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好孩子十篇

时间:2023-04-05 18:44:13

妈妈好孩子篇1

上个寒假刚结束,不少家长在网上加入流行的“晒一族”,利用网络“晒”起子女的寒假作业,一方面显示孩子没有虚度光阴,另一方面也算家长间的攀比。其中有位曾女士为读五年级的女儿所“晒”的作业一共有23项之多,包括作文10篇、英语作文6篇、每天20个生字抄写6遍、《语文2000例》10页、二级优秀2007版模拟卷5份……看到这些,我深怀不安和愧疚。那个寒假,我的女儿在乡下奶奶家堆雪人、炸鞭炮,和小伙伴们玩得整天不归家。上个暑假呢?她在外婆家钓龙虾、学游泳,把自己晒成黑泥鳅。看看自己孩子的假期,再看看人家曾女士孩子的假期,我的心里像有成千上万的蚂蚁咬。是不是真像有些网络流言: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给他一个不成功的人生。我和女儿的战事就是从本学期我为她制订学习计划升级的。一个强制,一个不从,硝烟弥漫的家让所有人身心疲惫。我不得不反思:孩子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女儿不是不爱学习,相反她一回来就到阳台上看书。大轮椅里蜷着,猫一样,常常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极享受的样子。《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看的书快和她个儿差不多高了。她是不愿我对她所学的知识作检测,不要“加餐”。一提这些,她反感且恼怒。

更多时间给了阅读,背英语、做数学的功夫相对就少了。而父母总是希望她全面发展。7岁开始发表文章的女儿,英语不会考一百分,数学应用题式子基本不错,计算常错。这些都是我心里的疙瘩。奇怪的是它们并不影响女儿的自信和快乐。她觉得语文老师很宠她,数学老师经常夸她思路新,英语老师说她大方,总之她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总是批评好孩子的妈妈自然就是坏妈妈。

好孩子一点都不知道坏妈妈为她的一举一动牵肠挂肚。好孩子说今天上午没人跟我玩,坏妈妈心里一紧:孩子,你千万别孤僻。问及原因却是语文老师又宠她了,同学嫉妒;下午体育课不少人争着跟她玩,因为她会做的游戏多。好孩子不知道坏妈妈天天接送她上学、放学的路上,心就像牛皮筋,被她扯来扯去。

有一天坏妈妈终于病倒了,好孩子是在放学的时候被坏妈妈顺路带到医院的,检查的情形,好孩子看得仔细,听得明白。路上好孩子问坏妈妈:“你会不会死?”坏妈妈说:“你不是希望自己没有妈妈管吗?”好孩子不吭声。

妈妈好孩子篇2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吃了早餐,妈妈和爸爸去上班去了,我见碗脏兮兮的,准备帮妈妈洗碗。

说干就干,首先,我倒上水,放上洗洁精,然后我开始洗碗。我拿着碗,一个个的洗。不一会儿,第一遍洗完了。我一看清清的水变成又黑又脏的水。我正想擦干,又一想:不对呀!妈妈每次都是洗两遍,我又开始了一遍简单的洗涮,我最后用布擦干净。

妈妈回来了,见我把碗洗得干干净净,对我说:“你真是我的好孩子啊!”我听了妈妈的话开心的笑了。

今天我的收获可真大啊!

妈妈好孩子篇3

见此情景,妈妈问他怎么了,是不是哪儿不舒服?他才闷闷不乐地说:“今天下午幼儿园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后面的小朋友用力推我,把陈妤摔倒跌坏了膝盖。这分明不是我的错,可老师硬说是我不守纪律,还批评我,真气人!”顿了顿,他又说:“以后老师肯定不喜欢我了。”

妈妈看着浩浩难过的样子,想了一会儿说:“是呀,这事是有点冤。明明不是你推的,老师硬说是你,是气人!”浩浩觉得还是妈妈亲,和自己站在一边,帮自己说话,对妈妈充满了依恋。妈妈接着说:“这事儿老师可能没看清。老师批评你是因为你站在陈妤后面,所以她误会了你,但批评了你并不代表她不喜欢你了。如果当时你能向老师解释一下,不就什么事也没了?”浩浩想想妈妈的话有理儿,当时大家又笑又动的,连自己都弄不清到底是谁在推人,心中的气也就慢慢地消了。

分析:孩子受了委屈,都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因此家长安抚孩子时,不能一味用高帽、敷衍了事来代替。

孩子受到委屈时,父母首先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当时的心情。当孩子向你表达某种感受时,你可用孩子的原话表示你对他的理解。具体做法就是把孩子的情感反射出来或者将孩子潜在心里的话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而让孩子在共鸣中产生亲近感,让孩子抑郁的情感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这会有助于处于极端的情绪较快地趋向平静。比方当孩子告诉你:“今天上课时我一直举手,可老师就是不叫我回答问题。”这时,家长可以以一种设身处地的心情说:“是啊,一直举手却不能回答问题,心里一定不好受!可全班那么多小朋友,老师提的问题不可能天天轮到你呀,对吧。不过,你可以争取下次机会。”这样,不仅让孩子委屈的心情得到缓解,还告诉了他不被叫的道理。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只是“友情相帮”、精神上支持,切忌因护子心切而“同仇敌忾”一个劲地追问:“老师对你说了什么?干了什么?”“你为什么不对老师说清楚?你怎么这么蠢!”这样的追问和责备,只会火上浇油,让孩子越加感到不满和委屈,使孩子负性情绪的能量成倍地增长,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妈妈好孩子篇4

宝宝3岁半。有一天,阿姨逗宝宝:“宝宝,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宝宝说:“妈妈好!”妈妈笑着说:“宝宝真乖!”然后在宝宝的小手上亲了一下。这时,一旁的爸爸“嗯?”了一声,宝宝看看爸爸,停住了,阿姨问:“爸爸好不好呀?”宝宝马上说:“爸爸也好!”爸爸高兴地举起宝宝转了几个圈,夸奖说:“爸爸的乖儿子!”宝宝咯咯地笑着。妈妈担心了:这么小的孩子都会看人脸色说话了,是不是太有心机了?以后还不是个毫无原则的两面派呀?我们该怎么教孩子呢?

读懂孩子

1.2岁多的宝宝开始能区分他人积极或消极的基本情绪如高兴、难过等,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同时能够根据他人的情绪状态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获得认同。孩子能“看人脸色”说明孩子有良好的对他人情绪情感的理解能力。

2.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他人情绪情感的理解仍然是表面的、浅显的、不全面的,甚至会有误解,导致同伴交往中问题的产生。

3.提高“看脸色说话”“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等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敏感度,是2岁~5岁孩子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孩子的交往和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父母智慧

1.让孩子学习关注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大家都会有情绪。

分享对孩子有影响的事件,让孩子感受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有着不同的感受。如孩子不小心摔坏了小碗,在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之后,再说说父母的感受:“我很担心,以为你吓坏了。你没事吧?”“碗摔破了没关系,以后你会小心的是不是?”

2.让孩子对别人的情绪“看得见,摸得着”——关注表情线索。

帮助孩子通过具体形象的情绪外在线索使他们感知别人的情绪,如小妹妹正在哭,她好像不高兴;妈妈瞪眼撅嘴呼吸急促,看来妈妈生气了;小哥哥摔东西,他不高兴了;劳拉怎么啦,一声不响的,生气了吗,等。

3.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聚焦引绪的线索。

1)在孩子学会关注表情线索以后,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关注情绪发生的情境线索,准确认知他人的情绪。如悠悠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房子塌了,她生气了,所以哭了。

2)引导需循序渐进,适度地等等孩子。同时对孩子因对别人情绪理解上的不足而产生的误解给予宽容和引导。

4.细察孩子“心机”背后的动机,对不健康的动机进行理性控制和引导。

1)如孩子利用父母双方的冲突,在一方面前说另一方的不是,以取悦一方,获取更多的糖果或玩具。父母应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带来的结果,帮助反思。

2)在让孩子理解、体验各种情绪情感的时候,多肯定积极的情绪情感,如同情、善良、诚实等行为,使孩子获得强化、内化。

特别提醒

1.不要在孩子前“争宠”。不管你愿不愿意,父母或者家庭成员尽量不要让孩子就“谁待你最好”让孩子排队。

妈妈好孩子篇5

    培养目标:基础厚实、发展全面、特长显着

    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打好基础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对基础理论,学前预习,逻辑归纳,运用贯穿于全部教学和运算,使基础反复打牢。

    对当日教学,认真作业,发散思维,举一反三,获得体会,以切实提高竞赛能力。教材、教学与参考书同步掌握,适当加大运算作业工作量。

    二、平衡发展与重点发展的关系

    始终在“进一流高中为初中阶段奋斗目标”的总原则下处理这一关系。因为任何偏科都会偏离方向,即所谓几—1=0

    喜爱、尊重每科老师,以优异成绩报答每科老师的教学。

    包容老师的失误、缺点。

    科学制定每门课程学习、作业、巩固、提高的学习方案,科学配制时间,对重点发展课程在时间和精力上作合理倾斜。 严格执行自己在学习中不断完善、成熟的学习计划。注意吸收同学成果。

    三、掌握知识与健康成长的关系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锻炼习惯,防范眼病(近视)和流感,防止营养不良,保持思想活跃,热爱体育活动,培养良好人际关系。做到学有余力,能打善拚。

妈妈好孩子篇6

孩子为何会这样呢?

这些孩子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孩子的内心非常脆弱,他们在情感上非常依赖父母,这样的依恋让孩子明白自己是有人保护的有人依靠的,是安全的,温暖的。当遇到危险,孩子会第一个去求救的人就是父母。若是孩子的这种依恋突然或者暂时消失了,如妈妈上班,暂时离开孩子,孩子必须和另外的“陌生人”在一起,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就会遭到暂时的破坏,就会出现烦躁、发脾气、哭闹的行为。

作为家长该如何做呢?

首先,对孩子来说,他们对大人的行为可能不理解,似懂非懂。即便这样,父母也要和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能接受爸妈暂时离开的事实,让孩子接受妈妈穿鞋、衣服,开门出去是去上班,即便孩子不知道什么是上班,也应该让孩子接受妈妈出去的事实,让孩子知道妈妈还会回来的,回来照顾自己的。

其次,不管怎样,都不要用欺骗的方式离开孩子。因为孩子是有记忆的,你经常这样悄悄离开孩子,孩子的意识里总是觉得“妈妈会随时离开”,妈妈总是欺骗宝宝。时间长了,孩子会神情紧张,产生焦虑,总是担心妈妈离开,无意中增加了孩子的思想负担,注意力很难集中。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习惯并接受你的暂时离开,虽然孩子会哭泣、会闹腾,但是哭累了,就能和其他照顾者愉快在一起玩了。另外,作为妈妈,看见孩子哭闹,千万要稳住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微笑和耐心。因为妈妈的不良情绪因为会传染给孩子。

妈妈好孩子篇7

关键词: 教育 威信 陪读妈妈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步入21世纪,人们更加重视教育。城里的父母们忙着给自己的孩子报这个辅导班,报那个兴趣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住在乡下的家长们,也不甘落后,千方百计(有的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城里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为了使孩子入城后能更舒适、更安心地学习,部分孩子的妈妈甚至放弃了自己在乡下的工作,到城里买房子或租房子居住,“独自”承担起带孩子求学的重任,陪读妈妈一族于是形成。

有陪读妈妈们的照顾,又有城里优质的教育资源相辅助,是不是意味着孩子的学业成绩一定会比在乡下就读时强呢?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件告诉我们,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样乐观:有的孩子转入城里后,学业成绩并没有得到多少改观;有的因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之类的游乐场所,成绩甚至一落千丈;个别学生因为承受不了城里学校的竞争压力,而被迫转学回家。

是家长们所选择的学校不好吗?这方面的因素或许是存在的。但如果仅仅把这种种不良结果完全归咎于学校,那么肯定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众所周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始终肩负着很重要的责任,可能是最重要的责任方。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陪读妈妈们应加强家庭教育。怎样加强家庭教育呢?责打,不给饭吃,这当然不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应建立在家长对孩子有权威的基础上。具体到在城里有妈妈陪读的家庭来说,也就是陪读妈妈要有权威。

现实状况却是,许多陪读妈妈缺少应有的权威,她们中的许多人也不知道如何去真正树立对孩子的权威。在陪读妈妈们中间,人们经常可以听到的一句话是“孩子他爸不在身边,我讲话不管用,孩子不听我的”。这一句简单的口头禅,清晰地透露出陪读妈妈们威信的缺失。家长必须有威信是不言而喻的,陪读妈妈们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也应该努力树立自己的威信。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为数众多的陪读妈妈们共同面对的一个极其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那么,陪读妈妈们该如何去行事,才能树立真正的威信呢?这里我结合前苏联著名教育家A.C.马卡连柯关于家庭教育的观点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陪读妈妈们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陪读理解为就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孩子们自然就会认为自己是家中的太上皇。为了树立威信,陪读妈妈们应努力成为一个会享受幸福生活的人。马卡连柯认为,“如果母亲把自己变成了仆人,那么女儿或儿子就会在母亲劳动的基础上生活得像个老爷一样,而另一方面母亲也就失去了自己个人生活的美好,失去自己个人生活的人生乐趣,所以,失去了生活乐趣的母亲也就变成了不完整的人。只有自己过着真正的、充实的、人性的、公民的生活的母亲才是真正的母亲,她们教育孩子,为孩子做出榜样引起孩子对她们的爱戴和赞美,激发孩子模仿她们的愿望。把自己的责任局限于为孩子服务的母亲就成了自己孩子的奴隶,而不是教育孩子的母亲”。①因而,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陪读妈妈们应该首先有属于自己的、积极的、健康的工作、生活和乐趣,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树立对孩子的权威。

其次,陪读妈妈们要懂得如何去树立威信。威信有两种:真正的威信和虚假的威信。虚假的威信以故意做作为原则,它企图用任何手段制造“听话”的假象。如,为了使孩子听话或周末在家看书,陪读妈妈们或许会许诺给孩子买漂亮的衣服,给孩子做好吃的饭菜,或允许孩子去某某地方玩,等等。所有这些以收买、以善良、以所谓的爱获取威信的方式,都是不会稳定和持久的,当孩子“不吃这一套”时,陪读妈妈们会突然觉得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倔强,这样的“不听话”。陪读妈妈们应该明白,自己对孩子生活的了解、对他的帮助及对他的教育的责任心,是真正的威信的基础。②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呢?一是陪读妈妈们应该知道,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样的生活乐趣,他对什么感兴趣,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二是陪读妈妈们还应该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哪些朋友,他喜欢与谁在一起玩,玩什么;这些日子他在读什么书,对于读过的内容,他理解得怎样。三是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陪读妈妈们应该知道自己的孩子怎样看待学校和老师,他在班级中的表现怎样,有什么困难。

如果陪读妈妈们都能这样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样地关心孩子,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入城就读的孩子是不会对此无动于衷的。他们必将喜欢自己妈妈这样的了解,并因此而尊重自己的妈妈。由此,陪读妈妈们的威信建立了。

获得了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威信后,陪读妈妈们还必须取得建立在帮助基础之上的威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他必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因为某些原因,孩子不一定会主动告诉陪读妈妈们,也不一定会主动寻求她们的帮助。这时,陪读妈妈们应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孩子在前进道路上所出现的障碍,并及时给予帮助。如当孩子放学回家,气冲冲地说“我外语就是不行”,“我讨厌学外语”时,他肯定渴望妈妈的帮助,即使他知道自己的妈妈不懂外语,也还是希望能得到她口头上或行为上的鼓励与帮助。这时,陪读妈妈们可以通过与孩子的老师交谈以获取教育经验的方式,或通过给孩子请家庭教师的方式,给孩子以真正有效的帮助。这样,孩子必能感到陪读妈妈们理性的关怀,她们的威信也由此得到有效的加强。

这里,有一点必须说明,无论是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威信,还是建立在帮助基础上的威信,它们都是以责任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正确的责任感是陪读妈妈们树立威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任何情况下,陪读妈妈们都不能以“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还不好好学习”、“家里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你还天天只知道玩”等话语来鞭策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这种外界压力,要么使孩子身心长期受到压抑,郁郁寡欢;要么使孩子无动于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所有这些不负责任的外界刺激,都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并削弱陪读妈妈们的威信。陪读妈妈们可以坦率地、坚定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他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学习,是为自己学习,为国家民族的强大而学习。他应该努力接受教育,应该成为好的公民和有教养的人。而她们就是为了肩负这一责任来陪读的。“每个孩子都爱自己的妈妈,他们懂得体谅妈妈的心情,也想分担妈妈的责任”。③这种对于责任感的理解无形中强化了陪读妈妈们的威信。

总之,陪读妈妈们真正威信的形成,有助于她们更好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功,同时,也使陪读妈妈们有更多的机会享受教育孩子的乐趣与幸福。

注释:

①[苏]A.C.马卡连柯著.丽娃译.家庭和儿童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9.

妈妈好孩子篇8

幼儿园之前,孩子黏着妈妈,父母盼着他去了幼儿园自己好轻松一些,然后入园3年后,我们又迫不及待地把孩子送入小学,基本从6岁开始,我们的孩子和父母就渐行渐远:他们开始读书,开始自己交朋友,开始和同学煲电话粥,开始和朋友一起外出度假。

所以,珍惜孩子还腻在我们身边的日子吧,那些日子真的数得过来,而且稍纵即逝。每天和孩子在一起,多些亲密的肢体语言,温暖孩子,也温暖自己。而且,明天孩子远走高飞时,也许他会因为眷恋这些温暖回忆,而会努力回来多看看父母。请您记得,从今天开始,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要推开你的孩子。 多抱抱孩子,怎么多都不为过

回想一下,也就到孩子3岁吧,把孩子抱到幼儿园,然后你就大半天摸不到孩子了,回家后想抱抱,还得向孩子申请并看孩子的心情。孩子如果情绪正常,身体没有不适,其实他们都很少腻歪或故意捣乱。如果他们坚持要妈妈抱抱或找100个理由不肯走路,那么基本就是累了困了或看到别的孩子被抱着了,一般这种时候,我们会把孩子抱起来,然后趁机说大哥哥好结实啊,重得妈妈都要抱不动了,咱们比赛一下谁跑得快吧。

一次在布拉格的街头,当时4岁的甜妞累得不想走,妈妈抱了她几分钟。6岁的童一哥哥原本在前面跑,后来跑回来,拉着妈妈的手,有些腼腆地小声讲:“妈妈你也好久没抱我了。”妈妈鼻头有些发酸,蹲下来拥着他说:“是的,好久没抱哥哥了,要不晚上读书时,妈妈吻你10下作为补偿?”小男生开心地点点头。 多亲亲孩子,亲多少都不够

男孩子相对来讲少些和父母的亲昵举动,例如很早他就开始抗拒在公共场所或在幼儿园被爸妈亲吻,平时也很少主动来亲亲爸妈,男生好像能更早被外界的人和物吸引,早早和父母拉开距离。

父母可以稍微纠正些,例如坚持主动去吻孩子,可以在下车前,或者离开教室之后,或者在孩子做好了作业,或者孩子帮忙做了件好事,都可以及时在孩子额头吻一下、拥抱一下。

哥哥慢慢大了,好像有些不好意思再和妈妈有太多亲密的拥抱和亲吻,但是,那只是他营造的表象。记得有次路上妈妈想到回家得把垃圾筒放到门口,拜托哥哥到时提醒一下妈妈。童一说:“妈妈我也忘记了怎么办?”妈妈说:“你忘记了就得吻妈妈额头3次作为惩罚。”小男生说:“如果我没忘记呢?”妈妈说:“那妈妈就吻你额头10次作为奖励。”小男生一路上都在默念,一到家门口,开心地说:“妈妈我没忘记,你得吻我10次啦。” 多拥抱孩子,怎么频繁都不为过

我们家有一个比赛臂力的小活动,貌似甜妞最喜欢,她经常跑过来说:“妈妈我先抱紧你,你再抱紧我,看谁的力气大。”两只小胖胳膊环上妈妈的腰,吃奶的力气抱一下,妈妈佯装很痛说:“妹妹你越来越力气大啦。”小妞美滋滋的,然后妈妈环上妹妹的小腰,也使劲抱,小妞也咯咯笑着说:“妈妈你的力气大。”后来哥哥和爸爸也来加入我们的活动,两两比赛,最后以哈哈大笑结束。

当孩子做了错事,你会发现拥抱比呵斥或推搡更有教育作用,例如妹妹剪了自己的袜子并说是蹭坏的,妈妈拥抱她并亲了额头一下,看着她的眼睛,她不好意思地承认:“我觉得剪一个洞很好看,我就又剪了另外一个。”妈妈使劲抱她一次,她说:“妈妈下次我不剪了,我不骗人。”

孩子受了委屈,拥抱也是安抚情绪的最有效的肢体语言。童一哥哥和最好的朋友闹翻了,回家路上哭了好几次,每次哭妈妈都帮他擦眼泪并拥抱他。后来听他哽咽着讲了来龙去脉,妈妈就开始故意给他出很多“馊主意”,回到家,妈妈抱着他坐椅子上,他说我觉得好多了,我不想再哭了。 爸爸妈妈也要多使用爱的肢体语言

男一同学一直做得很好,例如他不管在哪里,每天都会给家里打两三次电话。每次出门,都会拥抱亲吻妈妈,每次回家也会吻妈妈吻孩子们。爸爸做了好事,妈妈总是会说感谢并吻一个,妈妈穿了新衣服或漂亮裙子,爸爸总是会夸奖并赠送热吻一个。有时孩子们争着抱妈妈或亲妈妈时,爸爸往往会很夸张地喊“妈妈是我的”,并把妈妈从孩子们那里抢走。

我想这些小细节,其实都告诉孩子们:家人的拥抱和亲吻,是很美好的一件事。

妈妈好孩子篇9

“妈妈,我要吃冰淇淋!”牛牛直奔冰箱,冲妈妈喊着。

“今天只能吃一个。还记得妈妈昨天说的话吗?冰淇淋吃多了,会拉肚子的。说好了,只吃一个,好吗?”妈妈跟牛牛商量。

“好!”妈妈一打开冰箱,牛牛就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冰淇淋,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冰淇淋吃完了。“妈妈,我还想吃,你再给我拿一个。”牛牛开始缠着妈妈。“不行!说好了只吃一个的。”妈妈皱着眉头说。“我还要,我还要!”牛牛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耍起赖来。

面对牛牛的哭闹,妈妈会怎么做呢?请看――

妈妈A:耐不住牛牛的哭闹,抱起他,说:“好了,好了,牛牛不哭了。妈妈再给你拿一个就是了。不过,这可是最后一个哦。”牛牛立即停止了哭闹。

妈妈B:摸摸牛牛的脑袋说:“乖宝宝,不哭了。冰淇淋吃多了要生病,你已经吃了一个,不能再吃了。咱们吃点别的吧。你说,你想吃什么,妈妈就去给你买。要不,妈妈明天带你去买你一直想要的小汽车?”

妈妈C:离开牛牛,做自己的事情。十分钟后,牛牛不哭了,背靠着冰箱,抽泣着。妈妈走到他身边,蹲下身子,对牛牛说:“牛牛,知道妈妈为什么不给你吃吗?”牛牛低下了头。妈妈顺势把牛牛搂进怀里:“妈妈最爱牛牛了。可是,冰淇淋吃多了要坏肚子,肚子一坏,什么好吃的都不能吃了。而且,咱们早就说好了,只能吃一个。我们要说到做到。牛牛自己想想,你还应该吃吗?”牛牛摇了摇头。

专家分析

妈妈A没有说到做到,打破了和孩子约定的协议,屈服了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妈妈A的做法,尽管暂时解决了孩子哭闹的问题,让孩子立刻开心起来,但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孩子会想:只要我哭闹,坚持我的要求,妈妈就会满足我。以后,孩子就会抓住妈妈说到做不到的弱点,变得更加任性、执拗。

妈妈B看似说到做到了,没有再给他一个冰淇淋,但用其他好吃的东西、玩具替代了冰淇淋。这事实上也是说到做不到的,是妈妈软弱、没有原则的表现。孩子会发现――哭闹是让妈妈满足我的好办法。今后,孩子还将用耍赖的办法要挟妈妈答应自己的各种要求。

妈妈好孩子篇10

父母在养育男孩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这时他们该如何做?是顺从主流文化的要求,还是顺应孩子发展的内在规律呢?闲情和大家进行探讨。

你怎么对待哭泣的男孩

明明正在专心地数着玩具蛇一共有几节:“……11、12、13、14……”旁边一个阿姨和他开玩笑:“18、19、20……哈哈哈哈。”明明开始大声数,但是阿姨越发觉得他可爱,就更起劲地捣乱:“36、48、57……”明明于是大哭起来。大家都兴趣索然,旁边有人说:“唉,只是和你开开玩笑啊,男孩子还这么爱哭。”

妈妈们的七嘴八舌:

点点妈妈:男孩子哭鼻子真是没有出息!

悠悠妈妈:如果是我的儿子发生这种情况,我会告诉他:阿姨只是和你开开玩笑而已啊,有什么好哭的。来,继续数数,你数得好就不会被阿姨打扰了啊。

奇奇妈妈:我会说:你老是为一点点事情就哭,这是没用的表现。

明明妈妈的做法:

我当时轻轻地对明明说:“明明,妈妈知道你很委屈,被人打断思路的感觉确实非常不好。妈妈理解你。”然后就坐在他身旁,一只手搂着他的肩膀。过了半分钟左右,明明就停止了哭泣,重新开始数蛇有几节。

闲情点评:

家长非常害怕男孩子哭,不管他是为什么哭。家长怕孩子哭,一方面是怕别人会认为这个男孩真是没有用,这让家长很没有面子;另一方面,家长担心这个爱哭的男孩,长大后会成为一个懦弱的人,于是急于培养他的坚强。

其实,明明之所以哭,是因为他觉得委屈,明明妈妈的做法是明智的,当明明发出这种委屈的信号时,她及时回应并给予帮助,使得明明的情绪很快恢复平静,很快修复了受伤的情感,并重新愉快地开始了自己的游戏。

链接:许多研究结果认为,抑制和隐藏情感会影响思考、记忆和肌体健康,因此,当男孩有意使自己的情感“不外露”时,他们的身体正遭受着负面的影响。对睿智的思维和良好的身体健康形成阻碍的恰恰是在情感上“缺少表达”。

――玛丽・鲍尔斯-林琦《男孩情感培养手册:儿子,你尽管说》

当男孩说“妈妈,我好爱你”

通常,男孩子并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而5岁的亮亮却表现得很嗲,他会对刚出差回来的爸爸说:“爸爸,我这几天真的好想你啊。”然后是一个大大的拥抱。有时候他和妈妈玩得非常非常尽兴,他会说:“妈妈,我真的好爱你啊。”然后亲亲妈妈。

妈妈们的七嘴八舌:

喃喃妈妈:这不是很好吗?我觉得现在大多数男人就是缺乏这种表达能力呢!

夏天妈妈:我觉得他情商很高,跟爸爸妈妈感情很好,而且妈妈也允许他这样,所以他才会继续这样做。这样很好呀。

奕阳妈妈:我家奕阳有时候也是这样的,打电话给奶奶:“奶奶,我好想你啊!”我觉得这不是啥坏事,只是表达了他的一个想法而已。

茳萌妈妈:对父母表达爱意,不论男女,都是正常的。

宜辰妈妈:我觉得是孩子长大了的表现。

皮皮妈妈:我认为男孩子善于表达不是娇气、女性化的表现,它传达的是孩子依恋母亲、母亲关爱孩子的信息。乐于表达的孩子通常乐于观察,也很有爱心、灵气。我一直鼓励孩子乐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喜欢啊、爱啊,或者是不喜欢、讨厌,还有难为情、困惑、烦躁,等等,我都鼓励皮皮跟我交流。

亮亮妈妈的做法:

我很珍惜孩子对我们的感情,事实上,我们平时也是非常直接地表达我们对亮亮的爱,并常常拥抱他的。我认为这样很好,这让我们感觉到彼此心心相印,并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闲情点评:

那种担心男孩子善于表达情感就会变得“幼稚”、“娘娘腔”、“阳刚之气不足”,从而限制男孩子情感表达的做法实在是对男孩子的一种伤害。男孩善于表达情感是很难能可贵的,要创造机会让男孩子尽情地感受并表达他们真实的情感。

链接:“男孩的正面情感(兴奋、希望、幸福、爱慕)也需要锻炼……每天都能感受到正面情感的男孩会更加活泼、开朗和健康。”

――玛丽・鲍尔斯-林琦《男孩情感培养手册:儿子,你尽管说》

当男孩发怒的时候

天天是个5岁的小男孩。幼儿园出操,天天和迪迪一起排在队伍的最前面做领队,这让天天感到非常自豪。可是西西和浩浩插队,排在了他们前面,天天大吼起来:“你们怎么可以插队?”西西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有什么关系。”这让天天更加气愤,并为此影响了一早上的好心情。晚上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该如何劝解他呢?

妈妈们的七嘴八舌:

茳萌妈妈:没有关系的,你可以看见他的后脑勺啊。

邦邦妈妈:孩子,随便插队是不对,老师看见会批评西西和浩浩的。但是你也不必难过,你把第一的位置让给了他们,是做了件好事啊,妈妈要表扬你。

淘桃妈妈:第一的位置一般都是给班上最矮的小朋友的,如果你到第二了,说明你长高了。

天天妈妈的做法:

天天妈妈耐心地听完了天天的倾诉,搂着他的肩膀说:“你生气妈妈能理解,西西和浩浩这样做确实不好,怎么可以插队呢!”天天说:“就是啊,他们这样做是不遵守纪律!”天天妈妈说:“那你一定很生气吧?”天天说:“对啊,我太生气了!”天天妈妈握了握天天的手,说:“嗯,妈妈能想象得到。那,迪迪是怎么做的呢,她有没有像你这样生气啊?”天天说:“迪迪什么也没有说,她没有生气,就让他们排在前面了。”天天妈妈说:“哦,这样啊。妈妈觉得你能指出小朋友插队不对,这做得很好,妈妈觉得你生气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大吼大叫只会让你更生气,对身体也不好哦。如果你不但向小朋友指出他们哪里做得不好,又能不生气就更好了。”天天听了使劲点头,说:“妈妈,来,我们再来表演一次早上发生的事,我做天天,你做西西,你插队,我好好和你说,不大吼大叫。”

一周后,老师告诉妈妈,天天的油画棒丢了,后来发现是被另外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于是天天说:“你如果需要油画棒,可以向我借。但是你不告诉我就拿走是不对的。”老师表扬天天既指出了小朋友的缺点,又对小朋友的行为给予宽容。

闲情点评:

天天妈妈的做法真值得大家学习。天天发怒的行为往往被认为是男孩子的天性――“男孩子就是这样,他们容易发怒”,如果家长只局限于这点认识,那么男孩子就错失了学习正确表达情感的机会。

链接:男孩可以学会三个简单的步骤,健康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当生气的时候,有意延缓一下再做出行为;发怒的时候先和自己交谈一下――让事情过过脑子,告诉自己“我能应付这种情况”;选择并做一些其他的身体活动,比如离开现场去散散步。

――玛丽・鲍尔斯-林琦《男孩情感培养手册:儿子,你尽管说》

关于男孩,闲情的建议

很多妈妈提到,男孩子应该有“阳光、刚强、勇敢”等性格,这些当然是很好的性格,然而只有这类性格的男孩子才能被赋予“男子汉”的称号,否则就被认为“不像男人”,这样就正确吗?美国的家庭心理医师麦克・汤普森博士在《家有男孩》一书中谈到:“我们必须向男孩指出,男子气概分为好多种……男孩只有知道在男子汉这个万神殿里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他们才会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