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鉴定十篇

时间:2023-03-20 07:52:40

成果鉴定

成果鉴定篇1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

第19号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现予, 自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主任:宋健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管理,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成果鉴定是指有关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第三条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保证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第四条 科技成果鉴定是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之一,国家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多种方式得到评价和认可。

第五条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科委)归口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国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监督本地区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本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第二章 鉴定范围

第六条 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以下简称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

科技计划内的基础性研究、软科学研究等其他科技成果的验收和评价方法,由国家科委另行规定。

第七条 下列科技成果不组织鉴定:

(一)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二)软科学研究成果;

(三)己申请专利的应用技术成果;

(四)已转让实施的应用技术成果;

(五)企业、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一般应用技术成果;

(六)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

第八条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环境和资源造成危害的项目,不受理鉴定申请。正在进行鉴定的,应当停止鉴定;已经通过鉴定的,应当撤销。

第三章 鉴定组织

第九条 鉴定由国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组织鉴定单位)负责组织。必要时可以授权省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组织鉴定,或者委托有关单位(以下简称主持鉴定单位)主持鉴定。

第十条 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可以根据科技成果的特点选择下列鉴定形式:

(一)检测鉴定:指由专业技术检测机构通过检验、测试性能指标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

(二)会议鉴定:指由同行专家采用会议形式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并经过讨论答辩才能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会议鉴定形式。

(三)函审鉴定:指同行专家通过书面审查有关技术资料,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和答辩即可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函审鉴定形式。

第十一条 采用检测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指定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测试。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是检测鉴定的主要依据,必要时,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可以会同检测机构聘请三至五名同行专家,成立检测鉴定专家小组,提出综合评价意见。

第十二条 采用会议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七至十五人组成鉴定委员会。鉴定委员会列会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鉴定结论必须经鉴定委员会专家三分之二以上多数或者到会专家的四分之三以上多数通过。

第十三条 采用函审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五至九人组成函审组。提出函审意见的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鉴定结论必须依据函审组专家四分之三以上多数的意见形成。

第十四条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的同行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特殊情况下可聘请不多于四分之一的具有中级技术职务的中青年科技骨干);

(二)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技术发展的状况;

(三)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被鉴定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任务下达单位或者委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同行专家参加对该成果的鉴定。公安、安全、国防等特殊部门确因保密需要的,可以另行规定。

非特殊情况,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一般不聘请非专业人员担任鉴定委员会、检测专家小组或者函审组成员。。

第十五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认真的技术评价,并对所提出的评价意见负责。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当保守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秘密。

第十六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独立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二)要求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充分、详实的技术资料(包括必要的原始资料),向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出质疑并要求作出解释,要求复核试验或者测试结果;

(三)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要求在鉴定结论中记载不同意见,可以拒绝在鉴定结论上签字;

(四)要求排除影响鉴定工作正常进行的干扰,必要时可以向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提出中止鉴定的请求。

第四章 鉴定程序

第十七条 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根据任务来源或者隶属关系,向其主管机关申请鉴定。

隶属关系不明确的,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其所在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申请鉴定。

第十八条 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完成合同的约定或者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二)不存在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人员名次排列异议的权属方面的争议;

(三)技术资料齐全,并符合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

(四)有经国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

第十九条 组织鉴定单位应当在收到鉴定申请之日起三十天内,明确是否受理鉴定申请,并作出答复。对符合鉴定条件的,应当批准并通知申请鉴定单位。对不符合鉴定条件的,不予受理。对特别重大的科技成果,受理申请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可以报请上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组织鉴定。

第二十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由组织鉴定单位从国家科委或者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中遴选,申请鉴定单位不得自行推荐和聘请。

第二十一条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在确定的鉴定日期前十天,将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送达承担鉴定任务的专家。

第二十二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收到技术资料后,应当认真进行审查,并准备鉴定意见。

第二十三条 科技成果鉴定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二)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

(三)应用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

(四)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推广的条件和前景;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十四条 鉴定结论不写明"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的,应退回重新鉴定,予以补正。第二十五条 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核,并签署具体意见。鉴定结论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及时指出,并责成鉴定委员会或者检测机构、函审组改正。第二十六条 经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由组织鉴定单位颁发《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第二十七条 科技成果鉴定的文件、材料,分别由组织鉴定单位和申请鉴定单位按照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规定归档。

第五章 鉴定管理

第二十八条 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有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规范,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对鉴定工作的干扰,保证科技成果鉴定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第二十九条 科技成果完成者在申请鉴定过程中,应当据实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包括真实的实验记录、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背景材料,以及引用他人成果或者结论的参考文献等。

科技成果完成者不得以任何名目和理由向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赠送礼金(含有价券)和礼物。

第三十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结论应当科学、客观、准确。

第三十一条 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鉴定会的规模,除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和少数必要的管理人员外,不得邀请其他人员参加。 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对在科技成果鉴定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应当及时制止并严肃查处。

第三十二条 国家科委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责令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时纠正;错误严重而又处理不当的,有权组织复核和查处。

第三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责令授权组织鉴定的机关及时纠正;错误严重的,可以直接进行查处。

第三十四条 对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组织鉴定单位可酌情发给技术咨询费。

第六章 法律责任オ

第三十五条 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者个人窃取他人的科技成果的,或者在鉴定过程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组织鉴定单位应当中止鉴定。已经完成鉴定的,应当予以撤销。已经给国家、社会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鉴定工作中玩忽职守、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玩忽职守,故意作出虚假结论,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并取消其承担鉴定任务的资格。

第三十八条 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未经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者个人同意,擅自披露、使用或者向他人提供和转让被鉴定科技成果的关键技术的,应当依据有关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给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涉及国家秘密技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成果鉴定篇2

科技成果鉴定是指有关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保证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科技成果鉴定是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之一,国家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多种方式得到评价和认可。*县科学技术局归口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县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一、鉴定范围

列入国家和省、市、县级部门科技计划(以下简称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

下列科技成果不组织鉴定:

(一)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二)软科学研究成果;(三)已申请专利的应用技术成果;(四)已转让实施的应用技术成果;(五)企业、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一般应用技术成果;(六)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环境和资源造成危害的项目,不受理鉴定申请。正在进行鉴定的,应当停止鉴定,已经通过鉴定的,应当撤销。

二、鉴定组织

鉴定由*县科学技术局负责组织,或者委托有关单位(以下简称主持鉴定单位)主持鉴定。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可以根据科技成果的特点选择下列鉴定形式:

(一)检测鉴定:指由专业技术检测机构通过检验、测试性能指标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

(二)会议鉴定:指由同行专家采用会议形式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并经过讲座答辩才能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会议鉴定形式;

(三)函审鉴定:指同行专家通过书面审查有关技术资料,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和答辩即可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函审鉴定形式。

采用检测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指定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测试。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是检测鉴定的主要依据。必要时,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可以会同检测机构聘请三至五名同行专家,成立检测鉴定专家小组,提出综合评价意见。

采用会议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七至十五人组成鉴定委员会。鉴定委员会到会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鉴定结论必须经鉴定委员会专家三分之二以上多数或者到会专家的四分之三以上多数通过。

采用函审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五至九人组成函审组。提出函审意见的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鉴定结论必须依据函审组专家四分之三以上多数的意见形成。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的同行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特殊情况下可聘请不多于四分之一的具有中级技术职务的中青年科技骨干);

(二)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技术发展的状况;

(三)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被鉴定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任务下*单位或者委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同行专家参加对该成果和鉴定。公安、安全等特殊部门确因保密需要的,可以另定。

非特殊情况,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一般不聘请非专业人员担任鉴定委员会、检测专家小组或者函审组成员。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认真的技术评价,并对所提出的评价意见负责。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当保守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秘密。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独立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二)要求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充分、详实的技术资料(包括必要的原始资料),向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出质疑并要求作出解释,要求复核试验或者测试结果;

(三)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要求在鉴定结论中记载不同意见,可以拒绝在鉴定结论上签字;

(四)要求排除影响鉴定工作正常进行的干扰,必要时可以向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提出中止鉴定的请求。

三、鉴定程序

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根据任务来源或者隶属关系,向其主管机关申请鉴定。隶属关系不明确的,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县科学技术局申请鉴定。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完成合同的约定或者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要求;

(二)不存在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人员名次排列异议和权属方面的争议;

(三)技术资料齐全,并符合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

(四)有经国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

组织鉴定单位应当在收到鉴定申请之日起三十天内,明确是否受理鉴定申请,并作出答复。对符合鉴定条件的,应当批准并通知申请鉴定单位。对不符合鉴定条件的,不予受理。对特别重大的科技成果,*县科学技术局可以报请上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组织鉴定。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由组织鉴定单位从省、市、县科技人才库、专家库中遴选,申请鉴定单位不得自行推荐和聘请。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在确定的鉴定日期前十天,将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送*承担鉴定任务的专家。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收到技术资料后,应当认真进行审查,并准备鉴定意见。

科技成果鉴定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二)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

(三)应用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

(四)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推广的条件和前景;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鉴定结论不写明"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的,应退回重新鉴定,予以补正。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核,并签署具体意见。鉴定结论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及时指出,并责成鉴定委员会或者检测机构、函审组改正。经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由组织鉴定单位颁发《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科技成果鉴定的文件、材料、分别由组织鉴定单位和申请鉴定单位按照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规定归档。

四、鉴定管理

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有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规范,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对鉴定工作的干扰,保证科技成果鉴定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科技成果完成者在申请鉴定过程中,应当据实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包括真实的实验记录、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背景材料,以及引用他人成果或者结论的参考文献等。

科技成果完成者不得以任何名目和理由向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赠送礼金(含有价券)和礼物。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结论应当科学、客观、准确。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鉴定会的规模,除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和少数必要的管理人员外,不得邀请其他人员参加。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对在科技成果鉴定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应当及时制止并严肃查处。

*县科学技术局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责令有关部门及时纠正;错误严重而又处理不当的,有权组织复核和查处。各有关部门,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责令其授权组织鉴定的机关及时纠正;错误严重的,可以直接进行查处。对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项目承担单位可酌情发给技术咨询费。

五、法律责任

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者个人窃取他人的科技成果的,或者在鉴定过程中、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组织鉴定单位应当中止鉴定。已经完成鉴定的,应当予以撤销。已经给国家、社会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成果鉴定篇3

萝卜 萝卜的形态、性状各种各样,品种多达几百种。萝卜根作为蔬菜食用,外皮一般为白色,也有红色、绿色。在同一品种中,萝卜的叶色有深浅之分,叶柄有圆形和平宽形之分。秋、冬收获的萝卜一般叶色深,叶柄为平宽形;春、夏收获的萝卜叶多鲜绿,叶柄多为圆形。

品质佳的萝卜:①白萝卜的外皮为雪白色,无污垢。②根部硬而紧。③切开根部,肉质呈放射状、细密、。

品质不佳的萝卜:①外皮发黑,有裂纹。②萝卜心发涩、水分减少,肉质粗糙、煮不烂。

胡萝卜 胡萝卜有上百个品种,形状有长圆锥形、圆筒形、棍棒形等,又有尖头、钝头之分,外皮颜色有朱红色、橘红色、橘黄色、橙色。胡萝卜的耐暑性强,适于越夏种植、秋冬收获;又因容易抽薹,不适于春夏收获。胡萝卜的颜色由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形成,营养价值较高。

品质佳的胡萝卜:①肉质充实,底部没有鳞纹,有重实感。②根肥大,着色好。③根的内部分心部(中间部分)和皮层部(周围部分),心部的肉稍粗,皮层部肉细密,有弹性,风味好。

品质不佳的胡萝卜:①叶肉薄,软质,烂心。②叶变硬,叶根部呈黑绿色,粗糙。③根短而粗,或细长、着色不好;④根心部的肉逐渐硬化变粗,皮层部裂开。⑤遭土壤线虫危害后的胡萝卜,根上会出现很多小疙瘩。

藕 中国出产的藕,其肉厚、呈粉质,藕身粗,根浅、易掘取。藕的根茎一般有3~4节,第1节稍细,第2、3节最粗。藕的形状多为圆筒形或扁圆筒形,成直线或起伏状接合,长可达l~l.5米。

品质佳的藕:①外皮为白色或浅灰白色。②表面无条沟,粗而圆,不干燥。③肉质细密,咬起来松脆。

品质不佳的藕:①外皮带褐色。②根茎有紫褐色斑点、节部有同色脂状物,内部的孔穴内壁成黑褐色。

姜 姜的品种很多。姜为地下茎,其上所生的芽称为姜芽。

品质佳的姜:①根茎(块茎)肉多,分支肥大,成块状。②外皮呈淡黄色或白色。③肉质呈黄色,纤维少,细密。④姜芽新鲜,色泽好,叶鞘和未展开的叶不枯萎、无污损、有香味、柔软。

成果鉴定篇4

批准号:

申请单位      ***市妇幼保健院

申请日期:   2010 年 10月 26 日

内容摘要

充分利用妇幼卫生三级网络,结合我市现状,制定了我市儿童营养状况监测方案;计算样本量,按照地域分布、经济状况,抽取我市4个区县 24个乡镇的5岁以下儿童作为监测对象;在对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同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录入、分析,初步掌握了我市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及相关因素,并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通过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达到减少儿童营养不良和肥胖发生的目的,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社会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1)对社会:研究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肥胖相关影响因素,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2)对家庭: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节约家庭经济支出。(3)对个人: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发生率,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对其成年后的健康也有重要影响。

申请鉴定理由

1、通过调查分析掌握了我市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填补了我市此项目调研的空白,为陕西省儿童营养不良、肥胖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儿童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研究中:零食嗜好、快餐食品、饮料嗜好、油炸食品、托幼机构营养保健师等研究项目在查新的文献中其他省市均未涉及。

成果鉴定篇5

关键词:成果鉴定;申请表;应用领域;技术原理;撰写研究

1. 前言

科技成果鉴定是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中,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简称申请表)的填写是其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首要和必经程序。依照规定,该申请表由成果完成单位负责填写。

目前,国内科技成果鉴定用的“申请表”格式大同小异,所填内容基本一样。以2012年河南省成果鉴定的“申请表”为例,其标准格式如下图所示:

在上述“申请表”中,内容涉及:成果名称、完成单位、申请鉴定单位、任务来源及经费、内容简介、技术资料目录、主要完成人员、申请鉴定单位意见等等。其中,“内容简介”是其核心的内容,另外,由“申请表”后附的填表说明可知,其“内容简介”的撰写,包括:① 任务来源;② 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③ 性能指标;④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⑤ 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⑥ 作用意义;⑦ 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近些年来,我单位在申报科技成果鉴定的工作中,深深体会到“内容简介”中的“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的撰写表述,是其难点之一,应给予重视。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由于在上述“申请表”后附的填表说明中未具体告知如何撰写,另一方面目前在市面上以及网路上还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范例可供参考和借鉴,故此,使得单位有不少科技员工在填写时,感觉疑难,不知该怎么办,不知该如何更好地表达项目所应属的应用领域及所采用的技术原理,因此,随着我单位科技成果鉴定申报工作的持续推进,该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应用领域的撰写研究及应用

2.1 存在问题及撰写要求

就其“应用领域”撰写,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除了科技成果鉴定的申报者不知如何着手撰写外,还表现在:① 申报者易将其撰写成广义的应用领域,如将项目撰写成笼统泛指的机械或化学、物理领域等;② 申报者撰写形式虽可多种多样,但撰写的篇幅过大,不简明精炼,且层次不清,答非所需。

前已有述,在“申请表”的填表说明中,虽未明确规定“应用领域”如何撰写,但作为成果鉴定所需撰写的应用领域而言,应当是申报项目直接应用的具体领域,而不是上位广义或相邻相近的应用领域,另外,该部分内容撰写,还应简单明了、层次清晰。

2.2 撰写思路及撰写实例

撰写思路为:申报者应结合申报项目的内容,并参照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所属技术领域的撰写方法进行,即可按照“应用于(或属于)……,涉及……”的形式实施撰写。具体见如下的两个撰写实例。

实例1,《程控称量在线检控随流孕育装置及配套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应用领域的撰写,如下:

本项目应用于铸造领域,尤其涉及铸造浇注时的随流孕育及铸件孕育质量的提高。

实例说明:该项目系我单位2008年申报并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的项目,鉴定结论为:项目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地位。

实例2,《大型有芯工频加热保温电炉应用技术的深度开发》项目。该项目应用领域的撰写,如下:

本项目属于钢铁冶金和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领域,涉及使用工频电源供电、额定容量在30吨以上、用于铸造用铁液保温的有芯电炉的应用技术的深度开发。

实例说明:该项目系我单位2012年申报并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的项目,鉴定结论为:项目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地位。

3. 技术原理的撰写研究及应用

3.1 存在问题及撰写要求

就其“技术原理”的撰写,目前存在的问题,除了同上科技成果鉴定的申报者不知如何撰写外,还表现在:① 申报者过多地介绍项目的背景、意义和立项必要性,忽略项目实施所采用技术原理的介绍,即出现重点不明的表述;② 申报者未充分利用该部分内容介绍,突显成果项目实施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存在的技术难点,即体现不出项目研究的范围和深度;③ 当项目应用多个技术原理解决存在的多个疑难问题时,申报者不注重分层、分段撰写,出现层次不清、表述混乱的情况。

同上,在“申请表”的填表说明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技术原理”如何撰写,但作为成果鉴定所需撰写的技术领域而言,除了应当简洁、明确、层次清晰、逻辑严谨外,还应当撰写项目实施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或攻克的技术难点以及为达项目目的所采用的技术原理,包括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和方法等。

3.2 撰写思路及撰写实例

撰写思路为:申报者应结合申报项目内容,按照“应用什么技术原理(或采用什么措施、方法) 研制什么器物(或确定什么参数) 解决什么问题 (或攻克什么难点) 达到什么目的(或起到什么效果)”的形式依序撰写;另外,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所应用的技术原理,申报者还可先期对项目背景进行简要说明以及对项目难点进行简要概括,随后依据前述的撰写思路实施撰写。具体见如下的两个撰写实例。

实例1,《轮式拖拉机总装线电控接车下线设备的研制》项目。该项目的技术原理撰写,包括以下几点:

① 应用螺旋升降组合、编码定位、起重制动等技术原理,且通过电控程序,可使其设备的接车台面可依据需要实施“平升平降”或“台面倾转”,满足不同机型的大、中、小型轮拖总装完成后的自动轻松随线上台及顺坡轻松下滑下线的需要;

② 设计升降辅助支撑装置,解决升降机在承受非轴向载荷情况下的升降,即,解决升降丝杠变形弯曲的技术难题,保证其直线升降运动和动力传递功能的实现;

③ 接车台板与4个升降顶杆连接,采用卡放式结构(非铰接合页式),可使其在满足升降功能前提下,解决3个电机驱动4个升降点所带来的同步性升降误差难题,有效避免因同步性升降误差、接车台面承受载荷不均所造成的台板扭曲变形问题;

④ 应用光电传感原理,且与轮拖总装线的板链运行实施联锁控制,可有效解决总装后轮拖与接车设备台面上的轮拖相撞以及与正在倾转的接车台板尾部相撞的难题;

实例说明:该项目系我单位2011年申报并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的项目,鉴定结论为:项目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实例2,《动力换挡传动系离合器毂与齿轮合件制造工艺研究》项目。该项目的技术原理撰写,如下:

近年来,本单位研制的大马力电控动力负载换档轮式拖拉机,是目前国内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大型轮式拖拉机,系采用电液控制的离合器总成结构,其中,该结构中的离合器毂与齿轮合件是其极为关键的核心零部件,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精度要求高,其制造工艺的难点,集中体现在四个“变形”上,即在其合件制造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控制机加工变形、热处理后变形、压装后变形和焊接后变形,以保证合件能够满足其制造精度及承载性能指标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项目所应用的技术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① 针对薄壁桶状结构的离合器毂,采用粗车后二次正火工艺,释放锻压及车削加工中产生的内应力,有效地改善晶粒组织,减少后续加工及热处理所产生的变形;

② 针对薄壁桶状结构的离合器毂,设计制作带弹性胀套的内胀式夹具,减少精车时的切削力以及夹紧时夹紧力引起的机加变形,借此提高装配时的定位精度;

③ 针对薄壁桶状结构的离合器毂,设计制作专用胎具 —— 淬火芯轴,并采用压入淬火芯轴、内撑离合器毂内花键小径的方法,有效控制离合器毂热处理后的变形;

④ 优化离合器毂、齿轮的热后精加工工艺,避免剩余磁力,防止在后续电子束焊接过程中,因剩磁引起束流偏移所造成的焊缝与压配面配合直径不同心的现象发生;

⑤ 通过试验,确定离合器毂与齿轮止口压配公差,满足微过盈配合要求,且采取分组压配方法,既保证二者的同心定位,防止因配合间隙过大所造成的同轴度超差,又防止因过盈量过大所造成的压装后离合器毂桶口变形的情况发生;

⑥ 针对离合器毂与齿轮合件,通过试验,选择高能密度电子束焊工艺方案,且结合压配环带面宽5mm的特征,确定焊接工艺参数及相应工艺措施,既防止焊接变形,又保证其合件的精度及承载要求,其中,包括依据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优化调整相应的焊接工艺参数;

实例说明:该项目系我单位2011年申报并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的项目,鉴定结论为:项目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另告知,该项目技术原理的撰写,系先期对项目背景、项目难点进行了简要说明和概括,随后依据前述的撰写思路进行撰写。

4. 研究效果与结论

成果鉴定篇6

关键词:公共资助 法定交存 科技成果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001-06

公共财政资助基础性研究与试验(R&D)是世界各国科研制度的发展趋势。各国普遍设立科学基金组织,并划拨经费支持研究与试验发展。这些科学研究项目对人类的科学进步、健康、环境乃至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各国都极其重视研究与试验所产生的科技成果资源的公共利用问题。法定交存制度是保证这些科研成果得到高效利用的关键。国际上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而我国在国家资助的基础性研究与试验成果保存方面的政策还有待完善。本文着重调查了国际上科研成果保存政策的实践,力图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1 研究过程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研与网络访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国际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科研组织作为样本(美国的NSF和NIH,加拿大的CIHR、NSERC和SSHRC,英国的研究理事会及其下设机构),对其在国家资助的研究与试验成果法定交存方面的政策应用进行了考察与实际获取试验。分析比较了各个机构的具体的政策规定与应用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可借鉴之处。

2 文献综述

所谓法定交存,是一个类似“出版物法定呈缴”的概念。目前多国(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已在法律中确立了出版物的法定呈缴[1],而研究与试验成果的交存更多采用在现行法律上的延伸,或部门规章的形式进行规范。

目前在我国对国际上国家资助的研究与试验成果保存方面的研究主要以美国的相关政策研究为主,比较侧重开放存取政策研究。而结合国际范围内的法定交存政策借鉴研究的文献比较缺乏。罗云峰等学者分析了美国NSF在资料和成果共享方面的做法,并提出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增设“科研支撑条件建设”板块,建立科学设备和资料中心的建议[2]。何燕统计发现,截至2008年8月,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63家大学、科研机构和基金组织制定了强制执行或建议执行的自存取政策。她认为,自存储对学术信息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直接提高文章的引用率,并由此提高文章的影响力和作者的学术声誉。而我国目前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自存储政策[3]。

我国在国家资助的研究与试验成果法定交存方面的相关政策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的《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试行)》[4]。该文件规定所有成果知识产权归国家所有,全国各有关单位都可利用。其第三条为专门的科技成果报送程序规定,内容涉及分级管理、报送材料和具体程序。并要求各级科技管理机构做好科技成果的鉴定、登记、建档、申报、奖励、保密、交流和应用推广等工作。随后在1994年,原国家科委颁布了针对八六三计划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试行)》[5],规定代表国家投资的有关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以合同方式约定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及分享。但这两项规定目前已失效,分别被《科技成果登记办法》以及《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所替代。《科技成果登记办法》中规定,执行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含专项)产生的科技成果应当登记;非财政投入产生的科技成果自愿登记;涉及国家秘密的科技成果,按照国家科技保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6]。另两项部委规定主要明确了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管理和保护问题[7],以及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对国家科技计划进行引导、保障和激励[8]。可以发现,《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相比《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试行)》,更加宏观和概括。而《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则更加倾向于发挥知识产权的激励作用,对研究与试验成果的保存并未提出明确规定。在2007年,我国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借鉴了美国1980年《拜杜法案》[9],规定国家资助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知识产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外,授权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同时采取保护措施,并就实施和保护情况向项目管理机构提交年度报告。但为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可以无偿实施其获得的知识产权,也可以许可他人有偿实施或者无偿实施[10]。目前我国在关于国家资助的研究与实验成果的知识产权保障以及激励引导方面的法律及部委规定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强调了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知识产权的大定地位,但比较忽略国家资助这一属性,对国家资助产出的成果公共获取政策规定比较缺乏。

3 国际上资助机构的政策实践

3.1 美国政策调研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是美国独立的联邦机构,其任务是通过对基础研究计划的资助、改进科学教育、发展科学信息和增进国际科学合作等办法促进美国科学的发展。NSF对于其资助下的科研成果制定了较为全面的法定交存措施,涵盖了从科研项目申请到完成的整个研究周期。

在申请阶段,NSF规定,所有科研项目申请文件中需含一份信息管理计划,负责说明项目如何切合NSF在科研成果传播和共享方面的政策[11],包括:(1)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类型、案例、物理模型、软件等;(2)元数据格式及数据所使用的标准;(3)在隐私权、机密、安全、知识产权等权益的保护和共享方面的态度;(4)对其科研成果的再使用、再传播和再创造方面的政策和保护;(5)对于数据和其他研究成果的保存和使用限定方面的计划。

由于该计划为经费审核的一个方面,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申请者的重视,从而确保其在申请之初就对科研成果的保存和共享持明确态度。

在结题阶段,NSF的《提案与奖金政策及程序指南》中专门设立“知识产权”一章,涵盖发明与专利权,著作权,与二者相关的特殊情况,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共享,以及有形资产这五方面[12]。在专利权方面,NSF的原则和基础是《拜杜法案》和1983年出台的《政府专利政策》。其资助的所有研究成果都适用专利政策法案。如被资助人选择放弃研究成果的专利权,则NSF可以选择让研究成果的发明人保留专利权。如被资助人和发明人都放弃专利权,则NSF可以选择通过科学期刊来发表其发明。如联邦政府其他部门对该研究感兴趣,则NSF可以在不影响该研究成果在学术领域传播的前提下,允许联邦政府部门申请该项发明专利。在著作权方面,NSF通常仅享有出于保存资科技成果的目的或为遵守政府政策和国际条约而使用享有著作权材料的权利。为了保护并鼓励个人传播,发展科研成果激励机制, NSF不会限制或获取任何由著作权所产生的收入,但特殊情况下可限制受资助人对其资助下研究成果的著作权及其收入。NSF声明对其资助的科研成果并不享有任何的知识产权,但美国联邦政府的其他机构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其资助的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简称NIH)隶属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署,是世界上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在美国联邦政府研发经费中的份额仅次于国防部。NIH对其资助的医学研究项目成果采取的是保护与共享双重政策。

在信息保护方面,NIH向政府方面倾斜,其资金政策中专门设立了“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一章[13],规定对所有包含联邦政府数据的系统、电子或纸质版本都予以保护,避免无授权获取。这项保护措施也同样适用于NIH资助的所有研究项目。该项政策从政府层面为NIH资助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法定保护。

相较NSF,NIH更注重研究成果的共享传播和公共存取。其设立了信息自由法案办公室,负责处理对NIH所拥有的信息数据的获取请求,工作的依据是美国信息自由法案[14]。该法案授予每一个公民平等的获取联邦政府所拥有的信息数据的权利。该法案还详细规定了提供的信息类型,以及收费的细节。同时也规定了九种不适用公共存取的特殊情形,如处于国家安全防护和对外政策角度考虑而不予提供信息,某一单独条例规定范围内的信息,商业机密,法律规定不予公开的信件等。在信息自由法案办公室的信息服务中,除了信息自由法案,还需使用联邦条例第45号第五部分和1974年隐私法(及其修正案)。前者为单独的信息自由条例。包括:(1)基本概述,如条例目的,适用范围,与隐私法之间的关系,名词界定;(2)记录获取,包括如何申请获取记录,申请转交外部门处理的细节,以及申请者应承担的责任;(3)记录的公开和保密,包括指定授权官员,申请的拒绝,期限限定;(4)费用;(5)对公众开放的记录;(6)记录保密的原因,主要对美国信息自由法案规定的九种特殊情形进行具体阐述[15]。可以看出,联邦条例第45号比信息自由法案更加具体细化,可操作性更强,可直接用于指导信息自由法案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而1974隐私法规定了个人或独立机构所享有的信息隐私权,即任何机构都无权在无书面授权的情况下公开个人或机构所拥有的记录信息[16]。值得一提的是,联邦条例第45号中明确说明了信息自由法案与隐私法并不冲突。因为,信息自由法案适用的范围为政府拥有的信息,而隐私法适用的范围是个人和独立组织的信息。如申请获取自己科研成果的数据信息,则按照隐私法来处理,如申请获取他人的研究成果,则按信息自由法案处理。

除了设立信息自由法案办公室,NIH还出台了公共存取政策[17],除了保障公共获取权力,这也是一项明确的法定交存政策。该政策要求被资助者向NIH下属的国家医药中心图书馆提交一份已被录用发表的最终研究成果的电子稿件,并在十二个月内面向公众。公共存取政策适用的稿件必须满足:(1)经过同行评议;(2)2008年4月7日当天及之后录用刊发;(3)该稿件来自①直接从NIH或在2008财政年度及以后的合作协议中获得资助的研究;②直接从与NIH在2008年4月7日及之后签订的合同中获得资助的研究;③NIH的工作人员。NIH仅收录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从而保护科研者的知识产权。

3.2 加拿大政策调研

加拿大政府认为加拿大健康研究协会(CIHR),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和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SSHRC)作为加拿大最重要的研究和奖学金资助政府机构,应积极促进合作,推动充满活力和创新力的研究事业。科学研究成果尽量广泛的被获取和使用就是其重要的一项内容。为此,制定了研究成果开放存取应遵循的四项原则:推动知识发展,减少学术抄袭,最大化研究效益,推动研究完成[18]。并据此原则出台了关于出版物和研究资料开放存取的政策概述,便于研究机构寻找开放存取的实现方式[19]。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加拿大各协会开展了研究成果法定交存的具体工作。

CIHR颁布了研究结果获取政策[20]。规定被资助者须承担以下责任:(1)确保协会资助的研究论文在出版后十二个月内能够通过出版者网站或其他在线数据库免费获取;(2)研究成果一经发表,则立刻在相对应的公共数据库中存入生物信息,原子或分子数据;(3)保留研究原始数据至少五年;(4)在发表的期刊上标明健康研究协会的资金编号。CIHR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研究成果的获取:一是直接在即时开放存取的期刊上或在六个月内提供在线阅读的期刊上;二是可以在不提供开放存取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但该期刊允许在六个月内将该文章存储到一个信息中心或机构的数据库中。

SSHRC在2006年决定通过提高意识,教育和鼓励的方式来推行开放存取[21]。作为第一步,SSHRC建议其资助下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开放存取期刊上。SSHRC在研究数据法定交存方面,制定了研究数据交存政策[22]。SSHRC认为在公共资金支持下产生的研究数据应归属整个社会公众。因此,其资助下的研究数据必须在两年的时间范围内完好保存并能够被其他研究者获取。

NSERC制定了融合开放存取与隐私权的政策[23]。开放存取法案授予公民获取政府保存的数据的权利,而隐私权法案则授予公民取得政府保存的公民自身拥有的信息的权利。NSERC的所有研究成果信息都依照这两项法案进行处理,所有公民都可申请获得NSERC资助下的研究信息,如该信息为本人产生,则依照隐私权法案,无需支付费用,如非本人产生,则依照开放存取法案,支付每次5加元的申请费用。可以发现,这种做法与NIH较为类似。

3.3 英国政策调研

英国科学研究理事会是英国政府重要的资助与研究机构,包括医学研究理事会(MRC)、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艺术与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AHRC)、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科学和技术设施理事会(STFC)等7个机构,资助范围广泛,重在支持基础科学。其在研究与试验成果法定交存方面的政策主要包括开放存取政策和数据政策。

理事会认为必须确保资助的研究成果不仅能被其他研究学者,经济、政府和公共机构的用户获取,也能够被社会公众获取。因此在2006年,理事会联合七个分理事会了研究成果开放存取的声明,陈述了研究成果开放存取的四项原则[24]:(1)从公共资助研究中得到的思想和知识必须尽可能广泛而高效的被公众获取,以便于使用、质疑和检测;(2)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必须通过有效的同行评议机制,以便进行质量监控;(3)必须注重公共资金的高效利用和成本效益;(4)当前和未来的研究成果必须确保能被后人保存和获取。在科研成果的保存上,理事会要求被资助者向相应领域分理事会的收藏机构提供其研究成果,并在所有的论文书目元数据中提供出版者的网站链接。理事会在其开放存取政策中承诺,公共资助的研究成果必须能够被社会公众获取,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保存以便于服务未来的科学研究[25]。7个分支机构也依照总声明框架,颁布各自独立的开放存取声明,并对各自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相对独立的保存和公开。

在2008年,理事会资助了一项关于开放存取的独立研究,以便确认开放存取的影响和效果,包括对学术成果(特别是期刊论文)的质量和效率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理事会提出了继续支持开放存取的举措[26]:(1)制定具体政策确保被资助者在一定时间内向相应收藏机构上交科研论文;(2)增加对在开放存取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支持,包括直接向期刊出版方付费。

在数据政策方面,理事会认为将其资助的研究数据提供给用户是其重要职责。理事会致力于提高科研数据的透明度,并出台了系列原则作为数据政策的框架基础,具体包括[27]:(1)政府资助的研究数据是一项为了公众利益的公益事业,应尽可能少的限制开放存取,同时需要不损害知识产权;(2)数据管理的具体政策计划应配备相应的管理标准。如果数据确认拥有长期保存的价值,则应确保能够被未来的科学研究获取和使用;(3)为了确保研究数据能够被其他研究者发现和有效使用,必须存储和开放足够的元数据,以便于研究者理解他人的研究并再次利用有潜力的数据。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必须包含如何获取其支撑数据的信息;(4)为了确保研究过程不会因不当的数据泄露而受到损害,在制定政策时需考虑研究过程各阶段中的相关限制;(5)被资助者在一定时间内享有使用他们收集的数据的权利,来支持他们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6)为了表彰生成、保存和共享其关键研究数据的研究人员,所有使用者需承认其数据来源并在遵守相关条款的前提下使用这些数据;(7)使用公共资金来支持公共资助研究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是合理的。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获得的利益,应注重使用效率和成本效益。

英国科学研究理事会的数据政策与开放存取政策相辅相成,并更加侧重研究数据存储和保护的具体操作。

4 法定交存政策的应用实践

NSF为资助的科研成果的法定交存设立了两个系统:审核/申请文件和相关记录系统,首席研究员/申请文件和相关记录系统。由于NSF对其资助下的科研项目成果通常不享有知识产权,因此档案系统中的内容更偏向于项目申请信息的保存。NSF为上述两个系统出台了专门的系统说明文件,对系统的运行和信息的存贮进行了规定,如各条记录中包含的字段,系统的运行目的,采取的安全措施等[28-29]。这两个系统主要用于支持NSF对资助项目的决策判断,也为申请者提供一定的帮助。申请者可以据此了解NSF资助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完成情况和申请时间。

根据NIH的公共存取政策,其研究成果主要收藏于国家医药中心图书馆,一个关于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期刊论文的全文数据收藏机构。该图书馆的著作权声明中表示所藏资源的著作权属于各个出版者或作者,该图书馆仅收藏并允许用户在线阅读[30]。与NSF类似,NIH建立的专门数据库Research Portfolio Online Reporting Tools(RePORT)不仅收录项目申请信息,还整合了美国健康及卫生中心的eRA数据库、美国国家健康组织的Medline数据库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iEdison数据库[31]。

英国科学研究理事会在法定交存方面出台了专门的科研成果计划[32],目前正在与科研协会商讨允许理事会在资助协议界定的时间段内公布资助的研究成果,从而改变过去必须到研究结束再公布研究成果的做法,并已在短期科研中开展试运行。而对科研成果保存采取分散建库。医学研究理事会、科学和技术设施理事会使用e-Val系统,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使用Research Outputs Database,艺术和人文科学研究协会、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和经济与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正在开发Society Today系统。

5 借鉴与思考

5.1 以政府政策为主导,通过立法使成果资源交存常态化

由于国家资助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划拨,而科研机构大多也为政府所属公共部门,因此政府政策往往会成为各个科研机构制定本机构政策的基础和指南。如NSF基于《拜杜法案》和美国政府专利政策制定专利权政策,NIH的工作基础为信息自由法案、联邦条例第45号第五部分,和1974年隐私法。加拿大政府的开放存取指导原则更是CIHR、NSERC和SSHRC的政策起点。

此外,在制定机构政策时需注重与现行法的关系,因为相关法律能够为机构政策的实行提供法律依据。如NIH和NSERC很好的融合了开放存取与本国的隐私权法。只有符合现行法律体系的规定,才能够减少政策推行过程中的阻力,协调资助机构和被资助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使研究者更乐于接受法定交存政策。

我国201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首次超过万亿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科技投入大国。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实施过程中产出的丰富的成果资源缺乏有效积累。这些资源包括观察、调查、检测等数资料,以及科研、设计、工程、实验数据,失败与成功的记录等等。调查显示,这些知识资源有效积累利用不足。因此,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的做法,积极推进符合我国科研管理需要的法定交存政策。由于我国主要的基础研究机构为政府所属公共部门,在政府资助下获得的研究成果资源也就具备法定交存的合理性。如有完善的政府信息开放获取政策,则科研机构也可更好的实现开放存取。在政策法规指导下,制定适合本机构具体情况的研究与实验成果交存政策,才能固化政策,推动落实。

5.2 以机构政策为依托,通过机构政策实现法定交存政策目标

国家的政策与法律规定往往具有一定的宏观指导性。因此,各个科研机构在制定自身政策时,往往更加注重与法规的结合和可操作性。如NSF的《提案与奖金政策及程序指南》的“知识产权”一章,较好地细化了《拜杜法案》和美国政府专利政策,明确了在专利权和著作权方面NSF享有的权利以及赋予被资助者的权利。CIHR的《科研成果开放存取政策》也融合了加拿大开放存取法案和隐私权法案,从而制定公民获取研究与试验成果的具体处理办法。因此,机构政策往往能够实现现行法的具体化,更好地达到立法目的。这也是我国的科研机构在未来制定自身政策时值得借鉴之处。反之,政府也可通过机构政策来推动法律的施行。

5.3 以开放存取为载体,实现政府资助成果的公共受益

由于国家经费资助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具有公益属性,政府必须充分考虑其成果的公共受益,这直接关系到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成本效益。开放存取正是实现公共收益的有效手段。而科技成果的保存与保护是开放存取的前提。如果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则公共获取就无从谈起。因此,NIH、CIHR和英国科学研究理事会都在其政策中规定了提交研究成果的时间期限,都对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授权访问、获取程序等进行了说明。在成果保护的基础上再开放存取政策。如NIH的公共存取政策、CIHR的研究结果获取政策和英国科学研究理事会颁布的开放存取四项原则等都就如何推动研究成果的开放存取提出了具体的举措。这些政策的提出,为其他研究者,经济、政府和公共机构,特别是广大社会公众,获取研究与试验成果数据提供了依据。

5.4 以数字化交存为突破点,提高法定交存政策的前瞻性

数字化的保存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传统方式中存在的数据损毁风险,如火灾、破损等,从而延长数据的保存寿命。同时通过对数字化资源访问权限的限制,能够较好的实现对隐私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因此,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各个研究组织都选择了将科技成果数字化与建立专题数据库的方式对研究成果进行保存,并为不同用户对象设置相应的使用权限。此外,一些研究组织如NIH和英国科学研究理事会都很注重对原始科研数据的保存。因为这些原始数据的价值很有可能并未在一次科研中得到全面开发,其保存也更有利于对科研成果进行检测。这也就要求科研机构在数据保存方面要尽可能做到细致而完整。数据的数字化又能够极大的减少存储的物理空间,实现高效存储。因此,数字化保存不仅是研究成果长期保存的重要方式,也是科研数据增值开发利用的重要保障。从公共信息获取途径调查得知,数字化搜寻、查找与采纳是公众科学成果资源利用的主要途径。随着我国信息化向纵深推进,科研资源的数字化代表着未来科技资源公共获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国新.论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改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2):5-12.

[2]罗云峰,陆则慰,柴育成.关于科学基金在推动科技支撑系统建设和资料成果共享方面的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02,(3):169.

[3]何燕.国内外自存储政策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7):20-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Z].1984-2-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试行)[Z].1994-2-8.

[6]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科技成果登记办法[Z].2000-12-30.

[7]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Z].2002-5-21.

[8]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Z].2003-4-4.

[9]胡朝阳,张雨青,赵亚鲁.国家资助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的法律规范缺失分析[J].科技与法律,2011,(2):6-1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Z].2007-12-29.

[11]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Proposal and Award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Guide[Z].2011-1-18.

[12]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Proposal and Award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Guide: Part2-Awards&Administration Guidelines[Z].2008-1-5.

[13]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 Grants Policy Statement[Z].2010-10-1.

[14]89th United States Congress.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5 U.S.C. Sect. 552[Z].1966-7-4.

[15]Office of the Federal Register.The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Z].2006-1-1.

[16]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The Privacy Act of 1974[Z].1974-12-31.

[17]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 Public Access Policy[Z].2008-1-11.

[18]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Canadians.Access to Research Results: Guiding Principles[Z].2011-11-18.

[19]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prehensive Brief on Open Access to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Data[Z].2011-6.

[20]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CIHR Policy on Access to Research Outputs[Z].2013-1-1.

[21]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Open Access Policy[Z].2012-9-11.

[22]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Research Data Archiving Policy[Z].2012-6-20.

[23]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The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the Privacy Act[Z].2012-11-15.

[24]The Research Councils UK.Research Councils UK updated position statement on access to research outputs[Z].2006-6.

[25]The Research Councils UK.RCUK Policy on Open Access and Guidance[Z].2013-4-8.

[26]SQW Consulting,Loughborough University.Open Access to Research Outputs: Final Report to RCUK[R].2008.

[27]The Research Councils UK.RCUK Common Principles on Data Policy[Z].2013-4-8.

[28]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50 System of Records Notice:Principal/Investigator Proposal File[EB/OL].[2013-06-10].http://nsf.gov/policies/SOR_PA_NSF-50_Principal_Investigator_Proposal_File.pdf.

[29]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51 System of Records Notice:Reviewer/Proposal File[EB/OL].[2013-06-10].http://nsf.gov/policies/SOR_PA_NSF-51_Reviewer_Proposal_File.pdf.

[30]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PMC Copyright Notice[EB/OL].[2013-06-10].http://ncbi.nlm.nih.gov/pmc/about/copyright/.

[31]RePorter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EB/OL].[2013-06-10].http://report.nih.gov/faqs/index.aspx?sid=2#36.

成果鉴定篇7

关键词:价格认证;工作风险;成因;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1

价格鉴定工作存在的风险问题较为常见,已经成为影响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其风险主要是指价格认证机构在工作开展中由于最终物品鉴定结论的误差,导致委托单位受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这种不确定风险十分明显,但这种价格鉴定风险是很难有效消除的,在价格鉴定工作开展中应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对于价格认证机构而言,其中存在的风险涉及范围较广,主要包括价格鉴定结论导致委托单位或者个人声誉受损,需要依据约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此看来,加强对价格认证工作风险成因及防范策略的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价格鉴定风险成因

价格鉴定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导致的,其中不仅包括价格鉴定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甚至有部分价格认证机构工作人员工作未能严格遵循相关流程和要求,造成工作存在严重疏忽和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一)价格鉴定方法存在缺陷

价格鉴定工作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相应理论研究较少,相关体系不健全,鉴定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价格评估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存在明显的据现象,难以更加全面的反映价格鉴定工作的特殊性,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我国当前法律规定盗窃刑事立案标准为1000元,但是在当前物价飞速上涨的时期,及时盗窃同等数量的物品,可能由于价格鉴定时期的不同,很容易导致其中存在误差,影响最终的判定结果,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专门价格认证法律不健全

由于我国价格认证工作起步较晚,所以相关研究以及实践工作经验较薄弱,相关国家政策规定性文件不健全,缺乏专门法律法规对价格认证工作进行统一规范,这种现象造成价格认证工作在实际开展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带来严重的工作阻碍,不利于价格鉴定结果的公正和准确[2]。

(三)价格认证机构鉴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在对涉及刑事案件物品价值鉴定时候,最终的鉴定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判定结果,所以需要鉴定工作人员能够严于律己,以爱岗敬业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应对工作。但是就当前我国价格认证机构鉴定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现状来看,总体水平偏低,对于价格鉴定的重要性认知水平偏低,难以对鉴定风险有效控制。加之鉴定工作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明辨是非能力较弱,很容易造成最终鉴定结果失真。

二、价格认证工作的风险防范对策

价格鉴定工作中,由于自身特性,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出现工作风险,这种工作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应忽略对其的重视,所以就需要针对此类问题提出合理的防范对策,以求更好的降低价格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确保最终鉴定结果的准确、公正,以求为鉴定结果使用者提供合理参考依据[3]。

(一)强化价格鉴定风险防范意识

价格认证结构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对价格鉴定工作的认知水平,提高对其重视程度,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明晰价格鉴定风险的作用和危害,切实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严于律己,提高责任意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将价格认证机构的名誉看作是自身的名誉,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影响。此外,提高价格鉴定风险防范意识,严格遵循相关工作制度,对于一切不符合受理条件的问题拒绝处理,如果符合处理要求的需要准备好相关资料和手续,在工作开展中具备高风险防范意识,遵循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工作[4]。

(二)健全和完善价格鉴定制度

价格鉴定制度是价格鉴定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所以应健全和完善价格金鼎制度,落实责任制,确保价格鉴定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序开展工作。价格鉴定制度中不仅需要包含价格鉴定业务指导意见,还需要不断充实对鉴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的要求。主要是由于价格鉴定工作需要由专门鉴定工作人员完成,所以强化价格鉴定工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价格鉴定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做好培训、考核工作,不断提高价格鉴定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此外,还应强化监督和评价制度,对价格鉴定工作人员的监督有助于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公正,健全奖惩制度来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提升鉴定工作成效。

(三)提升价格鉴定专业性

价格鉴定风险,一方面是由于对鉴定工作重视度不高导致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价格鉴定工作不专业导致,这种问题十分突出。价格鉴定工作专业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价格鉴定程序的专业性,其二是价格鉴定结论专业性。价格鉴定工作主要是以市场调查结果为依据,但是由于市场层次不均特性,最终调查结果很容易出现偏差。针对此类问题,就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市场调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全面。而在价格鉴定结论方面,需要由专家对最终的鉴定结果进行严格审核,确保鉴定结果论据充分,保证结果的准确合理。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涉案物品价格鉴定工作是价格认证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价格鉴定结果直接影响到案件审判结果,存在较大风险。对于此类风险,首先需要明晰风险发生的原因,选择合理的改善措施,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不断强化鉴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价格鉴定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康.邢台市物价部门价格认证工作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4.

[2]王峰.对价格认证工作岗位风险防范建设工作的一点思考[J].商,2013,11(18):381.

成果鉴定篇8

食品检测中鉴定微生物的常规方法

微生物鉴定是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实验室能力验证考核的一项基本内容。目前市场上微生物鉴定平台主要采用经典的生化反应方法。主要产品涉及法国生物梅里埃的手工API系统,自动化的ATB系统及全自动的Vitek2Compact系统。美国BD公司的Phoenix100系统及美国Biolog公司的微生物鉴定系统。

法国生物梅里埃的手工鉴定系统API

API是公认的微生物鉴定金标准方法,API无需专用仪器,采用标准化手工方法完成细菌的生化鉴定,为低成本替代传统手工细菌生化鉴定的最佳产品。

API系统特点:

完整的鉴定谱:15种试条,可鉴定550余种细菌;

简单方便:标准化方法,成本低廉,判读结果简单

快速高效:4~24小时可获得鉴定的结果。

该系统主要用于刚刚开始组建的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只需要API鉴定试剂盒,菌库软件及孵箱就可以具备标准的微生物鉴定能力了。

法国生物梅里埃New ATB系统

New ATB系统是半自动化的微生物鉴定系统,该系统可鉴定由环境、原料及制成品分离导致的细菌,同时也可以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包括肠杆菌、非发酵G(-)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菌、厌氧菌)。可鉴定770种细菌,进行近80种抗生素药敏实验分析。

ATB还具备快速鉴定模式,可以在4小时内进行大多数细菌的快速鉴定。

New ATB系统原理:鉴定试条包含风干底物的反应孔,经标准浊度的菌液活化,于指定温度培养4小时/24小时后即可进行读数鉴定。计算机根据阅读器检测到的结果自动调用相应试剂条数据库,得出生化/同化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系统将所得编码跟数据库的典型菌株生化谱比较,以客观的2个参数(鉴定百分率及T-值)计算鉴定结果。

New ATB系统特点:

速度快捷;

提供自动化接种,阅读及分析试条结果;

准确可靠的结果ID 32及快速ID 32试条由金牌标准API试条改良而成,配合自动化概念,结合成完整的细菌鉴定系统。

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2Compact

美国BD公司的Phoenix100系统

Phoenix100系统自上市以来已经超过10年时间,采用的基本原理为生化反应原理,在医院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客观的讲该系统使用维护成本过高,耗材主要是鉴定药敏复合板,需要另配肉汤及指示剂,导致耗材成本过高。另外采用荧光加比色指示生化反应,对于细菌鉴定而言灵敏度过高,经常出现不能鉴定的情况,导致耗材的浪费。

美国Biolog公司的Microstation和Omni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

Microstation和Omni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基于95种碳源或化学敏感物质的利用进行微生物鉴定。该系统并非基于经典的伯杰手册的鉴定方法,在业界有学术方面的争议,主要是对碳源同化鉴定方法存在异议,认为该方法可以用于科研,但是实际鉴定报告的运用上,没有方法可以对比。该方法要求操作人员比较专业,一般定位是科研用途。

食品微生物鉴定技术的发展

以上列出的是目前经典的微生物鉴定技术,随着国际上微生物鉴定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希望能够更快,更准确,更全面的进行微生物鉴定,相关的技术平台主要有飞行质谱快速微生物鉴定法及分子水平上的快速微生物鉴定方法。

细菌快速鉴定飞行质谱方法

Maldi-TOF(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仪)用于理化方面蛋白质的分析,是一种成熟的分析方法。近年来,随着技术地进步,科学家们发现可以通过分析细菌核质体不同大分子蛋白的组成来进行细菌的鉴定,于是该方法很快在细菌快速鉴定方面得到了广泛使用,该技术也数次获得诺贝尔奖。

质谱法进行快速微生物鉴定具有以下特点:

(1)鉴定速度快:常常在数分钟内就得到鉴定结果;

(2)鉴定准确:同常规微生物生化鉴定方法比较符合率高;

(3)操作简便: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可进行复杂的微生物鉴定;

(4)菌库大:相比生化鉴定方法,质谱法建立菌库更快,可鉴定的微生物种类更多,对于一些用常规方法难鉴定的微生物鉴定效果较好。

该技术一经微生物鉴定运用,就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甚至很多专业人士认为该技术在未来5年内将大规模装备于中国的微生物实验室。

目前市场上可进行快速细菌鉴定的质谱产品只有法国生物梅里埃和德国布鲁克可提供。两种产品均有其优势,梅里埃的质谱鉴定产品VITEK MS强项在于其菌库及建库方法,具有菌库标准,建库方法被认可,菌库容量大,鉴定结果准确。德国布鲁克产品具有硬件方面的优势,是专业生产质谱的厂家。

微生物16S测序方法及全基因组测序方法

生物细胞DNA分子的一级结构中既具有保守的片段,又具有变化的碱基序列,保守的片段反映了生物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而高变片段则能表明物种间的差异。这些保守的或高变的特征性核苷酸序列是不同分类级别生物(如科、属、种)鉴定的分子基础,因此可根据rDNA(核糖体DNA)序列设计用于某一种、属、科甚至更大类群范围的微生物检测或鉴定的探针。细菌中rRNA(即rDNA)高度保守,以16S rRNA为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靶分子的细菌快速分类鉴定标准方法已经成功建立,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细菌种、属和科的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等。与其它细菌鉴定方法比较,16S rRNA测序技术鉴定细菌具有高效、准确、简便、特异性强的优点.随着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 细菌16S rRNA间隔区序列数据库不断扩大,运用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确定微生物在进化中的位置,已成为微生物鉴定中至关重要的方法。

成果鉴定篇9

编号:亲鉴字200

亲 子 鉴 定 申 请 书

编号:亲鉴字200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身份证或护照号码-可不填样品采集时间样品类型

假想父亲

孩子1

孩子2

孩子3

假想母亲

我不需要加急服务(七个工作日出结果)

我希望一个工作日出结果每份申请加收¥500.00

我希望三个工作日出结果每份申请加收¥200.00

申请人签名

鉴定报告领取方式

特快专递投递地址:

电子邮件电子邮箱:

亲自来取请务必携带个人证件

联系电话及地址

备注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身份证或护照号码-可不填样品采集时间样品类型

假想父亲

孩子1

孩子2

孩子3

假想母亲

我不需要加急服务(七个工作日出结果)

我希望一个工作日出结果每份申请加收¥500.00

我希望三个工作日出结果每份申请加收¥200.00

申请人签名

亲子鉴定申请相关事项说明:

一、亲子鉴定申请

因涉及身份关系,原则上应以双方自愿为原则。但如果及与其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有相当证据证明被告为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且非婚生子女尚未成年,亟须抚养各教育,如被告不能提供自己足以推翻亲子关系的证据,又拒绝做鉴定的,应推定其亲子关系成立。

实践处理要点:亲子鉴定须以当事人同意为要件,法院不得强制取证,如双方当事人均同意做鉴定,应予准许。在处理此类案件中,亲子鉴定结论作为鉴别亲子关系的证据之一,应与案件其他材料相印证,综合分析,若当事人坚持拒绝鉴定,可依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75条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的规定,综合全案其他证据及案情作出是否亲子关系的认定。

二、亲子鉴定手续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北京市血液中心等单位通常接受公检法、公证处、律师事务所等部门的委托做,私人做亲子鉴定应到当地司法部门办理委托手续。

当事人必须提供身份证(护照)、出生证、等有效证件的正本,由鉴定单位的工作人员核对和验证身份无误后,复印存档,正本当即归还当事人。

当事人亲笔填写亲子鉴定申请书,包括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申请原因等。孩子年幼无书写能力的,可由父母代为填写,再由小孩按手印确认。

亲子鉴定单位给当事人拍照存档,合影照片将用于亲子鉴定报告。

采集每位当事人的血样,每人采血 2 3毫升;采血完毕,要求被采血当事人签名,并由当事人按指纹确认;当事人缴付亲子鉴定费用。

亲子鉴定单位在采集当事人血样后,一般在 3周内作出由专家审核并鉴定的亲子鉴定报告,然后发给委托单位或委托人,并由专家负责解释鉴定结果。

注:当事人的档案资料及鉴定结果保密保存,不对外公开或供任何他人查询。

三、亲子鉴定步骤

1、鉴定步骤一:咨询

需作为法庭证据的委托司法鉴定请带相关法律文件及身份证明亲临我中心鉴定。

个人鉴定(不作为法庭证据,仅您个人参考)。

2、鉴定步骤二:采样

可以进行dna检测的样本可以是口腔试子、血痕、带毛囊的毛发。

3、鉴定步骤三:邮寄样本、汇出款项

在一张白纸上写好您的联系方式。

携带样本去当地邮局。在邮局办理邮政汇款,将汇款凭据复印一张。

将样本、个人联系方式、汇款凭据复印件一起用特快专递ems邮寄给我中心。

您可以在快件寄出3天之后来电询问到件情况以及到款情况。

4、鉴定步骤四:结果反馈

我们将在样本以及款项确认之后第七个法定工作日完成鉴定工作。

我们将在第八个法定工作日将正式报告以电子邮件、传真、特快专递等方式传送与您。

您可以随时来电询问您样本的鉴定进度以及鉴定结果。您也可以亲自来取您的正式书面报告。

四、强制当事人做亲子鉴定

一方否定子女是其所亲生,又拒绝作的,法院可否强制当事人做亲子鉴定?

亲子鉴定必须以当事人同意为要件,法院不得强制取证。如双方当事人均同意做鉴定,应予准许。在处理此类案件中,应对亲子鉴定结论应作为鉴别子关 系的证据之一,应与案件其它材料相印证,综合分析,做出正确判断。若当事人坚持拒绝鉴定,可依照《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五条有证据证明一 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的规定,综合全案的其他证据及案情作出是否 亲子关系的认定。

成果鉴定篇10

目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条例》的颁布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这使鉴定的组织机构、人员资格选择、鉴定程序公开透明,体现了民主作风,对于保障鉴定结论的公正,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鉴定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与诉讼制度的接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概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医疗体制进一步改革,社会福利性的医疗单位逐渐向营利性的经济实体转变,加上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民的整体素质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多,且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同时由于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误导,医患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复杂化,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难点。原有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纠纷处理的需要,在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成了一纸空文。为了妥善处理解决医疗纠纷,2002年月日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依据条例卫生部了相应的配套规章。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概念

卫生部制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对我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作出了相应的规范,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是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医疗事故鉴定的概念性质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我们可以这样介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概念: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由对发生的医疗事件,通过调查研究,收取物证(包括尸检结果),查阅书证(病历等病案资料),听取证人证言,当事人、受害人或其家属陈述,分析原因,依据法定标准,判定事件性质,作出是否属医疗事故及何类、何级、何等事故的科学鉴定结论的过程。本文所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指医学会组织专家组依法(《条例》)进行的鉴定。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机构

《条例》明确了由医学会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条例》第21条规定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机构为医学会,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组织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实行市、省二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省级鉴定为最终鉴定。医学会建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专家库,参加鉴定的专家由医患双方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程序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提起可以有以下三种:第一种,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书面委托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学会对单方面委托的鉴定申请不受理。第二种,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书面移交负责首次鉴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第三种,法院审理涉及医疗事故问题诉讼案件时,依职权或当事人申请移交委托负责首次鉴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医学会在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对发生的医疗事件,通过调查研究,收取物证(包括尸检结果),查阅书证(病历等病案资料),听取证人证言,当事人、受害人或其家属陈述,分析原因,依据法定标准,判定事件性质,作出是否属医疗事故及何类、何级、何等事故的科学鉴定结论。鉴定实行合议制度,过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专家鉴定组成员对鉴定结论的不同意见予以注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根据鉴定结论作出,其文稿由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发。

卫生行政部门对鉴定结论的人员资格、专业内别、鉴定程序进行审核,不符规定的重新鉴定,符合规定的及时送达双方当事人。

任何一方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服均可以进行再次鉴定。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性质

研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首先必须研究其鉴定行为的法律属性。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具体行政行为

根据行政法理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1]。有一种意见认为,由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作“医疗事故鉴定是一种行政行为,当事人对医疗鉴定结论不服,向法院的,法院应作为行政案件受理”[2]。这种观点是由原《办法》中规定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自治州、市)、县(市、市辖区)三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负责,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和卫生行政部门之间具隶属关系所得出的。目前医学会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受理机构,是独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不是行政主体,所以鉴定行为也就算不上具体行政行为。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行为

1.医学会从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合法性、合理性分析

《条例》规定医学会具有从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权利和义务。2003年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法[2003]20号)“二、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事故司法鉴定的,交由条例所规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按照《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组织鉴定。”医学会由于行政法规《条例》的授权加上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使医学会成为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唯一合法组织。其合法性不容质疑。

鉴定的目的使为了更好地解决医疗事故民事纠纷,在医患双方对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医方侵权责任程度,危害后果,因果关系等方面存在异议时,势必寻求公正的第三方(中介性组织)对此加以评判,以更好地进行协商处理。进入诉讼程序后由于法官对医学专业性问题难以评断,也需要借助一个有力的公正的鉴定。中华医学会章程第二条“中华医学会(以下简称本会)是全国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医学会在性质上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具备法人资格,这与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规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组织的性质不同。医学会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医学专业性社会团体法人,与任何机关和组织不存在管理上、经济上、责任上的必然联系和利害关系,这也体现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专业性、中介性。[5]

但是中华医学会是一个具有行业利益色彩的社团性组织。新修改通过的《中华医学会章程》增加了“本会依法维护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等内容,这种行业保护倾向明显的学会性组织,已不同于纯粹的学术团体,具有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在利益纷争的一般场合,这种利益要求和倾向是合理的。但医患纠纷中,这种行业性的利益要求应当受到合理的和公平的约束。不仅因为医患纠纷的另一方是单独的社会个体,而且因为这种社会地位的不对等,极易引发对患者合法权利的侵犯。

我们必须肯定医疗事故与否的判定只能由医疗领域的专家进行鉴定。对病人的疾病进行诊疗的时医生,评判其诊疗过程是否造成人身损害,行为是否有过错,行为过错和后果是否有因果关系等一系列的专业技术问题只能由该领域的专家进行。由于医学科学的复杂性,医学科学的特点,对疾病的诊治方式,医疗事故的发生往往涉及多个医学专业,所以“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的方式进行”。

2.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法医鉴定、司法鉴定之比较

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进行分析,我们先来分析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要构成医疗事故必须包含以下要件:违法的医疗行为、损害后果、医疗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医疗行为有过错。因为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最终解决的是民事赔偿问题,最终解决途径还是司法。目前我国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规则原则在审判中一般是按照过错侵权行为来认定的。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过错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我国通说将其概括为:违法行为、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过错[6]。其构成要件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医疗事故的损害后果要达到一定的程度,而过错侵权则无相关规定。侵权行为的损害事实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医疗事故包括在内。但是就侵害生命健康权而言,医疗事故的成立和侵权行为的成立基本上是一致的。法庭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其目的也就在于认定医疗行为是否有过错,违法的医疗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至于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并无太多实质性的意义。换句话说,法院委托的医疗事故鉴定实质上是医疗行为过错鉴定,医疗行为违法鉴定,因果关系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其名称容易造成一定的误解,拟改为“医事鉴定”为好。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月王保洁主编的《法医学》(第三版),法医学研究范围可以作如下划分: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临床法医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毒物分析学、法医精神病学。与医疗联系比较密切的就是法医病理学(对象:尸体鉴定死亡原因、死亡性质、死亡时间、损伤时间等),临床法医学(对象:活体,鉴定损伤性质、损伤程度、劳动能力、其他生理病理状态与损伤的关系)。法医鉴定暂时无法律规定其鉴定的范围,但是从其研究的范围就可以看出,在医疗损害纠纷中只能从事死因鉴定和伤残等级等损害后果鉴定,无权鉴定医疗行为的违法性,无权鉴定医疗行为的过错性。缺乏临床经验的法医,在临床领域并不是专家,无法对诊疗措施的选择,手术指征的掌握等医疗行为作出客观的合理的评价。医疗损害侵权赔偿(侵害生命健康权)诉讼中,所应该进行鉴定应该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法医鉴定只能鉴定其损害后果的存在,伤残等级的存在。所以法医关于医疗行为过错违法,行为和后果的因果关系鉴定是无效的,法院应该不予采信,只能采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存在“重复鉴定,多头鉴定”的情况了。

《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为查明案件事实,人民法院依据职权,或者应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申请,指派或委托具有专门知识人,对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评定的活动。”这里很清楚地表明司法鉴定也就是法院指派委托的鉴定。无论是何单位鉴定均具有司法鉴定的性质。法院委托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同样也是司法鉴定。目前存在很多“司法鉴定所”其当事人委托的鉴定结论称为“司法鉴定”。这是值得探讨的。同样双方当事人委托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其性质不是司法鉴定。但是一般情况下,涉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机构(医学会)是唯一的,无论是诉前还是诉中,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只能是医学会。不同之处就在于是法院委托还是双方当事人委托。但是无论是双方委托还是法院委托,其鉴定结论应该是唯一的共同的。无论是双方委托医学会还是法院委托医学会,送检材料,当事人陈述等等鉴定的依据是唯一的共同的,得出的鉴定结论也是共同的。且其鉴定机构合法性不容质疑,法院对待任何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态度应该是共同的,无论是司法鉴定还是当事人委托。最高院应该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加以肯定,将其纳入到司法鉴定的轨道。

3.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一种诉讼辅助行为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过程是依据法律法规,诊疗护理常规等等,对病案资料以及各种报告进行审查,判定行为性质,是众多医疗专家的思想结晶形成的过程,是对事实的一种说明和解释的过程。鉴定的过程是对事实的一种评判。鉴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组织实施,由于委托人的不同可以分为司法鉴定和非司法鉴定。由法院委托的情况下,该鉴定即为司法鉴定,该鉴定行为即是一种诉讼活动。鉴定就成了整个案件诉讼活动的一部分。医患双方共同委托的鉴定实际上是医患双方寻找的第三方对事实进行客观的评价,类似于仲裁,但并非仲裁。其法律属性难以介定。目前我们可以这样认可:鉴于医学会鉴定的中介性和非司法性,其合法的鉴定行为我们可以认定为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但是鉴定不能解决赔偿问题,赔偿问题可以通过行政处理,双方调解,民事诉讼这三种途径来解决。民事诉讼是最终的解决途径,问题的根本还是要走向诉讼,进行鉴定的最终走向就是民事诉讼。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最终还是要跟诉讼相结合。鉴定解决的是事实判定问题,有助于进入诉讼程序。诉讼中大部分案件还是要借助于鉴定来进行审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无论何时提起,何人委托,我们都可以看作为诉讼辅助行为,一种诉讼活动。

(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特点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特点具有多重属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有法律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备法律依据——《条例》。鉴定结论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鉴定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定。

第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有专门性。鉴定人、涉及学科、鉴定机构等等均具有专门性。

第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有主观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主要的是专家组的主观活动,根据事实,鉴定人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

第四,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有准司法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对事实的一种评判,是由对发生的医疗事件,通过调查研究,收取物证(包括尸检结果),查阅书证(病历等病案资料),听取证人证言,当事人、受害人或其家属陈述,分析原因,依据法定标准,判定事件性质。

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

我们研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最主要的就是研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包括其性质、特点和诉讼中证据效力。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性质

我们来看看各国对鉴定结论的规定。英美国家的诉讼理论将鉴定结论称为“专家证言”、“意见证据”,认为“意见是指从这些事实中推理得出的结论”[3]。实际上并不是以鉴定结论的方式出现,而是以专家证人(expertwitness)的身份被通知出现在法庭上,鉴定人实际上也是证人,鉴定意见即为“专家证言”。大陆法系国家中,鉴定人是法官的帮手,他们在法庭上比一般证人享有某种特权,如有权查阅相关卷宗询问当事人等。证人和鉴定人相区别,遵循古老的法谚“鉴定人是关于事实的法官”。

在原苏联,鉴定结论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鉴定人和证人相区别,鉴定人不是证人,因为他不是向法院说明他自己看见或听到的什么事实,也就是说,他不是证明事实,而是对事实作出分析,从科学材料或者自己专门角度来说明事实。原苏联将鉴定分为法院鉴定(法院指派委托的鉴定)和非法院鉴定(非法院指派委托的鉴定隶属于某一管理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了七种证据:“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这里鉴定结论指的法律明文规定的法定鉴定部门作出的或者是由人民法院所认可、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很显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结论也包含在内,在诉讼中也是作为证据来使用的。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鉴定人对发生的医疗事件,通过调查研究,运用其专门知识和技术对案件的某些方面进行鉴定所得出的合乎科学的结论。鉴定结论并不是案件形成时或形成后留下的客观事实而是根据其原有的一系列证据作出的结论。它是不仅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同时还有对客观事实的一种推断。正是这种反映和推断产生了对客观事实的认定,也就形成了鉴定结论。鉴定的过程是解释和评断的过程,鉴定结论是依据客观事实进行科学解释、评断所得出的推断结果,不是对客观事实的直接反映,同时也不是客观事实。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是一种独立的原始证据,也不是直接证据,而是一种衍生证据。无论是诉讼前的得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还是诉讼中得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在诉讼中其本质都是证据。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特点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直接结果,鉴定结论的性质直接决定了其证据形式的特点:

第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具有主客观双重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鉴定活动的结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主观性质必然带来其结论的主观性,但并不是否定鉴定对医疗行为的认定,否定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行为作出一个客观的评判,既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观性。而且其主观性更浓一些,因为鉴定主要就在于评判部分。

第二,真实和失真的双重倾向性。鉴定的科学性,如专家合议等决定和保证了其鉴定结论具备更大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特殊的科学,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鉴定的主观性决定了其必然存在失真的可能性。

第三,鉴定结论客观真实性的严格条件性。《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法》对鉴定作了一系列的严格规范,特别是程序性规范等,只有鉴定行为、程序、鉴定人等等均合法,鉴定按照严格的条件进行,才能保证鉴定结论的客观真实性。如鉴定人的回避等等。

(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效力

鉴定结论是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的依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法》41条),也是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的依据,在这两种行为中鉴定结论的作用本文不作探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相关问题。包括诉讼中移交医学会进行鉴定作出的鉴定结论,还包括诉前已经作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在诉讼中的证据效力问题。

笔者认为无论诉讼前或诉讼中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具有同等的效力。诉讼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能视为书证,也应该视为鉴定结论。一般情况下,涉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机构(医学会)是唯一的,无论是诉前还是诉中,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只能是医学会。不同之处就在于是法院委托还是双方当事人委托。但是无论是双方委托还是法院委托,其鉴定结论应该是唯一的共同的。

前面已述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法定证据的一种。任何一种证据都必须依法定程序经司法人员审查或当事人提供经法庭质证后才可以作为判案的依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同样如此。只有当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被充分证实后才能被法官采信。而且,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具有主观性、失真倾向性、客观真实性的严格条件性等特点,更要求我们做好鉴定结论的审查和质证。但是我国现行法缺乏对其采信应有的审查、质证等有效的程序性规定,应该尽快加以有效地规范。

1.法院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审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下称《证据规定》)71条“人民法院委托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当事人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和理由的,可以认定其证明力。”29条规定了法院对鉴定书的格式进行审查。可见,法院对法院委托的鉴定得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的结论持绝对之肯定态度,法院无须对鉴定结论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双方当事人委托的则未作规定。《证据规定》77条已经明文规定鉴定结论的证明力要大于一般书证。法院为公正公平地判案,必然要求正确对待鉴定结论,应该对鉴定结论进行程序性审查和实质性审查。鉴定结论既然作为证据,法院就应该有查明的义务来认定其证据能力。法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法理和良知,对医疗事故鉴定人员、医疗事故鉴定组织、鉴定程序、鉴定依据、鉴定结论、鉴定书的格式等进行合法性审查。在上述几点的合法性都得以确认之后,才可以于以采信。以确保鉴定结论的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正确认定案件。对于不合法的鉴定结论应当不于采信,要求医学会另行组织专家组进行从新鉴定。新条例并未规定法院对鉴定的审查权、否定权,这是应然的。鉴于《条例》的行政法规的性质,无权对司法程序、法院职权作出规定。最高院在法[2003]20号通知中已经作出了一定的确认:“人民法院对司法鉴定的申请和司法鉴定结论的审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处理。”按照法理,法院有权对相关证据进行审查的,对鉴定结论也应该积极进行审查,无论是诉讼前的还是诉讼中的鉴定结论应该一视同仁地进行审查。由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专业性,法院对审查有困难时可以考虑引进专家辅助人,作为对鉴定结论提出质疑、帮助法庭审查的专门人员,其费用可以由败诉方承担。否则,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审查最终还是流于形式。

2.双方当事人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质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66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证据规定》47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根据直接言词原则,双方当事人应该对案件的证据进行质证,排除合理疑点,才能说明其证据效力,才能被法院采信。鉴定结论作为证据的一种同样要由双方进行质证。《证据规定》61条使欠缺医学专门知识的当事人借助诉讼(专家)辅助人对鉴定结论提出有抗辩力的质疑,有助于法庭的对抗,有助于法官理性判断鉴定结论,确保公正公平与正义。《证据规定》59条“鉴定人应当接受当事人质询。”这必然要求鉴定人必须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询,回答对方问题,解释说明鉴定问题,解释说明鉴定过程,特别是鉴定结论中的疑点,论证其结论的科学依据。但是目前鉴定人出庭率底、庭审质证流于形式。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调查的100例案件中,只有一件案件在审理过程中,法医出庭就鉴定结论回答当事人的提问。由于法官缺乏专门知识,受害人缺乏专门知识,而鉴定人又不出庭对鉴定结论进行论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鉴定结论的庭审质证流于形式。[4]

鉴定人出庭是质证的必然要求。这也就涉及到鉴定人作为诉讼参与人的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问题,目前我国法律未作出明确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人是医学会临时召集的专家鉴定组,鉴定结论采用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合议制。专家鉴定组成员均应该是鉴定人。他们均参加了鉴定活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定结论是这“临时集体”的共同结论,鉴定人中可能有人持有不同意见。这种情况下,鉴定人参加庭审,出庭参与质证就成了一个问题。如果规定所有鉴定人都有出庭的义务,那么强加给持不同意见的鉴定人一个难以做到的任务,这是讲不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人的出庭问题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与现代诉讼制度接轨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们可以这样规定,作出签发鉴定书的专家鉴定组组长即可看作是主鉴定人。鉴定作出之后由主鉴定人承担下列义务:按时出庭;在法庭上依法陈述鉴定报告;接受双方当时人的质询。特殊情况下,经过法庭许可也可以不出庭参加质证,但是必须接受“书面质证”。法官或当事人对鉴定书书面提出疑点,书面文件交给组织鉴定的医学会,由原专家鉴定组给予书面答复。答复意见由鉴定组组长签字,加盖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用章。

经法院审核和庭审质证,该鉴定结论无足够合理疑点,当事人或者法官无足够证据据以反驳,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即被法院认可,应当作为判案的依据。法院或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持有异议,应当陈述其理由,鉴定结论法院采信与否都应当在判决书中说明理由。

四、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监督机制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对是医疗行为事实的判定,直接影响到双方协商和诉讼结果。其活动过程必须依法受到监督。目前已经存在相关的监督,比如:程序合法性监督,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其鉴定程序。目前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我们应该加快完善监督机制,以保证鉴定的客观公正。前面已提及法院加强审查,庭审专家质证。在这里主要分析责任承担问题,应该尽快建立错鉴追究制度。

(一)错鉴责任追究制度

错鉴责任追究制度,是指对于鉴定人主观上故意或过失作出错误的或虚假的医疗事故鉴定,造成被鉴定人经济损失或其他严重损害后果的,依法追究鉴定人行政、民事和其他法律责任的制度。

目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审判制度,如合议制,二次鉴定制。二次鉴定赋予了当事人再次鉴定的权利以防止错鉴的发生,防止错鉴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目前的现状是二次鉴定制度,对于错鉴不承担任何责任。建立错鉴追究制度可以让鉴定组更加客观公正地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的鉴定已经赋予了专家们过多的负担,再加上错鉴追究制度是否会让众多的专家们如履薄冰,加重鉴定专家的心灵负担呢?我们就要掌握一个度的问提。

我们可以考虑设立这样一个错案追究制度:首次鉴定,已经赋予当事人再次鉴定的救济途径,鉴定人不承担错鉴责任。由中华医学会设立全国性的专家鉴定组每月定期从各地省级鉴定的鉴定中抽查,对整个鉴定进行检查,是否存在错鉴情况。存在错鉴的原则上不于纠正,除非应法院要求从新鉴定,但是追究主鉴定人(专家组长)和医学会的责任。可以考虑给专家组长小数额的罚款、和小范围内通报。给当事人造成严重损失的由医学会承担责任。但是对于错鉴法院已经结案的不予纠正,以维护鉴定,以及法律的公正。

(二)关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可诉性

笔者认为,目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存在,也不应该存在可诉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一种诉讼辅助行为。医学会出具的相当与咨询结论,法院是否采纳,是审判范围的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结论不存在可诉性。

五、结束语

目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条例》的颁布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这使鉴定的组织机构、人员资格选择、鉴定程序公开透明,体现了民主作风,对于保障鉴定结论的公正,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对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能够规定到这种程度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目前的鉴定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于诉讼制度的接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明确:医学会是从事医疗鉴定(包括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行为过错鉴定,行为过错和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鉴定)的唯一合法组织,鉴定结论是一种证据,法院和当事人应当加以审查和质证,鉴定人应该出庭接受质证,同时应该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最高院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和诉讼制度良好地接轨,确保鉴定的公正和权威,以更好地解决医疗损害赔偿纠纷。

【注释】

[1]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P73)

[2]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P410)

[3]沈达明.英美证据法[M].中信出版社(P93)

[4]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调查报告.人民司法[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