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十篇

时间:2023-03-15 17:42:03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篇1

有些东西,我们看多了,玩多了总会厌倦,很多人都是如此,也许觉得老是看同一样东西,玩同一样东西就没有兴趣了。但是我对读书不厌倦,反而越读越有滋味,每个人也都会对一些事情感动无比厌烦,但是对于读书,我们从小读到大的,也不会厌烦,而且会越读越有滋味。

记得小时候,我们的学校开了一个新的图书馆,那个时候,每到中午就可以去看书,那时候我对读书特别有兴趣,于是就常常跑到图书馆去看书,我希望能看多点书,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读书这件事是怎么读都读不厌烦的,因为读书是我们不可推卸,不可不学的。

我们从一年级开始读书,学习一些我们不懂的知识,读书都是在不断的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渊博,读书也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一个再聪明的人,不接受后天的教育,也会从一个聪明人变成普通人,所以,这告诉我们读书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不得不去读书学习。

一个爱好读书的人,是不会厌烦读书的,也不会因为读久了而感到没兴趣。一个爱读书的人,是非常喜欢知识的,只要是有益的知识,他们都会很热衷的去学习,一个很爱读书的人,无论怎么读上千万遍,也不会觉得浪费时间。读书是我们一生的事情,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读书。

在这个世界上,读书真是是无处不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和读书有关系,如果我们不去读书,或者如果你厌恶读书,那么你懂得事情就会越来越少,也许也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因此,读书对我们来说非常的重要,即使读上上千遍也不会厌倦,因为我热爱读书,喜爱读书。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篇2

什么是真诚?是一颗真实的,有诚意的心

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相信它都不会在人们的心中消失.我喜欢真诚.假如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时候都考虑到真诚二字,那么在我们的生活里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友爱,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美丽.

我希望我们都学会真诚,并且拥有真诚,懂得待人接物时使用真诚.让真诚永远与我们相依,相伴到老!坚持用真情,真心,真爱对待自己的每个朋友.相逢是一首歌.我们都知道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一个人只有拥有真诚才变得可爱.

一个人如果有了真诚,那么你周围的人就会像歌曲<<读你>>一样: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真诚!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篇3

用我轻柔的语丝,读你苍凉的忧伤,抚慰上一次离别的泪滴,你一如从前的模样,牵出我为你最初的记忆

突然间发现,你为我准备了油纸伞,靠在青石板的小巷前,守望我多时。撑起这把粉红色的伞,我像一朵莲心里的种子,穿着绿色旗袍与你再次相遇。漫步幽静闲暇的江边,邂逅一对恋人情深。

让我为你弹奏一首青涩曲子,期盼着这份尘缘早些落地。琴声伴着烟雨,弥漫了视线,我在细纱中读懂你离愁的相思。悠扬的琴声锁住我心跳的旋律,我不得不沉醉静静享受这一切,你给我带来的诗情画意。沉醉你的世界里,我是一滴雨一场雨,读你惆怅的每一处空寂。

风似乎清楚我的来意,打闹着柳枝,乘机把我推进夜色的房门,我把一夜孤单,化成一生的仇恨,明天又要离开你,江南读你千遍万遍也不厌倦。我会撑起那把粉红色的伞,向你等我小巷,越走越远,直到消失滴答的雨声。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篇4

有一件事,你可能很惊讶:从事智力活动,不会令人疲倦。几年前,科学家试着找出人脑要工作多久才会感到“超过负荷”,可科学家发现,人脑活动时,流动的血液完全没有疲倦的迹象。如果从正在劳动的工人血管中抽出血液,就会发现含有“疲倦毒素”以及其他疲劳产物。而化验爱因斯坦的血液,会发现其中不含任何疲倦毒素。换句话说,头脑是不会疲倦的。那么,我们感到疲倦,到底是为什么呢?

疲倦是一种习惯

心理学家称,疲倦主要来自我们面对心理及情绪的态度。那么,什么情绪因素促使人疲倦呢?是厌烦、不满,觉得自己不受重视的感觉,这些经常使人在办公时疲累、容易感冒、精力衰退,带着神经性头痛回家。

心理学家指出,辛勤工作很少会引起休息也解决不了的疲倦,烦恼、紧张、困扰才是造成倦怠的主要原因。因此请记住,土作中绷紧的肌肉,应该注意放松,才能节省精力,应付重要的任务。

请你立刻放下手边事,自我检查一下。读到这几行时,是否正对着书皱眉头?你觉得双眼边的肌肉酸痛吗?你是轻松地坐在椅子上,还是绷紧双肩?你的面部肌肉紧不紧张?除非全身放松,像个布娃娃,否则,你就在制造神经与肌肉的紧张,就是在制造疲倦。

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制造无谓的紧张呢?心理学家乔瑟琳说:“我发现全世界的人都相信,辛勤工作必须有一种努力的感觉,否则,办不好事情。”因此,我们集中精神就会皱眉,就耸肩膀,我们动员肌肉产生一种“努力”的状态,事实上,这些对我们的思考毫无帮助。于是,成千上万的人对金钱非常节省,却毫无节制地浪费自己的精力。

这种精神上的疲怠,如何对付?答案只有一个,放松,放松,再放松。这简单吗?当然不简单,你可能一辈子都得努力,不过,这种努力是值得的,它可能对你的人生有革命性的改变。

《松弛福音》一书中说:“美国人过度紧张、神经兮兮,把自己搞得喘不过气来,这些不是别的,就是一些坏习惯。”

原来,紧张只是一种习惯,放松也是一种习惯。

怎样才能放松

第一步是先放松你的肌肉。假定由眼睛开始。读完这一段,往后靠,闭上眼睛,跛默告诉你的双眼:“放轻松,放轻松。不要紧张,不要皱眉,放松,放松。”

这样反复做,起码一分钟……

你有没有注意到,几秒钟后,眼睛开始顺从你的指示,紧张开始缓解,事情就是这么神奇。同样的方法,可以用在下巴、脸部肌肉、颈项、肩膀及全身。不过,眼睛是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只要你能放松眼部肌肉,就可以免除一切麻烦。理由是,眼睛消耗的能量,是全身神经消耗能量的1/4。

小时候,小说家维吉・鲍姆从高处摔下来,膝盖跌破了,手腕也受了伤。一位曾是马戏团小丑的老人抱起她,说:“你之所以受伤,是因为全身不会放松。你必须想象自己完全软绵绵的,像个布娃娃,你才能完全蒯套。”

你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放松自己,只是不要用力去做。想着放松,由眼部及面部的肌肉放松想起,一遍遍告诉自己:“放松,放松,放松。”感受力量由你的面部肌肉回到体内,想象你自己如何同婴儿般完全放松。

有几点建议,也许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1 暗示你的身躯像一只袜子一样柔软。

2 一天里,起码问自己四五次:“我是否把工作加重了?”这样,可以帮助你建立放松的习惯。

3 一天将尽时,问自己:“我到底有多累?不是因为用脑过度,而是因为做事的方法。”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篇5

性别:啊?!我不姓“别”呀。

年龄:三十以前不明白,嘻嘻

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政治面貌: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婚姻:我等待,我寻觅,等待寻觅我的爱……

籍贯:美丽的松花江波连波向前方,川流不息流淌夜夜入梦乡……

户口所在地:北京城有一位,(不是)甄三……

故乡: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

电话号码:一二三四五六七呀,我的朋友在哪里?

特长:你说长城究竟有多长?

属相:两只老鼠,两只老鼠,跑的快,跑的快……

血型:啦啦啦,ABC,限时专送送给你

业余爱好:

做白日梦:梦乡,它站在我的前方,挡住了我的去向;

旅游: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清风也静,莫说水中多变幻,不怨天不怨命。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未怕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

流浪: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如果你要看到我,请你为我倒碗水。如果你要爱上我,就请你……(嗯,人家不好意思说了嘛,去问崔健好了。)

运动:球儿凌空多有力,排球网上飞,投进了激烈的球场

读书: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象三月。浪漫的季节,醉人的诗篇。哦……

玩:何不游戏人间,等待多少哀怨?

笑:常常地想,现在的我,就在你身边露出笑脸;我偏不让,你看见我,贼头鼠脑的双眼

最喜欢的颜色:蓝蓝的夜,蓝蓝的梦

最大的愿望:哦哦哦,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

最喜欢的娱乐:不管喜和悲,卡拉永远OK,OK

教育经历:

童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就这样游戏的童年;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篇6

首先,战线不要拉得太长,最好有一段集中复习时间,否则容易弄得自己身心俱疲,对学习感到厌倦。我从真正认真开始复概用了一个半月。因为我是属于临考亢奋型的,所以虽然说是一个半月,其实我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用来看书的时间每天都在十五个小时左右,大概相当于普通人三个月的学习时间。如果你不能像我一样一天学习这么长时间的话,那三个月左右的复习时间是最合适的。在你还沉浸在用心去完成一件事情的快乐中,还没有感到厌倦的时候,考试已经开始了,所以你可以全力以赴。当然我所说的这个合适的时间是在你已经有一定法律基础的前提下。如果你对法律完全没接触过,那就不能适用了。

其次是要选一套好书。司考教材太厚太乱,看起来又费时间又很难记住,我的意见是不必看了,但刑法分论部分还是要看的。强烈推荐北京万国培训学校出的司法考试培训专用教材(人民法院出版社),就是那套司法考试专题讲座,共五本书,不厚,写得很棒,尤其是李建伟老师写的那本民法,一定会使你有很大收益。这套书看起来很轻松,速度快的话两三天就能看一本,简明扼要,很有价值。看了这套书,其他的教材基本就不用再看了。再强调一次,刑法分论部分还是看司法教材,因为它把各项罪名列得很清楚,这是其他书本都没有做到的。

其次是要认真做题。题不在多,但一定要精。要找那些有详细解析的,最好把相关法条、原理全列出来的那种。今年与教材配套的那套白皮书就很不错,还有万国的那套红腰带。做题不是做完就算了,而是要把每一题相关的东西全弄懂,这样掌握的东西比你看三遍书都管用。而且要定期复习错题,确保你做过的题全部都弄懂。历年真题应该也不错,但我因为时间不够就没有看,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想最好还是看看。

案例和法条我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怎么看。如果要看的话,我想有两本书应该不错,一本是李建伟的那本案例导读,一本是他的重点法条解读。案例导读主要是看看他的答题模式和思路,重点法条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应该多看看,时间不够就不用看了。因为有些重点的东西在你做题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

第三,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去参加一个辅导班。但一定要认真选择,别的我不知道,但万国的班我是亲自体验过的。我因为时间不多,就只上了他们的模考班,那短短八天让我很是受益。精品班据说也是很好,但我因为没有亲自体验,所以不好下结论。

第四,关于第四卷我想说两句。对于前面的案例,答案应当简明扼要,如果没有问“为什么”你就不要回答,免得浪费时间。至于答题模式,前面已经说过,李建伟老师的那本案例导读已经给出了标准格式。关于论述题,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字数一定要写足,然后言之成理就可以了,字写得漂亮不漂亮不是最重要的。我的字写得很难看,本来以为很难得高分的,但是我每道论述题都写了至少一千字,而且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沾边的就算)全写出来了,最后第四卷得了分。我想大概改卷子的人很重视字数吧,呵呵。

最后就是要调整好心态了,尤其是临考前那段时间,不要企图再翻一遍书,那是不现实的,就算翻了也未必能记住。最好的做法是把以前的错题拿出来再好好看一遍,确保已经掌握的东西不再出差错。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篇7

大学者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论语》。但是对于《论语》的教学,老师们却是想爱你不容易。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学生不愿意阅读

《论语》作为孔子的言论记录,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尊重,汉代之后,它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之书。《论语》经过朱熹的注解后,便一直是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教科书,宋元明清几朝的做官人、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纵是科举废除以后,《论语》还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今天,该书仍是一版再版,发行量之大是惊人的。书中许多词语,即便是在这白话文的时代,仍被人们在书面上或口头上常常使用。但是现在的学生们却觉得《论语》枯燥乏味,书中的许多要义觉得难以理解,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却一个个还是云里雾里。

(二)不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的理解总是和文章之间隔了一层窗户纸,看不透文章的真实思想。总之是搞不懂,自以为得其实,往往是自己的主观臆断,与文章的真实想法差得很远。比如《论语》中有这么两段文字: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孔子的“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否矛盾?为什么?针对这个问题许多学生都认为矛盾,因为“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只不过在这上面做起来不厌烦,教别人不懈怠。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不到想不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两者的意思本来就是相反的。而实际上,这里的两句话并不矛盾,因为前者说的是教学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态度。

(三)不能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学生们学《论语》就是为背而学,脱离实际,总是觉得孔子的思想高高在上,孔子应该是灰色的。于丹说过:在她的心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其实真正伟大的思想绝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

想要让学生喜欢《论语》,首先要让他们产生兴趣。《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孔子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认为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应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这也许是“乐学”思想的萌芽和源头。教师为了让学生“乐学”,首先自己要“乐教”。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以教师的乐教引发学生产生乐学的效应。教师在乐教的驱动下,要想方设法不断赋予学习以新意和变化,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情趣,把学生领进语文学习的乐园,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备受学生欢迎。比如活动课,它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别忘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于是在上《论语》之前,我组织了一系列活动。

(一)参加祭孔活动。衢州的南孔家庙每年9月都有一系列的祭孔活动,我校每年都要派学生参加。祭孔大典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仪式,它经过了2500多年的历史沉淀,已经包含了太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存在于历史冰冷的竹简中,而且关乎当代中国的崛起,关乎中国以什么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关乎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看法、对历史的态度、对自我的认识。因此这样的活动告诉所有中国人,要踏踏实实地做好今生,要做君子,要仁者爱人,修身齐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二)网上拜访孔子。(1)进入“中国孔子”网站;(2)浏览孔子博物院;(3)搜集孔子箴言名句。这些网站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利用网络,了解孔子是当今人类的导师之一,纵观孔子的一生,他都在不断地勤奋学习。尽管他已成名,仍在不断地努力工作;尽管他是朝廷命官,仍努力释放自己的能量,传播文化,使百姓安居乐业。

(三)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节目之《孔子》和《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电视往往是很有吸引力的。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全方位地感知孔子及其思想。

(四)探究性学习。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在适当的时候老师提出自己准备的问题,如果老师不能当场解决,学生可以上网搜索,直到得出满意的答案。

(五)创作和演出儒学校园剧本。衢州是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9月27日至29日,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在孔子嫡裔聚居了870多年的衢州市,第一届中国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隆重举办。衢城10多万群众欢聚一起,参与、观看祭祀典礼、舞龙舞灯等各种纪念活动。除了典礼,孔庙里还举办了多种纪念孔子的活动。从2004年开始,市政府和市教委每年都要开展声势浩大的祭孔活动。市教委更从2008年开始开展校园儒学剧本的创作,就是以《论语》中的儒学思想为核心,以校园中的能体现这种精神的生活相结合创作剧本。这项活动不仅能让老师更透彻地了解孔子的思想,还能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剧本的创作和全市校园剧本的表演赛。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篇8

2、我是一棵绿树,沐浴着智慧的阳光,在您知识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天的深情,地的厚爱,铭刻在我心里,生生世世,永不忘怀。

3、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个顽皮而不懂事的孩子.当您收到这张心意卡时,就想我又来到您的身边.您的教诲,是明朗朗的阳光,照在我的心田里,让我青春之花开放.

4、老师,您启迪我真正领会了大自然的恩惠,从此我读懂了每一瓣绿叶,每一片彩云,每一个浪花。

5、敬爱的老师,素白的雪,是您的象征;献上为您编织的神圣光环,祝福您岁岁愉快,年年如意!

6、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8、别后,漫漫岁月,您的声音,总在我耳畔响起;您的身影,常在我脑中浮现;您的教诲,常驻在我心田……在今天这属于您的日子里,恭祝您平安如愿!

9、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您的学生愿您永远年轻!

10、恩师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育新苗。

11、敬爱的老师,您的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安康,如意!

12、您给了我灿灿如金的生活真谛,经过岁月的磨洗,弥久而愈明!

13、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亦未必永垂千古;而刻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您的名字,将真正永存!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15、教师节祝福语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您的学生愿您永远年轻!

1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17、辛勤的汗水是您无私的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您的荣誉。祝您:节日快乐!幸福永远!

18、老师,您好吗?很想您,但请相信: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您---我最亲爱的老师!

19、老老实实育人,世(师)世代代受敬,宁(您)愿白了双鬓,好让小树成材。

20、敬爱的老师,并不是只在今天才想起您,而是今天特别想念您!

21、世界上有一种情,超越了亲情、友情。那就是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对我们细心教导之情。我真心祝福老师万事如意、永远健康,永远HAppY!

22、老师,您就像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也像吐尽青丝的春蚕,为了让年轻一代得到攀登科学顶峰的“金钥匙”,您煞白了头发,费尽了心血。在教师节之际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3、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工作顺利、开开心心过每一分钟,高高兴兴过每一天!

24、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25、祝老师桃李满天下,心好,一切都好。

26、您授予我们知识,您,指给我们向前的路。你如同母亲一样保护我们。作为您的学子祝身体健康,一帆风顺!

27、老师是神圣的职业,你们为了我们的学习、成长,不辞辛劳的教导、教育我们。在这个神圣的节日中,我们要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28、敬爱的老师,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

29、一个个日子升起又降落,一届届学生走来又走过。不变的是您深沉的爱和灿烂的笑容,祝福您,亲爱的老师!

30、如果说我们是彩虹,那您就是太阳,给予我们七彩之光,如果说我们是鱼儿,那您就是水中的空气,给予我们新的呼吸。如果说我们是小草,那您就是春季的雨滴,给予我们生命的源泉。

31、心血育桃李,辛勤扶栋梁。节日快乐,敬爱的老师

32、追忆似水年华,描述师生情深,在那青涩的年代,是;老师郑重的嘱托为我们纠正了偏离的航向,是老师坚实的双手拖起我们灿烂的明天。

33、让阳光送去美好的期待,让清风送去我们深深的祝福,让白云和蓝天永远点缀你的饿生活,愿你的生活充满快乐!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篇9

这是本雅明用来形容波德莱尔的,说他是巴黎的游荡者,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很诗意。

这本书被分类在游记、旅行文学中,你自己如何定义它?

旅行文学本来就是很有包容性的作品,旅行是一个综合性、人类学的问题。

好的旅行文学应该是怎样的?

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旅行是去发现未知的一个过程,当然我所说的好奇心肯定不是廉价的那种。我看过很多西方的旅行文学,中国早期也有一些,徐霞客也算,虽然写的都是地理风俗;司马迁也写,他写历史的时候,都是靠旅行去找资料;20世纪梁启超写欧洲、美国,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旅行文学。

当代中国呢?

当代中国几乎没有什么旅行文学,马健的《红尘》还不错,其他的作品都像是攻略,是在商场里就能解决的问题。

这种现状意味着什么?

旅行是认识世界多么重要的一个手段,任何一个国家在大的崛起过程中,都会有很多旅行文学的发生,现在中国面临这么大的转变,跟世界的关系这么密切,却没有旅行文学,我们对世界也几乎一无所知。

可从数量上来讲,中国每年都有很多旅行者去看世界。

他们并非真正的旅行者,假装见过世面,其实什么也没有看到。和这些人交谈、共处时,你看不出他们曾游历过世界。

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你必须带着某种观念去看世界,否则什么都看不到。你要去的是这么庞大的地方,如果没有角度,就乱成一团了。

为了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你在旅行开始前,旅行中,都会相应地进行很多阅读。

很多情况不是我做了阅读之后去到当地寻找,很多阅读都是我到了当地之后才进行的,而且人不是一无所知,就像你并不是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国家是1776年建立的,发现世界不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人是文明的传统的一部分,你不能假装对文明一无所知,什么都重新发现一遍。

在从书本到实地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些落差?

抽象观念和现实观念会有很多不一样,而且是大大地不一样,就像看菜谱和吃到菜一样。

因此阅读不可能代替旅行。

世界上没有按图索骥这回事,阅读只是给你提供一些线索,有了线索之后,你自然会到现场去扩充感受。而且你并不是总想读书,而是在旅行中碰到一些不可解释的东西,你会好奇,会重新找书来读,读得厌倦了,或者是觉得太抽象了,就会到现实中丰满你对这个东西的看法。只是通过阅读,你的感受会变得细致。而且人的感官本来就是多层次的,你知道埃及人穿长袍,但满街人都穿着长袍出现在你面前时,你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不可否认的是,普通的旅行者也会有通过阅读去进入、了解一个地方的愿望,只是他们选择的读物常常是攻略罢了。

说明文可以让你很快完成一件事情,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会获得成长。旅行是发现世界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别人一样就没意义了。

我注意到在你发现世界的过程中,观察当地并与人交谈,常常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旅行不是总要在路上,我到一个地方,一定要住几天,什么都不做,就是观察。我喜欢和人交谈,毕竟人是活生生的,我会和许多奇怪的人谈话。

你似乎总能找到恰当的对象。

恰不恰当在于观察世界的方式,并不一定只有看到韩寒才能知道生在1980年代的人是怎样的,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历史的讯息。

相比之下,千年不变的自然风光似乎比较难于激发你的思考。

可能过了五年我也会变,会变得更喜欢观察风景。你看到山峰、峡谷、海洋,它会逼迫你去想,去面对自己,至少你的内心会有所触动,至少你会变得更谦卑。所以我说旅行者要有自我,否则如何发现世界?

普通的旅行者的确很少会做这样的观察和挖掘,很少会通过自我去映照当地。

如果你在旅行中完全是带着消费者的态度,你的旅行是有问题的,因为你并没有藉此扩展你的世界,你只是在已知的世界里打转。

可是有时我会有另一个困惑,虽然我也在旅行中努力观察,但却并不能获得你所描述的那些感受,甚至有时候并不能获得任何独特的感受。

举个例子,苏伊士运河挺震撼的,窄窄的一个水道,载着巨大集装箱的船开过来,对面是黄沙,你会马上拥有不一样的感受。可对金字塔我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可能因为知道它被描述得太多了。你并不一定要对所有的东西表达出独特的感受,在很多东西面前没有感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没有感受也是一种感受。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感受,跟随别人去感受是没有意义的。你在街角转过来,突然看到什么东西,可能很平常,但在那一刻很让你感动,这就够了。只有不经意间的意外才会让人感到惊喜,“前面左转就是金字塔了,请大家准备拍照”这一类是不会让你产生什么感受的。旅行是一个邂逅的过程,是一个心动的过程,但有多少人现在已经没有心动的能力了。

可是感受与心动又何其必要。

世界这么大,你不可能把所有信息都装到脑子里去,你只能有选择性地摘取一些信息,只有那些能让你内心产生感受的信息,才会被你选择。

可否为我们描述一下你所获得的一些感受?

我读过海德堡,但并不知道它是怎样的,它的河流是怎样在流淌,小径是怎样在蜿蜒,我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那里竟然还有一座古堡。当我真正到了海德堡,看到那么久远的古堡,知道这些地方和历史有着怎样的联系,河流慢慢地流淌,大桥孤零零地矗立,俾斯麦的像在那里,我还碰到一个莫名其妙的中国年轻人,他带着我走海德堡小径……普通旅行者当然也看到了这些,但这些没有进入他们的内心。

心动转瞬即逝,容易被忽略。

旅行其实就是获得这样的一些感受和心动啊。

如何抓住那些心动与感受?

没有心动和感受,首先在于这些人不愿意了解自己,他们习惯在自己习惯的轨道里生活,特别怕脱轨,所以到了别的国家也就没有好奇心。

在旅行中,像你一样一直抓住心动,获得感受,并保持密集的思考,会不会很累?

不思考的旅行才是很疲倦的,因为一点新鲜的东西都没有,就像日常生活是很疲倦的一样,因为你的思想、情感没有得到新的激发。

那么对你而言,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旅行是一个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在熟悉的环境里,人很容易掉入到自己的惰性中去,一切都是习以为常的,但在旅行中,你的节奏都被打破了,一切都是未知的,它会让人更孤单,更敏感,思维更敏锐。

近些年,你似乎又赋予了旅行一个新的意义——“找到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寻找中国内部的成就、困境与失败。

中国和很多不同的文明相遇、碰撞,譬如我写到的印度的中国学院,你会想到二战期间有一个年轻人跑到印度和泰戈尔一起创办一个中国学院么?我甚至也不知道曾经访问过印度,访问过这个中国学院,徐悲鸿、徐志摩,都在中国学院里住过,他们这些人如何理解印度?如何理解泰戈尔?如何反观中国?

可是,尽管你的旅行与普通人相比是那样的富有意义,但你似乎还是很容易厌倦旅行。

厌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人不是永动机,如果永远都觉得很高兴,那就坏了。

那么你会不会因此比较偏爱有变化的目的地?

我还是希望有些变化,譬如不丹会让人厌倦,一切都太舒服、和平了。就像你喜欢吃糖,天天吃还是会厌倦。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篇10

恐有亵渎之嫌。竟然是在音乐课上,老师带来了这本书。起先,我对它是不屑一顾的,就像水里的鱼对天上的鹰那样不理不睬,因为他们永远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真得没想到,这本号称神圣的书会拥有一个很可爱的名字-《小王子》。遥望扉页,我仿佛变成了童年时酷爱童话的小女孩。童话里的王子骑着白马,永远是黄头发;带着微笑,永远是灿烂的。结局大同小异,王子总会携美丽可人的公主走进富丽堂皇的宫殿,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捧读《小王子》,才发现它不是一本单纯意义上的童话,它可以让忙碌的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去痴痴地读它,千遍万遍也不厌倦,继而为自己终日的忙碌伤悲,为匆匆逝去的童年惋惜。读着读着,他们又会觉得自己和小王子同样天真、幼稚,想和他成为朋友,想进入他的世界。尽管小王子的世界很小且属于另一个星球,但那里没有忧伤,充满新奇,令人神往。

细读《小王子》,书中的一切恍然却如在眼前。那些画,那个虚伪的人,那个可怜而又快乐的酒鬼,那个地理学家,那个点灯人,那朵小王子最爱的花儿,还有那只狐狸……以及所有的梦想。一切都是那么栩栩如生,阅读的过程也就成了与他们的对话和沟通。

掩卷遐想,我油然而生这样的感觉:有些东西比较适合成为一个泡沫,留在记忆里,不会破掉,也不用担心它会飞走。的确,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像小王子得知他最心仪的花儿和那些普通的玫瑰并无异样是一样的。普通不是谁的错,小王子用心血栽培了她,她永远是其记忆中的最美,这就足够了。

我不是个极勤奋的人,但却认真地看完了这本书和其中的每一幅画。于是,我将它确定为我的第一本书。作出这样的选择,决非否定我以往的阅读,而是基于它带给我的思想升华。

它不仅领我进入了快乐的世界,而且让我明白了平凡的伟大。上苍安排我们如此平凡,自然有它的道理。不要为金钱而哭泣,也不要为平凡而气馁,更不要为昨天而苦恼。累了,烦了,读读《小王子》,你会悟出许多看似简单但你又无法弄懂的道理,至少你会坚信明天总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