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来世十篇

时间:2023-03-20 19:12:33

如果有来世篇1

我不会让你眼望星空苦苦相恋

我会亲手盘上你的秀发

为你穿上最美丽的婚衫

如果有来世

我不会让你品尝寂寞空守孤单

我会日日夜夜与你相守

享受那醉人心扉的午夜缠绵

如果有来世

我不会让你缺少爱的温馨与浪漫

我会把你紧紧的拥抱在胸前

让彼此的心跳将火热的激情点燃

如果有来世

我会陪你在月光下推杯换盏

如果有来世篇2

冻结了不再流动的时间

冰封了尘埃

模糊的看到了你这么紧紧的拥抱着我

如此的亲切

我感觉到了你的心跳

那么的强烈

可我却再不能够给你深深的一吻

/

你多情的眼泪怎么不经意间滑落下来

滴落在了我的脸颊

这么的冰凉

亲爱的,别哭

别在为我忧伤

我会在另一个国度里默默的为你们祝福

那里也有我们的过去

还有我们那可爱的宝宝

亲爱的,莫悲伤

别在为我而牵挂

如果,有来世,我还会再做你的新娘

/

我就要走了,远离你而去

永别这繁华的世界

那在襁褓中我们可爱的女儿

想着她那粉嘟嘟小脸蛋

我的快要冰凉的心融化了

此刻

周围怎么如此的嘈杂

却听不清都在说些什么......

/

我用尽了最后的力量

握着你温暖的双手

会意的笑了

此刻

天堂中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我的名字

别了,我挚爱过的你

如果,有来世,我还会再做你的新娘

如果有来世篇3

你会不会在街上走的时候想到我想到蹲在地上痛哭

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消失了

你会不会在最快乐时想起我想让我和你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消失了

你会不会在半夜突然醒来想我想到泣不成声

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消失了

你会不会无数次的点击我的空间看看我留下的痕迹

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消失了

你会不会认真的用心的看我空间里的每篇文章然后理解我当初是多么的珍惜你

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消失了

你会不会锁起日?只为我开只为我留言

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消失了

你会不会每天开着QQ等我当你看见好友上线时心中一阵紧张以为是我

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消失了

你会不会看那无聊的肥皂剧流泪然后狠狠的想我

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消失了

你会不会觉得其实你是想我的其实你也很在乎我

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消失了

你会不会一直等我一直相信我会回到你们身边

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消失了

你会不会痛哭流涕就像迷失了自己

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消失了

你会不会紧跟着与我相似的背影只为确认那是不是我

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消失了

你会不会走遍我们曾去过的角落以拾起那曾经属于我们的记忆

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消失了

你会不会像电视里演的那样记着我一辈子

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消失了

你会不会像上面我说的一样去做

如果有来世篇4

魏斯花了18个月时间,做传统的心理治疗,想减轻凯瑟琳的病症,但是并不见效。后来他采用了催眠治疗,在催眠状态下,凯瑟琳竟然讲出了她的很多“前世”记忆:

公元前1863年,她是18岁的金发女孩阿朗达,洪水淹没了村庄,她溺死在洪流之中;

公元1756年,她是得了瘟疫的老妇,而且还是个;

19世纪,她是维吉尼亚州的奴隶;

二战时,她是德国飞行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最后在战争中丧生。

……

这些都是凯瑟琳的前世,而她现在的症状都跟这些前世的遭遇有关。

魏斯又疑惑又惊讶,他是耶鲁大学的医学博士,又做过耶鲁大学精神科主治医师,但是对这些,他用以前学过的科学理论难以给出解释。他客观记录下了治疗的全过程。之后,魏斯花了四年时间才鼓足勇气,冒着在传统医学界身败名裂的风险,把这些经历整理成书《前世今生》,公开出版。

上世纪80年代,这本书在笃信实证科学的美国出版,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如今,又经过了30年,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现世生命之前和之后并不是一片空白。如果真的有前世,我们要不要去追寻和了解呢?了解前世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虚妄

现在,已经有各种催眠师、治疗师声称可以帮助你看到前世,甚至网络上流传的一种游戏,你仅仅需要输入自己的名字或生辰日期,就可以告诉你前世是什么人。这更像是一种游戏,参加者也是猎奇的居多。对于这些,你完全可以一笑了之,如果你认真相信,肯定会掉入陷阱。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心理治疗师,谈到国内的心理咨询业现状,不无担心:“有些治疗师动不动就催眠,就说看到了患者的前世,患者真的以为自己知道了前世,变得更神经兮兮。其实,他们都很虚妄!”

如果你知道了自己的前世,会怎么样呢?如果你发现自己前世是一位宰相或者财主,又会怎么样?心生傲慢?或者抱怨,怎么这一世我又穷又没有地位!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前世是奴隶或者,你会不会很自卑,并且愤愤不平?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前世死于非命,而且是被人陷害致死,会不会对那个对方充满仇恨,希望这一世去报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猴王,统治了猴群很多年。当它变老时,被另一只强壮的公猴打败,并夺走了王位,老猴王悲惨地死去。它的灵魂来到阎罗殿,等待发落再次投胎,阎罗王告诉它,下一世可以投胎为人。它非常高兴。接着,阎罗王又说,你投胎为人之后还可以实现一个愿望,现在就可以许愿。猴王马上说:“我需要一把枪。”阎罗王问,“你要枪做什么?”它回答道,“我要把那个家伙杀了,把猴王的宝座抢回来!”

从这个故事来看,如果思维方式没有改变,轮回多少世都是一样的。同样道理,如果你没有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所谓“前世的故事”,只能使原来的傲慢心更傲慢,执著心更执著,烦恼更多,虚妄更大。

接纳

最近国内有一部电影《催眠大师》,故事曲折离奇,但对催眠的作用过分夸张。其实,里面只有最后的几句话对人有实在的帮助:“他们早就原谅你了,是你自己不原谅自己!”最后的结果,取决于自己。

魏斯医生的书也存在一个问题,他过多地描述了患者前世的故事,就像猎奇小说,但是没有很清楚地交代,这些患者是如何在回溯前世的过程中,得到了疗愈。

我曾经亲口问过一位荷兰的催眠治疗师罗伊马丁纳,是否相信病患所说的前世真实存在?他说:“前世存在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办法,让病患得到治疗。”

其实,世界各种古老的文化都曾经承认前世和来生的存在,现在的各种宗教也仍然相信,不管是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还是中国的佛教、道教和土神道教。问题是,这些宗教和文化中的前生今世之说,是建立在一个系统的解释之上的。

比如,佛教中的生命轮回之说,是建立在因果律之上的,也就是说,你现在的各种遭遇,是因为以前的种种作为;而现在的做法,又决定了将来。而前世和来生,不过是把时间放大拉长。而且,为了平衡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虚妄执著,佛陀在《金刚经》中专门强调,“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用更直白的话说,过去和未来都是虚妄的,只有安住当下,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但是,很多现代人在剥离了文化和宗教的系统语境之后,孤立地讨论前世今生,这其实无异于迷信。

回到心理治疗领域对前世的追溯,我认为其意义在于两点:第一,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和现在的痛苦,应无条件接纳和顺应;第二,要明白,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那些已经变成了过去,现在则是全新的。

没有命中注定

对于前世来生之说,容易产生的另一个误解是,“命中注定”。比如,如果前世曾经对某人不好,这一世就应该被他虐待;如果前世你们曾经有约定,那么这一世就命中注定要跟他在一起。

我曾经问一位喇嘛,这一世的因缘是前世注定的吗?

他说,所谓“前世的缘分”就好像是种下的一粒种子。种子发芽成长,还需要土壤、阳光、水,合适的温度。如果缺少这些,种子就还是种子。也就是说,这一世的因缘,是以前的缘分,加上这一世种种机缘的结果。

如果有来世篇5

论文关键词:蕴涵反事实条件句共存性理论相似性理论语用概念

论文摘要:反事实条件句与实质蕴涵和严格蕴涵不同,历史上解决反事实条件句的理论主要有共存性理论和相似性理论,但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反事实条件句是一个语用概念,它表达了对某种事件或现象的情感或意向,与主体有密切的关系。

在日常语言中,条件句一般可分为直陈条件句和虚拟条件句两大类,虚拟条件句又叫反事实条件句,它一般具有“如果p,那么q”的形式,其前件与事实相反或者不太可能为真,但前件与后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前件如果得到满足的话,那么后件所表达的事物或情况就会发生或有可能发生。例如:

(1)如果他早到5分钟的话,那么他就可以赶上那趟火车了。

(2)如果我是小李的话,我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

(3)如果这支石蜡蜡烛已经被放入沸水壶中,那么它就已经溶化掉了。

以上都是反事实条件句,也叫反事实蕴涵,我们一般用符号“pq”(读作“p反事实蕴涵q”),“”是反事实蕴涵符号。

反事实蕴涵与实质蕴涵不同。实质蕴涵只考虑一个条件句的前件与后件之间的真假关系,不考虑前件与后件之间有无内容上的联系,而反事实蕴涵则要考虑前件与后件之间内容上的联系。例如:

(1)如果2+2=5,那么雪是白的。

(2)如果2+2=5,那么雪是黑的。

(3)如果我是隐身人,那么没有人能看见我。

这三个条件句的前件都是假的,如果按照实质蕴涵来分析,它们都是真的,因为只要前件为假,那么不管后件的真假如何,也不管前件与后件之间有无内容上的联系,这三个条件句总是真的。但是如果从反事实蕴涵来看,条件句(1)和(2)由于其前件与后件之间没有内容上的联系,因此,它们都是假的,只有(3)才是真的,因为如果假设有一天我真的成了科学幻想小说中的隐身人,那么按照“隐身人”这个词的涵义,就会有“没有人能看见我”的情况发生。

反事实蕴涵也不同于严格蕴涵,严格蕴涵反映的是前件与后件之间具有的逻辑必然的联系,而反事实蕴涵反映的前件与后件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基于经验和自然规律等,因此,一个有效的反事实条件句的前件与后件之间未必具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例如前面的例(1)就是一个反事实条件句,但是由其前件“他早到5分钟”推出后件“他就可以赶上那趟火车了”的主要依据是说话人以往的经验,前件与后件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对于反事实条件句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一个称之为条件句逻辑的哲学逻辑分支发展起来了,它所研究的主要是反事实条件句的形式特征或语义特征,并且构造了为数不少的公理化的条件句逻辑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给予反事实条件句以不同的刻画。

一般说来,对反事实条件句的研究大体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一个方向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古德曼(N·Goodman)、塞拉斯(W·S·Sellars)、雷切尔(N·Rescher)等人提出的共存性理论,也叫反事实条件句的元语言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一个形式为pq的反事实条件句,其前件p与后件q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的逻辑推论关系,从前件p不能直接推出后件q,人们之所以认为pq是真的,是因为人们在前件p中预设了某些规律和真命题,并且这些预设的规律和真命题与前件p是共存的,也就是与前件p是相容的,正是从这些真命题和前件p一起可推出后件q。例如,反事实条件句“如果我是小李的话,我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其前件“我是小李”和后件“我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逻辑推论关系,但是,当人们预设了另外一些条件,诸如小李有什么性格、特长、文化背景,而具有那种特点和素质的人适合做教师等等,并且由这些条件和前件“我是小李”一起可以推出后件时,那么人们自然会认为这个反事实条件句是真的了。

但是,这个理论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在反事实条件句中,前件的背后预设的理论的双重作用形成了关于反事实条件的基本悖论:预设的理论越强,从前件到后件的结论基础就越巩固,但前件的合法性也就越脆弱。因此,对于一个成功的反事实分析,必须保持微妙的均衡:预设的理论必须弱到足以承认反事实假设,也必须强到足以承认一个清晰的结论。

正因为如此,逻辑学家刘易斯(D.Lewis)、斯塔尔内克(R.Stalnaker)等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用可能世界的集合来刻画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即认为反事实条件是关于可能世界的,并且根据这些世界的特征而被刻划为真的或者假的,这就像在同样的方式下,“雪是白的”这个陈述根据现实世界中是否真的存在白雪而被认为是真的或是假的,这一理论也叫反事实条件句的本体论理论。刘易斯认为,可能世界是可以按照相似性来进行分类的。对于任何一个可能世界Wi来说,只要确定了一种相似性,就可以相应地找到一个包含Wi的可能世界集合Si,Si中的每一个可能世界都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Wi相似。要求的相似性程度越高,根据这种相似性程度所确定的可能世界集合Si就越小。最高的相似性是要求在一切方面都与Wi相同,这时只有Wi本身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对应于这种相似性的可能世界集合Si就是由唯一的可能世界Wi组成的集合{Wi}。如果降低相似性要求,那么对应的可能世界集合Si就会随之扩大。如果我们仅仅要求在逻辑上与Wi相似,那么所确定的Si就是所有的可能世界的集合。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一个可能世界Wi,通过不断降低相似性的要求,可以获得一系列可能世界的集合Si1、Si2、Si3……,其中Si1就是{Wi},它是根据最高的相似性要求获得的,接下去的那些集合一个比一个大,后者包括前者,即Sin∈Sin+1(n=1,2……)。

正是从上述认识出发,刘易斯给出了形式为pq的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条件,即pq在可能世界Wi为真,当且仅当它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对于任何Sin(n=1,2……),p在Sin的每一个可能世界中都为假;

(2)存在一个Sik,使得p在Sik的某个可能世界中为真,并且对于Sik中的每个可能世界来说,只要p在这个可能世界中为真,那么q在其中也为真。

在此基础上,刘易斯建立了反事实条件句逻辑的形式系统VC,并构造了相应的语义模型。

斯塔尔内克对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要求有所不同,他提出下列真的条件:“一个条件句为真当且仅当在其前件为真极小的修正状态(也就是指使其前件为真的最相似的可能世界)中其后件为真。”即“一个条件句‘如果p,那么q’在一个可能世界W中为真,当且仅当q在f(p,W)中为真,f(p,W)称为与W最接近的p在其中为真的世界。”例如:“如果你取得第一流成绩,那么你获得助学金”是真的,如果在与你确实取得第一流成绩的世界相比最相似的世界就是获得了助学金的世界。再如,“如果奥斯瓦尔德没有刺杀肯尼迪,那么别人刺杀了肯尼迪”是真的,如果在实际情况的极小修正状态中我们假设奥斯瓦尔德没有刺杀肯尼迪,而肯尼迪仍被刺杀。“如果英镑没有贬值,那么经济衰退将继续”是真的,如果在一个不存在英镑贬值的可能世界相比尽可能接近的可能世界中经济衰退还在继续。但是,刘易斯、斯塔尔内克等人的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没有考虑反事实条件句前、后件之间内容上的联系。二是许多从经典观点看有效的逻辑规则相对相似性分析不能成立。这主要表现在:假言易位原则不成立,例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天将不下大雨。所以,如果天下大雨,那么天将不下雨。”这个原则的前提可以是真的,但结论却是荒谬的。最接近的、天下雨的可能世界可能是天下小雨的世界,但最接近的,天下大雨的可能世界不可能是根本不下雨的世界。另一个不成立的原则是前件加强原则,它具有下列形式:“如果p,那么q。所以,如果p并且r,那么q”。从经典观点看,这个原则是有效的,因为如果前提为真则p为假或q为真,在这种情况下,“p并且r”为假或者q为真,所以“如果p并且r,那么q”是真的。这个原则的一个反例是:“如果我把糖放到我的茶中,那么这茶的味道将相当好。所以如果我把糖和柴油放到我的茶中,那么这茶的味道将相当好。”在最接近的,我把糖放到我的茶中的可能世界中,这茶的味道将相当好;但最接近的,我把糖和柴油放到我的茶中的可能世界中,这茶的味道将相当差。另外,传递性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成立,即“如果p,那么q,并且如果q,那么r。所以,如果p,那么r”将不会有效。例如:“如果我早一点到火车站,那么我就赶上火车了”与“如果我赶上火车,那么我就可以按时到达目的地”这两个反事实条件句均为真,但“如果我早一点到达火车站,那么我就可以按时到达目的地”却不一定真。

之所以会出现上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反事实条件句与实质蕴涵不同,它是非真实函项性的,我们不能由它的支命题真,从而推出由反事实条件句组成的命题也是真的,因为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并不依赖于其前件的假。例如,条件句:“假如奥斯瓦尔德没有刺杀肯尼迪,那么别人也会刺杀肯尼迪”,假如所有这样的条件句都是真值函项性的,那么它们根据其前件假就会是真的。但这种说法使这些条件句变得无意义,断定这样的条件句的人总是希望否认下列条件句:“假如奥斯瓦尔德没有刺杀肯尼迪,那么没有一个人会这样做。”假如反事实条件句是真值函项性的,那么上述条件句也会是真的。

我们认为,反事实条件句与其他蕴涵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语用概念,它是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人们运用反事实条件句,有时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某种事件或现象的情感或意向。例如,反事实条件句:“如果他早走5分钟的话,那么他就可以赶上那趟车,”这里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遗憾、后悔等心情;“如果中国不发生,那么中国也许早已跨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一反事实条件句,表达的是作者一种期望、遗憾的心情。有时人们运用反事实条件句也是为了提示人们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起到警示作用,如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就具有这方面的作用。有时人们运用反事实条件句进行思维,则是为了探求某种事件或现象发生的原因。例如,一根点燃的火柴熄灭了,人们要判定火柴为什么会熄灭的原因,往往就会运用反事实条件句进行思维作出推断,如果没有窗外的风吹过来,火柴就不会熄灭;如果火柴不是湿的,它也不会熄灭等,在这两种条件下,运用反事实条件句进行思维都为寻找原因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线索。当人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因果归因时,也常常采取反事实条件句的思维方式进行判断。例如,某局长由于受贿而被判刑,人们马上会这样进行反事实思维,“如果他当时坚决拒受的话,那么他就不会有这个结果,或者,如果没有人行贿,他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等等。再如,在“如果没有水门汀事件,尼克松就不会引退”这一反事实条件句中,它实际上是表达了“水门汀事件是引起尼克松引退的原因”。

从心理学上讲,一个反事实条件句的形成,也与主体的情绪有关,情绪分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一般情况下,负面情绪更容易激发人们运用反事实条件句进行思维。因为负面情绪将人的思维方向引导到如何避免这种负面情绪上来,由此想象出一种比现实更好的(上行)假设情境。Davis等人曾对丧失亲人的被试作过追踪研究。被试在事件(孩子意外死亡)发生后三个星期时的负面情绪强度,准确地预测出了5个月后报告的反事实思维的发生频率。研究表明,越感到悲伤,以后产生反事实思维(孩子本可以避免不幸事故)的可能性越高。Sanna和Turley研究了结果的性质(正面和负面)及预期(得到证实和未得到证实)对反事实思维产生的影响,在从对考试成绩的反映到字谜游戏共三个实验中,都得到了负面的结果比正面的结果更能激发起反事实思维的证据。

情绪因素不仅是引发反事实思维的原因,而且也是反事实思维的结果。例如,上行反事实思维使人产生负面情绪:如果满足某种条件,将不是现在这个结果,而是出现另一个较理想的结果,因此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让人感到悲痛、伤心或后悔。而下行反事实思维往往使人产生正面情绪。例如,某甲准备乘A车出差,当快要上车时,感到肚子特别痛,因此没有上这辆车,而正好这辆车在出发两小时后,发生特大车祸;某甲为此感到特别庆幸,觉得自己运气好,心情自然愉快。由此可见,反事实思维的方向与情绪密切相关。

同时,反事实条件句之所以能从前件推出后件,也往往是以主体预设的一些背景知识为大前提的,这个背景知识或者是一般的日常生活经验,如“如果小王今天早晨早起5分钟,那么他就不会迟到”,如果你追问小王,为什么早起5分钟就不会迟到,小王自然会说,因为过去我没有晚起的时候总是没有迟到,这里小王心中已有一个预设,即“任何时候,只要我不晚起床,则不会迟到”,这个预设是小王从过去的经验中归纳地得出的,它相当于一个严格蕴涵命题:“如果我不晚起,必然地,我不会迟到。”另外,主体预设的这个背景知识也可能是某种科学定律,如:“如果这只石蜡蜡烛已经被放入沸水壶中,那么他就已经溶化掉了。”这个反事实条件句的背景知识就是一个科学定律:“石蜡在摄氏60度以上时处于液态。”如果没有这些背景知识,反事实条件句也就不能确定为真。

总之,反事实条件句与实质蕴涵不同,如果说,逻辑学家关于实质蕴涵的研究主要是在语形和语义层次的话,那么关于反事实条件句的研究主要倾向于语用层次的研究,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之间应该是互补的。

参考文献

[1]冯棉,李福安,马钦荣.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74—75.

如果有来世篇6

论文摘要:反事实条件句与实质蕴涵和严格蕴涵不同,历史上解决反事实条件句的理论主要有共存性理论和相似性理论,但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反事实条件句是一个语用概念,它表达了对某种事件或现象的情感或意向,与主体有密切的关系。

在日常语言中,条件句一般可分为直陈条件句和虚拟条件句两大类,虚拟条件句又叫反事实条件句,它一般具有“如果p,那么q”的形式,其前件与事实相反或者不太可能为真,但前件与后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前件如果得到满足的话,那么后件所表达的事物或情况就会发生或有可能发生。例如:

(1)如果他早到5分钟的话,那么他就可以赶上那趟火车了。

(2)如果我是小李的话,我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

(3)如果这支石蜡蜡烛已经被放入沸水壶中,那么它就已经溶化掉了。

以上都是反事实条件句,也叫反事实蕴涵,我们一般用符号“pq”(读作“p反事实蕴涵q”),“”是反事实蕴涵符号。

反事实蕴涵与实质蕴涵不同。实质蕴涵只考虑一个条件句的前件与后件之间的真假关系,不考虑前件与后件之间有无内容上的联系,而反事实蕴涵则要考虑前件与后件之间内容上的联系。例如:

(1)如果2+2=5,那么雪是白的。

(2)如果2+2=5,那么雪是黑的。

(3)如果我是隐身人,那么没有人能看见我。

这三个条件句的前件都是假的,如果按照实质蕴涵来分析,它们都是真的,因为只要前件为假,那么不管后件的真假如何,也不管前件与后件之间有无内容上的联系,这三个条件句总是真的。但是如果从反事实蕴涵来看,条件句(1)和(2)由于其前件与后件之间没有内容上的联系,因此,它们都是假的,只有(3)才是真的,因为如果假设有一天我真的成了科学幻想小说中的隐身人,那么按照“隐身人”这个词的涵义,就会有“没有人能看见我”的情况发生。

反事实蕴涵也不同于严格蕴涵,严格蕴涵反映的是前件与后件之间具有的逻辑必然的联系,而反事实蕴涵反映的前件与后件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基于经验和自然规律等,因此,一个有效的反事实条件句的前件与后件之间未必具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例如前面的例(1)就是一个反事实条件句,但是由其前件“他早到5分钟”推出后件“他就可以赶上那趟火车了”的主要依据是说话人以往的经验,前件与后件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对于反事实条件句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一个称之为条件句逻辑的哲学逻辑分支发展起来了,它所研究的主要是反事实条件句的形式特征或语义特征,并且构造了为数不少的公理化的条件句逻辑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给予反事实条件句以不同的刻画。

一般说来,对反事实条件句的研究大体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一个方向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古德曼(N·Goodman)、塞拉斯(W·S·Sellars)、雷切尔(N·Rescher)等人提出的共存性理论,也叫反事实条件句的元语言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一个形式为pq的反事实条件句,其前件p与后件q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的逻辑推论关系,从前件p不能直接推出后件q,人们之所以认为pq是真的,是因为人们在前件p中预设了某些规律和真命题,并且这些预设的规律和真命题与前件p是共存的,也就是与前件p是相容的,正是从这些真命题和前件p一起可推出后件q。例如,反事实条件句“如果我是小李的话,我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其前件“我是小李”和后件“我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逻辑推论关系,但是,当人们预设了另外一些条件,诸如小李有什么性格、特长、文化背景,而具有那种特点和素质的人适合做教师等等,并且由这些条件和前件“我是小李”一起可以推出后件时,那么人们自然会认为这个反事实条件句是真的了。

但是,这个理论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在反事实条件句中,前件的背后预设的理论的双重作用形成了关于反事实条件的基本悖论:预设的理论越强,从前件到后件的结论基础就越巩固,但前件的合法性也就越脆弱。因此,对于一个成功的反事实分析,必须保持微妙的均衡:预设的理论必须弱到足以承认反事实假设,也必须强到足以承认一个清晰的结论。

正因为如此,逻辑学家刘易斯(D.Lewis)、斯塔尔内克(R.Stalnaker)等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用可能世界的集合来刻画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即认为反事实条件是关于可能世界的,并且根据这些世界的特征而被刻划为真的或者假的,这就像在同样的方式下,“雪是白的”这个陈述根据现实世界中是否真的存在白雪而被认为是真的或是假的,这一理论也叫反事实条件句的本体论理论。刘易斯认为,可能世界是可以按照相似性来进行分类的。对于任何一个可能世界Wi来说,只要确定了一种相似性,就可以相应地找到一个包含Wi的可能世界集合Si,Si中的每一个可能世界都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Wi相似。要求的相似性程度越高,根据这种相似性程度所确定的可能世界集合Si就越小。最高的相似性是要求在一切方面都与Wi相同,这时只有Wi本身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对应于这种相似性的可能世界集合Si就是由唯一的可能世界Wi组成的集合{Wi}。如果降低相似性要求,那么对应的可能世界集合Si就会随之扩大。如果我们仅仅要求在逻辑上与Wi相似,那么所确定的Si就是所有的可能世界的集合。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一个可能世界Wi,通过不断降低相似性的要求,可以获得一系列可能世界的集合Si1、Si2、Si3……,其中Si1就是{Wi},它是根据最高的相似性要求获得的,接下去的那些集合一个比一个大,后者包括前者,即Sin∈Sin+1(n=1,2……)。

正是从上述认识出发,刘易斯给出了形式为pq的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条件,即pq在可能世界Wi为真,当且仅当它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对于任何Sin(n=1,2……),p在Sin的每一个可能世界中都为假;

(2)存在一个Sik,使得p在Sik的某个可能世界中为真,并且对于Sik中的每个可能世界来说,只要p在这个可能世界中为真,那么q在其中也为真。

在此基础上,刘易斯建立了反事实条件句逻辑的形式系统VC,并构造了相应的语义模型。

斯塔尔内克对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要求有所不同,他提出下列真的条件:“一个条件句为真当且仅当在其前件为真极小的修正状态(也就是指使其前件为真的最相似的可能世界)中其后件为真。”即“一个条件句‘如果p,那么q’在一个可能世界W中为真,当且仅当q在f(p,W)中为真,f(p,W)称为与W最接近的p在其中为真的世界。”例如:“如果你取得第一流成绩,那么你获得助学金”是真的,如果在与你确实取得第一流成绩的世界相比最相似的世界就是获得了助学金的世界。再如,“如果奥斯瓦尔德没有刺杀肯尼迪,那么别人刺杀了肯尼迪”是真的,如果在实际情况的极小修正状态中我们假设奥斯瓦尔德没有刺杀肯尼迪,而肯尼迪仍被刺杀。“如果英镑没有贬值,那么经济衰退将继续”是真的,如果在一个不存在英镑贬值的可能世界相比尽可能接近的可能世界中经济衰退还在继续。

转贴于

但是,刘易斯、斯塔尔内克等人的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没有考虑反事实条件句前、后件之间内容上的联系。二是许多从经典观点看有效的逻辑规则相对相似性分析不能成立。这主要表现在:假言易位原则不成立,例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天将不下大雨。所以,如果天下大雨,那么天将不下雨。”这个原则的前提可以是真的,但结论却是荒谬的。最接近的、天下雨的可能世界可能是天下小雨的世界,但最接近的,天下大雨的可能世界不可能是根本不下雨的世界。另一个不成立的原则是前件加强原则,它具有下列形式:“如果p,那么q。所以,如果p并且r,那么q”。从经典观点看,这个原则是有效的,因为如果前提为真则p为假或q为真,在这种情况下,“p并且r”为假或者q为真,所以“如果p并且r,那么q”是真的。这个原则的一个反例是:“如果我把糖放到我的茶中,那么这茶的味道将相当好。所以如果我把糖和柴油放到我的茶中,那么这茶的味道将相当好。”在最接近的,我把糖放到我的茶中的可能世界中,这茶的味道将相当好;但最接近的,我把糖和柴油放到我的茶中的可能世界中,这茶的味道将相当差。另外,传递性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成立,即“如果p,那么q,并且如果q,那么r。所以,如果p,那么r”将不会有效。例如:“如果我早一点到火车站,那么我就赶上火车了”与“如果我赶上火车,那么我就可以按时到达目的地”这两个反事实条件句均为真,但“如果我早一点到达火车站,那么我就可以按时到达目的地”却不一定真。

之所以会出现上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反事实条件句与实质蕴涵不同,它是非真实函项性的,我们不能由它的支命题真,从而推出由反事实条件句组成的命题也是真的,因为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并不依赖于其前件的假。例如,条件句:“假如奥斯瓦尔德没有刺杀肯尼迪,那么别人也会刺杀肯尼迪”,假如所有这样的条件句都是真值函项性的,那么它们根据其前件假就会是真的。但这种说法使这些条件句变得无意义,断定这样的条件句的人总是希望否认下列条件句:“假如奥斯瓦尔德没有刺杀肯尼迪,那么没有一个人会这样做。”假如反事实条件句是真值函项性的,那么上述条件句也会是真的。

我们认为,反事实条件句与其他蕴涵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语用概念,它是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人们运用反事实条件句,有时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某种事件或现象的情感或意向。例如,反事实条件句:“如果他早走5分钟的话,那么他就可以赶上那趟车,”这里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遗憾、后悔等心情;“如果中国不发生文化大革命,那么中国也许早已跨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一反事实条件句,表达的是作者一种期望、遗憾的心情。有时人们运用反事实条件句也是为了提示人们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起到警示作用,如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就具有这方面的作用。有时人们运用反事实条件句进行思维,则是为了探求某种事件或现象发生的原因。例如,一根点燃的火柴熄灭了,人们要判定火柴为什么会熄灭的原因,往往就会运用反事实条件句进行思维作出推断,如果没有窗外的风吹过来,火柴就不会熄灭;如果火柴不是湿的,它也不会熄灭等,在这两种条件下,运用反事实条件句进行思维都为寻找原因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线索。当人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因果归因时,也常常采取反事实条件句的思维方式进行判断。例如,某局长由于受贿而被判刑,人们马上会这样进行反事实思维,“如果他当时坚决拒受的话,那么他就不会有这个结果,或者,如果没有人行贿,他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等等。再如,在“如果没有水门汀事件,尼克松就不会引退”这一反事实条件句中,它实际上是表达了“水门汀事件是引起尼克松引退的原因”。

从心理学上讲,一个反事实条件句的形成,也与主体的情绪有关,情绪分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一般情况下,负面情绪更容易激发人们运用反事实条件句进行思维。因为负面情绪将人的思维方向引导到如何避免这种负面情绪上来,由此想象出一种比现实更好的(上行)假设情境。Davis等人曾对丧失亲人的被试作过追踪研究。被试在事件(孩子意外死亡)发生后三个星期时的负面情绪强度,准确地预测出了5个月后报告的反事实思维的发生频率。研究表明,越感到悲伤,以后产生反事实思维(孩子本可以避免不幸事故)的可能性越高。Sanna和Turley研究了结果的性质(正面和负面)及预期(得到证实和未得到证实)对反事实思维产生的影响,在从对考试成绩的反映到字谜游戏共三个实验中,都得到了负面的结果比正面的结果更能激发起反事实思维的证据。

情绪因素不仅是引发反事实思维的原因,而且也是反事实思维的结果。例如,上行反事实思维使人产生负面情绪:如果满足某种条件,将不是现在这个结果,而是出现另一个较理想的结果,因此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让人感到悲痛、伤心或后悔。而下行反事实思维往往使人产生正面情绪。例如,某甲准备乘A车出差,当快要上车时,感到肚子特别痛,因此没有上这辆车,而正好这辆车在出发两小时后,发生特大车祸;某甲为此感到特别庆幸,觉得自己运气好,心情自然愉快。由此可见,反事实思维的方向与情绪密切相关。

同时,反事实条件句之所以能从前件推出后件,也往往是以主体预设的一些背景知识为大前提的,这个背景知识或者是一般的日常生活经验,如“如果小王今天早晨早起5分钟,那么他就不会迟到”,如果你追问小王,为什么早起5分钟就不会迟到,小王自然会说,因为过去我没有晚起的时候总是没有迟到,这里小王心中已有一个预设,即“任何时候,只要我不晚起床,则不会迟到”,这个预设是小王从过去的经验中归纳地得出的,它相当于一个严格蕴涵命题:“如果我不晚起,必然地,我不会迟到。”另外,主体预设的这个背景知识也可能是某种科学定律,如:“如果这只石蜡蜡烛已经被放入沸水壶中,那么他就已经溶化掉了。”这个反事实条件句的背景知识就是一个科学定律:“石蜡在摄氏60度以上时处于液态。”如果没有这些背景知识,反事实条件句也就不能确定为真。

总之,反事实条件句与实质蕴涵不同,如果说,逻辑学家关于实质蕴涵的研究主要是在语形和语义层次的话,那么关于反事实条件句的研究主要倾向于语用层次的研究,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之间应该是互补的。

参考文献

[1]冯棉,李福安,马钦荣. 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74—75.

如果有来世篇7

专访蒋一成 听蒋一成说他和世博的故事

欧 莉

期待2010年上海世博的到来

问:2002年,中国最终以54票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上海市成为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城市。您是不是从来都没有想过2010年的世博会能够在上海举办?

蒋一成:以前我们做梦都想不到祖国会有这个机会能够争取到。所以在申博之前我就参与了,有几次重要的政府方面的邀请我都参加了,后来好事成真了,兴奋得不得了,所以我愿意出钱、出力,把所有一切力量使出来,要把中国的世博做成历史上最伟大的,最成功,最使人难忘的盛会。

问:申办奥运,好多人听到中国申办奥运成功的时候都喜极而泣,不知道您听到了中国申办世博会成功的时候,您当时是什么样的状态?

蒋一成:兴奋得不得了,真是声泪俱下,而且我已经88岁了,现在88岁,那时才82吧,超过80岁,身体情况还不错,希望我有生之年留一个纪念,可以给家人,给子孙留一个纪念,要把它做好。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个世界盛会。对于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巨大成就和文明进步形象、促进和世界各国、各地区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问:在2002年,您就写信给上海世博筹备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在建议中,您主张建永久性的展馆。您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建议?

蒋一成:曾经我的德州馆被推土机推倒的那一刻,我非常地伤心。这么好的建筑,就只能存在两年(1964―1965),那是很大的浪费。我希望能多建几个永久的保留下特别有意义价值的建筑,如果明年世博会之后,这些建筑能保留下来,能把世博精粹和成果发扬光大,那将会推动“后世博”经济的发展。本人为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联合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研究,参考诸多文献完成“上海世博会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互动研究”,课题包括上海世博会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发展、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互动作用、以世博为契机推进上海国际化消费市场发展、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基于上海市产业布局的上海世博会园区后续利用等等。

问:世博越来越近了,各种筹备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看到这些情景,您会不会很开心?

蒋一成:那是当然,每天都能看到新的变化和进展,真的很开心。

问:我们也知道世博其实从第一届的召开到现在,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您觉得2010年的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和以往的世博会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什么?

蒋一成:每个国家有它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世界第一,最古老,最有学问的中国,趁这个机会要尽量表扬、发挥我们的优势,就像我们做人一样:我们要热心公益,要慷慨,不能自私自利,这些都是中国的美德,应尽量表现出来。

问:我现在在想,到了那个时候如果您真的看到了自己参与的世博会召开的那一刻,您会是什么样的?

蒋一成:可以多活一百年。我觉得康熙皇帝讲了一句话,很过瘾,那个时候是全盛的时期,他说“我再要活500年”,他有这个雄心。可惜那个时代科技不够先进。现在基因科技越来越好,中国也参与了研究,共有19个国家,中国也是主力国家之一,把老化的基因拿去,人就不会老化。

1亿美元和美国馆的故事

问:因为金融危机,美国组织方曾一度公开声明,退出世博。您非常清楚里面的前因后果,在美国馆一度迟迟难产时,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蒋一成:当时非常着急,所以在今年3月份,我专程去美国会晤奥巴马总统和希拉里国务卿,请他们重视2010年上海世博,强调美国参展对中美友谊以及未来的合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美国正式签署世博会的参展合同了,我与大家一样心里的石头也落地了。

问:曾经筹备上海世博会美国馆项目的民间公司在筹集资金方面遇到了困难,您组建公司自筹了1亿美元的资金。你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举动?

蒋一成:如果美国馆建不起来,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我不能让这个遗憾留在上海世博会上,所以我想如果万一他们不建馆,就由我来建。

问:如今,美国已经签署参展合同了,您心里的石头落了下来,那接下来,您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蒋一成:我们正在努力筹备“世界华商馆”,希望能尽快地落实下来。世界华商联合会及其他华侨华商组织至今在祖国都没有一个据点,我希望这次能完成这个心愿。在“世界华商馆”里去介绍全球华人在经济、文化、艺术及科技等各个领域成就,对世界的贡献。目前,我们参与“世博会特刊”及“世博之旅纪念册”等项目,内容涵盖的非常广,通过了解、体验、弘扬、呼应世博精神,深化“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努力扩大上海世博会在海内外的影响。

如果有来世篇8

关键词:《悲惨世界》;心理描法;应用

悲惨世界是一部揭示社会问题的代表作品,被人们誉为“社会的史诗”,作品在出版之后,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多次被拍摄为电视与电影,展示了劳动人民在当时的悲惨命运。在《悲惨世界》中,雨果应用了大量的心理描法,将人物的性格细腻的展现出来,对于小说情节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雨果《悲惨世界》中对于心理描写的应用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因此,在创作的时候,雨果非常注重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他对于人性,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悲惨世界》的创作中,雨果大量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直接展现出来,这种心理描写十分传神,让读者有深深的共鸣。雨果为人们描述了人性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个坎坷的过程,人物的内心也经历着痛苦的挣扎,这样让人物的描写变得更加真实。如,冉阿让在盗窃后,主教不仅没有埋怨他,反而将一些珍贵的烛台赠送给他,让他的内心产生了震动,保守良心的谴责,后来,他隐姓埋名成为了市长,想要有所作为,突然又遇到了替自己承受罪行的人,后来他心爱的人,又离他而去。这一系列的变故让冉阿让的内心变得波澜,他内心的善良得到了不断的释放,最终弃恶从善,这一变化过程的描写正是小说的精髓。

二、雨果《悲惨世界》的心理描写特征

1.主观性

冉阿让内心世界的变化基本上都采用了旁白的形式,人物内心独白很少,多数时间,都是由作者将冉阿让的心理描述给读者。例如,在《脑海风暴》这个章节中,作者就从读者的视角来剖析冉阿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产生了共鸣。关于人物心理的描写,作者都是从第三人称角度来进行判断与描写,直白的将事物的善恶告诉读者,让读者有着更加真实的感受。在《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都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在剖析冉阿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更容易进行理解,在某些时候,雨果还会对部分事件进行补充和议论,他有着读者与作者的双重身份,能够更好的把握住主人翁的心理。

2.长篇的描写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采用了集中化的形式来描述冉阿让的心理变化,篇幅集中,刻画的入木三分,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欲望。一般情况下,在其他的小说创作中,心理刻画都是零散出现的,而雨果的创作则不同,他心理描写显得气势磅礴,将人物的内心活动一览无余的展现出来。作者将主人公的痛苦直接展现出来,这种描写的目的就是让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复杂多变的心理现象的剖析,雨果成功的实现了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使得人物思想的转变合乎逻辑,入情入理。于是,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有了其现实基础,增加了人物内涵的现实主义成分,人物身上那种极度夸张的浪漫主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消弱,这样就使人物变得有些有肉真实可感。

3.理性化的特征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心理描写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开展的,虽然篇幅长、段落多,但是非常的清晰,与其他作家相比,雨果的心理描写更加客观,他强调激情与感觉,但是更加重视逻辑与理性,他的人物心理都是有迹可循的,人物内心的变化也都是根据情节的要求来进行,人物的心理非善即恶,美国中间状态。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明确指出:“人如同其命运一样具有双重特性,即在他身上既有粗俗蠢怪又有精深聪颖;人是两个部分的交叉点,接环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两条不同的链子的同一环套。如德纳蒂的邪恶就与主教的善良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作者对于人物内心的描述都并非不变的,善与恶、美与丑都可以进行转化,作者利用这种描写形式让读者可以更好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营造出了理想的艺术世界。且雨果的描写带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这就使得它和描绘庸常人生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的心理描写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结语

《悲惨世界》是 19 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一部更加气势恢弘的杰出大作,被公认为是整个世界人类的思想巨著之一。小说不但集中体现了作者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而且凝聚了作者大部分的个人理想,体现了雨果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品虽然已经出版了好几个世纪,但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它的喜爱仍然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胡卫卫. 女性主义视角下《悲惨世界》的主题思想解读[J]. 电影文学. 2014(15) .

[2] 刘婷. 论小说《悲惨世界》主要人物的电影重塑[J]. 电影文学. 2013(08) .

[3] 陈慧,黄丹丹.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分析[J]. 电影文学. 2013(13).

如果有来世篇9

1、我无言的望着你,就像贫血的星星,照不见你来时的脚印;此刻的心情,就像那枚硬币,一半是风暴一半是花朵;多想:用我的一生换取你的美丽。

2、如果说每一次选择就是一种放弃,那么就要看你是否承受得了那些放弃!选择了你我放弃了所有的不幸!

3、幸福就是:雨天能为你撑起一把小伞;幸福就是:牵你的小手与你共度夕阳;幸福就是:你永远开心快乐!

4、如果有一天,我化作了一抔黄土,这黄土上长出的青草也是为你而绿,开出的花朵也是为你而艳;如果有一天,我化作了一溪清泉,这清泉里翩跹游摆的鱼儿也是为你而舞,那叮咚的泉响也是为你而唱。

5、我知道你喜欢我,所以我什么都不怕!

6、等待不是为了你能回来而是让自己找借口不离开。

7、白云从不向天空承诺它的驻留,风景也不向眼睛说出它的永恒。我没太多承诺,没有甜言蜜语,只因真爱无需太多言语表达!

8、我无法保证,无法向你承诺什么,但我会做到。如果有一天你有饥饿的感觉,那时你定会看到,我已含笑饿死在你的怀抱中。

9、嫁给我吧!嫁给我以后,我就是世界上第二幸福的人,因为世界上第一幸福的人就是你。

10、嫁给我吧!我平生第一次因你而心动,与你在一起,我慢慢体会到了幸福,依恋的感觉。嫁给我吧,不要让整个世界后悔!

11、当清晨第一缕阳光醒来时,我在想你;当阳光下第一朵小花盛开时,我在想你;当午后第一丝轻风吹过时,我在想你;当夜晚第一个梦降临时,我在想你!

12、爱一个人,就要相信自己能给她最大的幸福!

13、亲爱的,你能嫁给我吗 我嫁给你也行!

14、第一次见到你,我的心像白开水冲了红酒,有种温淡的兴奋,没有你的生活,就像没有番茄酱的薯条,希望你能明白我的心。

15、即使全世界都背叛你,我也会站在你身边背叛全世界。

16、别说你的天空什么都没有,若是没有,我把我的天空都给你--只要让我在你的天空中驻足。

17、如果你在我身边,我会娶你;如果有来生,我要你嫁给我;如果你走过我身旁,我一定不会错过你。

18、你什麽都不会……我不娶你谁娶你

19、对你,我已经无条件投降了,你就签下爱情合约吧!不然没人要我了!我已准备好将权利减半义务倍增了。

20、亲爱的我爱你、嘴巴想吻你、眼睛想看你、两手想抱你、心里总是想你、梦中拥着你、今生全依你、绝不委屈你。

21、亲爱的,你能嫁给我吗我嫁给你也行!如果可以,我宁愿是个孩子,空着双手站在你面前,期待你的怜悯;如果可以,我宁愿是个乞丐,从你的门前走过,我渴望,我的空碗能盛上你的爱。

22、等待 不是为了你能回来 而是让自己找借口 不离开。

23、倒不是怕他会跟上来,而是怕我的心没有随我的脚步跟上来。

24、我对神许愿:愿你永远快乐。神说不行,只能四天,我说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神愣了:两天。我笑:黑天白天;神惊:一天!我笑:生命中的每一天!

25、我不相信幸福,我相信你。

26、即使全世界都背叛你,我也会站在你身边背叛全世界。

27、我要你当我孩子的妈,我孩子指名要你喔。

28、缘份是前世临终时感情的延续,缘份是此生轮回前不变的誓言,缘分是你我曾说过的幸福约定,缘份是再做人时还能相遇的美好梦想!

29、你的手机,贴着你的身体;我的信息贴着手机,真想冲破这屏幕,让我抱着你,生死轮回,我爱的唯有你!

30、对你,我已经无条件投降了,你就签下爱情合约吧!不然没人要我了!我已准备好将权利减半、义务倍增了。

31、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而是因为想你才寂寞。

32、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不是你的眼中只看到他的优点,而是看到了他的缺点,你不介意!

33、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回有你!

34、我已经给了你足够的时间从我的身边逃走现在,时间到。

35、如果上天让我许三个愿望,第一个是今生今世和你在一起,第二个是来生来世和你在一起,第三个是永生永世和你不分离。如果你走了,我会在泪水里爱你;如果你的心死了,我会在生命里爱你;()如果生命消失了,我会在轮回里爱你;如果世界消失了,我会在天堂里爱你。

36、如果思念是阑尾至少可以摘除,但对我来说思念却是心脏!

37、这个世界上还没有那个人像你那么神经!那么痴情的爱着我。所以,我决定今生要娶你!

38、我真想变成你的手机:永远被你握在手里,经常听到你的心语,还能拍下你看到的美丽,时时把我记在心里。

39、我偷听到你对上帝说你非我不嫁,所以我不想你背叛上帝嘛!

如果有来世篇10

“那一天,文明一夕之间都归零,黑云永远遮蔽,从此没有四季…。”这是一首写2012世界末日的歌。12月21日雅玛人说是世界末日,我希望这一天永远不要来到。

我的家人们啊,如果那一天是世界末日,请原谅这些年我的不孝,原谅我的调皮,我的过错,是否对你们造成了重大的伤害,你们不会告诉我,我也不会问,因为你们对我都抱着太大的希望,我也不想辜负你们,如果那一天真的是世界末日,请容我对你们说一声“对不起,我爱你们。”

我的朋友们啊,如果那一天是世界末日,请原谅我这些年我的自大,原谅我的狂妄,和你们在一起真的很好,是你们在我最低落的时候帮助了我,在我快乐的时候一起玩耍,如果那一天真的是世界末日,请容我对你们说“兄弟,保重。”

世界上的陌生人啊,虽然我并不认识你们,你们也不认识我,但有了你们,世界才有了色彩,有了你们世界世界才有了生机,如果那一天真的是世界末日,请别害怕,因为我们在一起,何况现在末日尚未来临,我们应好好相聚,毋须恐慌,勿忘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