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人十篇

时间:2023-04-06 23:52:47

等待的人篇1

雨声潇潇,花木入梦,那是在等待晨曦。

孤云出山,一无所系,那是在等待彩虹。

江河奔腾,一泻千里,那是在等待入海。

虎行似病,鹰立如睡,那是在等待出击。

人生,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的等待中度过的。诸葛亮未出茅庐时,虽有满腹经纶,济世之才,却一直未遇伯乐。若是常人必定日日苦闷,或郁积于心、自暴自弃。然而孔明却始终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为诫,处事平和稳重,潇洒自如。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足以见其充实而自信的生活。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它的前提是等待,是保持平和乐观心态的等待。

古人云:“自古圣贤多寂寞。”这就是一种等待,一种静观其变的等待。世之变化万千,而我心依旧静然。是老聃所云的“宁静微妙,守玄抱一”的境界;是深潭微澜,明月照花,着世间浮华万千,不屑于过眼烟云的气度。

然而,等待绝不是消磨时光,无所作为。正如那句古语所讲:“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如果等待变成了消极的,不仅不会引导人走上成功的大道,相反,还会使人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观天上云卷云舒。在等待中,孕育着理想与成功。

一条幽径,曲折迂回才能引起人心旷神怡的向往。

一波微澜,潮起潮落时才能迭出惊心动魄的回响。

一个故事,哀婉忧伤中才能让你体会到肝肠寸断的凄凉。

一种人生,静穆等待中才能成就其惊世骇俗的豪壮!

等待的人篇2

自打呱呱坠地。我就是在父亲的怀里长大的。听村里人说父亲在没和母亲结婚之前是个犯点小法的人。和母亲婚后,生下了我们三姊妹。可能是有了儿女,父亲意识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他每天早出晚归只是为了能让我们家庭的经济条件更好点。在我小的时候是还没有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而我们三姊妹又是挤着生的,父亲一个人做工赚钱供我们仨上学。于是,母亲不得不背上行囊加入南下打工的队伍。母亲这一去便是二十多年的打工生涯。在我成长的二十年里,总是父亲抱着我、喂我吃饭、送我上学。我和父亲二十年的相依相偎,父亲每天主外主内,照顾全家老小,从来没有抱怨。他每次做工回来都会抱起我,拖着疲惫的笑脸说:“美女,爸爸给你插胡子哦!”父亲总是喜欢把他的下巴贴在我的脸上说:“这样我就会长胡子,就不是一个美女了,就嫁不出去了。”也许这就是上辈子未了的情吧!父亲喜欢把我拱在他的肩上。然后带我去串门。时隔多年,物是人非,但是与父亲相依相伴的日子却总能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渐渐的我长大了,我不再是那个只会在父亲怀抱里撒娇的小女生了。父亲为了供我们仨上学,每天起早贪黑去外面做工,即当爹又当妈的照顾着我们仨的起居生活。父亲能做一手好菜,我特享受吃他做的菜饭,那种味道总给我一种熟悉的感觉。现在离家几年,很少回家,在异地我非常思念父亲做的饭菜,那种味道似乎是我上辈子所尝过的。

小学的时候,放学后我总是会早早地回到家,然后搬出一条小板凳坐在门口,两肘撑在腿上。两手托着胖嘟嘟的脸蛋,两只眼睛打量着过往的人群。那是我在等待父亲工作回来。忘不了我那迷离的眼神,目送公路上的车辆、行人离去。看着行人、车辆匆匆而过。却始终没能等到我所期待的身影。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我的眼睛随着流动的人群左右打量。好像要读懂他人的故事、看穿他人的世界。我有时候等得不耐烦了,便会起身走到马路上去遥远一下。父亲是否推着他的自行车回来了?每天总是这样从门口板凳上到公路上,又从公路上到门口的板凳上,一次又一次,终于把父亲给迎回来了。就是在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遥望父亲的归程中,我长大了,懂事了,父亲推的自行车也变成了摩托车。

小时候等待父亲归家,此时此刻,父亲是否在等待我的归家呢?远在异地。不知父亲是否在思念他的“心肝”。而我却永远也无法忘记他那望子成龙的等待。

高三,父亲等待了我一年。繁忙的高三,我忙得连照顾自己的时间都没有。那一年,我背负着所有亲人的期望。我不想12年的寒窗苦读功亏一篑,我不想住在学校,我认为住宿即不方便也不自由。我的所需没想到更是加重的父亲的责任,他选择了做我一年的司机,承担起每天接送我的任务。一年365个来回。父亲每天四次穿梭于学校与家中,父亲的摩托车也陪了我一年。每天父亲5点多就会起来为我做好饭菜,给我装进饭盒里,然后叫我起床。6点多父亲便会载着我去学校。那个冬天,我总是紧紧地靠着父亲,躲在父亲的身后。感受着父亲为我留下的那份温存。因为父亲那宽大的肩膀和坚实的背部总能为我挡住迎面而来的寒风。每天下晚自习之前,父亲便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等待我的出现。父亲总是站在最显目的地方,就算是寒风刺骨,他也不会找个地方避一避。因为他怕我找不到他。记得有一次。下晚自习后老师找我有事。我迟了半个小时才出来。当我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我看到父亲颤抖着站在暗黄的灯光下。四周接学生的车都离去了。只剩下父亲一个入孤零零的站在那儿。我走到父亲面前问他:“你是不是等很久了?”他颤抖的声音回答我:“才……刚来”。我知道他早就来了,只不过不想我担心而已。虽然冬季的夜晚,寒风依旧没有丝毫收敛。但我的心里却很温暖很温暖。

晚上回到家,父亲总是会给我端上一碗汤,说让我好好补补好好暖和暖和。我睡楼上,父亲的房间就在我房间的楼下。父亲每天都会等我熄了灯后才会去睡,有时候我一趟在床上就会睡着,忘记关灯。可是早上起来发现灯已经熄了。我知道肯定是父亲晚上帮我把灯熄了的。我的高三似乎是用来惩罚父亲的,那一年他的工作、生活都是以我为中心。

等待的人篇3

[关键词]等待 闺怨 情景交融

王国维先生曾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所以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明清有小说,然而不管是哪一代的文学,总是会有一些相同的内容,会有一些永恒的话题,比如爱情:比如亲情:比如乡愁:比如等待。

本文所要谈到的三部电影就是拍摄这样一些永恒的话题。《我的父亲母亲》讲述唯美的初恋,《那山那人那狗》讲述委婉的亲情,《暖》讲述感伤的乡愁。三部电影又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等待。《我的父亲母亲》在经历了长久的等待之后,相守一生。《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母亲在爱上了乡邮员父亲之后开始了一生的等待,等待常年在外,总是奔波在山区送信路途中的丈夫《暖》中的暖儿经历了两次无望的等待,那位信誓旦旦的井河在和她一起荡秋千的时候绳索绷断,导致了她的残疾,却终究还是辜负了她的等待,无奈之中美丽而残疾的暖儿嫁给了一直爱她的哑巴。

等待,成为了三部电影最美丽的背景氛围,以故事的外延形态存在,所有的情绪情感都在“等待”二字上找到了落脚点。

一、“等待”主题与“闺怨”传统的默契

若要提到等待,尤其是女子的等待,就不得不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闺怨文化。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闺怨诗词数量很多,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这些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其中王昌龄直接以《闺怨》为题,写下了“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名句。

中国最早的闺怨诗见诸于《诗经》。《诗经》305篇,其中《国风》中相当一部分是描写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情感的,由劳作、行役、婚姻、家庭而衍生出来的闺怨诗占了不少篇目。如写弃妇的《卫风・氓》,写思妇的《卫风・伯兮》,写怨恨的《{)风・柏舟》等。出自《诗经・王风》中的名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不正印证着所有在等待的这一头苦苦盼望的痴情女子的心态吗?乐府《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也是以一位“与君生别离”的女子口吻来诉说别后的思念与忧伤:“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唐朝大诗人都写闺怨,杜甫笔下“三别”中的《新婚别》就是离愁的名篇:“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以这些闺怨诗的意境来观照这几部成功的电影作品会发现:传统的道德标准,传统的审美取向依然是这两位导演的选择。

《我的父亲母亲》中几次告别的镜头,年轻的母亲眼中流露出来的担忧与伤心,让人想起“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的古诗。(聂夷中《古别离》)

无论是沈如筠的“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影”,还是李益笔下的“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都能让我们想到那位无数次站在桥头等待郎君的乡邮员妻子。月光下,她的身影与古人笔下那些痴情女子幻化成一体,共同吟唱着关于等待的柔情。

乡村小学教师的恋人或者乡邮员的妻子都是纯情而痴情的,为了有情郎从一而终的等待,追求生命中爱情世界的“守得云开见月明”。

烟雨小楼上,痴痴望着流水落花,梳着一头烦恼丝的暖儿,在害怕拒绝与遗忘的岁月中慢慢绝望,而这样的景象竟在八百年前就被文人收在笔下,且看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当井河为自己的负心而忏悔的时候,他站在雨巷中哀伤地对暖说“暖儿,我对不起你,我忘了你……”暖倔强的抿了抿嘴巴说,“你没有,你越不回来,就越忘不了!”的确,苏轼的名篇《江城子》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暖与井河虽然不是生死相隔,却也是两个世界的人,只是那些曾经荡漾在秋千上的笑声与情话,永远都回响在心头不可能忘记。暖守在故乡,腿瘸了只是她的肉体残缺,心中两次为爱受伤,等不回有情郎才是生命中的残缺。

与批判负心郎,比如“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类闺怨诗有所不同的就是《暖》这部电影选择了一种“哀而不怨”的传统美学标准。更凸现了导演对传统审美的追求。电影开头两人十年后再次见面的时候,暖对于负心人井河有抵触的情绪以此造成了情节上的悬念,但是随着回忆的展开,两人平静而略带忧伤地在暖的家中见面,与暖的哑巴丈夫还有小女儿一起渡过一天的温暖时光之后,两个人都变得温和,这种温和的情绪更加深了落寞的感触,这就是“哀而不怨”的审美境界。暖是在等待的命运中不太幸运的一位,可是在那些寂寞的岁月里,她一如既往地在无情的河流中梳洗着自己的美丽,哀愁的情绪在她的眼波中荡漾,却极少对命运的怨恨,很显然霍建起追求着一种让人更加心生怜爱的美丽。

闺怨诗词往往以其意境动人,深婉悠长、含蓄无尽而打动人心,因此在千百年之后,许多名篇名句依然脍炙人口。在众多永恒的话题中,“等待”总是显得那么绵长而充满着忧郁的美丽,等待又往往与别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等待远方的恋人,等待迟归的子女,等待知心的朋友,等待会意的理解……等待,在千古文学长河中,留下了一个个痴情缠绵的身影,留下了一串串温暖执著的手势。

二、情景交融的拍摄感人至深

如果说三部电影都在“等待”这一主题中继承中传统审美,那么在影片拍摄中,便都成功的利用了电影的影像手段,达到了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境界。

三部电影均改编自中短篇小说,《我的父亲母亲》改编自鲍十的小说《纪念》;《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而《暖》改编自莫言的《白狗秋千架》。三部小说都是情节比较简单的作品,但是各有一种情绪弥漫在其中,从这些作品中,张艺谋发掘出了初恋与爱情的美丽;霍建起发掘出了父子亲情的传递与乡愁的永恒话题。

散文诗一般的小说,其中的情绪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文字语言细腻的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改编成电影往往会显得叙事性不强。但是两位导演都克服了这样的困难,张艺谋是摄影出身;霍建起是电影美工设计师出身,在如何用影像表达情绪的方面,两人不约而同的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正如王国维先生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我观景,景必有我之情感,在导演使用的诗情画意的镜头中,在唐宋诗词一般的意境中,清纯、或者哀愁的情绪淋漓尽致的泼洒在银幕上,让观众被简单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更被电影制造的如空气 一般的情绪与气氛所包围。

《那山那人那狗》取景在湖南西部,湘西地区风景如画,最美的就是春天生机勃勃的绿色。大山中郁郁葱葱的绿色滋养了山里人的纯朴,也滋养了电影作品中的父子亲情。绿色是代表着生命的颜色,正如走上这条路的父子,老乡邮员最后一次走上这条路,新乡邮员第一次走上这条路,父子第一次同行这条路,他们的身份在一次次的对话中转换,时而是为了工作的交接,时而是为了家中的事情谈心。穿行在山林中的乡邮员父亲,平凡真诚并且执着,与一片片让人赏心悦目的绿色结合在一起,正是一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似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导演用影像把古诗词的意境生动地再现了出来!

霍建起拍摄《暖》的时候,把小说中本来属于东北高密的故事搬到了夏天的安徽。烟雨笼罩中的徽派建筑一派灰黄,那是承诺被辜负的失落与寂寥,也是绵延不断的乡愁带给人的感伤与淅沥。粉墙黛瓦的江西婺源,小桥、流水、人家。不要说荡起的秋千有多么浪漫,那上面的恋人有多么美丽,即使是痴恋暖的哑巴也有一种独钓寒江雪的等待,他在等待所有人的放弃,当小武生与井河都放弃了之后。他的等待竟有了收获。

在张艺谋镜头中的《我的父亲母亲》相识在一片金色的秋天,等待在一片皑皑的白雪中,而象征着热烈情感的红棉袄,就在嫩黄的山景与雪白的山路上奔跑。那座乡村小学堂,总是用仰拍的镜头,穿过几株白桦树,小学堂显得高高在上,母亲心中的学堂就好像西方油画中的教堂,那是母亲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整部影片在拍现实场景时全用黑白两色,拍回忆的画面时却是斑斓的彩色,当下场景中的故事以父亲的葬礼开始。过去场景以儿子从一张照片引发的回忆开始讲故事,死亡是生命最终的结束,爱情是生命中最美丽的升华,所以这一反传统的色彩基调使观众的感受在一开始就跟随着影片,走上了一位乡村小教师最后的路程,走进一段唯美青春的爱情。

三、结语:等待让人间充满温情

在《我的父亲母亲》与《那山那人那狗》中,在等待的这一头,总是有一位美丽而温柔的母亲;在等待的那一头,总是联系着一个高尚的职业――教师或者乡邮员,乡邮员为乡亲们传递着情感与亲情,乡村小学教师为乡亲们传递着知识与文化。

乡邮员的妻子站在桥头,乡村小学教师的恋人站在路口,所不同的是,乡邮员的妻子在离开山里之后,开始了一辈子的等待,她的一生都在送别、等待与盼望之中:乡村教师的妻子在殷切的等待,痛苦的盼望之后,换来的是一生的相守。

乡邮员的儿子说“出门在外的人总是有很多原因顾不上想家,倒是家里的人更牵挂他们。”乡村教师的儿子说,“在母亲最后等到父亲的那一天,又穿上了那件红棉袄,从那一天起,父亲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母亲。”

等待的人篇4

在一次采访中,她向记者透露了她教学与教子的秘诀:不要指望别人都和你的见识一样!接着,她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她的女儿还在上幼儿园时,一天,她看到了女儿的一张绘画作品。当时,她一下子就怔住了,孩子总是充满了想象力,孩子的世界也应该是一个充满了想象的世界。可是,女儿那幅名为《陪妈妈逛街》的画中,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车水马龙,更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只是数不清的大人们的腿。

奇怪!她拿着女儿的画沉思了很久,终于解开了疑惑。原来,幼小的孩子身高只能达到大人的腰部,走在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将孩子遮掩着,孩子除了看到大人们的腿,还能看到什么呢?

女教师如梦初醒,孩子们上街看到的是大人们的腿,这是他们的身高决定的;学生对很多问题疑惑不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智力和见识决定的;企业的员工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途,而不是公司的整体运行和未来发展,这是由他们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决定的。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拥有和大人相同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和老师一样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并不是每个员工都能和总裁一样站在公司的全局看待问题……

女教师说,不要埋怨别人无知,不要指望别人和你站在同样的高度。其实,一个人所处的高度,决定了他的见识。与其埋怨别人,不如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和别人交流沟通、尊重包容,这样,你就可以做一个好家长、好教师、好经理,甚至是好总统。

善待别人的高度,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这些都不是理由

朱国勇

2004年4月的一天傍晚,美国总统小布什的电话一响了。电话是小布什的父亲老布什打来的。原来,小布什母亲芭芭拉・布什的腿疾又犯了,正在得克萨斯州的医院里接受治疗。老布什的语调显得遥远而深沉:“有空的时候,回来看看你母亲吧,她需要你。”

小布什说:“会的,等忙完这阵子,我就回来看您和母亲。您知道的,我最近真的抽不开身。议会正在为伊拉克的问题争论不休,非洲的援助基金也出了问题,还有阿富汗也颇为棘手……”

“其实,这些都不是理由。”老布什语调幽幽,说完就挂了电话。

过了一会儿,小布什收到了一条短信,是老布什发来的:“你8岁那年,有一天夜里下着大雨,你发烧了。你母亲当时正在几十公里外的农场里。她赶回来看你,汽车在半路抛了锚。我让她找个旅馆休息,第二天再回来。可是,你母亲在风雨中步行了三个多小时,夜里十一点终于回到了家里。还有,你10岁那年,我正在非洲访问,你打来电话说,爸爸,你答应陪我过生日的。于是,我中断了访问,回来陪你过生日。因为答应你的,我一定会做到。我说这么多,其实只是想告诉你,在爱与责任面前,所有的忙碌与阻碍,都不能成为理由。”

看完短信,小布什简单地安排了一下工作,然后就带着夫人与两个女儿,坐上了专机,飞往得克萨斯。晚上九点四十分,小布什满脸微笑,出现在了母亲芭芭拉・布什的病床前。芭芭拉・布什看着小布什与劳拉,搂着两个乖巧的孙女,灿烂地笑了。

等待的人篇5

制造工业机器人,如同制造机器中的机器。这两年,在中国从南往北,这个行业一度雄心四溢。很多评论把机器人制造看做是继汽车、电子计算机之后的又一大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不过,如同曾经在汽车和电子计算机行业发生过的那样,民族工业机器人的开发者们,慢慢开始知难而变,在“技、工、贸”的大厅里排上了不同的队。

在中国,已有个别由民族资本构建的企业,譬如广州数控(GSK,下称“广数”)——能同时生产一两百台高等级工业机器人的工厂,试图冲击飞速膨胀、外资品牌占领近九成份额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在这个如日中天的行当里,中国企业们夹在研发和市场的消耗之间,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国产企业赶集忙

市场端的迅猛增长与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星星之火”形成对照。

在广州东郊的萝岗区,广数上百个橙色的自主品牌六轴工业机器人正在被组装。“在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能达到类似产量的少之又少。” 广数负责工业机器人开发的高级工程师陈其忠对《21CBR》记者说,“但是,对于生产工业机器人本体的企业来说,这样的产量还不足够让它们跨越盈亏线。”

广数是一家曾在数字控制技术上率先破解国际垄断的民营企业,其数控系统目前占据了国产数控总量的半壁江山。数控系统也是工业机器人研发的关键技术,看着制造业智能升级的大势,包括广州数控、沈阳新松、深圳众为兴等传统国产数控系统企业,也纷纷加入了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潮流。

中国的工程师们对工业机器人并不陌生。在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里,从199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工业机器人的研究项目。不过,直到2007年,广数才开始跟华南理工大学正式合作,介入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研发。

“当时广数的数控系统已经进入国内主流了,也看到曾经有日本机器人企业在驱动技术的基础上,成功进入了机器人本体的制造。” 陈其忠说,“我们当时想,如果能自己做系统、做电机、做变速机,那国产机器人的成本就能降下去。”

工业机器人的研制成本之高,让先行者们印象深刻。当年,作拆解研究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动辄数十万元一套;即使是现在,要试制新的工业机器人,也要购买进口的电机、驱动器、减速器等,投入成本更高。另外,多关节机器人制造需要多学科综合的研发能力以及经验积累,这方面的成本也高于一般的精密制造企业。

研发时间长、配件成本高、加工难度大,这些门槛一度未能阻挡各种资本进入这个行业。当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已成大势所趋,越来越多企业尝试在这个市场里分一杯羹。台达机电事业部总经理张训海曾对记者这样盘算:“先买欧美日的机器人回来,然后是尝试模仿、复制,之后再看着市场做新的功能。相信这样能改变市场被欧美日大面积占领的局面。”

从2010年开始,各种工业机器人研发项目纷纷上马。广数尝试产业化、尝试量产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是在2011年。去年,广数生产、销售了大约200套工业机器人,像陈其忠这样的负责人,也开始频繁地跑各种机器人展会,推介自家的机器人品牌。

在这些展会上,各种海外机器人品牌林立,其中更有业界戏称的“四大家族”——库卡、ABB、发那科、安川,个个都是发展了数十年的优势企业。这些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大多随着外资工厂进入中国,并已在上海建立了总部。

相比之下,像广数这样的初生民族品牌,针对各自进军的市场,打出了有针对性的口号,譬如“无工伤,不抱怨”,“勤快的中国机器人”等。广数开发市场的方法是,先从数控销售市场上一些过去与广数合作的客户入手,推动他们在机床上下料工位使用广数的机器人。

陈其忠说,如果全中国的机床上下料工位都用机器人来替代人力,那么潜在的装机规模已接近百万台,而且做机器人也是相对有前景的投资。“比起华为、中兴做的产品,工业机器人的利润率没有那么高;比起做机床的数控系统来说,做工业机器人的毛利会好一点。”

不过,现有的产业政策不利于形成国产机器人的成本优势。减速机等核心部件占去工业机器人制造成本的60%~70%,大部分都依靠进口,而且课以大约8%的进口关税,但工业机器人整机进口却是零关税。

高额投入已经成为目前国产机器人制造的起步门槛。“5000万元是一个槛,1亿元是一个槛。没有这些投入,自己做机器人就是瞎想。”东莞启帆机械设备公司董事长周伟对记者说,他从2005年开始尝试制造机器人,直到去年退出,“因为这不是民营企业能够玩的领域”。

作为过来人,陈其忠的账是这样算的:建立一个制造机器人的工厂至少需要2亿元,其中最大的投入是研发,占到全部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在业内,公认的机器人产量分界线,以标准的六关节机器人为准,目前是每年产销1000台以上,否则盈利便无从谈起。

市场端的迅猛增长与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星星之火”形成了对照。单是富士康一家,已经提出要在数年内引入百万机器人。而像广数这种标准工业机器人本体的年产量真正达到三位数的民族企业,在国内却仍属凤毛麟角。

春天在哪里?

一些国产企业用“与高富帅抢饭吃”来形容与外资品牌的竞争。

如今,一些曾经试探市场的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已经碰到了窘境。由于必须以量产降低成本,一些企业主开始用“与高富帅抢饭吃”来形容与欧美日同行的竞争。前者产品线不全,成本控制不力,后者这两年在中国市场发力扩充产品线,降低价格,直接压制着国产机器人品牌的生存空间。

2012年底,中国已经超越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陈其忠觉得这个市场变化很快,“过去,国外机器人整体价格比较高。去年开始,国产品牌的机器人出现了,国外品牌就开始降价。国产机器人企业生存的平衡点也在变化,也要降价。以前卖1000台机器人大约营收1亿元,以后未必能收到这个数目。”

与很多国产工业机器人类似,广数的定价策略会参考国际品牌。在相应的型号,广数会保持比对方便宜三分之一的价格优势,广数目前产量最大的8公斤级六轴机器人,市场价大概13万元,而进口的机型大约17万元左右。相较于国外品牌,一位业内人士直接表示:“品牌、资金、管理、技术,我们无一占优。”

在珠三角地区,一些新兴的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企业依靠价格优势继续发展。顺德嘉腾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友回忆说,他当初想做搬运工机器人(AGV,在中国被列为工业机器人的一种)的初衷,就是因为日本的同类机器曾经要卖35万元一台。现在嘉腾已经能把单台制造成本压到10万元以下,产量迅速扩大。

第一个应用案例,对这些国产机器人企业尤为重要。陈友现在还很感激华为这样的民族制造业巨头。2010年,华为决定把开发AGV项目交给他,甚至把技术人员派到了他的厂房。“在我们这个行业,没有案例就挤不进去。”

然而,更多新装机器人的工厂仍然倾向于选择外资品牌。深圳雷柏电子的制造中心总监邓邱伟为了实现键鼠工厂的无人化,曾经一下子买下了ABB出品的60多个六轴机器人。“看上去手臂并不重要,但我要买它们回来,就希望它一天24小时很稳定地做一个事情。而且,ABB当时给出价格之便宜,出乎我们意料之外。”

在很多业内人眼中,国产工业机器人在稳定性、速度和精度方面的口碑并不如欧美日品牌。而且,每年欧美日品牌在研发上都有持续的努力,产品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这让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追赶起来也不无困难。

尽管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仍处于发力阶段,但经过数年的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机器人公司逐渐增多,很多有技术能力的企业围绕着工业机器人做起了周边开发、系统集成的生意。需要以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系统替代人力的企业越来越多,它们通过替不同企业开发自动化生产解决方案,也成为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商。

一位自动化公司人士曾对记者坦言,在机器人大举进入中国工厂的大潮中,这种路径选择相当现实:“利润率更高。为工厂做解决方案,开发自动化系统,成本只要几千元,却有可能卖到40万元。机器人制造,利润率最多只有20%。”

陈其忠寄望自动化公司们能多给国产机器人以安装到工厂车间的机会,但他并不抱很大希望,因为方案提供商多数还是会优先考虑国外机器人。自动化公司们觉得,目前国产机器人的价格优势还不够明显。“一家工厂的自动化改造可能以百万元投入计算,正因为投入巨大,老板们更倾向于引入口碑更好的国外机器人。”顺德目前最大的ABB机器人商——利迅达机器人系统公司董事长霍锦添对记者说。

现在,广数已经获得了广州市政府层面的支持。这家中国目前机器人产业化规模最大的企业,正准备扩充厂房,扩大产能,争取机器人的年产销达到1000台这个维持机器人工厂盈利的数字。广数方面估计,今年他们能达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等待的人篇6

【关键词】戈多;木偶;戏剧呈像

木偶艺术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性的艺术,是附属的,第二性的造型艺术跃居主导地位而产生的戏剧样式。“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证实早在一两千年以前甚至更早,印度、埃及、希腊便已盛行用木偶来扮演木偶戏。”①木偶,相对于人而言是空心的,没有情感反应的,机械的,需要他人的操控才可以运作的,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在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演员操纵木偶,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分出布袋木偶,杖头木偶,提线木偶,铁线木偶等多个种类。“木偶戏与以真人来表演各种故事内容的戏剧相比较,偶人表演是其最主要特征。偶人与背后操纵的真人无法分离,一个受人摆布,一个操纵他‘人’。”②在《等待戈多》当中,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虽然独立地出现在舞台上,但每一处言行举止中都透露着一种无法解释的荒诞,似乎在被另一个隐形的演员操控,以此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和表情。

一、木偶式的动作

《等待戈多》只有两幕,前后两幕的场景描述非常简单,但还是可以给人丰富的流动的画面感,因为戈戈和狄狄有一系列动作几乎在无间隔地进行着,场面虽然简单却也不让人觉得静止不动。偶人通常依赖动作支配自己,戈戈和狄狄的动作,就像他们浮动不定的思维一样,杂乱无章。脱靴子,摘帽子,像是一系列固定的程式,找不出任何具体的目的和情感,只是利用关节的扭转摆动而机械地进行,这些木偶式的动作从第一幕开场一直到第二幕结束,始终充盈着整个戏剧画面。木偶式的动作对应着现实生活中每天都要走过的各种流程,只要依序完成,无需关切实质。

二、木偶式的表情

木偶本是无表情的,即使有也简单得能够轻易分辨。但是戈戈和狄狄的表情却还是包含着嬉笑怒骂,快乐与悲伤,让我们看看剧本里在他们语气中夹带的“表情”:冷冷地、羡慕地、果断地、无力地、忿怒地、若有所思地、没好气地、过分热情地……这些看似丰富的语气当中,可以清晰地体会两个鲜活的人物在对话。然而,仔细观察对话的内容,这些情绪又变得奇异而令人费解了。他们可以从梦境谈到保留个人秘密,到分手,接着谈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从生气拥抱到对腰子有利的大蒜,等的无聊时还玩上吊的游戏,如此跳跃式的动作行为让人很难捕捉其感情基点之所在,所有的表情几乎都不可以承接上文而只是在断层进行,这种脱离情景的表情片段也如木偶一般,清晰,简单。在《等待狗头》的排练日志中写道,“以平常心看待,莫掉入哲学的陷阱,如若觉得他俩荒谬,我们就也得荒谬。”这是从演员的角度找寻排练的方式,如何以“平常心”看待此二位明显特殊的剧中主人公,或许以发呆状态来突破演绎会更加便于理解,大幅度跨越式的表情联系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发呆时的精神状态,发呆时是没有心理压力的,思维也是任其跳跃不受限制的。而发呆,也是木偶的经典表情之一,偶人要是没有操作者指挥着行动,很轻易地就能定格一个面部表情成为一种“呆态”。戈戈和狄狄将发呆的内部因素外化,荒而不谬,展现出复杂不止的“呆情”。

三、木偶式的精神状态

在《等待戈多》中,牵着幸运儿的波卓看上去算是最正常的人类,他的思维逻辑与行动方式才与现实贴近。当波卓带着奴仆幸运儿作为第三方力量出现时,戈戈和狄狄展现出了团结的一面,共同商量着询问骨头和行善的问题,呈现出一致的对外倾向。也正是如此,更鲜明了他们与波卓的区别和差异。波卓,一个无比注重自身形象,讲话时需要观众目光,对奴隶无情,控制欲极强的人,相比于一直游离的戈戈和狄狄,他浑身充满了人性,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是个性鲜明的而非荒诞不经的。波卓早已体会到戈戈和狄狄的无聊,因此他问自己,这两个老实人日子过得怎么这么无聊,他是不是可以帮上些什么。波卓已经给了他们骨头,跟他们说长道短,向他们解释暮色等等。他把“跳舞”和“思想”当作是两种并列的行为,幸运儿是任其指使从不拒绝的“猪”,波卓自身甚至是一个可以被想象的地主,资本家,财主形象,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智慧的人类个体。“思想”,于幸运儿而言是一项特殊的技能,是可以用于展示的一项表演,波卓反复对他下命令道,“猪,思想”,直到幸运儿作出一长篇冗长繁琐毫无意义的演出,然后被夺走帽子,摔倒在地,最后沉默。他们想践踏他的帽子就此终结幸运儿的思想。他们从头到尾半游离的精神状态,毫无实质行尸走肉般的对话内容,都如木偶一般,无法用正常逻辑进行诠释和梳理。

四、木偶式的行为

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无聊悠闲”又“忙碌不止”的流浪汉,一直都处在舞台的主要位置。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地方,都为等待戈多的到来,等待久了也会有不安与躁动,然而在等待的漫长旅途中更多的是无关紧要,荒诞无趣。他们进行着大幅度弹跳式的对话,时常不知所云又故作附和,大有一种自欺欺人的感觉。戈戈说:“我们生来就是疯子,有些人始终都是疯子”。舞台上充满动作却好似什么都没有发生,就像整个漫长的等待过程,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来作出有意义的行为,忙碌终日只是因为被习惯牵动,“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知道,只是盲目地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些是贝克特年代普遍的生存状态,是可怕的存在危机的微观表现。戈戈和狄狄,把“等待”两个字无限放大凝固在天空中,当作行动的主旨和标识时刻惊醒自己,等着就好,然后他们二人开始在等待中放任自由,各自活动。

《等待戈多》在视觉上呈现出了大量的木偶影像,这样的表现方式不仅是在从内容在警醒着人们生存的危机,在形式上更有许多可以开发探究的内涵。

“木偶艺术具有高度的假定性,观众看戏,‘明知是假,偏当真看,真见到真,反而觉假’。” ③《等待戈多》中的假是每一个观剧者都再清楚不过,但在整个社会的危机背景之下,人们的心理承受和绝望程度都下降到了一个极点,在越过极点之后,他们宁可相信虚幻的另一种存在,走进一种木偶的生活,把所有的荒诞和滑稽都正当化,合理化。戈戈与狄狄可以视为一种物极必反规律之下自欺欺人的外化呈现。贝克特充分地在木偶式的戈戈和狄狄的动静交替之间让观众注视人类自身。

木偶艺术具有独特的木偶情趣,是一种具有丰富动感的情境性艺术。“木偶剧所带有的玩具游戏性与象征性,使它便于普及民间,尤其得到儿童的喜爱。真人演员无法表现的一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一些特别富于想象性的戏剧空间,木偶剧表现起来得心应手,以简便手段达到艺术效果。”④贝克特采用这样的呈像方式展现生活的危机,精神的危机,好比用一支小笔提大字,用木偶简单又复杂的表象,对应着代表人物具体特征中的简单和不简单。这样创设性的方式却在精神危机的年代被众人认可和追捧,反响异常。

注释:

① 顾朴光.浅谈木偶艺术[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5(4).

② 黄强.木偶戏起源之研究[J].民族艺术,1991(2).

等待的人篇7

50年代,卡捷琳娜是一名服装厂的女工,年轻美丽的她对生活和爱情充满了憧憬。一次,大学教授的叔父因出远门,托她看家。女友也执意留下了,并撺掇她一起冒充教授女儿,举行了一场晚会。晚会上,卡捷琳娜认识了电视台的摄影师鲁奇柯,立即被鲁奇柯翩翩外表和高雅谈吐所吸引和折服,迅速坠入情网而不能自拔,不久,即委身于他。

然而,当鲁奇柯得知卡捷琳娜并非教授女儿而只是一名服装厂的女工时,竟然不顾卡捷琳娜已经怀有身孕,逃之夭夭,无论卡捷琳娜怎样的啜泣和哀求。一个娇弱的女子,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无异于掉入冰窖,冷彻骨髓。然而,厄运不仅没有把卡捷琳娜击倒,反而激起她性格中潜伏的坚韧和执著。白天,她努力工作;晚上,她用满腔爱心,呵护着那没有父爱的孩子;深夜,在孩子均匀的呼吸声中,她拿出身边的课本,强打精神温习高中知识,准备考大学。

16年过去了,孩子成了亭亭玉立的姑娘,而卡捷琳娜,也功成名就,成了一名拥有三千余职工的化纤厂厂长。岁月和艰苦,并没有消损她的意志,也没有摧败她的容颜。她依然坚强、美丽、优雅。只是,当夜晚来临的时候,这位坚强的女厂长才会黯然神伤起来。爱情,这个在脑海中一闪念就能震撼她的美妙词语,总在撞击着她的心。

这样,直到有一天,她在电车上邂逅了果沙―― 一名电焊工。果沙多么会交谈啊,只要有他在,所有的人都会被他的热情所感染,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果沙是多么勇敢啊,女儿和男友被人欺负,他以一敌十,打得小混混们屁股尿流;果沙是多么能干啊,他做的菜肴还未端出厨房就会让人垂涎三尺……

这对年过四旬的单身男女几乎一见钟情,像小姑娘小伙子一样。只是,果沙不止一次地说,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女人的工资和地位比男人高。这让卡捷琳娜始终不敢向果沙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只告诉他自己也是工人。每每鼓起勇气想实言相告,又因担心多年盼望的爱情转眼成空,往往欲言又止。

但是,果沙还是知道了真相,这是女儿无意间透露的。不想,这却激怒了果沙,他不辞而别,终日以烈酒浇愁肠。

而卡捷琳娜,一贯坚强的她,终于被这转瞬即逝的爱情摧垮了,以泪洗面。她能忍受鲁奇柯的抽身而去,因为他不值得她依赖留恋;她能忍受单身母亲的屈辱与艰辛,因为相信自己的坚韧能战胜异样的目光和生活的重压。然而,她怎么也不能忍受果沙的悄然离去,因为果沙才真正是她一辈子万水千山找寻的那个他呀!

她四处托人打听消息,四处寻找果沙。她发誓,就是抛开身前的一切,也要把果沙找回来。当卡捷琳娜的朋友终于找到果沙,并把所有的真相全部告诉果沙,使他翻然悔悟并飞奔回到卡捷琳娜身边时,卡捷琳娜已经形同枯槁,她泣不成声地说:“你知道我等了你多久吗……”

爱情,人类最美妙的词语。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美好的爱情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幸。卡捷琳娜的爱情就是不幸的。她等待这份爱情用了多长时间呢?我相信是用了一辈子。

等待的人篇8

关键词:《等待》 男主人公 精神分析 性格特征

《等待》是当代著名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代表作。哈金,原名金雪飞。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荣获美国最重要图书大奖并被美国主流文学所接受的华人作家。长篇小说《等待》曾获得美国国家书卷奖和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笔会/福克纳文学奖评审团赞誉哈金是:“在疏离的后现代时期,仍然坚持写实派路线的伟大作家之一。”

《等待》讲述了一个三角恋的故事。其框架简单,情节平淡无奇,然而作者并没有套用传统的三角恋写作模式。整部小说中并无激烈的人物冲突,没有夫妻间的怒怨交加,也没有情人间的卿卿我我和情敌间的厮打谩骂。相反,小说主人公18年的心路历程在作者笔下慢慢呈现,平静而真实。随着情节的推进,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一种无法言语的情愫在心头纠结,让你无法愤怒也无从快乐,所能感受到的只是生活的无奈和命运的无助。小说以中国时期为大的时代背景,故事在等待中开始又在等待中结束。男主人公孔林是一名部队军医,因为父母包办娶了一个乡下老婆淑玉。虽然他对于淑玉没有爱情可言,却也不讨厌她,与之过着平静安稳的生活,并生有一个女儿。这一切在孔林遇到吴曼娜后被打破了。吴曼娜是孔林所在医院的一名护士,在交往中两人产生了感情,并要求孔林同他的乡下老婆离婚。虽然淑玉明白她和孔林的婚姻名存实亡,但她仍然一如继往地照顾公婆和孩子,并从无怨言。孔林每年夏天都会在内心地煎熬中回到村里和淑玉离婚,可是淑玉每每到最后关头都不答应。部队医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分居18年,部队干部可以在不经妻子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离婚。于是漫长的等待开始了。然而,当18年的等待结束,孔林和曼娜终于走到一起之后,他却恍然大悟:原来18年等待换来的婚姻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等待。

小说中,作者以其细腻生动的文笔,朴实真挚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特定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以及他们的人性和欲望。作者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其一大特色,尤其是对于男主人公的心理分析和人物刻画更是有血有肉。在此笔者将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对男主人公孔林与妻子的婚姻和与曼娜的爱情两个方面的分析,来展现孔林的人物性格,以揭示小说的主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他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这一学说将人格分成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代表人的原始本能和欲望;超我是与本我相对的,代表各种制约和压抑人的本能的社会道德准则;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人的一种理性活动,它总是试图调和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待》中,对于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的描写占据了很大的篇幅,男主人公经常在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犹豫徘徊,苦苦挣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梦的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睡眠时,当检查作业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换句话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睡梦中。”《等待》中,作者通过多个梦境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使读者对于人物的性格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孔林与淑玉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他们都是这场婚姻的牺牲品。在这场婚姻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孔林的痛苦与煎熬,无奈与无助。孔林人性中的自我不断在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徘徊挣扎。当孔林第一次见到淑玉的时候,他的第一印象是:“她看上去那么老,好像已经40多岁,脸上有皱纹,手像硬皮革那样粗糙。更有甚者,她的一双脚像只有4寸多长。”孔林的潜意识里要选择一个“漂亮的,上得了台面”的妻子,这是他从男人的最原始意识出发,从本我出发做出的一种选择和评判。于是,“他跟父母争辩,劝他们退掉这门亲事。但是他们死活不同意,反说他不懂事。”他的父母认为,“退婚也得拿出证据,证明人家淑玉不配当媳妇呀。要是他们那样做了,得让全村人骂死”。对于这桩婚姻,孔林的父母所考虑的不是儿子的主观意愿,而是那个时代的社会道德标准。在那个年代,婚姻是多种社会关系的产物,不是以爱情为基础,而是要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在这里,孔林的本我和代表社会道德标准的超我发生了冲突,孔林的自我在这一冲突中不断斗争挣扎,最终还是屈服于超我的力量,向父母让了步,娶了小脚的淑玉。

尽管同淑玉结了婚,但孔林认定她上不得台面,带不出村去。自从有了女儿后,17年来,他们便分房而睡,孔林也从不让淑玉去部队医院探亲。在认识了吴曼娜之后,孔林开始了每年夏天回鹅庄同妻子离婚的生活。孔林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不断的冲突碰撞,他也一直在痛苦中徘徊。他一方面,面对的是一心一意苦苦等待的情人曼娜;另一方面,面对的是勤俭持家、孝敬公婆、毫无怨言的妻子淑玉。同时,在与妻子的离婚过程中,他受到周围人们道德规范以及各种舆论的阻挠。在1973夏天的那次离婚过程中,孔林不仅受到了法官的质问,小舅子本生更是纠集了十几个鹅庄的男人示威,同时他还遭到了众人的非议和谩骂。这一切都让孔林感受到了超我的强大力量,深深地意识到了自我在面对代表社会道德规范的超我时的无助与无奈。所以,他只得再次屈服,放弃了与淑玉提前离婚的想法,等待部队规定的分居18年可以不经过女方同意而离婚的期限。

在与曼娜的爱情中,由于受到当时社会规范和道德的制约,在长达18年的时间里,孔林与曼娜一直坚守着最后的底线,保持着无性的情人关系。但在孔林的内心深处,他也渴望能拥有和他人一样温馨幸福的家庭,这一点可以通过孔林一个梦境体现出来。

“他看见自己和一位女同志在办公室里工作,都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帽子。那个女人的脸看不清楚,身材很像吴曼娜。他们正在准备给一个心脏病人开刀。过了一会儿,他又站在黑板前面,用粉笔在上边写字,写数码,向一些医生护士介绍手术方案。而后,他进入梦乡深处,看见一所宽大的房子,里面有一个书房,橡木书架上摆满了硬皮书,墙上有几幅镶在镜框里的绘画。房子的后面是一处玻璃塔建的门廊,面对一块椭圆形的绿茵草地。这是一个星期六的傍晚,几个朋友同事到这里来聊京剧和电影。那个看不清脸的女人在给大家倒茶和饮料,拿出五香瓜子、虎皮豆、炒花生和香芋,招待每个客人。他仍然看不清楚她的面孔,但是很明显,他和她是这家的男女主人。有几位客人待到很晚,打起扑克。书房里居然还出现了两个小孩儿,孔林正耐心地教他们认字。他看起来是把孩子送到北京或者上海去念大学。”

从上面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对于吴曼娜的主动追求,孔林没有积极地回应,甚至有些惶恐不安。但吴曼娜这样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正好符合他潜意识里妻子的标准,于是他的这种内心的欲望就通过他的梦境表现了出来。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梦的理论,我们知道梦是人被社会道德准则压抑的无意识。当人的欲望无法在生活中得到满足时,便以梦的形式得到了释放。所以,通过这个梦,我们可以窥得孔林自己也意识不到的那个本我。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同样渴望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像别人一样妻儿相伴、安乐幸福的生活。但当他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道德规范的限制而无法实现时,潜意识里他将其寄托于梦里,在梦境中得到了实现。

在孔林和吴曼娜的爱情中,孔林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的位置,他虽然倾心于曼娜的年轻漂亮,渴望甜蜜的爱情,但他内心深处对于妻子淑玉始终怀有深深的愧疚和感激之情。正是这种矛盾的心里及与曼娜婚姻生活中的琐事和不如意,使孔林感到了迷茫。他不知道这是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18年的等待使吴曼娜“从一个惹人喜爱的年轻姑娘变成了无可救药的泼妇……她在长久无望的等待中所遭受的痛苦和消沉化解了她温柔的本性、腐蚀了她的希望、摧残了她的健康、毒化了她的心灵、把她逼上了死路。”爱情的美好终究敌不过生活的残酷。他终于意识到这18年来,他只是为了等待而等待,而等来的却是一场错误。这时一个声音告诉他:

“我来告诉你事实的真相吧,那个声音说。这18年的等待中你一直浑浑噩噩,像个梦游者完全被外部的力量所牵制。别人推一推,你就动一动;别人扯一扯,你就往后缩。驱动你行为的是周围人们的舆论、是外界的压力、是你的幻觉、是那些已经溶化在你血液中的官方的规定和限制。你被自己的挫败感和被动性所误导,以为凡是你所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里向往的,就是值得你终生追求的。”

这段话是孔林18年来生活状态的一个总结。18年里,他的生活一直被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和人们意识观念的超我所左右,而代表本能和欲望的本我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自我不断的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孔林在苦闷压抑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爱的本能。在经历了18年漫长的等待之后,孔林和吴曼娜之间或许还有情,但爱已在等待中枯萎。18年来,孔林一直被动地接受着生活的安排,尽管他同样渴望真正的爱情,却不敢主动去争取,于是选择了等待。然而,当他终于等到了他所渴望的生活时,他却忽然发现他真正需要的还是与前妻和女儿在一起的那份安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林虽然是一个善良、有责任感、重情义的人,但是他的这些性格特征,也使他在处理爱情和婚姻的问题时表现出了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缺少主见的一面。在他的性格中存在着一个懦弱的“自我”,这个“自我”总是被外部力量所左右,被动的接受和执行着别人的意愿。这样的性格为他悲剧性的人生埋下了伏笔,导致了他苦闷、抑郁的一生。

《等待》讲述了一桩维系了18年的婚姻和一场持续了18年的婚外情。作者以其细腻写实的手法向读者展现了平凡的小人物在面对现实生活时的无力与无助,同时揭露了人性的弱点。男主人公孔林的形象被刻画的真实生动,有血有肉。作者通过男主人公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刻画,向读者一层一层地拨开了其痛苦进而麻木的心路历程。本文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对男主人公孔林的心理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小说深层次的主题:时间磨灭了人性的美好,等待耗尽了短暂的生命。

参考文献:

等待的人篇9

关键词:海明威 死亡 勇敢 象征 冰山理论

海明威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死亡、孤独和勇敢是他的主题。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负过伤,在医院里他曾听到医生谈论自己的伤势,想到过死亡,他当时那种恐惧,面对死亡的行为和感受从《一天的等待》中得以体现,在故事中这位面对死亡的“硬汉”是一位年仅9岁的男孩,死亡的阴影自始至终笼罩全篇,海明威借这个孩子赞颂了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勇气,刻画了生动感人的形象,仍折射了海明威那无所不在的死亡观,并使这一主题更具有震撼力。

海明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一天的等待》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故事的大部分是以父子之间的简短对话,巧妙地围绕误解而展开。全文只有1058个词,但文字简约明快,形象生动感人;其中,情景环境反差的描写,风格的变异,象征及对比等手段的巧妙运用则是其在语言方面的突出特色,集中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一天的等待》的主人公是一个只有9岁的孩子,因听同学说人发烧到40度就会死亡,所以,当医生说自己体温为102度时,认为自己必将死去,误解是故事发生的缘由。其实,那是华氏102度,只相当于摄氏37度。这样从早晨9点,他就平静地等待死亡来临,甚至竟没有恐惧,用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毅力控制了自己的情感。虽说只是虚惊一场,但它揭示出作者在刻画他的“准则英雄”形象时对死亡和勇敢的深刻理解和赞美。小说中父子之间交流的失败和误解是由于他们不同的认知环境造成的。其中有一个对话是当父亲问儿子为什么不去睡觉,儿子的回答是“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here with me, Papa, if it bothers you.”儿子谈的是他即将死去,但并没有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而父亲却说:“It doesn't bother me.”此时父亲所说的“It”的含意与儿子所说的大相径庭,父亲所说的“It”是指孩子的病。由于父亲不知道儿子当时的恐惧心情,很安然地外出打猎,这当然会对儿子产生强烈的冲击,孩子自然会想到父亲并不在乎自己的生命,从而能使读者产生对孩子的极大的怜悯,这一效果是巨大的。

在另一场景中父亲在安慰儿子时说:“It's nothing to worry about.”父亲的主语“It”指的是“发烧”,而儿子一直满脑子都在想着“死亡”,使孩子误解父亲并不担心自己的死亡,其回答“I am taking it easy.”这些通俗浅显的家常口语对话如同生活中原有的那样自然真实,“It”所引出的误解表现了两代人思想的隔膜与彼此间不能互相了解的隐痛,题材虽小,主题深远;落笔不多,含意隽永。海明威的死亡观及其表达方式与众不同。小男孩的故事就是他表达他的死亡观的一种方式。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是9岁的孩子,而讲述故事的人(第一人称“I”)是孩子的父亲,而父亲并不理解儿子的心理活动,因此,读者需要通过父亲的眼去看和理解故事的所有情节,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其叙事更加具有“冰山”理论的效果,更值得细心品味。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创作有注重表现事件过程而省略人物情感脉络、隐藏主题思想的特点。他始终未提到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外貌等与主题无关的东西,省略了父亲出去打猎时孩子在床上的心里活动,他的心里如何经受惊涛骇浪般的恐惧,他是如何熬过这一天的?海明威只字未提。他对这个小男孩的描写也只是简短的勾勒,但这种勾勒包蕴着恐惧与平静两重内涵,看似平淡无奇,只是写一个男孩不知道存在两种温度计量而引起的误会,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在小说结束时,一个坚强的孩子,一个临死不惧的孩子形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面临死亡时没有哭,没有喊,也没有撒娇,临危不惧;他支走家人,宁愿独自一人承受,他不愿睡觉,他只是躺着、不说话、静静地等待,竭力使自己在恐惧下保持清醒:“要是这事终将带给你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到最后他还平静地问他的父亲:“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一个9岁的男孩认真严肃地等待着死亡,表现出小男子汉风度。所有这一切都不折不扣地展示出“海明威主人公”所特有的“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的“硬汉”形象。象征性和饱含寓意是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又一个方面,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以细腻的笔端运用不同的象征来暗示主人公的命运,引导读者体会作品中的深意,诸如天气的象征,人物的象征和道德化风景的象征,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物象,再让读者从具体物象激发经验想象和情感的表现,去挖掘其中的意蕴,藉此更妙地体现他冰山原则“八分之一”与“八分之七”的关系。

该故事中一段父亲外出打猎的场景,正是作者运用对于自然的描写来象征人物的心理和命运。主人公从一个平静的生活场所一下子进入了冰天雪地之中,在奇丽的自然风光中漫游,恰似异军突起,给人突兀、跳跃之感,似乎与全文风格不很协调,然而这里却蕴握着作者的相当深意。冰封雪冻的日子,主人公却追随在那一片纯洁无垠的自由天地间,一声枪响,打破了大自然的岑寂,宣告了只有人类才是这一切的主宰。雄浑昂扬的风格,高雅别致的情趣,让读者于隐约间看到了父子之间在性格上的共通之处:坚定,豪放,沉着,勇敢。父亲是作为一个征服自然的狩猎英雄出现在读者面前的,那冰雪、荒草、土坡,鹌鹑都是他征服的对象。而孩子也自然地接受了父亲的教育和陶冶,他也要成为堂堂的男子汉。父亲到户外转转时,看见大雪后放晴的景象洋溢着生机,它们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尽管天寒地冻,路滑难行,但仍有太阳普照,它象征了人生的希望与光。小说中的“我”在冰天雪地里有如闲庭信步,对寒冷毫不畏惧,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描写大自然的大地、树木、灌木丛、被砍下的树枝、草坪和空地都被玻璃似的冰所覆盖, It was difficult to stand or walk on the glassy surface and the red dog slipped and slithered and I fell twice, hard, once dropping my gun and having it slide away over the ice. 此处的glassy surface象征父亲与大自然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invisible wall),你能看得到,但却摸不着。故事中父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父亲看到儿子得病的痛苦,但不知道他真正痛苦的原因,他们之间也有一堵无形的墙。

海明威在小说中设计了故事中的故事:儿子躺在床上想着死亡,等待可怕的死亡时,讲述了父亲打猎的故事: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结成冰的冻雨……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却逃掉了五只,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还剩下许多鸟儿,改日可以再来搜寻猎取。一个小长篇父亲打猎的快乐描写更加衬托了小男孩的孤独。省略了父亲出去溜达时孩子在床上的心里活动,他的心里如何经受惊涛骇浪般的恐惧,他是如何熬过这一天的?海明威只字未提。父亲的行为与小孩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对主题的烘托。屋外着重描写的是晴朗的天气以及父亲愉快兴奋的心情, 屋内被略去叙述的却是: 一位卧病在床的小男孩, 在孤独、无助、恐惧中勇敢的等待死亡。轻松愉快与凝重压抑、生命的美好与脆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正是这一张一驰、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对比,主人公的英雄行为得到了突出, 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强化。正是个变异, 使本来平淡无奇的故事情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参考文献:

[1].傅景川:《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2].胡织女:《从关联理论看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等了一整天〉》,《山东外语教学》,2005.3.

[3].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述声音》,《外国文学研究》,2004.5。

[4].柯贤兵:《A Day’s Wait会话中的“it”误解的关联解读》,《咸宁学院学报》,2006.5。

等待的人篇10

2、歌词:

你眉头一挑 你眉头一笑

连空气都变得甜甜了

想跟你胡闹

想跟你赛跑

看最后谁先心动了

要不要去夕阳下散步

听听我的秘密和倾诉

如果答应我就偷偷把你手握住

是心跳加快

想把你灌溉

在喜欢的人面前不要等待

是无可替代

是没有备胎

爱的人面前只能用心对待

期待着未来

未来更精彩

在你面前我瞬间变成小孩

跟随着节拍

仰望着蓝天

爱你的形状只用心形替代 心形替代

要不要去夕阳下散步

听听我的秘密和倾诉

如果答应我就偷偷把你手握住

是心跳加快

想把你灌溉

在喜欢的人面前不要等待

是无可替代

是没有备胎

爱的人面前只能用心对待

期待着未来

未来更精彩

在你面前我瞬间变成小孩

跟随着节拍

仰望着蓝天

爱你的形状只用心形替代

是心跳加快

想把你灌溉

在喜欢的人面前不要等待

是无可替代

是没有备胎

爱的人面前只能用心对待

期待着未来

未来更精彩

在你面前我瞬间变成小孩

跟随着节拍

仰望着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