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60周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3:34:37

国庆60周年

国庆60周年范文篇1

回顾60年的历程,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打败了日寇,终于建立了一个人们当家做主的人民新中国,宣告成立的这一年正是牛年。这一天,中华大地,锣鼓喧天,龙腾虎跃。从这一天起,阳光洒满了每一个角落,祖国山欢水笑。为保卫新生的共和国,在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的强大,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祖国的伟大。从此,我国转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拓荒、攻险,神州移山填海,改天换地。十二生小肖中,牛的体积最大,也是最勤奋的,牛是正义的使者,不畏路远,路遥,更加心远,志远,勤劳的中国人民不正象牛那样勤奋,无畏吗.曾经,我们有快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盲从.也有”立杆见影”建设社会主义”放卫星”,”大炼钢”的炽热.也有的祸国殃民的挫折.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我们更多的是无比的喜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我们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拓荒牛精神的劳模,英模,王进喜,焦玉禄……虽然面对严峻的局面,中国人民的目标还是一致的。党审时度势,运筹惟幄,英明决策,终于迎来了日新月异的改革三十年。建国六十年,困难和风险同在,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遭遇了洪水猛兽,我们遭遇了非典,我们也遭遇了罕见的冰雪灾害汶川地震,但中国人民是压不倒的.曾经,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的强大,今天,红军传人又用辉煌的经济成果宣告了中国的强盛.书写了东方神话,人间传奇.党总揽全局,带领我们力排万难,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开放卅余国巨变,建国六十世领先.看牛劲拓春,金牛迎春,金牛奋蹄,牛气冲天,九牛鼎力.看港澳回归,看南水北调,三峡壮举,××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神七笑傲蓝天.中国城乡大变样了,中国城市文明大提升了.看中国人们,正以牛的韧劲,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积极发挥主人翁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建功立业。

常言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60年,我们从一穷二白,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终于拼出了一个国泰民安的和谐局面和新环境。60

年风风雨雨,60

国庆60周年范文篇2

爷爷是个老烟民了。从我记事的时候,他就抽烟。听我奶奶说,爷爷从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抽烟。那时候他跟大人们一起干活,休息的时候大人们抽烟,也让他学着抽。时间长了,爷爷学会了抽烟,而且烟瘾很大。要他不吃一顿饭可以,要是叫他不抽烟,那简直是要他的命。爷爷抽的烟,这些年发生了很多变化,它像一个缩影,让我从中深切感受到了我们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

我没见过“蛤蟆头”烟,奶奶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爷爷抽的烟多是一种我们当地生产的俗称“蛤蟆头”的烟。把烟叶用纸卷起来,有大拇指那么粗,抽烟人吐出来的烟味很呛人,特别是小孩子,常常被呛得直咳嗽。那时候,村子里会抽烟的男人都抽这种自己家地里种的烟,卷烟他们买不起。也许是因为习惯的关系,他们特别喜欢这种“蛤蟆头”烟,说抽着“有劲”、“过瘾”。卷烟是妇女们才抽的,男人抽卷烟被人看不起。

我六七岁的时候,爷爷就已经不抽“蛤蟆头”烟了。他抽一种廉价的卷烟,很便宜,一毛五分钱一盒。他总和我奶奶说:“抽烟卷没劲儿,还是“蛤蟆头”烟好,有‘劲儿’!”我就问爷爷说:“爷,抽烟卷没‘劲儿’,你怎么不抽‘蛤蟆头’呢?”爷爷“嘿嘿”一笑,“村里的爷们都不抽‘蛤蟆头’烟了,抽那个叫人笑话,好像咱没钱买不起烟卷似的。”奶奶在一边插话说:“没人的时候,你爷还偷着抽点。不当着人面前抽了。”爷爷只是憨厚地笑着,不说话。其实真像爷爷说的,村里的男人们确实很少抽“蛤蟆头”烟了,那种一进门就直冲鼻子的呛人烟味,淡了不少。家乡普通村民的生活的变化,从这小小的烟卷就能感觉到。

后来我叔叔调到省城上班,回家的时候很少。只有每年的春节才回家。每次都提前就给家里写信,问问家里需要什么,好在省城里买。那时候,非常流行抽云南产的香烟,烟民俗称“云烟”。有一次,爷爷给我叔叔回信说“如果可能的话,给我买两盒‘云烟’”。那时风行抽“云烟”,谁要是能够买到一两盒“红塔山”“石林”什么的,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别说是在农村,就连县城里也很难买到“云烟”。爷爷觉得叔叔在省城应该能买到“云烟”。我叔叔不抽烟,也没觉得买“云烟”是件什么难事,等到商店一打听,才知道买“云烟”要“烟票”,没“烟票”不行。赶紧找单位的同事要“烟票”,最后总算买了四盒“石林”……

爷爷对这四盒“云烟”的欢喜程度超出人的想象。他自己一个人从来没抽过。都是有亲戚朋友来看我,他才会把烟拿出来,分给大家抽,一边很自豪地说:“儿子从省城里买回来的,没‘门子’买不到的!就是比咱们当地烟好抽,不呛。尝尝!”大家从爷爷手里接过香烟,先放在手里看看,然后点着慢慢地抽着,一边夸奖叔叔有“本事”。这就是爷爷想达到的效果,满足了他的一种虚荣,也是有种炫耀。

家乡后来大力发展种植业,乡亲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日子越来越好。我最切实的感受就是他们抽烟的牌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是中国的名牌卷烟,什么“玉溪”啊、“中华”啊、“熊猫”啊……过去从来没抽过的名牌卷烟,现在买来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改革开放,让我家乡的乡亲们不真正富裕起来。

后来,我姑姑在城里成家了,有了小孩。有一次,爷爷、奶奶带着我到姑姑家去看孩子。爷爷抱着外孙子脸笑成了一朵花。唠了一阵家常话,爷爷忽然起身,说要到外面上厕所。我姑说:“家里有卫生间,你出去干什么?”爷爷说家里的马桶他使不惯,还是去公共厕所好。爷爷前脚走,奶奶就跟我姑姑说:“准是烟瘾犯了,出去抽烟了!”我有点不信,走出去看看爷爷到底干什么。到了楼梯拐角处,果然看到爷爷依着墙抽烟呢。我说:“爷,抽烟还出来干什么,回去抽吧。”爷爷摇摇头,“电视里老说,抽烟有害健康。抽二手烟更危害健康。我不能让烟呛着孩子,可不行!”我愣愣地看着爷爷,禁不住想到以前的事儿。那时爷爷一抽烟,我们说“呛得慌”,他眼睛一瞪,“嫌呛,出去!”现在,他自觉不在屋子里抽烟了,为了不损害他人的健康。爷爷的健康意识大大提高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变化啊!我想,爷爷要是能戒烟就好了。

从姑姑家回来,爷爷生了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还特意叫我给他拿去了烟灰缸。给他看病的医生劝他戒烟,他摇头说:“抽几十年了,恐怕戒不了!”我们也觉得叫爷爷戒烟太难了。那个医生找来一些戒烟的宣传册给爷爷看,还叫我们动员爷爷戒烟。开始,爷爷很不耐烦,奶奶就说:“这是为你好!我抽了多半辈子都能戒烟,你怎么就不能?再说了,你戒烟对别人也好,对自己身体又好,怎么就不能戒?省下钱买点保健品也好,比抽烟强!”奶奶的一番话,说得爷爷不放声了,“那我试试。”爷爷小声说。那天,在大家的监督下,爷爷只抽了三支烟,是平常的四分之一……

国庆60周年范文篇3

国家昌盛六十华诞普天同大庆,中华腾飞亿万炎黄歌载颂千秋!中国的60年,来之不易,中国的60年,举世瞩目,震惊世界!

今天早上10点,相信每一个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激动,自豪的日子——中国60岁生日!相信每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民,不用上班的年轻一代,有可能都会留在家中收看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我也不例外,因为我从小立志想做一名军人,报效祖国,但我由于视力不好,遗憾地不能成为一个军人,我觉得军人是最可爱的人,我要学习军人不怕苦,不怕累,时刻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但每每有祖国军人的风采的时候,我会想方设法地借助其他渠道去收看。今天早上10点,我一个人怀着激动的心情收看了国庆阅兵仪式。从开头到结尾,我都全部看完了,给我一个感受就是,中国强大,人民更加友好,此时此刻,我感动得好想喊。

中国的60周年阅兵仪式,一开始就是的一翻振奋人心的说话,锨起了60周年开幕的篇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整齐的步伐,精神饱满的神态;女兵的精神抖擞的庄严,军事力量的先进,特别是武器装备的日益强大,战斗机整齐列队的姿势,在空中盘旋的形态,都留给我一个深刻的印象。首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个方队出场,整齐有序的列队,都经过不停的训练,才会有今天的成果,每每走到主席台,站在最前面的领队都大喊自己的口号,接受祖国的检阅,接受祖国人民的给以的重要任务,其实我特别欣赏女兵们的那一颗热血,巾国不让须眉,女兵们一个个都不比解放军差,所以话女同胞都可以独当一面。。而我也蛮喜欢看军事装备,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军队,离不开军队的先进武器,装甲车,坦克车。。。等等都显示了中国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的地位;战斗机,在空中盘旋,划过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国庆60周年范文篇4

这位老艺人吕信捷现年77岁,惠山泥人传奇人物高标的弟子之一。年轻时凭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西子湖畔的杭州来到“泥人之乡”的××拜师学艺,如愿进入惠山泥人厂工作,从艺56个春秋,多次创作出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带徒弟21名,如今全家有5人捏泥人,成为锡城名副其实的“泥人之家”。

说起惠山泥人的传说、历史和传承等话题,吕老就很自然地打开了话匣子:1953年,我19岁时在杭州读书,在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遇到了在讲学的××惠山泥人大师高标,现场手捏泥人《武松打虎》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后来就瞒着家里退学,偷偷来到了××找高标师傅,几经周折,终于被收留。

那时,惠山古镇一条街上捏泥人的私人作坊较多,我晚上住阁楼,在被子里打手电筒捏泥人学艺。泥人在我心中,不仅亲近无比,而且分量很重。自此,与泥人结下了深厚感情。

1954年7月1日成立泥人生产合作社时,我当上了第一批练习生,当时《投弹志愿者》作品投产。

1956年天津泥人张传人张景祜先生遵照对民间艺术的指示精神,在全国范围只招一个班学生,××被选中二人,我学泥塑,肖毓英(吕夫人)学上彩。目前,央视正在热播的《望族》电视剧有“××元素”:杜清远在惠山学会了捏泥人,并亲自捏了一个惠山泥人作为定情信物送给王雨秋,他们的感情是因惠山泥人而开始。而我们俩年轻时因“泥人为媒”,与剧中的这段泥人情缘截然不同,《望族》故事情节中,他们俩太曲折、太苦涩,而我们俩相爱相守,日子过得和顺、甜美。

1968年,我参加国家历史博物馆的淮海战役、占领南京总统府等泥人创作上彩,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大型雕塑及收租院泥塑工程等创作活动。

1979年,我被评上工艺美术师,带子女进泥人厂学徒,父子相传、母女相授,从事彩塑工作得到泥人艺术之美的滋养,达到塑、捏、彩、画全能,作品神形兼备,细腻耐看,令人寻味的意境。凭着一股冲劲,追求更高的境界,终于学有成就,其中《无须面谱》作品由邓小平出访美国和日本作为国家礼品赠送总统或首相,在国际交往的重大时刻,惠山泥人艺术品扮演了重要的外交角色。

我的手捏戏偶作品,如《穆桂英》、《李自成》、《李时珍》、《瞎子阿炳》等借鉴天津泥人张的技巧、有惠山泥人的风格,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创新技法,南北泥人技法融汇一体,每件作品力求做得好看、传神,被圈内人士称为无名其实的大师级作品。

最近,我正忙于完成一件《迎巨龙》新作品,该新作品以祖国历史性巨变的里程碑——青藏铁路,这一重大事件为题材,用一位母亲和孩子站在拉萨火车站站台献哈达为表现内容,表达藏族儿女无比喜悦的心情,展示60年来祖国给西藏带来的巨大变化,作品彩塑完成后,准备在国庆时向市民展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惠山泥人厂建厂56周年,作为见证者,我感到非常自豪。

我最大的感受是:传统是基础,创新是出路,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传承和延续惠山泥人技艺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取得的工作成绩离不开领导信任和培养,我将铭记××这座江南名城哺育了我的成长。

回顾自己亲身经历,吕老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骄傲。这几年锡惠公园为吕老提供了专门的彩塑工作室,来展示惠山泥人这一××特色民间工艺的风采,让中外游客感受吴文化的无穷魅力。吕老说:“我有这样的社会责任,宣传和弘扬惠山泥人文化,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有幸为保护“非遗”尽了一份微薄之力,深感欣慰,此生无悔”。

国庆60周年范文篇5

现在看来,这是一部非常普通的科教片。

但就是这部名为《优质烤烟栽培技术》的科教片,对河南省,甚至全国加快烟叶生产技术推广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掌握的烟叶技术,大部分都是从这部科教片上学的。”现任河南省许昌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生产科科长李跃峰说。

上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来面对生产队的烟叶技术推广方式转变为面对一家一户。

“这给技术普及带来很大困难,有限的技术人员面对众多烟农,一些新技术很难及时推广。”

距拍摄第一部烤烟生产科教片已经20多年了,作为最先提出拍摄这部科教片的项安楚,向记者谈起了摄制这部片子的前前后后。

项安楚,今年已81岁,从1953年起,就在许昌从事烟叶生产技术推广工作。1983年许昌烟草公司组建后,进入许昌烟草公司,作为许昌烟叶生产的总农艺师,一直工作到1993年才从岗位上退下来。

“这部科教片,是我组织拍摄的。”项安楚说,当时,烟叶生产满足不了工业生产的需要。为提高烟叶生产水平,1985年,中国烟草总公司组织烟叶生产考察团去巴西考察,作为成员之一的项安楚参加了这次考察。

“真是不虚此行。那次考察学到了不少烤烟生产先进技术。比如起垄栽培,此前我们都是平栽。”

那次考察回来后,许昌每次开有关烟叶的会议,都让项安楚讲讲技术方面的问题。讲的内容既包括从国外学到的新技术,也包括许昌当地总结的先进栽培经验,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乔庄经验”。

乔庄经验是襄城县乔庄生产队在20世纪60年代总结出的烤烟生产经验,主要内容是“五匀、三一致”,即施肥匀、栽植匀、保苗匀、平顶匀、锄地匀,烟棵高矮一致、叶片大小一致、烟叶成熟一致。

“乔庄经验在生产队的时候推广比较顺利,后来把各家各户集中起来很困难。”

对于这些先进的生产技术,虽然逢会必讲,但面对的大多是领导干部,当时许昌也成立了烟草学校,但培训的都是技术人员。而且即便对烟农进行集中培训,只靠口头的讲述,没有形象的演示,烟农也很难掌握。

“怎么把先进的技术尽快让广大烟农掌握,我想到了拍电影。”

项安楚向当时的许昌烟草公司副经理邢应试(主持工作)、党委书记韩昭谈了这个想法,他们非常支持,决定拍一部关于烤烟生产技术的科教片。

“拍电影可不能马马虎虎,必须保证介绍的生产技术都是先进的。”

拍摄前,项安楚来到郑州烟草研究所(现郑州烟草研究院)向时任名誉所长的朱尊权请教,他也非常支持,认为这是推广技术最好的办法。项安楚按照朱尊权的建议,先写了个脚本,交给河南电影制片厂。然后又去向朱尊权请教,并聘请他当顾问。

“河南电影制片厂派了两名同志负责拍摄,许昌烟草公司专门安排了一部客货两用车运载摄录设备。”

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整个拍摄过程非常顺利。

“那段时间,吃完早饭就去拍片子。群众非常支持,认为这是件很荣耀的事情。”

从1986年2月整地、起垄、育苗开始拍摄,一直到8月烟叶烘烤收购才拍摄完毕。

1988年,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工作会议上,这部科教片上映了。

“当时在会上播放的那个拷贝,当场就被其他烟区代表要走了。”

那次会议后,全国许多烟区给许昌烟草公司打电话或发信件,要求提供这部科教片的拷贝。

在许昌烟区,这部科教片通过乡镇电影放映队在各村巡回放映。

“在放映故事片之前,都先播放这个科教片。”

国庆60周年范文篇6

一九七五年秋收冬种后的一天上午,在村头的黑板上,生产队长写下这样一则通知:今天晚上七点半,召开社员大会,并会带来特大的惊喜,务请大家(地富反坏右除外)准时参加。

我的老家在偏僻的农村,全队三十来户,一百四十多口人,每次生产队开大会基本上是在一个破旧的祠堂里,遇到刮风下雨,常常还要更改开会时间或地点。社员们要自带椅子,否则只有站在那里。这天晚上,天气有些阴冷,还下着零星小雨,但社员们陆陆续续都到来了。队长坐在“主席台”一张长条形的桌子前,昏暗的马灯下,他脸上总是笑笑的。进来的每一位社员,几乎会问队长同一个问题:今天开会是什么内容,有什么惊喜。队长摆摆手,回答的总是那句话:先坐下,等下再说。看着队长这神态,神神秘秘地,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或将要发生什么事,心里七上八下的。祠堂里静静地,气氛也显得比较凝重、沉闷。

开会的社员到齐后,队长看了一下自带的小闹钟,说,好,现在开会了。说了这两句,队长便叫会计上前来。于是,大家的眼光都齐刷刷地盯着会计,认为他有什么问题,或是要批斗他。然而,会计却从身上背的绿色挎包里拿出一样东西交给队长,黑色的,形状像块砖。队长站起身,把那东西高高举过头顶,然后大声说:大家看看,这是什么?!一时间,社员们站起来,伸长脖子,瞪大眼睛,渐渐地还围了过去。十几秒钟后,队长接着说:看清了吗,这是“红灯牌”收音机,上海出厂,请人在省城南昌买回来的,一百六十多块钱啊!随后他打开开关,音质不好,嘈杂声很大,里面正在唱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大多数社员是第一次听收音机,顿时欢呼跳跃,把队长挤了个水泄不通,这个要看看,那个要摸摸,抢的抢、夺的夺。队长怕弄坏收音机,左护右挡,手忙脚乱,忙得不可开交,嘴里不停地告诫道:要小心、要小心,损坏了可赔不起啊!按照习惯,生产队里开社员大会,如没有特殊的情况,一般一户只派一个代表去,这次也不例外,可随着收音机的唱声、祠堂的笑闹声在传播扩散,背着抱着牵着孩子的、扶着老人的、打着拐杖的,不管男女老幼,大部份家人闻讯都先后赶来了,有的是开会的人回家去喊来的,有的还是别个生产队的社员。听啊聊啊闹啊,在那时,社员们忘记了忧愁烦恼,祠堂里沸腾了,直到深夜一点多钟,队长说不要影响了白天的劳动,明天晚上再来听。大家意犹未尽,个个都是恋恋不舍地回去。

现有,收音机已是平常之物,品种、质量、价格、音质也今非昔比,每家几台的情况比比皆是,不少人散步、钓鱼、出差甚至放牛娃都会带一个收音机在身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几十年来,许多事情都已淡忘,但那个晚上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印在心里。这是春风荡漾的夜晚,带来了文明的气息,让山里人有了温暖的感觉。

国庆60周年范文篇7

记得去年清明节前半个月,××的一位战友,给我打来电话,约我利用清明国定假日前往共同服役过的部队驻地,去为一位因公牺牲长眠于地下的战友扫墓。电话中他还告诉我,这次一同前往为已故战友扫墓的,除了宝山中宝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忠兴(我当兵时的战友)宝山的郭根全、嘉定的杨拉根等战友外,还通过长途电话,约了湖北的饶樟钊、河南的王国福、江西的吴德华……等异地的一些战友,并称这次“扫墓”活动是一次难得的老兵回娘家。尤其是赵忠兴为了使这次扫墓拥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他事先已特意亲自去了一趟部队,与部队和烈士陵园所属地区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共同部署了届时祭奠仪式的具体内容……这样一次有意义的拥军活动岂能错过?我满口答应了下来。

我们所在部队的这批××兵是上世纪60年代空军某部在××宝山、杨浦地区招募的一批兵。这批兵在去部队途经的徐州火车站时,一分为两,一部分去了空军雷达部队,我与赵忠兴等作为另一部分到了空军某机场,并在新兵集训期同分在了警卫连三排二班。而我等专程从四面八方为他扫墓的这位牺牲的战友,生前就是这个班的一位战士,他叫吕祥璧,四川绵阳蓬溪县人,他在一次驾马车去部队驻地一个叫白塔埠(公社)集镇公差时,为制服受惊狂奔的马、保护集市上人民群众的生命而英勇献出了自己的年轻生命……当年,吕祥璧的英勇壮举在部队、驻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很快通过报刊、电波,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部队和驻地政府在白塔埠附近为他建立了个人陵园,高耸的碑上书写着“吕祥璧烈士永垂不朽”。

按预定计划,清明节前一天的拂晓我们已经驶在了前往扫墓的“京沪高速”上了。××方面有8位战友分别驾乘“奥迪”、“林肯”前行。一路上,我们通过手机与湖北、河南、江西等异地同往扫墓的战友不时保持着联系,伴随着唰唰唰的车辙声,田野在翩翩起舞,春风在车窗边欢唱……那份心情就像当年刚刚穿上绿军装应征入伍时一样激动和愉悦。傍晚时分,我们率先抵达了部队驻地后,湖北、江西方面的“吉普”越野车和河南方面的“丰田”也趁着月色相继到达。分别30多年了,昔日风华正茂的“小饶”、“小吴”,如今成了头发斑白的“老饶”、“老吴”…….部队首长以庄严的军礼欢迎我们;老兵们相互热情的拥抱;攥着不放长时间的握手,驱散了各自长途奔波的劳顿。当晚,我们谢绝了部队为事先安排的下榻宾馆,执意住在部队的招待所里,重温了一回军营的美梦!

国庆60周年范文篇8

回想起小时候,那个物质匮乏“清一色”的苍白年代,肚腹空空,饥肠漉漉,精神生活也处于单调、唯一的恐慌状态。除了八个“高大全”的样板戏,看电影就是最大的乐趣了。

电影不多,如数家珍,翻来覆去就是几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而已,其中的几句精彩台词已是耳目能详,倒背如流,信手拈来诸如“高,高,实在是高……”、“张军长,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再拉兄弟一把吧!……”、“哟西,米西米西……”。后来,渐渐能看到一些“同志加兄弟”革命国家苏联、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等以及少数欧美国家的影片,慢慢看的多了,被人们归纳出这样一句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阿巴电影莫名其妙,朝鲜电影又哭又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再后来,随着国内政治斗争的白热化,一些极左电影如《红雨》、《春苗》、《决裂》等纷纷出笼,给人们思想带来了极大混乱。

那个时候,看一场电影可真不容易,要排轮子,要掰指头猴年马月等,等到你所在生产队放电影的那一晚,家家就像过年一样。先是广播早早的通知,无异于一泓平静的池水丢下了一块大石头,溅起了经久不息的涟漪,人们奔走相告。广大的贫下中农们提前歇晌收了工,每家每户早于往常升起了炊烟,个别殷实家庭甚至还飘出了久违的丝丝腊猪油香,令人馋涎欲滴。而我们这群孩童,更是前呼后拥,争先恐后栳板凳到生产队的晒坝抢前排位子。在烫起亮泡的晒坝里,一排排竹木凳椅异常整齐,前沿已经搭起了洁白的大银幕,放映员叔叔正在安机器、倒片子、试幻灯,忙个不亦乐乎。

夕阳落坡了,鸟儿归巢了,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来临了。人流愈来愈多,夹杂着泥土、汗味、和田野的气息。蜂拥而至的,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有熟面孔,也有生人;有我的至亲亲人,也有我的大爷大娘、大伯大嫂、堂叔小姨。放映前,照例是大队干部一番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说教,然后是“抓革命、促生产”、“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口号,然后是幻灯片、新闻简报。有人趁换片的间隙,藏在暗处趁机卖弄技艺,以手在空屏上变幻出各种动物惟妙惟肖的形态,引起了一阵阵笑声和喝彩。到真正放映正片时,秩序却有点乱,后面挤前面,前面的人稳不住纷纷站了起来,又遮住了后面的视线。而吃亏的就是矮个子和我们这些小娃儿,拼命站在砖头和凳子上还是只能闻人们的臭屁。到了这个节骨眼,不知我的小叔哪来的一股劲,奋不顾身一举把我举到了他的肩头上,嘿!终于看到了:有好人,有坏人,好人英勇无比,坏人狼狈不堪,绝对分得清清楚楚。为了不给大人增添负担,到后来我们几个小娃儿就东钻西拱,突出重围,绕到了银幕后,坐在高高的树叉上看反电影,你别说,照样看得很清楚,津津有味,目不转睛。有几次,因为忘神,我差点从树上掉了下来。

看电影,坐等花开是不行的,要竖立双耳,随时捕捉电影信息,撵起撵起看。只要谁打听到了邻村或邻社今晚上要放电影,哪怕就是翻山越岭几十里也要过足这把“电影瘾”。话又说回来,在当时那个年代,大人小孩谁又没有这个“瘾”呢?所以,往往不等太阳下山,这群男女老幼组成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出发了,一路上有说有笑,所向披靡。记得有一次看完回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偏偏老天爷不争气又下起了毛毛细雨,一路上又泞又滑。我们一行人走在田坎上,完全像瞎子摸着石头过河,又像在扭秧歌。就着昏黄的电筒光,一脚高,一脚低,只听见两边的田埂上青蛙扑通、扑通往下跳,说不清我绊倒了好多次,总之是鼻青脸肿,像个泥猴。听见我可怜唏唏的哭出了声,我们队最漂亮的知青大姐红玉把我背在了她的背上,负荷前行。现在想起,我在她背上那股舒服劲就别提了。她的身上散发出一种奇异的香味,说不清是香水味,是野花味,还是她的体香。她的辫子散乱开来,亲到了我的脸上,痒酥酥的。她的身体非常丰满、柔软,尽管我童稚未脱,懵懵懂懂的,但仍感觉到了母性、女性的体贴和可爱。当时,我真想就这样一辈子趴在她的背上,那多温暖,多惬意,又是多么的幸福!(这位知青大姐后来回了城,其命运却延续了“红颜薄命”挣不脱的轨迹。)

八十年代,我读书进了县城。正而八经坐在正规电影院的翻板椅上看电影,又是另一番美好的感觉。人们可以悠然来去,可以吃冰糕、喝汽水、磕瓜子,可以携男女朋友、父母双亲、爱人小孩,享受爱情、亲情。入场前,还可以先在厅前观赏橱窗广告、影评简介、故事梗概。但一张好票依然难求,要托“关系”或排上半天轮子。

九十年代,电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录象厅、小电影厅,放映的片子以香港、台湾的武打片、言情片为主,个别地下室在偷偷放映“××××××”或淫秽片,吸引一些少数青年男女、社会混儿和盲流、民工观看,败坏社会风气。而正直的、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大部分家庭都陆续购置了电视机、录象机、vcd,坐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一家老小共赏影剧,尽享天伦之乐。

国庆60周年范文篇9

杜鹃花呀,杜鹃花!杜鹃花的记忆积淀着多少凄凉和辛酸。

大约是1943年秋天,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我们全家随父亲所在单位由××向浙西、福建一带逃难。身患肺病的父亲承受不了路途劳顿的折磨,竟亡命于他乡——福建。我们没有留在沦陷区,没有遭受日本鬼子的直接践踏和凌辱,但是,自我们离乡背井的第一天,就日日夜夜遭到日本飞机疯狂轰炸追杀,天天处在生与死的搏斗之间,真是度日如年。战火纷飞、颠沛流离中的一家人,本来生活就极其艰难,父亲的去世,一个家庭失去了主心骨,就更是雪上加霜,哪里还有家可谈?

还能生存得下去吗?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妈妈在父亲的坟头旁哭干了眼泪也难以找到答案。无奈,最终母亲只能牵着一个九岁、一个八岁的一双儿女的手踏进了孤儿院。

这是一所由两浙盐务管理局开办的慈幼院,抗战初期规模较大,除本院外在浙东、浙西一带还设有分院,收容战争中失去父母的难童达数百名。随着抗战形势日趋恶化,慈幼院经济拮据,院内生活愈加困难,逐渐缩减了规模,并迁到了福建松溪。我们入院时院址原是一座破庙,荒芜不堪,经过全院师生们一齐动手将所有的泥菩萨和垃圾清理出去后,才改建成简陋的慈幼院。

1943—1944那两年,慈幼院学生生活十分困难,往往一天只能吃上两顿稀粥。所谓稀粥,正如饥饿的孩子们抱怨的那样,“三粒米,两担水的稀汤”。有时难得见到有煮熟的黄豆,得一粒一粒地分着吃,每人能够摊上10来粒就够满意了。由于营养极度贫乏又缺医少药,不少孩子患浮肿病、鸡盲眼、疟疾、蛔虫病、疥疮等。年幼的孩子经不起折腾,三天两头有人病死、饿死。

为了填饱肚子,孩子们都本能地自找出路,年龄大些的去溪水里摸鱼,用自制的弹弓打麻雀;我们年龄小的到田头挖野百合以及叫不上名字的许多能够充饥的野菜,或去山坡采摘野果,只要能嚼得动、咽得下的东西就敢吃。但我们从不曾想吃那美丽的杜鹃花(更不曾想到在60多年后的今天,还能尝到杜鹃花蜜饯)。只有在饥不择食以至不计后果的情况下,我们尝到了杜鹃花的美味:涩中带点酸,酸中又有点甜。于是,春天杜鹃花开满山坡的时候,便成了我们最快乐的时刻。绽放的杜鹃花的海洋像偌大的盛宴上的佳肴摆在我们眼前。那一瞬间,我们的眼里对她们的美艳已视而不见,只顾对其美味垂涎。我们像春蚕一样,吞噬着每一朵杜鹃花瓣,吃掉一撮又一撮。饱食之后,满意得似乎遁入了世外桃源,竟惬意地唱起了山歌:

“淡淡的三月天,杜鹃花儿开满山,痴心的村姑娘,送情哥儿上前线……”但唱到最后一段:“年复一年,哥哥至今未还,杳无音讯……”大家就又回到了现实的苦难,歌声变得有气无力,再也没有力气喊。我的小伙伴还同情地问:“她哥哥什么时候回来呀?”另一个凄然地回应说:“大概只有她哥哥回来,我们才能回家乡吧”。一时伙伴们沉默无语,我们的“杜鹃花宴”也就这样结束了。

然而,杜鹃花的记忆却铭刻在了我们幼小的心中,她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过我们,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像她那样鲜红的“热血”,我们由衷地感激她,终生难忘。

大约在1943年冬,慈幼院里年龄较大些的孩子被安置在县城的松溪中学学习初中文化。我们所在的慈幼院距松溪县城不远,大约四五里地。闽浙边区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区,在抗战后期我党的抗日宣传深入人心,在松溪中学学习的孩子常把进步思想、抗战歌曲等带回慈幼院。他们在慈幼院还成立了自己的剧团,常常排演抗日的短剧,演唱抗日歌曲,宣传爱国抗日。当时,我们年幼弄不清是怎么回事,有时国民党的势力也很猖獗。县城里常常抓人,残酷地把人头砍下来撒上些白灰挂在城门口,见了令人毛骨悚然。听慈幼院的老师和大同学说,被杀的是共产党员。更可怕的是国民党成批地屠杀进步人士。

大约是1944年的春天,县城内搜捕了一大批农民打扮、头上系块白布的人,也有些人穿着打扮很像我的父亲。他们都被捆绑着双手,在溪水滩边跪成一排。围观的百姓,怯怯地议论说:“这些都是好人哪,为什么中国人要杀中国人”。说着,枪声大作,随后数个刽子手便开始用大刀砍下他们的头颅,鲜血四溅,惨不忍睹,不仅当时感到恐惧,至今想来不寒而栗。顷刻间,清澈的溪水被鲜血染红。岸上正在怒放的杜鹃花,红得像血又像火,它们倒映在水中,溪水呈现得更红更鲜,是杜鹃花用世上最美的花朵,为无名烈士们送行悼念。

国庆60周年范文篇10

当时,村里出了一个能人老房,他原先顶替母亲去一家耐火厂上班,改革开放以后,他辞职回到村里要办耐火厂。据说我们有座小山,材料就是耐火材料。有了发家致富的路子当然要走,村里支持他,给他凑资金,盖厂房,当年就办起了耐火厂。耐火厂经营的好,业务多了,老房就想接一部电话到家里,当时按一部电话需要6000元,听来真是一个天文数字。接线那天,邮局来了好几个人,全村也轰动了,好多村民围住老房家,象看西洋镜一样前来观赏,那线老长老长,从村外一直接到老房家,一头午的功夫,电话接上了,老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按上号码打通了一个电话,我们在一边听到老房跟人家通话,象跟外星人通话一样,幸福之情油然而生。

老房接上电话后,大家有急事了,就去老房家打电话。后来,老房觉得电话里面有生意,他家临街,老婆在家又没事,就办了个小卖部,一边收话费,一边搞经营。大家都夸老房脑子活,无论什么事心中自有小九九,是个生意精,给大家提供了方便,自己还赚了钱。

我自幼父亲早逝,我们家在外没有亲戚,不常用电话。那年,母亲心脏病复发,在城里住了半月院,病房里有部电话,我那时小,不知道这病的严重性,大姐二姐在医院护理期间,有事了,三姐就带我去老房的门市部,每天给医院里的母亲打个电话问安,我觉得这电话真好玩,等三姐拔上号,跟母亲通话了,我也接电话过过瘾,上学时好跟同学们吹嘘自己打过电话了。

母亲出院不久的一天夜里,我正睡觉,突然听到姐姐们的哭声,说母亲的病又犯了,快去老房家打个电话给医院。

三姐赶忙起床赶到房家,等敲开房家的门,往医院打电话,医院根本没人接。还是老房骑着摩托车,敲开一家药店的门,取来药,给母亲喝上后,直往医院送。等送到医院,因为耽搁时间太长,没有挽留住母亲的命,母亲离我们而去。

随着七个姐姐和我们两兄弟的结婚,我们家家都按了电话,有事了,一个电话打过去,事情就解决了。

没有了父母,岳父又去世了,我待岳母就象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有一年,岳母病了,大家都十分担心,凑钱给岳母按了一部电话,有事了,打个电话过去,象亲眼看到老人家一样,非常方便。

家里虽然有电话,可岳母却不会用,一天晚上,我接到一个电话,是岳母的声音却不是她家的电话,她说病了,让我快赶过去。等到我赶到她家,岳母正高烧,忙打的送岳母去医院。岳母病愈回到家,直埋怨人家的电话好用,自己的电话不好用。我给她试电话,一点问题没有,我让她再打一遍电话,看到她抓起电话就打,根本没按号,我笑了,说:“妈,不是我们家电话不好,是您没有按电话号码。”岳母也笑了,“我说呢,一样的电话,还能专欺负我这老太太?”

家有电话方便极了,谁家有事了,一个电话,一会儿功夫,大家齐刷刷就到齐了。

随着电信业的发展,固定电话了开始朝着移动电话的方向发展,为了方便,大家拥有了手机,这使人与人间的交流更方便更直接。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有手机,再远也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前年我们搬家进了城,岳母年龄大了,为了方便联系,我给岳母买了一部手机。一次过节,岳母在家烦闷,就坐车来我家,岳母来我家只有一次,当然找不到门了,她用手机打过来,我下楼,看到岳母就在楼下,只是楼房多,认不出我的楼来了,岳母看到我,笑了,“这手机还真好用。”

还有一次晚上,我有个应酬,喝完酒就往家赶,岳母给我打电话我没听到,等走到家才看到岳母的未接电话,我急忙给岳母打过去,岳母说:“你快来吧,110正在这儿呢。”我问了岳母呆的地方,岳母说了,我赶过去一看,几个110民警正围着岳母呢,不知岳母出了什么事。我走上前,听民警说,岳母找不到家了,给女婿打电话又没人接,就打了110。我笑了,我就是老人的女婿,您就把老人交给我吧。这样,民警才放心,把岳母交给了我。这次岳母是想去我连襟家,却忘了门,给连襟打电话关机,给我打电话不接,没办法,才打了110。当然,岳母这样的笑话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