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的文章十篇

时间:2023-04-05 16:17:25

写人的文章

写人的文章篇1

一、弄清文章所写的事情

熟悉文章所写的事情,是分析文章中人物和中心思想的基础。写人和记事是分不开的,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是通过一件件事表现出来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逐渐表现出来的。因此,阅读写人文章,首先要弄清全文,围绕中心人物写了几件事。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周晔是在伯父追悼会上的回忆,通过“谈《水浒》”、“谈‘碰壁’”、“救助黄包车夫”、“关心女佣阿三”这四件事,反映了鲁迅先生这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者的高贵品质。

二、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写人文章,是以表现人物为重点的,而人物的特点,除了通过事情来表现外,还通过人物描写来展示。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它们像一面镜子,使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从中看出人物的美丑善恶,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在阅读时,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体会人物的个性品质,就可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如在肖像描写中,对相貌和装束的描写,常常结合在一起运用,它的作用是相同的――刻画人物的内在特征。如《孔子拜师》一文:“……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又如《夜莺的歌声》一文:“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的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皮。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周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这两篇课文分别对一老一小的外貌进行了描写,通过外貌描写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读者很想知道他们分别是干什么的?读下去就迎刃而解了。

三、了解选材特点,抓住关键字、词、句子

写人的文章篇2

每次路过办公室,总能看到他桌子摆着三样东西,图纸、标准化党建手册、塑料袋里的餐饭,而他总是把早饭当做了午饭,把午饭当成了晚餐;

他总是有很多创意的点子和想法,而且一定要立马“变现”,一起分享讨论、上网查资料、会后画图纸、到处借材料,“灵光一闪”总得“闪耀”出个物件儿才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样才有了我们的队徽“机运之声”。每次翻开公司《五小创新》的册子,他都会唠叨几句,说自己的设计这里应该加个东西,那里还需要在完美一些。他不光自己脑海迸发想法,还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用“金点子”、“银点子”鼓励大家“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创新创造,然后我们的“焊工天团”“出道”了,“党员示范区”也打造起来了,“创客吧”也将有雏形。我想,就是因为热爱着,所以才想着、念着、惦着、肩负着、做着、承担着......

他很文艺。

“看,像不像大鱼”,我们走着走着突然听到有人喊了一声,大家一头雾水的看着他,发现我们好像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于是指着一片云说“看,像不像大鱼”,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确实像大鱼。“原来是《大鱼海棠》”,我默默想着,感觉那一刻他像个孩子一样纯真简单。有时我们会聊莫言、路遥,有时我们也会聊电影电视剧。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以前是我们的宣传干事。

他也很“直男”。

“这条线画的不对,图上差一厘,安装的时候就会差一米,这样不行,重新画,一点都不能差”,他给孩子在视频辅导功课的时候边说着边工作着,“你这条线也画的不对,要拿尺子画,快,一点都不能差”。工作起来的他真的是“六亲不认”,而他的“直”是为了让大家直面问题,能进步。

他也是温暖的。

“干累了,想休就休假,不要强撑着”、“最近雷雨天气频繁,回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每次我们休班回家的时候他都千叮咛万嘱咐,而且安顿每一个路途远的队员到家以后一定要给他报个平安,而他有时候一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

写人的文章篇3

【关键词】写作水平 提高 引导 文章 实质

写作是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培养学生能说会写是每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实现这个目标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因为我们学生的写作水平实在不容乐观。以这一届学生入学的第一次作文《我的自画像》为例,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的文章没有重点,没有详略,存在着句子不通顺,表意含糊不清,甚至有的学生的作文是“剃头匠的扁担――不长”,内容苍白到无话可说的地步。至于那些构思好的作文更是寥寥无几了。究其原因无非是“眼中无风景,心中无生活”。怎样解决这一“作文无心”的问题呢?我采取的办法是帮助学生认识文章的实质,让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读写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认为学生怕写作和写不好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从本质上认识文章的实质。如果你要问为什么要写作,一定会有不少人会回答“是老师让我写的”、“考试要考作文我就得写作文”。可见学生还是把写作文看成是与己关系不大的“身外之事”了,没有看成是写自己乃至自己生活,自然也就不能写出富有真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提高写作水平也就成了空谈。所以要解决作文的根本问题,关键是要揭开文章的神秘面纱,认识它的实质,让它由“神圣不可侵犯”变得“和蔼可亲”起来。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文章的实质:

1.文章是反映生活的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无论哪种文体都要以生活为基础,如,记叙文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事的叙述和描写,彰显人与事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给人以警醒和启示;议论文主要阐述人们对生活中的人或事的看法和观点,给人以思想的鞭策和人生的指导;说明文则是对生活中事物的客观反映,给人以知识。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要自觉地、有目的的去关注社会人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积累素材,让我们的写作“仓库”丰富起来。

2.文章所反映的应是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走进生活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看法,这种生活或令作者喜爱赞赏,或曾让作者痛恨憎恶,或让作者赏心悦目,或让作者受到深刻的震撼。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泪之花”“惊心之鸟”即此之谓也。“言谓心声”文章即为心声的再现。明白这一点,我们不仅要勤于观察生活,还要善于体验生活,要满腔热情地感受生活,用心去热爱生活。一个对生活无动于衷的人要写出感人的文章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3.文章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的反映,而非照搬生活

写人的文章篇4

那么,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积累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

一、积累写作素材

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虽然已明确了写作的主题,但却感到脑中空空,没什么可写。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所造成的。为了使文章选材精当、内容充实,可以教育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积累写作素材。

1.积累有趣的素材。生活是充满情趣的:家长的关心、老师的幽默、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帮助、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诸如此类的情趣不仅是我们生活的调料,也是写作的材料。

2.积累时事素材。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的学生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文章要反映时事,为现实生活而作,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文章都是因为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而流芳千古。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时事,学会积累时事素材。这样学生的文章就会充溢着对祖国、对社会的热情,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3.积累感触较深的素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积累自己感触较深的写作素材,它可以是困境中的一声鼓励,失败时的一句安慰,离家时父母的叮咛,犯错时老师的教诲,雨中撑开的一把伞,口渴时递来的一杯水……也可以是一只勤劳的蜜蜂,一株坚强的小树,一场及时的春雨……事物的大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学生如能写出自己的感触、感悟,文章便能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4.积累历史素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中风流人物熠熠生辉:勾践卧薪尝胆、蔺相如完璧归赵、祖逖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偷光、诸葛亮舌战群儒、刘备三顾茅庐、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舍生取义、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人和事都是历史的精华,或催人奋进,或发人深思,或启人智慧,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二、积累写作方法

积累写作素材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积累写作方法则是要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只有博览群书,多积累好的写作方法,在写文章时才能做到运用自如,用得恰到好处。

写文章的方法可谓多矣,笔者把较为常用的写作方法列举如下:

1.托物言志。如《陋室铭》一文,刘禹锡通过描绘居室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从而借“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以小见大。这里的“小”指的是文章的选材方面,“大”指的是文章的“立意”方面。即用看似平凡的小事来表达较为深刻的主题。如一些寓言故事就是通过一些简短浅显的小故事来表达意味深长的哲理。

3.借景抒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写景是抒情的基础,抒情是写景的升华。如《观沧海》中曹操借大海之景抒发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4.欲扬先抑。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内容上需要有些起伏跌宕,而欲扬先抑的写法就可以增强文章的曲折性。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文中写小蜜蜂就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5.以动写静。如《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就成功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写法,写出了北国雪景的壮美。

6.侧面烘托。如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往往能起到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7.对比。如《范进中举》一文,吴敬梓用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抨击。

8.巧设悬念。巧设悬念可使文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就采用了巧设悬念的写法。

9.首尾呼应。首尾呼应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使文章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0.卒章显志。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使用了卒章显志的写法,在文章的结尾写出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1.铺垫。写文章时使用铺垫的手法可使文章的情节发展更合乎情理,中心更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加鲜明。

12.象征。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就运用了象征的写法,用“星星”来象征“光明”。

三、积累精彩语句

写人的文章篇5

1 作文要真实

首先,要求学生写作必须真实,说实实在在的话,只有感动自己的文章,才能去感动别人。人云亦云的假话、大话、空话只能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谈不上“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做真人,学说真话。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整理好思路,组织好语言如实地写下来,这就是写作的主要任务。也许,有不尽人意之处,但难能可贵的是真实,是作者的自我剖析,需要在不断地习作过程中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一名学生在写家乡的小河时,本来小河早已干枯了,他却写成“原来清凌凌的河水变浑浊了,美丽的小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白色垃圾随波逐流”。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

2 写作要有真情

俗话说“文章不是无情物”。有些文章之所以感人,其突出特点是一个“情”字。我们要求学生写真话,目的是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如我们学过的《再见了,亲人》一课,著名作家巍巍以亲人的口吻真实的向我们再现了志愿军和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突出表现了一种国际主义的鱼水情。读起来朗朗上口,震撼人心,感人肺腑,令人回味无穷。经典的美丽突出一个“情”字,没有真情,就写不出感人的文章来。

3 写文章要有真知

我说的真知源于“实践出真知”,意思是作文来源于生活,要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处处留心皆学问”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你学问多了,写作还会难吗?因此,观察时要细心、用心、留心,要做到下马观花,不能走马观花,否则,观察就会不准确,写作时不具体。如有的同学写秋景时总是写:“庄稼熟了”,“草枯黄了”,“树叶落下来了”,“秋天真美丽”,“农民伯伯丰收了”等空洞的话来概括,谈不上生动具体。理想的观察应该伴随着联想,否则观察到的事物是平面的,没有生机和活力。把观察到的事物和联想及时记录下来,就是日记。天长日久,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提升。

4 写文章要有真悟

写文章的真悟分两个方面:从文章中感悟;从生活中感悟。我们学习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在和我们在对话、在交流、在沟通,因此我们需用心感悟教材的篇章结构、写作特点、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感悟多了,积累多了,自会“下笔如有神”。生活像七彩的虹,我们用真心、真情去领悟其美好,意境也会别具一格。如同去野游,有的同学这样写:“树林里有草,还有一股味”。有的同学这样写“密密层层的树林里长满了迷人的芳草,这些草嫩嫩的、绿绿的,用鼻子闻一闻,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泥土气息,多生动的一幅画面啊!”真心的感悟,就有了丰厚的积淀,心里就有好多话要说,感到不吐不快。

5 写文章要有真意

文章立意既要创新,更要真。我们确定好文章的题目,就涉及到选材、技巧来反映主题。如写《爱劳动的妈妈》这篇文章,就应想到通过典型具体的事例,通过描写妈妈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突出妈妈爱劳动的品质。而文章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就属于布局。至于如何使文章设计的匠心独具,依然体现一个真字,即“此中有真意,成竹在我胸”。

写人的文章篇6

关键词:文本教学;激活;作文教学;策略

新课标教学中明确规定了写作教学的要求:“写作要表达一个人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亲身体验和独特感受,在写作时要表达真挚的感情。”要采用多视角来发现生活,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找到事物的特性,将这些特性有创意地表达出来。其实,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文本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作文教学要体现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可提升作文教学,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以文本为依据,积累写作素材

大多数学生在积累写作素材时都把眼光放在了课外读物上,如名人传记、四大名著、优秀书刊等等。他们从这些课外读物上收集了大量的写作材料,却忽视了我们课本中的语文材料。其实,课本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学生往往会忽略它。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总结归纳,例如将文章的作者资料、写作事迹、高尚品德等作为积累材料,形成别有特色的写作材料。

2.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引入课本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如朱自清《背影》课文中,父亲为了儿子努力生活、艰苦奋斗、攀爬月台的背影,催人泪下。在《我的母亲》一文中,父亲眼里责罚儿子,母亲在一旁哭泣,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感人至深。除了以上的两个例子外,课本中的春秋佳节、四象情节、理念信仰等都是作文写作的素材。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整理这些作文材料,将这些作文材料处理加工,形成自己的作文特色。

二、以文本为抓手,激活学生思维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利用和开发课本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意识,增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该将课文结构和写作技巧单独拿出来为学生讲解,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增强语文写作能力。此外,课文中的写作方法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教师也可以针对文章的这一特点指导学生写作、阅读。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比法”,目的是突出文章中主要对象的特征,将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作对比。

三、以文本为载体,创设写作情境

新课标指出:“要从文章中发现主要信息,依据文章与背景的联系加以理解,学会改写文章的表达方式和问题,将文章中的句子能够缩写、续写和扩写。教师在适用语文教材讲解时,应该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改写文章,仿写文章中的人或物,改写他们的性格特点、动作形态等。也可以扩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将人物从外到内地整体刻画出来。创设写作情境,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会改写文章内容。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题材的文章进行改写,将诗歌改写成散文等。

语文文本富有时代性、内涵性和典范性。文本的风格和体裁丰富多样,它既是阅读教学的典范,又是作文教学的工具。语文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运用文本激活作文教学,开发语文资源,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文本教学的价值。

写人的文章篇7

文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题突出、中心分明,而且还能使文章虚实相生、浓淡相宜、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达到匀称和谐的境界。那么,详略安排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一、文章的题目: 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重点就是要详写的地方。比如“课余生活的乐趣”,重点是写课余生活,课堂上的事情就不能详写,否则偏离了题目的要求。

二、文章的中心: 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择了材料,还要围绕文章的中心区分这些材料的主次。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材料,就是主要的材料,要详写;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关系的材料,就是次要的材料,要略写。比如《枣核》一文的中心是表达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作者同窗住宅中的种种景物,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就详写;而作者从动身访美到与同窗见面,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关系,就略写。如果把这个安排颠倒了,就喧宾夺主,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要注意,主要的不等于唯一的、次要的不等于可有可无的、略写不等于不写。如果把应当略写的材料舍弃不写,就可能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文章显得单调。俗话说:红花还要绿叶扶,详写好比红花,略写好比绿叶。

写人的文章篇8

无论是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自由作文等,不外乎是写人的,记事的,写活动的,写景的,状物的,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改写、续写,应用文,想象作文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写好作文:

1.审清题意。包括审对象(写人?写事?写活动?写物?);审范围(时间、地点、数量、人称等范围);审重点(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即题眼)。

2.明确中心。一种是题目本身就规定了文章的中心(如,《一个刻苦学习的同学》);另一种是只规定了写作范围,写什么内容,确定什么中心要靠自己来定(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同学)。

3.选择材料。材料要能反映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材料要真实;材料要有代表性、典型。材料的筛选要经过几个回合,反复思考。可以先将能用的材料一起罗列出来,再根据题意的需要,选择最有表现力,体而新鲜的材料,并安排主次详略。

4.组织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文章之前先列好提纲,明确按什么顺序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怎样分段,怎样衔接过渡;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怎样开头结尾等等,一一列出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写人的文章篇9

无论是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自由作文等,不外乎是写人的,记事的,写活动的,写景的,状物的,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改写、续写,应用文,想象作文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写好作文:

1.审清题意。包括审对象(写人?写事?写活动?写物?);审范围(时间、地点、数量、人称等范围);审重点(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即题眼)。

2.明确中心。一种是题目本身就规定了文章的中心(如,《一个刻苦学习的同学》);另一种是只规定了写作范围,写什么内容,确定什么中心要靠自己来定(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同学)。

3.选择材料。材料要能反映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材料要真实;材料要有代表性、典型。材料的筛选要经过几个回合,反复思考。可以先将能用的材料一起罗列出来,再根据题意的需要,选择最有表现力,体而新鲜的材料,并安排主次详略。

4.组织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文章之前先列好提纲,明确按什么顺序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怎样分段,怎样衔接过渡;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怎样开头结尾等等,一一列出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写人的文章篇10

论文关键词:英语写作教学;中西方思维差异;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作为一种书面表达形式的语言综合应用技能,英语写作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学习者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两种能力相辅相成,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写作水平。然而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更关注语言知识能力的发展,教授的是孤立的语法和词汇,只强调句子的正确性,很少将其放在语篇环境里进行分析。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也只把重点放在查找语法错误上,而非分析文章及其内容的逻辑性、连贯性和统一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很少指导学生分析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未能从思维差异的角度正确引导学生。长此以往,学生表现在英语写作中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发展极度不平衡,导致很多学生习作有汉语思维英语表达的现象,学生即使掌握了语法和词汇,也很难写出好的英语文章,写作水平的提高非常有限。很多学者意识到了传统写作教学的弊端,开始研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将母语思维逐渐转化为英语思维模式,成为写作教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二、中西方写作思维模式对比

思维模式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基本思维方式,人们的思维模式因其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截然不同。语言和思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不同文化的语言特点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模式。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卡普兰(RobeaB.Kaplan) 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几种语言文化的不同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看出,包括汉语在内的东方语言思维模式的特点是遵循螺旋型发展;阿拉伯语是平行型;拉丁语系(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以及俄语是时而被打断的曲折型;而英语则是依直线型发展(王才仁,胡春洞,1998)。汉英语言文化中的思维差异在写作中就有所体现。

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英文写作水平的高低与他们对汉英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包括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有很大关系。举个例子来说,汉语文章的篇章结构遵循“起、承、转、合”的模式展开,主题并不突出,而是以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为中心,先将次要的、细节的东西介绍清楚、做好铺垫,再进行总结归纳,思维呈螺旋式发展,属于典型的总结归纳式。为了避免文章布局单调,主张所写的内容不必时时、处处都与主题有直接联系,推崇“文贵有变,文不喜平”。然而,英语族人的直线性思维使他们对文章的期望值与汉语读者不同,他们希望文章简单明了,因此英语文章篇章结构平铺直叙,直截了当,开篇点题,按照“导人话题(1ead—ingin)、阐明主题(topic)、展开内容(supportingide—as)、得出结论(conclusion)”的规律反展,属于演绎推理式。中国学生习惯了汉语篇章结构,在写英语作文的时候也不知不觉地出现汉语特点,完全是以英语来表达汉语思维。西方人读这样的文章会觉得思路混乱,不知所云。

汉英思维差异在句子结构上同样有类似的情况。试比较:

Iboughta T—shirtin thatstorelastweek.上个星期我在那家商店里买了一件T恤衫。ThereaFeseveralsingingbirdsinhtetreewhich iscoveredwithbeautifullittlewhiteblossoms.在那棵开满了漂亮的白色小花的树上有几只小鸟在歌唱。

从上面两组英汉句子对比可知,英语句子结构主干突出,先把重要的信息传达给读者,再将次要的内容,诸如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和定语从句,放在句尾,句子成分按照严格的语法要求组织起来。与英语句子重形合的特点相比,汉语句子重在意合,主谓宾没有固定形式,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同步,句子结构是流散的,多以动词为中心,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或者逻辑思维顺序展开。因此,中国学生写英语句子的主要问题就是句法混乱,所要表达的内容安排得很随意,往往是想到哪就写到哪。

此外,从读者与作者的相互责任关系上看,东方语言属于读者责任型,读者需要通过阅读自动补充文中未提及的必要信息,比如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和连接上下文的过渡语,把表面看来无直接关联的句子连成语篇,自己理清文章思路;而英语文章则是作者责任型,作者负责说明文章思路,使文章内容清晰明了、连贯一致。这是因为东方人习惯于形象思维,而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因此,英语文章中必不可少的表明逻辑关系的过渡连接词语在汉语篇章中常常被忽略。

在阐述观点时,二者的表现也是大相径庭。因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所表达的主题观点往往面面俱到,不偏不倚,中国学生的英语文章中经常会出现类似“Onecoinhastwosides.”(事物都有两面性)这样的句子。再者,出于中国人的谦虚心理,为了强调文章所表达的只是个人观点,不能代表全部,学生们习惯于使用“Ihtink”。然而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英语文章中并不被接受。西方人看待事物总是从自我出发,用客观的方式进行分析,而不是东方人的“整体视角”思维,通常他们以个人视角为中心,做出的推理判断“非此即彼”。他们认为文章表达的自然是作者的观点,强调“Ihtink”则多此一举。

三、对英文写作教学的建议

汉英语言文化存在的较大的思维差异决定了汉英文章从句子、段落到篇章布局的诸多不同,这给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带来很大困难。想要帮助学生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角度出发,根据英语写作特点,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合理有效地安排写作教学,让他们对写作中汉英思维模式的差异充分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并习惯英语写作的思维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在英语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一)使用正确的情感策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或是他们熟悉的话题作为写作题目,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外语学习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可理解输入原则,新内容的难度应比学生的已有水平稍高,但又不能让他们觉得遥不可及,二语写作也是如此。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太远的话题,会使他们无从下手,自然无法写出好的文章。反之,选取学生熟悉的话题,比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创业求职等话题,可以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丰富写作内容。

(二)使用过程写作教学法,将培养英语写作思维模式贯穿到写作的各个环节。过程写作(processwriting)是近年来受交际语言教学思想影响流行于西方教育系统写作课程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把写作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教学侧重点由传统的篇章结构、语法、词汇,转向了对写作内容及写作过程的关注(杨俐,2006)。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收集资料、构建思路、起草初稿、修改反馈等一连串活动中适当地进行辅导,而不仅仅只是修改语法错误。在写前准备阶段可以就所写题目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写作成文的阶段,通过适量的练习使学生注意到习文的连贯和内容的统一,帮助学生掌握英文文章是怎样实现句与旬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的。最后在修改阶段要求学生互评互改,这种修改反馈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文章的症结所在,从而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三)鼓励和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英文原文,并同汉语文章对比分析。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出该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阅读大量的英语原文,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具体的例文让学生阅读,一方面指导学生分析文章语篇结构,结合汉语写作特点,通过比较汉英文章主题思想和围绕主题思想展开段落的手段,了解汉英写作中思维模式的差异,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更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在熟悉英语族人写作方式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把教师提供的范文当成为模仿对象,以便在在写作时有所参考,尽可能用英语语篇模式来安排自己的文章,继而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模式。如果有可能的话,正确使用原版的英语写作教材,结合国内教学实际情况,实现原版教材本土化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

(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二语思维来促进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在二语写作过程中,母语思维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那些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要他们完全放弃已经内化的母语知识,用一种他们较为陌生的方式去构思是不可能的。思维模式的改变是循序渐进的,如果强硬地要求他们马上接受英语思维,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因此,在写作的诸多环节中调动汉语思维是不可避免的。对学生的母语思维活动加以正确利用和引导,可以使其对二语写作产生正迁移影响。学生的母语思维通常在写前准备阶段最为活跃。当学生在讨论话题、拓展思维、收集素材和内容构思等方面遇到语言输出的困难时,借助汉语思维可以保证他们思维活动的连贯性,使他们的思路不被打断。但是在学生形成文本输出阶段,也就是将写作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要避免母语思维,包括表达方式、篇章结构等,对二语写作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句式连接或改写练习并揣摩英语文章结构特点,以此强化二语思维习惯,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写作更加符合英语表达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