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儿童话故事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3:31

海的女儿童话故事

海的女儿童话故事篇1

人物:人鱼公主 大姐 二姐 三姐 王子 巫婆 王子的新娘

第一场

(舞台中央坐着一个少女,她的美,是那种难以言说的飘渺,她在等待,从一开始就在等待。)

(静谧中蓝色多瑙河音乐缓缓传来,大姐、二姐、三姐欢快地跑上。)

大姐:最美的事情是当海上风平浪静的时候,在月光底下躺在一个沙滩上面,紧贴着海岸凝望那大城市里亮得像无数星星似的灯光,静听音乐、闹声、以及马车和人的声音—――

二姐(抢断大姐):才不是呢!对我来说,最美的事儿就是停在海上:因为你可以从这儿向四周很远很远的地方望去,同时天空悬在上面像一个巨大的玻璃钟。

三姐(不屑地):玻璃钟?整个的天空看起来像一块黄金!而云块呢,在我头上掠过,一忽儿红,一忽儿紫。还有一群掠过水面的野天鹅,比云块飞得还要快,像一片又白又长的面纱!(神往)可是等我要游向它们的时候,太阳落了,我也只能回来了!

(舒曼的梦幻曲奏起)

小人鱼(眼睛望着遥不可及的远方): 我活着 我的血 在将美燃烧

我活着 我双倍的血 在将爱蒸发

我活着 我的血 在将良心铸造

我是海的女儿,我爱大海,可我更向往那

比大海还广阔辽远的人类的世界!

(讲解人上,环绕人鱼一周,漏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

讲解人:可爱的小公主啊,为何你还不满足呢?难到你不明白,除了大海,哪里也不是你的归宿?一旦你浮出海面,命运会像离弦之箭无法收回,好日子从此一去不返。

第二场

(金子般的黄昏中,雍容华贵的王子凭栏观看大海)

王子:风,吹自九霄

金毯闪烁的水面

泛起一道道神秘的光环

莫非大海深处埋藏着一颗

水晶的心灵

遥遥呼应着我的寂寞

世界空虚了……海洋,

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小人鱼:啊!我看到了玫瑰色的云块和眨着眼的星星,比星星还耀眼的是那艘大帆船上七彩的火光,而比火光更明亮的,照亮了黑夜和我的心,却是帆船上王子的那双眼睛。

讲解人:大海好像感应了小公主的心,它不再风平浪静,波澜渐渐汹涌,转瞬间,浪涛已像庞大的黑山似地高涨。大海咆哮了,王子的船和性命危在旦夕。人鱼,王子的死活由你来定夺!

小人鱼: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他是陆地上的王子,我是海底的公主,只有他死了,变成大理石般的雕像,才能和我在一起。(沉默)哦,不,再美的大理石雕像也不能他的生命相比!

(小人鱼把王子从惊涛骇浪中抢出,抱在怀里,游向陆地。)

小人鱼: 温柔的夜,朴素的黑衣妇人,用你黑色的罩巾,遮住我脸上羞怯的红潮吧,让我深藏内心的爱情慢慢地胆大起来,不再因为在行动上流露真情而惭愧!醒来吧,我的王子!

(情不自禁地低头吻王子的额头。)(三个姐姐作寻找状上)

姐姐们(焦急的):小妹,你在哪里?这么晚了还不回来,我们可怎么安心?

(小人鱼惊醒,深情的凝望王子最后一眼,跃入海里。)

讲解人:第二天王子睁眼醒来,眼前站着的是另一个姑娘了。灵魂有时也会撒谎,王子以为救自己命的就是眼前这个,因此在他眼里,她比美貌更美貌,比娇艳更娇艳,比真实更真实。

第三场

(黑暗中)

小人鱼(徘徊):我已经买下了一所恋爱的华厦,可是它还不曾属我所有;虽然我已经把自己的心灵付出,可是还没有被买主领去。这日子长得真叫人厌烦! (响起号角声)(激动)他一定是在上面行船了!既然我愿意为了他牺牲一切,还犹豫什么,这就去向海巫婆求教!

(光怪陆离的灯光突然亮起,阴森可怕,巫婆在悠闲的剪指甲。)

巫婆:你还是快回去吧!(小人鱼不解)

巫婆:我知道你的想法。你想要去掉你的鱼尾,生出两根支柱,像人类一样能够行路;你想要叫那个王子爱上你,使你能得到他。(狂笑)但这只会给你带来一个悲惨结局。

讲解人(暗惊):巫婆竟然和我看得一样远,一样透?!

巫婆:你一旦获得了一个人的形体,就再也不能变成人鱼,再也不能走下水来,回到海底宫殿里去了。假如你得不到那个王子的爱情,在他跟别人结婚的头一天早晨,你的心就会裂碎,你就会变成水上的泡沫!

小人鱼:我不怕!

巫婆:但是你还得给我酬劳!在海底的人们中,你的声音要算是最美丽的了,我必须得到它,作为我的贵重药物的交换品!

(小人鱼点头。巫婆割掉她舌头,递给她药。)

巫婆:在太阳出来以前,赶快游向陆地。把这服药吃掉,你的尾巴就可以分做两半,收缩成为人类所谓的漂亮腿子了。这是很痛的——这就好像有一把尖刀砍进你的身体。凡是看到你的,一定会说你是他们所见到的最美丽的人!不过你的每一个步子将会使你觉得好像是在尖刀上行走,好像你的血在向外流。

(小人鱼转身离开。巫婆流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摇头。)

讲解人:第二天,一切都如巫婆所说,小人鱼疼晕在海滩上。

第四场

(金碧辉煌的宫殿,蓝色多瑙河舞曲。王子领着小人鱼的手。小人鱼举起她一双美丽的、白嫩的手,用脚尖站着,在地板上轻盈地跳着舞。)

王子:我仿佛感受到了你水晶般的心灵,如我在那个生死之夜里感受到的一模一样。(静场,和自己赌气)可是,我不能爱你!在这个世界上,我只能爱那个海滩边我睁开眼看到的姑娘。

讲解人:哎,世界上有几个人敢于背叛眼睛,顺从心灵?即使王子也做不到。王子出海去看看父母给他选择的未婚妻是否是他要寻找的人。如你所知,一切都已被安徒生安排好,等待着王子的恰恰就是他要寻找的人。

第五场

(血色的黄昏,波涛起伏的大海。帆船上,王子吻着自己的美丽的新娘,新娘抚弄着他的乌亮的头发。)

小人鱼(凝望东方):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姐姐们跑上。)

姐姐们:不,亲爱的妹妹,你不会死!我们已经把头发交给了那个巫婆,希望她能帮助你。她给了我们一把刀子。拿去吧,你看,它是多么快!在太阳没有出来以前,把它那个王子的心里去。当他的热血流到你脚上上时,你就可以恢复人鱼的原形,回到我们中间来;这样,在你没有变成无生命的咸水泡沫以前,你仍旧可以活过你三百年的岁月。快动手!在太阳没有出来以前,不是他死,就是你死了!

巫婆:快动手!在太阳没有出来以前,不是他死,就是你死了!

(小人鱼看了尖刀一眼,望一眼在新娘怀中熟睡的王子,把刀子抛入浪花)

(顿时霞光万丈,太阳从海里升起。舒曼的梦幻曲响起,一只只纸鹤从空中飞来,来迎接一个飞升的灵魂)

海的女儿

旁白: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海里最深的地方是海王宫殿的所在。这个宫殿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富丽堂皇。海王有六个美丽的女儿,而她们之中,那个顶小的要算是最美丽的了。

(小人鱼上。)

小人鱼:我是海的女儿,我爱大海,可我更向往那比大海还广阔辽远的人类世界!

(姐姐们拥祖母上)

大姐:最美的事情是当海上风平浪静的时候,在月光底下躺在一个沙滩上面,紧贴着海岸凝望那大城市里亮的像无数星星似的灯光,静听音乐、闹声以及马车和人的声音------

二姐(抢断):才不是呢!我觉得最美的事儿就是停在海上:因为你可以从这儿向四周很远很远的地方望去,同时天悬在上面像一个巨大的玻璃钟。

三姐(不屑):玻璃钟?整个天空看起来像一块黄金!而云块呢,在我头上掠过,一会儿红,一会儿紫。还有一群掠过水面的野天鹅,比云块飞得还要快,像一片又白又长的面纱!(神往)可等我要游向它们的时候,太阳落了,我也只能回来了!

小人鱼: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姐姐们都已经见过了,可我~~~

祖母:孩子,等你满了十五岁的时候,我就准许你浮到海面上去。那时你可以坐在月光底下的石头上面,看巨大的船只在你身边驶过去。

第二幕

旁白: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小公主十五岁的生日到了!

祖母:你现在可以离开我们了,来吧,让我把你打扮得像你的姐姐们一样美吧!

(祖母给小人鱼戴上花环)

大姐:你肯定会觉得闹市的各种声音是最美的!

二姐:你肯定会觉得还是天空最美!

三姐:还是傍晚的景色最美!

姐妹们:小妹,再见!祝你好运!

第三幕

旁白:在大家的吵闹声和祝福声中,小公主离开了海底王宫。

(吟唱音乐起,王子上,循声而望)

王子:海面风平浪静,可不知这平静之下孕育着多少波涛汹涌!

(小人鱼浮出水面,新奇地四处张望。突然,她眼睛一亮!)

小人鱼(唱):哥哥你坐船头,妹妹我水中游,恩恩爱爱,水中荡悠悠。

王子(情不自禁唱):王子我坐船头,公主你在水中游。(突然惊)嗯?谁?水妖!

小人鱼:帅哥,你要吃大闸蟹吗?

王子:啊?!

(应声如海)

小人鱼(疑惑):嗯?没刮风啊,他怎么掉下来了?(转念)太好了,他可以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小人鱼游到王子身边,正准备带他回海底,姐姐们浮出水面,她忙把王子藏在身后。)

姐姐们:妹妹,过年了,咱奶奶亲自抓了二斤大闸蟹,快回来吃吧!

(小人鱼左右为难,看姐姐,看王子,将王子拖到岸边)

小人鱼:王子你先躺着点,我去给你拿大闸蟹!(应姐姐)等等我,给我留个大的!(跑下)

(邻国公主上。)

旁白:这是王子的心上人,一个月前他们订了婚,明天是他们大喜的日子。此时公主正焦急等待,徘徊。

公主:王子的船怎么还没有出现?这个冤家跑哪儿去了?

(突然发现王子)

公主:唉哟——,亲爱的,你怎么在这里?你怎么了?

王子(睁开眼,喃喃的):你给我带大闸蟹来了吗?

公主(茫然):大闸蟹?皇宫里有啊!心肝儿,咱们回去吧!

(王子跟在公主后面,蹦跳着唱:大闸蟹啊,大闸蟹,咿呀一二哟!)

第四幕

命运交响曲起,旁白:第二天,婚礼即将举行,可王子却失去了踪影。在森林的深处,有一所阴森恐怖的房子,里面住着一个巫婆。

巫婆:天灵灵,地灵灵,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谁人能敌?哪个能比?巫婆我世界第一!(掐算手指)哈哈,今天准有一个美男子来求我。不信?那等着瞧呀!

王子(仿唱“天上有个太阳”):地上有个公主,海里有个水妖,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哦,怎么办才好,怎么办才妙~(叹气)无奈,只得来求那个奇丑无比的老东西!

王子(作揖):美女婆婆,晚生这厢有礼了!

巫婆(面向观众):相信我法力无边了吧?果然是个小帅哥!(一本正经)殿下,今天屈就寒舍,有何指教啊?

王子:我心里那点事,您老都知道!(经典广告语)地球人都知道!那小水妖和邻国公主我都想要,您给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吧!

巫婆:不行不行,这可违反了新颁布的婚姻法第一千九百九十九条:一个男人只能娶一个老婆!(缓和)不过呢,嘿嘿,我法力无边的巫婆不但能使鬼推磨,就是磨推鬼也不在话下,只是~(使眼色)

王子(对观众):这我早有准备!据说老巫婆牙齿不好,刷一次牙就要用一筒牙膏。您看,这是什么?(从口袋里拿出牙膏,对巫婆)我已经把二的n次幂箱牙膏放到您仓库里了。过年了,小小意思,不成敬意。俗话说了,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体倍棒!您瞅准了,蓝天六必治!

巫婆(大喜,摸索出一张烂纸)好说好说,我早为您准备了这张通行证,法官会让你同时娶两个妹妹!

第五幕

旁白:荒凉的海滩上,小人鱼提着一只大闸蟹,望眼欲穿地等待王子。

小人鱼(呼唤):王子——,你在哪里——?

大姐(唱):你说你爱了不该爱的人,你的心中满是伤痕,你说你犯了不该犯的错,心中满是悔恨。

二姐(唱):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慢慢长大。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

小人鱼(唱):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从见到你的那一刻起。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如果你真的在乎我,又怎会让我拿着它(看闸蟹)在这里?------

邻国公主唱):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枯坐到天明------

王子跑上。

王子:(对小人鱼)水妖妹妹,虽然我们只因大闸蟹而结缘,但我对你的爱慕之情绝对如同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对公主)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对你说:我爱你。如果再给它加一个期限,那将会是一万年! (挥舞那张破纸)我有通行证了,你们两个都嫁给我吧!

小人鱼、公主(同时):啊?!哼!同下,留下王子一个人。

海的女儿童话故事篇2

摘 要:“人鱼”在传说和童话中是一个常见形象,本文意图按照时间顺序,对“人鱼”形象流变作一探究,揭示出从神话传说、创作童话到幻想小说三个历史阶段,人鱼故事蕴含的不同意味和审美差异。

关键词:人鱼;神话传说;创作童话;幻想小说

“人鱼”这一形象在人类文化中源远流长,在西方世界中,其前身是来自于希腊神话中的海中女妖塞壬(Siren),在中国则一般称之为“鲛人”,其形象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

一、传说时代的原始记忆

民间传说和神话是儿童文学的幼年时期,其中保留了很多原始初民的记忆。在东方,中国的《山海经》中就保留了一些关于人鱼的记载,如《山海经・北次三经》:“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这一形象还是如大鲵般的兽类,而在《山海经・海内南经》中又描绘为“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更为接近通常人们对人鱼的想象①。经张华《博物志》的进一步渲染,“鲛人泣珠”成为了一种固化的形象,《太平广记》、《述异记》中的细节则发展得更为丰富。在日本《古今著闻集》、《古今奇谈・莠句册》中也保留着人鱼的传说,日本人鱼的形象一般也是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鱼。它头似人,小齿似鱼,嘴突出状若猿猴,不分雌雄,形似幼儿或美女,可以呼风唤雨和长生不老,有的地方将它供奉为水神②。古代的苏美尔,巴比伦王国,迦南及叙利亚等近东地区的人们同样热衷于尊崇人鱼形状的欧尼斯之类的女水神③。

西方人鱼形象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和史诗,在“金羊毛故事”和《奥德修斯》中都出现了海中女妖“塞壬”的形象:姿容娇艳、体态优雅,用自己的天籁般的歌喉使得过往的水手倾听失神,航船触礁沉没。塞壬是半人半鸟外貌,但是从神话学的角度来看,海洋神灵鸟的属性和鱼的属性可以相互转化,在其后“塞壬故事”的衍化中,也确实出现了人鱼形态的“塞壬”。这一带有原型色彩的神话沿着地中海沿岸逐渐流布开来,特别是在“希腊化”和罗马帝国时期,在整个欧洲和中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波兰华沙甚至将人鱼奉为城市的守护神。

虽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各民族产生了无数的传说异文,但是我们仍然能够看到

半人半兽、美貌、诱惑、死亡这些基本要素被各地的人鱼形象继承下来,并予以固化。

半人半兽式的神话形象往往被视作人类从原始蒙昧状态向文明过渡的表征,这其中也包含着人类原始记忆的密码。组合式的形象创造方式也许承载着人类对于海洋(自然)的复杂难明的感情;丰饶的海洋既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财富(欧洲、日本海洋文明尤其如此),也包含着难以言说的巨大恐怖、无法察明的神秘莫测。在传说中,人鱼可能是财富、婚姻的施与者,也会勾引男子予以杀害,或者造成巨大灾难。这种矛盾的情节正应和了人鱼矛盾怪异的形象,也反映着原始初民对于不可知的、具有伟大力量的自然的膜拜、祈求与恐惧。学者丁乃通也曾指出具有诱惑力的女神的双重性源于“初民们对既渴望又害怕”④。

值得注意的是人鱼形象并非一开始就是女妖,在地中海其他一些地区的早期传说中,这个海洋异物是被当作神来奉祀的,而且性别上也是有男有女,但是在社会女性地位下降的过程中,女性神的地位也逐渐一落千丈,海神转而由男性来担任,女性神的神性逐渐褪去,甚至转而一变为妖,诱惑与的色彩随之加重,人鱼也更多的限定在女性形象,以诡异和福祸难测的面貌出现。从这类故事的女性诱惑出发,还进一步发展出一些亚型和变体,如西方的水精传说,中国的“白蛇”故事、《聊斋志异》中的《白秋练》等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女性水生动物故事系列。

由以上固化的人鱼形象而来,在民间童话与传说中,这类故事的整体审美风格都是带有恐怖神秘的色彩。相比较而言,西方民间故事中的这种色彩更为浓厚一些,从塞壬故事中可以鲜明地看到这一点,诱惑的起点最终导向的是死亡的终点,如花的美貌掩盖的是冷酷的心肠,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是一种恐怖,在强烈的对比之中,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审美效果,给接受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东方故事的恐怖色彩则要淡化许多,这和东方人相对平和,追求平衡的心态与伦理有着一定的关系。东方故事着力于气氛的营造与想象力的发挥,如《瓯异记》:“待制查道,奉使高丽,晚泊一山而止,望见沙中有一妇人,红裳双袒,髻鬟纷乱,时后微有红鬣,查命水工以篙投水中,勿令伤。妇人得水偃仰,复身望查拜手,感恋而没。水工曰,某在海上未曾见,此何物。查曰,此人鱼也”⑤,写得婉而多情,颇符合东方含蓄的审美情志。如果说西方人鱼故事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的话,东方人鱼传说则是一幅色彩淡雅的水墨写意。

二、创作童话的文本转化

传统民间童话和传说为创作童话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深厚的心理基础,在人类的集体认知的基础上,童话作家们又以自己的风格作出了独特的转化。

首先是对原有人鱼故事的驱魅和脱敏。以往人鱼故事总是带有神秘恐怖的色彩,但是为了创造真正适合儿童阅读作品的需要,童话作家们洗脱了人鱼故事的“原罪”,对于历史上笼罩在“人鱼”形象上的固化印象进行了“驱魅”,海底世界进一步变得明媚,恐怖之感大为消除,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海的女儿》中,在这部经典童话中,人鱼的海底宫殿与花园都是那么的纯美和梦幻:“宫殿外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里边生长着许多火红和深蓝色的树木;树上的果子亮得像黄金,花朵开得像焚烧着的火,花枝和叶子在不停地摇动。地上全是最细的砂子,但是蓝得像硫黄发出的光焰。在那儿,处处都闪着一种奇异的、蓝色的光彩。你很容易以为你是高高地在空中而不是在海底,你的头上和脚下全是一片蓝天。当海是非常沉静的时候,你可瞥见太阳:它像一朵紫色的花,从它的花萼里射出种种的光。”⑥在这里我们不再能体会到海洋的毁灭性威力,而更为一种奇异的美景所吸引。人鱼也不再是纯粹的麻烦制造者,而是给人类带来幸福或者扮演一个救助者的角色;小人鱼无私的救助和自我牺牲精神已经大大超越了一般人的道德水平,而成为善良、高尚、真诚的代名词。

其次,人鱼开始渴望“上岸”。在以往的人鱼传说中,大多数都是人鱼在海洋中或者海岛上诱使人类接近,人鱼的鱼身也暗示了其缺乏主动的行动能力,即使人鱼有偶然的上岸举动,也是短暂或者被动的,大多数情况下,男子偷走人鱼的帽子、腰带、梳子或者镜子这类东西,强制性的使人鱼与其生活,一旦被人鱼找到自己的失物,她就会回到海里。但是在创作童话中,人鱼开始主动接近人类,甚至通过某种魔力和契约彻底化为人形,留在人间。当然这种转化和进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为了变成人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故事中“每一个步子……好像是在尖刀上行走”的情节设计是不无意味的,那是对摆脱“兽”象,进入“人”象的艰苦蜕变升华过程的隐喻。人鱼的行动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它们的原动力来自于对于属人的真情的追求,这种追求有时候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童话作家成功地将赠与和灾难的二重制造者转化为情感的最真诚追求者,神性渐渐让位于人性。但是在人鱼上岸的进程中,童话作家也理智地写到了与人类的冲突,和民间童话、传说中,人鱼与人的冲突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不同,童话更多的是道德伦理与人类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创作童话中的人鱼故事虽然还是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但较之传统民间童话、传说,这种悲剧不再是由于(神)之间的冲突,而是个体合理的追求和欲望而不得的悲剧。《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追求爱情,却无法获得;《红蜡烛与美人鱼》中渴求亲情与信任,最终却被人类所抛弃;《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中人鱼之爱与人性邪恶、贪欲搏斗而遭遇到的挫折。都带有反思和批判的色彩。在这时人鱼不再是人类的单向度审视者。作家仿佛从人鱼的角度反观人类世界,揭示出“人形”的人与“兽形”的人鱼在内心可能的“人性”与“兽性”的转换。作为人鱼故事变体的《水孩子》,反向将人变成“鱼”,将凡人超拔出普通世界,然后反观人类世界,以一种俏皮的方式对人类进行观察和解剖。《红蜡烛与美人鱼》则更加具有对批判精神,人类的贪婪欲望是这个悲剧故事的根源,美人鱼反而成为了人类恶行的受害者,当然最后强有力的报复仍然可以看作古老传说模式的孑遗。这些反观与批判恰好与对人鱼故事的驱魅和脱敏相结合,产生了互文的效果:海底世界的美好、人鱼的善良越发对比出人类世界的弊端与痼疾;对比的结果又进一步促使作家塑造更为可爱、梦幻、纯净的海底世界和人鱼形象。

三、都市幻想的现代性――以《华莱士人鱼》为例

同为幻想性文学作品,与创作童话有着紧密血缘关系的现代幻想小说在审美形态上却似乎更偏向于对于恶的展现,人鱼故事在幻想小说中的呈现也有这样的特点,在这一方面现代幻想小说对于古老的人鱼神话传说作了一个遥远的回应。《华莱士人鱼》是这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幻想小说在细节的呈现上具有传说和童话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了获得真实感以及小说文体的要求使然,幻想小说总是在细节上不遗余力,充分凸显人物的多侧面和现场感。在这类作品中,人鱼故事的主要框架仍然予以保留,刻在人类共同无意识记忆中的人鱼形象也未有太大改变,但在细节上无疑是进一步放大了,在这里,人鱼故事不再是简单的模式化叙述,而是拥有着“分岔花园”般的繁复与迷惑,作家抽丝剥茧般,极有耐心地将一个古老的母题演绎为现代人的奇特爱情故事,其中的城市生活,现代背景都是如此生动,以至于可以令人产生会不会真的发生过的疑问。从这一叙事逻辑出发,人鱼故事不再是一个远背景的模糊图像,而是真切发生在我们现代人身边的都市传奇。自然隐退了,人鱼也不再是自然与人的关系的一个隐喻;城市浮现了,人鱼转化为现代人与都市生活之间的关系的象征。

要想写好细节,还必须做好大量的“功课”,否则作家很难说服“后童话时代”的读者。从《华莱士人鱼》的文本来看,岩井俊二写作前应该是做了很多的资料收集,包括海洋知识、人鱼传说、生物学史等,并由此虚构了一个《香港人鱼录》和“水人说”的推断,作者巧妙的以一个看似并不存在的可能,延伸开整个故事。

幻想小说的现代性决定了在面对传统题材时往往采取取其概貌而对内在架构和叙事进行解构和颠覆的方法。《华莱士人鱼》中的人鱼形象在性别上男女兼具,地位平等,和人类的外表也可以更加接近。令人恐惧的罪行也不再由女性独自犯下:男女主角是亲兄妹,却忍不住彼此倾慕,作者并没有简单丑化或否定海原密和妹妹洁西的之爱,而是让他们拥抱在一起回归深海。这些情节既颠覆了创作童话中人鱼纯洁无暇,有着近乎人类的道德规范,追求正常情感的形象,也和民间童话、传说中人鱼兽性或者神性大于人性,缺少逻辑的行为大异其趣。“诱惑”不再是人鱼一方发出,而是人鱼和人之间的平等相恋,从这里可以看出,相较一般童话中人鱼单方虚弱的行动力,《华莱士人鱼》中的人鱼自主性和行动力都更为彻底,这也导致了整部小说中人物行为与情感的极端化,较之童话文本,可目之为“迷狂”,乃至“疯狂”。《华莱士人鱼》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以一次性的“黏合”来代替“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或者说“一次性”是都市人的现代选择,在高峰体验的效果上并不输于“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幻想小说似乎更偏爱恐怖美学,文本中的张扬屡见不鲜,《华莱士人鱼》也不例外,以至于有人称之为“每个情节都充满乙醚和福尔马林的味道”:“圣玛丽亚一号”的出场,带着一丝生化变异的恐怖感,而其在冰墙打破后全身支离破碎仅用绳子勉强维持形状的描述更是刺激接受者的神经。其中人鱼和人类的结合方式则挑战着接受者的阅读极限:的鳞女和少年的身体“黏合”在一起,“少年的脸埋入少女……,躯干从肚脐往下的部分被吸收进入鱼少女的下腹”⑦,因为相爱,他们将以人类近乎被人鱼吃掉的方式合为一体,而人类四肢此时都成累赘,会自然脱落。他们结合的场景,“满是血的床铺,散落的手和脚”。“欲望与死亡”的母题在这里以一种恐怖的方式得到了延续,现代人强烈到“欲杀之而后快”的爱憎情感在这里以奇特的方式予以体现。这种恐怖美学的追求和前述颠覆性的叙事策略互为表里,非如此不足以表现现代都市人精神的孤独、本质的异化、感情的扭曲与极端,换句话说幻想小说中的人鱼已经真正上岸,成为现代都市中的“你我”。在另一部影像作品《下水道人鱼》中,这种“人鱼的恐怖”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无论人鱼的故事历经怎样的变化,都承载着人类的当下意志与社会形态,它的矛盾组合式的体态也许隐喻着人类永恒的困境和试图破解的挣扎与渴望。大海是变幻莫测的,正如人心的深不可测,但是我们仍然很难抗拒那人鱼的“诱惑”,愿意听从情感的召唤,冒死亡之风险,作一次“心的探险”:这也许就是一代代作家与读者迷醉于这个古老传说的原因所在。(作者单位: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注解

① 《山海经》第69、35页,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② 居三元,张殿英主编:《东方文化词典》第79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 鲁刚主编:《世界神话辞典》第2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④ 转引自王立、刘莹莹:《试论白蛇传故事的嬗变》,载《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⑤ 转引自叶灵凤:《香港方物志》第19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⑥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海的女儿》第11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⑦ 岩井俊二著,孟海霞译:《华莱士人鱼》,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

参考文献

[1] 黄雪敏:《中西文学中的人鱼形象考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 钱允凤,冯忠庆:《希腊神话中的海妖塞壬与中国古籍中的人鱼》,兰州:飞天,2009年第20期。

[3] 泽曼著,周惠译:《希腊罗马神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海的女儿童话故事篇3

首先,我对这本书的作者安徒生有了一些了解。他是一位诗人、哲学家、思想家和民族主义者。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促使他的童话成了不朽的篇章。

《海的女儿》这篇文章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海的女儿是安徒生写的童话中的主人公。她生活在海里,是一条美人鱼。她可以在海底世界自由自在地度过三百多年的岁月,然后化为泡沫,结束她无忧无虑的一生。她的寿命比人类要长好几倍,但是她却是一个低级生物,没有人类特有的那种不灭的灵魂。为了获得这个灵魂,进入生命的较高级的境界,她放弃了海里的生活,忍着痛把自己的鱼尾换成一双人腿后,便喜欢上了一个人间的王子,希望通过那个王子得到一份人类的灵魂。而那个王子却和人间的女子结了婚,她的希望破灭了。若她再想成为海的女儿,就得在王子结婚的早上,用尖刀刺进他的胸膛,让他的热血流到她的腿上,这时她的双腿就能变回鱼尾,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属于她自己的世界中去。但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自己投入海中,化为泡沫。

美人鱼这样对生命的追求,打动了成千上万读者的心,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在任何事前面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勇敢地去面对它。要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去对待周围的每个人,在事情来临的时候,为他人着想,体现自己的胸襟和气量,这才是人生的追求。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在路边卖火柴,他爸爸和她说:如果你不把火柴卖完,就别想回来!没办法,小女孩只好把火柴卖完。可是,路边没有一个人来买小女孩的火柴,而且小女孩还光着冻得紫紫的脚丫。看到这里,大家一定都会想为什么小女孩的父母这么残忍,说真的,我也很想知道,只可惜书上没有写。

忽然,小女孩想到了自己的火柴。她先点了一根火柴,看见了温暖的火炉,可是火炉一会儿就不见了。她又点燃了一根火柴,看见了美味的火鸡,可是一会儿又没有了。她打算再点一根火柴,奇迹的事情发生了,她看见了奶奶,可能是因为她怕再失去奶奶吧,便把许多的火柴都点燃了,就这样,小女孩永远闭上了双眼。

海的女儿童话故事篇4

《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创造的一部杰出童话故事集,其中包括许多生动有趣的传奇故事。

在《安徒生童话》这本书中动人的故事有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读后感吧!

《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的是一个可怜小女孩在新年的最后一夜经受着饥饿与寒冷的折磨,但面对眼前的困难,小女孩没有丝毫的惧怕,她将手中的火柴点燃,好像也点燃了自己对生活的憧憬与希望。火柴将小女孩美好的愿望一一呈现,正是因为有这些美好快乐的期待,小女孩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脸上依然挂者甜美的微笑。这则故事虽然讲述得有些凄凉,但同时告诉我们:当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逃避、害怕,而应该向小女孩一样,以饱满的精神去战胜困难。

《海的女儿》则讲述的是“海的女儿”生活在蔚蓝色的大海里,她可以自由自在地度过三百年的岁月,结束她无忧无虑的一生,但她没有这样做。她为了获得人类的灵魂,放弃了幸福的生活,饱受着她那美丽的鱼尾变成人的双腿之后的痛苦,她对王子一往情深。可是王子娶了另一个女子,她伤心欲绝。如果她仍然想成为“海的女儿”,继续度过那三百年的岁月,就要在王子结婚的早上,用刀刺进王子的胸膛,让他的热血流到她的腿上,这时她的双腿就可以恢复成鱼尾了,但是她没有这样做,却自己投进海里,化为泡沫。童话表现出的正是美人鱼对爱情的执著、坚毅以及她伟大的牺牲精神。

海的女儿童话故事篇5

[关键词] 灰姑娘 ; 叶限 ;《酉阳杂俎》; 《格林童话》;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I0-03 I106.8 I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3)02-0053-04

美国当代著名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一书中曾指出:“也许全部民间故事中最著名的要算《灰姑娘》了。”[1]据汤普森估计,仅在欧洲就存在不下于500个灰姑娘的故事文本,但最典型和知名的莫过于夏尔·贝洛和格林兄弟所搜集的灰姑娘故事了。“灰姑娘”故事在欧洲最早见于法国古典主义作家夏尔·贝洛(1628-1703)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其题材大部分来源于法国和欧洲的民间传说。而更为我们熟知的“灰姑娘”故事则是德国格林兄弟所搜集整理的,哥哥雅各布(Jacob Grimm,1785-1863)和弟弟威廉(Wilhelm Grimm,1786-1859)于1812-1815年出版了《儿童和家庭童话集》,后来被译成了《格林童话》,并广为流传。其中的名篇如《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则闻名于全世界。到今天,“灰姑娘”已经由具体的童话人物变为一类人物的代称,如在牛津词典上这样解释Cinderella(灰姑娘),“girl or woman whose beauty or abilities have not been recognized ” (美貌或能力未被赏识的女子)[2]。

灰姑娘的故事是一个跨地域、超民族的世界性的故事类型,不仅在欧洲有大量异文存在,在亚洲、非洲、美洲各国也都普遍流传着这一类型的故事。我国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叶限的故事则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灰姑娘故事的文字记载。自从《格林童话》传入我国并被广泛传播,由于其中的《灰姑娘》故事情节与叶限的故事有极大的相似性,灰姑娘类型的故事才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注意。综观目前关于叶限故事的研究,大体分为三类,即中国“灰姑娘”的研究,中西“灰姑娘”之比较研究,中国“灰姑娘”流播研究[3]。如刘晓春的《多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4]运用历史—地理学派的母题分析方法解析构成故事的主要母题,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挖掘母题文化内涵,尤其是探索了同一大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在不同文化区域中形成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比较深入全面。而关于灰姑娘故事的源头及传播轨迹的研究更是引人注目,其中马筑生的《“灰姑娘型”童话溯源》[5]结合贵州侗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情况,细致分析了叶限故事的源头及其传播流程,颇具说服力。关于中西灰姑娘故事的比较,当前研究也不少,大体呈现出相同的思路,即先求同,总结出叶限故事与《灰姑娘》的情节相似性,归纳其共同的母题,然后同中求异,探求不同细节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文化内涵,如胡梅的《叶限与灰姑娘的比较研究》[6],黎琪珍、李志红的《从“灰姑娘”原型看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7]。钱淑英的《中西“灰姑娘故事型”的叙事比较》[8]可谓是独辟蹊径,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中西灰姑娘故事的不同及其意义。

本文也拟对《酉阳杂俎》中的叶限故事和《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作比较,着重探讨中国灰姑娘故事虽然早出,却不能像《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那样广为人知的原因,是对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的一个补充。

一、《酉阳杂俎》中叶限的故事

段成式,字柯古,祖籍山东临淄邹平,生年不详,约在唐德宗贞元19年(803)或稍后,卒于懿宗咸通四年(863),与晚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并称。他比格林兄弟生活的年代要早1000年左右,比法国的夏尔·贝洛也要早800来年。《酉阳杂俎》是一种笔记体小说,三十卷,二十篇。全书分门别类地辑录材料,好像类书,实乃仿晋代张华《博物志》的体例变化、扩大而成。所记自仙狐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考证等,无所不包,内容极为繁杂,标目也极新异。段成式标榜其书为“志怪小说之书”[9],而最能体现其志怪特征的篇目主要集中在《诺皋记》和《支诺皋》中。叶限的故事就在《支诺皋》上篇的第三则中。叶限的故事鲜为人知,先在这里粗陈梗概:

秦汉以前,有一个吴洞洞主娶了两个妻子,其一妻死去 ,留下女儿叶限。过了不到一年,叶限的父亲也相继而逝。叶限和她的后母及后母的女儿一起生活,后母对她百般虐待,并杀害了她精心饲养的一条鱼。叶限伤心之际,得到“自天而降”的神人指点,将鱼骨藏匿起来,“金玑玉食,随欲而具”。在一次盛大的洞节来临时,叶限瞒过后母,“衣翠纺上衣,蹑金履”去参加。因被后母及异母妹察觉,仓卒逃离,遗下一只金鞋。这只金鞋辗转为邻近海岛上的陀汗国国王得到。他派人到拾得金鞋的地方寻找主人。此鞋非同寻常,脚小的人穿上它,鞋就缩小一寸,此国的妇人没有一个穿着合适的。最后终于找到叶限,于是“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以叶限为上妇”,而“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 一年后,由于国王的贪得无厌,祈求无限的宝物,这堆鱼骨头失却了神力,国王把它埋在海岸边,最后为海潮卷走。

灰姑娘故事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种异文,而其母题基本不脱离五个方面,即后母虐待、难题考验、神奇力量的帮助、特殊方式的身份验证、与王子结婚[10]。从这几方面来看,叶限的故事与广为流传的《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故事简直如出一辙,除难题考验这一点不太突出外,二人的其它遭遇十分相似。有鉴于此,完全可以把叶限的故事称为中国的灰姑娘故事。《酉阳杂俎》中所载叶限的故事既然被认为是灰姑娘故事类型中最早的文字记录,它不大可能是从欧洲流传过来。据段成式附记,叶限的故事为“成式旧家人李士元所说。士元本邕州洞中人,多记得南中怪事”[11]。古人泛称西南地区为“南中”,邕州即今广西邕县,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故事的来源。当然也不敢确定此地就是灰姑娘故事的起源地,只能说灰姑娘故事是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的,要研究其源流十分困难。在此,本人也无意去探究叶限的故事和《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故事的源流关系。

灰姑娘故事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揭示了在私有制下普遍的家庭矛盾,暗示只有通过血缘和婚姻的维系,家庭才能稳固。灰姑娘的故事也谴责了继母的贪婪、冷酷和偏心,而对于弱小的孤女,人们则寄予满腔同情。故事通过幻想的手法,使受欺凌者最终获得幸福,作恶者遭到严厉的惩罚甚至被毁灭,体现了善、恶的对比和较量。灰姑娘的故事还反映了女性想要改变自己的处境,无疑要靠外在的神奇力量和与地位尊贵的男性结婚来解决,这几乎是一种美好的幻想,这也说明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

二、中国灰姑娘故事不能闻名于世界的原因探析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中国的灰姑娘故事不如《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故事有名,甚至鲜为人知?如果不是有了闻名于世界的《灰姑娘》,人们也不会注意到《酉阳杂俎》中叶限的故事,它将长期被埋在故纸堆中。在这里,我们着重探讨一下中国灰姑娘的故事不能走向世界的原因:

第一,从撰书目的看,二者有较大不同。《格林童话》主要是站在儿童的视角来搜集整理,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形象生动的童话故事对读者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灰姑娘的故事实际上是劝善惩恶的类型,符合任何时代的价值观,不会过时。《酉阳杂俎》的成书目的就不同了。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序》中说:“固役而不耻者,抑志怪小说之书也。”[12]此书的着眼点在于志怪。文中说,“士元本邕州洞中人,多记得南中怪事”可证。志怪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诺皋记序》中指出:“成式因览历代怪书,偶书所记,题曰《诺皋记》。街谈鄙俚,舆言风波,不足以辨九鼎之象,广七车之对,然游息之暇,足为鼓吹耳。”[13]因此可见,其写此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消遣,作为饭后谈资。此外,还可以从文章的结尾来判断故事的着眼点。段成式在文中写到:“(叶限)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按说,故事到这里就可以收尾了,一般童话也是以“从此二人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来结尾。但段成式的故事没有到此为止,他又花了一点笔墨来写鱼骨头的最后归属。可见神奇的鱼骨头似乎比叶限的命运更让人关注,因为怪就怪在鱼骨头啊! 这样看来,作为民间文学的灰姑娘童话所包含的内涵和价值要比叶限故事更加鲜明,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二,从叙事角度看,二者有较大差异。从故事情节来看,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叙述的手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灰姑娘的故事更注重反复手法的运用,给人一波三折的感觉,更能加强读者的印象。这也是儿童文学常用的手法之一。比如灰姑娘的后母为了不让她参加宴会,就命令她在两个小时内捡完散落在灰里的一盆扁豆,灰姑娘把鸟儿叫来了,一个小时完成了任务。于是后母又要求她在一个小时内捡完两盆豌豆,灰姑娘又一次呼唤小鸟来为她帮忙,结果只用了半个小时,可后母还是没有答应让灰姑娘一起参加宴会。这样就再三强调了后母的恶毒。此外还有灰姑娘三次要求榛树为她抛下美丽的衣鞋,又三次逃避王子的追踪。而在叶限的故事里,文字简洁,极少铺排,关于爱情几乎没有涉及,缺乏灰姑娘童话的浪漫性。这与段成式记载叶限故事的口吻也有关系,他是在转述别人的故事,不能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虚构。为了强调这个故事的真实可靠性,他几乎没有进行任何的加工,因而故事只能粗陈梗概,不够细腻。

第三,从语言上看,《灰姑娘》的语言浅显易懂,寓意明确;而《酉阳杂俎》则是文言的,况且段成式的文章又“词句多奥博”[14],且有些地方前后矛盾,如在叶限这则故事中,段成式先是写叶限的后母将吃剩的鱼骨藏于“郁栖之下”,也就是在枝叶浓密的大树底下,而后来那仙人却说“骨在粪下”,颇让人费解。通俗的语言更利于故事在民间的传播,因此《灰姑娘》流传更广。

第四,从主人公的名字看,“灰姑娘”概念的形成还得益于这个名字的形象性。灰姑娘在夏尔·贝洛的童话中叫做辛黛瑞拉(Cinderella),而《格林童话》中则直接用灰姑娘来称呼了。由于灰姑娘在这个家庭像佣人一样,地位全无,连睡觉的床铺都没有,就只能躺在灶旁的灰烬里,她总是满身灰尘,从而有了“灰姑娘”的称号。《格林童话》中还有著名的《小红帽》、《白雪公主》也都是以她们的某一个特征来命名。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由于重史的传统,即使在十分虚诞的故事中,主人公也有一个非常正式的名字。就算没有看过灰姑娘故事的人,也可以从这个名字望文生义,知道灰姑娘的含义所在。但是,人们不可能从“叶限”这个词语中找到与主人公的特征有关的任何蛛丝马迹。可见,生动的命名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是十分有益的。

第五,从体裁来看,《格林童话》形式统一,都是民间童话故事,题材也贴近人们的生活,为人喜闻乐见。“民间童话赋予了灰姑娘故事得以流传的最佳形式,从而广为撒播,成为人类童年生命的共同精神财富”[15]。灰姑娘故事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被披上了童话的外衣,插上了童话的翅膀。而《酉阳杂俎》的内容则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还有一大堆不具文学色彩的东西杂陈其间,故而叫“杂俎”。这种体例难以引起一般读者的注意,除了学者查找资料,普通读者是不会看的。

第六,二者产生的社会环境和受到重视的程度大不相同。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多重实用而“不语怪力乱神”,理性精神很浓厚。在儿童教育中,多注重说教式的伦理教育的灌输,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书籍的传播十分广泛,而像灰姑娘这样美妙的故事则极少见,即使有,也被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道之说,不被人重视。因此,像《酉阳杂俎》这样记录街谈巷语的志怪小说,即使里面存在不少故事性很强的作品,仍然无人重视。而西方尽管在18世纪以前儿童文学也十分匮乏,但是之后却涌现了不少知名作品,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英国王尔德童话、丹麦安徒生童话、格林兄弟搜集的童话、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拉格洛夫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进入现代社会后,西学东渐,大量西方的作品开始涌入我国,包括儿童文学,由此灰姑娘的故事才广为人知。可惜中国却极端缺乏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品。

三、结语

那么,中国的灰姑娘故事出土之后,是不是能与西方的灰姑娘故事相抗衡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作为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叶限的故事确实受民俗学研究者的广泛注意,但是正如之前所说的多种原因,其难以走向民间,深入人心。况且一旦典型树立,其他异文就难以超越了。经过这个比较之后,我们似乎更应该钻到故纸堆中,关注文本的解读,并尽可能地将眼界放开,从比较的角度来研究本土文学,把它们从无意义中解救出来,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发扬光大,也能增强我们对本土文学的自信心。同时,通过这个比较,也启发我国学者多做一些类似于格林兄弟的搜集整理工作,把我国的民间文学推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争取也酿造出一部优秀的世界童话名著!正如鲁兵所说:“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品之暇,也需要重视民间文学这个宝藏,从中发掘一些有趣有益的故事,经编写或再创作,来充实儿童文学世界。……为什么中国人极少知道中国灰姑娘?看来我们是忽视了这方面的工作。”[16]

[参考文献]

[1][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郑海,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p151.

[2][英]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240.

[3]韩钉钉.近二十年段成式《酉阳杂俎》研究综述[J].柳州师专学报,2010(6):p57~59.

[4][10]刘晓春.多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1995(3):p29~38.

[5]马筑生.“灰姑娘型”童话溯源[J].昆明学院学报,2008(3):p15~20.

[6]胡梅.叶限与《灰姑娘》的比较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p73~76.

[7]黎琪珍,李志红.从“灰姑娘”原型看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J].大众文艺,2009(6):p114~115.

[8][15]钱淑英.中西“灰姑娘故事型”的叙事比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5):p89~93.

[9][11][12][13][唐]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p1,p200,p1,p127.

海的女儿童话故事篇6

首先,我对这本书的作者——安徒生有了一些了解。他是一位诗人、哲学家、思想家和民族主义者。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促使他的童话成了不朽的篇章。

《海的女儿》这篇文章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海的女儿”是安徒生写的童话中的主人公。她生活在海里,是一条美人鱼。她可以在海底世界自由自在地度过三百多年的岁月,然后化为泡沫,结束她无忧无虑的一生。她的寿命比人类要长好几倍,但是她却是一个低级生物,没有人类特有的那种“不灭的灵魂”。为了获得这个灵魂,进入生命的较高级的境界,她放弃了海里的生活,忍着痛把自己的鱼尾换成一双人腿后,便喜欢上了一个人间的王子,希望通过那个王子得到一份人类的灵魂。而那个王子却和人间的女子结了婚,她的希望破灭了。若她再想成为“海的女儿”,就得在王子结婚的早上,用尖刀刺进他的胸膛,让他的热血流到她的腿上,这时她的双腿就能变回鱼尾,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属于她自己的世界中去。但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自己投入海中,化为泡沫。

美人鱼这样对生命的追求,打动了成千上万读者的心,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在任何事前面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勇敢地去面对它。要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去对待周围的每个人,在事情来临的时候,为他人着想,体现自己的胸襟和气量,这才是人生的追求。

海的女儿童话故事篇7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牛大姐”“马大哥”,近况如何?带着广大读者和观众的问好,记者日前来到了上海徐家汇,走进了他俩被称为“牛马居”的寓所,欣喜地再次见到两位相敬如宾、其乐融融的前辈。我知道,这对从风雨中走来的艺术伉俪,去年已庆祝过他们的金婚。人们常说,婚姻的殿堂是由两人共同建造的。那马大哥与牛大姐的美满婚姻又是如何打造的呢?两老没有让读者失望。牛大姐拿出了相册,马大哥翻出了他写的“马屁诗”,记者高兴地细细聆听“老马家的幸福事”。

著名导演变成“牛大姐夫”

“牛大姐”童正维,属牛,今年74岁;“马大哥”马科,姓马属马,如今已81高龄。有人说他们“风马牛不相及”,也有人说他们“牛头不对马嘴”,但是两口子非常恩爱却是事实,一路携手走过了“金婚”。回首一起走过的50年风雨历程,丈夫马科感想颇多,他说妻子这样的好演员为了支持自己的事业,一直默默无闻地为家庭奉献,被家庭埋没了才华和光彩。直到退休后,童正维才第一次去北京接拍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部戏让童正维一夜成名,从那以后马科的身份也从著名导演变成了“牛大姐夫”。

童正维,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分配到上海青年话剧团任演员。年轻时,虽然演过《桃花扇》《青年一代》等许多话剧,毋庸讳言,影响平平。虽然在拍《编辑部的故事》前,她已在1986年拍摄的电影《非常大总统》中饰演角色,但一个配角早已被“孙中山”的光辉所淹没。正如马科所言,她是大器晚成,在她54岁时,一部《编辑部的故事》让她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据说,当年剧组曾考虑了包括李明启在内的很多优秀演员,但总觉得跟牛大姐还差一点,最后找到了上海话剧界的老演员童正维。导演对她的形象很满意,但因为来自上海,担心她不能适应京味儿风格。此时,童正维显示了她在话剧舞台上多年打拼的功底,很快就过了语言关。于是,一身列宁装的牛大姐正式出现在了《人间指南》编辑部。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选择。僵化落后的“牛大姐”在新时代里显得怪诞而可笑,成了观众眼里“最可爱的人”。

“牛大姐”成了童正维的代名词,自此一发不可收,在荧屏上频频亮相。她在电视连续剧《摩登家庭》中饰演肖老太、《谁为爱情买单》中饰演白阿姨、《大宋提刑官》中饰演张母、《好好过日子》中饰演达母、《祈望》中饰演姜母、《从头再来》中饰演安母、《玫瑰刺》中饰演李有凤,去年还在《月嫂》中饰演贯穿全剧的“线人”。期间,她还出演了电影《美丽新世界》《花儿怒放》《红美丽》等。

再说马科,河北深县人。1942年考入夏声戏剧学校,1949年毕业,后进入上海京剧院。1955年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马科少年得志,24岁便由京剧大师周信芳推荐为他复排名剧《文天祥》当导演,并崭露才华。1958年起,导演了京剧、话剧、越剧、淮剧、滑稽戏、粤剧等十余个剧种80多部戏,其中京剧《红色风暴》《赵一曼》《海瑞上疏》《武则天》《战海浪》《海港》《宏碧缘》《曹操与杨修》《盘丝洞》及越剧《西园记》、粤剧《潮涨潮落》、黄梅戏《红楼梦》等具有广泛影响。他出身戏曲,且系统地接受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系的训练,在长期实践中把中国传统戏曲演剧体系与西洋演剧体系相结合,不失中国戏曲本色,形成独特的导演艺术风格。

马科被斯德哥尔摩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从1995年起瑞典、中国、印度和莫桑比克四国组成了一个很有名的“世界戏剧剧团”,这里综合了许多知名的戏剧专家,目的是使世界戏剧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因此,作为客座教授,每年大多数的时间他都要到国外教学、讲学和导演剧目。在国外,马导的知名度同世界著名的戏剧大师比德・奥斯卡尔松齐名。马科・比德模式已成为国际戏剧界学习的范本,马导告诉说:“现在世界戏剧都不同程度地走入了低谷,因此人们把眼睛转入了东方。”

望着眼前一位名扬海内外的大导演,一位学院派出生的话剧名演员,后来又成影视界的“老来红”,我不禁询问,你们两位又是如何走到了一起?马导不由笑道:“当初是你童老师一句话激发了我的追求。”

一句话引出一段美满婚姻

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童正维和马科同在上海戏剧学院里学习。那时候的马科因为常常排戏,在学校里出尽了风头。戏剧学院里面美女如云,而马科就是白马王子。正当马科有点沾沾自喜、“晕三倒四”之际,一天在学校礼堂听熊佛西院长作学术报告,中途休息后,身旁一位表演系的女同学突然对他说:“马科同学,这么多人围着奉承你,你的自我感觉如何?”口吻沉着又矜持。在他撑着顺风旗的时候,竟然有人泼冷水,马科不知用什么话来回答,只目瞪口呆地看着她。“渐渐地我发现眼前的这张面孔就像我印象中的‘观世音画像’,端庄、纯静,美而不艳。”这天晚上,这句话引得他彻夜失眠,他被大大震动了。第二天,马科做了一个此生最重要的决定――追这位女同学并娶她为妻。

那时的童正维虽注意过马科,但在感情上对他一点感觉都没有,两人同为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但马科比童正维要大七岁,而且个子矮了点。童正维还怀疑马科在乡下有老婆,所以一直回避。当马科知道这一原因时,马上找到童正维,把自己十多年来记的日记全部上交给她“政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事实证明,马科的追求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在马科眼里,童正维是中国最好的贤妻良母。从结婚第一天做饭连点火都升不起来的她,到如今能烧得一手的好菜,几十年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交给了家庭。为了丈夫的事业,她甘当绿叶。

50年来的坎坷生活,两人从没有过半句争吵,夫妻彼此对对方都有着说不完的感激和敬佩。在经济最困难的日子里,童正维一针一线给马科亲手缝制了一件厚厚的军大衣,让丈夫今生难忘。

马大哥爱吃肉,童正维为他做了不少可口的肉食,有一道“味道好极了”的菜,就是清炖牛肉马蹄土豆饼。童正维将它做成“漂亮的圆月亮”,还用西兰花围边,寓意“花好月圆”,再加上松仁,就成“人团圆”了。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牛肉的鲜汁渗透到土豆和马蹄中,而马蹄又能使牛肉糜松一些,齿感好。马科给它起名“牛马情深”,其意不言而喻。

马导告诉我说,童正维不仅是他的爱妻,还是他的救命恩人。十几年前马科得了坏死性胰腺炎,被送到医院时,正好碰到一位大夫是牛大姐的“粉丝”。一见“牛大姐”带病人来看病,特别安排到自己的门诊并且马上办理手续住院。后来老两口得知,马科当天要是再晚送一会儿,过了抢救极限时,那他绝对走了。还有,马科曾患癌症,住院时遇到的血液科的负责人,他也特别喜欢“牛大姐”,他为了和“牛大姐”联络感情,专门把马科转到血液科救治并且特别关照他。所以马科说,他两次大难不死,都要感谢“牛大姐”,这也是爱的力量。马科住院期间,童正维每天坚持送饭,这让病友都非常感动。在外人眼里只知道“牛大姐”是著名演员,没想到她作为妻子如此疼爱老伴。银幕上刻板的“牛大姐”,生活中却是一个人情味十足的时尚老太。

绵绵金婚有“绝招”

“牛大姐”说,其实她觉得自己“就是条牛”。当然这不是说她的性格像《编辑部的故事》里的那一位,而是在生活中一直像牛很操劳;而丈夫马科的性格像马,还姓马。正因如此,两口子把自己买的住房取名为“牛马居”。总结50年的金婚路程,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婚姻如何持久?如何保鲜?“先进经验”还真不少,特别是还有独创的“马家绝招”。

第一,爱称小两口。童正维、马科总像新婚夫妻一样恩爱,两个人在朋友眼里绝对是小两口的感觉。

第二,老婆永远是对的。在老马家,无论发生什么争执,丈夫马科都举手投降,在他眼里妻子永远正确。马科在单位素有“恶霸导演”之称,这点在上海京剧院是出了名的。可京剧院的人到老马家一看,大家却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个外号叫做“恶霸导演”的人,在家却一点都不大男子主义,俨然变成了一只小绵羊。惊叹之余,他们送了童正维一个外号:驯马员。马科对自己被“驯服”的解释很有意思:“一个牛、一个马呆在一个槽旁边儿挺和谐的。要是两个牛兴许会顶起来,要是两个马也会互相踢起来”。

第三,是拍马屁哄老婆。每年的结婚纪念日,马科都会创作一首马屁诗,用毛笔工工整整写下,贴在墙上,送给“牛姐一笑百媚生”。每年更换一首打油诗,已是他们几十年婚姻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如1995年所作的一首很有意思。这年,正是马科导演的《曹操与杨修》蜚声海内外的一年,也是“牛大姐”在事业上再创辉煌的一年。马科这样写道:

牛姐芳龄五十九,小马青春六十六。新婚燕尔卅五载,即将小别淡淡愁。儿女婿辈绕膝前,欢欢侍卫雄赳赳。不知京剧“奥运会”,金银铜牌属杨修? 但愿长春四十集,“新秀”更上一层楼。 乙亥年吉日深州马科 金陵童正维打油

(注:“欢欢”为他们的宠物狗。京剧“奥运会”指在天津举办的第一届京剧艺术节。“四十集”指童正维赴长春拍摄四十集电视剧《谁不爱家》。“新秀”为童正维自嘲五十五岁开始才被观众熟识。)

“牛大姐”时尚“织围脖”

回首演艺路,评价自己扮演的诸多角色,童正维说,“牛大姐”虽然很多人不太喜欢,但她倒觉得现在社会有时“盼正气”时,还正需要她。当然,童正维对于自己扮演的“妈妈”、“姥姥”一类的角色,更加赞许,探究其心理情结,还是出于母性本能。

如今,儿女们都已各自成家立业,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与儿女们保持联系,与他们沟通?童正维给出的答案很时尚――“织围脖”。

赶追当下年轻人的风潮,童正维也在网络上开了个博客,在博客中,她将自己对于过往点点滴滴的回忆,以及想对女儿说却一直没能说出口的心里话都写在了上面。多年以来,有些人,有些事曾让童正维母女之间结下了心结,然而这一切却被博客这个最新潮的沟通渠道所化解。母女在博客中看到了真心,体味到了最可贵的亲情。

有了微博,“牛大姐”不再像在《编辑部的故事》里那样“一本三正经地当马列主义老太太”,而回归享受晚年生活的邻家“时髦”老奶奶本色。如今,微博不仅是她和儿女们沟通交流的渠道,更是她传递自己思想,享受数字时代的便捷平台。在微博上,她时而回忆过往,时而分享一下自己和老伴的晚年生活,时而对儿女们说说心里话。她写道:“忽觉得像我这么大岁数玩微博的真不多,不少孝顺孩子要从我这取经,他们也希望自己的长辈能像我一样过得潇洒开心。”

海的女儿童话故事篇8

[关键词]少儿期刊 内容打造 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1950年4月宋庆龄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本少儿期刊——《儿童时代》,为少年儿童提供了精美的精神食粮,受到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的热忱支持和信任。《儿童时代》拥有一支由文学家、画家和儿童教育工作者组成的作家队伍,其内容新颖、图文并茂、格调清晰、富有特色,受到千百万小读者的喜爱。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推进,少儿期刊面临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儿童时代》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在全国少儿期刊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思考和追寻的目标。

一、突出特色

《儿童时代》属于综合性少儿期刊,在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多次考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有些期刊社为了生存,转向教辅出版。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创办的少儿期刊中有80%转向教辅出版;而坚持综合性、坚持自己的办刊特色的,一路走来虽步履艰难,但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读者的肯定。从市场占有量来看,后者并不处于弱势。可见,坚持期刊的出版宗旨和特色内容具有特别的意义。对综合性少儿期刊而言,期刊内容雷同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某资深出版专家指出,现在少儿期刊越来越多,孩子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也让我看到,少儿期刊生产比以前有更多的雷同、更多的平庸。在市场竞争中,少儿期刊内容雷同现象的存在,构成其生存和发展的瓶颈。2012年,《儿童时代》在改刊时分析了少儿期刊的特点,着力发展个性,走独特的、创新的、有趣味性的少儿期刊之路。

在设计栏目时,《儿童时代》充分体现时代性、少儿阅读的自主性、自由性和趣味性,将少儿关注的热点话题、感兴趣的问题在期刊中转化为具有时代气息又不乏内涵、具有趣味性又能益智的具体栏目,《谁是主角》《作文达人秀》《香喷喷的故事》《蓝月亮吧》《微童话》《男孩女孩》等栏目便孕育而生,抓人眼球。《谁是主角》聚焦当下少儿的热点话题而展开;《作文达人秀》推出一位作文小达人,让为写作文而苦恼的学生变得快乐轻松起来;《香喷喷的故事》有很强的趣味性,它用不同的情节,让故事读起来津津有味;《蓝月亮吧》成为小读者的“魔术工厂”,为小读者提供真正动手变魔术的实验工场;《微童话》用140个字的微童话故事做封面,富有时尚特色、主题凸显,小读者为了了解封面故事内涵而阅读正文,进而获得编辑通过内容传递的信息;《男孩女孩》尝试按男孩和女孩在兴趣、爱好上的不同,以插页图画书的形式做足文章,使不同的读者各取所需,享受阅读快乐。新栏目的推出,增添了期刊时代气息和活力,与保留的经典栏目(如人气偶像《鹏鹏猪》、充满趣味的《COMIC动漫俱乐部》、具有思维的《神探小子》和名作家的《经典原创故事》等)相得益彰,突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阅读节奏感强的特点。

《儿童时代》在创刊时为32开本,3年后改为特殊规格的16开,又称小16开本(以下简称小16开)。因此《儿童时代》在许多读者的记忆中是小小方方的形态。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此次改刊在开本形态上作了突破,从原来的小16开改为标准16开。在纸张的运用上,提高了期刊内芯纸张的克度和细腻度。这一改变,给美术设计人员提供了想象空间。在版面设计上,采用夸张又不失雅致的散文诗配整幅图画的版式,体现了期刊的艺术效果,图文并茂。

二、确保内容质量

宋庆龄十分关注《儿童时代》的编辑出版,亲力亲为仔细审阅稿件,做出批示,对该刊的内容质量有很高的要求。杂志社至今还流传着老社长冯秉序因为在该刊上出现的一个“错”字,(即:“学好本领,改造自然,”变成“学好本领,改造自己”,“自然”和“自己”这一字之差)而给宋庆龄写书面检讨的故事。继承优良传统、提升期刊内涵和保证期刊质量已成为如今编辑的自觉行动。《儿童时代》围绕核心栏目,精心组织稿源。就特别策划栏目的稿件而言,编辑深入学校、深入读者采集资料,将少年儿童的欢乐与烦恼展示出来,让读者参与讨论点评。如:“麻辣老师之作业千机变”,是让小读者在一张地图上标出自己想标志的独家内容。在组稿前编辑做好功课,再与小读者面对面地交流,使内容完全来自于读者,成为与读者交流的平台。又如,“没有超能力也能开心过寒假”,以游戏闯关的方式,让小读者不断思考来展现各自才华。这些精彩内容吸引了少年儿童,帮助他们愉快地度过健康快乐的假期生活。特别策划内容生动活泼,既显现了小读者的热点话题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又传递了正能量;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又有思想的延续性。期刊每期都有新意,内容充分体现编辑理念,体现编辑思维精华,体现编辑思路的宽广和知识的丰厚,从而更好地形成优质内容的集聚效应,突现《儿童时代》的优秀品质。杂志在2011年至2012年上海市期刊质量评选中获得第6名;在少儿期刊质量评比中荣获第1名。2012年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三、拓展内容服务

《儿童时代》的改刊工作,为我们厘清了思路。在新媒体时代,一个好的故事内容,能制作成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游戏,可以拓展成一个设计符号、衍生出大众喜爱的形象,甚至还能成为少儿读者的偶像。平面媒体的出版正处在由内容提供向内容服务的转变阶段,而以内容为抓手,创新思维拓展服务,扩大社会效益,成为我们增强实力的途径。

创新与发展决定《儿童时代》的现在与未来。为小读者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的同时,创新服务也在不断延伸。我们坚持宋庆龄倡导的“实验性、示范性、加强科学研究”的方针,依托中国福利会、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积极开展公益活动。从“宋庆龄爱心书库”的一本书、一本刊、一张报纸,进入上海农民工学校和贫困山区学校的读者之中,以活泼多元的活动形式拓展服务,到东亚银行的“萤火虫乐园”、关爱凉山的“春晓计划”、上海“书香六进”(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进农村、进楼宇)等,不断创新。如通过“名家名师导读义工团”“美丽花故事妈妈义工团”“幼儿园图书养护行动”等系列读书活动,在2?13岁的少年儿童中、在教师和家长中传播经典儿童文学,组织读者参与环保行动,真正落实宋庆龄倡导的“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予儿童”的精神理念。

我们勇敢地摸索和实践,把优秀的图书送到少(下转第76页)

教所,并通过国画、硬笔书法等艺术学习,让这些未成年人的心沉静下来,让他们接触社会正能量,从而促使他们净化灵魂,健康成长。

《儿童时代》以少儿阅读推广为切入点,开启小学生阅读之旅、各种读物社区行等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开启阅读经典的兴趣,并在校园内建立“儿童时代阅读基地”,拓展阅读服务功能,使阅读经典常态化。

《儿童时代》改刊,坚持内容为王,打造品牌,在发展中前行,在创新中锤炼,正如同宋庆龄创办《儿童时代》时所期望的比喻那样:“这一个为小读者服务的期刊……在许多作家、老师和编辑像园丁一样的栽培下,成为百花园里的一朵小红花,成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好朋友。”

愿《儿童时代》真正成为百花园中的小红花!

愿《儿童时代》真正成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好朋友!

参考文献:

海的女儿童话故事篇9

问题意识:放不下的沉重

关注当下少年儿童生存状态,为他们不平或不幸的境遇大声疾呼,历来是中国电影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在这类儿童影片中,少年儿童绝对是主人公。但在这些影片当中表现得更多的是儿童的苦难和儿童面临的社会问题,我们把这类电影称之为“关于儿童的电影”。在这类影片中,“问题”往往被放在第一位。

可喜的是,影片《两个人的教室》没有把“问题”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动人的故事放在第一位,而“问题”只是故事中的一个元素。

农村小学生丁保建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外出打工多年没有消息,于是丁保建成了孤儿,成了吃百家饭的孩子。一辆医院的汽车开到村里为丁保建验血,原来丁保建的父亲在外地去世了,死于艾滋病。消息传开,村里人都知道丁保建是艾滋病毒的携带者。大家惊慌、躲避。丁保建只能在各家门口“取回”人家给他的吃食,他也不能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室里读书。村里的退休老会计(牛犇扮演)承担起丁保建老师的任务,开辟了一间两个人的教室……

就题材而言,这部影片与多年来表现农村儿童的苦难片大同小异,但由于编导对问题的看法独到,影片的切入点、叙事核心、人物命运的把握、总体风格与传统儿童悲剧迥然不同。影片以乐观的精神、悲天悯人的情怀演绎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影片生动幽默,耐人寻味,细节非常有表现力,影片中的两个成人角色老会计和村长的表演也是令人称道的。丁保建是不幸的,因为他是艾滋病毒的携带者;丁保建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的身边有那么多善良的人。

奋发进取、励志图强是少年儿童影片中经常表现的主题。《隐形的翅膀》就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拍摄的一部励志影片。内蒙古草原上的女孩智华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双臂,在父亲母亲的关怀和鼓励下,她学会了用双脚代替双手,学会了吃饭、做饭、写字、骑自行车等等以前只能靠别人帮助的生活本领。成长的道路上,接二连三的打击还不断地向她袭来:母亲患重病去世,家庭生活窘迫,她为卖掉自家制作的风筝四处奔波。一个偶然的机会,智华被残疾人运动项目的游泳教练看中,智华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智华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登上了残奥会的领奖台,智华也如愿以偿地被体育学院录取。影片真实感人,具有浓郁的青春气息,催人向上。令人感到不足的是,智华的苦难让观众在产生同情的时候,也感到了深深的压抑,尤其是对母亲的描写。智华就由生活的原型、16岁的女孩雷庆瑶本人扮演。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又由生活原型本人扮演的影片《舟舟》也是一部励志与亲情的影片,智障孩子舟舟指挥乐队的新闻早已为观众熟知,影片《舟舟》除了为观众表现舟舟的成长过程,还更多地表现父母对舟舟的一片拳拳之心。

在城市,几乎各处都能看到农民工的身影,然而他们留在农村的孩子呢?影片《留守孩子》将镜头对准了这些留在老家的“野孩子”。正值幼小的学龄,却没有父母的关爱,没有父母的呵护,更没有父母的教诲。他们逃学,在网吧打架,也受到别人的欺辱。女孩小苇进了派出所,却不在乎地说,派出所多好,派出所有饭吃!孩子们在课堂上念自己的作文《我的父亲》,小福说:我的作文就在我的肚子里……我的父亲一年也不回来一次,回来就把我打一顿,我生病的时候父亲在哪儿?我受人欺负的时候父亲在哪儿?我学习不及格的时候父亲在哪儿?我恨他!我没有父亲!我是仙人掌,身上长满刺,扎人!年轻的女教师和他的恋人——一位派出所的民警整天为孩子们的事情奔波劳累,搞得焦头烂额。在小福的带领下孩子们决定秘密出走,到广东去寻找他们打工的父母。九个孩子,其中女孩月月还抱着她只有一岁多的小弟弟慌张地走在长满蒿草的村路上,集体躲在小镇的房子后面,等候小福去找寻到广东的车辆,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小脸,那一双双充满恐惧和渴望的眼睛,让观众心中充满了辛酸和震撼!

影片朴实无华,却有强烈的震撼力,这首先得益于编导因对儿童关注所生发的激情。那些看似冷静的画面蕴涵着编导精心的思索,这样才使得画面准确而富于表现力。台词的犀利到位也使得影片既生活化而又充满艺术感染力。

同样表现农村孩子生活境遇的影片《双飞燕》讲述了生活在农村的一对孪生姐妹顾大燕和顾小燕,因为家庭困难只能交替着上学,一个人上学,另一个人捡废品贴补家用,最后被同学们发现,在学校的帮助下,一同来到学校。另一部讲述农村小学生活的影片《带蓝花花的白裙子》,讲述了师生的困苦生活,影片《红棉袄》表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艰辛。

以上类型的影片反映了部分农村孩子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电影人对现实的关切。但水平良莠不齐,有些影片过分急切地将现状搬上银幕,创作上的酝酿还不够成熟,也导致粗糙。有些影片人物形象单薄,故事平铺直叙,把问题直接搬上银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艺术质量。

同样问题也存在于表现城市生活题材的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揭示网络对青少年毒害的一批影片,大多是相同的思路、相似的故事、面目雷同的人物形象,缺乏创作者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体验,作品也就缺乏个性。

爱的教育:不能忘记的话题

以爱心感染少年儿童,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关爱别人,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仍然是许多影片所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影片《爱在他乡》中,城市少年毛毛的父母在教育毛毛的问题上与毛毛的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当年插队的内蒙古草原牧民的儿子小巴特尔要到北京来做客),父母把毛毛也“交换”给草原的牧民家里生活。影片重点描写了毛毛在草原牧民家生活的所思所感。这部影片从题材上来讲并不新鲜时尚,但是编导注入了真情实感,毛毛在影片中并没有明显的被教育被转变的渲染,而只是默默地被感动被感染,自然而然度过了值得珍惜的一段时光。镜头语言流畅娴熟,有信息量。尤其是生活化的表演和语言带来的真实,使得影片有相当的艺术质量。相比之下,作为辅线的小巴特尔在北京的生活显得单薄平淡,不是因为篇幅少,而是缺乏精彩的细节表现这个人物。影片中知青团聚大合唱的成人戏能看出编导强烈的知青“情结”,但放在这部影片当中略显臃肿。

影片《爱在路上》讲述了在一个新组建的家庭里,已经上中学的儿子对新来的后母燕子不接纳,甚至离家出走,被一个网上拐卖团伙绑架。因为父亲远在外地,燕子冒着危险,忍受着儿子因为敌视她所带来的屈辱,没有灰心、没有退缩。她虽然年轻,但她用真挚强烈的母爱一次又一次把儿子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这部影片与《爱在他乡》是同一位导演的作品,两部影片具有相当的水准和优点。《爱在路上》较《爱在他乡》是个全新的故事。故事单纯,悬念和人物命运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两部影片都贯穿着同一个主题:爱能融化坚冰,用爱来引领我们的孩子!我们在这样的影片中能看到编导的同一双焦虑眼睛:当下的孩子这是怎么了?都这样桀骜不驯,都这样令人担心。

在同样的主题下我们还看到影片《爱心》。已经成为食品行业企业家的母亲看到自己就要成年的孩子小柯好高骛远、狂妄自大、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而且没有起码的养活自己的能力,忍痛断绝了儿子的经济来源,让儿子离家外出闯荡。在下层打工的生活磨炼中,儿子成长了,也懂得了一个人的尊严和责任。母亲此时已经病入膏肓,小柯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影片以浓郁的情感打动了观众,美中不足的是母亲回忆小柯死去父亲以及母亲创业艰难的段落显得有些生硬。

《爸爸的三轮车》中,一个含辛茹苦的父亲每天用三轮车接送自己上中学的女儿,为了给女儿买mp4,他在垃圾桶里捡塑料瓶、戒烟、一双旧鞋磨露了底也不舍得买一双,而女儿在同学面前却羞于承认这是自己的父亲,最后,女儿终于知道爸爸的苦心,拉着爸爸的手坐在失而复得的三轮车上。《叫一声妈妈》讲述了一个被领养的女孩苏亚南,对于领养她的“奶奶”和“奶奶”的女儿以爱心换爱心、以真心换真心的令人感动的故事。

谈到爱心,还有两部影片值得一谈,《棋王和他的儿子》和《男人上路》,这两部影片讲的都是父亲和儿子的故事,一个父亲是棋王,一个父亲是石油工人,影片没有就爱心谈爱心,似乎没有教育的“企图”,而是观看影片后给观众的体味。那是有着男人味道的爱,责任、理解、埋在心底的相互关怀。观众首先看到的是好看的故事,演员优秀到位的表演。片中的儿子和观众都能够理解和热爱自己的父亲,那种爱是含蓄的、深沉的、久远的。

类型片意识的觉醒

儿童片有共同的艺术规律,也有类型的不同。这两年的儿童片在类型片创作上有了明显的探索。

《我要跳舞》是一部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影片!小学生东东没有了父亲,跟着妈妈来到了一所舞蹈学校,妈妈做清洁工,学校成了东东临时的家。那些学跳舞的都是与他同年龄的孩子。东东也想学跳舞,女校长看上了他,一是因为东东的身体条件好,二是东东喜欢跳舞。妈妈却不同意,甚至为此带着东东搬出了学校,校长不舍不弃,她的执著终于感动了妈妈……这部影片没有什么离奇和复杂的故事。创作者要拍摄一部明快好看的影片的目的很明显,没有把功夫过多地花在单身妈妈生活的困苦,小男孩如何与母亲抗争,有钱同学怎样歧视他等等故事情节的表现上,而是用相当的篇幅放在舞蹈的自然展现上。可喜的是,编导没有废弃故事而是把故事放到了恰当的位置,应用了儿童文学经常谈到的“潜语艺术”,用看似浅显的语言和画面告诉孩子,什么是乐观精神,什么是友谊,什么是感情,应该怎么做人。影片艺术的表达到位,精致而又单纯,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了审美的力量,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形式上的。

又如《东方狮王》的舞狮中一流的武功技能、《舟舟》里的音乐诠释,都有类型片意识的作用。因此影片都拍得线索单纯,重点鲜明,艺术特色展现充分,改变了一部影片主题内容含量过多,什么都想说而什么都没有说到位的混杂状况。

《多多》是一部比较有特点的影片,它通过学龄前后的小女孩多多生活的片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另类”的孩子。她似乎是个早慧的孩子,多思而且很爱说话,甚至能听见别人肚子里的话(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她知道就说出来,弄得人家很尴尬,简直就像个小精灵。妈妈嫌她说话太多,于是多多从此就不再说话,直到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她才叫了一声妈妈……影片语言精致讲究,有很强的表现力,也能带给人一些思索。但遗憾的是编导把较多的成人哲学层面的思考加在这样一个小姑娘身上,有种牵强说教的味道。

《海洋朋友》是这两年惟一一部带有些幻想色彩的影片。故事描写了小学生小奇、洋洋与动物园小海豚之间有趣的故事。小奇与小海豚之间有心灵感应,小奇知道小海豚想回到大海寻找自己爸爸的愿望,于是想方设法帮助她回归海洋。画面亮丽而具有卡通的特点,低年龄段的孩子会喜欢这部影片。

近两年的影片中,反映中学生校园题材的影片比较少。《初夏》是一部有些诗化的影片。女中学生赵琪决定参加已经离开的击剑队,为了能见到自己欣赏的男生。于是男孩或明或暗的身影、击剑台上心灵的较量、教练老爸让人尊敬而又伤感的经历,都让女孩赵琪留下了不可忘怀的青春记忆!

此外,讲述朱德元帅儿童时代的《元帅的童年》、描写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小战士的《儿子同志》、励志影片《东方狮王》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深蓝浅蓝》也是很有特色的影片。

纵观2005年至2006年的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态势,总的感觉是在平静的表象下稳步发展、创新,没有惊人突破,但大部分儿童电影的创作,无论是题材的开拓、思想内涵深度的追求、风格样式的探索,还是类型片意识的初醒上,与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一种共时性的审美追求,但又不失儿童片本身的创作规律。

由于受到娱乐至上潮流的影响,这两年,有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文艺作品显示出一种浅薄和浮躁。惟上座率、惟收视率、惟点击率、惟销售量的现象所在多有。而儿童影片却能保持着相当的文化品位,坚守着为了儿童健康成长服务的宗旨,不跟风、不媚俗,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两年的影片中表现孩子苦难和不幸的较多,而且在拍摄的角度和手法上也是就苦难说苦难的路数。反映社会问题层面比较突出,人物刻画传神、细节生动、故事感人等艺术层面含量相对薄弱。在影片中表现儿童的不幸和问题对儿童观众的成长也是必要的,但如何表现苦难和不幸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过多的苦情戏、过多的纪实性质展现、过多功利目的直露的教化未必是儿童影视创作的好办法。

海的女儿童话故事篇10

有多少人可以一直坚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有多少人会在树林里的两条路中选择那条较少人走的路,又有多少人会抛弃一切只因为一份缠绵悱恻的情感。你含情脉脉地亲吻理想,理想却不停地放你鸽子;你精神抖擞地拥抱生活,生活却把你一口吞没。

在书店里,我看到小孩子捧着一本本《哈利・波特》和《纳尼亚传奇》,唯独没有我最喜欢的安徒生的童话。那一瞬间,感慨万千。

我最早的阅读来源于童话故事。有《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等。刚识字的我,吃力而缓慢地迈入童话城堡,感受万种风情。

那个时候的自己,总是很沉迷《格林童话》的叙述方式。平平淡淡的生活,声色俱厉的继父继母,凄凄惨惨戚戚的女主角在一番命运大转折后,英俊王子闪亮登场,晃得人睁不开眼,结局自然是坏蛋们玩完,然后王子和女主角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很显然,大家都喜欢幸福的结局,我也不例外。

那时的我,沉迷于格林兄弟编织的歌舞升平中,却显然忽视了安徒生的酸楚和苦辣。我不喜欢这个长相丑陋的丹麦作家,他的故事总是让你心里微微地发紧。备受歧视的丑小鸭,娇柔脆弱的拇指姑娘,楚楚动人的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海的女儿,你总是能在他的笔下读到忧愁悲伤、世态炎凉。

《海的女儿》是个苦涩的故事,美丽的人鱼公主为了自己心爱的王子,为进入他的生活而在针尖上翩翩起舞。后来我才知道故事里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有他的奋斗经历。

安徒生,你要理解幼时的我不喜欢你,因为那时的我还不明白生活的真正含义。你的故事里,油滑奸诈的骗子往往比老实人得到了更多的好处。卖火柴的小女孩惨死在寒冷的街头,不穿衣服的皇帝遭人耻笑却根本没有丧失权力。

你的童话是最不像童话的童话,你在我们童年时就向我们宣告了乌托邦的不可能。在你的童年,有钱人请你这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晚宴上唱歌,他们拿你取乐,称你为“欧登塞的夜莺”。在你成名之后,嘲笑过你的人对你肃然起敬,但你仍然是一只不肯歌唱快乐的丹麦夜莺。

安徒生,我很想像歌里唱的那样,永远做一个单纯的孩子,唱儿歌,看童话,玩泥巴。但那个曾经讨厌你的孩子,已然长大。

因为你,我开始喜欢有缺陷的人。开始明白,完美从来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假设。而正是因为有这些缺陷,生命才显得丰实和完美。人的本性是脆弱的,但我希望一段人生走到最后,握在手里的,一定是你想要的。

行走的过程中,我本能地厌恶那些生活里所谓的强者,反感他们一路耀武扬威高歌猛进。他们只有坚硬而干涸的灵魂。而只有那些以脆弱的本性去勇敢地迎接生命里的苦难的人,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