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十篇

时间:2023-04-02 15:58:47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篇1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篇2

爬山虎的脚(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均、柄”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等13个字。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资料导入。

教师口述: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奇妙无穷!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或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

(1)

大家初步了解了爬山虎,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细致的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板书

《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图片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二、相关资料介绍

作者简介:

叶圣陶,名绍钧。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稻草人》《小青石》《记金华的双龙洞》等。

爬山虎简介: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均匀

叶柄

蜗牛

弯曲

操场

嫩红

重叠

空隙

茎上

瞧不起

牢固

(重点指导生字:均: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yún”;

柄:不要读成一声,应读“bǐnɡ”;

蜗:不能读成“guō”,应读“wō”;萎:不要读成一声,应读“wěi”。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曲(qū

qǔ)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读一读:他用弯曲(qū)的乐器,吹出了优美的乐曲(qǔ)。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均匀

结实;坚固。

(2)

(3)

(4)

(5)

(6)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痕迹

物体留下的印儿。

牢固

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操、隙、均、柄、瞧”,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茎、萎、叠”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叠、占”是上下均匀。“固”,全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嫩”,左中右结构,左右匀称。)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叠、萎”

和左右结构的字“瞧”,学生练写。

“叠”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又”比下面的“又”要大一些,中间的宝盖要宽一些;

“萎”是上下结构的字,下面的“女”一横要长一些;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占三分之一。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2)梳理课文思路。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7)

(8)

(9)

(10)

(11)

(12)

(13)

练填空:

课文先写了(爬山虎长得很茂盛),接着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然后重点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墙),最后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5.自主探究,理解第1、2自然段 。

(1)读第1、2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嫩红到嫩绿,一顺儿,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2)思考: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叶子的美丽这两个特点?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置“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重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导入方式:设问导入。

教师口述: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会爬的秘密(板书

《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用问句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轻声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墙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观察叶子的时候,作者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预设: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①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朗读指导: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这句话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怎样的美?(动态美)

有没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呢?

预设:“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4.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1)

(2)

(3)

(4)

(5)

(6)

(7)

(8)

(9)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预设:茎上。

5.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课文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很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6作者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等方面。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板书

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过渡:来,我们一边跟着画面一边读这段话。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7.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这样”是指什么?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

“这样”是指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表示爬山虎爬墙过程的词语有:触、变、巴、拉、贴,这些动词准确、清楚地描述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一脚一脚”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

“一脚一脚”更加贴切说明爬的动作。

想看到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课件出示爬山虎生长的视频】

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

板书

触、变成、巴住、拉、贴)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10)

(11)

(12)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8.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很牢固。爬山虎的脚具有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四、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学完这一课,你知道如何进行观察了吗?

(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4)连续观察。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课堂小结

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学习叶了圣陶爷爷是怎样细致观察事物的。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学着去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

五、当堂检测(选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要注意连续观察。)

【设计意图: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六、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有关植物,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13)

(14)

(15)

板书设计

10

爬山虎的脚

位置

颜色

样子

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

均匀

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讲之前,我要求学生收集爬山虎的资料。学生对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感性认识。

2.在教学中我把课堂和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篇3

1.通过文字了解作者观察到的爬山虎的样子和如何爬的,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生动。

2.抓住“一脚一脚往上爬”这个学生疑惑处,仔细观察后,比较准确地表达观察所得。

3.感受作者长期细心的观察方法,激发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聚焦观察习惯

今天,我们就向一位语言大师――叶圣陶老爷爷学习一种本领,学习如何观察的本领。叶老先生说他的写作秘诀之一就是:观察。我们看看叶老是怎样进行观察的,到底观察了什么?

二、走进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通过指名读、齐读等形式朗读课文,大致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明确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段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三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第四段写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最后一段写爬山虎的变化。

2.教师总结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揣摩词语,体悟作者语言之精妙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感受细致观察

1.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

2.叶老观察到这脚长在哪里?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板画爬山虎脚的位置。

3.重点抓住“反面”体会叶老语言的精准与生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反面”的味道。

4.除了脚的位置,叶圣陶爷爷还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叶老从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清清楚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的样子。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争取背下来。

5.叶老是怎样观察到脚的位置的呢?引导学生学习叶老仔细观察的习惯。

(二)了解爬山虎之“爬”,感受细致准确,用词精准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关键词语。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找到的动词,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课件。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手指当爬山虎的脚,一边读句子,一边做动作,说明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着重理解“触”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师生合作读文,边做动作,边体会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向上爬的。

5.播放视频资料,直观演示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经过。

6.重点体会“一脚一脚”的含义,与“一步一步”进行比较,体会叶老用词的精准。

7.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叶老仔细观察的习惯。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语中可以发现叶老一直在观察,且时间很长呢?

2.这一段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3.引导学生学习叶老不但仔细观察,而且长期观察的习惯。

四、写字指导

1.出示含有本课生字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语段。

2.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虎”“茎”“柄”“逐”的写法。

3.学生进行仿写。

五、反观前文,质疑文本构架

爬山虎的脚篇4

今天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爬山虎那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的品格深深地感动了我。

“爬山虎从不孤傲,要长就是满墙……”这使我觉得爬山虎是那么合群。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作为大家庭中的一员,何尝不是呢?记得有一次,我们进行语文单元测试,我考了全班第一,于是得意极了。订正试卷时,我的同桌来问我题目,我满不在意地拒绝了他。学了《爬山虎的脚》一课后,我觉得自己蛮自私的。以后,我一定努力帮助身边的同学,只有大家一起进步,才能感受到快乐。

“爬山虎也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长……”原来爬山虎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爬山虎不论平地和高坡,只要有扎根的地方,它就一脚一脚,扎扎实实地往上爬。那墙上、窗沿上,到处可见爬山虎的身影。和它相比,我可就差远了。有一次,学校选拔运动员,我光荣地入选了。可是,接下来的几天训练,却把我累得“死去活来”,又是发烧又是腰酸背疼,最后不得不退出训练。我想这与我平时不锻炼有着必然的联系。

读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我决心,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像爬山虎那样扎扎实实学习,做一个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的人。

指导老师:朱微波

爬山虎的脚篇5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会写“虎、操”等13个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爬山虎、操 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2、教学重点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爬山虎的脚篇6

一天,爬山虎正贴着墙用他的脚由直到弯,一拉一紧的悠闲地爬着,一边梳理他一顺儿朝下的叶尖,一边懒洋洋的晒太阳,这时,旁边爬来了一只壁虎,爬山虎用很瞧不起的眼光看着它,轻蔑地对它说:“谁让你占领我的地盘,快走开,你这丑陋的家伙,小心别弄坏了我绿毯似的外衣”壁虎一看,原来是那个骄傲的爬山虎!听大家说许多小动物都被他嘲笑过,壁虎心想:看我今天不好好的教训教训你!

壁虎笑着说:“你不就是有个漂亮的外衣吗?一点用处都没有。”爬山虎冷笑一声,说:“那我们来比比!”说完,他们俩让猫头鹰做裁判,他们先比爬墙的速度,爬山虎把嫩茎拉一把,一脚一脚的往上爬,壁虎也凭着他超强的粘附力快速的向上爬着,壁虎毫不费力地就爬到了终点爬着,可爬山虎涨红了脸还是缓慢的爬着,壁虎笑着对它说:“爬山虎老弟,你为什么还是那么慢哪!需要我等等你吗?”爬山虎揣着粗气说:“壁虎老哥,咱们还是别比这了,让我们比谁在墙上扒得更牢固吧!”壁虎笑笑说:“当然可以!”这时,壁虎早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胜利了!

在这一局,他们让猫头鹰把他们从墙上使劲扯,虽然壁虎抓得很牢,但他力量太小,没坚持一会儿就被扯了下来,可爬山虎不论猫头鹰怎样扯,他就像吸在墙上似地纹丝不动,还在那随风舞动呢!这一回,爬山虎带着得意的笑,赢了这一局。

爬山虎的脚篇7

爬山虎在我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一想到爬山虎那?色像手掌的叶子,就浮现在眼前,也会想到他那坚忍不拔的品格。

我家住在天心阁下,太阳对着晒,晒得我们非常热,但有了爬山虎爬在我们家外房墙上后,就是我们夏天就凉爽多了乘凉的好地方了。

爬山虎全身没有一处不有趣。它那不大引人注意的嫩叶可好看了,嫩红的,看上去柔柔的,非常舒服。它可不留一点儿空隙,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爬山虎因会爬山而的名,你别小看它,它可会爬,它可是有脚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有一次,妈妈看见爬山虎布满了我的窗户,就把它剪掉丢在墙脚下,我仔细的看了一下,将近有十来个没有扯下来,我便不管它,看它会怎样。但过了十几天一墙新的爬山虎出现在我眼帘中。

啊!爬山虎,你真厉害!我心中啧啧称赞着。啊!我敬佩你爬山虎,更敬佩你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它的品格会激励着我,要我顽强的学习着。 指导老师:李绍萍

爬山虎的脚篇8

一到夏天,爬山虎们总是绿油油的,拼命往上爬,一天,我闲来无事,便仔细观察爬山虎,在绿叶的掩护下,爬山虎的脚牢牢抓住墙面,有一种“死也不放手”的气魄。我想:他们可真有上进心呀!真是个美丽的植物!

冬天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全都掉了,只剩下了一些难看的茎。渐渐的,我们都觉得爬山虎一点也不好看,反而很碍眼,于是,爸爸决定,要把爬山虎剪掉。不一会儿的功夫爬山虎的影子荡然无存。

时间过得真快,夏天又到了,我坐在院子望着空荡荡的墙面,想:爬山虎这回一定不会再爬到这边来了吧?以前的蓬勃景象也只能在邻居家重现了吧?我不免有些失望,后悔当初爸爸将爬山虎剪掉。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对爬山虎的记忆也一天天从记忆中抹去。一天,我在院子里背课文,便瞧见从邻家又探过来一些“小脚”,似乎在对我说:“看!我厉害吧!”我真是为之一惊,实在是佩服爬山虎坚持不懈的毅力!仔细观察,觉得爬山虎的“脚”似乎永不停歇,总是不停地向上爬,向上爬!呵!真是个有上进心的美丽植物啊!

我想:不久,爬山虎定会再次将绿意带给我们,使人一进门就能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一株植物能够如此执着,上进,不断追求,不放弃,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想想自己,当遇到一点点的小困难便放弃,认为:“到此为止才是上策”,认为现在已经很好了,不用再去努力了,一点没有爬山虎的精神,没有拼搏进取的心……如此多的不足,都是由有精神美的爬山虎告诉我的,我一定要积极进取,执着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

爬山虎的脚篇9

《荷花》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是中国现代着名作家、教育家。我们三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课文《荷花》,就是选自这本书。

《荷花》这本书分为散文辑和小说辑。散文辑中主要介绍了人和物;而小说辑,则写了很多小故事。我很喜欢散文辑中的《我的侄儿》和《爬山虎的脚》这两篇文章,从《我的侄儿》中,叶圣陶先生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刚满三岁,正在学说话、学走路的可爱幼儿形象,我看了这篇文章,不禁想起我那天真调皮的小表弟,可我就没有细心观察,当然也不会写得这么详细、逼真。再说《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一种会攀爬的植物,我也看过,没发现有什么稀奇的,可作者却通过细致的观察,把爬山虎当成了一个可爱的小娃娃,生动准确地记录了它的生长过程,尤其是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动词:“触”、“巴”、“拉”、“贴”、“爬”,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正在努力向上生长的爬山虎。作者还写出了爬山虎叶子在不同生长阶段颜色的变化,从嫩红长成嫩绿,再长成鲜绿,使爬山虎这种植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看这本书,我觉得像在听故事。生活中,我们只要多观察,就能像叶圣陶先生一样,发现许多有趣的人、物,有意思的事。

江苏镇江润州区七里甸中心小学五年级:2012zyt

爬山虎的脚篇10

( 1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请根据这段话,再加上你的想象,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 2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之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詹天佑》)根据文字叙述,发挥自己的想象,分别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山势及开凿隧道的简明示意图。

细细比较、口味上面两道题,有三个显著特点值得借鉴。

其一,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导向性。

    “对学生的评估,要有得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的发展”。两道题正是基于上述目的,以新大纲和课本所确定的要求为内容,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就怎么考。《爬山虎的脚》课题点出了重点,“预习”“思考 . 练习”都要求仔细研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詹天佑》一课着重讲了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开凿隧道”等几处关键工程的施工情况,表现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突出了他“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大纲重新审定的人教版教材,不约而同地新增了“画爬山虎的脚”和“画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示意图”的练习题。编者的意图达成度如何,教学中如何改进和完善,考查一下学生画得怎样便一目了然了。

其二,重视语言感悟,注意思考性。

    “阅读分析”的考查重点是了解和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上述两道题虽然是笔试题,但是一改以往机械记忆式的文字叙述和猜谜式的选填 ABC ,要求学生“画”出答案来,不过,若不认真默读,用心思考,就不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就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也就不能把答案“画”正确。

题( 1 )所引的 4 句话,依次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忽略哪一个细节都会出错。题( 2 )所引的 4 句话采用对比的方法介绍了两个隧道不同的施工方法,因为居庸关“高”,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因为八达岭“长”,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中部凿井法”。山势的不同特点和开凿的不同方向都要正确地“画”出来,如果不能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