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5:43:39

欣赏课范文篇1

关键词:职中音乐欣赏课优化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笔者却发现很多职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音乐欣赏课都过分偏重教师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音乐中去,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失去了兴趣。为了优化职中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实践中根据职中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作了以下尝试。

一、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教学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从事某种活动有推动作用。兴趣可使人们以巨大的热情、顽强的毅力投入其中。可见,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而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心情轻松而舒畅,想象力也较丰富。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的内容。上完一节课,让学生选择下一节课的欣赏内容,根据学生提出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例如学生要求欣赏流行歌曲,笔者就让他们把歌曲列出,然后从中节选优秀的流行歌曲进行欣赏。首先介绍流行歌曲的形式,从发展进程、基本结构、音乐要素等角度分析流行歌曲在音乐中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歌曲。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要明显。如欣赏由高晓松创作的《同桌的你》,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那校园生活的写真和美好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要求学生对歌词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听后感。如在欣赏周华健演唱的《真心英雄》、唐磊演唱的《丁香花》、周杰伦演唱的《千里之外》等歌曲时,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完成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的心理活动以外,笔者也和学生一起参与理性认识活动,欣赏他们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欣赏流行歌曲一定要注意欣赏的层次,掌控好课堂,以利于正确引导学生。

二、根据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的特点合理挖掘教材,选择开放的、能融入学生专业知识和贴近学生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渗入与学生专业有关的趣味性强的音乐知识,把音乐欣赏和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陶冶情操又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得益彰。

如针对烹饪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选择欣赏西北地区民歌这一教学内容。对烹饪专业,笔者主要从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入手,首先设计好问题,提问学生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方面的特色以及该地方烹饪方面有哪些特点和技巧,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播放老师收集的资料,陕西著名的小吃“圪坨”,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等等,让学生通过饮食文化了解由于地区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民风及风俗习惯,也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在播放资料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该地方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体会各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及丰富的表现手法,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感受和看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对旅游管理专业,笔者在一开始就播放了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并配上西北地区的民歌。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地方的名胜和特色,以及所听到的乐曲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观看青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风光时,播放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观看陕西北部的黄土风情、圣地风光,感受陕西民歌《脚夫调》所表达的脚夫在黄土地上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怅的心情……然后再与学生探讨由于地域、民风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风格的民歌。然后再一次欣赏歌曲,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

而对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强的、学生特别喜爱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反复欣赏、学唱,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英语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得到强化、提高。

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给大脑烙下痕迹所造成的。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与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结合,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及对音乐强烈的表现欲、创造欲,从而优化学生的接受机制,使他们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把乐曲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的片断,在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通过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尽可能地得到了渲染。在欣赏完每段音乐以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情感,说说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从旁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这比单独听磁带和老师描述,效果显然要好得多。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建一种和谐、宽松、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高等音乐教育新视野丛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10.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第1版

欣赏课范文篇2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艺术感受力;艺术作品;能力培养

艺术感受力就是指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审美对象的特征和意蕴的感知、想象等多种感觉的综合而形成审美体验的特殊能力。在美术欣赏课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艺术感受能力的培养。下面,本文对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艺术感受力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艺术感受力的重要意义

美术作品是寄托作者感情的媒介,美术作品的欣赏就是学生去理解这份感情的过程。在小学阶段,一些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上只会说出好看和不好看,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不强。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学生接触和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教师要在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更深层次的欣赏和理解,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而且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感知力,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美术素养,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培养学生艺术感受力的措施

1.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产生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那么在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就容易多了。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都是一知半解,对于从小就接受“应试教育”的学生而言,美术欣赏课程就是他们在繁忙的课业时间用来放松的课程。虽然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心情和学习压力也是美术欣赏课的功能之一,但这并不是美术欣赏课开设的主要意义。要想在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而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进一步地深入学习,才能更加充分地理解艺术的情感与美丽。2.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美[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美,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就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别说美术欣赏中的中西方艺术汇合在一起了。如果只是让学生单纯地欣赏艺术作品,他们可能没有深刻的理解,最多的感受就是这个好看那个不好看。小学阶段的学生毕竟还处在思维发展阶段,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色彩、风格等方面容易让人眼前一亮,更容易形成对比且能够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的艺术作品。然后,教师将这些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对比这些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更深刻地感受不同艺术作品之间的差异性,理解不同作品之间所不同的情感寄托方式,就可以在比较中感受不同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比较学习能让学生发现各种不同的美,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3.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剖析[在美术欣赏课中,一些学生很难去理解一些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像抽象派作品、山水画作品,成人尚且难以理解,更遑论是学生。在进行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幅作品的各种细节、线条的运用手法、作品所蕴含的各种元素、寄托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为学生一一分析清楚,并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帮助他们分析艺术作品,让他们能够在初步学习中理解艺术作品,从而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能力。(1)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充分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寻找相关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及衍生作品,通过相关作品的延伸教学,结合画面、声音和艺术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去理解艺术作品的魅力。教师要通过多媒体延伸出的视频、歌曲、故事等来丰富课本上的平面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艺术作品,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艺术感受力。教师还要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搜寻更多的具有鉴赏意义的名家作品,对这些名家作品进行欣赏学习,进而有效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力。(2)运用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美术欣赏不只存在于课本上,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带学生去附近的博物馆、美苑等地方参观体验。这样,通过专业人员的专业讲解和学生在现场的近距离接触,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艺术感受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空余时间观看《国家宝藏》这一类介绍优秀艺术作品的电视节目,通过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名品艺术著作的探析和深入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它背后的故事,这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4.结合创作背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美术欣赏课教学过程中,仅仅让学生自己体会艺术作品的魅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在作品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充分想象,进而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比如,在欣赏唐代著名画家韩滉创作《五牛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简单的描述。在这幅作品中,画了五头形态、动态、神态各异的牛。从右到左,为首的是一头棕色的老牛,它一边低着头一边在灌木丛里蹭痒痒,好一副悠闲自若的神态;接着是一头黑白混杂的花牛,这头高大健壮的牛正翘首前行,可以看出它的步态之稳健;第三头为深赭色的老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第四头是一头身躯高大、峻角耸立的黄牛,此时它正回首舐舌;第五头牛,络首而立,体态丰腴,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露出倔强的个性。韩滉用强有力的笔触勾勒出这五头牛的轮廓,尤其在眼睛的描绘上更为传神,体现出了这五头牛温顺、勤劳的良好品德。然后,教师再点出《五牛图》的创作背景:韩滉在任宰相期间非常重视农牧业发展,这幅五牛图有鼓励农业发展的意思。这样,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进行精准简要的描述,再结合创作背景,能够丰富学生对这幅美术作品的画面感和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幅美术作品,有效增强他们的艺术感受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艺术感受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长期浸润和坚持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对学生个人的美术素养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能够有效提升其美术学习质量。但是要想做到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艺术感受力在美术欣赏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美,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剖析,结合创作背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来感受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韩淑芳.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4(29).

[2]王峥如.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途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02).

[3]郭燕,赵慧颖.比较教学法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4]张建丽.驻足欣赏成就精彩———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4(04).

[5]周宏凯.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J].辽宁教育,2017(21).

欣赏课范文篇3

(一)引导阶段

1.投其所好情景的创设一方面是为了更为全面真实地展现美术要素,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发地进入课堂教学中,因此情景的创设要考虑学生兴趣投其所好。美术欣赏课所创设的情景一方面要能够对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知欲望,使学生认为美术欣赏课不再枯燥,成为一种乐趣;另一方面还要紧密结合课程的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知识冲突与合理矛盾,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情景教学的最终目的。此外,情景的创设还应该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轻松、自由、公平、民主的情景,使学生在足够放松的情境下获得心理体验,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激发通感美术课不但要用到手和眼,还需要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来激发情感体验,全方位实现对美术的立体、多层次认知和理解。在实际的美术欣赏课上,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使学生调动整体感官去感受美术课。一般来说,要达到激发学生通感的效果,在情景创设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灵活地运用情感渲染方法,将情感的真实性放在首位,借助语言、实物、多媒体、实践活动等工具或手段,创设真正具备通感的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氛围。3.还原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作为主要艺术形式之一的美术,其创作更是由生活的灵感而来,因此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将美术还原于其本来真实的生活面目或背景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思路之一。结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巧妙创设情境,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的生活与美术欣赏结合为一体,选取生活色彩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运用到情境创设中,这样能够快速、准确地将学生引入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帮助他们在生活中获取美术资源。

(二)发展阶段

1.还原物境美术不仅仅是外在物态化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感悟的传达。将美术还原物态化的原貌是美术欣赏课情景创设课所借助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美术物态还原,向学生展示美术从物态到神态再到艺术的过程,展现美术从知识产生、发展到成型的过程。美术欣赏课情景创设可以借助学生生活或经历的真实生活,在自由的状态下让学生形成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稳定的素质。2.激发情境情景创设得当往往能够使人迅速进入状态并引发相应情感,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人类的这一特点,善于结合课程内容创造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情境,比如生活、习惯、经历等,让学生能够在这些细微的情感中产生情感变动,快速进入到美术欣赏课中。情境的激发可以借助多样化、丰富化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感兴趣的动画、动漫,参观小型画展,参观中国历史展览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美术欣赏课的兴趣。3.体味情境美术欣赏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艺术的创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来支撑,艺术作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来填充。相对而言,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想象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之一,因此美术欣赏课的情景教学是学生从已有知识重新认知和学习,经过想象力的作用而形成新知识的过程。

(三)生成阶段

形成情感激发和情感冲动只是美术欣赏课情感教学的表层目标,这种借助情感教学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只能保留在表面,且时间短暂,无法深入内心,无法改换思维模式而使其得到拓展和升华,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教学阶段和方面使学生提升体验和结果。情感的生成和升华阶段,是通过多次阶梯性、层次性的情境设置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在进行情境的引导、发展之后,学生已经进入一个整体提升的阶段,此时再次创设生产模式的情景,使学生获得整体情感升华,是整节课整体价值的提升。

二、结果分析

欣赏课范文篇4

关键词:音乐欣赏;素质教育;教学手段

《音乐课标》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于一名音乐教师来说,运用音乐本身的力量,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延伸文学、历史、地理等知识。通过音乐欣赏的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鉴赏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中职学生文化修养,推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成为每位音乐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中职欣赏课的现状,个人对中职音乐欣赏课的教育与教学有以下几点构思:

一、从“技能教育模式”转向“素质教育模式”

中职学生,因年龄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职欣赏课中,着重加强学生的技能教育,却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学生自身的全面培养。教育的目标是提升人的素质。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音乐欣赏课中,教育目的是通过欣赏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其在情感的勃发与激情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鉴赏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二、流行音乐与教学音乐相结合

流行音乐19世界末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中,又有“大众音乐”之称。流行音乐有:通俗性、大众性、时尚性、新奇性、娱乐性、商品性、快速交替性、参与性、即兴性、传播科技性等特性。在某些方面表达了时代情绪,满足了大众的审美趣味,产生了一定的艺术感染力。相对教学课本中的音乐,学生不是很喜欢,对于音乐欣赏课不感兴趣,甚至出现睡觉现状。在课下,我发现学生们却对流行音乐很感兴趣,相互聊聊偶像耳朵里插着耳机嘴上不时哼唱歌曲。发现学生们还是很热爱音乐的。作为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重要一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肯于钻研,精心挖掘教材和教法,做好课前准备。筛选积极向上、艺术价值高,学生年龄段喜爱的流行元素、流行歌曲,学会多角度的评价鉴赏流行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重视体验,减少讲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节奏杯、身体律动、演唱、游戏、故事等元素加入课堂,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探索的氛围,过渡到欣赏课堂教学的经典音乐。在此同时,教师不断扩充知识面,如:作品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音乐家的个人事迹等。灵活采用多媒体,多方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去实践、去设计;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个性,实现他们对音乐感知与鉴赏的升华。

三、加强创造性实践教学

中职音乐欣赏课存在:教师着重讲,学生听。教学思想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老套;教学内容浅尝辄止无法激发学生兴趣。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对课堂设计进行分析改进。由于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参差不齐,可通过由简单到难的实践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潜能。教学中,教师可即兴弹奏简短的乐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文笔来填词;欣赏音乐时学生会有喜欢的节奏,可用作游戏,让学生进行编排一条节奏可用身体的每个部位打出。教师可根据乐曲表现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并体验来学习。例如:学习《天鹅湖》时,可以在边听边唱边舞的活动中体验乐曲,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的掌握音乐的速度和情感。教师也可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音乐课题,大胆地把更多的时间、机会留给学生,提前通知学生课题内容,让他们搜集资料,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上让学生走上讲台,做一回“小老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探索的氛围;也可以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实践创新,唤醒学生们学习音乐欣赏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

四、加强学生个性表现

培养学生个性特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对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应变性等素质提出多项要求。传统教育严重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学生的差异性,这时教师在教育中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能力、智力等,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发掘学生身上的特点,尽量让每位同学发挥自己优秀的一面,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自己的挫败感和失落感渐渐减少。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课堂变的轻松活跃,加强学生的特长展示,让学生依据教学课程标准又不局限与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

音乐欣赏是中职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和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累反思教学效果的好与不好之处,认真进行不断的改进。多与学生合作,做到师生共同发展;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提高学生感受和分析音乐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散学生思维能力、智力,开阔学生欣赏音乐的视野。从而填充学生的历史知识、音乐知识等,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大风.类比,欣赏教学的一种好方法[N].北京.中国音乐教育,1995,08.

欣赏课范文篇5

一、相关性原则——利用相关文化情境导入

文化情境是指一件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利用相关的文化情境作为切入点导入课题,即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导入

如讲《韩熙载夜宴图》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李煜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过来(初中教材中学生都学过李煜的《虞美人》)。学生心存疑惑美术课中老师为何问这个问题。紧接着我又问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如何?他有哪几首著名的词?他的政绩如何?当时社会环境如何?然后从他的政绩来引入《韩熙载夜宴图》背景,一切相当的自然、顺畅。通过这些相关文化情境的介绍,学生表现出非常迫切的想看到这张作品,提升了学生对学习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兴趣和欲望,为整节课起了个很好的开端。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

导入时结合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如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导入时可结合校园,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这样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的导入方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忆能力,又为上好创作课做好了素材的收集和准备工作。

3、运用相关教学情境导入

美术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情境是融会的。教师在导入中可创造一些相关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更多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很好的伏笔。比如在欣赏任伯年的作品《苏武牧羊》时,教师可吟唱起“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的词曲,使学生尽快进入到作品欣赏的情境中来。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教学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又点明了课题,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直观性原则——利用演示导入

演示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其强烈的过程渗透形象直观,使学生的求异心理得到一种满足。用这种方法导入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抽象的美术知识具有极其有效的作用。

如在上《城市建设开发和古建筑保护》一课中,我根据我们生活的城市现状,展示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十年前的录像全景和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城市风貌录像。当他们发现了自己旧时生活的一些足迹时,更是显得易常地激动。纷纷说出这是哪里,那是哪里。然后我顺着他们的思维,播出了城市的现景。欣赏完后问“你们觉得我们这个城市在这10年中旧城改造得怎么样?是好,是坏?说出自己的想法。”一切都非常顺畅地切入主题,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起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

三、启发性原则——利用“引错”导入

“引错”指的是教师设的一个小“陷阱”,诱导学生从自己的错误判断出发导致错误的结果,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对于立体主义绘画作品学生非常难理解,要想学生感兴趣就更不容易。面对这种情况我就运用了“引错”法导入,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两张作品,一张是毕加索15岁时的写实作品,另一张是《哭泣的妇女》。问“这两张作品是同一个画家的作品,其中有一张是他少儿时期的。请问你认为哪一张是少儿时期的作品,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哭泣的妇女》那张作品更像小孩子的作品(意料之中)。当我宣布答案时,学生表现的都很惊异。判断失误使他们更渴望解决心中的疑惑,学生的注意力也因此变得高度集中。这个问题正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理解立体主义作品的关键所在。

四、趣味性原则——利用故事导入

通过故事导入,利用语言的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并且带着情感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如在讲《欧洲文艺复兴绘画》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向学生讲述文艺复兴大师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观赏性原则——利用图片导入

欣赏课范文篇6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情况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

(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

(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

(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旅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2重体验式,轻讲解式从某种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根据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是这样设计的: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等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想象出锣鼓宣天的场景后,我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并用以上的打击乐器去表现出你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一落,大部分同学一拥而上,这难道不是学生渴望体验、渴望表现的体现吗?见此,我灵机一动,把打击乐器分给个别平时不积极的表现,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一声令下,教室一片欢腾,有乐器的声音,有嘴巴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旁边同学的笑声,大家乐在其中。见到如此欢快的场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动作融合进去,顿时,表演的同学更加起劲了,这时,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快乐的海洋,自由演绎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钟后,个个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时给予表扬。

以上的案例,我紧紧抓住人的第五个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通过音乐去感受节日的欢快,通过参与活动去体验乐曲的内涵,让学生在轻松中得到艺术熏陶。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要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舍弃频繁无味的讲解式教学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中国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彭剑飞.音乐心育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欣赏课范文篇7

美术属于一种视觉艺术,是用眼睛去观察和欣赏美术作品,其特点是直观、形象的。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必须要使课堂教学及所选择的美术作品都能形象生动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体验上一定要打动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近五年笔者在高中美术科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学习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应对实际,灵活教学

像我校这样的一些乡镇中学,学生普遍对美术欣赏课的了解甚少,对美术本身的认识和理解太肤浅,更谈不上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最根本的学习方法入手,从而让学生了解各种美术作品的主要特点及其欣赏方法。

比如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名作,学生大多知道犹大出卖耶酥的故事,画面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耶酥处于现面中央光线最亮的位置,犹大则放在人群中,背景灰暗。在这里画家用了三角形的构图,把永薪门徒分成4组,4个三角形平分在耶酥左右,并用12人不同手势与姿态将各组联系起来,最终集中于中央,形成一个对称的有变化的统一体。特别是犹大那张惶失措的举止神情,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作品的主题抨击伪美颂扬善美,很好地隐喻了人间光明与黑暗,美善与丑恶的斗争,通过构图的形式美表现了出来。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画家在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2把美术欣赏与生活有机结合展开教学

教学不能光纸上谈兵,必须得把美术与生活的联系结合起来。艺术源于生活,却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比如,在欣赏《西方现代设计艺术》这一课时,本课主要是以牛仔装、可口可乐饮料瓶及商标、汽车造型、现代家具和室内设计为内容,这些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师通过讲析要让学生明确知道:现代设计艺术是为美化大众生存环境,为大众生活服务的。没有它,人们就不可能会有这么多姿多彩的生活享受。另外,教师还可举更多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的其它一些例子,如现代园林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商品包装设计艺术等,让学生更全面、更详细的了解现代设计艺术的魅力。

3从作品引入“情节”,激发兴趣

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背后都会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本身没有情节性,如静物、风景,或是花鸟山水。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显然他们是不太愿听的。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及其风格特征。例如课本中我国传统的中国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图中的主人公韩熙载是唐末进士,唐帝国灭亡后逃至江南被南唐朝廷录用为中书侍郎。他曾有恢复中原的大志,但因后主李煜的猜忌,韩熙载为免遭不测,便以放浪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政治上的无所作为。当时初建的宋王朝又大有威胁南唐之势,李煜多次想启用韩熙载做宰相,就暗地派画家顾闳中夜至其家,偷偷观察,目识心记,然后画成图画,这便是《韩熙载夜宴图》的由来。又如欣赏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4000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竞拍时间仅4分30秒。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作过多幅。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物,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更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

若是单看画面是没有多大吸引人的情节之处,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简单”的构图,“简单”的色彩,定不能一下激起学生的兴趣。但透过画面,我们去了解了画家在其创作过程中详细的情节以及从美术性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内容、艺术风格后,我们就会能感知并感叹于这些作品的无穷魅力和真正价值所在!

4把欣赏课与技法课作适当的结合,了解大自然,体验生活美

课本中都安排有绘画优秀作品欣赏,并且有风景绘画作品,这完全可以同时和技法课相结合起来的。

中学生其实多比较喜欢大自然,更喜欢体验生活。在美术课的教学中,体验生活最好的办法就是带学生到室外写生。写生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兴趣的最好途径之一。在写生课中,笔者常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方法去观察自然中丰富多变的色彩,捕捉生活中的美,并用绘画的语言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悟和美好的梦想展现在世人面前。当一幅幅漂亮的风景画画完之后,看到自己美丽的杰作,学生们一个个都露出满脸成功和喜悦的笑容

5组织学生定期举办美术书法作品展

欣赏课范文篇8

(一)优秀文化需要传承

1.时展的要求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反传统与重视民间艺术的争论始终不绝于耳。鸦片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急需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自主、独立和富强,需要废除传统中封建落后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中国正迅速地发展和崛起,我们不能仍旧选择亦步亦趋地紧随发达国家的文化发展,相反,我们要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长处去影响全世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传承的紧迫性

历史曾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而在当今,信息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为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契机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不少挑战和冲击。当我们打开各类媒体,各式各样的外来文化充斥其间,良莠不齐。我们的学生尚处于心智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对于美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容易被外来文化潮冲昏头脑,盲目追崇。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大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推崇外来文化、轻视传统文化的心理。有些学生哈韩哈日;有些学生不听中文歌曲,只听外文;他们知道国外最流行的明星喜欢什么颜色、穿什么衣服,却对国内著名的学者、艺术家知之甚少,甚至很多连名字都不知道。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感叹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由此可见,国家已十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美术是一个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美术教师应自觉地担负起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充分利用好美术这个切入点,向学生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二)是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对于非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来说,美术欣赏课开设的目的并不是要将他们培养成为艺术家,美术欣赏是一种普适教育,目的在于让所有人通过艺术欣赏,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审美。传统文化部分的内容是美术欣赏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这些传统民族文化作品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而这正是开设美术欣赏课程在德育方面的重要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如何通过欣赏课程突出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职学校美术欣赏课中突出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在于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很难自觉地将美术作品欣赏上升到情感的升华体验,另一方面在于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对传统事物的兴趣度较低。如何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比较浅显的方式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深入挖掘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有侧重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美术欣赏涵盖的范围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多个方面,在教学上,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一口吃成大胖子,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美术作品的特点,在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有所侧重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1.从传统绘画作品,解读中国文化的洒脱自然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形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因其独特的材料、题材和表现技法,以及丰富的内涵,在世界绘画发展中独树一帜,笔墨浓淡之间,无不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鉴赏的方法,结合作品,向学生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例如,中国画向来“追求神似,而不拘泥于形”,喜欢借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同国外绘画要求尽可能逼真还原对象的绘画方式相比,中国画强调的“神似”显然更加洒脱和豁达。梁恺的《泼墨仙人图》,酣畅淋漓的笔墨间,既勾画出了仙人无拘无束的潇洒,又表现了作者不拘礼法的个性。中国画讲究“多点透视,计白当黑”,创作从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焦点透视的限制,笔墨随性,甚至可以直接留白背景,给观者无尽的遐想。

2.从中国雕塑艺术,感受中国文化的天真浪漫和兼容并蓄

中国传统雕塑相较于西方雕塑,造型更加奔放自由且富于想象。例如汉朝雕塑中的击鼓说唱俑,造型古朴浑厚,动作夸张有趣,表现了中国民间稚拙浪漫的审美情趣。在中国雕塑中,许多雕塑受到了政治、宗教的影响(甚至包括外来宗教),我们亦可以通过这些雕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看到不同时期文化的变迁。中国古代雕塑不论从题材、构思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一面。

3.从中国建筑艺术,体会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中国古建筑重视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委婉多姿的江南孕育的是秀气的水乡建筑风格,幅员辽阔的北方造就的则是开阔的合院建筑。不同地方的人民,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共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建筑同环境的关系,引导他们发现并感受古代建筑中的和谐思想。

4.从民间工艺美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民间工艺各具特色。不同地区的民族工艺宛如一个个民族文化的缩影,承载着各个地区的特色文化。然而有许多工艺品由于手工制作方式复杂和制作周期长等原因,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快节奏的冲击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面临失传的危险。我们在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表现出的精湛技艺的同时,也应当向学生灌输民间工艺的保护意识,让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感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

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对于说教似的教学方式,他们显然缺乏认同。一味灌输式的教育不但起不到传达传统文化的作用,甚至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在教学上,教师应当充分融入时展的新元素,充分运用多媒体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利用QQ、微信或校园网络平台,教学内容或作业布置,同时也可以借由这些平台,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讨论延伸至课下。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学环境的创设。例如,在欣赏画作时播放古典曲目,或是点上檀香,或是带领学生朗诵能够表达画作情感的诗词,都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视听嗅等多种感官,让他们真正通过美术课程而走进文化之旅。

(三)结合本土资源,开展社会实践

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同样是展示中国文化的载体。相较于课本上的知识,地域文化离学生的距离更近,也就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福州地区,“三坊七巷”就可以作为很好的地方特色课程。我们不但可以向学生介绍福州传统的建筑形式,更可以通过曾在此居住过的名人故事来传递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外出调研,并制作幻灯文件,向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用亲身的体验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四)提升教师素质

欣赏课范文篇9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如何对音乐教育进行定位,如何把教学资源和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整合,是现阶段每个高校音乐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足够的重视,挑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音乐欣赏课程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其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良好发展,进而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目标。

一、音乐欣赏课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有待创新。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存在着两个极端。首先,以往的音乐欣赏课教学过于注重理性,忽略感性,过于注重理论,忽略实践[1]。音乐鉴赏课便成为了音乐理论课,大部分教师都很少对现代媒体技术进行运用,讲课的内容也相对枯燥和无趣。其次,以往的音乐欣赏课教学过于注重感性,忽略理性,只听不讲,或者是存在讲不够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发展。2、教师素养有待提升。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对于音乐欣赏课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只有把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学进行充分融合,才可以使教学课程得到有效优化。但是,目前在大部分高校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师人文素养普遍不高,这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且,也很难使音乐欣赏课程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3、没有给予音乐欣赏课程足够的重视。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欣赏课程属于选修课程,以至于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给予音乐欣赏课足够的重视[2]。不管是在课时的设置上,还是在课程的评价上,都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并且,由于学校在欣赏课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受到影响,觉得只要是混个学分就可以,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慢慢降低降低,以至于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始终不够理想。4、没有给予教学素材足够的重视。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如果想要使音乐欣赏课得到良好的发展,需要具备适当的教学素材。但是,根据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讲,学校对于教学素材的选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教材混乱、选择不恰当,这样的教材很难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进而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音乐欣赏课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欣赏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教育方法和模式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把艺术家的真挚情感传递给学生,并且对学生的三观有着重要的影响[3]。通过音乐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修养,进而使学生成为综合型的人才。1、音乐欣赏课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欣赏课程可以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理想。在对音乐进行赏析与聆听以后,可以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充分调动出来,使学生可以具备较强的精神动力,并且可以把这种动力转变成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例如,在对“黄河大合唱”进行欣赏时,音乐中声音演唱、器乐演奏、人生朗诵交替着出现,并且在坚实有力和节奏下、雄伟气魄的旋律下、慷慨激昂的人声中,可以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被激发出来,对学生有效贯彻落实理想信念教育。2、音乐欣赏课具有审美教化的功能。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在指引学生对音乐进行欣赏、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整体感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审美感,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判断以及情趣[4]。例如,在进行中国民歌欣赏时,在悠扬的旋律熏陶下,学生们会自然而然的对歌中描述的画面进行想象。随着节奏和密集度的不断变化,学生可以对我国民歌魅力进行感受和体会,对民歌中的深刻情感进行领悟,进而使学生可以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情感体验。音乐欣赏课,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实现素质教育。

三、音乐欣赏课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发展途径

在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涉及到的方面较为广泛,在各个方面中对音乐文化与美学知识进行传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考虑,对教学进行优化设计,进而使音乐欣赏课程可以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得到良好的发展。1、充分融入流行元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融入流行元素,来激起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兴趣[5]。例如,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可以激起学生对古典民歌的欣赏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对一些流行的改变以后的茉莉花曲调进行引入,使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审美体验,比较两个版本的茉莉花,针对不同背景下的同一首歌曲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2、挑选合适的音乐作品,积累更多的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挑选合适的音乐作品,来对学生实施音乐欣赏教学。并且,教师需要挑选一些具有较强代表性、思想性的音乐作品,进而有效激起学生精神上的渴望,使学生可以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中,感受音乐作品艺术美的同时,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感受。例如,教师可以挑选一些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救亡的经典歌曲,如松花江上,进而使学生可以对战争期间人们的痛苦进行感受,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3、创新音乐欣赏教学,提升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在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若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和枯燥,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活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对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应用,使学生可以对音乐进行感知,对音乐进行聆听。针对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来讲,其教材具有一定的悠闲性,因此教师需要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上。例如,在对中国民歌进行欣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民族乐器欣赏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对民族乐器的特点进行了解和体会,并且可以把一些简单的乐器方法给学生,如三角铁、手铃、沙球等等,指引学生对这些简单乐器进行利用,为民族音乐进行伴奏。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实施音乐欣赏教学。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把其应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多重感官受到刺激,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4、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音乐素质教育水平。音乐欣赏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若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率[6]。针对音乐教师来讲,想要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需要结合音乐素养教育、审美情趣教育、语言表达方面的教育。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因此高校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配备一些具有较强实力和专业素养的音乐教师,进而对教师队伍的不足与空缺进行弥补。此外,高校需要对教师的质量关进行把握,对音乐教师工作考核机制济宁不断完善,注重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师资队伍,进而促进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进而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5、注重音乐教材的选择,提升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合适的音乐教材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仅需要做到上述发展手段,还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音乐教材进行适当的挑选,或者是组织阴雨而教师,对适用于本院校学生的教材进行编写。高校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针对流行乐曲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材挑选工作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还需要把经典和流行进行融合,进而有效提升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

四、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欣赏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高校音乐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挑选,以便于更好的对学生实施音乐欣赏教学,使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使音乐欣赏课程可以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玲芝.少数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价值[J].戏剧之家,2017(2).

[2]夏梦雅.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改革构想——如何提升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效率[J].考试周刊,2018(2):172-172.

[3]王菲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民间音乐教学的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05):90.

[4]王伟.融入信息化技术,创新公共艺术教学——以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为例[J].中国文艺家,2017(3).

[5]杨雪男.项目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初探——以公共艺术教育鉴赏类课《音乐鉴赏》为例[J].黄河之声,2018,512(11):61.

欣赏课范文篇10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素质教育艺术教育

加强青年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的需要,也是面向21世纪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求呢?其共识是: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既牢固掌握专业本领,又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较高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基于上述认识,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倡导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出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并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把艺术教育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英明且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

一、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当前的教育状况是艺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甚至还没有开设艺术教育课程,这是造成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课,以介绍音乐宝库中的精品为主要内容,最易于向“德、智、体”三方面渗透,并对“德、智、体”具有辅助和促进功能,使四育协调发展。它主要通过聆听和讲解的方式,如阅读分析总谱和介绍有关背景材料来帮助学生欣赏音乐,去感受音乐的美,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丰富他们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并进一步创造美,是每个人提高自身情操和文化修养的需要,也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三,实践及有关科研成果证明:音乐对人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获得与形成,有着极有成效并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智力是人才的首要标志。智力素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智力素质包含多种内容:感知、记忆、想象、专注、敏捷等等,而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音乐活动来帮助获得的。无论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还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而非智力因素往往直接关系到科学家创造活动的效率、价值和成败。所以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非智力素质包含多种内容,如意志、性格、理想、世界观、体质、美感等等。实践证明,音乐对这些素质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音乐欣赏课对素质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欣赏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青年学生的认识和理想,进而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

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音乐作品又总是具有一定社会的政治和道德内容。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这些作品歌颂好的、鞭挞坏的,而欣赏这类作品,能帮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教育他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使他们在优美乐声的感染下,受到美好、高尚的情感熏陶,使情感得到升华,进而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正因为音乐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把它看作是道德教育的工具,而实际上音乐教育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内容。

音乐作为一种感染力十分强烈的艺术形式,经常以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影响人们的身心,陶冶人们的情操。如《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它是产生于抗战时期的一部最成功的音乐作品之一。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齐唱、轮唱歌曲。节奏鲜明轻快,音调铿锵有力,乐声此起彼伏,风格雄壮豪迈、生动活泼、乐观明朗,生动地刻画了活跃在万山丛中,出没在青纱帐里的抗日健儿的英雄形象。这一作品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给民众指明了斗争的方向,号召大家奋起抗战、保家卫国,给予了人民无穷的力量。通过上述讲解,让学生在欣赏前就对整个曲子有了全面的了解,并为后面的欣赏打下了基础。在欣赏的同时,也使他们深切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思想上受到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更加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进而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提高思想素质。音乐欣赏课的这一功效是抽象的道德说教、深奥的理论灌输所无法达到的。

(二)音乐欣赏课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素质

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会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在美感的作用下,人的情感会趋于高尚,进而引发出诸如道德感(包括爱国感、事业感、责任感)、理智感(包括求知欲、自信心)等高级情感来。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和意境,歌颂了他们真挚纯洁的爱情。尤其是乐曲的展开部,描写“英台抗婚”和“楼台相会”的情景。铜管乐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阴森可怕的大锣和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与大提琴,拉开了这场悲剧的序幕,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由于封建礼教的摧残,一对青年男女无法摆脱即将降临的厄运,他们在楼台相会,互诉衷肠。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倾吐了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切肤之痛。缠绵悱恻的音乐使学生在深切同情梁祝的同时,也对封建势力摧残青年的幸福和自由表示出极大的愤怒和憎恨!通过讲解和欣赏,一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欣赏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艺术的感染和熏陶,美化了学生心灵,而且培养了他们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以及认识美、评价美、创造美的美感能力。

(三)音乐欣赏课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发展形象思维,启迪创新精神

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深切地认识到,形象思维及艺术想象力,在科学事业上有着重要作用。而音乐长于幻想,正是借(转第69页)(接第53页)助形象思维的。音乐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十分强调创造,鼓励创新。特别是在欣赏音乐时,必然引起联想和想象——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人类心理活动。

德国伟大诗人兼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般地说,我们都不应把画家的笔墨和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狭窄。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该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察和欣赏。”那么对待音乐作品也是这样。在音乐欣赏课上,切不要把老师的文字解释看得太死、太狭窄,而要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欣赏、去领会。但在关键时刻,老师要善于用语言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理解、去想象,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发展思维、创造思维的能力等得以不断丰富和增强。而且这种想象和联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思维活动自由驰骋,进而推动人的好奇心和创造欲。这种活跃的形象思维方式和能力,如果培植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科技工作者身上,就有可能开导科学家的想象力,进而诱发出无尽的科学幻想,促使他们勇于创新,甚至会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他对音乐的爱好不亚于科学,是音乐启迪了他的灵感和信心,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由此就不难理解著名学者郭沫若所说的:“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了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四)音乐欣赏课可以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欣赏高雅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并能引导他们对美的追求,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欣赏低品位的庸俗音乐,会在潜移默化中腐蚀人的心灵,使人意志衰退,情绪低落,甚至会令人想入非非,宣传的音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