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大数十篇

时间:2023-03-22 00:37:54

生活中的大数

生活中的大数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284-01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中提出: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给数学课堂教学提出改革要求和方向。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想实现这种教育目标,每一个数学教师都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就教育教学的实质而言,课堂教学其实也是一种服务,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教师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这种方法并不复杂,也不时髦,甚至是简单而土气的。学校开辟一间手工教室,给孩子们一些木块和量尺,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低,然后拼造一些简单的物体。这种传统的操作教学,实质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尺子的用途与方法,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加减关系。在这种手工教室内,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去亲手实践学习,最后并由教师解答学生在动手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师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促、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首先,要教会学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举三个例。例1: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长体。例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想一想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瓷砖、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可观察几何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是几种常见做法: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做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2、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如“圆的认识”教学,可以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但是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象踩在颠跛不平的路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的一半。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五、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生活中的大数篇2

一、单选题。

1.“78”中的“8”表示8个(

)。

A. 一

B. 十

C. 百

2.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54<45

B. 25>52

C. 56<65

3.59比46(

)。

A. 多得多

B. 多一些

C. 一样多

4.个位上是2的两位数是(

A. 2

B. 20

C. 32

5.在60和70之间,且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数是(

)。

A. 55

B. 66

C. 77

D. 88

二、判断题。

1.39里面有3个十和9个一。

2.十位是1,个位是7,这个数是97。

3.100由10个10组成。

4.三十六写作36。

5.五个五个地数,35前面的数是30。

三、填空题。

1.最小的一位数是________ ,最大的一位数是________,最小的两位数是________,最大的两位数是________,最小的三位数是________。

2.69前面的一个数是________,后面的一个数是________。和99相邻的两个数是________和________。

3.59添上1是________个十,也就是________;比90小1的数是________。

4.一个两位数,个位上是3,十位上是5,这个数是________,它后面的第3个数是________。

5.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框里。

48

76

45

64

49

83

十位上是4的数

单数

比50大的数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圈一圈,数一数,记下来。

(1)圈一圈。

(2)一共有________朵。

7.用

3张卡片能组成________个不同的两位数,最大的是________。

8.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笫一位是8,第二位是4,这个数读作________.

9.在横线上填上“>”‘

100________99

23________27

70________69

67________76

50________41

10+9________19

44________66

53________35

四、连线题。

1.找朋友。

2.小动物喜欢吃什么?连一连。

五、解答题。

1.用

表示10,用

表示1,在比30小的数下面画“√”。

2.玩具飞机60元,玩具汽车的价钱比玩具飞机便宜一些,玩具汽车可能要多少元?

在数字下面画“√”。

73元

57元

22元

3.画一画。

(1)53

(2)40

(3)27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A

2.

C

3.

B

4.

C

5.

B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填空题

1.

0;9;10;99;100

2.

68;70;98;100

3.

6;60;89

4.

53;56

5.

48,45,49;45,49,83;76,64,83

6.(1)

;(2)52

7.

6;73

8.

48

9.

>;;;=;

四、连线题

1.

2.

五、解答题

1.

2.

57元比60元便宜一些

答:玩具汽车可能要57元。

3.

(1)

生活中的大数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生活化教育 研究

众所周知,高中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高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们将数学与生活结合到一起。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多倡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更为形象的日常生活问题。同时,这也是国家对于培养应用性人次的要求。

一、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策划的意义

顾名思义,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策划就是一种教育学生们将高中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一种策划。这一策划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把生活与高中数学的学习联系到一起,使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同样能够去学习难度很大的数学知识。这样就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够促使学生热爱上数学学习。当学生们热爱数学学习的时候,那这么学科就会变得相当简单。

二、将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推行的具体方法

2.1 在课堂教育上,教师多引进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

生活中处处都有知识,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更是无处不在,只是平常学生们不会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做好课堂教育工作,在课堂教育时,多引用生活中出现的生活问题。老师们需要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教师都不能将数学生活化,又怎么去要求学生。老师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后,就要在课堂教育的时候使用上这些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们去观察是否是这种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更加喜欢上自己的生活。比如,最近刚好有超市打折促销,一个超市打九折,另一个超市实施买一送一的措施,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计算去哪个超市购买会实惠一些,然后让同学们课后去实验一下。多个教育成功的案例证明,将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课堂上,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还能够使师生间的沟通更好,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作用如此大的事请,绝对需要广大老师的大力支持实施。

2.2 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不怎么注意日常生活,即使发现生活中有些是数学问题,他们也不会去过多的思考。而实际上,他们也意识到了这是他们课堂上的数学,但也仅仅是意识到,没有太多的关注度。这要求高中老师们要足够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并对这些情况分析,看看有哪些数学问题能够引起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思考。这样的例子离学生越接近,越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比如说,火车站的钟楼上有一个时钟,时钟上有一圈的小彩灯,而有位学生的家就在钟楼的附件,老师可以引导这位学生在晚上的时候,观察下时钟上总共有多少彩灯,在晚上7点的时候有多少,在晚上8点的时候有多少,在某一个时间点又该有多少个彩灯。然后,等第二天的课余间隙,老师问一下学生的成果怎么样,学生是如何计算的。如果学生计算的不正确,老师一定要马上解决。这样,就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当然了,光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这需要老师要和学生的家长及时进行沟通,引导家长和老师一起,为学生的学习做很好的引导作用。

2.3 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实现学以致用

很多学生学习数学认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将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也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对应用用处不大。实际当然不是这样了,如果一个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够好,知识的迁移能力很强,那这个学生一定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很多生活问题,他的生活会比其他的同学轻松很多。教师一定要设法让学生们明白这个道理,这对于实施数学教育生活化策划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关于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这一策划的总结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划势在必行。数学教师一定要在平常的教育和生活中,多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领悟数学与生活的魅力。还有,教师要打破课本知识的束缚,把那些乏味苦难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这些知识很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学以致用这不仅是数学这一个学科的本质,也是其他自然类学科的精髓。不然,如果我们的学习只能为考试服务了,其他一点用处也没有,那我们有何动力去努力学习呢?

参考文献

[1]杜新苗.基于回归生活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顾艳琴.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

生活中的大数篇4

关键词:数学;生活情境;生活经验;生活素材;生活应用

一、精心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现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情境,精心创设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创设了如下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在“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下,将一个绿色环绕的池塘里,荷花亭亭玉立,在微风吹拂下频频“点头”示意的美丽画面展现在屏幕上。然后,打出一首诗:“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坐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我进而适时提问:通过这首诗,你能发现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能知道湖水的深度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顿时,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开始思考、讨论、演算,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

二、积极调动丰富的生活经验

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往往是在教室里左顾右盼,思维局限性很大,实际上一方面学生在其生活中已经经历了许多的数学问题,积累了不少的生活经验,只是这些数学知识和经验是零散的、混沌的、表象的、粗糙的或者是无序的。另一方面数学无处不在,这一点必须让学生体会到。为此,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积极唤起学生对生活体验的回顾,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数学化”。课堂上经常引导学生联想实际,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更能激发学生主动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三、充分挖掘鲜活的生活素材

生活是数学教学资源的巨大宝库。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生活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例如,在讲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将与2008年奥运会有关的资料编写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背景材料;在讲到“确定与不确定”时,教师可以联系当前大家关注的汶川大地震;在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结合当前的塑料袋收费情况,让学生做抽样调查等。这都激起了学生极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讨中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新闻,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教学的题材,信手拈来,既新鲜又有亲切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情境掌握数量关系。

四、巧妙迁移数学的生活运用

新教材非常注重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所以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知识,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实践。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将“破镜重圆”(出示一块圆镜,故意失手,将镜子掉在地上,摔成了几块碎片,现在要划一块同样大的圆镜,你能想办法帮助我吗?)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利用拼凑的办法确定圆镜的大小,有的利用垂径定理确定圆镜的圆心与半径,有的利用圆周角定理的推论来确定圆心和半径,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解决了过去的数学题目与其赖以生存一些实际问题相脱离的状况,使人们不再感觉到数学就是对一些题目的计算和证明,数学的学习枯燥无味,与现实没有关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数学问题丰富多彩,数学方法也多种多样,两者结合起来,方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到有实用价值的数学,让数学教学从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中解脱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我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开放数学课堂,带领学生走出狭窄的教室,到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开展多样的生活化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如,利用相似原理测量旗杆的高度,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实践;在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图案设计比赛;“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中利用样本来估计整体,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调查本地在实行塑料袋收费后塑料袋的使用状况等。

生活中的大数篇5

关键词:数学;生活;学习;教学

一、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枯燥而且抽象,是很多人对数学的印象。学生不能积极思考,课堂也比较沉闷,导致数学教学效率低,究其原因,是数学教学偏离了我们的实际生活。事实上,数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很多生活现象都可以用数学表示出来。只有理解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教法与学法。

数学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离开现实生活,数学可能完全失去意义。同样,人也是离不开数学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应用着数学知识。比如:打电话、玩游戏、去商场购物,这些都会用到数字和加减乘除的计算;看钟表的时间、确定回家的方向与位置,这些都会用到数学的元素。人是无法离开数学的,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而生活就是数学的发源地,生活也可以作为生动的教学课堂,相比于教室的课堂而言,生活大课堂更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加有兴趣,也更加容易使学习效率提高。

同时,数学也是一种文化,它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数学在古代就已产生,在新时代,不能只让学生学习数学,而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思想,才能真正发挥数学这门学科的作用。

二、如何联系生活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只有结合了生活的数学才是生动的、有魅力的,如何结合生活进行数学教学,是很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提高数学教育与学生学习数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1.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设置生活情境

在课堂中引入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便于加深理解和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生活情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数学的本质,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着手,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变到数学问题上来,从特殊问题引申到一般问题,并且把抽象的问题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发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比如:求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站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实际测量;讲解相向而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现场表演,以便对这几种数学问题有直观的理解。设置生活实际情境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刻的了解。

2.在实际生活中挖掘数学教材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关于数学的教学素材,很多时候,只是教师和学生忽略了这一部分。只有当数学和生活紧密关联的时候,数学才可以变活,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把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丰富、易懂。比如:讲解“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就可以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例子给学生讲解,即利用人们在生活中走近道的习惯,画出几条路线让学生选择,有直线,有折线,这些线路可以构成三角形,学生往往会选择最短的路线,因此,可以看到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再比如:讲解几何折叠问题时,很多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无法理解折叠过程以及折叠之和的图形特征,因此,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实物,用纸盒作为教学工具,让学生动手折叠,便可体会到折叠几何问题的变化特征,从而遇到类似问题,有更好的想象能力。数学的抽象概念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素材,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数学问题。

3.教学生学会从生活中体会数学

数学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就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会数学,发现数学的奥秘。教师不仅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创造学生熟悉的场景,还要教导学生从生活中搜集与数学相关的各种资料与信息,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了解数学,再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例如:学习百分率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工厂中对产品的含量进行了解,从而学习百分率的内容;要测量一块地的面积,可以带着测量的工具,对所测位置进行分解测量,再求总和便可得到总面积大小。让学生走进数学,要从生活中着手,仔细观察生活的细节,就可以发现很多数学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三、结语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生活服务,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在课堂上引入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大数篇6

关键词:生活;兴趣;探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30-01

在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新教材显性知识点减少,但内容更加丰富,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当前数学教师普遍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中,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小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并不遥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生活实际”为背景——探寻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滞留在“纯数学”的角度,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应关注他们对于生活的需求。教师要从现实生活中收集大量的知识背景材料,为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作铺垫,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呢?我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手指头大小,然后拿出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到底有多大?怎样让学生体会呢?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8人为一个小组,每人一根1米长的米尺,要求学生用8根1米长的米尺,围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体会到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我让学生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的大小,当学生一个个都挤进去的时候,他们既高兴有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这么大。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中提取素材,进而寻求一些数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探寻数学知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而不是教师一丝一毫地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解和掌握,而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生活原型,变枯燥的讲授为动态的探索过程,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时《年、月、日》时,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一年有几个月多少天?什么是闰年和平年?而是这样提问到:“对于年月日,同学们你们知道了多少?”让学生们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的说出来,教师帮助进行整理,学生的角色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充其量只不过是个“助手”。当整理到一年有365天或366天时,教师适时地提问到:“为什么有的年份是365天,有的年份却是366天?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接着请学生们利用手中的资料小组间进行大胆地探索,讨论,教师这时只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来帮助指点迷津,发表见解。到最后,教师充分利用图片或电教手段,让学生对闰年的形成原因进行观察,最后得出闰年的规律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三、以“生活化”为主题——探寻数学知识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谓的“生活化”是指把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上完“统计”这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统计一下我校共有多少个学生?”话音为落,学生们便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去问班主任每个班多少人再加起来就可以了;还有的说去问教导主任;还有的说到学校的校长那直接查电脑就行了,又不要计算。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想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四、以“生活空间”为舞台——探寻数学知识

生活中的大数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传统的教学把数学从生活实践中分离为纯粹的演练学科,割断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要改变这种状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帮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密"链接"起来。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一门脱离实际的、难懂的学科,以唤起学生接近数学、学习数学的热情。

一、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时,学生学习兴趣就高,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更高。所以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应该是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的内容。我们在处理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生活情境有机的切入点,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贴近生活,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编制"4的乘法口诀"时,教师依托教材,紧扣教学目标,创设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编顺口溜"的教学情景,如:一只青蛙4条腿,两只青蛙8条腿......或一张书桌4条腿,两张书桌8条腿......这样的教学内容完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会,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学生牢牢记住"4的乘法口诀"。又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教师并没有按照教材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星期天,雯雯和妈妈去新华都超市购物,看中了一个玩具(单价34元),一件衣服(单价86元),开好发票后到收银台付款,妈妈带了340元,她应怎么付钱?还剩多少钱?怎么解答?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学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在熟悉的、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数学的乐趣。

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例如:教学认识"左右"一课时,上课开始教师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接着教师让五个学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引导学生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从左数第几个是谁,从右数第几个是谁......然后五个小朋友交换位置再说一说。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左右"的知识,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坐的位置说说自己的左边和右边坐的是谁。这样,通过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惊奇地发现到生活与数学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真正感受到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

三、提取已有的生活经验,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能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与面积"时,出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提问:"兰兰想将这幅画镶在玻璃框里挂起来装饰房间,你能帮兰兰估一估,大约要多大的玻璃做镜面?大约要多长的木条做镜框?"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碰到类似的问题,但他们从来没有深入地思考过。这时呈现如此鲜活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激起了学生思索和探究的欲望。有的说:"将这幅画带到玻璃店里去,照比一块大小相当的玻璃就成了。"有的说:"带去太麻烦,量一量这幅画的长和宽,把长×宽,就是要配的玻璃大小了。"有的说:"用绳子在画的四周拉一圈,绳子的长就是木条的长了。"有的说:"量一量画的长和宽,两条长和两条宽合起来不就是木条的长了吗"?这时,老师趁势引导,从这个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实质:求玻璃的大小就相当于这幅画的面积,求木条的长就相当求这幅画的周长。这样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

四、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品尝学有所用的价值。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每次学完新课后,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应用练习,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生活中的大数篇8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可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数学实践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捕捉生活,诱发学习兴趣

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数的认识与计算离开了现实生活是毫无意义的,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又要通过计算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在学生生活中,充满了这方面的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利于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

有一天我在五(1)班上数学课,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时,首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并且让学生找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大家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由此,学生们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刚讲完,准备进行下一步教学时,教室外来了一个维修工人,拿着一把卷尺,要量窗口被打破的玻璃的尺寸。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将现实生活与数学教学联系起来的绝好机会,急忙说:“请大家观察,这位师傅在干什么?”学生说:“在量窗口玻璃的长和宽。”这时学生兴趣高了,大家目不转睛地看着师傅怎么量。量完后,学生们追问着:“师傅,你量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师傅说:“长是48厘米,宽是35厘米。”我接着说:“请同学们计算这块玻璃的面积。”学生们更来劲了,很快就算出来了。然后我说:“如果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长是67厘米,底是52厘米,请大家计算出这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们算得又快又准,最后我说:“如果每平方分米的玻璃0.35元,请大家算出这两块玻璃各需多少钱?”计算后,师生订正答案,并总结出了计算方法。此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提醒学生们要随手关好玻璃窗,避免再次出现玻璃被打破的现象。

这种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数学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它其实并不晦涩,也一点儿都不神秘。同时,它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节课虽然在形式上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但实际上它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实践生活,感受应用价值

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发学生自觉地运用教学知识、教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小明家准备在新建的房子中对前墙壁进行粉刷,请你们帮助他统计一下,大约需要用多少钱买多少桶涂料?这份作业要求学生观察房子中包括哪些部分,通过测量或调查计算出粉刷面积后,还要去市场上调查,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大面积的墙面、涂料的单价等。解答这份作业,学生需要分组合作,否则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再如给学生一些钱,让学生设计一些买奖品的方案,不仅需要学生去调查学生们对哪些商品比较喜欢,还需要学生去调查商品的价钱,既要保证数量充足,又要能体现奖项等次。教学中通过设计深入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结合生活实践性练习,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全方位衡量学生的学习,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等等。

三、从生活中开发数学课程资源

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翰如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都是人生的教科书。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记得有个学生在学习测量后,回到家里,她把家里的桌子、椅子、床、扁担等等都来量个遍,边测量边记录,越量越有趣,这样她不仅掌握了测量的技能,而且领悟到数学的学习源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成长不是完全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来实现的,还需要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从而把数学课程拓展到现实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让数学在生活中生辉。

四、从生活中“找”数学,感受数学生活化

新数学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谈到传统的数学教育,人们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是“数学题目”和“应试”,这种片面性造成了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复杂的数学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所以,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才不会有一种突兀的陌生感,反而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教学《统计》时,由学生熟悉的过生日导入动物生日晚会,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提出“我想知道来了哪些客人”等等问题。在放手让学生模仿“客人登记员”统计过程中,有些学生能联系生活经验想到“排排队”、“分一分”、“理一理”等统计方法。又如教学《认物体》、《认数》、《认钟表》等等课程,都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仿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数学”,让数学在生活中生辉。

生活中的大数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实际;学习兴趣;应用意识;实践能力

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常常出现数学与生活相脱节的一些情况:

1.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不能将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

2.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薄弱。学生在做题时,对于算出的结果往往缺乏思考,一旦算出结果就万事大吉,很少去考虑结果是否符合生活实际。

例如:在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有这样一道题目是给出数据,要学生计算学校操场面积,有些同学粗心大意,最后算出的答案竟然只有100平方厘米。诸如此类的笑话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学生学的是数学知识,他们没有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还有待提高。

以上情况说明,在我们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了数学知识的教学,忽视了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只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数学因此而变得枯燥、乏味。

为了让数学课堂焕发更强的生命力,更贴近于生活,培养出更为活跃的符合未来人才素质结构的人才,新修定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就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散发出生活的魅力呢?我觉得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对于有生活气息的事件总是特别感兴趣。从学生熟识的生活实际中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解决下面的新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我们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平时经常购买的学习、生活用品的价格,此时,问:“你们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吗?”学生会骄傲地说:“是整数(小数)”。然后再设疑:“你们已经用到小数,但是你们知道什么是小数吗?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由于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并不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感受到生活中有许多自己不了解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课堂中来,引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创设情境合理设置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例如:在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时,教师把书上“姐姐比弟弟大4岁”的例题改为“我比×××(学生姓名)大11岁”,使学生和老师同时参与到题目中来,通过共同探讨,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得到结论,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在生活实际中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及时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和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大量的课外作业是学生的负担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数学作业应从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中挖掘,要求学生带着数学的头脑去参加活动。教师可多布置一些和当天课程有关的问题或思路去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

将数学融入生活,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理和方法,它将现实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我们的数学因生活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大数篇10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

21世纪,随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开始渗透到各学科,世界的“数字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传承数学文化是人类日后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数学的文化功能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各类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数学日益显示出作为一种超强应用知识的本性,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数学的教育功能体现于显性知识和隐两个方面,同时又具有文化素质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功能,数学有其严格的逻辑顺序和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学科性质和精神价值。数学教育,尤其是各种高职技校的数学教育,更就倾向于数学的生活化教育。越来越广泛的数学应用,正不断影响和改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数学生活教育的内涵在不断被拓展和深化。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文化被人类所创造,而人自身生活又被文化所塑造,数学教育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和其它科学、艺术一样,都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数学教学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潜在的创造力,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这才是真正数学教育的人文精神价值所在。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应把把数学教学充分与学生专业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增强回归生活的意识

多年来,职业技校的数学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模式,学生通过不断模仿和复制例题来得高分,这种复制式教学极大弱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数学学习和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在这种复制教学下,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潜能被压抑,导致“知识异化,技能僵化,兴趣淡化,思维劣化”。因而,高职的数学教育有必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观念,“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之美,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这些都是将数学的教育具体化到生活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结合生活处理教材,让教学内容超越学科的束缚

马克思很早就指出了数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重要用,他认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事实上,数学在当今社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渗透到了各门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等非数理学科。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通过调整、改编教学内容,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生活化。而数学的教材建设工作是整个技校职业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高质量、生动化的教材是培养合格学生的基本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三)拓展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活动”

俗语说“实践出真知”, 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教学中,老师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描绘出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技校的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式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就会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学习兴趣也会大大的提高。因此,创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大课堂,在数学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如在统计与概率部分,可以介绍有关概率论的起源、掷硬币试验、布丰投针问题等实验,使学生了解随机现象的历程,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要善于捕捉日常的实践素材,让教学生活化。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题材,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生活的素材。如不等式的应用讲解可以引入菜市场求解盛放鱼的容器求最大体积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指数函数的教学可引入新闻案例,如 “垃圾的体积每三年增加一倍”等新闻讲解指数函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具体问题的研究出发,逐步探讨指数函数的各方面知识,增强其对社会问题的理解。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数学只有应用于实际,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当前现代化教育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生活”与“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让新一轮的职校基础教育改革获得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