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事十篇

时间:2023-04-05 05:33:16

灵魂的事篇1

正如我的朋友季国清先生所说,物国(此为作者虚构――编者注)的社会结构,同时也是人存在于世的款式,在某些层面,就是停车场上把汽车重叠在一起的样子,停放的车不是一辆一辆地单独平搁,而是一辆一辆上下码在一起。可想而知,处在这种层面结构中的人,要么被别人压榨,要么去压榨别人;要么被别人盘剥,要么去盘剥别人;要么被别人拖累,要么去拖累别人。相互牵制,动弹不得。实际上,这种压榨、盘剥、拖累的结果,就是病。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的很多病其实就是这么得的,这么来的。

有一次在新春聚会上给一个大学教授敬酒,我对他说:“我们可以不听专家的话,甚至不听‘道德’的话,但一定要听身体的话!”

我想强调的是:自身(身体)是不会错,不会病的,错的、病的总是自我,是自我让自身出了错,犯了病。在此我们碰到了汉语语用上经常会出现的麻烦,汉语的“自我”与“自身”是容易混淆,不易区分的,但我还是想特别加以说明:“自我”指的是“我”的思想、观念、意识、想法、精神的形态与内在的状况,而“自身”指的是“我”的身体,是造化、自然赋予“我”的一个肉身文本,且该文本皆具一种上帝恩赐的正常格式。如果人的意识在其上书写正常的内容,身体就会正常。否则,就是不正常。轻度的不正常叫偏差,严重的不正常,就是病。但奇怪的是,明明是我们的意识、思想、观念、精神让我们的身体生了病,我们不但不去意识、思想、观念、精神的层面寻找原因,反而一味地对着身体医病。不但不去走自然疗法、顺势疗法、话语疗法、暗示疗法、心理疗法的主路,反而只知道求助医院、医生、药物、手术的辅道。这情形就好比,汽车的指示灯亮了,我们不去查看水箱、油箱,不去检查发动机、油路、电路、刹车装置,而是去拆卸指示灯,检修仪表盘;烟雾报警器响了,我们不去寻找火源,而是去关掉报警器。我们皆生于无知,死于无知,当然,也更是病于无知。无知是由于我们的脑袋被上了夹板,意识被严重遮蔽眼睛没有完全打开,盯芝麻,不看西瓜,或者把芝麻当成西瓜,只想坑洼,不思星辰;或者脑袋被拧成了麻花,一改变,就碎成齑粉。无知是由于我们截断了污泥与彩云的连接,要么全是污泥般的颟顸、粗俗、卑鄙、匪气,要么全是彩云般的虚幻、苍白、贫血,不能让污泥与彩云通过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灵连接起来,贯通起来,形成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使我们在污泥时,梦想彩云的天空;在彩云时,不忘脚跟的污泥。实际上,所谓比较健康的人,就是总是能让污泥与彩云连线的人,总是能把污泥与彩云的比例弄得恰到好处的人。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一种机械思维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头到脚,从脚到头,只知道在身体上下苦力,使蛮劲,打转转,这是物国文化、物国人民的悲哀。追根溯源,这是科学主义、无神论思想埋下的祸根,是一种逻辑的必然,当然要结出自作自受的苦果。

实际上,治病医病的康庄大道是存在的,就在那儿摆着。只要逾越固定的偏见,冲破习惯性思维的围堵,它就会给我们提供无数的或然与可能,展示一个巨大的空间。只是人们睁眼不见,充耳不闻,弃而不用。我认为,治愈的正道是:从灵魂精神身体医院医生药物,而不是相反:从药物医生医院身体精神灵魂。

身体不会病,是自我让其病。更准确地说,是我的意识、我的思想让身体病。所以,任何身体的保险,如果没有保上精神险,都是白搭,等于是做无用功。也就是说,身体险的有效性是以精神险的参保与否为其前提条件的。没有精神险的身体险毫无意义,因为疾病就其本质来说,是意识的内容,精神的故事,灵魂的事件。健康是个双保险概念,身体险加精神险。尤以精神险为重,因为不病或治病的真正良方归根结底并不是通常理解的手术、药物,而是尽量宽广的意念,尽量澄明的思想,尽量顺应自然的道路,契合天地的节律。

前不久,我还对一位患病的朋友讲过:实际上,一切的药物、手术、医院治疗都是辅助手段,主要的途径应该是意识的梳理、思想的澄明和观念的校正。也就是说,治愈是意识中的事情,它永远是一则心灵的故事,是一桩灵魂的事件,是对生活本身的确诊寻药,救助治愈。

我认为,生病并不可怕,因为在我们这个焦虑的时代,中这种负的机率太高。但只要我们自己能成为我们自身一切事务(包括我们患病的特殊时期)的主宰,不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付给我们自身之外的其他事物,不把我们的责任全部推诿给我们自身之外的所谓客观的原因,疾病就会成为一桩我们自己可以承接、应对、处理的事务。实际上,只要我们没有被污染、误导得太过严重,我们自己都能理清楚,我们的病究竟是怎么来的,对我们的病就有某种内在可梳理的预感。同时,对化解疾病的路数大体上也会有一个轮廓清晰的预案。不过悲剧的是,我们早已丧失了这种预感、预知能力。我们对自己的疾病多半已没有任何自我可以把控的自主性可言。

物国人似乎先天就处在一个易患病、而又不易病愈的境地,因为我们先天就缺乏必要的思想资源和灵性资源。我们先天就缺乏很多很多的东西,后天又在不断地剔除很多东西。缺乏和剔除的,全都是保证我们的生命正常和健康所必需的。两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我们就成了唯身体但又不能理解、不会善待身体的身体主义者。道理很简单,一个精神进化不充分、不彻底,意识凋敝、观念荒芜、思想闭锁、视界缩窄的人,是无法通过精神的检索、思想的探源、观念的辨析来疗病扶伤、治病救人的。因为我们缺乏思想的资源,不知诸观念的关联,更不明白意识之无意识化的调控机理。无思想积累和精神资源的个人,肯定无从谈起个人的成熟,个人的独立,更无从谈起个人的责任。也就是说,这样的背景只能产生歪歪倒倒、不能用自己的双脚来站立的人,只能产生无数不能自控,不能自主的家伙。结果,一生病,心头就没有底,没有谱,只能把本该由自己来担当的一切毫无保留地拱手交给别人,交给医院、医生、药物、麻醉师、手术室、护士,甚至保姆。即把病患的身体交付出去,任由别人来主宰,来处置。这和他们生病前的情况是一样的,永远抹去了自己应该担当和承受的责任。这责任就是,不断地审核自我,不断地校正人生,不断地查寻存在的身与源泉的灵是否串通。

在我看来,我们的医学专家、医学院教授――更不要说一般非医学专业人士和患者本人了――对疾病的理解是非常表皮和肤浅的,他们也许对疾病的生理、生化病理学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和探讨,也许只涉及疾病的近因、浅因和枝节因,而对疾病与形而上学、哲学、宗教、心理学、意识理论的关联却少有基本的连接与猜想。如果我们迷信那些健康长寿专家、那些患有科学控的医学教授,听他们的口气,似乎他们已把生命、身体的奥秘弄得一清二楚,巨细无漏,仿佛神明。殊不知,这实属一种狂妄,是因为受限、受蔽导致的无知使然。实际上,作为一种常识,每个人都应该清楚:与我们不知、应知的相比,我们已知的东西实在是少得可怜。就我们的身体而言,情况更是如此。所以对疾病,我们切不可妄加断语,乱下结论,哪怕这涉及所谓科学的断语和结论。因为所谓科学与非科学、或不能列入科学范畴的东西相比,实属九牛一毛,沧海一粟。所以,对疾病的态度和对生命本身的态度应该是一样的,即只能端以谦虚之态,抱以敬畏之心。任何轻狂、鲁莽的,唯物主义式的处置风格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

面对物国的实际情况,我认为,疾病的心理学、形而上学、宗教哲学的追溯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因为现实的诊疗手段、医治方式似乎已经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我曾经对我的朋友调侃地说过:“我的梦想是让医生失业,医院关门,药厂倒闭,健身房消失。”有人说:这梦想太过无情,太过残酷。我认为:不。其善良的动机就如同期望世界上没有军队和监狱一样美好。请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医生,没有医院,这世界是何等地人道,何等地美妙!不过,这仅仅是梦想而已。

我非常痛心物国的这一事实:有疾病的逐渐升级,步步为营,但没有疾病的可控之势,缓减之态。我非常痛心现时的人们只知道明确的病症,却不知真正的病因。我更痛心人们患病之后所遭遇的那种被敲诈、被愚弄、被剥夺的悲惨命运。当然,写出本文的初衷并不在于要去拯救、医治别人,其首要的目的意在拯救、医治自己。因为我始终坚信:人生有两件事情是值得我们终身去关心与争取的,这就是:身体的不病;心灵的不变态,或者说不那么过分地变态。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这是底线。如果说这两件事情没有做到,没有做好,那就不要去奢谈其他,比如,所谓的事业,所谓的成功。

我认为,一个人首先应去关心的是他自己,应去拯救的也是他自己,此乃人生的头等大事。就像自关心是真正的关心一样,自拯救才是真正的拯救。我经常在想:要是一个人把自己给侍候、服侍好了,他就不需要别人来侍候、服侍了;要是一个人把自己给安顿、安排好了,他就不需要别人来安顿、安排了。正如瑞士文化哲学家让・盖普塞所说:“世界和人类的必要的改变是不可能通过世界改良者的尝试来完成的;世界改良者们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在为一个更好的世界而斗争,但他们却逃避了改善自己的任务;他们在玩弄一种司空见惯、虽然近乎人情但却令人悲哀的游戏,即要求别人去做他们懒得动手的事;但他们所取得的虚假成就并不能减轻背叛世界以及他们自己的罪责。”

我认为,在物国,疾病是一种显赫的存在,承载有特殊的含义。它不仅仅属于医学、生理学、生物学的范畴,无疑,它还暗含有更多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上的意义。在物国,我们甚至可以把医学理解成存在学、神学,把疾病看作是某种赎罪与拯救的形式。我认为,与其把历史看作物国人的信仰,还不如把疾病视为物国人的宗教。事实上,疾病早已成了我们的宗教替代品,成了我们生命关注的焦点,意义生发的中心,成了我们千言万行的递归与心理指向的所在。

在一个荒诞的地方,与其说人们在适应社会,不如说人们在适应自己的不适应;与其说人们在生病,不如说人们在把生病当作宗教来发挥其作用,被迫择其来作为意义的替代。因为没有其他的悔过方式,其他的救赎之道,就只有通过疾病来抵偿这种悔过与救赎。这就是为什么疾病会如此疯狂的理由,为什么疾病会如此嚣张的原因。 国人精神疾病呈高发态势

我感觉,不知从何时开始,疾病就悄悄转化了它的身份,成了我们的宗教,病房成了我们的教堂,医生成了我们的牧师,看病成了我们的朝圣,而针剂与药物则成了他们受洗的水与行弥撒的面包。疾病成了唯一与生命本体发生联系的意义生发源与替代物,成了人们感受生命意义的主要途径与唯一来源。尽管是一种负意义,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总比无意义强。所以,疾病是与意义问题纠缠在一起的。疾病是用来解决意义问题的。一般说来,那些意义均衡、意义自足、意义饱满的人,不大容易生病。即使生病,也容易治愈。如果意义感匮乏,意义感欠缺,那生病很有可能就是回避意义(消极)或试图解决意义(积极)的一条途径。也就是说,意义感匮乏的人,多半就具有一种易病性人格的特征。为了减弱这种特征,恐怕意义感的生发与增加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疾病是物国人的承罪与赎罪手段,是物国人的悔过与补过形式。所以,从警示与赎罪的观点看,疾病就成了物国懵钝时代的大警钟,病人是和平时代代我们言说的言说者,代我们反抗的反抗者,是以疾病这种特殊的方式在决绝寻求表达的表达者。所以,我们对疾病应存敬畏之心,对病人要抱以感激之情。因为疾病是一个文化机能失效时代的预警机制,是一个无民族的救赎形式。

健康的精神首先会反映在身体的健康上,好的文化肯定是首先会让身体受益的文化。如果说,一个民族的文化貌似高耸在云端,放射出天国般耀眼的光芒,而民族很多成员的身体与面相却又呈现出佝偻、猥琐,那多半是文化被做成了鸦片的结果。一方面,吸食文化的鸦片,能满足我们对文化的妄想;另一方面,又能使我们无视身体恶化的存在。这显然是一种变态弥补法,魔鬼平衡术。我有时在想,反馈的程序是不是这样的:首先是身体病人(发育受阻,进化中断之人)炮制出一整套病态的文化学与审美学,然后,把这种文化学与审美学熬制成“营养针剂”对人体进行注射。最后,再通过这种注射产生精神病人(主要是精神妄想症与精神匮乏症病人)。接下来,又让精神病人去复制出无数多的身体病人。就这么“身体病人精神病人身体病人”地来回倒,终成一种重复轮回的封闭循环。

正如伊万・伊里奇所言:目前,身体的医学化已经到达几近流行病的程度了。生活的医疗化是广义工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使得所有普通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冲突、放松、休闲以及创造性活动等都变得“有问题”,从而迫使人们四处求助“建议忠告”。这样一来,那些专家们如律师、医生、教授、顾问以及心理医生便能在工业化和官僚化的(主/雇、医生/病人等)关系轨道内发挥其效能:“医疗复仇女神”不仅仅是各种医学分支的总和,也不仅仅是治疗不当、马虎大意、职业性冷淡麻木、政治权利的分配不当、医学所裁定的残疾以及其他所有因医学实验和医疗事故所引起的后果的总和,它的本质在于通过一种维修服务来剥夺人的自我应付、自我决断能力;从而迫使人更臣服于“权―商”系统,更好地服务于这个系统。

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才能避免内在世界、私人空间的巨大损失,至少能过上一种身体不病、心灵不那么变态的生活?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尼采曾经建议,为了避免这种损失,人必须通过对自身进行身体与语言上的实验来实现自身的创造与提高。这是抵抗暴虐的公众,抵抗现代社会全景式监狱(米歇尔・福柯语)的强光,是极端的操练,目的在于夺回对自身主观阐述的控制权,从而创造自己私人的自身形象。

我想说,人必须自觉地把自身当作自我塑造的材料,设法形成自己过正常生活的私人经验。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论(或者说世界)本质上就是窥私癖,而道德说到底就是审美意义上的自我塑造。在摄影机、镜子、玻璃幕墙、流行话语构成的无尽迷宫中,人必须通过自我重新阐述实现被监视对象的重建,这恐怕是唯一的出路。换句话说,走出迷宫的唯一方法,就是待在里面――尽管很荒唐。人必须坚忍地接受安装在现代制度上的诸多镜屋,但要尝试在千万个映像当中,给自己的现实身份赋予某种反脆弱的风格。

我想说,倘若我们一味侧重“解决问题”,恐怕难免错失检视内心更深处的契机。我们尽可以贴上心理学的膏药来解决病症,但如果不能探明并解决深层的病因,就难保症候将来不会以另一种面目呈现出来。我认为,人我关系中的每个问题都是一种症状,表明的是你与内心更上游的源头的失联。事实上,每个心理困境都是助我们溯向上游、潜入深处的良机,问题的解决全赖我们是向内渴望和追溯,还是朝外依附和追寻。

我想说,只要曲解爱与被爱,导致的结果都是无爱,而无爱就是最严重的疾病。即使我们对最熟悉之人的爱其实也只是相对层面的爱,相对意味着一切随条件状况而变化,所以,人我关系不可避免是二元、对立、不连续、不稳定的。但进入生命的最深层,我们就可以如实承认并接纳一切,毫无保留、索求、批判与操控,率直面对自己生命的经验,也因此而拥有一颗开放且觉悟的心。这里没有你我的相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刻,你都可以与任何生命灵犀相通而流露温暖和开放。这种生命对生命的爱是绝对的、不设限的、无条件的。当绝对之爱的洪流在我们体内滚滚涌动,我们就能看到我们的生命自有其基本的尊严与神圣,并不需要仰仗外在的认可,于是再不会为饥渴(盼爱之来临)和恐惧(怕爱之离去)而烦恼。在生命深刻的和谐中,我们深知:我们从来就没有被伤害过,也不可能被伤害。

灵魂的事篇2

事件回放

3月份,就已收治结石患儿。

今年3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已收治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的病例,至7月16日,陆续收治相同病情的患儿16名。随着患者的增多,医院开始高度重视。

7月16日,上报省卫生厅。

甘肃省是最早向卫生部上报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异常情况的省份,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是最早向甘肃省卫生厅上报这一异常情况的医院。

甘肃省卫生厅当天就派三个部门的人来调查核实,随即上报卫生部。

7月22日,锁定三鹿奶粉 。

“7月22日,我们把三鹿婴幼儿奶粉锁定为‘独立的危险性因素’,因为在调查病史中发现,这些孩子都有三鹿婴幼儿奶粉食用史。”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岳中瑾说。

8月28日,卫生部专家来调查。

8月28日,卫生部专家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调查时,岳中瑾等建议:“卫生行政部门能否会同工商部门尽快查封三鹿奶粉,做质检工作,尽快采取措施。” “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看病和治病,而且要将发现的群体性异常情况上报,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岳中瑾说。

9月11日,三鹿集团召回声明。

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

三鹿集团公司决定立即全部召回2008年8月6日以前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此前,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密切关注奶粉致病事件,已派人赴相关地区了解情况,并全力配合有关部门调查。

与此同时,卫生部提醒公众,立即停止使用该品种奶粉,已食用该奶粉的婴幼儿如出现小便困难等异常症状,要及时就诊。同时,卫生部要求各医疗机构及时报告类似病例。

9月12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府经调查了解初步认定,“三鹿问题奶粉”与添加三聚氰胺有关。

9月17日,各地报告临床诊断患儿一共有6,244例,三鹿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田文华刑事拘留。

其中,4,917例患儿症状轻微,生命体征稳定,正在进行院外随访治疗或已经治愈。现仍留院观察治疗患儿有1,327人。所有临床诊断病历中,有158人发生过急性肾功能衰竭,占总病例数的2.5%。经有效治疗,目前158例重症患儿当中,已经有94人病情平稳或已经治愈出院。此外,回顾性的调查发现,有3例死亡病例,其中甘肃省有2名,浙江有1名,不包括在以上提到的6,244名诊断病例之中。

9月18日,废止免检法。

国家质检总局9月18日公布第109号总局令,决定自公布之日起,对《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9号)予以废止。

9月21日,温家宝总理看望奶粉事件患儿,并检查奶制品市场。卫生部网站同日通报,全国因食用婴幼儿奶粉导致住院的婴幼儿为14,471人。

目前,还在住院治疗的为12,892人,其中有较重症状的婴幼儿104人;已治愈出院1,579人。此外,接受门诊治疗咨询并已基本康复的婴幼儿累计为39,965人。在以上所有接受治疗的婴幼儿中,2岁以内婴幼儿占81.87%,2~3岁幼儿占17.33%,3岁以上幼儿占0.8%。

奶制品企业老总的蒙眼布

中国老百姓有一句俗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其实,在得病崩盘之前,人体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破坏了身体的平衡环境,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形成病变。

企业也同样如此,“奶粉门”事件,犹如偶感风寒,而一时间全国大感冒,中国奶制品行业几乎整体沉陷“信任危机”,我们还能相信谁?

曾有一个中学生对她的老师说:“老师,我小的时候很有意思,把自己眼睛蒙住的时候,就以为谁也看不到我了。”孩子的语言,颇让人深思。

被查出22家三聚氰胺超标的奶粉企业,品种都是婴幼儿专用,这张通报表,他让我们所有的人不寒而栗。让我们对比一下这些企业在没有出事以前,是怎样拿着一块红布,蒙住双眼。

先看三鹿集团。

三鹿集团“一把手”田文华说:“经营企业,犹如经营人生。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必须以经营人生的严肃态度来经营企业,时刻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还说:“三鹿奶粉在出厂前经过 1,100道检测关。”

事实却是这样的:本次奶粉事件三聚氰胺最高含量(mg/kg)数据中,三鹿牌婴幼儿配方乳粉达到第一位:2563.00。

第二位是上海熊猫乳品。

公司董事长王岳超这样承诺:作为国内婴幼儿乳品专业制造商,我们的使命是哺育中国宝宝健康茁壮成长;我们的质量方针是精益求精,永无止境;我们的质量目标是让消费者100%满意。

事实描述: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的熊猫可宝牌婴幼儿配方乳粉三聚氰胺最高含量(mg/kg)达到619.00。

第三位青岛圣元乳业。

圣元对外宣传的辉煌是:国内乳品行业首家获得“中国预防医学会”验证企业。2004年5月,又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推荐为“放心奶粉生产企业”。

长期以来,圣元在董事长张亮的带领下,一直以关爱每一个中国宝宝为己任,并发起一个接一个的爱心行动,把关怀撒向神州。

本次“奶粉门”事件检验结果: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圣元牌婴幼儿配方乳粉三聚氰胺最高含量(mg/kg)达到150.00。

第四位:山西古城乳业。

董事长乔道首这样说:“要使名牌产品在市场上常盛不衰,没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就无从谈起。质量第一,质量立业,是古城乳业的一条厂规。要通过定时、定期自检、专检、互检、抽检制度。”

事实却是: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古城牌婴幼儿配方乳粉三聚氰胺最高含量(mg/kg)达到141.60。

第五位是江西光明英雄乳业。

“我们可以保证,企业不可能做这种事情。江西光明英雄乳业是大企业,如果鲜奶蛋白不够,可以加点脱脂粉,来提升牛奶蛋白,英雄乳业有自己的奶源。”总经理张起祥说。

结果是这样:江西光明英雄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英雄牌婴幼儿配方乳粉三聚氰胺最高含量(mg/kg)达到98.60。

让中国人喝健康奶的蒙牛乳业。

“我们制造了更多绿色、高质量的、有机的、环保的、优秀的产品。全国消费者越来越喜欢喝蒙牛牛奶,结果就把蒙牛喝成一个全球最大的乳品公司。”这是蒙牛乳业总裁杨文俊的公开发言。

董事长牛根生,这位管理名家、媒体红人也曾说:“在产品方面,蒙牛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奉行‘产品等于人品’的质量理念。”

检验结果出来了: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蒙牛牌婴幼儿配方乳粉三聚氰胺最高含量(mg/kg)达到68.20。

广东雅士利集团也“榜上有名”。

20多年来,集团生产的“雅士利”牌各类系列产品,先后荣获国际、国内等30多项殊荣,成为潮州市有史以来第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面对取得的成绩,董事长张利坤很自豪。

事实是这样的:广东雅士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雅士利牌婴幼儿配方乳粉三聚氰胺最高含量(mg/kg)达到53.40。

内蒙古伊利集团也在榜上。

伊利董事长兼总裁潘刚说:“伊利集团不仅自身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奶源基地的建设带动了几十万农民脱贫致富,同时推动了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腾飞。”

检验结果: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伊利牌儿童配方乳粉三聚氰胺最高含量(mg/kg)达到12.00。

随着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奶制品行业三聚氰胺专项检查检测结果的公布,一批国产品牌纷纷遭遇信任危机。但大浪淘沙始得金,三元食品、完达山乳业等一批优秀国产品牌在风浪中经受住了考验。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严把质量关的做法,值得其他乳品企业借鉴。

奶农变成了农药化学专家?

近一个时期,一则手机短信广为流传,读来深感沉重。说的是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中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磺铜,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保证以后不再发生这样的事。在这起事件中,暴露出政府监管不力,也反映出一些企业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没良心’。我们不仅要追究领导责任,对这样的企业,也要坚决整顿、处理,一个也不放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市儿童医院看望“三鹿奶粉”事件患病儿童时说。

面对媒体,这些“没良心”的企业尽管在道歉,但是心里都在说,和我没关系,都是奶农奶源出了问题。随着一场问责风暴在中国政界的发起,多少受害儿童的父母想问问奶制品企业家,控制质量源头的责任,你们担负了吗?

造假者为什么会选择三聚氰胺

常用的一种冒充蛋白质的含氮物质是尿素。尿素的含氮量不是很高,溶解在水中还会发出刺鼻的氨味,容易被觉察。所以后来造假者就改用三聚氰胺了。

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合成树脂、塑料、涂料等,含氮量高达66.6%。含氮量越高意味着能冒充越多的蛋白质,且白色无味,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这种高科技才能检测。而目前,我国食品和饲料当中蛋白质含量检测的主要办法是“凯氏定氮法”,此法只能测出含氮量,并不能区别饲料中有无合规添加剂或违规化学物质。

在饲料、奶制品中添加“蛋白精”冒充蛋白质,已成了公开的秘密。然而,三聚氢胺本身没有任何营养价值,更可怕的是,三聚氰胺还具有轻微毒性。实验报道,动物长期摄入三聚氰胺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

三聚氰胺是怎么加到牛奶中去的

有两种可能途径:一种是奶农加到原奶中。这样做有一定局限,因为三聚氰胺微溶于水,常温下溶解度为3.1g/l。100ml牛奶最多只能兑75ml水,并加入0.54g三聚氰胺。但在奶粉制造过程中加入就容易多了,因为三聚氰胺的溶解度会随温度升高而快速增加,在100摄氏度时,三聚氰胺在水中的溶解度可达5.14%,所以在奶粉制品中含量较高。

即使无法一口咬定是谁加了三聚氰胺,但是起码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出现问题奶粉的企业质量检验形同虚设,收购奶的时候难道只检验蛋白质含量吗?加了这么多水,脂肪含量可能正常吗?比重正常吗?

官方发言:找企业自己的问题

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杨崇勇透露,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添加三聚氰胺的,主要是一些奶站的不法分子。

据调查,三鹿集团在河北有372个奶站,发现问题的有41个。三鹿集团的管理有明显漏洞,据被控制的违法者交待,他们通过提高温度和添加其他化工原料,如柠檬酸钠、脂肪油、麦芽等实现三聚氰胺溶进水里的目的。

2008年9月13日,国务院对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做出六项决定。一是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二是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对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所需费用由财政承担。三是全面开展奶粉市场治理整顿,对市场上所有婴幼儿奶粉进行全面检验检查,不合格奶粉立即下架。四是尽快查明婴幼儿奶粉污染原因,对婴幼儿奶粉生产和奶牛养殖、原料奶收购、乳品加工等各环节开展检查。五是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严肃处理违法犯罪分子和相关责任人。六是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和质量监管机制,切实保证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

政府的态度非常明朗,就是不要纠缠奶农,而是要求企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并且勇于承担责任。

三鹿奶粉事件也告诉人们,在食品和药物方面,不能有国家免检产品,因为他是直接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头等大事。

质问为企业当顾问的化学专家

藏在整个事件背后的,还有相关专业的专家。就奶农的那点水平,根本不知道会用三聚氰胺增加蛋白,只有专门的化学专家才可能给企业出这种馊主意。当学术知识掌握在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手中,将为社会带来不能想象的后果。

我们看到,为了评职称,连教授都在凑文章;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教授都参与了企业的经营,并蔚然成风。知识分子一旦虚荣起来,会比奶农更不考虑后果,而因为这种恶果,根本就是无法估量的。

“奶粉门”事件中,更重要的是反思。这不是贴一剂创可贴就能治愈的局部伤疤,这块脓疮的溃烂,绝对是整个机体的病变。

医学专家提醒:服用过“问题奶粉”的婴儿,要密切观察、重点检查、多多喝水。

2008年9月18日,本刊记者来到山西省儿童医院门诊大厅,只见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来自全省各地的饮用过“三鹿奶粉”的婴幼儿家长带着孩子等待进行检查。

来自长治的王女士抱着孩子正在排队,当得知记者在采访时,她激动地说:“从电视上得知‘三鹿事件’后,立即带孩子来医院检查。孩子现在1岁半,可是喝三鹿奶粉已经1年了,每月都要喝一箱子,真得很担心。”

太原张先生的孩子10个月大,“出生后因孩子的母亲没有奶水,一直喂孩子奶粉,以前给孩子喝的是‘贝因美’奶粉,现在孩子刚喝了4袋三鹿奶粉。因担心有什么问题,就来医院给孩子检查一下,没问题我们就放心了。”张先生焦虑地告诉记者。

在山西省儿童医院泌尿内科住院部,已有几十名婴幼儿因检查出问题,在医院接受治疗。来自霍州的一位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孩子1岁半,生下来就一直喂奶粉,觉得“三鹿”是老牌子,比较信赖,孩子一直在饮用。平时孩子老爱哭闹,但也没有想到会出事。得知“问题奶粉”后,便带孩子来医院检查,结果真得被查出得了肾结石。

山西省儿童医院泌尿内科主任方琪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共收治了36例服用过‘问题奶粉’的患儿,其中3名婴幼儿肾结石大于4mm,有几个是肾积水,孩子的病情都比较稳定。”

针对“三鹿奶粉”事件,方主任提醒,所有给孩子服用过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家长,当务之急要做两件事,一是密切观察孩子有无异常情况;二要让小孩多喝水,加快体内有害物质排出。

要重点观察孩子是否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发烧、呕吐、排尿不畅等,如果发现孩子出现血尿,尿液中有淡黄、橘黄色的沙砺样结晶,无尿或少尿等症状,应立即去医院检查、治疗。

方主任告诉记者:“对于那些服食过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的婴幼儿,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因为这种由三聚氰胺引起的结石与成人所患结石不同,他的结构较为松散,多呈沙粒样,多数孩子通过多饮水即可促使体内结石排出,这样的孩子大多不必住院治疗”。

购买奶粉知识手册

奶粉的分类

全脂奶粉:他基本保持了牛奶的营养成分,适用于全体消费者,最适合于中青年人。

脱脂乳粉:牛奶脱脂后加工而成,口味较淡,适于中老年、肥胖和不适于摄入脂肪的消费者。

速溶奶粉:具有分散性、溶解性好的特点,一般为加糖速溶大颗粒奶粉或喷涂卵磷脂奶粉。

加糖奶粉:由牛乳添加一定量蔗糖加工而成,适于全体消费者,多具有速溶特点。

婴幼儿奶粉:婴儿是指12个月以内的孩子,幼儿是指1~3岁的孩子,分阶段配制,分别适于0~6个月、6~12个月和1~3岁的婴幼儿食用,根据不同阶段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和营养要求,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五大营养素进行了全面强化和调整。

特殊配制奶粉:适于有特殊生理需求的消费者,这类配制奶粉是根据不同消费者的生理特点,祛除了乳中的某些营养物质或强化了某些营养物质(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故具有某些特定的生理功能,如中老年奶粉、低脂奶粉、糖尿病奶粉、低乳精奶粉、双歧杆菌奶粉等。

了解了奶粉种类,购买时一定要认真选购,还要学会辨别奶粉质量的优劣,当心买了掺假的奶粉回家。

真伪奶粉

试手感:用手指捏住奶粉包装袋来回摩擦,真奶粉质地细腻,会发出“吱吱”声;而假奶粉由于掺有绵白糖、葡萄糖等成分,颗粒较粗,会发出“沙沙”的流动声。

辨颜色:真奶粉呈天然乳黄色;假奶粉颜色较白,细看有结晶和光泽,或呈漂白色,或有其他不自然的颜色。

闻气味:打开包装,真奶粉有牛奶特有的乳香味;假奶粉乳香甚微,甚至没有乳香味。

尝味道:真奶粉细腻发粘,易粘住牙齿、舌头和上腭部,溶解较快,且无糖的甜味(加糖奶粉除外);假奶粉放入口中很快溶解,不粘牙,甜味浓。

灵魂的事篇3

创新思路抓工作

在中卫二中任校长担任校长期间,闫xx修订了学校新的办学思想、“三风一训”、管理规章,制定了“抓培训、重实效,抓理念、重提升,抓常规、重课堂,抓教师、重骨干,抓听评、重反思,抓两头、重带动”的“六抓六重”的教学思路,实施了“抓德育、重队伍,抓养成、重基础,抓规范、重管理,抓活动、重载体,抓疏导、重心理,抓合力、重社区”的六抓六重育人策略,取得了良好成效。六年间,经过他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大为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考成绩逐年攀升,学科竞赛遥遥领先。学校因此先后被授予“国家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区课堂质量工程先进集体”、“全区德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连续五年荣获“全市中考先进集体”和教育系统年度综合考核先进集体。

到中卫职业学校任职后,他结合分管工作职责,他不断推进专业及课程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示范学校创建,全面深化学校教学科研改革,着力构建“名师工程”、全力抓好师生职业技能大赛。同时,充分利用好学校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了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十二五”生态移民等各类社会职业培训活动。

务实做事同行赞

灵魂的事篇4

因为,他们懂得比别人懂的的更多的东西。

因为,他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灵魂。

因为,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灵魂,拿去给世俗的东西给玷污。

所以,孤独的人,正因为他们对事物看得很透。

所以,才会选择孤独。

因为在孤独的世界里,才是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也才真正的认识到世间的一些变化,甚至,也让自己认识到自己。

然而一个人的灵魂,一旦受到玷污,就不会再振作起来。因为,人们曾经失去的太多,打击的又太多了。所以,要重新复原一个破碎的灵魂,真的是很难办到的事情。因为,人们往往面对着“破碎”都是选择逃避,宁愿让它永远的堕落下去,由此,世上就有了‘失落’这类型的词存在。

当灵魂漂移了自己的身体,不在回来的时候,那么,一个人就将会是一个永远对什么都是一种麻木的表现。因为,他们没有灵魂,只有一个还存活在世间的一个肉体罢了。没有灵魂的肉体的运动,也都是那些肉体,在那没有灵魂的躯壳里挣扎着。挣扎灵魂快些回到自己的家。

然而,灵魂都太固执。其实,这并不是灵魂的固执,而是,拥有肉体的那个人的性格太固执了。他们不想拥有着灵魂,因为,他们把拥有灵魂这件事情,当作是一个负担。不愿意让它回到自己的躯壳里。因为,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不便,而且,往往自己想做什么事情,总是在一旁阻挠。所以,有的人,就此看不惯一切的管束,于是,放弃了自己的灵魂。把它拒之门外,让它无法回到自己的家。

灵魂的事篇5

关键词:纳西族;灵魂观念;东巴教;“绍”

一、“绍”的本义

“绍”在纳两语中有四意:1.作名词,气体;2.作动词,卸:3.迎请(神灵)。4.溢出。东巴字同形声调有变化的两意:锁;(头发)散乱。

在东巴经中“绍”是构成宇宙变化和万物的最初本体。在东巴经《董埃术埃》(黑白之战)中有这样的描述:“上古的时候,天和地还没开辟的时候,太阳和月亮还没形成的时候……上方传来佳声,下方发出气息,声气发生变化出现了白蛋,白蛋变出了金木水火土……”

“绍”不仅是世界物质之源,也是人的生命之源。在《鲁般鲁饶》中,祖古羽勒盘哀悼死去的开美久命金时这样说:“亲爱的开美久命金,放进山羊绵羊气,嘴儿也许还能说话……”

在纳西族丧葬仪式中有~项重要的仪式“绍撒克”。“绍撒克”怎么理解?笔者曾就这个名词问过几个村民,他们大都持这种看法:“绍”为“气”,“绍撒”意为给死者的殓物,“克”为“放”。“绍撒克”为“放殓物”之意。但村民对“撒”为何意都语焉不祥。后来,笔者问到在东巴博物馆的和学芳老东巴,他作了进一步的说明:“绍撒克”虽意为“放口含”或“放殓物”之意,但这不能仅从这个仪式的过程去理解,它有个前提,即死者在断气之前的时间段。如果非正常死亡或断气多时后再举行这种仪式就失去了意义。他还特别强调了“撒”的意义:其本义为“锁”,这里作动词,意为把气锁住。为什么要把气锁住?东巴经师认为世界万物皆由气初始,但每一种事物的气各不相同。活人之气与死人之气也是如此,断气之前也是人神(或鬼)之气相遇之时,只有出气没有入气,这是在人气即将断绝的预兆,这时须续上神气,如果续不上,鬼气就会乘虚而入,死者就会成为孤魂野鬼,到不了祖居地。所以此时“绍撒”尤为关键,把即将断掉的人气锁住,也把鬼气锁住,才能续上神气。

和志武先生对此也作了说明:“‘飒撒肯’(放气):人病死前由家人将米粒、茶叶、银末放入死者口中,作为送给死者的礼物,并由在场长者念送词,提及死者的已故父母、祖父母名字,送到祖先原来迁徙下来的北方。凡是没有经过这种仪式而死亡的人,一般都有要请东巴祭司念经超度,补行‘放气’仪式,死者是男的用公鸡,女的用母鸡代替”。

洛克的《纳西一英语百科辞典》也作了说明:放供品,即将死之人最后一次呼吸时,放九粒或七粒米、碎银子入其口中,压入舌底。

二、“绍”所蕴含的宗教观念

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认为:原始经历了“灵魂――精灵――神”的发展顺序。灵魂观念始终是宗教的一个基本观念,灵魂的存在也始终是宗教的一个基本命题。在一般意义上,所谓灵魂是指寓于存在物体的形体之中,并主宰一切活动的超自然存在,它是其所存在物体的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和操纵者。最初的灵魂观念是一种灵力意识,这种灵力是指一种超自然性质的生命力,原始人往往不能在有生命事物与无生命事物之间加以区别,不能在主动物体与被动物体之间加以区别,因而将自身和一些动物具有的包括简单意志的生命力即具有主动性的生命力泛化为一种普遍性,产生了将其赋予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一切自然事物的倾向。他们相信自己身边的一切自然事物都具有神秘的灵力。这是一种“泛灵论”或“万物有灵论”的思维方式。

在纳西族民众的观念里,“绍”具有三位一体的性质特征:灵魂精灵神灵。既然天地万物皆由声气转化而来,万物皆有各自之“气”(“绍”),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东巴经中门类众多的自然崇拜。这也是原始人所特有原始思维所产生的“万物有灵”决定的。但到了后期夹糅了大量的精灵崇拜,“绍”的内涵也有了变化,从自然界万物集中到了人身上精灵。郭大烈先生认为:“纳西族古代先民对自然崇拜的发展,便成对抽象的精灵、鬼魂的崇拜,这是自我意识飞跃的表现,为东巴教的产生进行了铺垫。永宁纳西族认为,鬼是人死后变成的精灵,称为‘池夸梅’,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鬼称为‘库初’,对家人可起到保护作用,是祖先崇拜的对象;与自己无亲属关系的鬼称为‘钉初’,认为它会作祟害人,特别是那些死于非命的人所变的鬼,为害尤烈……纳西族先民还认为,人得病是魂不附体,就要招魂”。祖先崇拜也是一种鬼魂崇拜。人死,东巴就要念开丧经,把死者的灵魂一站一站地送回到原来祖先的所在地,称为指路或开路”。从中可以看出,精灵可以分为善恶两种,家中祖先变成的“库初”精灵为善,无亲属关系的鬼变成的“钉初”为恶。我们也从上面提到的丧葬仪式中注意到,人死之前如果能续上“绍”,便可获得新的灵魂,这个灵魂与在祖居地的众多祖先的灵魂具有同一性,也通往此路的通行证。如果没能接上“绍”,就只能成为孤魂野鬼,永远回不到祖居地。但不管是成为祖居地成员也好,还是成为野鬼,它们都有两个特点:一是灵魂观念的人格化,与自然事物相区别而存在,这些精灵具有人性的一面,它有团圆的需求,有来世的愿望,也不会因形体的消失而死亡;二是又具有灵魂的物质性,这些精灵寄附于人体而存在,可以在不同的形体之间转化,如转化成祖魂或鬼魂。当然,转化后的精灵更具有超自然的神力。其问的内因是“绍”。“绍”也就成了人与鬼神之间的媒介物。而神灵是对精灵高度神圣化的结果,神灵中的人性味消淡,更突出了神的永恒性、独立性、超人性。但这些特点是建立在“绍”基础之上的,它们也要像人一样享用“日绍”(酒祭品)“楞绍(茶祭品)…乌绍(银物祭品)“含绍”

(金子祭品)。

三、“绍”的生命意义

总之,“绍”是构成万物的初始物质,包括万物的灵魂,但后来集中到人身上,人死后因得“绍”的不同变成不同种类的精灵,这些精灵随着时空的转移升格为威力威力无边的神灵。“绍”是一个生命符号。人因“绍”而生,因断“绍”而成鬼,续“绍”而成神灵,灵魂不死,皆因有“绍”。“绍”与灵魂观念、生命意识紧密相联系。

“绍”成为肉体与灵魂、此生与来世、鬼魂与神灵、恶与善、物质与精神等诸多二元对立事物的中介物,它里面既有从自然崇拜到精灵(或鬼魂)崇拜、神灵崇拜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包含了三者的性质、功能。实现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化。前面提到的祭祖仪式也同样如此,家人刚去世之时,所作仪式停留于尽人事,送死者上路,使用权其回到祖居地。死者的灵魂仍在途中,还没有升华到神灵的境界。但在春节或清明节时的祭祖仪式上,祖先也就成了神灵的代表。越是久远的祖先就越具有神力。譬如,崇仁利恩既是祖先的代表,同时也是神灵的代表,祭祖与祭神是共融的。

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对“绍”进行简要的归纳,“绍”是一种主观存在的生命初始物质,它是纳西族生命观的一个基本命题。始终是纳西族宗教的一个基本观念。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它与“万物仃灵”的原始思维有联系。

灵魂的事篇6

婴儿在五个月(150天)左右各脏腑产生了气机,就产生魄。魄是气之灵性,所以魄从气生。五脏五气,六腑一气,三焦一气共七气。七气之灵性化为七魄,肺主“气”,司呼吸,所以有“七魄藏于肺”之说。肺的主要功能是摄气,为气增加推动力。

魂晚生于魄大约一周左右。魂为血之精华,所以说魂从血来。心肝脾各生一魂(心生血,肝藏血,脾纯血),所以有“三魂”之说。肝藏血,主疏泻,因此魂藏于肝,主要功能为纯血。

魂由血生,血由心生,为君;魄由气生,气由肺主,为臣。魂魄有君臣关系,它们共同统摄气血,滋养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所以,魂魄是人身的生命线,脱离了灵魂人身就不能存在。

鬼分戾鬼、冤魂、鬼、幽灵。

所谓戾鬼,人在青壮年时期,气血方刚,偶然凶死,诸如摔死或斗殴、车祸突然致死。这类死亡,三魂七魄紧紧相抱,有时显灵害人或摔打器皿,或发出奇怪的声音等,道家称“戾鬼作崇”。冤鬼是指被人暗害死亡,属于不正当的死亡,魂灵不散伺机报仇或洗冤,诸如武大郎显灵。所谓鬼,是指人死后魂飞魄散,就是魂之精气与魄之灵性合二为一,道家称之为“鬼”。鬼性奸诈,多做坏事,不做好事,不受人们喜爱。

鬼通 过一定的时间,精气灵性消毫到一定的程度,二者不能合一,由一分为二,道家便称之为“幽灵”。

凡是做好事的灵性都是神,不过它分别为上神、神仙、鬼神等。

上神为上天之神,诸如玉皇大帝、西王母、太白金星、托塔天王等等。

神仙为上乘修炼之人,道家居多,诸如陈抟老祖、太上老君、中八仙吕洞宾等等。他们修成正果,魂魄出窍,脱离凡胎,聚而显灵,有股氲氤之气,使人可亲可敬;散能隐形,立时无影无踪,令人生畏。

鬼神为名人名将,生时一身正气,上为国家下为百姓,死后灵魂不散,处处显灵,计程如三国时期的关羽利泉山显圣,五丈原孔明显圣。南宋时,牛头山岳飞显圣等等,皆因他们未脱凡胎,道家亦称之为“鬼神”。

人之精灵叫鬼,山之精灵称妖,水之精灵呼怪,山风瘴气唤魔。世上存在妖魔鬼怪,时常出来作崇,大者危害社会,小者危害人身,所以几千年来道家非常注重降妖伏魔之法。

六淫之气所生之病,中医们用扶正祛邪法治疗;妖魔鬼怪所作之崇,道医们用降妖除魔祛邪法治之,这些都是十分自然的事。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灵魂的事篇7

【论文摘要】:心灵观念起源于原始人解释梦境等现象的需要,原始人的这种直观、猜测的结果对后来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在实践、研究中造成根深蒂固的影响--认为人身上存在着独立的实体--心灵。这种将统一的人截然二分的原始观念,造成了哲学史上"二元论"长期占据实质的主导地位。当代分析哲学的兴起,从语言学角度的分析使人们逐渐认清心灵的真面目,心灵观念的再认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奥古斯丁曾说过,时间是什么?你不问,他还知道,你一问,他却困惑。关于"时间"的奥古斯丁式的回答,也同样适宜于"心灵"。我们时常谈论心灵,但真要反躬自问,什么是心灵?恐怕同样会陷入奥式迷茫之中。其实,以往我们对于心灵的起源问题的研究和认识,大多数理论和学说都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常识性的本体论承诺上的:世界上除了物理实在和属性之外,还有心理实在和属性。正是由于基础的、方向性上的错误,导致诸多哲学问题长期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

一、心灵的起源:原始思维

原始人是能够思维的,但他们的这种思维能力还处于文化水平低级发展阶段。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生物学现象深感迷惑。第一,活着的能说话能行动的人和死亡的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清醒、睡眠、梦、疾病、死亡等状态的发生?第二,那些在梦和幻觉中出现的人形又是什么?原始人的这种好奇心和原始的探索精神,让他们大概初步作出这样一个明显的结论,"即每个人都有两种东西属于他们所有,这就是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幻象。这两类现象显然都处于与身体的密切联系中:生命使身体能够感觉、思想和行动,幻象则是身体的映象或者它的第二个'我'。不管是生命还是幻象,都同样被感知成与身体分离开的东西,生命被感知成能够从无感觉或者死的躯体里脱离出来走掉,而幻象则被感知成能够向远离这个身体的人们现形。"这不过是生命与幻象的合并。原始灵魂观念认为,"灵魂是一种稀薄的没有实体的人形,本质上是一种气息、薄墨或影子;灵魂是它使之生的那个个体中的生命和思想的本原,它独立地占有它的从前或现在的肉体拥有者的个人意识和意志;它能够离开身体很远,并且还能突然表现物质力量,特别是能够作为一个脱离了身体的、与身体在外貌上相象的幻象而出现在睡着或醒着的人们面前;她能够在这个身体死后继续存在并在人们面前出现;它能够钻进其他人、动物甚至物品的体中,控制着它们,在它们里面行动……"并且,原始人认为人的灵魂不只一个。基于他们的理性认识尚不发达,他们还没有形成具有多种功能的统一的灵魂观念。托列斯海峡的土著人认为,马利(mari)的一部分在人死后就离开了,而另一部分则继续留下,直到她被吓走为止。在北美,灵魂由复数组成被看成是个定则。某些希达查人认为一个个体有四个灵魂,并以此观念解释逐渐死亡的过程。例如,当意识还未消失时,四肢冷却了。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四个灵魂是在逐个离开的。达科他人(Dacotans)认为人有四个灵魂:肉体的灵魂,与肉体同死;永远留在身体或留在身体近旁的灵魂;对肉体的行为负责的灵魂;永远留在死者的一小束头发附近的灵魂。

由于原始人的认识主要以直观、想象、猜测等为特征,不知道也不可能去自觉地把握事物的性质与本质,因此他们也没有自觉地说明灵魂的性质与本质,即不知道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去说明灵魂究竟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没有阐明灵魂区别于肉体和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原始人的这种直观的猜测、想象,必然地影响着后来的哲学家们对此问题的思考。

二、传统哲学对心灵的探讨

在传统的心灵哲学研究中,我们的探索是从"心灵是什么"、"具有什么本质"这样的"苏格拉底式问题"出发的。其实,以这种方式提出问题的同时,我们就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的:心灵是存在的。而在当今"分析的时代",这种研究方式遭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质疑。心灵或灵魂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那么传统哲学的庞大体系将得以保存并发扬广大;如果不存在,那么以往对"心灵"所作的全部研究将面临着颠覆性的危机。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等前沿科学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心灵哲学的观点越来越站不住脚,在当代所谓的"本体论变革"的呼吁声中,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 转贴于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通常都把灵魂或心灵看作是一种实体。但对这种实体的本质却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如米利都学派),认为灵魂像其他事物一样是由物质性本原(气、水、火、原子等)构成的;一是二元论的(如柏拉图),认为人的存在分为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他认为具有认识能力的灵魂只有摆脱肉体的困扰才能最好地思维。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对心灵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折,即从对实体的构成本质转到了对心理的作用、关系的探讨。人的灵魂是由知觉、统觉、想象、一记忆、愉快和痛苦、欲望和厌恶以及理性思维等精神职能因素构成的。因此,它不是实体,而是一组功能、能力或属性的组合,"灵魂之于身体,犹如砍劈之于斧头",斧头的砍劈功能必须靠身体的动作表现。就心理的作用过程而言,心灵就像一块蜡,它对外物的反映,就像图章戒指在蜡块上留下的印痕。

中世纪神学家的灵魂观带有典型的宗教色彩,大多承认灵魂的实体性。如奥古斯丁认为,"灵魂对我而言,似乎是一个有规定性的实体,是由理性武装起来的用以主宰肉体的实体。"他强调灵魂之于肉体的先在性,他认为,人是"一个随意使用肉体的灵魂。"即理性灵魂是人的本质,但它作为人的本质,是相对于肉体的作用而言的。灵魂与肉体的实体性跟上帝相比都是不完满的,处于缺乏状态。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也正是由于它们各自的缺乏。他不再像柏拉图那样,将肉体视作灵魂的坟墓,而是看作灵魂的运动场所。

一般认为,现代西方心灵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笛卡尔一方面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实体,前者能思维而无广延,后者有广延而不能思维。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心灵"与肉体在实质上又是联系着的",而且心灵可以自由地决定身体运动,肉体对外物的感受又会为心灵所觉察,心灵通过肉体有情绪的变化。既然心灵是无广延的实体,它又怎么能与有广延的身体发生关系呢?无广延的心灵怎么能支配有广延的肉体的运动呢?有广延的肉体的感觉怎么能传到无广延的心灵呢?要么心灵与身体在性质上没有根本区别,否则就不可能发生交感;要么心灵与身体根本不可能有联系、发生交感,否则两者在性质上就没有根本区别。笛卡尔在心身关系上陷入了无法自拔的二元论与交感论的矛盾。

综上所述,从古希腊到近代,不管是柏拉图的轻视肉体、重视灵魂,灵魂只有在摆脱肉体后才能最好地进行思维,还是奥古斯丁灵魂与肉体的结合以成就灵魂的事业,还是笛卡儿的身心交感说,无一不透露着大多数哲学家心底的"二元论"。 这种潜藏在哲学家心底不知不觉地发挥作用的"二元论"的根源于原始灵魂观念:当原始人解释梦的存在时,统一的人就被截然劈成两半了。人是由身体和心灵(灵魂、心理、意识、精神)两部分构成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躯体和一个心灵,躯体和心灵被套在一起,而且在躯体死后,心灵仍继续存在并依然发挥作用。因此,尽管大多数反二元论的哲学家,或在许多问题上都坚持唯物主义因而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摆脱二元论的纠缠,在看待人及其心灵时,其实仍是二元论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哲学家赖尔、维特根斯坦和奎因(W.Quine)等人认为,二元论是自古以来的"权威的学说"。罗蒂指出:"每个人都总知道怎样把世界分为心的部分和物的部分,这一区分是常识性的和直观性的。"

三、心灵究竟是什么?

当代心灵哲学呼吁研究方式的转向的要求似乎可以用这么一个例子来阐述其必然性:在很久以前的一个遥远的国度里,一个民族深切关心着戈肖克问题,尽管没有人知道戈肖克是什么,但每个人都赞同他( 她或它)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民族世世代代最有头脑的人都献身于戈肖克事业,但始终没有人找到答案,就在人们认为似乎已经陷入了毫无希望的绝境时,终于有个人这样假设:戈肖克仅仅是个名词而已,除了词语之外一无所有。由此看来,或许"心灵"的问题以及心身问题之所以长期困扰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向出了差错,以致研究的结果往往和研究的初衷南辕北辙。

当代分析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和J.杰恩斯等人对心理语言形成过程和本质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他们的研究成果,引发了当代的心灵本体论变革的潮流。杰恩斯认为,意识、思想后于语言,完全是由语言的运用所虚构或杜撰出来的,是物理世界一种虚幻的类似物;人在创制和使用心理语言时,并没有什么真实的事件和过程要表达。从语言的具体内容看,人类语言指称对象或表示对象的方式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物理语言到心理语言的发展过程。人类最初的词语都是关于可见可触、直接具体、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的,甚至直到文字产生以后,都很少见到表示复杂、抽象的性质以及人的内在心理过程的词语。心理语言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形成:一是表示实体的心理语言借助推论从相应的物理语言转化而来,二是隐喻和类推。灵魂观念的产生则是这两种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杰恩斯所说:"我们用来指称心理事件的每一词语都是行为世界中的某种东西的隐喻和对应词。我们用来描述真实空间中的物理行为的形容词通过类推变成了描述心灵空间中的心理行为的对应词。"杰恩斯通过追溯心理语言的起源,得出了如下结论:心理语言是借助于隐喻、类比从物理语言中转化产生的;心灵是真实世界的类似物;心理语言是意识产生的前提。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心灵是人们在解释的需要中产生的,并不存在独立的心灵实体。我们常说的"心灵"是一种解释上的设想,因为说人有心理实在并没有增加世界的物理内容。既然如此,它就不能进入物理事件的因果关系网络中。这种对心灵的一种解释上的设想,就像是我们为了描述某一空间区域会借助某种坐标系统一样。而这个被借助的系统并不存在,只是我们的解释离不开这个虚构的解释项。

参考文献

[1] 《论灵魂的量》ⅩⅢ.22,《奥古斯丁晚期对话》拉德对照版, P4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 杨魁. 从原始人的灵魂"观念"看人类认识观和思维观的早期萌芽[J]. 甘肃社会科学, 1995(3).

[4] 殷筱, 高新民. 从心理语言的种系发生看原始灵魂观念的生成[J]. 长江大学学报, 2007(2).

[5] 刘占峰, 高新民. 心灵观念的语言学之源--兼评杰恩斯关于心理语言的"古生物学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 2007(5).

[6] 高新民, 储昭华. 心灵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灵魂的事篇8

【论文摘要摘要:心灵观念起源于原始人解释梦境等现象的需要,原始人的这种直观、猜测的结果对后来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在实践、探究中造成根深蒂固的影响--认为人身上存在着独立的实体--心灵。这种将统一的人截然二分的原始观念,造成了哲学史上"二元论"长期占据实质的主导地位。当代分析哲学的兴起,从语言学角度的分析使人们逐渐认清心灵的真面目,心灵观念的再熟悉就显得尤其重要。

奥古斯丁曾说过,时间是什么?你不问,他还知道,你一问,他却困惑。有关"时间"的奥古斯丁式的回答,也同样适宜于"心灵"。我们时常谈论心灵,但真要反躬自问,什么是心灵?恐怕同样会陷入奥式迷茫之中。其实,以往我们对于心灵的起源新问题的探究和熟悉,大多数理论和学说都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常识性的本体论承诺上的摘要:世界上除了物理实在和属性之外,还有心理实在和属性。正是由于基础的、方向性上的错误,导致诸多哲学新问题长期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

一、心灵的起源摘要:原始思维

原始人是能够思维的,但他们的这种思维能力还处于文化水平低级发展阶段。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生物学现象深感迷惑。第一,活着的能说话能行动的人和死亡的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清醒、睡眠、梦、疾病、死亡等状态的发生?第二,那些在梦和幻觉中出现的人形又是什么?原始人的这种好奇心和原始的探索精神,让他们大概初步作出这样一个明显的结论,"即每个人都有两种东西属于他们所有,这就是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幻象。这两类现象显然都处于和身体的密切联系中摘要:生命使身体能够感觉、思想和行动,幻象则是身体的映象或者它的第二个''''我''''。不管是生命还是幻象,都同样被感知成和身体分离开的东西,生命被感知成能够从无感觉或者死的躯体里脱离出来走掉,而幻象则被感知成能够向远离这个身体的人们现形。"这不过是生命和幻象的合并。原始灵魂观念认为,"灵魂是一种稀薄的没有实体的人形,本质上是一种气息、薄墨或影子;灵魂是它使之生的那个个体中的生命和思想的本原,它独立地占有它的从前或现在的肉体拥有者的个人意识和意志;它能够离开身体很远,并且还能忽然表现物质力量,非凡是能够作为一个脱离了身体的、和身体在外貌上相象的幻象而出现在睡着或醒着的人们面前;她能够在这个身体死后继续存在并在人们面前出现;它能够钻进其他人、动物甚至物品的体中,控制着它们,在它们里面行动……"并且,原始人认为人的灵魂不只一个。基于他们的理性熟悉尚不发达,他们还没有形成具有多种功能的统一的灵魂观念。托列斯海峡的土著人认为,马利(mari)的一部分在人死后就离开了,而另一部分则继续留下,直到她被吓走为止。在北美,灵魂由复数组成被看成是个定则。某些希达查人认为一个个体有四个灵魂,并以此观念解释逐渐死亡的过程。例如,当意识还未消失时,四肢冷却了。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四个灵魂是在逐个离开的。达科他人(Dacotans)认为人有四个灵魂摘要:肉体的灵魂,和肉体同死;永远留在身体或留在身体近旁的灵魂;对肉体的行为负责的灵魂;永远留在死者的一小束头发四周的灵魂。

由于原始人的熟悉主要以直观、想象、猜测等为特征,不知道也不可能去自觉地把握事物的性质和本质,因此他们也没有自觉地说明灵魂的性质和本质,即不知道从哲学基本新问题的高度去说明灵魂究竟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没有阐明灵魂区别于肉体和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原始人的这种直观的猜测、想象,必然地影响着后来的哲学家们对此新问题的思索。

二、传统哲学对心灵的探索

在传统的心灵哲学探究中,我们的探索是从"心灵是什么"、"具有什么本质"这样的"苏格拉底式新问题"出发的。其实,以这种方式提出新问题的同时,我们就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的摘要:心灵是存在的。而在当今"分析的时代",这种探究方式遭到越来越多的探究者的质疑。心灵或灵魂真的存在吗?假如存在,那么传统哲学的庞大体系将得以保存并发扬广大;假如不存在,那么以往对"心灵"所作的全部探究将面临着颠覆性的危机。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等前沿科学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心灵哲学的观点越来越站不住脚,在当代所谓的"本体论变革"的呼吁声中,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通常都把灵魂或心灵看作是一种实体。但对这种实体的本质却有两种不同的回答摘要:一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如米利都学派),认为灵魂像其他事物一样是由物质性本原(气、水、火、原子等)构成的;一是二元论的(如柏拉图),认为人的存在分为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他认为具有熟悉能力的灵魂只有摆脱肉体的困扰才能最好地思维。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对心灵的熟悉发生了重大转折,即从对实体的构成本质转到了对心理的功能、关系的探索。人的灵魂是由知觉、统觉、想象、一记忆、愉快和痛苦、欲望和厌恶以及理性思维等精神职能因素构成的。因此,它不是实体,而是一组功能、能力或属性的组合,"灵魂之于身体,如同砍劈之于斧头",斧头的砍劈功能必须靠身体的动作表现。就心理的功能过程而言,心灵就像一块蜡,它对外物的反映,就像图章戒指在蜡块上留下的印痕。

中世纪神学家的灵魂观带有典型的宗教色彩,大多承认灵魂的实体性。如奥古斯丁认为,"灵魂对我而言,似乎是一个有规定性的实体,是由理性武装起来的用以主宰肉体的实体。"他强调灵魂之于肉体的先在性,他认为,人是"一个随意使用肉体的灵魂。"即理性灵魂是人的本质,但它作为人的本质,是相对于肉体的功能而言的。灵魂和肉体的实体性跟上帝相比都是不完满的,处于缺乏状态。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也正是由于它们各自的缺乏。他不再像柏拉图那样,将肉体视作灵魂的坟墓,而是看作灵魂的运动场所。

一般认为,现代西方心灵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笛卡尔一方面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实体,前者能思维而无广延,后者有广延而不能思维。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心灵"和肉体在实质上又是联系着的",而且心灵可以自由地决定身体运动,肉体对外物的感受又会为心灵所觉察,心灵通过肉体有情绪的变化。既然心灵是无广延的实体,它又怎么能和有广延的身体发生关系呢?无广延的心灵怎么能支配有广延的肉体的运动呢?有广延的肉体的感觉怎么能传到无广延的心灵呢?要么心灵和身体在性质上没有根本区别,否则就不可能发生交感;要么心灵和身体根本不可能有联系、发生交感,否则两者在性质上就没有根本区别。笛卡尔在心身关系上陷入了无法自拔的二元论和交感论的矛盾。

综上所述,从古希腊到近代,不管是柏拉图的轻视肉体、重视灵魂,灵魂只有在摆脱肉体后才能最好地进行思维,还是奥古斯丁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以成就灵魂的事业,还是笛卡儿的身心交感说,无一不透露着大多数哲学家心底的"二元论"。这种潜藏在哲学家心底不知不觉地发挥功能的"二元论"的根源于原始灵魂观念摘要:当原始人解释梦的存在时,统一的人就被截然劈成两半了。人是由身体和心灵(灵魂、心理、意识、精神)两部分构成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躯体和一个心灵,躯体和心灵被套在一起,而且在躯体死后,心灵仍继续存在并依然发挥功能。因此,尽管大多数反二元论的哲学家,或在许多新问题上都坚持唯物主义因而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摆脱二元论的纠缠,在看待人及其心灵时,其实仍是二元论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闻名哲学家赖尔、维特根斯坦和奎因(W.Quine)等人认为,二元论是自古以来的"权威的学说"。罗蒂指出摘要:"每个人都总知道怎样把世界分为心的部分和物的部分,这一区分是常识性的和直观性的。"

三、心灵究竟是什么?

当代心灵哲学呼吁探究方式的转向的要求似乎可以用这么一个例子来阐述其必然性摘要:在很久以前的一个遥远的国度里,一个民族深切关心着戈肖克新问题,尽管没有人知道戈肖克是什么,但每个人都赞同他(她或它)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民族世世代代最有头脑的人都献身于戈肖克事业,但始终没有人找到答案,就在人们认为似乎已经陷入了毫无希望的绝境时,终于有个人这样假设摘要:戈肖克仅仅是个名词而已,除了词语之外一无所有。由此看来,或许"心灵"的新问题以及心身新问题之所以长期困扰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向出了差错,以致探究的结果往往和探究的初衷南辕北辙。

灵魂的事篇9

祥林嫂原认为女人应该从一而终,再嫁是耻辱,再嫁而寡是一件不幸之事,并不知再嫁、再嫁而寡为罪恶,至柳妈关心后,她才明白自己再嫁而寡不仅仅是耻辱,更重要的是自己成了“十恶不赦”之人,到了阴曹地府将被阎罗大王一锯为二。此时,祥林嫂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为了死后免于痛苦,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得到了新生,与常人无区别了,于是在祭祀时,又主动干活,然而遭来的是四婶更加严厉的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她意识到无论怎样做,自己都是罪人,死了只能入地狱,人间的侮辱痛苦将在阴间延续。祥林嫂人生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精神全面崩溃,“罪恶”之名折磨着她的精神,鬼魂和地狱的梦魔咬噬着她的心,终日慌慌不安,心怀恐惧,精神萎靡,短短5年时间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祥林嫂如此受魂灵的残酷折磨,她怎么会希望魂灵存在呢?

几千年来,在封建礼教的阴影笼罩下,民众的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从鲁镇的人们喜悦与祝福中便知民众中毒之深。祥林嫂为一介底层受压迫的妇女自然对鬼魂深信不疑,可她为什么会选择在家家户户为祭祀忙碌时提出人死后有无魂灵、地狱的问题呢?当她看到鲁镇的人杀鸡、宰鹅、买猪肉准备祝福时,更加刺激了她的精神,想到死后将入地狱,延续阳间的苦难,她越发对地狱恐惧,于是就向“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的“我”打听魂灵地狱之事,希望得到与鲁镇人不同的答案――否定魂灵,以此获得一点安慰,来摆脱心理的恐惧,做人生最后的挣扎,因而,遇见“我”时,那“没有精彩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向我打听。祥林嫂如此迫切挣脱魂灵折磨,她怎么会希望魂灵存在呢?

魂灵――地狱――家人都见面,这不是祥林嫂随意的思路,三个问题衔接紧凑,具有内在联系。祥林嫂再嫁而寡又来到了鲁镇,鲁四老爷曾暗暗告诫四婶,说祥林嫂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因而,在祭祀的时候,祥林嫂主动帮忙,遭到了四婶更严厉的喝令,从这一刻起,祥林嫂的精神已崩溃了,现在“我”又回答她魂灵“也许有罢”,也就肯定了鲁四老爷的清规戒律,四婶的断喝,并告诉了她是一个“不干不净”之人,是一个“罪恶”之人,所以祥林嫂紧跟着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为什么是地狱而不是天堂?天堂是无罪人的灵魂居住的永享幸福的地方,地狱则是有罪人的灵魂受苦的地方,此时,祥林嫂断定自己是有罪之人,死后只能入地狱,因而不等“我”回答,她又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第三问:“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都”,除儿子外,还有两个丈夫对她的争夺,阎王只好把她一锯为二,那么柳妈的话得到了证实。三个问题环环相扣,紧紧相联,由此可见,祥林嫂恐惧已到极点,祥林嫂对魂灵如此恐惧,她怎么会希望魂灵存在呢?

灵魂的事篇10

一个人无论怎样超凡脱俗,总是要过日常生活的,而日常生活又总是平凡的。所以,灵魂的在场未必表现为隐居修道之类的极端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恰恰是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能够真正享受日常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今天,日常生活变成了无休止的劳作和消费,那本应是享受之主体的灵魂往往被排挤得没有容足之地了。

日常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包括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独处与交往等。在人生的所有这些场景中,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在时间上,一个人的生活可分为两部分,即工作与闲暇。最理想的工作是那种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灵魂的独特倾向的工作。当然,远非所有的人都能从事自己称心的职业的,但是,一个人只要真正优秀,他就多半能够突破职业的约束,对于他来说,他的心血所倾注的事情才是他的真正的工作,哪怕是在业余所为。同时,我也赞成这样的标准: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为本身。这就好比造物主在创造万物之时,是以同样的关注之心创造一朵野花、一只小昆虫或一头巨象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的确蕴涵着一种神性,不是所谓职业道德或敬业精神所能概括的。度闲的质量亦应取决于灵魂所获得的愉悦,没有灵魂的参与,再高的消费也只是低质量地消度了宝贵的闲暇时间。

在空间上,可以把环境划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类型。如果说自然是灵魂的来源和归宿,那么,人工建筑的屋宇就应该是灵魂在尘世的家园。无论是与自然,还是与人工的建筑,都应该有一种亲密的关系。空间具有一种神圣性,但现代人对此已经完全陌生了。对于过去许多世代的人来说,不但人在屋宇之中,而且屋宇也在人之中,它们是历史和记忆,血缘和信念。正像有人诗意地表达的那样:“旧建筑在歌唱。”可是现在,人却迷失在了高楼的迷宫之中,不管我们为装修付出了多少金钱和力气,屋宇仍然是外在于我们的,我们仍然是居无定所的流浪者。

说到人与人的关系,则不外是独处和社会交往两种状态。交往包括婚姻和家庭,也包括友谊、邻里以及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令人担忧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消失。譬如说,论及婚姻问题,从前的大师们关注的是灵魂,现在的大师们却大谈心理分析的治疗。书信、日记、交谈――这些亲切的表达方式是更适合于灵魂需要的,现在也已成为稀有之物,而被公关之类的功利行动或上网之类的虚拟社交取代了。应该承认,现代人是孤独的。但是,由于灵魂的缺席,这种孤独就成了单纯的惩罚。相反,倘若灵魂在场,我们就会体验到独处时的充实,从而把孤独也看做人生不可缺少的享受。

选自《周国平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