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儿故事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2:50

海的女儿故事

海的女儿故事篇1

1、《海的女儿》该作主要讲述海公主小人鱼为了追求到一个人的高洁的不死的灵魂,放弃了海底自由自在的生活和300年长寿的生命。把美妙的歌喉丢弃在恶毒的巫婆手里,忍受住把鱼尾变成人腿后所带来的巨大痛苦。

2、最后她用她的爱、她的心和她年轻的生命,去追求那永生而崇高的人的灵魂,并通过“善良的工作”去分享人的一切永恒的幸福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海的女儿故事篇2

关键词:童话;女性;爱情;阶层;追求

童话,就是说给儿童的故事,它是儿童童年教育的一部分,它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儿童的心理、人格及以后的生活道路有很大影响。我们现在回忆起儿童时的童话故事,是最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是巫婆最后得到了惩罚,是灰姑娘和王子最后终于在一起……西方传统童话中的女主人公几乎都是年轻貌美、善良纯洁、顺从忍受,她们为了爱情而活,等待男人的救赎。童话中所包含的男权社会的思想将在女孩至女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心理后果和派生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尤其是女童若以此为榜样,则会使她们长大后自立意识淡薄,过分依赖男性。分析童话中的女性人格,也对我们认识培养现在女性社会形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安徒生曾经说过:“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写一个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童话,既是儿童的故事,也是成年人的故事。

谈起童话,就如前面所说,大多数人的观点都还停留在梦中的公主苏醒了,她和王子幸福生活在一起,纯情的公主,英俊的王子,邪恶的巫婆,平面化的人格,单调的幸福。却很少人知道或真正了解,那些童话中的女性,并不单纯是一张白纸样的脸:一颗豌豆压在99层床垫下叫娇弱的公主一晚上睡不着觉;拇指姑娘寻找着心中的完美始终不肯随便嫁给一只身家丰厚的鼹鼠,柳叶如舟,风声如诉,载着可爱的小老鼠看风尽云起细水长流;吃了毒苹果的白雪公主在被吻醒来的那一霎那是多么的百转千回恍然隔世;看到王子熟睡的脸而自己却化作泡沫飞走的人鱼公主在最后那一刻心中是多么的不舍……

那些童话故事里的女性,她们有着丰润的血肉,她们的情感故事是生活中每个女孩子都会遇到的爱断情伤。童话,不仅是给儿童读的睡前故事,长大的我们再读经典童话,还能从中看到男权社会的思想留在童话中的深深烙印。我以《海的女儿》为例,来分析童话中的女性人格。

海王的小女儿从小沉默寡言不爱说笑,却对人类世界的故事十分着迷,等到十五岁能浮到海面的时候,她看到了个英俊的王子,王子的船被暴风骤雨击碎,王子沉入水中,小人鱼救了王子,把王子拖到沙滩上,躲在远远看他,一个姑娘走过来,王子醒来后看到是个姑娘救了他,人鱼很伤心,为了成为人类中的一员和王子在一起,她和海巫婆交换了自己的声音变成了哑巴获得了双腿,但是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一样疼痛,但终于和王子见了面,王子很喜欢她,却不爱她,他要娶救他的女子为妻,他娶了那天看到的那个女孩——另个国家的公主,在举行婚礼的晚上,人鱼的五个姐姐找到小人鱼,把用他们头发换来的刀给小人鱼,要她刺进王子心脏,血滴在小人鱼身上就可以变回人鱼,但是小人鱼深爱着王子,不忍心将他杀死,在太阳将要出来的时候,她将刀子扔进大海,自己也跳进大海融成大海的泡沫。

海的女儿是漂浮在人类社会上空许多美好梦想的一个特别精致的梦想,这个梦想又深深根源于人类社会生活。

在柯云路的《童话人格》中他认为,海底世界实际上是人类社会中低阶层的社会,海的女儿其实是社会低阶层家庭的一个女孩,她渴望脱离海底走到人间,表现的就是出身低下家庭的女孩对更高阶层生活的羡慕和向往。小公主有五个姐姐,她是年纪最小的,就在这个本来地位低下的家庭中又处于最低下的位置,她对外界的好奇幻想打探又要超越了其他五个姐姐,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小女儿,当她渴望海面的人类世界生活时,既是社会低阶层的人渴望社会高阶层的生活,也是年幼的女孩渴望家庭外的成年人的世界生活。[1]

当她向海巫婆祈求,愿意放弃人鱼三百年的寿命,去换做一天的人,获得一个不灭的灵魂,愿意忍受走在刀尖的痛苦从身体里裂出两条腿,愿意去拿最美的歌喉变成哑巴去和海巫婆换这一切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在追求幸福生活,追求美丽爱情时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哪怕这种幸福只是假想,这种爱情只是单恋。

因为渴望社会高阶层的生活而爱上了一个高阶层的男子,又因为爱上了这个高阶层的男子更加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这在我们当代都是极易理解的。现在有多少白领,想过上富太太的生活,而如今的女孩又说,既然那么多的富豪都要征婚,要年轻的漂亮的聪明的,那么符合条件的我们whynot![2]p77花掉一个月的工资添置一套世界品牌华服,刷爆一张卡去给自己美容,出入各种私人高级会所,或是若即若离欲迎还拒不露声色,或是风情万种,只为能够调到金龟婿嫁入豪门,从此不再愁,不要再过朝九晚五,看上司脸色,和同时勾心斗角还要够心机否则一不留神就会输的很惨,离开一个阶层,迈入光鲜的一个阶级。

海的女儿故事篇3

海有能屈能伸的精神,海有无穷无尽的潜力,海有无私宽阔的胸怀,海有大起大落的经厉,海有……

海的优点,一时半会说不完,要想真的了解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也因生活中的潮起潮落,而神秘。

父亲今五十岁,用他带点幽默的话说,今年正好星光五零了,年少时,因为社会与家庭的束缚,没有机会走出黄土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他从不怨天尤人,而是脚踏实地的走着他的路,有滋有味的品着自己的生活,细心细致的刻画着他的蓝图,默默的奉献着他的爱。

自小爱听故事的我,像父亲的影子,寸步不离的缠绕在父亲的左右,父亲像一台不知疲惫的故事编织机,每天生产那么多五彩缤纷的故事,让我陶醉在幸福之中。故事伴着我渐渐长大,为了让女儿听到更多,更新的故事。父亲从温暖的怀中将我拖出海面,并扶持我左右,我像一只小船,放开胆子,在海上做梦,观景,看日月星辰的轮回,而父亲的视线始终没离开我漂泊的范围。

父亲没有想到,我的野心一发不可收拾,终于有一天,一股向往新鲜的冲动,驱使我踏出了海面,离开了海的视线,临行前,父亲用沉着认真的语气,告诉我:去吧放心去飞,记住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家是你永远的后盾。默然回首,才发现父亲的面容是那样的憔悴,忧郁,和无奈,脸上却带着笑容,目送我到海的尽头,那时我心中唯有兴奋和冲动,却忘了嘱咐父亲多保重。

如今,父亲把对女儿的思念与牵挂,像平静的海水一样化为沉默,父亲有些累了,但他却不舍的眨一眨眼皮,生怕船儿驶进他的港湾时,错过了迎接的机会,一脸紧张的等待。

海的女儿故事篇4

在我的身边,有很多故事:有讲诚信的故事,有讲文明的故事,有礼仪的故事。我的脑海像一片无边无际的天空,而这些故事像星星一样围绕着我,一直到现在都刻画在我的脑海中。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是一位八十六高龄、饱经风霜的老人,她经历了抗日战争、大跃进的饥荒年代、文化大革命等种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寒冷的冬天中见到了彩虹!老人成功地养育了她自己的七个孩子,儿女的十一个孩子。三年前,老人的老伴去世后,老人一个人居住生活,非常孤单。而她的子女们和子女们的孩子们都经常来看望她,给她送水果,唱歌给她听,讲故事给她听,有儿女们及其的孩子们陪伴,因此而生活得很快乐。我来到老人居住的房子旁玩耍,听邻居们说,他们很羡慕老人,因为她有众多的儿女们、儿女们的孩子们来看望她、陪伴她。

在去年的秋天,老人腹部生了囊肿,做了一次大手术,当时血糖升到了二十多,这对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老人而言是一次严峻的生命考验,儿女们和儿女们的孩子们放下工作,一个个前来探望、照料她,做可口的饭菜给她吃。因为有了他们精心的照顾,老人的身体终于康复了!出院后的老人更受“呵护”了,儿女们隔一天就会来看她!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亲情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亲情是可贵的,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亲人,珍惜自己的亲情!你们猜猜,这位幸福的老人是谁呢?她就是——我的太婆!

台州市路桥小学六年级:蔡家滢

海的女儿故事篇5

【关键词】林海音;《城南旧事》;童年印记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94-01

《城南旧事》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通过小主人公“英子”稚嫩的双眼,描写了林海音对自己童年旧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纯真童年的怀念和对古城北京的思念之情。这本小说曾被《亚洲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在中国儿童文学界有着深刻的影响意义。

一、林海音生平及其文学创作简介

林海音,小名英子,1918年出生于日本,祖籍台湾。出生后不久,林海音便随家人回到台湾,其时台湾正在遭受日本的侵占,林海音的父母不甘心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便于1921年举家迁往北平,林海英便是在北京城长大的。

对于林海音来说,在北京的几年才是她真正的童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在她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林海音于十六岁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毕业之后,十九岁的林海音便担任了《世界日报》的记者和编辑,主要负责关于妇女方面的新闻。三十岁时,林海音与家人一起回到台湾,此后,她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事业。林海音于1953年担任《联合报》副刊主编,她一边进行文学创作,一边着力发掘文学创作人才,黄春明、林怀民和钟理和等都曾受到她的提携。

林海音的许多文章和作品都曾被教育部选编进入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入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窃读记》被选入人教版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而林海音最著名的作品《城南旧事》,还曾被改编为电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后来林海英因故离开联合报副刊,五年后,她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在这部杂志创立之初,林海音曾亲笔写了100多封信,向当时台湾许多比较有名的作者进行了邀稿。正是她的这份诚恳和热情打动了许多作者,《纯文学月刊》创办不久,便收到了如潮的好评,产生了许许多多流传至今的佳作。而后不久,林海音又创办了纯文学出版社,这个出版社可以说是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该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小太阳》《和谐人生》《滚滚辽河》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林海音再一次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北京,此番回京,林海音成为海峡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使者。

二、《城南旧事》中美好、纯真的童年印记

《城南旧事》创作的依据是林海音7-13岁在古城北京生活的经历,作为作者的第二故乡,林海音深刻地眷恋着北京城。为了留住记忆中美好的童年,作者把那些发生过的事情、那些美丽的景色和那些美好的人物都写了下来,让心灵里的童年永存。

《城南旧事》里主要有五个人物:五六岁的小姑娘英子、疯疯癫癫的女人秀贞、父母的朋友兰姨娘、英子的奶妈宋妈和小英子的爸爸。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小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个小胡同里,她和胡同口的女人秀贞成为了好朋友,秀贞曾和一个大学生暗暗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家,秀贞则生下了大学生的女儿小桂子。小桂子出生不久,便被秀贞的家人送到了城墙根下,不知所踪。小英子对秀贞的不幸经历非常同情,她甚至答应帮秀贞一块儿找回他的小女儿。小英子在和朋友玩耍期间,不经意地发现胡同里的另一个小姑娘妞儿的身世和秀贞的小女儿极其相似,后来又发现妞儿脖颈后面有一块胎记和小桂子的一个模样。终于,在小英子的帮助下,秀贞和她的女儿相认了,但她们在去寻找小桂子爸爸的路上,不幸丧命于火车之下。因为此事,小英子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一直发高烧,昏迷了十几天。后来她们一家迁往了新帘子胡同,小英子又认识了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是个小偷,但小英子觉得他很善良,因为他是为了供弟弟上学才去偷东西的。不久这个年轻人被警察抓走了,英子为此感到十分难过。

再后来,兰姨娘来到了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似乎喜欢姨娘,小小的英子想了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了叔叔,后来他们相爱,便一起私奔走了。九岁的时候,宋妈来到了英子家,宋妈说她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了,女儿也被送给了别人,她心里十分伤心,这才跑到英子家来照看孩子,可不久,宋妈也被她的丈夫用毛驴接走了。

最后,小英子的爸爸因病去世了,爸爸去世后,英子说:“爸爸的花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小英子终于长大了,告别童年,她也意识到自己肩上要开始承担责任了。

参考文献:

[1]林海音.城南旧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温春燕.《城南旧事》叙事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0(06).

[3]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3.

海的女儿故事篇6

关键词: 以生为本 主题探究课程 多元智能 跨学科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心,怎样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获得多元发展呢?多向度的主题探究学习为此提供了最好平台。我和学生一起进行的《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就是这样的多向度探究学习。

一、设计理念

(一)《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指出:“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指出,研究型课程要起到“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的独特作用,它应该“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开展研究,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

(三)多元智能理论。哈佛大学加德纳博士认为人有多种智能,如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存在智能。人解决问题需要多种智能组合。如果给以适当条件,则每个人都可以使各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水平。

(四)跨学科理论。跨学科学习是指孩子们广泛地探索与他们生活环境中某些问题相联系的不同科目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涉及多项领域――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甚至交流技巧。技能和知识在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发现、发展和应用。(Humphreys)跨学科教学是指跨越学科界限,把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的教学。(Shoemaker)跨学科理论把教与学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为本课程的设计确立了目标,多元智能理论、跨学科理论为本课程的设计提供了视角和途径。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

《海的女儿》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涵十分丰富。对其价值的挖掘如果仅停留在语言文学的范畴内,则似乎太过狭隘。如果放宽视野,打破不同领域的界限,审视《海的女儿》,以它为主题探究课的课程资源,则会在学生面前展现别样的风景,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更有魅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获得多元发展。

在《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中,我设计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活动一,走进《海的女儿》。

1.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

2.活动准备:课前阅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活动时间:2课时。

4.活动过程:

5.讨论话题:

(1)小人鱼用什么与巫婆做了交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2)小人鱼为什么放弃变回人鱼的机会,化为泡沫?

(3)小人鱼为什么最终有机会得到一个不灭的灵魂?

(4)你对这部作品有什么疑问吗?

(5)你喜欢这部作品吗?为什么?

(6)你知道别人是怎样看待这部作品的吗?

(二)活动二,“故事演奏”。

1.活动目标:培养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2.活动时间:2课时

3.活动过程:

(1)这部作品情节设计层次分明,故事张力十足,剧情发展有节奏感,也很合适以朗读的方式演奏。由于故事较长,请学生为故事划分片段,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精彩片段朗读。

(2)约五、六人为一组,男女生合理搭配。

(3)请学生讨论:角色怎么分工?哪些段落适合“独奏”,哪些段落适合齐读?语句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应如何表现?为朗读配上什么音乐比较合适?

(4)分组个别练习,尝试各种“演奏”故事的方式,找出最合适的一种。各组分别汇报,然后评一评哪组“演奏”得最好。

(三)活动三,改编或续写故事。

1.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2.活动时间:2课时。

3.活动过程:

(1)想一想:如果让你来改编这部作品,你会做怎样的变动?或是让你续写这部作品,你会怎样续写呢?

(2)写一写:填写表格列出故事提纲,然后依据提纲编写成故事。

(3)说一说:在班级里交流各自改编或续写故事。

(4)制作故事版展出。大家投票选出优秀的故事。

(四)活动四,寻找安徒生先生。

1.活动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体验采访的过程。

2.活动准备:课前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安徒生的资料。

3.活动时间:1课时。

4.活动过程:

(1)老师宣布活动要求。每个人都要扮演寻找者和被采访者,要用采访者或被采访的口吻表述;口述时要结合安徒生经历中的故事或图片,不可只用概括的词语;在这个过程中如有疑问可扮演混淆者提出质疑。

(2)老师先开始扮演寻找者,询问:我在寻找安徒生先生,请告诉我他有什么特征?第一位被采访的学生口述一个特征后,寻找者将其要点写在或贴在版面上。之后第一位被采访的学生变换身份为寻找者,采访下一位学生。下一位学生口述一个特征后,寻找者也要将其要点写在版面上。依次类推,直到所有的学生都扮演过寻找者与被采访者。此时如安徒生的特征仍未说尽,可继续询问下去,直到补充完整。最后所有的材料形成一个安徒生的展板,大到整个教室的墙壁。(学生在口述时要结合安徒生经历中的故事或图片来说,不可只用概括的词语;在活动中学生要用采访者或被采访的口吻表述;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可扮演混淆者,以提示学生更清楚地表达。)

(五)活动五,“美人鱼的故乡”文化之旅。

1.活动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设计规划的能力。

2.活动准备:课前收集整理归纳有关美人鱼故乡的资料。

3.活动时间:1课时。

4.活动过程:

(1)老师讲解本节课的任务、目标,下发任务单。

(2)学生分小组制订旅行计划。

(3)全班展示分享。

(六)活动六,世界上真的有美人鱼吗?

1.活动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生态环境意识。

2.活动准备:课前收集整理归纳有关美人鱼的资料。

3.活动时间:1课时。

4.活动过程:

(1)老师引导学生讲述美人鱼的传说。

(2)现代科学对美人鱼的研究与解释。

(3)分小组制作保护美人鱼生存环境的宣传展板。

(七)活动七,身边的“美人鱼”创意。

1.活动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2.活动准备:课前收集整理归纳有关美人鱼创意的资料。

3.活动时间:2课时

4.活动过程:

(1)分享美人鱼的创意资料。

(2)设计自己的美人鱼创意。

(3)展示分享创意作品。

(八)活动八,戏剧表演。

1.活动目标:体验戏剧创作过程,培养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与人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2.活动时间:3课时。

3.活动过程:

(1)学生协商进行工作任务分配。

(2)制订工作计划。

(3)各司其职进行排练。

(4)登台演出。

三、课程评价

针对每个活动,我和学生商量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分别从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成果、活动反思几个方面,将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设计不同奖项(如人文精神奖、媒体设计奖、伶牙俐齿奖、环保奖、剧目奖、惟妙惟肖奖、默契奖、小徐霞客奖、神笔奖、创思奖、审美奖),对学生进行全面多元评价。

四、课程实施成果

随着课程的实施,学生创造了丰硕的探究成果。有对原著的鉴赏评论,有探究感悟,有改编或续写的故事,有“美人鱼的故乡”文化之旅计划书,有保护美人鱼生存环境的宣传展板,有美人鱼的创意方案或作品,还有《海的女儿》故事演奏录音和戏剧表演录像。

五、课程反思

通过《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我体会到主题探究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以学生为本。具体策略分述如下。

(一)课程资源的选择要适合学生,要有大量的信息来源作支撑。

我选择了童话《海的女儿》为课程资源。其原因:一是《海的女儿》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二是初一同学对童话比较感兴趣。三是有关《海的女儿》的各种信息量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便于同学们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和形成作品。

(二)课程要以活动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生跨学科、多元化发展。

以前看到的主题探究课程的设计大多是让学生分组就分课题各自从事研究,所以每组学生着重接触的只是相关主题的一个方面,在学科和智能发展上受到一定限制。而本课程围绕《海的女儿》这一主题设计了八个活动项目,融入了语文、音乐、自然、地理、历史、美术、信息技术、逻辑、交际学、戏剧、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八个活动项目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生的学科发展和智能发展更全面。(发展情况见附图)

(三)减少预设,注重生成,把更多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

学生是探究课程的主角,老师一定要退居幕后,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促进者、鼓励者。所以本课程的设计只有活动框架,更多的活动内容是由学生当堂生成,老师则根据学生的生成即兴给出恰当反应。过详的设计会给学生的自由生成带来局限,把更多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会激发出巨大潜力,推动课程发展。如在讨论“小人鱼为什么放弃变回人鱼的机会,化为泡沫?”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分成了截然对立的两派,一派认为小人鱼忠贞、无私,另一派则认为小人鱼爱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不值得,从而展开了一场关于“怎样去爱”的大讨论。这超出了我课前的设想,如果限制学生的讨论,课程进度不会受到影响,但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却就此而止了,对学生的发展将是一大损失。我当场决定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于是那堂课几乎变成了“我们怎样去爱”的头脑风暴课,并且这一思辨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学生在QQ群中继续讨论了很久。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人生的体悟是大有裨益的。再开这个课程时我可能会就这个话题单独设计一个活动。从一个话题到一个活动项目,对课程来讲无疑是一大发展,而发展的推动力则来自于学生的发挥,体现了学生是探究课程主角的作用。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本课程运用多种情境创设开展教学,如“故事演奏”就创设了一个以学生的声音为乐器来表演故事的情境。“寻找安徒生先生”创设了一个访谈的情境;“美人鱼的故乡”文化之旅创设了一个旅行的情境,“戏剧表演”则以整个故事为情境。这些情境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推动他们不断探求。

(五)走进现实,贴近学生生活。

本课程中的“‘美人鱼的故乡’文化之旅”、“世界上真的有美人鱼吗?”、“身边的‘美人鱼’创意”等活动都贴近现实,非常生活化,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六)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技术支持。

在课程每个活动开始前,我都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如,如何搜集资料,如何筛选利用信息,如何制作电子演讲稿,等等。另外,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撑,如,故事提纲模板、旅游计划书模板等。有了技术的支撑学生研究就得心应手了。

(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获得信息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它们为探究课题服务,难的是有自己的创见,解决了这两难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有意义。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简单地照搬照套材料是行不通的。就《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而言,可以说每个活动都为学生的创思提供了很大空间。特别是“改编或续写故事”、“‘美人鱼的故乡’文化之旅”、“身边的‘美人鱼’创意”、“戏剧表演”等活动更是对学生的创思提出了很高要求。这也正是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

(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探究学多靠的是集体的力量,特别强调合作精神。要学会倾听、尊重同伴,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承担责任,竭尽所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为同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也是现代社会需要的重要品质。《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的多数活动都是通过与人合作来完成的,特别是“寻找安徒生先生”、“戏剧表演”两个活动更是把全班同学、老师凝聚在了一起。大家各司其职,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九)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提高。

由于主题探究课程的活动是跨学科、多元化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老师要通过这个过程更多地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短板,从而给予学生更加及时、更加细致、更加个性化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在《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的开始阶段,我发现内向的小姜同学不太愿意与同学交流,总喜欢做听众。这对他个人的发展和课程的开展都是不利的,这个障碍必须突破。

我在交流讨论时要求每个同学发言,并将发言作为评价的一项内容。但这毕竟是外部的压力。怎样让他主动积极地发言呢?还得从自身找到突破口。于是我找他,询问不愿发言的理由。他表示这样最安全,不会犯错,而且时间久了也习惯了。由此看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增强他的自信,多为他创造发言的机会。后来,我发现小姜有着出色的朗诵天分和电脑操作技术及绘画才能。我鼓励他在这些方面多表达自己的想法,用这些强项帮助同学,和同学沟通合作,更好地完成活动任务,并不时地表扬他的努力和进步。渐渐地,小姜越来越自信,并把主动发言交流看做是自己的责任。

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我们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翅高飞。

(十)客观及时,全面评价学生。

每次活动,都应制定细致的评价标准,从不同侧面全程(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成果、活动反思)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客观及时地反映学生的优缺点,并促进学生的学习。

六、结语

以学生为本,搭建多向的教育舞台,让学生的生命在探究中多彩绽放,这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附图:

“《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示意图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10,第1版.

[2]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9月底版.

海的女儿故事篇7

关键词:儿童叙事视角 《城南旧事》 人性美

引言

《城南旧事》这部自传体小说对读者的感染力是深远持久的,小说由五大部分构成,分别为惠安馆,兰姨娘,我们看海去,驴打滚儿以及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五部分描述了五个成人的故事,故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整部小说都是以儿童英子为主要叙述者,通过英子即一个儿童的视角来领悟人生百态。

一、童眸中的悲惨世界

视角原是美术绘画中透视学的术语,指画家在描画一个人物的时候必须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以便准确地捕捉人物的表情及风貌。《城南旧事》这部小说正是借儿童视角这样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通过林英子纯真无邪的童眸来审视万千世界,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幅真实可见的成人世界图,揭示了我国二三十年代普通百姓的不幸遭遇。小说中《惠安馆》中的秀贞本是一个可爱漂亮的姑娘,她爱上了穷学生思康并怀上了他的孩子,然而思康却没有承担一个男人应尽的责任,返乡之后杳无音信。那个年代这份爱情被认为是伤风败俗,为世人所不齿,周围人不仅对她指指点点,还将其刚生下的女儿扔到城外,一向活泼可爱的秀贞在失夫离子的双重打击下变成了疯子。[1]此后她分不清现实和幻境,整日沉溺于幻想中,还将年画中的小孩当做了自己的孩子。后来故事在发展过程中安排了秀贞与女儿的相认,但同时又一幕悲剧上演了,她刚与女儿相认就不幸惨死于车轮之下,这样的故事情节让人不禁感到尤为残忍辛酸。[2]《城南旧事》从儿童叙事视角出发,借助英子童稚纯真的眼睛,目睹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深刻阐释了成人世界所面临的痛苦与悲哀,使她对人生有了初步的认知。

二、儿童叙事视角下《城南旧事》中的人性美

当然,《城南旧事》透过儿童视角反映的并不全是悲哀,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故事情节,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故事中折射出的人性美的一面。一般站在儿童视角上进行故事情节描述的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外视,另一种则是内视,所谓的外视就是通过儿童的眼睛看人间万态,这种小说的取材往往立足于社会,重点是借儿童视角揭露社会问题。内视则侧重于对儿童生活真实体验的描写,该类小说往往将儿童作为叙事人或者是主人公,通过其视角来看自然本相,抒发个人情感。《城南旧事》将这两种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借英子纯真清澈的眼睛观察当时社会周围的人与事,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作者所描写的时代氛围,清晰地刻画出了不同身份人物的人性美。

《城南旧事》这部小说自然清新,全小说无一件惊天地泣鬼神之大事,却能给人颇为深刻的内心感受。《城南旧事》的创作重点并没有放在反映社会及时代问题上,作者对时代背景只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作者在故事情节描述中更多采用的是内视视角。比如小说通过宋妈虽然丧失一双儿女却依然很善待东家的孩子,折射出宋妈淳朴本分、人性善良的一面。[3]通过小偷的“可恨”,描写他自身的可敬与被迫无奈并存的矛盾,通过对疯女秀贞的描述实际上表达出人性的既可爱又可怜的特点。当然该部小说的最终创作目的并不是反映秀贞、宋妈、兰姨娘以及父亲等这些平凡人的生活命运,而是通过再现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故事,进一步挖掘出人性美与人间真情。

小说中的英子不仅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同时她也在好奇地打探着身边的亲人朋友,这也符合一个儿童初步走向社会的人生规律。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说,儿童视角所看到的社会与成人眼里所看到的社会是截然不同的,儿童眼睛所看到的人与事相对比较干净纯真,对事物发展的感知还不够丰富充分,并且在认识事物的方式上通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也正因为如此,儿童在看待人与事时所具有的主观色彩较为浓厚,加之儿童心智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对待人与事的态度上也极不稳定,极易发生改变。例如《兰姨娘》章节中,起初英子觉得兰姨娘的麻花髻比她妈的元宝髻梳起来好看,她觉得和兰姨娘一起坐洋车很舒服,当英子听了兰姨娘童年的不幸遭遇后,竟然做主将兰姨娘安置在自己家中,直到有一天她看到爸爸的手拉住兰姨娘,才感觉到有些不对,此时此刻原本喜欢兰姨娘的她对兰姨娘的印象陡转,感觉大打折扣,体现了儿童心理状态的善变性。[3]

《惠安馆》章节中的秀贞是众人眼中的疯子,然而英子却丝毫不那么看待她,或许当时年纪尚小的她对“疯子”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与定义,总之在英子的眼里秀贞是可爱俊俏的。她痴情而又善良,不顾传统礼教与思康在一起,虽遭受遗弃仍然深情款款,心怀美好幻想。英子觉得她很可爱,不仅和她交朋友,认真倾听她的喜怒哀乐,还帮助她与女儿相认,甚至将妈妈送给自己的金镯子赠给了秀贞,给她当寻找思康的盘缠。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却折射出儿童身上独特纯洁的人性的光芒,在儿童的眼里,世界总是那么简单,没有世俗偏见,没有传统封建礼教,有的只是一颗单纯明媚的心灵。

《我们看海去》章节中,英子偶然认识了一位大朋友,在相处过程中英子隐隐约约感觉到他极有可能是一个小偷,然而这种感觉并没有阻碍英子和对方交朋友,她曾经在心里暗想过,“我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就像我分不清大海与蓝天一样,但是我看他的嘴唇厚厚的,会看相的李伯伯说过,嘴唇厚厚敦敦的,是老实人相。”[5]在英子的眼里,在英子的感觉中他是一个可以交的朋友,因此经常与其聊天谈心,当得知他偷东西是为了养活老娘与供弟弟上学,心中不免产生一丝同情与怜悯,他们还相约一起看海。当英子的这位大朋友被警察抓走时她非常难过伤心。英子的妈妈说希望她长大了写书,内容是一个坏人如何做贼,落得被抓下场,英子却不同意,在这点上母女没有达成共识,她说她长大了是要写书,但是绝对不像妈妈说的那样写,而是写《我们看海去》。[1]通过该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儿童虽然稚幼,但对于善恶也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他们或许不像成人那样是非分明,但是儿童是用原始的天真烂漫的眼睛来审视这个世界,能够看到成人所无法感受到的人性的另一面。现实生活中,成人往往会受到社会习俗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制约,不知不觉中使用了功利的眼睛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这样往往就无法发现被掩盖着的人性美。《驴打滚儿》章节中的宋妈勤劳、善良、无私,宋妈为了赚钱养家,不得已与自己年幼的子女分开到英子家做奶妈,一做就是四年,在这期间她没有回去看过她的儿女,当她得知自己的儿女已经离开人世了,才悲痛欲绝地赶回老家,但她仍然牵挂着英子和英子的弟妹们,宋妈这位普通农村妇女身上善良淳朴的美德深深地感染着读者。[4]总之,从《城南旧事》小说的整体描述来看,作者林海音对人性的评判较为极端,在她的观念里似乎人性的善良可以抵挡一切,因此她在小说中透过英子质朴纯真的视角让我们深刻领悟的只是生活中平凡百姓身上所散发的人性魅力与人情温暖。

三、儿童叙事视角下心灵家园的寻觅

回忆童年往往是成年人找寻心灵家园的一种路径,童年就像是成人精神寄托的后花园、梦想中的乌托邦。《城南旧事》借助可以准确表达作者审美理想的载体,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诠释了平凡人及平凡人生活中所折射出的人性美,它通过对英子童年记忆、个人成长及乡土生活的叙述,流露出作者真实的生命经历和细腻的情感体验。该叙事小说主要阐述的不单是那个时代那些平凡人的境遇,深层次探究它其实蕴含着当时的文化密码以及作者本人的心灵密码。作者林海音曾经说过她很怀念住在北平城南童年时所看到的人物与景色,因此将这些人和事通过小说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成为她永远的记忆。在《城南旧事》中,北京的胡同、街道、骆驼、会馆以及北京的风味小吃都在英子的眼睛里一一上映,通过英子的眼睛,将这些值得怀念与留恋的人和事情真意切地描写出来,在重温童年记忆的同时,描摹出了一幅应时应景的风土人情画面。[6]

家园于人而言可以说是永恒的诱惑,同时家园也是幻想与现实编织的情结,它能够满足人们对温暖的渴望以及对情绪的释放,对于对故乡的深深留恋与怀念,还有那种对回归故乡的渴望,是诸多作家共有的情结。《城南旧事》不仅是作者林海音对老北京生活及童年生活的回忆,更是一种可以代表故乡文化的乡愁。

结语

儿童视角中的万千世界是角所无法领悟的,在儿童眼睛里,世界总是充满神奇色彩的,对社会事物存在浓郁的好奇,每一个孩子都像是一个艺术家,他们的感受不夹杂功利,是一种自然感受的美好呈现。《城南旧事》以儿童视角作为叙事的出发点,通过儿童的眼睛将其本身对童年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充分彰显了旧时代社会生活中平凡人身上所隐含的人性美,诠释了人性的光辉,她不仅带给我们一个清澈的美好世界,更让这种纯洁无暇的美好童心永存。

参考文献

[1]付慧慧.瞳眸里的世界――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思想意蕴[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10).

[2]邱兴宇.《城南旧事》中儿童视角叙事策略[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1(22).

[3]罗相娟.以质朴童心感悟人性之美――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儿童叙事视角[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06).

[4]杨梅.儿童眼中的成人世界――论《城南旧事》与《北极村童话》中的儿童视角[J].金田,2013(07).

海的女儿故事篇8

元代作家李行甫(李潜夫)创作的杂剧《包待制智勘灰栏记》,是一个具有世界声誉的包公戏。很早就传播到国外,有多种外文译本。1933年被选入《世界戏剧》一书,由英国伦敦阿普尔顿出版公司出版。德国现代戏剧家布莱希特还根据这个剧目改编为《高加索灰栏记》,广为传播。

谋杀亲夫的重案

《灰栏记》故事讲的是宋朝的时候,郑州城里有个有钱的马均卿马员外,家里有个大娘子,长得一般般,“我这嘴脸实是欠,人人赞我能娇艳。只用一盆净水洗下来,倒也开的胭脂花粉店”。马员外看中了城里妓院里的名妓张海棠。这张海棠家里“祖传七辈是科第人家”,可她父亲早死,哥哥张林读书又不成。家业凋零,母亲刘氏靠张海棠“卖俏求食”。马员外喜欢张海棠,给了刘氏一百两银子娶到家里当二房。

马均卿的大娘子没有生育,张海棠到了马家就为马家生了一个儿子,由此更得马员外宠爱。而马员外的大浑家横生嫉恨,私下和郑州衙门里的赵“令史”(衙门书吏)勾搭成奸。两人商量谋害马均卿,嫁祸张海棠。

张海棠生育的儿子寿郎做五岁生日的时候,正好哥哥张林找到马家,想向张海棠要点盘缠,去开封府做个公人。张海棠不答应,连家门也不让进。张林很气恼,巧遇的大娘子却很客气,出主意要张海棠将员外给她的头面衣饰给张林做盘缠,拿出去后却对张林说,“那知道你家妹子,这般个狠人,放着许多衣服头面(饰品),一些儿不肯与你,只当剔他身上的肉一般。这几领衣服,几件头面,是我爹娘陪嫁我的,送与舅舅,权做些儿盘缠使用。舅舅,你则休嫌轻道少者”。由此离间了兄妹,赶走了张林。

马均卿为了儿子寿郎的五岁生日,到各寺院烧香。转了一圈回到家,见海棠的衣服头面少了很多,大娘子挑拨说:“你因为他生了孩儿,十分的宠用着他。谁想他在你背后,养着奸夫,常常做这不伶俐的勾当。今日我和员外烧香去了,他把这衣服头面,都与奸夫拿去,正要另寻甚么衣服头面,胡乱遮掩,被我先回去撞破了。是我不许他再穿衣服,重戴头面,只等员外回来,自家整理。”马均卿也听信,把张海棠打了一顿。

马均卿想吃碗热汤,大娘子叫张海棠去厨房烧好端来,乘机加了毒药,把马均卿毒死。“眼见的四体难收一命亡,撇下多少房廊,几处田庄,两个婆娘,五岁儿郎”。

大娘子立刻发丧。要赶走张海棠。张海棠请求带走寿郎,大娘子说寿郎“一向在我身边,煨干避湿,咽苦吐甜,费了多少辛勤,在手掌儿上抬举长大的,你就来认我养的孩儿,这等好容易!你养了奸夫,合毒药谋杀了员外,更待干罢!你要官休,还是要私休?”“你要私休,将一应家财房廊屋舍带孩儿都与了我,只把这个光身子走出门去;你要官休呵,你药死亲夫,好小的罪名儿!我和你见官去。”张海棠情愿打官司,不愿受委屈。

妻妾对簿公堂

大娘子请来赵令史,为打官司出主意。赵令史说打官司要赢,这个容易。“只是那小厮,原不是你养的,你要他怎的?不如与他去的干净”。大娘子说:“你也枉做令史,这样不知事的。我若把这小厮与了海棠。到底马家子孙,要来争这马家的家计,我一分也动他不得了。”大娘子于是把“收生老娘,街坊邻里”,统统收买下来为自己做证见,“这衙门以外的事,不要你费心,你只替我打点衙门里头的事便了”。

郑州的太守苏顺愤是个糊涂官,“虽则居官,律令不晓。但要白银,官事便了”。郑州百姓因他罢软,起个绰号“模棱手”。开庭审理这马家妻妾争讼,见大娘子“久惯打官司的,口里必力不刺说上许多,我一些也不懂的”。叫赵令史来主审。赵令史找来“收生的刘四婶,剃胎头的张大嫂,并邻里街坊”,果然都证明说是大娘子养生育了寿郎。然后将张海棠一阵拷打,张海棠屈打成招,承认“药杀了丈夫,强夺他孩儿,混赖他家私”。

下得堂来,张海棠叫了声冤屈,又被赵令史掌嘴。“我这衙门问事,真个官清法正,件件依条律的,还有那个清官清如我老爷的?”苏太守自己也说:“今后断事我不嗔,也不管他原告事虚真。笞杖徒流凭你问,只要得的钱财做两分分。”

郑州衙门点了董超,薛霸,押送张海棠到开封府定罪去,赵令史和马家大娘子给了他们俩各五两银子,要他们在半路上害死张海棠。路遇风雪,苦不堪言。正巧遇到张林。原来张林到开封做了衙役“五衙都首领”,正要去迎接延边赏军归来的包公。由此阻止了董超、薛霸,陪着妹妹到开封府。

灰栏测试见亲情

包公在开封府见了郑州过来的公文就有怀疑,“因奸药死丈夫,强夺正妻所生之子,混赖家私,此系十恶大罪,决不待时的。我老夫想来,药死丈夫,恶妇人也,常有这事。只是强夺正妻所生之子,是儿子怎么好强夺的?况奸夫又无指实,恐其中或有冤枉”。

包公提审此案,听了张海棠的申诉,又传了大娘子到庭,以及被大娘子买通的一干旁证的证词。然后包公叫张林上来,“取石灰来,在阶下画个栏儿。着这孩儿在栏内,着他两个女人,拽这孩儿出灰栏外来。若是他亲养的孩儿,便拽得出来;不是他亲养的孩儿,便拽不出来”。连着试了两次,都是大娘子把孩子拽到手里。

包公于是假意要打张海棠,张海棠哭诉:“妾身自嫁马员外,生下这孩儿,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咽苦吐甜,煨干避湿,不知受了多少辛苦,方才抬举的他五岁。不争为这孩儿,两家硬夺,中间必有损伤。孩儿幼小,倘或扭折他胳膊,爷爷就打死妇人,也不敢用力拽他出这灰栏外来,只望爷爷可怜见咱。”

包公断定,“律意虽远,人情可推。古人有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论语・为政》)你看这一个灰栏,倒也包藏着十分利害。那妇人本意要图占马均卿的家私,所以要强夺这孩儿,岂知其中真假,早已不辨自明了也。本为家私赖子孙,灰栏辨出假和真。外相温柔心毒狠,亲者原来则是亲”。

包公已经听说郑州衙门里的赵令史和马家大娘子有奸,派人把赵令史抓来。到案后这赵令史声辩说:“难道老爷不看见的,那个妇人满面都是抹粉的,若洗下了这粉,成了甚么嘴脸?丢在路上也没人要,小的怎肯去与他通奸,做这等勾当!”可张林作证,说那天见大娘子和赵令史在路上嘱咐董超、薛霸,要害张海棠。赵令史见势头不妙,立刻承认,“小的与那妇人往来,已非一日,依条例也只问的个和奸,不至死罪。这毒药的事。虽是小的去买的药,实不出小的本意”。大娘子只得也认罪。

包公最后判决:

“郑州太守苏顺,刑名违错,革去冠带为民,永不叙用。街坊老娘人等,不合接受买告财物,当厅硬证,各杖八十,流三百里。董超、薛霸,依在官人役,不合有事受财,比常人加一等,杖一百,发远恶地面充军。奸夫奸妇,不合用毒药谋死马均卿,强夺孩儿,混赖家计,拟凌迟,押付市曹,各剐一百二十刀处死。所有家财,都付张海棠执业。孩儿寿郎,携归抚养。张林着与妹同居,免其差役。”

众源汇成的智慧故事

《灰栏记》这个故事有多种来源。东汉的著作《风俗通》中记载的西汉颍川太守黄霸的故事。说颍川有富室,兄弟同居,两妯娌都怀孕。大嫂的孩子流产了,大嫂就抢了弟媳妇生的儿子。双方争讼了三年,官府无法断决。报到太守黄霸衙门里,黄霸派人抱着那个小孩子站在院子里,命令两妯娌来抢,谁抢到就是谁的孩子。黄霸观察到那个大嫂抢夺的动作很大,而那个弟媳妇“情极凄怆”,缩手缩脚。黄霸痛骂大嫂:“你不过是贪多分家财,根本不顾及孩子的安危,这事太明显了。”大嫂只得服罪,孩子归了弟媳妇。

古印度的佛教经典《贤愚经》,一名《贤愚因缘经》十三卷,在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由凉州(今甘肃武威)沙门慧觉(一作昙觉)等译为中文。《贤愚经》主要讲述佛陀前生作菩萨时的种种本缘经历故事,援引了印度当时的许多民间故事。其中第十一卷也有类似的故事。说有两个争夺婴儿的妇女来求见国王,国王命令两人各牵孩子的一只手,能够用力把孩子拉到自己一边来的,“谁能得者。即是其儿”。国王观察到有一个妇女“尽力顿牵,不恐伤损”。而另一个“随从爱护,不忍挽”。国王由此判断真伪。

而在西亚古希伯来人的《旧约・列王纪上》上,载有所罗门王故事,也是如出一辙。说是有两个来,站在国王面前,请国王判断孩子是谁的。国王就吩咐说,“拿刀来,将活孩子劈成两半,一半给那妇人,一半给这妇人”。一个急忙求饶,说:“求我主将活孩子给那妇人吧,万不可杀他。”另一则说:“这孩子也不归我,也不归你,把他劈了吧。”国王于是判决:“将活孩子给这妇人,万不可杀他。这妇人实在是他的母亲。”

在这三个故事里,自然是所罗门王的故事时间最早,《贤愚经》次之,《风俗通》最晚。很有可能是各地民间逐渐传播而形成的。

墙里开花墙外香

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栏记》的“楔子”中,作者借剧中角色的说明,明确地告诉我们故事题材的来源:“一个非常古老的传说。它叫《灰栏记》,是从中国来的。当然,我们的演出在形式方面做了更动。”

《高加索灰栏记》中的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格鲁吉亚,在一场暴动中,总督被杀。总督夫人仓惶出逃时只顾惜金银财物,自己的亲生儿子小米歇尔被她遗弃。善良的帮厨女佣人格鲁雪・瓦赫纳采冒着生命危险,毅然救出了孩子,并经历千辛万苦将他抚育成人。叛乱平息后,总督夫人为了继承遗产,强行索要孩子。

法官阿兹达克巧用灰栏断案的办法,总督夫人贪财残忍,不顾孩子死活拼命往外拉扯,而格鲁雪则由于历经艰辛抚养过孩子,不忍心孩子被拉伤,故事的结局与元杂剧不同的是:小孩不是判给其生母,而是判给抚养他的女佣格鲁雪。因此布莱希特在另外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升华了《灰栏记》的原主题,歌颂了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的崇高品格。

令人极其诧异的是,这个剧本在中国的命运远不如在国外那般的走红。尽管后世包公小说、包公戏层出不穷,可是却都有意无意地避开了这个故事。明代的传奇、南戏剧目里很难发现这个故事。明代的小说《百家公案》,将历史上流传的包公以及不是包公的离奇破案故事几乎一网打尽,可就是找不到这个“灰栏记”。晚清的《三侠五义》,再次集包公故事之大全,却依旧没有这个故事。近代各类戏曲中的包公戏剧目,大多来自于《三侠五义》,也就因此都没有这个精彩的故事。

违反礼法原则的故事

这个问题说起来是个传播学的问题,可是归结到底,却依然是个法律文化的问题。

这个剧目从古人的眼光来看,实际上是相当的“离经叛道”。戏里的主人公张海棠,出身的小老婆,在丈夫死后,要和大老婆争夺儿子,这在中原汉族传统的法律里,以及正统的家族伦理里都是行不通的。

首先,儿子尽管是小老婆亲生的,但是在中国古代的家庭中,小老婆养的儿子,在法律上的“嫡母”,就是丈夫的大老婆、正妻。所以实际上没有争夺的必要,大老婆做母亲的名分固然存在。

其次,无论何种情况发生,儿子总是属于男方家庭的。小老婆被丈夫赶出家门、或者丈夫死亡,都没有小老婆带走儿子的道理。

再次,丈夫死亡的情况下,大老婆自然接替家长位置,家产自然属于她来掌管――理论上是替儿子在掌管,最后还是要由儿子来全部继承。因此马均卿的大老婆大可不必这样大费周章,所谓的“官了”、“私了”,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按照法律,就是“私了”这一条路。所以应该是张海棠主动大老婆毒死丈夫,才有可能获得儿子、也就是获得家产的办法。

那么为什么李行甫会这样写呢?只能推测当时被抛离了社会主流的士大夫们对于传统法制甚至伦理的怀疑,以及为了取悦于他们栖身的勾栏女子,特意为她们写一个能够昂首做人的故事。

海的女儿故事篇9

[关键词]《老人与海》;电影;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比较

一、小说《老人与海》与电影《老人与海》

小说《老人与海》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它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经典之作,一经出版就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热烈追捧,同时也为海明威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正因为《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广泛的传播效应以及小说作品独具特色的故事内容,因而这部小说便成为改编电影的文学蓝本,其中改编最成功的应属著名导演约翰斯・特奇斯的电影《老人与海》(1958年上映),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不仅观众对其赞不绝口,而且在当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老人与海》这部电影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的提名。当然,凭借着电影剧情的吸引力以及演员们精湛表演的衬托,电影《老人与海》荣获了当年奥斯卡中的最佳原创音乐奖。严格上来说,电影《老人与海》完全遵循着小说《老人与海》的故事剧情来拍摄,将“硬汉”桑地亚哥勇猛地与鲨鱼斗争的小说故事成功地搬上了银幕。已上了年纪的渔夫桑地亚哥面对84天都没有捕到鱼的窘况,他做出了独自到深海去捕鱼的大胆决定,并勇敢踏上了出海新征途。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利用象征写作手法寄予了该部作品深刻的寓意,利用大海、马哈鱼、鲨鱼等形象象征现实生活的人与事、欲望与梦想、困难与勇气、抗争与妥协。而在电影《老人与海》中,对于这些象征寓意的表达导演巧妙地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来实现,因而在《老人与海》中小说与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一些不同之处,两者形成了对比审美性。

二、小说和电影《老人与海》的叙事视角

在叙事视角上,电影《老人与海》做出了大胆创新,利用本体视角代替了小说中的客体视角,从而有利于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利用第三人称的口吻来进行叙述,从而凸显出小说叙事的客观性,以清晰讲述故事的内容。于是,海明威通过小孩马诺林的叙事视角来讲述桑地亚哥的故事,这个与桑地亚哥亲密无间的小孩更加了解渔夫老人的行为,同时也更加直观、感性地呈现故事剧情。但是,在电影中其叙事视角变得更加多维化,加入了作家的本体视角,进而有利于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鲜活性,拉近观众与电影人物的距离。

当然,也正是由于电影与小说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因而形成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比较,但这种改变更有利于对故事脉络的清晰叙述。在影片中,导演新添加了作家海明威与妻子两个角色,影片之初就是通过这两个人物的视角将主人公桑地亚哥引入了观众的视野,海明威夫妇在海边度假时注意到了这个老渔夫,并且激发了海明威的创作灵感,为了获得更多关于桑地亚哥的信息,海明威与妻子多方询问与打听。作家海明威与妻子成为这部电影中的一条重要线索贯穿于电影之中,同时也是实现导演转移叙事视角的主要途径,多元的叙事视角丰富了小说单一的叙事视角,从而增强了电影《老人与海》的可看性。此外,导演加大了小男孩马诺林的戏份,并重点塑造了这个“小硬汉”的人物形象,进而加强了小男孩叙事视角的作用,通过小男孩对桑地亚哥的崇拜从而更加衬托了老渔夫的“硬汉”特征。此外,多维叙事视角的出现淡化了小说故事的悲剧性,老渔夫桑地亚哥不再显得那么孤独寂寞,因为有作家海明威夫妇以及小男孩马诺林对他的关心与牵挂,电影不仅传递出小说勇敢斗争的创作主题,而且还赋予其新的创作主题――爱。

三、小说和电影《老人与海》的人物形象塑造比较

(一)男主人公桑地亚哥“硬汉”形象塑造

在小说《老人与海》中,男主人公桑地亚哥的出海捕鱼经历完全是依托小男孩马诺林的叙事视角来进行讲述,而老人的“硬汉”形象塑造除了其与马哈鱼、大鲨鱼之间的斗争以及老人出海前的梦境来展现之外,主要还是通过小男孩的感知与崇敬来烘托。但是,在电影《老人与海》中对于桑地亚哥形象的塑造新增了两条其他线索来营造,导演通过老人的女儿、年轻渔民的思想与言行来凸显。在女儿眼中桑地亚哥已然成为一个老父亲形象,需要她来好好照顾与关爱,而在年轻渔民眼中,桑地亚哥的英雄辉煌、硬汉形象已不复存在,因而他们总是有意无意戏弄桑地亚哥。而这种起初阶段截然相反的形象塑造正是导演良苦用心之所在,为影片后面老人桑地亚哥勇猛爆发、重现辉煌埋下了伏笔。

此外,在电影中,导演不仅想要凸显出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而且还想更多揭示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从而便于观众理解老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因而,导演只是重现了桑地亚哥一个回忆的梦境,那就是通过梦境再现了桑地亚哥师父对其人生的影响,在海滩上师父教授桑地亚哥捕鱼技巧时,同时也告诉桑地亚哥一个重要的经验,要想成为一个出色、成功的渔民掌握撒网与扯帆只是基础,他还应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胆量,并洞悉鱼身上的巨大价值,将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到捕鱼中,通过不断努力将自己训练成一个真正的捕鱼高手。师父的教诲影响着桑地亚哥的一生,因而即使年迈,桑地亚哥依旧想要展现自己的勇气与辉煌,再现自己已成为捕鱼能手。通过这种形象的反差对比,不仅凸显了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而且还揭示了桑地亚哥内心对爱的渴望,借此行为来引起他人的关爱。

(二)小男孩马诺林“小硬汉”形象塑造

小男孩马诺林在小说《老人与海》中作者海明威对其形象塑造并没有花费多少笔墨,甚至在最初的创作中海明威并没有塑造这个角色,只是为了突出小说叙事的客观性,因而在后来的创作中才添加了这一人物形象,将其塑造成桑地亚哥的好朋友,并以他的口吻与感知来展开叙述。尽管如此,在小说中小男孩马诺林这个形象也是模糊、抽象的,读者对其并没有更多的了解,更谈不上留下什么印象。然而,在电影《老人与海》中,导演重点塑造了小男孩马诺林这个人物形象,马诺林对桑地亚哥倾注了所有的关爱,尽最大努力来排解老人的孤单与寂寞,于是小男孩马诺林以清晰、立体、鲜明的形象得到了塑造。马诺林一直非常崇拜桑地亚哥,敬佩他的勇敢与坚毅,因而他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个“小硬汉”,老人与孩子的亲密关系更加烘托了电影“爱”的创作主题。

电影对小男孩马诺林的形象塑造更多的是展现其对老人桑地亚哥的关爱以及桑地亚哥对他为人处世的积极影响,最终达到烘托桑地亚哥“硬汉”形象以及影射关爱主题。老人桑地亚哥在小男孩马诺林心中永远是英雄、辉煌的象征,因而他也始终以老人为榜样来要求自己要勇敢、坚强与执著,于是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马诺林会经常到海边,一边等待老人的回来,一边向大海呼喊他在镇上经历与听到的事情,希望通过这种呼喊的方式让老人了解镇上发生的一切。即使老人的女儿劝阻他,并告知老人不可能听见他的声音,但马诺林坚信老人说过的话:发出的呼唤永远不会消失,即使在海的另一边老人也能听到。因而当马诺林赢得了棒球赛的胜利时,他立即跑到海边呼喊着告诉老人,当在海边发现老人船的踪影时,马诺林非常兴奋,积极帮老人收网,在回家的路上陪老人说话。

(三)作家妻子与老人女儿的女性形象塑造

在电影《老人与海》中,导演增加了两个女性人物:作家的妻子及老人的女儿,并重点塑造了这两个女性形象,从而弥补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缺失。同时,女性形象的塑造也丰富了电影的看点,始终凸显出“爱”的主题,进而为该部电影吸引了众多女性观众的关注。在电影中,作家海明威的妻子是一个新虚构的女性形象,在原文小说中这个人物并不存在,而在电影中她却发挥着重要的牵引作用。起初,作家妻子并没有注意到老渔夫桑地亚哥,是丈夫对其的关注引起了她对老人的兴趣与关心,以至于当老人出海两天都没有回来时,她非常担忧老人是否在海上遭遇了不测,于是她立即驱车赶往市政府,请求政府一起帮忙寻找老人。即使并未得到政府救助的支持,但她依然没有放弃,甚至希望丈夫能同她一起驾船去寻找老人,足以可见她对老人的真切关爱。

小说对女儿的描述仅有几句,告知读者其嫁给了哈瓦那的丈夫,跟随丈夫到哈瓦那生活而离开了老人。而在电影中,导演加重了这一女性形象的戏份,她以探望老人的名义在影片之初就活跃在银幕之上,希望老人能随她一起到哈瓦那与丈夫一同生活,于是在影片的开始部分观众看到女儿为极度疲劳而休息在门口的父亲桑地亚哥披上毛巾。但关于这个女儿的形象塑造,导演通过其对老人前后态度的变化来实现,起初她只是担心受到他人指责而回来照顾老人,对于老人晚年生活的关心只是出于责任而非真心。但在影片末尾,当她得知父亲出海两天未归时,她流露出对父亲真切的关心与担忧,因此当她看到老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将船驶回岸边时,她急切跑向老人去帮助他将船靠岸,即使老人拒绝但她依然坚持。如此,女儿对老人真诚、深切的关爱便一览无余,并深深感染了观众的内心。

四、结语

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勾起人们对其的无限留恋,而将其改编成电影作品则是满足人们对文学作品留恋的一种有效途径,成功的电影改编作品能通过影视视角让观众更加形象、具体感知文学作品及其内涵。因此,《老人与海》这部经典文学之作也吸引了众多影视人对其的改编,在1958年美国版的电影作品中,导演与编剧保留了小说作品中原有的故事框架与创作意图,并且对原著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编,尤其是在故事人物形象塑造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于是,《老人与海》中人物形象塑造有了小说与电影的比较,而且在电影中还加重了对小男孩马诺林“小硬汉”的形象塑造,增加了作家海明威妻子与老人女儿的女性形象塑造,从而令电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凸显出小说中的“硬汉”主题,并且传递出爱的新主题。

[参考文献]

[1] 黎明.经典的意义:再析电影《老人与海》的主题精神[J].电影文学,2008(17).

[2] 津沙.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与海》中的电影台词[J].海洋世界,2011(11).

[3] 刘建芳,李绍杰,毛海涛.硬汉与基督――《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分析[J].时代文学(双月版),2010(10).

海的女儿故事篇10

“妈妈,那……,那后来呢?”年幼的女儿总是喜欢让妈妈讲故事给她听,当听到人鱼公主的脚像在刀尖上行走一般痛苦时,她总是用两只小胳膊紧紧地搂住妈妈的胳膊,说也奇怪,她也总是喜欢让妈妈给她讲人鱼公主的故事,并且不厌其烦地听着。

“妈妈,你快讲呀,后来呢?”“后来……后来小人鱼因为得不到王子的真爱,化作了海洋上转瞬即逝的泡沫,便结束了她美丽的生命……”

“妈妈,人鱼公主既然还有机会再变成人鱼,重新投入大海的怀抱,为什么她还是选择了变成海洋的泡沫,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因为她拥有对王子的真挚的感情,即使死去,也无怨无悔,也是非常幸福的,也正因为她对王子的真爱,才使她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什么是真爱?”

“真爱就是……你还小,说了你也不懂。”

女儿听完了妈妈的故事,高兴地跑到阳台看她的花儿去了。

“妈妈,这花儿怎么还不开,你不是说只要好好地给它浇水、剪枝,很快它就能开出美丽的花儿来吗?”

“不,不光是需要这些,你还需要真诚地耐心地等待,等待花儿的开放。”

“什么是真诚?”

“真诚就是……你还小,说了你也不懂。”

随着女孩的长大,她懂得了真爱就是将自己的整颗心无怨无悔奉献他人,她懂得了真诚就是用感怀、挚诚的心境去期待……随着女孩的长大,许多比她更小的孩子总是缠着她,让她讲人鱼公主的故事:“在海洋的深处,居住着许多美丽、善良的人鱼公主……”

“姐姐,什么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