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声音十篇

时间:2023-03-15 09:20:15

海的声音

海的声音篇1

当声音在乐器上描摹 随着琴音流泄而过 或与大自然的天音相和鸣

无疑都是整首乐曲的灵魂

风起的海面上 透明的水拂过我的身体

我是那枚光滑的石头 在最初的守望中铭记潮起潮落 那日月轮回

水声回荡着那波动的音弦是节奏鲜明的点缀

那掠过的浮云是一面清澈心田的明镜

唯有那倚旁伴影的礁石依然沉静仿佛在倾听潮声闪烁的音符

水中的心石 谁收走了它坚硬的棱角 谁还能记起它炽热的前尘

水的澎湃便是血液的澎湃 水的寂寞便是生命的寂寞

寂寞花开 绚丽的浪花一朵朵开放 眨眼间便又凋零

那是些许空灵的音符

一瓣香 一瓣梦 一瓣忧虑

那是些许清澈的花魂

一朵云 一朵美 一朵微笑

人们在光和月中 去跋涉命运 去颠簸远方

为的可曾是在时与岁的回首里 说声无悔 道声苍桑

远方天际的蔚蓝渐渐地幻化为近处的淡绿

如一种生命的本色 起伏在层来层去的浪中

我们惊叹过它滑行速度 我们畅想着天高海阔的人生

大海

从那遥远海边慢慢消失的你

本来模糊的脸竟然渐渐清晰

想要说些什麽 又不知从何说起 只有把它放在心底

茫然走在海边 看那潮来潮去

徒劳无功 想把每朵浪花记清

想要说声爱你 却被吹散在风里 猛然回头你在那里

如果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 就让我用一生等待

如果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 就让它随风飘远

海的声音篇2

——题记

轻轻地吟诵着“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来到了梦魂萦绕的大海。轻轻地拥着海浪,倾听着波涛的絮语,感受着这亘古不变的美丽,心潮澎湃。

望着滴答的小雨在寂寥中亲吻着浪花,低声呓语,我心生质疑:“大海会哭吗?”紧接着暗自嘲笑:“当然不会啦。”

大海真的不会哭吗?

大海哭了

我背对着大海,以至于不知道身后有海浪,结果被海浪吞噬,海水灌入我的耳道和喉咙,我便沉了下去。撑开沉重的眼皮,看到了妈妈紧锁的眉头才放了心。我终于知道,大海不是不会哭,而是把自己的眼泪藏到了心里。就像一盏被岁月丢弃的小蜡烛,知心的人点亮它,它便会无私地发出光明,并藏起自己的泪水。

我的大海哭了

时间从指缝间溜走,这如斯夫的逝者牵动了多少人的心,每个人都在如夸父般追着它。然而,我们摒弃了太多,就像妈妈忘却了鬓如霜的老太,当噩耗传来,只有泪空留。

我们驱车前去吊唁故去的老太,爸爸在驾驶座位上一语不发,妈妈在我旁边早已双袖龙钟。我第一次觉得这条路是这么的漫长,那凝固的气氛让我很不自在。

熟悉的老树一棵棵地闪过,勾起我思绪万千,以前每到这儿,妈妈总是兴奋地像个孩子,今天却像没看见似的。我忍不住提醒她,到家了,她却像处在另一个空间,没有任何反应。于是我知趣地打住,对着镜子讪笑。

到家了,妈妈好象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打开车门就径直向前走,我静静地跟着。妈妈见了外婆,两人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妈妈终于把自己的感情发泄出来了,在母亲的面前,还有什么需要掩饰?而我却看见外婆使劲地抹了两下眼泪,拍拍妈妈的后背,温柔地喃喃道:“奶奶活了80多年已经算是长寿了,我们知足了,不难过。”说着扶起妈妈,轻轻替她擦眼泪。我惊呆了,妈妈在我的心目中从来都是顶天立地的,一副天塌下来也无关紧要的样子,可我没想到,妈妈的天空也有泪眼滂沱的时候。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我无助地寻找爸爸,可我的视线开始模糊,一切都像被水浸透了的水墨画,变得暗淡。这时我突然感到肩上很沉重,侧头一看,是妈妈!她伏在我的肩上,不可控制地抽泣。我该怎么办?她就像一个犯错的孩子,被责备了,又不敢大声哭泣。我伸出颤抖的手,楼住她,就像小时的我被她呵护的那样安慰着她。

妈妈哭累了,坐在沙发上休息,这时,已经开始吊唁了,我拉着妈妈,带着她去吊唁厅。外婆也和外公互相搀扶着来了。突然,外婆跪到在地,她的悲伤如同蓄势已久的岩浆喷薄而出。接着,舅舅和妈妈也一发不可收拾。我强咽回眼泪,努力地微笑,然后竭尽全力把妈妈抱了起来,心疼地说:“妈,别哭了,不是还有我吗。记得上次在海边,我差点被大海吞了,你都那么坚强。这次,天塌下来我都会为你撑着的。放心吧。”

妈妈仍旧哭泣,我唯一做的只是坚强地屹立,努力地微笑,轻轻地安慰着她。

海的声音篇3

以海洋之名

如今,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与此同时,海洋环境的保护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缘起与海洋的天然关联,LA MER海蓝之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海洋保护的宣传和推广。自2005年起,LA MER海蓝之谜与全球最大的海洋保护组织世界海洋保护组织(0CEANA)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

2009年,在“海蓝之谜”与世界海洋保护组织的共同推动下,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8日正式确立为世界海洋日。“我们非常兴奋,联合国为了地球表面的71%,正式确立了一天作为世界海洋日。”世界海洋保护组织首席执行官安德鲁・夏普勒斯(AndrewSharpless)说,“这将帮助我们及其他海洋保护组织鼓舞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行动,共同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2010年,“海蓝之谜”支持世界海洋保护组织在伯利兹开展海洋保护活动。在该组织的不懈努力下,伯利兹政府宣布,为保护该地区的珍贵珊瑚和海洋生物,禁止一切形式的拖网捕捞。该组织伯利兹办事处副总裁奥德丽・麦特若・谢泼德(Audrey Matura-Shepherd)将这一成果比作历史性的里程碑,因为“它再次证明,‘海蓝之谜’和世界海洋保护组织的合作让伯利兹和当地居民受益匪浅”。

除在全球范围内对其战略合作伙伴世界海洋保护组织的多个海洋保护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外,“海蓝之谜”在中国进行的海洋保护活动也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作为一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国家,科学地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平衡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将成为我们的重要议题。

对海洋的承诺

作为实践海洋保护的先行者,“海蓝之谜”始终坚持用可持续的方式采集原材料,以保护海藻林生态系统,确保这些珍贵的海洋植物能够持续健康生长。“我们坚持每年仅两次手工采摘深海巨藻向阳处的前端,避免机器采摘带给巨藻的伤害,也确保这种珍贵植物能够持续生长。”“海蓝之谜”亚太区总经理维吉妮(Virginie)女士介绍,不仅采摘如此,“海蓝之谜”的整套制作过程,都保证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完成绿色采摘之后,会立即将海藻冰鲜运送到贺伯实验室,进行3至4个月的古法生物性发酵。最后,再添加从手工剥皮的青柠中萃取的高抗氧化成分酸橙茶,坚持手工装入特制的瓷瓶,从而减少因使用机器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这一切源自“海蓝之谜”创始人麦克斯・贺伯博士的海洋保护理念。这一理念自上世纪60年代品牌诞生之日起延续至今。为了庆祝2011年世界海洋日的到来,“海蓝之谜”携手著名的当代艺术集团声响慢行共同“倾听海洋的召唤”系列公益短片,将语言、电影、音乐和声音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

在这一系列关注海洋认知、可持续发展以及海洋之无限魅力的感性专题中,包括中国影视明星刘烨、世界顶级单人帆船手萨曼塔・戴维斯(Samantha Davies)、法国著名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Phih'ppe Starck)、自由潜水世界冠军纪尧姆・乃瑞(GuiUaumeNery)、法国演员兼导演梅兰妮・劳伦特(Melanie Laurent)、日本女演员菊地凛子和英国冒险家大卫・罗斯柴尔德(David deRothschild)七位非凡人士在内的海洋环保主义者,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海洋相同的热爱。

海的声音篇4

“中国好声音”的帷幕已在徐海星的身后拉下许久,而与之相关的事情,对于目前的徐海星来说还是无法绕开的话题。“好声音”是她音乐之路上一块抢眼的路牌。拥有这样一块闪亮的路牌。她的音乐之路或许才可以更加勇往直前,在足以让心发光发亮的声音的感召下。内心之中充盈着的那颗希望之芽仿佛正在一点一点的抬头……

我喜欢用唱歌的方式去讲故事。

音乐时空:海星从小就学习钢琴是吗?

徐海星:是的,我从3岁开始学习钢琴,但是有些东西不是说学得久就可以学得好,就像有很多人他们没有我学得久,但比我弹得好,因为我知道自己是比较喜欢唱歌的,虽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擅长。但我知道自己是喜欢。

音乐时空:那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当时会不会觉得很枯燥?

徐海星:小时候会觉得很痛苦,长大一点就不会了,因为我觉得弹钢琴可以学习,也可以享受音乐,但是小时候没有办法享受到音乐的乐趣,那时候天天都盼望着我们家的钢琴被小偷拿走。

音乐时空:从小就有钢琴陪伴。又是出生在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父母在音乐方面都给了你哪些影响?

徐海星:爸爸妈妈他们是教美声的,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会经常带着我一起去跟他们上课,他们在给学生上课,我就在旁边听着。有时候他们也会在家里上课。我主动或者被动的都会接收到关于音乐上的一些讯息。

音乐时空:那时候能理解他们在讲什么吗?

徐海星:长大之后我能听懂很多,他们会根据每个人的毛病或者错误,然后教他们怎么去改正这些错误,他们会说这个是对的,这个是还可以更好的。

音乐时空:在音乐方面他们会给你一些指导吗?

徐海星:一直都有,从我开始唱歌到现在,比如说我遇到一些唱歌上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去解决的时候,我就会去问他们,爸爸和妈妈在我眼里是特别厉害的两个老师。不过在音乐方面,我受到他们的影响很小,他们是教美声的,而我更喜欢流行音乐,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听惠妮·休斯顿、玛丽亚·凯莉的歌。

音乐时空:他们不反对吗?

徐海星:他们的唱片都是爸爸买的,他虽然是教美声的。但能够接受各种类型的音乐。我们那时候听的流行音乐都是国外的,到12岁左右,我开始听一些国内的流行音乐,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听李玟的歌,然后我就开始模仿她。后来我爸妈觉得歌词内容太过成熟。小孩子不应该唱大人的歌,所以一度不准我唱。但是小孩子都会有一些叛逆的成分,每次都是他们前脚出门,我在家又开始唱起来了。我们那个时候还不像现在,现在的小朋友都接触了很多流行歌曲,我们小时候就是唱儿歌,现在的家长都比较能够接受小朋友唱流行歌曲,我觉得现在的小朋友很幸福。

音乐时空:后来他们的态度有所转变吗?

徐海星:后来他们慢慢接受了,在十四五岁的时候我去演出,我会把演出的费用给他们,他们会觉得特别惊奇。

音乐时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十四五岁差不多刚刚从童年过度过来。

徐海星:因为我要说服我爸妈,我要证明给他们看我也可以像大人一样唱得很好,不过那个时候只是力求模仿得很像,小的时候是单纯的喜欢他们演唱的技巧。

音乐时空:那你现在唱歌会是怎样一个状态?

徐海星:现在我唱一首歌,首先不会去想歌曲的技术,这个对于我来说不是最主要的,我喜欢用唱歌的方式去讲故事,不会用唱歌去炫技。我觉得自己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

音乐时空:情感、技巧、声音你会更注重哪一块?

徐海星:我希望都可以兼顾得到,我会花更多的精力在情感上。可能在小的时候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想歌手的技术,思考他是怎样做到的,现在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新专辑:我希望能让大家听到一种舒服的声音。

音乐时空:其实在去年发行EP《星海》之前,你就发行过一张《天籁》,但很多人对这张专辑知之甚少,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

徐海星:《天籁》其实是帮妈妈的朋友录的。是一盘汽车音响碟。就是那种发烧碟,里面的歌曲全部都是翻唱的,要唱什么歌完全是由别人来定。第二张录的是一张印度歌曲,其中有一首我记得叫《新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还唱的是原文。

音乐时空:你会讲印度的语言吗?

徐海星:模仿啊,因为这张碟是在中国内地发行,所以不能让我唱出梵文的感觉,只需要歌曲的旋律,让我用中文歌的感觉去表达一首印度歌曲,我觉得还蛮难的。

音乐时空:这样一张专辑在情感方面能把握得住吗?

徐海星:那个时候不懂,我还是很想要唱得像印度歌手在唱歌,毕竟印度歌曲是非常异域风情的,印度人的性情都是那种热情奔放的那种,可是他们不允许,最后就变成中国歌手唱印度歌。

音乐时空:在去年发行的EP《星海》中虽然只有《星海》、《逆风》两首歌。但都邀请到了天王天后御用制作人的加盟,和他们的合作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徐海星:我觉得和伟菘老师合作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他很可爱的一个老师,他会让你很放松,我很崇拜他。

音乐时空:作为听众在听他的作品时。可能很难将他和“可爱”联系在一起。有没有特别的事例可以佐证一下?

徐海星:“可爱”应该说是一种很主观的个人感受吧,不过他非常温和,他会教你怎么放松,怎么投入,我觉得他是个好老师,他不会将一个东西讲得很玄乎。他会用最质朴、最直接的方式让你理解他的意思。

音乐时空:李伟菘老师都特别强调《星海》这首歌大气浑然,十分难唱。你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有觉得特别困难吗?

徐海星:有啊,我在听小样的时候就觉得好难啊,担心自己唱不好。这首歌的旋律很美,我特别的喜欢。《星海》的歌词讲述的是一段关于遗憾的爱情故事,歌曲就是要提醒人们在拥有的时候要好好珍惜,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再去后悔,那个时候就来不及了,这也是我在去年学到的很沉重的一课,去年经历了很多的事情,经历得多人就会成长,就会有一些感悟。

音乐时空:但是在听你演唱的时候。觉得你发挥得挺好的。

徐海星:练习,还是得练习吧,我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其实我们整个录制过程都比较快,主要是老师很会教,其实伟菘老师有要求我把这首歌稍微“收着”一点唱,他觉得那样的表达刚刚好。

音乐时空:有的歌手在演唱一首作品的时候会表现得刚刚好,有的歌手会加一些东西。有的歌手则在表达上有所保留。那你觉得你在这首歌的时候是怎样一个状态?

徐海星:很复杂的一个状态吧,我作为一个爱唱歌的人,很喜欢将自己所有的情绪全部投入到歌曲之中。但这首歌我不能这么做,我希望能让大家听到一种舒服的声音,我就“收”了一点,不将太多的情绪带给听众。

音乐时空:《星海》是一首典型的情歌,而你说你在演绎的时候会想起离世的父亲。两种不同感情之间的置换。在最初的时候会担心观众的反响吗?

徐海星:我觉得情歌不一定是爱情,有可能是亲情,如果一首爱情歌曲用亲情的感觉去演唱心情会很复杂,但是人的经历就会是这样,不管是怎样的心情都会尽力去唱好一首歌。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我并没有刻意用亲情的感觉去演唱,自己会不自觉地掉进感情的旋窝里面,会将歌曲带进自己的思绪里去,想尽一切办法把歌唱好。还要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让它为所欲为。如果掉进自己那种悲伤的情绪的话,我可能真的没有办法工作,没有办法唱歌。

缺憾要比完美更难得,我相信青春都是杰作。

音乐时空:可能对于你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当真正走过了这一段,你会怎样去面对所有的得与失?

徐海星:我觉得那是一段特别美好的记忆,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有些负面的声音,可是我真的觉得特别感谢“中国好声音”的那次经历,现在每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如果不是有这样一次经历的话。现在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我特别感谢,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至少我让这么多人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爱唱歌的人,她叫徐海星。我觉得这些就够了,还有什么比这更棒的呢?

音乐时空:在《逆风》这首歌中你唱道:“我不符合谁的规格。然而那就是我会忐忑、会勇敢、会感动”。这是否也是你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徐海星:我觉得应该是的,我一直比较我行我素的人。当别人讲我怎样的时候。我真的不会很苦恼,我真心认为关心我们的人就是身边的那么几个人,没有太多的人会真正关心你过的好不好。所以我觉得人要活得像自己,为什么要为别人而活呢?所以,这首歌可以说是讲我的一种心态吧,真心想让大家知道徐海星没有被吓倒,我喜欢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关注着事情的来龙去脉。

音乐时空:作为当事人的话很难把自己从中间抽离出来呀。

徐海星:很简单啦,普通人遇到这种问题可能很难摆脱。作为公众人物,涉及到的就有媒体、观众,然后才是自己。这样的话,当事人就比较能够将自己抽离出来。我太想让真正关心我的朋友看到我好好的。我不想让他们担心。

音乐时空:在音乐的道路上。你拥有了许多同龄人可能没有的机遇,但也遇到过许多挫折,那是什么一直支持你在音乐的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的?

徐海星: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音乐气息浓郁的家庭里。我可能在妈妈肚子里面的时候,可能就知道自己将来一定会和音乐有所关联。所以我觉得对音乐的喜爱可能是一种习惯。然后父母给我的这种教育,我没有办法不热爱音乐。至于说挫折,我似乎没遇到什么挫折吧,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好一些的心态,我就是觉得自己有时候太乐观了,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去想,比赛也好,什么也好,我不太愿意去想自己非要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所以有些东西我并没有准备好,我觉得要有好的心态,但也要为自己的打算做很多功课,这样当机会来了的时候你会更有把握。不要去打那种没有准备的仗。

音乐时空:“缺憾要比完美更难得。我相信青春都是杰作”。是否也是你对所有质疑的一种巧妙的回应?“缺憾”在你的生活中有具体的体现吗?

徐海星:我觉得回过头去看以往唱的歌。总是会找到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们找到这些问题之后就可以去摆平它,我觉得是很棒的经验。所以会一直这样学下去吧。《逆风》我录得很痛苦,可能是我唱这种类型的歌比较少。以后唱得多了就有经验了。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去表达,毕竟是第一次自己出EP。不管是好还是不好。都像一次考试,成绩留在那个地方了。接下来就是回过头去总结它的好或者不好。

音乐时空:如果将《星海》比喻成一次对自己的总结,那接下来在音乐方面的计划都有哪些呢?

徐海星:最近在准备新专辑,应该在上半年就能让大家听到我的声音了。现在还在沟通阶段,我觉得沟通是特别重要的。不能为了出专辑而出专辑,要让大家记住海星的声音是怎样的,这次我希望让大家看到更完整的我。我希望这次可以让大家看到我的进步,至少。这次同样也有和很厉害的音乐人一起合作。我很开心能够碰到他们。然后等新专辑发了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喽。

音乐时空:新专辑在风格方面会有所突破吗?

徐海星:肯定会,在这次新专辑中我有去接触更多不同种类的音乐,我很害怕别人问我是什么风格的,我有太多风格我都喜欢,都愿意尝试,我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不一定非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或者某几个领域。希望让大家听到更全面的我。

海的声音篇5

她,是广州海岸电台里一个又一个亲切、从容的声音,他(她)们用一声声亲切地问候为远航的人们传递信息,让“电波传得更远,听得更清”是他(她)们最大的心愿。

手起音落 沟通海岸

广州海岸电台收信部主任邹延鼎对无话班这支“娘子军”一天的工作是这样形容的,他说:“话务员每天的工作都是在重复着相同的劳动——调准频率,定时发播,选好天线,守听可能出现的呼叫。空闲的时候,耳边是一片噪音声;恶劣天气信号差时,一天的工作下来,嗓音沙哑是常态。”

无话班,是无线语音电台,是船舶与陆岸沟通的枢纽,通过话务员的转接,她将大海与陆岸连接,将危难与希望连通。广州台20名话务员就像一双双眼睛,每天24小时盯着海上的动静;又像一对对耳朵,随时搜听着船舶发出的每一个信号。“她们的手起音落间,就用无形的电波搭建起了一座海岸的沟通桥梁。”

话务员周淑丽清晰地记得2011年1月24日对被索马里海盗劫持了8个多月后释放返航回国的台湾籍渔船“泰源227”船的呼叫。周淑丽说:“那天下午三点多钟我们接到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北京RCC)发来的指令:呼叫‘泰源227’。随后,我们马上启动应急反应预案,调整多个频道,加强值守人员,全力呼叫该轮。”

“6个小时我们不停的重复,‘泰源227,广州台呼叫,听到请回答!’一个人嗓子哑了,就换另外一个上,这样轮番上阵,终于在当天晚上的9:59成功的呼叫出了该船。那一刻,整个话务班都沸腾了,那是27条鲜活的生命啊!”参与当天呼叫工作的话务员吴雪辉如是说。

劫后余生的虞船长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万分感激,他说:“当时船上的人和通讯工具都无法与国内实现通信联系,船上又缺粮、缺水,在这种情况下,接收到广州海岸电台的声音,对我们来说无异于‘天籁’!”

然而,没有人知道这“天籁”的背后凝聚了海岸电台无话班话务员多少辛苦。邹延鼎说:“在该轮劫后返航的220个小时里,直接参与这次紧急通信的17位话务员,连续10个日夜坚守在收信机旁,她们不仅要克服自身的困倦,还要克服语言不通以及天气与地理位置对通信的影响,转接电话105次,通话历时652分钟,最终该轮于2月2日上午10时左右安全抵达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在大年三十万家团聚的喜庆日子里,27名船员家属悬挂了272天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至此,我们的工作才宣告结束。”

话务员陈婉玲说,“没有什么能比收到船舶和船员安全脱险的信息更能令话务员感到欣慰的。”

只闻其声 信任依旧

如果说,广州海岸电台过去只是全国三大海岸电台之一,那么,今天的广州海岸电台则已经迈向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海岸电台”。

“电台工作,不见其人,只闻其声,因此,优良的服务得从最基本的礼貌用语开始。”广州电台台长梁汉军说:“只要呼叫广州台,你就能听到我们的话务员和蔼、可亲的声音。‘您好、不用谢、再见、很抱歉’等的礼貌用语,已经成为了话务员的标准服务用语;只要接通广州台,我们的话务员就会想方设法地为你沟通所需。”

尽管多数的船舶和船员都能对电台话务员的工作表示理解,“但是有时候由于沟通的困难,也会造成船员的埋怨,更有甚者有时还会传来几句粗口。”然而,话务班的姑娘们总能用“理解”坦然应对。

从事话务工作不到两年的王银琼在她的工作心得中写到:“船员焦急的心情我们能理解,他们的粗声粗气我们也能容纳,毕竟长期漂泊的孤寂总需要一个言说”……“一旦这条‘生命热线’接通了,我们便成为了他们久违的外界联系,他们也顿时对我们热情起来了,感觉就像那首歌唱的,‘我们都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一位在船上工作了十几年的老船员深有感触地说:“与广州海岸电系十几年,她们的服务态度始终如一的好!”

“没有什么比理解更能激起人的热情。”话务员黄利群说,“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收到船舶在遇险或者伤病员在危难的时候舍近求远的呼叫,每当这种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只有做得更好才能不辜负他们对我们的信任,这是一种以命相托的信任!”

话务员吴晓彦依然记得:“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里氏9.0级地震,强震随后引发海啸。当天19时10分,我们收听到一个紧急呼叫。”

原来一艘外轮位于北纬36度0分21秒,东经140度51分9秒,正处在海啸地带,巨大的海啸冲击波使船体骤升数米,船右悬杆位破损,缆绳全部断落,右锚掉落,左锚损坏,船上雷达和天线均损坏,船舱开始进水。“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这艘船舍近求远,在其他通信设备中断的情况下,用船上唯一可以通信的单边带呼叫广州海岸电台。”

海的声音篇6

不是预期的想象,阳光踏着碎步而来,听说夏天的海大多如此,无从满足蓝天碧海的憧憬。夏天的海,叫人想起《海燕》,想起高尔基笔下的飞翔,高傲倔强,冲天而来,汹涌浩荡,一下子,打开人的胸怀。

还是不可抑止的兴奋,视野里只有一边有边境,上至苍穹,下至脚尖,一切色彩都沉于浅翠。我兴奋到甚至有些呆滞,有些恍白,不知道是要赶紧回头招呼哥哥姐姐,还是几步扑进眼前这一片浩荡。

脱掉鞋,才有脚心触到微痒,海滩金亮一片,细细的砂层来回摩挲,我却只急乱的留下浅浅痕迹,直到脚心,脚踝,小腿都触到阵阵清凉,才有些傻愣愣的停步……瞬而惊叫,满心欢喜盈满,像这海,盈满视线。提起脚,便提起小小花朵;旋转步子,便旋起丛丛素浪。海浪层层卷卷,几乎像一条银线从远处奔赴而来敲漫海岸,又迸着雪白泡沫消浅。只退去不远,便再与下一浪相融同沫,抛洒上岸。沙滩上也确有些涨潮时掉队的小朋友,有时走着走着便硌到脚底,多是些小贝壳玲珑的可爱,也会有亮色的田螺。也许是那天海浪实大的缘故,每一浪打上来都夹带着一些碧绿海带,我还趁哥哥不注意偷偷咬了几口,确乎的感知就是好咸,不过也很脆净。醉醺醺的海风淡咸,混着潮湿的海的气味,惬意静懒,她携来海波漫不经心,咸咸的音调却如此贴合人心。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起,我悄立礁石,徜徉,想入画。

入画,去做千年不移的礁石,生死伫立薄海一隅。不怀想海浪自由,不惧怕风卷浪起,意志不倒,身躯才不碎,选择瞬间来铸就永恒。

入画,去做矢志奔岸的海浪,存无融在碧海深处。不惦念此生安定,不回避冰寒礁体,理想不移,行动才不改,不管有没有人倾听我千古不变的执着。

海的声音篇7

——安妮宝贝南京

我曾是一条鱼,当我从碧蓝的海洋里来到陆地,我不明白是激动还是悲伤。

我是被网桎梏而来到这个世界的——我对其他的美丽们说。

谁说不是呢?习惯就好。

后来——我习惯了,习惯将这里当成海洋,习惯的呼吸海洋的味道,习惯倾听海洋的声音。我想象着海里的生活,看着潮起潮落时,暗流涌动,好像随波逐流,又回到了那个焦躁不安的世界。我想象着灯光的变幻是日出日息,觉得一天有了生机。只有着一刻,我才觉得我的灵魂回到了我的身体。尽管我于海洋隔了厚厚的空气,但我仍听见了海洋的声音,他说我爱你。我停止了急躁,停止了呼吸,我想,只要心在那里就可以。我将用回忆战胜一切光阴,来终我此生。

我看着水下的人,水下的人看我。我们好像是风景,是画,是诗他们状似感受我的呼吸,感受我的眼神,我的心灵,但他们无法领会到我永恒的寂寞。

海的声音篇8

每每到曾祖母家,她要不佝偻着背、拄着杖、头抬得老高,要不就坐在自家农田边,卷曲着身体,眯缝着眼——这时我便分不清那张战壕似的脸上哪道沟是眼,哪道沟是皱纹了。

令我奇怪的是,每次出来迎接我的曾祖母都会衣着喜庆的唐装,而不是打满补丁的旧衣,令我甚至以为我的小名叫“春节”。

阿母,我饿了,快去整碗桂花汤!我经常调皮地称呼曾祖母叫阿母。

年幼的我看到和我一般高的曾祖母,总会搓着手蹦跳到她耳边大声喊道。

好的,好的!曾祖母会搓着手,睁大了小眼,微挺一下背,迈着频率颇高的碎步,乐呵呵、颤巍巍地走进屋去。

有时,她会用那我看上去脏兮兮的手伸过来摸摸我的头,我却会不经意的躲开——也许是怕曾祖母指甲里厚厚的泥垢,亦或者是农村的小溪突然散发的引力拉我前去。

阿母,我玩水去了啊!

好的,好的!老态的声音里尽是笑意。

基本每次,我都会裹着一层厚厚的泥到家。

曾祖母乐呵呵的站在门口等我回家,然后,颤着手,拿着新的大毛巾,帮我擦净全身。也不等都擦干净了,我便会被桌上冒着香气的桂花汤吸引而去。配着刚出笼的大土馒头,我更是吃的忘乎所以,不出几分钟,热气便全部进肚,拍拍肚子,咂咂舌,然后打几个幸福的饱嗝。

而曾祖母呢,依旧乐呵呵的坐在旁边的高椅上,剔着牙,荡着那双仍被布裹着的小脚,看我满意的吃完后,想说些什么,但欲言又止,仿佛等待着我主动开口。

阿母,桂花汤烧得甜了点,土馒头蒸得硬了些。我用略表失望的语气说着,但又口是心非般的添着盘中的残羹。

好的,好的。曾祖母依旧满脸笑意。

也不知道住了多少时间,父亲终于还是开着那辆老爷式的面包车来接我回家。曾祖母穿着平常打满布丁的旧衣,拉长了脸——几道刀痕似的皱纹反而淡却了不少。曾祖母依旧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一言不发地等待着我的开口,但我老鼠般地钻进车里,拉上车门,躺在座位上朝曾祖母挥了挥手,然后慢慢闭上眼,准备睡着度过无聊的归途。

车刚要发动,门又剧烈的被敲响,曾祖母突然拉开车门,将一包仍烫手的土馒头塞到我手里。我被馒头烫得睁大了眼,看了看手里的馒头,又看了看曾祖母。

就在这一刹那,突然有种怜惜,涌上心头。曾祖母的眼里,全是我,而我的眼里,却是曾祖母背后戏水的池塘,香香的桂花汤……

阿母,过段时间我再来玩啊!

好的,好的!只有这时,曾祖母才会挤出一丝笑意,仿佛本该晴朗的天际终于出现迟到的太阳……

我终于还是没有看到坐在田边荡着小脚、伸长脖子张望的曾祖母——在我9岁时,我便永远也吃不到了曾祖母做的桂花汤。

老人家走的时候依旧满脸慈祥,嘴角微张。

海的声音篇9

“两方雅石悟天地,一杯清茶话古今”,这是石屋主人包景荣先生挂在厅堂的一幅字,也许正是经历过的太多,才更加迷恋于现有的这份闲情逸致。古海洋生物化石观赏之书――《河州奇石》,就是他耗费多年心血所著。石馆建成后,他亲切地唤之为“古⒑笔屋”,虽小,却容纳着两三亿年前多姿多彩的晚古生代海洋古生物化石,成为了陆地上人们可观的“海底世界”。

一间两百多平米的屋子,暖暖的秋阳透过薄翼般的纱帘,亲吻着每一块入住的宝贝。这些石头质朴、自然,仿佛刚从山林、海里归来,身上还带着大山的土香、海水的腥咸,此刻,正不管不顾地享受着家的惬意。意识中,第一眼总会收获令眼睛为之一亮的惊喜,而古⒑笔屋,却以另一种方式开始。门口一幅海底花园图,让赏者急于前行的目光驻留:蔚蓝的大海,各式各样的古生物或浮游海面,或栖息海底,有的如盛开的花朵,有的似柔情的少女……色彩斑斓的画境,瞬间赶走了来者一路的风尘,仿佛有海风从遥远的地方吹来,心开始静如止水。于是,再看石头时,便有了与石对语的灵犀。“火树银花不夜天” ――好一个热闹的名字,从未见过开得这么恒久的烟花,夜空下,一簇簇,毫无保留地展示着珊瑚化石的烂漫;菊石化石《美伦美奂》,一圈圈螺纹流畅地延展于石面,看得久了,竟也迷了你的眼;幸福的“深吻”;威严的“守护神”;还有那“神秘的微笑”……

徜徉于石屋,犹如徜徉于一座光怪陆离的海底花园,浪漫、怀旧、宁静、感叹,各种心境随之而生,思绪也追随它们走向那远古海洋时代。数亿年前的晚古生代西秦岭莲花山、太子山一带是一片浩瀚的古海洋,属热带、亚热带气候,海水中的海绵、蜓科、珊瑚、苔藓虫、海百合、菊石、腕足类等古生物繁衍生息。然而,自然地质变迁改变了它们的命运,这些海洋古生物的壳体经沉积成岩作用,保存于岩石中,经无数次的水力冲刷、搬运,形成了质润,色美,纹饰古怪离奇,形态千奇百怪,令人浮想神驰的海洋古生物化石类奇石。

一刹那便是永恒,当它们的生命被定格在最后一刻时,洮河流域数亿年沧海桑田的巨变,从此被写进石里,成为永恒的记忆。这些收集于黄河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的石头,集化石收藏、观赏、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科普教育等众多领域为一体,是研究地球板块运动、青藏高原隆升、古地理、古气候、古自然环境和地球生命演化的一把金钥匙;一石一乾坤,它们漫长的身世和不凡的经历,使中国拥有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几亿年以来连续而完整的地球生命演化史,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地球发展动画片,将人们带进了生命科学的殿堂,带进了遐想、沉思之中。

目光游至石屋尽头,“观海听涛”四个大字为整个石屋作结。置身这些石头之间,仿佛能看到远古的海洋,浪涛涌动;神秘的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古生物悠游着,一种质朴、闲静、幽雅的心境油然而生……

海的声音篇10

关键词:《声音档案》 声音文献 口述历史 先声夺人

《声音档案》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设的一档以“口述历史”为特色的名牌节目。2006年开播至今的六年时间,已制作节目三百多期。它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六十多年来积累下的丰富而又珍贵的声音资料为依托,结合当下时政、新闻、纪念日和主题活动,揭开尘封的历史,去重新解读“声音文献”,审视历史,从亲历者、学者的口述中发现“新闻”。节目充分发挥了以声音见长的广播特色,再加上精良的制作、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江浙沪听众的喜爱。题材涉及历史事件、民俗风情、奇闻轶事、海上掌故、电台往事、珍贵留声解读等。

由于《声音档案》以珍贵的留声为依托,吸引了不少声音发烧友;由于节目题材涉猎多为上海本土化内容,久而久之,她成为了一张“解读上海发展的声音名片”。她很好地吸引了有兴趣了解上海发展的人士,在上海已形成广泛而固定的收听群。开播至今,在激烈的收听市场竞争中,她作为周播的文化类节目能时常出现在上海地区广播收听前20榜单上,这是不多见的。回顾节目走过的岁月,分析其成功之道,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

一、多方查找“声音文献”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声音文献可以理解为以声音形式固化记录在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载体上的文献。在近代以前,中国人的听觉感官世界有四个来源:“自然、生活、典礼和享乐”。除了“自然”之外,“生活、典礼和享乐”所包括的各种声音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们开口说话,使用的是祖先流传下来的语言;品味戏曲,也没有忘记古人创作的经典,但是在缺乏完整记录复制技术手段的岁月里,声音只能通过历代口传和文字记述来流传,而且在口音语调上我们已经与古人大相径庭了。所以,我们传承的是一种声音的演变,古人原汁原味的声音早已成为绝响。在留声机问世以前,声音不能复制,只能模仿,模仿声音的最高境界当推口技。而人类信息的记录史上,留声机的发明,是继照相机之后又一革命性变革。留声机自1877年发明以后,很快对世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上海是中国最早引进留声机的城市,也是近代中国唱片制作与销售中心。留声机与唱片,在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中,先后被赋予多重意义。‘留声机’的名字是1890年由上海人叫开的;近代中国第一批唱片是1903年在上海灌制的;弄堂里飘出留声机播放的靡靡之音,是老上海的特别风情;一曲《义勇军进行曲》的灌制,使上海历史文化名城色彩更为亮丽。从经济角度看,唱片业曾是上海最有特色的产业之一。”

《声音档案》节目自开办以来,利用各种途径,在海内外多方查找“声音文献”。比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节目推出的一个以挖掘历届世博人文历史内涵为主题的系列专题,充分发挥了广播在声音方面的优势,颇具可听性。人类在最初的几届世博会中,“倾听自己的留声”是最炫的一道风景。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引进留声机的城市,也是近代中国唱片制作与销售的中心。从人类留声的历史来解读世博会,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角度。主创人员发挥自己长期收藏各类留声的专业特长,并从海外寻觅到许多世博会早期的留声。这些资料都是人类声音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珍品。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专家的帮助下,节目组播出了下列留声,声音来源于:最早与爱迪生在英国会晤的中国人;1878年在巴黎世博会上第一个见到留声机的上海人;最早用上海话在留声机里留声的人。节目组还对留声机通过世博会流入上海的历史进行了深入考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组在采访了爱迪生门洛帕克博物馆馆长杰克斯坦利时,让“骨灰级”的发烧友听到了爱迪生1877年发明留声机时录下的原声《玛丽有只小羊羔》——它一直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留声。事实上,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留声是一段10秒的法国民歌《金色月光》的录音——150年前的一位法国女子的歌声。这段由美国录音收藏协会收藏的录音,在节目中播出。此外,节目还向听众介绍了最早在留声机中留下声音的中国人——上海人黄炎培。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黄炎培随中国实业代表团到纽约参观。通过引见,黄炎培到纽约郊外拜访了68岁的爱迪生。爱迪生热情地接待了黄炎培,带他参观自己的工厂,并请黄炎培试用他发明的远写机(合留声机和授语机为一体,一方电话机可自动记录对方说话的机器)说了一段上海方言。

二 、尘封的声音资料是一座埋藏已久的“声音的富矿”

中国的史学界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以采用社会调查和口述历史方法收集资料,大力推动“家史、厂史、社史、村史”的整理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协都有文史资料刊物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但由于多是政府行为,内容、范围、对象比较单一。所收集的资料十分有限,在方法上也比较简陋,以笔录或个人自写为主,少数留有录音带,不过品质与保存也都不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