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8:16:30

厌学范文篇1

[关键词]厌学情绪教育家庭社会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学生厌学比例不断上升,厌学情绪绝非个别,在一些学校相当普遍。正确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认真思考,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和杜绝这种现象,由厌学变为好学,应是当前教育界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不管是初中生、高中生还是中职生与高职生厌学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因素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管教,周边环境影响,不明是非,乱交朋友造成厌学现象。当今社会一些家庭不稳定,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重新组合的家庭增多,这些家庭对子女教育问题处理不当,失去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加之一些父母本身不注意言传身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由于物价上涨等原因,致使教育费用增加。加之有些学校收费项目过多,标准过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这样使学生压力过大,又难以达到,家庭经济又特别困难,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客观因素。

3.当今的学生中,几乎是独生子女一统天下。他们生活环境的优越是无与伦比的。首先是物质生活的优越,在物质生活优越的同时,他们享受到了祖辈父辈的百般呵护。他们从出生起,就俨然成为本家庭的小皇帝,从小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呼风唤雨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学生,首先是身体素质的低劣和生活能力的欠缺。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他们往往因学习的一点小小困难而丧失信心,产生颓废情绪而导致厌学心理。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过分溺爱和隔代教育的负效应,又加剧了这种现象的蔓延。所以现在很多人一直心存疑虑,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孩子却越来越难教,原因就在这里。

二、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中出现的局部问题,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社会分配不公,脑力劳动严重贬值的现象,使有些学生认为读书“没有出息”,“划不来”。故而产生厌学心理。其次,一些不良场所,如不健康网吧、营业性舞厅的诱惑和吸引。再次,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教育资源尚不丰富,目前还不能保证中学毕业生人人都能升学,大学毕业生人人都能找到工作。这样,势必有一部分初、高中甚至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或没有工作,致使一部分学生感到前途渺茫,丧失信心,不愿意学习,也是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

厌学范文篇2

关键词:厌学心理动力病态人格

一、厌学的表现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态度、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其主要表现有: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敷衍了事。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并对此感到痛苦、紧张、焦躁。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有的干脆弃学出走。

二、厌学与学生的人格品质密切相关

厌学现象多发于12~18岁处于中学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越来越接近成年人,他们的自主意识迅速增强,逐渐从对权威(父母和老师)的恐惧和顺从中脱离出来。如果说小学阶段厌倦学习还不敢从行为态度上有所表达,进入青春期的他们已经不愿再掩饰自己的态度了。因此其人格所固有的特性,在这个时期得到前所未有的表达。

其实,学习知识本身是符合人性需求的一种愿望,是满足个体求知欲的自然过程。这种单纯满足个体需求的过程是很难遭到反感和对抗的。学生真正厌倦的是与学习相关的各种因素,如:规定的学习进度和难度要求,作业和考试要求,升学压力,学校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压力等。尤其是从小学到中学,学习难度明显增加,还要直接面对中考和高考的升学压力。当学习过程需要面对这种种压力和困难时,学习就成了一种考验,一种对青少年固有人格品质的考验。外在压力永远存在,它只有通过人格结构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不同的人格状态,对外在压力的解读和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在同样的外在压力下,有的学生厌学,而有的学生乐学的原因。

人格品质是指一个人稳定而持久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方式、情感反应模式以及意志品质等。它是一个人先天气质和后天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文献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了一些与厌学相关的人格品质,如敏感、不安全感、抑郁、焦虑、稚气、人际紧张、情绪紊乱等。通过对这些品质进行心理动力学的分析,发现个体人格品质的形成与其心理需求及其对待这种需求的态度密切相关。不同的需求以及对待需求的态度,形成个体独特的一套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我们把它称为人格结构。人格结构的外显表达呈现出各种人格品质,它决定着个体应对现实的方式。

本文结合病态人格的心理需求及个体对待需求的态度,将厌学原因分为:安全缺乏型厌学、尊严维护型厌学、情感依赖型厌学和意志缺乏型厌学。这种划分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如果个体对待这些需求的态度具有神经质的特性,强迫性地固着在一种需求上,个体就会因此表现出关于这种需求的焦虑,形成病态人格。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她的《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对此做了细致的阐述,本文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动力学理论来划分产生厌学的病态人格。

三、厌学的病态人格

1.安全缺乏型厌学

安全缺乏型厌学者的学习动力是对安全感的神经质追求。这类学生对自己的生存能力非常缺乏自信,对未来充满了焦虑。他们经常把自己的学业成绩和其他能力与他人相比较,一旦发现有不足之处就会非常自责和恐慌。也就是说他们必须感到自己是完美无缺的,才能对自己的生存能力有信心,否则就会担心、焦虑。即使学业成绩名列前茅,也无法看到自己的优势。无休止的自我否认和绝望感最终使他们放弃学业。

这类学生的人格特点是有很强的生存不安全感,这可能与他们的敏感气质和家庭教育相关,在对这类学生的访谈调查中发现,他们的父母也是容易焦虑担忧的人,父母的不安全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的学业也变成了对不安全的防御。既然是防御,当然也就会恐惧失败,一旦焦虑太重便会导致对未来产生绝望,就会放弃用于防御的学业。

2.尊严维护型厌学

尊严维护型厌学者的学习动力是对自尊感的维护。尊严感是一个人体验自我价值的重要感受。尊严感由两种渠道提供:自尊和他尊。自尊是指一个人自己肯定自己的能力。他尊是指通过他人的肯定来获得价值感。这类学生由于缺乏无条件肯定自己的能力,于是就会过分依赖他人的肯定来获得尊严感,所以非常在意学习成绩,试图通过分数来获得别人的好评,以维护自我的尊严。同时,在人际关系上也非常敏感,很容易因为老师、同学的态度、言语而受伤,经常体验到被误解、羞辱感等。他们要么因为人际矛盾不愿去学校,要么因为无法考到理想的成绩而拒绝学习、考试,以此来躲避尊严受伤的感觉。在对厌学中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平时成绩不错的高三学生会因为害怕自己考不好而装病逃避高考。然后用“别人会觉得如果我参加考试,一定也不会比别人差”的想法来安慰自己。这类学生的人格特点是太在乎别人的评价,这主要与家庭和学校教育相关。在对该类学生的访谈中发现,他们的家长对孩子容易做负面评价,经常关注孩子的弱点、缺点,贬低孩子,即使肯定也是有条件的。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也就内化了家长的方式,缺乏无条件肯定自我的能力,自尊感低,只能依赖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才能体验价值感,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固定在对理想化自我的追求上,所以一旦觉得学业无法达到内心的目标,就会选择放弃。

3.情感依赖型厌学

情感依赖型厌学者到学校学习的动力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喜爱,获得与他人的亲密感。这类学生最大的缺点是无法承受孤立,恐惧被抛弃。无论他们的成绩多么优异,一旦在人际关系中感觉自己不被理解、重视、关爱等,就会影响到学习情绪。因为他们觉得失去陪伴、关爱的日子是无法度过的,就像天堂到地狱,其他东西都会变得毫无意义,当然也包括学业。在学校的咨询个案中,因为无法承受孤独感而辍学的屡见不鲜,有的是因为离家太远,无法忍受与父母分离;有的是无法接受与以前好朋友分开而不愿去现在的学校;还有的是与同学难以相处而纠结痛苦,不愿再学了。这类孩子很难有自我的远大理想,他们过度关注和依赖与他人的关系。从自我存在的角度来说,他们只在关系中体验自我的存在,而缺乏独立的自我存在感。这类学生在情感上的依赖性如此强烈,与家庭教育方式不无关系。过度保护和漠不关心的家庭氛围都可能导致孩子的情感依赖。如果父母过度保护,孩子会因为缺乏自主能力的锻炼,对自己缺乏信心而只能生活在依赖他人的情感模式中。而漠不关心的家庭,孩子又会因为缺失关爱,而变得对亲密感十分饥渴。他们一旦在学校里找不到可以依赖的亲密关系,就会痛苦不堪,完全无心学习。这类学生发生早恋的可能性也很大,如果一旦早恋,就会把注意力都放在恋爱上,对学业漠不关心。

4.意志缺乏型厌学

意志缺乏型厌学者追求自由轻松的生活。这是一种退行的动力,是通过想象来构筑一种婴儿般的无所不能感,这种感觉的维持,就需要逃避现实的挑战。因此,他们会无意识降低自己各种成长需求,表现为对什么事都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凡是需要付出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事都会被他们厌弃。学习这件需要吃苦才能完成的任务自然就成了他们厌恶的对象。这类学生的家庭教育一般都十分溺爱,家长以孩子为中心,处处迁就,使孩子始终处于虚假的自我全能状态,他们只动口不动手的行为模式,铸就了懒惰的个性品质。他们永远都不想从自由自在、轻松愉快的童话中醒来,虽然他们也有关于未来的许多幻想,但却无法真正付诸行动,因为任何任务都会被视为不愿承受的压力,现在是学习,将来就是工作,只要是需要劳心劳力的,都必然会成为他们的逃避对象。

孩子厌学,很可能是一种或几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需要找到其厌学的根本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培养。人格品质往往跟成长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教养者需要在探索孩子厌学原因的基础上,反省自己的教养方式,在重塑孩子健康人格的道路上下功夫。因为这些人格因素的存在,现在表现为逃避学习,以后就可能表现为逃避工作、逃避生活的各种责任,出现人际障碍、情感障碍,以及各种神经症等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厌学只是这些病态人格在青春期的表现。如果能够通过厌学问题,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人格问题,有针对性地改变教育策略,培养孩子真正的安全感、自尊感、自主能力和意志品质,不仅能帮助孩子解决现在的厌学问题,而且还能使孩子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新颖、花蓉.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与展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厌学范文篇3

1.1对学习没兴趣没信心,觉得自已就是读不好书,甚至认为读书太辛苦而不想读。

1.2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学习,不少人上课时讲小话、做小动作、有的干脆上课睡觉,老师批评,不接受,不悔改,甚至与老师对着干。若遇到严厉的老师,他们就坐着发呆,无所事事。

1.3课余时间都用来打扑克、下棋、聊天、乱交朋友,乱谈恋爱、玩电子游戏,他们讲吃穿、图享受、懒劳动,通宵上网、“混日子”。极少数学生还打架斗殴甚至偷抢勒索,参与黄赌毒等而走上犯罪道路。

1.4一有机会就逃学,晚自习停电喊万岁;不认真完成作业,有的干脆不交作业;对成绩好差无所谓,一学期多科成绩不及格。

2.中专生厌学的原因

2.1家庭环境因素;在众多厌学的中专生中,家庭因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2.1.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从小家庭管教不当,或父母疏于管教;或家长溺爱和过分迁就,子女在学习当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轻言放弃;或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很高,却不管子女爱好什么,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子女;或教育方式粗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学校变得固执而自卑,对学习漠视。

2.1.2当今社会一些家庭不稳定,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重新组合的家庭增多,这些家庭对子女教育问题处理不当,失去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孩子无心学习。

2.1.3家长错误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孩子只有上重点高中、考上大学才有出息。上中专学校无非就是“混一张文凭”,将来能“有碗饭吃”就行,从而对子女在学习上、思想上的好差不管不问,造成家庭教育乏力,甚至与学校教育相抵消的现象。还有少数家长根本管不住孩子,对子女的前程丧失了信心,把孩子被当作“包袱”甩到学校,让学校“代管”。他们对孩子学不学知识无所谓,只要求孩子“不学坏”就万事大吉。

2.2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造成现在中专生厌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每年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社会的需求并没有相应的增长,使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我国就业体制由过去的国家统一分配,变成了现在的自谋职业,又增加了中专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党政机关某些不正之风的影响,如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拉关系、走后门等。不少单位招工、招干,重人情而轻人品,看文凭而不看水平。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严重挫伤了中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有升学压力,初中时整天忙于学习,疲于考试,有的学生因此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有一种“学够了”的感觉,一提学习就头疼。考上中专以后,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觉得没有升学压力了,该玩玩了,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拿到毕业证就行,“60分万岁、61分浪费”。

2.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没有适应形势的变化。“大学扩招,中专难招”,为了生存,中专招生门槛不断降低,生源质量严重下降,我们的学生文化基础差,“问题学生”多,部分学生进校并非出于自愿。办学规模盲目扩大,师资力量和学生管理水平没有完全跟上来,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力度和创新。课堂教学未能调动学生兴趣,部分老师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创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与手段落后,备课不认真,上课时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巡着老一套教学模式走,不顾及课堂气氛和学生的领会,教与学不能得到有机的统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3.针对中专生厌学应采取的对策

纠正和克服中专生的厌学现象,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涉及面很多。在此,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践,主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几点对策与大家探讨。

3.1改进和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校领导、学生工作者、班主任要多找厌学学生个别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使其真正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同时,还要发动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学生会和班干部的作用,鼓励他们主动做好厌学同学的工作,在思想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辅导和帮助他们。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工具,如广播、黑板报、墙报等形式,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特别是要大力表彰和树立由后进生变先进的典型。班主任还应该及时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建议学校重视心理疏导工作,设立心理疏导机构,组织教师们学一些心理疏导的知识和技术。思想教育结合必要的心理疏导效果会更好。

3.2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1学校教务部门在新生入学时,应组织一次文化考试,以考试的成绩作为编班的依据。对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加强他们的文化课补习,而不应匆忙就让他们接触专业课;也不应把他们编入文化课基础较好的班,以免他们跟不上课。要给他们一定的观察期,并在观察期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2.2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

3.2.3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3.3从严治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3.1要对那些严重扰乱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道德败坏而又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坚决清退。

3.3.2积极改善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尽可能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3.3.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使厌学的学生在良好的环境熏陶和感染下,能逐步走上恋学、勤学的阶梯。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思想上进,品行端正,为人师表,以学生利益为己任。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函授或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学科带头人,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应定期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活动,充实他们的实践知识,锻炼其动手能力。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奖励创新开发,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3.5加强就业指导,积极拓展就业渠道。

“毕业生就业是学校招生的指挥棒”,“是学校办学的晴雨表”。为此,学校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3.5.1加强就业指导,学校要设立就业指导办公室,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形势,让学生明白,目前市场中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所学的专业中应加强学习哪些知识、锻炼哪些能力,这样才能在择业中发挥自己的实力和优势。

3.5.2学校应与政府的计划、人事、主管部门搞好沟通,与社会职业中介部门或人才、劳务市场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保持联系,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和劳务需求的信息。争取与用人单位提前预定用人计划,缓解就业压力。

3.5.3要教育学生打破“铁饭碗”的旧观念,积极鼓励和推荐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民营企业去工作。

3.5.4教育学生牢固地打下就业的基础知识,自己创天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要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打开了,用人单位满意了,就可以建立长期的用人关系,在校的学生就能够安心学习了。同时,学校还可采取请就业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或请有关专家来校作形势报告等,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总之,对于中专生厌学的问题,只要我们找准病根,对症下药,一定能药到病除,乐学、好学就会成为学生的主流意识,中专学校就能更好地继续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孩子厌学怎么办》卓雅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中专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对策》田尊盛编著

厌学范文篇4

关键词:激发厌学体育行为积极性

厌学体育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是指对体育活动的一种消极怠工行为。

许多资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好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也应看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中,的确存在着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体育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栏教学中,素质好、跨栏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跨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跨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跨栏技术好的同学提高栏架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栏架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三、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改革教材内容

目前,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作些简单的调整。从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大学阶段,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一种综合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而讲求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大学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用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各高校在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同时,可根据各自的实际和专业,在体育项目的配置上,作些灵活而有效的安排。就我校而言,作为一所林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林业工作,免不了要翻山越岭。因此,可多安排些越野跑、登山等内容;再则,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体育项目进入社交场合,如门球、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壁球、飞标等,都是目前在社交场合中常见的体育项目,学生不仅兴趣比较高,而且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也不无禅益。

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末见乐处,必不我学”。可见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怠倦厌学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教学中,语言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课堂实际,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就容易出现生活活泼的局面。另外可根据大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可采用竞赛性、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在加速跑练习中,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办法,学生就会兴趣寡淡。如果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再如中长跑教学,采用变换队形跑,不同形式的接力朗、追逐跑、赶超跑、分组对抗赛等,也能使学生兴趣增强,情绪高涨。总之,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有强的吸引力。

五、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改变大学生厌学体育的重要手段。从目前各高校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而对课外活动是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组织,形成单调划一。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累赘,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因此,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可以完成体育课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体育的能力和兴趣。三是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四是开办体育俱乐部和成立单项体育协会,由协会牵头,经常地组织一些比赛,不仅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厌学范文篇5

根据多年的农村初中教学工作实践体验和对不同学生的调查研究,厌学心理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但又可从外因和内因两大方面来探索思考。

厌学心理形成的外因

1、在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中,社会环境和社会消极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容忽视。我校处于比较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农村,却没有农村的纯净环境,处于这个发展中城市开放的前沿地带,街头林立的网吧招牌、众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对整天埋头读书的学生是一种诱惑,再加上社会大环境中,“经商潮”和“拜金主义”,就业难,社会分配不公,“新的读书无用论”等观念,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和不正当的思想言论影响下,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2、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的道德品质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前苏联的B.尤斯季茨基认为,导致一些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既不是居住环境,也不是同伴,而是家庭。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过于迫切,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有前途,于是在学习上要求自己的子女能够考出好成绩。一旦考不好,就不分青红皂白,批评打骂,这就无疑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因而孩子不堪重压,厌学的情绪随之产生,甚至离家出走。

3、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重,轻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仍然有广阔的市场。应试教育,片面抓智育,少数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满堂灌”法、“题海战”法、严厉惩罚等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心理的形成。

厌学心理形成的内因

青少年时期是人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蕴涵着无限发展生机的阶段,但同时又是人生的“暴风雨时期”,西方学者提出的“危险期”指的就是这一阶段。

首先,这一阶段的学生渴求知识,但识别能力差,部分学生的不良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都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自我认识偏差,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再次,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等,都会对学习厌学心理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对中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厌学心理普遍存在。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要想克服厌学情绪,必须对学生厌学做出正确的心理诊断和深入剖析,从而对学生采取正确的对策。

纠正并克服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初探。

针对学生的厌学心理,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及时给予关注。

(1)作为家长,一方面要调整孩子的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另一方面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其心理需要,经常以乐观的态度和孩子讨论近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强双方思想感情沟通,

(3)作为教师,在纠正并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中可尝试采取以下对策:

①教导青少年学生纠正心理偏差,树立自信心。凡事都要有一个必胜的信念,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对事态的发展要抱着一种乐观的态度。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

②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上,永远都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挫折和失败必然会发生,重要的是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的问题。只要我们对挫折和失败有一颗平常的心,就不会在感情上产生很大的波动以至产生厌学心理。

③调整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教育工作者也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学,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要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不要让“台上你讲,台下讲他”的情况发生。

(4)对于厌学心理的调整,学生自身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①尝试积极的心理暗示。不少厌学的学生往往存在在这样的想法:“我就是不行”、“我天生笨”、“我不是学习的料”……在这样的想法左右之下,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对自身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容易形成厌学心理。因此,有类似想法的学生应尝试多采用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多用类似“我能行”之类的积极的话语鼓励自己,会发现自己的心理偏差有所改善。

②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有句谚语说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部分学生行为习惯不良,自控能力差,如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打盹、精力不集中,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根据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人有八种智能,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智能特征,成功者主要是科学的运用了自身的智能优势,发挥了其个性特长。而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特长,把自身的优势特长看作是缺点而消极低沉,认为自己什么也不如别人,使自己的个性特长被压抑。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这部分学生的缺点盖住了自身的优点,因此每个人都应该逐渐地改正自身不良行为习惯,争取让优点和闪光点该过自身的缺点,体会成功的快乐。

③积极主动的找老师交流。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由于自卑心理,遇到心理问题或者学习上的困难,不原跟老师交流,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倾诉往往是从不良心理中解脱的最佳方式,而老师将是学生倾诉的最佳对象,出现厌学情绪学生要多跟老师交流沟通,这有助于自己健康成长和学习进步!

厌学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心理;家庭;学校;原因;对策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的表现,是由不想学习到不喜欢学习,甚至发展成为学习对学习的厌倦、厌恶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它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未来成长危害的问题。俗话说“爱学是万善之源,厌学是万恶之源”,厌学现象理应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厌学的定义及表现

厌学症是指以学习为阴性刺激物的神经症,即讨厌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主要表现为畏惧老师,上课易走神、不喜欢讨论学习问题,作业拖拉,敷衍了事,或者不能及时完成,作业错误率上升,怕考试,甚至无故缺考,出现逃学行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有厌烦感等不愉快体验,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尽管面对各种纪律的约束,仍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活动。

二、学生厌学心理的四阶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厌学心理的形成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焦虑阶段。是厌学心理的起始阶段,表现其对学习产生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不良心境,但这时对学习还是有信心的,有向上的动力。

(二)怀疑阶段。是厌学心理的第二阶段。有的学生经过屡次考试失利,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但这时还未对学习完全丧失自信心。

(三)恐惧阶段。是厌学心理的进一步发展阶段。由于在学习上碰到了困难,产生了障碍。这时,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真正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自卑阶段。是厌学心理的产生阶段。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差产生自卑的心理,自暴自弃,厌学心理也就潜生暗长起来。

三、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分析

那么造成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有哪些呢?笔者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四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等在孩子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影响着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目的。

1、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

独生子女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多,由于物质条件十分丰裕,致使独生子女在家养成所谓的“公主病”。父辈的物质给予,祖辈的精神关爱使小学生在家没有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造成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的恶性学习心理。家庭关爱严重者甚至采取“放任自流”的方法,认为家庭完全能够给予子女一个富裕生活,对学习不重视。或者认为当今遍地大学生,以后出钱上大学、凭关系找工作就行,没有一个完整的家教理念。但孩子必竟是孩子,他需要大人的引导和扶持,父母的过分溺爱,放任不管,再加上一些错误的观念,就会造成孩子的学习一日不如一日,最终导致厌学。

2、家长给予的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当家长的心愿。可是每一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同德,过高反而会适得其反。而大多数家长深深明白未来社会将是激烈的人才竞争社会,没有优秀的分数就没有考好大学的条件,没有考好大学的条件就没有一个高薪稳定的工作,没有高薪稳定的工作就会影响终身,所以十分看重孩子的分数高低,重视学业成绩。但这样的要求往往导致孩子出现焦虑、苦恼、抑郁、烦躁等心理问题,造成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失败,渐渐的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从而造成了厌学的严重后果。

3、家庭关系不和谐

父母及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基准,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是家长的最高境界。假如孩子长期处在一个充满战争硝烟的家庭和一个冷如冰窖的家庭,使他们整天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使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那么孩子们就会转移到他们认为能平衡心理的地方。(如:游戏、跳舞、上网)那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如何能让孩子静下心来学习呢?厌学情绪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而这个主要因素又分为几个次要因素,如:教师因素、作业因素、同学因素。

1、教师的“唯分论”

尽管素质教育早已提倡多年,但分数的“指挥棒”还是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片面地追求分数,一味地追求优秀率和升学率,只重视学生成绩好坏,而不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在教育手段上还存在着应试教育中的“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走进“唯分论”误区。而在教师师德方面,还存在着多学生的差异化对待。分高是好学生,对待上好言好语;分低时差学生,对待上过度使用过激话语,苛刻的言行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更不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及时辅导、诚信鼓励,认为辅导了也没什么作用。久而久之,学生成绩的差异化会越来越大,优生一直是那几个,差生却越来越多。这种没有“爱”的教育怎么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作用呢?笔者个人还认为,学生对这种教师态度的反感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师”(针对授课教师)心理,从而导致对这门课的厌学情绪。

2、作业的“题海论”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教育界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减轻学生负担,但对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在实际中却从未根本解决过这个问题。而现在的教师“考核”制度也给教师带来了压力,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某种主观原因的限制形成了一种危机感,空前的危机感使得这些教师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提高升学率上,而升学率是靠学生成绩来判定,而优异的成绩就必须实行“题海战术”,致使教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

3、同学的“孤立论”

大多数家长都要求孩子要尽量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处在一起,以带动孩子的学习动力。但在怎么也存在这优差生之分,这就导致了优生不屑和差生处在一起,差生不愿意和优生处在一起,形成班级两大阵营。虽然差生也很想把成绩提高起来,但由于其他方面原因(如上文中的家庭因素、教师因素)没有得到及时帮助,而这些厌学的学生往往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叛逆、消极甚至有些恶劣的行为。这些行为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极大反感,于是,开始孤立他们,冷落他们,不把他们当作集体的一员,不给予帮助,不跟他们交往。这种态度深深地伤害了厌学学生,挫伤了厌学学生的自尊,使他们陷于消极沉沦的状态。

(三)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学习厌学除上文中两方面因素外,还有这自身因素,具体表现在学习能力不足、无明确的学习计划和无自我约束能力。

1、学习能力不足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并非是真的厌学,也不是懒惰、智力低下,而是存在着学习方面存在的严重落后,影响了学习的成效,具体来说就是学习能力不足。许多学生花费大量精力来做练习,却事与愿违,成绩总得不到提高。

2、无明确的学习计划

多数学生存在着对学习的“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学习状态,没有一个科学性的学习计划,不会对科类进行统筹安排,学习起来顾此失彼,对知识死记硬背,对课程内容不会抓住重点、难点,不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无自我约束能力

也有学生学习时注意力恍惚,上课时精神不能集中,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没有一个对学习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形成学习拖拉,无记性等特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不了学习的兴趣,成绩逐渐下滑,最终产生“厌学”现象。

综合所述,造成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并非是学习内容本身,而是家庭、学校和自身原因使学生迷失学习方向,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厌学”现象。

四、解决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几点对策

针对以上学生厌学原因,家庭、学校该如何帮助学生摆脱厌学的困扰,摒弃对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利因素,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一)家庭方面

对于厌学的学生,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对其增加学习的压力,而是要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能力。家长要戒急、戒惩、戒弃。家长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态,以鼓励为主告诉孩子在遇到挫折或成效不大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轻言放弃。

1、正“上梁”扶“下梁”

家境优越的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拿出家长的职责,不要因为家境优越而对孩子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告诉孩子未来社会的竞争艰辛,要让孩子要具备独立生存的本事;及时地对孩子学习态度进行改正,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2、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厌学,不要过分着急和焦虑,这样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用处,不要按家长的意志来强制孩子对成绩分数的要求,相信他们会有让家长骄傲的时刻,在成绩优异时给予表扬,在成绩下滑时给予安慰。家长能做的就是营造宽松温暖的学习氛围,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3、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一个有着温馨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容易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他们有着乐观的进取心,在思维方面也表现出灵活多变、善于提问发言;而一个昏暗的家庭的孩子在性格上就容易产生自闭的心态,在学习方面表现为木讷、呆板。所以,家庭的温暖是学生学习心态的一个重要基石。

(二)学校方面

学校要加强各项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师资力量管理。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模式和师资力量,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巧用各种媒体,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快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教师的“无差别对待”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在很长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面,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如果你牢固地掌握了它,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不能以分数来判定学生的优差。作为教师来讲,不能存在以“分”待人的思想,成绩优异的学生固然喜欢,但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要给予及时辅导。不要把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强加到学生身上。

2、作业的“针对练习”

大量的题海战术并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使学生思维变的迟钝,面对习题时产生厌烦心理,使学生身心疲惫。做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近期的表现,适当地出一些针对性习题,不仅可以锻炼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还能使学生产生有见解性地解题方法。

3、同学间学习的“互帮互助”

小学生对同学友谊十分重视,朋友间友谊属于“纯洁型”。在班集体中,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不仅有利于缩短成绩的差异化,还能使班集体产生和睦的氛围。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关爱每一位同学,在待人方面平等待人;在学习上,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及时辅导,充分挖掘厌学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努力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样,才能使班级学习成绩整体性提高。

(三)学生自身方面

小学生加强自身学习锻炼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为实现目标制定具体计划,用短期计划为实现目标作支柱,要明白没有目标的学习是无目的的漫步。

2、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在自我控制方面可以采取“座右铭”的方法,在规列出自身学习上不好的缺点,在自己不能约束自己学习时多看看民谚警句,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3、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生命的永动机,捅有良好的心态就会从正面看待挫折与成功,不会因一时的胜利而骄傲,更不会因一时失败而气馁。

五、结论

以上是对引发小学生厌学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所作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之所以厌学,往往不是哪—个因素在单一地起作用,而是这些因素互为变量,互为因果,交合作用的结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是人生阶段学习阶段最强的人,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时间;需要等待;更需要学校、家庭的关爱呵护。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厌学,我们应全面考虑、分析诸多因素而加以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游小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浙江教育出版社

厌学范文篇7

【关键词】厌学;原因;对策

初中学生正是渴望学习新知识、对一切充满了好奇的年龄,只要认真学习,就能获得无穷的乐趣,在学习中可以攻克难题、获得真理,从而体验到满足和喜悦。但初中学生中却有少数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这一问题时刻困扰着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学生厌学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生厌学的种种表现

初中学生厌学心理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缺乏学习动因,兴趣不高。

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乏味,学习被动。对学习任务只是穷于应付,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一种活受罪。在动机上表现为直接动机,只求初中能毕业,或只考技校、职高,早日参加工作,缺乏有作为、有理想而刻苦学习的长远动机。

2.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没有信心。

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加上外界压力,如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们的耻笑等,使之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一谈起学习就心烦意乱、苦闷、焦躁、头痛,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

3.胸无大志,只顾眼前利益。

个别学生由于家庭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只贪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他们错误的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有了钱就吃、穿、玩,对于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考虑很少。

4.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依赖性过强。

个别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有过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依赖老师,一旦失去辅导成绩一落千丈,一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迭,整天没精打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二、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导致厌学心理产生的内在原因。

厌学学生中一部分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其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理解力、创造能力都很一般,反应迟钝,记忆速度慢,对待问题不能举一反三。特别是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科门类增多,学习内容加深,学习适应不良的现象尤为突出,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原因。

2.不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外在原因。

(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产生厌学心里的重要原因。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重视孩子的分数,而不顾孩子实际智力水平和心理特点,仿照体育训练中大运动量的做法,让孩子弹钢琴、练书法、画画、上外语、数学辅导班,做大量课外题,搞得孩子身心整天处于疲劳状态,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遂产生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2)家庭教育滞后是学生产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家长每天上班忙于工作,回家又要忙于家务,很少抽空过问并辅导孩子的学习,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有的对学生娇生惯养,让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生活,孩子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

(3)课堂效率不高是产生厌学的又一因素。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课堂效率低下,上课满堂灌,课后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使学生无暇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从而出现厌学心理。

三、解决学生厌学的对策

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来纠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公务员之家

1.为学生提供成功的舞台,增强前进的动力。

信心是前进的源泉。在学习上,气可鼓而不可泄,要注重赏识教育。厌学者的显著特点是丧失了信心,若老师适当地降低学习要求,创设情境,让学生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其克服自卑,定能纠正厌学情绪。

2.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被激发,学习就会对某些对象给予优先的注意,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将学习目的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可通过召开故事会介绍一些名人奋发读书的故事,召开“美好的愿望”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刻苦学习。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如开展智力竞赛、演讲比赛,组织学科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生活实践活动,调整学生价值取向,热爱科学知识。

3.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中学教师要摒弃过去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因此,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言准确、生动、简洁、形象、幽默,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兴奋起来,注意力集中。老师还要经常使用幻灯、投影、实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减少笔记和作业负担,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如学生偶尔答出一道题,提出一种见解,老师都应有意识的表扬,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自信心。

厌学范文篇8

【关键词】厌学;儿童;心理学;成因;干预措施

据不完全的统计,在现在的中小学中,厌学、打架、打架、逃课的行为占据了百分之四十六,厌学的儿童也是不断地增加,呈现着上升的趋势。这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祖国儿童的发展,也关系着教育事业的进步,因此,在我们教师手中,一定要不断地研究儿童的厌学心理的成因,因为我们只有知道前因后果,才能更加有效的对症下药,并且利用一些干预的措施进行相应的干预,让儿童们能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的摆脱厌学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能力,促进学习的施展和发挥。

1 厌学儿童的成因

厌学儿童在心理方面产生厌学的情绪,成因是比较复杂的,有内部成因,也有外部成因。在此,我们分开叙述,着重了解儿童厌学的心理成因。1.1外部成因1.1.1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 在儿童的厌学情绪产生的背后,一定有相应的成因,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也是比较明显的一点。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的儿童的家长都远离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儿童们很少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也得不到家长的方向性的指导,性格孤僻,不爱交流,同时没有安全感,遇到问题不敢直面解决,心理退缩。1.1.2学校的教育内容枯燥 只有有趣的内容才能充分的吸引儿童们的注意力,面对现在学校教师的现状,很多的教师都不能正视自己的教学现状,没有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充斥到我们的教学中,儿童们会因此丧失学习的兴趣,进而产生厌学的现象。1.1.3社会唯利是图心理的影响 现在的儿童在接触社会方面较以前更多,在我们的儿童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有外界的因素进行影响,例如夸大金钱万能的理论,让儿童们减少对学习的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也淡化了,因此,儿童们的厌学情绪会越来越普遍。1.2内部(心理)成因。1.2.1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儿童就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儿童就不知道怎样去学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会产生盲目性,或遇到重重阻力,导致信心较低,慢慢产生逃避的想法。1.2.2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 有些老师心目中的好儿童,也会因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而产生厌学心理。他们自视清高,自尊心强,往往不能承受失败的教训或老师批评,如果在学习上遭受挫折,或者受到某位老师的批评,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萎靡不振,减少对学习的积极性。1.2.3性格和智力因素。 很多的儿童性格内向,不爱与他人交流,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难以将自己的心里话和自认为比较难的地方进行表述,囫囵吞枣的进行学习往往会导致学习成绩的倒退,最终产生厌学情绪;智力差异是每一个人都多多少少存在的,智力上的不足也会导致儿童厌学,最终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

2 厌学儿童的心理干预措施研究

2.1监护人方面的干预措施。 在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上,监护人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我们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是比较辛苦的,因为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儿童不断的接受外界的压力,并且承受着以往的儿童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如果在这个阶段学龄前的儿童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那么就能深刻体会到“勤奋”所带来的价值感,从而保持并发展这一习惯,成为今后的心理第一反应;反之,将感受到强烈的“自卑”感,形成长久影响性格的自我脆弱、退缩、和胆怯的性格,对儿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由此看来,在这个阶段的家长不能对儿童过度的强调成绩的重要性,而间接忽略儿童在心理上和品质上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就会产生扭曲的现象,认为成绩就是定性一个人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行为很有可能厌烦学习,并且陷入一种痛苦的学习环境,产生痛苦的学习记忆。因此,我们的监护人一定要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方面加以重视,并且通过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变化,逐渐的进行引导,不能是单单的在成绩上重视,也不能将压力放在学龄前儿童的面前,我们要增强学龄前儿童抗压能力的指导工作,让儿童们能不断的健康自己的心理,促进自己心理的茁壮成长。同时,我们的监护人一定要对儿童进行经常性的关心和心理指导,让我们的儿童能感受到来自监护人的关爱,这就需要监护人要和学龄前儿童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沟通来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状态,一定要避讳谈及一些社会上的阴暗面,帮助学龄前儿童能在今后的认知道路上,能首先认清自己的心理状态,呈现心理的真实性,并且帮助儿童在心理健康的成长道路上,克服接下来的学习压力,层层进步,减少厌学现象的发生。2.2学校方面的干预措施 。学龄前儿童心理方面的厌学情绪,一定要通过心理的调节进行避免,不能通过硬碰硬的形式进行,因此,学校一定要组织相对丰富的校园活动,帮助学龄前儿童感受到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大集体,而不是一个争先恐后的世界,我们可以让学龄前的儿童在学校中参与到书法、绘画、唱歌、跳舞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龄前儿童能不断将我们的学校当成“自己家”,让学龄前儿童们能从心理上感受到温暖。同时,一定要增强家校之间的沟通,这是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的比较有效的方式。教师通过家长的反馈,能认识到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且避免,减少厌学现象的出现;而家长通过教师的描述,逐渐认清自己在家中应该如何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心理引导,进而促进我们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状态了解,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学习进步。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退休教师、干部和具有特长的教师,辅导学龄前儿童的兴趣爱好,教儿童们下棋、弹琴、做手工等,通过间接的形式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能力,减少厌学情绪的出现。学校还要建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调节室,在发现学龄前儿童有心理健康问题以后,及时调节心理的问题,并且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设备,定期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测试,防微杜渐,帮助学龄前儿童避免厌学情绪的出现和疯涨。2.3社会方面的干预措施。 社会是大家庭,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儿童学习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呼吁全社会都关注学龄前儿童的厌学的心理问题,让我们的学龄前儿童能通过媒体的正向宣传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爱护,能不断的强健自己的身心,促进今后的学习,减少厌学情绪的出现。同时要制定比较系统完善的学龄前儿童厌学心理干预机制,从各个环节入手,根据每一位学龄前儿童的不同状况,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因此需要制定出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例如,正面宣传、分散性指导、不同人群的干预,帮助学龄前儿童能不断的加强心理的督导作用,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 小结

厌学范文篇9

[关键词]厌学情绪教育家庭社会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学生厌学比例不断上升,厌学情绪绝非个别,在一些学校相当普遍。正确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认真思考,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和杜绝这种现象,由厌学变为好学,应是当前教育界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不管是初中生、高中生还是中职生与高职生厌学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因素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管教,周边环境影响,不明是非,乱交朋友造成厌学现象。当今社会一些家庭不稳定,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重新组合的家庭增多,这些家庭对子女教育问题处理不当,失去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加之一些父母本身不注意言传身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由于物价上涨等原因,致使教育费用增加。加之有些学校收费项目过多,标准过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这样使学生压力过大,又难以达到,家庭经济又特别困难,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客观因素。

3.当今的学生中,几乎是独生子女一统天下。他们生活环境的优越是无与伦比的。首先是物质生活的优越,在物质生活优越的同时,他们享受到了祖辈父辈的百般呵护。他们从出生起,就俨然成为本家庭的小皇帝,从小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呼风唤雨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学生,首先是身体素质的低劣和生活能力的欠缺。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他们往往因学习的一点小小困难而丧失信心,产生颓废情绪而导致厌学心理。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过分溺爱和隔代教育的负效应,又加剧了这种现象的蔓延。所以现在很多人一直心存疑虑,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孩子却越来越难教,原因就在这里。

二、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中出现的局部问题,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社会分配不公,脑力劳动严重贬值的现象,使有些学生认为读书“没有出息”,“划不来”。故而产生厌学心理。其次,一些不良场所,如不健康网吧、营业性舞厅的诱惑和吸引。再次,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教育资源尚不丰富,目前还不能保证中学毕业生人人都能升学,大学毕业生人人都能找到工作。这样,势必有一部分初、高中甚至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或没有工作,致使一部分学生感到前途渺茫,丧失信心,不愿意学习,也是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学校教育因素

其一,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偏深偏难,教材体例呆板,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在教学中,仍以陈腐落后的讲解为主,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绝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起来疲惫不堪,味同嚼蜡。这样的学习生活能不使学生感到厌倦吗?其三,目前我国有些地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之间严重脱节,使不少学生升入高级学校后严重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从而加剧了厌学心理。四、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对策

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厌学心理问题,应采取如下相应的对策。

1.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为此,作为学校或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以不同的方式与家长沟通,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引导。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减少学生心灵上的创伤,因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其次,发现学生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但学校对在行为上过于放荡,思想工作又长期失控的个别学生按有关规定给予恰如其分的处分是必要的,也应给学生或子女一些挫折教育,自立锻炼以及心理调节培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负担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2.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是有迁移功能,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教师若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变课堂上接触学生为平时多主动接触学生,变守住讲坛授课为深入到学生座位中间讲课,缩短师生之间在空间上的距离,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充分挖掘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那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使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课,以积极的态度,加倍的努力对待学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教学,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情感教育的润滑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对于那些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教师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

3.充分挖掘教师潜能,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用充满情趣的生动课堂引导学生回归学业阵地。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和机会。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4)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

参考文献:

厌学范文篇10

高职旅游日语专业的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首先,整个社会对高职的认同度不够。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生力量,因各种原因,在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并不高,甚至往往受到冷落或歧视。其次,用人单位在用人心态对高职旅游日语专业的学生也不一样,重视正规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轻视高职,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日语的心态。面对竞争及就业压力,很多学生误以为学好日语,也找不到工作,干脆自我放弃。2、家庭原因首先,因许多厌学学生的父母自身素质和修养有限,对子女的世界观起不到正面的促进作用,不能提供一个适应日语学习的家庭教育环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形成叛逆、人格的扭曲、不满社会现实逆反社会的心理。另外,父母不十分了解自己的子女,期望过高或过低,也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3、学校原因第一、很多高职类院校在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都不能适应高职旅游日语教育,看不出高职旅游日语的特色。第二、旅游日语专业的日语教师在更新教学思想和日语教学水平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些日语教师对日语学科学习的要求过高,过于强调学生的后续发展,使有些原本对于日语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更加不知到如何学习,导致这部分学生讨厌学习日语。4、自身原因一是多数高职旅游日语专业的学生对本身学历不认同,从内心上排斥,进入高职学习日语后,导致学习日语缺乏动力。二是高职旅游日语专业的学生入校的分数低,在文化基础、学习能力、习惯、信心等方面,都低于其他普通大专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学而不会,造成恶性循环,产生厌学。三是对未来的人生没有目标,以“混”为主导思想。

对于高职旅游日语专业的学生厌学的对策

1、引导高职旅游日语专业的学生意识到学习日语动机的重要性对于日语的学习来说,强大的学习动力需要正确的学习动机。个人今后的发展需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在新生入校时进行人生观教育,使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入校后针对日语专业学生看不起本校旅游日语专业的现象,聘请由旅游日语专业毕业的成功人士来校讲座。任课的日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及日语学科的优势,将日语教育教学与日语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把日语学习进行到底。2、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学习动机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对于高职生,树立其信心非常重要。对于旅游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将来工作也许是为了生存和养家糊口,或出于自己的责任和对家人的爱,希望自己的努力能使家人生活得更好些;也许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能够实现;也许是兴趣使然,这可是个好理由,它能使学习日语变得轻松而有趣,在另一方面负担和压力自然就轻了或相对容易承受了。3、引导学生对于厌学心理的产生进行恰当的归因归因是人们对行为或行为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与推论。通常人们是从能力、努力程度、运气、工作难度、身体状况、别人的反应六方面来解释行为的原因。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鼓励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不比普通高校的旅游日语专业的学生差;当他们失败时,要使他们认识到,不是自己能力的问题,而是自己努力不够。使得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日语的动力。总之,做为一名高职旅游日语专业的日语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厌学的心理产生的原因及症状,才能根据需要“对症下药”,让学生从心理上根本改变对日语学习的态度,主动学习日语,提高日语水平,成为适用社会需要的日语人才。

本文作者:马力晗工作单位:江苏省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