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社区十篇

时间:2023-04-02 20:48:29

大家社区

大家社区篇1

“大党委”让社区成为“温馨家园”

1月30日,记者在广元市利州区嘉陵街道上河街社区采访了刑满释放人员老王。

50多岁的老王,一谈起社区对他的帮助,情不自禁流下泪来,他说:“我回来后,心里自卑,一时难以融入社会。社区领导一方面找心理医生、儿时朋友等数十次开导鼓励,解开疙瘩,一方面帮助落实户口、申请低保,并介绍我到米凉面小吃店打工,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老王从小失去父母,跟随亲戚长大成人。因为缺少教育,他失足锒铛入狱。“2005年,他刑满后,我们发动个体户、党员干部、居民群众捐资捐物,帮他联系工作。”上河街社区党委书记黄巧介绍说。

10年来,老王当过保安、保洁员,现在正做收购废品的事情。他很满足地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还做过两次手术,但现在自己也存起了四五万块钱,这一切都源于社区干部的关怀。他们把我当亲人,黄巧就像亲姐姐一样关心我。”他一边说着,一边又用衣袖擦拭脸上因感动而滚落下来的热泪。

当社区的人们谈起老王的变化时,都交口称赞“社区党委工作做得好、做得细”。

社区事务繁重,自身服务资源十分有限,工作往往“打拥堂”,服务群众“手长衣袖短”。为解决这一尴尬局面,2011年7月,上河街社区党总支积极落实市委全面推行五大体系,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的新要求,设置了政策宣讲、扶贫帮困等210余个服务项目和岗位,组织社区干部分别与市区部门、“两新”组织主动衔接,争取10个单位党组织、86名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共驻共建。

利州区嘉陵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赵波告诉记者:“上河街社区及时整合驻区单位、‘双报到’单位党组织及社会组织,率先在全市成立社区‘大党委’,吸纳代表性强的7家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成立了12个楼院党支部和36个功能党小组,组建了便民型、帮扶型、应急型等各类型共计23支志愿服务队,把党的组织优势转为服务社区建设和居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面对城镇化进程加快,社区居民构成日趋复杂化、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形势,在用好一站式服务、上门服务、马上服务等传统做法的同时,建立“5+2”错时服务制,安排干部午休、双休日轮岗上班,实行全天候服务;推行分段式服务法,根据辖区矫正人员、空巢老人、务工人员子女、失业人员、残疾家庭五类困难群体情况,周一到周五分别组织相关党员干部、社会组织等开展“心贴心”的服务。结合区委“三千干部包万户”活动,组织有能力的47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102户。

上河街社区有残疾人139名,他们希望建立康复训练室,而社区本身无能为力。得知此情况后,“双报到”单位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市残联支持19套康复及办公设施,市中医院主动从上河街分院腾出100多平米房屋让社区使用,定期选派医生指导康复训练,并吸引社区附近的残疾人也到此参加康复训练,实现资源整合、多方共赢的效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岐黄巷、军粮巷、巴金巷等7条街道得到了整治,1230多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社区已成为居民群众、驻区单位、流动人员的温馨家园。

“大平台”让社区成为“共同家园”

故事还得从1年多以前说起。2013年12月7日早上,住在绵阳平武县报恩寺社区的73岁孤寡老人余长发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第二天,报恩寺社区的上百名志愿者,按照老人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在了高山的松柏林里,送老人最后一程。

因为没有亲人,余长发老人一直是报恩寺社区的特别照顾对象。而让大家感动的是,余长发老人生前还有一个感人的心愿,就是在其去世后,用抚恤金设立爱心基金,专门用以帮扶社区困难群众。

余长发老人是报恩寺社区的一名特殊人员:他是白马藏族乡中心小学的退休教师,无儿无女,在社区租房生活,晚年体弱多病,无力照料日常生活。

社区了解情况后,决定对老人进行长期帮扶。社区主任李海燕经常从餐馆给老人买来热气腾腾的饭菜,还时常送去药品和生活用品;社区志愿者经常为老人打扫清洁,陪老人去社区照料中心;69岁的社区群众苏华先和爱人,不顾自身高龄,时常为老人按摩、刮痧、做饭。

一次,余长发突然生病,高烧不退,社区群众闻讯后将老人背至医院救治,通宵陪在老人身边照料,不仅为老人端水倒尿、擦洗身体,还用嘴给他吸痰,让同病房的人羡慕不已:“老人家你好福气,儿女个个这么孝顺!”老人流着泪说:“我没得亲生儿女,却有这么多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女,这辈子知足了!”

让李海燕难忘的是,余长发去世前曾专门嘱咐她和社区工作人员:“我这辈子没留下什么财产,去世后把抚恤金捐出来,帮助社区的困难人员,设立一个爱心基金,也算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吧!”

“老人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藏乡教育事业,培养出了很多人才,自己省吃俭用、甘于清贫,却在生前多次给甘肃等地震灾区捐款,退休后还在家中义务为社区的孩子补课。”已是党支部书记的李海燕向记者介绍说。

2014年初,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社区成立了以余长发名字命名的爱心基金,用以帮助社区的困难群众。余长发捐出的1.9万元,到2015初记者采访时,已帮助了残疾人、孤寡老人、重病患者共15人,已支出4500元。

这是报恩寺社区近年来认真落实省委和市委“双报到四服务”要求,着力从源头建立机制,打破社区党支部单兵作战、力量薄弱的窘境,实现辖区力量抱团,长期志愿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

报恩寺社区实行“一区一队一岗”服务机制,明确报到党组织及在职党员各自任务职责。“一区”,是将社区划分为8个党员服务区,根据各自实际自主选择服务区。“一队”,是报到党组织结合自身优势和社区群众需求,建立起医疗服务、维权服务、法律咨询、义务家教、水电气维修等专业性较强的党员义工队,到社区开展服务活动常态化。“一岗”,是结合社区群众需求,在社区设置政策咨询岗、矛盾调解岗、私人医生、家庭教师、景区义工、事务代办等个性化服务岗位,根据在职党员服务意向、特长优势引导认领不少于1个的服务岗位。制作了帮扶群众连心卡,将单位在职党员的联系方式登记在上面,发放给要联系的居民,同步建立了预约服务登记平台,实现“电话一打、党员到家、服务满意”。

社区党员群众通过互征意见、互通信息、互帮互助,实现党建工作的“双赢”局面。“自活动开展以来,为社区解决活动阵地、服务设施、办公经费等实际问题32个,提供帮扶资金50余万元,开展各种服务活动150余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00多件,服务居民群众和社区流动人口2万多人次。”李海燕说。

“大服务”让街道成为“和谐家园”

“上班工作心不专,有空就把手机玩;思想游走不在岗,推三阻四想捡懒;遇到问题就躲闪,工作缺乏责任感;说到底,须加强理想和信念……”

2月3日,天气寒冷,人流量较大的海椒市广场,成都市锦江区莲新街道莲花社区心连艺术中心,10多名心连艺术团的团员正在公开演出。

“这组《群众路线刻心间》的音乐快板,词是我创作的,经过团员们共同修改完成的,就是想用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揭露当前某些机关存在的僵化作风,让群众来参与监督,促进作风改变。”65岁的韦桂英婆婆向记者介绍创作这组音乐快板的初衷。“现在群众都感受到机关作风的转变,参与积极性都很高。”她开心地说。

“说起‘五个特殊课堂’,可以说每个都颇具特色,比如我们开设的‘舞台课堂’,让群众能灵活地学习党的群众路线知识。”莲新街道党工委书记唐勇告诉记者,街道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多的特点,通过整合辖区文化类社会组织资源,组织“心连”“锦星”等6支专业群众文化队伍定期到辖区人流量较大的海椒市广场等地进行公开演出,将教育实践活动基本内容、查找“”问题、街道特色做法等自编、自导、自演成通俗易懂的节目,通过大道理讲通俗、小道理讲透彻的接地气方式,把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变为群众乐于接受、一听就懂的“大实话”。

“打快板,说建设,今天说‘精品城区我们建’。”别看台上演员都是社区的大爷大妈,说起快板来却一板一眼,贴近生活的内容,精彩的演绎,群众自编自导的节目受到了辖区群众的认可。观看快板节目的一名社区居民说,这样的宣传方式很不错,让学习充满了趣味。

去年以来,莲新街道的“舞台课堂”活动,坚持每月演出一场。目前,已有2000多名群众通过“舞台课堂”受到了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舞台课堂”仅仅是莲新街道开辟的“五个特殊课堂”之一。这“五个特殊课堂”具体包括“舞台课堂”“院坝课堂”“拇指课堂”“网络课堂”和“无声课堂”。

大家社区篇2

土城社区座落宜城街道南郊,社区管辖土城、南仓、银苑、君悦府邸、金丽城市花园等八个居民新村。居住居民3875户、1.1万多人。2001年以来,该社区坚持“以侨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把侨务工作纳入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并在宜兴市率先开展侨务工作进社区的试点工作,经过八年的探索和实践,开拓了为侨服务的新途径、双向服务的新举措。

搭建多个侨务宣传平台

关心侨眷、爱护侨眷,是社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土城社区党总支把社区侨务工作摆上党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社区目标和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考核、同步奖惩,在思想认识、组织建设、措施方法、制度规范等各个方面落实到位,为社区侨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该社区成立了以社区党总支部为核心、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社区侨务工作领导小组,由总支统战委员和社区主任助理具体负责侨务工作,切实将侨务工作纳入社区工作重要内容,做到年初有计划,月月有活动。在社区侨务工作联络员队伍建设上,建立健全覆盖全社区的侨务工作网络,并定期对联络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社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宣传侨务,把辖区内由美国华侨邵品剡博士捐赠建造的博士楼作为侨务工作基地,经常开展共驻共建共为侨眷服务的活动。

在社区“两工程”建设中专门设立侨眷文化活动室、侨台服务站、侨务工作室、侨之家、侨法宣传室、侨法宣传橱窗,并在侨法宣传室内设立侨法图书专柜,还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创立了华文教育基地,在社区网站中专门设立侨务工作网页,宣传侨法知识、法律法规。建立社区侨务工作六项制度,即:社区侨务工作例会制度、社区侨务工作学习制度、走访慰问制度、侨眷活动联谊制度、社区工作通报制度、为侨服务制度,使社区侨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切实构筑起良好的为侨服务平台。

两次下岗侨眷有了工作

对社区侨眷的底数清、情况明是做好社区侨务工作的第一抓手。土城社区首先建立了详细的侨情资源库。在此基础上,聘请的侨务工作联络员每年都对社区侨眷的情况进行核对,对有变化的侨眷情况进行完善补充,对新增归侨侨眷进行登记造册。现在,土城社区侨情资源库已建立了社区48名侨眷的详细信息资料。

为了能够融合与侨眷的关系,社区工作人员对已登记在册的侨眷经常进行走访,问寒问暖,邀请他们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在沟通联络中全面了解他们的爱好特长、所需所求以及在外亲属的有关情况,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排忧解难。今年一月份,社区在慰问侨眷困难家庭孙成海家后,得知了他重新就业后又一次下岗。由于老孙家境贫困,加之年龄偏大,要想重新上岗非常困难。社区了解这个情况后,一直帮他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三月份,土城社区的南仓新村缺少一名保安,社区人员首先想到了老孙。就这样,孙成海成为了一名保安,家里也有了一定的收入。

活动拉近侨眷感情

土城社区一直把归侨、侨眷看成是社区的宝贵资源,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坚持“以侨为本、以诚服务”,丰富“双向服务”内涵,构筑和谐的社区环境。

多年来,社区通过制作宣传专栏、宣传展板,印制宣传手册,举办《侨法》报告会等形式,积极开展侨法宣传月活动,使侨务政策、法律法规进楼入户,让侨法知识深入人心。同时,社区还利用司法单位普法宣传的契机,宣传《侨法》,扩大社会各界对侨法的知晓率,使维护好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成为社会各界、社区居民的一种自觉行动,为社区侨务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金乡睦邻、绿色和谐”为主题的社区睦邻文化节系列活动,中秋佳节的“连心桥、和谐谱”主题联谊活动,重阳节的高龄侨眷祝寿,趣味运动会、娱乐身心等活动,融合小区群众的同时,也拉近了侨眷与周围居民的心理感情。今年元宵节,侨眷钱棠娜组织的腰鼓队参加了街道举办的欢天喜地闹元宵活动,一展侨眷风采。“三八”节,吕娅、许玉娥、吴妙芳等侨眷赴市福利中心开展了“展巾帼风采,暖榆桑心田”慰问演出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情感交融的活动,丰富了侨眷的精神生活,增强了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土城社区工作人员经常与侨眷沟通,上门走访,宣传党的侨务政策,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开展医疗保健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家政服务等。为更好地开展为侨服务,社区组织支部党员志愿者与侨眷结对,开展好“三个一”的服务,即:每周一个亲情电话、每月一次上门走访、每年一次家庭式联谊。每逢佳节,我们都要上门慰问,送上贺卡、礼品表示关怀。并定期召开侨眷座谈会,认真听取侨眷对社区侨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索为侨服务的好举措。通过这些亲情化的服务使侨眷真正感受到社区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更好地凝聚了侨心。

侨眷带来丰厚回报

大家社区篇3

关键字:社区矫正 缓刑 刑满释放

任何制度都无法做到臻于至善的完美境界,社区矫正制度作为一个新近发展起来的制度仍待实践的检验与理论得反思,通过对英美法系以及大陆法系几个主要国家社区矫正制度立法与实践的了解,很容易发现他们的社区矫正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及修正后,从立法、司法再到执行的各程序已经发展的相对比较成熟与完善,各项配套实施的措施也已基本建立,整个社区矫正体系已经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由于社区矫正的巨大潜力,社区矫正已成为世界各国预防和控制犯罪系统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属性亦会随着对社区矫正的更深化认识而有所改变。尽管可能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会有不同之处,但是在当今两大法系相互借鉴与融合的大环境之下,社区矫正制度更多的还是表现为相似性与一致性。下文将在社区矫正制度在两大法系国家实践的一些相似与不同之处做最直观的比较。

(一)社区矫正一般都贯穿于刑事司法过程的始终。

从美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形成来看,社区矫正是为了替代监禁刑,在刑事司法过程的各个环节上逐步设立的若干从中途退出的、将潜在的罪犯予以转化的转向点。这些转向点贯穿于刑事司法系统的各个环节,它可能发生在逮捕阶段、审判阶段或矫正阶段。[1]这一点与英国不同,英国将社区矫正视为与监禁刑并列的主要的刑种之一,因此不存在审判前矫正的情况,但不影响社区矫正在审判中以及之后的司法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在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与法国,社区矫正制度介入司法也是在审判中,并不涉及审判前的这一个时期。而日本除在重视司法过程中的实施外,将犯罪人接受完刑罚释放后的一段时期也纳入到这一过程之中。

(二)社区矫正的性质。

社区矫正的性质在欧洲各国也具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作为刑事执行来对待,有的作为社会服务对待,有的作为替代措施。如英国的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方法和措施,是一种与剥夺自由刑及监狱矫正制度不同的在社区中开展的替刑措施[2],以及不剥夺自由和限制自由的刑罚及刑罚执行与矫正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社区矫正的内容是缓刑、假释和监狱执行过程中的开放性处遇措施与方法,以及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监护与帮助,社区矫正是以社区为基础协助监督执行法院判决的矫正项目,可以是法院判决的监禁刑的监外执行部分。法国虽然通过修改刑法典扩大了轻罪的适用范围,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矫正刑罚的使用频率,但是仍然独立于刑罚之外,作为监禁刑的替代性措施。如有学者指出:"在英美,保护管束往往附带于刑之缓宣告、缓执行或假释等处分,故有些学者认为保护管束为一种特殊的刑罚执行形态,然在欧陆各国及我国(台湾)等立法,则往往为一种刑罚以外的犯人处遇方法……保护管束在法律上之性质乃富于社会福利意味的保安处分"[3]

(三)区矫正对象的适用范围扩大化以及形式多样化。

在近些年来刑罚轻缓化与非监禁刑替代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国家将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向前延伸"主要是针对处于刑事司法程序过程中的实施了已然之罪的犯罪嫌疑人和刑事被告人所采取的各种形式的缓刑处理以及在审前被转向的犯罪人,如英国、美国;以及如日本对因不具备刑事责任年龄的少年犯罪行为实施者所采取的少年保护措施。"向后延伸"主要是针对刑满释放人员的保安处分措施,如日本的对"罪犯释后安置"。[4]

各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在适用社区矫正刑罚时对适用方式加以变通,以缓刑为例,英美等国适用刑罚暂缓宣告制,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对犯罪人只做刑事责任的宣告,暂缓其刑罚的宣判,并让其履行一定的义务,由监管人加以监督与考核,如果犯罪人遵守相关规定并履行义务则撤销其刑事责任的宣告,不以犯罪论处。而法国、比利时则采取刑罚的暂缓执行制,即法院在宣判时不仅确定刑事责任,也宣判对犯罪人确定的刑罚,但附条件的暂缓执行,以观后效。如果犯罪人遵守相关规定并履行义务,不但免除其刑罚的执行,而且所承担的刑事责任的宣判也失去效力,视为没有犯罪。[5]

(四)完善的立法以及相应的制度配套设施。

各国有不同的立法模式,纵观世界各国实践,主要有三种:一是专门的社区矫正法规,如美国有28个州均通过了地方性的社区矫正法规,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在1973年由州议会通过了美国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个《社区矫正法》。二是专门的刑事执行法律,如德国的《刑罚执行法》,俄罗斯的《刑事执行法典》,加拿大的《矫正与有条件释放法》,澳大利亚的《矫正服务令》等。三是单行的社区矫正法规,如我国香港的《社会服务令》、台湾地区的《更生保护法》、新西兰的《假释法》、日本的《缓刑执行保护观察法》。各国根据国情不同实施的立法保证了他们的社区矫正工作合法有序地开展。

西方发达国家在实施社区矫正制度时,一般都要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明确执行主体身份,从而使社区矫正工作法律化、制度化、有序化。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是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关键。从世界范围内实践来看,社区矫正的执行一般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法院系统执行,如德国、法国等,一种是由行政机关执行,如英国、日本等,有的国家则同时存在两种方式,如美国。在德国,缓刑和假释监督主要是由缓刑、假释辅导员同法院一起监督缓刑、假释人员、促使缓刑人员履行法院为其设定的义务,遵守法院颁发的缓刑令,并向法院报告缓刑、假释人员的言行[6]。在日本,除去中央法务省设立矫正局与保护局外,地方法院所在地的保护观察所负责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在美国,一般是由法院决定是否处以社区矫正,而社区矫正刑罚的执行则由矫正局来执行。

经费来源的保证。从德国各类缓刑帮助制度的经费保障渠道看,主要是国家财政保障,仅有少部分属于民间筹款。无论是划拨给法院还是划拨给州司法部,成人和青少年缓刑帮助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办公经费等,都一律纳入各州的财政预算。即使州的行政经费紧张,行刑经费也都能够被优先确保。而在英国,中央和地方的缓刑机构的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由财政支出,80%来自联邦政府拨款,20%来自地方税收。据英国国家缓刑局统计,2002-2003年,社区矫正的支出为6.93亿英镑。[7]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鼓励社会力量与志愿人员参与社区矫正是国外的一个重要特色。志愿人员一般是居住在社区中的居民,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2000多个缓刑管辖区服务的志愿缓刑官就在30万到50万人之间,每年提供2000多万小时的服务。在日本社区处遇的民间组织和志愿者除了保护司,还有更生保护法人、更生保护事业、大哥大姐协会、妇女更生保护协会、帮助雇佣业主协会等。更生保护机构不仅给予处遇者提供安置服务,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尊重、尊严和信心。

参考文献:

[1]梁茹茹.《美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载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库

[2]王运生、严军兴.《英国刑事司法与替刑制度》[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108

[3]张甘妹.《刑事政策》[M],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37

[4]王顺安.《社区矫正的理论实践》[M],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法学会重点科研课题。

[5]王志亮.《外国刑罚执行制度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3

[6]朱华荣.《各国刑法比较研究》[M],武汉出版社,1995,83

大家社区篇4

今天,油田召开“创和谐环境,建温馨家园”活动动员大会,想职工所想、办职工所盼,对社区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活动开展的非常及时、十分必要。我们XX社区决心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油田开展“创和谐环境,建温馨家园”活动的要求,选准载体,坚持特色,进一步提高社区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居民创造更加和谐、温馨的居住环境。具体来说,我们将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创建“亲情楼栋”,让机关干部动起来

各项工作的落实,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干部的表率。为进一步改进社区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发挥机关干部在服务居民、服务主营单位中的带头作用,今年3月下旬,我们XX社区出台了社区机关干部小区管理承包方案,共有XX名社区机关干部对XX个居民小区的楼道进行了承包管理,机关干部负责日常的楼道卫生。活动开展以来,社区机关人员纷纷利用双休日等业余时间,拿起工具,到自己所承包的楼道打扫卫生,在居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居民看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协助机关干部打扫楼道卫生,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我们这项活动已经向基层延伸,各三级单位纷纷制定了楼道卫生承包办法,每名党员干部都承包一个楼道,并将这项工作纳入日常管理,每周进行检查考核。今后,我们XX社区将以“创和谐环境,建温馨家园”活动为载体,把“亲情楼栋”活动长期坚持下去,让机关干部不但要承担楼道卫生清扫任务,还要熟悉楼栋居民的基本情况,与居民同吃亲情饭,拍摄全家福,做到连心、连情、连责;定期与楼栋长交流座谈,了解居民反映的信息,听取居民意见,竭尽全力为居民排忧解难,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二、坚持特色服务,让社区品牌亮起来

以“小白鸽”志愿服务为纽带,继续开展“医疗服务到前线、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3月中旬,在XX采油厂夺油上产会战的关键时期,我们组织“小白鸽”志愿服务医疗队,由社区领导带队先后到采油XX队等前线单位进行走访慰问,为职工查体,送医送药,将社区党委对采油一线职工的关怀带给了正在奋战的职工们,为采油厂会战提供了后勤支持。3月份以来,社区共组织6批志愿服务医疗队先后到20多个采油队、钻井队开展送医送药服务,进一步密切了社区与主营单位之间的关系。“两费”收缴中,采油厂等主营单位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和配合。今后,我们将以密切社区与主营单位之间的情谊为宗旨,继续开展“医疗服务到前线、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定期组织志愿服务医疗队深入采油队、钻井队等前线单位,为前线职工提供医疗服务,将社区的亲情关怀传递到生产一线。我们还将编制亲情联系卡,发放到主营单位前线职工的家中,让他们的家属能够享受到更加快捷的服务,让前线将士能够安心的夺油上产。

三、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居民参与进来

去年,我们XX社区以构建和谐小区为主题,在8个小区中开展了“邻里守望”活动,制订了《邻里守望文明公约》,为居民发放了信息联络卡,在退休老党员、老干部中招募“邻里守望”志愿服务者90余名。活动开展以来,社区先后评选出30家“邻里文明星”、“邻里守护星”、“邻里助困星”,拉近了居民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居民之间的友情。

按照“创和谐环境,建温馨家园”活动要求,今后,我们社区将在所有小区全面推广“邻里守望”活动,充分发挥家委会、楼栋长、百户治保员、“邻里守望”志愿服务者的联系纽带作用,搭建起社区与居民、居民之间、邻居之间互相沟通的平台,进一步融洽邻里关系,努力营造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的社会风尚。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陆续开展“关爱残疾人”活动,评选“爱心帮扶”先进居民,举行第九届河口文化艺术节,开展老年人才艺展示比赛,开展“三百五好”评选(进百家门、结百家亲、说百家好,评好婆婆、好丈夫、好儿媳、好家庭、好儿女)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加深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感情,密切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关系,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强化小区管理,让居民小区美起来

下一步,社区将以灯要亮,树要绿,地要净,楼要固,路要通,水要清,暖要热,电要足,居要安,人要乐等“十要”为标准,进一步规范小区管理。根据《全国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标准及评分细则》,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按照职责明确、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原则,重新明确保安、保洁、绿化、维修质量管理标准,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物业管理体系,力求管理精益求精。坚持实行分工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加大卫生保洁力度,做到“一日三扫”,垃圾日产日清,确保环境整洁。以XX小区创建省优秀住宅小区为目标,加大新区建设管理力度,按照“净、绿、美”的要求,进一步做好新区绿化工作,不断强化“绿色精品”意识,积极开展春季苗木配置工作,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小区,进一步美化小区,改善小区环境。突出“440”服务的窗口和枢纽作用,进一步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提升“440”服务的快速反应能力,让“440”更快、更灵、落实更到位,为居民提供更加精细美的管理和更加优质的服务,创造更优美、更舒适、更文明的和谐环境。

大家社区篇5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人力资源系统;专职社区工作者;志愿者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家庭养老功能在不断弱化,难以完成对老年人照料的责任,特别是那些身体状况欠佳、自理能力较差、需要长期照料的老年人在家庭中更是难以满足养老的需要。而目前我国的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及迅速增长的高龄老年人口,以国家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使政府一时难以拿出大量的资金来发展机构养老。这就使得有深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方式。它的优势在于以社区为依托,使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里,与家庭成员和邻里能保持联系,精神上能得到安慰,同时还能利用社区资源,通过社区成员、社区服务组织与老人之间的互助,来为老人提供服务,以此也减轻了子女照顾老人的负担。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系统的结构

社区居家养老并不是孤立运作的,而是整合了多方面的资源,从而更加高效、切实地解决养老问题。其中,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扮演着重要角色,社区居家养老要在我国得以推广和应用,持续完善的人员支持体系是必须的,人力资源配置得充分、合理与否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开展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的人力资源系统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政府任命或聘用的职业社区服务工作者或职业社会工作者,这部分人主要是在社区中从事日常的管理和服务、并与乡镇或街道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作人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现在在职的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成员被聘用为社区工作者;二是通过向社会统一招考聘用的人员。前者有在社区工作的经验,对社区情况非常了解,而且大多参加过专业知识的培训,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社区工作的顺利展开。后者与前者相比,理论知识更加丰富,学历也相对较高,大多持有社区工作者执业资格证书,经国家考核合格后被聘用为社区工作者。另一部分是我们通常称为“义工”的志愿服务人员,这些人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完全出于自愿、不计报酬的,其中既有依法注册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中的志愿者,也有社区中开展邻里互助的社区居民。志愿工作者的加入将会有效地减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经济压力,同时还会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2]。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系统在配置上存在的问题

2.1服务者队伍难以建立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服务者队伍的建立是构造人力资源系统的前提,也决定着社区居家养老能否顺利展开,然而,在社区服务者队伍建设中却在着诸多问题。社区居家养老需要相当数量的职业社区服务工作者,但由于这个行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都不高,再加上人们对社区服务的印象不好,存在着传统偏见,造成社区服务尤其是老年人服务行业对就业人群特别是专业人员的吸引力不大,很难吸引有专业或有经验人员的进入。而且这个行业的流动性很大,很多人员只是把其当作是暂时的工作,一旦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就会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得社区还得重新招聘新的服务人员,重新进行培训,使得难以建设稳定、高素质的服务队伍。

2.2职业社区服务队伍不理想

在社区居家养老中职业社区服务队伍建设是社区居家养老得以展开的前提,而职业社区服务队伍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首先,职业社区服务工作者的年龄偏高、数量少。目前许多社区的职业社区服务工作者多是社区中的下岗职工、离退休老人等,年龄普遍偏高,这种年龄结构的服务队伍难以满足人口老龄化、高龄化下的工作量既大又繁琐的老年社区服务工作。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讲,社区服务的职业声望一般较低,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太愿意从事社区服务事业。其次,职业社区服务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所占的比例极低。目前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者大部分是一些凭人道主义和经验来工作的人员,基本上没有专职的从事老年服务工作的人员,经常是由一名社区工作者兼管,他们的专业化程度比较低,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的知识培训,而且对在职的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也很少,使得他们提供的服务滞后于老年人的需要。

2.3志愿者队伍不足、素质不高,民众参与意识较低

首先,我国的志愿服务与外国相比发展的水平比较低,不成规模和体系,注册登记的志愿者相对比较少,开展活动的大多是民间自发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只是相互模仿,服务的内容有限,缺乏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由于个体的兴趣不高,没有基本的经费保障,缺少相应的保障制度等诸多原因,使自愿者队伍在开展社区养老自愿服务中出现流于形式或是短期行为的现象,这就使得社区中的老年人不能够得到经常、持续性的服务。其次,民众的社会服务参与意识是影响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内在因素。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参与人员主要为离退休人员,除了志愿者外,其他人员的参与率不高,参与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参与的热情,也未实现制度化、经常化,这是不利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长期开展和健康发展的。

3.完善、合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系统的构建

3.1努力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3.1.1优化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选聘优秀的社区工作者

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还是以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为主,而且大多是以女性为主,离专业化还有相当的距离,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此,职业社区工作者队伍要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道路,引导优质人力资源进入社区,优化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具有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在不断的增多,他们的到来能为社区注入新鲜的血液,可以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民主选举等办法,从中选拔一批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社区工作者,充实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去。

3.1.2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不仅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倡社会互助、甘于奉献,更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把系统的院校教育与在职教育及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同时,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制定以提高职业素质、专业水平与工作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工作者培训计划,不断造就一批又一批专业素质高、实际工作能力强、结构合理的专业社区工作者,以补充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中去。对于在职的社区工作者,通过在职培训、自学提高等方法,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技能。

3.1.3建立和完善专门的社区工作者职称评聘体系,提高其职业认同和社会声望

应当在借鉴国际社区工作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专门的社区工作者职称评聘体系,明确相应层级社区工作者应获得的薪酬和权益,逐渐建立起社区工作者制度化晋升机制,使得职业社区工作者可以根据才能和贡献,来进行奖惩晋升,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次配备,让职业社区工作的劳动和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以此来提高其职业认同和社会声望,以稳定社区养老服务的队伍,让更多的社区工作者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

3.2推动志愿队伍建设,构建社区互助网络

3.2.1发展社区外志愿者优势,助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

首先,大力宣传、鼓励社会广泛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尤其是鼓励高校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其次,要健全志愿者招募及开发制度。从社会中公开招募志愿者,注重志愿者信息的采集、筛选,要唯才是用,按能录取;对于合格的志愿者要进行岗前和在岗培训,不仅使其掌握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能让他们的服务与时俱进;相应的激励机制也必不可少,只有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激励机制,才能促进志愿者有动力去开展更好、更专业的服务;此外还需建立统一的志愿者队伍管理体制,开展有组织的、统一的志愿服务,将有助于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的效能。最后,要建立社区志愿者的考评及反馈系统。通过对有关服务数据和资料的获取,以及社区中接受志愿服务的老年人、其他居民的意见反馈,建立社区志愿者的考核评估系统,对于社区志愿者做出的贡献予以肯定和奖励,对于其中不足的地方,根据得到的反馈意见,予以修补改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服务于社区中的老年人。

3.2.2挖掘社区内志愿服务资源,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系统

社区养老服务涉及全体社区居民,没有社区居民的积极响应和热心参与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深入社区进行广泛的宣传,以使全体居民都能了解和关心社区养老服务,从而积极地参与。首先,由于住在同一社区的老年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年龄相仿,他们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生活习性,易于沟通,适合老年人的需要;而且他们的闲暇时间比较多,能够随时提供服务,不用受时间的限制。因此,要充分调动社区内低龄老人的积极性,依靠老年群体人力资源,开展社会公益服务活动或有偿服务活动,如现在的“时间储蓄”就是一种互助服务活动的有效尝试。其次,特别要鼓励社区中的青年居民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以优化社区服务的年龄结构,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效率;鼓励社区中文化层次较高的居民参与社区服务,以促进社区服务上档次;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居民中党员、干部、骨干成员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带动、影响其他居民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邬沧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25-444.

[3]陶利群.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4]隗苗苗.浅析社区居家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1(16).

[5]串红丽,熊剑,魏承帅.我国新型社区养老中的人员支持体系架构——实现“社工 + 志愿者”联动[J]. 学理论,2010(19 ).

[6]程骞.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长效机制构建——以河北大学关老志愿服务为例[J].商业文化,2011(5).

[7]王树新.老年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大家社区篇6

一、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法理基础 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世界各地城市社区发展组织管理现状的考察研究,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即自治型、行政主导型和半行政半自治的合作型治理模式。这三种模式,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在争夺社会控制的国家社会的关系。从其治理模式的选择来看,市民社会理论影响着它的发展轨迹。 1.市民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 洛克认为“市民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他明确指出,“人类原来所处的自然状态,那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毋需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①国家只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人为达致某种目的而形成契约的结果。他通过对自然状态的假定以及社会契约论的手段而赋予了社会以前政治或国家的生命。这是一种外在于国家或政治的社会观:国家至多是社会的保护工具,换言之,社会具有独立于国家而在的生命或身份。② 洛克还认为市民社会应当保持人类生活的原初状态,国家之于市民社会,只具工具性的功用,是手段而非目的,国家的功用仅在于维系或具体完善市民社会,是不能渗透到市民社会的。 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成为自治的市民社会理论根基,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趋向于自治型,具有“强社会、弱国家”的特点。 2.国家高于市民社会 黑格尔提出“国家高于市民社会”。黑格尔说,市民社会是一个私欲间的无休止的冲突场所。市民社会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不仅不能克服自身的缺陷,而且往往趋于使其偶然的协和及多元性遭到破坏。市民社会是独立的,但却是不自足的。③ 市民社会的不自足性只有凭靠政治秩序化方能解决,那么它就必须诉诸一个外在的但却是最高的公共机构,即国家。正是基于上述观点,黑格尔指出,市民社会虽说外于国家,但如果市民社会要救济其“不自足”,就需要国家。因此,只有国家才能有效地救济市民社会的非正义缺陷并将其所含的特殊利益溶合进一个代表着普遍利益的政治共同体之中。一言以蔽之,国家高于市民社会。黑格尔的思想导致公权力深入社区,成为行政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这种模式具有“强国家、弱社会”的特点。 3.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当代学者则一改洛克、黑格尔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上的极端论点,提出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互相依赖与互动。在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不再将二者对立起来,在“弱国家,强社会”格局下的自治社区治理模式寻求通过强化政府的权力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协调与调控的能力,来适应得到充足培育和发展了的公民社会与民情,以使二者更好地合作和发挥优势,而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在“强国家,弱社会”格局下的行政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则认识到社会偏弱,需加快发展社会的民主,培育良好的公民社会状况,发挥市场的作用,以防止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失灵给社会造成的损害。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行政权和自治权在社区管理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城市社区自治性很强,但政府也逐渐显示了自己在社区治理当中的作用。政府通过政策调节、法律制定和财政支持来实现对社区的宏观管理,使社区的自主管理有制度和物质保障,而不强调社区的治理脱离政府的指导和帮助,相反,正是得益于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使得营利部门和非营利部门都能在社区事务中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合作与互动,促使美国的社区良好运行。而且美国城市社区建设所需的资金的70%左右来源于政府财政投入。④ 这种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强调了国家行政权和社会自治权的合作,具有“强社会强国家”的特点,因而可以叫合作型或混合型。 二、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 1.哈尔滨市南岗区 法学视角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之选择卢以品胡细妮256南岗区社区治理的重点在区一级,成立了南岗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区委书记任委员会主任。委员会是社区建设的领导机构,全面负责南岗区社区建设的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委员会下设“社区建设办公室”和“社区建设指导中心”,前者为协调机构,协调社区建设指导中心的工作和其他相关工作;后者为日常工作机构,由民政局长兼任中心领导。在指导中心内部,根据社区建设的内容,由相关的委、办、局组成7个工作指导部,其业务工作、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分别由相关的政府部门负责,同时这一管理工作系统自上而下延伸到居委会一级。⑤ 可见,南岗区不管是从领导机构、实施机构还是日常工作机构都是由相关的政府部门负责,是纯粹的政府包管下的治理模式,它的管理工作系统自上而下的延伸到居委会这层,社区治理带有纯粹的行政性。 2.上海市卢湾区五里桥街道 五里桥街道从社区不同的行政事务和目标出发,建立了三个层面的组织管理系统:即作为行政组织领导系统的街道办事处及城区管理委员会,作为行政组织执行系统的四个工作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社区发展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和财政经济委员会,作为社会组织支持系统的中介组织,这一组织系统由社区内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居民群众及其自治性组织构成。⑥ 从形式上看,行政权和自治权在卢湾区模式里似乎都得到了体现,但卢湾区模式的权力中心在街道办这一层,街道办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工作都是受区政府的领导。而且在区政府与“街道办”之间职责与事权的划分上并不明确,由于街道办所辖区域较大,作为政府的最基层的派出机构,其事务繁琐,往往受累于职责不明确的行政事务,而无精力治理社区。因此,此种模式下虽然注重了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挥作用,但没有相关制度的支持,这种双混合模式下的社区难以保持双方力量的平衡,形成良性互动。#p#分页标题#e# 3.沈阳市春河社区 春河社区由原来的5个居委会,2700多户居民组合而成。社区最高权力机构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为,讨论决定社区的重大事项;社区管理委员会代替原有的居民委员会,负责社区教育、服务、管理和监督工作,对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负责。由社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居民代表、单位代表等人员组成的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对社区管理委员会提出建议,进行监督;社区党委保障和支持社区自治。 春河社区模式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自主管理模式,他的发展需要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配合,即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也需依靠政府政策的宏观指导和法律的保障来运行,否则会成为一潭死水。在实践中,这种社区治理模式首先遇到的就是运行经费问题与民众对社区事务的参与问题,这个因素左右着社区能否真正实现自治。 4.深圳桃源居社区 桃源居社区由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社区公益中心、物业公司对社区进行管理和服务,并形成了“六方联席会议”制度。⑦ 社区的治理主体具有多方参与性,政府力量和社区自身力量在社区发展中得到一种良性平衡。社区内由政府负责提供公共服务,而社区内的组织负责提供公益服务和市场服务,社区党委、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负责重要的社区事务,尤其是负责上级政府下派社区的各项工作,而绝大多数的社区具体事务,都是由社区自治组织来自我实现的。桃源居社区的资金来源于“五个一点”,即“政府承担一点、物业管理费补贴一点、开发商赞助一点、社区经营组织赢利一点、社区义工组织奉献一点”,而最为关键的是第一次资金的推动。⑧ 即由桃源居集团捐资1亿元设立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这个社区型的基金会捐赠给桃源居社区内的“社区公益中心”,而“社区公益中心”在社区内兴建若干组织,这些组织由“社区公益中心”统一整合管理,为社区提供完善的公益服务,这些组织多半是全福利或半福利,少数是营利组织,有这第一次的整体规划和“五个一点”的支持,社区和社会组织便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桃源居社区将自己的社区治理模式称为“和谐社区治理模式”或是“服务型善治模式”。虽然她的形成是房地产开发的结果,某些方面不具有普适性,但桃源居社区通过解决社区发展的资金、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发展社区内部居民和组织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成功践行和实现了国家和社会的合作和良性互动。 上述种种模式其实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应了国家和社会在社区治理上的较量,他们或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或遇到了一些现实的阻碍。 三、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之选择 1.“弱国家,强社会”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与国情不符 一方面,我国历经了漫长的封建统治,民众习惯接受被动管理,加上计划经济时代,大量单位人的存在,多数民众参与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因此缺乏自治的传统。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经济利益的个体追求并不足以形成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心,公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热情并不高。同时,虽然法制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几千年“贤人治国”思想和“人治”观念深厚,法制的基础欠佳。所以,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不具备走“弱国家,强社会”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的现实条件,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离不开国家权力的介入。 2.“强国家,弱社会”的行政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与时代要求不符 首先,改革开放使我国单位制解体,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会结构日趋复杂,社会逐渐从大一统框架的国家体制中脱生出来,过去通过“单位”来实现社会管理的方式也逐渐丧失原有的基础。其次,随“社会人”在向“社区人”转变的深入,社区便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会问题的聚汇处和矛盾冲突的引发地。社区建设不仅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稳定的需要,更要解决私人产品的供销无序、公共物品的供给缺乏、市场发育的不足和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利和不舒畅等问题,因此,社区建设的核心是相对弱小的社会如何获得自身发展的问题,而行政权主导无法解决这一问题。⑨ 再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社会管理改革也在逐步推进,在此背景下,民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这都对行政权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管制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的转变也说明社会的治理是一个由一元到多元,从集权到分权的趋势。因此,“强国家,弱社会”型的社区治理模式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3.“强国家,强社会”的合作型社区治理模式是现实的需要 首先,理论研究视角的转变为双强模式提供了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偏执于任何一方都将会发生认识上的错误。因此,我们在选择社区治理的路径时,不是一味站在政府与社区关系强弱对立的角度,而是更多地看到二者的统一和良性互动,以合作的视角寻求二者的共生共长、共图发展的双赢结果。其次,民众自主意识的不断觉醒,使双强模式的形成慢慢具备民情基础。而且伴随着政府的放权与分权,我国的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这将为社会的强大提供重要力量源泉。再者,“强国家,强社会”模式有政策的支持。近年来,社会上不断上演的各种恶性事件,暴露了落后的社会管理制度与手段难以解决大量积聚社会矛盾,需要大胆创新社会管理方法,运用科学的社会管理模式来疏导感情,解决矛盾。党中央因势利导,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相比我国的社会本身,国家的力量可谓相当强大,社会在其自身发展中较为无力,只有“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才能激发社会本身的活力,强大自身。在社区的建设中也同样需要这两味药来医治社区的软弱与不自立。#p#分页标题#e# 综上,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的社区治理应选择“强国家,强社会”的合作型模式,并使政府和社会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四、法学视角下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法律强调权利和义务,因此从法学视角看社区治理的强强合作模式,就是要以法律的形式来明确政府和社区在社区治理中的权利义务,以实现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首先,明确政府与社区在社区治理中的地位。所谓强社会是指社区是“强国家,强社会”治理模式的主导力量,是一个自主管理的集体。所谓“强国家”是指政府不是无为政府,应为社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民主法治环境,通过有效用的社会政策来支持和帮助社区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政府是有限政府,对社区管理是指导、引导、而非领导、管理。 其次,明确社区和政府的职能划分,理清行政事务、政府委托事务和社区自治事务的界限。社区的运作、社区的建设与活动的开展等还是需要一定的行政力量的介入,但在多大范围内介入就需要法律明确政府与社区权力域,以保障社区自主治理的领域不受到政府的侵蚀,从根本上保持其独立发展。原则上,社区的社会事务都通过自治实现管理,政府只从宏观的层面给予社区的自主管理以政策支持和各项制度保障,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帮助培育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和参与意识。 再次,加强社区自治法制的建设,将社区各系统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完善各类社区管理法律进一步明确社区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完善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的建设,引导社区制度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实现社区自治管理中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权有效分离和制衡。通过明确各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和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积极培育非政府组织,引导扶持并加强监管,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使他们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充分发挥效用。 最后,培育与“强国家,强社会”的合作型社区治理模式相适应的法治观念。包括:有限政府的观念,政府不是全能的万能的,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权利法定的观念,政府要依法行政,既不能越权作为也不能不作为;保障人权的观念,社区治理要以人为本,尊重人格;民主与监督的观念,社区居民要提高参与意识,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民主监督权;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法治的观念才是实现法治的关键。

大家社区篇7

论文关键词:社会化居家养老;老年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

养老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提倡的养老政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随着政府将社会保障网逐渐向社区延伸,许多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交由社区管理,这就让广大老年人在不离开他们长期生活的社区的条件下,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既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归宿感,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的趋势和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如何依托社区,社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说,社区应该如何尽快加强能力建设来满足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是一项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适合我国国情,一方面,能帮助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务,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另一方面,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服务资源,由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即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强调社区照顾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这种模式具有养老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是适应我国当前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当前社会化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006年初,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并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展开试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尽快建立和完善。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社会上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主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前瞻意识不够,导致社会化居家养老仍然仅处于白发的、无序的初始阶段。社区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知晓率不高,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

2、社区服务建设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

随着人们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逐步认同,城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社区的硬件和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贫富差距”悬殊,不少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偏低,功能单一,尤其是老城居民区和老的转制单位的居民区,下岗失业人员集聚,人口密集,缺少老人活动场所,甚至连一间起码的报刊阅览室都没有。在医疗方面,城镇社区尽管普遍都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但在医务人员的配备、医疗硬件、服务设施、服务时间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有的西部贫困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普遍还存在看病难、出行难的问题。这些都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卫生保健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一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虽有“低保补助”和临时救济等帮扶措施,但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居委会想提供一些无偿服务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于满足困难老人较多的服务要求。不少社区尽管也想尝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但经费实在有限,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只好停留在美好愿望上。

3、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4、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沿海发达城市的试点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与经验,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据了解,全国仅有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类似专业,离人数众多的社区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策略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转型使得社区事业成为最受社会成员欢迎的一项社会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中国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放大,体现在“单位功能的外移”、“城市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诸多方面上,这也是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的工作:

1、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的力度,发挥政府在依托社区推行养老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政府做好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加大公共设施投入。为此,政府应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服务主体,增加老年服务设施,丰富老年服务产品。加大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统筹规划社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布局、形式和服务半径,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二,要大力培育和鼓励社区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与帮助,同时,社区中介组织也要完善自身管理,提高社会认可度,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到社区中介组织中,鼓励社区中介组织积极投资养老设施和参与为老服务,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等,为养老市场的发展搭建社会平台。第三,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用于对高龄老人和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的补贴、社区干部待遇的提高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经费的补助。第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不但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同时也必须考虑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意愿和需求,鼓励和支持居家养老,并以此作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重要参数。继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老年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逐步建立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要将城市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第五,积极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育和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应包括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专职人员包括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以及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作为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群,更需要一支富有爱心、耐心并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各种专业知识的队伍为之服务。所以,今后要加强专业化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这就要投入一定经费作为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经费,逐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逐步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社区养老服务站配备的公益岗位人员,包括所有社区公益岗位人员,不是管理人员,而是直接为社区群众服务的服务人员,不愿从事社区为老服务的公益岗位人员要及时辞退,另行聘用,以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六,加强宣传,营造社会化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无论从历史还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化居家养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要全方位多层次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氛围,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每个公民都知道尊老敬老养老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提高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知和参与程度,进一步完善有关养老法规及制度建设,使老年人的各种权利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从而使广大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舒适生活,愉快地安享晚年。

2、加大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第一,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开通社区服务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要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便捷,离不开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因此,要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打造整体联动的服务平台。第二,建立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网络系统。要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的多种服务。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日常生活照顾服务等,好的社区居家服务系统要形成就近、便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生活所需的服务。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应包括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形式可采取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援助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第三。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社区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社区内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普查,建立老年人的信息档案,依靠这些档案信息,社区服务组织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片区医生定期巡诊或上门服务,方便老年人就医,确保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作为社区医疗机构,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3、要强化社会参与,充分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

大家社区篇8

摘 要 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在人们现代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二者的良性互动增强了体育的效用。本文分析了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目标一致性、主体重叠性和时空连贯性;同时阐述了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融合发展策略,即转变观念,加强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把家庭体育作为评价社区工作情况的一个指标,最大限度完善大众体育的服务系统,努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赞助、社区组织和家庭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康活动。

关键词 家庭体育 社区体育 融合发展

在长远体育的视域下,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联系,都旨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身体素质以及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

一、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特征

(一)目标一致性

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具有一致的目标。家庭体育可以增强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预防其疾病的发生、保持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同时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和睦,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开展社区体育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提高社区人员的身体素质,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交流,构建和睦又好的社区。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都不关注体育成绩的好坏,更多的重视成员的参与度,因此,二者具有目标一致性。二者的目标一致性也说明了社区体育的公益性,然而,社区体育仍有部分项目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其目的主要是盈利等问题,这些问题亟需相关部门来解决。

(二)主体重叠性

社区是由单个家庭构成的,而单个家庭又是社区的一份子。社区是联系家庭与家庭、集体之间的纽带,是公共的活动空间,因此,家庭成员是家庭体育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二者的共同主体。

(三)时空连贯性

对社区成员来说,家庭模式主要是“421”结构。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其活动空间就是家庭、社区和学校,除学校之外,社区和家庭就是青少年活动时间较长的地方;对于老人来说,其活动主要空间就是社区和家庭;对于青年来说,除工作领域以外,其主要活动场所也是社区和家庭。每天出门就是社区,进门就是家庭,足以证明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具有时空连贯性。

二、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融合发展策略

(一)转变观念,加强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

社区体育作为大众体育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是今后城镇居民体育运动形式的主要发展趋势。但由于部分民众思想观念上的保守,并未认识到社区体育的重要性,认为体育运动是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家庭体育搞好就行了,对社区体育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加之各地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了当前我国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程度不高的现状。针对此问题,首先要统一认识,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其次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组织人力对相关方面进行普及教育,增强群众认识。

(二)把家庭体育作为评价社区工作情况的一个指标

要认真贯彻执行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要求,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相结合,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工程对家庭和社区的体育活动情况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没能贯彻执行,政策的不执行导致了我国家庭与社区体育运动长时间的发展乏力。要想切实促进我国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踏上新的台阶,就必须破除一切阻力,严格按照“一二一”工程的要求和规定,贯彻执行相关标准。

(三)完善大众体育的服务系统

完善服务系统,一是要加强硬件建设,这方面的重点在于资金投入。除了体育筹措的公益金外,要大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捐赠活动,扩大支持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用来建设体育场地、增添体育设施及器材用品等,提高大众体育的硬件水平。二是要加强软件建设,软件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宣传。具体来讲,首先是做好大众体育信息网,详细介绍各类体育信息和贴士,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其次是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报纸、电视公益广告等媒介宣传造势,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同时普及科学的体育运动方式,常见运动伤的处理方法等内容,引导群众科学锻炼,提升运动效果。

(四)努力吸引社会赞助

在组织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时,可以通过对赞助商实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对家庭、社区体育活动的支持和赞助,同时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利用广告效应来吸引企业赞助。努力吸引社会资金对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进行赞助,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又有效促进了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发展,可谓双赢之举。

(五)社区组织,家庭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康活动

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不同于正规赛事的竞技体育,可以有更多的随意性和趣味性,增强对普通大众的吸引力,提高参与积极性。由社区牵头组织体育运动会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既加深了社区居民间的了解和友谊,又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了身体素质,为全民体育健康活动的推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结语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全民健康体系的体系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者的融合发展、共同促进能为我国全面健身运动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传志,翟爱民,杨冉.家庭体育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5).

大家社区篇9

〔关键词〕 社区文化治理,美地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7)03-0107-08

“社区文化治理”是在社区这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引入文化作楦芨耍引领社区各种主体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事务中进行多方自由、平等、合作与共享的一种社区发展新模式。社区文化治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全国各地有许多社区文化建设的例子,但是将文化作为一种治理方式而不是治理对象来建构,保定美地社区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本文试图对保定美地社区文化治理的实践进行梳理和分析,勾勒出美地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启示意义,为其他地区社区文化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一、美地社区文化治理的举措

(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社区微观文化治理的启动:重塑社区家教门风

文化治理目前主要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宏观层面的文化治理主要是指国家通过对文化价值的调控发挥社会治理功能,微观文化治理可以定位为个体家庭内部的文化价值教育,而中观层面的文化治理主要是对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衔接与转换。〔1 〕101社会价值重塑是一个社会的整体任务,其中国家担任了上层价值体系的架构,而社区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担任的是承上启下的功能,在宏观价值体系里,社区自上而下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家庭与个人。

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环境下,社区自身治理功能的生成也是一项重要的命题,因此,社区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带动微观层面个体家庭的治理功能的重塑。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传统社会价值观的解体,家庭起到的道德塑造功能也开始减弱。在经济发展导向的近三十年,在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博弈中,整个传统性都是面临式微的境地,随之一些道德的约束和礼仪的教化也被社会所遗忘。〔2 〕然而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思想与价值观传承的地方,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中国的传统大家庭模式逐渐转变为两代人的小家庭模式,一个小家庭单位的管理是不是可以用治理来描述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说法,或许回到我们一直存在却又丢掉已久的家教门风上来,更贴近家庭的本质。

家教门风自古就是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家教门风在中国社会中起着文化传递与人格培育的重要作用。好的家教门风不但是家族内部的宝贵财富,更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宝藏。社会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有优良家教门风的家庭,其家庭成员普遍拥有更强的责任意识、更优秀的个人素质以及更高的社会成就。社会现代化的民众基础是现代公民的培育,而现代公民的素质和思想是从小在家庭中形成的,优秀的家教门风更是可以复制和延续的优秀文化基因。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趋势中,对家庭价值观的塑造越来越重视,提取社区居民中优秀的家庭价值观,对之进行弘扬与宣传,是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美地社区专门开展了优秀家教门风的评选活动,对社区居民家庭内部世代传承的优秀价值观进行评选,许多居民家庭中都有值得推广的优良家庭传统,比如孝敬老人、兄弟姐妹团结等,虽然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都是不同的,但是正能量的家庭价值观是普适的,将居民家庭中有利于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门风家训挑选出来,在社区范围内进行肯定与普及,将其影响力超越家庭小范围,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能量,影响更多的人。

(二)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塑造公民治理主体性――以“获得感”带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社区管理与社区治理的一字之差,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治理主体是否实现了多元化。美地社区在建构居民治理参与中提出了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感”的理念,认为只有社区居民在社区事务治理中有“获得感”,才会有继续参与社区治理的激情和动力。提升居民“获得感”是从社会心理学范畴出发的制度建设,在社区治理模式探索中是很有意义的一次创新,这意味着社区制度建设脱离了形式化的枷锁,开始真正从社区居民内部寻找治理的力量。美地社区围绕着居民“获得感”的培养,开展了一系列的治理实验,在许多事务治理中都有灵活有效的制度创新,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以价值观为导向带动社区活动

社区活动一向以社区服务为主要功能,这个是没错的,观望一下目前的社会组织与社会活动,也大概是以社会服务为目的,这是一种起源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和市场经济的制度建构。但是以功能为主导的模式未必就能达到最大的理想效能,这是人与机器的区别。“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一群快乐的自由人,为了大家共同的信仰而完成的杰作”,这是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社会协作的一个重要观点,形象地展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与人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而信仰与价值直接决定了这种社会关系是否牢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代表社会价值凝聚有了一条主线,作为宏观层面的价值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软实力提出了标准和方向。社区作为连接宏观国家与微观家庭的纽带,在价值培育上有自己独特的层面和意义。有人认为,当代中国人缺乏信仰,这个定义虽然比较模糊,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社区进行对比后发现,我们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缺失。例如在欧洲国家,很多基督教、天主教的成熟社区都有自己的教堂教会,牧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是很多公益活动的发起者和代言人,这是宗教给予的合法性,因此民众拥护和响应的程度很高。对于我国社区的现代化建设来说,并不是要去产生或移植一门宗教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倾向的路径是从我们本来的文化中寻找一种信仰的张力,来重新形成我们价值层面的凝聚力。美地社区从“仪式感”着手,比如举办升旗仪式,用庄严肃穆的氛围来感染居民的爱国热情;举办社区运动会,用运动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奋进;举办社区诗书朗诵大会,用传统文化古典诗词的美学主义唤醒居民的传统美学感悟等等,这些都是带有价值重塑的集体仪式。重塑社区价值,是居民在社区治理中得到获得感的心理基础。

2.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创造机会

社区价值感的构建是市民形成获得感的心理基础,要让居民真正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来,不能停留在形式化的口号上,要以文化价值的感召力使民众体会到参与的成就感与获得感,美地社区在带动居民参与上有许多创造性的实践,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是社区书院的居民参与式管理。

美地社区打造的社区书院,是一个以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公益教育机构,课程表上包括国画、国学名著阅读等内容。授课范围包括了学前儿童和退休老人等群体。在中国目前的社区治理里,能将社区文化建设在居民文化需求基础上的成功案例并不多,在一些居民眼里,脱离了实用主义的课程未免显得有些“阳春白雪”。

美地社区书院本质上是引导文化现象的参与式共鸣,在管理模式上,美地社区书院采取优先从社区居民中选举任课教师的制度,由自己身边的人担任教师,这让社区书院天生具有了群众基础,然后担任社区书院的老师逐步发展为一项在居民心目中有荣誉感的事情,这样就带动了社区的国学文化热,自然而然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书院还衍生出了许多文化爱好小组,如戏曲爱好者、书法爱好者等,书院积极为他们搭建施展平台、邀请外界资源,尽力使居民的文化才能有所发挥,并得到自我价值实现。不论是参与教学,还是参与书院课程和文化活动,居民都会觉得自己是属于这个文化生态体系的一分子,自己不仅仅是受教的一方,还可以成为给予的一方,自己能够切身为社区文化建设作贡献,由此产生自身价值被认同的获得感。美地社区对于社区书院的构建脱离了机械施教与形式主义的枷锁,真正把社区文化做成了一项有灵魂有凝聚力的事业,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三)从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到市民利益:提升社区服务效能与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私人服务两大功能

过去,提倡个人服从组织,组织服从国家,利益从下到上层层递增。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这种观念在日益改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个体意识有了发挥的空间,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是建立在个体理性主义和个体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多主体引导的社会组织分化甚至引起社会阶层分化。社会矛盾的分化与融合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各层次各类型的矛盾导致多层次的利益分化,经过社会力量的调整融合,最终导致社会转型。对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来说,经济、政治与文化应是一个同步的过程,相辅相成,单个社会组织的发展并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文化作为一种广泛渗入社会的意识形态,天生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具有很强的主体适应性,能够衍生出多种亚文化,因此符合现代化治理的要求,是一种“软权力”。不但如此,文化的人本性特征可以弥补政治治理带来的社会阶层化和社会矛盾对立,协助民主机制的建立;文化的非强制性和内在调和性可以克服社会机制的暴力和独裁因素,促进社会和平;文化的大众性还可以克服法治治理带来的受众面窄、社会机制不够灵活的问题,其参与性和非竞争性可以克服经济治理带来的利己、个人主义,加速和谐社会建立的进程。〔3 〕

美地社区在打造社区服务的时候,立足于实现管理组织者与民众利益关系的统一,弱化管理,增强服务力量,一切以服务居民为宗旨,增强社区效能的建设。美地社区在提升社区服务效能方面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从各个方面探索更好地服务民众的路径,有许多自己独到的实践经验,根据访谈资料大概总结为以下几点:

1.公共服务层面

(1)专业服务外包。提供专业化公共基础服务,满足居民便捷办事的需求,这是社区管理的最基本保证。美地社区在公共服务上创造性地开展了对外购买服务和服务外包制度,在管理资金能够承担的范围中,力求购买服务的专业化与高质量。对外购买服务将服务的主体换为第三方,不仅对服务的专业程度和效率提高了要求,还将政府和居民的利益统一起来,与服务承包方形成了一种“甲方乙方”的关系,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了社区管理效率低的问题。

(2)社区服务“互联网+”。为了最大程度地简化居民办理社区日常事务的程序,美地社区开展了社区政务“互联网+”服务,打造社区信息平台,实现居民生活日常管理的信息化、便捷化,城乡低保、证照办理、计生服务、优抚补助、合作医疗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实行全程代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水平。在举办一些社区活动时也达成了线上线下的活动模式。信息化是一种趋势,其扁平化网状传播的形式与社会治理的模式天然契合,可以说“互联网+”是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快车道。

(3)整合社区资源。社区是一个集体,在社区治理中,社区管理者负责将社区内的资源整合起来,再以合适的方式将资源盘活。例如,打造社区议事论事的社区茶社、普及国学教育的社区书院(前文已经详细讲过)、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以及打通社区政策上传下达的通道、以互联网平台实现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托老、喘息服务)和四点半学堂(托儿服务)的交叉支持服务等,整合资源、打造平_,让居民尽情发挥,这正是现代社区治理应该呈现的状态,美地社区走在了全国前列。

2.私人服务层面

(1)社区青少年教育

美地社区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家庭环境等,开展了以人在情境中、居民参与为价值取向的社区服务工作(见图1),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一是将每一个人都视为自我的主体,在制定问题解决方案时首先将发展个人内在问题解决技巧和因应策略放在首位,从人的内在需求出发,培养居民个人信心和希望感,强化其对抗逆境、挫折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二是树立社区学习榜样。人在社会生活中习惯透过观察、良好模范和成功经验来培育自我效能。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学到判断标准、言语、概念结构、信息处理策略、认知策略、行为标准、道德标准、个性和新的行为方式。因此,在社区治理时,公开选举社区先进模范将社区治理的标准人格化,通过人际关系之间的互动来实现,产生良好效果;三是在社区内部选择生活导师。生活导师一般由人际关系好、热心、乐于助人的居民担任。通过这种人际关系,将会使个人获得滋养并激发个人努力的意愿与自我价值感,获得鼓励与协助,使人展现潜能并发展特定的技能和兴趣,加强其能力、自信与控制;四是强化个人与学校、社区的积极性的关系,对学生表达较高的成就期待,如:重视学业表现、有明确的期待与规范、学生积极参与其他各种资源。从多方面展开对问题青少年的引导教育。

(2)服务失独老人的“暖心续航”工程

失独老人家庭是社会里不幸而特殊的群体,父母如果在不惑之年失去唯一的孩子,从此生活一片灰暗。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是社区职责的一部分。

美地社区在调研中发现失独老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老无所依――年龄偏大、生活状况欠佳、对赡养依赖性增强。经济状况不好,部分家庭入不敷出。65.6%的家庭年收入在1~3万,90%的家庭总支出在1~3万。老无所乐――饱受情绪困扰,精神慰藉缺乏。消极情绪表现为无助 (占72.7%)、低落 (占68.2%)、焦虑(占45.5%)、压抑(占40.9%),消极情绪普遍。39%的人觉得生活没有意义,33.9%的人心情很糟、情绪容易失控,39%的人生活没有规律、睡眠障碍,需要有效的沟通交流。老需所养――养老问题突出。67%的计生特困家庭已经进入退休年龄,其自身养老问题,尤其是部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独居的高龄计生特困老人的养老诉求更为强烈。老需所医――住院医疗及陪护问题。一旦患病住院,可能面临无人签字、没人照料的困境,部分困难家庭无法支付大额医疗费用。

美地社区在失独老人服务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见图2):搭建平台――提供精神慰藉服务,建立完善的监护制度;整合资源――整合社区志愿者、社会爱心企业、政府三方面资源,提供生活照料、医疗陪护,帮助脱离物质困境;个案管理――帮助实现心理困境改变和社会环境困境改善;倡导改变――定期收集民众对政府政策的反馈信息,反馈到政府部门并形成政策建议。

针对个体失独家庭,美地社区开展了多项援助活动(见图3):心理辅导,加强对计生特困家庭的心理干预和精神关爱;法律援助,维护计生家庭的权益,解决法律纠纷;经济帮扶,为有能力再就业的失独家庭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让其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生活状态;医疗咨询、医疗保健服务制度,在患病住院时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就医、住院陪护;联系制度,调动志愿者力量,定期与计生特困家庭电话访问、谈心和沟通等,通过日常照顾、上门义诊、助老陪聊等方式予以关注、关怀;对全体特殊家庭:提高扶助标准,支持建立互助养老合作社;完善并稳定购买社工服务制度,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对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老人:政府公益利院、养老院留出床位,安排计生特困家庭集中入住;对三无或特困家庭:参照“三无老人”标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美地社区的失独老人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例如:有效的精神慰藉:经过美地社区老年恒爱家园近两年的努力,大部分老人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生活重现希望,有的老人已经愿意敞开心扉,接受“黄昏恋”;细致的住院照护:在老人患病临时住院时,恒爱家园的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们联系资源,为老人筹措医疗费并去医院照料陪护,帮助老人康复,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积极的助人自助:在失独老人中成立编织小组,所有成品经志愿者们组织义卖,所获善款一部分分发给生活较为困难的老人,用以补贴家用,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原材料,进行再生产。

二、美地社区文化治理的新维度

(一)发展社区文化产业

社区文化产业是社区文化治理的一个新维度。在社会范畴的文化产业中,文化产业通常被定义为两类:一种认识论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用经济发展模式来套用,用GDP来衡量价值;另一种认识论是首先把文化产业看作一种文化形式,其次才是经济价值。这一认识论主张用文化持续发展的标准来衡量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积累和增长作为其主导价值。

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社区文化产业也同时具有这两种属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两种属性对社区治理均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属于社区经济的新范畴,能够拉动社区经济、缓解社区就业压力以及促进社区传统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另一方,社区文化产业具有社区文化治理的属性,能够带领社区文化现代化发展、恢复社区特色文化的活力。胡惠林曾说过:“文化产业的一半依赖于社会的创造性思维,一半则源于人的存在和精神,人文底蕴是认识生命的开始,也是如何对待生命的重大尺度。”在社区文化治理中,文化产业是一种重塑社区精神世界,展现居民的心理景观和价值风貌的表达方式。

美地社区在发展社区文化产业时,更侧重其文化价值和居民的心理体验,突出其个性和特色,比如有居民非常擅长编织具有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手工艺品,也有其他一些闲居在家的居民想参与学习,就由社区管理人员出面牵头,为他们成立网店和工作室,方便居民们活动。与一般的小商品不同的是,美地社区没有局限在小工艺品生产的思维里,而是抓住了文化产业的关键,以原创和设计为亮点,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手工艺编织的私人定制。“定制”与“匠人精神”不只属于时尚高端品牌,而且是属于人民、属于生活动额。艺术起源于生活,生活才是灵感的源泉,在美地社区编织品私人定制中,参与制作的居民匠心独运、佳作迭出,甚至产生了许多有版权的好设计。参与的居民在这种文化活动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在设计制作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这种意义远远大于其带来的经济利益。美地社区的组织者也更倾向于文化价值的引导,避免社区文化产业过度利益化和商业化,以更好地发挥其文化治理效用。

(二)社区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融合

社区治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是社区治理发展的大趋势,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讨论过美地社区在社区管理信息化上的一些突破,这里我们要从深层次挖掘社区治理与互联网思维的共通之处。社区治理的特点是多主体网状治理,很多情况下会发生场域现象,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空间,天生具有多主体网状传播的特点,有研究证明,互联网文化与现代社区文化天然有共通之处,是社会实体与虚拟空间的对应。作为现代人生存空间之外精神世界的延续,值得研究的是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社区”功能的存在。互联网拥有巨大的信息存储与交流的功能,其空间分布维度极多,由于其受众群体是单独的个人,因此分类集群的标准极为复杂,“物以聚、人以群分”,这是中国古代简单朴素的分类标准,却恰恰是互联网社区成型的规律,在开放的互联网大环境下,网民以虚拟身份进入互联网,基于本身的文化需要形成集群效应,在形成一定规模后,网络社区的管理也需要相对规范,一些较大规模的互联网社区也发展出了较为规范的管理方法。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相比较起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都是人的集群行为,不同点是现实社区是基于人的生存生活需要,而虚拟社区基本上是基于人的兴趣爱好精神需求。其实这两者不但不应该割离,而且应该适当地融合起来,我们回到社区的本质上来看,本尼特这样描述社区“一群有相同或相似爱好偏向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社区兴起的理论起点,因此在后期能够分化成个性鲜明的社区文化。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更多的是地缘内涵,社区文化是后来培育的结果,在刚开始时没有明显的文化区分度,凝聚力也比较弱。文化需要与物质需要最明显的不同是其异质性,虚拟空间以海量的信息满足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需要,以网上虚拟社区完成对不同爱好人群的分类,不同文化爱好的人可以在自己归属的社区里充分沟通交流,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在现实社区中目前是相对缺乏的。社区文化可以打破社区人际壁垒、有效整合文化资源、集结相同爱好的人群,从而形成文化场域,而互联网以其天然的优势完成了这一步。美地社区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这种优势,形成一种线上线下资源的交流与融合,将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优势互补,在开展社区活动时形成一种“从线上到线下”的新模式,先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和召集,将有相似文化需求的人聚集起来,再在线下进行活动的落地,这样有效地扩大了文化活动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使社区文化活动免于形式,生动灵活。

但是在现代,其传承的脉络远远不如以前那么清晰,在人际关系碎片化的现代社会,邻里关系的重塑恰恰具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意义。私塾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总会有更先进的方式来传承文化内核。美地社区在重塑社区人际关系上迈出了“互联网+”的重要一步:社区搭建了社区服务的网上平台,将社区几项重要的公益服务都挂在网上,并创新性地在社区工作网站里施行虚拟货币制度。虚拟货币制度最初发源于互联网游戏,用来便捷玩家之间以及玩家与卖方之间的各种交易,在社会服务网站上,虚拟货币起到了打通社会服务之间转换联通的通道,比如参与失独老人照顾可以一次性获得20个虚拟货币,而社区内为了照顾早放学没人照看的孩子而设立的“四点半”学堂,一次接管儿童也是需要20个虚拟货币,社区这种制度,将有社区服务能力的和有社区服务需要的人们有效对接起来。这种诱导机制虽然以供需交易为出发点,却能有效形成社区服务的正能量场域。

(四)以国学文化作为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

社区服务、社区活动是社区内部功能正常进展的保障,当代社工制度主要是引进西方的社会工作经验,以现代社会的公民责任与公民义务为其合理性基础。美地社区在将国学内涵引入到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文化体系中,亦存在着社会工作的基因与传统。于是美地社区在社区服务建设中探索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的社区工作思路,旨在从我们的文化本源上设计出能够调动居民内在积极性的社工制度。

美地社区以“仁义礼智信”作为社区义工的准则,为社工设计了充满中国风的工作服,利用了盘扣、右衽的国风元素并加以改良;以儒家经典《礼运・大同篇》作为社工之家的家庭歌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种国学文化内涵的注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一种理想社会的根源,唤醒了大家的精神归宿,实际上让社区工作更贴近它的本来内涵,而不是作为一种制度的舶来品,为社工组织带来了极大的活力,从内至外地唤醒了大家对于一个共同家园的热爱。

(五)将文化作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

仅仅将文化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而独立存在是非常狭隘的,社区文化可以体现为一座雕塑、一场社区文娱或者社区聚会,这都是社区文化场域的表面现象,其背后是一种社区文化生活的精神与习惯,将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才是其最有生命力的存在体现。而要是从上层的意识形态过渡到真实的生活中,需要一个过渡与转化的空间,从大场域中来看,社区正是承担起了这个承上启下的功能,将精神层面转化成实际的行动,将信仰落地到真实的生活。如何转化?也正是考验一个社区内在功能的命题。

美地社区致力于为居民打造一N文化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实实在在的,能够从各个层次与细节上体现出来。为美地社区设计社区文化制度的华北电力大学的老师们说,文化也是人本来的需要,虽然根据层次需求理论来看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但是文化需要从来没远离过人们的日常生活。晨练、对弈、喝茶、读书看报,这些看似日常的活动,美地社区都给予了文化层面的引导。例如晨练的群体以老年人居多,美地社区为老人们请来了有造诣的太极拳老师,带领老人们一起强身健体的同时,也给老人们中医养生的知识,科学系统地进行锻炼,发展至今,美地社区的晨练队伍已经越来越庞大,吸引了许多上班族加入晨练队伍;社区茶社中,有许多关于茶的书籍,气氛清幽,甚至会有古琴老师、茶道老师来社区茶舍为居民们进行表演,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大家释放紧张生活带来的压力;美地社区的社区棋室也是一大亮点,提起社区棋室,往往令人以为是老大爷们消磨时间的地方,然而美地社区的棋室,开设有象棋、五子棋等课程,老师就是社区里棋艺高超的几位老先生,而学生们则是许多对下棋感兴趣的少年儿童,社区棋室还会阶段性地进行大赛,为胜利者颁发荣誉证书,极大地带动了居民对棋艺的研究热情。

总之,社区文化治理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与社区的再造活动,可以说,既是文化塑造了社区,又是社区居民重新塑造了文化。在美地社区里,居民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居民的生活方式,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文化生态区的打造,文化与人,两者互相促进、良性循环,以此为内动力建设发展的美地社区,也是中国社区现代化建设中的代表,为以后其他社区的文化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大家社区篇10

根据全区编制“十一五”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工作的要求,结合妇联工作实际,特制定社区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方针,以提高社区妇女整体素质、组织妇女群众参与社区建设为目标,发挥组织优势,构建社区妇女工作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妇女组织在社区建设、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以社区妇女工作的发展推进全区妇女工作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家庭为载体,依托社区人力、文化、阵地资源,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文明楼幢、巾帼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加强巾帼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宣传创业型、奉献型、学习型、和睦型秦淮优秀妇女典型事例,动员社区妇女积极参与秦淮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家政学校分校、下岗女工服务站和维权工作服务站三大阵地建设,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三、主要措施

(一)营造妇女创业的良好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在社区妇女中开展深入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妇女树立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投身社区建设和全区经济建设工作中;组织妇女群众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发挥女企业家联谊会作用,大力宣传创业女性典型,在全区形成有利于妇女创业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二)着力提高妇女综合素质。根据新形势下社区妇女的特点,进一步开展“四自”、“四有”宣传教育,引导和促进广大妇女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塑造新形象;结合妇女的实际需求,举办家政服务、托幼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等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妇女在社区创业的能力。

(三)积极开展妇女社区创业主题活动。以争创“巾帼文明社区”、“巾帼岗位明星”为主要内容,鼓励广大妇女在经济建设和社区建设中显身手,多贡献;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社区再就业服务站的作用,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创办适应社区群众需求、适合女性特点的社区服务实体。依托社区妇联,协调社会力量,掌握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

(四)深化巾帼文明社区创建。继续扩大巾帼志愿者队伍,做到活动经常化;进一步完善家政学校、妇女维权站、社区下岗再就业指导站建设,因地制宜,积极为妇女群众开展再就业服务、家政服务、法律援助服务;以“巾帼社区服务示范站(点)”争创活动为契机,不断拓展创建活动领域,丰富创建活动内容,再创建一批省、市、区巾帼文明社区和巾帼社区服务示范站(点)。

(五)丰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以家庭美德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家庭成员素质,提升家庭文明程度为内容,进一步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树立一批创业型、奉献型、学习型、和睦型家庭和个人,评选、推荐一批市、区五好文明家庭。

(六)深入推进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以“学习的家,快乐的家”为主题,抓好妇联干部、楼幢组长、巾帼志愿者、学习示范户四支力量,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教育设施,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各类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家庭成员能力素养。版权所有(七)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以社区为依托,组织广大妇女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读书演讲等活动,举办社区演唱会、社区舞蹈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活动,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社区广大妇女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成为弘扬新时期社区先进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八)不断完善妇女维权机制。以深入社区及时调处家庭矛盾和纠纷,维护全区社会稳定为重点,继续抓好妇联区、街道、社区三级网、维权咨询投诉热线和社区维权预警机制的建设,发挥维权志愿者、帮教志愿者等志愿工作者队伍的作用;拓展妇女维权渠道,做好接待工作,及时调处家庭矛盾和纠纷,力争群众来信来访结案率达98%以上;加强基层妇女维权干部和特邀陪审员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实现从行政维权到依法维权的转变;广泛开展反对家庭暴力,维护妇女权益活动,形成全社会尊重、关心、爱护妇女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