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记事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7 01:23:01

国庆记事作文

国庆记事作文篇1

回到老家的前几天里,显得无所事事。忽然一天,爷爷左手拿着一条鱼回来了,嘴里不住的对奶奶说:“人家老陈他就是厉害,几分钟时间就钓了3条大鱼……”对了!无聊就去钓鱼嘛!我怎么早没想到!

男子汉大丈夫说话算话,我立马上钓具店买了一根折叠型的业余钓鱼杆,付完钱后匆匆走向河边,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将缠绕的钓线展开,掷向河里。咦?鱼杆的“浮标”怎么不沉下去呢?哎!也许是水位不够深的原因的吧!我将鱼线拖至桥下,据说桥下的水最深。又过了许久,仍不见动静,怎么会事?怪!我将鱼杆抬起一看,拷!压根就没放鱼饵!嗨!白忙乎了!我将刚买来的蚯蚓钩上,后将钓线使劲掷入河内,耐心的等待着……

过了一会儿,“浮标”轻微的动了一下,我知道鱼开始吃食了,便更加警惕的注视起来……

国庆记事作文篇2

大冶市实验小学 陈周祺

十一国庆节放长假,同学们一定去了不少地方,我也不例外,下面就来听听我的长乐之旅吧。、

今天一大早,我们就起床了,八点半正式出发。第一站到了闽江边,那里矗立着郑和的雕塑,它讲述着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动人故事。往前走一点,是闽江口着名的“金刚脚”,传说江中白刀鱼和白力鱼为了争地盘成天打来打去,大力金刚一脚踩下来,说:“左边是淡水,右边是咸水,你们一人分一边,谁也不许吵。”从此,白力鱼在咸水里安家,白刀鱼在淡水里安家,它们再也互不往来了。

我们到了江边,我看见江岸上的小石头,心里冒出一个念头:不如我来打水漂吧。书上说打水漂的石头一定要是扁的,越扁越好,因为扁的石头接触面积大,我在地上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一块合格的石头,我按书上说的,用中指和大拇指夹住石头,食指靠在石头边上,呈水平线往外扔,可是石头在半路上歪了,“扑通”一声掉进水里,妈妈奇怪的问:“邱韵,你在干啥呢?”“我在打水漂哪。”我说。妈妈听了后,说:“真有趣,我小时候也玩过这个,已经好久没试了,让我来大显身手给你们看看!”说干就干,妈妈拿起一块石头,两腿微蹲,弯下腰,眯上眼,手中握着石头,手臂在轻微地摆动,一看就知道,她正在酝酿。忽然,妈妈双眼一睁,手用力一甩,石头被扔了出去!石头在空中飞快的旋转着,石头碰了到水面,竟然在水面上跳了三四下,好厉害呀!“跳了,跳了!”我激动的叫了起来。十岁的表弟邱宇轩也学着***样子将石头扔出去,可惜结果和我一样,都以失败告终。另外两个五岁的小表弟抓起一堆的石头用力扔出去,还奇怪的问:“石头怎么不会跳呢?”我们听了以后,肚皮都快笑破了。有一次,我扔的石头在水面上跳了一下,我可高兴了。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我们来到阿胖大饭店,吃完饭,又继续我们的行程了。

国庆记事作文篇3

,男,汉族,1955年3月生,安徽宿州人,中央党校大学,工学硕士,1972年6月参加工作,197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1972.06―1976.02 安徽省宿县地区食品厂工人、车间负责人;1976.02―1979.03 安徽省宿县地区“五七”干校教员,教研室副主任,校党委委员;1979.03―1980.09 中央党校理论宣传干部班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80.09―1981.10 安徽省宿县地委党校教员;1981.10―1982.10 共青团安徽省宿县地委副书记;1982.10―1983.08 共青团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1983.08―1984.10 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1984.10―1987.08 安徽省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7.08―1988.11 安徽省体委主任、党组书记;1988.11―1992.08 安徽省铜陵市委副书记、市长、市长(1989.03)(其间:1989.08―1992.06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本科班党政管理专业在职学习);1992.08―1993.02 安徽省计委主任、党组书记,省长助理;1993.02―1993.09 安徽省副省长;1993.09―1998.12 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其间:1993.09―1995.07中国科技大学管理科学系管理科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在职学习,1996.06获工学硕士学位;1997.03―1997.05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1998.12―1999.09 安徽省委副书记、副省长;1999.09―2001.11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2000.05),中央密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00.06),中央保健委员会委员(2001.01)(其间:2001.09―2001.11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01.11―2002.01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央密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02.01―2003.03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2003.03―2005.12 国务院副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办公厅常务工作,正部长级)、机关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员(2004.12);2005.12―2006.01 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候选人,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员;2006.01―2006.04 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员;2006.04― 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党的十六大代表,八届、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市二届人大代表。

王鸿举同志简介

王鸿举,男,汉族,1945年10月生,重庆渝中人,大学,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委员,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1963.09―1968.09 四川大学数学系学习;1968.09―1976.02 四川省彭水县重晶石矿劳动、工作;1976.02―1979.02 四川省彭水县工交部干部;1979.02―1983.04 四川省彭水县委办公室干事、副主任;1983.04―1983.10 四川省彭水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1983.10―1985.01 四川省彭水县委书记;1985.01―1988.04 四川省涪陵地委副书记(其间:1987.02―1987.07中央党校进修班学习);1988.04―1990.02 四川省涪陵地委副书记兼涪陵市(县级市)委书记;1990.02―1994.07 四川省涪陵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94.07―1996.03 四川省涪陵地委书记;1996.03―1996.09 四川省涪陵市委书记、市政协主席;1996.09―1997.06 四川省重庆市委常委,涪陵市委书记、市政协主席;1997.06―2002.10 重庆市委副书记、副市长;2002.10―2003.01 重庆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2003.01―2003.04 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2003.04―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八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市二次党代会代表,市二届人大代表。

张轩同志简介

张轩,女,汉族,1958年5月生,河北滦县人,大学,法学学士,二级大法官,高级政工师,1975年8月参加工作,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

1975.08―1976.02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知青;1976.02―1981.02 云南省滇中石油勘探处工人、团委干事;1981.02―1981.09 滇黔桂石油勘探局政治部秘书;1981.09―1985.07 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读书(其间:任院学生会主席、全国学联副主席);1985.07―1985.12 共青团四川省重庆市委组织部部长;1985.12―1992.11 共青团四川省重庆市委副书记、重庆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主席(其间:1987.07―1988.11四川省江北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1990年兼任重庆市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院长);1992.11―1997.04 四川省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副书记兼区政法委书记;1997.04―1997.07 四川省重庆市妇女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1995.04―1997.06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1997.07―2001.01 重庆市妇女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其间:1999.09―2000.01中央党校进修二班学习);2001.01―2001.06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书记(正厅局级);2001.06―2002.01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代院长、党组书记;2002.01―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

党的十六大代表,二届市委委员,市二次党代会代表,市二届人大代表。

黄奇帆同志简介

黄奇帆,男,汉族,1952年5月生,浙江诸暨人,大学普通班学历,工商管理硕士,研究员,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重庆行政学院院长(兼),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兼)。

1968.09―1974.09 上海焦化厂焦炉车间工人;1974.09―1977.09 上海机械学院仪器仪表系自动化仪表专业学习;1977.09―1983.07 上海焦化厂设备科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983.07―1983.12 上海焦化厂副厂长;1983.12―1984.04 上海市委整党办公室联络员;1984.04―1987.01 上海市经委综合规划室副主任;1987.01―1990.06 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副局级,1988.09获副研究员职称);1990.06―1993.01 上海市浦东开发办公室副主任;1993.01―1994.09 上海市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1993.12明确为正局级,获研究员职称)(1988.12―1993.09上海市第六届青年联合会副主席);1994.09―1995.04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研究室主任(1994.10―1995.05借调中央办公厅工作);1995.04―1995.07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1995.07―1996.03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1996.03―1998.04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体改委副主任;1998.04―1998.05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主任,市工业工作党委副书记;1998.05―2001.10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主任,市工业工作党委副书记(1998.02―1999.12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职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班学习,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1.10―2002.05 重庆市副市长;2002.05― 重庆市委常委、副市长,2002.10市政府党组副书记,2003.07兼重庆行政学院院长,2003.09兼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

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市二次党代会代表,市二届人大代表。

何事忠同志简介

何事忠,男,汉族,1952年12月生,重庆开县人,省委党校大学,1976年2月参加工作,197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兼)。

1973.09―1976.02 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76.02―1982.01 四川省开县县委组织部干事;1982.01―1983.11 四川省开县温泉区委副书记;1983.11―1984.11 四川省开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84.11―1985.12 四川省开县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1985.12―1987.05 四川省万县地委宣传部部长;1987.05―1992.06 四川省奉节县委书记;1992.06―1993.04 四川省万县地委委员、地区纪委书记(1991.09―1992.07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1993.04―1994.02 四川省万县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1994.02―1997.06 四川省万县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1997.06―1997.07 重庆市纪委副书记(1995.08―1997.12在四川省委党校函授经济管理专业学习);1997.07―2002.05 重庆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其间:1997.07―1999.02在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学习);2002.05―2002.06 重庆市委常委、市监察局局长;2002.06―2002.07 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市监察局局长;2002.07―2004.06 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2004.06―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04.08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兼)。

市二次党代会代表,市二届人大代表。

马正其同志简介

马正其,男,汉族,1959年3月生,重庆永川人,中央党校研究生,1976年10月参加工作,197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常委、副市长。

1976.10―1979.01 四川省永川县永安公社半脱产干部;1979.01―1982.01 四川省永川县大乡团委书记、公安员、管委会主任;1982.01―1983.01 四川省永川县大乡党委书记、永川团县委副书记;1983.01―1984.01 四川省永川县松溉乡党委书记,永川团县委副书记;1984.01―1985.12 四川省永川县临江区委书记;1985.12―1989.05 四川省永川县委常委兼团县委书记、永川电厂工程建设指挥长(1984.09―1986.06重庆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干修班学习);1989.05―1990.12 四川省永川县委常委兼永昌镇党委书记;1990.12―1992.09 四川省永川县委常委、县经委主任;1992.09―1994.05 四川省重庆市双桥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区长;1994.05―1997.04 四川省荣昌县委书记(1993.09―1995.12四川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函授学习);1997.04―1997.06 四川省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主任、党组副书记;1997.06―2000.05 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主任、党组副书记(其间:1998.09―1999.07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00.05―2002.05 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正厅局级)(1998.09―2001.07中央党校法学理论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2002.05―2002.06 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党组副书记;2002.06―2003.01 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市委移民工委副书记(兼);2003.01―2007.01 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2007.01―重庆市委常委、副市长。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市二次党代会代表,市二届人大代表。

徐敬业同志简介

徐敬业,男,汉族,1951年9月生,河南济源人,中央党校研究生,经济师,1969年2月参加工作,197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委委员,重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1969.02―1976.05 中国人民警卫第一师战士、卫生员、机要员、见习参谋;1976.05―1985.04 中国人民警卫第一师五团机要股副股长、股长(其间:1981.07―1984.07中国人民电子技术学院函授中专机要专业学习);1985.04―1987.02 国家经委办公厅办公室干部、主任科员;1987.02―1988.05 国家经委办公厅办公室副主任;1988.05―1990.01 中国工业经济协会办公室秘书处处长;1990.01―1992.01 中国工业经济协会横向部处长;1992.01―1992.07 国务院生产办秘书局综合处处长(1989.08―1992.06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在职学习);1992.07―1993.06 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秘书局副局长;1993.06―1994.03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办公厅负责人;1994.03―1997.12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其间:1997.03―1997.06国家行政学院培训班学习);1997.12―1998.12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法规司司长;1998.12―2000.05 中央纪委、监察部驻国家经贸委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局局长;2000.05―2001.08 中央企业工委办公室主任;2001.08―2002.09 中央企业工委委员兼办公室主任;2002.09―2002.12 中央企业纪工委书记,中央企业工委委员兼办公室主任;2002.12―2003.03 中央企业纪工委书记,中央企业工委委员(2002.03―2003.01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班学习);2003.03―2006.04 中央纪委驻商务部纪检组组长、商务部党组成员(其间:2003.03―2005.01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2004.03―2004.04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06.04―重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十六大当选为中央纪委委员。

范照兵同志简介

范照兵,男,汉族,1958年4月生,湖北天门人,大学,农学学士,1982年1月参加工作,198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市直属机关党工委书记(兼)。

1978.02―1982.01 华中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1982.01―1987.07 农业部办公厅秘书处秘书(其间:1986.04―1987.06挂职任江苏省吴县农工部副部长);1987.07―1989.03 农业部办公厅部长办公室副主任;1989.03―1993.03 农业部办公厅部长办公室主任;1993.03―1993.08 农民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1993.08―1997.12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组副局级干部;1997.12―2000.05 重庆市委研究室副主任(正厅局级);2000.05―2004.06 重庆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2004.06―2005.10 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市委研究室主任、市直属机关党工委书记(兼);2005.10―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市直属机关党工委书记(兼)。

市二次党代会代表。

刘光磊同志简介

刘光磊,男,汉族,1954年11月生,山东单县人,中央党校研究生,经济师,副总警监,1970年11月参加工作,197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

1970.11―1976.04 35212部队战士、班长;1976.04―1984.09 贵州省毕节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工人、组织科干事、政治处办公室副主任;1984.09―1986.08 贵州省毕节地委党校党政干部大专培训班学员;1986.08―1988.10 贵州省毕节地委办工作人员、副主任科员、秘书科副科长;1988.10―1990.03 贵州省毕节地区林果药茶开发公司党支部书记、副经理(副县级);1990.03―1994.11 贵州省威宁县委副书记、书记;1994.11―1995.11 贵州省毕节地区农经委主任、党组书记、扶贫办主任;1995.11―1997.01 贵州省黔西南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97.01―1998.07 贵州省黔西南州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1995.08―1997.12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本科班党政管理专业学习);1998.07―1998.10 贵州省黔东南州委副书记(正地级);1998.10―2004.12 贵州省黔东南州委书记(其间:2003.03―2004.01在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班学习);2004.12―2005.06 贵州省委常委、黔东南州委书记;2005.06―2005.07 贵州省委常委、省公安厅党委书记;2005.07―2006.11 贵州省委常委,省公安厅长、党委书记,副总警监(2005.12);2006.11―重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2003.09―2006.07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省部级干部在职研究生班政治学专业学习)。

党的十六大代表。

郎友良同志简介

郎友良,男,汉族,1952年5月生,河北迁安人,大专,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7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常委,重庆警备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1970.12―1974.02 11军31师92团特务连战士;1974.02―1974.12 11军31师92团特务连排长;1974.12―1976.05 11军31师92团3连副政治指导员;1976.05―1979.06 11军31师92团政治处宣传股干事;1979.06―1981.10 11军31师92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1981.10―1984.07 11军31师92团2营政治教导员(其间:1982.09―1984.07南京高级步校学习);1984.07―1985.05 11军31师92团政治处主任、团党委常委;1985.05―1985.12 11军31师92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85.12―1990.09 14军31师92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90.09―1995.02 14军31师政治部主任、师党委常委(其间:1992.06―1993.06国防大学学习);1995.02―1999.08 14军31师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其间:1997.02―1998.01国防大学学习);1999.08―2005.12 军区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纪委书记;2005.12―2006.02 重庆警备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2006.02―重庆市委常委,重庆警备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陈存根同志简介

陈存根,男,汉族,1952年5月生,陕西周至人,研究生,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6月参加工作,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1970.06―1972.03陕西省周至县永红林场工人;1972.03―1974.12西北农学院林学系造林专业学生;1974.12―1979.09陕西省林业研究所技术员;1979.09―1982.08西北林学院森林保护系森林生态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2.08―1988.02西北林学院教师(其间:1985.05―1987.10奥地利维也纳农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88.02―1989.01西北林学院教务处副处长;1989.01―1991.12西北林学院教务处处长;1991.12―1997.10西北林学院副院长;1997.10―1999.10西北林学院院长;1999.10―2000.07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正厅级);2000.07―2003.01陕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2003.01―2006.02陕西省人事厅厅长、党组书记,省编办主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2006.02―2007.04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07.04―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中共陕西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翁杰明同志简介

翁杰明,男,汉族,1963年5月生,上海市人,研究生,文学博士,研究员,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沙坪坝区委书记。

1979.09―1983.08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3.08―1985.09福建省福州市二十一中学教师;1985.09―1987.0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业务与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1987.07―1988.11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干部;1988.11―1991.06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副书记(其间:1990.02―1990.12中国社科院驻陕西省商洛地区五市县基层锻炼总领队);1991.06―1994.10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书记、院机关党委青年工作处处长、院党委办公室宣传处处长、院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1994.10―1998.09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其间:1996.05―1997.08挂职任陕西省丹凤县委副书记;1997.10―1998.09挂职任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98.09―2002.12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96.09―1999.07河北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2.12―2004.05重庆市万盛区委书记;2004.05―重庆市沙坪坝区委书记(2001.06―2004.08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商管理博士后)。

八届、九届全国青联常委,市二届人大代表。

吴政隆同志简介

吴政隆,男,汉族,1964年11月生,江苏高淳人,大学,工学学士,高级工程师,1984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万州区委书记。

国庆记事作文篇4

8月3日,重庆。

一个论坛、一个纪念大会、一场自编自演的晚会,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以这样俭省而又丰富的方式,庆祝自己的60华诞。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有关领导,北京、浙江、广东等20家省级党报集团负责人,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及境外驻渝新闻机构负责人,《中国新闻出版报》《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传媒》等新闻专业报刊负责人齐聚重庆,参加了庆祝活动。

光辉历程 深切关怀

重庆日报创刊于1952年8月5日,由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报头,并题创刊词“发展生产,交流城乡,是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从此,重庆日报踏上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扬帆鼓劲、擂鼓助威的壮丽征程。60年来,重庆日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唱响主旋律,实力日益增强,新闻人才辈出。目前,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15报2刊12网和20多家经营性公司的综合性传媒集团。

在重庆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8月3日上午专程来到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代表重庆市委、市政府向重庆日报创刊6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对集团的发展提出五点要求:一要更加坚定地高举旗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二要更加自觉地围绕大局,努力推动重庆科学发展;三要更加主动地服务人民,切实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四要更加积极地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五要更加有力地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流工作团队。

8月3日下午,重庆日报创刊6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新闻局、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中国记协发来贺信,重庆市市长黄奇帆,重庆市老领导黄镇东、蒲海清、包叙定、王云龙、滕久明分别致信或题词祝贺。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存根,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海荣,副市长谭栖伟,市政协副主席何事忠出会。

兄弟相聚 共话发展

8月3日上午,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中国新闻出版报》联合主办的“庆祝重庆日报创刊60周年暨报业集团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讨会”在渝举行,来自全国近20家省级党报负责人齐聚重庆,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研讨会由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副司长丁以绣主持。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姜军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这给置身其间的报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报业产业化应在壮大主业的基础上,横向拓展、多元发展,延伸品牌。要从内容提供商向信息运营商转变,以改变目前在全媒体传播生态下的被动地位。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向资本市场。

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大众报业集团,在新闻出版总署刚刚公布的全国47家报业集团综合实力排名中,进入前5强。对于发展报纸产业,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的体会是:抓住本质,顺应规律,做好主业、资源、资本三篇关键文章。他认为,报业集团发展文化产业,最根本的是发展报业,要“坚定不移干报业,风吹浪打不动摇”。报业经营就是要以报为主,抓住做强影响力这个核心,把影响力转化为市场控制力,转化为资源获取和开发能力,转化为营利能力,以强大的主业优势获取优质廉价资源,同时推进产业资源化,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爆发力。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副总裁向泽映介绍了该集团产业化的尝试。目前,包括重庆新闻传媒中心、渝北文化创意产业园、印发物流基地、樵坪老年护养中心、左岸陈桥房地产等9大项目正在实施,重报集团已基本形成了“文化为主、多行业并举”的业态结构。他认为,报业产业化应以创新为动力,关键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新闻宣传对产业的支持,多形式、多渠道探索发展。

研讨会上,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有关负责人,以及学界代表,也分别结合各自实际,交流了报业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思考。

歌舞翩跹 创意连绵

8月3日下午,继重庆日报创刊60周年纪念大会后,“峥嵘岁月奋进歌——纪念重庆日报创刊60周年文艺演出”隆重举行。在约一个半小时演出的节目里,只有1个节目是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红色军医艺术团友情演出,其余十多个节目,都是集团员工自编、自导、自演的,主持人由集团办公室人员担任,很多节目创意独特,整场演出体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演出结束后,一位来自西安的嘉宾评价道:节目很有创意,比有些电视台的晚会还有看头。

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重报集团印务中心、重报集团合唱团、重报集团离退休老干部、大渝网、新女报、重报集团发行公司等单位和团体的演员,以精彩的演出,为重庆日报创刊60周年送上了深情祝福。

“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重庆日报120位编辑记者用洪亮的歌声,满怀豪情地演唱了《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春天的故事》《迎风飘扬的旗》等经典歌曲。优美的旋律、磅礴的气势、声情并茂的演唱,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重报集团印务中心表演的音乐情景剧《印报人心中有面旗》,运用多媒体技术伴以质朴的表演,反映了党报发展的艰辛故事。重庆晚报的表演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为主题,讲述了新闻背后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展现了记者职业的光荣与神圣。重庆晨报的现代舞《城市节拍》,展现了新时代重报人斗志昂扬的青春形象。重庆商报的精彩歌舞《红旗颂》、重报集团离退休老同志的太极拳表演《报人夕阳红》、大渝网表演的舞蹈《时光传说》等节目,赢得了满堂喝彩。演出在重报集团发行公司激情洋溢的歌舞《江山》中缓缓落下了帷幕,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由于参会的领导、邀请的嘉宾很多,活动内容也很丰富,给组织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为组织好这次庆典活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从各个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团队,在接待、会议、演出、就餐、参观等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使整个活动多而不乱,秩序井然。

国庆记事作文篇5

这本宋庆龄早年出国留学护照清楚地记载了她在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及出国留学的全部历史资料。按当时政府规定,国人出国须按各人所在地就近分别向“大清钦命监督天津海关道(津海关)”、“大清钦命监督江南海关道(江海关今上海海关)”、“大清钦命监督广州海关道(粤海关)”申请核发。当时签发的护照版面较大(相当今16开期刊),赴美国的护照内页且有一段前言文字,原文如下:

大清钦命监督江南海关道瑞为发给护照事:兹有华人宋庆林确系中国,并非工作等辈,原照西历一千八百八十四年七月五号美国议院增修一千八百八十二年五月六号《限制华工条例》第六款定章,请领护照前往美国。本道查得该领照之人确不在禁约之列。为此,印给华洋文合璧护照,照请驻沪美国总领事官查验明确,盖印证实,准其前往美国境内居住。所有领照人姓名、年貌、身材、籍贯开注于后,请烦美国海关查照放行可也,须至护照者。(原文无标点,为笔者所加。当时美国政府正掀起反华浪潮,严禁华工入境,美国国会则通过反华法案――《限制华工条例》,故在当时出国赴美护照上印有此段“前言”。)

据周教授介绍说,宋庆龄青少年时期的学名就叫宋庆林,在美留学期间直到伴随孙中山在日本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期间,均用此名。随后周将这本极其珍贵的文物捐献给“上海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及陵园管理委员会”(今归宋庆龄故居收藏)。

上世纪90年代中,我曾据护照记载内容,发现其与国内出版的有关宋庆龄各种传记文学的叙述多有重大出入,曾撰写过长篇考证。现就三易其名说,略作补充。

一、宋庆龄原名宋庆林,除护照作此正式记载外,尚见于当时的官方文件。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时任两江总督端方在向清政府呈报当年该批留学生赴美分配入学情况的奏折中有“……其宋庆林一名另择适当学堂送入”(见《端忠敏公奏稿》),当系因宋在出国留学时尚未成年且系唯一女性之故。后,宋在经过一年语言补习,始进入威斯里安女子文理学院正式入学。今上海宋故居文物馆与护照同时陈列的尚有一本扉页上签有“宋庆林”、“宋美林”二人姓名的教科书,显系为两姐妹先后都使用过的课本。20世纪初叶,孙中山、宋庆龄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期间,东京警方在监视首要人物的活动,向日本外务省呈送的官方文件:《孙中山在日活动密录》、《孙文动静》中,对宋庆龄的记载均写“宋庆林”。

二、196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征集到1915年宋庆龄与孙中山在日本结婚的《誓约书》(上有孙宋及为之证婚的日本律师和田瑞三人亲笔签名盖章,但宋的签名为“宋庆琳”又未盖章)曾送请宋本人加以鉴定。宋在原件卷尾题“此系真品”。秘书遵宋的指示退还原件并复函称:“……宋副委员长(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婚姻誓约书用琳字,是因为琳字容易写。当时从美国去日本,因而没有图章可盖。”孙宋联姻,因事先遭到宋家的激烈反对,宋被迫离家出走,潜往日本,结婚时为防今后发生意外变故,双方订有誓约,宋在结婚誓约书上签名“宋庆琳”。这个用名,为时较短,此外,似不见尚有其它公私文字记载。

宋氏三姐妹早年的“林”排名,分别为蔼林、庆林、美林。乃因宋父少时移民去美,后经教会培养至神学院毕业,又由教会派遣来华传教,他的青少年时期在美国生活学习应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总统林肯领导在南北战争中解放黑奴取得了胜利,宋父对之极为崇拜,故对所生三女以“林”排名作为纪念(宋父逝世,其遗体口袋尚有一幅林肯像及一本民有民治民享的著作)。当她们成年后,宋父又觉得以“林”排名,不符合中国传统为女性取名的习惯,乃又易“林”为“琳”,三姐妹改名霭琳、庆琳、美琳,宋庆龄与孙中山结婚时,在《誓约书》上签名“宋庆琳”,这次改名当在1915年前后。

三、宋氏三姐妹第三次以“龄”排行改名,是宋父接受其挚友沈毓桂的建议而改的(沈原系清末由基督教会主办以介绍近代西方科学文明新知为主的通俗性期刊《万国公报》主编,笔名高人),其时间当在1926年前后,自此,三姐妹完全定名,称“蔼龄、庆龄、美龄”。

国庆记事作文篇6

画传用宋庆龄的纪念文章代序,可见传主的历史地位及本书的厚重价值。

宋庆龄晚年怀着对挚友的深情撰写了《怀念金仲华――(杂志的前身)的创始人之一》专文。她因病请爱泼斯坦协助完稿,当总编把此稿带回编辑部时,中外员工均为之感动,立刻作了特别安排,于1981年第2期刊出。同期还刊出了审判“凹人帮”祸国殃民罪行的文章。宋庆龄的文章写于1980年11月,正是人民审判“”之际。她沉重地忆及“义革”中受“”迫害者之多,“简直是血和泪的海洋”,金仲华也是受害者之一,于1968年4月3日含恨离开人间。她写道:“在《中国建设》这本杂志上,我想仅就其中的一个受害者说几句话。这就是我们杂志社的第一任社长金仲华。他是我一直非常尊敬的人。在过去的爱国和进步事业中,他不遗余力地帮助了我和我的同志们。”她特别指出,“《中国建设》筹建之初,他就十分关心这一工作”。在文章最后一段,宋庆龄写道:“我写了上面这些文字,作为对老同志的怀念,目的是使读者对我们所经历的‘暴风骤雨’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中国人民决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使这一类悲剧不再重演,安定团结地建设社会主义,为实现一个现代化而努力奇斗。”这些情深意赅的至理之言,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近年有关金仲华的书籍已陆续出版,在还没何详细文字传记丽世之前,先出画传是很有价值的。画传的特色是以图片为主,辅以简约的文字,形象地介绍了金仲华的不凡生平。全书由四章组成,文章按传主不同时期的重要经历、业绩分成若干小单元介绍,再现了传主的奋进轨迹,给人以清晰的风采全貌。面传文字限于篇幅,只能简略,但作者颇费心血,大事不漏,表达平实,记录了金仲华风雨一生的主要历程。

金仲华于1907年4月1日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一个小学教师家庭。1927年之江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次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妇女杂志》编辑,初为报人。后曾在苏联塔斯社远东分社工作并为《申报》撰写国际评论,此后他又加盟《中学生》杂志开辟“国际政治讲话”专栏。抗战中,他于1936年参加上海文化救国会。他与著名报人邹韬奋等先后创办《世界知识》(1934)、《大众生活》(1935)、《生活日报》(1936)、《抗战》三日刊(1937,后改为《全民抗战》)等进步刊物,向读者介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8年8月,他赴香港任《星岛日报》总编辑。同时参加了宋庆龄主持的抗日爱国团体――保卫中国同盟,任执行委员。1941年3月,他与邹韬奋一起负责保盟的对外刊物《新闻通讯》中文版的编辑,向海外华人大力宣传爱国抗战。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继续支持宋庆龄的进步事业,在上海参加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原保盟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上海市副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等领导职务,并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新闻日报》和《文汇报》社长及中国新闻社负责人,还担任过新中国第一张英文报纸《上海新闻》总编辑。应宋庆龄邀请,他与陈翰笙、爱泼斯坦一起,于1952年创办了对外英文刊物《中国建设》,使其成为―本综合性、多语种刊物,受到国外读者的欢迎。

最吸引读者的是,本书尽量搜集传主生平各时期的珍贵老照片及报刊和文献影印件,达120多幅。历经浩劫后,金仲华受迫害被抄家,许多照片、信件、文献多已丢失,而今作者及家属亲友,经过多方努力查找,选汇此书,实为不易。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其一,他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楷模和国际友好使者。这是画传的重点内容,再现了这位杰出的新闻界前辈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画册中有新闻界重要活动的珍贵历史照片为证。如1939年他在香港与斯诺、爱泼斯坦等中外记者、文化人士合影(15页);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及筹备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新闻界代表合影(52页);1961年参加在上海会见新闻文化界知名人士的活动(68页);1960年在第二届国际记协大会上发言(66页)。其二,他是宋庆龄的助手与挚友。1938年,他到香港支持宋庆龄的保卫中国同盟的正义事业,从此与宋庆龄结下情谊,成为她的助手与挚友。解放前夕,因为他是宋庆龄“最信任而又最可靠的”朋友,中央选派他与宋庆龄联系,邀请她北上参加政协。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支持协助宋庆龄开展社会工作。画册中收有多幅他陪同宋庆龄参加社会活动的照片。其中,有一幅照片对我们来说最为亲切,那是1962年1月6日,他陪同、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亲临我们编辑部,祝贺《中国建设》创刊10周年。书中收录了当时与编辑部人员的大合影(43页),健在的编辑部老同志仍然记忆犹新。

国庆记事作文篇7

外文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陆续推出《挎包里的中国》、《从甲骨文到E-pubHc砒ions――跨越三千年的中国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速查》(中、英)、《中国2009》、《我们中国人2009》、《看中国》、《友好使者》、《我为共和国工作的岁月》、《我这60年:一个北京平民的私人生活绘本》、《读本》,以及多种系列丛书如《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书库》、《共和国之路》系列丛书、《学术中国》系列、《中国当代杰出人物》系列《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系列、《中国当代艺术》系列等17种图书和系列丛书。

其中《挎包里的中国》,以中、英、法、西4个文种出版,本书选择50年代至今不同时期中国人的挎包和挎包里的东西,来反映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典型地体现了新中国60年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包含了中国发展进步的鲜活内容和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速查》(中英对照),是一本介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60年中国历史的图书,内容以影响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为主,兼及社会生活、文化、教育、体育等各个方面,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图文并茂地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友好使者》(英汉对照),全书选取60位近10年来获得中国友谊奖专家及外国老专家,讲述他们在华工作的经历及感受,以及他们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为中外友好交流合作做出的杰出贡献。

而在系列丛书中,象《共和国之路》是由《新闻与阳光执政》《中国法治进行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中国的森林》4种图书组成。通过中国政府的阳光执政、中国的法治建设、继承传统文化发展中国当代文化、中国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的题目展开,反映了共和国的进步历程。

《学术中国》系列丛书包括《中国通史纲要》、《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发展史》等13种图书。是以对外推介新中国60年来历史、文化的经典学术著作为初衷,遴选冯友兰、萧・夫、白寿彝、李养正、何兆武等中国哲学、宗教、历史研究领域内知名专家的代表性著作,由国内的资深翻译专家译成英文,既可以作为海外高校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教材,使海外读者能够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有所了解,亦可构筑起中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让更多海外研究中国的学者能够倾听到来自中国同行的声音,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新世界出版社

在中国外文局建局60年周年之际,新世界出版社推出了《中国外文局大事记(1999-2008)》、《中国外文局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和《共同走过的路》三种图书。《大事记》一书,全面回顾了十年来外文局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对外宣传出版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全面展示了外文局十年来发生的大事要事。而《文件汇编》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汇集了2002年至2008年外文局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见证了外文局领导班子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改革求索的历史进程。《共同走过的路》收入了外文局职工,包括离退休职工及国际友人撰写的回忆文章98篇,该社还出版了《开国领袖》和《与长征》两部著作。《开国领袖》真实地再现了共和国开国奠基特定历史环境中领袖人物的心路历程、行为轨迹和伟人风采。书中展现的在创建新中国时的雄才大略,廉洁清明、反贪惩恶的平民意识,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的领袖胸襟,在今天具有深刻的启迪和现实意义。《与长征》一书,则以、两位历史伟人为切入点,高视角,全方位地提示长征的奥秘,展现伟人的风采。

中国网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网制作了《甲子华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组歌》专题,在中文首页和新闻中心首页的突出位置套红标题进行展示,推出“新中国发展历程”、“60年外交风云”、“中国60年发展道路”、“辉煌成就”等专题。8月6日,中国网还隆重推出了《经典中国・辉煌60年》系列策划。

中国网还推出了“辉煌巨变60年国庆”视频专题,结合与国庆有关的动态新闻,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的沧桑变化。专题内容丰富,页面精美,形式变化多样,融合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增强了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营造了国庆祥和喜庆的热烈气氛。

《中国访谈》节目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宣传,策划推出了《共和国记忆》系列访谈,邀请了各行各业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精彩往事,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此外,中国网组织“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摄影、视频征集活动,目前收集到的作品均真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们的生活变迁以及在思想上的进步和解放。

中国网作为国庆庆典4家直播网站之一,多次研究工作方案,确定了由网站负责人亲自指挥,各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并从内容、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国庆直播工作安全、顺畅、高效。

北京周报社

围绕建国60年,《北京周报》策划和完成了《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民主改革50年》、《中国人民建立60周年》、《建国60年来中国铁路的建设和发展》、《中国汽车工业60年发展》、《新中国60年经贸回顾》和《共和国60年回顾》等多项对外宣传报道任务。同时还将对国庆庆典做详尽报道。

北京周报网站则策划制作了《中国铁路建设十大标志性工程》专题,图文并茂介绍了京九线、青藏线、陇海线等中国十大铁路工程。制作了《中国海军成立60年多国海军活动》图集及《共和国的足迹之北平解放》图集。近期,还拟推出《共和国60周年城市巡礼》专题,通过对一些具体代表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风土人情及历史变迁进行报道,反映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而《中国与非洲》则围绕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对外交往的增加对世界、对非洲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一主题,说明中国的强大对世界是和平而不是威胁与战争。

人民画报社

每年国庆期间,人民画报都会以不同方式推出特辑报道,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庆祝国庆的盛大场面。自2009年第1期开始,《人民画报》开设“见证、亲历”栏目,由当事人讲述共和国往事,其中《彭光涵:我亲历第一面五星红旗的诞生》被新华网、凤凰网等多家网站转载。《上海1949:独立日的色彩》为画报独家首发稿件。

同时,开设“央企风采”专栏,与国资委联合,从经济报道的角度宣

传重点国有企业,全方位展示60年来中央企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对国家建设、民族振兴做出的巨大贡献。报道对象包括中粮、中国远洋、中航工业、东方电气、中国海油、一汽等。第4期《人民画报》、英文《中国画报》的封面文章《走向深蓝――中国人民海军发展纪实》回顾了海军60年的历程,展现了海军的光荣传统与发展现状。该稿件部分内容还在俄文《中国》、韩文《中国》商务杂志上刊登。

第9期中文《人民画报》与全国政协新闻局合作,制作了60页篇幅的“人民政协60年”特稿,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宣传人民政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9期俄文《中国》杂志已制作完成“大阅兵”报道,该报道以10页的篇幅,通过四个部分向俄语读者介绍了中国的阅兵。具体内容包括:1,预测篇,介绍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的看点;2,意义篇,专访军史专家,谈和平时期大阅兵的意义;3,历史篇,约请专家盘点共和国前13次大阅兵;4,人物篇,采访1984年打出“小平你好”横幅的北大学生和1999年的“阅兵姐妹花”,讲述阅兵对她们人生际遇的改变。

《今日中国》杂志社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报道是《今日中国》各文版贯穿2009年全年的重点选题。他们发挥多文种的优势,根据文版各自定位,针对不同地区的读者需求策划了多样化的选题,各文版之间的搭配又形成了互补。

如外文通稿的重点选题有:“应对气候变化:共同的目标”、“当代生育文化的变迁”、“网络的力量”、“活跃的温州”、“加速崛起的黄河三角洲”、“见证共和国60年”等。其中“见证共和国60年”由5篇文章构成,通过经济、法律、外交和环保领域的四个重要人物口述其亲历的60年,从经济改革、法制建设、外交历程以及环境保护四个角度,展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

在各文版的专稿中,阿文版专设“建国六十年访谈”版块,在2009年第8期和9期分别刊登了《访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访埃及前驻华大使努阿曼・吉拉勒》,讲述其亲历的中国发展和变化。德文版约请两位德国作者撰稿,一位是曾任东德最后一任驻华大使,他的题目是《我所经历的中国1950年以来的变化》,另一位是资深记者布施曼博士也以其亲身经历,讲述他感受到的中国的变化。藏文专稿把民主改革50年和新中国60年的对外报道有机结合起来,由《走出藏区接受现代教育――藏族中学里的孩子》,《毕业生就业天地宽》组成。中文版则策划了《大道无遮拦――中美建交30周年》、《亲历共和国60年人物系列》等专稿。此外,各文版还设有“图说历史”、“六十年间”、“记忆”、“我看家乡巨变”4个固定栏目。

这些选题和栏目,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实际,积极回应读者的关切,全面介绍和真实报道了中国,不渲染成绩,也不回避困难。

《人民中国》杂志社

从2009年第1期起,该刊开设了专栏“新中国60年”,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一主题,从农业、住房、教育、交通、医疗、钢铁工业、航天等方面积极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个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展示新中国的形象。

2009年第1期起,陆续推出特辑《长安街60年》、《新中国的时代人物》、《国庆60年庆典》等。日本创价学会前副会长三津木俊幸来信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无数先辈为中国的发展付出了辛劳和汗水,从特辑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曾在1949年建国初期访问北京的前辈现在已所剩无几,了解当时情形的人越来越少。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此篇特辑的策划正合时机,对下一代了解昔日北京的风貌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配合国庆60周年庆典,该社拟在第11期刊登特辑《国庆6()年庆典》。此次报道计划以图特辑的形式展现给读者。用精彩的图片,生动、准确地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在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画卷。此特辑由“节日庆典”与“复兴之路”二大部分组成。

此外,《人民中国》杂志社网络版还原创或转载有关国庆60周年的单篇文章共380多篇,约20万字,150张图片。并组织了以“国庆60周年”为主题的专题。

中文期刊中心

为庆祝中国外文局建局60周年,《中国报道》在2009年第9期和第lO期专门设立庆祝外文局建局60周年专栏,撰写了《跨越――记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成立六十周年》,专栏中介绍了爱泼斯坦等数位在外文局工作多年的专家及世界语倡导者。《中国报道》杂志专门策划制作了纪念专刊《甲子中国》。专刊侧重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讲述开国风云、挖掘新中国成立60年来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经典细节,记录了新中国四次大阅兵的震撼瞬间,约请学者对新中国60年来需要重点思考与总结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问题进行反思梳理,前瞻新世纪发展之路。

国庆记事作文篇8

【关键词】阅兵庆典 网站 媒介仪式

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的共享性活动,是对象征资源、象征符号的共同分享过程。现代生活中媒介无处不在,牢固地镶嵌在大众的日常生活结构中。现代媒介生态造就了媒介仪式,媒介传播内容、媒介传播行为与受众视听行为在现实媒介语境中均已仪式化。①

一般说来,媒介仪式包括三种主要的类型,分别是媒介所报道的仪式性内容,媒介报道该内容时的仪式化方式,以及媒介本身成为了一种仪式或集体庆典。②本文主要关注是国庆60周年阅兵庆典的媒介仪式展演,即媒介展现国庆阅兵的仪式化方式。

本文拟通过对人民网、凤凰网、东森新闻网对阅兵式的报道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归纳网站对阅兵式报道模式的特色,对比分析其呈现内容、表现方式、传播模式及理念等。

一、人民网展现的“国庆60周年阅兵庆典”

1、庄重严肃的“媒介仪式”。“国庆60周年大阅兵”作为一种国家庆典仪式,是一次隆重而肃性的大典。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主流媒体网站,人民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人民网成为网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的主阵地和网上舆论引导的主渠道;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在对庆典仪式直播时同样契合了自身的定位。

人民网的直播采用的是“现场音视频+解说”的方式。直播画面十分简洁,字幕仅限于阅兵方队名称。“阅兵式作为一种政治仪式,通过一系列的操演与编排方式呈现,意在传达政治的忠诚,诉诸庄重与严肃。”③国庆阅兵典礼时庆是庄重、严肃的,人民网的节目本身也保持了庄重与严肃的元素,突出了媒介的仪式感。

人民网运用大量的象征性符号来展演这场“媒介仪式”。这些视觉符号包括画面色彩、背景物、装饰物等。

人民网的画面色彩以红色、黄色为主色调。长城、天坛、故宫和天安门等均作为背景物。装饰物包括华表、天安门、礼花、五星红旗、人民大会堂顶部等。

从历史的角度,红色、黄色历来就是中国传统庆典的搭配色。同时,国徽、国旗、中国共产党党旗等象征共和国的标志,其色调无外乎都是红色和黄色。因此,这两种颜色符号将中华民族的庆典和新中国的庆典结合在一起。

天安门、华表、人民大会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典型的政治符号,一看到它中国人自然会将之同国家仪式、国家事件、国家荣誉、国家尊严等联系起来;礼花符号传达出的都是 “普天同庆”的所指意义。

2、全方位、全景式的报道内容。在内容上,人民网采取全方位、全景式的内容形式,利用超链接网络技术实现国庆阅兵相关资源的整合。

所谓全方位,即人民网的国庆阅兵报道既包含国庆阅兵的现场直播,又包括与阅兵相关的新闻。如部分装备展示、空中梯队、阅兵中的“第一次”、走进阅兵村、观察评论、阅兵故事等。

国内部分,对国庆阅兵进行系统回顾,并且专访重要负责人、重大活动参与者。国外部分,包括外媒对国庆阅兵的报道情况以及外国政要、学者对新中国60年的评价,其中一部分涉及到阅兵式,尤其是对新式武器的关注与评价。

“所谓全景式,即有横向延展、纵向延伸,既有史诗性宏大历史题材,也有体验式报道对个体的关注”④。例如“阅兵中的‘第一次’”,回顾了历次阅兵中首次展示的武器装备,而“阅兵故事”则侧重报道阅兵中的个人,《放弃选美决赛 投身阅兵训练》这篇新闻就讲述了女民兵方队二班副班长王美涛,放弃参加全国“国际旅游小姐”全国总决赛,选择参加阅兵训练的故事。

3、多样化的报道方式。人民网“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报道采用了多种媒体和报道形式,发挥网络媒体的特点和优势。首先,人民网推出国庆阅兵网络直播,配以滚动新闻、互动交流等实时更新板块。其次,除传统的文字、图片外,论坛、博客、播客、掘客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另外,人民网策划组织了互动栏目,如《国庆阅兵训练营》等。包括网络调查,调查网民最喜欢的方(梯)队,武器装备和服装配饰,显得比较活泼。

二、凤凰网展现的“国庆60周年阅兵庆典”

1、直播的多维度呈现。凤凰网链接了资讯台的直播。“凤凰卫视资讯台采用了5个演播室、5位主持人,2名评论员,5位前方记者,2位特邀嘉宾对整个阅兵的过程力求进行全方位解读与分析。演播室的设计方式、报道团队构成别出心裁。”⑤

从凤凰卫视的报道来看,其报道团队可谓是一次媒介的集体狂欢。这种仪式化的展现方式,表现为尽最大力量发挥自己的特色。选择地使用央视解说、现场记者进行评述、评论员评析等使得报道能多维度展现阅兵式。比如现场记者注意到“群众游行队伍中有人可能太过激动,鞋子掉了”等细节。此种细节,严肃的阅兵式画面不会呈现。

2、注重评论。凤凰网针对国庆阅兵庆典,设置了《国庆大阅兵》专题栏目,为《六十年家国》系列之一。包括阅兵最新报道、阅兵图集、精彩视频、装备解读和阅兵花絮等栏目。

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对国庆阅兵的多方位评论,其目的在于“向观众提供一种‘知’的权利”。

专家对受阅部队、武器装备、国防建设进行了点评分析,并把自己对这次阅兵的所思所想传达给了受众,有效地满足了人们对新闻背后的新闻的需求。这种评论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整合民族情感,提升民族自信心。

3、建构“大中华”概念。“作为一家面向全球华人的网络媒体,凤凰网以沟通乃至全世界的华人为宗旨,秉承时政特色,力求满足全球华人资讯需求”⑥,在报道国庆阅兵典礼过程中注意对华人进行报道,如:“港澳台侨胞天安门观礼、海外华人华侨喜迎新中国华诞、海外华人都有一颗中国心”⑦。这样就把“全球华人的认可”植入宏大的阅兵仪式中。有利于唤起华人的集体记忆、核心价值感。这种传播模式对建构民族的“共同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是媒介仪式的重要作用。

三、东森新闻网展现的“国庆60周年阅兵庆典”

1、报道量小。台湾东森新闻网站在10点15分发出了近400字的稿件,较为详细介绍北京的现场情况,并且紧跟国庆庆典进程进行滚动播报。东森新闻的报道从60声礼炮,到国旗护卫队的169步正步,包括随后的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网站并没有相关专题,相对于大陆香港等媒体其报道量非常小。

2、“媒介仪式”的弱化呈现。传播仪式的功能在于“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因此传播实质上是一种通过符号来使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过程,是一种分享意义的文化仪式。⑧两岸分治60年,存在诸多隔阂。在表现大陆的阅兵这一政治仪式时,东森新闻网采取了弱化呈现的方式。报道内容少,方式单一。对阅兵仪式着重展演的“精神力量”缺乏关注。

结语

总体来看,的网站对国庆阅兵典礼的报道,因各自的定位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报道思路与模式。

人民网对阅兵庆典通过宏大的叙事,完整地呈现了一次盛大的“媒介仪式”,在构筑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所链接的央视阅兵直播为众多网友诟病,认为“没能把气势拍出来”,从媒介仪式的观点来看,就是仪式化呈现力度不够,受众的心理期待产生了落差。

凤凰网调动多位著名的主持、记者、评论员对国庆阅兵进行评述,形成了演播室与演播室的互动、演播室与前方记者的互动,共同呈现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但在直播过程中,因参与报道人员多,出现多次报道衔接失当。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阅兵仪式的严肃性。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网和凤凰网都很关注在报道阅兵仪式的同时,如何开展与网友的互动。都设置了调查,内容主要体现在:“国庆阅兵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个方(梯)队?您最喜欢的武器装备是?国庆阅兵方队中,哪个方队的服装配饰最抢眼?”

而人民网在互动中显得更具创意。网站开设了《国庆阅兵训练营》和《武器许愿馆》,《武器许愿馆》是一个网络小游戏,网友可以在列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武器配件和装饰,将其添加到显示场景中,同时可以为自己的武器命名并许愿。这种传播模式更加互动,在展现国庆阅兵中英雄人物的同时,也让普通人与阅兵相关,体现了仪式的“参与与分享”。

东森新闻网借助国庆阅兵这一新闻事件,主要是新闻信息的传达,并借此对两岸的诸多议题进行分析,其目的不在于展现国庆阅兵典礼,也不在于将这一事件通过媒介进行仪式化展演。因此受众也无法获得阅兵现场严肃性的感知与体验。

【本文属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编号:091051148】

参考文献

①②王英,《媒介仪式:国庆60周年庆典及其媒介呈现探析》,《新闻记者》,2009(12)

③⑤张庆永、孙卫华,《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电视直播报道特色比较分析――以央视新闻、凤凰卫视、中天电视为例》,《东南传播》,2010(2)

④郑,《中国网络媒体构建国家认同的基本方式――以人民网对国庆60周年专题报道为例》,人民网-传媒频道,2010年12月11日16:07

⑥⑦凤凰网―军事,news.省略/mil/special/dayuebing60/

⑧张兵娟,《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现代传播》,2007(6)

国庆记事作文篇9

本届书市以“庆六十华诞、书辉煌篇章”为主题,以“爱祖国、爱北京、爱阅读”为内容,反映中国及北京出版发行成果和市民的阅读生活。读者可在书市各项活动中品味60年阅读文化的变迁,寻找60年的美好记忆,交流60年身边图书的故事。

本届书市还举办多场展览,是历届书市展览数量最多的一届。

《六十年阅读记忆》――600部经典读物展,《六十年精品之路》――166部鲁迅文学奖、31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目展,《六十年与六十部》――中国社会科学院60年阅读调查成果展,三大图书类展览通过近千部的文学作品,展示了共和国文学创作和出版业60年的整体风貌和发展之路。

人民画报社《新中国六十年大阅兵全记录》图片展、《北京晨报摄影年展》、北京社科联《弘扬人文精神、建设人文北京》、北京发行集团《六十年蓬勃发展》等展览,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共和国6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首都北京的发展变化。

中学时事报《祝福祖国,志愿者带你看庆典》国庆精彩瞬间摄影展,从全新的角度让我们看到21世纪少年眼中的“新中国”。

在金秋十月举国同庆的日子里,为了让读者品味60年阅读文化的变迁,寻找60年的美好记忆,交流60年身边图书的故事,书市组委会与北京电视台《身边》栏目组、孔夫子旧书网、新浪网读书频道共同组织,在读者中开展“身边的阅读史”图书征集、评选活动,广泛征集具有“时代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展示百姓心中的“时代图书”。

本届书市还开辟了小人书、连环画借阅专区,开展“追忆童年阅读”体验活动。读者可在其中寻找陪伴我们成长的小说、漫画、画报、报纸、期刊等各种读物。“志愿耀中华”历届国庆志愿者祝福祖国签名活动,名人名家走进读者、祝福祖国、寄语青春、畅读心声现场互动活动,让普通读者有机会和阎崇年、于丹、马未都、杨奕、王大伟、安意如等众多知名作家及业内人士和资深专家共同书写共和国60年辉煌篇章。

国庆记事作文篇10

一、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工作任务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平谷区群众游行工作指挥体系。

为确保国庆游行各项工作任务顺利进行,平谷区成立了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春辉同志任总指挥,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区国庆群众游行指挥部,全面负责群众游行的组织建设、训练和保障的相关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平谷团区委,具体负责平谷区游行队伍组织体系构建和人员选拔、训练、激励、保障及安全保卫等相关协调组织工作。

同时,为保证平谷区群众游行工作顺利完成,指挥部下设3个工作组:协调保障组、组织训练组和安全保卫组,分别负责综合事务协调、单位间工作衔接;游行群众的组织、选拔和管理,教官组织、训练方案的制定、训练场地的保障等工作;游行群众政审工作,制定训练及游行的安保方案、应急预案,方阵游行集结、疏散相关工作。

团区委根据游行指挥部提出的相关要求,结合群众游行第三指挥部对参阅队伍的要求,专门制定了《平谷区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

为庆祝祖国60周年华诞,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动员组织平谷区人民以志愿服务形式为祖国喝彩,向世界展示北京市民良好素质和城市文明形象,平谷团区委在国庆假期期间,以奥运志愿服务岗亭为依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思想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落实

为保证城市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障服务高质量出效果,突出欢度国庆主题,团区委成立了由团区委书记王何义同志任组长的城市志愿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国庆期间志愿服务活动方案》,动员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突出国庆特色

一是开展“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以喜迎国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宣传;二是面向社会各界宣传建国后取得的成绩,接受社会人士咨询;三是帮助市民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取得的成果,设计小游戏,营造国庆喜庆气氛;四是协助开展国庆期间安保、清洁、宣传等各项工作;五是参与国庆游园志愿服务活动。为游园群众提供信息咨询,便民服务等志愿服务。国庆期间,志愿者共上岗400多人次,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类志愿服务10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1000余份。

(三)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扩大志愿服务活动影响,激励广大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踊跃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三、举办“青春放歌——学红歌、唱红歌”平谷青年迎国庆红色歌曲大家唱。

为充分发挥“一首红歌一面旗,一支红曲一把号”的作用,在红歌中表达对光辉历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敬仰,对幸福生活的赞美。用诗歌朗诵、青春宣誓、红歌传唱、青春祝福等形式引导我区广大团员青年传承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的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和谐绿谷的建设。各基层团组织积极创新形式,通过红歌比赛、红歌传唱等多种形式,在团员青年中营造学唱红歌的良好氛围。平谷团区委组织的45名团员青年大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祖国万岁”平谷区共庆新中国60华诞红歌演唱会上演出。

四、举办“青春礼赞—祖国在我心中,我为和谐绿谷喝彩”征文演讲活动。

五、举办“青春记忆——学习革命精神,继承光荣传统”平谷区青年走访老军人、老领导、老劳模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