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一日游十篇

时间:2023-03-22 22:43:02

广州市一日游篇1

[关键词]穗港澳居民;环城游憩行为;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2―0022―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371036)

[收稿日期]2006―07―01;[修订日期]2006-11―01

[作者简介]彭顺生(1958-),男,汉族,湖南宁远人,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史。

西方学者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开始关注人类的休闲生活,并开始了对休闲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休闲游憩的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休闲游憩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产生了一批专门论述休闲游憩的研究成果。王雅林、董鸿扬是中国较早关注休闲问题的学者,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了《闲暇社会学》一书。20世纪90年代后期,城市周边旅游逐渐进入国内研究者的视野,吴必虎等在对上海市郊区旅游开发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对城市周边旅游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并发表了数篇论文,初步建立起规范研究的框架。

遗憾的是,尽管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居民以城市周边为目的地的近距离游憩日益增长,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国城市居民的环城游憩行为、游憩带的空间结构、游憩理论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研究还存在着内容上深度不够、地域范围上局限于中国东部、东北部或北部某个大城市如上海、长春、北京等不足。迄今为止,尚无人对南方最著名的三个休闲游憩城市――穗港澳城市居民的环城游憩行为进行研究,更无人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三地居民在环城游憩活动中所显现出来的行为差异,因此,对穗港澳居民环城游憩行为进行研究,揭示其差异,分析差异的成因,不仅有助于深化国内游憩研究,而且对促进穗港澳三地游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实地调查。实际调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年10月1日-5日,调查地点在广州;第二阶段为2005年10月10日-15日,调查地点在香港;第三阶段为2005年10月25日-29日,调查地点在澳门。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每地共散发“调查问卷表”500份,广州收回有效问卷434份,回收率为87%,香港收回有效问卷412份,回收率为82%,澳门收回有效问卷423份,回收率为85%。

1 穗港澳居民环城游憩行为之差异

穗港澳居民在环城游憩中所显现出来的行为差异,既反映在出行率、出行频度、出行目的上,也体现在对游憩类型、游憩设施的选择上。

1.1 穗港澳居民出行率与出行频度比较

出行率与出行频度是反映居民外出游憩是否活跃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三城市出行数据进行处理和汇总,我们发现,无论是休息日还是工作日,三城市居民的出行活动都十分普遍,80%以上的被调查居民都发生过出行。这一方面是由于本研究最初抽样时就偏重有就业者的家庭,另一方面也反映中国南方城市居民活跃的出行特点,但三城市在出行率与出行频度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从总体上看,港澳的出行率比广州更高(见表1),但出行频度却不如广州。(1)休息日三城市的出行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广州被调查居民的出行率为80.4%,与港澳相比,分别相差9.8个百分点和9.3个百分点。(2)工作日出行率也有差异。澳门最高,香港次之,广州市最低,广州与前二者分别相差8.3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这说明港澳城市活动的日间节奏比广州更强烈。(3)出行频度不尽相同。据有关统计,中国城市居民的日出行次数平均为1.5次,广州被调查居民的平均出行频度比平均数稍高,但与港澳比较,则显得较低。在休息日,广州居民的日出行次数平均比香港低0.29次,比澳门低0.45次;在工作日,澳门居民的日出行次数最高,即每日每人平均次数为1.92次,其次是广州居民,每日每人平均次数为1.89次,香港最低,每日每人平均次数为1.41次。

1.2穗港澳居民出行目的比较

出行目的反映人们外出游憩的偏好,穗港澳三城市居民在出行目的方面也不尽相同(见表2)。

其一,从出行的单目的性看,无论在休息日还是在工作日,广州城市居民出行活动的单目的性都非常显著,这与中国内地其他城市情况大体一致。与港澳相比,尽管在工作日三地差别不大,但在休息日.三地居民出行活动的单目的性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广州有90.5%的居民出行活动为单目的性,比香港高出13.9个百分点,比澳门高出10.7个百分点。

其二,从出行的多目的性看,在工作日三地居民差别不大,在休息日三地居民出行的多目的性差距有所拉大,广州居民有44.8%出行活动带有多目的性,比香港高出10.6个百分点,比澳门高出11.3个百分点。

其三,从出行的目的构成看,含“通勤(工作)目的”出行的比率,工作日澳门最高,广州最低;休息日广州最高,澳门最低;含“购物目的”出行的比率,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广州都最高,工作日澳门最低,休息日香港最低;含“休闲目的”出行的比率,工作日广州最高,香港最低;休息日香港最高,澳门次之,广州最低;含“工作一购物目的”出行的比率,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广州都最高,港澳差别不大;含“休闲一购物目的”出行的比率,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广州也都最高,港澳差别则不大。

注:W-工作,s-购物,H-回家,R-休闲。

1.3穗港澳居民游憩类型的选择比较

广义的游憩通常包括所有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活动,但不包括此间从事的某些责任事务,如加班、第二职业、在家从事研究和各种家庭内务等等。根据游憩活动性质和所使用的设施类型,可将游憩活动粗略地划分为8种类型:家庭游憩(看电视、阅读、听音乐、园艺等)、社交游憩、文化艺术游憩、运动游憩、休闲保健游憩、娱乐游憩、非正式户外游憩、过夜休闲旅憩。考虑到游憩与旅游一样,必须有空间的移动,因此,本文将不考虑家庭游憩。

表3显示,在闲暇时间里,三地从事娱乐游憩居民的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其中香港被调查居民从事娱乐游憩的居民比例为34.7%,比澳门和广州分别高出2.8个百分点和6.4个百分点。

其次是休闲保健游憩。三地被调查居民从事休闲保健的游憩居民的人数比例都超过了20%。其中香港最高,为29.3%,澳门次之,为26.7%,广州 为20.2%。这表明三地作为工作节奏相对较快的现代化国际都市,为调节紧张的工作压力,城市居民在闲暇时间里更倾向于以娱乐、保健为目的的游憩活动。

处于中间比例的是运动游憩和非正式户外游憩。港澳被调查居民从事此项游憩活动的人数比例相差不大,均在20%以上,其中香港为23.2%,澳门为20.5%,而广州只有16.4%。三地被调查居民从事非正式户外游憩活动的人数比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香港被调查居民该项游憩的居民比例为27.8%。比澳门和广州分别高出2.1个百分点和12.5个百分点。

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社交游憩、文化艺术游憩和过夜休闲游憩。在社交游憩和文化艺术游憩方面,三地虽有差别,但差别不大。广州被调查居民从事社交游憩的人数比例为13.2%,比香港和澳门分别高出3.8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从事文化艺术的人数比例为10.3%,比香港和澳门分别高出1.8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三地从事过夜休闲游憩的人数比例港澳与广州相差较大,香港为19.4%,澳门为16.5%,分别比广州高出12.3个百分点和9.4个百分点。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澳门是弹丸之地,澳门居民周末度假,主要是在其“后花园”――珠海进行的。

1.4穗港澳居民游憩设施选择比较

游憩设施的选择反映了旅游者的爱好与这些爱好者的背景,也是反映城市居民游憩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诸多因素作用,穗港澳三地居民在游憩设施的选择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穗港澳三地居民对游憩设施的选择主要集中于文化场所(含文化景观所在地、博物馆、文化中心)、公园(含市内、郊区公园)、运动场所、娱乐场所、休闲会所6大块。

文化场所是居民进行文化游憩活动的重要地方。穗港澳文化场所都比较多,以文化景观为例,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的,既有纯粹中国或外国式的,也有中西合璧的。这些类型多样又各具特点的文化景观不仅对外来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且对三地居民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调查发现,三地居民对文化景观设施的选择却不尽相同(见表4)。在广州,闲暇时间选择参观“历史文化景观”的人最多,占被调查居民的41.4%,而在港澳,选择参观这类景观的人却最少,分别占被调查居民的17.8%和21.3%;与此相反,闲暇时间广州被调查居民选择参观“宗教文化景观”的人却最少,只占15.8%,而在港澳,选择参观这类景观的人却比较多,分别占被调查居民的37.1%和34.0%。在广州,闲暇时间选择参观“建筑文化景观”的人也相对较多,占被调查居民的36.3%,而在港澳,选择参观这类景观的人数比例一般,分别占被调查居民的29.4%和31.2%;有趣的是,穗港澳三地居民在闲暇时间选择参观“民俗文化景观”的人数比例大体相当,分别占被调查居民的27.6%、28.5%和29.1%,表明港澳同胞对中华民俗依然抱有极大的兴趣与热情。

公园是城市居民极为重要的休闲游憩场所,在穗港澳三地不仅大量存在,而且类型多样,由于种种原因,三地居民赴公园游憩时在公园类型的选择上有着一定的差别(见表5)。

在广州,城市居民外出游憩首选的公园是综合性公园,如白云山、越秀公园,占被调查居民的45.2%;其次是动植物园,占被调查居民的32.3%;接下来依次是郊区公园、娱乐性公园,分别占被调查居民的25.8%和25.7%;最后是纪念性公园和专业性公园,分别占被调查居民的23.1%和21.6%。香港则不然,城市居民外出游憩首选的公园是娱乐性公园,占被调查居民的45.4%;其次是郊区公园,占被调查居民的38.4%;再次才是综合性公园,占被调查居民的34.7%;排在后3位的依次是动植物园、纪念性公园和专业性公园,分别占被调查居民的29.1%、24.9%和21.4%。澳门居民外出游憩首选的公园是动植物园,占被调查居民的32.5%;其次是综合性公园,占被调查居民的28.9%;最后依次是郊区公园、娱乐性公园、纪念性公园和专业性公园,分别占被调查居民的22.7%、21.5%、21.3%和20.8%。

运动场所也是城市居民开展休闲游憩的重要地方。穗港澳三地居民在选择运动场所方面也有差别(见表6)。在广州,有1/3左右的城市居民外出运动游憩选择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有25.8%的城市居民外出运动游憩选择游泳场,有12.6%的城市居民外出运动游憩选择篮球场,只有不到1/10的城市居民外出运动游憩选择网球场和高尔夫球场。这表明在广州与中国内地城市一样,最受欢迎的运动是打羽毛球和乒乓球,网球和高尔夫球虽然早在开放改革以后就已传人广州,但仍未达到人们普遍欢迎的程度。港澳情况则不然,尽管两地回归后,受中国内地影响,人们对羽毛球和乒乓球热爱的程度大大超过了回归之前,参加这两项运动的城市居民也越来越多,但所占被调查居民人数比例仍未达到20%。而选择网球和高尔夫球的人数比例却大大高出广州,其中香港选择网球场的人数比广州高出9.1个百分点,选择高尔夫球场的人数比广州高出12.8个百分点;澳门选择网球场的人数比广州高出7.8个百分点,选择高尔夫球场的人数比广州高出11.1个百分点。

娱乐场所是最受现代城市居民欢迎的游憩之地,在国际化大都市穗港澳亦然,但三城市居民在娱乐场所类型的选择上同样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对娱乐场所的选择,从表7可知,香港有31.9%的人喜欢到娱乐场所休闲游憩,如参与、到赛马场赌马、赴澳门娱乐场所等,虽然长期以来澳门本地人是不参与的,但近些年来,随着澳门人观念的改变,调查显示,已有17.3%的澳门人开始介入,中国大陆虽然明令禁止,但调查也显示,有7.3%的人以各种形式参与了娱乐活动,如参与地下、打麻将变相等。随着普遍休闲社会的到来,穗港澳三地居民到沐足店、按摩室、桑拿房的人数比例虽然较以前都有一定的增长,但差异仍然存在。表8显示,广州居民比港澳居民更喜欢沐足休闲,在被调查居民中,广州有近30%的人喜欢去沐足店洗脚,港澳则只有20%左右;喜欢按摩的人数广州也分别比港澳高7.9%和9.7%;但桑拿的人数比例广州却不如港澳,分别比港澳低14.2个百分点和12.3个百分点。

2 穗港澳居民游憩行为特征差异形成原因探析

穗港澳城市居民之所以在属性特征和游憩行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现实的原因,也与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2.1 穗港澳居民属性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

造成三城市居民在属性特征方面的差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穗港澳在自然属性特征方面之所以存在差异,即出现广州青年群体外出游憩所占比例 比港澳大而中老年群体外出游憩却明显少于港澳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三地年轻人竞争压力的程度不同,影响到外出游憩的人数比例。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港澳年轻人即使在节假日也必须进修学习和加班加点工作,否则将会面临失业的命运;广州年轻人虽然在市场经济重要条件下也面临着竞争的压力,但由于“铁饭碗”仍然在行政、事业、科研及其他一些单位存在,因而相比港澳年轻人,竞争压力相对要小得多,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外出从事游憩活动。二是与工作日制度有关。广州早已实行“五天工作日制度”,广州年轻人可以利用周末从事郊游或比较费时的休闲游憩活动,如度假等活动,而港澳目前仍然实行六天工作制。三是休闲观念不同。港澳不少中老年人都是百万富翁,据有关统计,仅香港就有27万多人是百万富翁。这些人不仅有经济实力消费,而且由于休闲消费观念普遍比广州中老年人强,因此,外出游憩的人较广州多。

造成穗港澳在经济属性特征方面出现差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香港作为自由港,早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就已经腾飞,被誉为“亚洲四小龙”,因而工资水平大大高于中国内地,广州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的工资一直很低,虽然改革开放后,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工资一升再升,但由于原工资基数太低,因而与港澳相比,仍然维持较低的水平。此外,香港人历来奉行“工”字不出头的信条,因而经商、办产的“老板”特别多。这些大大小小的香港老板凭借优越的经济环境和本身的精明强干,获得了丰厚回报,赚了不少钱,广州则不然,尽管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州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老板,产生了一些百万富翁,但由于受经济环境及其他因素制约,与香港相比,老板的人数仍然少得多,得到的回报也不如香港老板多,因而高收入的人数不如香港多。

穗港澳在文化属性特征方面出现差异主要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香港的高等教育发展得比较早,经过百年沿革特别是近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前,香港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精英教育,当时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较少,但由于香港历届政府积极推动港人赴外留学,并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因而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比例较高,而由于“”影响,广州的高等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但真正得到比较大的发展则是近几年的事,因此,造成了高学历人数比例比香港低。

2.2穗港澳居民出行率、频度与出行目的差异形成的原因

在出行率方面,港澳居民的出行率之所以在工作日比广州更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港澳居民工作节奏比广州快,由此导致港澳居民的出行率比广州更高;二是在港澳有不少居民为尽早发财致富,“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经常加班加点,或身兼数职,以便多赚点钱,生活得更好些”。这便增加了居民的出行率,而广州则不然,虽然也有居民同时做两份工作,但这只是个别现象,故出行率不如港澳。港澳居民的出行率之所以在休息日比广州也高,除了港澳居民的休闲观念比广州居民更强外,这与港澳依然实行六天工作制也有着一定的关联,因为一星期工作六天的港澳居民比一星期只工作五天的广州居民在休息日有着更强烈的外出休闲游憩的欲望。而在休息日,广州与澳门居民出行频度比香港高,主要原因在于两地的游憩设施大多集中在市内,且城市面积不如香港大,居民外出游憩的空间距离相对比香港居民的外出游憩的空间距离短,外出游憩的次数也相对少一些。

造成穗港澳三地单目的出行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广州城市居民出行活动的单目的性比港澳强,原因在于广州市居民在工作日上班、休息日休闲的特点;二是含休闲目的出行的比率,在工作日广州最高,这既受老年人比例较高的影响,也与广州是优秀旅游城市有关。近年来,广州市的广场文化、休闲活动等的大面积持久展开,已经对市民的日常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在休息日,含休闲目的出行的比率则相反,港澳明显比广州高,那是因为港澳人普遍信奉“拼搏为享受”的人生哲学,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辛苦来自在”,意思是说“辛苦赚钱为了舒服地享受”。至于穗港澳三地多目的出行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与游憩设施的空间组织与结构相关,当城市地域扩展并且功能区分化后,居民的多目的出行自然会上升。广州居民多目的出行较多与其城市结构的单中心模式密不可分,而港澳的组团式布局则是多目的出行较少的主要原因。

2.3 穗港澳居民游憩类型选择差异形成的原因

虽然三地从事娱乐游憩的居民人数都比较多,但相对而言,香港、澳门被调查居民从事娱乐游憩的居民比例都比广州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观念上的差异所致。在港澳,打麻将、打扑克耍钱或赌马、赌狗、赌波(球)、玩机均被视为正常的娱乐活动,而在中国这些活动则被视为非法的活动,正是这种观念上的差异,造成了港澳两地居民与广州居民从事娱乐游憩的人数比例有着一定的差异。二是法制上的差异所致。众所周知,在澳门是合法的,虽然长期以来,澳门居民并不参与,但近几年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截至2005年,大约有20%的澳门居民开始直接或间接介入娱乐。在香港,虽然禁止“非法”,但允许“市民在政府法律的指引下或保护下进行合法,”因此,参与娱乐游憩已成为今日香港大多数市民闲暇生活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澳门赌客中,港客与外国人之比为8:2,而广州则不然,政府是明令禁止居民参与的,而由于娱乐游憩活动有不少是娱乐,带有性质,因此,城市居民,尤其是有公职的城市居民不敢贸然参与娱乐,即便暗地参与了,被调查者也不敢承认,而是加以隐瞒,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广州被调查居民从事娱乐游憩的人数比例不能与港澳相比。

三地被调查居民从事休闲保健的游憩居民的人数比例都超过了20%,但港澳分别比广州高出9.1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人数比例的差异。港澳富人比广州多,因而从事高消费休闲保健游憩活动的人数也相对较多;二是消费观念的差异影响了人数比例。在港澳富人们看来,“享受消费是显赫地位的象征”,他们有句口头禅:“你去边处威”(广东话,意为“你到什么地方去炫耀自己);广州居民一直恪守“节俭”的美德,虽然近年来消费观念有所变化,但在消费观念上仍然比较保守,如果不是朋友请或公款消费,一般情况下广州居民不会到休闲保健场所消费。三是港澳居民比广州居民更看重身体保健。在一般港澳人看来,虽然赚钱很重要,但“钱”毕竟是身外之物,其重要性远不及身体,因此,闲暇时间的休闲保健便成了港澳人重要的生活内容。

穗港澳居民之所以在从事运动游憩活动的人数比例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与三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港澳居民非常喜爱运动,尤 其是各种球类运动,这已经成为港澳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港澳,网球运动、保龄球一直非常流行,港澳回归后,受中国羽毛球、乒乓球队在国际上频频获奖的影响,从事这两项运动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广州居民虽然近十多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喜爱运动游憩的居民也越来越多,但尚未形成一种风尚,更未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参与运动游憩活动的人数比例不如港澳。

三地被调查居民从事非正式户外游憩活动的人数比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受环境影响。香港是山城,引人入胜的优美山径随处都是,许多住宅区附近都可以登山晨练。香港郊野公园众多,约有近20处,且这些公园依山傍海,风光旖旎,康乐设施齐全,是野餐、海浴、垂钓、散心的好去处,因此,香港居民到海边、郊区、爬山、野炊等从事非正式户外游憩活动的人特别多。澳门虽为弹丸之地,但城内亦有东、西望洋山、妈阁山、望厦山、螺丝山可登,加上三面环海,海边风光秀丽,且距城市中心较近,因此澳门从事非正式户外游憩活动的人数也比较多;广州虽然城内有白云山、城郊有帽峰山,但距海边却较远,因此到海边游憩的人数较少,这就制约了广州市居民从事非正式户外游憩活动的人数比例。二是与三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有联系。受中西社会的影响,港澳的生活方式虽然复杂,但最主要是“生活上的自由”,在此种观念支配下,港澳居民崇尚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户外游憩生活,由此导致了两地居民从事户外游憩的人比较多,而在广州,虽然人们也逐渐对非正式户外游憩活动感兴趣,但更多的则喜欢呆在家里,从事看电视、打麻将、玩扑克等家庭休闲活动。

2.4 穗港澳居民游憩设施选择差异形成的原因

在历史文化景观设施的选择方面,三地居民对历史文化景观设施的选择不尽相同,其原因在于:广州自近代以来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源地,发生了无数次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事件,使广州拥有一大批历史文化景观,这些景观文化内涵丰富,爱国主义意蕴深远,随着“红色旅游”兴起,这些令人崇敬的景观自然成了广州居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港澳虽然自近代以来曾是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想传播的重要基地,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改革家和革命家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也曾在此进行过一系列活动,但由于客观条件局限,留下的活动遗址和历史文化景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远不能与广州相比,更未出现大陆特色的“红色旅游”,因此,在港澳,选择历史文化景观作为游憩之处的人相对较少。

与对历史文化景观设施的选择截然不同,闲暇时间选择参观宗教文化景观的港澳居民明显比广州多,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穗港澳三地居民信奉宗教自由的程度不同。在港澳,居民享有绝对的宗教自由,尤其在澳门;广州虽然与中国内地其他地区一样,提倡自由,但宗教自由的程度不如港澳。二是信奉宗教的人数比例不同。据有关统计,在香港,各宗教可统计人员为120多万,约占港总人口20%以上,在澳门,信仰宗教的人数特别多,约占澳门总人口的86.13%,而广州信仰宗教的人数则不到5%。三是宗教场所的数量差异较大。在香港,基督教在整个香港共有教堂700多处,佛教在整个香港共有大小寺院、莲社、精舍400多问,道教在整个香港有道院、仙馆100多处。此外还有供回教徒日常礼拜的清真寺多处。澳门的宗教场所不仅较多,而且不少名胜古迹与宗教有关。在新评出的“澳门8景”中,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占了3景。广州的宗教场所相对较少,据统计,广州现有“20问佛教寺院”,“数十间尼庵”,道观3间,清真寺2间,基督教堂9间。上述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穗港澳三地居民在选择宗教文化景观设施时的自由。

在对公园游憩设施的选择方面,广州人之所以首选综合性公园――自云山、越秀公园,主要由这些公园的自然与人文内涵决定的。白云山是广州市的肺,空气新鲜、名胜古迹甚多,自宋以来,一直名列羊城“八景”之首,加上近年来在景区新建不少公园(如云台花园、生态公园等)和新增不少娱乐休闲设施,因而对广州市居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越秀公园作为广州标志性公园,园内有广州城的象征――五羊石雕像,还有古老的明代城墙和有“五岭之南第一楼”之称的“镇海层楼”(现为广州博物馆),加之园内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湖水荡漾,在历年评选的羊城“八景”中也榜上有名,因而也是广州市居民闲暇之余游憩的最佳去所。香港城市居民之所以外出游憩首选娱乐性公园――迪斯尼乐园,一方面由于其刚刚落户香港,对香港市民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另一方面迪斯尼乐园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内容以及较高的科技含量,对香港市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至于澳门居民外出游憩首选的公园是动植物园,那是因为澳门作为弹丸之地,既无较大的综合性公园,也无占地广袤的郊野公园,适合家长带小孩游憩的二龙喉公园,理所当然地成了澳门有小孩的居民游憩首选。

在运动场选择方面,广州居民之所以选择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较多,除了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受到不少居民的喜爱之外,中国羽毛球和乒乓球队在世界性竞赛场上连连获胜,也极大地刺激了广州市民,成了他们积极参与这两项运动的动力。而在港澳,选择网球和高尔夫球的人数比例之所以高于广州,除了港澳开展这两项运动比广州早、场地设施比广州多外,港澳居民人均收入普遍比广州居民高,也是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在娱乐场所的选择方面,穗港澳之所以在娱乐场所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除了三地政府对娱乐不同的态度与政策外,三地居民渴望发财致富的心态不同,也是造成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即一般而言,处于剧烈竞争下的港澳居民比竞争相对平和的广州人更渴望一夜暴富,而娱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满足那些急于发财致富的急性子人而设的。

穗港澳居民在休闲场所的选择方面之所以存在着差异,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广州,沐足、按摩的价格相对桑拿要低得多,因此,受价格的影响,经济收入不如港澳的广州居民,在闲暇时间,多数人选择了沐足、按摩;港澳则不然,价格对他们来说,并不十分重要,因此,闲暇时间蒸桑拿的人数较多;二是受观念的影响。广州与中国内地其他内地城市一样,仍有不少人仍视桑拿房为不健康的场所,甚至当作黄色场所,对桑拿望而却步;港澳居民一般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桑拿与沐足、按摩一样是消除疲劳、放松心情、有益健康的休闲活动。

广州市一日游篇2

关键词:广州,申亚,城市旅游

1.引言

2004年7月1日广州获得2010年亚运会的主办权,广州对于申亚的决心和热情,很大程度上源于广州日益显现的国际地位及其承办实力。

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独特的地域优势孕育了独树一帜的岭南文化,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地位和城市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以九运会的承办为契机,“新广州”的设计蓝图由此和盘托出;随着城市竞争优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广州正在日益显现出现代化的大都市魅力。

2.申亚为广州城市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

2.1城市的综合发展为城市旅游繁荣创造条件

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完善是城市旅游日趋兴盛的首要原因,随着2010年第16届亚洲运动会组织工作进入实施阶段,广州在国家及区域的中心地位日渐突出,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

首先商业、金融、交通、文化等服务功能都集中于城市,城市的多元化将进一步带动会议、展览和商务旅游的发展。其次,亚运会的承办对广州城市的体育设施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提升城市的活力和价值,形成新的城市旅游吸引,为旅游者提供文化、艺术和娱乐方面的新体验。

随着城市吸引力的增强,广州未来可能成为外国游客进入中国旅游的一个交通中转枢纽或终点站之一,人口集聚使得城市探亲访友的密度增大,为城市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wWW.133229.cOm

2.2城市建设与城市旅游开发一体化

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理念的提出,显示了旅游在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旅游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基本职能之一,在各项建设开展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求。目前,上海、大连、昆明、杭州等城市把旅游开发融于城市整体建设之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城市化建设中把旅游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是旅游发展的需要,更是城市整体发展的需要。

承办亚运会是广州加强和改善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一次契机,从城市运动场馆、城市服务系统到城市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都与城市规划与建设息息相关。城市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已不是旅游部门唱独角戏,而是一项政府主导型的社会系统工程。

只要决策者具有旅游意识,任何城市建设项目都可能同时获得旅游功能。大到一个区域实现大地园林化,一个城市建成花园式城市,小到一个住宅小区,甚至一个单体建筑等等都可以获得旅游功能。在城市硬件建设上通过强化旅游、园林和环境意识的提高,营造外在文化的氛围,强调规划布局与城市设计的园林化,建筑风格与立面造型的环境协调性,标志系统的规范化与艺术化等,更好地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一体化发展。此外,进一步完善科学管理系统等软件设施的配套,保证旅游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

广州城市的整体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旅游景点、旅游企业或单纯的旅游行业形象,而是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城市建设与城市旅游开发一体化,是广州未来获得旅游市场长期支持的主要方向与趋势。

3.挑战与机遇共存

3.1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不仅是现代人,也是未来人的需要,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人类遗产以及现代高度文明而存在。然而,若以单纯的经济驱动力进行旅游开发,可能使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传承与创新同样是城市旅游发展必然面对的问题之一。

广州承办亚运会将带动城市新一轮的开发建设高潮,包括城市标志建筑工程、沿江风景带的改造与建设等等,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完善将带动城市旅游迈向一个新台阶。旅游业正逐步发展成为支持广州城市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如何实现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广州申亚与承办亚运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城市旅游自然环境的保护本身就较为脆弱,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增加、有效管理措施的缺乏,事实上都在导致不同程度上的环境破坏。城市在获得旅游收益的同时也可能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协调城市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实现城市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和协发展对广州城市旅游的开发具有长远意义。

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来实现,申亚工作启动以来,广州以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举办第16届亚运会为目标,优先启动美化城市环境治理工程,促进自然生态的稳定和进化,坚持“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发展战略,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此外,以城市主体对象为服务重点,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设施,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力争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3.2树立鲜明而突出的旅游形象

近年来广州城市建设对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正面意义较大,但却不能因此而否定负面影响的存在。从广州为推动城市旅游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造月”工程目前的效果来看,通过建造主题公园来弥补广州旅游资源的不足并没有成为广州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积极因素。

一个城市的旅游资源是有限且不均衡的,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文化底蕴。相对于桂林以自然旅游资源取胜,西安以人文景观著称而言,广州城市并不具备传统旅游资源的优势,但其所展现的现代化大都市风貌却同样引人注目。广州必须根据自己的特色及优势等实际情况,选取代价最小、资源最优的部分进行开发建设,尽量避开近距离内的竞争、减少风险投资,树立鲜明而突出的城市旅游形象。发展城市旅游要找准自己的最佳位置以及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包装、打造才能获得成功。

“动感亚洲,感动世界”的申亚口号把亚运会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境界,广州希望通过承办亚运会来展现自我,但广州城市可以展现什么,如何展现,却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北京、西安等旅游城市在游客心目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总体印象,并且通过各种宣传促销手段在不断强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多年来,广州没有自己固定的形象,难以引导有效的市场需求,以致游客“到广州游什么”的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答案。个性是城市旅游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深入地挖掘、开发特色旅游资源,提高广州旅游文化品味,增强广州旅游魅力和竞争力,有重点地开发特色旅游资源是未来广州建设的一个新挑战。

4.小结

承办2010年亚运会这一国际赛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广州的城市知名度及城市旅游的整体形象,随着亚运准备工作的启动,广州城市基础设施、一系列环境改造和建设正逐步完善,形成新的城市旅游吸引,为旅游者带来文化、艺术和娱乐方面的新体验。在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的同时,实现城市建设与城市旅游开发一体化发展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从申亚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广州承办亚运会将带动城市新一轮的开发建设高潮,如何实现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广州申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挑战。未来如何更好地营造城市空间,扩大城市吸引力、树立鲜明而突出的城市旅游形象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长杰,陶柯.旅游城市的发展与城市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延续[j].社会科学家,1996.(4).

[2]李琛.对我国开展城市旅游的思考[j].天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vol.20.

[3]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j].旅游学刊,2001.(6).vol.16.

[4]熊元斌,黄浩.论城市旅游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1.(3).vol.23.

[5]王民.发展城市旅游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2.(3).

[6]张岩.对城市旅游开发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7).vol.19.

[7]邹再进,田洪.论城市旅游[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vol.21.

广州市一日游篇3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广州市一日游篇4

(试行)

 

第一条  梧州市单项协会须获得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授权后,方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二级(含)以下裁判员技术等级认证(以下简称裁判员认证)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梧州市单项协会获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授权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副本)复印件;

(二)裁委会人员名单,按《梧州市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执行;

(三)本项目裁判员认证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按《梧州市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执行;

(四)裁判员认证授权申请表。

第三条  授权流程:

(一)梧州市单项协会将申请材料报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训练竞赛和青少年体育科。

(二)经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审核后,下发授权文件。

第四条  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对裁判员认证授权期限最长不超过两年。

第五条  获得授权的梧州市单项协会在开展裁判员认证管理工作时,接受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监管,在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训练竞赛和青少年体育科备案。

每年12月,获得授权的单项协会将本年度裁判员认证工作总结、认证人员名单等有关材料报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训练竞赛和青少年体育科进行备案,训练竞赛和青少年体育科负责监督获得授权的单项协会,对不符合要求的单项协会提出整改意见,若整改后仍不合格,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有权撤销授权。

第六条  裁判员实行分级认证、分级注册、分级管理,获得授权的梧州市单项协会需做好二级(含)以上裁判员认证管理工作,对各县(市、区)三级裁判员认证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协助广西单项协会或广西体育运动发展中心做好二级、三级裁判员证书的管理、发放工作。

第七条  裁判员技术等级证书申领流程,按《梧州市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执行。

第八条  获得授权的梧州市单项协会不得跨区域、跨项目,各县(市、区)不得跨区域进行裁判员认证。

第九条  各县(市、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参照《梧州市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办法》(梧文广体旅字〔2020〕35号)第十五条规定,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有序推进本地区三级裁判员认证工作。

第十条本实施细则解释权归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广州市一日游篇5

贺州,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广西名城。它文物古迹繁多,民风古朴浓郁;它自然风光秀丽,方圆一万多平方公里。

三天能够纵横西南一方神奇的土地吗?

三天能够解读贺州两千多年的表情吗?

……

――“日染青黛绿茵茵,风摇浪影碧粼粼”明代诗人的两句诗吟出了贺州的美;

――“《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香港著名电视剧的热播唱响了贺州的神;

――“和谐发展,安居乐业”贺州人自己道出了贺州的魂

2007年“两会”,李达球书记在接受“中国网”的访谈之前,与本刊记者漫谈贺州时,话语中充满了对自己执政的那方土地的热爱。在“中国网”访谈现场,还没落座,他便向四周的工作人员和嘉宾散发印有贺州风景名胜的名片。此举让记者暗暗折服,这是一个心中记挂自己脚下那片土地,愿意把城市背在身上的书记。

想去贺州的念头一直萦绕在心间,在夏日的浓浓绿意里,我终于如愿踏上了这片热土。

被美丽的贺州撞了一下“腰”

从广州机场出发,大约行车四五个小时便可到达贺州。

当远远地看到朦而连绵的山头时,傍晚时分夕阳余晖下的山城如同一幅山水画,徐徐地展开在我面前。

在中国六百六十多个城市之中,贺州既是一座古老的,也是一座刚满4岁的年轻城市。贺州位于广西东北部,处于广西、广东和湖南三省区的交汇部,“背靠大西南,面对粤港澳,千余年来素有‘三省通衢’之称”。

――贺州,是粤港澳等地区游客进入桂林、柳州和南宁的出入口。

――贺州,是中国西南出海的重要的便捷通道之一。

――贺州在新一轮的泛珠区域经济合作中,作为泛珠区域合作中湘、粤、桂三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呼之欲出,将更具吸引力。

――贺州拥有和桂林一般的石林和十里画廊,还有平如明镜的贺江,秀美的两个部级森林公园姑婆山、大桂山,历史悠久的黄姚古镇,贺街千年古镇,秀水状元村,客家围屋尽管成行前,对贺州已经作了充分了解,但还是被美丽的贺州给撞了一下“腰”。这是一种不期而遇的惊喜,一个美好的开头。

相信所有看过电视剧《茶是故乡浓》的朋友必定对这样一幅如梦似幻的“仙境”记忆犹新:在一望无垠的山坡上,绿油油的都是茶园,一垄垄排列整齐的茶树好像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大青龙,从山脚直绕到山腰。之后,香港著名导演刘仕裕又拍摄了《酒是故乡醇》,和《茶是故乡浓》一样,也先后在香港、珠三角城市、东南亚播出,产生了非常好的新闻效应。

当观众被贺州优美的风光所折服时,纷纷打电话到电视台询问外景地在什么地方;香港、珠三角城市的旅行社闻风而动,争相推出贺州旅游线路;贺州的旅游管理部门,也乘势在香港、广东的主要城市召开以“茶浓酒醇故乡情,山清水秀贺州美”为主题的旅游推介、新闻会。

看到影视营销给旅游带来腾飞,贺州又以贺州客家人为背景投资拍摄了电影《月光光》。电影里的一首催人泪下客家主题歌《月光光》传唱大江南北、在客家人聚居地区广为流传,并被定为客家恳亲大会的主题歌。

靠着大自然的恩赐,凭着贺州人的努力,几年前还名不经传的贺州,现在已成为广西区内、粤港澳,乃至东南亚热点旅游线路之一。2001年、2002年在贺州市区街道,到处是旅游大巴、自驾车,酒店的客房爆满,只要有床位,都会住满游客。

在2003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大幅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19.4%,入境游客连续多年位居广西各市第2位。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09.53万人次,4年翻了一番。2006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总量的8.2%,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贺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如今,贺州的境外游客接待量在广西仅次于桂林,成为广西排名第二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在贺州,每天都可以看到来自马来西亚和日本的旅游团。

贺州旅游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借用游客的一句话,叫做“桂林有的贺州都有,桂林没有的贺州也有”。

而贺州有的一定不仅仅是这些,走进贺州市委大院,我们想更亲近地听听领跑者对于脚下这片土地的定位与构想。

再次面对记者,李达球书记侃侃而谈。

他说,贺州具有建立广西对接泛珠三角经济区桥头堡的地缘优势。贺州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是中国西南出海的重要的便捷通道之一,具有承东启西的相对区位优势。贺州不仅在语言、习俗等方面与粤港澳相接近,在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深受影响,可谓与粤港澳地缘相近、人员相亲。

近年来,贺州借助这种地缘优势,加强与粤港澳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抓住招商引资、挂靠嫁接不放,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了贺州较快的发展。

也许这样一组数据能够说明:贺州撤地建市以来的160多亿元固定资产投入中,来源于粤港澳和东南亚国家资金投入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有80%以上外销的农产品经广东出香港、澳门和东南亚,有80%以上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广东劳务市场。

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以及交通状况的进一步改善,贺州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必然成为广西向东参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沿区域。

走向世界的“贺州模式”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我们这个社会新的追求。

当李达球书记介绍完贺州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之后,紧接着便打出贺州的另一张名片――“和谐”。

他说,这几年,贺州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成效非常好,治安秩序好,发案率非常低,、械斗极少,人们的安全感不断上升。

一个充满和谐的镜头,也在印证着李达球书记的话语。

镜头:

2006年4月12日,钟山县回龙镇大围村身残农民董家明夫妇喜滋滋地从县民政干部手里领取了每季18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我们一家4口,自去年7月开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后,再也不用发愁生活没着落了,政府真好!”在收拾得整洁的家中,董家明夫妇说起生活低保金,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像董家明夫妇一样,贺州市的九万多名农村居民困难户,享受了低保,感受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而五保村建设又为贺州市有困难的农民创建了一个个和谐的幸福家园。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五保村的每位老人都有一套独立的住房(含一卧一厨),都有公共卫生间和娱乐室。老人们告诉记者,五保村的住房质量在他们所在的自然村属“中上”水平。如今,贺州市已有1.46万五保老人和他们一样,享受着贺州市五保村建设的成果。?在贺州大小不同的五保村里,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处处都能看到快乐幸福的笑容。

贺州的五保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家庭化供养、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化自我管理、社会化持续发展”的模式。2004年2月9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民政厅和市委市政府在贺州市联合举办广西首届五保村建设理论研讨会,同年9月23日至24日,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建设暨广西五保村现场观摩会也把会址定在了贺州,来自国家民政部及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民政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会集贺州,亲身体验贺州模式并鉴赏其中成果。“贺州模式”作为广西五保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民政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高度评价,国家民政部称此举“在全国是一面旗帜”,解决了建国五十多年来政府致力于解决而未能根本解决农村五保户有效供养的问题,是五保供养管理模式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在全国很有推广价值。2005年,以贺州为代表的五保村建设还被评为“中国政府创新奖”。

对贺州的做法,海外媒体也是好评如潮。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报》、《广西日报》,以及《纽约时报》等海内外主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美国《侨报》认为,“五保村建设,找出一条五保老人供养的新模式。”法国《欧洲时报》认为,“五保村建设更富有人性化,很适合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水平。”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

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才能实现富民强市,达到民富、民乐,进而推动和谐贺州的进程。

“弱势群体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社会秩序就难以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2003年刚刚走马上任时,李达球书记曾为此忧心忡忡,一个执政理念在那时就已形

成:加大投入,改善民生,以化解社会矛盾,彰显社会公平,树立党和政府的威信。在他看来,由于全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特困户的生活问题主要靠地方政府解决,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负担重,难以完全承担起这份责任。因此,李达球建议国家能早日推广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扶持、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早日解决农村特困户的生活问题。

在关注民生,切实解决百姓利益方面,贺州市政府从2003年起就开始提出实施六项民心工程,包括:农村的五保村建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社会稳定。

尽管贺州市在民心工程建设方面花了很多“本钱”,但该市的经济发展却没有因此被落下,仅2005年贺州市财政收入增长24.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两项指标增幅双双位居广西14个地级市之首,贺州市引进项目745个,实际到位资金39.6亿元,仅次于首府南宁,位居第二。

民心工程的实施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撑起了一片和谐的天空,政府的参与使他们有了“家”的感觉,他们的笑容因为温暖而绽放。然而作为农业大市的贺州将怎样走自己农业发展之路,让想发展的农民也切实体会到和谐的天空下清新的空气呢?

广州市一日游篇6

2008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来梅视察时指出:“绿色崛起是一条探索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但无疑是一条方向正确的道路”。他还希望梅州坚定不移地走好绿色崛起之路,勇敢地担负起广东省山区市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历史重任。

2008年梅州市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2%和10.1%,双双超过广东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达到510亿元,增长9.8%,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12327元,增长9.4%;来源于梅州的财政总收入接近百亿,达97.7亿元,增长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达30.8亿元,增长13.5%。“绿色崛起”正以强大的动力,推动梅州在青山绿水中异军突起,实现跨越式发展,探索出一条与传统发展模式不一样的山区发展新路。

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

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表示,“绿色崛起”的核心是经济的崛起。作为山区和经济后发地区,梅州要取得经济的突破,必须寻求一种符合本地实际且快速、持续的发展路径。积极承接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梅州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重要举措。

2008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推进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战略之后,梅州市抓住机遇,在已建有一个省级产业转移园的基础上,又与广州市签订了共建产业转移园协议,并成功获得广东省财政5亿元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很快在47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内建起首期4.36平方公里的广州(梅州)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按照“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发展定位,广州、梅州两市对这个产业转移园进行高规格、高标准整体规划,并在产业对接、招商引资、投资融资等方面密切合作,计划在3至5年把园区打造成占地21平方公里、15万人就业、年产值500亿元、税收50亿元的工业新城。在产业发展上,园区确立了汽车零部件及配件、通信电子设备、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制造等4个主导产业,其中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和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是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

2009年5月,广东省“双转移”工作会议在梅州召开期间,广东省委书记检查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后指出:“看了令人鼓舞,听了令人振奋,‘市’别一年,刮目相看,一年前是白纸一张,现在是初具规模”。 2009年8月,该园区又以优异成绩第二次竞得广东省财政5亿元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目前,园区首期4.3平方公里内的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套,进园企业71家,其中去年新引进企业57家,合同投资总额51.5亿元,进园企业、合同投资总额分别比去年翻了一番。

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认为,“绿色崛起”的前提,就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力争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此,梅州市始终把环保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坚持淘汰落后产能。2008年以来,梅州市共淘汰落后钢铁企业250家、生产能力356万吨,全面完成与省政府签订的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责任书的任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9家、生产能力173万吨,取缔关闭一批造纸、漂染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数据显示,2008年梅州市削减化学需氧量0.10万吨、二氧化硫1.41万吨,节能减排工作走在广东省前列,2009年梅州成功入选“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

生态产业海外闻名

梅州是农业大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近年来,梅州市各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制定了《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目前,梅州现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7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83家,带动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2009年底,全市累计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112家,产品总数125个,认证面积26.3万亩,年产量23万吨,年产值约9.8亿元;绿色食品总数13个、有机食品总数10个;部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19个;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示范面积1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到50万亩。

目前,梅州有水果面积115多万亩。其中,金柚24万亩、蜜柚12.5万亩、脐橙6.5万亩、油茶30.7万亩、茶叶14.5万亩,形成了一批特色明显的专业村、专业镇。梅州市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金柚之乡”、“中国著名单枞茶之乡”、“中国油茶之乡”、“广东脐橙之乡”。

金柚、脐橙、茶叶等大宗优质农产品成功进入欧洲、日本、东南亚市场。大力加强粤台农业合作,全市已建成5个“台湾农民创业园”。不少华侨、港澳台同胞在这里兴办了集旅游、观光、创汇农业于一体的外向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雁南飞、雁鸣湖等旅游农业景点成为梅州农业的新亮点。

“选美广东”梅州第一

梅州发挥世界客都优势,培育旅游先锋产业。依托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景致优美的城乡环境,与省旅游局和广州市共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基地)”,打造最能体验青山绿水、感受客家风情的旅游胜地。“世界客都、文化梅州、休闲梅州”已成为知名品牌,客家山歌旅游节、“千里客家文化长廊”、“重走客家迁徒古道”等系列活动、广东首个自驾车旅游日周活动等成为全省节庆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得到大幅提升。梅州也先后成功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中国旅游强县”(梅县)、“中国客家菜之乡”、“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等荣誉,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选美广东――我最喜爱城市”第一名,梅州正在成为一个迅速提升的旅游热土。

据悉,梅州全市旅游行业按照“一都三品”(世界客都,客家文化特品、热泉康体休闲名品、绿色度假精品)的旅游开发定位,精心构建市内“百里休闲长廊”、粤赣闽区域内“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积极打造“客都文化之旅、客都休闲之旅、客都红色之旅”三大品牌,形成了一批旅游精品。

广州市一日游篇7

一、广州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广州地铁(GuangZhou Metro)是广州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由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负责营运管理。现有1号线(西朗—广州东站)2号线(嘉禾望岗—广州南站)3号线(机场南—体育西路、天河客运站—番禺广场)4号线(黄村—金洲)5号线(滘口—文冲)8号线(凤凰新村—万胜围)广佛线(魁奇路—西朗)及APM线(赤岗塔—林和西)正在营运中,广州地铁现时的运营总里程为236公里(含广佛线佛山段),位列全国第三,排在地铁通车里程410公里的上海和336公里的北京之后。线路连接八成以上的亚运场馆,通达机场和火车站,极大满足了市外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连接,为广州的城市旅游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方式。1997年6月28日1号线首段通车,广州迈入地铁时代。在线网布局规划基础上,继续新建八条线路,至2015年广州市轨道交通累计通车总里程约400公里。2020年线网布局基本稳定,线网结构由“环形线+放射线+X对角线”构成,线网总里程达600公里以上。2009年,地铁全年共安全运送乘客6.8亿人次;日均客运量达到185万人次。纵横交错的地铁线路,彻底改变了生活节奏,加速了城市发展步伐,影响了城市旅游的发展。

二、广州市轨道交通对城市旅游空间布局的影响

(一)轨道交通开通前,旅游空间布局特征

广州地铁1号线于1997年正式开通运行,因此以1997年作为一个研究节点。经研究发现,轨道交通开通前,广州城市旅游空间形态存在以下特征:集中分布在荔湾区、越秀区和东山区,以历史古迹类为主;少数分布于海珠区、天河区以及芳村区;零星 散落在白云区、黄埔区和番禺市。

(二)轨道交通开通后,旅游空间布局特征

广州市行政区划自2000年发生了两次调整,目前,广州市行政区划形成十区两市的格局,分别为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萝岗区、番禺区、花都区以及增城市、从化市。

1、沿新城市中轴线扩展

随着新的城市中轴线的东移,贯穿南北的地铁3号线,东西走向连接新老城市中心的地铁5号线,为珠江新城的城市风光旅游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进一步促进了旅游的发展。位处新城市中轴线上的万亩果园拥有临近地铁4号线的交

通优势,使形成新的旅游景点成为可能,并相继诞生了瀛洲生态公园以及小洲村等的旅游景点。广州总长约12公里的新城市中轴线,依托日渐成熟的轨道交通网络,在传统的老城区之外,为广州旅游业拉开新的格局。

2.沿地铁南拓方向延伸

2000年的战略规划,明确了广州城市空间结构应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采取“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发展战略。地铁延伸方向预示城市拓展方位,地铁3号线、4号线加快推进广州的南拓战略,致使沿线的旅游逐渐成熟,涌现出一批位处番禺区和南沙区的新旅游景区景点,包括3号线沿线的长隆旅游度假区内各主题公园、大学城周边旅游景区景点以及百万葵园、南沙湿地公园等。地铁开通后,旅游规模的演变主要集中在地铁3号线和4号线沿线上,并依靠南拓的动力,不断向前延伸。

3.依托轨道交通形成旅游走廊

地铁开通后,因其速度快、环境舒适、网络发达,成为人们旅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并串联起沿线旅游景区景点,形成新的旅游走廊。日渐成熟的轨道交通网络,打破了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组团的旅游空间格局,旅游空间结构从块状逐渐向廊状演变。如地铁1号线穿越了荔湾区、越秀区和天河区,自西向东串起了沿线的黄大仙祠、沙面大街、华林寺、詹天佑故居博物馆、陈家祠、六榕寺、人民公园、广州起义旧址纪念馆、农讲所、广东省博物馆等沿线景区景点。

三、广州市轨道交通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新的旅游组团的形成

长隆旅游度假区旅游组团、大学城旅游组团以及珠江新城旅游组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铁的开通。地铁开通后,沿线不断出现新的旅游景区景点,加快了上述旅游组团的形成。3号线汉溪长隆站、4号线的大学城北站以及3号线与5号线的换乘点珠江新城站成为上述旅游组团的主要交通节点,完善了旅游组团的交通网络,客流量持续攀升。以长隆旅游度假区为例,地铁开通后,在鳄鱼公园、香江野生动物世界的基础上,新开设了长隆欢乐世界和长隆水上乐园,形成了长隆旅游度假区旅游组团。为了促进长隆旅游度假区旅游组团的发展,临近的汉溪长隆站更是三易其名,由原汉溪站现更名为长隆站,成为广州地铁中首次以企业名字命名的地铁站,最后确定了目前沿用的汉溪长隆站,保留了长隆旅游度假区的冠名。

(二)提升了旅游景区景点的可达性

地铁4号线蕉门站的开通,改善了位处城市远郊的南沙天后宫的交通可达性,使南沙天后宫成为市民旅游出行的新选择。1号线芳村站靠近黄大仙祠,千年古刹六榕寺位处2号线西门口站,3号线珠江新城站周边林立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广州市第二少年宫以及广州歌剧院,新落成的亚运城临近4号线海傍站,由5号线中山八路站可前往荔湾湖公园,邓世昌纪念馆可由8号线宝岗大道站步行前往。地铁的开通,提升了沿线旅游景区景点的可达性,大大缩短了出游的时间。

(三)强化了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地位

荔湾区和越秀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传统的城市中轴线更是从越秀山镇海楼延伸到中山纪念堂,连接人民公园,通过海珠广场,直抵珠江。位于中轴线上及两侧的越秀公园、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以及处于老城中心的陈家祠、农讲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动物园等旅游景区景点,由于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而地位超然。目前,地铁1号线的陈家祠站、公园前站,地铁2号线的越秀公园站、纪念堂站、烈士陵园站、农讲所站以及5号线的动物园站分别以上述旅游景区景点命名。同样以旅游区命名的站点还有3号线的珠江新城站、赤岗塔站以及汉溪长隆站。地铁站名的命名一般体现了所在区域的标志性事物,不以地名改以旅游景区景点名字命名站点,进一步显现了上述旅游景区景点的重要性,强化了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地位。

(四)形成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指引效应

地铁站名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给公众一个标示和指引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制作地图时为乘客提供方便。目前,地铁线路上有多个站名以临近的旅游景区景点命名,包括陈家祠站、公园前站、农讲所站、烈士陵园站、汉溪长隆站等。以汉溪长隆站为例,因为临近长隆旅游度假区,此站由原汉溪站更改为长隆站,成为广州地铁中首次以企业名字命名的地铁站,后其名最终确定为汉溪长隆站。利用旅游景区景点命名地铁站点,形成站名效应。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对游客前往命名的旅游景区景点起到一定的交通指引作用,意即游客前往上述旅游景区景点第一反应是可以乘坐地铁,因为线路上有以其命名的站点。

四、总结

广州市一日游篇8

关键词:广州;国际美食节;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157-02

1 引言

广州国际美食节源自于1987年,至今已成为广州饮食界一年一度的盛事。广州国际美食节作为“食在广州”一个窗口,已连续二十几年不间断地举行,不仅成为粤菜发展一见证,更是国内餐饮业发展缩影。随着政府持续介入和推动及社会参与,逐渐形成“食”为主,集饮食、娱乐、商贸、旅游于一体,成为既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更具国际性、广泛性、群众性、专业性美食盛事,美食节已成为地方一大特色产业和展示广州城市形象响亮“招牌”。

2 广州国际美食节的发展历程

2.1 1987-1996年起步阶段

评选名菜美点,饮食经营企业的展示平台。1987年9月25日至12月10日第一届广州美食节隆重开幕。广州市旅游局、广州饮食服务公司为适应饮食业发展,据饮食经营企业要求举办首届广州美食节。美食节期间,组委会派出美食评审组到饮食企业,就地评审企业推荐名菜和美点,凡获得美食称号的菜点均被授予署名牌匾,悬挂在企业店堂内,获选名菜美点全部在指定的酒家展览,此项评选引发了餐饮企业积极参与,广州美食节参加单位、展出美食品种及评出美品数量逐年增加。同时美食节举办引起广大市民极大兴趣,纷纷到酒家餐馆品尝美食。1990年第四届广州美食节首次引进烹饪比赛。

2.2 1997-2003年快速发展阶段

政府介入,突出国际化主题,公众参与性提高。1997年第十一届广州美食节,广州市政府以主办者角色,介入美食节组织工作,由市商业委员会、市旅游局承办,吸引56万人观众进入主会场,广州美食节有新突破。美食节在上下九路商业步行街新落成荔湾广场设立主会场,各参展企业均辟专场推出名菜、名点、名宴。

1998年第十二届广州美食节层次有了较大的提升。首先,由于吸纳了川、鲁、京、苏、浙、湘、东北及宫廷等外地美食和日本料理、韩国料理、越南菜等外国风味与清真美食参加,因此广州美食节更名为广州国际美食节,体现以食为主,以岭南风情为特色,突出国际性主题。其次,美食节期间举办1998广州国际美食节饮食、文化、管理学术研讨会。本次广州国际美食节在天河体育中心设主会场,规模比历次大。10天共接待80万人次,销售近5000万元。天河体育中心成为集饮食、娱乐、商贸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1999年第十三届广州国际美食节与广东旅游节、广东欢乐节同时举行;2000年第十四届广州国际美食节与全国厨师节同时进行,再次开展论坛活动,交流烹饪技艺;2001年第十五届广州国际美食节新增了广东名人名厨表演、广东名菜名宴拍卖、广州美食店一日游等活动;2002第十六届广州国际美食节主题是“中国烹饪王国游”;2003年第十七届广州国际美食节以“创最佳旅游城市”为主题,包括“美食品尝、美食文化、美食经济”三大内容,展开系列活动,具体包括美品展、饮食文化展、名厨烹饪厅、明火美食展销、名牌餐饮产品展、啤酒饮料展、天下第一汤―广东老火汤展、名牌美食评比展、咖啡屋、家庭烹饪大赛、美食经济招商洽谈、专题美食讨论会和旅游企业文艺汇演共13个项目活动和展示。

2.3 2004年以来稳定发展阶段

多节联办,主题创新,活动丰富,市场化运作。2004年第十八届广州国际美食节与第五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相结合,以“广交天下烹饪名师,丰富广州饮食文化”主题;2005年第广州国际美食节与“2005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同期举办;2006年第二十届广州国际美食节在名盛商业广场8楼宴会厅举行,以展示餐饮业名人、名事、名宴,回放有关广州饮食业历史,介绍当今饮食文化时尚,通过名人菜谱、菜单书法、与饮食有关的用具、服饰,展示浓郁的饮食文化氛围。

2007年第二十一届广州国际美食节在名盛商业广场举行,有美食名菜、名点评比、“百佳”餐饮企业大师、名师比赛;广州餐饮企业品牌特色宴;广州餐饮行业高峰论坛;“食在广州”2007美食一日游;中国(广州)餐饮业发展成就展;美食推广展销等六大亮点。

2008年第二十二届广州国际美食节在广州正佳广场举行,以“品尝健康美食,体验休闲生活”为主题,吸引市民游客达320多万人次。2009年第二十三届美食节以“迎亚运,好味广州”为主题,将亚运与美食及游、购、娱有机地结合起来,主会场正佳广场设置了特色美食广场、精品美食展区,举办了开幕式、烹饪演艺广场、品牌餐饮用品用料展、“名菜名点”评比等活动,全市54个分会场均紧密围绕主题,为美食节专题推出各类创新菜式和优惠折扣,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往参观品尝,实现了“全市美食节、全民美食节”预期目标,成为亚运会前广州市餐饮综合服务能力一次演练,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3 广州国际美食节的成功要素分析

3.1 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粤菜形成可谓历史悠久,大量移民到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州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着厨师南逃,不少宫廷美食随之流传到广州民间;鸦片战争后,大量涌入欧美各国传教士和商人,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发展提供广泛市场。粤菜取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精华,融会古今,贯通中西,并赢得“食在广州”美称。广州是中国饮食资源最为丰富地区之一,丰富岭南佳果,品种繁多的飞禽走兽;南面临海,有辽阔的滩涂,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都在此出产。悠久的历史、开放包容的文化和丰富的当地物产,形成了独具特色广州美食:中西南北饮食文化相互交融;用料丰富,鲜、嫩、爽、滑、脆;制作精细。

3.2 政府的大力支持

1997年以来,广州市政府介入广州美食节,成为美食节主办单位,为美食节积极招商引资。在广州市政府大力推动下,2005建成广州国际美食博览中心和广州国际美食园,是广州创建中国最佳餐饮旅游城市两标志性工程项目,位于北京路步行街黄金地段和泮塘路西关民俗风情旅游区,也成为广州国际美食节主办会场。每一届美食节举办,广州政府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民享受”三赢局面。

3.3 突出地方性与国际化的主题

广州国际美食节据广州实际、应对市场需求、利用广州优势、选择特色鲜明主题定位,突出广州美食文化的岭南特色,是举办美食节取得成功支撑点,国际化是广州国际美食节健康成长、长远发展必要条件。地方性与国际化间相互依存、辩证统一,贯穿于节事活动创建、培育和发展全过程,是节事活动取得成功关键之一。

3.4 公众的积极参与

广泛参与性是所有节事活动取得成功必要条件。公众参与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业内专业人士的参与,二是广大群众参与。历年来广州国际美食节通过举办一系列相关活动,如厨艺大赛、餐饮业高峰论坛等专业活动吸引业内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同时,通过将美食与游览、购物相结合,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实现全民美食节。

4 广州国际美食节的未来发展建议

4.1 逐渐推行市场化与产业化运作

作为产品进入市场美食节,须遵循市场规律,树立“投入―产出”、“成本―利润”理念,建立“投资―回报”机制,积极吸引大企业、大财团及媒体参与,以出色市场化运作,形成“以节养节”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产业化运作则是围绕美食节活动,以招标投标、合同契约等有序竞争方式进行,逐步形成“节事经济”和“节事产业”。

广州国际美食节市场化运作需渐进式推进。“由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这种模式较符合国情及广州本地情况。针对美食节运作涉及多部门、行业和企业,需政府对其运作实行整体协调及监督实,广州当地政府应加强对美食节等活动宏观管理和指导:在现有会展办、大型活动办公室基础上,建立城市政府专业节事管理部门。同时建立节事活动的专项资金,为美食节等活动提供公共服务保障,而美食节本身运作则由专业节事公司操作。

4.2 强化广州国际美食节的促销与城市目的地的营销

一流策划,一流产品,再加上一流促销,才能创造出一流效益。美食节对促销要求比较高,因为其持续时间短,产品性质特殊,临时调整难度大。因此,除了一般促销手段外,建议还应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相关网站,互联网促销;聘请专业性中介公司,努力推进美食节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多节联办,组合产品,联合促销等方法。同时要将美食节作为广州特殊营销战略或广州目的地营销计划组成部分,融入广州营销或营销广州活动中,充分发挥美食节在广州地方品牌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广州市一日游篇9

关键词:会展 会展旅游 发展优势 前景研究

综合关于中国会展旅游中心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分析,中国正在逐步走入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正因为会展旅游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内许多城市纷纷瞄上了会展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中小各类城市,提出要把本市办成“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议中心”、“中国会展中心城市”、“中国会展名城”、“中国地域会展中心”的已经超过了30座。本文拟以广州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会展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基础,进行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前景研究。

关于会展与会展旅游的概念界定

关于会展的含义

会展的定义包含公司业务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 tour)、协会或团体组织会议(conference or convention)和展览(exhibition)四个部分。英文简作“mice”。

会议就是围绕某个主题,通过口头、书面文字和电话网络等多种手段,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信息交流活动的临时组织。

展览即将物品陈列出来供人们观看,既具有观赏教育功能,又具有销售推广实效。

关于会展旅游的含义

由于我国会展业还处在形成之中,会展旅游的概念自然也比较模糊。会展旅游是指旅游属性结合会展活动特点衍生出来的行为,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和展览为目的的旅游,属于公务旅游的范畴,包括会议旅游和展览旅游等各种出于工作需要的旅游和奖励旅游。狭义的概念是:为会议和展览活动的举办提供展会场馆之外的、且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并从中获取一定收益的经济活动。

中国旅游界将会展旅游界定为狭义的概念。其特点是:旅游主题明确、驻留时间长、经济效益高、影响作用强等。

由此可见,会展旅游不是让旅游业去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而是让旅游业发挥行业功能优势,为会展的举行提供相应的服务。会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和旅游业的六要素形影相随,而且依赖旅游业的参与程度。会展旅游是依托会议、展览、文化旅游节、体育赛事等各类会展活动而兴起的一项旅游活动。会展旅游以其兼容性强、辐射面广、组团规模大、消费档次高和文化气息浓等特性,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重视,并以此作为提高本地区旅游产业质量、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点。

关于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举办会议展览(尤其是国际性的)必然涉及到食、住、行、游、娱、购的旅游六大要素,而各种国内以及国际会展活动的参加者也自然形成了旅游业重要的客源市场。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休闲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这充分说明会展业和旅游业具有密切的联系

旅游业与会展业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会展业和旅游业都为“朝阳产业”,它们与房地产业一起并称为新世纪“三大无烟产业”。旅游业与会展业的共性表现在:产业性质都是以资源为依托、服务为媒介的“第三产业”;综合性上都是系统工程、综合经济,需要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特别是需要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快捷的信息传播服务;产业关联上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会展地也可以开发为旅游地,而旅游地经常被作为会议、展览的举办地。

广州会展旅游发展优势

从外部经济环境分析

2004年6月举行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为广东的经济发展乃至全国发展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而且《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对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广州将借助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更大的程度上扩展自己发展空间。同时,广州成为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城市,对广州的服务业的发展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cepa的签订与实施为广州会展旅游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已在今年初正式实施,其将为广州和香港的经济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相比之下,广州展览业与香港展览业差距很大,服务业是香港的强项,而广州则相对较弱,展览服务更是需要提高;香港发展会展旅游的经验、所拥有的专业人才以及拓展国际市场的网络和渠道,则恰恰是广州旅游会展所缺乏的。与此同时,相对而言,广州的办展成本较低,市场开拓空间较大。所以cepa的签署和实施,有利于广州会展旅游业与香港会展旅游业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从广州会展旅游的自身发展分析

举办“中国第一展”的广州进出口交易会的广州市,一直被视为南方会展业的代表城市。广州是华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枢纽,也是国内会展旅游发展最早、会展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展览的数量、展览面积、展览规模和影响,都位居全国前列。据不完全统计,在广州地区每年举办各种展览会上百个,其中国际性展览占三分之一。既有“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也有后起之秀的广州博览会、美容美发博览会,广州的会展经济业可以说初具规模。

另一方面,参展企业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了国产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据了解,广州的会展业至今已形成大大小小的专业公司400多家。据统计,2003年秋交会生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参展比例接近四成,由于这些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强,出口成交占了总成交额的二成七,比上届提高六个百分点。名优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新产品成交势头旺盛,其中,家用电器成为第二大类商品,出口成交比重占总成交额一成多,比上届增长两成七,信息及通讯产品成交非常活跃,增长两成二,扩大出口的潜力巨大。日用消费品中新款式、新面料的服装日用及工艺陶瓷等颇受客商欢迎。广交会业内权威人士表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在“非典”的影响下,广交会到会客商人数和成交量还在持续增长,并屡创历史最高记录。以2003年秋交会为例,这次交易会就实现交易额近205亿美元,也说明广交会具有很强的生机和活力,因而对外商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为今后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从广州的城市竞争力分析

会展旅游城市往往位于大都市和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会展是都市旅游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会展旅游融商贸、交通、餐饮、酒店、广告、文化娱乐、信息等产业于一体,关联性强,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要求和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度高。更重要的是,城市可以通过会展的举办宣传自己,树立形象。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一次高规格、影响广泛的会展的举办,可以成为推动整个城市建设、市民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契机。正因为如此,会展旅游已受到众多城市的广泛关注,成为一种共识。

广州具有发展会展旅游雄厚的经济实力。会展旅游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实力是会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03年,广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体呈现“速度快,动力强,结构优,质量好”的特点。全年广州市生产总值达3466.63亿元,比上年增加465.15亿元,增长15%,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为近8年来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经济增速比全国和全省分别快6.5个和1.4个百分点。据统计,广州的各项指标都居于全国前列,综合竞争力指标排名第4,人均收入指标排名第2,市场占有率指标排名第5,就业与综合生产率水平都是排名第7。广州综合竞争力与其他城市相比优势会持续扩大,因此,广州具备着发展会展旅游的雄厚经济实力,经济的繁荣景况也为会展旅游的相关企业注入强心剂。

广州具有发展会展旅游的地理优势

广州位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腹地,是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毗邻香港、澳门,连接东南亚,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自秦汉始迄今两千余年一直繁荣兴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贸易口岸角色。同时,广州华侨众多,对外联系密切,其市场辐射能力近至广东省、华南地区,远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广州这种优越的经济地理环境,是发展会展旅游的有利条件。广交会当年在广州创办,正是缘于这种地域和人文关系的优势。

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也是发展城市会展旅游的一大基本要素。纵观广州,其拥有着中国三大国际航空港之一的白云国际机场和新白云国际机场;其次,广州具备广州港、黄埔港、南沙港、莲花港四大大型港口;再次,广州作为珠三角的中心枢纽,有着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最后,广州亦是华南铁路网络的中心,再说,广州已确定在番禺钟村镇建设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站,这将为广州的铁路运输作出重大的贡献。

同时,广州具备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据统计,广州目前具有1,441家旅游住宿设施(含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等),其中涉外宾馆酒店近200家,星级宾馆、酒店有75家;同时,广州拥有140多家旅行社,其中57家是国际旅行社,这为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接待设施。再者,广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就旅游景点而言,全市就有70多家,其中像广州花卉博览园、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番禺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广州长隆夜间动物世界、花都芙蓉度假村、广州动物园、番禺莲花山旅游区、番禺南沙高尔夫球会等旅游景点也是会展旅客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展馆条件

广州原已有6个展馆,展厅面积共29.4万平方米。现在新建成与使用的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首期投资40亿元人民币,占地4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该中心拥有30万平方米展示场,可容纳国际标准展位10200个,它将能满足大型国际级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型贸易展览、大型国际会议等需要,是目前仅次于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的世界第二大会展中心。

会展旅游的发展前景研究

区域经济与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发展会展旅游

国际上会展业的产业带动度为1:9,即会展场所收入为1,则相关的其他收入为9。会展旅游的举办和发展带动了城市旅游、商务旅游、饭店、餐饮、购物、交通等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展场所每增加1元营业额,就能使周边地区产生4-5元的经济效益。如广州的一年两次的广交会的直接收入和相关收入之比为1:7。广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会展旅游的深入开展。只有各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沟通,才能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才能培养出广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提升国际化大都市的品位,才能扩大就业领域,才能实现广州经济全面提升的经济目标。

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城市是否成为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标准,政府应该重视会展旅游业在广州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政府的名义加入国际会展组织,并以政府的名义举办一系列重要的国际性会展活动,以提高广州会展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会展旅游也宜结合本地的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竞争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民族的东西就是越国际的东西。以城市文化功能的22个影响因素排名,广州在全国排名第三,在华南地区排名第一,但与排名第二的上海相比,综合指数相差近4个点,而且存在基础设施(排名15)和本市文化需求规模(排名13)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加快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广州的文化地位。

依靠科技内涵提升会展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内涵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科技与会展旅游的融合程度与广度都越来越得到增大和提升。会展旅游这一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要想进一步和国际会展业接轨,就必须从现在的“劳动密集型”迈进“科技密集型”产业的行列。

在会展旅游的发展历程中,科技的发展、应用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如上世纪60年代crs(计算机预定系统)和gbs(全球分配系统)的发明及其在服务行业中的应用被认为是一次革命。以广州的会展旅游业为例,科技与会展旅游业的整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完善会展旅游管理系统。主要是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会展旅游行业数据库。其中办公自动化系统、远程行业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是会展旅游主管部门和会展旅游企业的工作重点。

提高会展旅游的场馆设计与设备配套系统。未来的会展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将具有高度的智能性,符合消费者便利性和舒适性要求,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设施和电器设备将大量使用。如会展旅游中的会议设施与设备,会展场馆的消防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会展废弃物的处理系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技术和节水型生态厕所的建设系统等方面都有待通过科技进一步研究与解决。

建立会展旅游网。以广州会展旅游业为例,利用科学技术建立“广州会展旅游网”、“广州会展旅游公众信息网”等网络,集合广州会展旅游的展示系统、政策法规系统、网络营销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等,让世界了解广州、了解广州的会展旅游,这应是广州会展旅游今后十年的发展重点,逐步实现“数字会展旅游计划”。

大力培养会展旅游的专门人才队伍

我国会展旅游业迅猛的发展势头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才的巨大缺口。这势必直接影响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会展旅游业的业内人士都表示他们缺的不是人手,而是高素质的专业会展人才。在人才缺口日益扩大的情况下,会展旅游业的教育培训应该形成正轨,为顺应会展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使会展旅游水平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距离尽快缩短,应该开展各式各样的人才培训项目,如业界人士的论坛、演讲;开设形式多样的会展经理培训课程;还应该有权威的会展管理认证培训机构等等。同时,可以和国际上会展专业开办较成熟的大学联合开办会展旅游培训。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缓解业界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在会展旅游业人才培养中应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国家教育部已把会展列入本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中,在会展旅游业的几大城市中,要大力发展会展教育,第一步培养“复合型”人才,以解决目前会展旅游业人才紧缺的状况,第二步培养“小而专”的国际型会展人才,以适应国际会展旅游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广州市一日游篇10

11月20日至21日,由林树森及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副省长蒙启良率领的我省政府代表团和经贸代表团访问广东,20日在广州举行的“黔穗经贸合作交流会”和21日在深圳举行的“黔深经贸合作交流会”是此次访粤行程的两个“重头戏”。

两个交流会收获丰硕,黔穗、黔深共签署了43个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达787亿元,其中,合同金额达到417亿元。

事实上,自今年6月起,此一轮我省与穗、深的经贸合作活动就已经启动,半年来,已签署合作项目611个,涵盖农业、能源、循环经济、旅游、物流、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标志着黔粤合作正大步迈向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战略层面。

贵广“双高速”,

给三地经贸合作带来更多机遇

据了解,即将修建的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以及厦蓉高速公路(贵广段)备受穗、深两地市民瞩目。“双高速”建成以后,能使珠三角地区与贵州在公路、铁路时距上完全实现“朝发夕至”,对加快贵州发展以及促进整个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不仅可以全面提升西南至华南地区运输能力,也将进一步加大贵州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和共赢。

林树森在两个经贸合作交流会上说:“交通基础设施是产业转移的动脉,唯有运输成本降下来,企业才会考虑产业转移。贵州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是一片欠开发的地区。两条快速通道建成以后,贵州与珠江三角洲将会有更多的合作机遇。目前看来,贵州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牛、羊、蔬菜、中药材等农产品品质高,随着运输时间的缩短,珠江三角洲的民众将可以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享受到这些产品。”

两条快速通道的建设成为当地媒体追问和关注的焦点。林树森介绍说,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这两条快速通道全程均为800多公里,建成以后,从贵阳到广州,坐火车只需要4个小时,开货柜车只需要8个小时。目前,这两条快速通道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有望在年底开工。

“你们想一想,快速铁路开通后,如果广东人乃至香港人可以在夏天去贵州住几天、甚至一两个月,将是多么便捷的事。”他再次形象地举例。

省长力荐投资重点,

吸引粤商到黔发展

在经贸合作交流会现场,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多次呼吁“广东人到贵州买房”,并表示“非常欢迎大家到贵州来投资房地产”。

他强调,从地域面积来看,贵州和广东差不多大,但人数却足足少了一半,可见这块尚待开垦的福地一定能够给企业家们带来无限商机。加快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贵州各族人民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发挥包括广东企业家在内的各种积极因素。省长林树森向与会来宾力荐到黔投资的四大重点。

首先,贵州正处于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包括房地产业在内的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有着广阔的投资前景,广东优秀企业的进驻也能为贵州带来先进的城市开发理念。

其次,广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向贵州逐渐转移,在黔建立劳动力培训和输出基地。今年8月23日,《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的颁布实施,使得相当一部分产业和产品层次较为低端的广东企业在利薄的困境下步履维艰,面临着产业转移的压力。与贵州的合作,可使这些企业在劳动力培训等方面的成本大大降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相当强的吸引力。

第三,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到贵州旅游的广东游客正在不断增加。贵州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广东旅游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开拓珠江三角洲客源市场,共同把贵州打造成为珠江三角洲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欢迎广东企业到贵州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发展宾馆、餐饮等与旅游配套的服务业,共同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贵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第四,贵州生态保存良好,农产品品质高,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已经有不少人到贵州建立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把种出来的产品运到珠江三角洲销售。欢迎更多的广东企业到贵州发展草地畜牧业、家禽养殖业和蔬菜、茶叶、中药材、花卉等方面的生态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一起把贵州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广东积极回应,

愿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只要是贵州需要广州办的事,我们一定当作自己的事情真心实意去办,并脚踏实地办好。”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市委书记朱小丹在发言中对贵州方面作了热情的回应。

朱小丹说,两地经贸合作交流会为推动两地的合作交流注入了新的动力。两地合作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也希望贵州一如既往给广州更多的支持。只要两地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真情合作,就一定能使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电力、能源工业是我省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全省可开发水能资源1600多万千瓦,煤炭保有储量近500亿吨、远景储量有2400多亿吨,以这些资源为依托,贵州已成为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重点省份,成为泛珠三角地区最坚实的“能源库“。

对于黔粤两地高契合度的资源互补性,林树森表示,“广东省每用10度西电,就有将近4度来自贵州。”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一定要本着生态与能源资源开发并重的特点进行规划。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贵州将在“十五”基础上向广东增加送电400万千瓦、向周边省区市增加送电100万千瓦,到2010年外送电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将有力支持广东和周边省区市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