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课程的设计十篇

时间:2023-10-07 18:08:27

蒙氏课程的设计

蒙氏课程的设计篇1

总体看蒙氏教育算得上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但是由于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蒙氏教育体系中仍存在着需要探讨的因素。

一、蒙氏存在的问题:

(一)蒙氏工作缺乏个性体现;

蒙氏教育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必须按照教师示范的操作步骤进行,“工作”的结果只有一种,过分强调规则,忽视幼儿个性发展;

(二)蒙氏工作缺乏社会交往性;

在“工作”的过程中十分强调独立,要求幼儿做到“优雅的”、“绅士的”、“淑女的”,忽视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等等。

(三)蒙氏工作教育方法模式化、单一化;

在教育方法上,往往是通过介绍材料,然后模式化的教授这个材料该怎么操作,孩子虽然能从操作中体验到它的价值,但是整个蒙氏活动显得单一,在教育方法上都像模子刻出来的。

二、蒙氏的改进

对于先进教学理论的积极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以下是结合课例,谈我园在蒙氏活动中,对蒙氏课程的改变。

(一)蒙氏课程的序列性

在蒙氏培训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蒙氏的序列性。不管在生活上、在感觉上还是在数教育中,都遵循循序渐进、从简到难。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层次,来进行不同的蒙氏工作。这是蒙氏课程的一大亮点。因此,我们在推进蒙氏课程时,遵循了蒙氏课程的序列性,在排列课程时,根据孩子的年龄层次、活动内容,系列的进行。

(二)蒙氏课程与主题课程的有机结合

在进行蒙氏序列的课程中,有机与主题课程相结合,创设与主题有联系的活动。如:在主题《我爱我家》的活动中,设计了与蒙氏课程长方形B盒相结合的制作家具。在《大中国》的主题中,设计了国旗、国家等活动,与蒙氏课程相结合。在大班毕业时刻,结合了主题《我上小学了》中,制作通讯录,让孩子通过蒙氏内容――减法板,来制作自己的通讯录。

(三)蒙氏课程注重了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往

蒙氏活动往往给人的印象是单一、死板、一层不变。孩子就是模仿教师对教具的操作。孩子就是一个复读机不停的重复工作。在过程中没有任何的交集,情感得不到交流。

本次活动老师结合主题《上小学了》,以破译电话号码为游戏背景,让孩子破译老师的电话、和真实的和老师打电话、创编自己、同伴的电话,从而使孩子与师生、生生产生互动,提升了师生情和同伴情。满足了孩子间的情感交流。

(四)蒙氏课程立足幼儿角度

以往的蒙氏活动只是蒙氏活动,我们强调的是每次工作必须要照着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做下来,要求的是,幼儿的取放方式,幼儿的操作方式等等,一板一眼,毫不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学习方式。而现在的蒙氏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年龄层次、前期经验等,立足幼儿角度出发,来设计活动。

(五)蒙氏教学方式以主动探索、自主活动为主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以幼儿的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为核心的一种学习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为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这里强调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过程中幼儿应是自主探索、自我控制、自由支配的活动,是幼儿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在幼儿自主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对幼儿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发现。

蒙氏活动中,有许多材料都适合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操作,如插座圆柱体、彩色圆柱体、粉红塔、中国地图、几何体组等等,幼儿能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发现材料的特性,掌握其规律。而作为老师在活动起到的作用是:如何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让幼儿没有目的的去玩或者一步步的死教。没有一定的目的性,往往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会索然无味,一步步的死教会抹杀了幼儿探究的欲望。

实例:

(六)蒙氏活动过程注重游戏性、趣味性

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耍,作为教师就是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好幼儿的天性,把幼儿的这个天性引导到学习上,通过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以往的蒙氏过程中,幼儿就是以“工作”为主线,引导幼儿一步步跟着老师工作,唯一的游戏表征就是幼儿的操作是在工作。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性。孩子只是机械的重复老师的工作内容。而良好的教学创设的核心是激起幼儿的情绪体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教学相长”的教学游戏化精神。因此在现今的蒙氏活动中,常常利用创设幼儿喜欢的教学情境来达到使幼儿主动学、喜欢学的目的。

蒙氏课程的设计篇2

【关键词】蒙氏教育 实践 建议

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种世界知名的幼教模式,说明它具有世界性。但是这个不表明它在推广过程中不需要本土化、民族化。实际上,任何教育模式都是一定民族化的产物,蒙台梭利教育也不例外。蒙台梭利教育在推广过程中都经历了本土化过程。在引进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从错误到正确选择的过程。A市市区引进蒙台梭利教育的时间较短,针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局限及在A市市区的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一)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从理论上正确把握蒙台梭利教育

1.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在于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其精髓是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通过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儿童自主发展,进而培养健全之人格。蒙氏教具的运用是蒙台梭利教育的特色,但绝不是蒙台梭利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蒙氏班的教师把蒙台梭利教育片面地理解为蒙氏教具的操作,仅注意蒙氏教具的操作步骤与方法,对于蒙台梭利教育的思想内涵一知半解,缺乏系统、正确的认识。如对教师的“导师”作用、如何观察儿童、何时干预儿童的操作环境、制作蒙氏教具的原则、如何提供有准备的环境等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当前的蒙氏师资存在的问题,与蒙氏教师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也与蒙台梭利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有一定关系。因此,学习、运用蒙台梭利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走出蒙台梭利教育即蒙氏教具的误区,全面、系统地学习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当前,尤其要注意儿童独立性的培养,这不仅因为独立性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儿童的独立性较差,应充分发挥蒙氏课程的优势,加强儿童独立性的培养与锻炼。

2.正确把握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需要认清该蒙台梭利教育存在的局限性并加以克服。如前文所述蒙台梭利教育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在蒙台梭利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研究蒙台梭利教育与其它教育方案有机结合起来加以克服。蒙台梭利教育的特点是加强儿童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但是这种教育的局限是合作不够充分、创造力培养不够。因此要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自主学习与基于情景的合作式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如在实践中探讨与瑞吉欧教育方案进行有机结合。当然在探讨结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不同教育方案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经典蒙氏课程突出强调儿童的自由工作,因此在时间分配比例上自由工作时间一般为2―3小时,而团体时间则在30分钟左右,保证儿童的自主操作、建构。因此,无论如何进行蒙台梭利教育与其它教育方案的结合都不要把儿童自由工作的时间缩的太短,否则就不能保证蒙氏台梭利教育的真正实施。

(二)进一步完善蒙台梭利教育课程

1.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学的发展,增加课程内容是必然的。即使是意大利的蒙氏课程也与蒙台梭利教育创设之初不同了,根据我国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实践中应当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原有的五大领域扩展为十大领域,分别为:日常生活训练,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体能(大肌肉活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角色扮演),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交往技能的训)。

2.注意课程实施的顺序性。在各领域课程进行的顺序上,应以日常生活练习为起始,逐渐进入感觉教育,然后分化为语文、算术及文化课程。日常生活练习放在感觉教育之前的用意在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而感觉教育是为促进高层次认知学习而做的准备,感觉教育培养出来的能力及学习态度,如专注力、自信心等,能促使幼儿进行高层次的算术、语文及文化课程。此外许多教育实践表明,由于现在的幼儿发展较早,因此课程之提供在各领域适合的幼儿起始年龄有提早半年的趋势。

(三)注重环境创设与教具的开发

1.有准备环境的提供要注意秩序性和适宜性

蒙台梭利教育中的环境,指依据幼儿发展过程中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之需要而提供的环境,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独立学习,为进入世界及未来生活做准备。由于儿童对于秩序有特殊的需要,因此,教师为儿童提供环境时,应当在幼儿进入教室之前将蒙氏工作依照不同领域规划放置于教室之中。这样当幼儿进入教室时,能够受到工作的吸引,并在有秩序的教室中学会自我控制,进行自主学习。

2.开发设计符合时代特征与本地区特色的教具

经典的蒙氏教具连同教师自制教具对于儿童的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蒙氏课程过分依赖经典教具,忽视自制教具的现象,应根据蒙氏教具的设计理念积极自制教具。在制作与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要反映现实世界,尤其是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例如:蒙古族幼儿园可以结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创造出符合蒙语文字特点的语言教具。如果明确了蒙台梭利教育的意图和目的,掌握了基本原理,就可以灵活地变化运用,大胆创新,适应我们今天的需要,做到既“与时俱进”,又“本土化”。

(四)加强蒙氏教师的师资培训

对蒙氏教师进行培训是蒙台梭利教育的重要内容,原因在于蒙氏教师在蒙台梭利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区别于传统教师的作用。结合蒙台梭利教育与纲要的要求,在培养蒙氏师资时尤其要注意三点:

1. 树立蒙台梭利教育观。通过培训,蒙氏教师应在深刻理解蒙台梭利教育之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其精髓,把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真正渗透到实践中,那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简单机械的操作教具开展工作的做法是万万不行的。

2. “导师”意识。通过培训,使蒙氏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蒙氏教师与传统教师的不同之处,明确教师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当怎样观察儿童;应当在什么情况下对儿童的工作进行干预。蒙台梭利认为一个普通班的老师不能马上成为蒙氏教师,她需要重新塑造,摒弃所有的教育偏见。

3. 观察能力。通过培训使蒙氏教师有准确观察出儿童需求的能力,并提供准备好的环境,使蒙氏教师明确教师的作用就是观察,而不是控制和集中。

蒙氏课程的设计篇3

题;运用;引入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0―0044―01

一、当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长期以来,农村幼儿教育理念被定位在对幼儿的“保”安全、“保”成长上,“教”的内容也只是识字、学数等小学教学内容的延伸,忽视了对幼儿人格的尊重、个性的发展、习惯的培养。

2.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幼儿园保教人员不仅数量不够,而且还综合素质低,大多都没有接受过幼儿专业教育,缺乏必备的幼教专业知识、技能,再加上普通话水平达标率低,采用方言教学,这些问题都对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幼儿来说影响深远。

3.课程内容单一。农村幼儿园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以“读、写、算”为主,“放羊式”、“小学化”的问题长期严重存在,忽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弱化了幼儿德、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4.资金投入不足。在1990年至2010年的20年间,我国学前教育经费一直在全国教育经费总量的1.2%至1.3%之间徘徊,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不到1.15%,远低于世界水平。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致使农村优质幼教资源稀缺,乡镇幼儿园设施老化,教具短缺,培训不足。很多农村地区“无园上”、“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层出不穷。

二、蒙氏教育在农村幼儿园的运用

蒙氏教育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它坚持的原则是以孩子为中心,通过对孩子的深入了解,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的过程。农村留守儿童居多,在农村运用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感觉亲切的生活学习环境,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1.转变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幼儿观。农村幼儿园要按照蒙氏“以幼儿为中心”的核心育人理念,在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健康放在工作首位的同时,还要牢固树立尊重幼儿人格、关注幼儿差异、发挥幼儿个性和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潜力,树立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科学幼儿观;其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观。要按照蒙氏教育法尊重幼儿内在的需求,摒弃“小学化”教育倾向,培养幼儿适应未来的基本素质;再次,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以“不教的教育”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以丰富的教材教具作为教学手段,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育内容,让幼儿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2.外引内培,提升师资水平。蒙台梭利教育法在理念体系和操作方式上都与我国传统幼教教育法存在差异。农村地区可以一个学区派出一名园长或是业务骨干到专业培训机构参加蒙台梭利教育培训,通过系统学习,具体操作,全面引入蒙氏教育法,再在辖区内建立蒙台梭利示范幼儿园,对其他幼儿教师进行轮岗培训。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采取考核认证制,以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引导督促农村幼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水平。

蒙氏课程的设计篇4

1 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从东西方文化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含蓄内敛,然而西方文化崇尚的是自由和个性。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大多比较乖巧、听话,而西方文化孕育出来的幼儿大多个性比较鲜明。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孕育出来的,目的是让幼儿在具有独立个性的同时,也能够遵守相应的规范和秩序。由此可见,蒙台梭利教育法应用于西方幼儿的教育,可以对幼儿独立自由的个性进行约束,使幼儿自由却不散漫。但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蒙台梭利刻板、程序化的教具操作模式显然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使幼儿过于拘谨,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充分解放,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在我国的蒙台梭利幼儿园中,蒙氏教育方法培养下的幼儿与传统幼儿教育模式培养下的幼儿相比,虽女孩儿文静,男孩儿绅士,却少了几分本属于幼儿的天真和烂漫,活泼和开朗。

1.2 实践中严重的形式主义

蒙氏教育主要是借助于一系列由蒙台梭利设计的教具对幼儿进行训练,因此,教育体系相对系统化,似乎更容易被学习和引进。与理解和应用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相比,幼儿园更重视的是如何选购足够多的蒙氏教具,布置温馨舒适的蒙氏教室。有的幼儿园只是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有些材料甚至很少被幼儿摆弄、操作。实质上,蒙氏教育思想的体系庞大、内容深厚,包含着深刻的儿童观、教育观,因此,即便学会了蒙氏教具的操作方法,也不意味着真正掌握了蒙氏教育的方法。实质上,蒙氏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幼儿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的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①很多幼儿园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重视的是教具和活动材料,而没有真正关注幼儿的需要;重视的是幼儿有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会材料操作的步骤,而并不关注幼儿是否掌握了材料背后所蕴含的知识价值。

1.3 忽视蒙氏教育的局限性

很多幼儿园盲目效仿和复制蒙台梭利教育法,只看到蒙氏教育的先进性,而忽视了蒙台梭利教育法本身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因此也存在着很多局限性。

(1)限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蒙台梭利设计的教具在操作步骤和方法上是固定的,幼儿只能遵守这个操作规则进行教具的操作,她强调的是幼儿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重复练习。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虽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具,但是需要严格按照教师的示范和要求进行操作。这样的模式显然容易使幼儿形成呆板、机械的个性,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2)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包括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五个方面的教育内容。蒙台梭利教育法虽然试图培养幼儿多方面的才能,但是却没有给幼儿提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在其教育训练中注重的是幼儿独立的活动,专注的自我训练,大部分时候,幼儿都是独自活动的过程,幼儿之间没有太多的沟通和互动,以及互相合作和协作的机会。这虽然有利于幼儿独立个性的养成,却显然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

1.4 缺乏专业的蒙台梭利教师

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得以实行的有效前提就是拥有具备专业素质的教师。因此,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否能够成功地应用于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本身影响的。在实际活动中,很多教师忽视了自己本身扮演的重要角色,没能掌握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如:对于蒙台梭利教育中“自由”的理解有失偏颇,对幼儿放任不管,不进行示范和指导。在对幼儿的干预方面,还存在着干预不当的现象,在幼儿专心地操作教具时,教师认为其有错误便上前干预指正,当幼儿遇到困难犹豫不决时,教师便“迫不及待”地上前帮助解答。②教师的这些做法显然都是对幼儿“自由”的一种干涉和侵犯,不利于幼儿自身的发展。而且,很多蒙氏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有些教师只是懂得教具的操作,而对于蒙台梭利教育的思想内涵一无所知。

2 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的有效策略

2.1 充分考虑移植蒙氏教育的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背景下孕育出来的蒙台梭利教育法显然更符合西方对幼儿的培养模式。要想使蒙氏教育真正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在蒙氏教育中国化的过程中,在我们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时,要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要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我国幼儿的具体特点开展教育活动。首先,在教具材料的选择和投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需求,其次,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教具及其操作过程适当加以改良,改变它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部分,使之更适合我国幼儿的发展。同时,在幼儿选择教具和教具操作时间上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幼儿在教具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独立探索和发现,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想象力,真正解放幼儿的天性,突显幼儿的个性,让幼儿自由探究,充分发展。

2.2 正确理解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思想精髓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只有真正掌握了蒙氏教育的思想精髓与丰富的内涵,才能将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应用到我国的幼儿教育当中。首先,明确幼儿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里的“有准备的环境”,一方面指充满爱与快乐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也包括教师组织与安排的物质环境,包括各种教具和材料。③其次,遵循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同时,了解幼儿发展的敏感期,使教育与敏感期相结合,避免由于延误时机带来的幼儿心理发展的障碍,使幼儿又快又好地发展。还要正确理解蒙台梭利的教育观,理解蒙氏教育中关于自由的主张,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因此,蒙台梭利教育的开展,一定要在理解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精髓的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脱离形式主义。

2.3 正视蒙台梭利教育法本身的局限性

蒙台梭利的课程结构较高以及教具操作过程过于机械与程式化,不利于幼儿自主性的活动和创造力的发挥。所以,我们在移植蒙氏教育,对幼儿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给予幼儿更多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模式化的教具操作可以适当进行改良,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改变其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部分。同时,除了要培养幼儿的独立个性,也应该重视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喜欢与人分享,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并建立良好联系。同时,也应教会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积极应对和处理,更好地使之与社会生活相融合。所以引进蒙氏教育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蒙氏教育本身的局限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好地发挥蒙氏教育的价值。

2.4 加强蒙台梭利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蒙氏课程的设计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动课程;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86―03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就业难的背后反映的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无一技之长、同质化发展与市场所需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促使我们对不同层次高校定位的思考。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而多数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夹心层,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以至于其所培养的毕业生也处于高不成、低不成的尴尬境地。为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我国进入了现代职业教育时代。诚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言,现代职业教育非传统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显然,地方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即理论够用、技能过硬、上手即用的幼儿教师。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涉及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本文重点阐述的是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备的设计活动课程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性

(一)活动课程的地位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类型主要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生本位课程,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也无外乎此三种课程类型。其中,学科课程分为单学科与综合学科课程,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属于综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分为指定领域课程与非指定领域课程,指定领域的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课程;学生本位课程是指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于一体的新型课程。

学生本位课程在融合学科与活动课程对立特质的同时,从客观上也消解了这些特征,即在课堂上既要突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要体现儿童的主体性,通过活动,促进儿童主动探究。事实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两种课程的优势往往无法充分体现,这意味着原来课程的优势丧失或变得形式化。另外,如何做到对两种课程特质的兼收并蓄,对于教师来说的确是新的挑战。因此,学生本位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其设计在理论上是较为理想的,在教师的实际操作中是有难度的,其实施效果还有待于正在进行的教育实践的检验。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均为数年来被中外的教育实践检验的课程类型,各具优势与不足,正是这两种课程内涵和形式的对立性,更彰显了两者并存的必要性,进而促成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从儿童全面发展的角度看,既要有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还需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生本位课程的并举也许更能成全儿童真正生命的成长,不必盲目否定某一方以求进步。

鉴于我国长期以来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历史背景,尽管国家几度进行基础教育、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然而,活动课程的开展仍不容乐观,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二)活动课程的含义及范围

活动课程是根据儿童的经验或团体生活统合起来的课程,其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课程哲学观,所以又称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是儿童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实践,进而获得经验的课程。这里的“活动”有身体的活动,更有思维的活动。

活动课程不以幼儿教师的讲授为主,也不是幼儿教师用繁杂的问题控制儿童思维的走向;它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体性,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培养。活动课程契合当下的幼儿教育理念和现行的课程观,即幼儿教育应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总和,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在我国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当中,活动课程大致源于三个方面。

1.以单元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形式出现的活动课程。这里的单元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并不是学科课程之后的课外延伸或补充活动,而是列入课表的正规课程。单元主题活动是指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并与所有幼儿共同探究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其呈现的形式为幼儿教师围绕某个主题,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一系列的子活动,逐步达到主题总目标的过程。在实施子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关注的是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与亲身经历,旨在促进幼儿的自我发现。区域活动是指幼儿教师在活动区内为幼儿提供每一个活动内容所需要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探索、体验与发现。因此,区域活动并非无目的的区角自由活动。

2.引进国外的活动课程。如蒙氏课程、福禄贝尔课程及方案教学等生成性课程,这类课程属于以幼儿动手操作教具、主动探究发现为主的活动课程。诚如虞永平所言,只有将幼儿的经验和知识的获得看作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才能从这里起步。

3.改造或创编的活动课程。幼儿教师将科学领域、社会领域等五大领域的课程改造成活动课程,即这些领域课程不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是以幼儿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为主。但这类活动课程的产生需要较高素养的教师、相关的教学设施、社区资源等,以此种方式产生的活动课程在国内并不多见。当然,幼儿园还可以自行创编活动课程,这需要依靠本土化教育资源与高素质的师资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对某些五大领域课程只是改变了教学方法、手段或教学形式,适当加入一些游戏的做法,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为主线,以层层递进的缜密教学环节作为轨道的学科课程,充其量贴近“学生本位课程”,但并不符合活动课程的特质,因为这种课程始终处于教师的高度控制之下,并非以儿童的自主探究、发现为主,因此,这样改造的学科课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活动课程。

(三)培养学前教育本科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性

活动课程是当前幼儿园不可或缺的一种课程类型,且应占据幼儿园课程设置的主导地位。如前所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生本位课程的并举更能成全儿童真正生命的成长,至于三种课程类型所占的比例,一般应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层次教育目标的要求而有所不同。根据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即第一信号系统占绝对优势,以感知觉、动作、具体形象思维为认知基础。而且,幼儿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并非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兴趣、能力、良好的习惯等。因此,幼儿园活动课程设置的比例应占课程设置总量的多数更为合理。

幼儿园活动课程地位的提升意味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即职前的幼儿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不同类型活动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其设计原则、要点。事实上,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也是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对接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当前的幼儿园招聘往往要求应聘者设计一个单元主题活动、区域活动,或上一节蒙氏课,展示一个音乐活动的设计等,而这些课程同属活动课程的范畴或是以活动课程的设计理念出发进行设计的。可见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是学生经受就业市场检验的关键能力,是学生人职后设计活动课程、改造活动课程、开发活动课程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将来作为幼儿教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因为活动课程的设计牵涉到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应该并且有能力带给孩子们何种课程的大问题。

二、我国在职幼儿教师开展活动课程的现状

纵观我国的幼教机构,系统地设置并有效实施活动课程的幼儿教师并不多,仅限于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的部分优质幼儿园中少数的幼儿教师,如苏州市金家坝幼儿园教师尝试结合本土资源创编饲养活动课程;昆山市实验幼儿园教师尝试将单元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整合在一起,即以单元主题活动方案为理论指导,按照单元主题活动的子目标在各区域投放材料,实施有目的的区域活动。事实上,我国多数中小城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幼儿教师设计活动课程的能力明显不足,造成幼儿园活动课程的数量严重不足,其实施效果也令人担忧。

现列举2014年1月调研的绥化市15所幼儿园的第一手材料,对绥化市幼儿园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加以阐述。在绥化市15所幼儿园中只有7%的幼儿园开展了单元主题活动,有13%的幼儿园开展了区域活动,且此两种活动只是学科课程的课外延伸活动,而非真正的活动课程。有7%的幼儿园开设了福禄贝尔课程或魔力猴课程;关于蒙氏课程的设置涉及的幼儿园相对较多,也仅占27%;至于改造或创编的活动课程并不存在。

在15所幼儿园中,有4所幼儿园开设了活动课程,占本次调研幼儿园总数的27%,其余11所幼儿园没有开设任何一种形式的活动课程。这4所幼儿园的活动课程占每所幼儿园课程设置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1%、15%、15%、8%。可见,此次调研的15所幼儿园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是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活动课程所占比例过小,甚至多数幼儿园均没有开设活动课程。即便是开设活动课的幼儿园,其活动课的实施效果也着实令人担忧。

诚然,影响活动课程开设的因素众多,但不能否认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幼儿园开设活动课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调研中发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幼儿教师的来源一般为当地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多数教师只知道学科课程,不理解活动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引进的活动课程仅停留在模仿、照搬的层次上,不能正确领悟引进课程的精髓,没有能力对其进行改造,更无法彰显引进课程的本土化和时代性,至于实施真正的区域活动、单元主题活动、蒙氏课程等也显然是勉为其难,这些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现状

纵观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部分高层次院校的学前学生对活动课程的理解较为深入,其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也较强。如北京师范大学前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了《幼儿园课程论》,教师采用案例式讲解,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活动课程的特点及设计要点,同时充分利用见习实践,让学生对自行设计的单元主题活动、区域活动进行汇报,对蒙氏教法、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园中的运用进行研讨等,使学生将所学理论、技能与就业市场频繁对接,专业能力提升较快。当然,学生对于方案教学等生成性活动课程的涉猎仍然较少。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低层次院校,特别是2000年后升本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亟待提高。以绥化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20份,有效回收208份。调研结果显示,68%的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活动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其类型;75%的学生对幼儿园活动课程设置与实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2%的学生不会设计单元主题活动;69%的学生区域活动的设计不符合活动课程的特点,仅为学科课程的课外自由活动;93%的学生对于现代蒙氏教育理解不够深入,仅停留在传统蒙氏教具的操作上,甚至还有40%的学生连传统的蒙氏教育都不能正确解读;85%的学生不会设计方案教学等生成性活动课程,无法给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至于如何将幼儿园的领域课程改造成活动课程没有人能够提供恰当的思路,充其量就是将学科课程改造为学生本位课程。

(二)提升学前教育本科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建议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中,可以系统地开设“幼儿园课程论”、“幼儿园活动课程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并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为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类型的活动课程,熟练掌握活动课程的内涵、特点及设计要点,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与一线幼儿园紧密联系,增加学生去幼儿园见习的频率及时间,突出学以致用,跟踪指导。关注见习后学生设计的活动课程方案,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汇报、研讨,及时提升学生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明确授课要求,即以不同类型活动课程的形式设计并完成每一节课。

正确对待市场需求,在与就业市场对接的过程中,既要顺应市场需求,在尊重家长、幼儿园、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还应发挥教师独特的育人功能,起到引领市场的作用。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其工作对象是儿童,因此,活动课程设计还应立足于儿童生命的成长,不应完全盲从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从地区差异、不同层次院校的差异、本科生的个体差异看,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面对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幼教市场用人考核标准的变化,家长、社会教育观念的更新及其需求的转变,迫使学前教育本科生亟须提高专业素养,提升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幼教实践的能力,特别是设计活动课程的能力,改造、创编活动课程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与市场对接,并为学生人职后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幼儿教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3―12―3l(2).

[2]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5(1):35.

[3]丁邦平,顾明远.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离还是融合一兼论“学生本位课程”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02(10):31.

[4][6][7]王春燕.幼儿园课程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5,177.

[5]冯晓霞.以活动理论为基础建构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1997(4):26.

[8]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00.

[9]计彩娟.饲养活动课程开发:从问题到行动――以大班饲养主题《可爱的蚕宝宝》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3(6):76.

[10]朱晓琼.开放与渗透延续与融合一幼儿园课程主题在区域活动中的价值呈现[J].江苏教育研究,2014(1):64―65.

蒙氏课程的设计篇6

一. 教学方面:

1.建构式课程的开展:

本学期,我们又更换了一套建构式教学。建构式教学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幼儿提供多元互动的建构实践机会。构建式课程的每一个主题都围绕主题脉络有机地结合集体教学活动、日常活动、区域活动、家园共育活动、环境创设这五个方面。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支持、互为补充。在这种情境化的、生活化的、多元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中,幼儿受学习共同体的激发而产生行动,又以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学习共同体,幼儿与学习共同体融合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

2.蒙氏教学的开展:

我们在原有的蒙氏教育知识经验上,继续参加园内组织的蒙氏培训,从中可以使我们更正一些我们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其中加入了一些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园发展情况的蒙氏教育。本学期我们大班着重进行蒙氏数学教育,我们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观察量表,真正做到对每一位孩子进行个别指导,在其原有基础上有一定发展。

3.常规教育的发展:

良好的常规是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保证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我班自小班以来一直运用蒙氏的教育理念及儿童观对孩子的常规进行培养,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将继续巩固培养幼儿的各项常规,在大班最后一年里,将他们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送入小学。

4.读经活动的开展:

因孩子今年升入大班,一年后又即将升入小学,在此,我们要做好孩子的幼小衔接工作,而其中,识字教学是备受家长关注的一个内容。因此,我们将在开展了近两年的读经教育基础上,加强对唐诗的背诵,并将识字教学与之相结合,避免孩子在一个枯燥、乏味的环境中学习,最终导致其产生厌学情绪。

二.家长工作的开展

这是上学期我们班做的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所以在本学期,我们将加强此方面的内容。具体工作如下:

1.家园共育的开展:

上学期我班的橱窗“家园共育”一块没有真正做到解决家长朋友们所关注的问题。本学期,我班将会根据家长的关注情况及时的为家长提供各方面的育儿信息,并将一些家长好的育儿经验同其他家长共同分享。真正做到服务于家长,搞好家园配合工作。

2.家长助教活动的开展:

家长助教活动是我园上学期新尝试的一种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教学的活动。上学期,在我班得到了孩子们的青睐,但在家长中普及率不够高,家长参与的兴趣也不够浓厚。对此,我们将对此活动进行大力的宣传,并发动孩子来邀请爸爸妈妈们一起参与到其中来。

其次,在家长助教的教学内容选择上,我们要力求是贴近幼儿生活、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这样才能实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3.特殊家庭幼儿的家访:

我们班级里有几位单亲家庭里的孩子,特别其中有两位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不易与其他孩子交往,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将会对其进行适时的家访,对孩子的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从心理上真正的帮助孩子,使其身心快乐的发展。

三.教师间工作的配合:

1.虽然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建构式教学,但还是应以教师的特长来进行一定的分科教学,这样有针对性的开设活动,才能使孩子兴趣与能力共同发展。经过商议,由我来主要负责音乐教学,而由陈薪桔主要负责美术教学。

2.本学期新增设的书法课、武术课将由XX老师负责,我们班上的教师一定会积极配合,并从中学习,也不忘给予好的意见和建议。

3.我班将每周五开展一个由班上三位教师共同参与的经验交流分享会,在会上,我们将会根据本班本周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交流一些好的教育经验,从而统一常规,更好的开展教学。

4.本学期,我班将在家园联系上做一定的尝试与创新。我们要将以往呆板、重复的教师评语改为孩子在园内一日活动的真实反映——用相片记录下来。这样不仅便于家长能直接看到孩子在园情况,还可以起到很好的留念作用。而我们的联系册也是由孩子与爸爸妈妈共同来制作属于自己的小册子。使亲子共同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蒙氏课程的设计篇7

关键词: 蒙台梭利教具 解读 挖掘 反思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专家,被称为“幼儿教育之母”,她的学前教育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反映了新教育的要求,对20世纪初兴起的新教育运动起到了推进作用,并且对学前教育一直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我园作为苏北第一家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园所,一直以来,每位教师都在不断摸索、研究,形成浓厚的蒙台梭利教育科研氛围,教师从中得到成长,孩子们从中不断提高。

蒙台梭利潜心研制的教具广为流传,很多教具都堪称“经典”,影响许多国家、地区的孩子们,不仅启迪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蒙台梭利教具蕴涵极大的魅力与潜能,值得我们解读、挖掘、反思。

一、对蒙台梭利教具的解读

1.蒙台梭利教具的区域性

蒙台梭利教具的区域性非常显著,分为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教育、数学领域、科学文化领域、语言领域、艺术区域等,各个区域相对独立,但又密切关联。

日常生活练习包括入蒙氏室、社交行为、动作的协调、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烹饪工作等。蒙台梭利非常重视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因为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不仅有利于促进儿童体力和各种能力协调发展,而且是培养儿童独立性的重要手段。

感官教育、感官训练和智力培养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一大特点。蒙台梭利非常重视感官教育,她设计的一套“感官教育材料”从视、听、触、味、嗅等方面进行感官训练,以触觉训练为主,感官教育以配对、序列为操作原则。

数学教育,数学是科学之母,与生活息息相关,以数、几何、测量为数学结构,其中数棒、砂数字板、纺锤棒箱等教具非常经典。

科学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生存环境及接触的人、地、事物的兴趣,建构自我概念,欣赏、观察各种现象,培养责任感。

语言教育是通过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逐步培养幼儿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习惯。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必须注意为儿童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 各区域井然有序的设置,以及相对固定的摆放,特别有利于幼儿良好秩序感形成,充分体现了蒙台梭利秩序感的原则。

2.蒙台梭利教具的严谨性

蒙台梭利教具的严谨性表现在多方面,首先,要有顺序,教具摆放在教具柜的顺序要从易到难;工作时,教具放在工作毯上的顺序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组教具的取放也有要求,如粉红塔,取出时从小到大,收放时从大到小;同一个工作的几个步骤是逐次展示的。

其次,教具有损坏、污染的,一定要修补或清洗,呈现在孩子面前的应该是完整、精美的蒙台梭利教具。因此,教师每天检查教具是任务,也是责任。操作中尽量少语言,用动作教导孩子,动作要简洁、准确。

对待教具严谨的态度势必影响孩子工作时的态度,每次检查、操作教具都要做到认真、专注。专注性从蒙台梭利教具开始得到发展,基础夯实了,孩子工作时会更专注,对待任何事情也会一样专注。

3.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性

蒙台梭利说:“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的确,“做”是任何学习的关键,操作是蒙台梭利教具的重点。

在蒙氏工作室里,即便托班的孩子也是那么独立,孩子们很有主见地选择工作,完成工作就独立摆放回教具柜,完全是独立的个体。其实,孩子就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成人的附属品,独立有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们工作时是自由的,他们自由地选择工作,快乐地工作,这自由不是无约束的自由,绝没有大声喧哗与吵闹,因为,这种自由由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进行约束,这规则是大家同意的,必须遵守。

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具有重复性。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在重复的过程中实现机械性记忆,在重复的过程中进行建构。重复操作是孩子的需要。小班的文文选择串珠筒的工作,先将串珠按照颜色分类穿好,然后,按大小分类穿好,后来按形状穿,她重新穿了第二次,最后,她看着串珠想了一会儿,按照是动物和不是动物的分类穿好,她轻轻走过来举给我看,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我伸出大拇指,文文笑着回去继续工作了。

当两个孩子都选择同一个工作时,他们或许会说:“你玩过了,我再选。”或许他们会在一起,一个操作,一个耐心等待。有时,他们会共同合作,使工作更有新意,充分展现互动性的交往原则。

我们对某些工作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如剪的工作,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能剪好长直线已经很好了,当发现有的孩子已经不满足剪长直线时,我们投放了一些曲线和简单图形,结果,潇潇、可可几名孩子剪简单图形非常好,水平的确很高,于是,再次投放比较复杂的图形。又如大班孩子制作数字卷,随着数字增大,数字卷增粗,难度不断增加,就这样,孩子们不断自我挑战,不断取得进步。

随着对蒙台梭利教具的深入研究,更领会蒙台梭利的秩序感原则、独立性原则、自由化原则、专注性原则、重复性原则、互动往原则、自我挑战性原则。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处处体现这些原则,而这些原则又具有指导性作用,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二、对蒙台梭利教具的开发和设计

蒙台梭利教具以其科学的设计理念、独特的操作魅力、无比的教学价值,对孩子们的影响力是至深至远的,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不断挖掘、不断延伸,结合本地本园情况,最大限度发挥蒙台梭利教具的价值和功能。

1.与主题活动相互整合

幼儿园整合课程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编定的课程用书,课程中的主题活动在主题内容上相对独立,但在知识体系上相互联系,各个主题的扎实开展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如果使主题活动和蒙台梭利教育相互渗透、有效整合,将是怎样的呢?我们以主题活动内容为切入点,制作蒙台梭利主题延伸教具。例如在主题“车子叭叭叭”活动中,我制作了数学教具:卡车运水果、动物小火车;感官教具:车的拼图、迷宫;文化教具:特种车……再如结合“蔬果舞会”这个主题,我制作了感官教具“蔬果嵌图”;数学教具:蔬果排序……“动物朋友”这个主题,科学教具:动物的家;动物的尾巴;美术教具:动物粘贴……深深吸引了幼儿兴趣,每一个主题中,蒙氏活动中得以渗透,同时,我努力把教具制作成蒙氏教具的延伸,真正发挥蒙氏延伸教具的价值。

2.与思维活动相互整合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开动脑筋、认识世界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

为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散,制作并投放了一些活动教具,如求同分类;找图上不合理的地方;多了什么等,孩子们在操作中开动脑筋,促进思维发展。

3.与时事事件相互整合

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天都有很多事件发生,我们引导孩子关注、倾听,特别以我们祖国有意义的、重大的、感人的事件为主,把这些事情充实到蒙氏工作中,如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天路――铁路竣工;2008申奥成功;福娃诞生;四川大地震等,大大提升孩子们对时事的交流频率,增强热爱祖国之情。

通过与主题活动的整合、与思维活动的整合、与时事事件的整合,蒙台梭利教育与主题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有助于课程一体化,有助于知识完整化,有助于孩子学习连贯性,更有助于蒙台梭利教具的传承与发展。

三、对蒙台梭利教具的反思

对蒙台梭利教具有了进一步认识与解读,对蒙台梭利教具有了进一步延伸与挖掘,还需要整理与反思。

1.是否通读蒙台梭利著作

蒙台梭利教师应该阅读大量蒙台梭利著作,如《发现儿童》、《童年的秘密》、《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等,从中深刻理解蒙台梭利儿童观、蒙台梭利教师观等理论性知识,然后更好地指导工作,更好地进行蒙台梭利教具研究。

2.是否考虑更加全面细致

设计制作蒙台梭利教具时,要考虑到适应年龄、错误控制,还要考虑到兴趣点,既要美观安全,又要经久耐用,努力呈现更完美的蒙台梭利教具。

3.能否做到心中有“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载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用蒙台梭利教具进行蒙台梭利教育,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没有用蒙台梭利教具时,也应该进行蒙台梭利教育,心中装有“活教具”,这才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最高境界。

蒙台梭利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时,还决定他的一生。”

参考文献:

蒙氏课程的设计篇8

1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1.1构建较为宽松的心理环境,消除幼儿对数学的恐惧

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幼儿构建愉悦、宽松的学习与心理环境,保证幼儿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能够在自己兴趣支配下进行学习和操作。每个幼儿都是一个个体,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学习兴趣也不相同,其对于数学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很多幼儿对数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对数学的恐惧,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适当的增加难度,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放慢学习进程。同时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同时尊重幼儿习惯,鼓励其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兴趣面前才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对提升幼儿数学思维很有帮助。

1.2丰富物质环境,激发幼儿数学兴趣

在幼儿园中都设置了教学活动室,幼儿园需要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千奇百怪的思维。材料的种类要多,同时保证色彩的多样性,确保这些教学工具与幼儿的年龄相当,能够勾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主动走向数学探究的世界中。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2.1通过蒙氏教育操作材料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在幼儿教育中,常规的操作材料通常没有较大的差别,同时对这些材料的操作也通常是教师为了模仿或重复动作,操作材料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基本上就算完成任务,这对于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相对来说,蒙氏数学教育理念对幼儿操作能力培养十分看中,要求幼儿对每个活动进行个别操作、分组才做以及机体操作等,幼儿具有充分的材料选择权,不仅符合幼儿认知规律,还能够提升幼儿的兴趣,锻炼幼儿打开思维空间。蒙氏教育数学教育材料都是利用十进制原理设计而来,根据十进制规律进行数的增减。同时,这些教具具有自动订正性特点,对提升操作效果很有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区,教师应该重视操作材料的投放,应该为幼儿提供创造的空间,锻炼幼儿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等,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2.2通过数学游戏,帮助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模式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抽象性以及概括性的特点,且传统的数学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在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幼儿能否接受或幼儿思维能力,采用重复灌输的方式,希望能够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导致幼儿厌学,对数学产生恐惧,无法形成数学思维模式。通过有效的游戏,能够为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模式提供一条捷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通过多元化的智力游戏,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在蒙氏教育理念下,存在一套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兴趣的教材,给幼儿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与空间,在游戏的欢乐中,帮助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方式,提升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是生活科学,在生活中处处包含着数学知识,同时蒙氏数学材料往往都是生活中相关的东西,与数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有计划的引导幼儿,帮助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进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餐具分发出去,通过分发餐具的过程,引导学生联系一一对应的数学关系;同时,在户外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对自身位置进行观察,锻炼幼儿辨别方向的能力。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在自然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现象,在幼儿无意识下就能够发生,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能够让幼儿对这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更加理解。当然,师在幼儿园再怎么进行引导也很难使幼儿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而当教师组织了适合幼儿水平的数学活动之后,就更需要家长在生活中为幼儿提供运用这些经验的机会了。因此,家长同样是幼儿学习数学的老师。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给予其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引导,逐渐提升幼儿的数学思维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蒙氏教育在我国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并不能死板硬套,还应该根据我国幼儿的具体情况,对先进的理念、教具等进行借鉴,同时加强科研,完善我国现有教学模式,形成具有中国化的蒙氏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幼儿教育水平。

3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蒙氏教育理念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帮助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套优秀的幼儿教育法则。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通过对于蒙氏教育理念的借鉴,同时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现有的幼儿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黎晓敏 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晓宇.如何在蒙氏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J].新课程.2015,13(5):165-166.

[2]贺俊.蒙氏教育理念在培养幼儿专注能力中的应用[J].读与写.2014,26(1):298-299.

蒙氏课程的设计篇9

蒙氏教育思想 数学素养 学前教育

由蒙台梭利创立的有着一整套教育理念及配套教具的独特教育方式,是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实践研究的热门。各地不断涌现了专门培训蒙氏教师,配备蒙氏教具的教育机构,各幼儿园也纷纷举办“蒙氏班”,运用蒙氏教育法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蒙台梭利课程是必要的且可行的,尤其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是教育史上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她以幼儿教育为基础,创立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学者认为,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蒙台梭利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有三个非常重要且缺一不可的要素:预备好的环境、谦逊的教师、干净整齐的教具。其中,预备好的环境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它能够提供一个足以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活动、自主学习的环境;谦逊的教师应该具有谦虚有礼、温柔亲切、省思自我的特质,同时具备多重角色,如儿童的观察者、协助者、示范者、解释者、环境的预备者、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者,是推进教育成功的主导因素;科学的教具是教育成功的媒介,这些教具的制作原理包含了孤立化的原理,感官教育的对比、排序分类的构造性原理,以及由简入繁从具体到抽象的系统性,教具的自动订正等。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独特魅力源于她对儿童的充分研究与了解,遵循儿童的敏感期,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其主要特点:以儿童为中心;不教的教育;把握儿童的敏感期;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完全人格的培养;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混龄教学;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摒除奖惩制度;爆发的教学成果。

二、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具体说,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在他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常常表现出以下特点:在讨论问题时,习惯于强调定义,强调问题存在的条件;在观察问题时,习惯于抓住其中的关系,在微观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多因素的全局性考虑;在认识问题时,习惯于将已有的严格的数学概念广义化,用于认识现实中的问题。

数学素养就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个体自身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建立的数学情感、形成的数学观念、优秀的数学品质和意识的综合。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认识数学素养更有意义,广义的理解指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交流的能力、数学推理的能力,了解数学和现实的联系以及对数学学习价值的再认识等。狭义地说数学素养是指数学思想方法和语言、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观念和意识或者说是数学文化中最基本的素养等。因此,我们倾向于把数学素养当作是学习、探究数学并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水平,是一个稳定的、可以终身受益的数学学习的学养,需要经过长期的积淀。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发展幼儿的思维结构以及要将幼儿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等。在实践中幼儿教师数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的数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是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特殊专业,具有基础文化素质培养与艺术技能教育双重性特点,而本专业学生入学时起点不高,数学基础薄弱、数学理解能力差、缺乏数学兴趣,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普遍较低,因此,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尤为重要。

三、启示与思考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借助于数字、图表、字母等方面的转换,通过空间、数量、推理等方面的训练,培养人们的逻辑、计算能力的学科。数学教育在蒙台梭利教学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她认为让儿童在生活与操作中自然地认知数学,这样不但可以为儿童奠定稳定的数理基础,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使我们懂得了数学是一连串的逻辑性思考与串联,经过比较、分类与归纳,找出其间的关联性,并借助计算方法得到理想的答案,因此数学不仅包含数字的组合与罗列,还蕴藏着宇宙万事万物的法则。

1.操作性学习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蒙台梭利有句名言:“让我听……我随后就会忘记,让我看……我就能记住,让我做……我就能理解。”因此,依据数学学习的内容,蒙台梭利设计了与之配套的幼儿数学学具,幼儿在数学学具操作中感受系统的数学知识,获得了生活的经验,将数值化的量抽象为数概念。

作为将来的幼儿教师,不但能指导幼儿操作优质的、优秀的教具、学具,而且自身也能完成由数学中抽象的、理念性强、思维意识强的概念或物体转化为可操作的、科学的、合理的外在形式,运用所学到的相关数学知识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实施,自行开发设计儿童玩、教具,能为幼儿培养空间想象力、数的运算等技能得到提高和提升,并学会运用数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改进蒙台梭利学具中为幼儿操作过程不可避免的情绪状态,自我修订中易产生的“偷懒”现象,这些都需要未来的幼儿教师应该思考的。

2.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数学理解能力

蒙台梭利反对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主张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成长。教师是孩子学习“灵感”的“启发者”,与转变“头脑”的“诱导人”。蒙氏教育里的“让孩子们自己去打开吸取知识的灵窗,运用自己的思考,而日新又新”。让我们从一句问话中来体会这种不同:

传统式:小明,你看看这两个球有什么不一样?哪一个是大的?哪一个是小的?

蒙氏:来!小明,摸摸看这两个球,你发现了什么?前者的问题,局限性大,而且早已规定好儿童必须回答些什么问题。后者的弹性非常宽,他不仅要小孩亲自摸摸看,去体会感觉,更将问题的限度放到最大,孩子可以灵活运用自己的脑子,发现事物的种种不同和奥妙。再来,前一个问题,是老师“期待”的有限答案;后一个问题,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各种的答案。观点与立场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样更能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

在深入研究和学习蒙氏教育思想以及实际操作蒙氏教具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以前所学的数学相关知识在蒙氏教具中的灵活运用,更能感悟到曾学习过的深奥的、复杂的数学知识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应用广泛,对相关的数学知识逐渐地明白了,提升了她们数学理解能力。

3.自由式教育原则提升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是学生的自由,允许个体的发展和儿童天性的自由表现。”“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数学是一门因果关系紧密、逻辑严谨、推理性强的学科。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人类能够有效地运用数字进行计算、量化、推理、归纳、假设等复杂数学运算能力。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些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与演练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儿童的独立工作能力,使儿童将来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幼儿的内在冲动是通过自由活动表现出来的,通过主客观的交互作用而获得思维上的发展,激发兴趣,把外部的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的操作,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头脑中进行,切实地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段云波.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及教具操作手册[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蒙氏课程的设计篇10

一、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1.在混龄班中开展大帮小、大带小、大教小的活动,培养孩子从小有爱心。

由于孩子的年龄差异较大,年龄较大的孩子成了班里的哥哥姐姐,年龄较小的孩子就成了班里的弟弟妹妹,他们在一起生活、学习和游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大帮小、大带小、大教小的情景。小的孩子经常追随在大孩子的身后,喜欢模仿哥哥姐姐的样子做事情。例如:孩子们在每天做值日时,在大孩子的带领下,小孩子跟着大孩子一起抬小床、叠被子;一起擦桌子、擦椅子,一起整理教具和图书,日久天长,渐渐地生活自理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由于大孩子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强,他们在小孩子面前,经常扮演小老师,教班里的弟弟妹妹学本领。在自由操作活动时,大哥哥主动帮助小弟弟操作教具。从以上这些事例中不难看出,在混龄班中开展大帮小、大带小、大教小的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而且还能培养孩子从小有爱心。

2.与同伴共同分享自己的快乐,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

我们班的孩子天天生活、学习、游戏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幼儿园成了孩子的第二个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高兴快乐的事情,他们有好吃的食品、好看的图书、好玩的玩具、可爱的小宠物,都主动拿到班上一起分享。我们抓住这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让孩子把这些快乐的事情与同伴共同分享,培养了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情感,他们感到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中非常温暖、非常快乐,同时孩子的社会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真诚的爱心和关心,安抚生病的同伴,加深同伴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我们班级里,孩子们不仅喜欢与同伴共享自己的欢乐,当同伴遇到困难和生病时,孩子们非常着急,惦念生病不能来园的小朋友,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关心安抚有困难和生病的小朋友,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有的小朋友打电话,告诉小伙伴好好养病;有的小朋友给小伙伴做个小礼物,孩子们的做法使他们之间的纯真友谊更加深厚了。

4.尊敬体贴父母和长辈,为他们献爱心,增进“长幼”互爱的情感。

在我们班里,孩子们不仅懂得爱护班里的弟弟妹妹,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关爱生病的小朋友,而且孩子们在家里也知道尊敬体贴父母与长辈,为他们献爱心,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爱情感。

我们在与家长的交谈和“家园联系本”中了解到,班里很多孩子在家里主动帮助爸爸妈妈扫地、擦桌子、洗菜等。诸如此类的事情班里还有很多,当我问起孩子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时,很多孩子会说: “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太辛苦了,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做事情。”从孩子们简短、纯真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孩子的爱心在跳动。

二、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1.积极鼓励孩子们学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培养孩子初步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

所谓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孩子的责任意识,最早是从学做自己的事情开始的。我们经常会看到,当一个孩子刚刚学会自己吃饭时,他是不喜欢别人喂的,他会说:“我要自己吃!”当一个孩子刚刚学会自己穿衣服时,他是不喜欢别人帮忙的,他会说:“我自己会穿!”从这两个简单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孩子们在学做自己的事情时,他们是不想依赖别人的帮助,开始自己独立地做事,这就是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开始。

然而,在当今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成人对孩子的包办代替太多,孩子的依赖感很强,责任意识逐渐丧失,他们把分内应做的事情,全部推给家长来做,自己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孩子的生活不能自理,很难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针对这个问题,我在培养孩子责任意识时,首先从培养孩子学做自己的事情入手,通过“我的小手真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长大了”、 “谁的本领大”、“我真的很棒”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鼓励孩子们学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为他们准备环境,创设机会,培养孩子初步的责任意识。

2.开展关爱他人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孩子责任感和自信心的形成。

在“一帮一、一带一、一教一”的活动中,大孩子经常自觉主动地帮小年龄孩子系拉锁,教她数数,教她拍球,每次户外活动时,大姐姐总是领着小妹妹还时常提醒她说“别去那儿,那儿太危险”,她们就像亲姐妹似的在幼儿园里快乐的生活。

除此之外,通过小朋友在班里过生日,引导他们发现、感受年龄的秘密。孩子们在自主的交往中,增进了同伴之间的友谊和情感,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在混龄教育模式下,注重的是对孩子各种习惯的养成,不像传统教育每天给孩子教一首儿歌、一个舞蹈等,这样的学习是显性的,混龄教育对孩子的培养是隐性的,它对孩子的影响内化了,学到的好习惯会在孩子身上停留好久,影响深远。

如何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在同一个环境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及教学计划该如何进行实施等问题。在蒙氏混龄班的上半学期也确实让我花费了不少精力。我认为班里的孩子中组年龄段的最多,因此无论是在蒙氏工作的难易度,还是在其他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以中组的内容为主。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孩子们虽然已经知道了蒙氏常规的要求是什么,而且在专注力等方面都比以前有了进步,但对于蒙氏工作中不同教具的操作要求及其展示方式等,真正能按要求去做的还是不多;另外,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上也与同龄的孩子出现了明显的差距。这些情况都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和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法。

第一,为了充分发挥混龄班“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这一教育理念,我把教学的方向重新进行了调整。不管哪个年龄段的人数多,我们都要以大龄段的教学内容为主,然后再根据中、小龄段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第二,就是在蒙氏工作中增加大龄段幼儿进行展示工作的机会。这样不仅会增强大龄段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会激励中、小龄幼儿努力向大龄段的幼儿学习,于是就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

第三,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引导孩子们学习如何关心别人、照顾别人,学习如何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在如同家一样的环境中共同学习进步。

第四,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上,除了进行分组教学以外,我们还增加了家庭作业这一内容。就是为每个幼儿布置不同的作业,请家长们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中来,进行家庭辅导。孩子们遇到的困难,由家长们反馈给我,我再根据孩子们作业的情况及家长的意见进行课堂指导或个别指导,然后再利用作业进行巩固和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蒙氏工作时,一听到音乐,孩子们便会安静地自觉地进行走线活动;在教师展示时,孩子们参与的主动性越来越强,教具的展示也越来越规范;蒙氏工作中孩子们的专注力和秩序感越来越好,自我探究意识也在增强。利用混龄的优势,我们积极引导孩子们观察、注意、感受不同年龄的朋友,每天学习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像一家人一样,大孩子是哥哥姐姐,小孩子是弟弟妹妹,孩子之间由此形成了真挚的情感。对于新来的小朋友,刚刚来到蒙氏混龄班,就能感受到这个集体的温暖,感受到同伴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因此,他们能很快融入这个大集体中,也很快地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三、蒙氏大混龄的不足

1.在活动中老师是有分工的,一个老师负责一个年龄组的孩子,各管各的,比如上课,各安排适合自己组孩子年龄的教学,也有共同活动的时候,一天下来,老师非常累,因为又要组织自己的教学,又要服从班级的总体安排。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拥有更专业的知识,才能有能力带领这样的班级。

2.干扰问题,因为都在一个大的教室中上课,有些孩子属于好奇心比较强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影响,活动中班里孩子更容易分神。

3.大混龄班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由于孩子年龄不同,发展水平也不同,老师要给孩子分组。在班中是以个别指导和分组指导来进行的,很少是全班的教学。也不排除有些活动全体一起来进行,比如走线,大小孩子同时走,但走的时候有不同的动作要求,如手中举物,或头上顶物。大孩子顶的物和小孩子顶的物不一样,在难度上有区别。各个年龄组孩子的发展,老师都要考虑到。只用一个标准是适应不了三个年龄组的孩子的。教学要跟着孩子的发展走,教学要适应不同年龄的孩子。即使在同一年龄中,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样,不能让每个人都在一个起跑点,一起迈步走,而要满足不同年龄孩子的需要。有的孩子语言发展快,老师就不断地给他提供材料。有的孩子发展慢一点,那就要照顾他一下。这对老师的要求和能力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