神信仰呢?如何对待这种情况呢?信仰不会自发生成,需要依靠教育的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学生精神信仰出了问题可以从教育上寻找原因和对策。我们要在内容上和方法上进行反思和创新,准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向信仰,充分揭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摸索信仰传播和教育的规律进行规划和设计,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和功能。

1 重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生命关怀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人的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信仰。生命关怀教育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途径。人的生命追求有现实性、理想性和超越性三重维度,马克思主义信仰也相应有这三重维度。“为人类福利而劳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维度,“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想维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超越性维度。从现实劳动到幸福生活再到终极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连接着人的现实生命。生命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思维和终身事业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在热爱生命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会并认同生命的独特性,挖掘生命的创造性和超越性。珍惜生命自然存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也要关注他人生命,在奉献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并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对客观世界、自身生命有限性的超越。

大学生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积极地去创造生命价值。要明确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享受人生, 享受生命,更在于奉献。这样才是提升了生命的价值。大学生有着巨大潜力和鲜活的生命力,但受生命规律的特定时期限制,很多大学生的生命能量没得到激发和释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激活他们的思维和能量,唤醒他们的生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成长。

生命关怀教育要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造。理想人格能够对人产生强大的号召力,激励人突破现实人格,实现对理想人格信仰的追求。“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想人格也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的理想人格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而最高理想人格境界的实现是与劳动和实践,与共产主义理想,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后,才可能真正实现人的能力全面发展, 人的潜能充分挖掘以及人的社会关系和谐发展。这就要引导学生积极进取、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甘于奉献,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能够在与自然、社会、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的和谐发展。

生命关怀教育要科学对待人生幸福。幸福是人生的永恒追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包含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物质幸福是基础,精神幸福比物质幸福更高层次,更为深刻持久;幸福也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包含在社会幸福之中,要在和谐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幸福要靠人的劳动与实践去实现。

要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精髓,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以积极促进社会的整体的发展为实现自我幸福的前提,才能深刻领域。

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途径

2.1 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行动导向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决定了我们在教育对象上,要注重个体性与全面性的统一,即要针对特殊个体开展专门化、独特性的法纪法规、生命价值教育,更要实实在在的关照全体学生,面向所有学生普及生命理念、健康意识,树立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教育组织方式上,知识与技能传授的“授课式”教育,很难使学生形成关于生存、生命与生活的“身临其境”的感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实现生命关怀,就必须贴近生活、以直观的体验初级大学生心灵,要以“情景化”为教育导向,突出“体验式”教育,将统一组织、行政命令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行为。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上,不能以单一依靠学校,而要以学校为主体,争取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家庭中给予情感支撑,社会保障规则制定、文化熏陶等。教育的时间也不能仅靠学校的阶段性、临时性教育,而要追求长久的人文关怀,体现生命关怀的延续性和扩展性。

2.2 突出生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任何教育的实现,都必须要有实践的基础和途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非理论化的教育模式,而应着眼于实践,着眼于现在,立足现实、把握将来,要综合统筹和运用各类资源、载体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生命能量提升中升华生命信仰。

实践能力培养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在要求。而实践活动内容形式是否充实多样,直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职业性、实效性和生活化等为基本原则,拓展多种内容和途径,开展主题鲜明的校园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体验中领会生命关怀的精神实质,升华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各部门和组织要积极挖掘和把握多样化的实践契机,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引领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参与生产生活、志愿服务等,在实践中观察民生民情、社会现状、学会分析社会热点,学会处理矛盾冲突,积极服务社会发展等,在实践中领会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内涵,自觉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提升理论,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转化为现实生活能力,实现自身品质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3 创设平台,发挥广泛的福射效应

爱因斯坦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得到多少,而在于你奉献了多少。雷锋说,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们服务当中去。正确的价值取向来源于对人类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而正确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之中,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教育者要积极创设实践奉献的平台。当前高校中大力倡导德志愿者服务团队、社会实践部、爱心小分队等社团组织,积极开展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活动、形式多样的帮扶救助活动,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的凝集力和向心力;通过大枣平台和载体,引导大学生实践奉献,激发生命活力,展现生命热情的。通过这些公共平台,可以增强福射、带动效应,在义务帮扶、敬老爱幼、走村串户、访贫济困等活动中,广大大学生们更加贴近生活,了解社会,直观体悟生命的真谛,促进了自身的健康全面发展,在服务奉献他人的过程中实现生命价值的升华。

2.4 三维协同,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体系化、整体化和递进性。我国的教育,长期倾向于应试和成才创业,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生命人文关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实现生命关怀,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生命关怀教育机制,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三维协同教育职能,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有意识地形成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形成“家庭基础、学校推进、社会参与” 的三方合力全方位支撑,在教育目标、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上,家庭、学校、社会要保持一致、相互平衡、有序运转,共同探索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多层次、立体化的良性教育空间,帮助大学生形成的正确生命价值观生命意义观。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3(03).

[2]陈世润,虞新胜.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困惑[J].甘肃理论学刊,2004(4).

[3]谈宜彦.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J].理论前沿,2008(18).

[4]危琦,虞新胜.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J].求实,2006(12).

[5]柏铁山.生命教育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端[J].理论导报,2011(1).

信仰爱情篇9

仰望是我们生命的明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外出的游子对母爱的仰望;“长浩路慢慢,忧伤以终老”是守侯在家的妻子对爱情的呼唤;“桃花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远门将出的友人对友情的仰望。仰望??生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仰望中,我学会了勤奋战胜懒惰;仰望中,我学会了自信战胜自卑;仰望中,我学会了智慧战胜无知……

落叶仰望着泥土,“化做春泥更护花”是它毕身的理想;书籍仰望着进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他一生的梦想;黄鹂仰望着翠柳“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它终身的追求。

信仰爱情篇10

百年党史和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中,都强调了信仰的力量,信仰的重要性。说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心中要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坚定信仰,立根固本,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最近的热血爱国剧《叛逆者》也不断的提到了“信仰”,在剧中我党潜伏在特务处的卧底人员“顾慎言”在策反迷茫年轻人“林楠笙”的过程中讲到一名关于信仰的理解:“你的信仰不该依附于任何一个人,信仰就是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战斗中得到检验,最终方能达到坚定。”剧中每一位不畏生死的中国共产党员,带着钢铁般的坚定爱国信念,挺过国民党军统特务的一次次严刑拷打、酷刑折磨,坚决不吐漏半点关于我党的任何秘密,在面对变态军统的致幻药物注射前,我党人员,宁愿自己用最残忍的方式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给敌人任何的妄想和阴谋的机会,这时,我在想,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类,这怎么做到啊?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最直接的体现,很让人感动和反思,再反思!

回首这一百年,也就是因为这些有信仰的共产党人,用血、泪和生命坚守住了我们的祖国,让我们的祖国从山河破碎到统一强大,从受人欺辱到倍受尊重,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我们在现实美好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的信仰又应该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