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十篇

时间:2023-03-14 11:02:25

淮南子篇1

正当淮南子这么想时,一群鱼游进了他的视线。起先,他只为鱼的那份自在感动着,觉得鱼其实也像自己一样,找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出来散散步。就在这时,一尾看起来十分肥大的鳜鱼悠闲地游了过来,这种鱼的子孙们后来也游进了唐人张志和的视线,游进了清人孙原湘的诗中:“昨夜江南春雨足,桃花瘦了鳜鱼肥。”显然,鳜鱼在淮南子的时代也没有学会减肥,要不然它不会身材这般丰硕地出现在淮南子面前,也就不会让淮南子有其他的想法了。

春末的鳜鱼比起冷冬的那些日子确实肥了好几圈。淮南子看到鳜鱼的时候,肚子突然就有了些异样,倒不是没吃早点,只是突然想起了去年春天吃过的那条鳜鱼,味道实在鲜美。尽管隔了一年,今天一见鳜鱼,味蕾的记忆却依旧清晰。看来舌头有时候要比脑子管用,他不禁心里有了一声感叹,不过那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接下来淮南子便想着该捉一条鳜鱼了,显然他没有那个叫吕尚的老头子那么好的钓鱼技术,可以不用鱼钩和蚯蚓,鱼儿自己就会咬着笔直的钓钩死死不放。他想到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结网,那些冬闲的日子里倒是在家里看过隔壁邻居织网。淮南子是那种有时候懒懒散散有时候又雷厉风行的人,当然这个全凭兴趣。想起去年的美味,他的兴趣就来了。

淮南子回到家,折腾了近两个小时,最后汗流浃背地背着一张粗糙的网出来了。当时水里的鱼还真是多,所以淮南子一网撒下去,就网到了五六条,其中有一条正是鳜鱼。他看着网中的鳜鱼,暗自咽了一口唾沫。当晚淮南子就将那些鱼煮了,还特意舀了碗黄酒。很快,他的舌头就找回了去年春天的记忆。“春天的鳜鱼味道真不错。”这是他想在自己的日记里写的第一句话。但后来想想一个哲学家写出这样的句子来未免有点过于庸俗,于是笔锋一转,白色的纸上就有了一个这样的句子: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好歹这顿美味没有白吃,他悟出了这么个颇为实用的道理。

淮南子篇2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杂家作品。

刘安的父亲刘长是汉高祖的庶子,封为淮南王,刘安作为长子,承袭父爵,故亦称淮南王,刘安撰作《淮南子》的目的是针对初登基帝位的汉武帝刘彻,反对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来源:文章屋网 )

淮南子篇3

关键词:《淮南子》;许慎注;体例

中图分类号:B23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淮南子》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的重要著作,为史志传注、类书、字书、韵书所大量引用,作为《淮南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注亦被广泛征引。然而,由于对文献征引许慎注的体例认识不足,以至于有些学者把《淮南子》许慎注当作许慎他书之注,如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七“许慎注《汉书》”:“许慎尝注《汉书》,今不传,引见颜注者尚多,不知五种中是何种中所采。”[1]王鸣盛认为服虔、应劭、晋灼、臣瓒、蔡谟等人注《汉书》时引用了许慎《汉书》注的说法,被颜师古采为己用,故颜注中许慎注为许慎为《汉书》所作之注。陶方琦认为许慎曾为《史记》作注,《汉孳室文钞》卷一:“许君之有《史记》注乃其实也。”[2]陶方琦研治《淮南》有年,著有《淮南许注异同诂》,勤于钩沉旧注,《史记》三家注所引《淮南》许慎注,陶方琦认为是许慎所注《史记》,史书不载,因其早亡。

还有些学者把许注当成《说文解字》,如徐玉涛《三家注引校补大徐》:“三家注引《说文》的解释,除了直言以外,还经常用许慎曰,许慎以为等特指《说文》,如果是引用许慎给其他书的注解,则有许慎注某某曰,许慎注某某以为来表达。”[3]此文把许慎曰(云)和许慎注某某作为《说文》和许慎他书之注的区别,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许慎曰、许慎云有些并非出自《说文》而是出自《淮南子》注。王秀丽《颜师古注引考论》一文把“晋灼曰许慎云”归之为《说文》①。这些认识均是由于对文献征引体例的认识不清而引起的误读,所以澄清历代文献征引许注的体例就显得尤为必要。概括来说,文献征引许慎注的体例可分为明引、暗引两种。

一、明引

(一)许慎(叔重)《淮南子》注云

明引即注中标明为许慎《淮南子》注,上下文往往出现“淮南子”。如《原本玉篇残卷》、《慧琳音义》、《文选》注、《后汉书》李贤注等引许注多为明引。如:

1.《原本玉篇残卷・系部》“K”下注引《淮南》:“大弦K则小弦绝。”许叔重注:“K,纫病!

2.《慧琳音义》卷一“波涛”下引许叔重注《淮南子》:“潮水涌起,迁者为涛。”

(二)许氏说《淮南》

传世文献对许慎《淮南子》注的明确引用最早可追溯至东晋徐广《史记音义》,以“许慎说淮南”标示之。如:

1.《史记・龟策列传》:“玉处于山而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裴S集解引徐广曰:“一无‘不’字,许氏说《淮南》以为滋润钟于b珠,致令岸枯也。”“岸不枯”今本《淮南・说山篇》同,注:“珠,阴中之阳也,有光明,故岸不枯也。”徐广所见一本无“不字”与今本不同,当作“岸枯”,许慎的说解“滋润钟于b珠,致令岸枯也”与此相合,故徐广所据本当为许本,其引许氏说《淮南》即许慎《淮南子》注。

2.《史记・龟策列传》:“b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XF伏之。”集解引徐广曰:“许氏说《淮南》云:‘XF,龙属也。’音决。”索隐:“X当为蛟,注音‘决’误也。”索隐以为徐广所引“X”当为“蛟”之误,《说文・虫部》:“X,X,qi也。”又“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又《泰族篇》注:“蛟龙,鳖属。”“鳖属”《开元占经》卷一百二十引许慎注亦同,皆误,当以徐广引“龙属”为是。

(三)《淮南鸿烈间诂》曰

《旧唐书・经籍志》:“《淮南子注解》二十一卷,高诱撰,《淮南商诂》二十一卷,刘安撰。”[4]“商诂”乃“间诂”之讹,“刘安撰”下脱“许慎注”三字。宋苏颂《校题序》:“惟集贤本卷末有前贤题载云‘许标其首,皆曰间诂,鸿烈之下,谓之记上’,高题卷首,皆谓之鸿烈解经,解经之下曰高氏注,每篇之下皆曰训,又分数篇为上下,以此为异。”[5]苏颂判断许高二注的区分标准,其中之一即是“许标其首,皆曰间诂”,日本藏古写本残卷题为《淮南鸿烈兵略间诂第廿》,亦名“间诂”,是许慎注《淮南子》自称“间诂”,文献所引“间诂曰”当出自许慎。

1.《开元占经・北斗星占》卷六十七引《淮南鸿烈间诂》:“斗杓为小岁,岁之言越s十二辰而行。”

按:“岁之言越s十二辰而行”为许注。

2.《开元占经・荧惑占》卷三十引《淮南鸿烈天文间诂》:“南方,火也,其帝祝融,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衡,平也。”

按:“南方,火也,其帝祝融,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出自《天文篇》原文,“衡,平也”为许注。

二、暗引

暗引指不直接指明出处,注中没有出现“淮南子”,注文以“许叔重云”或“许慎云”的形式出现,前文所提到的误以许慎《淮南子》注为他书之注即属此类。

(一)许叔重云

以《慧琳音义》为例,“许叔重云”共有26条,1条引自《说文》,卷十七“粪扫”下注:“许叔重云似米非米者矢字。”又卷四十四“粪土”下引“许叔重”作“官溥”,与《说文・部》所引相合,“许叔重”当为“官溥”之误。其余25条为暗引条目,省去了《淮南子》引文,仅剩下注语。有些条目和重出条目相比勘,可以证为许慎注,而非《说文》,例如:

1.《慧琳音义》卷三十八“疱疮”下引许叔重云:“疱,面气疮也。”

《慧琳音义》卷三十七“疮疱”下引《淮南子》:“溃小疱而发痤疽也。”许叔重曰:“疱面气之疮也。

淮南子篇4

[关键词]《淮南子》;生态整体;生态平等;生态伦理;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B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3-0045-07

当代人文主义物理学家F.卡普拉(F.Capra 1938—)认为,佛教、道家、儒家、禅宗等哲学思想中蕴含着各种生态智慧,并作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评价:“在诸伟大传统中,据我看来,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①这对道家学派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予以肯定并作出很高的评价。《淮南子》继承了道家自然中心主义的传统,即“道家独特的以自然(天地万事万物)为中心并从自然的大视角下来考察宇宙、社会、人生的传统”,②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其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了养料。

一、《淮南子》的生态整体观

《淮南子》在对先秦各家学说进行融合吸收的同时,重点继承了老庄的“道”的思想,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发生的总根源:“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①“道日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②《淮南子》对“道”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并把世界的本原直接等同于“一”,认为“一”是“道”的初始状态,宇宙万物都由“道”发展而来。有学者指出:“《淮南子》直接将‘道’等同于‘一’,是其用‘道’来统一宇宙万物的极其重要的一步。”③《天文训》对“道”生万物的过程作了具体而细致的描述:“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即宇宙万物的发生遵循“虚霩(道)宇宙气天地阴阳四时万物”这一生成模式。《精神训》则把宇宙的生成过程描述为一个由未有天地到生成天地、阴阳、八极并最终形成万物的过程:“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受汉代哲学偏重形象思维和直觉体悟的影响,《淮南子》在对‘道’作具体解释时,已不自觉地把‘道’趋同于人们可认知的‘气’了。”④

由上,《淮南子》建立了其“道”生万物的世界观,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所以它说:“万物总而为一。”⑤生化出的万有尽管纷纭复杂,但根本上都是“道”的体现,因此万物百事纵然枝举叶张,千奇万状,但都共同来自一个根源,就是“道”:“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⑥“今夫万物之疏跃枝举,百事之茎叶条蘖,皆本于一根,而条循千万也”;⑦“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呴,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也”。⑧此外,“道”还是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它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内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而为“德”,制约着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⑨因此,宇宙大自然中每个个体都是“道”的体现,万物皆出于道,均在“道”的基础上统一并相互感应。“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也”,⑩只要能把握住道的规律,就能掌握住万物的变化。

生态系统是一个维持稳定和平衡的整体,《淮南子》继承了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思想,认为大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也有维系自身秩序的作用方式,即“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11}它以“物极必反”的方式来维持宇宙中自然万物的和谐秩序,确保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对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的继承。

《淮南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根源于“道”并以之作为其存在发展的根据,以“道”为法则来维持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井然秩序;大自然是一个不能分割、以“道”为基础而彼此联系的生态整体,万物相互依存而不能离开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与现代生态学所证实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都不能脱离其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生物圈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由是,《淮南子》便成功地以“道”为基础建立了其整体主义的生态观,从而为其生态伦理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淮南子》的生态平等观

基于“道”生万物、“万物总而为一”的生态整体观,《淮南子》认为,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员亦不例外,与其他非人类存在物是同源的,皆为“道”所生而蓄道之德,由此它提出“人亦物也”、“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

《淮南子》认为,天地形成后,“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①从根本上来说,人与其他生物都是“阴阳合和”而产生的:“至阴飂飂,至阳赫赫,两者交接成和而万物生焉”;②“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③“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④“和”就是阴阳之气相谐交感下的最佳状态,两气要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开展创生的作用。只不过“烦气为虫,精气为人”,⑤因其所禀受的气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这种差异只是相对的。《地形训》中探讨了生物的进化过程,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的生物都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湿玄。湿玄派生出“毛风”和“羽风”两支。毛风演化出胈(人类)和毛(兽类),羽风演化出羽(鸟类)、鳞(鱼类)和介(龟鳖类)。由此,《淮南子》认为,作为万物之一物的人,与其他物种一样都来自自然的化育:“譬吾处于天下也,亦为一物矣。”⑥作为万物中平凡的一物,人的生死对于其他物和整个宇宙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其生我也,将以何益?其杀我也,将以何损?”⑦它还说:“夫造化者既以我为坯矣,将无所违之矣,”⑧人对造化者来说,只不过是一“坯”而已,没有什么不同;“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譬犹陶人之埏埴也,其取之地而已为盆盎也,与其未离於地也无以异;其已成器而破碎漫澜而复归其故也,与其为盆盎亦无以异矣”,⑨造化者化育万物,就象陶人制陶一样,人的生命和其他万物一样,没有什么稀奇之处,其生与死犹如陶器与粘土。《原道训》中则说:“夫天下者亦吾有也,吾亦天下之有也。天下之与我,岂有间哉!”天下万物是属于人类的,同时人类也属于天下万物的,这是一种用平等的眼光来对待人与自然万物的观点,这种观点没有把人类看做是这个世界上特殊的、高级的物类,而是与其他万物放在同一水平上,把人类自然化。《精神训》言曰:“不识天下之以我备其物与?且惟无我而物无不备者乎?然则我亦物也,物亦物也,又何以相物也?”⑩不知万物是因为“我”(人类)的存在得以存在,还是即使“我”(人类)不存在万物也能存在。“我”是物,物也是物,那么我与物之间就没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关系,两者同等重要。“人亦物也”的思想强调了作为物之一种的人与其他物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泰族训》说:“天之与人有以相通也,故国危亡而天文变,世惑乱而虹霓见。万物有以相连,精祲有以相荡也,”①认为宇宙中的万物是“相连”、相互依存的,但《淮南子》不同于董仲舒神学的天人感应,它把天人感应、万物相连建立在同是由“气”而生的本质上。

《齐俗训》提出“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无不贱也”,强调宇宙中的万物都是平等的,都有“其所贵”,有“其所贱”,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而没有贵贱之分。《精神训》中将人的器官及其功能比附天地四时等自然现象:“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予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②《天文》、《时则》、《地形》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这种机械的比附显然有其不科学之处,但其本意是为说明人的肌体来源于大自然,而人本身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万物中的一类而已,强调的是万物之间的平等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曾一度占据人们的思想,它认为,“人类高于其他一切存在物,是道德主体,能够过伦理生活,是价值和利益的中心。其他非人类存在物不在伦理共同体范围之内,它们对人类来说只有工具价值,所以人类对其不负直接的道德义务”。③《淮南子》“人亦物也”、“物无贵贱”的思想则明显摆脱了人类中心论的束缚,与儒家思想中“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的思想相比,在生态学上更具有进步性。④两千多年后,现代美国环境伦理学先驱李奥帕德(Aldo Leopold,1887-1948)指出,自然界的事物是没有等级差别的,人类和大自然的其他事物是平等的,他还提出“大地伦理学”理论,认为伦理范围应当扩展到土地,“土地伦理规范只是扩展了集群的界限,使其纳入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我们可以将这些东西统称为土地”,并主张“将社会良知从人民扩展到土地”。⑤德国思想家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提出要“敬畏生命”,即“敬畏我自身和我之外的生命意志”,认为所有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当像敬畏自身的生命一样敬畏万物的生命。⑥他指出,“到目前为止,所有伦理学的一大缺陷,就是它们认为只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然而,伦理学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却是人对世界、及他们遇到的所有生命的态度问题”。⑦这些思想与《淮南子》的生态平等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见,《淮南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在生态学上所具有的超前性。

《淮南子》靠直觉体悟出的人与天地万物同源的理论,虽缺乏一定的科学根据,但其物我同一、人与所有生命物平等的结论与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得出的人类和其他生命都是由基本的细胞单位构成并且大多数具有相同遗传机理的成果是不谋而合的。在“人亦物也”、“物无贵贱”总体观念的影响下,《淮南子》并没有把人类与万物分离开来,没有把人类的位置放得很高,而是以一种自然的眼光来对待人类,强调作为万物之一物的人类在根本上与其他万物没有什么两样。

三、“无为”的生态伦理原则

作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道”化生万物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目的和意识,它“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跂行喙息,蠉飞蠕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得以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①“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②《淮南子》从其生态整体观出发,将天道与人道贯通为一体,认为人类社会的秩序与宇宙万物的秩序应是和谐一致的,人不能主宰自然,而只能效法并顺应天地之道。

《淮南子》从生养万物并无处不在的“道”中推出“无为”的原则,认为“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③它指出,“无为者,道之体也”,④把“无为”作为“道”的本质要求,而作为万物之一的人也应以“无为”作为其行为的指导原则。

老子的“无为”主张顺应客观态势,提倡绝圣弃智、退让自保,反对人们积极从事任何认识和开发利用自然的活动,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之,认为人在自然面前应毫无作为。《淮南子》则对“无为”思想作了新的发展和诠释,认为“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而是不乱为,不强为,不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其他事物,即“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⑤“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⑥《淮南子》所谓的“无为”更多地强调了“因”的观念,指顺应自然、摒弃个人意志、嗜欲,“因其自然而推之”,⑦依“道”行事,不人为地做违背客观规律和事物本性的事。它说,“勿惊勿骇,万物将自理;勿扰勿撄,万物将自清”,⑧认为只有“无为”才能实现“无不为”。这与其生态整体观强调“道”是制约万物运动的总规律和生态平等观强调“人亦物也”而不应为其他自然物立法是一致的。

然而,《淮南子》的“无为”并不否定人在改造自然中的作用。自然中的万物都有其内在价值,人类要“因其所贵而用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生态环境。它说:“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⑨水依势东流,需要人加以疏通;农作物春天生长,需要人去耕种。它肯定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造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认为人对生态环境的有利改造可以使自然环境发生有益的变化。然而,它又指出,“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⑩江河水流、禾苗生长都受其内在规律即“道”的支配,所以人类的改造活动必须以顺应自然、遵循其规律为前提条件,它举“以火熯井,以淮灌山”为例,认为这样便是“用己而背自然”之举。①

“无为”的原则具体到生态环境的改造活动中则是要以尊重自然规律、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群生遂长,五谷蕃殖”的成效。②

四、《淮南子》的生态保护思想

天地万物与人一样皆是尊贵平等的,在共同的生态环境中相互依存,人类亦不能脱离生态系统而存在。作为大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不仅要对自己的同胞承担道德义务,而且也应尊重其他生命物种,对整个生命共同体承担道德责任。《淮南子》在其生态整体观和平等观的基础上建立了其生态伦理思想,并在“无为”的生态伦理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人类在生态伦理方面的行为规范。

首先,要尊重生命,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自然生态环境中存在着食物链,人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从属于整个生态体系的一个环节。《主术训》以“先王之法”的方式提出其生态保护思想,反对“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灭绝生物种群式的猎捕方式,反对人类过分向自然索取,以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它说:“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置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谿谷,……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焚林而猎,得兽愈多,后必无兽”的后果。④此外,人类还要保护与其他生物共处的生态环境,《淮南子》指出,“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⑤认为只有维持“水积”、“木茂”的生态环境,做到“食其实者,不折其枝”,⑥才能使万物按其内在规律自然生长,使“物以有为于己也”,⑦使“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⑧实现生物的多样繁荣与生态系统下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处。

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节令规定对生物捕杀的封禁和开放。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提出“以时禁发”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原则,⑨其后孟子、荀子也先后提出类似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观点:“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⑩“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山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财也”。{11}《淮南子》继承了前人特别是《吕氏春秋》的有关学说,并进一步总结了生产生活实践的经验,根据寒暑气候的更易创制了更完备的一年四季的时令节气,在《时则训》中根据自然节律的流变和万物生长的规律,规范了生产行为,从一月到十二月详尽细致地阐发了其保护生态的主张:“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夭,毋麛毋卵,毋聚众置城郭”;“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毋作大事,以妨农功”;“修利堤防,导通沟渎,达路除道,从国始,至境止。田猎毕弋,置罘罗网、喂毒之药,毋出九门。乃禁野虞,毋伐桑柘”;“毋兴土功,毋伐大树,令野虞,行田原,劝农事,驱兽畜,毋令害谷”;“禁民无刈蓝以染,毋烧灰”;“树木方盛,勿敢斩伐”;“完堤防,谨障塞,以备水潦”;“乃命有司,趣民收敛畜采,多积聚,劝种宿麦,若或失时,行罪无疑”;“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是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山林薮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是月也,荔挺出,丘蚓结,麋角解,水泉动。则伐树木,取竹箭”);“命渔师始渔”,“命农计耦耕事,修末耜,具田器”。①以上表明,《淮南子》对生态资源再生能力的周期性已有了较科学的认识,因而主张正确调节人类向自然索取与自然资源再生能力的关系,认为这才是确保资源用之不竭的长久之道。

淮南子篇5

淮南子

有功者,人臣之所务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 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

魏将乐羊攻中山,其子执在城中,城中县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鼎羹与其首,乐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为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归报,中山曰:“是伏约死节者也,不可忍也。”遂降之。为魏文侯大开地有功,自此之后,日以不信。此所谓有功而见疑者也。

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使秦西巴持归烹之。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而弗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

故趋舍不可不审也,此公孙鞅之所以抵罪于秦,而不得入魏也。功非不大也,然而累足无所践者,不义之故也。

文中有两个画线句子需要翻译。

(1) 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3分)

参考译文: 有的人立了功反而被怀疑,有的人犯了罪反而更加得到信任,这是为什么呢?

翻译的关键词为“或”(有的人)、“见”(表被动)、“益”(更加),这三个词各1分。翻译时还要注意语意通顺流畅。

【错解】 将“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翻译成:

①也许有功却看到疑点,也许有罪却有信任。

②有的人建功立业却被他人遗弃,有的人有罪却被他人信任。

③有的人有功劳却又生疑,有的人有罪却又相信。

④有的人有功却被人怀疑,有的人有罪却有好的信任。

【分析】 句子①将“或”译为“也许”不妥。“或”意为“有的人”,这是文言文在阐发议论时常见的。不知道这个用法也不要紧,前文先说“有功者”是为人臣子所追求的,“有罪者”是要避免的,接着提出为什么“有功但被怀疑,犯罪反而更被信任”的问题,有人遇到了这种情况,所以应该把“或”译为“有的人”。

句子①②③都没有把“见疑”(被怀疑)翻译正确,特别是“见”表被动。这种用法对同学们来说应该并不陌生,课本中有“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并且后半句中的“信”本身含有被动的意思,表示“被信任、被相信”,借助句子结构、意义上的对应关系――“有功”对应“有罪”、“见疑”对应“益信”,可以确定“见疑”意为“被怀疑”,“见”表示被动。“疑”就是“怀疑”的意思,句子②将“疑”翻译为“遗弃”,谬以千里。

翻译时应做到字字对应,句子①②③还都遗漏了“益”字的翻译。从课文《师说》“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可知,“益”是“更加”的意思,不是句子④所理解的“好的”之意。“有罪者更加被信任”与前一句“有功者被怀疑”形成了对比。

【错解】 将“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翻译成:

⑤有的人因为有功被怀疑,有的人因为有罪获得更多的信任。

⑥有的人有功就被怀疑,有的人有罪就获得更多的信任。

【分析】 这两个句子将“或”“见”“益”三个实词翻译出来了,照理说可以得满分,但是读一下就能发现,句意并不通顺,原因出在虚词“而”的翻译上。

分析“有功”与“见疑”、“有罪”与“益信”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并不是句子⑤理解的因果关系,也不是句子⑥理解的顺承关系,而是转折关系。翻译虚词必须注意句子前后的语意,万万不能凭想象随便翻译。

【错解】 将“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翻译成:

⑦有的人立了功反而被怀疑,有的人犯了罪反而更加得到信任,怎么办?

【分析】 “何也”是固定句式,译为“为什么”,“奈何”才是“怎么办”的意思。并且文中这句设问的后面是“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回答的是原因而非给出办法,只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就能确保翻译正确。

(2) 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4分)

参考译文: 幼鹿()的母亲跟随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掉了幼鹿()还给它的母亲。

这一句共4个关键词:“其”是代词,指代幼鹿();“诚”意为“实在”;“窃”意为“私自、私下”;“纵”意为“放走、放还”。每个词各1分。翻译时同样要注意语意通顺流畅。

【错解】 将“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翻译成:

⑧我的诚心难以忍受,偷偷地放了它给它母亲。

⑨我实在是不忍心,偷出来放了它还给它母亲。

【分析】 句子⑧将“诚”译为“诚心”,是名词。这样理解的话,根据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在两个名词“臣”与“诚”之间应该有一个结构助词,但这里没有,所以“诚”不可能是名词,应该是副词,用来修饰谓语“弗忍”的程度。“诚”作为副词,有“实在”“的确”的意思,这里翻译为“实在”更恰当。

句子⑨将“窃”译为“偷窃”,作为一个动词,后面应该有动作对象。补足动作对象“幼鹿()”,可以发现“偷窃幼鹿()”是不符合语意和逻辑的,因为幼鹿()本就由秦西巴看守,要放了它根本不用偷。“窃”除了“偷”以外还有“偷偷地、暗中”“私自、私下”两种意思,文中秦西巴自作主张放了幼鹿(),所以这个“窃”应译作“私自、私下”。

【错解】 将“其母随而啼”翻译成:

⑩我的母亲在跟随着哭泣。

11它的母亲跟随着我然后哀啼。

【分析】 “其”作为代词,指代的一般是前文内容,“我的母亲”并未在文中出现过,句子⑩显然是无中生有了。前文问幼鹿到哪儿去了,秦西巴对此作出解释,所以“其”指代幼鹿()。

翻译“随而啼”,必须分析“而”连接的“跟随”与“哀啼”之间的关系。一只鹿怎么会控制情绪,先跟随然后哀啼呢?句子11的理解不符合客观事实。这里的“而”应该表示并列,鹿在跟随的同时哀啼着。

【错解】 将“窃纵而予之”翻译成:

淮南子篇6

关键词:八公山豆腐;八公山豆腐文化;文化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3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sed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Ba gong mountain bean curd Cultural Industry Park”. According to two aspects of culture and tourism,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problem which it do not make full use of Bean curd cultural value, it has not form a complete cultural industry chain and the culture do not closely combine with the tourism, etc. The article suggestions that it should add four cultural industry chains: movie and TV cultural industry chain,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industrial chain, green healthy food and gift industry chain and Huainan Zi spin-off products industry chain, changing the cultural values into a huge economic value.

Key words:ba gong mountain bean curd ;ba gong mountain bean curd cultural;cultural industry chain

一、八公山豆腐的历史渊源及概况

八公山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部,和寿县相邻,是豆腐的发源地。八公山豆腐历史文化深厚,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豆腐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五代谢绰的《宋拾遗录》中也有记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

刘安是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被封为淮南王,定都寿春,即现在的淮南市寿县。相传刘安好道术,欲求长生不老之药,不惜重金招纳方术之士,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八个人,号称“八公”,刘安和八公相伴,在八公山上谈仙论道、炼制丹药。一次在炼制丹药时无意中制出了鲜嫩可口的豆腐,刘安也成了豆腐的始祖。刘安成仙后,炼制丹药的器皿里剩下的药渣被鸡犬添吃,于是鸡犬也成仙了,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的由来。刘安好学,曾广纳贤士,并主持编写了著名的《淮南子》。

八公山豆腐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质嫩味佳而闻名全国。豆腐制作是淮南当地人民的传统手艺,很多农民世世代代以豆腐制作为生,因此,淮南拥有一批豆腐制作技艺精湛的技术人才。淮南市的“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曾入选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淮南市豆腐产业有中等规模生产企业8家, 2个新鲜豆制品加工区 ,个体加工专业户3000余家,年创产值近 5 亿元。淮南市已经拥有了15个豆制品商标,其中“八公山”牌是安徽省著名商标,“八公山”牌腐皮王曾获得安徽名牌产品、安徽名牌农产品等称号。淮南市制订了《腐皮》、《豆腐干》、《腐乳》、《水豆腐》四个淮南地方标准,打破了豆制品千百年来无标准的历史。“八公山豆腐”已经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近年来,淮南市政府对八公山豆腐产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扶植,并重点发展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2011年,成立了安徽淮南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

二、淮南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概况

淮南八公山豆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开发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淮南市政府于2011年成立淮南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产业园的功能定位是“以豆腐文化为主体的豆制品加工、研发、营销博览和国际交流中心,集展示、参与、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基地”[6](P19)。

目前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内已经修建完成了淮南八公山豆腐文化主题馆、八公山地质博物馆、八公山豆腐文化展示馆等建筑,除此外,还有合作企业台湾(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2012年已有5家豆制品生产企业进驻文化产业园。对进驻豆腐文化产业园的企业,实行集中集约经营。下图是“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业模式图(图1)[6](P22):

三、淮南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链分析

通过上面“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业模式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淮南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以豆腐文化为依托,涵盖了研发、销售、大豆种植、加工、旅游等方面,以豆腐文化带动大豆种植、豆腐加工和销售、旅游、手工艺、休闲食品等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把豆腐产业和文化相结合,以文化内涵塑造产业品牌,无疑是正确的。但针对文化和旅游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对文化的利用上,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没有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仅停留在豆腐文化的展示这个基本层面上,没有把文化作为一个产业来运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产业,国务院于2009年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 [8](P1)。如今,文化产业化,利用文化创造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和方向。八公山豆腐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是淮南人民的宝贵财富,应该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其文化价值,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链,把文化价值转化成巨大的经济价值。

第二,在文化旅游方面,文化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文化和旅游没有密切结合,没有形成以文化带动旅游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文化和旅游互动,以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国内旅游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因此,针对文化和旅游两个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影视文化产业链,以影视业带动旅游业

近年来淮南市政府在开发八公山豆腐文化上的努力,主要体现在出版书籍和论文,研究历史文化古籍、举办豆腐文化节等方面,主要以书籍、报刊的形式宣传,涉及影视方面的宣传还很少。影视文化利用声音和图画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信息,声画并茂、易于理解和接受,和书籍、报刊、杂志等传播途径相比,无疑是效果最好的。

近年来影视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亮点。影视产业和旅游相结合,以影视带动旅游,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并且日趋成熟。西安市曲江新区的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就是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影视、演艺等文化产业和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淮南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淮南市八公山既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又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上,淮南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可以借鉴西安曲江的发展模式。

在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八公山上建立影视文化基地,依托淮南的特色文化打造影视产业链。建立一个影视城,既可以拍电影或电视剧,也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吸引大批游客。立足淮南文化,深入挖掘淮南的历史文化内涵,如道教文化、豆腐文化、“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典故,打造有淮南文化特色的影视产业链。

一部成功的电影或电视剧,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早在1982年,电影《少林寺》就掀起了“少林寺热潮”,直接促成了少林寺品牌的形成,不仅使崇山少林寺名扬海内外,吸引了大批游客,而且形成了影视、演艺、旅游、动漫、医药、食品等巨大的产业链。创造一批精品电影或电视剧,把淮南文化、淮南传统、淮南旅游资源等融入到镜头中,通过影视业,把淮南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除影视基地外,八公山豆腐文化园还可以建设创意产业基地,发展动漫、游戏软件、网络、数字出版、网络报纸等数字化创意产业,和影视产业相整合,组成一个完整的影视产业链。

影视产业链还可以和淮南电视台、淮南广电局、淮南报社、淮南出版社等文化机构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同时可以把书籍、光盘、视频等传播媒介都整合利用。这样借助电视台、广电局、报社、出版社等机构,影视产业链会形成一个坚实的文化平台,引导人们的文化意识,成为淮南文化强有力文化支柱。

做旅游实际也是在做文化,有文化底蕴支撑的旅游业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横店影视城是中国四大影视基地之一,该公司董事长殷旭曾说“光靠建筑是无法吸引人的,做影视和旅游最终都是做文化” [10](P127)。八公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影视产业链成功,旅游业也会被迅速带动。

2.打造旅游演艺产业链

“旅游演艺产业是以旅游业为依托,以游客为目标市场而形成的演出业”[11](P182)。近年来旅游演艺产业迅猛发展,以云南丽江为例,丽江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上成功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丽水金沙》、《印象.丽江》(雪山篇)、纳西古乐、东巴宫等演艺精品,为丽江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丽水金沙》从2002年5月开演到2009年,已累计演出5000多场,接待观众300万人次,总收入近2.5亿元 ”[11](P184) 。

淮南有深厚的民间艺术底蕴,代表性的有民间舞蹈“花鼓灯”、“火老虎”,已经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花鼓灯”曾被总理喻为“东方芭蕾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它传统艺术,如“马戏灯”、“采莲灯”、“藤牌对马”、“推剧”、“永京拳”等已经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此外,淮南还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如《别具一格闹洞房》、《正月十五传说》、《新郎、新娘、洞房、三媒六证由来》等等,众多的文化节日活动,如“中国淮南豆腐文化节”、“淮河风情文化节”、“少儿舞蹈艺术节”、“花鼓灯艺术节”、“淮南市八公山旅游节”等等。

除了民间传统艺术外,淮南市的少儿舞蹈艺术享誉海内外,曾在全国的少儿文艺大赛上多次获得金奖,并多次赴国外演出,获得好评,被中国舞蹈艺术界赞誉为“淮南现象”。“国际少儿艺术节”也曾多次在淮南市举办。

应该立足于淮南少儿文艺的优势,充分挖掘淮南深厚的民间艺术,把淮南市的演艺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演出演艺产业链。可以组织成立淮南民间传统艺术演艺团、淮南旅游演艺团等,并打造一批既具有淮南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艺术的演艺节目。如云南吉鑫集团公司投资打造的《吉鑫宴舞》,把滇味传统美食与云南少数民族歌舞艺术、民族服饰展演相结合,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宴会文艺演出节目。淮南的特色餐饮“豆腐宴”,也可以借鉴《吉鑫宴舞》的方式,搬上演艺舞台。

演出剧团可以在旅游区进行定点演出,也可以推到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出,甚至可以推到国外演出。应该和当地高校合作,选拔高校的优秀艺术生进行培养,为演艺产业链培养后续人才。

通过旅游演艺产业链,既发扬光大了淮南传统文化,又打出了知名度,同时自然会吸引大批游客,带来旅游经济效益。以演艺业带动旅游业,实际上也是以地域特色文化创造经济效益,把文化价值转变成经济价值,演艺业和旅游业联动,相互扶持,已经成国内旅游业的一个发展趋势。

3.打造绿色健康饮食与礼品产业链

“2004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其《财富第五波》中指出,保健产业将成为全球下一个超兆亿美元的产业。健康产业涉及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绿色食品、绿色环保产品等等以及与人们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各个生产和服务行业,它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8](P138)。

而豆腐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绿色食品。“豆腐是大豆蛋白胶凝的产物,营养丰富,口感细嫩,所含蛋白质属完全蛋白,营养效价较高,素有“植物肉”之美称”[13](P76)。“豆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有人体必需的 8 种氨基酸,经常食用不仅对神经衰弱和体质虚弱的人有所裨益,而且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患者有一定的辅助疗效。目前豆腐已经被全球公认为“国际性保健食品” [14](P31)。豆腐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物,尤其受老人和小孩的欢迎。因此,可以打造以豆腐为主的饮食产业、礼品产业,组成完整的豆腐产品产业链。

淮南在豆腐饮食上的优势:

(1)深厚的文化底蕴。像“刘安做豆腐”的传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等;古时有很多和淮南豆腐相关的诗和诗歌,如最早的豆腐诗歌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淮南王篇》,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诗 “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等;淮南当地歌咏豆腐的民谣,如“淮南有三奇,八公山豆腐肥王鱼,马溜溜的金子压地皮”等等。深厚的古文化是淮南豆腐的灵魂。把文化融入到豆腐中,是淮南豆腐的特色。吃是一种文化,有文化内涵存在的食物将永葆青春、独具魅力。

(2)精湛的传统菜肴基础。淮南有着悠久的豆腐历史和豆腐制作技术史,当地人民世代以制作豆腐为生,所以,豆腐的吃法和做法非常多。如当地的“淮南豆腐宴”结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淮南豆腐菜肴的代表,独具特色。“八公山豆腐制品达数十个种类,烹饪方法达 40 多类,可做成菜肴 1000 余种。并出版了《八公山豆腐》、《豆腐菜谱》、《淮南豆腐菜谱》等书籍”[5](P1)。

绿色健康饮食产业链以豆腐食品为主,除推出豆腐食品外,还可以融入其它特色小吃,如淮南牛肉汤、马店羊肉汤等都是淮南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名吃,可以把这些特色名吃和豆腐餐饮相结合,打造一个以豆腐饮食为主的淮南特色饮食产业链。除传统饮食外,还可以在其它方面充分挖掘豆腐的营养价值,如在养生、养颜、美容、滋补等方面。

开发豆腐礼品产业。“健康产业、礼品产业一度被称作‘金矿’”[8](P138)。豆腐礼品是一种绿色、健康食物,现在八公山豆腐已经上市推出了各种档次的豆腐礼品,主要是各种豆腐食品礼盒。除食品外,还可以开发其它方面的礼品,如养生、美容、滋补等方面,还可以延伸到旅游纪念品方面,如豆腐旅游纪念礼品、豆腐养生旅游纪念礼品、豆腐美容旅游纪念礼品等等,形成系列化、系统化、规模化的礼品生产集群。

《淮南子》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书里涉及了医学、养生、医药等理论,应该深入研究其价值,把书中的理论应用在实践上。以《淮南子》文化底蕴这张王牌来打造豆腐在饮食、养生、美容、礼品等方面的应用。在运作形式上,以加盟连锁店的模式营业,把淮南的特色豆腐推广到全国各地。

4.开发《淮南子》衍生品产业链

《淮南子》以先秦道家思想为主,并杂采众家,思想深邃,有很高的思想及文学价值,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梁启超曾赞曰:“《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淮南子》文化是八公山豆腐文化的源头,应该对其开发利用,使其产业化。目前,开发文化名著,并使之产业化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例如文学巨著《红楼梦》现在已不仅仅是一本书,还与出版、影视、动漫、旅游、餐饮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应该充分利用《淮南子》文化资源,开发《淮南子》衍生产品,包括养生用品、休闲用品、旅游文化产品、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淮南特产、服装等等,形成庞大的产品销售产业链。

充分利用淮南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淮南传统手工艺品紫金砚、寿州陶瓷等,可以对其进行大胆创新,开发新产品。把淮南的传统文化元素用在新产品的开发上,比如,旅游纪念品,可以是带有淮南民俗文化的剪纸;把花鼓灯的舞蹈艺术元素应用在服装设计上,开发生产淮南传统艺术元素的服装系列,甚至可以把历史名人刘安的图像作为图案应用到服装上,生产历史名人服装系列或旅游纪念服系列装等等。

《淮南子》衍生品产业链,以《淮南子》文化为依托,把淮南的特色文化融入到产品中,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以文化来增加其价值,以文化特色占领市场。通过庞大的衍生品产业链,也必然会带动旅游业及其它产业链的发展,和其它产业链联动发展,共同受益。

四、结论

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已经制定了系统性的发展规划,包括研发、销售、大豆种植、加工、旅游等方面,但对豆腐文化产业的开发还不够深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应该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形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互动发展,文化产业和其它产业联动发展的局面,这也是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创新性思路和发展趋势。

文化是八公山豆腐的灵魂,是八公山豆腐的品牌特色。要想把豆腐文化产业园做强、做大,打入国际市场,必须要充分挖掘淮南的豆腐文化,把豆腐文化做好。如果豆腐文化做不好,那么最终淮南宝贵的豆腐文化将被人们淡忘,八公山豆腐也会黯然失色、流于市井。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也会失去自己的品牌特色,失去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淹没。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是一个有巨大经济价值的产业,可以形成庞大的产业链,成为淮南市的经济支柱。因此,依托八公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李婷婷.试析八公山豆腐及其文化内涵[J].语文学刊(下旬刊),2010,10:86-87.

[2]程江华,闫晓明,江舰,曹磊.安徽淮南豆制品加工产业现状与对策[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2):23-26.

[3]章卫平.淮南市旅游文化发展战略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5-137.

[4]何敏,宋光祥,洪浩.豆腐节成了淮南“城市名片”[N].国际商报,2005,11,(16):006.

[5]中共淮南市委宣传部,淮南市大型节庆活动办公室.传承豆腐文化 唱响五彩淮南[N].安徽日报,2010,9(15):B04.

[6]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2010.

[7]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网页.

[8]范周.中国文化产业新思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9]张京成,周学政.创意为王:中国创意产业案例典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0]胡晓丽,殷亚丽.文化产业案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11]尹欣,范建华.2008―2009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12]陆耿.淮南市文化产业发展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9(7):66-68.

[13]谷大海,常青,刘华戎.豆腐的研究概况与发展前景[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6):76-78.

[14]张岩丽.淮南八公山豆腐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甘肃农业,2010,(5):31-32,37.

[15]凌庆枝,等.淮南市豆制品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初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74-9775,9777.

淮南子篇7

【秦淮河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秦淮河,是一条曾对古城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河流。相传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秦始皇东巡会稽,经过南京时,为方便船只行驶,曾下令开凿方山,使淮水与长江沟通,因而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据地质考察证明,秦淮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当时这条古老的河流确是曾从方山经过,但由于地理变迁,河流改道,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河道。历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宽绰。自五代吴王杨行密在长干桥一带筑石头城以后,河道开始变窄,并被分隔成内、外“秦淮”。内秦淮河由东水关人城,经夫子庙,再由水西门南的西水关出城与外秦淮河汇合。河流全长10公里,这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赞美倾倒、寻迹访踪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诗人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曾为她写下诗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吴敬样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对“十里秦淮”有过生动的描写。

古老的秦淮河与流经南京城北的长江相比,显得十分渺小,但是它与南京城的诞生、发展,以及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迄今为止,沿河两岸发现的原始村落遗迹多达五六十处。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宫所需的天然通道。东吴孙权定都建业(南京)后,曾在秦淮河两岸作“栅塘”,既可御敌,又可防洪。从六朝时起,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两岸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连的繁华之地,秦淮河充当了南京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荣。据说,旧时的秦淮河两岸歌楼酒肆林立,河房水阁争奇斗艳,游艇画防灯火通明,富豪贵族在这里过着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生活,劳动人民,特别是广大妇女却是以泪洗面,饱尝了人间的辛酸。那时南京的妓女大多集中在秦淮河两岸。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写的不畏权贵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桥畔。

美丽的秦淮河曾流淌过蛮荒时代的寂寞,六朝以来的繁华和奢靡,旧社会的污垢和劳动人民的血泪,甚至还溶有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发着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现了清澈动人的风姿。它是南京历史的见证,难怪人们惯于把“秦淮”当作南京的代名词。

【秦淮画舫—伴池—夫子庙照壁—庙前广场—棂星门】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秦淮河畔,河中的画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风格制造的,船头挂有大红彩球和红灯笼。每当元宵节南京人习惯来这里游玩赏灯。这种风气在明代就已盛行,据说明朝建都后,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当他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亭台楼阁,风景宜人,随口说了句:“惜河中缺游船。”皇帝开了金口,左右就连夜差人赶造画舫,以博取皇帝欢心。从此,秦淮画访成了这里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节时分,更是河上水灯万盏齐放,两岸龙灯飞舞,歌声、鼓声、欢声、笑声,连绵不绝,通宵达旦,真可谓“秦淮灯火甲天下”。难怪南京有“家家走桥,人人看灯”的民谚。

我们眼前的这段秦淮河,自宋以后就成了夫子庙(孔庙)成泮池,又称月牙他。古时候皇帝讲学的学宫叫辟雍,诸侯讲学成学宫叫泮宫,夫子庙的学宫相当于诸侯讲学的地方,所以这池称“泮池”。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桥,按等级而论,县官、学官走中间一座,秀才走两边的桥。相传古时候有位秀才误上中桥,有犯上作乱之罪,进退两难,只好自己跳进了泮池。

淮南子篇8

在中国,但凡有“京”字的地方,给人就是帝王将相,龙蟠虎踞的感觉。南京曾虎踞龙蟠,也曾隔江犹唱,北方严正方大的气象,与南方温柔妩媚的风姿,此时,正红绿相映,恰到好处。

比起上海、广州、香港,今天的南京怎么看也算不上一座繁华的大都市,但是历史上她却曾是江南最奢华的一座古都。“六朝金粉”、“十里珠帘”,那故事似都演绎在风情缠绵的秦淮河上……

秦淮河畔有人家

灯火阑珊的夜晚,永远属于秦淮河,川流而至的游人,古意悠然的建筑,还有,藏在灯影暗处清寒阴碧的河水……

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东水关,是秦淮河在南京城的入口,背倚六百年前的明城墙。一带碧水,蜿蜒而去,秦淮犹如一叶弯曲的眉梢,石头城的无限风情,攒聚在这里。十里秦淮,六朝金粉,这一条流淌了几千年的蔷薇色的河流,终于再现在我的面前。几座画舫,泊在岸边,铺张着复古的优美。举目,皆是青砖黛瓦的岸上人家。俯首凝视波痕,道道水纹勾断一帘幽梦,在粼粼碎影中,极力拼凑水月镜花。水流脉脉,画舫来去,一切,不过是秦淮人家窗前,淡去的风景。

灯火通明,人潮浮动,春节期间的秦淮河被人们装扮一新。金粉楼台,鳞次栉比;花灯灿烂,波光倒影,许多奇特而别致的灯笼在岸边闪烁。夫子庙和白鹭洲的花灯远近闻名,人们早就沉浸在这一派祥和的春节气息里,大人孩子、老的少的、男子女子个个都是那么兴高采烈,笑容满面;时常还会看到外国的朋友也持着生疏的中国话与商家讨价还价,购买一些地方色彩浓厚的印章,刺绣,丝绸,雨花石。

作为南京的母亲河,很多文人墨客对她有着剪不断的情怀。有些往事,还成了久传不衰佳话。在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汇流处附近,有个桃叶渡,就是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的小妾而得名的。那时秦淮河水面广阔,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就会翻船。王献之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桃叶每次摆渡心里害怕,为此王献之为她写了一首《桃叶歌》:“桃仙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人为了纪念王献之,把他当年迎接桃叶的渡口命名为“桃叶渡”。

这个夜晚,月光很亮,灯光很温柔,自己走在实实在在的秦淮河畔,任思绪在历史长河中穿梭,宛若游走于时空隧道。不禁纳闷,这秦淮河明明远不止十里,为什么却得了“十里秦淮”之名?也许这十里指的是秦淮河最繁华的一段吧。后来听当地人说,这秦淮河分为内河和外河,再查资料,上书秦淮河全长约110公里,其中内河在南京城中,是秦淮河最繁华的地段。

中华门是内秦淮河的最后一个码头。城门深重,人影被拉得很长很长。城墙上杂草丛生,是南京城里人迹罕至的所在。台城上,可以看得很深,很远。鸡笼山的黄墙,鼓楼的紫峰大厦,一览无遗,远古与现代,交相辉映。不及40公里的城墙上,爬满了苍老的青藤,城墙的通道上,布满了大小的树木,扎堆的野花簇拥而开。城砖上偶有字迹,虽已模糊,却依稀可辨。历史的印记,无不镌刻在上面。每块砖头,仿佛都在诉说一个朝代的兴盛与衰微。

临行的最后一天,特意去寻找传说中的外河,河面很宽阔,却少了内河的那种韵味与灵气。

阅尽金陵沧桑的中华门外,有一座不高的山岗,传说,当年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因说法虔诚所至,感动上苍,天花散落如雨,遂得名雨花台。曾经盛大的王朝早随秋风而去,百花凋零,草木含悲,只留下一座空台任人凭吊,举目四望,杳无生气,凭栏远眺,更是无人意会。只见夕阳西下,燕子翻飞来去,勾起无尽的思绪,竟是如此的江山!也许上苍真的有灵,知道这里会成为一片牺牲和洒血之地,特地降下质地坚实、色泽艳丽的雨花石,湮没残暴的血腥,祭奠碧血丹心的英灵。

站在经历了沧桑和风雨的小桥上,依栏而望,秦淮河上烟雾徐徐,蜿蜒朦胧;远处岸边的人家屋角隐隐约约,幻影幻现。微风缓缓吹来,丝滑细腻。我仰起激动得有些微红的脸儿,闭上眼,静静地感受秦淮的柔弱,秦淮的浪漫,秦淮的诱惑。心底,秦淮永远像一位附着面纱的神秘而传奇的女子,温婉忧郁,时痴时怨,秀美旖旎,风采非凡。她的每一个回转都让人留恋而牵挂,每一处吟沉都让人心醉而忘情。如果,我真是一位男子,我也会像冒辟疆、吴敬梓、吴三桂那些文人墨客、风流人物一般,来秦淮河畔“迩来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回”,为了这些生长在秦淮河畔的秦淮女子“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之疯狂,为之颠覆,那也该是无怨无悔的了。

秦淮河依旧绕着南京,静静的流淌,载动历史的沧桑,每经一处,都留下它的气息,属于秦淮特有的气息。

帝王都,佳丽地

曾经夜夜笙歌的十里秦淮,氤氲了这个城市的潮湿与缠绵。而由这万古多情之水,孕育的南京女人,也就注定有别于历史上的其他女人。有人说,南京的女人,总让男人有征服的欲望,是让男人英雄气短,抛弃江山,也在所不惜的那种。“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想当年,明嘉靖皇帝选妃,在南京就选了六个美女。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花。”如今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仿佛不是“国破家亡”的历史悲剧,而是轻歌曼舞的“灯火秦淮”……

在秦淮河畔,这个上演了一幕幕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的地方,我留恋徜徉。泪光几许,追寻着桨声灯影,融合着秦淮烟雨,在我渐渐凝重的眼眸中放映出古往今来多少悲欢离合的人间往事。我仿佛还能看见昔日风华绝代的秦淮八艳,在灯火迷离的幻影中妩媚风情,袅袅多姿,温柔翩跹,可有多少人会怜惜她们背后的痴情相守,年年肠断呢?红颜薄命,有情女子总遇负心之人。

“秦淮八艳”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八个最为知名的青楼名妓。传说她们大都修习诗歌词赋、琴棋书画,有着卓尔不群的才艺;而且在时代变迁中表现出难得的骨气,鬼使神差竟演绎成秦淮河上一群“深得传统文化真传的杰出女性”。

能诗善画的马湘南擅长画兰,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多次为《马湘南画兰长卷》题诗,据说有七十二句之多,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她的兰花册页。

陈圆圆色艺双全,惊世奇遇,使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引清兵入关。

柳如是魅力非凡,有《湖上草》《戊寅卓》诗集传世,她女扮男装拜访复兴领袖陈子龙,最后嫁给一代名儒、东林领袖钱谦益。著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还专门为她写了厚厚的一本《柳如是别传》。

顺治皇帝因思念病逝的董鄂妃而意绝红尘,出家五台山。而传说董鄂妃就是“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她一腔爱意,所作的董糖还成为南京的名点。另外还有顾眉、李香君、寇白门和卞玉京。

这些千古风流韵事,藏匿在后人带有期盼而羡慕的心里,多少人多想再一睹那倾国倾城的秦淮女子的芳容,他们千千迢迢来到这里,看到的、感受到的,也就是这一条含有秦淮女子香泪的河流。如今,那些远的、近的风流才子们都不见了,只有那些留着残香的鼓楼,折扇,绢丝经过后人的精心保存后,默默地流传在那里。

桃花零落“媚香楼”

从古至今,爱情是女人一生所求,为爱而生,为情而死,在爱情中追寻人生的完美。

“瑟瑟西风净远天,江山如画镜中悬。不知何处烟波叟,日出呼儿泛钓船。”这首出自秦淮八艳李香君的诗,见证了她的才情和品位。这个出身秦淮名妓的下层妇女之所以受人仰慕,不在其花容月貌,而在于她有着强烈的正义感、爱国心和高尚的情操,愤世嫉俗,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眷怀故国。

诗书琴画样样精通的香君为生活所逼落入青楼,对爱情充满美好的渴望和浪漫的追求,终于在欢场中寻到真爱。十六岁那年与才华横溢的侯方域一见钟情,从此心有所属,洗尽铅华,闭门谢客,等待心上人归来。耐得寂寞,忠贞不屈,面对奸贼,以死抗争,血溅桃花扇,侠肝义胆,可歌可泣……

李香君的爱,于个人,是一种真爱;于民族,是一种大爱。

每次想到这些,我的内心都很震撼。一个风尘歌妓如此坚贞,令那些没有政治操守,软媚变节的“大丈夫”们汗颜。“歌罢杨柳楼心月,舞低桃花扇底风。”当李香君黯然合上了那把题有所爱之人诗句的扇子,一段爱情也画上了一个伤感的句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数着时光的痕迹,却再也忆不起,王谢堂前的昔日繁华。一扇朱门,几对花窗,掩映不同朝代的故事,几步开外,李香君故居深隐巷陌中。宽大的芭蕉叶,盛载着如花美人深深的叹息。未见灼灼桃花,也来不及感慨美人义重,楼阁已清淡如洗,《桃花扇》唱响在别处。

在“秦淮八艳”中,李香君的名气虽然没有柳如是或陈圆圆那么大,但是如今漫步秦淮旧巷,能寻到的也只有她的故居媚香楼了。

如今李香君的媚香楼仍坐落在钞库巷中段的来燕堍。它贴水而建,是一座三进两院式的明清河房,面积700多平方米,花楼河厅、幽静典雅。院内竖立着李香君汉白玉雕像,琴室、书房余韵悠然,卧室里锦被玉枕,大厅内还陈设着她的生平故事及相关的书法、绘画、楹联等。园林小景,遗韵犹存。

说到“怎一个情字了得”,又岂止一个李香君?

伴随着《秦淮景》的江南小调,“金陵十三钗”在波光潋滟中向我们走来,此情此景令人无声落泪。

1937年的金陵,却直接链接着一个举世震惊、令国人不能忘却的沉重名词——南京大屠杀,那一年的金陵愁云惨雾,血腥不堪。在《金陵十三钗》里,秦淮河的烟花风月和战争屠城的血腥现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南京城符号,被人为叠加交织在一起,于是在这里发生的任何故事,都可能会让人悲伤动容、涕泗横流,甚至刻骨铭心。

淮南子篇9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极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南京夫子庙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南京夫子庙导游词1今天,我将带大家到秦淮河、夫子庙去游览。秦淮河旅游区,位于南京老城区城南,从市区出发,坐汽车约需20分钟才能到达。它是一个以夫子庙为中心,集游览、购物、品尝风味于一体,展示古城风貌和民族风情的旅游地。

秦淮河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秦淮河,是一条曾对古城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河流。相传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秦始皇东巡会稽,经过南京时,为方便船只行驶,曾下令开凿方山,使淮水与长江沟通,因而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据地质考察证明,秦淮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当时这条古老的河流确是曾从方山经过,但由于地理变迁,河流改道,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河道。历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宽绰。自五代吴王杨行密在长干桥一带筑石头城以后,河道开始变窄,并被分隔成内、外"秦淮"。内秦淮河由东水关人城,经夫子庙,再由水西门南的西水关出城与外秦淮河汇合。河流全长10公里,这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赞美倾倒、寻迹访踪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诗人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曾为她写下诗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吴敬样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对"十里秦淮"有过生动的描写。古老的秦淮河与流经南京城北的长江相比,显得十分渺小,但是它与南京城的诞生、发展,以及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迄今为止,沿河两岸发现的原始村落遗迹多达五六十处。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宫所需的天然通道。东吴孙权定都建业(南京)后,曾在秦淮河两岸作"栅塘",既可御敌,又可防洪。从六朝时起,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两岸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连的繁华之地,秦淮河充当了南京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荣。据说,旧时的秦淮河两岸歌楼酒肆林立,河房水阁争奇斗艳,游艇画防灯火通明,富豪贵族在这里过着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生活,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写的不畏权贵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桥畔。美丽的秦淮河曾流淌过蛮荒时代的寂寞,六朝以来的繁华和奢靡,旧社会的污垢和劳动人民的血泪,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发着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现了清澈动人的风姿。它是南京历史的见证,难怪人们惯于把"秦淮"当作南京的代名词。

南京夫子庙导游词2现在我们来到了秦淮河畔,河中的画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风格制造的,船头挂有大红彩球和红灯笼。每当元宵节南京人习惯来这里游玩赏灯。这种风气在明代就已盛行,据说明朝建都后,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当他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亭台楼阁,风景宜人,随口说了句:"惜河中缺游船。"皇帝开了金口,左右就连夜差人赶造画舫,以博取皇帝欢心。从此,秦淮画访成了这里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节时分,更是河上水灯万盏齐放,两岸龙灯飞舞,歌声、鼓声、欢声、笑声,连绵不绝,通宵达旦,真可谓"秦淮灯火甲天下"。难怪南京有"家家走桥,人人看灯"的民谚。我们眼前的这段秦淮河,自宋以后就成了夫子庙(孔庙)成泮池,又称月牙他。古时候皇帝讲学的学宫叫辟雍,诸侯讲学成学宫叫泮宫,夫子庙的学宫相当于诸侯讲学的地方,所以这池称"泮池"。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桥,按等级而论,县官、学官走中间一座,秀才走两边的桥。相传古时候有位秀才误上中桥,有犯上作乱之罪,进退两难,只好自己跳进了泮池。再请各位看河对岸的一段朱红色石砖墙,这就是夫子庙的照壁。照壁建于明万历三年(历泽年),长达110米,为全们照壁之冠。各位游客:这座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当时成帝采纳了王导的建议:"治国以培育人才为重",决定立大学于秦淮河畔。原来只建有学宫,孔庙是宋仁宗景拍元年(1034年)在学富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所以夫子庙是一个由文教中心演变而成的繁华闹市,它包括夫子庙、学宫和贡院三大主要建筑群,其范围南临秦淮河北岸,北抵建康路东端,东起姚家巷,西止四福巷,规模庞大。夫子庙虽屡遭破坏,但各代都加以兴修扩建,到清末民初,其楼阁、殿宇的结构和布局堪称东南之冠。现在的夫子庙建筑,~部分是清代末年重建的,一部分是近几年重建的。请大家回头看,这座楼阁式建筑,叫做奎星阁,它初建于清乾隆年间。这座临街傍水的建筑曾两次被毁,1985年重建。现在我们来到了清代开辟的庙前广场,广场东西两端竖有两块碑,高有一丈许,上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文武大臣至此下马",表示对圣人孔子的崇敬。左侧的这座六角重檐亭子叫"聚星亭","聚星"取群星集中,人才荟萃之意。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也曾几经兴废,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才由江宁乡贤朱芙峰等人筹资重建。这是一座在日军炮火中惟一幸存的清代建筑,可惜在1968年被当作"四旧"拆除,1983年又得以重建,恢复了原来的风貌。广场正中的这座牌坊,叫"天下文枢坊"。请大家继续随我往前走。这座门叫棂星门,这是孔庙的庙门。据传榻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星宿,他得人方便高兴。门是石结构的,六柱三门,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后来被毁,又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不过,现在所见到的极星门是1983年再次重建的。极星门东西两侧便是东市、西市。

南京夫子庙导游词3走过棂星门,便是孔庙的正门,叫大成门,也叫戟门。门内侧有石碑四块。第一块是《孔子问礼图碑》,刻于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年)。记载了春秋末年奴隶制衰亡之际,孔子出于对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崇拜,抱着兴国安邦、济世访贤的愿望,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从家乡曲阜去周王城洛阳考察典章制度,寻求巩固鲁国奴隶主政权办法的经历。碑的上半部有"孔子问礼图,吴敬恒题"的题字。图中是二人驾车,一组身穿古装人物在城门前欢迎的场面,还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鲁人周门礼周流"的字样。这块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图文仍清晰可辨,是难得的珍贵文物。第二块碑是《集庆孔庙碑》,碑文是元朝至大二年(1309年)重建孔庙时由卢挚撰写的,到元至顺元年(1330年),由纯斋王公书写刻石。第三块碑是《封四氏碑》,讲的是元至顺二年,文宗皇帝诏示:加封颜回、曾参(孔子的两个弟子)、孔极(孔子的孙子)、孟轲(孔子的再传弟子)为四亚圣之事。第四块碑是《封至圣夫人碑》,讲的是元至顺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颁旨加封孔子之妻为至圣夫人之事。庙院两侧是碑廊(原来是供奉孔门七十二贤人牌位的地方),廊内陈列了当代书法名家的碑刻30块。现在,请大家随我从中间的石雨道走。在进大成殿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殿前的这个露天台子,这是祭祀和歌舞的地方。古时每年二月、八月的第一个丁日和孔子诞辰这一天(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地方官吏都要在孔庙举行盛大的祭扫活动。祭祀采用的是酉周奴隶主祭天地鬼神的礼仪,在大成殿前摆上仿青铜器做的祭器,上供牛2头、猪16头、羊16头,以及大量布帛菽粟、干鲜果品、香纸蜡烛等。主祭人要穿特制的古装祭服,宣读祭文,向孔子及"四配"(孔子高徒)、"十二哲"(孔家子弟)牌位行三拜九叩礼,还配有乐队和舞队表演,以歌颂孔子,所以大成殿前要设舞台。现在请各位游客随我进人孔庙主殿--大成殿。这是一座气势巍峨,重檐庑殿顶,屋脊中央有双龙戏珠立雕的建筑。这种规格的建筑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大成"意思是孔子集古圣先贤思想之大成。大成殿内原先正中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位高徒,两旁是孔家子弟塑像十二尊。现在的大成殿已被辟为"南京乡土文化博物馆"。请大家再往前走,这里便是夫子庙的学宫。门楣上方原来有"学宫"匾额,门外柏木牌坊,牌坊上题有"东南第一学"。牌坊的北面是四周围有木栏的花圃,左右有四书斋,是学子自修读书的地方。这四斋名称分别是"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后面是明德堂,这座建筑建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堂名为文天祥所书。明德堂是学子集会的地方,每月朔望(农历初一和十五)朝圣后,学子在此集会,训导师宣讲圣教和上谕。东墙有"卧碑",就是训教的法规。左右横梁上悬挂着江宁府所属六县举贡员生题额。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是梨香阁,原来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崇圣祠,现改为游乐场了。东面那座建筑是青云楼,它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是供把历代督学使的祠堂,初建时为三层楼,因为临近贡院,为防止有人从楼上偷看贡院,清代时改建成二层楼,上层用作藏书,下层是阅览室。清末废除科举后,改为小学,民国初年改为江宁县教育会,抗战时被用作开茶馆、歌场,战后曾先后作为民众教育馆和南京市通志馆。这也是旧学宫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建筑之一。各位游客:参观完学宫建筑后,我们再去参观一下夫子庙的另一座古建筑群--贡院。

南京夫子庙导游词4南京夫子庙,常简称夫子庙,是一座位于南京市秦淮河北岸贡院街的孔庙。“夫子”是孔子弟子对孔子的尊称。目前以夫子庙为中心、庙市街景合一的秦淮风光景区是集文化、旅游、购物、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附近有夫子庙小学。

夫子庙景区的古建筑群由孔庙、学宫、江南贡院等组成,六朝至明清时,世家大族多聚于夫子庙一带,素有“六朝金粉地”之称,为江南文化枢纽之地,是秦淮风光的核心地带。夫子庙街市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古街市。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在夫子庙举行的金陵灯会是南京春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夫子庙始建于宋景佑元年(1034年),由东晋学宫旧址扩建而成,称文宣王庙。南宋建炎时为兵火所毁,绍兴年间重建,为建康府学,同时建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元朝为集庆路学,明初为国子监,后为应天府学;清朝成为江宁、上元两县县学,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之后,于1937年遭侵华日军焚烧而严重损毁。

1984年,市、区人民政府为保护古都文化遗产,经有关专家科学论证和规划,几度拨专款,历数年的精心维修和复建。如今的夫子庙已焕然一新,再展辉煌。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城南京的特色景观区,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1991年被国家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夫子庙前以秦淮河为泮池,北岸由整石雕琢成的石栏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是南京夫子庙保留最完好的古代建筑;南岸石砖墙为照壁,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长110米,高10米;北岸庙前有聚星亭、思乐亭;中轴线上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庙东有魁星阁。

南京夫子庙导游词5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就来到了夫子庙。“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指的就是南京城南夫子庙地区的秦淮河风光带,自六朝起,这里就是居民商业集中地,为古都繁华地带。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是文德桥,这里有著名奇观“文德半月”,秦淮河水从我们脚下缓缓渡过,“十里秦淮”就是指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水道。

夫子庙又称孔庙、文庙。它是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因为孔子在古代被人尊称为孔夫子,所以孔庙被称为“夫子庙”。它集旅游、休闲、文化、商业为一体,展现了六朝古都的风貌。

整个夫子庙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从照壁至卫山,都是在一条南北中枢线上成方位对称的格局,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文德桥之所以有半边月的奇景,是因为它与子午线的方向是一致的。大家向东看,有一堵红墙,经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全国最大的照壁,长110米,照壁起着遮蔽和装饰作用。

这是盼池,当时文人洗墨之处,也是失火取水之处。

池的东边是魁星阁,魁在古代是保佑文人高中的星宿,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说。池的西边是聚星亭,是天下群星聚集的地方,盼池的北边是一个牌坊,这就是“天下文枢”坊,四个字意指天下文化聚集的中心。

游客们,我们穿过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就来到了大成门,在左右各有两块石碑,这就是“孔子问礼图碑”,上面刻有孔子从山东到南京向老子虚心请教的情景,蹬上露台,我们可以看到一尊孔子青铜雕像,高4.18米,这是我国最高的孔子铜像。在铜像之后就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现在我们就到殿内看一看。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孔子巨幅画像,它高6.5米,宽3.15米,是我国最大的孔子画像,画像前是孔子四位门生的汉白玉雕像。

殿内有38幅由翡翠、玛瑙、黄金、鸡血石为材料制作的“孔子圣迹图”,它描述了孔子一生的生平事迹。

穿过大成殿来到学宫,这里是当年秀才学习的地方,学宫的主体建筑是“明德堂”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袢所题,德指“忠信,忠于国家,取信于民”。

淮南子篇10

秦淮河全长l08.5公里,流域面积2600平方公里,这个长度主要是以南京下关三汊河为起点,途经中华门、武定门、上坊桥、河定桥、西北村、直至高淳县杨家湾船闸的秦淮河航道全程数据。实际上,其源头部分因河道窄小,弯道多重而省略了。如果算上源头,秦淮河流域更加广阔、悠长。

秦淮河有两个源头:其一发源于镇江市句容县宝华山中,它是由多眼自然泉水及涌道组合而成,弯弯曲曲,地上地下,30多公里;其二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县东庐山中,也是由山脊中的泉眼组成,下流15公里后形成水库,再流至30公里外与句容秦淮河支流会合。

我们常讲的“十里秦淮”,是指从东水关入城的内秦淮,经夫子庙、镇淮桥,出西水关,长约5公里。傍晚时分,夕阳从河岸尽头慢慢沉下去,金色的余晖跳跃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与拱桥相映成趣。有炊烟从眸子里升起,袅袅娜娜,氤氲出一腔温柔,生动着江南温婉的容颜。刹那芳华,河边的村子忽然显得那么静谧,享受着这样片刻的安宁,游人心灵也渐平和,似被碧水涤净了,哪怕就是成一尊雕塑,也愿意就此依山傍水,慢慢老去。

此次巡游,沿途来回百里,虽不见古画中樯桅船影,然而溧水城、句容城、江宁城、七桥城甚至南京城都因秦淮河而兴,沿着秦淮河所有的河岸两边是青石砌成的码头,斑驳的码头久经雨水地冲刷,已经变得光滑圆润。三三两两的农家妇女来来往往说笑着,提篮淘米,抡槌搓衣,银铃一般的笑声像欢乐流淌的秦淮河水那么清脆。她们洒脱地生活着,无拘无束。原来女人的美不在于外表装饰,内心的清纯足以使她们浑身散发出清莲一般洁雅的气质,就像秦淮河的河水身着青衣布衫,依然美得动容。

首首淮水佳句早成丢失的音符,河流已非当年桨声灯影中的那条河流,百里秦淮演绎千年的富庶与繁华、贫残与衰竭,她是一部中华古老的史书。

小贴士

1.以南京夫子庙为中心的具有秦淮风味的小吃有荤有素,别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