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镇十篇

时间:2023-03-18 10:27:19

我的小镇篇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2016〕147号文件公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由于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全国各地对特色小镇进行了大量探索,大量项目等待上马,比如基金小镇、养生养老小镇、旅游度假小镇、丝绸小镇、渔港小镇、科创小镇、袜艺小镇、美妆小镇……其中,基金小镇最近上马的最多,比如北京房山基金小镇、深圳前海深港基金小镇、成都天府国际基金小镇、西安灞柳基金小镇、广州从化区温泉财富小镇、福州软件园基金小镇、苏州工业园区并购基金小镇、嘉兴南湖基金小镇、杭州上城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基金小镇、浙江鄞州四明金融小镇、宁波慈城基金小镇,等等。这些小镇,基本都是希望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但是,这些特色小镇真有特色吗?都能成功吗?笔者认为,理想中的特色小镇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一、要有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

比如瑞士的达沃斯小镇,人口约1.3万,位于瑞士东南部格里松斯地区,在兰德瓦瑟河的达伏斯谷地,海拔1529米,是阿尔卑斯山系最高的小镇,具有以下特色自然生态环境:

第一,这里气候宜人,是阿尔卑斯山中一块因空气洁净清爽而大受好评的地区,最早达沃斯就是靠空气出名的。19世纪时,肺结核还是不治之症,到此寻求政治庇护的德国医生亚力山大(Alexander Spengler)发现达沃斯因为海拔高,四面环山,空气干爽清新,对保健有极大的帮助,也是各种肺病患者最佳的疗养地,20世纪初这里就设立了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所,达沃斯因而也被称为达沃斯旅游健康度假村。当时城里的医院鳞次栉比,今天当地的很多酒店就是由医院改建而成的。即使现在,达沃斯在医学界的地位不减当年,每年仍有不少国际医学大会在这儿举行。

第二,达沃斯坐落在高山积雪、茂盛山林和山谷湖水间,雪峰绵延,树木葱茏,景色如诗如画,到处辟有滑雪场,是世界十大滑雪胜地之一,拥有欧洲最大的高山滑雪场和天然溜冰场,电缆车可达海拔1530-2610米的滑冰运动场。20世纪起成为国际冬季运动中心之一,一年四季都有着不间断的各项体育赛事,例如世界锦标赛(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冰球、滑雪、阿尔卑斯滑雪 、跨国滑雪等等),各项体育比赛等,是疗养、温泉度假、会议、运动、旅游度假胜地。在滑雪旺季,来自全世界的近百万游客前来度假,是欧洲人心中的“人间天堂”,这里已成为全球各界名流娱乐休闲的地方。此外,世界经济论坛等大型会议在此设施完备的会议中心召开。

笔者也在国内考察过一些新开发的小镇,比如阿那亚,坐拥秦皇岛昌黎县黄金海岸中区一线亲海资源,是北中国一线亲海的全资源玩家胜地,是一个全资源滨海旅游度假综合体;比如绿城蓝湾小镇,坐拥三亚最美海岸线清水湾,位于北纬18度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海洋气候,大海、美丽海滩、沙丘、湿地、鸟类和丰富多样的植被,让人感慨天赐之丰。

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国内外小镇,虽然规模都不太大,但无一不拥有大海,或森林,或田园,或河流,或湖泊等特色自然生态大环境,而且都十分精致独特,建筑密度低,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

二、要有特色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比如温莎小镇,位于英国母亲河泰晤士河畔,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态公园,还是英国最著名的王室小镇,因世界上王室居住最为庞大的城堡――温莎堡(英王室的住所)而著称。人们经过温莎大公园长长的绿色通道到达温莎古堡,可以一路上追忆历代英王们的权利与光荣。泰晤士河对岸就是英国最有名的伊顿公学,是英国贵族学校中最杰出的代表,多数毕业生直接进入牛津、剑桥。此外,还有布置温馨、不带丝毫商业气息的街头酒吧、咖啡馆及特色小店使游客顿足、留恋。

总体来说,以上特色小镇的发展,始终坚持不变的一条原则是以人为本,注重历史、文化的保留与传承,注重提供生活便利和保障,注重发展的规模适度。

三、要有特色的“规划、建筑风格”

比如意大利波托菲诺小镇,从规划布局上看,倚山面海,小镇竖向上沿山势呈阶梯状布局,水平向沿碧绿的小海湾海岸线带状分布,建筑都朝向大海,保证了每一户人家至少有一扇窗户可以毫无遮掩地眺望到大海;从建筑特色上看,基本都是3-5层的坡屋顶小楼,有塔楼,形成高低错落的轮廓感;从色彩上看,小楼全部用红、黄、褚等鲜艳的颜色装饰着外墙,倒映在碧绿的海水中显得格外美丽。

比如阿那亚依海而建的“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和海边礼堂,成就了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相容。

以上这些特色小镇,具有围合式建筑群落,以小镇广场或教堂为中心的公共、开放式活动空间,有人性化尺度的街道。

四、要有特色的“产业配套与社区服务”

比如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云集超过300家对冲基金,管理数千亿美元资产。同时,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休闲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在城市南端的长长海岸线,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海湾,是热爱水岸生活的居民水上生活和运动的乐园。一个这样的小镇,居然有4个对居民开放的公共美丽海滩公园,海滩风景无与伦比;5个私人高尔夫俱乐部分布在不同的位置,还有一个18洞的公共高尔夫球场;分布在镇里的不计其数的公园可以跑步、野餐、骑马、自行车、溜冰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97英亩的保留Babcock Preserve森林公园提供了崎岖不平的跑道,可以提供散步、跑步、滑冰和滑雪的场所。

格林威治配套的教育资源闻名世界,拥有好学校,也是政经名流一个选择居住这里的重要因素。在格林威治,无论私立或公立中小学都非常有名。Greenwich Elementary School 和Greenwich High School是康州数一数二的公立学校。格林威治的学校成绩很优秀,英语阅读和数学的成绩超过全国平均成绩30%。犯罪率在格林威治也是难以置信的低。

同时,格林威治配套了很多高级餐厅。像曼哈顿第五大道一样,Greenwich大道上布满了顶级品牌专营店和拥有明星厨师的高级餐厅,如Saks Fifth Ave, Tiffany's,Nine West,Ralph Lauren,Sephora,Michael Kors,Zara,Brooks Brothers,Apple Store,等等。

因此,一个成熟的适宜人居的特色小镇,必须拥有完整的市政配套与社区配套,功能齐全。

五、要有特色的“小镇生活方式”

比如德国科赫姆Cochem,一个以葡萄酒闻名的小镇,到处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葡萄藤和百年酒窖,约上三五好友在摩泽尔河畔抿一口当地的葡萄酒,景不醉人人自醉。

比如奥地利哈尔施塔特Hallstatt,这座在险峻的斜坡和石般翡翠的湖泊间伫立的湖畔小镇,以尖耸的教堂为中心,各式童话般的小木屋依山而建,一走进就不想离开,被誉为“来自天堂的明信片”。

比如三亚绿城蓝湾小镇,宋卫平曾有过一段颇具理想式的描述:“小镇之蓝源自何处?天之蓝,海之蓝,梦之蓝,可以理解为人类居住理想在一个阶段的隐喻。我们是小镇筑梦人,梦里面有很多美丽的场景:大海、落英、夕阳、暮色中的老人、玩耍的孩童……小镇可以安放身体、安放需求、安放心灵”。

我的小镇篇2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F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不同规模的城镇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融合了城乡两方面的特征,兼具城乡两方面的优势,起到连接城乡的桥梁作用。小城镇作为初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农业产业化的服务平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9年的46.6%,全国建制镇数量由2173个激增到19234个,取得了城镇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土地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基础设施薄弱等。因此,通过借鉴国外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解决我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小城镇建设取得更大的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大致以1995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5年,是城镇化建设恢复发展期;第二阶段从1996年至今,是城镇化建设加速发展期。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发展快速、经济繁荣的小城镇。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小城镇之所以发展得好,一方面是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是遵循了小城镇发展的规律。

但同时,很多地方小城镇建设偏离了当地实际,也没有遵循其建设规律,从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未能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再加上政策宣传不到位和地方政府监管不力,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对土地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的人均占地面积要大得多。

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50万人以上大中城市市区面积人均73平方米,50万人以下小城市人均94平方米,小县城人均121平方米,建制镇人均183平方米,建制镇的人均占地面积是大中型城市的2.5倍。

(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一方面,由于当前小城镇的经济基础普遍相对薄弱,为了吸引投资、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政绩,地方政府往往采取“以环境换发展”的政策,引进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到当地去投资建厂,任由他们随意排放污染物和毁林开矿等。另一方面,小城镇中普遍缺少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染物一般直接排放到沟、坑、河中。这些行为导致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

(三)无视当地实际情况,盲目照搬现成模式。从全国的小城镇建设来看,发展较晚的小城镇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确定发展方向时没能很好地结合当地实际,往往是照搬现成的模式,大部分尚未形成主导特色产业。

(四)人口流失严重,人力资源匮乏。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和到外地求学的学生认为小城镇里没有个人的发展空间而不愿意再回到家乡,外地高素质人才也不愿意到小城镇发展,造成小城镇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力资源匮乏。

(五)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小城镇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关键。我国小城镇自身的财政收入较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上级拨款,巨大的财政压力制约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阻碍了小城镇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吸引资源向小城镇流动。

三、我国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一)确保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在小城镇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规划体制严密,明确规划的框架和体系,细化具体程序和形式要求;要确保规划内容科学,从发展状况、需求变动和产业发展要求出发,通过实证调查统筹考虑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等相关因素;

要确保规划过程公开,认真听取公民的意见,积极鼓励公民参与规划;要确保规划执行严肃,既要依法执行规划,又要引入公民监督。

(二)形成特色产业。一方面,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交流,鼓励科研教育机构帮助他们分析当地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利用小城镇自身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另一方面,拓展产业链,发展配套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如具有特色农林牧畜渔业的小城镇可以进一步发展深加工业,也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等产业。

(三)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和政府监管的力度,提高小城镇政府和居民的环保意识,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技术交流,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他们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同时,加快小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杜绝污水随意排放和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现象。

(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多建高层建筑,另一方面在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时,不盲目图大图全,避免大办公楼、大广场等建设误区。

(五)加大对历史建筑、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力度。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城镇风貌,发展人文产业和旅游服务业,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加强保护。利用小城镇具有的较好自然环境的优势,吸引城市退休居民到小城镇养老,增强小城镇的消费能力和人口凝聚力。

(六)提供良好的政策氛围,鼓励具有技术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从事生产生活。向回小城镇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提供优惠的创业贷款,帮助他们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用于生产活动,创造经济效益。加强小城镇与科研教育机构的联系,加快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七)保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资金。提高上级政府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拨付额度,加强道路、通讯、电力和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物流能力,保障小城镇企业所生产产品的迅速流通。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应避免平均主义的影响,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已经较成熟的、有较好发展预期的小城镇,待其取得较好经济成果时,再鼓励他们帮扶、带动周边的小城镇,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引入私人资本进入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公私合营模式”资金来源丰富和管理运营效率高的特点。

(八)放宽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结构,加快人口流动。取消大城市公民的特殊福利,统一全国公民的就业、求学、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政策,使小城镇居民享有同大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同时也解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我的小镇篇3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状况研究

Abstract: China's process of road in the town of choice, has always been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three different key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th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ig city, th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But all these views are completely ignored the Chinese is a pluralistic country a large population, vast territory, resources distribution, and the area between the city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So, our country can no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n the road to make it rigidly uniform, but should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develop to harmo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and small city two,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scientific planning, reasonable layout, we should see a small town in the city has a special process.

Keywords: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加快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应有之义

我国最初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实际上是我国1979 年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被迫选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可以看到的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是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实现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尽管小城镇在综合效益以及社会经济水平上不能和大中城市比较,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现阶段我国资本积累不足,工业化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的局面,使我国的小城镇不能不转移富裕的劳动力,而唯一实践途径就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小城镇的发展。

1.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

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为1%,到末期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0%—42%。?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在1985 年为20%,小城镇占到这个总比率的12.71%,而十五年后的2000 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一年平均提高0.83%,而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每年平均提升0.46%。从上述所列数据反映,我国的城镇化总体水平的提高最终是依靠小城镇的发展。

2.小城镇的发展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人口众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化和工业化程度较低,还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发展农业本身仅仅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于进城务工,但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不能够完全接纳“农民工”,这是由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模式所决定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农民虽然打工但不挣钱,虽然增产但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相比较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停滞落后状态。据相关数据显示,2000 年,农村人均收入为2253.42 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6280 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79倍,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如何用好小城镇这个市场如组织和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业发展走向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最初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转型而兴起的一些手工作坊。到2000 年,我国的乡镇企业资产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这是我国政府各种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的结果。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国的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活跃农村经济,推动乡镇工业化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的必然选择,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都存在着技术含量不高、布局不合理等等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认识偏差

过去各级政府不够重视农村建设,普遍存在“重城轻乡”的现象,对贯彻国家提出的“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决策尚未落实到农村规划建设层面,缺乏实质性措施。同时,村委会本身更缺乏对村庄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导致无序建设严重,往往既浪费土地,又破坏资源与环境。此外.基层方面把农村建设由村容村貌建设,片面理解变成了拆旧房、建新房等简单建设行为。而村庄的规划和建设,可使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治理,农村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并且使得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农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得以提高。

我的小镇篇4

它干净,是因为没有名气。

有了名气,人们都知道了就不好办了,它就干净不起来了。人们喜欢去一个地方,往往不是真心喜欢,来了也不知珍惜。常常把乱七八糟的塑料瓶丢给它,还要踩坏它的草地,折断那些只开放几天的花儿。然后,它就完了,不干净了,脏了。小镇里会安排一些人为它洗脸,洗脸也没用,第二天又被慕名而来的人们弄脏了。也不是人们不懂得环保,是他们不真正爱它。所以在它的门口挂着“请保护环境”的牌子也没有太大作用,只有孩子才注意到那个牌子,按那个牌子说的做。可是来的人里面,大人占多数。这个世界,假如孩子占大多数的话,很多事情就简单了,好办了。可是,不是这样的比例。

很幸运,它不是有名气的小镇,没有人来打扰它。那些人们还在有名气的小镇逗留,或者走在赶往某个名镇的路上。嘘,他们甚至从它这里经过。好险啊,他们没有注意到它的好处。对了,他们也不善于自己去发现,他们只听凭已有的名声:买那里的矿泉水喝;吃那里的饭店,粗声大气地喊干杯;选一个庙的正殿做背景,手里握着一个塑料瓶子喊“茄子”,拍照;然后选另一个背景,再“茄子”,再拍照……

这样,它过得有点寂寞,但是清静。它安于寂寞。它似乎懂得,清静就干净。

它有三两条街道。都不长,说着话,还没讲完一段逸闻,就到头了;也不宽,两辆车子相遇,一辆先停下来,错开以后,才可各自走开。

它有一两家小酒馆。小酒馆门口挂着幌子,幌子在风中舞动几下就算是“欢迎光临”了,再没有旅游学校学来的职业微笑。但是,酒馆里外时刻渗出亲和来。亲和从哪里来?你又说不出。从服务生真诚(甚至有点紧张)的表情?还是角落座位上那个把着酒杯,跟你点头致意的老者?一把木椅子,不平整,但光滑,闪着温和的光泽?挂在墙上那一排写在木板上的菜谱?

它也有一点点喧哗。几个人莫名其妙地围在一起,其中一个好像在用自己的拇指做着什么游戏。突然,他们都笑起来,嘴巴大大张着。那个人收起他的拇指,红着脸挤出来,走了。不知他的表演成功了失败了。看不出来,也别问,刚才的事情可能根本不是猜想的那么回事呢。还有,会有一个小姑娘挎着小篮子,轻声轻气,问点什么。也听不清,声音太轻微了,又是方言。一问她,她一咧嘴,跑了,很委屈的样子。这让人很愧疚,像做了不厚道的事情似的。再说,被她误解了,也难过得很。道歉或者解释,没机会了。小姑娘早没影了。

太阳一落山,它就笼罩在红光里面,很灿烂的样子。不像在现实里面,好像在现实以外的什么境地。在哪呢?又说不出来,只有不信它。不信它,人又在这境地里。所以,最后是连自己都不信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便很有哲学的意味了。

这个无名的干净小镇,在某一个地方坐落着。地图上没有标注,它真不容易找到。它也不是找到的,是遇到的。它没出现的时候,不必急着寻它。我没去的时候,它等着我。

简单做个准备就行了。一本童话书,一本地图,外加一个背包。童话书是在小旅社里读的,地图是为它做标注用的;背包,是装地图和童话书用的。

我的小镇篇5

一、小城镇体育概述

小城镇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是以一批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的社区。

小城镇体育是以小城镇社区的各种组织为主要管理主体,以辖区内全体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人们的娱乐与健身需求而开展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群众体育。小城镇体育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发展程度来讲,它低于城市体育,而高于农村体育;就其基本属性来讲,小城镇体育兼有事业与产业的双重属性;就其归属来讲,小城镇体育倾向于农村体育,但又不同于农村体育。

二、现阶段小城镇体育管理的环境分析

小城镇体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的,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必然制约着小城镇体育管理的体制和模式的选择,环境分析就是研究小城镇体育管理的影响因素,为管理者进行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小城镇体育管理环境大致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三、小城镇体育管理的基本框架

(一)小城镇体育管理的特点

小城镇体育管理是小城镇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小城镇体育的管理者通过对小城镇体育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协调小城镇体育活动过程中各种关系,合理配置小城镇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资源,实现小城镇体育目标的活动过程。现阶段小城镇体育管理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政府强化了体育管理职能

各镇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支持体育事业、举办体育活动,同时,增强县(市)体委“领导、协调、监督”的宏观管理职能,做到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其主要表现为:领导重视体育,把乡镇政府体育管理工作和体育设施达标内容列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把体育事业作为社会事业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把体育作为政府工作列入人大、政协议事日程;把重大体育活动列入政府管理目标,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各镇政府强化了体育协会的行政管理职能

小城镇根据上级政府的部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行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制定了“政府扶持、社会参与、自我发展”的体育改革方针,明确了群众体育工作的部门责任,强化了体育协会的行政职能,提出了“理顺关系、调整职责、健全组织、转换职能”的措施。各乡镇农民体育协会挂靠在有关主管部门,明确由在职领导担任负责人,形成了具有行政职能的群众体育组织,为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组织和经费上的保障。

3.乡镇之间加强了协作

小城镇之间的沟通可分为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纵向联系能够扩大处于高层次城镇的职能范围,如县城镇的某些职能和影响可以通过中心镇、乡镇乃至村镇向更大范围传递、中介、放大和渗透;乡镇之间的横向联系主要表现为相同层次的小城镇之间在经济、文化和群众体育等方面的交往、协作、互补。每个小城镇都形成了作用于内部和外部的两种职能,形成了彼此之间错综交叉和文明扩散的共同领域,主要形式是邀请其他镇参加比赛,或共同组队参加上级比赛。

(二)小城镇体育管理的组织领导体系

小城镇体育的管理包含了政府和社会对小城镇体育的管理以及小城镇内部的管理两个层次。小城镇体育的组织领导体系包括领导体系、协调体系、操作体系三大组成部分,县、镇、村三个层次。各体系各层次具有各自的职责,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促进了小城镇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城镇体育的发展必将成为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热点,为了充分发挥本文所架构的小城镇体育管理基本框架的真正作用,今后应认真做好以下几点:(1)强化基层体育管理队伍;(2)加强政策、法律、法规建设;(3)加快体育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环境;(4)建立市场机制,提高体育效益;(5)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6)要以农村体育为基础、以城市体育为参照系;(7)以农村传统节日为契机,推动小城镇体育发展;(8)积极调动和发挥小城镇企事业的作用;(9)加强小城镇体育理论研究。

中国小城镇体育发展将推进中国体育现代化的进程,以小城镇为重点,以乡镇企业为主,发展区域性体育,对推动农村体育以及21世纪前10年我国体育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小城镇体育的研究也将是今后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秦椿林.当代中国群众体育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06-226.

[2] 刘德佩.小城镇体育发展研究[N].中国体育报.2003.11.1.

我的小镇篇6

【关键词】 PPP融资模式 基础设施 小城镇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小城镇的发展问题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内容。作为小城镇生产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小城镇发展的关键,而传统单纯依靠政府的投资模式,显然难以满足当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需要。面对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大量资金缺口,PPP融资模式无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合作方式,这种公私合营的融资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小城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瓶颈制约,推动小城镇的稳定发展。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关于PPP融资模式的概述

1.1关于PPP的介绍

所谓的PPP融资模式,指的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司合伙制。其含义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通过建立伙伴关系来提供基础设施产品或服务。在对PPP模式的概念理解上,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PPP指的是一个概念范畴;而狭义理解则指“公私合营”模式。PPP融资模式的概念在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仅仅是近些年的事情,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有待于结合我国具体实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在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PPP融资模式创新性的应用其中,无疑是一项可行的创新之举,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城镇发展。

从PPP融资模式的特点分析来看,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分享,二是合作。在PPP模式的框架中,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要共同分享责任与风险,实现价值共享,共同理解政策目标。另外在PPP融资模式中,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通过相互间的实质联系实现多部门间的共赢局面。

1.2PPP模式的比较优势分析

与传统融资模式相比,PPP融资模式所具有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在项目确认及可行性研究阶段,相关各方就已经就合作上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这有利于在PPP模式运营中将私营单位的先进技术与管理引入进来,进而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其次,PPP公私合营模式实际上是一个战略联盟,相关合作各方取长补短,共同承担风险,能够让风险收益合理分配,改变了以往政府财政压力过大的问题。再次,PPP融资模式由于有了私营部门的加入,项目资金问题得到了一定环节,同时私营部门发挥自身优势,使项目效益得到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最后,PPP融资模式集合了各方的力量与优势,通过科学的管理达成了权责利的一致,大大提高了小城镇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效率。

2.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PPP融资模式的应用

2.1应用模型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一致,但在范围上要相对较小,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了交通基础设施,公用基础设施(如,通讯、电力、自来水等),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将PPP模式应用于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中,其最佳效果或目的是要达到多方共赢。在应用PPP融资模式时,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特点来开展,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但其总体思路应该包含以下方面。

首先,政府要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环境进行可行性论证。这里所提到的融资环境,指的是外在因素总和,包括经济等宏观环境和市场、金融、技术等微观环境。通过对融资环境可行性的分析,能有针对性的弥补不足,这是将PPP融资模式应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步骤。

其次,政府要结合PPP模式特点,了解合作参与各方的情况,并进行资格评定。一般情况下,PPP融资模式的合作过程包括了项目启动、寻找合作者、成立SPC、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建设及运营管理等阶段。在每个阶段过程中,政府要与合作各方都会就责任、权利、义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协调谈判,以保证该项模式的顺利进行。

最后,要对PPP融资模式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具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基础设施项目自身的质量;二是公私部门合作机制的效果。通过对PPP模式的评价和信息反馈,有助于发现合作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对PPP应用情况进行针对性改进,以保障其应用效果。

2.2风险分析

在PPP融资模式应用的各个阶段,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或不可控的因素,即风险。对于这些风险问题,所采取的处理原则主要是按照最初的契约及合同设计,将权责对应,把风险合理的分配给相关各方。结合行业的相关经验,PPP融资模式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中涉及到的风险主要包括以识别风险为核心的,技术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规划风险、成本超支风险、市场环境风险等等。

3.关于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PPP融资模式的思考建议

3.1政府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可以为PPP融资活动的开展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最大程度上发挥各方优势,保护参与各方利益,对各参与合作各方的行为进行有力约束,使PPP融资模式适应当前发展要求,在实践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3.2处理好融资风险问题

首先,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具有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影响方面广等特点,因此在项目投资决策时,必须进行全面科学的论证,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其次,政府自身要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降低私营部门的不确定性风险,保证PPP融资应用的效果。最后,要对项目风险的分担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使项目不仅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3.3基础设施的定价机制与补偿机制

基础设施的价格问题是PPP融资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定价,其最终的结果都是要让各方满意认可,即投资商(运营商)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利润,公众能够得到满意的服务,进而形成一个公允的价格。如果有时人为地将价格控制在投资者投入成本水平之下,则政府需要通过补偿机制对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进行补偿。当然政府也要对价格进行监督,避免出现不合理提价问题。

3.4政府应完善专业机构与人才建设

PPP融资模式的运作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内容,想要让PPP融资模式更好的为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就必须加强专业机构的建设,加强PPP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其掌握复杂的法律、金融和财务等方面知识,提高PPP专业机构与人才的实践能力,为PPP融资模式的应用打好基础。

总 结

综上所述,PPP融资模式在解决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并已经在具体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作为当前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与理念,PPP除了能解决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短缺问题,还能引入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技术,实现PPP参与各方的共赢局面。相关单位需要深入研究PPP融资模式的内容,将其创新性的应用于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迈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陈少阳.PPP融资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我的小镇篇7

一、渔港小镇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渔港是渔民生产生活最主要的后方基地和渔船最重要的避风场所。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渔港的功能日趋多样化。最初,渔港只是作为渔民生产活动的场所,是渔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装卸渔获物和补给渔需及生活物资的功能。随着渔区第二产业的发展,渔港逐步成为渔获物加工、冷冻、储运及渔船渔具修造的产业集聚地。此外,渔港还兼具防台减灾、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发展渔业生产、消化剩余劳动力、繁荣地方经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渔港小镇,顾名思义即依托渔港或临近渔港而形成的人口聚集的小城镇。渔港小镇多由其特殊的地理条件而来,依附渔港发展并形成各具发展特色的生产模式。按照现行规定,县及县以上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10万人以下,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都是城镇。渔港小镇是联系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重要纽带,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载体和平台,是将经济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提高相关效率的桥梁纽带,更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尤其是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海洋渔业已成为我国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全国海洋渔业增加值达到365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4%,占海洋产业总增加值的16.98%,仅次于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业,居各海洋产业的第三位。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渔港小镇的发展并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独有特性。

从地理位置上说,渔港小镇多位于海岸线上或江河入海口处,也有一些依河而建(主要见于河道密布的欧洲)。渔港小镇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相对而言,对海洋资源的依赖性也十分强烈,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 形成过程的自发性。渔港小镇一般是由渔村自然发展而来的,其形成过程具有明显的自发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加,渔村的规模逐渐扩大。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产业聚集的出现,渔村逐渐具有了生活之外的生产、服务、组织管理等功能。由此,渔村自发地演变成了渔港小镇。

2. 与渔港的关系密切。在地理位置上,渔港与城镇相依相偎;在发展关系上,渔港与城镇互动发展。从历史来看,上海、厦门、深圳都是从渔村发展而来的,是“以港兴城”的典型范例。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发展以多功能渔港为基础、具有海滨特色的小城镇是开发海洋资源、实现沿海地区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3. 依赖海洋渔业资源,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渔港小镇的居民以渔为生,当地劳动力以从事渔业及相关产业为主,渔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海洋渔业特别是捕捞渔业的固定成本很高,渔民转产转业困难,导致当地产业结构单一,并且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比较困难。

二、世界渔港小镇的发展现状

从近代社会的发展史来看,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先发展优势。许多沿海大城市都是从渔村发展而来。分析世界著名渔港城镇的演变历程和发展现状对我国建设渔港小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重视长期规划和合理布局

在渔港和渔港小镇的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制订科学的长期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渔港的地域分布。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一共进行了五轮国土综合开发规划,使沿海开发实现了从“据点”开发到“沿线”发展、“圈层”建设、“多核”网络整合等阶段性转变。20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也进行了四轮沿海开发规划,引导城市体系从“两极”向“圈层”、“走廊”等形态演变。另外,渔港经济发达地区的渔港分布也比较合理。日本海岸线长达34758公里,现有大小渔港2900多个,全国渔港海岸线总长为6132公里,平均每个渔港占有2.1公里海岸线,如沿日本全国海岸线平均计算,则每12公里海岸就有一个渔港。从1951年起,日本平均每隔5年就制订一个渔港建设计划。国家拨出大量资金补助渔港建设(1951~1985年国家共拨出18697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约486亿元)。

(二)注重多功能化发展

渔港小镇突破传统渔村功能单一的困局,重视渔业、渔港、城镇一体化建设,逐渐发展成为集渔业、环保、旅游、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海洋生产和消费场所。从世界渔港小镇发展经验来看,美国旧金山渔人码头联合恶魔岛、金门大桥等世界著名的景点,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和完善的旅游设施,借助旧金山市区便捷的交通条件,形成了世界知名的休闲渔业区。日本的长崎县南风泊渔港是一个以传统渔业为主要产业的离岛渔港,通过人工投放渔礁、增殖放流并辅以建设海滨浴场、连岛大桥及渔货直销中心等举措,发展垂钓旅游,利用高岛特有的煤矿产业建立博物馆,形成了集亲水、海钓、海鲜餐饮、文化观赏等于一体的旅游产业,实现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重视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世界发达地区的渔港的管理法制相对完备,管理机构健全,各部门职权划分明确,在渔港建设和渔区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早在1950年,日本就通过并颁布了渔港法,渔港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渔港统一规划、建设和维修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此外,与渔港相关的还有海岸法、国有财产港湾法、港测法、河川法、道路法、海半岛振兴法等几十种法规来支持和规范日本渔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韩国在渔港规划、设计、建设、工程监理、开发管理、日常维护等方面,都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依据,职权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依据《渔村渔港法》等法律法规,渔港规划由海洋水产部的有关部门负责,渔港设计由专门的设计部门负责, 建设工程通过公开招标采取最低竞标的方式委托建筑公司完成。

功能多元化是世界渔港小镇发展的共同趋势。除了海产品供给的基本功能外,休闲渔业、滨海旅游、蓝色生物技术等多重产业正成为未来渔港小镇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此外,生态文明建设也逐步纳入到渔港小镇建设的范畴。

三、我国渔港小镇的演变历程

(一)雏形阶段(1949年之前)

渔业是随着近代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形成的。渔业发展之初,捕捞技术落后,渔船渔具简陋,渔业生产能力低下,主要作业方式是利用定置网、小拉网等小型渔具开展随潮水涨落的简单渔业生产,且作业范围局限于近海浅水区。虽然早在1904年中国就引进了第一艘渔轮“福海号”,但旧式风帆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体地位,渔港也尚未成形,渔船多停靠在附近的村庄或避风条件较好的天然港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机动渔船只占全国渔船的1%左右。随着沿海地区商业的发展,特别是沿海盐业的兴起,渔盐码头和早期商港相继出现。从社会形态上说,由于渔民的捕捞作业范围相对集中,渔民聚集而居,形成了最早的渔民生活聚集地,但在自然形成的渔民聚集地中,捕捞技术落后,渔业生产力低下,渔民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当时的渔民聚集地还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组织形态,因而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

(二)起步阶段(1949~1959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发展,保障工业建设,渔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取缔渔行、渔霸,实行渔民自产自销政策,鼓励渔民自愿成立渔业合作社,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渔民生产积极性。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各级行政管理机构,渔业小镇成为我国基层行政组织。在20世纪50年代,渔港小镇先后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发展历程。随着人民公社的建立,政府对渔民生活和渔业生产的行政管理日益加强,渔港小镇基本形成并得以进一步发展。与渔业小镇的快速发展相呼应,渔港的发展也顺势而起。一方面,在发展渔业经济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另一方面,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当时落后的渔业遭受重创,因此激发了群众发展机帆船和建设渔港的积极性。这一阶段,各级政府比较重视渔业生产,为了更好地满足机轮渔船的作业条件,各地开始在重点渔业乡镇建设渔业码头。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渔港的学术研究。1958年,孙元龙发表《渔港十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对渔港发展的构思。随后,关于渔港建设技术和避风技术的研究受到了专家学者的重视,为这一时期的渔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三)规范化发展阶段(1960~1989年)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动乱,渔港小镇发展也经历了波折和起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渔港小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显著提高,我国渔港小镇也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建立联产承包为主的渔业责任制,渔业包产到户,发展商品经济,加快了渔港小镇的发展进程。

渔港小镇的发展往往是与渔港建设相伴而行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大部分渔港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渔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搞好渔港的规划和建设,国家通过投资建设综合性群众渔业码头并提出了“自力更生、民办公助”的建港方针,促使沿海地区形成了一批国营渔港和渔业基地及小型渔业码头,极大地满足了当时渔业发展的需要。这一时期,包括高兰生、张锡良、徐大才、张达昌、徐年强等多位学者针对渔港建设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论述。1984年举行了第四次全国渔港建设技术交流会,总结和交流了各地渔港建设的经验并对渔港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设想。

(四)渔港小镇的探索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

随着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农村人口进城和设立新城镇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小城镇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我国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渔船数量持续增加,渔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渔港小镇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1991年国务院转发农业部《关于加强群众渔港建设的报告》,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渔港建设,增加投资力度,制订相关的渔港改造和扩建规划。把渔港建设纳入到地方法律轨道,使渔港建设有法可依,加强了渔港管理,促进了渔港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多功能渔港的建设开始受到重视。多功能渔港不仅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渔业生产顺利进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带动了渔业相关产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渔港小镇建设。“十一五”以来,全国各地继续重视渔区经济发展,渔港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渔港小镇内部产业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渔业综合生产力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我国渔港小镇发展的启示

“十一五”期间,全国各地加大了对渔港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渔港小镇已成为渔业综合生产力发展的平台,也是多种海洋产业的主要聚集区。分析梳理我国渔港小镇的发展历程,跟踪渔港小镇发展趋势,为今后我国渔港小镇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科学管理,重视长期规划

渔港小镇的形成具有自发性,在发展过程中缺少科学管理,区域规划几乎空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聚集、产业发展和要素规模逐步扩大,区域内的生产生活功能越来越复杂,渔港区和生活区夹杂在一起,功能区分不明确,各产业用地杂乱无章。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加强科学管理,制订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在今后的发展中,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强化政府组织管理职能,合理规划渔港小镇的发展。首先,完善地方管理法制,健全机构,明确权责。其次,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做好城镇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科学协调好职能分工。

(二)打造生态渔港小镇

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已经敲响了全球范围内的渔业资源衰退的警钟。海洋生物资源的再生能力是有限的,捕捞业不是“永远的朝阳产业”。目前,国内很多渔港小镇对海洋的开发程度超过了海洋的自我修复能力,一旦海洋资源枯竭,依附于海洋的渔港小镇必将消 亡。海洋生态环境制约渔港小镇的发展。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势在必行。对此,一是要制订具体的城镇开发和整治计划,设立监管人员,严格按计划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二是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积极发展产学研联盟;三是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观光渔业和休闲渔业。

(三)建设多功能渔港小镇

从功能上看,目前的渔港小镇功能单一,主要表现为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水产品供给功能。单一功能定位显然不能满足渔港小镇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城镇功能多元化是时展的新要求。以渔港为基础,建设集渔船补给与维修、渔业养殖、渔业加工、水产品流通与贸易、渔业休闲与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渔业产业基地,是我国渔港小镇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在大力发展渔业第二产业的同时,应注重打造“渔”文化小城镇,以海鲜美食、渔港观光、海滨度假为特色,积极引导特色旅游,使渔港小镇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特色小城镇。

(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链升级

目前,我国渔港小镇的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包括捕捞、养殖和苗种繁育等。产业结构层次低,城镇发展过分依赖于海洋渔业资源。由于产业链接短,产品单一,使得区域内经济发展缺乏竞争机制,产业升级缺乏动力。渔港小镇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延伸渔业产业链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在优化提高渔业第一产业效益基础上,合理布局渔业第二产业,大力促推进渔业第三产业发展。

(五)加强海陆联动,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对于渔港建设和产业聚集的快速发展,渔港小镇的城镇化进程稍显滞后,在此背景下,推进“港产镇”联动发展对渔港建设、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一是要加强渔港建设。渔港是实现渔区发展的主要支撑,渔港建设要尽量使渔港与城镇建设联系起来,实现空间上的联动发展;二是发展有海滨特色的产业,针对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诸如观光度假、休闲旅游业,海洋知识教育、生活性服务业等优质产业,促进海洋产业和城镇化的联动发展;三是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推进渔港小镇的水电气网建设,加快滨海道路和防潮堤建设,逐步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其综合服务能力和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力。

(六)尽快制订和实施“沿海地区渔港城镇建设规划”

渔港小镇作为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有重要意义。在建设渔港小镇过程中,应坚持以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资源有序开发为中心带动城镇化发展的方针,特别是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实现渔港小镇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尽快制订和实施“沿海地区渔港城镇建设规划”,统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渔港小镇建设,促进沿海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于龙梅.我国渔港发展现状及等级划分.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05).

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韩立红.试论海洋渔业型小镇的产业发展路径——一种基于生态产业链视角的分析.中国渔业经济,2013(01).

欧海若,鲍海君.韩国四次国土规划的变迁、评价及其启示.中国土地科学,2002(04).

我的小镇篇8

关键词:开发强度 西部 小城镇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小城镇房地产热势头强劲引出的思考

开发强度历来是规划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城镇化进程较快的中、东部城镇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是西部后发城镇需要避免的。当下中、东部城镇化中突出表现在城镇化简单粗暴的等同于房地产开发;鄂尔多斯的房地产热仍未能为其他城市引以为鉴,河南郑州有望成为中国新的而且是最大的一座“鬼城”即经济学家所说的空巢城市;在营口、常州等三线城市由于大量房地产项目的建设相继完工,逐渐出现了若干“鬼城”,更是说明复制房地产拉动的旧城镇化、工业化模式在中小城市风险极大。为城市规划人敲响了警钟。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落实和众多中西部区域规划的批复和实施,将在整体上优化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增加西部城市建设投资。快速发展的西部,必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需要关注的重点地区。而小城镇开发强度的确定是一个量体裁衣的过程,在这一点,我国西部小城镇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2.西方城市化先行国家的经验

城市化过程并非一番坦途,许多发达国家都曾在混沌与错误中迷茫和挣扎。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曾发生过城市危机,英国先哲们对理想住宅区进行了许多讨论。这样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比我们早了几十年甚至一个世纪,今天看他们的城市一派祥和景象,可当年在发展过程中却都曾经历坎坷。他们曾经经历过城市贫民窟的改造,曾发生过严重的交通堵塞,也曾有过环境污染等环境污染疾病。

一般来说土地开发强度指标的定量在西方有两种办法。一是按市场供求情况,通过谈判方式定下市场可承受的建筑面积,然后将它法律化。这种以市场指导规划,以投资者的利益代替会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一种本末倒置。第二种办法是抄袭,抄袭从前已有的、书本上的或其它城市的。大部份是“祖宗传下来的法典”或“先进城市借来的法宝”。

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国土面积的原因,小城镇大多数为大城市的卫星城镇,受大城市影响,其经济发达、规划超前、建设水平高、居住环境好,小城镇社会经济形态比较协调稳定,城镇居住密度适当,道路宽阔,生活便利。

英国进行开发控制的背景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英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开始的独步于世界,但是其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的阶段中,高层建筑技术还未成熟,其城市建筑的建造技术受制于时代的发展,较少出现巨大尺度的建筑,多往往以低层多层的建筑为主,并以此种模式步入了较高的城市化阶段。因此其开发强度控制多依据经验进行建筑密度和限制就可以达到控制效果。在欧洲经历的“二战”的破坏之后,城市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之时,虽然此时高层建筑技术已经在美国发展成熟并开始向世界范围内普及,但欧洲的城市管理者在解决城市的恢复性的建设工作中,选取将延续城市风貌的统一作为其衡量标准,所以重建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也参照原基址上的建筑进行指定,故其城市规划对控制指标的编制都有具体可参照物[可类比于参照详尽的城市设计进行控规指标的编制。]。

英国在开发强度相关研究方面对本文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开发强度指标的确定方面,对于小城镇整体的开发强度亦即小城镇的合理规模研究是在不断试错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

美国进行开发控制的背景

“二战”后,美国本土虽然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但其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产生的原因是针对旧城的更新问题,而非用于开发新城。虽然其控制指标体系具有很大的借鉴指导意义,但是其指标的编制却不可同日而语,未必适用于我国的城市新区的建设活动。虽然美国在后来出现的“郊区化”浪潮中建设了许多新城,貌似与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具有一定程度的类似性。但由于社会的成熟度以及郊区化的人员构成,新城中建筑多为低层住宅,开发指标往往具有同一性。

德国进行开发控制的背景

德国设计控制体系的长处在于它的完整性和灵活性。它的最为完整之处是设计控制涉及开发的量度和布局,可是随着笔者的研究深入,逐步认识到德国的开发指标的编制脱胎于其规划体系,往往针对于特定地块和特定项目,对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缺少相应的内容。造成这一点的原因是欧洲城市化的进程及城市建设的遭遇[此处是指德国“二战中的破坏”及“二战后的重建”。]是一致的,所以涉及到城市新区的开发强度的编制往往是乏力的。

3.我国特殊性

而我国长期以农业大国自居,而近年来城市化才刚刚明显加快了城市化的脚步,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西部城镇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受到流域生态治理与恢复等更多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问题也必将随之而来。以他山之石可攻我平安之玉,以求绕过别人走过的弯路。

国外对于小城镇的研究多从土地的有效保护角度进行讨论,涉及开发建设的相对较少,这是由于相关理论产生只,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程度较高,小城镇的规模相对固定所造成的研究重点的转移。并不像我国现在城市化的加速提升阶段中,建成区迅速扩张,新建区需要进行的开发强度控制工作。

虽然美国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产生的原因是针对旧城的更新问题,但是我国的小城镇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发展形成的,从属于某一等级的城镇体系中,这一点与从一片空白的大地上建立的美国城镇是有很大区别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旧城更新。

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初步看法:

第一,对一个小城镇的地块开发强度的适宜性研究不能局限于地块自身的思考,还应该放在更宏观的发展层面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即要注意研究小城镇整体开发强度的合理规模。

第二,小城镇在具体地块上开发强度的控制指标往往是不适宜的,存在着失控的现状,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开发强度分配方法,更需要提高规划管理的执行力,才能实现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地块的开发强度控制应基于对研究对象的落脚点――地块所处的交通环境条件、服务环境条件、绿化环境条件、自然地貌环境特征以及城市相关规划中所确定的空间结构和布局等方面的综合权衡考虑,以保障得到的开发强度指标尽最大可能地贴近其实际定位,增强控规的实用性,提高管理水平。

第四,城镇由规划至实施建设空间布局形态演变过程的研究。本着节约土地资源、追求紧凑型城市发展的角度去制定的城市开发强度,在落实到实体空间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受制于决策者水平的高低以及管理理念的超前程度。如何从国情出发、从城市所在的地域特点出发去逐步落实更是随之而来的一个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宗庆后.城镇化要防变成房地产开发[EB].北京大学中国经济新年论坛,2013-01-12

叶檀.三线城市频现鬼城,别把所有烂帐留给后人[EB/OL].,2005-02-02

梁鹤年.合理确定容积率的依据[J].城市规划1992,(2):60.

唐子来.英国的城市规划体系[J].城市规划,1999,(8):38-42.

我的小镇篇9

抓机遇重特色奋力开创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新局面襄樊市建委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踞汉水中游,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发展快。1994年,被国家列为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试点市以后,我市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借风行船,乘势而上,经过不懈努力,目前我市小城镇发展到250多个,建成区面积达2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2%,市域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依托、以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为纽带、联系广大农村腹地的城镇体系格局。先后有2个镇荣获“中国乡镇之星”称号,5个镇被国家列入试点,1个镇被国家列为星火技术密集区,8个镇跻身部级重点镇,10个镇跻身湖北省重点镇,6个镇8次荣获小城镇建设“楚天杯”。近两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工作按照省建设厅的要求,着力实施小城镇建设由“重点发展小城镇”到“发展重点小城镇”的战略调整,以构建小城镇建设良好的工作平台与政策平台为突破口,以抓好省、市级重点镇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市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使我市的小城镇建设再次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一、构建政策平台,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培土筑基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市村镇建设工作曾一度陷入建设缺资金、管理缺手段、人员缺经费的“三缺”窘境。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着眼于消除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着力构建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平台,为小城镇发展培土筑基。一是政策推动,培植镇级财力,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在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我市先后出台了《小城镇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等重要文件,20__年我们又结合现阶段我市村镇建设发展的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重点镇建设和发展的意见》,有的放矢地制定了有利于推动小城镇、重点镇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重点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支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配套措施:赋予重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镇级财政;减轻重点镇工商企业税赋,税收起征点由财政、国税、地税部门按国家规定范围的上限执行;市国土部门每年给市级重点镇安排10亩农地转用指标,市、县人民政府在重点镇取得的土地有偿使用受益,全部返还镇级财政,其中70用于口子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对口扶持制度。市直有关部门对口扶持重点镇,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或项目,帮扶重点镇的发展;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全市统一称“---镇城建所”,作为兼有社会公益职能的事业单位,政府对其承担的社会公益职能核定经费基数,定额定项委托办理,并严格目标考核。同时,加大市级财政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从20__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年度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纳入预算管理。资金的使用坚持“资金同城镇建设项目挂钩,建设项目同城镇规划挂钩”的原则,市建委对各乡镇申报的年度建设项目计划及规划设计方案审核后,拟定年度资金安排方案,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审定后,落实年度小城镇建设项目扶持资金。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二是机制激励,推动小城镇建设在竞争中平衡发展。我市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地域差别大、发展上也存在不均衡性,为从整体上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我们坚持把竞争激励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中,着力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小城镇建设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首先是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每年开展一次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考核工作,以此作为小城镇建设相互竞争的载体和平台,考核情况全市通报,同时考核成绩均被记录在案,作为年度安排市级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每两年开展一次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的评选表彰活动,调动县(市)及乡镇抓好城镇建设工作的积极性。20__年6月,我市召开了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表彰工作会议,市“四大家”领导出席会议,省建设厅领导也应邀出席了此次会议,市政府为此次会议拨款60万元,会上命名表彰了5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5个一等奖乡镇、12个优秀奖乡镇、三个小城镇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及38名小城镇先进工作者,对获奖的单位和个人,在精神奖励的同时,还给予物质奖励,对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给予重奖,以此激励各乡镇,引发了新一轮小城镇建设的热潮。其次是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对重点镇实施动态考核管理。20__年我市以襄政发〔20__〕28号文,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需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市级重点镇),同时明确对重点镇实施动态考核管理,依据重点镇考核细则,每年对重点镇建设发展情况、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调整,对于城镇建设发展速度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差、已不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重点镇进行末位淘汰,对于暂时末能纳入重点镇范围的乡镇,也可申请参加重点镇考核,工作绩效突出者,可适时调整为市级重点镇,以此激发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整体活力,小城镇建设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三是量化考核、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因镇制宜、逐步完善、量力而行、稳步实施”的指导方针,要求各乡镇在城镇建设上,不要盲目铺摊子、搭架子,不搞形象工程,城镇建设要紧密结合乡镇发展的实际,要考虑乡镇财政所能承 受的能力,量力而行,一年做一至两件扎扎实实的事,逐步配套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近年来,我们注重引导各县市区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在这一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建立小城镇建设的量化考核体制,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我市所属宜城市在小城镇建设管理中,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将小城镇建设纳入乡镇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围的实施意见》,年初市建设局、市委组织部与各乡镇主要领导签订责任状,明确各乡镇年度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与任务,确定的年度城建目标任务,量化、细化到新修建几条路、修建多长的供排水设施等,年底组织统一考核,对末能完成年度城建目标任务的乡镇,实行奖惩兑现。老河口市、枣阳市、南漳县等县市也都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城镇建设管理措施,推动了村镇建设的稳步发展。二、实施重点发展战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加力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十六大以后,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发展的小城镇,我省也以鄂政办发〔20__〕133号文,确定了我省100个省级重点镇,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重点镇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这一总体要求,我市积极落实小城镇建设由“重点发展小城镇”到“发展重点小城镇”的战略调整,大力实施重点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口子镇和省市级重点镇建设,重点抓好城镇规划的编制完善工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加力。一是抓好省际边界“口子镇”的建设,让窗口亮起来。孟楼镇是我省重点口子镇,也是我市的重点镇,20__年以来,由于受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城镇建设的速度明显减慢,省委、省政府领导及省建设厅领导视察后,多次嘱咐我们及该镇,要进一步加快孟楼镇的建设发展,树立起省际边界口子镇良好的窗口形象。我市迅速组织专班,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查找了该镇在经济社会发展及城镇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了深刻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孟楼镇发展的政策措施。20__年4月,襄樊市市直部门对口扶持孟楼镇发展现场会在孟楼镇召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市建委、财政、土地、电力、国税、地税、工商等25个市直部门参加会议,会议要求,省、市政府制定的有关加快口子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各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想办法在孟楼镇及其他口子镇予于落实,增强其镇级实力,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求市直25个部门,都要拿出具体帮扶措施、拿出资金、拿出项目,对口扶持孟楼镇的发展,总计援建项目多达30多项,总投资近7000万元。目前,对口援建工作已初见成效,市交通局投资6000万改造的孟楼镇过境省道建设工程,市建委、市财政局投资100万元建设的曹家巷路配套建设工程,市民政局投资80万元建设的老年公寓等一批对口援建项目都已竣工,城镇形象已得到明显改观。对襄阳区黄集镇、枣阳市太平镇这两个重点口子镇,我们也加大了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的力度,20__年,市财政给每镇安排项目建设资金80万元,全市重点口子镇建设已呈现出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新气象。二是抓好省、市级重点镇的建设,让城镇化进程快起来。省、市级重点镇大都是县市域副中心城镇,是农村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力、辐射力较强,对加快县市域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把突出抓好省、市级重点镇建设作为村镇建设工作的又一重点。坚持把改善投资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放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设施的配套建设以及文化、娱乐、广播电视、体育场馆、医院、学校和市场等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为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载体。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重点镇建设的水平和档次,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提倡集中连片开发,配套式建设;对临街建筑物及重要地段建筑物的造型设计,要坚持做到多方案选优;抓好旧城老房改造,实施“穿衣戴帽”工程;加强城镇进出口建设和整治,真正使重点镇做到建筑有特色、街道有景致、小区有品味,提升小城镇的现代气息与时代特征;两年来,我市重点镇建设步伐普遍加快,水平与档次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显著改善,重点镇道路硬化率达90,用水普及率达92,排水管网覆盖率达90%,镇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城镇基础设施日益配套,大部分重点镇已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具有较强幅射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三是抓好小城镇规划,让规划的调控作用强起来。规划是龙头,是建设的指南,决定着小城镇建设的水平和档次。在小城镇规划工作中,我们重点抓好规划“三性”的落实。首先确保规划修编的及时性,针对目前全市城镇规划相对滞后,规划修编进度不尽理想的实际,我们加大了对规划修编工作的检查督办力度,对乡镇总体规划进行了全面清理,掌握了全市乡镇规划的整体情况,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对急需进行规划修编的乡镇进行重点督办,要求这些乡镇必须尽快启动规划修编工作;同时把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纳入小城镇建设考核的指标体系,确保规划编制的及时性。20__年以来,全市有20个乡镇完成规划修编工作,另有18个镇已启动规划修编工作,省、市级重点镇(全市15个),已全部完成城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其次是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加强村镇规划设计市场的管理,村镇规划的编制必须由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严禁无证规划;坚持省、市级重点镇规划必须由乙级以上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对达不到资质规定要求的不评审、不审批。规范村镇规划的审批程序,村镇规划依法审批前,必须召开规划评审会,对规划初步成果进行评审论证,通过后,才能报县市人民政府按法定程序审批。在规划的编制设计上,坚持关口前移,注重加强规划编制前的研究与论证。对规划设计单位制定的总体规划编制纲要,包括城镇的性质、城镇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镇、村发展布局等,进行编制策划与论证,形成策划意见,以此指导规划的编制设计工作。今年4月我们聘请省厅领导及有关专家,在宜城小河镇召开了“小河镇规划策划论证会”,就小河镇下一步发展战略、城镇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重点发展朱市、兼顾小河发展”的策划意见,为小河镇规划编制提供了指导性意见,起到了良好效果。从整体上看,我市小城镇规划的质量近年来得到显著提高,石花、武安等镇的规划得到专家评审组及省建设厅的充分肯定。第三是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加大村镇规划实施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村镇规划建设法律法规,坚持通过不间断地执法大检查活动,整肃、规范村镇建房管理,村镇规划管理失控的局面得到 有效改善。三、塑造特色城镇,稳步促进小城镇建设的提档升级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我们十分注重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按照“不求大、但求美”的指导思想,引导小城镇在凸现小城镇的个性特色和城镇魅力上作文章。一是突出产业特色,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五山镇是我市的一个边陲山镇,是著名的茶乡,在小城镇建设上,他们以建设文明城镇为目标,着力营造新颖独特的“园林山镇”和“名茶之乡”。在规划编制时,按照“不求规模,但求特色”的思路,依托集镇四周青山环抱,小河穿境而过的自然优势,大力挖掘内在底蕴和个性特色,街道、建筑、景点的布局突出与绿色茶城相吻合,整个集镇规划有仿古街、垂柳河、仙人岩公园、茶庄小区等独具茶乡特色和园林风格的标志性建筑。在城镇建设上,他们既注重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功能完善,又十分注重城镇景观、城镇特色的塑造,街头景点小品、房屋单体造型的设计均考虑与茶乡特色的吻合,现在一个“水绕镇中流、镇在林中走、园依山水旁,无处不是景”的现代特色小城镇已脱颖而出,小城镇建设与该镇茶产业的发展,相得益彰,互为反哺,茶镇特色已经凸现。二、突出人文特色,彰显城镇历史文化底蕴。吴店镇是一代明君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里,从西汉末年建镇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他们注重发掘千年古镇这一历史文化底蕴,发挥高起点规划的龙头效应,带动城镇高品位建设。“白水遗龙种、春陵郁帝基”,白水文化渊源流长,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他们充分利用白水历史文化优势,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注重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注重经济功能和历史文化功能相结合。在滚河桥北规划了工业小区、商贸小区、肖湾农贸市场、粮食批发市场等经济功能区。同时,把与城镇紧紧连接的白水寺风景名胜旅游区作为文化功能区,并在建设中突出帝乡人文特色,再现“龙飞白水”的历史风貌;二是注重古镇遗韵与现代气息相结合。对桥南老城区,加强了仿古街详细规划的编制和仿古建筑的图纸设计,并对古建筑较多的老东街进行保护,禁止随意拆建古建筑。形成了“青砖码头墙、红梁花格窗、飞檐琉璃瓦、家家开店堂”的古建筑风貌。在桥北商贸小区、瑞春园居民小区,大力推广新颖别致、风格独特的建筑模式,精心设计出一批庄重典雅、气势恢宏的欧式建筑式样。使整个城镇新老结合、动静结合,凝固的诗句与跳动的音符交融,既保持了浓郁的古镇韵味,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气息;三是注重城镇整体功能和人居环境相结合。一方面,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注重城镇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美化。根据城区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把镇南的门坎山规划为绿色屏障,把横穿镇中的河流规划为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滨河公园,并把老城区护城河改造为花园式荷花池,引种荷花,栽植池边垂柳,架起了拱桥。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吴店镇已成为我市一个环境优美,极富自然、人文特色的山水园林城镇。三、突出商贸特色,塑造新型商贸城镇。老河口市孟楼镇是我省重点口子镇,早在1990年,就因《经济日报》的特约文章《从孟楼到孟楼》而在全国扬名。此镇与河南孟楼镇街相连、地相接,融为一体,不仅是鄂豫两省市场竞争的前沿阵地,也是展示两省形象的“窗口”,孟楼镇正确审视自己的区位优势与地域特点,把城镇的发展建设定位于鄂豫边境物资贸易集散中心,注重把城镇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信息中心来统筹规划,着重突出边境贸易的功能。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提出“边贸兴镇”的战略发展思路,重点抓了商贸市场的规划,提出了兴建六大专业市场-----汉孟大市场、粮油交易市场、竹木交易市场、牲畜交易市场、工业品市场、小商品市场,以拉动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六大专业市场已全部建成使用,共吸纳了8000多个体工商户入场交易,商贸年交易额达5亿元,边贸商镇的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四、创新建管体制,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再添活力创新小城镇建设投入机制,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小城镇快速发展,阻碍城镇化进程的“瓶颈”,主要原因是融资渠道单一,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包办的错误思想。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导小城镇走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路子,多元融资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一是作好以地生财文章,把土地市场盘活,牢牢控制一级土地市场,逐步放开二级市场,通过经营城镇土地,聚集建设资金;二是做好经营城镇这篇文章,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的步伐,引导个体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参与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项目建设;三是作好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这篇文章。我市黄集镇通过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地生财融资、闲资置换筹资、公益拍买聚资、外延扩张争资”的集镇筹资建设新路子,具体来说就是对城镇内长期闲置、效益不高的存量土地采取竞价拍卖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拍卖收益全部用于城镇建设;对于镇内闲置资产如:停产企业的设备、厂房等,采用“你修一条路,给你一栋楼,你建一条街、送你一个厂”的办法,对闲置资产能用的用,能换的换,多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对镇域公益设施如水厂、公厕、路灯广告权等,采用公益拍卖的方式,聚集城镇建设发展资金;所谓外延扩张争资,就是采取优惠措施吸纳农民进镇建房、进镇经商,壮大城镇规模,繁荣城镇经济,以此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两年来,该镇通过上述融资渠道,拍卖临街门面566间,新建房屋2.2万平方米,融资1480.8万元用于城镇建设,突破了镇级财力薄弱,投入短缺,制约小城镇快速发展的资金难点,实现了该镇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适时总结并推广了他们的作法与经验,对进一步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步伐,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创新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提升城镇文明新形象。20__年以来,我市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规划失控、建设无绪的突出问题,已严重制约到村镇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探索并建立新时势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市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我市高新区在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一是坚持村民参与、村民自治原则,成立村民建房议事小组,对村民建房申请进行评议、审核;二是重新规范建房的审批办理程序,严格依法审批管理;三是建立“三级包保”责任制,村干部包组、镇干部包村、镇城建办负责镇域范围内规划建设管理的巡查,较好地改变了小城镇建设管理无绪的突出问题。我市南漳县在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也采取了得力措施,先后以县政府、县建设局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规范报建程序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域内道路两旁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并通过加强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基本失控的局面。集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养护管理及卫生保洁工作主要是逐步推行物业化管理的路子,用物业管理取代政府垄断式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的成本。对此项工作我们已作出安排部署,选择孟楼镇开展小城镇管理物业化运作的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市推开。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我的小镇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能与大家一起参加市第二届城市规划建设研讨会,并在会上进行深入、热烈的研讨,我感到很荣幸!能在这样一个高规格、高标准的研讨会发言,我更是倍感荣幸。大力促进小城镇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乡镇经济发展,是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大兴镇在各级政府、各位领导的正确领导与亲切关怀下,在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与全力帮助下,在全镇五万干群的共同努力与负重拼搏下,紧紧围绕“打造特色精品小城镇,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这一主题,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丰富小城镇的内涵,拓展小城镇建设领域,提升小城镇品位。着力打造生态小城镇、特色小城镇、精品小城镇,努力构筑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下面,我就以“打造特色精品小城镇,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为题,向各位领导、同仁介绍我镇小城镇建设有关情况,并与大家共同研讨。 我们大兴镇位于宿迁市宿豫区南15公里处,东临京沪高速公路,西靠古老的京杭运河,宿泗路横穿腹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兴镇现辖3个居民委员会、14个行政村,总人口5.6万人。区域面积59平方公里,镇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人。我镇重视小城镇建设,把发展小城镇工作提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小城镇建设上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工业强镇,商贸活镇,调整富镇,畜禽大镇,科教兴镇”为总体思路,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管理”,以建成一个“现代化、园林式、生态型小城镇”为理念,强调小城镇的“格调性、综合性、实用性”。近两年来,我镇进一步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总计完成镇区控详规划面积220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3.58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50562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38万平方米,累计新增加投入建设资金近6000万元。从而实现了小城镇亮化、绿化、美化,提升了小城镇建设水平与档次。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上水平 小城镇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联结城乡的枢纽,城乡经济文化交融的纽带。小城镇规划要做到“科学性、超前性、高标准、高起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基于此,我镇在小城镇规划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结合实际,采取措施,重点抓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我们建立和健全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机构人员,切实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并制定了小城镇建设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科学组织,强化管理,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关于镇区控详规,我们邀请了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盐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编制,从提高城镇整体效益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要求制定规划。注重完善城镇功能,科学划分商贸、居住、工业、农业等功能分区;统筹安排城镇交通道路、居住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用地规划,做好与土地总体规划、经济的发展规划,交通网络等方面规划的衔接协调。一改传统的火柴盒式、框架式建筑,改变了过去各建各家房,一家门前一个天的现象,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使小城镇规划、建设上了一个新水平。 二、统一建设,综合开发,促进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坚持统一建设,综合开发。在这方面,我镇建立了多元化投资体制,增加了小城镇投入,完善和配套了小城镇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硬化工程。 目前,镇区改造了振兴繁荣路,新建了宿泗路两侧人行道、振兴路,把振兴路两侧的排水明沟改建成为高规格的管道式暗排水沟,并把两侧铺设为彩色地面砖,新建了派出所办松楼、双语学校、宏升电子元件厂、高级中学宿舍楼、汽车客运站和专业农贸市场。已建成富民路、振兴路、宿泗路、东方大道、兴张路、便民路、繁荣路、利民巷、幸福路三横六纵九条街,三个公共绿地广场和一个人民公园。其中,大兴镇农贸市场占地面积16675平方米。二期工程总投入1000万元,兴建商住楼13幢,建筑面积11562平方米。为聚集人气、扩大农产品流通拓宽了渠道。江苏宿迁绿源照明有限公司落户于我镇,位于大兴镇工业园区。是一个专业生产电子节能灯的集团性企业。该公司占地100亩,投资额8000万元,建设面积3.5万平方米,是一个大型节能灯及节能光源的生产基地。主要产品为电子节能灯。该公司建成后,年产节能灯上亿只,年产值可达3亿元,年税利将突破XX万元。将产生巨大的链式效应,带动大兴镇工业的飞速迅猛发展。我镇将成为一个完整的节能灯配套产业镇,一个名副其实的“光源之乡”。通过实施硬化工程,我镇的小城镇更大、更美了、更上档次了。 2、美化环境,实施绿化工程。 镇区绿地系统规划要从宏观上强调区域性、城乡一体的大框架基础上,并结合城镇景观建设进行生态绿化设计。为了美化环境做好城镇绿化工作,我镇形成了以普遍绿化为基础,道路、水系绿地为框架,公共绿地为重点的绿地系统。发动群众送土10多万方,填起二个臭水塘,建设了东方公共绿地广场,利民公共绿地广场和宿泗路公共绿地广场,新植各种高规格苗木五万余株。 3、方便群众,实施亮化工程。 “富民强镇”应该是我们建设小城镇的初衷,致富群众,方便群众,满意群众也应该是我们建设小城镇不懈的追求。为了方便群众我镇在小城镇建设上,大力实施亮化工程。在宿泗路镇区段新安装了62盏高规格路灯,在振兴路安装了22个公益性灯箱广告牌。振兴路东路马上还要新安装16盏路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增强了小城镇发展后劲。 三、积极创造人文环境,加速小城镇城市化进程 按照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小城镇改革,改善小城镇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美化城镇,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我镇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造人文环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互助协作,加强协调,实行综合管理,为了加速小城镇城市化进程,我镇抓紧抓好抓实小城镇管理。小城镇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建”要先行,“管”更要跟上。在抓好小城镇管理上,我们采用两支队伍齐抓共管。一支是城管队伍,一支是环卫队伍。在管理上坚持专业性与群体性,正常性与突出性结合,以管理城市的管理理念来管理小城镇,以铁的纪律、铁的面孔、铁的手腕确保“六包”“六保”的落实到位,从而有效的维护了小城镇的美化、亮化和净化,尤其是近期以来,我们通过大力实施小城镇建设“四个一”工程和开展“三整一创”活动,使小城镇的建设管理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积极培育小城镇经济,增强小城镇发展实力 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小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的经济。在培育小城镇经济,增强小城镇发展实力方便,我镇根据小城镇特点与地方特点、特色结合,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基地,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资金、技术、信息等的投入,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订单农业”。今年我镇就依据市场规律,尊重农~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创特色,兴科技,扶龙头,树品牌,拓市场,以南北挂钩项目为契机,以种植“百蔬之王”芦笋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培育小城镇经济。全镇芦笋面积计划为6000亩,由于芦笋栽培方式的改变,由白芦笋改为绿芦笋,由亩均栽植1200棵至1400棵,加密到每亩栽植2400棵至2500棵,实际栽植了2513亩,加之近600亩的老芦笋。目前,新老芦笋面积已达3000亩以上,计划明年再扩8000亩,达到万亩以上。在芦笋产业上,该镇为了切实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促进农业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建设成了有特色的小城镇,增强了小城镇发展实力。 各位领导、同志们,以上就是我们大兴镇结合本地实际,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上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大兴人民将变压力为动力,将在“xxxx”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首长、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团结一致、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实施小城镇带动战略,以创建省级优美小城镇为目标定位,加快小城镇建设,为把大兴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型现代化小城镇而努力。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