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送达十篇

时间:2023-04-09 04:28:02

公告送达

公告送达篇1

    被告隗某,男,汉族,住汝南县三桥乡。

    原告李某以被告借其现金20000元未还,诉至汝南县人民法院,该庭于当日受理。按原告诉状提供的被告住址送达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时,被告所在村委证明:被告隗某一家于2003年3月外迁,下落不明。法院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之规定,向被告隗某公告送达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2004年6月3日,法院查找到被告隗某下落——隗涉嫌刑事案件被关押在汝南县看守所。经双方当事人同意,法院将该案转入简易程序进行审理。6月23日,法院在汝南县看守所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达成了调解协议。调解协议其中载明:①当事人一致同意本协议自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签名或捺指印后生效;②调解协议法院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予以确认。6月25日,法院到汝南县看守所给被告送达(2004)汝民初字第639号民事调解书时,隗某已被释放;到其调解时提供的住所地查找,也无下落。本案转入简易程序审理后,独任审判员认为被告被关押无法到庭领取诉讼文书,也就没有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中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十条的要求向当事人告知送达事项。

    《规定》第十条第一款规定:因当事人自己提供的送达地址不准确、送达地址变更未及时告知人民法院,或者当事人拒不提供自己的送达地址而导致诉讼文书未能被当事人实际接收的,按下列方式处理:(一)邮寄送达的,以邮件回执上注明的的退回之日视为送达之日;(二)直接送达的,送达人当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之日视为送达之日;第二款规定:上述内容,人民法院应当在原告起诉和被告答辩时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告知当事人。审判实践中,审判人员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中,未按第二款的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第一款规定的内容,又出现了第一款规定的情形,怎样送达民事调解书。

    关于本案民事调解书如何向被告送达,有三种意见:①邮寄送达或直接送达。被告被释放,即变更了送达地址,而未告知法院,按照《规定》第十条规定,向汝南县看守所和被告提供的住址邮寄调解书;或者到被告调解时提供的地址直接送达,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找不到被告的情况,均视为送达。②公告送达,被告被释放后经查证下落不明,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之规定,适用公告方式送达民事调解书。③再转入普通程序,径行判决后公告送达判决书。

    应当承认:审判人员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该案中,没有按照《规定》第五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六条的规定:让当事人提供并确认送达地址、告知相关规定的法律后果,才导致了不应当发生的“送达难”。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分析如下:

    1、《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对民事调解协议的反悔权,才规定民事调解书的送达方式为“当事人签收”的严格的直接送达。《规定》依据《民事诉讼法》的处分原则,将上述规定予以突破和完善:当事人通过处分(放弃)对调解协议反悔的诉讼权利,表现为在调解协议中约定“双方当事人同意该调解协议经双方签名或捺印即生效的,该调解协议自双方签名或者捺印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规定》关于诉讼当事人放弃调解协议反悔权的上述规定,便利于当事人实现诉讼目的和诉讼效益,为以下三个方面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理依据:①当事人争议的权利义务最终为双方达成的协议定争止纷并确认,并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②民事调解书不再是法院审查并确认调解协议是否合法、生效的形式和载体,只是证明调解协议的真实性、用于“可以持民事调解书申请执行”的凭证;③当事人放弃了反悔权,不存在调解协议达成又“拒收调解书”的诉讼行为,法院送达调解书不存在因为需经当事人“签收”,而不能适用留置送达、代收、公告送达等。

    2、《规定》赋予调解协议“在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协议经双方签字(捺印)后即发生法律效力”的效力,使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得以司法确认,诉讼活动的任务已完成,诉讼即应终结。所以,第三种观点认为径行作出判决后再公告送达,与《规定》不符,不符合诉讼法理,有悖于《规定》确立的简便快捷诉讼的目的。

    3、诉讼是在法院组织参与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程序解决争议的活动。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保证,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诉讼中程序违法的表现就是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侵害。《规定》第十条第一款的规定,是以法院(法官)事先(起诉时和答辩时)告知该规定为适用的前提,所以,《规定》第十条第二款(上述内容,人民法院应当在原告起诉和被告答辩时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告知当事人)规定了法官的告知责任(义务)。本案中,审判人员事先未如此向当事人告知,按第一种观点完成送达,剥夺和妨害了被告的知情权,即损害了被告的诉讼权利,属程序违法。

    4、关于民事调解书的送达方式,《规定》在第十六条规定,法院可以告知当事人在具体日期到法院“领取”,也可以给当事人“发送”。该规定不仅突破了“签收”,而且承认和确认了当事人不去领取调解书和发送时当事人地址变更不能收到调解书的客观存在及其正当性、合法性。《规定》第十条也规定不能实际接到诉讼文书的处理方式及效果。这些规定表明:诸如当事人不领调解书、邮寄地址错误时,当事人实际并未见到或收到调解书,其送达的效果与公告送达无异。另外,《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将民事调解书发送给当事人”,发送的方式不要求使用送达回证,也无限制发送的方式,如直接交付、托人转交、邮寄、公告等。

公告送达篇2

关键词:民事诉讼,公告送达,实效,公正

民事诉讼中的公告送达,通常是指法院以张贴公告、登报等办法将诉讼文书公之于众,经过一定时间,法律上即视为送达的送达方式。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采用公告送达必须是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时,才能使用。具体来说,公告送达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或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对公告送达方式有特殊要求的应按特殊要求办理。在实践中,在法院门口的公告栏张贴,由于监管不利,实际执行占少数,效果甚微;在《人民法院报》进行公告,遂成为一般做法,例如:对于应当到庭而未实际到庭的当事人或第三人,法官通常以《人民法院报》上的公告证明自己的审理程序合法。

但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难发现,《人民法院报》的流通领域很狭小,它的主要读者是各级法官,另一部分相当重要的读者-受送达人,看不到该报,《人民法院报》上的公告,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换言之,在《人民法院报》上公告基本无法实现通知当事人的目地。

所以,寻找其他行之有效的公告方式,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当前中国司法改革不能不考虑的一个方面。

根据美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如果原告律师在原告的起诉状被提出的要求经过努力调查后,还是不能确定被告的居住的地方,或者即使确定了,但因按照本条规定在交付送达的地区以外时,根据原告律师所提出的不能向被告交付送达的证明书,对被告的通知书可以在其财产所在地的县公开发行的报纸或如果没有上述报纸时在财产所在地的一般普及的报纸上不少于连续三周的期间,美周一、四对被告以进行公告送达。该规定的缺陷显而易见:如果当事人无财产或将财产隐藏,如何确定公告地?但我们也能感觉到其注重实效的一方面,寻找财产所在地不失为一个参考意见;另一个值得借鉴之处为:报纸种类突破了官方报纸的范围,有意识地采用公开发行或一般普及的报纸,据此我们也可以尝试打破《人民法院报》的“垄断”地位,将目光转向其它报纸,但选择何种报纸仍然是一个难题。在我国,不同的报纸因性质、内容、目的各不相同,将如此重要、工作量如此之大的公告交给他们,不仅会打乱他们的正常工作秩序,增加他们的负担,而且很容易得不偿失;推而广之,报纸的其他兄弟姐妹:如电台、电视台、因特网,它们都拥有覆盖面广,受观注程度高的优点,但究竟谁能担此重任,不经尝试,很难有定论。

也有人主张加强责任究制,强制当事人关心法律,自动到庭,西周时,曾实行“两造具备”,既要求原被告双方必须到庭,如有一方面不到庭者以久败诉论。日本、美国的诉讼法中也有类似规定。该理论对于惩罚明知自己应到庭,而故意不到庭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那些确实不知有诉在身的则有些不公平。如果一方面明知另一方不可能到庭,故意起诉,则该制度就会成为他们谋取“不当得利”的手段。故此举应慎用。

在法国,如应当向其送达的人既无住所又无居所,也无工作地址,执达员应制作笔录,详细说明为寻找书收件人所作的各种努力,执达员应于同一天或者最迟在下一个工作日用挂号信按照已知的最后地址,向收件人寄送笔录的副本一份,并要求回执,,并应附送达本书的复印本一份。《苏维埃民事诉讼法》亦有类似规定,这种以最后所知道的地址为准的原则影响颇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追寻受送达人的行踪,体现了法律维护当事人权益的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一定偶然性,不太符合科学严谨的精神。

肖建国先生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的历史实质上是程序法的历史,法律的进步主要体现为程序法的进步,法律的变革取决于程序法的变革,法律师的信仰首先从看得见的诉讼程序开始。程序本位论昌行之时,便是程序法学及至法律学科发达之日。中国自古程序法成果不多,近年来,虽然成绩斐然,但仍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且部分程序法过于粗糙,没有切实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我们制定程序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实体正义,不是摆花架子。程序本位论的昌行不是单纯地拥有大量程序立法,而是建立能够实现程序价值的程序法体系,让看得见的诉讼程序本身首先实现真正的正义。如果连看得见的正义都是虚的,那么其他的更难保证。一些法官也坦言,部分诉讼程序的法理依据很牵强,实践效果不好。公告送式的形式也是无奈之举。中国地大人多,情况复杂,设计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社会精神的“良法美制”,决非易事。外国经验当然借鉴,但具体操作是另一个大难题。

再来看看我们的现实: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关注法院公告栏的人不在少数。如果法院加大对公告栏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其价值,让其承担《人民法院报》的公告任务,将《人民法院报》的公告内容贴在各法院公告栏,则是成本最低的办法。

邮政储蓄所在人民群众生活的地位不可小视,邮局的人群流量相当大,应充分利用该资源。如果在各个邮政储蓄所都张贴公告内容,成本有些大;此时根据实际情况对邮政储蓄所进行选择是必要的。

公告制度改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其他配套设施。

首先,加强普法力度,提高人门的法律意识,让人们自觉珍惜自己诉讼权利;其次,督促立法者重视调查研究,制定的法律既要有法理依据,更要有现实基础;根据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实际能力,公平分配诉讼任务,避免无端增加当事人的诉讼压力:再次,注意执法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切实贯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人为因素扭曲法律的形象。

总之,当前用《人民法院报》进行公告送达,从某种程度一来讲,无异于一纸空文,笔者以上所述,虽然拙陋,权当抛砖引玉,期全社会积极献计献策,以求公告送到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参考书目

2、《法国诉讼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院出版社1991年4月。

4、《罗马法学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第一版。

6、《司法与司法改革研究综述》。

7、《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6次 沈宗灵。

8、《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沈宗灵。

9、《民法本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王利民。

10、《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肖建国。

11、《外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美国民事诉讼法》自绿铉著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6年7月第一版。

13、《法国新民事诉讼典》罗结珍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年10月第一版。

公告送达篇3

为加强对未按规定申请办理年度验照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未验照户”)的后续监督管理,依法对“未验照户”实施责令限期改正、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理,根据《个体工商户条例》、《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个体工商户验照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听证规则》等规定,制定本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规范责令限期改正

未在规定期限内(每年1月1日至5月31日)向本局申请办理年度验照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法责令其限期改正。责令限期改正的相关工作由各工商所(分局)负责。

(一)责令限期改正的形式、方法和限期。“责令限期改正”的形式采用书面形式;方法为制作、送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责令改正的限期至7月20日。

(二)《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的责令机关、责令日期和文书号。《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的责令机关为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责令日期为6月20日前;文书号为(“X”代表各工商所、分局)。

(三)《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的送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应当按下列方式和要求送达:

1、直接送达。直接送达是指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具体样张见附件1)直接交付受送达人签收的送达方式。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字盖章,并注明收件日期。以下情况属于直接送达:

(1)经营者本人签收;本人不在的,由他的同住的成年家属签收。

(2)经营者本人向本局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

直接送达应在6月30日前完成。

未能直接送达,送达人员应当在送达回证上载明送达经过及未能直接送达的原因。(如:送达人员某某在某年某月某日的什么时间,用哪个号码的电话(手机)联系哪个(些)号码(主要是登记档案中记录的)联系经营者及相关人员未果,或到经营者的住所、经营场所寻找经营者未果(有见证人)等等。)直接送达原则上应当到经营者的住所地或经营场所地送达。

2、邮寄送达。邮寄送达是指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参见附件1)附送达回执交邮局用挂号信寄给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有关要求:

(1)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与送达回证上收件日期不一致的,或者送达回证没有寄回的,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2)邮寄应采用双挂号邮寄;邮寄时收件人地址为经营者住所。

(3)挂号邮寄工作在6月25日前完成。

3、公告送达。公告送达是指在采取上述方法无法送达,而以公告的方式,将需要送达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的有关内容告知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有关要求:

(1)公告送达的载体为:县局外网、县局及各工商所(分局)对外宣传公告栏,也可利用《县报》。

(2)各工商所(分局)负责本单位“对外宣传公告栏”的送达公告;个监科负责县局对外宣传公告栏、县局外网,或《县报》上的送达公告。用照片形式做好“对外宣传公告栏送达公告”的证据固定工作。

(3)各工商所(分局)在邮寄送达寄出之日起15日后20日内以邮件的形式将“责令限期改正”公告及相关名单(必须符合要求)报县局个监科。

(4)公告送达应在6月25日前完成。

(5)公告的内容要求参见附件2、3。

二.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未验照户”在责令改正的限期内未予改正的,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相关工作要求:

(一)立案。“未验照户”逾期未改正的,以各工商所(分局)辖区为单位实行“一批一案,成批吊销,统一归档”的方法处理。承办机构为各工商所(分局)。立案时间为责令改正限期届满后3日内。

(二)调查。立案后5日内,承办人整理好案件相关材料,并提出行政处罚建议报批。

(三)告知。行政处罚建议批准后,制作并送达《听证告知书》,告知当事人拟吊销营业执照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等。

《听证告知书》可以直接送达当事人,也可以采取邮寄送达的方式送达当事人。

采取直接送达或邮寄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以公告的方式告知。

1、直接送达。直接送达是指将《听证告知书》直接交付受送达人签收的送达方式。

直接送达应在行政处罚建议批准后15日内完成。

其它要求与直接送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一致。

2、邮寄送达。邮寄送达是指将《听证告知书》附送达回执(参见附件5)交邮局用挂号信寄给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有关要求:

(1)邮寄工作应在行政处罚建议批准后8日内完成;

(2)邮寄送达应采用双挂号邮寄;收件人地址为经营者住所。

3、公告告知。公告告知是指在直接送达、邮寄送达无法送达时,而以公告的方式,将需要送达的《听证告知书》的有关内容告知受送达人。有关要求:

(1)告知公告应在县局及各工商所(分局)的对外宣传公告栏、县局外网上公告,也可考虑在县报上同时公告。

(2)各工商所(分局)负责本单位“对外宣传公告栏”的送达公告;个监科负责县局对外宣传公告栏、县局外网,或《县报》上的送达公告。用照片形式做好“对外宣传公告栏告知公告”的证据固定工作。

(3)各工商所(分局)在邮寄送达寄出之日起15日后20日内以邮件的形式将“听证公告”及相关名单(必须符合要求)报县局个监科。

(4)公告送达应在邮寄送达寄出之日起15日后20日内完成。自公告之日起15日内,当事人不要求举行听证的,视为放弃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5)听证公告的样张见附件6、7。

(四)处罚决定。作出吊销营业执照处罚决定,并在法定期限内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方式及要求:

1、直接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在作出吊销决定之日起7日内送达。其余直接送达的规定和要求与直接送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一致。

2、邮寄送达。无法直接送达的,应在作出吊销决定之日起7日后15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附送达回执(见附件8)交邮局用挂号信寄给受送达人。

邮寄应采用双挂号邮寄;邮寄时收件人地址为经营者住所。

3、公告送达。采取上述方法无法送达的,以公告的方式,将需要送达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有关内容告知受送达人。公告送达应在邮寄送达寄出之日起15日后20日内完成。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视为送达。

各工商所(分局)负责本单位“对外宣传公告栏”的送达公告;个监科负责县局对外宣传公告栏、县局外网,或以及《县报》上的送达公告。用照片形式做好“对外宣传公告栏送达公告”的证据固定工作。

各工商所(分局)在邮寄送达寄出之日起15日后20日内以邮件的形式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公告”及相关名单(必须符合要求)报县局个监科。

送达公告的具体内容要求参见附件9、10。

三.相关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局个监科负责全局“未验照户”监督管理工作的统一协调和规范管理。各工商所(分局)要落实1名熟悉个体私营经济监管业务、责任心强、有一定办案经验的干部在分管所长(局长)的领导下,按照个监科要求有序开展工作,工作中碰到问题,及时与个监科联系和沟通。

公告送达篇4

类案监督的概念并未在宪法和法律的条文中明确地提出,它是相对于个案监督而言的。个案是已进入诉讼程序的每一个案件的情节、性质、类型、诉求、结果、归属基本不同或完全不同的案件的独体;类案则是已进入民事诉讼程序并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高度相似或高度相关性的某一类案件的集合。如以民法的分支作为划分依据的合同纠纷、虚假诉讼、离婚纠纷、劳动纠纷、商品房购销纠纷等类案;也可以某一程序作为划分依据的如,不予立案、管辖异议、审限超期、送达等类案。民事类案监督,就是指检察机关对申诉的某一类民事案件裁判中不合法、不一致、不规范、自相矛盾之处,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或发出检察建议,以纠正其不正确裁判的行为,保障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的检察监督制度。类案监督解决的是人民法院司法中带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是对法院民事审判活动中合法性的监督。

类案监督与个案监督既有普遍的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个案是类案的基础,是通过每一个独立的个案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为类案监督提供线索。而类案又是对某一时空条件下,个案的特点、类型及共性问题的归纳和提炼。个案监督主要是监督某个具体案件的法律适用及司法人员执法过程中有无不当的职务行为,针对的是具体案件和具体的人。而类案监督的对象主要是某一类案件、即包括实体也涵盖程序的司法过程、政策运用等执法行为,不针对具体的案件和司法人员,发现和解决带有共性的、普遍存在的机制和体制上的问题。因而,个案监督实现的是个体正义,而类案监督试图解决制度性的问题,实现普遍正义。

二、对类案实施监督的法律依据

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司法实施类案监督的民事检察权来源于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首先,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第13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我国的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定位表明,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是法律监督的根本目标。其次,《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5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为此,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过程实施监督必然地成为检察机关应当履行的职责。最后,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14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以部门法的形式赋予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进行监督的专门职能。同时《民事诉讼法》中也对这一职能的行使规定了一定的程序,其运用由于具有法律上的保证,而更加直接地发挥作用。法律监督的核心是规范执法。在诉讼效率及程序正义价值被社会日益推崇的今天,检察机关就人民法院在民事司法过程中对法律的执行和遵守情况进行依法监督,纠正某一类案件中普遍存在的、带有共性的违法情形,以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从而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价值追求,是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必然要求。

类案监督通常有以下三种做法:一是个案对比法。个案对比法是指,通过对特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的司法者,对案情基本相似的个案不同判决的分析,找出司法中存在的问题。二是类案分析法。类案分析法,就是对一个时期以来,法院已经判决的某一类案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审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专题报告,提交给相关的法院,使得法院对此类案件引起足够的重视,达到监督的效果。三是专题调查法。专题调查法,适用于常见类型案件,或新型的、有争议的案件,检察机关对由于地域和承办人的不同,也会导致判决存在较大差异的这一类案件进行调研,从中发现从单个判决中无法发现的问题。在有明显参照系的情况下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也易得到法院的认可,从而起到个案监督无法起到的效果。

从监督方式上,通过抗诉、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纠正法院在民事审判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违法问题、与法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向其提出监督意见、对于提出检察建议而法院拒不采纳的,可以向人大报告和通过上级检察机关向同级法院通报的形式来实现类案监督的效果。总之,监督效果的显现,需要在法律框架内多种监督方式的配合,来增强其对法院民事审判活动监督的有效性。

三、开展民事类案监督的实践与效果

我院民行检察监督科从上一年度受理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中,发现有8件属法院公告送达缺席判决而导致当事人申诉的,占全年案件受理数的16.3%。在民事诉讼中,送达是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诉讼行为的基本联系方式和法院传递诉讼信息的手段,贯穿于整个诉讼活动的始末,影响着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实现。判决一经送达,就伴随着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变更,是法院审判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性程序工作。我院针对法院送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以类案分析法为切入点,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依法监督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得到了法院的有效回应,监督效果非常显著。

(一)逐案剖析梳理,查找送达类申诉案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对这8件法院送达类申诉案件进行审查、调研、分析、总结,发现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没有严格公告送达的适用条件。《民事诉讼法》第84条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在排序上,公告送达是法院最后的选择;在适用条件上,应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发现的问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因受送达人“下落不明”,适用公告的理由不充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6条规定:“下落不明是指公民离开最后住所地没有音讯的情况”。公告送达属推定送达,判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需要相应的证据加以支持。受送达人下落不明必须通过基层组织或其所在单位深入了解受送达人的真实情况后,由基层组织出具证明或由受送达人的直系亲属出具证明;也可由受送达人所在单位人事管理部门出具证明,方可确定为下落不明,再行公告。邮寄回执中“家中无人”、“迁移人新址不详”、“收件人外出”,均非受送达人下落不明。

另一方面,在没有穷尽其他送达方式的情况下就适用公告。在8件公告送达申诉案中,有4件属于没有穷尽送达途径,致使被告不能到庭诉讼。例如,李某与银行借款合同申诉案中,银行向法庭提供了受送达人李某两个地址,一为户籍所在地,李某的父母在此常住。二为李某的身份证住址,是李某经常居住地地址。法院邮寄状时,投递的地址为李某身份证上的地址,并未送达至李某本人及其近亲属。后法庭依据“特快专递再投邮件批条”上注明的“收件人外出”认定李某下落不明,采用了公告送达的方式。原审法院没有将文书送达至李某的户籍所在地,也没有请李某的爱人及亲属协助查找,在送达方式没有穷尽的情况下,即认定李某下落不明而采用公告送达实为不妥。

2.当事人恶意提供虚假地址,导致被告不能到庭行使诉权。在刘某房屋所有权纠纷申诉案中,原告姜某某向法庭提供的受送达人刘某的户籍所在地和经常居住地。向法院隐瞒了刘某长期在诉争房居住的情况。随后法院只将文书等送达至原告提供的经常居住地,此地与刘某毫无关联。致使被告没有收到应诉文书,而后以下落不明采取公告的方式进行送达。剥夺了申诉人刘某在原审中的答辩、举证、质证的权利,影响了案件的公正判决。

3.同一法院审理和执行阶段,送达标准不同。表现为审理时以“下落不明”公告送达被告,但在执行阶段却能送达执行通知书。例如,在郭、宋二人与物业公司房屋租赁纠纷申诉案、李某与银行借款合同申诉案中,均存在着法院使用特快专递邮寄应诉文书后,依据邮件批条上注明的“收件人外出”、“迁移人新址不详”即认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采用了公告送达的方式。而同一法院在执行阶段下发的执行通知书亦采用特快专递方式送达至受送达人的户籍所在地,由其近亲属签收了该文书。

4.未向被告送达开庭通知书的情况下,缺席审理;后公告法院又与实际审判法院不相符。在杨某某与中孚公司欠款纠纷申诉案中,杨某某到庭参加天津中孚公司提起的诉讼,未及审理被法院告之因故择日开庭。此后杨某某一直未收到再次开庭的通知。法院审判卷中没有再次通知杨某某开庭的记录。该法院在未向该案当事人杨某某送达开庭通知文书的情况下,缺席审理该案。后该法院以天津某县人民法院名义在《人民法院报》登报公告向受送达人杨某某送达该案判决。

5.送达回证上填项不实,将受送达人名字填错。在郭某某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申诉案中,申诉人郭某某的配偶孙某某(女)系诉争房的承租人,法院在填发送达回证时,将受送达人孙某某名字写错,致使申诉人没有收到法院邮寄的应诉文书。送达回证备注栏中记载“家中无人”,但居委会出具证明,证实孙某某一家长期居住于诉争房。

6.对送达经过、公告送达的原因,在法院审判卷宗中记载不详或无记载。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载适用公告程序的原因、查找认证的过程、公告的方式和过程等,作为推定公告过程符合法律规定,及公告理由成立的依据。在这8件送达类申诉案中,均存在着卷宗中记载不详或无记载的情况。

(二)发出检察建议,全面落实对法院送达程序的检察监督

公告送达应当以受送达人为核心,强化信息的有效传播,在司法实践中应遵循审慎适用原则,以最大的可能防止公告送达滥用、提升公告送达的实效。为此,我院针对审查法院送达程序违法类申诉案件中发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建议:

1.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第92条关于送达程序的规定,保证穷尽其他送达方式后方可使用公告送达。此8件公告送达的案件,当事人均未看到法院的公告,司法实践中也鲜有通过法院公告能够送达的。因此,应尽量采取其他送达方式进行送达,以保证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2.明确送达地址责任制。根据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8条第2项规定:“原告不能提供被告准确的送达地址,人民法院经查证后仍不能确定被告送达地址的,可以被告不明确为由驳回原告。”可见,提供被告准确的送达地址是原告的法律责任。从立案到案件审结,法官要尽告知义务,即告知原告提供错误地址的不利后果,并将该告知情况记入笔录,由原告确认。确立原告的送达地址责任制度,可增强法律的约束性,避免送达不利,限制恶意诉讼的发生。

3.法院内部增加对公告送达的审查、审批程序,来防止公告送达滥用。我国台湾地区“由申请公告送达的当事人对受送达人下落不明的事实负证明责任,并由法院作适当调查以核对相关情况”,此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申请公告送达的当事人必须出具受送达人原住所地的居委会或派出所提供的受送达人下落不明的证明材料。主审法官对这些证明材料进行必要的核实后,报庭长审查、审批,核实无误后方可依法定程序进行公告送达。

4.加强与辖区街道、居委会基层组织的沟通联系,使其对法院的送达工作给予有效的支持配合。可在直接送达前,先通过街道、居委会干部联系通知当事人主动到法院领取法律文书。这样既可以节约经费和人力,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5.发挥原告协助送达的作用。在立案时,可以让原告写清被告、第三人的住址、工作单位、家庭电话、手机、近亲属联系方式等,以便送达人员联系。送达法律文书时,经过查找,仍无法送达的,除公告送达外,还可告知原告,让其协助法院送达。

6.加大对恶意诉讼的惩戒措施。对当事人不提供、不正确提供对方当事人送达地址的,人民法院有权采取民事诉诉法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来体现对恶意诉讼行为的制裁,彰显法律的权威,提升法院的公信力。

公告送达篇5

人民法院受理的大量民事案件都是自然人,很多当事人的居住、工作环境复杂,有的甚至居无定所、无职无业,流动性很大,而且当事人的法律素质普遍不高,有的甚至不配合法院工作,给法院送达法律文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的民事案件也由于其住所地与实际经营地不一致、“皮包公司”、“名存实亡”等原因造成送达难等问题。如何解决人民法院受理的国内民事案件送达难的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剖析,谈一点改革上的建议。

一、立法上的障碍和司法实践上的偏差与困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民事送达分为以下几种送达方式:直接送达,委托送达,转交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

(一)直接送达

《民诉法》第七十八、七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民诉法意见”)第81、82、83、84条规定了直接送达的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送达人配合的直接送达,另一种是被送达人不配合的留置送达。由于现行的《民诉法》是在我国当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产生的,从其当时的立法思想上来讲,立法者认为人民群众的住所很稳定,具有一种“安居”的想法。但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因为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需要,造成人口社会流动性日益趋大,并且跨省、跨地区的流动,可以说是原立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关系的发展,反而违背了立法本意。

对于当事人签收的尚可,而对于当事人不配合的留置送达,《民诉法》给予了很严格的限制,要求人民法院必须要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见证,法律也没有明文规定基层组织或所在单位有义务必须见证。这体现了立法对司法工作的不信任,而且对不配合的当事人仅能采取拘传的强制措施,制裁力度远远不够。当时的立法本意是认为当事人及其他人员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支持与配合,而在现实司法实践中,却经常遇到被送达人拒收的情况,由于其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法律意识不强、怕得罪人而不愿意到场见证,即使到场了也不愿见证。

遇到有的当事人恶意逃避送达,明明他是被送达人本人或者是被送达单位负责人却不承认,无法证明其身份的情况,法律没有明文授权给法院工作人员有事前查验其身份证的权利,使法院送达工作无所适从。由于立法上的缺陷,导致了现实工作中被送达人往往拒绝送达,恶意逃避送达等现象的产生。面对以上妨害诉讼的违法行为,法院却无可奈何,也没有较为严厉的惩戒手段,从而增加了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难度。使法院送达费时费力且见不到成效,增加诉讼成本,浪费司法资源,使审判工作步履维坚。

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简易程序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了在被送达人拒绝签收,被邀请的人不愿见证的情况下,送达人可以注明情况进行留置送达。但是这仅仅只是在简易程序中适用,而没有规定可以在普通程序中适用。这是立法上给人民法院的送达、审判工作造成的困难。

在法院审判改革过程中,为有效提高送达效率,各地法院均通知被送达人到法院来领取法律文书,这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理解和做法上的偏差。

被送达人为自然人的,该当事人因故不能亲自来法院领取法律文书,口头委托其他成年人来领取,不能出具授权委托书,但来人又能提供二者的身份证原件或同住家属的户口本原件,是否可以按《民诉法》第七十八条之规定送达给该成年人。一种意见认为可以参照适用该规定送达给来人;另一种则认为无法辨别来人与被送达人的关系,且该规定只适用于法院送达人员到被送达人住处去送达的情况,不能送达给来人。

被送达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诉讼人因故不能亲自来法院领取法律文书,而叫其工作人员来领取,来人能出示其单位工作证,但不能出具授权委托书或单位介绍信的,是否可以按《民诉法》第八十一条之规定送达。一种意见认为只要具有单位工作证明便可参照适用该规定送达给来人;另一种则认为无法证明该工作证明的有效性和是否实际委托,必须出具书面授权委托书或单位介绍信,否则不能送达给来人。

被送达人及其诉讼人、代收人均因故不能来法院领取法律文书,由诉讼人、代收人签字书面转委托给第三人领取,但被送达人并未在转委托书上签字或盖章的,是否可以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六十八条之规定送达。一种意见认为可以;另一种则认为转委托须得到原委托人(即被送达人)的同意,其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且此类转委托效力待定,具有不稳定性,不利于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第三人须出具被送达人签名的授权委托书,否则不能送达给第三人。

被送达人及其律师因故不能来法院领取法律文书,律师委托其律师事务所的其他工作人员,且持有该律师签名并律师事务所盖章的委托书或介绍信,但被送达人未签名或盖章的,是否可以送达。一种意见认为人是由律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而指派的,也可以就代收法律文书事项指派其他人,应可以送达;另一种认为属于转委托,必须持有被送达人授权的委托书才为有效送达。

由于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均未对以上问题有明确的规定,当事人对如何是有效送达也有不同的理解,容易造成对法院的对抗情绪,导致投诉的增加,影响法院审判执行工作。

(二)委托送达

《民诉法》第八十条、《民诉法意见》第86条规定了在直接送达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送达。在司法实践中,对不在本辖区的当事人,受案法院是委托其住所地法院进行送达。但受托法院往往由于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搞地方保护主义,而没有及时送达,甚至故意不去送达,造成了委托法院送达不能。而委托送达又计算审限,由于“委而不送、送而不达”造成案件超过审限,影响了正常的结案工作。

还有,二审法院在委托下级法院送达终审裁判文书时,往往由于一审法院因发回重审或改判而怠于送达,造成当事人申请执行困难,甚至已过申请执行期限不能申请执行,从而导致当事人投诉法院,使法院工作陷入被动的困境。

虽然《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第五十九条规定了案件承办人为谋私利拖延办案或过失拖延办案承担责任的情况,但该规定并没有明确指出适用送达,而且是须造成“严重后果的”才给予纪律处分。由于对委托送达没有专门的立法或司法解释,易使担负送达任务的法院工作人员消极送达,人为地使阻碍了法院正常的审判执行工作。

(三)转交送达

《民诉法》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审理期限规定”)第十条第(四)项规定了适用的特例对象为在军队、被监禁、改造、劳教的当事人,以其送达回证签收的日期为准。

笔者认为对于在军队、被监禁、改造、劳教的当事人,其单位具有特定性和稳定性,法院向其送达以送达到单位签收即可。立法应当对其给予充分的认可,这些单位都属于国家机关,有严格的程序规定,没有必要以当事人的签收为准。目前立法的规定完全没有必要,也体现了立法对其所在的部队、看守所、监狱、劳教所这些国家机关送达转递工作的不信任。对在军队的当事人必须要经过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转交给团以下机关和团以上单位的其他机关还不合法。笔者认为有种立法歧视在里面,不利于我国立法的发展。同时也在实际操作中增多了送达转递的环节,延长了时间,而且转交送达算入审限内,不便于人民法院尽快结案,人为地给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增加了困难。

(四)邮寄送达

《民诉法》第八十条、《民诉法意见》第85条规定了邮寄送达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准。由于邮政事业具有国家垄断性,邮政管理局还属于国家行政机关,一般的速递公司不能办理邮递业务。所以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只能到邮政局去办理邮寄业务。据笔者了解,邮政局现处于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过程中的转型阶段,由国家行政机关向自负盈亏的企业化发展。由于垄断性和利益驱动,挂号业务的利润不足以使邮局在其工作中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加之人力、物资缺乏,邮寄周转环节过多的缘故,从而造成回执时间很长。在实际工作中,邮局往往没有把回执主动送回给法院。在审判业务日益繁重的情况下,法院也不可能做到每次邮寄法律文书都到邮局去跟踪索要邮件回执,也不符合加快法院工作步伐的改革要求。若要想得到高效的邮递服务就必须采用邮局的“特快专递”业务,这项业务具有快速性和直达性的特点,能提高了法院有效送达的质量,但诉讼成本非常之高。采用“特快专递”送达法律文书,根据邮局目前的收费标准,在其基本收费标准500克以下、周边地区就须人民币20元整。这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法院尚可承受,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法院,由于办案经费紧张而无法做到,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具体的送达任务是由邮递员去完成,而法律没有明确邮局送达的法律地位,也没有规定邮递员在遇到当事人拒绝签收法律文书时可否适用留置送达,邮递员只好退回给法院,造成送达不能。当被送达人不在送达地址时,邮递员交由其他人代收,法律文书是否由当事人实际收到,其送达的法律效力是否产生受到质疑。若代收人及时转交尚可;若代收人没有及时转交,当事人已过举证或上诉、申请执行期限才收到,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就丧失了该项权利,立法上就没有体现到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若代收人根本就没有转交,法院却毫不知情,只好一直等待,有的法院在等待后仍无音讯的情况下,采取公告送达缺席判决,后来当事人出现了,案件往往被二审法院以违反诉讼程序发回重审。

虽然《简易程序规定》第二十九条的规定“邮件回执上注明收到或者退回之日即为送达之日”,但是该项规定也只是适用于简易程序,并未明确指明可以适用于普通程序,在立法上阻碍了司法实践工作。

(五)公告送达

《民诉法》第八十四条、《民诉法意见》第88条对适用公告送达进行了简单的规定,明确了公告送达为当事人下落不明或穷尽以上送达手段而不能才采取的最后一种送达方式。对于何为“下落不明”,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26条规定:下落不明是指公民离开最后居住地后没有音讯的状况。由于对其没有时间和具体操作上的规定,令法院无法判断,无法适用。在审判执行实践中,往往一些恶意逃避送达阻碍诉讼的当事人“下落不明”后,又突然出现,并以“没有下落不明”投诉法院,使法院审判执行工作陷入被动。

国内民事案件当事人公告的时间为60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还要指定举证期限不得少于30日,计算起来公告送达需90日以上。若要穷尽以上送达手段再采取公告送达,就使结案遥遥无期,虽然公告送达不计算审限,但却延长了审理执行案件的时间。往往在司法实践中造成很多法院还没有穷尽送达手段就进行了公告送达,造成了当事人的投诉。

二、规范送达的对策及建议

由于经济、生活、法制环境的改变,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关于送达的规定已不能适应法院日益繁重的审判执行工作的需要。一些过于原则化、限制性太多、对司法工作的不信任、不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亟待修改。这也是造成送达难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笔者认为,我国关于送达的立法可以因地制宜的借鉴外国法院的司法送达制度。日本《民事诉讼法》第99条规定:送达,除另有规定外,由邮政或执行官进行。在由邮政送达的情况下,以从事邮政业务的人为实施送达的公务员。第103条规定:送达应在被送达人的住所、居所、营业所或事务所进行。德国、法国等国家还规定了随时送达制度,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看见被送达人,就可以向其送达。美国的民事送达程序建立了“原告负责向被告送达”的制度,以原告义务的形式促使向被告送达任务的完成,这是美国与我国在民事送达方式上最重大的区别。在120天的规定送达期内,原告可委托任何超过18岁的有民事权利能力的美国公民来实施送达任务,向被告送达状副本及其他法律文书,并向被告发出《诉讼通知书和放弃送达请求书》,因为被告须承担原告因为合理送达而产生的一切费用。若原告送达不到,就须承担因送达不能而产生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同时,美国民事送达程序中,还有一个“适龄适智”的原则,即为被送达人暂时不在住所时,送达人将法律文书留置在该住所的,该住所地居住的具有成年、正常智力的人签收同样为有效送达。我国由于法律渊源、人文环境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当然不能生搬硬套,可以适当的对现行的立法进行改善,以达到我国民事案件高效送达的目的。

(一)在直接送达方面

立法规定直接送达可以采用“随时送达”制度,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法院送达人遭遇被送达人便可以向其送达法律文书,被送达人有义务签收,如果拒不签收可以现场留置送达,皆为有效送达。对于当事人恶意逃避送达的行为由立法授权,可采取较为强硬的妨害民事诉讼的司法强制措施,如罚款、拘留等。在送达意义上强化送达目的,即重点是让被送达人知道法律文书所表述的内容,并告知被送达人其不依照法律文书内容实施的法律后果。

取消要求人民法院必须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见证”的规定,或者由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务院联合制定一套关于基层组织、所在单位如何协助法院送达工作的规定,强化其义务性并明确其法律责任。在规定中明确法院可要求基层组织、所在单位代收,其代收后必须于七日内转交给被送达人,立法授权代收的基层组织、所在单位享有留置转交权,不论被送达人是否收取,只要实施了法律文书实际转交的行为即可。基层组织、所在单位须于转交完毕三日内向法院出具已实际送达的证明,若不转交或拖延不转交或转交了拒不出具转交证明,由立法授权法院可对基层组织、所在单位及直接责任人采取司法强制措施,以保证法院工作的严肃性和送达的有效性。

在普通程序中均可适用《简易程序规定》第十一条的规定,在被送达人拒绝签收的情况下,由送达人注明情况即视为送达。

把可为被送达人代收的对象进行适当的扩大。当被送达人为自然人时,代收人不要仅局限于“同住成年家属”,可把《民诉法》关于管辖的密切联系理论运用到送达程序上。代收人范围可扩大到与被送达人有密切联系的单位或个人,包括基层组织、所在单位、物业管理处、亲戚、邻居、同事或朋友等;当被送达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时,只要该人员能出示相关工作证明,就可向其送达,也可以要求该单位住所地的物业管理处代收。由立法强制性规定,上述代收部门有义务代收,代收人签收后须于七日内向被送达人转交,立法授权上述代收人具有留置转达权,不论被送达人是否愿意收取,只要实际进行转交,三日须内向法院出具已送达相关证明,但须向代收人明确告知其转交义务及其恶意不转交,出具假证明的法律后果,并由相应的明确立法规定,加上司法强制措施作后盾以保证强制实施。

以上直接送达不能时,法院送达人员可将法律文书张贴在被送达人的住所醒目位置,并运用相机、摄影机、证人证言等佐证已合理合法送达。

全面实行《法律文书送达地址确认书》的送达方式,将《简易程序规定》的第五、九、十、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条的规定适用到普通程序。

现在正处于法院探索机构改革新路子的大好环境下,我院在以院长黄常青为核心的院党组领导下搞改革试点,由书记员、法警成立送达小组,并在法院内部设立法律文书送达窗口,直接面对当事人,专门负责法律文书的送达工作。通过以上改革,我院在法律文书的送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提高了有效送达的质量,充分保障了我院审判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此举应予大力提倡和推广,值得其他各地法院借鉴。

(二)在委托送达、转交送达和邮寄送达方面

由最高人民法院对委托送达事项出台专门性的规定,统一全国法院委托送达工作,改进委托方式,缩短委托期限,规定具体操作和法律责任,明确受托法院的义务,追究委托送达承办人延误送达的责任。

笔者认为,受托法院应当是被送达人户籍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不论委托法院的级别或审级,负送达义务的受托法院都应是基层人民法院,并且由基层人民法院成立的送达小组专门负责委托送达。委托法院应当将待送达的法律文书齐备,并附被送达人的身份证复印件或户口本复印件,其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资料应当详细准确。受托法院须在《委托送达函》上注明委托法院的地址、邮码及承办人的姓名、联系电话等,并通过邮政机构以公务信函的形式邮寄给受托法院。受托法院收到《委托送达函》及待送法律文书后,应当登记造册,并在三日内安排送达人进行送达,并在七日内送达完毕。对于受托法院成功送达的(包括留置送达),受托法院应当在送达后三日内将送达回证通过公务函的形式回寄给委托法院。由于地址不详或地址改变而送达不能的,受托法院送达人应当在即日电话通知委托法院的承办人,并作出书面说明或要求有关机关提供相关书面证明,于三日内寄回给委托法院。

转交送达方面,由最高人民法院会同中央军委、公安部、司法部联合行文,对在军队的被送达人,规定可交由军事法院委托送达或该部队的机关转交送达,受托的军事法院或被送达人所在的部队机关签收即为有效送达。对在看守所、监狱、劳教所的被送达人,看守所、监狱、劳教所有义务向法院签收法律文书,并于收到后七日内向被送达人转交,实际转交后三日内向法院出具证明佐证。

邮寄送达方面,由最高人民法院会同邮政部联合行文,邮局成立专门的司法专邮部门,各地政府给予人事、财政上的支持,人员可由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专职邮递员负责司法送达。若被送达人受送达地址属于本地邮政机关管辖的,在法院交邮之日起三日内必须安排送达,并在七日内完成送达;若被送达人受送达地址属于本地区或本省、市的,收邮部门应在三日内转递给被送达地址邮政部门,该邮政部门收到后应在三日内安排送达,并于七日内送达完毕;若被送达人受送达地址属跨地区或跨省、市的,收邮部门应在七日内转递给被送达地址邮政部门,该邮政部门收到后应在三日内安排送达,并于七日内送达完毕。由立法确定邮递员在执行送达任务时享有与法院送达人员同等的法律地位,其送达方式可遵循以上规定,同样产生送达效力,为有效送达。同时也规定邮递员的法律责任,送达后须三日内将送达回证交回法院。对送达不能的,由邮递人员出具送达说明或要求受送达人单位或得知受送达人所在信息的知情人出具送达证明即可,并于三日内将该送达说明或证明寄回给法院。

对于以上所出具的送达说明和证明的法律效力问题,应当由立法来确定其有效性,并严格规定其真实性问题,若弄虚作假,则由责任人承担严格的法律责任。

(三)在公告送达方面有了以上四种送达方式的保障,法院以前所存在公告送达乱、影响结案时间等现象将会得到有效的扼制。若法院查明当事人下落不明,穷尽以上送达方式后,就可进行公告送达。公告的方式根据现行《民诉法意见》第89条的规定,可在法院的公告栏、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公告;对公告送达方式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要求的方式进行公告。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原则上都是在报纸上刊登公告。由于公告费用须由原告预付,对部分经济比较困难的原告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可以这样操作:对于须向被告或第三人公告送达法律文书时,若原告明确表示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在报纸上刊登公告,法院就向其作笔录,并将原告只在法院公告栏张贴公告而不愿意在报纸上刊登公告的表示记录在案,并告知原告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在法院公告栏中张贴该公告送达即可。在报纸上刊登公告的,应当在省、市级以上公开报刊或人民法院报上刊登。

在立法上应将公告的内容、方式、途径进行明确的规定,不论是法院公告栏张贴公告,还是报纸刊登公告。比如:送达状副本及开庭传票的,应当在公告内容中简明扼要的注明原告的理由和诉讼请求,并写清楚开庭时间、开庭地点、举证期限及承办案件的法官助理或书记员的联系电话等。送达裁判文书或其他处分类法律文书(包括拍卖公告等),应当在公告中写清楚裁判的具体内容或处分的具体事项,以及权利义务和注意事项等。法院公告栏张贴公告和报纸刊登公告送达期满60日后被告仍未主张权利的,可视为已送达,送达的法律文书经过注明的生效期限后当然生效。

(四)其他送达手段方面

对于法院受理的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笔者认为还可以运用现代化高科技通讯手段进行送达,向国家立法作出如下展望:

1、在科技发达的地区,可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体向被送达人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送达。设置专门的司法文书送达程序软件,法院承办人将法律文书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后,该程序附带收到自动回复功能和邮件被打开后再次回复功能,以证明被送达人已实际收到,可打印该回复信息进行存档。

公告送达篇6

论文关键词 仲裁 示范法 送达方式 推定送达

仲裁中的送达是指仲裁委员会或者仲裁庭将有关仲裁文件以适当的方式通知仲裁当事人及其他仲裁参与人,以便当事人及其他仲裁参与人及时了解仲裁信息并参加仲裁活动的行为。《联合国国际贸易法促进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将当事人未得到适当通知作为了拒绝承认和执行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理由。仲裁文书的送达是对当事人仲裁权利的基本保障。我国实务中,如果当事人由于不能接收到有关的仲裁文件,从而导致了其错过了某项仲裁权利的,仲裁机构应视具体情况继续或终止仲裁程序,当事人也可根据《仲裁法》第七十条、第七十一条,《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条的规定,向法院申请撤销或不予执行仲裁裁决。

一、《示范法》中关于送达方式的规定

《示范法》的目的在于协调和统一各国对国际商事仲裁的不同态度和立场。那么《示范法》中关于送达方式作出了何种规定,对比我国的仲裁送达方式,我国需要进行哪些修改?

从《示范法》第3条的规定,我们可以总结出,示范法中关于送达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当事人约定的方式。示范法中规定此种送达方式是基于仲裁的自愿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所以在规定仲裁送达方式时也需首先体现此特点,有约定的首先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的方式送达。

2.直接送达。直接送达即《示范法》所说的“当面递交收件人”,在当面递交收件人的条件存在时,仲裁机构就可以采用直接送达的方式,它是《仲裁法》中的法定送达方式。此种送达方式的采用以没有当事人约定的方式存在为前提,如果有当事人约定的方式存在,则不可以采用此种送达方式。实务中,直接送达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案件各方当事人或其人主动到仲裁机构领取相关的仲裁材料,仲裁机构不需亲自送达;二是仲裁机构委派相关工作人员直接将有关仲裁文件送往当事人或人的住所或营业场所。

3.投递到收件人的营业地点、惯常住所或通信地址,即邮寄送达方式。仲裁相较于诉讼具有快捷高效的特点,邮寄送达方式迎合了这个特点,利用国家邮电系统,使仲裁文件得到高效传递,此种送达方式在实务中是最常用的。但邮寄送达方式的采用前提是知道各方当事人的确实通信地址,在难以查到到通讯地址的时候,此种送达方式无法胜任。

4.推定送达。推定送达即经合理查询仍不能找到收件人的营业地点、惯常住所或通信地址等任一地点,而以挂号信、特快专递等能够证明做过投递企图的方式投递给受送达人最后一个为人所知的营业地点、惯常住所或通信地址,即视为已经送达,能提供作过投递企图的记录的其他任何方式投递到收件人最后一个为人所知的营业地点、惯常住所或通信地址作为仲裁机构已完成送达任务的方式是在直接送达和邮寄邮寄送达无法奏效时使用的,目的是为了仲裁程序不因无法送达而中止。《示范法》采用此种规定主要是由于仲裁中的灵活性所要求的。由于仲裁是社会救济方式的一种,具有民间性,在经过合理方式仍无法送达一方当事人时,为保障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可以采用推定送达的方式,但推定送达的适用必须受到严格的控制,需在穷尽有效送达方式无法奏效时,才能予以适用。实践中由于“视为已送达”的判断标准不一,造成了仲裁裁决被撤销的情况时而发生,所以国内仲裁法中如适用此种送达方式必须予以严格的判断标准。

《示范法》中的送达方式可归纳为:当事人可以自由约定送达方式;如无此约定,可以直接、邮寄的方式送达;在以上方式不能凑效的情况下,以挂号信、特快专递等能够证明做过投递企图的方式投递给受送达人最后一个为人所知的营业地点、惯常住所或通信地址,即视为已经送达,推定的送达方式必须予以严格的条件控制,不能被滥用,否则将导致当事人的权利受损。

二、我国仲裁规则中的送达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送达方式,中国的《仲裁法》并没有具体规定,只是存在于各个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中。这些仲裁规则的制定主要是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送达方式和示范法的有关规定,这些仲裁规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概括起来,我国的送达方式主要有:

第一,约定送达。《示范法》中的约定送达方式,被我国一些仲裁机构所采用。苏州、广州、重庆、厦门、成都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规则中都把约定送达方式作为其中的一种送达方式,充分体现仲裁的意思自治原则。

第二,直接送达与邮寄送达。《示范法》中规定的直接送达和邮寄送达方式普遍存在于我国各仲裁规则中,它们作为最基本的送达方式存在,也是运用最为普遍的。邮寄送达主要有特快专递、挂号信、电报、传真等方式,这些送达方式是运用国内发达的物流系统,使文件能够快速而有效的送达于当事人手中,所以这种送达方式的生命力也最为强盛。

第三,留置送达。留置送达主要是借鉴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留置送达而产生的,《示范法》并无此种送达方式的规定。厦门、天津、成都、广州、大连仲裁委员会等都规定了留置送达。留置送达运用的前提是受送达人或者其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受有关仲裁文件,送达人可以邀请当地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受送达人所在单位代表到场进行留置送达。这种根据民事诉讼规定的留置送达方式是否适合运用于仲裁程序中呢?应该说,如果是国内仲裁,此种方式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是涉外仲裁,其作用必然会大打折扣。

第四,公告送达。《示范法》中并没有公告送达的规定,此种送达方式也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种送达方式,当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时,可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视为送达。武汉、南京、青岛、厦门、太原、北京、天津、西安、珠海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均规定了公告送达。关于公告送达的适用条件,有些仲裁规则并未要求仲裁庭在穷尽其他送达方式之后才可公告送达,有的则确定公告送达只是一种可选择的而不是必须采用的送达方式,有的仲裁规则则要求公告送达是需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否则不许适用,如《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第八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公告送达这种广而告之的送达方式把仲裁案件展示于社会面前,与仲裁的高效性与保密性原则是相冲突的,不应适用于仲裁领域。

第五,委托送达。此种送达方式不存于《示范法》,也是借鉴了我国民事诉讼的的有关规定。天津、石家庄、大连、长春、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都规定了委托送达。在实务中,委托送达的运用是无法普及的,因为仲裁委员之间相互独立,不具有代为送达的义务和责任,各个仲裁机构间很大可能对送达方式作出不同的规定,这将会导致被委托的仲裁机构不会接受委托。

第六,公证送达与证明送达。公证送达与证明送达其实是《示范法》中“视为送达”方式的一种延伸,当直接送达或邮寄送达有困难时,送达人可以邀请公证人员或证人到场,把送达的文书、通知及材料等留在受送达人最后一个为人所知的营业地点、经常居住地或者其他通讯地址,“投递企图”经过公证或证明得以确认,从而达到“视为已经送达”的效果。公证和证明使得“投递企图”公平而规范地表现出来,从而减少“没有适当通知”使判决被撤销或不能执行的可能。我国天津、厦门、杭州、、北京、长春、青岛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均规定了公证送达,大连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规定了证明送达。

我国的送达方式借鉴了《示范法》中的有关规定,约定送达、直接送达、邮寄送达和推定送达等方式都已在我国仲裁规则中得以确立,从而与国际接轨,也使送达方式更加规范合理。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的《仲裁法》没有对送达方式作出明确规定,许多仲裁规则直接借用《民事诉讼法》送达的相关规定,而不问送达方式存在的基础,这对仲裁的发展是不利的。由于缺乏较统一的标准规范,各仲裁委员会对送达方式存在不同认识,特别是推定送达标准的不一致,一方面造成了仲裁实践的混乱,另一方面使法院以送达不当为由撤销仲裁裁决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三、完善我国仲裁送达方式的构想

第一,取消委托送达和公告送达。如上文所述,委托送达和公告送达在一定层面上与《示范法》和我国仲裁的原则是相悖的。仲裁中的委托送达不仅缺乏前提基础,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性,费时费力,委托送达不必要也不应该作为仲裁中的送达方式。仲裁具有自愿性、灵活性、终局性、保密性、专业性、高效性等,对裁决书的公告送达,严重破坏了仲裁的保密性,尽管仲裁公告送达并未违反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但国际上关于仲裁公告送达有违仲裁保密性的认识却惊人一致。保密性的体现包括了不能以公告的方式送达。

公告送达篇7

关键字:芬兰民事诉讼,管辖权,第一审程序,判决,上诉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涉外民事案件将大量增加。为保护国际民商事交往中我国和外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充分、正确地发挥国际民事诉讼法的作用。因此,对现行外国民事诉讼程序立法与实践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而迫切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近年来,中国同芬兰的贸易往来得到了极大发展,中方企业或个人只有了解芬兰的相关法律,才能在发生纠纷时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本文主要依据《芬兰司法程序法典》、《执行法》和欧盟的有关法规及其参加的有关条约对芬兰的(国际、国内)民事诉讼制度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芬兰法院的管辖权

(一)管辖权的种类

在芬兰,根据宪法管辖权被授予独立、常设的法院。受理绝大多数民事争议的普通法院,分等级地按三级设立:在低层的地区低等法院、作为一般上诉法院的上诉法院和作为最终上诉救济的最高法院。

一个或几个城镇或社区形成一个法院的管辖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着自己的当地地区法院。地区法院对其管辖区内的法庭事项有着独一无二的管辖权:所有的民事案件不管争议的重要与否,均首先在地区法院开始诉讼程序。

作为普通上诉法院,全国共有6个上诉法院。每一上诉法院对其辖内的地区法院的裁决有着管辖权。最高法院处于司法体系的最高地位。它对所有上诉法院的裁决都有着管辖权。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最高法院仅处理那些被认为是先例性的或实体上特别重要的案件。除了普通法院之外,也有着对特别事件享有管辖权的特别法院:(1)土地法院——受理与土地的有关的争议;(2)水权利法院——受理与水权利有关的争议;(3)保险法庭——社会保障问题;(4)劳动法院——受理来自集体劳动协议方面的争议;(5)市场法院——受理与消费者保护,不正当市场行为和不正当竞争相关的纠纷。

由于普通法院对所有没有明确由特别法院管辖的案件享有管辖权,所以在芬兰大多数争议是在地区法院开始诉讼程序。在仲裁案件中,当事人可能同意由仲裁庭来处理他们间的争议,从而排除了普通法院对这些案件的管辖。

(二)对当事人的管辖权

如果被告对原告的起诉予以应诉,而未首先对法院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则对该诉讼当事人的管辖权可由任何一审法院确立。仅当争议交由对标的有管辖权的法院处理时,审判地点才是绝对的,并且争议需要由法院依职权予以审理。如果被告希望反对法院的管辖权,在管辖权被确立之前,法院必须根据特定的审判地规则对被告有管辖权。

如果原告在对被告无管辖权的法院里对被告提出诉讼,该案件必须被驳回。有关对当事人管辖权的规则对所期待的诉讼的胜利而言是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对诉讼当事人的管辖权规则通常是可自由裁量的。这意味着法院不必依职权确保对它们的遵守。然而,如果被告不出庭,它们就变得无可争辩。

1.自然人。自然人必须向被告的习惯住所地的地区法院提起诉讼。 芬兰司法程序法典规定了被告的一般管辖地。如果一个人在芬兰没有任何习惯住所,他可以在被告的当前居所地或被告的财产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

2.法人。法人的法定审判地是法人住所地的地区法院。法人的住所地是法人的登记所在地。在位于不在同一地区法院的数个地方经营的法人可以在其中对争议发生地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合伙公司的合伙人在与其个人责任相关的法律案件中有着其法定审判地,即要么在合伙人的住所地法院,要么在公司住所地法院。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可以在公司住所地的地区法院提起对公司或对股东的个人责任的诉讼。

(三)对标的物的管辖权

当法院对标的物有管辖权时,审判地通常地成为无条件的。这意味着法院在诉讼的任何阶段都有考虑其管辖权的义务。在诉讼的任何阶段,诉讼当事人可以成功地请求法院的管辖。如果法院对标的未能享有管辖权,案件必须被驳回。

在芬兰普通法院对标的物的管辖权最为普通的例子是,与财产诉求相关的诉讼以及基于继承的诉讼。海事争议也通常集中在某些地区法院。在前面提到的特别法院也同样地对那些已确定由其受理的案件有着唯一的管辖权。

1.财产诉求

根据司法程序法典,财产诉讼将交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处理。 并非所有与不动产相关的诉求都将在不动产所在地法院提起,只有那些直接与不动产相连的诉 求归入这种管辖,这样的诉求例子有:(1)关于不动产所有权的诉求;(2)关于不动产和租赁以及占有的诉求;(3)关于法定分离权利的诉求;(4)关于赎回权的诉求;(5)关于不动产的损害赔偿诉求;

2.损害或侵权

在芬兰,事关损害的案件并不被视为基于标的物的管辖权,关于损害赔偿的法定之诉可以在一般管辖的就被告的法院提起,正常的是被告住所地法院。这样的诉讼也可以向损害发生地法院提起,这两种审判地点都不是绝对的。

3.卢迦诺公约第3条

芬兰已加入了民商事案件的管辖权及判决的执行的卢迦诺公约。该公约包含了1968年9月27日布鲁塞尔公约的所有实体成分。根据卢加诺公约第3条,居住在一个国家的人仅由于被规定在该公约的第2至6条的规则才可以在另一国法院被提起诉讼。上述条款创立了其中包括合同、抚养、侵权民事损害诉求,各种与保险有关的诉求、消费合同以及不动产等方面的特别的管辖规则。卢迦诺公约的批准极大地扩大了芬兰法院对成员国公民的管辖权。

在该公约的第3条的第2款芬兰已承认成员国的公民对内国法的豁免,即司法程序法典第10章第2条的第2、3、4句。上面提到的条文的第2句确立了在当前居住国或财产所在地国内无习惯住所的当事人的管辖权;第3句确立了法院对已移居国外的芬兰公民的管辖权;第4句确立了现呆在芬兰的外国人的管辖权。

(四)欧盟理事会的有关规则

欧盟理事会2000年《关于民商事案件管辖权及判决承认与执行的法规》(2001/44/EC,2001年第44号法规,已于2002年3月1日生效),欧盟理事会2000年《关于破产程序的法规》(2000/1346/EC,2000年第1346号法规,已于2002年5月31日生效)和欧盟理事会2000年《关于婚姻案件和亲子关系监护案件管辖权及判决承认与执行的法规》(2000/1347/EC,2000年第1347号法规,已于2001年3月1日生效)都有关于国际民事管辖权的规定。

(五)审判地

1.一般原则

根据芬兰审判地规则,自然和法人的一般管辖地是被告住所地的地区法院。这种法院对针对被告的任何法律案件都有管辖权,除非这种管辖权为审判地特殊规则所排除。如同选择性管辖一样,芬兰法律也承认排他性。一些审判地规则是强行性的而有一些是任意性的,把审判地划分为排外性的或补充性的,比把审判地划分为强制性的和任意性的要基于更多不同的方面。

在芬兰司法程序法典里审判地规则是十分复杂和特别陈旧的,在本章范围内对审判地规则作一个详细的解释是不可能的。参照上面的管辖权类型,在民事诉讼中十分重要的是:(1)一般管辖地;(2)婚姻法案件管辖(通常是住所地法院或是该对夫妇他们最后的共同住所登记地法院);(3)遗嘱管辖(遗产所在地);(4)物权诉讼管辖地(诉争物所在地法院);(5)根据事实联系理由的管辖地(事实联系地法院)。

诉争物所在地法院以及遗产所在地法院的管辖是强行性的。

2.管辖的移转

在芬兰所有的民事案件依原告的动议提交给法院。因此,法院没有当然的职权把案件管辖移转给另一法院。如果法院根据管辖权规则或管辖地规则认为其无权处理争议中的案件,该案件必须被驳回,法院没有任何手段把该案件的审判转移给另一对该案件有权受理的法院。

在芬兰民事诉讼法中,合同当事人关于合同管辖法院的协议得到了极大地承认。管辖协议,然而,仅在关于任意的审判地方面有效,即并非为绝对的审判地。这样,关于不动产的诉求和继承的诉求的审判地是不能被改动的,管辖权协议不能影响专门法院的排他性专属管辖。有效的管辖权协议应用书面形式作出。

二、第一审程序

(一)诉讼开始

1.法院程序——诉状

按照1993年12月1日的法律,在地区法院的民事案件的过程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准备和主要审理。前期准备由法院进行,其目的是确定当事人的诉求,争议中的问题,被呈递的证据,以便于案件在一个口头的、集中的和持续的审理中被考虑。某些并不复杂的案件可以在前期准备阶段的简易程序里被解决,这种安排的可能性也是由法院在前期预备阶段予以决定。

2.传票的申请

一个民事案件由一个递呈给地区法院的书面传票申请而发起。针对几个被告的诉讼仅只需要一份申请就可开始。传票的申请,像其他书面陈述和文书一样,可以用邮寄或专人递送的方式递交给地区法 院,按照1993年12月1日起生效的法律,一份文书可以用邮寄的方式递交给一个地区法院也可以用电子信息(即:传真信息、电子邮件以及由司法部批准的,发送到由法院使用的信息系统的交换数据)。如果用电子邮件或数据交换而且如果该文件不得不以原始状态呈现,法院必须保留一个弥补错失的机会,电子信息的发送人要承担转换的风险。

在1993年12月1日前,案件仅在传票已送达被告后才成为待决的。在新规则下,传票一经到达地区法院办公室就成为待决的。然而,某些时效期限,诸如债务的一般的10年期间以及某些汇票和支票的特别期间,从传票送达之日起算而不是从传票申请的提交日起算。

准备程序自申请到达法院时开始,申请构成准备程序阶段的基础,因此修改后的司法程序法典含有详细的对申请内容的要求。下面的信息必须包含在申请里面:(1)法院的名称;(2)当事人的姓名、职业和居所以及当事人的或他们的法定代表人或律师的电话号码、通信 地址;(3)法院有管辖权的根据,除非其管辖权的根据能从该传票申请的根据中推定或附带在该文书中;4)原告明确的救济请求;(5)详细的事实材料清单;(6)受制于在简便和普通程序间的不同严格性要求,原告尽可能呈示的证据,以及原告所出示的每一个证据意图证明什么;(7)如果原告认为必要,法定损失的赔偿请求。

同样值得建议的是要最初表明诉求的特性(例如,支付金钱请求)。考虑到这一点以及上述的第4点,如果该诉求是请求支付金钱,如果不是指明的数目,申请应至少包含有明确的诉求计算的基础。主要的原则是,民事诉讼在诉讼进行中不可以被更改。允许的例外被列明在法典里,而且在有些案件里没有呈现附属的或新的诉讼请求的可能性,因此申请应含有第二手的或替代性的诉求。

由于法院有义务知道法律,并非严格地要求对法律的可适用部分进行陈述。然而,对于法律争点,原告应在申请中表明他对可适用的法律部分的看法。递呈新的事实材料仅在手中案件被认为未被更改时才是允许的。如果被告未提出书面答辩或没有出庭,呈递新的事实被认为是对诉讼的改变,如果被告未接到同样的通知的话。此外在主要审理期间指出一个未在准备程序阶段指出的事实的可能性被更严格的限制。

至于将被援引的证据,证人和其他将出庭受审的人的姓名、电话号码以及通信地址均应包括在内。在准备程序阶段,原告可以不受限制的提出新事实,甚至包括在提交传票申请时他已知的证据。在主要审理中提出新证据的可能性是被限制的。合同、委托书或其他原告提出的证据必须随附申请一起,除非争议将以简易程序解决。如果诉求是基于一张可议付的本票、汇票或一张支票之上,当实际诉求的证明材料被提交到法院时就可支付印花税(1.5%),该文书必须按原始状态同申请附随一起。

某些案件在一个简易程序里无须持续准备程序就能得以解决,例如,作为被告承认的结果。因此明确的法定损失赔偿诉求常常是可取的并且常常是必要的,因为法定损失赔偿不是依职权裁决的并且诉讼甚至可以在原告没有要求时就可被缺席做出判决。就法定损失赔偿的总体陈述性主张是不充分的,必须明确其具体数目,如果诉讼继续,法定损失赔偿诉求可以在后面的阶段提出。当然,法定损失赔偿诉求可以在诉讼进行阶段被更改以反映超出原来主张的数目的额外费用。

申请必须由原告签名,如果他未书写该申请,则由书写该申请的人签名,其中他的职业和居所也应包括在内。律师的权限必须包括在内,然而如果该律师是芬兰律师协会的成员,或者是一名公共审判顾问,该律师的权限则仅在法院特别要求时才须指出。

如果被告是一家登记注册的公司或社团,则必须附有该注明公司或社团登记的摘要。原告必须附有传票申请的复印件以及所有需送达给被告的文书的复印件(一个被告一份复印件)。如果原告没有这样做,法院将由原告承担安排这些复印件的费用。

在提交了一份传票申请后,法院将证实该申请满足了要求。如果申请是不充分的,法院会提醒原告在规定的时间弥补其不完备性,如果这是继续准备程序所必需的话。原告将被告知申请是怎样的不充分并被告知申请可能被驳回或拒绝,除非原告在规定的期间内注意到了该提醒。

原告未能纠正不完备性并不自动地导致驳回,法院仅只会驳回那种原告未能纠正不完备性而该申请又是如此的不完备以致于法院认为没有适合的进行诉讼的根据的诉讼。如果法院出于其它的理由不能审理这一案件,也会驳回这样的诉讼,例如,法院无权受理这一诉讼。

3.传票或通知的送达

传票和通知的送达规则在司法程序法典第11章。根据1993年12月1日新生效的条款的规定,法院视情况依职权自由决定传票和通知的送达。法院可以任命一法庭书记员或法警完成该任务。在当事人的请求下,法院也可以由该当事人送达通知,如果其认为这样做有充分的理由的话。

送达给公司、合作社或协会或国际企业的通知将送达给有权代表单位收受通知的人。如果,将要被送达的决定或决议在法院办公室或在审理中已对受领人宣布则视为受领人那时已收到通知。如果通知的送达地址为一个待决案件中律师的地址,则通知可以送达给该律师。传票仅在被告特别授权律师接受传票的情况下才可以送达给律师。然而一个要求某人亲自出席的文件或要求某人承担某些得亲自完成的事物的文件必须送达给指定人。

(1)邮寄送达。当法院在执行送达通知的任务时,主要的规则是送达必须用附有回执的邮寄的方式送达。当送达该通知时,法院将通知邮政当局送达最迟不得不完成的日期。送达也可以用官方公函的方式将文书送达,如果可以预计该地址可以收到该公函并且可以在一个规定的期限内收回送达的回执证明的话。

(2)程序地址。当法院执行通知的送达时,不同于送达传票给当事人的最为普通的方法是受领人程序地址的运用。在一个传票的申请里,原告必须包括一个可以将通知送达给他的程序地址,传票告诫被告在答辩时应包括他的程序地址,通知的送达在通知被邮寄送达七天后即被视为已经送达。替代正在使用的邮政地址,通知也可以用电子信息(传真、电子邮件、数据交换)方式送达,如果这种方式已被该方当事人宣告的话。一方当事人的程序地址也可以是他的律师或法定代表的地址。

(3)法警。如果用邮政的方式送达已经失败或认为可能不能用邮寄的方式送达或有其它专门的使之成立的理由的话,法警被用于亲自将通知送达给受领人。无论在何时,通知由一当事人执行时都必须用到法警。法院将告知法警送达的日期、最迟什么时候要送达以及回执最迟在什么时间应寄回法院。在送达传票的情形中,原告将被告知回执必须在一个指定的时间寄回,否则有被撤诉的危险。 

如果法警已经找到了芬兰人的居所但未找到他或他的代表人并且情势表明受领人在回避该通知的送达,法警已可用邮寄文件的方式执行送达:(1)邮给一个已满15岁的家庭成员;或(2)如受领人从事业务,邮给其一个该业务下的雇人;(3)或如上面的一个也未找到的话,邮给一个当地的警察当局。在这些情形中,法警将他的送达行为用一封邮到受领人家庭住址的信件告知受领人。而且该通知在该告知被寄出之日起视为已经送达,这一方法也可用于没有人授权签收文书的已进行商业登记的公司。

(4)有关公约和欧盟理事会有关规则规定的方法。如果一个通知的受领人居住在国外并且他的地址是已知的,法院将把文件送给对正在争议中的问题已分别地作出规定或已与外国取得一致同意的该外国当局。根据在北欧国家间适用的(芬兰、丹麦、冰岛、挪威和瑞典)哥本哈根公约,送达请求直接交给对正在争议中的问题负有送达责任的外国政府当局。

芬兰也已承认了关于外国民商事案件司法和非司法文书送达的海牙公约,如果受领人居住在已承认海牙公约的国家(非北欧国家),送达请求将直接送给外国司法部,否则将送给外交部,除非公约未作规定或未被同意。欧盟成员国(丹麦除外)之间诉讼文书或诉讼外文书的送达依2000年欧盟理事会《成员国间民商事司法文书及司法外文书域外送达的规则》(2000/1348/EC,于2001年5月31日生效)进行。

(5)公告。如果不能找到受领人或被他授权接收送达的人地址,法院将用公告的方式执行送达。公告的完成需要法院将该文书及其附件保存在法院办公室备用。并将其内容的梗概和保存地点在芬兰的官方报纸上,公告还必须贴在法院的通知栏上。如果一个通知已按公告的方式送达给受领人,同一案件中的同一受领人的通知的送达需在该官方报纸上公布但必须在法院办公室里留存备用。

如果涉及到两方或多方当事人,文书必须分别地送达给每个当事人。然而,如果该文书分别地送达给这么多当事人十分困难,法院可以决定送达给其中一个当事人并且在官方报纸上对此一个公告。

(6)通知送达的失败。如果送达是由法院执行的并且一方当事人在答辩或陈述中诉称送达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或被错误地执行,则对该案件的进一步考虑将会被中止或将重新规定一个新的上呈答辩或陈述的期限,除非法院认为送达中的这一小小错误无关宏旨则无需如此。相应地如果该当事人未能如期递交所要求的书面答辩或未予出庭并且通知的送达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或送达被错误地执行,该送达必须被重新执行,除非法院认为错误无关宏旨,重新送达没有必要。

如果传票已被留置于原告处而且原告又没有在一个确定的期限里递交该送达没有被正确执行的证明,案件将被撤销,除非被告没有提出申请而是予以答辩或法院对原规定的期限授予了放宽延期,决定了一个新的期限或决定亲自负责送达。如果一个当事人没有递呈一个除传票之外的文书的送达的证明,法院将考虑送达。

4.简易程序

未被抗辩的案件可以用简易程序处理。在这些案件中,传票的申请在内容上可以更简单一些。如果原告表示按其所知该标的不在争议之下,并且该案涉及到:(1)一笔明确金额的债务;(2)财产的归还或一个被分割的事实,或(3)没收;则仅有诉求所基于的事实需要被包括在申请当中。这意味着既不要求一个详细的事实材料表也不要求关于证据的信息。同样,也不须附带原告提出的合同,委托信或其它的书面证据。但这些文书应在传票申请中被精确地指明。由于无需附带书面文书,印花税未成为可支付的。

公告送达篇8

一提起礼品,人们首先想到节日庆典,得到礼品的大都是8岁以下的孩子。然而,在当今的商业事务中,赠送礼品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在美国商务活动中,每年所赠礼品超过5000万件,总金额达9.26亿美元。

佛罗里达大学从事广告工作的人员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采用赠送礼品这一举措的大多数公司认为此项措施行之有效,并计划继续执行之。

赠送礼品的风俗习惯人们已经屡见不鲜,早在《圣经》的“旧约全书”里就有记载。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赠送礼品给统治者、领导者和业务往来者,以期加固相互关系,创造业务谈判的有利气氛。

一位笑脸相迎的销售代表在圣诞宴会上付帐请各位喝酒,以此来扩展业务,这种场面已成为陈规旧习了。如今,精明的买主作决定往往建立在价格、质量和服务的基础之上。要让顾客知道他的光顾是你公司的荣幸,礼品在巩固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赠送礼品的目的

赠送礼品给生意人是为了表示感谢,使已有的关系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加强。这项近10亿美元的开支可以被归为社团性活动类、公共关系类、广告类,或者是促销方式类,具体支出视公司的情况而定。实际情况是,许多老练的公司经理把赠送礼品视为与客户保持良好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经常在客户定期购货后,与客户共进业务工作餐。或者是在其它活动结束后,给客户赠送礼品以试图巩固和加强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一位圣保罗的制造商说,他的公司把赠送礼品视为对客户的厚爱表示感谢的一种交往方式。一位石油公司的负责人说礼品起着提醒的作用,可以使公司和客户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另有一种观点认为赠送礼品是广告功能的扩展, Union Carbide公司在加拿大的分公司广告部经理也这样认为。

因此,商业性礼品能给公司起到广告作用,达到感谢顾客的目的,与此同时又巩固和加强了公司与客户之间已有的良好关系。

与特种广告的关系

商业性礼品被视为特种广告的一个方面,是特种广告的一个重要市场。每年美国的特种广告费用为38亿多美元,其中15.7%为商业性礼品的开销。

尽管作为礼品用的物品可能印有赠送者的姓名,但大多数都不这样做。正是这种礼品上缺少赠送者姓名,才使其不归入特种广告这一类属。按照定义,把一个刻有赠送者姓名或情况的有用的物品无偿地赠送他人是一种促销手段。

虽然商业性礼品没有刻上名字,但它们仍与特种广告有关系。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赠送礼品的大多数公司寻找专职人员购买礼品,特别是大批量购买的时候,这些专职人员,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便是特种广告的分发者,其目的是促进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在佛罗里达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中,61%的应答者是通过特种广告分发者或高级代表购买商业性礼品,33%的应答者是通过零售和批发商。

制定赠送礼品计划

特种广告分发者可以被视为赠送商业性礼品方面的专家,主要是由于特种广告的性质所决定。特种广告是一种有目的的广告和促销手段,与大众媒体广告不同。赠送礼品少的一些小企业可以把商店作为赠送对象,但是有众多赠送对象的大公司不会认为这种方式合适。但无论公司大小,都期望他们所赠送的礼品被视为具有私人性质。特种广告人员善于运用直接的、具有私人性的促销手段,因此他们可以帮助公司制定切实有效的赠送礼品计划。

特种广告人员要确保赠送礼品的计划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包括选择对象,根据对象的不同决定赠送何种礼品,是否在礼品上刻上名字,何时以何种方式分发礼品等,当然还有是选一种还是多种物品作为赠送礼品。

接受商业性礼品的对象

客户 客户是大多数公司首选的赠送礼品的对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公司赠送礼品给其职员,赠送礼品给潜在的买主的公司不到五分之一,只有5%的公司赠送礼品给股东。

客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对于有些企业来说客户是很小的成员,而对另一些大工业来说客户是很大的团体。例如,零售商因单个人的光顾而赠送其礼品,有的公司把老客户作为赠送礼品的对象,有的公司只选择重要的或者是有影响的购买者。还有的公司两者兼顾,送贵重的礼品给重要的客户,一般性的礼品给普通客户。

职员 对有些公司来说,赠送礼品给谁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位加利福尼亚的商人说:我们的许多礼品是赠送给我们自已的参与产品生产的职员的,这有助于提高我们产品的质量。一位俄亥俄州的商人赠送礼品给自己的管理人员,他说:我们的小礼品旨在表达感谢,并不要求一定购买我们的产品。

受欢迎的赠送礼品

在数以千计的产品中,有没有适合不同公司用的礼品?回答是肯定的,办公用品作为礼品最受大小公司欢迎。据 Incentive Marketing杂志调查,办公用品及办公桌装饰品多达13个系列,此类物品有钢笔系列、日记本、日历、公文包、文件夹、镇纸、通讯录等。

纽约市一家旅馆制定了一个具有双重目的的计划。旅馆用一个桌上用品作为邀请参加一个节日宴会的请帖。这个礼品是用丙烯酸树脂做的精致盒子,供放在桌上使用,盒子的盖子上雕刻有该旅馆的脊饰,盒子里放一张印刷的卡片,以提醒对方勿忘参加宴会。通过这样做,旅馆让被邀请者感到他们既受欢迎参加宴会,同时他们的业务工作对旅馆也很重要。

商业性礼品的价值

据佛罗里达大学的调查,流行的商业性礼品不超过25美元。这个价格范围内的礼品既使公司表达了谢意,又不至于使接受礼品者尴尬难堪。赠送价值昂贵的礼品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我们从佛吉尼亚的一位批发商所说的话中可窥见一斑:礼品不在大小,贵在让客户知道你心中有他。

许多因素决定了公司对礼品的开支,其中之一就是公司的政策,另一个因素就是公司总的经营状况。公司在不景气时可能保持礼品的数量不变,但减少对每件礼品的开支;也可以减少礼品的数量,增加礼品的价值,把少量的礼品送给少数对象。当然,公司在景气的时候,对礼品的选择会更宽些。

IRS准则

制定赠送商业性礼品计划时的另一个参考是 IRS, 即美国国内收入署。它规定商业性礼品最高不超过每人25美元。根据 IRS,商业性礼品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赠给单个人,但是在税收年内商业性礼品不得超过每人25美元,其中雕刻、包装、保险、邮寄等费用不在其内。

1983年立法机构曾建议增加商业性礼品的开支,但25美元的准则仍维持着。许多公司遵守这一规则,按此价格标准购买合适的礼品。

公司究竟花费多少

公司对商业性礼品的开支可能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少,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小公司每年礼品费开支平均达1000美元,销售额在100万元至1000万元之间的中型公司每年礼品费开支平均达3600美元,销售额1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的大公司每年礼品费开支平均达1.2万美元,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超大公司每年礼品费开支平均不超过2万美元。赠送皮衣或价值昂贵的珠宝,如果有的话,也尚未见记载。

何时何地赠送礼品

大公司的赠送礼品者认为,选择赠送礼品的时间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佛罗里达大学的调查,对大多数公司来说,选择圣诞节仍然是最流行的做法,但也有选择其它时间的,如公司成立周年纪念、感恩节和个人的生日等。

有些公司在面对面的场合亲自把礼品赠送给客户,如在展销会上,参观工厂时,以及定货会上。匹兹堡一制造公司的发言人说:我们公司选择与生产线有关系的礼品:在客户参观我们工厂时,我们用礼品来吸引他们。我们赠送他们的礼品能使他们回想起他们的参观,而且赠送的礼品能够带回家。牛排餐刀对我们来说是极好的礼品,因为它是由我们自己生产的材料做成的。在推销定货会上我们把不锈钢钢笔作为礼品赠送,笔上刻有公司的标识,这将使客户永远记住我们的公司,他们为随身带着这样一只高质量的钢笔而自豪。

赠送商业性札品的效益

根据佛罗里达大学的调查,47%的应答者认为商业性礼品在答谢客户的厚爱、发展业务方面非常有效或有效,39%的应答者认为多少有点效,仅仅有2%的应答者认为这种做法无效。

在估价大众媒体或商业性礼品的作用时,准确地衡量其有效性可能有困难。有的公司赠送礼品不是为了促销,尽管多数公司是为了这个目的。商业性礼品的效益使我们回想起我们说“谢谢你”时的目的。

一位得克萨斯州的商人说的话很具有代表性:我认为有效性完全建立在礼品对接受者到底有多大用处。如果赠送的礼品干扰了桌面的整洁,或是根本没有用,可能礼品会有负效应。如果所赠送的礼品经常用得着,顾客就会经常想着赠送者或赠送礼品的公司。

赠送者对礼品潜在影响的看法

接受礼品的人会认为礼品的赠送者在试图影响他们吗?据 Incentive Marekting杂志调查,8%的回应者这样认为。然而,92%的应答者赞成适时适度地使用商业性礼品。在所有被调查的执行者中,97%的人否认他们赠送的礼曾错误地影响客户的购买决定。

赠送礼品是商业活动中表达感谢的一种方式。显然,总有试图影响的因素在里面,因为赠送礼品者总期望客户对自己有良好的看法,那些认为公司完全毫无目的地蹭送礼品给顾客的想法是太天真了。合法赠送礼品与不正当的试图影响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强人所难。

有效实施商业礼品计划的指南

国际特种广告协会所提供的建议,在确保赠送礼品这一举措尽可能发挥效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接受礼品者是职员,是潜在的买主,还是客户,应根据对象不同选择不同价值的礼物。

2.考虑到接受礼品者的趣味不同,精心挑选不同种类的礼品。若将礼品接受对象(公司或者个人)的一些情况作为档案记录下来将是很有帮助的,这在挑选礼品时将是很有用处的。

3.决定赠送礼品的时机。大多数的礼品是在圣诞节时赠送的, 也许其它一个合适的时间会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4.赠送的礼品要质量优,使用价值大,而且经久耐用。

5.如果可能,礼品印上接受礼品者的姓名或者姓名缩写,这样使礼品更具有私人性。

6,确保礼品的包装要精致,吸引人。

公告送达篇9

自2003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以下简称简易程序司法解释)开始正式实施。这虽然是一个只有三十四条的司法解释,却蕴含了丰富的法学价值内涵,充满现代司法理念,对方便人民群众“接近司法”,对于法官及时公正解决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知道诉讼活动从当事人权利的角度讲,具有私法的意义。但从诉讼的社会功能讲,它又具有公法的意义,不仅是定纷止争,而且具有价值指引作用。作为诉讼双方当事人,都有义务以诚实信用的精神共同推进诉讼的完成。在司法实践中,有的当事人(特别是被告方)对诉讼活动采用消极方法应付,影响了诉讼进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导致“送达难”。法律文书送达难是长期以来困扰人民法院的一个难题,也直接影响了简易程序的适用。

在简易程序司法解释第五条中,规定了送达地址的申报和确认制度。申报是指当事人在起诉或答辩时应主动提供自己的准确送达地址、收件人、电话号码等其他联系方式。确认是指被告在答辩时对诉状中的被告地址予以核实确认。这实际上明确了当事人按诚实信用原则提供自己送达地址的义务,原告有对被告送达地址进行证明的义务,更有主动提供自己准确送达地址的义务。如果因为当事人自己提供的送达地址不准确造成无法送达的,其后果应由当事人自己承担。当事人提供的送达地址不准确(如已搬家)、送达地址变更后未及时告知人民法院、当事人拒不提供送达地址的,不能采用公告送达,因为这些不属于被告下落不明,而是由于当事人自己的原因。在解释第八条中规定了原告对被告送达地址的证明义务,这也符合诉讼风险的原理。原告起诉往往是找不到债务人或多次碰壁后才起诉的,这种风险责任应当由当事人而不是法院来承担。根据司法解释第十条的规定,如果当事人提供的送达地址不准确或变更后未及时告知人民法院,即使当事屈a href=//shici.7139.com/265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词导适盏椒晌氖椋部梢酝贫ㄋ痛铩T谏笈惺导校颐嵌啻斡龅皆嫣峁┑乃痛锏刂凡蛔既罚瓯ǖ氖占恕⒌缁昂怕氲攘捣绞骄薹档陌讣Ⅻbr>

    在实际操作中有两种意见,虽然均认为应按照简易程序司法解释的第五条规定,造成无法送达的后果应由原告自己承担,但一种意见认为应视为推定法律文书已送达原告,原告未到庭参加诉讼,可按撤诉处理;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原告提供的送达地址不准确,说明原告主体不明确,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之规定,裁定驳回起诉。

    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

公告送达篇10

一、组建专业团队,提供组织保障

本院挑选了1名审判经验丰富、调解水平高的法官,并按1:2:3的比例配备了法官助理、书记员,组建了“1名员额法官+2名法官助理+3名书记员”的速裁团队。高强度的速裁工作催生出“要速度,也要温度;更高效,也更公平”的“速裁精神”,速裁庭干警苦口婆心忙调解,争分夺秒赶结案,勇挑重担提质效,为群众在案件审理过程切身感受“速度与温度、效率与公平”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明确受案范围,实现繁简分流。

本院速裁组主要审理危险驾驶、小额诉讼、支付令、司法确认及符合轻刑快判条件的其他刑事案件。

三、详述办案流程,确保程序正当。

1、危险驾驶:立案当日,案件材料从立案庭转交至速裁组,收到立案材料后用一个工作日的时间审查,对于案件是否适用刑事速裁程序及被告人是否判处缓刑作出初步判定;第二工作日,传唤被告人到庭,征求其是否同意适用速裁程序审理案件。若其不同意,案件转交刑庭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若其同意,则向其送达《权利义务告知书》与开庭传票等材料。此外,如果被告人初步判定可能判处缓刑,则向其户籍所在地司法局送达公函,对于被告人是否适用缓刑征求其意见。当日,向检察院送达出庭告知书;第五或第六工作日,接收司法局出具的意见书;第七工作日,开庭审理案件,并当庭宣判,同日向被告人、检察院、公安局送达判决书;第八工作日至第十七工作日,被告人提出上诉或检察院抗诉,案件整理后移送陇南市中级人民法院;第十八工作日,被告人服判且检察院未抗诉,传唤被告人,将其移送服刑机关。

2、小额诉讼:立案当日,案件材料从立案庭转交至速裁组,收到立案材料后用一个工作日的时间审查,对于案件是否适用小额诉讼程序作出判定,若不符合,案件退回立案庭;第二至第四工作日,联系、查找被告,若被告无法联系,案件退回立案庭,若能联系上被告,则询问原、被告双方是否同意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案件,双方有任何一方不同意,案件退回立案庭,双方都同意适用,向双方送达开庭传票等材料,确定举证期限与开庭日期,举证期限一般不超过7日;第十一工作日,开庭审理,双方当事人对案件事实无异议的,当庭宣判并于当日送达格式化判决,对于案件事实有争议的应及时作出判决。

3、支付令:立案当日,案件材料从立案庭转交至速裁组,收到立案材料后用一个工作日的时间审查;第二工作日,支付令不符合发出的,制作裁定书驳回申请,符合发出的,制作支付令;第三至第五工作日,向被申请人送达支付令,能直接送达的,询问其是否有异议并做记录,不能送达的,制作裁定书终结本次督促程序;第二十工作日,被申请人若无异议,支付令生效;若提出书面异议,则就此进行审查,异议成立,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异议不成立,裁定驳回异议申请,支付令生效。

四、集约审理模式,提高审判质效。

本院速裁庭科学利用时间,善用巧劲,逐渐摸索出审理速裁案件的一整套方法。采取集约化的管理摸式,集中开庭审理案件、集中调解案件、集中撰写裁判文书,将碎片时间集中起来,科学谋划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018年5月29日,速裁组审理的被告人曹某、冯某等四人危险驾驶罪案,采取四案统一审理的模式,从开庭到宣判,四案用时30分钟,大大的提高了审判效率。

2018年6月11日,陈某等22人诉被告尚某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立案受理后,转送至速裁组。速裁组全体办案人员收到材料后,积极与原、被告联系,听取双方意见,统筹双方的差距,并积极与劳动部门衔接,了解22案的缘由和先期处理过程。2018年6月19日,速裁组办案人员将双方23人及原告方律师召集在一起进行集中调解,经过三小时的努力,最终调解了该22案,并当场集中制作法律文书于当日向原、被告送达。此举提高了审判效率,节省了审判资源,也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