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1:18:32

欣赏教育

欣赏教育范文篇1

一艺术欣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技能,轻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倾向,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艺术欣赏就成了薄弱的环节,违背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本性和全面性原则,严重阻碍21世纪全民族的整体的审美素质的提高。

有专家预言,艺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为适应21世纪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通过学校美术欣赏教育对学生实施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重视美育,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谦握,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通过学校艺术欣赏教育这一具体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能正确的理解美和感受美,从而为创造美打好基础。

二艺术欣赏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艺术欣赏是在接受艺术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戴之情。在开放.的艺术博物院,一个个画展,一堂堂艺术欣赏课中,让学生在漫漫的艺术长廊中流连忘返,品味在人类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数不尽的艺术珍品,感受艺术世界的广阔无限,从艺术的解放去认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人民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例如欣赏彩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人类童年时代”。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把德国杰出的、为无产阶级大声呐喊的女性艺术家坷勒惠支的版画作品《面包》介绍给国人,通过画中处在历史重压下,为捍卫劳动者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伟大的母亲形象,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而使欣赏者达到对世界最深刻的认识,扩大生活的视野。在艺术作品面前感受美,在艺术强大的魅力牵引下,去感慨一个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

三艺术欣赏以情感介入为重要标准

欣赏中国花鸟画,认识一个人的情绪、意识,进而体会一个时代的一代人的命运方面往往有更形象的“历史”内涵,明徐渭墨葡萄,作者“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情绪和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使欣赏者在伤口的形式技巧的审美之外,进一步体味到作者凄苦的命运和倔强的个性,对那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意识,以及封建专制下的平民的命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艺术考核教育的重要特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起到教化的作用,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只有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共鸣”,才能使艺术品的存在具有价值,才能使艺术美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日益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真理的普通性。艺术通过欣赏作用于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激发和强化了人的创造冲动,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比智力更具有功效。

四艺术欣赏以个体感受为评价标准

21世纪对全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便是提高整体的审美素质水平,.针对学生而言,则指,使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爱美、求美,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较强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就不能沿用旧有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作业评价或用所有学科共用的“百分制”来抽象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利于艺术的个性发展,对艺术欣赏评价的改革应首先注重艺术的这种个性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都给予极其个性化的评价。

欣赏教育范文篇2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给以欣赏。”在我的观点里,所谓赏识、欣赏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不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欣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激励,一种鼓励。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和一个受过激励的人,其能力的发挥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

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和得到别人欣赏,是我们每一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欣赏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欣赏教育最大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但是,很多孩子都有这样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在课堂上不愿开口,他们害怕自己说错读错了会被其他的小孩子笑话。这时,“欣赏“这一利器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如何能够很明显地表现出来,有些学生胆子大,乐于表现自己,而有些学生由于羞怯心理怕开口而不愿表现自我。鉴于学生的这种差别,在教学中我就做到心中有数,问题也能做到难易适中,。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乐于开口说。

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明白了在教学活动中欣赏与激励的重要性,我会将它作为自己教育学生的座右铭。

欣赏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审美教育;高中音乐;欣赏教学

前言

音乐以极美的旋律给人美的享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将所有的事物表达出来,宣泄着人类的思想情感。音乐教育集合艺术教育、情感教育与思想教育为一体,因此在高中教育阶段,相关教师应重视音乐教育,并利用音乐欣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情操,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与鉴赏能力。

1.引入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阻碍,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可借助图像更直观地体会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思想情感,使高中音乐欣赏课更加生动形象,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感知音乐的魅力,教师需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由音乐作品联系生活实际,陶冶学生的情操。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热情。因此,教师需设计新颖的导入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融入音乐欣赏课堂活动。比如,在教学“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时”这一单元时,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具有民族色彩的音乐视频,如山西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教师可鼓励学生伴随音乐进行哼唱。利用浓厚西北风格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学生身心。另外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体会音乐作品中蕴藏的思想情感,感受山西地区的风土人情。

2.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赏析音乐

在审美教育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课堂中选取的音乐直接影响到当节课的教学效果,而传统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以学生的听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对音乐欣赏丧失兴趣。为此,高中音乐教师在组织欣赏教学时,应注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趣味性教学课堂中主动欣赏音乐作品。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情境主要为以下几种:第一,表演性,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自我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自主进行创编音乐,以此活跃课堂气氛;第二,图像性,教师为学生选取欣赏的音乐作品时,也可搜集相应的图像及视频,双重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以此提升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第三,随性教学情境,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气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内心变化。例如,在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这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边牧歌曲的表达形式,以及琵琶的演奏特点,随后再为学生播放《草原小姐妹》。学生此创造背景一定的了解,能更容易地融入音乐作品中,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情感体验,以及审美要点。

3.引入多元化音乐,丰富学生情感感受

现阶段的学生普遍喜爱流行音乐,高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时,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合理融入流行元素,使音乐种类多样化,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进而拓展学生音乐审美的视野。例如,在欣赏西北民歌《花儿》、《信天游》时,为使学生真正弄清楚西北民歌的特点及情感表达方式,教师可为学生播放阿宝与张冬玲的合唱视频,随后为学生播放《信天游》钢琴弹奏曲,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音乐形式进行赏析。这样,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中西方音乐结合的魅力,同时可让学生拥有更丰富的音乐知识,以此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另外,教师也可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网络音乐、影视音乐引入音乐欣赏课堂,比如,丽江小倩的《一瞬间》,电影《百鸟朝凤》中的唢呐音乐,动画电影《天空之城》中的钢琴曲,以及歌舞剧《钟楼怪人》等,让学生欣赏不同形式的音乐,并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形式音乐中的美感与情感。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

结语

总之,在当前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是重要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审美品质及审美取向的培养。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在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将审美教育渗透其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对音乐进行鉴赏,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性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与审美取向。

参考文献:

[1]黄宇红.审美教育中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技巧探析[J].艺术评鉴,2017(02):132-133+151.

[2]牛超.让最美的音乐课润化每一颗心灵———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美育[J].中国培训,2016(06):265.

欣赏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音乐欣赏;素质教育;教学手段

《音乐课标》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于一名音乐教师来说,运用音乐本身的力量,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延伸文学、历史、地理等知识。通过音乐欣赏的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鉴赏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中职学生文化修养,推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成为每位音乐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中职欣赏课的现状,个人对中职音乐欣赏课的教育与教学有以下几点构思:

一、从“技能教育模式”转向“素质教育模式”

中职学生,因年龄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职欣赏课中,着重加强学生的技能教育,却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学生自身的全面培养。教育的目标是提升人的素质。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音乐欣赏课中,教育目的是通过欣赏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其在情感的勃发与激情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鉴赏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二、流行音乐与教学音乐相结合

流行音乐19世界末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中,又有“大众音乐”之称。流行音乐有:通俗性、大众性、时尚性、新奇性、娱乐性、商品性、快速交替性、参与性、即兴性、传播科技性等特性。在某些方面表达了时代情绪,满足了大众的审美趣味,产生了一定的艺术感染力。相对教学课本中的音乐,学生不是很喜欢,对于音乐欣赏课不感兴趣,甚至出现睡觉现状。在课下,我发现学生们却对流行音乐很感兴趣,相互聊聊偶像耳朵里插着耳机嘴上不时哼唱歌曲。发现学生们还是很热爱音乐的。作为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重要一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肯于钻研,精心挖掘教材和教法,做好课前准备。筛选积极向上、艺术价值高,学生年龄段喜爱的流行元素、流行歌曲,学会多角度的评价鉴赏流行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重视体验,减少讲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节奏杯、身体律动、演唱、游戏、故事等元素加入课堂,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探索的氛围,过渡到欣赏课堂教学的经典音乐。在此同时,教师不断扩充知识面,如:作品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音乐家的个人事迹等。灵活采用多媒体,多方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去实践、去设计;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个性,实现他们对音乐感知与鉴赏的升华。

三、加强创造性实践教学

中职音乐欣赏课存在:教师着重讲,学生听。教学思想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老套;教学内容浅尝辄止无法激发学生兴趣。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对课堂设计进行分析改进。由于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参差不齐,可通过由简单到难的实践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潜能。教学中,教师可即兴弹奏简短的乐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文笔来填词;欣赏音乐时学生会有喜欢的节奏,可用作游戏,让学生进行编排一条节奏可用身体的每个部位打出。教师可根据乐曲表现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并体验来学习。例如:学习《天鹅湖》时,可以在边听边唱边舞的活动中体验乐曲,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的掌握音乐的速度和情感。教师也可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音乐课题,大胆地把更多的时间、机会留给学生,提前通知学生课题内容,让他们搜集资料,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上让学生走上讲台,做一回“小老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探索的氛围;也可以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实践创新,唤醒学生们学习音乐欣赏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

四、加强学生个性表现

培养学生个性特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对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应变性等素质提出多项要求。传统教育严重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学生的差异性,这时教师在教育中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能力、智力等,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发掘学生身上的特点,尽量让每位同学发挥自己优秀的一面,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自己的挫败感和失落感渐渐减少。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课堂变的轻松活跃,加强学生的特长展示,让学生依据教学课程标准又不局限与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

音乐欣赏是中职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和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累反思教学效果的好与不好之处,认真进行不断的改进。多与学生合作,做到师生共同发展;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提高学生感受和分析音乐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散学生思维能力、智力,开阔学生欣赏音乐的视野。从而填充学生的历史知识、音乐知识等,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大风.类比,欣赏教学的一种好方法[N].北京.中国音乐教育,1995,08.

欣赏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欣赏教学;小学音乐;教学应用;探究

百度百科对于欣赏教学是这样定义的:欣赏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养成正当的态度,培养正当的兴趣,以指导人生的行为。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浓厚求知的兴趣。自然科学的精密学理或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哲学上的深邃思想和逻辑论证,一皆来自研究的兴趣和对真理的无限欣赏。音乐的作用是使人放松心情愉悦身心,而欣赏音乐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学习,这是一种学习音乐必须具备的技巧和技术。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特别应该注意欣赏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进行高效的音乐学习,提升音乐水平和学习能力。

1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欣赏,是对一门艺术最基本的要求和最主观的看法、理解和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依旧很稚嫩,对于音乐的理解可能并不够,但是这对于知道小学生如何进行欣赏并不冲突,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时可以适当的增加对于欣赏能力的培养内容和教学环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欣赏上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对于音乐节奏的掌握能力,薛恒对于节奏能力把握的加强对于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体会和理解都有着很大的好处。教师可以使用采取一些对学生有效的节奏训练环节以及关于欣赏的锻炼的项目环节。

2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运用

2.1播放多种类型的音乐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乐感。所谓乐感也就是指对于音乐的感知和认知,这在音乐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和环节,只有有了灵敏并且丰富的乐感,在接触一个充满美的音乐作品时,学生才会在心灵上引起共鸣和反响,但是如果学生在听到美妙的音乐时毫无反应,如同对牛弹琴,那么就是学生缺乏欣赏能力的表现、没有丰富的乐感。不过对于学生的乐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和音乐中想要表达的情感相沟通,从而容易在学生和音乐之间引起共鸣,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很好地体会到音乐所想要表达的情绪和内容,促进学生对于音乐内容和情感上的理解。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关于加强学生欣赏意识和乐感的教学环节,学生乐感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感知,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加强学生的欣赏能力。2.2通过使用乐器培养学生对于欣赏能力的感知。音乐其实就是各种乐器的音色混杂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种音色,学生对于乐器的使用,其实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对于乐器的音色以及声调。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学习一些简易的乐器,帮助学生对于乐器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从而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节奏的认知和对于各种乐器的音色、音调的认知,而这些认知对于学生的欣赏能力的加强有着很强的作用。学生在和各种乐器的接触中,可以增加对于音乐的认识和对理解,加强学生对于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学生对于乐器熟悉之后,就会觉得其实音乐欣赏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去根据自己已经学习过的乐器知识,判断音乐中出现的乐器种类以及音色特点等等,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提高学生对于欣赏练习的兴趣和热情。2.3通过经典音乐的播放对学生进行欣赏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在当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音乐欣赏量并不重视,而且小学生平时的欣赏能力也有限,他们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热情并不高涨。对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欣赏音乐的环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增加一些关于多种形式的歌曲或者纯音乐的欣赏课程环节,并且可以根绝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一些学生喜欢并且适合学生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音乐欣赏的乐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欣赏音乐。而且通过游戏这种轻松愉快地学习方式,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教师想要学生接受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更快的促进学生更快、更有效的对于音乐欣赏的接受能力。而且小游戏可以非常好的活跃课堂氛围,有效地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环境之下,可以更好的去进行音乐欣赏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评鉴能力。

总之,欣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欣赏品鉴能力,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品鉴水平。这样一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对于节奏的感知和音乐情感的掌握,帮助小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但是在进行欣赏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现状制定针对性的课程安排和环节设计,让小学生可以毫不费力的就轻松的适应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内容,教师还应该活跃教学氛围,让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进行音乐的欣赏训练。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大程度的减轻学生对于音乐课程欣赏训练的厌烦心理,降低学习难度,避免学生出现厌学、烦躁等现象,并且可以很好地接受音乐学习,更加有效率的进行欣赏教学的音乐学习。

参考文献:

[1]周静波.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应用探究[J].政治论文,2016,04(36).

[2]张丽梅.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5,04(19).

[3]倪小娟.浅谈运用多媒体进行有效音乐课堂教学[J].教育论文,2014(18).

[4]王小凡.节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7(05):11.

[5]邓智.威客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5,61:94.

欣赏教育范文篇6

一、引导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

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而

是注重于师生间的互动。特别是在高中教育上,面对一群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自己观点的高中生,他们刚升入高中,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我门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听

在对一个作品了解之前,听是关键的一步。老师可以利用预先提问法提出问题,例如,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样?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思维变得积极主动。

(二)唱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是唱主题也是欣赏作品中必要的阶段。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引导学生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把学生的自主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例如,《音乐鉴赏》第一章的第一节《音乐人生》,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草原放牧》,学生在听完一遍后对这段音乐的第一主题印象较为深刻,那么就可以指导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帮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

(三)想

想是指在欣赏作品的是后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想的参与,能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拓展视野,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第一节中的歌曲《长江之歌》,学生对这首歌已经教为熟悉,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时闭上双眼,用心聆听,并且展开想象,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想象的广阔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四)说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上来说,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一堂课上既要有老师的讲解,也要有给学生发挥的时间,这样,课堂才能活跃起来。例如,第一节中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教学,鉴于学生不太了解,我们可以放低要求,说出乐曲情感上的特点即可。作品的色彩比较灰暗,表现作者哀怨的情绪,主题部分运用弦乐器深情的音色更加增添了乐曲的悲剧性。

那么通过上面所述的让学生在听、唱、想、说四个方面的参与,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慢慢地在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一)多听音乐作品

听,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在这最初阶段,或许只是觉得旋律好听,可慢慢听多了,就会感受到节奏、旋律、音色等的变化和特点,甚至能对音乐中的情感、意境也能有所领会。这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多听基础上的。

(二)对背景知识的了解

欣赏音乐的时候,了解所欣赏乐曲的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作品处于什么时代、作者生平、创作特点、风格流派、创作意图等,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容。例如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时期,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就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贫苦,社会的黑暗、动荡不安,预示1905年的俄国革命的来临,因此整部作品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

(三)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

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除了听音乐进行感性知识积累外,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学习乐理方面的知识,如懂得节拍、节奏、速度变化、旋律行进、调式等,具备了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四)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所能到达的水平,某些艺术作品无论从题材或内涵来说都有相关的文化背景,只有加强欣赏者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所要体现的内涵。

三、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利用不同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高中音乐教材中,我们的欣赏作品往往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或是世界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但是由于社会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不要听教学欣赏内容,甚至明确表示不喜欢,而缺乏对作品欣赏的积极性,造成一种尴尬的教学局面。面对这种形势,教师更要镇静,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解决困境。

(一)从乐曲本身着手

我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会遇到一些艺术歌曲或者是歌剧等,这些离学生的欣赏范围较远,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表现的内容具体的特点,把注意力侧重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上,穿插作品创作时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以自己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融入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二)利用学生熟知的作品

现在的教科书上有许多作品都是名著,学生对这一类作品并不熟悉,甚至可以说是从来没听说过,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并且与本课有关的作品导入。例如,在学习第一节《草原放牧》时,我们可以用《十里埋伏》作为导入,通过对琵琶在《十里埋伏》中的精湛演奏,及对不同演奏技巧展现的不同演奏效果进行粗略讲解,引发学生对琵琶与交响乐合作后的效果产生兴趣,从而将学生带入到协奏曲的欣赏中,提升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三)运用流行音乐作为药引

欣赏教育范文篇7

(一)在音乐欣赏中纳入流行元素当前的高职院校音乐欣赏中,内容多是一些经典曲目,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其内容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对此,教师要注重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纳入一定的流行元素。学生往往对于当下的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这也符合其审美特点,教师根据这一点可以因势利导,以流行音乐中的积极元素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如在欣赏经典民歌《康定情歌》时,可以让学生先对凤凰传奇改编的《康定情歌》进行欣赏,进而回归传统的曲调。在欣赏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对两个版本进行对比与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欣赏对于音乐的欣赏不能简单地从听觉方面进行,还要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可以帮助其更好的理解音乐,感悟音乐中的情感。教师在平常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进而更深入地体会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如在欣赏音乐《白毛女》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而使学生对白毛女可怜的身世有所了解,这对学生融入音乐欣赏中有极大帮助。

(三)加大音乐欣赏中的文化知识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借助音乐的欣赏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是当前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对于音乐的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曲调与歌词层面,每一首音乐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不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就无法进一步了解音乐中的内涵。如在欣赏名曲《思乡曲》时,教师要对学生明确此曲创作的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月里,这首音乐带给国人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只有对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才能真正进入音乐欣赏的环境,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

二、结语

欣赏教育范文篇8

基于以上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多次尝试和总结,如今,得到了以下两点体会:

1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情况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

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

(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

(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

(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旅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2重体验式,轻讲解式

从某种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根据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是这样设计的: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等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想象出锣鼓宣天的场景后,我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并用以上的打击乐器去表现出你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一落,大部分同学一拥而上,这难道不是学生渴望体验、渴望表现的体现吗?见此,我灵机一动,把打击乐器分给个别平时不积极的表现,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一声令下,教室一片欢腾,有乐器的声音,有嘴巴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旁边同学的笑声,大家乐在其中。见到如此欢快的场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动作融合进去,顿时,表演的同学更加起劲了,这时,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快乐的海洋,自由演绎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钟后,个个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时给予表扬。

欣赏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艺术欣赏;教育观念;情感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形势喜人,加大了艺术欣赏内容的幅度,高中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增补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长期匾乏的空白,而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课程门类多达数十门,其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摄影、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为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把艺术欣赏放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前锋,担负着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新一代的重责,如何进一步重视学校艺术欣赏教育和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艺术欣赏,解决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艺术欣赏内容的丰富与教学课时的稀少,艺术欣赏形式的多样与教学方法的单调等充满种种矛盾的艺术欣赏教学现状,找出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和办法来改变它,使我们的学校艺术欣赏教育真正短时高效,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我们去努力探讨能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艺术欣赏教育观念。

一、艺术欣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技能,轻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倾向,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艺术欣赏就成了薄弱的环节,违背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本性和全面性原则,严重阻碍21世纪全民族的整体的审美素质的提高。

有专家预言,艺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为适应21世纪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通过学校美术欣赏教育对学生实施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重视美育,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谦握,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通过学校艺术欣赏教育这一具体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能正确的理解美和感受美,从而为创造美打好基础。

二、艺术欣赏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艺术欣赏是在接受艺术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戴之情。在开放.的艺术博物院,一个个画展,一堂堂艺术欣赏课中,让学生在漫漫的艺术长廊中流连忘返,品味在人类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数不尽的艺术珍品,感受艺术世界的广阔无限,从艺术的解放去认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人民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例如欣赏彩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人类童年时代”。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把德国杰出的、为无产阶级大声呐喊的女性艺术家坷勒惠支的版画作品《面包》介绍给国人,通过画中处在历史重压下,为捍卫劳动者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伟大的母亲形象,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而使欣赏者达到对世界最深刻的认识,扩大生活的视野。在艺术作品面前感受美,在艺术强大的魅力牵引下,去感慨一个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

三、艺术欣赏以情感介入为重要标准

欣赏中国花鸟画,认识一个人的情绪、意识,进而体会一个时代的一代人的命运方面往往有更形象的“历史”内涵,明徐渭墨葡萄,作者“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情绪和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使欣赏者在伤口的形式技巧的审美之外,进一步体味到作者凄苦的命运和倔强的个性,对那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意识,以及封建专制下的平民的命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艺术考核教育的重要特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起到教化的作用,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只有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共鸣”,才能使艺术品的存在具有价值,才能使艺术美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日益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真理的普通性。艺术通过欣赏作用于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激发和强化了人的创造冲动,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比智力更具有功效。

在旧的艺术形式不断翻新,新的艺术形式迅速涌现的今天,只有以情调动学生的全部的艺术审美感官,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更多的艺术形式,领悟各种艺术形式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艺术欣赏以个体感受为评价标准

21世纪对全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便是提高整体的审美素质水平,.针对学生而言,则指,使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爱美、求美,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较强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就不能沿用旧有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作业评价或用所有学科共用的“百分制”来抽象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利于艺术的个性发展,对艺术欣赏评价的改革应首先注重艺术的这种个性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都给予极其个性化的评价。

“皮格马利翁”的心理效应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你挺有创意”、“你的观点不错”、“你的想法有意思”……,这种建立在对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基础.上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回报的是他们信心百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加每一次的美术欣赏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态度,体会美就在我的眼前,我的心中。

欣赏教育范文篇10

(一)高职学生接受品德教育时的特殊性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数量迅速增长,同时由于高校扩招等政策直接导致高职院校招收学生的录取分数线逐年偏低,直接导致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人文素养普遍较低,他们对理论性的德育内容兴趣不大,掌握理论的能力和水平也较低。

(二)高职德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德育在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高职德育工作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复杂的社会现实和高职德育针对性不强导致其教育效果弱化。2014年9月课题组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高职德育状况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28名德育课专职教师及900名学生(该院共10个教学系,分别在每个教学系一、二、三年级各抽取30名学生)。调查显示,65%的高职德育工作者认为当前“高职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一般”,10%的人认为“很不好”;72%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可以不上”,14%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只是为了获取学分”,43%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对我没什么用”,66%的学生认为如果“改变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将会对他们“十分有用”。同时网络相关数据表明,除教育部要求必须开设的德育课程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或德育选修课,德育形式也比较单一且传统,大多数学校的德育形式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必修课[4]。为了增强高职德育教学的吸引力,改变当前高职德育面临的尴尬处境,拓展新形势下高职德育的有效途径,在檀传宝教授“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思想的启发下,课题组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性地开设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德育选修课,将欣赏型德育的理念有效运用于高职德育教学,既使教育主导者(高职德育教师)轻松愉快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教育对象(高职学生)在“欣赏”中自由放松快乐地接纳德育所表达的价值内涵,从而有效提高高职德育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二、欣赏型德育模式在高职德育教学中的典型

运用———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选修课的开设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是一门德育公共选修课,它并没有统一的教材与严格的大纲,是高职德育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针对高职学生德育理论掌握能力、水平较低但感知能力较强等特点开设的课程。它通过选取一部分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比如《圆明园》《穿越亚马逊》《紧急救助》《Di-nosaur》《TheIncredibles》等,师生共同全片完整欣赏后进行分析、探讨并交流感受,在欣赏和分析影片的过程中通过声、光、影、色、形、品等各方面的感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向影片的主人公学习,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接纳影片传达的积极奋斗、团结友爱、乐观奉献、勇敢坚毅、机智创新等价值导向与内涵,让学生体会到影片传达的品格之美,从而引起并维持他们对道德和德育的主动欣赏,以逐步提升其道德境界和道德生活品质。

(一)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课程设计

1.课程基本情况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课程性质为公共选修课,教学对象为高职大专学生,对学生的专业和年级没有要求和限制,学分为2,总学时数为36(其中理论学时数18,实践学时数18)。该课程使用自编讲义,所用影片均从互联网下载。2.课程操作该课程分欣赏影片课和分析讨论影片课两种类型,学期中单周欣赏影片,双周分析讨论影片,因而在一个学期18周的教学中需选择9部影片进行赏析。欣赏影片之前教师用PPT给出观看该部影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在每部影片欣赏完毕后,在下周分析讨论影片课前完成上周布置的作业或者学生可以从道德教育的角度自愿写一份影片观后感。3.课程考核该课程的考核形式为考查。该科目总分100分,由期末考试40分、到课20分、作业20分和课堂发言20分4部分相加得出。课程既关注学生平时的基本行为习惯,更关注学生观看影片后的所思所想所悟,以及他们道德境界的提升及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课程使用影片的选取原则及考虑因素

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使用的影片既包括国产影片,也包括国外影视公司摄制发行的影片。在影片内容方面,既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影片,也有坚定理想信念、严守法制纪律、弘扬传统美德、发扬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影片。1.影片选取原则课程使用影片选取严格遵循科学性、导向性、教育性、情感性、适用性、践行性原则。具体来讲,影片的选取必须尊重科学,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同时还需要选取对高职学生有正确科学导向的积极奋进、健康向上、明显传播正能量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教育性,也需要选取能够引起高职学生强烈共鸣并易于被他们接受、符合青年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影片,更需要选取能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下潜移默化接受道德教育的影片。这些影片都能带给学生感观、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形成刺激与影响,增强他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引导他们在现实中做出道德选择,并将道德认知经过长期践行后内化为个人优良的道德品质。2.影片选取考虑因素首先要考虑影片的国别。影片选取以国产影片为主,国外影片为辅。一个学期所需9部影片中国产影片至少5部,国外影片最多不超过4部。该课程是以道德教育为目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国外影片选取过多而国产影片太少,容易使学生产生国产影片无优秀作品的错误认识,不利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其次要考虑影片的时长。选取影片时长应该在90分钟左右为宜。该课程每周连续上2个学时,标准时长为90分钟。如果选取影片时长过长,则无法在当堂课上欣赏完整部影片,直接影响下周分析讨论课的进行,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再次要考虑影片的内容。影片的内容是影片选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9部影片的选取要涉及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如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圆明园》,体现社会主义团结协作的影片《紧急救助》,理想信念影片《冲出亚马逊》,弘扬父母对子女大爱的影片《海洋天堂》和《樱桃》,坚定职业理想的影片《Herbie:FullyLoaded》(美国),弘扬忠诚、发扬创新精神的影片《HomeAlone3》,体现家庭夫妻亲子关系的影片《TheIncredibles》等。涉及的内容越广泛,学生受到的“美丽”“动听”的教育更全面,对学生的触动与教育也更全面。最后还要考虑影片的趣味性与观赏性。这一因素充分体现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特点,课程中欣赏的影片只有兼具教育性与趣味性、兼具观赏性与导向性,才能使学生在自由快乐放松的情境中接受道德教育,从而实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目的。

三、高职德育引入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的成效

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德育选修课采用放松观看影片的方式,避免了传统德育对学生强制灌输的缺陷;同时由于采用集中组织学生观看影片的方式,且这些影片都是经德育教师精心选取的,尽可能包括了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克服了学生自行观看影片的随意性,克服了对学生的放任,恰好达到了欣赏型德育模式走“中庸”路线的要求,实现了欣赏型德育模式在高职德育教学的完美运用。

(一)学生对课程的接纳度

从该课程学生的选课率、到课率和每学期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高职学生普遍欢迎观赏道德教育影片这种道德教育方式。该课程每学期开设2个班,每班限报150人,300个名额每学期选课时很快报满。授课过程中,在其他公共选修课到课率均在50%左右的情况下,该课平均到课率达到了90%以上,观赏影片时到课人数更是经常超出150人,从而得出部分并没有选修该课的同学也参与了观看影片。授课结束时的调查中,学生们对于该课程的满意率更是高达100%,并且都表达了愿意继续选修该课的意愿,虽然该课作为选修课只占2学分,只能选修一个学期,但学生的意愿从侧面反应了他们主观意愿上接受该课程道德教育的主动性。

(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授课过程中,学生们对课程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在期末调查和访谈中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也极高。

“回顾带血的历史,是为了明日的辉煌。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却可以创造未来。记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可以建造更加辉煌、更加令人瞩目、更加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一名同学在观看了《圆明园》之后说到。“老师通过放映优秀的国内外影片让我们系统地从观看影片中获得做人处事的道理,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与父母、与朋友、与老师相处,让我们学会了感恩、独立和坚强,这样的课程激情洋溢而魅力十足,又能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我非常喜欢,希望学院能多开设这种类型和性质的课程,让学生们在快乐和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获得成长……”。

(三)课程的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