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4:05:05

物理课

物理课范文篇1

1为什么要在物理课堂中引入“冲突”设计的概念

冲突的词语解释中有一条:冲突指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质(如观念、利益、意志)的互相干扰.例如:革命与旧势力相冲突.心理学中的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立的需要同时存在而又处于矛盾中的心理状态.物理教学中的冲突是指意识层面上的冲突,主要指新旧知识相遇时产生矛盾的心理状态.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的已知.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情况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新旧认知的冲突,引发学生思考,以完成新旧知识的融合,建立新的知识体系,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方式来看,引入冲突的概念更有其实际意义.人类的大脑似乎偏爱于故事,要将教案写得像故事一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故事的结构有一个“4C原则”,第一个是因果关系(causality),第二个是冲突(conflict),第三个是多样性(complications),最后一个是角色(character).要完成故事结构,冲突犹如承上启下的关节,是让内容胜利进行的关键.笔者认为教师也可以利用故事的“4C原则”,像导演一样设计冲突,利用冲突来串联课堂的环节,使物理课堂成为像故事一样精彩的有机的整体.

2在物理课堂中引入冲突设计的优势

笔者认为,物理课堂上利用冲突串联的课堂设计,至少有如下3点优势.

2.1冲突设计使教学过程更为流畅,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整体冲突设计可以作为课堂上知识点转换时的衔接内容,防止教学内容生硬转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内容更流畅.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让思维胜利过渡,消除思维惯性的影响.案例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节课中由力的概念入手,首先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以及它们间的关系.当要将内容转换到重力部分时,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设计:教师提问:“放在桌面的粉笔盒与谁发生了相互作用?”学生思考后回答:“粉笔盒与桌面发生了相互作用.”教师提问:“放在桌面的粉笔盒还受到什么力作用?”学生:“重力.”教师提问:“有重力说明粉笔盒与谁发生了相互作用?”学生明确:“地球与粉笔盒也有相互作用.地球吸引粉笔盒体现出重力,粉笔盒也在吸引地球.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回顾力的概念的同时,引入了重力的产生原理.在这里“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与“地球与粉笔盒也有相互作用”两个概念所引发了认知冲突,成为引发学生下一步思考的关键.有时我们甚至还可以用几个冲突设计来串联整堂课,让课堂像讲故事一样起伏发展.

2.2冲突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冲突设计就像课堂导入内容一样,与新知识紧密相连,如果能巧妙的设计成与旧知识的冲突,就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无尽的思索当中去.案例2:“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中描述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时的师生对话如下:教师:“纸巾和粉笔头做同时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谁会下落得更快呢?”学生:“粉笔头下落快,纸巾下落慢.”教师拿起一张纸巾和粉笔头做同时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实验.教师:“是纸巾轻才下落得慢吗?”学生:讨论.教师:再把纸巾揉搓成纸团,重复第一次实验,“发现谁下落得更快呢?”学生:(观察)“几乎一样快.”教师:“物体下落的快慢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本案例中,教师利用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对落体运动产生了新的思考.这种利用学生已有固定认知与实验结果的冲突而引发的思考,有助于建立新的认知.认知心理学家也认为知识是思考的产物,教师的任务更多的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案例3:“弹力”一节课中,教师想让学生建立弹力产生原理的模型.教师:“(在中间架空的塑料尺上放置一个重锤)请同学们观察塑料尺的变化.”学生:“塑料尺中间凹陷下去了.”教师:“塑料尺的凹陷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甲:“重锤的重力.”学生乙:“重锤对塑料尺的压力.”教师:“谁对塑料尺有直接的作用呢?”学生:“重锤对塑料尺有直接的作用.应该是重锤的压力使尺发生了弯曲.”教师:“那么弯曲的塑料尺对重锤是否也有力的作用?”学生:“塑料尺对重锤的力就是支持力.”教师:“对,我们可以明确的说这是塑料尺对重锤的支持力,那么尺的形变是力的结果呢,还是产生力的原因?”教师通过设计、引导,使学生产生两个平行的认知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使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建构.

2.3冲突设计有利于学生建立长时记忆从某个角度说,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在放学以后还能记得什么.怎样让学生记住重要的知识?认知学家认为,学生当时的思考和之后的记忆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课堂中通过设计冲突也可以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案例4:以“匀变速直线运动”一章中速度与位移关系的公式应用范围的教学为例.教师:“(画过程图)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已知初速度、加速度和运动时间,可以求出物体运动的位移吗?”学生:“可以用位移公式来计算物体运动的位移.”教师:“(修改运动的过程图,出示例题).如果已知的是运动过程的初速度、末速度和加速度,还可以求出物体运动的位移吗?”学生:“可以先用速度公式计算出运动的时间,再用位移公式来求出位移.”教师:“是的,我们可以用分步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求出了一个中间量———时间.如果‘时间’这个中间量不是我们必须要的结果,是否可以选择放弃代入数据的步骤,而消去时间这个物理量呢?”学生:“可以进行公式的变形,把v=v0+at变形为t=(v-v0)/a,代入位移公式后,就可以整理得到一个不含时间的关系式,再代入数据.”教师:“你们整理得到的这个关系式,在以后遇到的类似情况中直接应用,是不是既直接又明了呢?如果可以,请大家整理一下使之成为一个公式.”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入不同已知条件是否都能求解位移这两种情况,从形成冲突,达到了如下3个目的:第一,完成了速度位移公式的推导过程;第二,对速度位移公式有了一定的记忆;第三,明确了两个公式的应用范围.这些可能都是需要记忆的过程,通过引入冲突,通过一定的思考,对这个过程有了较为深层次的记忆,而不是毫不相关的独立记忆.这是我们引入冲突的一个重要目的.

3在物理课堂中引入怎样的冲突设计更有效

因为每一节课都只有40分钟,面对几十位学生的40分钟,你不得不反复地思考课堂设计的有效性问题,冲突的设计当然也不例外.从教学的实际经验出发,对冲突设计要考虑3个方面的问题.

3.1要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冲突设计的科学性在教育史上,有很多的教学流派,有很丰富的教学理论.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倡导者,他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他认为,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他提倡由“学习的促进者”来代替“教师”的角色.我们经过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是我们能够达成的共识.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学生思想水平、知识基础以及个性特征和智力状况的了解等基础上的,只有了解学生,才有可能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材,提出希望和要求,从而设计出的冲突,更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2尽量让实验和实践成为冲突设计的来源教师精心设计的逻辑思维上的“冲突”有些学生并不感冒.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提供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最能激发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果有条件让学生自己来动手做一做,那就更理想了,所以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时应该尽量让实验和实践成为冲突设计的来源.例如,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超重与失重是较难理解的概念,学生总是不理解上抛的物体处于失重的状态.我看到有老师用漏水的矿泉水瓶做实验,上抛时水由于失重不会留下来,斜上抛时也有同样的效果.这实际上是一个引发思维冲突的实验,如果在实验前询问学生实验的结果,很多学生会认为上抛时水流出来的速度会加快,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这个以实验为载体的冲突设计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不能解决问题,我想,利用牛顿理论解释了这个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自己被几个同学上抛后的失重感觉,实践会证明你原来的想法是错误的.

物理课范文篇2

关键词文科物理文理融合科学素养一、引言我们都知道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许多新技术的基础。理、工、农、医科大学生需要学物理是没有问题的,文科学生是否也要学物理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引出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融合这一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的时代是科学和技术的时代。科学技术以极高的速度发展,从而推动着社会飞速地发展,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不仅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强大手段,探索宇宙和微观世界及人类自身的前沿研究,改善我们日常生活的工具,并且它们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的思想方法,各种观念和思潮,都必须以科学为依据。一个民族,只有普及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崇尚科学,才能告别愚昧,自立于今日世界的民族之林。文科大学生虽然将来从事的专业工作不是科学技术方面的,但是同样应当受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物理学作为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最直接的,物理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的典型代表。今天的许多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都与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今天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成为一项有组织、有计划、需要尽全国之力来进行的工作(如20世纪美国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以及我国的三峡工程),用的都是全国的纳税人的钱,那么,对这些计划和工程的意义、价值,公民便不能不过问。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已经赋予了人类巨大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正确地掌握科学技术应用的方向,以有益而非有害的方式使用这种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堡被德国纳粹要挟来研制原子弹,海森堡以各种理由拖延研制时间,使得德国战争贩子没有掌握原子弹的制造技术,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这个故事说明了在具备有科学精神的同时还要以人文精神为支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可分割。再例如,对核能和克隆人的争论,目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伦理问题。用好了科学这一武器,它将极大的造福人类,否则对人类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都与科技密不可分。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公民,可以不了解这些问题的技术细节,但是对于一些方向性的问题,应当有自己的见解,不可以一切都留给专家和政府。这是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素质。这就需要公民接受科学教育,具备起码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有所了解,因为无知和盲目地使用一种巨大的力量必然会带来灾难。原子弹的爆炸和使用已经显示了这种威力。我们的教育要转变为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目标应当是使公民具有科学素质,接受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了解科学的价值和功能。对于公民的科学素质教育,物理课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对于文科学生学习一些自然基础课也很重要,正如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所指出:“为了避免出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危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是消除现代文化中的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而作为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之一的物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文科学生学习物理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开设文科物理课的意义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可以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持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敢于提问,例如伽利略就是对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提出质疑,通过理想实验否定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错误论断,为牛顿的经典力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哥白尼就是通过质疑地心说开始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统治人们思想几千年的以地心说为核心的错误观点。其实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后人对于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创新的过程,逐步由相对真理逼近绝对真理的过程。通过物理学家研究工作的具体实例,学生可以感受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的方法。(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实验起了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假说正是通过实验的检验才成为真理,并具有指导性的作用。物理学是从实验中产生的,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总是进行科学实验。伽利略的单摆实验和斜面实验为研究力学规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和电解定律,以及欧姆定律的建立,无一不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的。文科学生基本上没有实验课这一环节,在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安排一定的学时数用于学生的实验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获得教益,从而有助于他们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提高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物理实验体会物理实验设计之精巧,通过观察物理现象,亲身感受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各种现象之美,进而养成善于观察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自然的美和自然科学的美,体会自然的伟大和自然科学家的伟大,体会探究的乐趣。(三)扩充知识面。以物理学为基础的自然科技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的每一个角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深,我们要看电视,打手机,上网,坐飞机......。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现代高科技的前沿问题许多都囊括在了基础物理的研究领域之中。通过力学知识的学习我们就能对天上,地上的各种宏观低速的物体的运动有所了解,大到天体星辰,小到小小子弹的运动问题都可以解决;通过电磁学我们可以了解各种通讯工具的工作原理,对于天空的电闪雷鸣再也不会感到恐惧。所以对文科学生来说,应当也非常有必要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必要对现代科技,特别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科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会大有裨益。(四)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是指掌握了不同专业知识的人才,这些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会更得心应手,不同的专业背景使他们分析问题时考虑的会更全面,这些人类似于通才。竺可桢先生做过13年的浙江大学校长,对高等教育有许多真知灼见,通才教育就是他的重要主张之一。1936年,他走马上任,第一次召开校务会议就提出大学各学院一年级不分系的建议,进行讨论,目的就是避免学生过早地进入专业学习而忽视基础,最后决议成立一个公共科目课程分配委员会。为了加强数、理、化、国文、英文等基础课教育,他要求“第一等的教授”亲自到教学第一线。他而且鼓励学生跨院、跨系选修课程。在他的倡导下,那个时代的浙江大学,理工科学生选读唐诗宋词,文学院学生选读微积分、地学通论、物理等课程都不是什么罕见的事。他本身作为杰出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在中国古典文学、历史等方面都有很深的修养,否则我们就无法想象他在气候研究、物候学研究中常常将古诗词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他常常说,大学教育主要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辟基本的途径,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批判的和反省的精神。因此基础学科要比细密的专业知识更加重要。(五)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真的做事的态度。文科学生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而物理学中所运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各种实验方法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代表方法,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脚踏实地的严谨工作态度,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实验过程中的一点点地疏忽就会导致完全错误的结论,甚至得不到任何实验结果。比如有的学生在做光学实验时,开始的等高共轴调节没有认真地进行,那么后面的实验就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做完实验后学生自己总结说:“真是细节决定成败”。物理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经过物理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细致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是非常有用的。三、课程内容设置现在有一些学校已经尝试开设文科物理这一课程,当时该课程的开设方式,内容设置仍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怎样开设文科物理课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科学生在高中开始就实行了文理分科,学习物理的时间很少,而且有一些学生之所以选择文科专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数理化等自然学科成绩不是太好,针对部分文科学生的理科基础较差这一情况,要求文科物理课程不能像理科物理课程那么专那么深,文科物理教材不能成为理科物理教材的缩写。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避免过于深奥的数学推导,应该重点讲授物理的研究方法、物理学史的内容以及物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其它研究领域的应用,并且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物理实验课的学习。我们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学基本概念的人文涵义,如物理学发展史和物理学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意义等问题。2、与物理有关的社会问题,如能源、环境、武器等方面的问题。3、高科技和现代化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4、开设形式多样的实验课,我们给学生观看了有趣的物理演示实验;带领学生参观中国科学院,感受科学家的实验方法;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等。根据学生课后反映,文科物理课开阔了眼界,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参考文献

1.方兴安.文科物理实验开设的实践与思考.物理实验,2004;24(7):21~23

2.郭亦玲.物理学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31~434

3.吴宗汉.文科物理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物理课范文篇3

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现举例说明,与同行讨论。

1、惊奇现象导入法。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例1: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导入

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黑箱导入法。所谓"黑箱"是指内部结构和机制不清楚的系统,可以通过输入某种信息,从获得的输出信息中推断该系统的可能结构模式和机制。这种研究方法就称之为"黑箱方法"利用它创造的神秘感可以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积极思维,同时可以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例2:能量的转换与守恒-魔筒导入。

这是一只金属圆筒,称之为"魔筒",我把它沿台面滚出去,看一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演示后学生奇怪,滚出去的圆筒还会滚回来,而且还反复地滚来滚去?原来筒里面有二根橡皮筋中间拴着一个重物(如图)。为什么这样的结构就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学习了下面的课题,这些问题就不难解决。

3、配合故事导入法。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并做一些模拟演示,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

例3:大气压强-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导入。

这儿有两个橡皮半球,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半球拉开?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这是为什么?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演示)。谁知道我是怎样把它拉开的?--放气(学生笑了)。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板画)。球的周围有什么?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

4、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竞赛导入法。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例4:两力的合成-拉健身弹簧导入。

黑板前挂了一只健身拉力器,请一位同学上来拉弹簧的下端把手,要求拉到黑板上划线的位置(请一位力气小的女同学,没能拉到位)。这位同学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没能完成任务。谁能来帮她一把?(实验:两位小同学共同用力把弹簧拉到了线下)。哪位同学能独立地把弹簧拉到线下?(上来一位同学完成)。这位同学的力气不小,一个人就顶上了两个小同学的力气。换句话说,把弹簧拉到线下,他所施的力与两个小同学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当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物理学上就把这个力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由于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往往受多个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用一个力来代替几个力,就会使问题得到简化,因此求合力是很有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最简单的情况--求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

例5:简单机械-撬木板导入。

在讲新课以前,请同学们帮我完成一件工作。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但怎么也扳不开)。看来仅凭我们的气力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类似这样的工作很多,好在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定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难题。谁能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把这两木块分开?(请一位小的女同学上台,轻而易举地把木板撬开了)。这个同学使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把木板分开?它有哪些应用?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5、实验复习导入法。利用实验复习,既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又可以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6:阿基米德原理-复习浮力实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请问,我们是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取出实验装置,回忆实验过程)。当我们把重物从空气中像电视慢动作一样地逐步放入水中,想一想,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猜想一下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演示、观察、回答: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按照你们的说法,也就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有关,是吗?请再看一遍演示。当物体浸没水中后,浮力就不再改变,显然不能认为浮力与深度有关。那么,在上述的实验中,除了深度改变外,还有什么因素在改变呢?物体浸入水下的部分在改变。未浸入时浮力为零,随着浸入的部分变大,浮力也就变大;完全浸没以后,浸入的部分不再改变,浮力的大小也就不变。二千多年前,阿基米德为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任务--辨别皇冠的真伪苦苦思索,当他洗澡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浴缸的水被溢出时,猛然想起了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跟排开的水的体积相等,他欣喜若狂地喊到:"我想出了,我想出了!"从这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吗?--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或者说,与排水量有关。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导入的类型很多,同一个课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导入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一般在学习单元开始时或课题比较平直,可以考虑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演示法和故事法;如果学生存在着较顽固的错误概念,就需要选择能激起强烈思维冲突的方法;如果课题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性较强,而学生的准备知识又不足,则选择复习导入的方法;应用性较强的课题,多引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可多用竞赛的方法。

实验导入的基本结构大体是: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思维冲突--明确学习目标--铺设达标阶梯。

1、在导入阶段创设实验情境,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错的语调及运用其它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增强趣味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激其情又引其疑。

2、激发认知冲突,这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激励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但不一定能趋向于教学的目标,也不一定会产生剧烈的认知冲突。需要教师精心地引导和组织,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又感到仅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矛盾。这可以说是决定导入阶段成败最关键的一环,特别是那些学生存在顽固的前科学概念的课题。例如,学生中普遍存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它是形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难点的根源。因此在该课题的教学中,应设法让学生的错误观点暴露出来,再加以击破。

3、明确目的,建立联系,这是导入定向的重要环节。在激起思维冲突以后,应当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然,这些导入的环节,并不是死板的模式,可以灵活多变地加以应用。在许多情况下,导入结构并非都是截然分开的四段。而且不同的整体课堂结构,要求有不同的导入结构。在导入阶段,可以有侧重地完成某一、二项任务,而其它的任务放在展开的阶段完成。

一般来说,优秀的课堂实验导入方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和谐,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课题意识明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衔接自然,能调动学生知识、方法上的准备;

(4)实验与语言的配合密切,能引导观察和积极思考;

物理课范文篇4

教材分析: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获得学习的愉悦。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公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归纳结论,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观察、思考、记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

教学预案:

[提出问题]

1.水坝为什么上窄下宽?

2.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3.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实验演示]

4.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分析:创设问题情景和演示实验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分析论证]

这一节课将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就存在压强。那么让我们思考一下,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力?如图容器装有液体,我们可任意把液体分为上下两层,由于上层的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就会压下层的液体,所以压力是存在的,那么在受力面上就会存在压强。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压强会跟什么因素有关?有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设想水中有一高度h截面为s的水柱,计算这段水柱产生的压强,就能得到水中深度为h处的压强。

F=mg=Vρg=shρg

P=F/S=ρgh

这结论与事实相符吗?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组)

[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压强计、剪去顶部的大可乐瓶、小烧杯、大烧杯、刻度尺、一杯水、一杯浓食盐水。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控制变量法。

引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见附录)

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投影,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结论。

分析: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其实让学生有生活的体验,进一步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鼓励、赞美。

引导学生阅读信息窗。

为什么几杯水竟把木桶压裂了?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解答:几杯水在细长的管中会形成很高的水柱,根据p=ρgh,产生的压强也较大,所以把木桶压破。

[学以至用]

老师读初中的时候曾经利用液体的压强知识解决过一次实际问题,现在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同学们也想一想。

例题:在老师念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家里面的排污管道堵住了(如图),洗碗池里的水排不出去,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讲述老师思考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老师先是在自家的水池里放满水,想利用水的压强把堵塞物推开,但没有成功,怎么办呢?接着老师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把出水口堵住,然后叫二楼的邻居放水,这次成功了,只见水池里的水冒了冒泡而后打着旋涡“哗”的流走了,老师当时甭提有多兴奋了…让学生共享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同学们,学完了这堂课后,请你们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

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送你们一句话,留心身边事,发现处处有。

分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体现物理走向社会。

课后调查,学生反馈该课生动有趣,既获得科学方法的教育,又理解、掌握了基本知识,学习过程轻松愉悦。

综上所述:物理从生活中来并走向社会的理念应该成为我们课案设计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附录: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

液体的压强(压强计两管液面高度差)被控制不变的因素变化的因素实验表明

深度底面积

深度形状

深度密度

深度方向

密度深度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物理课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互动

实践积极的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能够切实的缩短教学知识、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传统相对陌生的师生关系往往会造成学生们对物理知识、对教师的偏见,认为物理教师“高高在上”,物理知识“晦涩难懂”。所以,积极的通过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切实的让教师们直接的去了解学生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寻找出更加适合学生们学习的教学手段。

一、强化初中物理课堂互动的意义

1.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了切实地践行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标准工作的实际要求,就应该充分的给予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展示的空间,给学生们尽可能的创造主体地位展示的机会。良好的课堂互动,能够使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使广大学生们直接的与物理世界、物理知识进行亲密接触,让学生们在自身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体现自身主体地位。2.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良好的师生互动、课堂互动讨论模式,能够让学生们站在相对平等、平和的立场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并提出自己对知识的意见。学生们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上开动自己的脑筋,培养学生们逻辑思维能力。在互动和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们对物理知识再也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更多的是在探究中汲取物理知识的养分,切实的引导广大学生们在互动和探究中,遨游在物质知识的海洋当中,强化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实现强化学生们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物理课融合互动理念进行教学的实践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们互动欲望。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很少进行互动,使得增强学生们互动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们重新激发起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教师可以积极的通过情境创设的教学手段,切实的营造出有趣、生动、灵动的课堂学习氛围。此外,特定的情境能够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的去感知物理,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调动,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牢固的记忆知识,使知识更加直观化、形象化。教师可以将知识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行紧密的结合,将游戏情境、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实验情境等教学内容进行贴切的融入。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家庭电路电流中过大的原因”时,为了使学生们知道电路电流中过大的原因并使学生明确电路电流中过大所产生的现象、了解保险丝的作用,教师可以积极的在教学工作中融入生活情境,使广大学生们在和自身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在互动中,强化自身的观察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用电器烧坏、跳闸现象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广大学生们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们利用P=UI的电功率公式来推导出电流过大的原因。切实的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详细的思考与互动,切实的让广大学生们融入到生活情境中,激发起广大学生们的思考与互动热情。2.小组合作,强化学生互动效率。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发育的重要阶段,思维等各个层面的潜能并未挖掘出来,若只是单纯的依靠学生们自主的思考是很难全面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并且还会耗费学生们很多学习精力。积极的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引入小组学习手段,可以使广大学生们以小组学习为单位,切实的针对某种问题进行全面的探究与理解,切实的引导广大学生们通过小组内的研究与分享,深入、全面的去探究问题并得出科学的结论,不仅强化了学生们对知识的认识,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时,教师们便可以积极的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并且通过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们在合作与互动的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自主的研究出物理知识定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设计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随后可以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并把电压表连接在电路中的两端,通过检查电路、闭合开关,读出电压表的示数,填入相应的记录表格中。在小组同学们明确的分工和极力合作的同时,切实的增强了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互动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增强学生们课堂互动能力的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强化学生们的知识认知。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积极的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切实的激发学生们互动的热情,使学生们在互动与合作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实际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洁.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实践途径尝试[J].中学物理,2016,(12):29.

物理课范文篇6

关键词:物理课;理性思考;和谐发展

高职物理课一直是公共基础课的难题,一度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瓶颈”。高职物理课处于两难境地: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实现基础知识必需、够用,后续课程难以为继;如果学习,效果又不尽如人意。当前,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正全面展开,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已成为衡量高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准。众多高职院校乘势压缩公共基础课,甚至取消物理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与课程建设者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己任,认真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同时,自觉以现代课程理念统率课程建设,努力摆脱困境,走出一条物理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新路。

取消物理课的原因

取消物理课的原因冠冕堂皇,即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教学效率低。的确,高中阶段过早进行文理科分班,使不少学生在高二甚至高一第一学期就不再学习物理课,实际上,这部分学生只有初中物理水平。高等院校为完成招生计划,对考生的选考科目没有太多限制,工科专业甚至招收文科学生。高职高专院校招收的学生普遍物理基础十分薄弱。这些只是表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受理论、实践“钟摆”效应的左右。多年以来,高职课程建设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走过不少弯路,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造就高等技术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于是,各院校纷纷实行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致矫枉过正,过分强调培养实践能力而忽视了理论教学。

其次,科学的课程理念缺失。各高职院校陷入逢课改必牵动物理的怪圈。早在1999年,陈佳洱院士、赵凯华教授等人就指出:“我国四十余年的现实状况是每当教学改革的呼声高涨时,非物理专业就要求砍杀物理课程的学时。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常使他们处在迷惘、焦急、挣扎、无奈、消沉的复杂心态中。”因此,构建科学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科学的课程观总是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置于首位并指向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应努力以现代课程理念为观照,认真审视未来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全新要求,力戒急功近利。事实上,在制定教学大纲的过程中,我们的视点总习惯聚焦于一些所谓的核心能力上,忽视了与其紧密联系的其他能力要素。事实上,课程建设应该坚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反复复,整合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科学规划、民主决策。

取消物理课的损失巨大

首先,缺失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所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基础物理是众多工科专业的必修课,它的成败将直接影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水平。物理学早已成为科学与技术间联结的重要纽带,是技术创新的活水源头。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世纪,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每一项变革无不与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及物理学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比如以计算机的诞生为标志,人类社会迈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硬件核心是半导体集成电路,PN结是基础。半个世纪前,巴丁、肖克莱、布赖顿等人发明了晶体管,费米—狄拉克统计、能带理论为它的发明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切又与薛定谔、海森伯、狄拉克、泡利、布洛赫、索莫非等伟大的物理学家分不开。

其次,削减了必要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包含四个方面: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当代科学教育的主体要素,物理教学是提升学生科学素质最为重要的载体。

物理学不是概念和原理的简单堆砌,而是知识与方法的体系,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会。物理学是一门科学,它探索自然,驱动技术,引领未来;物理学也是一种智慧,它改变着世界,更改变着人类自身;物理学还是一种文化,它历经千百年积淀,博大而厚重。一部物理学的发展史,既是一部科学先驱求真、向善、至美的壮丽篇章,更是一部物理英豪勇于争先、追求卓越的恢宏巨著。关于物理教学的目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有着深刻而全面的阐述。他认为学习物理至少有五方面的理由:第一,为了学会怎样动手测量和计算物理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第二,培养科学家,他们不仅致力于工业的发展,而且贡献于人类的进步;第三,认识自然界的美妙,感受世界稳定的存在;第四,学习怎样由未知推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第五,通过尝试和纠错,学会一种有普遍意义的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

在《费曼物理学讲义》的结束语中,作者深情地说道:“我讲授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你们参加考试做准备,甚至不是为你们服务于工业或军事做准备,我最想做的是给出对于这个奇妙世界的一些欣赏,以及物理学家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我相信这是现今时代里真正文化的主要部分。也许你们将不仅对这种文化有欣赏,甚至也可能你们会加入到人类理智已经开始的这场伟大的探险中去。”

高职物理课教学改革

课程应当与时代同行,抱残守缺,终将遭淘汰。高职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保持理论与实践间合理的张力,科学调整基础课的课时比例势在必行。守住物理这方精神家园,绝不意味着搞狭隘的本本主义,应该进行深刻反思:如何尽快走出物理教学的“两难”困境?怎样充分利用较少的课时,让学生在获得“必需”、“够用”的知识的同时,使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首先,应该剔除那些偏、旧、繁、难的教学内容。近几年,高职物理教材建设相对滞后,部分高职院校一直使用本科院校的物理教材。这些教材刻意追求知识的逻辑性与完整性,缺乏知识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较少,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严重脱节,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选择一部适宜的学习文本十分重要。另外,还需根据学生、社会、科技发展的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坚持突出重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育心理学的再加工与二度创造。

其次,应当彻底改知名度革以“灌”为主的教学方式。从中学到大学,教师一直采用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物理课,缺少实践机会,学生们始终觉得物理课难学,苦不堪言。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地位日渐消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落实。

我们应该降低物理课的难度,小步层层推进。同时,让探究走进课堂,让研究性学习融入学生的生活。另外,还可以采用凸现概念教学法。深入浅出地描绘概念形成的过程,引领学生把握其本质。适度淡化计算,可先行呈现原理,待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基础后,再进行集中讲练。强化方法渗透,适时融入物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介绍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如微积分法。将研究对象无限细分,分割成运用基本原理可以解决的理想模型,再积分求总量值。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彰显分析与综合、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的辩证关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提升的过程。

再次,应扬弃片面的评价方式。一张卷子,一个标准,易操作,矛盾少。但这样的考试,往往是长了“背功”,却削弱了能力。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十分重要,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还应以设计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等为手段,评价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杜绝“照猫画虎”、充当“看客”、拷贝他人数据、抄袭他人结果等现象,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实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济,开卷与闭卷相融,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即便是笔试,也应尽量减少客观性试题,增加主观性试题,并力求形式灵活多样,凸现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与实践性。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不动摇,不断深化课程改革,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内涵、快速发展的必然。质量立校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期待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我们同样期待广大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者,少一些盲目的决策,多一些理性的把握,少一些本位的思考,多一些全面的审视,同时,自觉接受现代课程理念的指引,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佳洱,赵凯华,王植东.21世纪急待重建我国的工科物理教学[J].工科物理,1999,(5).

[2]吴加澍.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7).

物理课范文篇7

总结多年来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大凡比较好的引入环节,一般都渗透有情景性、趣味性、感染性、启发性、知识性、贴近性、参与性、美感性、实践性和评价性等十个因子,下面分别谈谈这十个因子在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中的运用。

一、借景性。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体验是不大相同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类型的物理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能够达到创设良好环境的目的。例如,“长度的测量”这一课题,内容很枯燥,如果上课伊始要求学生用毫米刻度的短尺量自己课本的宽度和一页纸的厚度,并要求同学间相互核对测量结果,同学们发现每个人量度的数值都不一样。这样引入新课,使“平淡”的课题变得比较生动,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此外,还应重视在特定意义的环境中引入新课,如在物理实验室上课,在参观中学习物理知识,等等,效果也很好。

二、趣味性。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如果教师用促人深省的发问,用妙趣横生的游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用简单明了的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不仅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他们将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例如,在“摩擦”的教学中,让两个力气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做一个“夺瓶”的游戏,教师先让其中一位同学抓住较细的瓶颈,另一位同学抓住较粗的瓶身,然后互相拉夺,看谁获胜。接着教师让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获胜?为什么?这样引入新课,有活泼的形式,有紧张的情节,有逼真的表演,有热烈的场面,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匀兴趣。设计渗透趣味性因子的引入环节,要注意避免把发噱的东西作为趣味点。

三、感染性。感染性是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从中品味到它包蕴的思想,从而激起强烈的情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具有巨大的动力功能,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发动、强化和支配的作用。在引入环节中渗透感染性因子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怀,来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从而对老师产生崇敬的情感。学生受这种情感的驱使,必然会“亲其师,信其道”、“敬而受教。”第二,注意引入新课的艺术性:1.以情动情,例如,在学习“惯性、惯性的应用”时,一开始,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风趣的动作,绘声绘色地介绍自己跌交的“学问”,使学生对惯性和惯性的应用获得一些感性认识;2.对教材烂熟于心,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从而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真心实意地说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3.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和艺术勉力。例如:在“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中,可以讲一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能抓到子弹的故事,或者运用教材提供的伽利略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生动描述(《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P51,1982年版)引入新课,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设计渗透感染性因子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提供和显示鲜明、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情境。

四、启发性。运用启发性因子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观察和实验、讨论和讲述某一现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借助设疑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设置悬念,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可以借助师生对话,通过获取反馈信息,为学生矫正思路,等等。教学实践证明,引入环节一旦具有启发性,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的局面。设计渗透启发性因子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讲求针对性,所选问题应是学生最为关注、最感兴趣,又是他们似懂非懂的问题。

五、知识性。知识是思维操作的工具。知、情是相通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有所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课题所含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时存在一定的距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设计含有知识性的引入环节。例如,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从日常经验出发往往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开始,学生看到: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不用力推,小车就不运动这一现象。继而教师停止用力推车,学生发现车子仍然在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地停下来。当这一事实出现时,教师可紧追一个“为什么。”当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经验的看法不对时,就会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设计渗透知识性因子的引入环节,一定要服从于、服务于新的教学内容。

六、贴近性。主要指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应是切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应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例如,盖棉被为什么觉得暖和?冰块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会产生高山反应?刻丝钳口上为什么刻有花纹?1度电是什么意思?等等。因为选用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他们感到亲切,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七、参与性。这里所说的“参与性”,既指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直接参与新课引入活动,又指学生在教学的具体进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引入环节更完善和更有实效。设计渗透参与性因子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并教育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八、美感性。美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情感,它具有陶冶学生情操的功能,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在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中渗透与新课题相关的、能够引发美感体验的内容,让学生从新课一开始就感知到美的语言、美的情景、美的行为、美的教具等,从而心情舒畅,兴趣盎然的学习新课。设计渗透美感性的引入环节,一般灭了运用如下几种方式;1.精心修饰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板书,使学生在接受引入信息时能够感受到“美”;2.精心加工用以引入新课的各种教具(实验仪器,实物模型、幻灯片和挂图等),使之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美的享受。

九、实践性。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好动,教师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设计含有实践性因子的引入环节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可以围绕一节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其形式有做一做、试一试、量一量、称一称、画一画、赛一赛等、设计渗透实践性因子的引入环节,一般应注意:1.选用的实验宜小不宜大,花费时间少,但趣味性要强,启发性要大;2.要尽可能地渗透竞争因素,如,“夹玻璃球”比赛(摩擦),“钻孔”比赛(压强),“接电灯”比赛(电路),“登楼”比赛(机械功率),等等,这不但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十、评价性。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渗透评价性因子是很需要的。教师对学生所作的正确、恰当的评价,能激发起学生愉快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语言进行简单评价,也可以用表情和手势示意评价,还可以用启发式或示范性的讲解来评价,不仅可以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必要时也可以用检查、批评的方法来评价,关键在于正确、恰当,在于公平地对待学生。

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匠心独运,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成功地渗透上述十个因子中的一、两个因子,教学就会有吸引方。在具体实施引入环节的设计时,我们认为应该摆正两个关系:

物理课范文篇8

关键词:微课;大学物理;课堂教学

1前言大

学物理是理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过程中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份课件就能掌控整个课堂,学生学习效率较低,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微课的出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2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2.1课堂教学学时在压缩,内容多、难度大

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难度大,但课堂讲授学时不断被压缩,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课堂讲授时只能讲最基本的内容或者根据专业需求删减部分内容,对知识的系统性造成不利影响。学生更趣称“老师只给了菜鸟级的游戏装备、我们却要直面boss级的怪”。

2.2班级集中授课,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班级集中授课时,教师只能面向大多数同学,学生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教师要实现因材施教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2.3教学过程单一、方法单一

目前大学物理课堂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仍以讲授知识为主,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从而出现其教学过程单一、方法单一、内容单一、结果单一的现象。在解决物理问题时需要很多的数学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还会因为困难打消学习念头[1]。

3微课的概念以及特点

微课又称为“微课程”,以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中还包括了对教学内容的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点评教师教学等辅助性教学资源[1]。微课的主要特点是时间短、容量小、内容精。时间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率高,并且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容量小,有利于学生充分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自主学习,反复学习;内容精,重点突出,开门见山,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形同“一对一辅导”。

4微课融入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办法

4.1组建教学团队、建设微课资源库

微课不是把传统的授课视频简短化,其内容设计要主题明确,结构紧凑。视频后期加工处理如:视频剪辑,音频、文字嵌入,网络开放与维护等需要专业技术团队完成[2]。组建教学团队分工合作,各取所长,向教师定期开展微课资源建设的培训,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积累大量微课资源,在不断的审查、改进后逐渐形成微课资源库,为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提供有力补充。

4.2微课融入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与实施方案

“微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首先要打破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先教后学”,“在教室教,回家自学”的教学流程和模式。教师利用微课辅助讲解与阐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或者以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要进行教学方式探索,以课堂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转变[3]。具体实施方案有下几点:第一,选题:首先,选取学生最关心、最期望的问题。如利用微积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学生可以随时暂停、重复观看,让学习变的轻松无压力;其次,选取与生活息息相关,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例如讲解碰撞问题时,选取飞鸟撞毁战斗机受力分析,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对课堂讲解内容充满期待。第二,设计教学过程:要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出用于课前预习、重难点讲解、习题解答、知识拓展等类别的微课,每一个微课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微课视频制作:视频是整个微课教学中的核心,其内容做到快、准、新,知识点才能更好的凸显出来[4]。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制作,增加互动环节,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4.3将微课资源进行共享,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课上微课展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不能达到教学最佳效果。需要将微课放在网络上进行资源共享,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和思考[5]。同时要为微课进行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意见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将微课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对课堂教学起促进作用。

5总结

大学物理课时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势在必行。将微课教学融入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促使教师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课堂翻转等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富活力。

作者:李迎 陈文 李洋 李艳芳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存,涂友超,冯一兵,曹秀坤,谢忠强.微课资源与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相融合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6,(4):78-80.

[2]郝丹辉,张蕾,陈思敏.微课嵌入式教学——大学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法研究[J].科技视界,2016,(18):152.

[3]蒲桂娟.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5.

物理课范文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整合合作;合作学习;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不断进行改革,明确要求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由此大部分的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关键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探究意识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学习模式的出现,是新课程标准施行的成果体现,能够有效调动课堂氛围,进而促进学生物理能力的提高。

一、高中物理课堂整合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具有一定的形式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能够促进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从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的情况来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合作学习的开展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形式化,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的教师都会采用网络上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进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使得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有所降低。与此同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性,仅仅认为其属于一种教学模式,认为在此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就可以了,进而阻碍了教学进度,也降低了高中物理教学效果[1]。(二)合作学习的应用缺乏合理性。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合作学习模式,主要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个人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讨论解决。在应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注意应用合作学习的范围,不能够随意乱用,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从高中物理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都没有充分考虑合作学习应用的情况,一节课所安排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且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用来进行合作学习,进而阻碍了合作学习积极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学生物理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物理课应用整合合作学习的对策

(一)保障分组的合理性。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想要保障合作学习积极作用的发挥,教师首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而分组的科学性以及理性,则主要依靠于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针对一个班集体而言,每一位学生在班级内都有自己喜欢的学生,同时也会有自己讨厌的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分组的过程中,不应该凭借学生的喜好进行分组,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班集体的团结发展。这对此种情况,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分组,保障分组的合理性,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提高,并且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障物理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每个小组都保障统一的人数,每一个小组大概4~6个人,如果某一个小组的人数过多或者过少,那么都会造成组内任务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出现。因此,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习基础,对全班集体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而合理分配每个小组的成员,充分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最后,教师还需要对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充分考虑,比如每个小组学生的意愿、男女分布以及学生性格特点等问题,都进行详细的了解考虑,如果分组不合理,那么则很可能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甚至还会影响到学习的效率,阻碍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2]。(二)保障教学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在其中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保障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物理实验设备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都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掌握物理原理,并且帮助教师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另外,还需要注重加强同生活内容的联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解物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功这一章节内容时,由于此章节的物理原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仅仅凭借教师对其进行讲解,学生则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然后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相关的图品或者视频等内容,让学生能够将物理知识同生活情境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提高。再如:在学习能量守恒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也可以安排部分小实验,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利用绳摆、压缩气缸等物体进行实验,然后通过物理知识讲解能量变化的原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能量变化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整体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提高[3]。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整合合作学习,不仅仅能够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还能够在课堂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进物理综合能力的提高,保障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雨青.合作学习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探究[J].成才之路,2018(05):26.

[2]袁晚华.合作学习机制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探及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6):79-80.

物理课范文篇10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是物理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刚接触物理时往往是充满了好奇心。具有千变万化的物理实验,恰恰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的,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通过演示实验过程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物理现象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具体,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分析、比较、归纳,一些物理基本概念的形成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例如,在讲摩擦力的方向时,用一把刷子紧压桌面前进,就很直观地显示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在讲减少摩擦力时,让一位同学把一玻璃瓶的盖子拧紧再打开,然后让他在准备好的肥皂水里把手沾湿再去拧玻璃瓶的盖子,玻璃瓶的盖子始终打不开,通过这些演示实验就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索物理问题的热情,也对学生学习物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在物理课堂演示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自始至终,从显而易见的到细微难辨的实验现象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要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做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从实验现象中实事求是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获取各种思维的焦点,从而全面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例如,在演示流体与压强的关系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所用器材和流体大小与压强大小之间的关系。然后,准备好一枚铝制硬币和一本高约2cm的书作为硬币跳高时的横杆,将硬币平放在桌面上,使它距离桌子的边缘大约3~4厘米,用力吹一口气,这时候,硬币很轻松地就越过了那本书。在本实验中还要引导学生观察是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硬币才会跳高。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硬币跳高的道理是什么?经过正确的观察、讨论、总结,让学生真正掌握硬币跳高的本质。在对着硬币的正上方吹气时,在那里就产生了一股气流,速度很大。根据流速越大,物体所受压强越小的道理,可以知道,硬币的上表面所受的压力比它下表面所受的压力要小,这样硬币的上下表面便产生了压力差,在这个压力差的作用下,硬币就自然地“跳”起来了。可见,在物理课堂演示实验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也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

三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出结论,又能锻炼其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使其观察敏锐、理解迅速,达到牢固记忆、活跃思想、丰富想象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对物理学科有了全新的感悟,这正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例如,在做研究压强大小实验时,先让学生猜测固体压强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用演示实验来验证猜测。在做凸透镜成像演示实验时,让学生自己考虑成像条件再看演示实验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这种围绕课堂演示实验层层设疑、不断深入的教学,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学好物理创造了主要的条件。

四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