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数学十篇

时间:2023-03-30 18:32:29

蒙氏数学

蒙氏数学篇1

蒙氏数学学习心得范文1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同时也广泛地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幼儿数学教育,是帮助幼儿建立与发展初步的数概念。理解初步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从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一项工作。

20xx年3月24日,亿童早期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到我园进行了一次《蒙氏数学》的培训。本次参与培训的人员有我园数学教研组的全部成员。

本次的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由亿童早期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朱老师上一节《蒙氏数学》示范活动;2、我园数学教研组成员与教研员朱老师共同探讨数的概念,共同解决平时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本次的培训活动让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首先,是让自己对《蒙氏数学》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深一层的理解。其次,也让自己对数的概念得到了系统的梳理。在本次培训活动中,我向教研员提出了自己在平时进行《蒙氏数学》的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还与教研员、我园数学教研组成员共同探讨了教学中的方式和方法。

本次的数学教研培训活动为我们教师很好地解答疑难问题之余,还为我们系统地梳理了对数的理念。非常感谢园领导的重视并给予我们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蒙氏数学学习心得范文2蒙氏教育是一个很前卫又很普级的幼儿教育新理念,通过学习使我对蒙氏教育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让我懂得了0—6岁的孩子在接受知识时是通过表象思维慢慢转变为抽象思维的。在珠心算教学中特别在计算教学方面,及应用题教学中,应借用具体实物来操作教学。这样学生易理解又能快速掌握运算方法。在数学的图形认识,及分类教学中,提醒老师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具准备工作。例:做不同颜色的几种图形,这样学生既能直观清楚的认识图形又能区分颜色。一节课不仅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同时更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我懂得不论你教什么课,最好让孩子自己亲手去操作,这样不但能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也便于孩子接受掌握,同时记得更牢固。可能应了这样一句古话“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吧!更让我懂得无论你教什么,我们不要去死教,而是用自己的身心去教。这样孩子不但非常喜欢你,更喜欢你的每节课,自然孩子学习兴趣也很浓,学的就好,也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蒙台梭利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他提出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需要。她强调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她的教育目的是:“尊重儿童自我需要和价值,促进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蒙氏的教育内容与现行幼儿教育内容虽然在内容的划分上略有不同,但其内容却是紧紧围绕体、智、德、美、劳这几个方面的。蒙氏教育活动的内容很生活化,能更深入地考虑到儿童的需要。蒙氏最有特点的是生活和感官区域。生活区的材料全部取之于日常生活,教学内容也全部是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抓、舀、插、倒、吸、捞、夹、剪、切、开锁、筛、穿孔、编织等生活中所有用到的手的动作,都在蒙氏生活区找到相应的教具。生活、感官是学习的基础,是进入学习的基础阶段,是提高生活能力的手段。蒙氏还有一种特有的教育形式就是混龄教学,孩子的兴趣第一。我想,任何活动,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不管以什么活动形式出现,都应该是可以的。 蒙氏教育思想的重点之一是发展和延伸。以上是我这次学习的一点体会,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作为一个蒙氏教育的老师来说,我们的观察能力就好像医生的触觉一样。如果你不能很好的捕捉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一个合格的老师的细心观察是多么的不容忽视。 教师应该是一个观察者,更应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只有他具备了这个先决条件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蒙氏教师!

蒙氏数学学习心得范文3庆童蒙氏幼儿园是大庆庆童早期教育服务中心的一所幼儿教育实践基地,本中心于20xx年1月份开始进行亿童《蒙氏数学》的课题研究及大庆地区幼儿园教育服务工作,并于20xx年3月成立庆童幼儿园。对于如何在幼儿园中班开展蒙氏数学,使幼儿得到更大的发展成为本园所的研究主要目标。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渐渐总结出了一些心得,在这里与各位同仁及家长共同分享。

一、《蒙氏数学》是孩子的好伙伴

我国数学家陈身生说过:传统的数学教育,幼儿学到的只是计算能力的培养。而《蒙氏数学》以激发兴趣和培养思维为精华的数学教育思想和独特的纸面操作教具为主的教学形式弥补了传统数学教育的不足,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推理、判断、主动思考、与人沟通、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欣赏、互相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线上活动时,一听到班德瑞音乐,孩子们便会安静自觉地进行走线活动;在集体活动时,幼儿通过教具的操作,不但在大小肌肉、手眼协调方面得到训练,而且领会了感官、数学教育中的内涵,为学习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自主操作中,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增进了同伴之间的友谊和情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孩子们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越来越强,真是印证了那句话“智慧就在指尖上”。在不断的研究、反思,分析个案,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的过程中,我体味着变化的欣喜和收获的充实。

二、《蒙氏数学》是教师的好帮手

开课初期,我园针对各班的实际情况,无论是在《蒙氏数学》的线上活动,还是在集体活动、到分组活动上,操作起来较难。孩子们在分组活动时,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初期,一到这个环节就头痛,到现在可以很轻松地驾驭这个环节,使我感觉到《蒙氏数学》不仅使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也使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能力有所提高。经过半学期的时间,我发现孩子们虽然已经知道了蒙氏常规的要求是什么,而且在专注力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进步,但对于《蒙氏数学》中不同教具操作要求及其展示方式等,真正能按要求去做的还是不多。另外,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差距。这些情况的出现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和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以强带弱,以弱促强”的这一教育理念,我把教学的目标重新进行了调整。我班接受能力强的幼儿占多数,因此,我以这部分幼儿为主,然后再根据其余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在《蒙氏数学》活动中增加接受能力强的幼儿进行展示的机会。这样不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会激励弱势幼儿的学习,于是就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

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上,除了进行分组教学以外,我还运用《蒙氏数学》的作业纸,增强了家园共育这一环节,请家长们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中来,进行家庭辅导。对于孩子们遇到的困难,由家长反馈给我,我再根据孩子们作业情况及家长的意见进行课堂指导或个别指导,然后再利用作业进行巩固和练习。

总之学习了《蒙氏数学》后,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所提升,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专注力和秩序感越来越好,自我探究意识也增强了,现在孩子们在做《操作册》时,多数题不用老师讲解,就能独立审题并完成。

三、《蒙氏数学》促进了整合教育的发展

作为《蒙氏数学》的老师,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健康发展,我考虑如何把《蒙氏数学》与日常教育更好地进行结合,使孩子们得到更大的发展。对于这一点,从一开始我们班便开始了相应的实践。

1. 利用《蒙氏数学》中的日常生活教育进行生活常规教育。

我利用《蒙氏数学》的活动,让幼儿学习如何搬椅子、拿勺子、擦桌子、叠衣服、站队等,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不断重复这些工作,幼儿的生活常规有了很大的提高。运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管理教育环境,引导幼儿参与环境管理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注意“环境育人”这一教育功能,孩子们就会更好的成长。

2. 把蒙氏活动中的一些技能学习与五大领域活动进行穿插教育。

3月初时,我准备带孩子们上一堂剪纸课《美丽的小雪花》之前,我就利用做蒙氏数学《操作册》的时间不断让幼儿进行“剪”的活动,以提高幼儿“剪”的技能。孩子们在学习蒙氏数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触到了方方面面的指示,使自己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和提高。

3. 五大领域教学可弥补《蒙氏数学》教学中音乐、绘画方面的不足。

通过五大领域与《蒙氏数学》教学相结合,孩子们学到的内容大大增加,知识涉及更为广泛。《蒙氏数学》为幼儿准备了充分的学具和操作材料,他们每天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这里自由选择、自由操作,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给予适时地引导和帮助,让孩子在操作活动中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提高,从而实现主动发展的目标。

四、《蒙氏数学》促进了家长工作

蒙氏数学篇2

【关键词】蒙氏数学教育 ; 小学化

当我们走进蒙氏工作室,首先最吸引大家的就是工作柜上所有形形的教具,当大家去浏览教具的时候,也不难发现数学区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板,有些人因为不了解这些教具所蕴含的意义而给它加上了“小学化”的标签。

一、蒙特梭利数学教具设计背景

我们所看到的是否是真实的,这还需要我们看看蒙特梭利博士与这套数学教具的渊源。蒙特梭利因为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在十三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而在当时极少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为了更好的学习数学,她在十六岁进入达文奇工科大学学习。这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在她一生的实践和讲学中,她整理和设计了很多教具,她设计的每一份教具都蕴含着深刻的涵义。这些教具涉及的领域是很广阔的。老师要根据儿童的需求,不断地制作新的教具。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她选择感官与数学这两个领域,制作了大量的教具,几乎世界通用。蒙特梭利博士把这个大多数人认为最难学、最难懂的学科变成了最有趣、最有活力的一门课程,真正让人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是需要方法的,孩子的数学心智是可以激发的。”

二、对蒙特梭利数学教育产生“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当我们看到“加、减、乘、除”运算板时,因为不知道这些东西怎么操作,会用我们成人的经历和自己的固有模式去看待这份教具,因为我们学习数学的经历就是死记公式,按部就班的执行运算方式,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这门学科是很枯燥和另人苦恼的,甚至有些人还因为数学学不好而受到过不同的“惩罚”。这些我们头脑里根深谛固的思想会影响我们对蒙氏数学教具的明确认识。

在大家的周围生活中,也不难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你发现孩子喜欢音乐、喜欢语言、喜欢绘画,惟独数学,无论那方面的书籍,除了走迷宫孩子喜欢,学认数、学加减孩子特别讨厌,其实这是孩子的通病。正如世界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所说:“大自然为孩子准备了学习知识的一切环境、语言、绘画、音乐等,(令成人最感到头疼的语言其实就是孩子由生活环境中不断吸收到别人的声音而学会的),但却没有展现数学的精密、准确和秩序,幼儿数学的倾向缺乏萌芽的机会,因而感到痛苦,并成为日后进步的障碍。”

三、数学教育背后的意义

世界伟大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认为数学不仅仅是用来学习知识,用来生活的工具,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严密、精确的秩序心。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从小开始,从小塑造。在孩子的心智定型前进行塑造和培养会有更好的效果,而且要配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数学是培养自律性、条理性、创造性及精确秩序心的一门学问。数学教育的学习使孩子们进入了深度思考的阶段,在这里,蒙特梭利博士告诉我们:“人与生俱来就有数学心智”。她认为秩序感是人的本能,只是由于环境和方法的不同而导致的各种差异。所以后天的教育环境对启发幼儿数学心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不是简单的、机械地背诵识记数字,甚至背诵各种公式,而是在我们提供的环境中,幼儿自发的建构知识,能力的过程。让孩子自己通过操作、经验、不断地探索、发现、建构一定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幼儿数学活动的兴趣,将抽象的数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工作的方式和自由的操作探索形式,使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教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建立秩序感、专注性、建立数概念、开启幼儿原有的本能。从生活中,教具操作过程中,理解数概念,培养秩序性,进而达到内在秩序的发展。

通过有秩序的学习方式,发展孩子自发的思考,从而主动地探索教具本身的意义,喜欢去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教具的内涵,学会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抽象的数概念,进而培养幼儿的逻辑思考能力。

四、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对孩子的重要性

在从事了几年蒙氏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他们在操作中乐此不疲的自己研究和主动地学习,在蒙氏数学环境中,孩子们自己建构了思考的能力。这些学习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建构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把1-100的数字进行排序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因为有了“一百板”这份教具,老师只是给孩子提供了这份材料,然而孩子自己经过对这份教具的不断探索,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排序规律,这些都是孩子自己获得和理解的。

我还收到了一份来自已经上小学的家长反馈的信息,她说,她的孩子接受了三年的蒙氏教育,上小学以后,学到10进位这方面的知识,孩子说,我在幼儿园就知道了,他是通过操作教具自己理解获得了,而其他的孩子在理解起来就比较机械,很难理解10进位。但是这个孩子因为有了前经验,理解起来就很容易。所以,大家要正确的认识蒙氏教育,蒙氏教育更多的是在为孩子们以后的学习做准备,而不是现在必须要学会什么。

蒙氏数学篇3

强化培训,打造专业化蒙氏教育师资队伍

我国的许多所谓蒙氏教师并没有经过扎实正规的培养,他们只是蜻蜓点水地学习一些皮毛。因为一些利益因素的影响,急不可待地回去开展蒙氏教育的课堂实践。不难想象,这些所谓经过专业培训的幼儿园老师对蒙氏教育的精髓实质能知道多少?而他们所实践的课堂教学又是真正意义上的蒙氏教育吗?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那些培训机构是否都很规范,他们又对蒙氏教育知道多少呢?一些不规范的、片段的,甚至是错误的培训反而把幼儿园老师带入了误区,比如把经典教具当成教育法,以为只要是使用了蒙氏教具就是实践了蒙氏教育,等等。由此,幼儿园和幼儿园老师们只是在教学活动中片段地使用从教具公司买来的可能并非货真价实的蒙氏教具,而没有根据孩子的特点创造由蒙台梭利系列教具构成的“有准备的环境”。这是对蒙氏教育的一种变质的实践,有害而无利。教师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忽视了蒙氏教师的在职教育问题。蒙氏教育传入中国十几年来,我们在运用它的过程中经常“误入歧途”,这与教师培训与幼儿教育改革脱节、远离真实教学情境、追求短期利益等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蒙氏教育中,教师发挥着高于传统教师的特殊作用,所以对蒙氏教师的培训应该是非常专业的,对培训机构的要求也应该是极其严格的。西方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蒙氏教育培训机构,蒙氏教师要通过蒙氏机构严格的培训与考核才能获得认证。相比之下,我国虽有许多的培训机构,但多为民办机构,尚无国家权威机构对蒙氏教师进行培训、考核和认证。按照德国哲学家、批判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观点,蒙氏教师对蒙氏教育的学习要经历技术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解放性学习三个阶段。幼教工作者应该完整接受这三个阶段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和驾驭蒙氏教育,最终成为合格的蒙氏教师。

去伪存真,还原蒙氏教育平民化面目

若幼儿园仅因教具的使用而收取如此高额的费用,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有名无实的高收费现象是蒙氏教育实施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鼓励各幼儿园立足自身情况和地方特点创新设计和自由选择课程。因为大多数幼儿园国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有限,所以多吸收和引进国外优秀的幼儿课程模式。于是,蒙氏教育的很多特点迎合了我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如,尊重儿童,给儿童以自由的教育理念,因而推广速度会很快。然而,很多幼儿园开办蒙氏教育,并不以儿童的发展、教学的质量为出发点,而是把高额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将蒙氏教育作为其赚钱的手段和工具。同时,我国学前教育市场化又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发展。这样一来,幼儿园为了稳定生存、谋取利益,纷纷以蒙氏教育的特色招牌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如此,蒙氏教育的高收费问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幼儿教育的公平性。可以说,起源于贫民区“儿童之家”的蒙氏教育,主要为处境不优的儿童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蒙氏教育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渐演变成为面向富人之家的高收费教育,这与蒙氏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我们且拿蒙氏教育在德国实践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否为蒙台梭利教育协会成员,德国学校从不冠名“蒙台梭利”的字样,甚至在学校宣传资料上也找不到这种表述,收费与一般学校也没什么不同,只是多收取一些教具费而已。蒙氏教育的实践需要有与其相应的一系列教具,较之常规课程,需要更多的保教人员,在幼儿园的班级管理中每班需多配备1—2个保教人员,因此进入蒙氏班的孩子,除保教费之外,生均每月多收300元左右的费用,属合理收费。但我国幼儿园的蒙氏班,往往生均每月多收500—1 500元,[5]这样就人为改变了蒙氏教育的初衷,将原本产生于平民生活的蒙氏教育贵族化。这样会对蒙氏教育中国化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为此,我们有必要呼吁社会有关机构加大管理力度,坚决摒弃蒙氏教育贵族化的包装,还其平民化的本来面目,让中国老百姓的孩子都能接受到蒙氏教育。良好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而良好的教育应从孩子抓起,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中国的孩子们都能够从中受益。这也应该是我们引进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

合理引导,实现蒙氏教育家园有机结合

蒙氏数学篇4

关键词:蒙氏教育;孩子礼仪;培养;相关探究

一、蒙氏教育对孩子礼仪培养的内容

在对孩子进行蒙氏教育培养时,对礼仪的培养一般都是从三个方面展开:对孩子生活礼仪的培养、工作礼仪的培养以及交往礼仪的培养。在蒙氏教育的工作礼仪中,能够培养学生有事找老师的习惯,与此同时在解决问题或者在度各式各样工具使用过程中都要轻声的跟老师进行叙述。在培养孩子生活礼仪的过程中,蒙氏教育将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活礼仪放在了首位。而培养孩子交往礼仪时,蒙氏教育非常注重还在与他人交往时所表现的礼仪,比如:在日常要用正确的方式跟别人打招呼,在待人接物时举止要合理,要用比较礼貌而文明的语言回答他人的问题等等。

蒙氏教育还经常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蒙氏教育会将一些日常的利益或者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生活品质,放在活动所要重视的首位,对孩子进行一些日常的生活练习,从而使幼儿在行为品质方面以及自理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

二、蒙氏教育在对孩子礼仪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

蒙氏教育在我国的范围内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发展,近些年我国的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不断的更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同时发现了蒙氏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我们将蒙氏教育的礼仪教育作为实例,我们会发现蒙氏教育在培养孩子的日常礼仪过程中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在蒙氏教育教学过程中,只局限对幼儿园的儿童进行日常的礼仪教育,有时蒙氏教育只会每两周对一些班级开展相关的蒙氏活动,在其他的环境其他的时间中,并没有将蒙氏教育的精神和蒙氏教育的教学理念贯彻在蒙氏教育之中。

造成蒙氏教育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第一,由于孩子在家庭中所接受到的礼仪教育与在幼儿园接受到的礼仪教育有一些差别的。一些家长在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之前都是因为这些家长非常看重蒙氏教育所提出的一些教学理念,但是这些家长并没有进一步的去了解蒙氏教育教学的内涵,所以出现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样的问题就会使还在得到的教育不能够统一,孩子更不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延伸。除此之外,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存在一定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蒙氏教育在一些幼儿园中仍然保持在探索的阶段,所以,大多数幼儿园中在班级划分方面并不是全部都是蒙氏教育的班级。在幼儿园一些班级中仅仅是平均每周安排一节到两节的蒙氏教育课程,这样的方式使孩子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蒙氏教育在对孩子的礼仪进行培养时,是要对孩子的精神境界和物质境界进行同时的培养,但是一些幼儿园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但是为了提高招生量,所以这些幼儿园强行的在教学中推行了蒙氏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不论是从教师的水平方面还是从自身的物质条件方面,都没有达到蒙氏教育的的方式,所以更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蒙氏教育对孩子礼仪培养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优化蒙氏教育活动室,明确礼仪教育的内容。在大多数开展了蒙氏教育的幼儿园中,都设置了蒙氏教育的活动室,但是这些活动室中,普遍存在物品摆放杂乱等情况,物品的损坏情况也非常的严重,与此同时,在这些活动室中,布置相对都非常的单一。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幼儿园应当及时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保证活动室物品摆放井然有序,将孩子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具有顺序合理整洁的进行排列,将一些已经损坏了的用具清理干净,这样可以防止孩子在活动室活动时出现不必要的危险。如果想要更好的完善蒙氏教育的教学理念,可以为幼儿园增添一些教学设施,将幼儿园的教室以及活动室都加以布置,营造出更加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时,幼儿园更应当把礼仪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放在首位。

(二)与家庭共享蒙氏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要想解决幼儿园的教学理念与幼儿父母的教学理念产生不同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由于父母对蒙氏教育的了解仅限于表面比较肤浅的层面,所以,在对这种问题进行解决时,幼儿园应当与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将蒙氏教育的内在理念传递给父母,让父母真正从内容和内涵上都对蒙氏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沟通时,主要可以通过家长会的形式与家长碰面交流,也可以建立幼儿园内部的互动网站,通过互动网站与家长进行联系。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应当让家长多了解蒙氏教育对孩子的培养目标,还有蒙氏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所用到的教学理念。与此同时也可以对家长展开一些培训,让他们学会蒙氏教育的教育方式,从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与幼儿园的教育方式相符合。

结束语:只要幼儿园在进行蒙氏教育理念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积攒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把幼儿园的蒙氏教育发展的越来越全面,并且与家长进行多方面的沟通,相信不断的积极努力将使我国幼儿园的蒙氏教育登上新的高度,并且这样发展将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祖国接班人。

蒙氏数学篇5

关键词:蒙氏教学;学前教育;本土化

正文:

一、蒙氏教学法以及在中国的发展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于1896年成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医学女博士,她也是世界著名的学前教育家之一,1907年她在罗马贫民区建立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开始了她在学前教育领域里的实践和研究,成为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1909年,《蒙台梭利方法》一书出版,形成她独具特色的幼儿教育方法,即蒙台梭利教育教学法(简称蒙氏教学法),该学习方法被皮亚杰评价为“蒙台梭利对于智力缺陷儿童心理机制的现象变成了一般方法的出发点,而这种方法在全世界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

蒙台梭利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幼儿教育模式,它从一开始到现在对世界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中国也无例外,1994年蒙氏教学法在中国便开始流行起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逐渐地,学前儿童教育也越来越受广大研究者和教育家的关注和重视,然而,由于时代的变化以及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加之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的差异,蒙氏教学法在中国的道路也不是想象的那么顺利,相反的,它在中国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尤其是在其局限性不断暴露的现在,我们更不得不静下来深思:怎么样才能使蒙氏教学法最大的避免其不足从而彰显其优点?又怎样使蒙氏教学法在中国可以尽快形成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从而真正意义上使该教育方法进入我国的幼儿教育领域?如此诸多问题,便引起了很多学前教育研究者的思考。

二、蒙氏教学法在中国教育活动中的现状

(1)经济效益使蒙氏教育裹上了一层利益的面纱

目前不少蒙氏幼儿园中引入蒙台梭利教学法,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追逐经济利益,因为,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相应的,幼儿园里的孩子也相对减少,各个幼儿园,尤其是私立幼儿园的竞争压力也较之增大,一些幼儿园为了追求入园率,就用蒙氏教学法来吸引家长的眼球,家长也因为它是从外国引进的一种教学方式就对其好奇和追捧。但其实质上,幼儿园根本就不太考虑本园的实际情况,只管表面形式上买教具分配教师,做给家长看,做给幼儿玩,其内在一点都不考虑蒙氏教学法的精神实质,更不管幼儿身心的阶段性发展水平,这样,日子久了,蒙氏教学不但不会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反而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2)认识误区导致蒙氏教育本土化形式教条脱离现状

许多蒙氏园中的教育教学都只是对蒙氏教学法概念的教条理解,其形式上的应用没有真正认识领悟到蒙氏教育的实质性内容,有时其教学行为很显然的脱离了孩子的本性以及蒙氏教学的内涵了教师们也无动于衷,比如:蒙台梭利主张给儿童创造一个自由自主的游戏环境,却被老师实践为一味的给孩子自由最后导致了孩子们的放纵行为、毫无纪律可言甚至让他们在游戏中为所欲为等等。因此,蒙氏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领域里的运用仍然存在大的片面性,大多时候也只是哗众取宠。相反的,蒙氏教学的本质在于给予儿童充分的尊重与自由,让他们在自由中形成纪律,其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自身的发展培养“新人”,从而实现人类永久的和平。

(3)实践分歧使教育结果与预期目标南辕北辙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其教育出来的儿童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儿童相比之下更顺从、保守、小心翼翼,却不像西方儿童那样胆大、思想自由、个性张扬。蒙氏教学法在中国一般都照搬照抄其原始理论。然而,蒙氏教学法主张个别教学,这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它还反对儿童进行(想象)游戏,这样就阻碍的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蒙氏教学法还未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准确化定位,认为教师只需要陪着孩子玩耍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从而导致教师们不能真正掌握并应用蒙氏教学法的内涵。如果真的一味照抄西方的蒙氏教育实践来对我国的儿童进行教育,难免会把本身自然发展的儿童教育成教育出机械、盲目,毫无创造力和社交能力的人。

三、蒙氏教学法本土化的具体对策

(1)端正态度,抵制那些不良诱惑。

蒙氏园要真正把儿童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而非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要强调蒙氏课程的实质内容,不只是把蒙氏教学作为创收的手段,更要把它当做幼儿教育这一系统环节来抓,让这一潮流真正服务于我国的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去掉关于蒙氏教学“高收入、高消费、高水平”的帽子,真正做到去“贵族化”,还应该合理应用教具、合理分配教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使蒙氏园成为平民幼儿园,真正做到为广大民众服务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全发展。

(2)正确认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既然蒙氏教学法是培养有个体的“新人”,那我们首先就要做到端正“儿童观”,认识到儿童是独立存在、具有潜在能力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具有“可吸收性”,因此对他们不能存在一些先入之见,把一切儿童都当成正常的儿童,尤其对那些有缺陷的儿童要给予爱和关注。还要谨慎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为其提供相应的有准备的环境,将儿童自由、自我教育真正的与环境、感观教育以及教师相结合,促进儿童敏感期效益的最大化,培养幼儿全面、全能、全自动的发展。

(3)强化实践,体现蒙氏教学的价值

我国许多蒙氏园里的教师都没有经过专门的蒙氏教学的专业素质培养,他们往往都是大而化之的学习了一点蒙氏教育理论,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根本就没有掌握到蒙氏教育的精髓就将其付诸于实践,然而,这些浅薄的原理知识并不能真正的称其为蒙氏教学。因此,为了把蒙氏教学真正贯穿于课堂、运用于实践,就要首先对蒙氏园中的老师进行专业的蒙氏教学强化培训,要求教师从我做起,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为儿童提供最有价值的可吸收因素,密切观察儿童,做好儿童的保护者、管理者和引导者,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另外还要加强幼师的日常培训,真正做到使教师培训与幼儿教育接轨、走进真实的课堂情境,对于那些民办机构的蒙氏园,要按照蒙氏教育的要求,运用国家权威机构对蒙氏教师进行培训、考核和认证,对蒙氏教具进行规范的管理和运用,对幼教儿童进行专门的指导与教育,并进行合理的引导,最后真正实现蒙氏教育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的有机结合,真正掌握和驾驭蒙氏教育,运用蒙氏教学理论强化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吴式颖.外和发展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张莅颖.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实践[M].天津:河北省教育出版社,2007

[5] http:// .cn / policy/txt/ 2010-03/ 01/ content_ 19492625_3.htm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6] http:// / xue_ qian_ news_197/ 20121019/ t20121019_858538.shtml《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蒙氏数学篇6

《古史甄微》是蒙文通先生探究我国传说时代及三代时期民族文化问题的学术名作。蒙氏《古史甄微》发表前后,正值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时人曾依学术研究风气将当时古史研究中的流派区分为旧史学派、新史学派和疑古派,①并对不同学派的学术风格作出如是评价:“所谓旧史学派者,一遵往古代代相承之说,亦步亦趋,不稍更易;或更博采诸子,以相塗附。新史学派则依地下掘得之新史料,以补旧史之偏而救其弊……惟真是求,惟信是录,态度最为纯正,成绩亦特为卓异。其疑古一派,则稍窥皮毛,率尔立异,师心自用,如饮狂药,一切旧史,目为土饭;以现代之理论,决遂古之事实;深文周纳,惟意所欲,裂冕毁裳,靡所不至……”在我们今天看来,以上区分实仅属作者一己之见,对不同学派尤其是古史辨派学术风格的评价,也并非完全公允,但从以上文字,我们大体可以领略到,蒙氏《古史甄微》发表的时代,中国传统学术在经历了清末民初的低迷徘徊之后,正在中西文化思潮激烈碰撞背景下经历着新陈代谢,并向着科学和理性的方向发展。按照蒙氏《古史甄微•自序》的记述,《古史甄微》一书的撰著是受到其师廖平的一则命题的启迪:古言五帝疆域,四至各殊;祖孙父子之间,数十百年之内,日辟日蹙,不应悬殊若是。盖纬说帝各为代,各传十数世,各数百千年。五行之运,以子承母,土则生金,故少昊为黄帝之子。

详考论之,可破旧说一系相承之谬,以见华夏立国开化之远,迥非东西各民族所能及。①廖氏命题提出于1915年春,根植于中国传统学术并力求符合科学精神的新史学尚刚刚起步,受到西方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影响而引发的古史辨运动尚未展开,因此,从学术路径看,廖氏的这一命题大体上未超出中国传统历史考据学与疑古辨伪理论的总体范畴。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的提出及由此引发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古史辨运动,王国维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古史新证的学术实践,不断从根本上对中国传统史学提出大胆的质疑和挑战。面对异彩纷呈的各种新旧学术思潮,直接师承经学大师廖平、刘师培的蒙文通先生,力图克服旧史学之杂糅、泥古等种种流弊,试图就传说时代及三代时期的一系列历史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与甄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正是出于此种学术动机,蒙氏撰著了探究我国传说时代及三代时期民族文化问题的学术名作《古史甄微》。该作发表后,长期受到中外古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值得注意的,在《三皇五帝》一章,蒙氏对流传数千年的古史系统大胆提出质疑。蒙氏引述谷永之说和师古注释,明确指示:“三皇、五帝之说,起自晚周”。蒙氏引证古代文献,论及“五帝固神衹”,“三皇之说,本于三一,五帝固神衹,三皇亦本神衹,初谓神、不谓人也”。

在对“帝”、“皇”本义作文字学考察的基础上,蒙氏指出:“撮周、秦书之不涉疑伪者而论之,孟子而上,皆惟言三王,自荀卿以来,始言五帝,《庄子》、《吕氏春秋》乃言三皇……则战国之初惟说三王,及于中叶乃言五帝,及于秦世乃言三皇”。②蒙氏在揭发三皇五帝之说发生次第的同时,依五帝、三皇说分别始见于《孙子》、《庄子》推测:“三五皆南方之说,驺子取之而别为之释,乃渐遍于东方北方”。③蒙氏在考察三皇说渐次发展演变之迹及三皇五帝古史系统形成过程的同时,对九皇及的传说进一步提出质疑:“上古部落而治之时,各长其长,各民其民,乌有所谓三皇、九皇、之说哉!”在《历年世系》一章,蒙氏发现,早在司马迁著作《三代世表》时,古代文献有关黄帝以来的年数,已无可考。班固《世经》及以下《帝王世纪》所记唐、虞、夏年数“固一家之言,未可据为征信也”。④征诸相关文献,蒙氏发现司马迁以五帝以来皆为黄帝子孙的说法,“自抵牾者”,⑤并由此得出结论:“三代世系之不足据,事甚明凿”。⑥所以,蒙氏评说“郑玄、谯周皆信《生民》、《玄鸟》之诗,共言五帝三皇传世之远,……则于《世本》众家所说之纷纭缴绕,如斩乱丝,廓清摧陷而无遗也”。⑦综上所述,蒙氏以古代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体系皆晚期之说,不足信据为证,彻底打破了流传已久的三皇五帝说,蒙默先生以此即蒙氏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⑧

然蒙氏“并非娲燧牺农两皞祝共诸传说而摒弃之,故与疑古者流迥异其趣”。⑨由此可见,蒙氏中国传说时代古史研究既与“疑古派”学分两途,同时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瑏瑠此外,《江汉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三章,蒙氏在打破传统的三皇五帝体系的基础上,力求进一步探究上古时期的部分历史真相。蒙氏尝试性地提出了“太古民族三系说”。他将我国上古居民划分为三个民族部落集团,谓其分别分布于江汉、河洛、海岱三个地区,其姓氏、部落、经济、文化各具特点。有的学者指出,蒙先生划分中国上古民族为三系的创说,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尤其蒙氏应用区系类型学的原理和方法研讨中国古史、古文化,强调上古部族、地域、文化三位一体的分布格局,对这一研究形式的建立有创始之功。瑏瑡由此可见,蒙氏“太古民族三系说”的建立,对日臻科学的中国古史体系的建立是有开创之功的。长期以来,从事古史研究的学者,一方面慨叹上古文献的相对贫乏,同时又注意到上古史料自身的复杂性。先秦史料“真赝错出,非经谨严之抉择,不能甄别适当”,瑏瑢对史料的考据辨疑为中国考据学的传统。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在据守经籍,宗法汉儒学风的主导下,中国古代学者对上古史料的的辨疑长期只能停留在问题表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蒙氏《古史甄微》发表前夕,顾颉刚先生仍较为客观地批评被誉为“新史学开山”①的王国维先生受“传统学说的包围”,其“《殷周制度论》根据了《帝系姓》的话而说‘尧、舜之禅天下以舜、禹之功,然舜、禹皆颛顼后,本可以有天下,汤、武之代夏、商固以其功与德,然汤、武皆帝喾后,亦本可以有天下’,这是全本于秦、汉间的伪史”。②

由此可知,蒙氏突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彻底打破流传数千年的三五体系,首次提出“太古民族三系说”,其学术价值和此前不久顾颉刚先生“古史层累地造成”说③及“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④的四条法则一样,“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⑤被学术界盛赞为是继崔述之后中国古史学上的“第二次革命”。⑥综上所述,蒙氏《古史甄微》“运用大量经典以外的材料去揭开早已被儒家经典一元古史观所淹没的古史”,“打破了古来一系相承的旧说”,学术界誉其“是革命性的论述”。⑦正因为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蒙氏有关传说时代及三代时期民族文化问题的探究,既不同于旧史学派,亦有别于新史学派和古史辨派,而是更多地在旧史学的基础上,借鉴现代科学方法,融入新的观念,开辟了一条旧中有新的学术路径。对此,时人曾对蒙氏学术理路有较为公允的评价:蒙文通先生“自树赤帜,发明古史三系之说,以推阐往事,不偏于新,不党于故,祛门户之成见,治今古学于一炉,博稽众籍,惟信是征,错综比较,以验厥情;其诚不缪乎近世科学精神,而深合乎培根之归纳法矣。”⑧沿着新的学术路径,蒙氏在打破流传数千年的三五体系说的基础上,“备言太古民族显有三系之分,其分布之地域不同,其生活与文化亦异”,⑨在此基础上逐步完成了对中国上古民族、文化理论的建构。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蓬勃发展与古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蒙氏以“太古民族三系说”为骨干的上古民族、文化理论不断迎接着学术界的是非褒贬,但历经八十个春秋,该理论的学术地位却在学术界的臧否中不断得到彰显。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对蒙氏上古民族、文化理论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有助于系统考察民国时期中国古史的学术倾向和中国古典学的路径,因而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现代学术视野下“太古民族三系说”重新审视

新史学家对上古时期民族族系进行区分,并非始于蒙氏。早在1917年9月,被誉为“新史学的开山”⑩的一代学术大师王国维先生在论证殷周制度的重大差异之前,即曾屡屡言及:“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故以族类言之,则虞夏皆颛顼后,殷周皆帝喾后,宜殷周为亲,以地理言之,则虞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方,故夏商二代文化略同”。瑏瑡在我们今天看来,王氏依都邑分布将上古民族区分为东西两系,打破了司马迁以来三代同出一元的传统观念,但由于当时《古史辨》运动尚未兴起,加之中国民族学尚未建立,故王氏虽较早将三代民族区分为东西两系,但并未能进行科学的解释。以后,徐中舒先生对王氏以上论点大胆提出质疑:“王静安先生谓殷以前帝王宅京,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其界划至为明白。此东西两土之民族,是否为同一民族?此问题在人类学地质学未有新发见以前,吾人实不能加以证明”。徐氏认为汉人所传《世本•帝系姓》殷周同出帝喾之后的记载,“世远代湮,其说难征”,他进一步结合上古时期的文献和金文资料从多角度论定“殷、周非同种民族”。①以后,傅斯年先生“以东西地理角度来讨论三代时期的民族构成关系,揭示了夏商周三族的冲突与交替”,②提出著名的“夷夏东西说”。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傅氏《夷夏东西说》并非王氏《殷周制度论》的单纯延续,尤其傅氏自觉借鉴“混合”等西方民族学观念,考察上古时期民族构成,显然较王氏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然随着考古学的蓬勃发展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傅氏以东西地理角度区分三代民族构成的理论,日臻暴露出不少突出的问题。

如20世纪80年代,杨向奎先生曾对傅说提出怀疑:“本来东方西方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建立一个座标点的话,是没法分东分西的,傅的方法先建立商代起于中国东北部以至河南东部的座标,而夏在其西,于是有夷夏东西说”。杨先生在文中还列举大量证据,对傅先生的论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我们不能说夏初的夷夏交争,是界划分明的斗争,他们是内部混战,夷夏杂处,已由对峙而趋于融合”。③李学勤先生进一步提出了“夏朝不是一个夷夏东西的问题,而是夷本身就在夏朝的范围之内”④的新说。综上所述,从王国维到傅斯年,新史学家对上古时期民族族系的区分,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蒙氏“太古民族三系说”以纯粹的山川地域来划分部族,与王、傅二氏二分说相比,显然旨趣迥异。近期有的学者对这一著名的理论给予高度评价:“蒙文通‘江汉’、‘河洛’、‘海岱’三大部族的重要构想,对于徐旭生1943年撰《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提出我国古代‘部族’的三集团说,即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具有重要的启迪性。蒙文通及徐旭生的这一前瞻性构想现在已经被大量考古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⑤然更多学者则指出,“蒙文通纯以山川地域为标准进行的划分,拿今天许多考古学家所做的工作来看,显然已经不符合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所揭示的考古学文化聚落所处的地域环境”。⑥自蒙氏“太古民族三系说”及徐氏三集团说相继提出以来,随着新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学术界又陆续提出了五分说、⑦六大区域说⑧及九个人文地理区系说,⑨均在一定程度上从考古学角度对蒙氏“太古民族三系说”提出了不少新的疑问。在我们今天看来,运用现代考古学的区系理论探究上古史时期尤其传说时代的历史,迄今仍有不少学理上的疑难。如目前的考古学资料表明,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存在着一种不同于黄河流域的自身有连续发展序列的文化系统。已知有三大阶段,每阶段都可以划分成好几个文化或类型。唐嘉弘先生指出,所谓这个文化的三大阶段,它们的绝对年代还说不准确,“缺环尚多”;一些地区的文化,“自身的发展序列还联贯不起来”;“显然还有别的类型”。

总之,所谓这个不同于黄河流域的文化系统,本身确实存在了许多问题,究竟其中有多少类型?各文化类型之间的关系如何?各类型与该文化系统之间的异同和归属如何?它们的主人是否同一族属的部落?各部落间的源流、演变和分化如何?文化类型之间的渗透、影响和混融情况如何?等等问题,均无确切可靠的材料予以说明。瑏瑠又如黄帝文化与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唐嘉弘先生曾提出二者之间不可对应说:“黄河中下游流域中原大地及华北冲积平原上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多元现象更为突出,肯定其中许多均为炎黄族群或其分支的文化,如果要定点判断某遗址为炎帝或黄帝氏族部落的文化,目前显然属于臆测,实在是可资论断的材料太少了。”①由此可以想见,有的学者断言,蒙氏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几为空白的情况下,对古代民族、文化之区系研究,“不但将纷繁纠结的上古史理出了一个头绪,使很多千百年来争讼不决的问题如桶底脱落,豁然而通;而且其科学性已经为近年来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新发现所证明”,甚至誉其为“精密的考证,科学的预见”,②在我们今天看来,的确值得重新审视。不惟如此,蒙氏“太古民族三系说”也日益遭遇现代民族学理论的挑战。严格地讲,先秦时期的人们共同体,见于文献记载的如戎、夷、蛮、狄、濮等,有许多还处于氏族部落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社会尚处于“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③在漫长的岁月里,氏族、部落之间的增殖裂变与迁徙混融为一历史共相。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傅斯年、徐中舒先生均从语言学角度对“民”字进行了深入解析:民、蛮、闽、苗诸字皆双声,似是一名之分化。

(人、黎、民)三词,由部落之类名成为人类之达名者,盖有同一之经历焉。其始为广漠之部族,曰人、曰黎、曰民,似皆为丁口众多之种类。④氓和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广大的土著部族。他们和历史上称为蛮或闽的人,都属同音同义的名称。在更古的年代里,他们就应属于同一族类的人群。貉或作貊,从百,乃后起的形声字。貉、貊为入声字,古收K声。莫白切就是在氓民的尾音后面,加上了一个K的收声。貉如为形声字,它也只代表这个收声。据此言之,貉也应是氓、民的转音。因此貉族也就是从氓、民分化出来的一支。⑤以上文字学解析显然对蒙氏“太古民族三系说”提出不少疑难。几乎与傅氏同时,1937年6月,顾颉刚先生提出著名的“戎夏一源说”。⑥徐中舒先生认为,“经过长期的发展,夏人分为两支,一支是姜姓民族,这是周朝母系的祖先;一是羌族,后来变成了留居于四川、青海、甘肃一带的少数民族。”⑦与此同时,徐先生还曾提出过著名的“周族起源于白狄说”。⑧因而这些尚处于不大稳定状态的共同体和秦汉以后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⑨的民族有着很大的区别。显然,中国早期民族族系并非简单地依山川地域能够区分清楚的。在我们今天看来,蒙氏之后,著名历史学家徐旭生先生研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不用“民族”,而是用“集团”对上古族群进行区分,显然,徐氏的研究较蒙氏增加了诸多科学的因素。

三、以五岳说演变及十二州疆域扩展证中国古代民族、文化西渐质疑

综前所论,蒙氏《古史甄微》“乃本三系之说而演绎;盖古史分三方传说,实全部《甄微》之骨干也。故其言民族,则有泰炎黄之殊;称史说,则拈晋、楚、邹鲁之互歧;推之以至于学术思想制作政教等族之不同。”瑏瑠早在蒙氏《甄微》发表不久,中央大学史学系学生张崟即对蒙氏材料运用先入为主以致若干理论证据薄弱的问题提出质疑。①如张氏举《楚辞•天问》之记载屡有与《竹书纪年》“等视齐观”、与《孟子》引书“说合”,《离骚》所记与三晋及东方之说“并合”;又举《竹书纪年》三条并与《书序》合,又举《竹书》多条与其它文献“同过于异”。张氏力陈《韩非子》为杂家之作,“自不足以厕北方史说之林”,批评蒙氏“掩其相同,而吹毛索瘢惟异之求”。又举证“墨翟孟轲常相对举”,对蒙氏“邹鲁之说必自相同”的论点提出质疑。张氏并举九例,以证“晋楚邹鲁之所传”,多“彼此相通”;举证《荀子•正论》“直攻北方之说,而目之为世俗之说”,质疑蒙氏将《荀子》“目以为北方之儒,而且谓其持论不同邹鲁者”。张氏以为,“三方史说之既不必尽别”,蒙氏“所以证各方学者自成一系之说之证,又不免已胸具成见,征嫌阿厶”。

张氏批评蒙氏将《楚辞》“以神话荒唐一概视之”,又结合文献和卜辞,对蒙氏“三晋之学,史学实其正宗;《六经》、《天问》所陈,翻不免于理想虚构”,“北方三晋之学邻于事实”等论点提出反证。此外,张氏以为,“诸子立说……随事取譬,初无一贯之史识”,批评蒙氏“必云某也属于彼系史说,某也属于此系史说,案部就班,壁垒井井,似反觉戾于事实矣”;举证蒙氏“所举以为三晋南方史说之代表最星宿者,不过《山经》及《汲冢》之书;而前者既决非禹制,《纪年》又显成于战国;本身真伪,犹未分明,则吾后学者于古史传说之从远,自不容舍去古未远之孔门儒家传说,而反仞晚出诸子百家之谰言耳”。在我们今天看来,张氏以上质疑,大多是有根据的。毫无疑问,蒙氏论证“太古民族三系说”并以他的三系统证明自古以来的华夏中心扩散说是靠不住的,对于打破传统的三皇五帝“一系相承之谬”,矫正晚清以来中国古代文化西来之说,对于新史学观念和科学的古史系统的建立,颇具重要的启迪作用,但正如张氏所言,蒙氏在论证自己的学术观点时,选取材料,往往先入为主,胸具成见,诸多结论,疑窦丛生,从而使其建构的上古民族、文化理论,证据薄弱,学理逻辑显失缜密。如蒙氏力陈“中国文化之起于勃海,盛于岱宗,光大于三河”,②他认为,“以五岳考汉族自东而西之迹,其事已彰,再考之九州,则尤明凿”。③事实上,在我们今天看来,蒙氏用以立论的证据,既非“已彰”,也非“明凿”。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尔雅•释地》更有“中有岱岳,与其五谷,鱼盐生焉”之地理观念,与《尔雅•释山》出入较大。

蒙氏曾试图对以上材料进行疏通,提出了如下观点:上世华族聚居偏在东北,故泰山为中。上世都鲁、卫而泰山为中,东土固辽;中世都三河,周世居三辅,嵩华为中,而西南辟地日广。是以五岳与王都言之,惟见我华族之自东而西……④无独有偶,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似乎也较早注意到以上材料中有关岱岳记载的歧异,指出:“以嵩高为中,乃吾族西迁后事,其初实以泰岱为中。”⑤蒙、吕二氏用族群流徙、政治中心转移来解释《尔雅》有关岱岳方位的分歧,长期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因此,在蒙、吕二氏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对该问题进一步作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仍显得颇有必要。为进一步说明该问题,兹将《尔雅•释地》中所举“八陵”相关文字,录之如下: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东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中有岱岳,与其五谷,鱼盐生焉。值得注意的,《尔雅•释地》“八陵”的记载,《淮南子•坠形》中亦有类似记载,只是个别文字略有出入: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东南方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西南方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珠玉焉。西北方之美者有昆仑之球琳琅玕焉。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东北方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中央之美者有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以上各陵除东南之会稽、西南之华山、西北之昆仑虚屡见于古代文献,地望略微清晰外,南方之梁山、西方之霍山之方位均与传统记载不合,此外,东北之医无闾、北方之幽都,鲜见于文献记载。兹综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对八陵地望予以重新考察。《淮南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该书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著作时代约在汉景、武之际。①该书作者众多,内容庞杂。根据当代历史学家研究,“《淮南子》和《山海经》不仅都采用了邹子的大九州世界图式,而且在内容上彼此承袭,有时竟原文照录,两部文献都是方士所传的邹子遗说,其间不同者乃至抵牾者则是此说流传中的变型”。“至少也可以说,《淮南子》作者曾参考了《山海经》”。②

由此推测,《尔雅•释地》有关八陵及“中有岱岳”的地理观念,似最初亦采自邹衍大九州说,而受到《山海经》等著作的深刻影响并直接袭自《淮南子•坠形》篇。既然如此,我们对《尔雅•释地》“中有岱岳”的地理观念就不难给出较为真实的解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推论。邹衍生活的时代相当于齐宣王、齐湣王之世。齐国自齐威王政治改革以后,社会经济空前繁荣,齐国逐步强大起来,《史记•齐太公世家》说,齐威王时期,“田氏卒有齐国……强于天下”。齐威王以后,随着国际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天下强国无过齐者”,①齐迅速与秦、魏等大国形成鼎立之势。《战国策•齐策一》记载苏秦为赵合纵说齐宣王云: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徒,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齐湣王继位后,国力更加强盛。《史记•乐毅列传》记载:“齐闵王强,南败楚相唐眜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邹衍为齐国设计了一套新的统一天下的未来版图和统治方案。因而,其以岱岳为“中央之美者”,形成八陵之外,“中有岱岳”的地理观念,是不足为怪的。惜吕思勉、蒙文通二先生未能将该段历史结合起来,用族群流徙、政治中心转移来解释《尔雅》有关岱岳方位的分歧,则与先秦秦汉时期的历史实际相去甚远。不惟五岳问题多多,九州同样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难题。蒙氏以今文家十二州“不自舜始分”为据,断言:唐虞以前疆土,北有并、幽,而东越海有营,东北土宇固视《禹贡》为辽。岱岳既为中央,则上古汉族聚居之地偏于东北可知也。②事实上,不惟蒙氏对《尔雅》“中有岱岳”解读有误,而且以《尚书•尧典》所记十二州为据,推测唐、虞以前疆土较《禹贡》辽阔,则重现旧史学家“杂糅”、“泥古”之流弊。通读《尧典》,知其虽泛言十二州,并无具体州名。顾颉刚先生以为《汉书•地理志》“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就是十二州的背景的最好的说明。”③

陈梦家先生谓“今所传汉本《尧典》非先秦之旧。改九为十二,当在秦并天下以后。”④尽管以上两位先生在没有确切的版本依据及历史事实根据的前提下,所提出以上论点,并非学术界的最终定论,但以十二州较九州晚出,则较为符合先秦时期的历史实际。随着考古学的蓬勃发展,学术界对九州的认识日趋明晰。春秋时期齐灵公时期的青铜器《齐侯镈钟》铭文论及成汤“有严在帝所,咸有九州,处禹之都。”《左传》襄公四年引《虞人之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这是有关禹画九州的较早记载。但事实上,以上文字虽然记录了“禹画九州”的传说,但并无具体的州名。战国时期的文献中,“九州”名称逐渐具体化。其中,《尚书•禹贡》、⑤《周礼•职方》⑥和《吕氏春秋》中九州州名,有同有异。随着古史研究的全面深入,目前基本上没有人相信《尧典》为唐虞时作品,②《尧典》泛言十二州,但并无举具体州名。十二州名从空泛到进一步具体化,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马融语:“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尚书•尧典》引郑玄注:“舜以青州越海,而分齐为营州,冀州南北太远,分卫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新置三州,并旧为十二州也。”由此可见,十二州的观念不会早于汉代。近代以来的史学家早已注意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如崔述云:“十二州之名,《经》、《传》皆无之。幽、并、营之为州虽见于《周官》、《尔雅》,然彼自记九州之名,与舜之十二州初无涉也。……古书既缺,十二州名无可考证,则亦已矣。适见《周官》、《尔雅》有幽、并、营三州名为《禹贡》所无,遂附会之以补舜十二州之数……而不知其误且诬也。”③郭沫若先生云:“《尚书•禹贡》称夏禹敷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尔雅•释地》、《逸周书•职方篇》、《吕氏春秋•有始览》……诸书所错见之州名恰为十有二,故又以为乃《虞书》‘十有二州’之旧,案此均莫须有之说也”。①总之,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学者赞同“汉代经师要为《尧典》指实州名,就正好把九州加此三州(作者按:幽、并、营州),遂有马融、郑玄之注,牵强附会地说成这三州是舜从禹九州中的冀、兖两州分出来,而后就成为十二州了”。②由此可知,蒙氏以《尧典》十二州以证唐、虞以前疆土,“东北土宇固视《禹贡》为辽”,显然由于缺乏对材料的严格审查而不能成立。此外,蒙氏笃信“《禹贡》,夏制也,《职方》,周制也”,③“自禹平水土,制定九州,作《禹贡》,殷周沿之”,④并且由二者比较中得出“所谓汉族者,历三代益复西南移”⑤之结论,同样承袭旧史学家“一遵往古代代相承之说,亦步亦趋,不稍更易”⑥之弊,从而使其建构的“中国文化之起于勃海,盛于岱宗,光大于三河”上古民族、文化理论,失去坚实的史料基础。以上仅由蒙氏据五岳说之演变及十二州疆域之扩展论及中国古代民族西渐及中国文化自东向西发展之势,可以清晰地发现,蒙氏由于缺乏对文献材料的时代、真伪、著述背景等关键性问题作严格的审查,由此导致其立论证据薄弱,理论体系多失缜密。

四、“上古”、“三代”文化论的逻辑疑难

蒙氏《古史甄微》发表不久,又作《三代文化论》作为《古史甄微》之补篇,刊于《史学杂志》1930年第二卷第四期。此前,《古史甄微》已有《上古文化》一节。为研究方便,兹将以上两部分加以综合,称之曰“上古”、“三代”文化论。蒙氏提出:“唐、虞以上,三族文化各不同,纪于远而听于神或略同。……唐、虞之下,三代文化各不同,纪于近而命以民事则大体不异。”⑦蒙氏“上古”、“三代”文化论在一定程度可以揭示出上古时期文化发展的若干信息,然随着中国古史研究的深入,则似乎发现,蒙氏的以上理论表述并不能准确反映出上古文化产生与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因而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早在蒙氏《三代文化论》发表之前的1917年,王国维先生在其学术名作《殷周制度论》中明确提出了“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夏、殷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虞、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方,故夏、商二代文化略同”⑧一系列重要论点。显然,王氏有关上古、三代文化的理论与蒙氏的旨趣相差甚远。这里应该强调的,王、蒙二氏谈论上古、三代文化的重点有较大区别,王氏侧重从三代制度变迁角度立论,而蒙氏则更多强调“地理关于文化之重要”,⑨因而很难以科学的标准去评论二者论点孰优孰劣,但惟从逻辑学角度,便不难发现,蒙氏“上古”、“三代”文化论似乎存在若干疑难。蒙氏屡屡言及:“中国古代之文化,创始于泰族,导源于东方。”⑩蒙氏依据大量后起之说,申论“泰族为长于科学、哲学之民族”,“炎族为长于明祆祥、崇宗教之民族”,“黄族为长于立法度、制器用之民族”,瑏瑡并强调指出“泰族者武事恒劣于炎、黄二族而文化独盛”。瑏瑢不惟如此,蒙氏将三族文化强与春秋、战国时期方渐成体系的各种文化进行机械地联系:“法家者流,此东方之北方文化;道家者流,为东方之南方文化;儒家者流,独行数千载,义理实为中国文化之精华,此正东方之东方文化也”。瑏瑣很显然,蒙氏此种牵强附会的区分,建立在其创立的“太古民族三系说”的基础之上。

蒙氏数学篇7

传统玩具;蒙氏教具

蒙氏教具,即蒙特梭利教具,是意大利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依据其教育思想精心设计的。对于“教具”,蒙台梭利称它为“工作材料”。中国传统玩具源远流长,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创造和发明的,它对儿童的教育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可以使儿童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无意识的发展。本文从两者关系入手,重点进行探讨。

一、蒙氏教具特征

蒙氏教具的构想来源于治疗智障儿童的器具,是蒙特梭利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观察、研究和创新的结果。蒙氏教具主要分为六大类,即:感官教育教具、语言教育教具、数学教育教具、科学文化教育教具、日常生活教育教具及音乐教育教具。比较典型的教具有:插座圆柱体、粉红塔、棕色梯等。蒙氏教具基本特征是:

1. 孤立性。蒙特梭利认为采用单色调的教具,对于儿童来说能更好地表现出孤立的特性,达到吸引儿童的目的。因此,蒙氏教具的每一套都能突出一个点来吸引儿童,从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使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注意力和创新力得到不断提升。

2. 美观性。蒙氏教具每种都有它的特色,能吸引儿童。吸引的因素,或在重量上,或在颜色上,或在声音上。教具的美感性很强,以此能使儿童的审美心理获得更充分的保护和滋养。

3. 易动性。蒙氏教具主要是为儿童设计和制作的,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能力范围。因此,对儿童来讲,教具都是能搬得走、移得动的。例如,最大的粉红塔,儿童也能搬得动。

4. 间接性。蒙氏教具具有直接与间接教育的目的,能帮助儿童准备、适应未来的生活。教具在形体设计上更加适应儿童。例如,用纸画各种形状,为儿童将来学习做准备,具有间接的预备性。

5. 秩序性。每一种教具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若没有按照她设计的步骤走的话,就会出现错误,出现错误就有一个自我控制的方法,所以在设计上或使用方法上,都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儿童重视秩序,养成内在的纪律。

二、中国传统玩具的特征

中国传统玩具,是指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采用天然的材料,如泥、木、石头、面等,手工制作而成的玩具。中国传统玩具大多表现的是民间习俗、戏曲、风俗等内容。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观玩具有:花棒锤、拨浪鼓、不倒翁、空竹、铁环、泥人等。中国传统玩具的基本特征是:

1. 传承性。传统玩具关键在于“传统”二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类和地方风格,具有一定的传承历史和文化渊源。中国传统玩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2. 自然性。中国传统玩具大多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传统玩具取材自然,崇尚人与自然的统一,可以使儿童在娱乐过程中学会认识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体会到“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3. 教育性。中国传统玩具设计的目的不仅在玩,还强调的是教育。通过“寓教于玩”和“寓教于乐”,使中华文化以娱乐方式渗透和传播到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们通过玩来增长知识,学习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我们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教具重在“教”,强调的是教育的功能。而玩具重在“玩”,在制造上虽然也带有教育的意义,但却不是十分明显。

1. 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的联系。

(1)体现教育意义。无论是蒙氏教具还是中国传统玩具,其目的都在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通过使用教具和玩具,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蒙氏教具和中国传统玩具都是通过启发儿童智力达到教育的目的。

(2)制作形式美观。蒙氏教具最吸引幼儿园教育的是其感官教具,而中国传统玩具也是花色品种繁多。这些外在的形式都对幼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进行初步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和训练的目的。

2. 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的区别。

(1)对象不同。可以说,蒙氏教具主要是针对儿童开发和设计的,重点在为儿童服务。而中国传统玩具的使用对象范围比蒙氏教具大得多,可以说是老少皆宜。

(2)目的不同。蒙氏教具主要是放在特定的场所供儿童使用,使儿童在使用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它有特定的使用规则和严肃的教育意义。而中国传统玩具主要是以迎合儿童喜好为目的,不受场所和场地的限制,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玩,教育意义不如蒙氏教具那么浓厚。

(3)特征不同。由以上特征分析可以看出,蒙氏教具是根据儿童的特点,有系统性、秩序性和逻辑性。对于儿童来讲,只有掌握了上一阶段教具的操作方法,才能很好地进入下一阶段。中国传统玩具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在儿童系统训练上比较匮乏。

(4)效果不同。蒙氏教具有一定“错误控制”的功能,是说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自行发现错误,并进行改正。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而中国传统玩具则不含有这种功能,主要是靠儿童发挥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就显得比较杂乱,更加随意。

(5)意义不同。蒙氏教具在设计上能培养儿童的秩序感,使儿童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使用教具,尊重教具,维护教具。而对中国传统玩具来讲,儿童在使用之后,往往会很随便地将其放在一边或让别人收拾,这在计划性和系统性方面显得不够严肃。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传统玩具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基于蒙氏精神开发的一些益智玩具,既起到了教育的目的,也能很好地符合蒙氏教育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对我们的教学和家长的导购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愿秋.蒙氏教具与儿童玩具的关系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2]杨大年.中国传统玩具与现代玩具的比较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2004,4.

[3]吴树玉.儿童玩具的艺术教育功能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蒙氏数学篇8

锦绣香江幼儿园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 国际中班)周日活动计划

本周主题 单元主题:可爱的脸

主要目标 1、学习对比观察不同的脸形和五官,运用恰当的词汇描述.

2、能运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享受唱歌的乐趣.

3、学习观察细节,增进对故事的理解,分析角色表情,想象角色对话.

5、感知时间与事件顺序的关系,辨别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

常规培养 1、幼儿适应日常生活的规律,初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2、幼儿睡前、起床后,学习自己穿脱衣服,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3、幼儿懂得互助互爱,学会谦让的好情操。

2、加强区域操作的教学具投放,设置适合幼儿的操作材料。

3、结合亚运,进行班级教育环境布置。

家园共育

1、家长配合幼儿园,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督促幼儿每天按时回园参加早锻。

2、请家长常上班级的博客,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了解幼儿在园的最新情况。 内容

星期六 星期天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上午 活动一: 英语游戏 活动一: 英文游戏 活动一: 英文歌曲 活动一:英语游戏 活动 一: 英语游戏 活动一:美术 《My cup》

活动三: 足球 活动三: 种植区 活动三: 英语游戏 活动三:沙池 活动三:种植区 活动三:羽毛球

活动四: 科学 《影子》 活动四: 游乐场 活动四: 篮球 活动四:曲棍球 活动四:游乐场 活动四:舞蹈形体基训

蒙氏数学篇9

关键词:特色 幼儿教育思考 办园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油田托幼园所坚持特色办学符合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幼儿园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以“蒙台梭利”为主体的特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提高办园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家长。

一、“蒙氏”特色教学现状

“蒙氏”教学即玛丽亚“蒙台梭利”教学。玛丽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以“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在尊重下快乐成长”的教学手法延续至今。特点是: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反对填鸭式教学。

油田已经有多个年龄班开设了蒙氏教学。教学活动从最探索实践到逐步理顺,从初浅认知到深入钻研,从受到家长和社会质疑到现在成为辽河油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幼教品牌,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取得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成果。几年来,蒙氏教学培养了500多名幼儿,获得各种奖项380多次。受到家长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据调查,2007年家长对蒙氏教学认可度为70%,2010年上半年达到了90%。许多家长把蒙氏教学作为一项入园的重要参考条件,效果非常好。

二、开展“特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主要原因

(一) 幼儿教师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由于幼儿教师来源不一,所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自身素质在完成教学任务、教育活动的能力上有所欠缺,不能完全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满足不了家长日益增长的保教要求。个别家长要求调换老师,甚至出现转园现象。幼儿教师是影响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根据幼儿教育工作特点,教师需要有耐心,有口才,活泼好动,多才多艺。因此,年轻教师应在幼儿园教师队伍中占较大的比重。近年来,幼儿教师系统补充了一些师资力量,虽缓解了岗位缺人的现象,但年轻教师不是专业院校毕业,在专业素质上存在很大的欠缺,而且这些新上岗的年轻教师大多是80后的独生子女。上岗后,虽然给幼儿园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同时她们也具有独生子女性格品质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吃苦,缺乏奉献精神,事业心不强等等,尤其是在工作得不到领导跟家长的认同时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二)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油田幼儿教师队伍中,学前教育专业院校毕业的人数比例偏低 ,并且年龄也都在40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大部分幼儿教师在心理上无法迎合幼儿的心理,上课的语言、教态都无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已不能成为幼儿园的业务骨干。可是在40岁以下的教师中大部分不是学前教育院校毕业的,远不能满足幼儿园的教学需求。自辽河油田幼师学校停止招生以来,分配到幼儿园的幼师专业教师寥寥无几;企业对托幼专业的继续教育支持力度不够;托幼系统自身采取的园本培训做的也不到位。这些都影响幼儿园的办园水平。

(三)蒙氏特色教学发展不均衡。部分园所在教学方面优势较明显,部分园所刚刚起步,甚至有的园所还没有涉及到。而且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教师业务的提高,理论上的指导,配套教具的制作等等。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广度不够,培训缺乏延续性。个别教师教学方法吃力,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屡有出现,原因是阶段性的指导没有跟上,而且缺少专业机构的培训和教授的指导。

(四)家长工作做得不细,宣传力度不够。没能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新手段和创新服务技巧等方式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目前只是蒙氏班的家长了解蒙氏特色,而其他家长对蒙氏特色教学的认知还不是很清楚,远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

(五)环境设施不到位。幼儿周围环境的包装,教具的购置及后续教具的添加,是办好蒙氏特色教学必备的条件。部分开展蒙氏的班级环境不达标,而且由于后续的教具跟不上,几个班共用一套教具,影响了教学正常开展。

三、特色教学工作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及改进措施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会有不同的教育行为。为此,有必要组织教师重新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并结合实际展开专题讨论,让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能深入理解《规程》精神,把握实质。其次是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只有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幼儿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尊重幼儿、热爱幼儿、了解幼儿,才能遵循幼儿的成长发展规律,因人施教。再次是把教职工的教学方法引领到蒙氏特色教学上来,进一步树立“以服务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理念,多学习,多实践,敢于创新,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二是要结合队伍结构现状,合理优化师资队伍。要以班级为单位做到3个搭配:专业结构搭配;学历搭配;年龄搭配,实现幼儿教师队伍的结构得到优化。专业结构搭配,就是增强幼师专业教师也其他专业教师的配置。工作中,发挥各自特长,各类知识相互结合,使幼儿的知识面更宽,求知欲更强。学历搭配,就是高学历教师和低学历教师配置。这样搭配有利于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专业水平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以此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年龄搭配。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在处理问题上想法也不同。每个年龄班3名教师,适当进行年龄搭配,集思广益,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特色教学水平。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定期对蒙氏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专家指导等方式,避免特色教学走入盲区。通过强化阶段性指导,定期总结经验,加强互相交流,提高教师特色执教水平,促进各园所均衡发展。

四是树立前瞻性思维,全面做好家长工作,正确处理好教育幼儿、服务家长的关系。家长工作是幼儿园的一项基础工作,应力克关门搞教育的思想观念,要通过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技巧,向家长主动展示我们的教育教学情况,取得家长的配合与认可。针对家长对“蒙台梭利”教育认识不足,对蒙氏教学存在疑虑的现象,要及时组织召开幼儿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特点、教育方法等,通过向家长发放资料,讲公开课,成果展示课等形势,加深家长对蒙台梭利教育的深度了解和认知,进而促进家长主动配合幼儿园作好家庭教育工作。

蒙氏数学篇10

关键词: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

一、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独特的内在内涵

自元朝以来600多年间,蒙古族一直以总体散居与局部聚居的格局在我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生息繁衍,其中自称成吉思汗后裔的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百年来,在对西南环境的适应过程中,这部分蒙古族人原来的游牧文化早已发生了变化,然而,它们又以其独特的内在内涵传承着家族的历史和作为蒙古人的执著信念,形成了自己独特不群的民俗风情文化。一方面,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与我国北方典型的蒙古族大不相同。他们不住蒙古包,没有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祭敖包,也不举行以蒙古男儿三艺――射箭、博克、赛马为重要内容的那达慕群众性集会,即使在饮食、服饰、劳动习俗等方面也与自己的北方祖先天差地远。相反,他们通用汉语汉文,其生活、文化、婚姻、丧葬习俗等也基本与当地汉族相同。另一方面,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这种与典型蒙古族相异而与当地主体民族大致相同的概貌并没有隔断他们与自己先祖的联系。数百年来,他们通过姓名风俗、节日风俗等极为强烈地凸显了自己的家族寻根意识和族群认同关怀,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三:一是他们都以“余”为姓。大方县余姓蒙古族一直流传一个在姓氏渊源上为了藏匿原来真姓,改“铁”为余姓的传说,关于这一改变的详细情况在他们保存下来的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撰修的《余氏族谱》谱序中有清晰的记载:我余氏祖姓奇渥温,胡人也。入华夏而起朔漠,初号蒙古,铁木真出焉。……不料红巾扰乱天下,又被奸臣诽谤,元顺帝听信奸臣之言,有诛吾九族之意,统家窃负而逃,来至四川,改铁为余,余字万代不改,一行来至泸州凤锦桥,人多影大,难以一路,乃联诗盟誓遗嘱作证,四散各处。诗曰: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构祸人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风锦桥边插柳桠;否泰是天皆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余字源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后来贫富须相认,千朵桃花共树发。自此以后,几经辗转,余氏蒙古族先人落籍贵州大方县,虽然自己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因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以“余”字作为自己的姓却“万代不改”。二是传统节日里没有中秋节。在我国民间,中秋节与反“”有关。相传元末红巾军起义时,在中秋节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而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的先人遁入“西涯”最后落籍大方县的一个重要原因恰好是由于“红巾构祸”,因此,解放前虽然大方县内其他各民族均过八月十五中秋节,但是唯独余姓蒙古族不过。三是过年时供菩萨。大方县余姓蒙古族人都会在过年时供菩萨。据余氏族谱记载其先祖“统家窃负而逃”时共有“九子十进士”,其盟誓联诗也有“十人誓愿归何处”之说,这种与“十”有关的传承很突出地体现在他们供菩萨的活动中。目前,在大方县大多数余氏族人供菩萨的做法是从年三十这一天一直到正月初三都在菩萨面前烧大香,香粗如现在的卷烟大小,固定都是十根,同时用水果糖、鱼、鸡、猪肉等作为供品上供给菩萨。也有人会找一个合适的瓶子,在瓶子里装进米饭,插上十根筷子在上边去供菩萨。

二、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独特的外在功能

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也造就了其独特的社会功能。首先,这种民俗风情文化凸现出了极为强烈的教育功能。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与贵州其他世居少数民族相比主要不在娱乐方面发挥影响,而是一直张扬它的教育功能。他们不过中秋节等一方面以隐晦曲折的方式向外人表达了自己作为蒙古人的执着,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世世代代在教育警示后辈勿忘自己的祖先与蒙古人的民族身份。其别是关于自己姓氏的由来,大方县余姓蒙古族对自己的子女和后人,自小就向他们宣讲“铁”改“余”姓的具体缘由和经过,同时将《余氏族谱》中盟誓联诗的诗词教他们背诵以期世代牢记。为此,现在余氏家族中即使不识字者均可背诵出其铁氏先祖兄弟十人因元末红巾军起义等原因避逃前的盟誓诗。其次,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生成了最为强劲的维系功能。余氏蒙古族定居大方县数百年来在对西南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他们的经济生活早已改变为以山区农业为主,原来表征自己民族特征逐草而居的游牧文化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作用下,他们既没有忘记自己是蒙古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余氏族谱中就记载其先祖子福弟兄在“明主践柞金陵,文物衣冠一变”时“三人不变元服,建学宫于父墓之旁”,“以清廉劝学官吏,以孝弟勉后学,以勤俭教农工,不著明时衣冠”。2002年出版的《贵州省志・民族志》也介绍了1983年1月29日,大方县余其鸳、余洪涛、余尚谦、余尚书、余尚友联合签名正式提出申请返本归源,恢复蒙古族族籍,并特别说明余姓恢复蒙古族族籍主要根据是余姓家藏族谱和该姓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最后,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产生了极为深沉的规范功能。长期以来,大方县余姓蒙古族在受到当地主体民族民俗风情文化侵蚀的同时又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遗存,其形成的民俗风情文化“混合体”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一直都在无形之中支配着余姓家族的所有行为,使他们时时事事都在不自觉地遵从着自己独特民俗的指令。例如解放前余姓蒙古族结婚迎娶时新郎新娘或均穿长袍,扎一丈二尺长的腰带;也有地方新娘穿大襟半长袍,领口扣子大都分二或三款。婚礼进行过程中新郎新娘要用盘子盛酒盅,给长辈、客人敬酒二杯,一般是新娘端盘,新郎倒酒。由此可知,大方县余姓蒙古族在婚姻、敬酒、服饰等方面仍保留有一些蒙古族的习俗痕迹。 长期以来,他们就是以这种“混合体”型的民俗风情文化规约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同时表征着自己的族群认同信仰。

三、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嬗变的原因及其启示

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的嬗变主要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自身原因来看,余姓蒙古族的先祖在元代成为统治阶级后在民族政策上实行四等人制,这种残酷的民族歧视政策使当时蒙古人和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史载元末时“苍头杀主一类的事件时有发生”。[1](P.372)因此,随着蒙古族贵族在以红巾军为主力的元末农民大起义中丧失统治地位后,淹留在南方各地的蒙古族担心曾经的被统治者“尽铲主家以自便”[1](P.372)而不敢公开自己的民族身份,因而改名换姓隐居起来。这在大方县余氏族谱中就曾有提及,如盟誓联诗“红巾构祸人西涯”说的就有这个意思。从外部原因看,在旧社会,封建地主、官僚资本家等蔑视、压迫少数民族。大方县余姓蒙古族居民就曾提到解放前虽然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汉族人,但到了外面不能公开说自己不是汉族人,如果说了,那会连书都读不到。毋庸置疑,这种生活状况也影响到了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文化,使之出现了嬗变。

借古鉴今,当今时代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要被进一步推向前进第一在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追求文化和谐。一方面,诸如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我国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需要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民俗风情文化等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以辩证的方式在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和我国其他民族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之间扩展张力,促使二者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和谐。第二在实践上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十报告中,同志特别指出:“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3](P.1)由此可见,只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3](P.29)“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3](P.30)包括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在内的我国各民族文化就充满希冀和一定有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 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