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念玛丽居里十篇

时间:2023-03-18 07:44:20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篇1

玛丽说:“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生活来自于实践,而时间则是实践的最好印证者。我相信这个道理,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欲速则不达,慢慢去摸索、实践,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成功也是失败之父,没有每次都是成功的道理,在成功的背后,也暗藏着失败的机缘,这是一种无序循环的规律,矛盾的统一。我的志向是当一名战地记者,尽管如今只在地方党报学习、练笔,但只要有这样一个目标,我会朝着这个目标去做,哪怕是不会实现,只要我努力了,结果是怎样的,已经不是最重要了。

信念来自于坚忍不拔的精神,如同玛丽在文章里所描述的一件趣事,蚕结着茧子,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这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它们去结它的茧子。

关于信念,我不知道有更多的朋友们会有怎样的感受。但是我想,关于信念,我们的确不能以只字片语概括出来,因为它不仅是文字所能表达的,尽管中国的文字如同瑰丽国宝般源远流长,但的确不能形容,因为,它就是一种精神境界。我们需要的是传播,正如“佛经中不住佛,佛住人的口舌中”这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是靠传播而被广大受众所知晓,尽管每个人的信念都不同,但我深深祝愿每个人都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将持之以恒的道理传播给他人。

愿我的所有朋友,都能找到自己的信念。  投 稿Q Q: 20 8 2 3 4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篇2

如果你未曾读过玛格丽特的《飘》

如果你并不认可女性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

那么,我想你并不能理解这个地方的价值与分量。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的南北战争,在美国东部留下了许多故事,但没有一个城市能够象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一样受到那样深厚的影响。今天的亚特兰大,不光是奥运城市,是饮料巨头的总部,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族馆,CNN总部也在这座城市。曾经很多年里,亚特兰大机场一直是世界上吞吐量最大的机场,而在20世纪60年代,亚特兰大也是美国民权运动的中心,至今城市里都还留有许多马丁?路德?金的历史遗迹,他的演讲《我有一个梦》至今仍让人热血沸腾。

提到亚特兰大,不能不说到那部与之息息相关的旷世经典名作《飘》。乔治亚州曾是美国奴隶制种植园的经济重地,而《飘》中主人公郝思嘉和白瑞德的故事就围绕着南北战争时期的亚特兰大来展开,书名取自美国诗人欧内斯特?道森的诗句“随风而去”(Gone With The Wind)。亚特兰大市区桃树大街与第10街交汇处的一栋不起眼的红砖小楼,就是《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故居,从1925年到1932年,玛格丽特一直住在这幢楼的一个一房一厅的单元,并于1949年在离家只有三个街口的地方遭遇车祸,不治而逝。

每天这里都有《飘》迷们的到访,有专人打开玛格丽特曾经生活过的单元,并不允许拍照。客厅的窗台边有一个小写字台,上面放着玛格丽特?米切尔历经10年写作《飘》用过的打字机,旁边的照片上,玛格丽特坐在打字机前,下面印有她说过的一句话,“在我虚弱的时侯,写了一本书”。

根据《飘》改编的电影是好莱坞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部经典文学电影,片长达4小时,魅力贯穿整个20世纪。不光是电影,自《飘》于1936年出版之日起,便打破当时所有出版纪录,于次年获得普利策奖,小说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畅销不衰。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只写了一本书,此后便没有再写过其他作品,一直忙着给朋友和崇拜者写信,据说写了近一万多封书信。故居中有一幅玛格丽特的画像,她生活中重要的物品都被包含在画面里,其中可以看到书架的显著位置上放着一本德语版的《飘》,这是她听说希特勒对该小说下了禁令后特别的收藏。

玛格丽特故居里的纪念品都是与《飘》有关,许多都具有收藏价值。玛格丽特的足迹在亚特兰大不光只有桃树街这一处,就象小说中郝思嘉的生活场景在庄园和亚特兰大之间不停变换一样,甚至连她与白瑞德和艾希利之间情感纠缠,也与玛格丽特有某些相似之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或许说的就是如此。

《飘》是以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几个人看似浪漫实则残忍的故事。大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诞生于荒诞的年代,玛格丽特虽没有生在战乱时,却有着不太幸福的青年时代,她19岁时母亲便死了,父亲是个富有的房地产经纪人,反对她写作,没有给她的写作提供任何资助。玛格丽特深爱着南方,亚特兰大给了她无尽的灵感,以至于在小说里对南北双方有着强烈的倾向性。1864年7月的亚特兰大战役给了城市最大的重创,到小说里只是恢弘的舞台,南北战争环形画廊博物馆里收藏了许多关于那个年代的记录。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篇3

由于情报组的信息错误,特警营救小组的负责警官霍尔在行动中,忽略了另一间房里的匪首和瑞查。只解救出四名人质,导致无辜的瑞查命丧于顽抗的匪首枪下。

传媒都把矛头指向了霍尔。在一片责难声中,霍尔警官默默帮艾美料理完瑞查的后事。艾美返回英国那天,霍尔特意买了11朵玫瑰放在了瑞查的灵柩上。那是一种叫做洛丝玛丽的水红色玫瑰。在古老的苏格兰语里洛丝玛丽的意思是“死的怀念”。霍尔笨拙地跟艾美说了声“对不起”,这是他这几天来跟艾美说的唯一一句话,他甚至不敢正视艾美的眼睛,因为他觉得自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此,每到瑞查的忌日,艾美都会收到11朵寄自美国的洛丝玛丽,那是霍尔,他还会在附言条上特别叮嘱艾美一定要将花放到瑞查的墓前。

一晃6年过去了,艾美又一次来到纽约看望姑妈。临走,她想起了内疚万分的霍尔警官,可当她来到警局,警局的人却告诉她,那次事件之后不久,霍尔就辞了职,没有了固定的工作,他开始酗酒,日渐消沉,最终他的妻子也离他而去……艾美听后,心中顿时生出一种寻找霍尔的冲动。

艾美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在特伦顿的一个小镇上找到霍尔,他独自居住在镇上小教堂的后院里,阴暗的旧屋凌乱不堪,他半倒在破旧的沙发上醉得不省人事。艾美简直就不敢相信这个肮脏的酒鬼竟会是当初那个俊朗精干的年轻警官,短短六年中,他的变化居然如此之大。

艾美退出小院,不经意间,她发现院子里竟种满了洛丝玛丽。教堂的神甫告诉她,每年夏天,在这些玫瑰开放的季节,霍尔都会将花剪下来放在小镇墓地的墓碑前,好像那就是他的工作,也只有那个时候他才是清醒的。艾美的心又一次被深深震撼了,她意识到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很快,夏天来了,艾美又来到了霍尔的小院子里,满院子的洛丝玛丽竞相长出了漂亮的花蕾,艾美站在院子的篱笆前。正在院子整理洛丝玛丽的霍尔,抬头意外地看见了艾美,当年16岁的少女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谢谢你这6年来送给瑞查的66朵洛丝玛丽,它们真漂亮。”艾美大方地绕过篱笆,笑靥如花地迎向霍尔。

“对不起,要不是我的失误……”霍尔自责道。

艾美淡淡打断的霍尔:“事情可不是你想的那样。”说着,她拉着拘谨的霍尔向院子外面走去。

霍尔很快就被艾美拉到了教堂外的小广场,那里正举行两个热闹的庭院聚餐会。艾美带霍尔走进去,一边兴致勃勃地为他介绍那些陌生客人:“这是哈德森先生,他是纽约的一个唱片发行商,有两个儿子在念中学,太太正怀着第三个孩子;这是吉米,小伙子刚从大学毕业,已经在一家证券公司作了3个月的经纪人;还有,那位是菲丝太太,曾经是个小野猫似的姑娘,可自从嫁给一个波士顿的律师后就安分地做起了家庭主妇;还有那边跟女孩子们逗乐的鲁,他是个演员,下个月有出新戏要打进百老汇……”

“嘿,等等,等等,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吗?”霍尔不解地扭头问艾美。

艾美眨眨眼答道:“天啊,你不记得他们了吗?他们是当年你从匪徒枪口下救出的那四个人质啊。”

霍尔有些恍然,但他抑郁的神情并没有因为这个欢乐的场面而开朗起来。他低声道:“可是瑞查不在这里,我不逃避自己的那份责任。”

“是的,瑞查永远不会在这里了,但这不能成为一个人失去自信和生活消极的理由。”艾美走过来,握着霍尔的手温和地说,“你看,不正是因为你当年果断地营救,他们才能活着,而且活得那么快乐,那么健康。如果对死者的怀念会给生者的心灵笼罩阴影的话,那么,66朵洛丝玛丽将失去他们真正的价值。”

霍尔没有说话,他扫视着喧哗嬉笑的人群,慢慢地,两行热泪滚出他的眼眶。艾美长长舒了口气,尽管身边的霍尔还穿着满是油渍的旧夹克,脸上也胡子拉碴的,但他的眼睛已经开始恢复神韵。忽然间,他想起了那些洛丝玛丽,六月的洛丝玛丽多美呀,但一切都会随季节淡去。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篇4

特里玛尔科今年59岁,有一头深色的直发和一双明亮而犀利的眼睛,她说话干脆利落,充满热情。

特里玛尔科唯一的女儿名字叫玛丽塔,失踪以后至今杳无音信。玛丽塔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特里玛尔科一直在想着这个悲伤的问题。她拿着一张金箔纸反反复复折叠和展开,不时眨眨眼睛,皱皱眉头。

特里玛尔科一直在设法寻找女儿的下落,想象女儿究竟经历了什么磨难,她还经常梦见女儿。她经常问自己和其他愿意听的人:“玛丽塔,我的女儿,我的生命,你在哪里?我什么时候才能够见到你?”

一位母亲改变了政府对拐卖人口的态度

2002年4月,特里玛尔科的女儿玛丽塔在离家半个街区的十字路口失踪。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阿根廷许多人都认为她是自己出走的。当地媒体的报道往往不近人情,而且被官方严密控制。当时拐卖人口在阿根廷还不属于犯罪行为,加上至今还是合法的,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参与易的人都是自愿进入这个行当的。但是近年来,由于特里玛尔科坚持不懈的努力,这种看法已经发生了改变。

2008年,在特里玛尔科的游说和呼吁下,阿根廷政府将拐卖人口定为犯罪行为。从那时起,阿根廷警方采取突袭行动,累计解救了3000多名被拐卖的人。特里玛尔科还不畏危险亲自解救了150多位女孩儿,其中有的才12岁。“即使这些人贩子要杀我,我也不怕。”她说,“我太爱玛丽塔了,他们怎么也不能阻拦我的。”

更重要的是,与玛丽塔失踪案件有牵连的七男六女已遭到指控,于2012年开始审判。这些犯罪嫌疑人的反驳理由是,传言特里玛尔科自己就是,她与玛丽塔的丈夫戴维·卡塔兰合伙把玛丽塔卖作了。特里玛尔科和卡塔兰对此表示坚决否认。随着案件的一步步审理,当地媒体对特里玛尔科的报道也从略微怀疑的态度转向了支持,而阿根廷整个国家对拐卖人口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特里玛尔科的律师卡洛斯·加蒙迪亚说:“是特里玛尔科促成了阿根廷关于拐卖人口的一切改变,包括人们对拐卖人口的看法,没有人会低估她的作用。”

加蒙迪亚说,美国驻阿根廷前大使安东尼·韦恩在住所接见特里玛尔科的时候,曾当着她的面流泪。为了表示对她的敬意,韦恩把他驻阿根廷期间悬挂在大使馆的美国国旗赠给了特里玛尔科。特里玛尔科以女儿的名字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以帮助寻找被拐卖的人,这面国旗现在就挂在基金会的大厅里。

阿根廷反人口拐卖机构的联邦检察官和负责人马塞洛·科伦博说:“特里玛尔科几乎改变了阿根廷和整个拉丁美洲对拐卖人口的看法,她在这个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是不可估量的。”2007年,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在华盛顿向特里玛尔科颁发了妇女勇气奖,以表彰她与拐卖人口的行为进行斗争作出的努力。2012年10月,阿根廷现任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在其官邸接见了特里玛尔科和她的外孙女,并向特里玛尔科颁发了人权奖。早在2011年4月,一个律师协会曾经建议将特里玛尔科列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除了阿根廷,在世界其他地方同样存在严重的人口拐卖行为。根据联合国的估计,每年大约有250万人被拐卖,其中120万是儿童,拐卖人口的交易额超过316亿美元,其交易额在全球非法市场中仅次于交易。在美国,联邦调查局、国土安全部以及移民与海关执法部门近期都针对拐卖人口问题制定了特别计划。2012年9月,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克林顿全球倡议”2012年年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所有国家必须就一个问题达成共识——我们的人民和儿童并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然而,国际性条约的作用毕竟有限,在如阿根廷这样的国家,拐卖人口问题直到最近才引起关注。

经过十多年的寻找,特里玛尔科和5位律师已掌握了有关玛丽塔失踪案件的许多信息。这个案子错综复杂,官方文档足有12000多页,重现了玛丽塔被绑架的过程以及之后几个月的经历。

女儿失踪

特里玛尔科认为,这一切灾难都来自女儿玛丽塔的那位不友好的邻居。特里玛尔科说,这位当护士的邻居与拐卖人口的犯罪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贩子的活动地点主要在特里玛尔科的家乡圣米格尔一德图库曼以及由此向西南230英里处靠近阿根廷与智利边界的小镇拉里奥哈。不过,那位护士声称玛丽塔的失踪和她没有任何关系。

2002年,已经生有一个孩子的玛丽塔决定在子宫内植入避孕器,这是阿根廷比较流行的避孕方式。那位护士告诉玛丽塔,她的男朋友是当地一家妇产医院的工作人员,她可以介绍玛丽塔去那家医院做避孕手术,从而节省一笔开支。特里玛尔科曾警告女儿玛丽塔不要和那位护士走得太近,她说:“从一开始我就对她有不好的感觉。”

果然,下一次玛丽塔见到母亲的时候,就告诉了她可怕的消息。玛丽塔去了那家医院,但那个护士的男朋友只是一个看门人。在医院,玛丽塔还看到警方贴出的那位护士的照片,该护士竟然是偷盗婴儿的嫌疑人。玛丽塔对母亲说:“别担心,我以后不会和那位护士来往了。”玛丽塔决定去另一家医院做避孕手术,和医生约好的时间是第二天早上9:30。

令特里玛尔科终身难忘的那一天,她们母女俩在厨房里吃了一顿简便的早餐。特里玛尔科借给玛丽塔一件T恤衫穿。9点多一点,玛丽塔离开家去医院。“别担心”,她对母亲说,“我做完手术就会回来。”

在距离她家半个街区的一个十字路口,一辆安装暗色玻璃的红色轿车停到了玛丽塔旁边。两位目击者看到了这一切,但他们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只字不提。也许是两个男人把玛丽塔拖进了车里,也许是他们殴打或用枪逼着玛丽塔上了车。可以肯定的是,玛丽塔根本没有到医院。附近一位女居民说,看到两个男人把一位女子塞进了汽车,然后开车跑了,但她一直拒绝向警方说明情况。骑车经过的木匠看到了同样的情景,但他后来就消失了。特里玛尔科认为女儿被绑架者杀害了。

于是,深爱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希望成为一名艺术家和诗人、喜欢太阳并以太阳给孩子命名、总是找机会帮母亲做饭的玛丽塔就这样消失了。她只是众多受害者中的一位。

女儿的失踪令特里玛尔科万分难过。她开始疯狂地寻找玛丽塔,各种小道消息也随之而来。一位街头说她已经听说了这次绑架。2002年5月,玛丽塔失踪四星期以后,圣米格尔一德图库曼附近小镇亚德兰托斯的十几位居民告诉当地警方,说看到304号公路上一位衣衫不整的女人在向北走,看起来像是喝醉了,或是吸毒过量,也可能是走失了,说不定就是玛丽塔。当地警方对调查人员说,他们当时把那位女子拦下,她说她的名字叫米尔塔,这在阿根廷是非常普通的名字。警方当时把她送上了往南行驶的巴士,替她付了车费,就离开了。特里玛尔科的律师卡洛斯·加蒙迪亚说,如果玛丽塔吸了毒或者喝醉了,含含糊糊地说话很容易使别人把自己的名字听错,“米尔塔说不定就是玛丽塔,真的有可能。”

不久以后,另一个消息称嫌疑人把玛丽塔送到了一家迪斯科舞厅,警方调查人员说,该舞厅老板与犯罪组织有关联。

各种消息不断出现。但每当特里玛尔科向警方求助时,发现警方总是给她设置更多障碍。她说:“不论我对警方说什么,他们的看法总是和我背道而驰。”如果警方按照有关线索去调查,也要拖好几天。

特里玛尔科担心找不到女儿,同时也感到很气愤。警方开始调查玛丽塔的丈夫,但从来没有当面向他了解情况。各种谣言让特里玛尔科认为,当局对玛丽塔的失踪案件并不是无能为力,而可能有其他原因。

特里玛尔科回忆说:“我哭泣,尖叫起来,撕心裂肺地大喊,直到喉咙里发不出声音。后来我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坚强,要用头脑去思考,而不是感情用事。这些坏人非常强大,而我是一个普通女人,无权无势,没有资源。如果要找回自己的女儿,我必须比他们更聪明才行。”

寻找女儿,踏上打拐之路

特里玛尔科开始采取行动,决定自己寻找女儿的下落。她打扮成一名,在妓院众多的拉里奥哈暗访了许多酒吧。她给有可能参与绑架女儿的人贩子打电话,说自己想买几个女孩儿。2002年6月,她在一个隐秘的地方见到了一个女人贩子,那里还关着12名女孩儿。人贩子问:“需要成年的还是未成年的?”特里玛尔科说想要未成年的。人贩子说,一个女孩儿至少要3500比索(约900美元)。特里玛尔科答应下次带钱过来,于是离开了。后来她报告警方,让这些女孩儿都得救了,但其中没有玛丽塔。

在警方调查人员乔尔格·托巴尔的帮助下,特里玛尔科开始追踪并详细记录阿根廷的这个巨大的人口拐卖网络,阿根廷警方、司法系统以及一些政府官员都被认为与这个罪恶的网络存在利益关系。2002年10月,特里玛尔科和三名智利记者在拉里奥哈进行秘密调查时,与妓院有关系的男人追着他们开枪。就是通过这样的冒险行动,特里玛尔科一直在寻找和解救被拐卖的女孩儿。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特里玛尔科已经让数百名女孩儿重返家庭,而她和托巴尔也越来越意识到对手有多强大。如果托巴尔准备采取突袭行动,他发现目标总会提前得到预警。一些法官和政府官员要他停止调查,警告他,如果继续下去将会引火烧身。有一天,托巴尔的一个秘密突袭计划竟然被电台广播出来了。此后,他开始收到死亡威胁。托巴尔说:“我意识到自己已经行走在政府和犯罪集团的边缘地带,理不清两者之间隐晦复杂的关系。我甚至都不敢相信任何一方,因为已经分不清敌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该怎么办?”

到了2003年5月,有关玛丽塔行踪的线索基本上没有了。这一年,托巴尔通过可靠消息得知拉里奥哈的一个人贩子几年来一直在把绑架来的女孩儿送往西班牙,其中包括玛丽塔。于是特里玛尔科和托巴尔前往西班牙进行调查,结果从布尔戈斯和其他西班牙城市成功解救了25名女孩儿,其中19名来自阿根廷和中美洲国家。但还是没有找到玛丽塔。特里玛尔科和托巴尔非常沮丧,只好回到阿根廷。这是关于玛丽塔下落的最后一条线索。

与此同时,特里玛尔科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多。一个陌生男子打电话威胁她说,要把她的脑袋砍下来扔到河里;好几次她差点被汽车撞死;还有人把她的房子点燃,烧掉了半个屋顶。

曾在阿根廷人权委员会任职的特里玛尔科的律师卡洛斯·加蒙迪亚虽然憎恨暴力,现在也买了一把9毫米手枪随身带上。玛丽塔的案子让他对黑暗的现实更加深恶痛绝。经过8年的调查,到2010年,托巴尔辞掉了警察的工作。医生告诉他,如果他继续调查下去,肯定会没命的。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托巴尔深信玛丽塔一定还活着。他认为特里玛尔科多年的努力使得玛丽塔成了“有价值的”人物,人贩子不会轻易把她杀死,如果玛丽塔的尸体被发现,太多的人会受到牵连。几年前,托巴尔听人说,玛丽塔可能已经被带到了墨西哥,也许正在前往美国的路上。托巴尔认为玛丽塔目前可能就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靠近墨西哥边界的某个地方。

出人意料的判决

2012年10月,在圣米格尔一德图库曼法院,13名与玛丽塔失踪案有关的犯罪嫌疑人站在了被告席上。在一间密室里坐着一个女人,她身穿皮夹克和棕色裤子,头发和脸用黑色围巾包了起来。她名叫罗勒娜,是2002年6月托巴尔把她从拉里奥哈的妓院中解救出来。在被救出来的那天,她从警方提供的照片中认出了玛丽塔,还叫出了她的名字。她还描述了玛丽塔的更多情况。罗勒娜作证说,她看到玛丽塔在妓院,玛丽塔说自己有个3岁的女儿,是多么地想念她。“玛丽塔说,如果见不到女儿,她不想活下去了!”在法庭上,罗勒娜动情地说。

绝大多数人认为审判结果应该让参与绑架、拐卖人口的犯罪嫌疑人被判处蹲监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12月12日,该法院法官却以证据不足以证实嫌疑人确实参与了拐卖并逼迫玛丽塔的行为为由,宣布这13名嫌疑人无罪。这个判决一出,立即引起了阿根廷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弹。在玛丽塔的家乡以及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都有妇女组织和人权组织上街游行,抗议这个判决。阿根廷安全部长尼尔达·加雷说,圣米格尔一德图库曼法院的判决是对司法正义的一记耳光。有政治家威胁要弹劾法官,指控三名法官收受了贿赂。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特里玛尔科已经取得了胜利。在阿根廷,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被绑架拐卖,其中大多数是年轻女孩儿,她们被拐卖后被迫从事易。加蒙迪亚说:“在玛丽塔被绑架以前,阿根廷政府不认为拐卖人口是个严重的问题。正因为特里玛尔科的努力,政府已经开始重视人口拐卖了。”

继续寻找女儿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篇5

5月的一天上午,年轻的女孩玛丽兴致勃勃地出发了。她穿着红色连身裙子和罗马缠带鞋,心情愉快地到昆明西山游玩。玛丽是来自美国的留学生,在北京的一所大学读书。

对于很多活泼独立的外国年轻人来说,一个人到处旅游出行,太平常不过了。玛丽也不例外,一个女孩子独自上山。玛丽走走看看,寻觅漂亮的风景画面打算留影拍照,也没有注意到身后一个人影,悄悄尾随。

当玛丽走到太华古道的太华寺,站在围墙旁时,一个男人突然冲了出来。

这个男人掏出一把刀子,抵着玛丽。看着明亮的刀刃,玛丽惊呆了。他将玛丽挟持着,带到旁边的树林中,随后,将玛丽身上的信用卡、驾照和手机、一部相机及596元现金都搜出来,洗劫一空。随后,这个男人看到玛丽的青春可爱,又起心了。在反抗侵犯中,玛丽左手食指被刀划伤。这个男人得逞后逃掉了。

玛丽没有犹豫,赶紧报案。7个小时后,昆明某制药厂装卸工人邢某就被抓获,对自己的抢劫行为供认不讳。看到色狼被抓获,玛丽欣慰中,恢复了笑容。

她愉快地和办案民警合影留念,说尽管遭此惊吓,但这并没有改变她对中国对云南的美好印象,近期内还将携带家人一起再到云南呢。接下来,玛丽决定按计划继续到大理、丽江等地游玩,完成她的云南之旅。玛丽的故事被报道后,迅速被人转到新浪微博,题为《被奸后无改玩心》,顿时引发各种评论。我摘录一些典型的,如下:

@乐园里迷路:超级玛丽。

@寒冰霜印:淡定姐。

这种纯粹看客心态,与他无关痛痒的事,所以乐得八卦。

@老家阁楼:看了照片,我同情装卸工,他毕竟是个正常男人。如果当时环境完全适合,一个正常男人面对此玛丽,真的很难说哦。

@沈伯顺:晕,我就不可能,难道我不是正常男人?

@精神小胖:也许装卸工以为老外都是比较open的嘛,没想到玛丽完事后这么不配合。

这几种最荒谬。同情装卸工?同情个屁,看见漂亮女人环境合适就?这是禽兽本能,是个雄的都行。跟人不搭界。有人自觉降低人格退化为兽,人都不够格了,还扯什么正常不正常。一个谬论男的猥亵论点,还让另外一个正常男心虚,真滑稽。要我说,其实猥亵论持有者深度自卑,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正常程序追求到美女。

@易天:家家都有女人,还是积点口德吧……

这种有良知,但是认知还是偏差。发达国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干预等等,是这样引导被侵犯者的:你只是与不乐意的人有过一场不愉快的。从而淡化受害者创伤心理。

这不单单是玛丽心理素质好,而是,玛丽没觉得自己是一件物品,被侵犯了就丧失价值。她不过是意外遭遇了一件不爽的事,过了就过了。侵犯者有罪,她仍然是一个健全可爱的人,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不少人却一股子她居然没伤心欲绝没自杀没悲愤没众叛亲离的惊叹。可见,看上去现代骨子里封建的大有人在,意识深处认定女性是私有物,被侵犯了就不洁就贬损的大有人在。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篇6

米拉山:风中扬起的经幡

米拉山口是拉萨与林芝的分界点。米拉山高达4700多米,耸立在拉萨之东的墨竹工卡县境内,横于雅鲁藏布江谷地之中。

如果你翻越米拉山,就会看到垭口上经幡招展的壮观景象,经幡被风吹得呼呼作响,每辆车都会在垭口停留一下,当地人扔撒“绒达”,游客们也纷纷在这冰雪世界拍照留影。

这里是佳丽们游墨竹工卡的第一站,她们要按照藏族的传统习俗,在这里挂上经幡祈福。载满姑娘们虔诚信念的绒达随着山顶的烈风飘洒开来,山顶顿时五彩斑斓,仿佛无数彩蝶振翅颤动。

思金拉措:神光普降财神湖

思金拉措,藏语的意思是“具有威力的神湖”,当地人称它“财主百龙之王”居住的神湖。

来到思金拉措湖边,远远便看见经幡林立,水中矗立着一座座玛尼堆,都是当地人一点点堆起来的,玛尼堆之间也扯着五彩经幡,在风中飘扬。湖边开放着很多不知名的高原野花,一概被称为格桑花的它们,一如这群美丽的藏族佳丽一样,正是为这样的高原与湖泊而生的。

天上突然乌云密布,但很快太阳又从云层里照射下来,一道亮光打亮了经幡,好像神光从天而降。佳丽们站在玛尼堆旁,双手合十向上苍祈祷,并在玛尼堆上挂上洁白的哈达,希望这具有神力的思金拉措带给她们和家人好运,也将好运带给她们的家乡。

德仲神泉:暖的水,美的阿佳

德仲温泉,相传为莲花生大师开过光,所以是藏族人心中是神泉。

德仲,是一个山谷中的美丽藏族小山村。小村的房子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两旁山坡是高山牧场,中间有间尼姑庙。

德仲的温泉实在可爱,几乎是露天的,温泉池全由石头垒就,像个小小的游泳池,池子分为男池和女池,中间也是石墙相隔。当地的藏族大妈大婶姐姐妹妹们全都是裸泡,只有害羞的内地人才会羞涩儿不自然地穿着泳衣入池。

这样的情形下贸然拿出相机来拍照是很不礼貌的,也会被阿佳们禁止,但如果你和她们混熟了就是另一回事了。一位泡温泉的阿佳吸引了我的注意,她长得很美,散发着一种贵族气质,神情安详而平和。她教我们用水里的石头在身上按摩,并打开自带的酸奶请我们品尝。我对她的美赞不绝口,她也就那么毫不做作地微笑着,欣然接受。

甲玛沟:赞普的出生地

甲玛沟曾是吐蕃时期第一重镇,又是通往桑耶寺的古道。沟中的强巴敏久林宫遗址,就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松赞拉康里至今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佳丽们参观完直贡梯寺,原路下山,车过墨竹工卡县城不久,就来到了甲玛沟了。甲玛沟曾是萨迦王朝时期十三万户常驻地,里面还留存着霍尔康贵族遗址。新建的松赞干布纪念馆非常醒目。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篇7

81岁老太状告82岁老头儿

2010年3月,美国洛杉矶法官艾丽娅•韦恩巴赫接到一起离奇的私生子抚养费官司。刚开始,艾丽娅对案件的真实性半信半疑,直到开庭审理的时候,她见到了神情笃定的原告――81岁的老太太罗西玛丽,艾丽娅被惊得目瞪口呆。类似的孩子抚养费官司,她曾判决过多起,却从未遇到过如此离奇的。原告与被告分别是81岁的老太太与82岁的老头儿,而他们的私生子也已是一名60岁的祖父了。

老头儿名叫欧本,是罗西玛丽的前男友。罗西玛丽要求他一次性支付57000美元的孩子抚养费,这其中包括这些年来欧本没有支付孩子抚养费而欠费产生的利息。欧本虽已是老态龙钟,脾气却很倔强。由于身体原因,他没有亲自出庭,而是雇用了律师皮德拉姆代表自己在法庭上申辩。

为什么罗西玛丽到了耄耋之年才将欧本告上法庭;他们到底有什么恩怨到老都不能化解;这6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作为父亲的欧本为什么一直不支付孩子的抚养费……一连串的问题让艾丽娅感到费解。直到开庭审理,这些谜团才被一一解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事居然追溯到了60年前的朝鲜战争。

恋人去了朝鲜战场

1950年,年仅21岁的罗西玛丽是一位十分可爱的姑娘。当她与大自己一岁的美军士兵欧本相恋时,没有料到在自己今后的岁月里,将会因为欧本遭遇怎样一种艰难的生活。欧本有着俊朗的外表,个子高高的,在看到他的第一眼,罗西玛丽就认定了他是自己的终身伴侣。

很快,罗西玛丽怀孕了,惊喜之余,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欧本。原以为欧本会迎娶自己,然后一起等待爱情结晶的到来,欧本却对此表现得出奇地冷漠。几天之后,欧本以各种理由要求罗西玛丽把孩子打掉,罗西玛丽无论如何也不同意,她说孩子是爱情的最好见证,如果欧本爱她,就要接受这个孩子。劝说无果的欧本也无可奈何,他不再像往昔一样对待自己的恋人。

罗西玛丽不愿去猜测欧本的真实想法,更不敢怀疑欧本对自己的感情。她想,只要等到孩子生下来,让欧本看看那么一个嬴弱的小天使是多么的可爱,或许他就会因此改变主意。怀着这样的想法,在一天天焦躁不安的日子里,罗西玛丽的肚子越来越大,眼看就快生了,却发生了一件让她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不久,欧本就跟随美军部队前往亚洲参加了这场战争。临行前,欧本仍旧对罗西玛丽不闻不问,也没有对她说上一句道别的话语。罗西玛丽伤透了心,她这才意识到自己被欧本抛弃了。

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自从欧本参加了朝鲜战争,就再也没和罗西玛丽联系过。挺着大肚子的罗西玛丽整日以泪洗面,她不再对欧本抱任何希望。但对于一个未婚先孕的年轻女子来说,她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既要挣钱养活自己,还得面对流言蜚语。

当她生下儿子杰拉德之后,就毫不犹豫地将欧本告上了法庭,要求欧本支付杰拉德的抚养费。法庭经过调查和审判,最终判决欧本必须每月向罗西玛丽支付50美元的孩子抚养费,直到杰拉德成年为止。

罗西玛丽对法庭的判决并不满意,但就她当时的处境而言,也别无选择。而欧本却对法庭的这份判决令视若无睹,他拒绝在孩子的抚养费文件上签字。为了更好地逃避责任,他甚至声称自己并非孩子的亲生父亲。

欧本的无情和荒唐举动彻底激怒了罗西玛丽,她非常后悔当初没有看清他的真实面目。可由于自己生活状况的窘迫,她又不得不一次次委曲求全,要求欧本从军饷中扣除一部分作为杰拉德的抚养费,而欧本就像一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始终拒绝向她支付一分钱。

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欧本从军队退役。为了躲避罗西玛丽的索讨,欧本干脆玩起了“失踪”,他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彻底消失在了罗西玛丽的视野中。

追“情”60年

在杰拉德28岁那年,罗西玛丽再次萌发了寻找欧本的念头。成年的杰拉德参了军,他长得与父亲很像,每次看到儿子,罗西玛丽就会不由自主想到欧本。一想到欧本对自己的伤害,她就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欧本消失的最初几年,她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但从没想过要放弃追讨欧本。她一边努力挣钱,一边打听欧本的下落,甚至为此花高价雇用了私人律师。经过自己的打拼,她在医疗机构有了一份固定工作。年近30岁的她,为了此事心力交瘁,也无暇顾及个人的婚姻问题。

后来,她终于绝望了。她厌倦了与儿子相依为命的孤寂生活,只好放弃追讨欧本,与一个对自己倾慕已久的男人结了婚。婚后,丈夫对她和杰拉德都挺不错,舒适的家庭生活让她一度淡忘欧本。她和丈夫生下另外两个孩子,婚姻生活充满了乐趣。

时光荏苒,2010年,杰拉德在美国空军服役了32年后,以空军中校的头衔正式从军队中退役,此时,年满60岁的他已是一位有着两个可爱孙子的祖父了。

81岁的罗西玛丽在医疗机构工作直到退休,如今她成了一名寡妇。她不知道欧本是否还在人世,但找到欧本,并跟他算账成了她唯一的念想。

2010年2月,罗西玛丽成功地雇人追查到了欧本的下落。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她心情复杂,激动不已。这一次,欧本再也跑不动了,82岁的他已经老态龙钟。他定居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皮尔兰市,在那儿,他也有自己的家庭。

耄耋老人的恩怨

3月末的时候,罗西玛丽雇人将法庭传票送到了欧本的手中。欧本雇用了一名加利福利亚律师皮德拉姆为他出庭打官司。

这起离奇的私生子抚养费官司,由此引起了全美国人的关注。有人劝罗西玛丽放弃与欧本的恩怨,安心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但她异常坚决地说:“这些年来,我总是会想起这件事,我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大,我为什么不向他继续追讨孩子的抚养费,为什么不可以再尝试一次?他总是逃避责任,我告他并非为了钱,而是为了原则。这是他应该付出的。”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篇8

[关键词] 妥协;想象性;“道格玛95”

《更好的世界》是一部妥协的影片。首先,它顶着一个迎合意味十足的片名。

一、更好的世界——虚妄的存在

影片原名“复仇”(Haevnen),参选奥斯卡时导演苏珊娜选择了“更好的世界”这个多少有点矫情的文艺化片名,两者都可以读解为指涉主题的关键词。然而,两相对照,吊诡的意味就产生了。因为,至少“复仇”恰当地切中了剧情的核心并统筹了所有环节,而太过圆满的结局却呈现了与剧情逻辑的断裂,用纯粹情感弥合叙事的裂缝,使得“更好的世界”的意旨显得虚妄而空泛。

影片以主人公安东为核心交替呈现了丹麦和非洲两个世界,而故事的真正建立来自于两个情节——安东在非洲将大佬投入人群任其被殴致死以及在丹麦被无赖掌掴选择隐忍而转身离去。如何对待暴力成为诉说的重点,而问题指向则是选择复仇还是默默忍受。自诩为文明的现代人显然是不认同复仇尤其是借助于暴力,就像安东坚守非暴力的道德理想一样,自信地认为这是正确并且是做得到的。但现实远比想象的复杂和强大,并难以抉择。在非洲,面对将众孕妇剖腹的大佬,安东的复仇成为对非洲的一种拯救,尽管也许是暂时的,但至少,对于非洲“更好的世界”出现了。而在丹麦,安东的隐忍却间接促成暴力的继续和扩大,当他以文明人的偏执姿态回避问题时,他带给孩子们的是更多的惶惑和不安。当克里斯汀制造复仇的炸弹时,我们绝望地发现,更好的世界更遥不可及了。所以,这就呈现了一种叙事的悖论,以暴制暴在特定情境下的合理性与以德报怨却带来更糟的后果。文明人对拒绝暴力的形而上理想的坚持显得过于自信和单纯。这是安东的悲剧性所在,也反照着人们坚守道德时的一种悖论性的困境。所以,影片大部分篇幅带给人的是关于面对复仇、暴力时人性困境的深沉思考,暗合了影片最初的片名“复仇”,这才是思考的核心与源头。

也许,人们会说影片最终呈现了一个大和解的结局,“更好的世界”总归会到来。然而,不仅大和解的结局在剧情逻辑上经不起推敲,更致命的是它最终还是建立在暴力刺激的作用之上。

首先,克里斯汀失踪的信息经过了其父到玛丽安娜再到有效解救人安东(只有他猜到克里斯汀的去向),任何一个环节脱钩都会酿成悲剧,然而恰恰玛丽安娜到安东这一环节的断裂从情理上是相当必然的。影片开片就渲染了玛丽安娜与安东无法弥合的感情裂缝:长期分居,妻子无法释怀,丈夫无动于衷,甚至连儿子的教师都知道他们即将离婚……但影片却在“适当”的时候(克里斯汀失踪夜晚)安排两人一直厮守在一起,安东及时得到信息、奔向筒楼……必然的悲剧被偶然地避免,影片大和解的结尾与凝重沉思的主体存在错位的断裂和难以弥合的裂缝。

另外,恰恰是克里斯汀的暴力行为刺破了积聚的情感,促成问题最终解决。诸多细节透露了业已存在的问题:安东与妻子的裂痕、克里斯汀的痛楚、以利亚斯对校霸不堪忍受……所有的问题潜行在日常生活底下,使得现实紧绷但始终无法袒露。克里斯汀犹如一把利剑,用他极端的复仇行为刺透了表面,所有的问题暴露了,所有的情感也都奔涌而出。尽管可能令人感到刺痛,然而这才是接近“更好的世界”的天窗。抛开结尾的断裂性和牵强性,“更好的世界”居然建构在复仇行为的刺激之下!这太具有吊诡的意味了。

二、妥协的群像——坍塌的信念

如果说剧情的光滑来自于情感的弥合,但实际上情感的张力却并不足够强大,因为人物形象的妥协性特质妨碍了情感的编织。

核心角色安东是投降的,向自己的非暴力信念。安东并不是耶稣,他没法左脸被打还伸出右脸。冰冷的湖水也淹灭不了隐秘的怒火;儿子让他找无赖说理使他再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困顿;而无赖的猖獗、周围人对暴力的漠然更凸显自己的弱势……这一切助长了他内心的愤懑和困顿。以至于最终做出了以暴制暴的行为,走向了自己信念的反面,将亲手救治好的大佬投入人群,从一意孤行救治大佬到任其被殴打死,行为的转变意味着安东信念的坍塌。非洲茫茫大地上灰尘呼啸而过,将安东的背影衬托得无比悲凉。

作为父亲,安东是缺位的。以利亚斯在学校不停受人欺负,艰难的时候孤独面对,在不想参与炸弹复仇而寻求帮助的时候,安东又以“不在场”的方式存在。作为父亲,他的形象是坍塌的;而作为丈夫,他也并不完美,某一次的出轨一直得不到妻子的原谅,婚姻濒于破裂他却无力挽回。当然,这些形象的破裂在影片最后通过对克里斯汀的解救达到了想象性的缝合。然而,作为一个指代信念的符号化人物,安东的形象依然充满了妥协的意味,结局的形象重建也化解、掩盖不了其内在的悲剧色彩。

作为另一个主角,克里斯汀的报复行为呈现了纯粹的固执。他的极端行为来自于母亲去世的悲痛,“复仇”成为克里斯汀内心的某种信念,但是这种信念在影片的最终瓦解也并非是达到爱和恨的释放。当他向父亲奔去时,只是向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怨恨妥协,向他害怕失去朋友以利亚斯的内心妥协,向复仇的“信念”妥协。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在困境中徘徊。信念、情感、价值观等元素左右人们的心灵,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实写照。每个人并不一定有巨大的悲恸和超然的激情。然而,二元对立的困境却恰恰是人生的注脚,并不因为你的伟大和渺小。艺术的虚幻和现实的真实在这一点上找到了契合点。个体的困境是普遍的诉说主题,而妥协往往是最终的选择,这是更为核心的人生。因为安东妥协了所以真实,因为克里斯汀妥协了所以充满温情,因为以利亚斯妥协了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怯弱,因为玛丽安娜妥协了我们看到了情感的力量。由众人的矛盾与困境我们体味到人生中的各种姿态。这也是影片丰富性的来源。

总之,导演通过一群妥协性群像的勾勒,展现出信念被现实生活重重围困的情状,更通过戏剧性情节的建构泄露出导演直面真正问题时思考的妥协性。

三、风格化镜语——伪现实主义①

和拉斯·冯·提尔一样,苏珊娜·比尔是丹麦电影团体“道格玛95”②的成员及坚定支持者。道格玛是一场电影运动,更是一种朴素的电影创作理念。苏珊娜·比尔的电影一以贯之实景拍摄、手提摄影及真实性表演,在镜语风格、表现方式上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元素。《更好的世界》以跟拍的晃动镜头为主,真实性的长镜头和表现细节的特写镜头居多。长镜头、跟镜头紧密追随人物的行踪和事情的发展,让人产生强烈的参与感,融入剧中人物的世界,剧情代入感非常强,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纪实性叙事策略。特写镜头常常用以放大细节和局部,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挑拨人们的情绪和思想。尤其是表现人物面部时候,将镜头直指人物面孔,放大人物的悲欢,克里斯汀的愤恨、玛丽安娜的隐忍……带来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这种精到的镜语运用完全不着痕迹,的确达到了“道格玛95”在“电影摄制中灌输朴素感觉”的目标。然而,细究其镜语,这种现实主义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对于两个主要场景元素——非洲和丹麦,这部现实主义的影片却用了区别性的镜语来表现。

在表现非洲的段落,大多镜头是全知全能式的远景镜头,呈现出宽阔、遥远、宏大的视像,非洲以一种物象化的方式存在,导演镜语引领观众一起俯瞰、注视、环顾,暗含着一种外来者观看心态和认知方式。在声音上,尤其以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孩子们奔跑的两个场景为典型。音乐跃居幕前,现实的场景和声音被一定程度上覆盖,并且升格镜头带来了缓慢的画面速度,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形成一种艺术化的特色,呈现出了导演的较为强烈的想象性和塑造性。尤其在表现衣着破烂的非洲孩子的场景时,以暗合主人公的主观视角,俯视后退的镜语观望呈现了一种注视的神态和心理,是拉开而不是融入,也难以融入。而表现丹麦的镜头,大多是融入场景中的近距离镜头,以近景或中景居多,镜头运用的方式更为日常化,是回头、前进或稍顿,是更为常规的纪录式的平实镜语。声音处理上几乎抛却了艺术性的塑造,以同期声为主,表现一草一木在风中摇曳、明媚日光中苍蝇翅膀扇动的声响,无一不细致入微而让人产生强烈的融入感。这种刻意雕琢的真实性的确带来了对人物、地域、对一种文化的朴素的亲切感。导演以完全融入其中的姿态暗合着一种一体性融合的情感和态度。

《更好的世界》对非洲的展示形式大于内容。从基调上,渲染了一种宏大的悲凉气氛,为影片增添所谓艺术和史诗般的气质,同时增添安东的理想主义英雄的崇高色彩和悲壮气质,对非洲悲天悯人状的开始与敷衍了事的结尾形成了一种不协调和断裂,而对丹麦和非洲迥异的镜语表现泄露了导演最终的意向和心理归属。评论说影片《更好的世界》是“对丹麦现状的一次反思”③,反思是可以的。然而,导演以对其他文化的伪善悲悯为底色来凸显反思的深度和力度,这种心态尽管迎合了西方中产阶级的价值优越感,却彰显了导演反思的不真诚、不彻底及深深隐藏的倨傲感。

四、结 语

总之,影片《更好的世界》表现主题的模棱两可、人物形象的妥协特质削弱了思考的深度,伪现实主义的镜语掩盖的是西方本位的优越感,真正的悲悯早已被化解,更好的世界依然遥不可及。说它是丹麦电影的又一次胜利显得过于乐观,毕竟斩获小金人仅仅意味着一次叙事策略的,而自拉斯·冯·提尔开始的丹麦电影对艺术性的执著探索早已被与奥斯卡的合谋所淹没,胜利只存在于苏珊娜的自我想象中。

注释:

① “我们所说的伪现实主义主要是种创作方法。顾名思义,这种创作标示的是现实主义旗号,实施的却是假现实主义或说非真的现实主义。”见李运抟:《中国当代文学与伪现实主义》,《文艺争鸣》,2000年第5期。

② 来自百度百科,网址http:///view/5112538.htm,道格玛95(Dogma 95或者Dogme 95)是一场由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与他在丹麦国家电影学院的校友托马斯·温特伯格、克里斯汀·莱文等于1995年发起的电影运动,这个运动有时被称为道格玛95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目标是在电影摄制中灌输朴素感觉和后期制作修改及其他发明的自由。强调电影构成的纯粹性并聚焦于真实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本身。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篇9

入镜之一:黄河源

黄河源牛头碑景区位于玛多县鄂陵湖和扎陵湖两湖间的海拔4600米的错哇尕泽山顶上。这里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从古朴、雄浑、粗犷的牛头纪念碑上,可眺望那披银挂甲、高耸入云的巴颜喀拉山。皑皑雪山下,草原碧绿如洗。那撒满山岗、湖畔的牛羊,悠然游动;黑白相间的帐篷点缀在绿绒毯上,青烟缭绕,牧笛悠悠。这优美恬淡的绝艳风景,使人乐而忘返,回味无穷,顿生心荡神驰之感。

入镜之二:雪山

阿尼玛卿和年保玉则是果洛两座最著名的雪山。

玛卿,汉语意为“黄河源头最大的山”。阿尼玛卿雪山,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西北部的雪山乡。主峰海拔6282米,是黄河源头最高大的山峰,藏区四大神山之一,我国对外开放的十大山峰之一,是众多登山爱好者向往的地方。

年保玉则神山,是长江、黄河两水系的分水岭,由无数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主峰5369米,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景区由108个海子和连绵不断的怪石奇峰构成天下奇景。

年保玉则是诗人永远的素材,是大自然赐与人类静谧幽美的永恒画卷,是背水姑娘一路的歌喉,是藏民族心中祈福赐祥、永远转动的经幡……

入镜之三:神湖、海子、峡谷与森林

果洛地区地貌丰富,冬格措纳湖、星星海、官仓峡、班玛原始森林均是高原上的自然奇景。

冬格措纳湖藏语意为“一千座山围成的湖”。位于玛多县花石峡镇西北处,海拔4117米。这里山势险峻,水天一色,被当地藏族群众奉为“神湖”。

在离玛多县城不远的广大地区,由大大小小难以数清的湖泊、海子、水泊组成了星星海。当晴空万里阳光照耀时,无数的海子、水泊熠熠发光,宛如天上繁星降落到这里,呈现出奇异景色,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官仓峡位于甘德县东南部的岗龙乡,峡谷总长约4000米,素有“天下黄河第一峡”之称。这里河水落差极大,水流湍急,两岸多是险峰与陡壁,目睹汹涌,耳听涛声,加上多处大小与规模不等的瀑布,形成壮观的气势。

班玛原始森林地处果洛自治州东南部,大渡河上游。众多河水养育着林区动物植物的生长,云腾雾罩的林区小气候,又保证了河水的不竭永瀛。因此,班玛原始森林景区植物种类繁多,珍稀动物遍布。这里独特的藏式碉楼民居,依山势高低错落,全部是用石料砌成,在其他藏区很难见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入镜之四:寺庙

拉加寺、龙恩寺、查朗寺、班玛白扎寺是果洛地区重要的藏传佛教寺庙。可以感受藏传佛教独有的建筑特色与信仰方式。

拉加寺是黄河源头最大的一座格鲁派寺院,寺院的主要建筑由大经堂、密宗院、医学院、时轮院、释迦殿、香萨活佛府邸等组成。整座寺院布局严谨、错落有致,融汉藏建筑艺术为一体。龙恩寺背靠两座神秘的山脉,其中之一酷似安详伏卧的大象,另外一座恰似一条腾飞的巨龙。查朗寺相传是格萨尔王宫殿所在地。该寺面滩背山,寺前溪流潺潺,右侧是巨大的天葬场和五明佛学院,满山经布飘摇,庄严肃穆。白扎寺是一座白塔成林的寺院,寺中央有一座圆形小山,小山上建有一座大石塔,与塔基一起远看,形成一个等角三角形,塔体由石材构建,成八角形,各层塔檐,由石柱支撑飞燕式角檐。中心可盘旋而上,建筑形制,有白居寺风骨。云朵下经幡飘佛,诵经声声,仿佛时空回转,置身于遥远年代,是摄影的绝好境地。

注意事项

装备:厚长衣长裤、抓绒、毛衣、冲锋衣、羽绒服、背包、小包或腰包、高倍防晒霜(、墨镜、手套、遮阳帽、防晒润唇膏、登山鞋、头灯、雨衣、睡袋、大背包及背包罩、相片、现金、信用卡、水壶、手表、军刀、头巾、洗漱用品。

通讯:在县城及小镇可使用手机,其他地方没有信号。如果结队前往,手台的意义甚至大于手机,前车和后车、徒步时领队和收队之间都需要。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篇10

见到居素甫・玛玛依是在他位于阿合奇县政府附近的家里,房子不大,但温暖舒适,干净整洁。

居素甫・玛玛依端坐在一把有些年头的椅子上,头戴一顶黑白相间的柯尔克孜族毡帽,身穿藏蓝色的羽绒夹袄,神态安详,表情有些严肃,旁边是他平时睡觉的一张单人床,不远处的地面上铺着花毡,每天和他做伴的孙子休息时就睡在那里。墙面四周除了一两张相框以外,没有过多的装饰,显得安静自然。

我像一位柯尔克孜族人一样向居素甫・玛玛依老人行礼问好,他欠了欠身,面带微笑,算是回了礼。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老人时而开怀一笑,时而闭目沉思,时而捋捋花白的胡子轻轻吟唱,时而打量每一个与他说话的人。关于史诗《玛纳斯》与人生,他,一个95岁的老人,依然有很多故事要告诉我们。

关于现实生活

那是一个洒满金色阳光的黄昏,我坐在居素甫・玛玛依老人的对面,听他谈现在的生活,谈史诗《玛纳斯》,谈他的传奇人生。

听收音机是居素甫・玛玛依老人每天必须要做的事,茶几上一台红色的收音机已经陪伴他很多年了。正是这台收音机让足不出户的居素甫・玛玛依老人了解了区内外甚至国内外新闻,他走到哪儿,就把收音机带到哪儿,几乎形影不离。老人说,有台收音机就是好啊,大事小事都知道了。

每天7点起床,洗漱之后开始听收音机。吃完早饭,大概3个小时的时间里静坐,听孙子托合那力・吐逊那力唱史诗《玛纳斯》。午饭后,休息2个小时,接着继续听收音机。“要是夏天的话,我喜欢去附近的苹果园转一转,在街头散散步,但是冬天就不行了,天冷,走路也不方便。”居素甫・玛玛依老人笑着摇了摇头说。

“那晚上的时间干什么呢?是看电视吗?”我问,居素甫・玛玛依老人又摇了摇头,笑呵呵地说:“哪有时间看电视啊!还是听孙子托合那力・吐逊那力唱史诗《玛纳斯》,有时给他纠正唱词,有时给他讲英雄玛纳斯的历史,有时给他讲我年轻时唱史诗《玛纳斯》的一些经历。我希望这个孙子将来能像我一样把史诗《玛纳斯》唱完整,好好地传承下去。”

“您看上去气色不错,很健康,有什么长寿秘诀吗?”我开玩笑地问。居素甫・玛玛依老人憨态可掬地笑了笑:“我在吃的上没有什么秘诀,主要是我不挑食,家里人做什么饭我就吃什么。我尤其喜欢吃羊肉,喜欢吃清淡一些的饭菜,爱喝酸奶,其他也没有什么,跟过去比,现在的生活已经很满足啦!”

说话间,居素甫・玛玛依老人紧紧地握着那个木质拐棍,这是我专门送给他的礼物。他轻轻地摇着头,眼睛微闭,有节奏地哼唱着,似乎正在走进史诗《玛纳斯》的世界,脸上本来就不多的皱纹也慢慢舒展了,一副陶醉的样子。

这是一种久违了的从心底深处流淌出来的史诗,史诗缓缓流淌,流淌出一段早已远去的记忆,不矫揉造作,雄厚的声音里流动着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置身于这磁石一样的史诗的气场,我在想,难道苍茫宇宙中,还有比史诗《玛纳斯》天传神授的力量更神奇,更伟大的吗?你听!加克普离开巴勒克阿尔特,翻越巴热斯空达坂,来到巩乃斯草原。那里土地肥沃、牧草丰美,加克普日夜操劳在那片草原。加克普虽然牲畜数量可观,却心事重重,愁眉不展:这是一个没有子嗣的老头!卡勒玛克的讥笑如穿心的利箭……居素甫・玛玛依老人就这么旁若无人地哼唱着,给我们领路的翻译阿不都热合曼・阿不都卡德尔说,这是史诗《玛纳斯》第一部里面“英雄玛纳斯的诞生”中的开头部分,故事有些神话的色彩,只要是柯尔克孜族人,基本上都知道这个故事,大多数人都会唱。

“我爷爷最爱唱这一段了,他高兴的时候就喜欢这么哼唱,有的时候还喜欢听库姆孜弹奏!”托合那力・吐逊那力补充着说。

托合那力・吐逊那力刚满18岁,7岁就开始跟着爷爷学唱史诗《玛纳斯》,现在他已经能熟练地唱不少章节了。不但唱史诗《玛纳斯》,他还特别有自己的思想,在写居素甫・玛玛依的传记。我们见面的时候,托合那力・吐逊那力趁机作起了宣传:“我已经写好了我爷爷的人物传记,你们乌鲁木齐地方大,看能不能找个出版社给爷爷出一下啊?”

看着孙子有些调皮的表情,居素甫・玛玛依没有说话,顺手在床头拿起了一本1984年出版的柯尔克孜文的史诗《玛纳斯》翻了起来,他的手看上去大而有力,他随意翻着,在“英雄玛纳斯之死”那一个篇章时,居素甫・玛玛依大而有力的手停了下来,表情也格外严肃。看着书中黑白色彩的插图我问:“这里有什么故事吗?”居素甫・玛玛依略带伤感地说:“玛纳斯告别人世了!这是一个感伤的宏大而壮观的场面,我年轻时无数遍地歌唱过!玛纳斯真了不起的大英雄!”

关于生平记忆

说到“英雄玛纳斯的诞生”,居素甫・玛玛依老人顿了顿,好像也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居素普・玛玛依从小就生活在浓郁的民间文化氛围之中,生活在热爱《玛纳斯》的人民群众中,1918年,居素甫・玛玛依出生了,在阿合奇县哈拉布拉克乡一个叫米尔凯奇的村子里,父亲玛玛依是一个穷苦的柯尔克孜族牧民,一共养育了20多个孩子,但只存活了3个,居素甫・玛玛依排行老小。

与阿合奇县的其他村镇相比,米尔凯奇村偏远贫瘠,到现在为止,整个村子也不过千余人。我想象不出,居素甫・玛玛依是如何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获取知识的,是谁教会了他唱史诗《玛纳斯》,给了他思想和美好的感情。那个荒凉偏僻的小地方没有束缚和局限年轻的居素甫・玛玛依,并让他凭着史诗《玛纳斯》幻想的翅膀尽情飞翔。

6岁那年,父亲卖掉家里仅有的一匹马,把居素甫-玛玛依送到一个学者那里去识字。

8岁开始,天资聪颖,记忆力超群的居素普・玛玛依在哥哥巴勒瓦依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演唱背诵史诗《玛纳斯》。巴勒瓦依是个商人,足迹遍及南北疆各地及中亚地区。他一边做生意,一边广泛搜集记录史诗《玛纳斯》及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他先根据我国著名的大玛纳斯奇居素甫阿洪・阿帕依的口述,记录下了史诗《玛纳斯》的前3部内容,后来又依据额不拉音・阿昆别克的口述,记录下了史诗《玛纳斯》后5部的内容。

一天,巴勒瓦依背着一个大皮褡裢回家了,对居素甫・玛玛依说:“以前,我一本一本地让你读,现在全给你,你好好保存,争取把它们全都给背下来。”居素甫・玛玛依如获至宝,他开始着手梳理加工这8部史诗的内容,并根据发音规律,把其中的散文体改成了韵文涛进行背诵记忆。

8年后,居素甫・玛玛依把哥哥搜集记录的8部20多万行史诗《玛纳斯》全部背了下来。史诗《玛纳斯》的演唱变体终于被完整地传承了下来,这一变体结构的史诗气势恢宏、艺术性强、世上独一无二,深受各族群众喜欢。

1947年前后,居素甫・玛玛依一直是牧区的一名小学教员。在工作之余,居素甫・玛玛依却一遍遍地被《玛纳斯》中描述的征战场面所吸引。史诗中数百个人物、大大小小的各种事件,居素甫・玛玛依都了如指掌,熟记于心。在他看来,史诗《玛纳斯》各个章节里面人物之间的关系、每起事件的前因后果、每一位英雄人物的神奇经历都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他沉醉着迷、思绪万千,让他刻骨铭心、魂牵梦萦。

居素甫・玛玛依当过牧民,农民和教师,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一生曲折坎坷。无论是在深山放牧,还是参加骑马、驯马比赛,或者在戈壁丛林驯鹰、狩猎,或者在田里种麦子,或者教柯尔克孜儿童读书识字,他都能把苦难的生活化作美丽的诗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平平淡淡、无声无息的幽静生活中,居素甫・玛玛依更是把一生托付给了史诗《玛纳斯》,他的生命是属于史诗《玛纳斯》的,史诗《玛纳斯》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关于传承发展

为什么要唱史诗《玛纳斯》?听过那么多史诗《玛纳斯》与老人的故事之后,我一再想起这个问题。其实答案有很多,但只有一种回答是属于居素甫・玛玛依的。居素甫・玛玛依的生命是以史诗为主线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史诗的附属,就像一棵树干上的柔枝绿叶。

但和很多的玛纳斯奇一样,40岁之前,居素甫・玛玛依并没有公开演唱过史诗《玛纳斯》。对此,他这样解释说:“我父亲常常告诉我在40岁以前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演唱史诗。因为史诗《玛纳斯》是神圣的,年轻时演唱会招来不祥。我听从了父亲的忠告,尽管那时我已经背会了全部史诗,却始终没有在公共场合演唱过。”

居素甫・玛玛依印象深刻的有3次公开演唱活动,也正因为那3次公开演唱史诗《玛纳斯》,居素普・玛玛依才开始慢慢被世人关注。

第1次当众演唱史诗《玛纳斯》是在1958年。那时,克孜勒苏州党委在阿合奇县召开牧业现场会,40岁出头的居素甫・玛玛依把蓄积30多年的才华、心血、热情迸发了出来,一口气演唱了4天3夜,居素甫・玛玛依出名了。人们惊奇地发现,他的演唱本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古老的习俗、古老的观念、古老的神话都极为罕见。从此,居素甫・玛玛依更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演唱史诗《玛纳斯》上,碰上一些重大活动,他就通宵达旦地演唱,有时竟然能连续演唱20多天。

第2次是1964年,第3次是在1978年11月,他被邀请到北京和乌鲁木齐演唱。

从1961年到1983年的20多年里,居素甫・玛玛依曾先后3次系统演唱过史诗《玛纳斯》。

1995年,居素甫・玛玛依在吉尔吉斯斯坦举行的纪念史诗《玛纳斯》问世1000周年纪念大会上,被时任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授予“吉尔吉斯民族演员”称号。之后,他又获赠吉尔吉斯斯坦文化界最高勋章“玛纳斯勋章”,这也是吉尔吉斯斯坦第一次将这一勋章授予外国人。

居素甫・玛玛依最大的乐趣就是学习,几十年来,在新疆的草原、绿洲、高原、戈壁上,居素甫・玛玛依一边听、一边看、一边记、一边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