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31 04:4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篇1

2020年,我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面贯彻执行上级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作用,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从全镇农业科技工作的实际出发,开拓创新,刻苦工作,基本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各项惠农补贴的录入与发放工作

我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享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今年,全镇共落实耕地力保护补贴面积1.72万亩,累计发放金额196万元;落实稻谷价格改革补贴面积4.1万亩,发放补贴资金89万元;发放集中育秧及大户物化补助66吨。各项惠农补贴录入发放工作要求高,时间紧,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涉农专项资金的安全,我严格要求自已,严谨把握补贴工作从数据统筹到资金发放到户的每一个工作细节,确保了补贴资金及时的发放到农户手中,为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做好“稻油”水旱轮作的试点工作

2020年,我镇“稻油”水旱轮作试点任务为2000亩,共涉及3个行政村和辖区内的9个村民小组。共发放油菜种籽6000包、硼肥8000包,建立了物质发放台帐。为落实好试点工作,组织召开了一次动员大会,印发油菜种植技术资料500余份,在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关键时刻到田间地头进行科学指导,确保了油菜播种面积与质量。通过项目实施,让农民得了实惠,确保了试点工作的成效,很好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指导工作

今年,世界性检疫害虫草地贪夜蛾在我镇的玉米田块发生,为有效防控虫害爆发,我站邀请农业局植保站的技术人员在全镇开展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讲座,设立利用性引诱剂监测草地贪夜蛾发生点2处,发放宣传图册300余份,定时(每周一次)对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情况进行有效监控,结合应用化学药剂防治手段,有力遏制了草地贪夜蛾在我镇范围内的发生。

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监测上,我站积极配合市农业局植保站对油菜及早、中、晚稻进行了9期病虫害测预报工作,发放病虫情报等宣传资料3000余份。经过有效实施防控,确保了防治效果,避免了病虫害给农作物带来的损失。

四、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检测工作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民生大事。为保证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管工作顺利开展,我站积极参加各项培训与学习。自3月份开始,对镇内4个农资销售即农业投入点进行了每月一次的农药、种子、化肥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巡查,对全镇3个经营主体进行了业务指导与日常监管,对农贸市场在售的蔬菜等农产品进行了抽样检测,完成检测任务180个,有效的控制了农产品污染源头,有力遏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积极做好早稻集中育秧工作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粮食安全深受影响。为确保粮食安全,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压单扩双”集中育秧的措施有效提高粮食生产总产量。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种粮积极性,我站通过精心组织,认真落实,积极采取了以政府为主导、育秧主体为核心的早稻集中育秧新模式,抛起了农民春播抢种新热潮。通过工作实施,我镇共完成早稻种植面积6000亩,为夺得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

六、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

黄盖湖村自天鹅电排沿中心沟抵群英四组被划定为有害金属镉轻度污染区。为有效安全利用好受镉污染耕地,我站积极引进污染治理项目,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850亩,通过种植绿肥、田间水份管理、种植低镉水稻品种等多种措施并进,我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稳步推进,达到了理想效果。

七、做好优质稻千亩示范片创建

为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需求,优质水稻的种植成为农业发展新方向。通过积极引导,精心协调,我站在广坪村双洲组的稻油水旱轮作区规划种植了以华润2号、桃优香占等为主导的千亩优质水稻示范片,通过项目实施,有效的带动了全镇水稻种植向优质发展,优化了水稻种植结构,引导了市场,促进了农民增收。

八、积极做好农业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工作

在黄盖湖村推广“稻虾”连作新技术500亩。龙虾养殖采取育养分区新技术,将育苗塘与养成塘分开管理,通过育苗塘的早管理出早苗及养成塘的两次投苗两批上市的管理方法,有效控制龙虾养殖密度,养大虾,增产量,出效益。通过技术运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每亩对比增收300元以上。

在全镇推广适合本地(湖区)种植的强抗倒、米质优、超高产的水稻新品种350亩。我镇稻虾模式面积大,长期的水份管理增加了对水稻抗倒性的要求,推广基部节间短、茎杆粗韧性好的水稻品种能有效减少倒伏,降低损失。通过新品种的推广,有效减少了水稻倒伏,减少亩损失100元以上。

九、科学指导农业科技示范户

我镇本年度有农业科技示范户8户,采取集中培训、个别辅导原则,我站入户指导科技示范户30余次,发放农业新技术资料200份,通过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引导带头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近80余户,有效发挥了示范主体优势,创造了农业科技发展以点带面、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黄盖镇隶属农业大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部门的引导与支持。为发挥农业主体优势,给我镇农业发展不断创造生机,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好如下几点:

1.加大力度,引进农业实施项目。项目开展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有效手段,通过现代农业项目的实施,可以将众多农业科技新技术得以体现,并能掌握第一手农业发展数据动态,展现农业科技成果,起动良好的示范作用;

2.加强力量,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食品安全事关民生大事,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与监管工作责任艰巨,从农产品的日常检测抽样及生产经营主体与农业投入品经营户的监管等工作入手才能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做到位;

3.创新手段,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示范与推广农作物新栽培方法、养殖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改良创新种植结构,促使我镇农业向优质高效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篇2

一、目标完成情况

1、农作物播面完成情况

主要内容:粮食作物完成75400亩。其中青稞30140亩、小麦16460亩、豆类3500亩、马铃薯25300亩;完成经济作物53800亩,其中:油菜26000亩、蔬菜15000亩、药材7100亩、食用菌700亩、水果5000亩。

2、农用物资筹备情况

组织调运各类农用物资439吨、108件。其中:各类农作物种子3吨(主要包括蔬菜、油菜、藜麦),肥料436吨(复合肥254吨、尿素98吨、有机肥84吨、)。农药24.d-丁酯除草剂20件、乙草胺除草剂60件、三唑酮拌种剂18件、油菜专用除草剂10件。

3、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川省化肥减量增效》文件精神,全县使用化肥情况如下:尿素84.3吨、三元复合肥102.1吨、有机肥1072.025吨。今年尿素使用量较去年79.2吨,增5.1吨,增6.04%。三元复合肥使用量较去年122吨减19.9吨,减16.3。有机肥使用量较去年137吨增935,02吨(其中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用1069吨)增87.22%。

4、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情况

今年,农业技术人员与春耕生产、秋收工作相结合深入到田间地头宣传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动员广大群众在秋收后将废旧地膜捡拾收集,坚持谁使用谁回收原则,农膜残膜回收处置达到80%。

5、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因地制宜,根据我县秸秆综合利用和严禁秸秆露天焚烧情况,通过宣传使广大农牧民群众认识到自己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受益者,也是行为主体,他们的支持配合和积极参与至关重要,从而全面提升广大农牧民的健康卫生文明意识,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使秸秆综合利用达到90%,

6、建立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

为全面掌握重要农业资源底数是推进资源节约,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建好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全面摸清我县秸秆资源家底,在全县抽选7个乡镇,每个村随机抽取了至少20户农户,合作社1个,共计填报123户农户表格。调查了农作物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完成了2019年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数据汇集、整理和录入,建立档案的工作。

7、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建设工作

为切实加强和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长期定位监测工作,充分发挥监测结果对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基础支撑作用。在协德乡下二村志玛家租赁土地2亩,建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工作。严格按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工作要求,在监测点内进行规划、小区设置和种植。

8、做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

(1)构建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

(2)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

(3)建立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分类清单。

(4)制作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图件。

(5)编制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报告。

9、做好种植业调查监测,种植业模式县级统计。

(1)种植业县级基本情况表

(2)平地主要种植模式及减排措施调查表

(3)坡地主要种植模式及减排措施调查表

二、2021年工作安排

1、抓好农业面源污染工作

2、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调查工作

3、抓好县农业污染源治理与耕地质量保护项目。

4、做好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建设工作。

5、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使用。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篇3

XX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XXX

一、政治思想方面

(一)几年来在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和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十七届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坚持以“良种良法+产业化”为主线,着眼于 “三农”工作,使政治思想工作和其它工作有机结合,互为促进,共同协调发展。

(二)经过多年的社会历炼,铸就了如下为人准则:遵守党纪国法,服从组织安排,严守组织纪律;工作认真负责,富有敬业精神;廉洁奉公,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人坦诚,在任何时候、不做有损于他人事情;虚心向他人学习,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接受他人批评;团结同志,关心职工疾苦。

(三)组织给予鼓励,授予2008-2009年度中共XX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6-2010年XX市农业发展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XX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9年XX市农业亮点建设年活动先进个人。

二、业务素质方面

(一)农业业务技术扎实。

本人1980年毕业于柳州农校园艺专业,1988年结业于华南热作大学南亚班,1991年毕业于中央农广校种植业专业,经过多年系统的理论基础学习和向有关专家技术工作者的请教,本人对南方粮油、果树、蚕桑、蔬菜、茶叶、甘蔗、中草药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对指导面上生产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项目实施经验丰富。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国家商务部、自治区科委、自治区农业厅和市科委下达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应用项目12项,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科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项、自治区农业厅丰收三等奖五项,市科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项目实施效果较好,技术含量较高,为今后的项目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管理、协调工作出色。

2008年以来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以下几项关键且影响面大的工作。一是2008年作为XX市经济作物场单位法人,解决好职工工作、待遇和安置问题,完成XX市经济作物场整体移交给钦北区政府,职工满意;二是2009年作为XX市环境保护工作站单位法人,主持完成全国污染源(种植业)XX市的普查工作任务,普查质量位居广西前列;三是XX市经作站单位法人,在三个月时间内主持完成XX市“东桑西移”1万亩桑园基地建设项目。

(四)技术应用与推广得到肯定。

参与的《广西桑蚕良种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07年度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参与的《冬季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08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荣获全区推广“三避”技术先进工作者;参与的《桑蚕良种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奉献精神。

(一)农业工作季节性强,为了做好农业示范生产,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日,几十年如一日,加班加点无怨无悔积极工作。

(二)带病工作,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腰椎增生等多种疾病集一身,坚持开展并亲临各项工作。

(三)助人为乐,不计报酬,不计得失,主动关心帮助他人。

四、工作业绩。

(一)解决市经济作物场职工安置及待遇问题。2008年作为XX市经济作物场单位法人,针对任职以前职工工资拖欠,职工不上班,生活用水困难,住房不足等问题,通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想方设法解决好职工工作、待遇和安置问题,完成XX市经济作物场整体移交给钦北区政府工作;

(二)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顺利完成。争取到的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涉及面广,资金周转困难,时间短,组织发动工作量大,建立桑园面积1.02万亩,涉及农户3200多户,修建蚕房72套,配套完善蚕种场建设,前后历时4个月,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与艰苦奋斗精神,最终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任务。

(三)主持完成全国污染源(种植业)XX市的普查工作任务。2009年作为XX市环境保护工作站单位法人,根据上级的安排,负责XX市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普查工作面涉及两县两区,工作量大,内容多,通过充分调动各县区人力资源,协同作战,经过全体同志加班加点工作,出色完成普查任务,走在全区前列,并获自治区先进奖。

(四)不断推进黄瓜高产示范园建设与品种提纯复壮工作。2008年主持黄瓜基地建设以来,通过创建高产示范片,实施品种提纯工作,全市黄瓜生产面积从2008年3.6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7.2万亩,产量20万吨,满足了黄瓜皮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并初步筛选出了黄瓜 “丽香二号”、“多塘三号”(暂名)新品种,为推动我市黄瓜皮优势特色产业生产作出了努力。

(五)“三避”技术应用与推广成绩突出。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致力于推广先进适用生产技术,“避雨、避寒、避晒”三避技术在不断示范作用下,在我市得到广泛应用,秋冬种辣椒应用“三避”技术达到5万亩,为农民增产增收作出应有的作用。XX莪术是我区特色药材,是全国最大的桂莪术生产基地,为了提高莪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在我市率先应用“三避”技术示范,不断创先技术模式,连续几年在全市布点示范,并取得增产增收效果,为做大做强XX莪术产业探索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2010年荣获全区推广“三避”技术先进工作者。

(六)积极推行超级稻再生栽培示范。超级稻再生栽培技术能够省工节本,提高水稻品质,应对旱害和寒露风,实现一年三熟(两造水稻+一造冬种作物或蔬菜),是有效帮助农民增收的好途径,也是XX市今年首推的“一号技术”集成之一。针对我市春旱和冬春辣椒种植习惯, 2009、2010年连续进行了100亩超级稻再生稻探索工作,一方面可以为我区南部超级稻再生稻提供留桩高度的数据参考;另一方面为超级稻再生稻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实施甘薯品种引进及筛选工作。甘薯产业在我市具有良好发展基础,为了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进行品种引进与筛选工作。2009年进行15亩的三娘薯引进与栽培试验,2010年引进15个品种进行品种筛选试验工作。

(八)推进农作物间套种工作。积极推进自治区农业厅“三个千万亩增粮增收行动计划”,以“农业亮点建设年”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作物间套种,取得了显著成绩,2010年全市共推广间套种面积64万亩。创新间套种模式,实施甘蔗间种黄豆、玉米、西瓜;木薯间种玉米、黄豆、花生、西瓜,香蕉间种蔬菜、黄豆、玉米;低龄果园间种玉米、花生、黄豆、西瓜。大力示范,实施灵山县石塘镇俄境村“木薯套种玉米示范片”和 石塘镇苏村“水果间套种示范片”示范面积共6000亩,是全区最大的套种玉米示范片。间套种实现一地多收,既增加粮食产量、双增加农民收入,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是“钱粮双增”的现实选择。

(九)实施果桑品种引进及试验示范。果桑是水果珍品,可以加工可以鲜食,我市发展果桑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为了丰富全区蚕桑生产多样性,我站率先引进果桑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建立了50亩果桑试验示范基地,筛选出品质优、产量好的果桑品种,对引导果桑产业发展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十)承担XX市农业局农业现代示范园组建工作。2008-2009年负责示范园面积250亩的土地承租与基地建设工作,完成了基地水、电、路基础建设,并整体规划,实施了中棚西瓜150亩、马铃薯间种玉米60亩、甘薯间种玉米30亩的生产示范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一)实施有机稻栽培探索工作。根据领导的安排,实施有机稻栽培探索生产,2009年度在高丰公司火龙果基地进行23亩华小黑有机稻栽培试验,该试验项目共产稻谷3055公斤,平均亩产133公斤,产米率为68%,通过栽培试验摸索了一项栽培技术,为发展有机稻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五、存在问题。

(一)领导水平低。由于本人组织、协调和调控水平低,没有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没有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思想政治素质有待加强。由于本人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没有改变单位个别工作人员人生观模糊、自我为人服务意识不强、责任心不到位的局面。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篇4

一、推广具有长期性

与其他任何一项农业新技术推广一样,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可能是一个更长期的过程。既要对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有正确的认识与定位,又要对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目前所处的阶段有正确的认识与定位。作为一种农业生产装备,现代物理农业设备在应用中被农民认识需要一个更为缓慢的过程,原因在于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使用的效果往往需要一个农业生产季节才能显现出来,或者是通过改善环境助长农业发展,创出间接的效益。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在作业中的效果立竿见影,农民能看到,比如,播种作业,播种机前行一段距离,种子就被施播入土,完成其工作任务;收获机作业时,我们可以随时目睹农作物被收获的场景。而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作用,往往是不能随即显现的,如种子磁化,磁化后的种子需要在出苗,甚至收获之后才能显现出效果;再如声频助长,声波仪每天2~3小时的使用,但肉眼很难观察到农作物生长的差异,只能在历经一段作用时间之后(技术效果的显现往往需要一个周期的生产实践才能充分展示),与比对试验田植株的测量之后才能得出结果。其中,很多结果是要在收获之后才能得以确认。所以,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推广具有长期性。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推广,必须遵循技术推广的阶段演进规律,即试验、示范和推广的三阶段性,切不可操之过急。要选好试验点,制定周密的试验方案,与本地区农业生产方式有机结合开展试验;在取得一定试验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小规模的示范工作,在示范阶段重点解决技术规程的成熟性;通过示范将技术规程定型之后,再开展更大规模的推广。

二、推广需要强化宣传

宣传是技术推广必可少的手段。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推广,加强对公众宣传引导很重要。因为该技术的应用效果,经常是一种延后或以“隐秘”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更需要强有力的宣传。政府部门、科技推广部门应充分发挥在政策导向、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利用各种媒体及时环境污染状况,让公众认识到农业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性,向农民宣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和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通过宣传新的科技知识来改变农民传统的观念,增强农民发展物理农业的信心。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毕竟是新技术,因此,宣传要到位,及时贴切,增加可信度,既有说服力还要保持原汁原味,不能随意夸大其词,真正发挥宣传的导向作用。

三、推广要注重方式方法

搞好基础技术试验和研究是做好一项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前提条件,要通过大量的试验示范工作,用事实说话,用大量的试验对比结果打消农民心头的疑虑,才能在农民接受新事物时产生巨大的说服力。

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推广过程中,良好的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点、线、面结合进行示范、推广是基本的方式方法。一是要突出抓“点”,即培育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应用示范户,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重点帮助、扶持;二是要突出抓“线”,即成立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服务机构、组织,发挥指导、推动作用;三是要突出抓“面”,即建立较大规模应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示范园区。在整个工作进程中,典型示范应用是技术推广的有效手段和重中之重,要从典型试验、示范中不断总结经验,验证技术规程和方法,力求将该技术深入而广泛地推广应用。

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除上述推广方式上的点、线、面结合外,还有工作流程中的点、线、面结合。所谓流程中的点,就是科技项目的立项、培训、现场推动、总结等项目节点。所谓线,就是随时间的推移,将这些点连接起来,使整个推广工作循序发展,而不是孤立的几个时间点或项目管理点,成为一个完整的工作流水线。所谓面,就是在整个推广项目的进程中,加强宣传和信息传播,使项目呈现整体或立体的推进,不因为时间、空间的间隔而使项目有所停顿,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穿透性来宣传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新经验,实现项目的全面推动。

四、推广要注重协调性

一方面,技术推广中还要充分注重各方面要素的协调性。

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项目实施中,先是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并不断总结区域性典型技术模式再大力推广应用。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本身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因此,要将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逐步由单一演进到体系进行推广;其二,在推广应用中还必须将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与其他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其三,将技术的实施深化到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上,建立新型的物理农业生产模式。

在现代物理农业生产模式定型之后,即总结提升现有成熟的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筛选出针对不同经济条件和生态类型的实用技术体系及其生产模式,同时树立起一批现代物理农业工程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大范围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规划、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篇5

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号)和《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通知》(办〔〕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职能主导和带动作用。

二、工作目标

以理顺体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构为目标,以明确职能、创新机制、发挥作用、提高效能为突破,科学整合,优化布局,明确职责,健全制度,构建统筹兼顾、分工明确、服务到位、工作高效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

三、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设置原则。按照国家、省和要求,在多模式,多途径地开展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的同时,要结合镇(区)产业布局、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科学设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性质为公益性。

二是坚持人员配齐配全原则。在设置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上,核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编制,要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技人员不低于全农技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技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对人员编制实行实名制管理。

五、具体措施

一是机构设置及职能。

机构设置:相关镇(区)共设置基层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27个,每镇(区)1个,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机构设在镇(区),镇(区)提供办公场所。主要职能包括:特色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和总结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并加以推广应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投入品安全性检验评价及农技责任事故的认定;组织农民开展公共特色技术培训教育;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指导特色农业生产,咨询、解答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供特色农业公共信息服务;配合镇(区)工作。

二是人、财、物权管理。

按照省要求,“统筹、县主管的原则”,基层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财、物“三权”由农经局统一管理,业务上由农业中心负责。依据耕地面积、行政村及户数重新核定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27个,核定各相关镇(区)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人员每镇4人,编制总数108个,人员工资和固定办公经费3万元(参照司法所标准执行),均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由农村经济局统一核发。在人员管理及录用上,各镇(区)特色站的人员采取由农村经济局主管、镇(区)人民政府分管的双重管理模式,实行聘用制,签订聘用合同。聘用的特色站人员应具备农业院校毕业资格;具有农业专业职称;非农专业需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5年以上;能够独立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熟练掌握和运用农技推广政策法规;对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业绩突出人员可适当放宽聘任标准。由农村经济局组织相关单位对被聘人员进行考核,签订聘用合同。

三是特色站与所在镇(区)工作关系。

各镇(区)特色站农技人员的考核、调配、晋升、聘用要充分听取所在镇(区)政府的意见。各农技人员所在镇(区)政府要加强对农技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提供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

六、工作要求

一是高度重视,全力推进。直有关部门和各镇(区)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工作,农业系统的各部门要加强改革工作的指导工作,各镇(区)要按照改革的总体要求,抓紧落实,加快推进,确保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直有关部门和各镇(区)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密切配合,共同抓好抓实此项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全稳定,深入细政地做好各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妥善处理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按时平稳完成改革任务。

三是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深化岗位目标责任制,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激励竞争机制,要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收入及技术职称晋升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任期考评、考核结果等挂钩,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技推广工作考评制度。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篇6

一、主要工作

(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稳步推进

20__年全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工作实现了新突破。水稻机插技术推广作为我省重点推广的农机技术,我省精心组织、全面实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20__年水稻全省机插面积达120万余亩,比上年增长85%,超额完成全省水稻机插任务,并初步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双季杂交稻水稻育插秧体系。

全省每个县(市、区)均开展了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在机械化重点示范县的带动下,插秧机数量和面积快速增长,今年全省新增插秧机710台,插秧机保有量达2110台。按照农机化司的要求,我省认真组织南昌县、泰和县等7个部级机插示范项目县共建立了52个机插示范点,示范县共投入资金380万元、插秧机282台。示范点均超额完成了机插示范推广面积,合计实现新增水稻机插面积74560亩,超项目计划要求的432%。示范区20__年共举办了插秧机操作机手和育秧技术培训班39期,培训人员3232人次,组织机插、育秧现场会55次,印发宣传资料及技术资料近2万份,各级媒体宣传68次。示范点全省累计举办机插培训班75期,培训技术骨干4500人次,召开示范现场会105场,印发宣传资料3万多份。所做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机插工作快速发展。

(二)油菜、花生等生产机械化新技术得到发展

我省紧紧围绕“兴机富民”工程,坚持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途径,在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技术基础上,在20__年制定了江西农机主推的十大农机技术,积极推动油菜、花生、茶叶等作物的生产机械化技术,全省开展各级别农机新技术推广示范演示会200多次。

一是为促进油菜生产的发展,完善了省级油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油菜的免耕开沟直播技术的推广,九江市推广油菜收割机割台、油菜开沟机等油菜生产机具800多台套。油菜免耕直播机械化生产面积已经超过40万亩,新余推广油菜开沟机械化面积预计15万亩,农民接受油菜机械生产技术,使油菜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是全省花生主产县区加大了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每个主产县至少抓了一个示范点,坚持以点带面,重点抓好花生收获、采摘、脱壳等机械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使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对比机播覆膜、不覆膜与手工播种的花生,亩产分别为685.7斤、623.4斤、472.7斤,使农户进一步看到了机械化生产的优势,提高了他们发展机械化生产的积极性。仅樟树市花生种植面积就达到14万亩,纯收入预计达到1.25亿元。

(三)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成果明显

我省果业在规模、产量、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发展过程中,农机部门实施了“农机上山”果业机械化工程。通过几年来的科学引导,目前,我省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成果明显,在今年秋收冬种全省果业机械演示会上亮点纷呈。

一是中型拖拉机逐步进入果业生产领域,使得果业中耕、开沟施肥、扩穴改土等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的生产环节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已形成中拖、手拖、果业耕整机在不同坡地、不同果业面积的大、中、小机械化果园管理的作业格局。

二是节水灌溉越来越受到农民欢迎。从推广节水微喷开始,到目前滴灌、渗灌、药肥水共施系统等一大批节水灌溉新技术、新机具、新设施落户我省果业,在节能环保、节本增效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药肥集成喷施系统。通过二年的实践,大力推广药肥集成喷施系统。以大功率机泵为功力,取代小动力药泵,通过管路按果树定株实施药肥喷施。解决了打药劳动强度大,农村劳力紧张的矛盾。

四是分级包装设施越来越受欢迎。目前,我省赣南脐橙出口生产基地全部都配上了果品分级清洗设施,销售外省的脐橙全部都通过了分级分类包装销售。电子机械化分选设备取代了传统的滚筒式、模板式分级机械。

(四)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取得新突破

我省建设了一批地方特色如茶叶、马铃薯、榨菜、蜜桔、牧草等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浮梁县财政拿出25万元专门用于名优茶加工机械的补贴,补贴率达30%,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五)农机购置补贴成效显著、新机具新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快

20__年度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已基本结束,共投入补贴金2.15亿元,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有效的引导农民购买选的农机装备,新农机新技术、高效农机具得到较好的发展,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调整。全年补贴类机具达5.95万台,其中,半喂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大中型拖拉机6800多台,改变了以小型农机具为主的局面。轻型喷灌机具、高效机动喷雾器等一大批新技术新机具通过补贴得到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广农机新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六)加强农机新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从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全省各农机化技术学校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充分运用师资、设备设施优势,积极开展新农机新技术培训。全省举办农机科技培训班116期,培训农民7625人次,结合科技抗冰救灾,开展农机科技下乡活动16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多份。

(七)借助各种媒体宣传农机技术,促进农机推广工作

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对农机春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大户进行了重点报道,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还组织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对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作业队、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效果进行了调研,摸清情况,了解实情,分析问题,把握趋势。今年在《中国农机化导报》、《中国农机化信息网》《江西农机化信息网》、《江西农业》等各种媒体上发表我省农机推广技术信息200次,撰写调研报告和新技术可推广可行性报告13篇,有力地推进农机推广工作。

(八)部省级农机重大推广项目进展顺利,为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昌县优质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南昌、新干、高安等三县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在湖口县实施的全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成效显著;省级农业新技术示范与推广重大项目即《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赣州市果园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推广》等已完成;《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技术基地建设》已完成有关试验、示范工作,各个项目的研究示范都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省农机化发展的新技术,为今后更好推广农机新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农机与农艺结合,实现水稻机插秧技术的集成与创新

水稻机插秧成败的关键是农民能培育出适合插秧机机插的秧苗,各级农机推广部门紧密与农业技术部门相结合,成立联合攻关小组,对水稻机插育秧、栽插及大田管理等配套农艺技术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深化试验研究,推进了农机农艺技术配套组装集成,实现了水稻的群体质量栽培与机械化高产栽培的有效结合,有力保证水稻机插的快速发展。

(二)坚持行政推动与引导市场相结合,狠抓示范项目落实

各级农机部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是近年来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专门成立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领导小组,并且把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推广列入农机化工作年度工作主要目标进行考核。全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任务,落实政策,强化措施,推动水稻机插育秧推广工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同时,还抓住有利契机,坚持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中,对重点推广的农机技术需要的机具进行倾斜,如利用中央、省、市财政对农民购买插秧机及培训工作实行了稳定的补贴政策,其中手扶式插秧机补贴总比例达到70%以上。通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加大了农机推广力度。

(三)坚持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结合,积极营造农机技术推广良好氛围

在机插秧技术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过程中,我省坚持示范先行、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在试验示范阶段,重点抓种田大户、农机大户,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了解机插秧技术的优势,同时,通过层层召开育秧现场会、机插现场会、大田管理现场会和机插水稻长势现场会,并借助广播电台、电视、网络、报刊杂志、集市、印发小册子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基层广大干群的感性认识和认知度,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并为大范围的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

(四)坚持机具推广与技术服务相结合,健全农机技术推广保障体系

技术能否到位是农机技术推广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抓好插秧机推广的同时,特别是在试验示范初期,以市县水稻生产机械化项目负责人、农机、农艺技术骨干为对象,派员到生产厂家或邀请厂家技术人员来当地开展师资培训,逐渐建立了一支既懂农机又熟悉农艺的技术推广骨干队伍。免费组织举办培训班100多期,培训600余人次;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免费派送“江西省水稻机械化育秧及大田管理技术模式挂图”等有关水稻机插育秧及高产栽培技术、农机维修使用方面的教材和VCD教学光盘、《水稻机插秧实用技术》等科普教材5000余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机化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农机新技术推广速度相对较慢

在农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民购机热情高涨,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对新技术需求,农机推广经费相对较少,导致我省农民接受新技术和使用新技术较慢,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还存在农机装备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和老化严重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优化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要求。

(二)农机化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我省农机化水平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农机科技投入不足,农机新产品短缺,基础设施薄弱;机械插秧等关键环节推广工作尚在起步阶段,思想障碍、资金障碍和技术障碍尚未根本解决。

(三)农机推广工作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篇7

1.1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适应时展需要

针对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困境,部分基层推广单位将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术推广相分离,将无偿农业技术推广与有偿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并通过试行技术承包、技术推广与经营服务结合的形式,来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改革。部分农产品主产区开展了以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以市场为根本导向,以完善服务自制建设、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近些年,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不断实践与经验总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制度。该制度以农民的实际科技需求为重要依据,由政府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挑选出工作认真、吃苦耐劳、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到农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和企业及农民间建立一个直接联系的平台,以在满足农民科技需求的同时有效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1.3探索新型推广组织形式

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民和企业的直接对接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各地便相继开始涌现出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推动了农业科技园的形成,而农业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此同时,还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并逐渐塑造出了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对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趋势

对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既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我国是一个气候多变、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类型多样,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这便决定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然要朝着多层次、多类型、多种体制共存的复合型农业推广体系发展,这也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应将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视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重点,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调整、完善推广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建立起高效、快捷、灵活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教育间的联合,并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专业间的合作,以将推广成效进行不断的提升。除此之外,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能让广大农民采纳并接受新农业科技的工作方法,将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与组织化程度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进行结合。例如,利用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来组织农民切身参与到推广的过程中;又如利用项目带动推广模式,以促进区域发展和农业开发为根本目标,将水利、农技、信贷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民提供系列化的推广服务等。

3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篇8

创建区域农技站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陇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10镇5乡,240个行政村,人口25万,土地总面积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7万亩,人口密度103.7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机构设置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7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

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9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当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1988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7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2-3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78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57台套,价值16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3-4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22人,配备区域农技站。22人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7人,技术员5人,技术工人8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

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

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

区域性农技站作为县级技术推广机构与乡镇农技站联系的纽带,在完成县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对辖区乡镇农技站的技术推广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组织乡镇农技站,协调与乡镇的关系,并参与实施辖区乡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三田"建设、优质粮油、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等主要技术推广工作都以区域站为主导力量组织完成。

区域性农技站实行"一站两制"的运行机制,在目前财政困难,推广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技物配套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促进了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县温水区域农技站在黄姜引进示范推广中,所需的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示范推广等经费都来自经营服务创收,使黄姜生产成为温水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被誉为陇县黄姜生产第一镇,有过辉煌的一页。

三、区域性农技站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实行"一站两制",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相结合,使得各站注重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益性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二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力量薄弱。7个区域农技站共有农技人员22人,其中非专业技术人员8人,占总人数的36.4%。三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新技术成果引进、试验、示范难以深入开展。县财政只保人头工资,各区域站的水电费、办公费等正常开支费用通过技物配套服务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下乡补助、各种津贴等福利待遇更无从谈起。四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测试仪器、交通工具及通信设施。五是技物配套服务上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效益比较差。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张家川;农业技术推广;思考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属少数民族国家扶贫县,位于天水市东北部,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毗华亭、庄浪县,西距省会兰州市378km,东经陕西省陇县至西安市388km。全境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略呈三角形,东西长62km,南北宽48km,总面积1311.8km2。全县耕地面积3.76万hm2,以山地为主,人均耕地0.12hm2,全县总人口3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19万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9%。2016年农业产值增加6.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32元。粮食作物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糜子、荞麦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大麻、蔬菜等,种植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直接关系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局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张家川县农技推广工作现状

1.1从业人员

张家川县农技推广工作从有正式机构、有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开始,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是计划经济阶段。1973年成立县农技站以来,农业生产走集体化道路,农业生产水平低,人口快速增长,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民科技素质不高,农技推广能力薄弱。二是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县政府对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高度重视,县、乡农技站均有独立办公场所、从业人员,行政村都确定了科技示范户,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乡(镇)农技人员的人、财权均由县农业局主管,职能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上下同步,运行顺畅。同时,县农技站开始发展壮大,技术力量配备充足。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水平明显提升,广大农技人员主动参与各类示范样板田建设、高产田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积极性高,农业生产发展势头看好。三是运行短板阶段。1995年后期至今,农技推广机构有县级农业技术服务站和刘堡、张棉、连五、川王、大阳、马鹿、梁山、马关、胡川、木河、平安、闫家、张川镇、龙山镇、恭门镇等15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制均属县财政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县农技站由县农业局直接管理,干部职工主要搞一些农业试验、示范,实施一些涉农项目;15个乡(镇)农业中心人、财、权隶属乡(镇)政府管理,干部职工主要从事乡(镇)中心工作,驻村搞计划生育的占98%以上,致使农技推广工作处于被动或放任自流状态。

1.2资金投入

“十二五”期间,张家川县农技推广工作累计实施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小麦、玉米、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旱作农业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推广、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示范项目,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农作物良种补贴,蔬菜产业化发展,优质专用马铃薯品种引进与栽培技术研究示范项目,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与补助项目等90项(次);引进新技术40项(次);新品种218项(次);新材料26项(次),资金主要依靠中央、省、市政府扶持或项目支撑总投入推广经费11443.5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民生,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

1.3推广内容

张家川县农技推广内容主要涉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粮食作物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机耕机播机收、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新型农民实用培训、农机安全生产等方面。近五年来,累计推广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示范面积7.22万hm2;配方施肥面积14.73万hm2(次);引进小麦新品种46个,玉米新品种50个,马铃薯新品种23个;引进新材料19个;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6.13万hm2(次),直接挽回粮食损失6000万元,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4推广方式

围绕农业生产现状和县域自然禀赋及农村发展实际,张家川县农技推广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一是开展试验研究,解决生产难题。对每年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及对粮食生产有推动作用的因子,如肥料、技术、栽培模式、机械设备等进行试验,为进一步做好推广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二是建立示范基地,强化辐射带动。示范基地是展示新技术的窗口,是宣传带动的主战场,更是农技推广的试验田。因此,把办好示范基地作为做好推广的主要抓手,实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负责制,加强乡、村、户的衔接协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任务清楚,责任明确,乡村组三级负责地块落实,农业部门负责技术攻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整合资金、项目,集成技术,集中力量,联合办好各类示范基地,通过多处布点,连点成片,培育典型,引领示范,真正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强化宣传培训,促进科技转化。按照“实际、管用、高效”的原则,组织农技人员重点对旱作农业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玉米、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脱毒种薯良种繁育等重点项目,采用张贴标语、悬挂横幅、书写专栏等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做到培训到村、讲座到组、服务到户、推广到地。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培训技术骨干与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广播、电视宣传与播放录像、发放明白纸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乡、村、组,完成培训。“十二五”期间,总共办各类培训班205场(次),受培训农民达24.6万余人(次),出动宣传车150辆(次),发放各类技术宣传资料30万份,技术挂图8万份,印刷墙体广告宣传62条,制作大型广告牌25个。通过扎实细致的定向培训,使各项农业推广技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效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应用水平,增强了学科技、用科技的本领。四是完善工作机制,普及推广技术。除推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进行科技服务与入户指导外,实施项目时,采取“专家定点联系到乡村,农技人员包村联组户”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借助“1236”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推广服务网络,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技术普及率。

2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张家川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农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基层站所的大力支持下,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显著,效益彰显。2016年,全县农业生产增加值达到686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32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1.06倍和1.13倍。

2.1农作物新优良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

“十二五”期间,先后引进推广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优良品种1610余个,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为粮食稳定增产注入了新的活力。2016年粮食总产量达12.01万t,单产269.28kg。

2.2农业新技术得到广泛运用

地膜覆盖、配方施肥、保护地育苗、机耕机播等技术全面普及。五年来,全县累计推广粮食作物地膜覆盖栽培5.38万hm2(次),配方施肥14.73万hm2(次),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6.8万hm2(次)。注册家庭农场22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98个。

2.3农技人员素质全面提高

一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灵活多样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观考察、培训,并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全方位提升农技人员的素质。二是坚持集中培训与平时下乡相结合,新型农民培训与常规培训相结合,使新型农民队伍不断壮大。三是坚持抓点示范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户施教,加大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及农民技术骨干的力度,全面提升农技人员自身素质。

3存在问题

3.1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不高

从调研情况来看,存在对农业的发展重视不足的现象,农业产业投入产出比明显低于其他产业,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存量耕地质量下降,撂荒地增多,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社会普遍存在重视劳务输转轻视农业生产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3.2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据调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70%都是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毕业的,学历不高,虽然奋战在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工作方法和推广能力,但多年来没有得到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和自我充电,知识更新缓,观念转化慢,与日新月异的新农业生产形势不相适应,特别是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太大,很难胜任当今农业高科技推广的需求。

3.3无推广经费,新技术转化率不高

一是县级农技推广部门除项目经费外,再无其他科研经费。乡镇农技人员统归乡(镇)政府领导,工资由乡(镇)政府直发,人事权由县人事局管理,乡(镇)农技站无推广经费,农技推广乏力,直接制约着技术传播速度和推广效果的提升。二是乡(镇)农业中心人员长期从事驻村工作,农业推广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乡(镇)农业部门在全县干部群众心目中地位大大降低,个别人甚至认为乡(镇)农技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单位。三是县、乡农技人员很少有外出培训的机会。20世纪80、90年代进入农技站的人员,信息闭塞,对新技术、新成果的熟知度低,2000年以后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几乎专业都不对口,学农涉农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更少,县、乡两级农技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40岁左右的人员还是中坚力量,专业技术推广队伍严重断档,特别是基层农技站已经面临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的危险。

3.4农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和排头兵,但由于认识、资金、体制、机制、管理、指导等诸多原因,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少,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营销大户、专业经纪人和营销网络体系,产品销售处于无序状态,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相当一部分合作社、龙头企业名存实亡,尚未真正发挥在农业生产和农村改革中应有的作用。

3.5农业产业化相对滞后

张家川县虽有农业区域规划和农业产业化宏观规划,但缺少到乡(镇)、到村的详细规划,组织统筹力度不大,导致在项目实施上各自为政,品种庞杂,难成拳头,效益低下,防范市场风险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民对产业标准化生产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管理、施肥、施药、采收都比较随意,种植不规范,不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且属分散生产,在产品数量、质量及包装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生产整体水平和效益提升缓慢。

4对策建议

4.1深入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巩固和增强农业基础地位

一要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广大农民群众牢固树立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思想,真正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战略产业来抓。二要进行县情再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农业的重要性。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农业收入在总人口和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会逐步变小,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却不会动摇。三要按照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科技推广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4.2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要强化耕地保护意识,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正确处理保护耕地资源与保障经济发展的关系,始终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要坚持把基本农田保护与土地开发整理、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以提高耕地质量为核心,实现耕地保有量稳中有增;要严肃查处非法占用耕地,破坏基本农田的典型案件,使耕地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加强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4.3培育壮大农业经济服务组织,努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要认真总结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农村经济实体发展的成功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全盘。二要进一步探索建立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体制机制,在土地流转、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做到优先考虑。三要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视野,开拓市场,延伸产业链条,强化产品质量意识,树立品牌战略理念,在打造名、优、特农产品上做文章、下功夫。四要加大科技成果专利申报力度,有效提升市场供给能力、占有率和知名度,提高农业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4.4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

针对目前张家川县农业科技队伍人数少、年龄大、专业人才少、力量弱的实际,一要强化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专业人员培训力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年纪轻、肯动脑、善钻研的农技人员到农业院校、科研机构进修学习,培训留得住的人才。二要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立进出平衡约束机制和职称评定、评优选先的绩效激励机制。三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坚持“保证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原则,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力度,确保有钱办事。四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奖惩制度,对在科研项目中有特殊贡献的人和事,申请市县给予相应的荣誉及资金奖励,调动其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推广事业中去,强势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5根据群众的需要,创新推广方法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市场经济规律,改变说教式、行政命令式的推广方式,提倡技术信息交流式、思想观念沟通式的工作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建立农技人员指导与农民实践的群众双向互动模式。在充分保障经费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多举办一些入户到村的技术讲座、技术宣传,提高群众的科技意识。因地制宜,发挥各村优势,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让群众从生产示范基地上学通、弄懂农业新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满足群众农业生产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生产。

4.6有章可循,兑现奖惩

为充分调动县、乡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应改革现有的运行机制,制定年度工作方案,细化任务,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做到开始有计划,中途有督查,完成有检查,绩效有评价,聘优选先,奖勤罚懒,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农技推广氛围。

4.7理顺关系,让乡(镇)农业中心人员回归农业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地震灾害;农技推广体系;恢复重建;对策

1 汶川地震对四川灾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损毁情况

1.1 人员伤亡严重

大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经营管理人员伤亡,仅绵阳市农口系统职工就死亡206人,失踪390人,受灾1327人。

1.2 大量办公场地和技术设备损毁

汶川地震造成农业科技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的房屋、仪器设备损毁。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办公业务用房普遍倒塌或损毁严重,设施设备损毁(坏),地震灾害损毁办公业务用房500603.5平方米、仪器设备24624台(套),房屋和仪器设备损毁率达到了61.1%和51.8%,直接经济损失达88842万元[1]。

1.3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瘫痪

由于损毁严重,许多受灾严重的县乡农业部门已经瘫痪,推广服务功能严重丧失,农技服务脱节断档。农业服务体系、粮食安全储备体系、农产品检测及质量安全体系和气象系统均受到较大影响,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效地为“三农”开展服务。

2 汶川地震后四川灾区农业科技体系现状

2.1 农业服务体系人员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农房重建工作中

由于超过90%的农房需要修缮和重建,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农业服务体系人员80%以上的精力都投入到农房重建、防汛、农村稳定、援建协调工作中,少部分精力用于业务工作。再加上交通阻断,难以深入开展农技推广工作。

2.2 缺乏具体的重建方案及规划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省出台专门贯彻意见的市州只有11个,全面实现管理体制理顺的市州只有成都市、泸州市、阿坝州,仅占全省市州总数的14.3%;实现管理体制理顺的县(市、区)只有46个,仅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25.4%,管理的乡镇或区域性机构只有522个,仅占全省乡镇或区域性机构总数的12.4%[2]。

2.3 现有农技推广队伍不稳

现有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人员状况,存在学历低、结构单一、知识老化等问题。全省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60%,非农专业技术人员占40%[2],人员断层现象明显,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等新生力量难以充实到基层,人员年龄老化已成为困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环境较差,待遇不高,很难吸引高学历的农业科技人才到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工作,导致后备人才短缺, 难以适应农业推广的长远发展。

2.4 农技推广手段落后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有了一支稳定的队伍,但是在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上,仍然存在手段落后、大部分乡镇没有试验基地等现象,手段更是落后,直接影响新技术的推广效果。

2.5 农技推广经费投入少

四川省基层农技人员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已纳入县级财政保障,但津补贴等工资性收入保障水平低,推广经费除成都市等少数地方能得到较好保障外,其余各地都不能实现基本保证。特别是汶川地震后,由于县级财政收入的减少,各种经费还在降低,因此,现在的农业服务工作难度大,农业生产上的一些关键技术措施也很难落到实处,影响农业服务体系作用的发挥。

3 灾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创新型发展模式探索

3.1 发展创新型灾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本文结合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灾区的实际情况及多种农技推广模式总结出一种复合、高效的创新型推广体系,即“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农民参与+企业支持+现代信息服务手段”。其推广手段主要由政府(含其组建的农技中心)、专家(含其指导的科技人员、组建的专家大院及专家服务团)、农民(含其组成的专业协会)、企业和现代信息服务手段5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各子系统间的关系见图1。

图1 创新型灾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3.2 完善创新型灾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农技推广工作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有机结合和科研、推广及基层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3]。创新型灾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和新形势下的农村问题。

3.2.1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立法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法律法规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业法、农业科技推广法、种子管理条例以及植物新品种管理办法和转基因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通过立法保障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工作条件和培训,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项目经费、推广经费,保障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过失必究,才能从法制的角度确保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

3.2.2 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拓宽投入资金的来源渠道

农技推广机构履行的是公益职能,其经费主要靠国家拨款和地方财政投入,自身缺乏“造血”功能,加之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在末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科技推广仍以政府支持的无偿服务为主。通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农业三项工程等各类农业科技专项扶持资金,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展农业科技推(下转第261页)(上接第175页)广资金的投入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3.2.3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方面,一是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二是扩大教育培训范围,在农村广泛进行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三是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在办学模式上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多样,体制多种以及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办教育的格局。

3.2.4 建立一支稳定的农技推广体系队伍

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技推广队伍,要把好进人关,实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推广人员的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保障其工资、业务经费和改善推广硬件投资手段经费,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2.5 加强推广体系建设,更新观念和鼓励创新

加强自主创新是提高一个区域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也是四川省提升农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政府首先要做到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增加财政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同时要加大人才开发、引进力度,完善管理方式,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的激励机制,以此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永新,李晓燕.重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积极发展四川现代农业[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05: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