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3:57:49

原始

原始范文篇1

那么,原始火球的结构怎样?由它爆炸产生的宇宙是怎样以对数螺线形方式加速膨胀的呢?

一、原始火球的超级恒星结构模型

1、原始火球的恒星结构模型

笔者认为原始火球有类似太阳的结构,是宇宙中的第一个、第0级唯一超级特大恒星。它包括内核、辐射区、壳层结构(对流区、光球、色球)、日冕等部分,其活动规律与太阳相似。

2、原始火球的大爆炸类型

由于笔者假定原始火球有类似太阳的结构,是第0级超级特大恒星,它和所有的恒星一样存在周期性超级大爆炸。它有三种爆炸形式,即,有壳周期性大爆炸、抛壳周期性大爆炸和无壳周期性大爆炸。

(1)、原始火球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

这个时期的原始火球有类似于太阳的完整恒星结构,但同时又存在周期性大爆炸,此时由于不能抛射原始火球的壳层结构(对流区、光球、色球),这种有完整恒星结构的周期性大爆炸,就叫做原始火球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这时还不能由原始火球对流区黑子形成相对独立的新的超级恒星。从规模上比原始火球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小。

(2)、原始火球的无壳周期性大爆炸

原始火球的无壳周期性大爆炸是一种介于原始火球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和抛壳周期性大爆炸之间的过渡类型。它开始于上一次抛壳大爆炸熄灭后,结束于下一次有壳周期性大爆炸的点火时期,爆炸极不稳定。对原始火球这个时期非常短暂,而对其它恒星,这个时期相对较长。

(3)、原始火球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

因为原始火球的黑子同样存在于原始火球壳层结构的对流区。所以,从原始火球的第一次抛壳大爆炸开始,宇宙中便由原始火球的黑子产生出了第一代超级恒星。为了明确表示某代恒星第多少次数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笔者提出一种“代~次”表示法或叫x~Y表示法来进行表示。

比如用数字0表示原始火球是第0级超级特大恒星,用数字代号0~Y表示由原始火球产生的抛壳大爆炸次数。那么,由原始火球产生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次数可表示为0~1,0~2,0~3,~~~~,0~Y。

到目前为止,在原始火球的抛壳周期性超级大爆炸0-Y表示法中的Y,已经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以它为中心形成了我们这个至今还在加速膨胀的宇宙。

一般来说,第一代恒星还要发生很多次数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这样形成第二代恒星。用“代~次”表示法表示成1~1,1~2,1~3,~~~~,1~Y。

同样,第2代恒星也要产生抛壳周期性大爆炸,用“代~次”表示法表示可表示为,2~1,2~2,2~3,~~~~~,2~Y,如此等等,依次类推。

一般说来,我们人类目前观测到的第x代恒星在形成超星系团或星系时,Y=1时的情况最多,而Y>1时的情况较少。所以,第x代恒星形成的超星系团、星系或行星系统可表示为{x、Y:x~Y,Y≥1}。如果Y=0,则表示第x代恒星还没有发生抛壳周期性大爆炸。

以太阳系为例,用代-次表示法,可表示为{x、Y:x~Y,Y=1}。前一个x表示太阳是第几代恒星,而Y表示太阳发生的第几次抛壳周期性大爆炸。根据笔者的研究,太阳系的行星系统是在一次抛壳大爆炸中形成的。但是,太阳还发生过多次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只是其规模比太阳的抛壳大爆炸小得多。

二、宇宙的时空结构

1、第x+1代天体(恒星或行星)与第x代恒星之间的时空距离规律

(1)、在第x代恒星周围怎样形成螺旋形的第x+1代天体的旋臂

当x≥1时,第x代恒星就开始有了自转,当Y≥1时,第x代恒星就开始发生抛壳大爆炸。

但是,我们人类目前观测到的第x代恒星,在宇宙起源过程中,基本上属于最后几代恒星,大多数只发生了一次抛壳大爆炸,因此,形成螺旋形旋臂者数量最多。

在第x代恒星壳层结构的南北半球各自都有与赤道形成一定角度的线状分布的黑子群。而且常常是在第x代恒星壳层结构的对流区,上一周期的黑子群还没有消失时,下一周期的黑子群又产生出来了。所以,在第x代恒星的壳层结构的南北半球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状分布的黑子群。可以说,这就是第x代恒星周围形成螺旋形的第x+1代天体旋臂的胚胎。

当第x代恒星进行抛壳大爆炸时,被抛出的第x代恒星对流区的磁孔、磁结及黑子便以大黑子为中心,在第x代恒星周围形成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巨大的螺旋形旋臂。

在螺旋形旋臂中的磁孔、磁结及黑子都可以将弥漫的星云物质聚集起来,形成第x+1代天体。

(2)、第x+1代天体螺旋形旋臂的轨道膨胀与收缩公式

设第x代恒星第1次抛壳大爆炸之前的恒星质量为M0,第x代恒星的质量衰减后为M=M0e-λt,λ是待定常数,t表示时间。当第x代恒星进行第X~Y次大爆炸时,把第x+1代天体的相关常数代入第x代恒星的中心力场中的比耐公式,得到第x+1代天体(恒星或行星)与第x代恒星的轨道方程为

r=h²/[k²+(Ah²/k²)cosθ],

k²=GM0e-λt。

其中的常数待定。这个公式表明第x+1代天体(恒星或行星)的轨道大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大(膨胀),这就是“宇宙的时空膨胀方程(公式)”,或叫“轨道漂移方程(公式)”。

哈勃定律实际上就是“宇宙的时空膨胀方程”的特殊形式。比如取cosθ=0,方程两边对时间t求微商得v=dr/dt=λr,这就是星系的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但是,在严格的求解过程中,哈勃定律不成立。

由提丢斯—彼德定律指出的太阳系内的行星分距离公式布r=0.4+0.3×2n,n取-∞,0,1,2,3,4,5,6,7.(取天文单位)。实际上就是太阳系内的行星分布在太阳周围的时空公式.它也是“宇宙的时空膨胀方程”的特殊形式。这决定于太阳的抛壳大爆炸的规模和各常数的具体取值。经笔者化简后,形式上完全与提丢斯—彼德定律公式的形式完全相同。

当星云物质以第x代恒星为中心重新集积时或以磁孔、磁结及黑子为中心将星云物质聚集形成第x+1代天体时,由于它们的质量和引力随时间呈指数形式不断增大,即第x代恒星和第x+1代天体的质量都将以M=M0eλt方式增加,其中λ前面取正号。第x+1代天体的运行轨道将按变质量的比耐公式r=h²/[k²+(Ah²/k²)cosθ],k²=GM0eλt。

随时间的变化呈螺线形收缩。所以,这又是“宇宙的时空收缩方程(公式)”。

总之,比耐公式r=h²/[k²+(Ah²/k²)cosθ],或比耐方程h²u²(d²u/dθ²+u)=-F/m是一条轨道大小为r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是宇宙天体(恒星或行星等)的“轨道膨胀或收缩公式”。以它为基础形成宇宙的时空结构。

三、恒星系统的形成

超级恒星系统(星系团、星系)的形成决定于抛壳恒星的质量大小,它决定于第几代恒星的第多少次抛壳周期性大爆炸。超级恒星系统的形态结构决定于抛壳恒星的代数x,自转周期T1,恒星壳层结构的形成周期T2,黑子形成周期T3,抛壳周期T4的大小。其时空轨道表现出时空对数螺线性膨胀与收缩的特性。

在第x代恒星南北半球的对流区各出现的一条或几条长线状分布的黑子群,它是下一代恒星或行星系统的胚胎。

在第x代恒星的抛壳大爆炸中,一般都能在第x代恒星的周围形成第x+1代天体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臂。但是,如果第x代恒星南北半球的对流区没有线状分布的黑子群,那么,在第x代恒星的周围一般说来不能形成旋臂。

1、第x+1代天体的形成规则

以太阳系的形成为例:

(1)、规则一

靠太阳赤道越近的黑子,太阳爆炸后,由黑子形成的行星离太阳越远。反之,则近。

这是因为太阳在自转,越靠近太阳赤道,太阳黑子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当太阳爆炸后离太阳中心距离越远。

太阳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其中一对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分别形成了一组行星:海王星和天王星,而另一对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分别形成了一组行星,即土星和木星。而其它在太阳上的在蝴蝶图中呈一定角度分散分布的黑子依次形成了火星、地球、金星、水星。而冥王星和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sedna比较特殊,很可能是由最靠近太阳赤道的隐形大黑子形成的,所以离太阳最远。

由于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周围形成了一个黑子群,并且有大量的磁孔与磁结,所以在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形成大行星的同时,在它们的周围也形成了由黑子形成了卫星和由磁孔与磁结形成的大行星的星云盘。

(2)、规则二

由于下进上出,磁孔或磁结或黑子密度较小,被太阳抛出距离较大,因而形成太阳系边缘的奥尔特云和彗星。

由于上进下出磁孔或磁结或黑子密度较大,被太阳抛出距离较小,因而形成太阳系内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形成小行星带。

但是,规则一与规则二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有一定冲突,所以,这使太阳系行星系统轨道的大小和形状的形成在它们相互作用中形成,情况比较复杂,变数较多。

应该注意的是太阳系的大行星密度是变化的,原来黑子密度小,可能因为密度小的黑子在集积过程中因为集聚了其它密度大的磁孔、磁结或黑子,而形成行星时,结果其本身的密度变大。反之,原来黑子密度大的黑子可能集聚了其它密度小的磁孔、磁结或黑子而密度变小。可以说行星带和奥尔特云及彗星就是改变大行星密度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3)、规则三

太阳爆炸时各黑子由绕极轴旋转运动变成绕太阳中心的公转速度由外向内依次增大。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根据行星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可知,GMm/r²=mv²/r,得v=(GM/r)½,所以,当太阳爆炸时各黑子由绕极轴旋转运动变成绕太阳中心的旋转运动时,离太阳赤道越远的黑子,形成行星时的轨道半径小,公转速度大。反之,离太阳赤道越近的黑子,形成行星时的轨道半径大,公转速度小。所以,太阳系内的行星系统由外向内公转速度依次增大。

(4)、规则四

由黑子形成行星,由于黑子在太阳对流区上表面和下表面旋转方向相反,但是,黑子在太阳对流区下表面旋转方向不稳定,磁孔、磁结情况类似,主要是受太阳辐射区的影响,辐射区巨大的离子动能对太阳对流区磁孔、磁结或黑子下表面的旋转运动有一定的抵消作用所造成。磁孔、磁结在太阳上的频繁变化就说明这个问题。所以黑子在太阳对流区的旋转方向主要决定于太阳对流区的上表面的黑子的旋转方向,这同时决定黑子形成行星的自转方向。

行星的自转方向是电磁学规律所决定的。

太阳磁场可以与太阳对流区的磁孔、磁结及黑子相互作用。当太阳的抛壳大爆炸使它们脱离太阳而进行轨道膨胀的时候,所有太阳系的行星,包括其卫星都会向同一方向自转,即自西向东转动,这决定于爆炸的太阳在扩大后的内部磁场方向的影响。

当然,不排除太阳系中的偶然事件改变行星自转方向的例子。比如金星的自转方向就是自东向西转动,虽然非常返慢。

(5)、规则五

行星的公转轨道可以膨胀和收缩。当太阳因为爆炸质量变小时,各行星轨道膨胀。

当太阳重新吸引那些因为自身爆炸而产生出的星云物质时,质量逐渐增大,各行星轨道收缩。

太阳系内磁孔、磁结及黑子在集积形成行星、彗星、陨石等的时候质量会逐渐增大,所以,大行星周围的卫星和星云盘的轨道,会因为大行星质量的逐渐变大而收缩。

(6)、规则六

太阳上南北半球的黑子形成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形分布区,它们均与太阳赤道形成了一定的角度。它们在太阳的抛壳大爆炸中形成自然地形成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螺旋形旋臂,就象两盘或两盘以上的螺旋形的蚊香。由于它们的螺旋形旋臂在形状和大小上的差异,所以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彼此相交,它们的交点就是大型黑子集聚的地方,这使太阳系的大行星的分布主要出现在这些交点上。显然,它们在太阳的径向方向依次出现的轨道大小呈对数螺旋方式变化,这样就产生了太阳系行星分布的提丢斯——彼得定律。

(7)、规则七

太阳除了发生抛壳大爆炸以外,还要发生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它直接改变太阳行星系统的面貌,使地球上的生物产生灾变性的后果。

比如发生在几百万年前的一次有壳周期性大爆炸,造成了地球上的恐龙的灭绝。 

在这次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中,地表温度可能已经达到2000C以上了,不论陆地上还是天上的恐龙,由于躯体巨大,无法躲避在地球的阴凉处,导致严重烧伤和酷暑,相继在几天之内全部死亡。而恐龙蛋也因为太阳暴晒而失去生命。

由于地球上2000C以上的高温,直接导致森林火灾和飓风、暴雨、山洪与泥石流,它比其它任何时候都强烈,它使恐龙与恐龙蛋的一部分被泥石流淹没而形成化石。

唯有小型恐龙,或生活在水里的恐龙的近亲——鳄鱼,逃过了劫难。小型恐龙以后演变成了地球上的其它生物。而其。动植物由于体形较小,容易在短时间内在相对阴凉处躲过劫难,但是,仍然有各种动植物大量死亡,甚至灭绝。

在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中,太阳系部分行星改变了运行轨道,甚至发生碰撞。有的落在地球上,产生巨大爆炸,顷刻浓烟四起,尘土飞扬,山蹦地裂,飓风热浪,整个地球被覆盖上一层次陨石尘土,这就是人们在恐龙灭绝时,在同一地层中找到来自陨石的铱元素。同时,也出现大行星对小行星及星云物质的俘获现象。地球的卫星——月球有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

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同时导致各大行星发生地质结构变化,形成火山和地震,导致地球大陆飘移。

太阳在这次爆炸中同时导致各大行星磁场反向,这是因为温差电出现了反转现象。

太阳在这次爆炸中还导致各大行星自转轴改变,导致气候改变,比如火星的气候变化就与此有关。

1987年美国的宇宙飞船发现各大行星背日面都有一条线形构造,这就是太阳多次小规模爆炸对各大行星产生作用力的合力造成的,即中间凸起两边低的一种线状结构。

太阳在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后,产热量明显下降,所以太阳在经历每次爆炸后,太阳系各大行星出现冰期。地球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冰期就是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之后形成的。

所以,即便恐龙没有在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中被热死,陨石砸死。那么,它必然在地球上出现的冰期中冻死。2、第一代恒星的分布

原始火球是第0级超级特大恒星,自转周期T1=∞,壳层结构的形成周期T2≈0,大黑子的形成周期T3≈0,没有恒星黑子分布的蝴蝶图,黑子接近于均匀对称分布,而抛壳大爆炸周期T4≈0。所以在0~Y抛壳大爆炸中,每次抛壳大爆炸都使第一代恒星的分布接近圆球形,

3、第x+1代恒星的分布

当第x代恒星,x≥1,由于它来源于上一代恒星黑子,所以第x代恒星有自转。即第x代恒星的自转周期T1为有限数值。它分以下几种情况:

当第x代恒星只进行一次抛壳爆炸时,而形成星系时,因为在第x代恒星南北半球的对流区各出现的一条或几条长线状分布的黑子群,所以这样形成的旋涡星系有至少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臂,这样可以形成棒旋星系、螺旋星系及椭圆星系。

当第x代恒星没有在南北半球的对流区各出现的一条或几条长线状分布的黑子群时发生大爆炸,那么就没有旋臂形成,这样就形成不规则星系。

由于宇宙年龄较大,所以我们发现第x代恒星只发生一次大爆炸的恒星数量很多。这使我们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哈勃研究过的600个星系中,50%是标准的旋涡星系,30%是棒旋星系,17%是椭圆星系,只有3%是不规则星系。

参考文献

1、王为民,原始火球有黑子的宇宙大爆炸学说,学习方法报,2001,9,16。

2、王为民,中微子——反中微子超旋统一场,学习方法报,2003,5,30。

原始范文篇2

那么,原始火球的结构怎样?由它爆炸产生的宇宙是怎样以对数螺线形方式加速膨胀的呢?

一、原始火球的超级恒星结构模型

1、原始火球的恒星结构模型

笔者认为原始火球有类似太阳的结构,是宇宙中的第一个、第0级唯一超级特大恒星。它包括内核、辐射区、壳层结构(对流区、光球、色球)、日冕等部分,其活动规律与太阳相似。

2、原始火球的大爆炸类型

由于笔者假定原始火球有类似太阳的结构,是第0级超级特大恒星,它和所有的恒星一样存在周期性超级大爆炸。它有三种爆炸形式,即,有壳周期性大爆炸、抛壳周期性大爆炸和无壳周期性大爆炸。

(1)、原始火球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

这个时期的原始火球有类似于太阳的完整恒星结构,但同时又存在周期性大爆炸,此时由于不能抛射原始火球的壳层结构(对流区、光球、色球),这种有完整恒星结构的周期性大爆炸,就叫做原始火球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这时还不能由原始火球对流区黑子形成相对独立的新的超级恒星。从规模上比原始火球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小。

(2)、原始火球的无壳周期性大爆炸

原始火球的无壳周期性大爆炸是一种介于原始火球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和抛壳周期性大爆炸之间的过渡类型。它开始于上一次抛壳大爆炸熄灭后,结束于下一次有壳周期性大爆炸的点火时期,爆炸极不稳定。对原始火球这个时期非常短暂,而对其它恒星,这个时期相对较长。

(3)、原始火球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

因为原始火球的黑子同样存在于原始火球壳层结构的对流区。所以,从原始火球的第一次抛壳大爆炸开始,宇宙中便由原始火球的黑子产生出了第一代超级恒星。为了明确表示某代恒星第多少次数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笔者提出一种“代~次”表示法或叫x~Y表示法来进行表示。

比如用数字0表示原始火球是第0级超级特大恒星,用数字代号0~Y表示由原始火球产生的抛壳大爆炸次数。那么,由原始火球产生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次数可表示为0~1,0~2,0~3,~~~~,0~Y。

到目前为止,在原始火球的抛壳周期性超级大爆炸0-Y表示法中的Y,已经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以它为中心形成了我们这个至今还在加速膨胀的宇宙。

一般来说,第一代恒星还要发生很多次数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这样形成第二代恒星。用“代~次”表示法表示成1~1,1~2,1~3,~~~~,1~Y。

同样,第2代恒星也要产生抛壳周期性大爆炸,用“代~次”表示法表示可表示为,2~1,2~2,2~3,~~~~~,2~Y,如此等等,依次类推。

一般说来,我们人类目前观测到的第x代恒星在形成超星系团或星系时,Y=1时的情况最多,而Y>1时的情况较少。所以,第x代恒星形成的超星系团、星系或行星系统可表示为{x、Y:x~Y,Y≥1}。如果Y=0,则表示第x代恒星还没有发生抛壳周期性大爆炸。

以太阳系为例,用代-次表示法,可表示为{x、Y:x~Y,Y=1}。前一个x表示太阳是第几代恒星,而Y表示太阳发生的第几次抛壳周期性大爆炸。根据笔者的研究,太阳系的行星系统是在一次抛壳大爆炸中形成的。但是,太阳还发生过多次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只是其规模比太阳的抛壳大爆炸小得多。

二、宇宙的时空结构

1、第x+1代天体(恒星或行星)与第x代恒星之间的时空距离规律

(1)、在第x代恒星周围怎样形成螺旋形的第x+1代天体的旋臂

当x≥1时,第x代恒星就开始有了自转,当Y≥1时,第x代恒星就开始发生抛壳大爆炸。

但是,我们人类目前观测到的第x代恒星,在宇宙起源过程中,基本上属于最后几代恒星,大多数只发生了一次抛壳大爆炸,因此,形成螺旋形旋臂者数量最多。

在第x代恒星壳层结构的南北半球各自都有与赤道形成一定角度的线状分布的黑子群。而且常常是在第x代恒星壳层结构的对流区,上一周期的黑子群还没有消失时,下一周期的黑子群又产生出来了。所以,在第x代恒星的壳层结构的南北半球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状分布的黑子群。可以说,这就是第x代恒星周围形成螺旋形的第x+1代天体旋臂的胚胎。

当第x代恒星进行抛壳大爆炸时,被抛出的第x代恒星对流区的磁孔、磁结及黑子便以大黑子为中心,在第x代恒星周围形成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巨大的螺旋形旋臂。

在螺旋形旋臂中的磁孔、磁结及黑子都可以将弥漫的星云物质聚集起来,形成第x+1代天体。

(2)、第x+1代天体螺旋形旋臂的轨道膨胀与收缩公式

设第x代恒星第1次抛壳大爆炸之前的恒星质量为M0,第x代恒星的质量衰减后为M=M0e-λt,λ是待定常数,t表示时间。当第x代恒星进行第X~Y次大爆炸时,把第x+1代天体的相关常数代入第x代恒星的中心力场中的比耐公式,得到第x+1代天体(恒星或行星)与第x代恒星的轨道方程为

r=h²/[k²+(Ah²/k²)cosθ],

k²=GM0e-λt。

其中的常数待定。这个公式表明第x+1代天体(恒星或行星)的轨道大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大(膨胀),这就是“宇宙的时空膨胀方程(公式)”,或叫“轨道漂移方程(公式)”。

哈勃定律实际上就是“宇宙的时空膨胀方程”的特殊形式。比如取cosθ=0,方程两边对时间t求微商得v=dr/dt=λr,这就是星系的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但是,在严格的求解过程中,哈勃定律不成立。

由提丢斯—彼德定律指出的太阳系内的行星分距离公式布r=0.4+0.3×2n,n取-∞,0,1,2,3,4,5,6,7.(取天文单位)。实际上就是太阳系内的行星分布在太阳周围的时空公式.它也是“宇宙的时空膨胀方程”的特殊形式。这决定于太阳的抛壳大爆炸的规模和各常数的具体取值。经笔者化简后,形式上完全与提丢斯—彼德定律公式的形式完全相同。

当星云物质以第x代恒星为中心重新集积时或以磁孔、磁结及黑子为中心将星云物质聚集形成第x+1代天体时,由于它们的质量和引力随时间呈指数形式不断增大,即第x代恒星和第x+1代天体的质量都将以M=M0eλt方式增加,其中λ前面取正号。第x+1代天体的运行轨道将按变质量的比耐公式r=h²/[k²+(Ah²/k²)cosθ],k²=GM0eλt。

随时间的变化呈螺线形收缩。所以,这又是“宇宙的时空收缩方程(公式)”。

总之,比耐公式r=h²/[k²+(Ah²/k²)cosθ],或比耐方程h²u²(d²u/dθ²+u)=-F/m是一条轨道大小为r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是宇宙天体(恒星或行星等)的“轨道膨胀或收缩公式”。以它为基础形成宇宙的时空结构。

三、恒星系统的形成

超级恒星系统(星系团、星系)的形成决定于抛壳恒星的质量大小,它决定于第几代恒星的第多少次抛壳周期性大爆炸。超级恒星系统的形态结构决定于抛壳恒星的代数x,自转周期T1,恒星壳层结构的形成周期T2,黑子形成周期T3,抛壳周期T4的大小。其时空轨道表现出时空对数螺线性膨胀与收缩的特性。

在第x代恒星南北半球的对流区各出现的一条或几条长线状分布的黑子群,它是下一代恒星或行星系统的胚胎。

在第x代恒星的抛壳大爆炸中,一般都能在第x代恒星的周围形成第x+1代天体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臂。但是,如果第x代恒星南北半球的对流区没有线状分布的黑子群,那么,在第x代恒星的周围一般说来不能形成旋臂。

1、第x+1代天体的形成规则

以太阳系的形成为例:

(1)、规则一

靠太阳赤道越近的黑子,太阳爆炸后,由黑子形成的行星离太阳越远。反之,则近。

这是因为太阳在自转,越靠近太阳赤道,太阳黑子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当太阳爆炸后离太阳中心距离越远。

太阳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其中一对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分别形成了一组行星:海王星和天王星,而另一对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分别形成了一组行星,即土星和木星。而其它在太阳上的在蝴蝶图中呈一定角度分散分布的黑子依次形成了火星、地球、金星、水星。而冥王星和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sedna比较特殊,很可能是由最靠近太阳赤道的隐形大黑子形成的,所以离太阳最远。

由于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周围形成了一个黑子群,并且有大量的磁孔与磁结,所以在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形成大行星的同时,在它们的周围也形成了由黑子形成了卫星和由磁孔与磁结形成的大行星的星云盘。

(2)、规则二

由于下进上出,磁孔或磁结或黑子密度较小,被太阳抛出距离较大,因而形成太阳系边缘的奥尔特云和彗星。

由于上进下出磁孔或磁结或黑子密度较大,被太阳抛出距离较小,因而形成太阳系内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形成小行星带。

但是,规则一与规则二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有一定冲突,所以,这使太阳系行星系统轨道的大小和形状的形成在它们相互作用中形成,情况比较复杂,变数较多。

应该注意的是太阳系的大行星密度是变化的,原来黑子密度小,可能因为密度小的黑子在集积过程中因为集聚了其它密度大的磁孔、磁结或黑子,而形成行星时,结果其本身的密度变大。反之,原来黑子密度大的黑子可能集聚了其它密度小的磁孔、磁结或黑子而密度变小。可以说行星带和奥尔特云及彗星就是改变大行星密度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3)、规则三

太阳爆炸时各黑子由绕极轴旋转运动变成绕太阳中心的公转速度由外向内依次增大。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根据行星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可知,GMm/r²=mv²/r,得v=(GM/r)½,所以,当太阳爆炸时各黑子由绕极轴旋转运动变成绕太阳中心的旋转运动时,离太阳赤道越远的黑子,形成行星时的轨道半径小,公转速度大。反之,离太阳赤道越近的黑子,形成行星时的轨道半径大,公转速度小。所以,太阳系内的行星系统由外向内公转速度依次增大。

(4)、规则四

由黑子形成行星,由于黑子在太阳对流区上表面和下表面旋转方向相反,但是,黑子在太阳对流区下表面旋转方向不稳定,磁孔、磁结情况类似,主要是受太阳辐射区的影响,辐射区巨大的离子动能对太阳对流区磁孔、磁结或黑子下表面的旋转运动有一定的抵消作用所造成。磁孔、磁结在太阳上的频繁变化就说明这个问题。所以黑子在太阳对流区的旋转方向主要决定于太阳对流区的上表面的黑子的旋转方向,这同时决定黑子形成行星的自转方向。

行星的自转方向是电磁学规律所决定的。

太阳磁场可以与太阳对流区的磁孔、磁结及黑子相互作用。当太阳的抛壳大爆炸使它们脱离太阳而进行轨道膨胀的时候,所有太阳系的行星,包括其卫星都会向同一方向自转,即自西向东转动,这决定于爆炸的太阳在扩大后的内部磁场方向的影响。

当然,不排除太阳系中的偶然事件改变行星自转方向的例子。比如金星的自转方向就是自东向西转动,虽然非常返慢。

(5)、规则五

行星的公转轨道可以膨胀和收缩。当太阳因为爆炸质量变小时,各行星轨道膨胀。

当太阳重新吸引那些因为自身爆炸而产生出的星云物质时,质量逐渐增大,各行星轨道收缩。

太阳系内磁孔、磁结及黑子在集积形成行星、彗星、陨石等的时候质量会逐渐增大,所以,大行星周围的卫星和星云盘的轨道,会因为大行星质量的逐渐变大而收缩。

(6)、规则六

太阳上南北半球的黑子形成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形分布区,它们均与太阳赤道形成了一定的角度。它们在太阳的抛壳大爆炸中形成自然地形成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螺旋形旋臂,就象两盘或两盘以上的螺旋形的蚊香。由于它们的螺旋形旋臂在形状和大小上的差异,所以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彼此相交,它们的交点就是大型黑子集聚的地方,这使太阳系的大行星的分布主要出现在这些交点上。显然,它们在太阳的径向方向依次出现的轨道大小呈对数螺旋方式变化,这样就产生了太阳系行星分布的提丢斯——彼得定律。

(7)、规则七

太阳除了发生抛壳大爆炸以外,还要发生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它直接改变太阳行星系统的面貌,使地球上的生物产生灾变性的后果。

比如发生在几百万年前的一次有壳周期性大爆炸,造成了地球上的恐龙的灭绝。 

在这次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中,地表温度可能已经达到2000C以上了,不论陆地上还是天上的恐龙,由于躯体巨大,无法躲避在地球的阴凉处,导致严重烧伤和酷暑,相继在几天之内全部死亡。而恐龙蛋也因为太阳暴晒而失去生命。

由于地球上2000C以上的高温,直接导致森林火灾和飓风、暴雨、山洪与泥石流,它比其它任何时候都强烈,它使恐龙与恐龙蛋的一部分被泥石流淹没而形成化石。

唯有小型恐龙,或生活在水里的恐龙的近亲——鳄鱼,逃过了劫难。小型恐龙以后演变成了地球上的其它生物。而其。动植物由于体形较小,容易在短时间内在相对阴凉处躲过劫难,但是,仍然有各种动植物大量死亡,甚至灭绝。

在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中,太阳系部分行星改变了运行轨道,甚至发生碰撞。有的落在地球上,产生巨大爆炸,顷刻浓烟四起,尘土飞扬,山蹦地裂,飓风热浪,整个地球被覆盖上一层次陨石尘土,这就是人们在恐龙灭绝时,在同一地层中找到来自陨石的铱元素。同时,也出现大行星对小行星及星云物质的俘获现象。地球的卫星——月球有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

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同时导致各大行星发生地质结构变化,形成火山和地震,导致地球大陆飘移。

太阳在这次爆炸中同时导致各大行星磁场反向,这是因为温差电出现了反转现象。

太阳在这次爆炸中还导致各大行星自转轴改变,导致气候改变,比如火星的气候变化就与此有关。

1987年美国的宇宙飞船发现各大行星背日面都有一条线形构造,这就是太阳多次小规模爆炸对各大行星产生作用力的合力造成的,即中间凸起两边低的一种线状结构。

太阳在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后,产热量明显下降,所以太阳在经历每次爆炸后,太阳系各大行星出现冰期。地球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冰期就是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之后形成的。

所以,即便恐龙没有在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中被热死,陨石砸死。那么,它必然在地球上出现的冰期中冻死。

2、第一代恒星的分布

原始火球是第0级超级特大恒星,自转周期T1=∞,壳层结构的形成周期T2≈0,大黑子的形成周期T3≈0,没有恒星黑子分布的蝴蝶图,黑子接近于均匀对称分布,而抛壳大爆炸周期T4≈0。所以在0~Y抛壳大爆炸中,每次抛壳大爆炸都使第一代恒星的分布接近圆球形,

3、第x+1代恒星的分布

当第x代恒星,x≥1,由于它来源于上一代恒星黑子,所以第x代恒星有自转。即第x代恒星的自转周期T1为有限数值。它分以下几种情况:

当第x代恒星只进

行一次抛壳爆炸时,而形成星系时,因为在第x代恒星南北半球的对流区各出现的一条或几条长线状分布的黑子群,所以这样形成的旋涡星系有至少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臂,这样可以形成棒旋星系、螺旋星系及椭圆星系。

当第x代恒星没有在南北半球的对流区各出现的一条或几条长线状分布的黑子群时发生大爆炸,那么就没有旋臂形成,这样就形成不规则星系。

由于宇宙年龄较大,所以我们发现第x代恒星只发生一次大爆炸的恒星数量很多。这使我们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哈勃研究过的600个星系中,50%是标准的旋涡星系,30%是棒旋星系,17%是椭圆星系,只有3%是不规则星系。

参考文献

1、王为民,原始火球有黑子的宇宙大爆炸学说,学习方法报,2001,9,16。

2、王为民,中微子——反中微子超旋统一场,学习方法报,2003,5,30。

原始范文篇3

关键词: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方法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英国教育家沛西·能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虽然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但是原始社会也存在道德教育。原始社会的道德是原始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来说,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一种由诸多代代沿袭、约定俗成的禁忌、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等所构成的生活实践方式。这些具体的禁忌、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在世界各地的原始社会人群中的具体表现也许有一些差别,但其功用属于道德文明传承。具体来说,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就是利用各个群体内部的宗教、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等一代一代人的口耳相传,在这些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使个体成员形成维护群体存在、促进群体发展的公共意志和公共利益,完成其道德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化方法

教化方法是指统治阶级用自己的思想体系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影响以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化方法在原始社会就表现为由有经验老人通过口耳相传,以身示范等方法向年轻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单独的个人根本无法与自然力和野兽进行斗争,于是形成原始的群体生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几乎完全融为一体。但在原始集体中,个体的自觉意识难以显现,自觉意识只是在集体的共同心理层次上以神秘、互渗的方式表现出来,集体把个体联合为一体,形成集体意识。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使群体继续发展下去而不至于灭亡,生产活动就必须适应与自然力斗争的要求。群体内部的有经验的老人或者长辈就承担起了对年轻人和下辈进行教化工作的任务,年轻人从教化中获得知识,进而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模仿有经验的人的行为,形成适应原始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具体的教化内容主要是图腾宗教、礼仪制度、神话传说、原始歌舞等。

1.图腾、宗教。

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把它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原始群体中,那些长辈级的人会从小就教育下一代对图腾的崇拜和信仰,使图腾成为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群体组织的方式之一。通过图腾标志、图腾祭祀等活动达到图腾的认同的目的。当图腾在集体中得到认同,个体的自觉意识便在图腾和禁忌中间接的渗透出来。原始氏族社会的宗教,包括对食物、繁殖、祖先、死亡、自然万物、以及社会群体的神秘观念和祈求敬拜,并由此发展出对超自然体之神灵的信仰及祟拜。根据考古所发现的原始宗教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其信仰之表现形态多为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等自然崇拜,以及与原始氏族社会存在结构密切相关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亨利·柏格森在《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认为,对人的道德意志的“训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文明时代的诉诸人的理性—一认知和反思—一的训练,另一种则是原始社会中的“神秘的方式”,即通过图腾和信仰来形成个体心中的禁忌。

2.礼仪、制度。

原始社会虽然物质生活极其匾乏,但仍然存在一些礼仪和制度。不管是诞生礼还是成人礼,对于原始群体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习俗。在各个氏族内部,基本上都有涉及权利与义务的制度,维系原始社会成员之间的平衡关系。举例而言,摩尔根母系氏族就有包括氏所推选一个酋长和一个军事领袖并可任意撤换;氏族内部人要互相帮助、保护不受外族伤害;氏族可收养外人入族;氏族有共同的墓地、共同的议事会等制度。这些条款不一定以明确的文字记录下来,但通过长辈对下辈的言传身教,使制度和礼仪得以传递下去,只要这个氏族还存在,那这些制度就一定制约着氏族内部的成员的日常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以强制性的公共道德约束个人,使集体意志不被打破,集体利益不受损害。

3.神话传说。

神话的产生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这些理想化了的人或者物,作为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很容易在原始村落中流传下去。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人的,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透过神话幻想的折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的作为和斗争。原始群体中,长辈利用神话故事教育青少年,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神话故事中的英雄成为他们对抗自然力的精神力量。

4.原始歌舞。

根据许多古文物和古文献的记载,原始歌舞是原始人群节日庆典中的内容,它再现氏族采集、渔猎、驯养农耕、战争生活和男女爱悦,并表达出对天地、神灵、图腾的敬畏,以及对生殖的崇拜。原始歌舞总是与原始人群宣泄情绪的心理和寄托祝愿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具有氏族群体祀神娱神的性质。他们创造的这种渲泄情绪、寄托祝愿的歌舞,既是对生活的再现,也是在这些象征性、拟态性的动作中传递了伦理与道德。一代一代相传的舞蹈,并不会被残酷的自然环境所中断。例如,狩猎民族的舞蹈一律是群体的舞蹈。通常是本部落的男子,也有许多是几个部落的人联合演习,按照一样的法则和一样的拍子动作。在跳舞的活动中,许多参与者都混合而成一个,好像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动而动作的单一体。在跳舞期间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之下,舞蹈的感觉和动作融合成一体。原始舞蹈的教育意义在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和自由平等的观念。

二、原始社会的自我教育

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虽然以言传身教为主,但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自我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方式。毕竟,那些用来言传身教的内容即图腾宗教、礼仪制度、神话传说、原始歌舞等最初都是在先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原始人群在不断的对抗恶劣的自然力和凶猛的野兽,寻求生存的过程中总结,并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来的。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讲,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不管满足这种需要的手段是怎样的,道德教育始终要经历一个由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

老人的经验和长辈的言传身教只是一个外部灌输的过程,如果要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就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将外部灌输的经验和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在对抗自然力和野兽以及外族人侵的过程中,先民们早就认清了现实,单凭一己之力是难以生存下去的,于是形成了部落来集体生存和发展。在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合理的分配着生产任务,对所获得的为数不多的劳动成果,进行合理的分配,照顾到老人和小孩。在这样物质匾乏的情况下,要继续生存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毕竟物质上远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未成年的个体最初是被教化去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那当他们成长成为部落内部最有生产力和最有决策能力的成年人时,就需要自己教育自己,将以往的教化的结果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

除了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之外,原始部落的个体还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处理个体之间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习惯方法。比如在氏族内部,经常举行议事会来决策。氏族议事会是成年人的会议,未成年者不能参加。如果要成为部落的正式成员,需要经过成丁仪式。这种议事要在严肃的氛围里,对成年的人进行毅力和智力的考验,以检验他们是否可以成为合格的氏族或者部落的成员。母系氏族的这种议事会和成丁仪式,几乎完全是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约定俗成的一套道德规范。这样的道德规范,就不仅仅是靠教化就能达到的结果。

三、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方法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与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不一样,从教育的方法上来说,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是朴素的,直观的,未能形成科学的完备的系统。但是其道德教育对于整个原始社会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维护了群体的意志和集体的利益。总的来说,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方法有渗透性、民主性、平等性、手段单一性、参与性等几个特点。

渗透性。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在氏族或者部落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完成的。不管是长辈的言传身教还是个体本身的自我教育,无不渗透在日常的实践中,从图腾崇拜中渗透禁忌与信仰,从礼仪制度中渗透权利与义务、从原始神话中渗透理想与勇气、从原始歌舞中渗透自由与团结。而与此同时,这些被教化的禁忌、理想、勇气、自由、团结等道德情感无不通过宗教、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等形式得到加深并通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下去。

民主性和平等性。原始社会虽然生产力低下,缺乏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但氏族或者部落内部的成员之间是平等的。这为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基础。氏族或部落内部每个成员都有获得道德教育的机会,所接受教化的内容也几乎是一样的,教化的方式都是一代一代人的言传身教。民主性在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方法中也可以体现出来。原始社会中,氏族的首领几乎都是由成员民主的选出来的,同时也可以撤消。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平衡。道德教化的过程中,不管是接受教化还是自我教育,成员之间既接受来自长辈的经验传授,也贡献自己的经验给他人。

手段单一性。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由于受到自然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像现代的道德教育那样形成一个具有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榜样教育等多种教育方法的科学的系统。它的手段是很单一的,除了自我教育,几乎全部的道德教育方式都在于原始的教化、言传身教,即由有经验老人通过口耳相传,以身示范等方法向年轻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公务员之家

原始范文篇4

论文摘要以已继代选育10个世代的“苏钟Ⅰ系”猪为研究对象,根据有关资料分类、统计其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群体的所有通径线数,探讨猪原始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

在猪品种(系)形成过程中,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各不相同。在如何选种及祖先对后代的遗传贡献方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1~3]。杨宁等定义每个亲本所产生的育成后代数占后代总数的百分比为该亲本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率,并用这一指标衡量该父母本对后代基因库的相对重要性[3]。本研究试图根据猪原始祖先到后代群体的通径线统计原始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

1材料与方法

1.1通径线的分类及统计

一般培育品种(系)时,群体系谱比较复杂,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群体的通径线很多,不易绘出,但可以通过统计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的各种通径线所经过的代数(如经过的代数为n,则定义其通径线长度为n)来统计、分类通径线。例如亲子代中,子代基因有一半来自父本,一半来自母本,那么父母本对子代的遗传贡献分别为1/2,亲子代的所有通径线数统计为x1,同理,祖孙代中祖代对孙子代的遗传贡献各自为(1/2)2,祖孙代的所有通径线数为x2,……,以此类推,通径线长度为n,那么通径线数统计为xn,其祖先中每个个体对后代的遗传贡献为(1/2)n[3~5]。

1.2遗传贡献率的计算

假如后代群体(由具繁殖能力的育成个体组成)含量为N,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群体的最高代数为n,那么某一原始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率为:

其中,y为某一原始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率;N为后代群体含量;n为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的通径所经过的代数;xi为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的通径线数。

所有原始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总和为1,即Σy=1。当N=1时,为某一原始祖先对某一后代的遗传贡献率。

当所有通径线长度相等(如无世代交叉的群体继代选育)时,公式(1)可以简化为:

y=1/N×0.5ixi=xi/(N×2i)(2)

其中,2i为后代群体中某一个体到达原始祖先的所有通径线数;N×2i为后代群体到达原始祖先群体的所有通径线数,即原始祖先群体到达后代群体的所有通径线数。

从公式(2)可以得出,某一原始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率为这一祖先到达后代群体的通径线数占所有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群体的总通径线数的比例。

2结果与分析

苏钟Ⅰ系猪的原始祖先为“长白”猪和“二花脸”猪,杂交后横交固定,目前已在横交固定后群体继代选育10个世代,根据其选育过程中的10个世代的系谱资料作统计分析。

2.1苏钟Ⅰ系通径线的分类统计

在苏钟Ⅰ系组群初期,考虑到特别优秀个体的选留,世代出现重叠,故其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群体的通径线长度分别为12、11、10计3种类型,分别统计为x12、x11、x10(表1)。

2.2苏钟Ⅰ系各原始祖先对后代的遗传贡献率计算公式

苏钟Ⅰ系10世代核心群由90个个体组成,各原始祖先对其遗传贡献率计算公式如下:y=1/90×[0.25x12+0.5x11+x10]×0.510由以上公式计算出苏钟Ⅰ系33个原始祖先对后代的遗传贡献率,结果列于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原始祖先的公猪中,852460、852248对1998年核心群的遗传贡献较大;其次是个体850369和840261;贡献较小的原始祖先是850009及850001。在母猪中,原始祖先个体12356、11976、857924、858276及857432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率较高;而其它原始祖先对后代群体的贡献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1BijmaP,WoolliamsJA.Predictionofgeneticcontributionsandgenerationintervalsinpopulationwithoverlappinggenerationsunderselection.Genetics.1999,151(3):1197~1210

2ToroMA,NietoBM.Asimplemethodforincreasingtheresponsetoartificialselection.GenetRes,1984,44(3):347~349

3杨宁,吴常信.亲本对后代群体的不均等遗传贡献及其优化控制.遗传学报,1993,20(4):294~299

原始范文篇5

见报载文,谈到美国目前处于深度和时间长度不定的经济衰退之中,正在想方设法“刺激经济”。忽而“突发奇想”,产生一组“异问”:为何作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美国,经济也会衰退,也要刺激经济?什么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类的生产能力有关系吗?怎样是经济“不衰退”?怎样才能“不衰退”?能不能使经济“正常的”发展或保持应有的水平?经济究竟应该怎样运行、发展?

这里不揣冒昧,且刍议和抛砖引玉如下:

应当说,经济发展,是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所以,经济发展,直接、主要的,应当是与人类的生产能力成正比的。即:人的能力强,产出多,经济自然就应当增长。但是,经济的运行现实并不简单的全是这样。经济增长,粗略说是财富总量增长。细说,还应当是有需求、可应用的产品、财富的增长。不需要的“增长”,不能算“增长”。人们还认为,经济不衰退,应当表现为“大家都有事干”,失业率低,……这样“经济发展”,就不简单的只与人类的生产能力有关了。

回看历史,人类曾处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态。一个人整日劳作,也不足以果腹。人为了生存而需要的劳动时间,可以说是相当长的。在这样的状态下,社会的经济发展运行水平自然是不高的。在这种时代,发展经济,恐怕主要还是要提高人的生产能力,也就是要减少人的基本生存的必要劳动时间。在人类早期社会,这种基本生存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几乎占了人的大部或全部活动时间。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能力的提高,“基本生存的必要劳动时间”,是在不断减少的。(也即人在可承担劳动的时间内的劳作所产出的渐渐增多。)

当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的生产活动已经达到较高水准时,即人的“基本生存必要劳动时间”不需要很多时,也即人的一般劳动已有大大剩余之时,例如,农业人口只需占总人口很小比重(据说美国只有3%左右),农业和工业的机械化水平、现代化水平很高,一个人生产的粮食、生活用品及其他产品,可以供十个人,一百个人使用,将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

(1)人们不必再为基本生存需要而耗费大量时间了,只需要人可以承担的正常劳动时间的一部分乃至一小部分,即可够基本生存。——这可以给人以更多的时间去从事非基本生存需要的工作和活动。

(2)或者,人们仍然用很多(例如满负荷工作量)的时间,去生产、工作、产出。——但这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需求来消费其产品并有相应的价值去兑换其生产的价值。(或许“问题”就出在这里,谁来消费和兑换这么多生产水平很高的劳动成果?)

(3)人类生产能力不断发展,使社会基本生存的必要劳动时间不断减少,还意味着:有人在原来从事的产业、生产形式中的劳动,会不断地成为“多余”的。这些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多余”的劳动,需要转到其他尚未多余的或新的产业、劳动形式中去。

(4)同时,由于同处于地球上的人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部分国家或地区的人们的社会生产能力强,而另一部分还较弱。这会造成两部分之间的“等价交换”,难于实现。——因为,一方创造的价值会多而高,另一方可能低而少。

在这样一种总体上人类生产能力已经比较强,又存在不平衡的状态下,怎样保持乃至增长经济总量、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这里提出几点远未成熟或可参考的想法:

1、保持经济运行的水平乃至发展经济,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动态调配生产、资源、产业结构,使生产与需求尽可能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在现代社会,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产需平衡。即生产的产品,有需求、能实现其价值,并能使生产者实现、“收回”其劳动、投资的“价值”乃至有所增值。而且,能用这收回、实现的价值,换取其需要的其他产品。

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生产能力在不断提高,人的需求不断变化。例如,原来每人每月30斤粮食可能不够吃,现在每人每月20斤粮食可能吃不完——粮食或曰主食需求减少了;而副食、肉、蛋、奶的需求增长了。生产与需求,是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一方面,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了,一方面粮食需求却减少了。这就需要调整从事粮食生产的人数,减少粮食生产者。如果继续维持原来的产业结构,维持原来粮食生产的规模、人数,粮食就多余。就会导致相当一部分生产粮食的人,不能售出其粮食产品,实现其劳动价值,用卖出粮食的收入,来购置其生活、生产用品。在这儿,如果没有及时的调整,不但粮食生产会剩余,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因为卖不出粮食,没有收入,也不能正常消费。而这一部分人不能正常消费,减少了消费,还会影响其他生产产品的交换。生产和消费的正常平衡,就会被打破,经济正常运行就受到影响。

2、要平衡,要不要发展?当然要。在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新技术的同时,在维护、保持基本需求和生产的同时,应当发展和激发新的需求。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与发展,必然要求人类不断的以新的“产业”去进行新的“生产”和作业。这样,才能使人类的生活需求更加丰富、高级,并使原先从事某种生产、因为生产能力发展等原因形成的“富余出的人力资源”,有新的生产任务、工作任务。

当然,这对在原产业中成为“富余人力资源”的人来说,有相当部分难度是较大的。——因为在原产业中的“富余”,有些正是因竞争能力不足等原因使然。现在要求这些原来竞争能力不足者“转岗”、转向新的产业,是促“弱者”而要“强”之。虽然转岗,转向新的产业,可能是经济运行发展的必然需要,但这种要“转”者可能“弱”者多的状况,需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能否改进有关机制,促进“强者”转?能否有适当的社会保险,以适度保护、提高弱者?——按理说,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前提下,在人的“基本生存必要劳动时间”已经较小的条件下,社会是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

这里还想说,发展、激发新的需求,以形成新的产业,从而实现新的产需平衡,可能特别需要创新精神。既然人类的生产能力已经发展到比较高度水平,那么进一步的发展就可能不完全是要加“力”,而是要增“智”了。犹如“七巧板”,基本的七块板是已经有了,现在的任务主要可以是如何巧妙的构架这七块板,去形成新的格局。

3、笔者还认为,为了有利于保持和激发需求,在今天这样的电子时代,充分应用现代科技,使用信息技术发行和使用一定量的“电子专用货币”,对引导消费、保证基本消费,从而保证生产与产需平衡,可能是必要和可行的。

“电子专用货币”,可以分为:

“基本生存消费用货币”——只能购买基本生存消费用品;如果是社会保险性质的,还可以是有期限的(这是只有用电子货币联网方式才能掌控的);

“提高素质用货币”——只能用于个人、家庭成员接受教育培训;

“伤病医疗(含医疗保险)用货币”——只能用于个人伤病医疗;(以上三种是基本需求性质的,数量也可以是基本保障级的)

“休闲娱乐用货币”——只能用于个人和家庭休闲娱乐;

“通用电子货币”——可以用于各个交换领域,可以补足以上各部分,也可以用于投资等领域。

原始范文篇6

关键词:统计分析;原始资料;企业管理

统计分析是整个统计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各种统计研究方法,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进行系统、科学地分析的工作过程。它是继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之后的一个重要工作阶段,是在前几个工作阶段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达到对客观现象正确深入认识,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预测其发展趋势,做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和推断,提出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建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越来越需要与其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统计数据,包括同行业、竞争对手和本企业的情况,以便做到知己知彼,并据此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日常的决策和管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站稳脚跟,谋求发展。对企业来说,统计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数据的搜集、加工、汇总和分析,形成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咨询意见,满足各级管理者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通过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特征与发展规律。

一、统计分析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二是综合性。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一个具有完善统计工作制度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决策者及管理层将会获得以下优势:

(1)综合反映和表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统计工作可以反映出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从规模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等。

(2)统计分析为企业综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统计分析为企业领导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工作方针政策,制定和检查工作计划,合理地分配和利用企业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起到信息服务作用,而且起到咨询和监督作用。同时,还应了解本地区相关企业的发展及资源的分布利用情况,并解决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设备配置、技术引进等问题的主要依据,而只有通过统计信息的分析,才能得到这些相关信息。这不仅有利于领导和有关部门客观全面地认识经济活动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制定正确的决策和计划,以充分发挥统计促进企业管理、参与决策的重要作用。

(3)统计分析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保障。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统计分析的成果已被广泛运用。统计分析成果是统计工作的最终产品。统计分析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它既有短,新、快的特点,又有精、准、实特点。企业统计人员应及时掌握市场变动的方向,掌握企业活动发展情况,抓住重点,由被动变为主动,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将这些信息和资料通过加工整理,进行精辟、透彻的科学分析,使统计信息、统计资料充分发挥作用,找出生产经营环节的内在联系,探索其经济发展规律,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的策略。根据企业经济活动发展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在完成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掌握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深入实际,在占有丰富可靠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把死的数据变成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咨询意见,提高统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即反映宏观又反映微观,既有全面的综合分析,又有专题分析。

二、加强企业原始资料统计分析工作的思考

企业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当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1)提高统计人员的地位,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

企业统计的服务对象应从过去的为国家政府和上级部门服务为主,转变为本企业服务为主的方向上来。完成统计报表仅是企业作为一个合法主体必须完成的法定义务,然而企业在完成法定统计义务以外,还承担了许多政府机构其他部门统计报表。在统计法的实施过程中,统计机构是不是除了对企业执法检查外,应该加强行政执法的力度,加强对统计报表的执法管理,充分利用统计机构这一平台对统计资料进行开发和资源的共享,使企业统计工作真正给予释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已成为经济的主体,企业统计在管理中的位置就是“服务”,企业统计的服务应围绕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的要求,充分发挥统计特有的功能,为企业提供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和企业外部市场信息,为企业制定正确的生产、营销、竞争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所以企业统计改革就是实现企业统计“报表型”向“企业经营管理型”的转轨变型,从而摆正企业统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

(2)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改善企业统计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使统计信息既可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可立足本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及时反映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这就要求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必须做到规范、统一。总之,企业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统计信息的传递与应用,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如何利用政府统计网站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信息查询,是统计部门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企业与政府之间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企业所需的大量信息就能从统计渠道取得,政府统计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统计的功能也会增强,地位也会提高。

(3)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迎接新经济的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将和企业息息相关,使企业竞争日益全球化、白热化。高科技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适应新经济的时代要求,满足新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对企业所面临的外部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还要针对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同时,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公务员之家

(4)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统计信息库。

统计信息库是企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统计资料采集、存贮、分析与开发,提供基础信息的系统。企业统计信息库的建立为实现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加强和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对统计资料和全面开发和应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现代化的实现,并且为统计资源共享、实现统计信息的商品化、产业化、社会化奠定了基础。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使统计信息既可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可立足本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及时反映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这样,就要求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必须做到规范、统一,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良文.统计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

[2]贺铿,田艳,高集荣.现代统计信息技术[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2).

原始范文篇7

一、原始凭证在会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1.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

原始凭证是一种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文件。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无法熟练掌握票据和相关填制与审核的具体内容、熟练性和灵活性不够等问题,进而影响着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用人企业都期望学校以实践教学为重。

2.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

原始凭证作为记账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会计核算的质量高低。会计专业教育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日常的会计教学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原始凭证的种类、取得时间、基本内容、如何填制以及审核等,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融会贯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3.适应企业实际操作的需要

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应先在会计凭证中记录,因此,原始凭证资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对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财务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把好原始凭证的审核关。

二、原始凭证运用于会计教学中的方法

1.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来演示原始凭证

教师应该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学习会计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师可提前收集多种原始凭证资料,分类做成课件,把会计教学中经济业务的文字表述改为原始凭证的演示。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辨认原始凭证,然后要求学生动手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这样,学生就进入了一个比较真实的财务环境,容易理解材料采购、运费结算的过程。

2.增加原始凭证在会计实训课上的次数

会计实训课程教学决定着学生的实际操作熟练程度,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加大原始凭证在会计实训课上的应用次数,另一方面学校要引进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教师布置具体的经济业务,及时安排学生动手练习,把所学要点内容全部运用到实操中。同时,让学生做一些订正原始凭证错误的训练,提高其技能水平。教师要不定期带学生去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的实际做账流程,重点是各种原始票据的正确运用,如有条件,学生可与企业结合,在企业财务人员指导下亲自动手练习。

3.注重原始凭证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密切结合

一方面,会计电算化服务于会计教师,帮助会计教师更加有效地处理会计业务,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给学生;另一方面,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教师,才能保持计算机系统的良好运行。会计电算化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应加大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力度,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认识了解原始凭证,熟练填制原始凭证。

三、会计教学中运用原始凭证的注意事项

原始范文篇8

一、电子文件原始性的认定

对于纸质文件来说,内容的原始性附着在形式的原始性上,人们可以借助形式的原始性来证实和确认内容的原始性。纸质文件的原始性体现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于任何一项形式上的变化,人们都有理由对它的原始性表示怀疑。但电子文件的内容与形式是相对独立的,不仅内容易于变化,而且失去了固定的形式,因此,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性进行认定是非常困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文件易于修改,而且改动后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虽然已有一些技术可防止伪造电子文件和在“原稿”上增删改,但其内容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总是比纸质文件要大得多,从而使人们感到把握其内容原貌的困难。在网络上传递的电子文件也有可能被非法截获或更改。

(二)、电子文件制作过程的虚拟化使得对其原件的界定难于实现。电子文件的制作者不一定像制作纸质文件那样必须制出一份或一批原件来行使其职责,有时它只不过制作一个“窗口”,将必要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并在需要的时候将其输出。这个“窗口”可以在众多的电子计算机上显示出来,也可被不同的“收文者”拷贝到他的电子计算机存储器上或转换成硬拷贝保存起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由不同人获得的同一内容文件可以毫无区别,无法区别其中哪个是“原件”,哪个是“复制件”。

(三)、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迫使电子文件必须不断地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这种适应往往需要以自身结构、格式的改变为代价。因此,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很可能在结构和格式上与最初形成的大不相同。

(四)、电子文件不再具有固定的存储载体,根据利用需要,人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输出。对于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还需要定期进行复制,转换载体,以防信息损失。电子文件没有了固定的载体,也就无法通过载体来判定电子文件的原始性。

(五)、电子文件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电子文件输出,无法从字迹上分辨其原始性。

(六)、目前电子文件的签署技术还不普及,我们还不能为每一份电子文件盖章或亲自签名,因此,也就无法借助印章或签署的字迹来判断一份电子文件是否为原件。

电子文件的这些特点使我们无法采用与纸质文件相同的标准和方法来判断它的原始性,需要为它建立一个新的“原始性”概念。对于一份电子文件来说,只要它的内容确确实实是在当时由原作者撰写或制作出来的,此后又从未修改过,我们就应该承认它是原始的,尽管它没有固定的载体,没有实在的物理形态,甚至因转换而失去了原来的格式。这种“原始性”概念与纸质文件原件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抛弃了文件形式上的原始性,仅以文件中所含信息的真实、准确,即内容的原始性为惟一标准。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社会各方面对电子文件的需要,我们认为建立这样一个“原始性”的新概念是适当和必要的,它将是电子文件转化为电子档案,全面行使“历史记录”和“社会记忆”功能的根本,是电子档案具有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的基础。但是,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原始性加以判断和维护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涉及多方因素的事情,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文件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有关法律的建立和完善。转二、确保电子文件原始性的技术措施

电子文件是高科技的产物,它的各种性能是由技术决定的。随着电子文件的广泛使用,信息安全技术就显得特别重要,电子文件的制作者、管理者和档案工作者都应积极采用有关技术措施,提高电子文件的可靠性。

(一)、加密技术

电子通信系统中可采用“双密钥码”进行加密。在网络中的每一个加密通信者拥有一对密钥:一个是可以公开的加密密钥,另一个是严格保密的解密密钥,发方使用收方的公开密钥发文,收方用只有自已知道的解密密钥解密,这样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公开密钥向收方发送电子文件,而只有收方才能识别这些加密的电子文件内容。由于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因此第三者很难从截获的密文中解出原文内容来,无法对它进行篡改,从而保护电子文件在传输过程中的原始性、真实性。

(二)、签署技术

目前在电子文件上进行签署的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光笔签名;另一种是数字签名。光笔签名是签名者使用一种专用的光笔直接在输入板上签名,屏幕是显示出来的“笔迹”,如同在纸质文件上的亲笔签名一样,直观、易于辨认,计算机将这种“签名图像”接收下来,并确认签名者与电子文件的关系。在计算机系统中还可把这种签名设置为一种批准指令,经电子计算机审核签名有效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操作。另一种是利用“双密钥码”在电子文件上进行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一种字母数字串,发方利用自己的不公开密钥对发出的电子文件进行加密处理,生成一个“数字签名”,与电子文件一起发出,同时还带走一个可使其生效的公开密钥。收方用发方的公开密钥运用特定的计算方法解码检验签名。假如结果位串与传输的一致,那么便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两个事实:一是这份电子文件确实来自发方,其内容没有被人作过修改,从而证明其原始性;二是发方也必须承认这份电子文件确实是自己发出,对它的生效应负全部责任。和纸质文件一样,电子文件的签署可以表示作者对该电子文件的权力和责任,这种技术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消息认证

电子文件的使用者,非常关心他所使用的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是否“完好如初”,是否被人篡改或替换过,消息认证技术可以消除使用者这个疑虑。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分组密码进行消息认证。先把电子文件信息分成一定的长度,如64比特为一段,发方和收方共同选定一个64比特长的序列及密钥,发方运用这个序列和密钥对电子进行加密运算后得到这份电子文件的“认证字”,将电子文件和认证字一同发送出去。收方也同样运用这个序列和密钥计算该电子文件的认证字,如果计算结果和他所收到的认证字一致,即可认定这份电子文件的内容与发出时是一致的,进而证明这份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

(四)、身份验证

为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系统对电子文件或数据进行访问,有些系统需要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如银行系统用户使用个人密码验证,有些文件管理系统使用管理员代码验证等。最常见的方法是给每个合法用户一个“通行字”,代表该用户身份。通行字可由数字、字母或特定的符号组成,只有用户本人和计算机系统知道。当合法用户要求进入系统访问时,首先输入自己的通行字,计算机自动将这个通行字与存储在机器内的有关该用户的资料进行相关的业务访问;如果一种验证不合格,该用户就会被拒绝于系统之外。身份验证技术可用于电子文件访问权限的控制。

(五)、防火墙

这是一种访问控制技术。在某个机构的网络和其它系统网络之间设置障碍,防止其它系统的网上用户对该机构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也可以阻止该机构的机要信息、专利信息从机构的网络上非法输出。防火墙的安全保障能力仅限于网络边界,它是通过在网络边界上建立起来的相应的网络通信监控系统,监测所有通过防火墙的数据流,凡

是符合事先制定的网络安全规定的信息允许通过,不符合的就拒于墙外。从而使被保护网络的信息、结构不受侵犯,实现网络的安全,保护网上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实现防火墙功能所用的技术主要有:数据包过滤、应用网关和服务等。据行家预测,在不远的将来,加密软件标记和数字签名等认证技术可能会直接做进防火墙中。

(六)、防写措施

目前在许多软件中可将电子文件设置为“只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用户只能从电子计算机上读取信息,而不能对其做任何修改。在电子计算机外存储器中,只读式光盘(CD-ROM)只能供使用者读取信息而不能追加或擦除信息;一次写入式光盘(WORM)可供使用者一次写入多次读取,可以追加信息但不能擦除原来的信息。这些不可逆式的存储载体可以有效地防止用户更改电子文件,保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

上述这些技术对于维护电子文件的真实、可靠都具有很好的效果,随着这些技术的完善和普及,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可得到更为可靠的认定和更加有效的保护,从而确保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

三、确保电子文件原始性的管理措施

在电子文件的形成、处理、归档,电子档案的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信息都有被更改、丢失的可能,即使拥有完善的信息安全技术,也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来保证其得以实施。建立并执行一整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制度,从每一个环节堵塞信息失真的隐患,是维护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的最重要措施。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有关维护其信息安全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对电子文件制作和管理人员的管理

电子文件是由人制作的,其存储、检索、传输等处理都是按人的意愿进行的,因此,对参加电子文件制作和管理的人进行审查是至关重要的。要禁止那些道德品质不好、工作不认真负责、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的人参加电子文件制作和管理工作。要建立一套审查制度,严格把关,这是从源头上保证电子文件原始性、真实性的最关键措施。人是活的因素,易受外界影响,任何一个好成份,在没有管理要求的情况下,也会逐渐懈怠甚至可能变坏。加强对电子文件制作和管理人员的管理,仅依靠审查制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提出严格要求,明确具体管理措施,这是在电子文件制作和处理过程中保证其原始性、真实性的重要措施。另外还要进行教育,不断地提高电子文件的制作者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要使他们养成忠于职守的品质,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技术水平,这是保证电子文件原始性、真实性的根本措施。

(二)、电子文件的制作过程要职责分明

电子文件的制作人员,应对其制作的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能被保管、保存负有责任。为保证电子文件在制作阶段不出现失真现象,避免制作人员的相互推诿、扯皮,首先要明确职责范围。特别是合作制作的电子文件或大型辅助设计项目,更要注意划清制作人员的职责范围,使每一个参与人员负其分工范围内的责任。一般来说,不相干人员不能进入他人的责任范围,工作需要时可允许用只读式的载体调读,以防由于误操作或有意增删改等原因造成电子文件的失真。

(三)、建立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的制度

电子文件从形成到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中间经过很多环节。哪一个环节的职责不清,制度不明,考虑不周,都可能影响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因此,及早地建立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各方面的职责要求,就显得非常重要。如电子文件形成后就应及时进行收集、积累,以防在分散状态下发生信息丢失。因此,一开始就明确由谁进行收集、积累,如何进行收集、积累,建立收集、积累制度和严格的归档制度,是保证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措施。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归档内容、归档时间、归档要求等和纸质文件相比,都有很大区别,要明确无误地作出规定。归档时应对电子文件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凡不符合要求的,都要有明确的处理措施,不能有丝毫含糊,否则将会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极大危害。

电子文件归档应对存储载体有严格要求,并且明确保护措施,不致因载体原因而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危害。为实现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所必须进行的载体转换也要采取明确的措施,防止在转换过程中造成信息的损失。电子档案的利用有许多便捷之处,但是各种用户和各种形式的利用活动,也会给电子档案管理带来一些不安全的隐患,因此必须加强对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活动的管理。

(四)、建立电子文件管理的记录系统

纸质文件一旦形成,原件中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就不会再发生变化,人们可从这些信息上确认文件的原始性。电子文件形成后因载体转换和格式转换而不断地改变自身的存在形式,如果没有相关信息证实电子文件的内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人们便难以确认它的原始性。因此,应该为每一份电子文件建立必要的记录制度,从收集、积累开始就要进行记录,记录电子文件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电子文件形成、处理、保管过程的真实记录可以证实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原始范文篇9

关键词:原始物理;问题;影视资源;物理概念

原始物理问题是指寸自然界以及生产、生活中尚未被加工的物理现象的描述[1]。与学生平时训练所做习题的区别在于:原始物理问题仅仅是对物理现象的简单描述,问题中不存在类似于习题中的已知量或者已知条件,学生在解决原始物理问题时,需要挖掘题目中的隐藏条件,重新设置物理量。因此,原始物理问题能在较大程度上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由于影视资源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影视资源具备直观性、开放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教师从影视资源中提出原始物理问题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物理学的神秘感,而且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影视资源更力n能够体现教学的艺术性。

1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教学意义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其著作《教学中的视听方法沖提出“经验之塔”的概念,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定义为“取得经验”的过程,并将经验从塔底至塔尖依次分层,如图1所示[2]。教师利用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具有如下意义:

1.1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人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原本就是一个物理世界,在生活中各种现象都能与物理知识相互关联,所以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理应充满乐趣。而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将物理知识融于其中,增进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笔者将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与习题的呈现方式、解决方式、来源以及特点展开比较(见表1)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从影视资源中提取原始物理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而且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更加地热爱生活。

1.2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教育界一直在强调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原始物理问题的优势在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人深地做出答案。并且影视资源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便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能够从物理学视角出发分析周围事物,不同学生的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不同,对待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特点、思维品质以及智能结构。因此,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教学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2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物理概念的教学通常可分为如下环节:引人概念:教师引人概念的方式可分为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引人以及利用旧知识的逻辑引人概念?。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以及发展特点,因此,前者引入方式更加能够弓丨起学生的共鸣。教师通过播放相关影视资源,提丈东其中的原始物理问题,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融于具体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概念出现在生活中哪些场景,丰富学生的感性素材。建立物理概念: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而且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学生经历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完成物理概念的建构「4]。运用概念:在学生完成概念的建构后,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引导学生将概念运用于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感受到学习的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笔者设计物理概念教学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2.1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概念

案例1: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引人“参照物'片段简介1:如图3所示,为所播放的86版视频《西游记》拍摄花絮中的一张截阁。图3原始物理问题:视频中所播放的是86版《西游记》孙悟空腾云驾雾时的拍摄花絮,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孙悟空一直站在凳子上,那为什么拍摄出来的场景好像一直在空中飞行一样?这里孙悟空演员实际所处的参照系与影片中看到的孙悟空所在的参照系是不同的,所以两个孙悟空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设计意图:86版《西游记〉〉堪称中国经典电视剧之一,很多学生都看过这部电视连续剧。但是,学生却从未思考过其中渗透的物理知识,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设置原始物理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才会真正地理解并有意义地建构知识。由于“参照物”概念位于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是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的时期,但“参照物”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十分重要,此时如果教师直接将“参照物”的定义告知学生,学生必定会比较闲惑。教师通过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源,提炼出其中的原始物理问题,不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为后续学生建构概念奠定基础。

2.2建立物理概念

教师在利用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选取适当的影视资源并设计“问题链”,把握学生生活体验这一关键要素,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找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抓住契机,帮助学生填补认知结构的空白。笔者以“力”的概念教学为例,阐述影视资源中的原始物理问题在建立物理概念中的应用。案例2:利用影视资源中的原始物理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力”的概念。片段简介2:如图4所示,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队与西班牙队比赛视频中的一张截图。原始物理问题:视频所播放的为一场篮球赛的片段,在这段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篮球运动员在赛场上对局势做出的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投篮,什么时候应该传球,运动员都能对这些操作做出精准的判断。问题1:在这段视频中,篮球为什么会从一个球员传到其他球员手中?问题2:除了运动员对篮球施加了力,是否还有其他物体对篮球施加力?问题3:大家从这段视频中能够看出力有什么作用效果?从哪些方面能够体现?问题4:球员有时能够进球,有时不能进球,球员若要提高进攻效率,需要把握哪些因素?问题5:球员在攻防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身体接触,为什么球员接触时各自都会向后退?设计意图:如图5所示,为“力”概念的思维导图。其中问题1和问题2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力的概念——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确有力必须有施力物体以及受力物体。问题3、问题4和问题5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三个问题分别对应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三个知识点。最后,教师可借助此视频向学生渗透价值观教育:尽管这场比赛中国队处于下风,但是通过这段视频我们可以看到易建联在赛场上的拼搏、不服输的精神。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也应当这样,不能因为一时的挫败而气傻,应当像易建联那样愈挫愈勇,努力将自己提升至新的高度。

2.3选择问题,运用概念

教师应当在学生完成概念的建构后,引导学生收获正确运用概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在笔者看来,运用概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为关键能力的关键之所在。笔者以“速度”概念为例,从影视资源中提取原始物理问题,并阐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所用的表征方法[5]。案例3:“速度”概念的运用。片段简介3:如图6所示,为汽车通过公路与铁路交叉口的情境。原始物理问题3:在一些城市中存在铁路与公路交叉道口处堵车的现象。出于对车辆以及司机人身安全的考虑,一般在道口处都会安装信号灯,当火车将要到达道口时,相关工作人员亮红灯以警示尚未越过停车线的车辆迅速制动,已通过的车辆快速通过道口。问题:列车与道口距离至少为多少时,工作人员亮红灯,才会保证已经越线的车辆安全地经过道口?学生解决此问题的过程见表2。

3总结

教师将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应用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对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物理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此举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教师将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应用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是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胡茹芊,蔡水珍,曹思思,吕家豪,姚传飞,刘客斌.原始物理问g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与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0(09):19—20.

[2]周颖.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应用于离中物理必修1的教学研究[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3]顾祥伟.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1):5.

[4]孙姆.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概念教学策略[].中学物理,2020,38(12):35—37.

原始范文篇10

关键词:河南固始;根亲文化;战略意义;策略措施

河南省固始县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那里的地势平坦,便于牛马车驾的行驶,同时也是南下渡过长江到闽浙必经之地。在由晋唐至明清的漫长岁月里,作为历史上中原地区向皖苏闽粤浙赣尤其是闽台一带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中原移民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和深远影响。其间有四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举族南迁固始籍民,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农耕文明,加速了我国东南边陲社会的发展进程。经数代繁衍迁徙,移居闽地的固始籍后裔渐次遍布闽、浙、粤、港、澳、台等及日、新、马、菲、加、美等国,无数闽台同胞、海外侨胞,由古至今谱载口授,代不失传;牢记乡关祖地,勿忘“光州固始”。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华人华侨来到固始寻根谒祖、反哺投资兴建家园。固始因而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原侨乡、唐人故里”。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发展区位地缘和旅游资源优势,无疑是固始旅游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根亲文化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比较一致看法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姓氏和宗族为纽带对祖先发源地追索和探究的一种区域文化现象。它的主要特点有:血缘性、地域性、凝聚性和情感性。主要内容涉及到:姓氏文化、移民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它不完全等同于寻根文化,除寻根这个主体之外,还有突出的是亲缘,亲情,即寻根恳亲,认祖归宗,缅怀先贤。

一、根亲文化旅游开发的条件和优势分析

河南省固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缘,历史上曾作为中原地区向东南沿海数次大规模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现已成为闽台和一些海外华人华侨公认的的祖根地,这为固始发展根亲文化旅游带来得天独厚的条件。所形成的旅游资源的个性与特色是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

(一)奇特的旅游资源。

从自然景观看,固始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拥有稀有树种800多种,野生动物40多种;固始具有魅力无限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固始南拥大别山,襟带长淮,南北相距100公里,海拔落差1000余米。河流纵横,山川秀美。堪称“中国地理教科书”。原汁原味、古朴多彩的原生态环境,是人们亲近自然、考察地理、休闲度假、放飞心情的理想之地。

固始具有中原特有的根亲文化旅游资源。春秋孙叔敖修建雩娄灌区,使固始自古以来便是物产丰饶之地。历史上,固始人先后4次大规模向东南沿海一带定向移民,使固始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原第一侨乡”,在闽台和东南亚等地具有高度的认可度;迁离故土的固始先民,在固始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大量遗址、遗迹,如现存的陈氏将军祠、王审知故里、施琅祖墓地、郑成功墓等等,都是开展寻根旅游的有效载体。

固始有着极具影响的红色旅游资源:固始是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是红四军、红25军和红28军诞生地之一,境内爆发了著名的“大荒坡农民暴动”、“富金山抗日保卫战”等等;从这里走出了洪学智、皮定钧、杨森、余成斌、余克勤、毛和发、李大江、丁选武等红军将领。境内有锁口王堂子苏维埃县政府旧址、大荒坡烈士墓、杨山煤矿爆动旧址、黑湖烈士陵园等等。

(二)特殊的区域条件。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边陲,鄂豫皖三省交会处,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处在“吴头楚尾”、“豫南扬北”,自古是中原通往华东的咽喉。固始地处华东经济圈的边沿,属东西部结合带,是“东引西进”和“豫沪合作”的桥头堡。它背靠中原,面向华东、华南经济区,处于郑州、武汉、南京、上海大经济圈的腹地。京九铁路、京珠高速紧邻固始,宁西铁路、沪陕高速、312国道、204省道、216省道穿境而过,阜阳国际交通港近在咫尺,合肥、武汉国际机场也仅有2个小时路程。便利的交通更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三)广阔的市场客源。

固始县是河南人口第一大县,这本身就意味着客友众多;再加上历史的因缘就会,固始县成为部分闽台和东南亚一带华人华侨的祖根地。特别是闽台地区固始籍后裔人口众多。据1953年台湾人口统计资料表明,台湾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均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63个姓氏的户数,占台湾总户数的80.9%,表明每5户台湾居民中有4户祖地在固始。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固始共接待寻根问祖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达2600人,其中台胞350人。历年来陈氏将军祠接待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有15000多人。

(四)根亲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固始县根亲文化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确立了“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口号,着力打造“中原第一侨乡”、“唐人故里”和“闽台祖地”,把民间自觉活动变成政府主导和扶持下文化活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对各种资源也进行有效的整合,举办大型的根亲文化节;但是无论在开发的思想上、层次上和水平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二、固始根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单就根亲文化内容之一的家谱来说,它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家谱反映人口繁衍、家族迁移,还记载着家训、族训及本家族史上的杰出人物。家谱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对历史学、民族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独特的功能。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亲情、乡情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寻根的本质是民族的认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团结、协作精神,寻根、谒祖、恳亲不仅是炎黄子孙一种寄托和凝聚的方式,更是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不竭动力。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主要依据,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培育民族创造力的智慧源泉。寻根谒祖,必然加强与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交流,必然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台港澳同胞与祖国大陆的交流交往与经济合作,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纽带。

(三)有利于加强区域交流和合作,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近十多年来,闽台同胞、海外侨胞不远万里,寻根谒祖,纷纷踏上固始这片令他们世代为之眷恋的土地。他们有的投资创办“反哺”产业,有的倾情捐资助学,为祖根地的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目前,全县共有台资企业14家,其中投资款过亿元就有2家,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兄弟县的建立,促进促进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四)提高固始县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华人华侨怀着对祖根地无限敬仰之情,每年定期的大规模回归祖籍寻根谒祖、拜祭先人活动,浓浓的血缘之情必然会提升固始县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在寻根祭祖、探亲访友和参观故里过程中必然会促进固始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速固始根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一)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

当前旅游业发展趋势就是政府包办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局面将被打破,大部分景点的经营权可以进入市场转让和拍卖,景点必须要市场化和企业化。按照固始县的实际,目前应主要制定企业经营规范、引资政策、旅游纠纷、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和实施办法,引导旅游业健康的发展,。在投资方面应制定明确的优惠政策,如达到一定规模的旅游企业,实行五年全免所得税,或按15%征收,然后返还企业再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对投资重点旅游项目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扩大融资渠道。

(二)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区域旅游协作。

固始县的旅游业的开发中要有新思维、新观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旅游饭店业、娱乐业、旅游资源开发以及旅游交通、旅行社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向国内外开放。广泛吸纳区外、港澳台和国外的资金以及技术人才参与固始旅游的开发,进一步的简化各种手续,使固始县成为新的自由贸易旅游区吸引国内外商客。还可以通过合办旅行社,合作开发旅游景点、旅游商品等,有计划的发展旅游项目,使旅游业在起步的时候就高起点高标准的与国内、国际对接。公务员之家

进一步加强区域旅游经济联合与协作。一是要加强与港台澳、东南亚地区及的旅游项目开发,二是加强和东部沿海的联系,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其实质在于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提高其吸引力,使资源变成现实的旅游吸引物。规划是开发的先导,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渐进有序、统一和可持续的状态下进行。充分利用根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通旅游线路和旅游专列。通过加强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游客的上座率,更好的发挥区域性旅游的纽带作用。

生态旅游是21世纪发展潜力最大的旅游产品,在旅游项目开发中,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切实保护好资源和环境,坚决杜绝一哄而上的“打开荒现象”,注意将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旅游营销,提升旅游整体形象。

旅游宣传和市场促销,不断地提高根亲旅游的知名度,是将固始县的旅游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重要手段,固始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旅行社要对旅游资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掌握,对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要达成共识。固始旅游部门,在宣传和促销上要打出“根亲文化”牌,形成统一的对海内外的宣传攻势,以谋求整体的综合宣传效益。要充分的利用传播媒体和因特网定期和分批地宣传根亲文化旅游资源及其优势。应尽早的建立旅游信息系统,除为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服务外,更重要的是为旅游者提供游、行、购等多方面的信息,利于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

参考文献:

【1】戴吉强,杨传乐,《县域概况-固始县信阳年鉴》,2003,01:27

【2】固始旅游局,《2007年度统计资料》,固始旅游局,2008,01.6:66

【3】固始县统计局,《2009年度统计资料》,固始县统计局,2010.,0110: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