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男子汉十篇

时间:2023-03-15 18:31:11

小小男子汉篇1

妈妈生病了,我很着急。我用手背轻轻地放在妈妈额头上,好烫啊!我赶紧从抽屉里拿出体温计,让妈妈夹上,看是否高烧。我把毛巾用冷水浸湿,叠成长方形放在妈妈的头上。然后,从药盒里拿出感冒药,倒上一杯温水放在妈妈的床头。时间到了,我把妈妈的体温计拿出来,眯着眼横看竖看也看不出温度是多少。只好给妈妈,看来我必须要认真学习。

中午,妈妈下班晚时,我就买好饼,帮妈妈择好菜。买米时,我是男子汉,我来拎。

停电了,屋里一片漆黑。我说:“妈妈,看看咱家电表是不是没有电字了,要是还有电字,就是小区某个线路坏了。”夏天,电闪雷鸣的夜晚,我说:“妈妈,别怕,我是男子汉,我来保护您。”

我长大了,已经是真正的男子汉,男儿当自强。

我长大了,要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小小男子汉篇2

课间,我们喜欢比比手劲,喜欢海阔天空地聚在一起聊聊。欢蹦乱跳,剪女同学的皮筋、头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嘿,球场上,我们个个生龙活虎,百米跑道上,我们大显身手,我们既不像小孩,又不像大人,这就是我们小小男子汉的特征。

下课了,不用互相打招呼,大家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兴高采烈地说天道地,听,今天又谈些什么了:

“嘿,昨天我看了《福尔摩斯》,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办案真是推理逻辑性强。抢劫、盗窃犯一听他的英名个个闻风丧胆。”福尔摩斯的崇拜者王涛口若悬河。说起王涛,他可是我班赫赫有名的故事大王啊!在班级的故事会上,校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都应邀而来。王涛与女生代表戴韵两军对垒。我们观战。戴韵讲完了故事,大家热烈地鼓掌。她自豪地一笑,似乎在说:“冠军肯定是我的。”可殊不知王涛在讲一个自编故事时,讲得有声有色,还手舞足蹈地表演起来。当他讲完时,雷鸣般的掌声中夹杂着我们小小男子汉的呼唤:“OK,男生行。”校领导们也站起来鼓掌说:“不错,有点艺术天才!”

如果说课间是口才表演的时光,那运动会就是我们大显神通的时候。400米长跑时,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我们一下成了最忠实的拉拉队。选手们个个充满自信心,如离弦之箭,你追我赶,好像个个要争当“世界飞人”刘易斯。渐渐地我班李永传落后了,我们大声喊:“你的男子汉气魄呢?加油!”大家鼓舞,他终于不负众望,后来居上,一举夺冠,我们众星捧月般把他拥进教室。大家翘起大拇指,对他赞不绝口,称他是好样的。

要说为班争光,我们小小男子汉中还多得很。就说汤鹏飞吧,他的“段氏青龙剑法”敢于和大人比试,在市里武术比赛还得过奖。我班的恒心同学,他天天起早摸黑练习书法,已坚持二三年,他的书法作品曾经在国内获奖,并且赴日本、美国展览,他最近被“欧阳修艺术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呢!

小小男子汉篇3

据了解,朝阳区实验小学启动“男子汉”课程源于该校校长陈立华的担忧。2013年新学年开学时,陈校长在一年级教室发现,不少男孩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受点小伤便大惊小怪,课间甚至会哭着告状称被女生欺负了。

为了让男孩“爷们儿”起来,朝阳实验小学每周二下午的选修课特为男生增设了足球、篮球、攀岩、电脑、机器人等7门“男子汉”课程。此外,学校还推荐《阳光男孩》《狼图腾》等书籍给男生阅读。

朝阳区实验小学开设“男子汉”课程的消息一出,在网上引起一片热议。有网友认为,开设“男子汉课”鼓励学生参加户外运动,通过锻炼增强男生的阳刚之气,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必要而且迫切。也有网友认为,男孩的“爷们儿”是与生俱来的,无须培养,即使确实需要培养,交给男孩父母也更适宜。

多维解读

应放开手脚培养男子汉

小学开设“男子汉”课程,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从教育的根本任务来看,注重孩子的体质健康教育、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是学校教育应尽的义务。但是,在目前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管理思维下,很多学校认为不出安全问题就是成绩,因此不愿意开设足球、篮球、攀岩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课程,怕一旦学生受伤就要承担责任;很多学校更是连春游、秋游都取消了,社会实践活动不搞了,对抗强度大的体育训练停止了,甚至连操场上的单杠、双杆也贴上了“封条”。另一方面,学校认为学生应付考试都来不及,哪来时间搞体育、学电脑和机器人知识呢。于是,在安全压力和应试压力的逼迫下,原本丰富的教学内容、校园生活变单调了,男子汉们枯坐在教室里,调皮好动的天性被慢慢压制,阳刚之气也在一次次锻炼机会的错失中渐渐丧失,就连女孩子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感到压抑。

所以,学校应该打开思路、放开手脚,通过体育课程的重新设计,给男生以更强壮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状态;通过开设电脑、机器人等男生喜欢、能出成绩的课程,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勇敢去面对以后将要扛起的社会责任。家长更不要把孩子当成温室里脆弱的花蕾,应该对学校多一些理解和支持,鼓励自己的孩子积极选修“男子汉”课程。

学校揽责不如加强父教

男子汉气质的培养,不可能指望一堂“男子汉”课就有明显改善。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之所以缺失,家长的呵护过度、父亲榜样的缺失等都是重要原因。

小小男子汉篇4

亲朋好友很诧异:这么小的孩子做那么多事,你也太狠心了吧?我笑了。儿子很乐于自理自立,而且他又能做得好,这不仅减轻了我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的独立能力,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儿子能有今天的进步,还归功于一次“临危受命”。源源3岁半的时候,他爸突然被调到外地工作。一边要工作,一边要照顾孩子,这迫使我尝试着培养源源的自理能力。源源第一次自己穿衣,鼓捣了半个多小时,但我还是大大表扬了他一番:“源源真棒!能自己穿衣了!”然后,我再细细教他穿衣的细节。源源自己吃饭时,撒在桌上、地上的饭菜比他吃进嘴里的还要多,虽然我给他打扫“战场”的时间比喂他吃饭的时间还要多,但我还是坚持让他自己动手并鼓励他。

像所有的孩子一样,源源一旦掌握了某项技能后,就失去新鲜劲而开始犯懒了:“我这么小,你们应该帮我的。”每次听了儿子的抱怨,爸爸都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开导他:“爸爸不在家,你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你不仅要照顾好自己,还要照顾好妈妈。”每次他想偷懒时,我也会提醒他说:“你是小男子汉哦!”

在“男子汉”这个称号的激励下,源源逐渐开始充分发挥主人翁的意识,开始帮助我分担家务了。

启发: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培养出来的

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做不好,而是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家长的不信任剥夺了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结果孩子就真的做不好了。所以,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鼓励他,让他自己尝试和反复实践,第一次做不好,还有第二次,第二次做不好,还有第三次、第四次。信任,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大动力,孩子将在信任的目光中变得更能干、更自立。

教给孩子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信任孩子,但绝不是放任不管。我们信任孩子能自己过马路,但如果不教会孩子辨认红绿灯,不教会他如何应对突然而至的车辆,那这种信任就是危险的。家长必须告诉孩子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引导从他最基础的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他做比替他做也许会更麻烦,但意义却更大。

小小男子汉篇5

听妈妈说我小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快2岁了还不会说话,把爸爸妈妈着急的查他们几代人有没有失语的,说我倒倒不着急,天天乐呵呵的,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该要的不该要的都拥有了,该干的不该干的都捣乱了,照顾我长大的保姆阿姨被他气跑了2个,我竟然比划说长大了,呵呵 。记得我过2岁生日的时候是在内地,中午的时候突然冒出一句:我找爸爸,晕,把妈妈吓了一跳,呵,我终于开金口了。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按照我的话就是说把那2年没有说的话补回来,天天叽叽喳喳,还不停的唱,大声地叫……

初入幼儿园 ,可能因为妈妈是老师的原因吧,我有点无法无天,上课了老师找不到我了,急得哭起来了,到处找。我呢早我躲在妈妈办公桌下面了,因为妈妈出去了。妈妈要打我,我笑眯眯的说老师不能体罚孩子;不过呢,三年下来,我懂事了很多,学会了很多的知识……

上学后,我很有责任心,因为听妈妈说从小我自理能力就很强,一生下来就没有和大人睡在一起。2岁起,自己穿脱衣服, 所有的文具都是自己整理。每次考试之前,都会把该准备的东西提前搞好,我真的没有让妈妈操过多的心。每次妈妈爸爸的生日,我总会悄悄画上一幅画送给他们,因为我爱爸爸妈妈……

小小男子汉篇6

傅彪走后四个月,记者独家采访了张秋芳,谈到他们的儿子聪聪,母亲自豪而骄傲。原本生活优越、沐浴在父母爱的阳光雨露中的少年,一夜之间长成男子汉,成了母亲的坚强依靠。

妈妈,我还怕你哭不出来呢

彪子走那天,从医院回到家,推开家门,我彻底崩溃。到处都是他的身影,到处都是鲜活的记忆。我看见他在客厅抽烟,和朋友们聊天儿,在茶几边沏茶,讲笑话,坐在后院的摇椅上看两只鹅扑水玩儿……我终于肆无忌惮地哭起来。我们的家依然宽敞明亮,彪子呢?“你们把他给我弄回来,我不要让他一个人在那儿!”我冲着家人和朋友歇斯底里地哭喊,那个“太干”的空间令我的心陷入深深的泥潭。我不顾倒手人的劝阻,哭得睁不开眼。

到了晚上,大家突然发现我儿子不见了。我的心忽地―下子悬了起来。我只顾自己哭,这么长时间没有照应到儿子,他去哪儿了?我发了疯似的到处找,楼上、楼下、地下室全找过,没有儿子的身影。我大声喊着“聪聪――”没人答应。我的魂儿又被吓散了。终于在后院发现了他,他坐在彪子常坐的那张吊椅上发呆。他穿着短杉短裤,露在外面的皮肤被蚊子叮出一个个又红又肿的大包。我心疼极了,―把把他搂在怀里:“你干吗坐在那儿啊,看给蚊子叮的!”

“这儿凉快,信号好,我在给同学发短信。”他红着眼圈说。我知道他没说实话。他刚刚失去父亲,我这个母亲又不顾一切地号响,他不肯在我面前哭,只有坐在爸爸最喜欢坐的老地方独自难过。我轻抚儿子红肿的皮肤,心情慢慢平静下来。“聪聪,对不起,妈妈只顾自己难过,没顾上你。”我万分自责。

“没事,妈,我还怕您哭不出来呢。今天大家都劝您,可我没劝。我觉得您已经压抑一年了,我想让您哭出来,您需要发泄。”

“聪聪,咱们以后就看不见爸爸了。妈妈今天哭,就是不愿意爸爸呆在那个冰冷的地方,咱们都在家,他却一个人在那儿,妈妈就是想起这个受不了。”

“妈,您千万别这么想,呆在冰箱里的只不过是他的肉身,爸爸的灵魂早就上天了。他永远跟我们在一起,说不定他现在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说什么他都能听到。”我的心豁然开朗。我想象不到,不久前还为为不想去寄宿学校而眼泪汪汪的儿子竟能说出这番话来。

“可是我还没伺候够你爸呢,我不愿意让他走。”“谁都不愿意让他走。”儿子一字一句地说,“可是,您不觉得这种想法太自私了吗?爸爸活得多痛苦,他现在才是彻底解脱了,他走的时候是笑着的!我们多长时间没看他那么轻松过了?”

孩子这样说,我才回想起,真的已有很久没见到彪子那轻松、满足的笑容了。“那,妈妈今天的表现……你会不会看不起妈妈?”“怎么会呢?爸爸生病这一年您围着爸爸转,没有自己的生活。我知道您对爸爸的感情,即便是我也无法替代。但以后,咱家的担子就落在我肩上了,有什么事您就跟我商量,我帮您拿主意。”

14岁的儿子跟我谈了一个半小时,我听呆了。他小小的心灵过早地承受了太多重负,他将它们化解掉,又来开解我。在欣慰之余,我不免有些担心。

“聪聪,妈妈已经觉得你很了不起,我不希望你像爸爸那样出人头地,我只希望你健康快乐地长大。”

“放心吧,我不会因为我是傅彪的儿子而有压力。但是我知道该怎么做!”

当我依着清晰的记忆将儿子的话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读起来仍不敢相信。一个14岁的男孩,曾经拥有一个完整的幸福的家庭,本该天真无,比、不谙世事,甚至有些“浑”,有些霸道……这一切,我的儿子都没有了。他越懂事越让我心痛。

儿子在一夜之间长大成人

追悼会那天,按照习俗,儿子要为爸爸“摔盆儿”。聪聪抱着父亲的遗像,表情凝重,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地走到灵柩前面。无数双送行的眼睛看着他。

“扑通”一声,聪聪一下跪到地上,高高地桃瓦盆,“啪”的一声脆响,将瓦盆摔得粉碎。“爸,走好!”聪聪用他处于变声期略显嘶哑的声音大声喊道,悲痛而有力。所有在场的人都被他喊哭了。

八宝山第一告别室外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人,有年迈的长者,也有稚气未脱的孩童,有的骑了一夜自行车凌晨就到达这里,还有的来自外地,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中午,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彪子被推进火化堂。家里的每―个人都去对他说最后一句话。聪聪缓缓走到父亲面前,“扑通”一声跪下:“爸,您放心,我会好好把妈妈照顾好,好好长大成人!”

第二天,朋友们在北京展览馆西侧大厅为彪子举行追思会。外厅的牌子上写着:“演过,爱过,快乐过……彪于,我们―起走过。”小刚和国立见我们母子到了,便来陪我们。他们在追悼会上已经忙碌了一整天,满脸疲惫,我又是感激又是心疼,总想说点什么表达我的心情,可是如鳗在喉,一时语不成句。

“小刚伯伯,国立伯伯,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把我爸爸的后事办得这么圆满,让我都没来得及哭。”谁也不会想到儿子嘴里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小刚和国立的泪水―下滚落下来。

小刚主持了追思会,他瞪着熬红的眼睛,拿着话筒,哽咽了足足一分钟,最后他颤抖着双唇说:“傅彪他说谢谢咱们,谢谢朋友!朋友里边有我们这些和他一起工他的、生活过的,也有媒体的朋友,他让我谢谢你们。他说没有合作过的朋友不要遗憾,他来世还做演员。他又说今天是夏天的阳光、秋天的风,他喜欢……”

我顿时泪如泉涌。只有这些和他工作、生活过的朋友才如此了解彪子,了解他的为人,了解他的表达方式,甚至了解他的生活习惯。正在我唏嘘慨叹时,突然看见聪聪在小刚和国立的陪伴下走到台上。这种场合下,这孩子会说什么呢?我不禁为他捏了把汗。

“首先,我要感谢治丧委员会的叔叔阿姨们,是你们让我父亲的人生有了一个壮丽的收尾。然后我要感谢所有到场的媒体的叔叔阿姨们,谢谢你们的关心。感谢我母亲,一年来她一直陪着我父亲和病痛战斗,我要说一声,妈,您辛苦了!然后我想说的是,请大家为我父亲感到高兴,不要难过。我是这么想的,不知道这是不是孝顺。我觉得我们应该为他的走而欣慰,因为他已经整整一年没有这么彻底地放松过了,这对他来说是解脱,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伤心,而且他的人生是伟大的。谢谢大家!”

聪聪不慌不忙地说完这段话,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我说不出是欣慰还是辛酸,把儿子紧紧搂在怀里――彪子走了,而他留给了我这样相似的血脉,这样宝贵的寄托。

儿子眼中的父亲

我们母子从此相依为命。聪聪从长相

到性格,可以说,是取了我们夫妻的长处。儿子明年就考高中了,依旧住校。儿子周末回家,他在浴盆里洗澡,我就在旁边陪着。他问我这一周做了什么,我再问他一周发生的事情,功课的情况……儿子最近学习成绩有些下降了,我知道是因为他父亲走后,儿子很长时间都不能从悲痛中解脱。这使他非常不安。他对我说,“妈妈,你放心,我一定要考好,我对爸爸发过誓的……”我相信儿子,他的性格和他父亲是那么相像,知道男子汉应该一言九鼎。

彪子离开我们这四个月,我是在写书和回忆中度过的,这是我排解,比伤的最好方式。我非常感谢长江文艺出版杜的金丽红社长和黎波副社长,是他们给了我最好的方式来度过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日。聪聪也写下回忆父亲的文字,字里行间浸润了父子深情。这段最难熬的日子,借助文字宣泄情感,竟然成为我们母子的唯一出路。以下是傅子恩(聪聪的大名)笔下的爸爸:

我热爱体育、音乐――喜欢姚明、欧文、舒马赫;喜欢林肯公园、羽・泉、许巍。而我的偶像却只有一个――我的爸爸傅彪。

我眼中的爸爸是随着我的成长而改变的。我很小的时候,只是觉得爸爸比我见过的其他人胖,因而崇拜他的魁梧;我稍微能听懂大人之间的聊天之后,觉得爸爸总能把大家逗笑,因而崇拜他的幽默;我再长大一些,爸爸就开始忙碌起来,因而崇拜他的干劲儿,他的充实;但现在,我最崇拜爸爸的是他的人格,他直到最后仍保持着乐观和坚强。

爸爸是一个超重的孝子。不管他在多偏远的地方拍戏,下了飞机总要先给爷爷奶奶报平安。每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去看爷爷,进了爷爷家的门,爸爸先跟大家打声招呼就直奔爷爷的屋子,陪爷爷聊天。父子俩常常聊到奶奶几次三番催促吃饭,爷爷才肯把爸爸放出来。爷爷和爸爸的感情很深。可我怎么也想象不到,这样深厚的父子情是爷爷对爸爸的严加管教甚至是棒打出来的。爸爸对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绝不效仿,他从未打过我。他不对我严厉,也绝不宠我,我很小的时候,他便把我当大人看。因此,我在他面前从来都是正儿八经地说话,我有些怕他。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这种方式让我觉得他重视我,我以孩子的身份受到足够的尊重,我是这个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生活在这样健康的氛围里我很愉快。

我喜欢和爸爸聊天,他总能知道我心里想的是什么。碰到我不想攸而爸爸认为我应该做的事,他从来不直接说:“不行,这事儿你必须干!”而是说:你是男人,男人应该做到什么什么。他的语气让我感受到一种责任感。而每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爸爸就告诉我他会怎么做,并鼓励我“相信你没问题”,还会用英语补充一句“No problem”。

我和妈妈在一起要随便得多,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很“疯”。妈妈对我很用心,为了能跟我有共同语言,她去了解NBA知道了科比、奥胖儿一大把球星。我喜欢上了HipHop和摇滚,她又去了解,知道了林肯公园、Cfeenday,告诉我只能欣赏它的节奏,不能学歌词里的脏话。我每一阶段感兴趣的事儿,她都能跟我聊上一气,可是爸爸生病这一年她“落课”了,她顾不上。

爸爸不在家的日子,我和妈妈经常没大没小地胡闹,谁输了就抢着给爸爸打电话告状,爸爸通常在电话那头哈哈大笑,然后笑着“安慰”我:“让着你妈点儿呗,谁让咱们是男人唰”

小小男子汉篇7

彭水明没想过让儿子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他希望儿子通过这些技能的学习,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生存能力的人。

自幼开始,培养生存能力

“我一直觉得,身为父母对孩子承担的责任就是―从小培养他对自己负责,让他尽早能独立地生活、能自己应对各种问题。”

在彭衢杭很小时,彭水明就坚持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凡事都让他自己去做、去尝试。

彭衢杭对放在地上的暖壶感兴趣,但外公怕不安全不让他碰。彭水明把水壶的水倒进碗里,自己先测试了下,感觉水稍烫,但不至于烫坏,就让彭衢杭自己伸手进去试了下,其结果是,他每次都离水壶远远的。

等彭衢杭两三岁时,彭水明就带他过马路。他绝不会抱着或牵着孩子,而是让孩子和自己站在同一平行线上,保持半个手臂的距离,同时示范给彭衢杭看:与公交车、汽车、自行车等分别保持多远的距离才是安全的。通过一次次实战模拟,彭衢杭对各种状况都能应对。

刚上幼儿园时,彭衢杭就自己上公交车,爸爸跟随其后。一上车,彭水明嘱咐儿子两手抓住前面座位。因为公交车有电视节目播放,彭衢杭被吸引住,看着看着就松手了。等到刹车时,彭水明装作无意地从孩子身后轻轻顶一下,导致彭衢杭的头差点撞到前面的椅子上。当然,爸爸把握着分寸不会让他真的撞到,但此后彭衢杭就有了抓牢的意识。有一次,彭衢杭在公交车上还提醒别的小孩:“小朋友抓牢啊,别撞着头了。”

上小学时,彭衢杭每次去体校训练乒乓球,要么自己轮滑去,要么转3趟公交车,基本都是他只身前往,以至于教练几次提出孩子的安全问题。彭水明却认为: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要付出辛苦,而且孩子已经懂得交通规则,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小学生离家出走、大学生跳楼等社会新闻,彭水明也不像别的家长避之不谈,而是从小就和彭衢杭交流,让孩子懂得生命的宝贵。他也愿意和其他家长探讨他们的孩子在什么阶段出现什么问题,然后彭水明会在心里设定预警方案,等儿子出了问题就能应对。

诱导孩子学技能,

老爸甘做“土教练”

等彭衢杭四五岁时,彭水明觉得孩子可以出去走走看看了,关注一下同龄孩子在做什么有趣有意义的事。

一次,彭衢杭在公园看到小朋友们在玩轮滑,很羡慕,到了饭点也不愿归家。一般父母对此有两种态度:一是支持,立马给孩子买轮滑鞋,报一个培训班;另外一种是直接拒绝。但彭水明选了第三种―艰难地开始,顺畅地学习。之后几天,他继续带彭衢杭去看,并没主动提出让儿子学。

当彭衢杭提出想要轮滑鞋时,彭水明推托说有点贵,需要再考虑考虑。“其实一双轮滑鞋很便宜,但如果太轻易让他得到,那他就不会珍惜,这对以后学轮滑也不利。”彭水明说。

在接下来的日子,彭水明既让孩子亲眼看到别的小朋友艰苦训练―淌着汗、擦破皮等,也给孩子灌输学轮滑的危险性。在彭衢杭再次坚定想学轮滑时,彭水明才给他买了双轮滑鞋,并告诉他轮滑鞋花了爸爸一个月买菜的钱。效果很明显,彭衢杭拿轮滑鞋当宝。在学习的过程中,即使再苦再累都能坚持下来,现在成为小有名气的速度滑轮小子。

“很多家长也乐意让孩子学各种技能,但都为孩子的兴趣短暂而苦恼。其实多数情况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是家长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孩子学习的项目中。”诱导和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如何延续孩子的兴趣呢?彭水明自有一套“土”办法。

“就说说乒乓球吧,杭杭8岁时,看到同学在妈妈陪伴下,在学校水泥台上打乒乓球,杭杭也想学。我就去买了副球拍,那时我根本不会打乒乓球。我发现他的那个同学已经有点儿基础,如果直接让儿子和同学去打,极可能输,打击到他学的兴趣和信心。于是我就和儿子说,‘我们先不要去学校里练,到小区的乒乓球台上练’。我先从网上学习了打乒乓球的技巧,然后下班在小区里等儿子放学陪他练,等儿子有些基础时,我才让他和同学一起练。”

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教练那后,就做甩手掌柜。但彭水明会留意老师说的动作要领―幅度多大、弯腰到什么位置等。回到家,他再一对一给儿子指导,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这样一来,彭衢杭动作就比别的孩子规范,进步快就更自信更爱学了。爸爸的坚持不仅体现在对孩子的理论指导上,他也从没因事假而让孩子缺席训练。因为少学一次课,就可能耽误一个流程而落下来。他觉得绝不能抱着随便玩玩的心态去学,那样孩子就可能随便放弃。

在彭衢杭9岁时,彭水明甚至考上了乒乓球国家二级裁判员。彭衢杭对爸爸很崇拜:“老爸你是天才啊,不太会打乒乓球,还考上了国家二级裁判员,我只是乒乓球国家三级运动员,你比我厉害啊!”

爸爸的全力付出和认真的态度,也感染到孩子。彭衢杭学东西的效率很高,别人一个小时的训练中,也许有效时间才10分钟,但彭衢杭因全力投入,有效时间可能就是50分钟,这样一来节省了许多训练时间。

关于未来,只设定“最低目标”

因为彭衢杭好学、爱学,很多技能他都没专门培训过,却比别的孩子有胆量,敢于去争取机会,敢于大胆尝试。

小小男子汉篇8

奎文区胜利东小学五年级

马慧敏

要说我们班的男同学,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你要问我们班有没有男子汉,这我可觉得没几个。因为男生不见得都是男子汉——男子汉需要有男子汉的样。

下面的几个男同学,你给评评,看他们算男子汉吗?  我的同桌是个男同学,长得很特别,尤其是头发,前面的一撮头发不是往下长,而是往上翘,活像鸭子的屁股。可他却觉得很美,上课老是用一把小梳子在梳理他的鸭屁股,还不时地用铅笔盒里的小镜子照一照。每当他照镜子的时候,我总是把脸扭到一边去,把嘴噘得高高的,不屑一顾。而他,仍旧孤芳自赏,真是臭美!

我们班里有一个语文小组长,上课下课腿上总是带着两个沙袋,特别是发作业的时候,带着沙袋的腿故意抬得高高的,身子往两边一晃一晃的,活像一个不倒翁,还美滋滋的说什么练腿呢!不过,他体育的确很好,每次运动会总能给班级拿分。

小小男子汉篇9

一。小贝贝

面对镜子,很难相信自己曾是“未开化”的小贝贝。于是乎,只得求助于相册了。

面对相册,也很难相信自己已是一个热情奔放的男子汉。于是乎,从头开想。

遥想当年,我被老妈塞进教室,稀里糊涂,不知不觉的走上了学习这条漫漫长路,坐在凳子上耐着性子忍着老师的咕噜,硬着头皮呆在教室里。其实,说句实在的,当时就是为了我妈高兴而学习。就这样,我不无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度过了我的童年。

二。男孩子

作为男孩子的我毫无畏惧,遇到困难就会向天空大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作为男孩子的我心怀坦荡却又不失尊严,遇到诋毁会给对方一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曾几何时,我轻舐胸前的伤,把昔日的虚幻换成凝重。用前所未有的动力作为依托努力奋斗,在学习这条狭长之路上披荆斩棘,艰难前进。那时,我的一切,都是为了尊严而战。这是我过得最痛快,最酣畅的时候。我不拘小节,头发乱了也不剪,衣服脏了也不洗,雨天出门也不带伞,淋雨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淋漓的,潇洒的甩去忧郁,留下洒脱,多愁善感,自负又有诗人气质。我讨厌欺凌弱小,总想把持正义。

就这样,我充实的度过了少年。

三。男子汉

经历了两个过程之后,终于,我成为了男子汉。

男子汉看了《感恩的心》也会眼眶发红;男子汉满腔热血,看完武侠小说之后也想除暴安良;男子汉侠肝义胆,别人的事都包在自己身上。

小小男子汉篇10

关键词:课役身分 二年律令 半役 妇女从役

课役身分是户籍注记的重要内容。汉末徐?帧吨新邸っ袷?菲?骸笆?π嗽谑乱劬??乱劬?诿袷?埽?袷?芪???尽!薄懊袷?本褪腔Ъ?:捍?骋鄣闹饕?谌荩?刑镒狻⒖谒愫歪嬉邸L镒庖酝恋匚?冢?涞酆笸ǔJ悄恫???耙唬?肴硕∩矸治薰亍?谒恪⒘σ墼蛞匀松砦?荆??铱握鞯钠窘寰褪腔Ъ?械目我勖?俊J芳???糯?我劾啾鸷捅曜嫉南晗讣窃兀?加凇督?椤な郴踔尽罚?诖酥?埃??牢南撞⑽尴低车淖柿峡勺世?谩=?辏?延卸辔谎д叨院捍?那榭鲎龉?朗幔?〉靡恍删停??泊嬖谛矶辔侍狻?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有《户律》、《傅律》及其他涉及汉代课役身分的重要资料,有助于对这一问题深入研究,和纠正以前解释错误的地方。

一、“傅”的涵义

首先厘清“傅”的概念。古代对汉代史籍的“傅”有两种解释。《汉书·高帝纪》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如淳注引《汉仪注》:“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史记·孝景本纪》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令“男子二十而得傅”,《索隐》引荀悦云:“傅,正卒也。”按如淳、荀悦的理解,“傅”就是正卒,是注册服兵役的意思。《汉书·高帝纪》颜师古的注释略有不同,“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颜师古在此将“傅”说成是服徭役。今人对“傅”的理解也有歧义。宋杰①、施伟青②、杜正胜③申如、荀之说,认为“傅” 是

_____________

① 宋杰:《<九章算术>记载的汉代徭役制度》,《北京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

② 施伟青:《关于秦汉徭役的若干问题——与钱剑夫同志商榷》,《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2期。

③ 杜正胜:《户籍制度起源及其历中意义》,《食货》月刊第17卷3—4期。

正卒兵役,不是平常的力役。钱剑夫持颜说,称傅“就是服行更卒徭役”①。多数学者如高敏②、张金光③、黄今言④则折衷两说,认为汉时徭役、兵役起役年龄及服役年龄段一致,傅籍就是服徭役与兵役。按荀悦、如淳是汉魏间人,其所说“傅”即正卒,显然有充分依据。《盐铁论·未通》御史谓“二十三始傅”,前引《汉仪注》则称“民年二十三为正”,可以为证。颜师古是唐人,去汉稍远,但这也不足说其解释就一定错误。我们注意到,颜氏谓“傅”为徭役的同时,又在《汉书·景帝纪》 “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条注:“旧法二十三,今此二十,更为异制也。”此云“旧法二十三”,亦是据“民年二十三为正”(说详下)。显然,颜师古这里又将“傅”理解为兵役。按唐制,“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⑤。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天;若点检为府兵,则免除徭役。质言之,唐代的徭役、兵役皆是丁男承担,两者役龄基本一致。但问题是,颜师古将汉代的“傅”同时理解为服兵役和徭役,仅属比附唐制呢,还是本身就符合汉代制度?

上古时代,受役、受兵不同年。《周易》孟氏、《韩诗》说“年二十行役,三十受兵”,《礼记·王制》孔颖达疏:“其力征之事,皆二十受之,兵革之事,则三十受之。”这里的“力征”、“行役”,谓“城道之役”⑥,亦即正式的徭役。《盐铁论·未通》汉代御史追述古制,“古者,十五入大学,与小役;二十冠而成人,与戎”。深谙经典的文学指出其误,是“十九年以下为殇,未成人也;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可以从戎事”。所谓十五“与小役”,是指下文的半役。这里似乎没有提“行役”的事,但二十成人,自然要服正役;三十娶妇,受兵服戎事,说法也与前引诸书一致。御史称“古者”,似乎这种制度已是久远的事。《易》、《诗》及《礼记》成书时代较晚,学者多认为是战国之际;但成书时代是一回事,所记载的制度又是一回事。出土的战国文献中,已看不到徭役、兵役分别征课的迹象。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守法》、《守令》十三篇,被认为是战国诸子百家之言。其《田法》谓:

以上、年十三岁以下,皆食于上。年六十[以上]与年十六以至十四,皆为半作。⑦

整理者推测起首三字为“七十岁”。《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论井田之制:“民年二十授田,六十归田。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十一以上,上所强也。”这里的“上所养”、“所长”、“所强”之类的课役名目,其标准与上引《田法》颇有不同。按《田法》所载,十三岁以下“未作”,六十以上、十四至十六“半作”,推知十七至五十

______________

① 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4页。

② 高敏:《秦汉的徭役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收入《秦汉史探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③ 张金光;《秦自商鞍变法后的租赋徭役制度》,《文史哲》1983年第1期。

④ 黄今言:《秦汉赋役制度研究》,江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58页。

⑤ 《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天宝三载后,改为二十三成丁。

⑥ 《礼记·王制》郑注,《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346页。

⑦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文物》1985年第4期。

九岁“全作”。“半作”犹如前面所说的“小役”,是服地方杂役;“全作”承担正式课役,这里已不见兵役、徭役之分。《田法》十七正课,与据睡虎地秦简所推测的秦傅籍标准一致。据秦简《编年记》,昭王四十五年“十二月甲午鸡鸣时,喜产”,秦嬴政元年“喜傅”。①古人计龄,无周岁之说,生年即为一岁。自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迄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已经历十七个年头②。秦十七傅籍看来也是沿袭战国遗制。从当时的秦简看,“傅”不仅是指兵役。《秦律杂抄·傅律》:“匿敖童,及占癃不审,典、老赎耐。”敖童到傅籍的年龄,乡典、伍老隐匿不报,要受责罚。《法律答问》有云:

可(何)谓“匿户”及“敖童弗傅”?匿户弗繇(徭)、使,弗令出户赋之谓殴(也)。(第222页)

这里只解释了“匿户”的问题。但“敖童弗傅”既与“匿户”相提并论,也应当就是“弗徭、使,弗令出户赋”。这里的“傅”是与徭役联系在一起的。新近出土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徭律》:

发传送,县官车牛不足,令大夫以下有訾(赀)者,以赀共出车牛及益,令其毋訾(赀)者与共由牛食、约、载具。吏及宦皇帝者不与给传送。事委输,传送重车重负日行五十里,空车七十里,徒行八十里。免老、小未傅者、女子及诸有除者,县道勿敢繇(徭)使。③

整理组推测,此处的“二年”为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宦皇帝”之语,裘锡圭、阎步克先生有说④。句中的“小”、“未傅者”,是涵义不同的两种课役身分,之间应予逗开。传送委输历来为更卒徭役项目,律文明言“免老、小、未傅者”不得役使,反证“傅”确实是官府征发徭役的标准。

上述分析多少含有逻辑判断的味道。“傅”指兵役和徭役,也有当时人的说法为证。《汉仪注》云:“民年二十三为正”,“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东汉许慎则说,“汉承百王而制,二十三而役,五十六而免”。而此处的“役”,就是前说《周易》、《韩诗》的“行役”、《礼记·王制》的“力征”⑤。可见,“为正”是服兵役亦是服徭役的身分。荀

__________

①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5、6页。

② 关于秦的傅籍标准,学界有不同看法。高敏(《关于秦时服役者年龄问题的探讨》,载《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黄今言(《秦代租赋徭役制度初探》,《秦汉史论丛》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认为是十五周岁;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组认为是十七周岁(《编年记》编者注,《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1页);近年,随着对“周岁”诸说的批评(张金光:《秦自商鞅变法后的租赋徭役制度》;陈明光:《秦朝傅籍标准蠡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包括黄今言在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转而采用十七岁傅籍的说法。

③ 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页。下引此书,不再作注。

④ 裘锡圭《读书礼记(九则)》,《文史》第15辑.1982年,又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阎步克:《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⑤ 《礼记·王制》孔疏引《五经异义》,《十三经注疏》本,第1346页。

悦、如淳释“傅”为正卒,颜师古注服徭役,两说皆不误。秦及汉代兵役与徭役的役龄段一致,“傅”是起征徭役、也是兵役的标准①。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需要指出的是,刑徒课役身分状态似与正常人同。睡虎地《秦律十八种·仓律》:“隶臣、城旦高不盈六尺五寸,隶妾、春高不盈六尺二寸,皆为小;高五尺二寸皆作之”,“小隶臣妾以八月傅为大隶臣妾”。前揭陈明光《秦朝傅籍标准蠡测》推测,秦汉时期身高与年龄的折算标准,大致是七尺为20岁以上,六尺为15岁以上,五尺为小儿。刑徒不服兵役,不纳口算。据简文,“小隶臣”满六尺五寸始傅为“大”,身高六尺五寸合十六、七岁左右,与秦时平民傅籍服正役的年龄相近,这里的“大”就应当是服正役的身分状态。与之相应,“五尺二寸”属“小隶臣妾”,但从实际身高看,已非五尺的小孩。平民“小”的身分状态也有“作”与“未作”,但这里的“作”是指纳口钱;秦简所说小隶臣妾“五尺二寸皆作之”,实类似于前引《田法》未足成丁年龄(14岁)平民服的半役。

二、汉初傅籍标准与景帝二年令

《史记·孝景本纪》:

二年春……男子二十而得傅。

同一记载亦见《汉书》卷五《景帝纪》:

二年冬十二月……今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

汉初沿袭秦制,十月岁首。《史记》谓“二年春”,《汉书》“冬十二月”,月份略有差异。《汉书》此条颜师古注:“旧法二十三,今此二十,更为异制也。”司马贞《索隐》亦援此说。所云“旧法”,当是据《汉仪注》。《汉仪注》成于东汉,虽录两京旧典,只述规章不载具体时间。《盐铁论》御史谓“(今)二十三始傅”,说明这项制度是昭帝初年的事;颜氏将其理解为景帝之前的旧制,显然有误。但汉初何时傅籍,史籍并无明载;已往学者多是依据秦制,推测汉初也是十七而傅。

张家山出土的《二年律令》,明确记载了汉初傅籍标准:

不更以下子年廿岁,大夫以上至五大夫子及小爵不更以下至上造年廿二岁,卿以上子及小爵大夫以上年廿四岁,皆傅之。公士、公卒及士五(伍)、司寇、隐官子,皆为士五(伍)。畴官各从其父畴,有学师者学之。(《傅律》,第182页)

《二年律令》将秦汉时期的二十等军功爵分为四个大的等级:关内侯、彻侯为侯爵;左庶长至大庶长为卿爵;大夫至五大夫为大夫爵;公士至不更,刘劭称之为“士”②。分析上引《傅律》,汉初傅籍标准实际有两个系列:

其一,拥有军功爵者,根据自身爵级有不同的傅籍标准。即所谓:“小爵不更以下至上造年廿二岁”,“小爵大夫以上年廿四岁”。“小爵”,整理者注:“小爵,从律文看,指有爵的青年。”具体一点说,就是指身有爵位但未达傅籍年龄的青年人。需要指出,这里所说的“有爵者”与下述继承爵位者不同;其爵位当是通过自身军功所获得。张家山汉简有多处记载赏赐爵级的场合:“能产捕群盗一人若斩二人,拜爵一级”,“捕从诸侯来为间者一人,拜爵一级”(《捕律》,第153页);“捕盗铸钱及佐者死罪一人,予爵一级”(《钱律》,第160页)。对拥有军功爵者,律文有两种傅籍规定,不更以下至上造,二十二岁;大夫以上为二十四岁。此处未言及第一级爵公士,可能和前面的“不更以下子”傅籍年龄一致,是二十岁。至于“大夫以上”,用例与下文“卿以上”同,是指大夫至五大夫的大夫爵。《傅律》不涉及卿爵傅籍,下文“免老”中亦未提到卿爵。《二年律令·户律》:“自五大夫以下,比地为伍,以辨为信,居处相察,出入相司。”在二十等爵中,“五大夫”是个重要的分水岭。“五大夫”以下编民什伍,是承担国家赋役的编户民;从左庶长以上,就成为享有特权的免役阶层。

_________

② 《续汉书·百官志》注引刘劭《爵制》,《后汉书》第12册。第3631页。

其二,继承军功爵者,视父辈爵级傅籍标准不同。关于爵位继承,张家山汉简有详细条文:

这是有爵者疾病死后,爵级如何继承的规定。这一条文分为四个层次。(一)、侯爵即彻侯及关内侯,按原级爵位继承;(二)、卿爵指大庶长至左庶长九级爵位,一律降为公乘继承;(三)、大夫爵即五大夫至大夫五级爵位,各自降两级继承。如五大夫(第九级)降为公大夫(第七级),公大夫降为大夫(第五级),依次类推。(四)、“士”爵的不更至簪?,亦各自降两级继承;上造(第二级)以下,也就无所谓爵级继承。律文规定,为后者须是嫡子,若无嫡子,则按小妻子、偏妻子先后顺序依次继承。后子外,其他诸子的爵位继承方式是:

不为后而傅者,关内侯子二人为不更,它子为簪?;卿子二人为不更,它子为上造;五大夫子二人为簪?,它子为上造;公乘、公大夫子二人为上造,它子为公士;官大夫及大夫子为公士;不更至上造子为公卒。当士(仕)为上造以上者,以适(嫡)子;毋适(嫡)子,以扁(偏)妻子、孽子,皆先以长者。若次其父所,所以以未傅,须其傅,各以其傅时父定爵士(仕)之。父前死者,以死时爵。当为父爵后而傅者,士(仕)之如不为后者。(《傅律》,第182页)

较之后子,余子继承的爵位要低得多。此条列入《傅律》,曰“不为后而傅者”,说明这是对有爵者的余子,适龄傅籍时所应继承爵位的规定。“所以以未傅,须其傅,各以其傅时父定爵士之”,整理组注“士”为“仕”。按“仕”、“士”古多通用①,《说文·人部》“仕,学也。从人,从士”。古人职业世袭,成年傅籍试习家业,《史记·历书》“集解”引如淳曰:“家业世世相传为畴。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各从其父学”,这是昭帝之后的律文。前引汉初《傅律》则云:“畴官各从其父畴,有学师者学之。”“所以以未傅”句的意思是:诸子必须等到傅籍时,才能继承父亲的爵位;若是未到傅籍的年龄,就要等他达到规定年龄后,再按其父当时的爵位,决定他的爵位继承。若是其父在他傅籍前死去,就按其父生前所达到的爵位继承,也就是“父前死者,以死时爵”。

________________

① 《孟子·公孙丑下》“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焦循《正义》:“《论衡·刺孟篇》述此文仕作士……仕与士古多通用。”《韩非子·说难》“此非能仕之所耻也。”王先慎《集解》引卢文??曰:“任与士通。”

爵位承继的律文近乎琐屑,后子与余子迥然有别,余子间也不尽相同。前引《置后律》首句称“疾死置后者”,亦即有爵者死后,后子才能继承爵位。但《傅律》又说,傅籍时父亲已死,“当为父爵后而傅者,士(仕)之如不为后者”,即使是后子也不能按其原来的身分继承。这难免会造成傅籍标准的混乱。据上引《傅律》,官府在制定傅籍标准时,实际采取了一种简单而易于操作的方式。这就是包括后子在内的诸子,不考虑其自身承继的爵位,而只是根据其父亲的爵级确定傅籍年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不更以下”即“士”爵之子,二十岁;“大夫以上至五大夫”大夫爵之子,二十二;“卿以上子”,二十四。推测此处的“不更以下”,当与上文“不更至上造”涵义相同,是不包括公士的,故其后有公士子“为士伍”之语。所谓“卿以上”,按汉简文例,就是指大庶长至左庶长的卿爵。①律文提到“公士、公卒及士五(伍)、司寇、隐官子,皆为士五(伍)”,但并未说明士伍的傅籍年龄。按士伍指无爵或被夺爵后的成丁。②“不更以下子年廿岁”,其中后子或为上造、公士,其他诸子皆为公卒,公卒已经没有爵位。推测士伍当如“不更以下子”,也是二十而傅。③军功爵的最高等级为侯爵,包括彻侯、关内侯,《傅律》丝毫未提侯爵之子如何傅籍。汉代郑众曾说,“今宗室及关内侯皆复”,“复”就是复除、不收役事。④上引《傅律》称关内侯的余子中,二人继承不更爵位,其余则为簪?;但《置后律》则规定侯爵之后子按原爵位继承。律文不载侯爵之子的傅籍年龄,恐怕是其可以免役、无须傅籍的缘故。

从傅籍标准看,自身获爵与承继爵位者的差别不大,似乎看不出对后者有什么特别限制。汉初傅籍标准与自身所获(承继)的爵位直接关联,⑤这一点应当是继承秦制。出土秦简未见相关内容,但据《秦律十八种·仓律》:“隶臣、城旦高不盈六尺五寸,隶妾、舂高不盈六尺二寸,皆为小”,是刑徒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傅籍。《封诊式·封守》爰书假设被收的“小男子某,高六尺五寸”,自由民傅籍标准高于刑徒,推想不同爵级的傅籍标准也不尽一致。《编年记》中“喜”的身分不得而知,但我们不能把秦十七傅籍的标准绝对化。

________________

① 如《二年律令·赐律》载官阶与爵级的对比关系,“卿比千石”,其《传食律》则谓“卿以上比千石”,是“卿以上”实际指卿爵,不包括其上的侯爵之证。

② 刘海年:《秦汉“士伍”的身分与阶级地位》,《文物》1979年第2期。

③ 当然,不完全排除低于二十岁的可能,或即如秦代的十七傅籍。但我更倾向于这里的无爵者是二十傅籍。前引《傅律》条是由两枚简组成,“公士”以上属364号简,其下为365号简,两枚简的衔接不会有什么问题。从所载内容看,是先述有爵者的傅籍标准,按爵位从低向高的顺序;再述无爵者如“公士”、“公卒”、“士伍”之子甚或轻刑罪犯之子,按“士伍”标准傅籍;最后论及“畴官”的规定,此中间并无缺文。秦及汉初士伍的阶层显然是最广大的,法律条文不规定士伍的傅籍标准简直不可思议。而如果《傅律》实际上已经做了规定,那就应当是最低爵位也就是最低标准的“二十傅籍”。

④ 《周礼·地官·乡大夫》郑众注,《十三经注疏》本,第716页。

⑤ 故汉初有“爵徭”之语,见《二年律令·傅律》:“?老各半其爵徭,入独给邑中事。”

重新回到景帝二年令上来。其令谓“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秦律中的“男子”有成年奴隶,①也有成年自由人。②但秦汉时期的奴隶是私人财产,据下引《亡律》,是“复使及算”,也就是说并不傅籍。汉代史籍屡见“赐天下男子爵”之语,秦汉爵制“吏民爵不得过公乘”,“过公乘者得贳与子若同产”③。“公乘”为编户民所获爵位的最高界限,此中的“天下男子”与二年令同义,都是指身分限于公乘之下的自由男子。汉初傅籍标准与自身爵位有关,最低年龄“不更以下子”、“士伍”是二十而傅。景帝二年令规定,天下男子一律二十傅籍,不再考虑爵位问题,这自然是当时泛授民爵,导致爵位轻滥的结果。而从傅籍标准看,就低不就高,显示出封建政府最大限度控制人力资源的意图。汉昭帝后宽力役之征,“民年二十三为正”。“正”就是傅,原为“天下男子”,此处泛言“民”,意思却是一样。此后历经两汉,傅籍年龄不见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封诊式·告臣》爰书:“某里士五(伍)甲缚诣男子丙,告曰:‘丙,甲臣,桥(骄)悍,不田作,不听甲令。’”男子丙是甲的奴隶。《秦律十八种·仓律》载可以丁壮者赎隶臣妾,“赎者皆以男子,以其赎为隶臣”。这里说的男子恐怕也多是家内奴隶。

② 《封诊式·覆》爰书:“敢告某县主:男子某辞曰:‘士五(伍),居某县某里,去亡。”《亡自出》:“乡某爰书:男子甲自诣,辞曰:‘士五(伍),居某里,以乃二月不识日去亡,毋(无)它坐,今来自出。”这两名男子都是“士伍”身分,避役逃亡后又出来自首。

③ 《续汉书·百官志》刘昭补注引刘劭《爵制》。前引张家山汉简“五大夫”以下为编户民,刘劭《爵制》云“公乘”以下,李均明指出“这类区别也体现五大夫在等级划分中的临界状态,故易上下浮动”。见《张家山汉简所反映的二十等爵制》,《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

三、妇女从役问题

汉代妇女是否服役,今人也有争论。韩连琪④、郑学檬⑤主张,汉代不论男女,每人到了“始傅”的年龄之后,就要在郡县服役一月;施伟青⑥则谓汉代妇女十五岁就要服醉徭役,钱剑夫也说,“妇女从役当为两汉的通制”⑦。否定者则如马怡:“妇女在一般情况下不服常规性的徭役”,“汉代女子服役大概不是常例”⑧;高敏甚至认为“服徭役与兵役,本不及于妇女,只是特殊时期,才有女子服役”⑨。既然分歧仍存,就需要进一步探讨。

上古时代的妇女从徭役,也从兵役。《商君书·去强》曰:强国知十三数,“壮男壮女之数”为其一。同书《兵守》篇谓守城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是秦国成年妇女与男子一样,也要承担兵役。蒙文通论证较为充分:

_________

④ 韩连琪:《汉代的田租、口赋和徭役》,《文史哲》1956年第7期;收入《先秦两汉史论丛》,齐鲁书社1986年版。

⑤ 郑学檬:《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⑥ 前揭《关于秦汉徭役的若干问题》。

⑦ 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第159页。

⑧ 马怡:《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下)》(林甘泉主编)第16章第3节《汉代的戍役》,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727页。

⑨ 高敏:《秦汉的徭役制度》。

谯周《古史考》言:“秦用商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女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 (《史记集解》引)秦战胜而妇女老弱皆死,正以妇女老弱皆在行间,与于三军之役,则妇女亦以首功受爵赏。《魏氏春秋》陈群奏云:“典籍之文,妇人无分土命爵之制。在礼,妇因夫爵。秦违古法,非先王之令典。”《御览》引《魏氏春秋》为孙盛书,殆以中国于古妇人无爵,因夫之爵;秦违古法,正谓秦之妇人有爵,故非先王之令典。秦爵二十级皆以首功,妇人有爵,正以妇人服兵役有首功。以此三事相证,三军有壮女之军,事自可信。《后汉书·郑泰传》言,“关西诸郡,颇习兵事。妇女犹戴戟操矛挟弓负矢”。自陇以西,妇人任战之习,汉末犹然。秦起肝渭之首,当战国之世,决有此俗,夫复何疑。①

据蒙氏所论,妇女从军之制仅见于秦国。《墨子·备城门》、《号令》篇有“丁女”即壮女②持矛守城的记载,朱希祖认为这两篇为汉初人假托,③但今天的学者皆主张是秦人所作。④银雀山汉简《田法》篇:

先大息五日,上使民之壮者,吏将以猎,以便戎事,及助大息之费。猎毋过二日必错。

《礼记·月令》谓季秋之月,“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此处云“民之壮者”定期田猎,借机达到练兵目的;但不知“民之壮者”是否包括成年女子在内。

妇女从兵役的现象,历史上不过是昙花一现。秦朝史籍中已见不到这方面记载。汉代的人指斥始皇穷兵黩武,也只是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⑤,不提妇女充军的事。我们知道,秦末楚汉相争之际,刘邦曾夜出女子二千与楚兵交战,自己趁机逃脱。⑥前引蒙文通述及《后汉书·郑泰传》,关西诸郡妇女“戴戟操戈,挟弓负矢”。前一例是紧急情况下,刘邦的诳敌之计;后一例说的是原秦国境内妇女参战旧俗的沿袭。不能认为秦汉时期妇女也有服兵役义务。

____________

① 蒙文通:《儒学五论》之《广论·秦之社会》,路明书店印行(未注出版年代),第68—69页。

② 《释名·释天》“丁,壮也”,“丁女”也就是“壮女”。

③ 此据蒋礼鸿所述,见氏著《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4页。

④ 蒙文通:《论墨学源流与儒墨汇合》,《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87年版;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再序》,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陈直:《<墨子·备城门>等篇与居延汉简》,《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1期;李学勤:《秦简与<墨子>城守各篇》,收入《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版。相关论述详见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6章《文吏政治与秦帝国的兴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7页。

⑤ 《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9册,第2958页;《汉书》卷下《严安传》,第9册,第2811—2812页。

⑥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1册,第326页。

妇女服徭役的记载多见诸史籍和出土文献。《周礼·地官·小司徒》:“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郑玄注:“可任,谓丁强任力役之事者。出老者一人,其余男女强弱相半,其大数。”丁女是“任力役之事”者。《周礼》成书时间犹有争议,学界多认为是战国之际;①著述约略同时的《管子·入国》篇提出“有三幼者无妇征”②,此“征”也是力役之征。秦简《仓律》“小隶妾”八月傅为“大隶妾”,但张家山汉简有关律文涉及到自由身分的妇女服役内容。其《二年律令·具律》:

庶人以上,司寇、隶臣妾无城旦舂、鬼薪白粲罪以上,而吏故为不直及失刑之,皆以为隐官;女子庶人,毋?(算)事其身,令自尚。(第150页)

“隐官”见诸秦简《军爵律》、《法律答问》“将司人而亡”条,指受肉刑后被免予罪责的特殊群体。《二年律令》隐官、司寇多相提并论,《傅律》“司寇、隐官子”为士伍,《户律》“司寇、隐官”授“田各五十亩”、“半宅”。《汉旧仪》司寇“作二岁”③,隐官身分或与之相当。《具律》最后一句有不同理解。罗新认为“女子庶人”,是指女性庶人;“自尚”是可以自由婚配之意④。但同出《奏谳书》记载了一个叫“讲”的男子,受人诬陷判为城旦,覆审查明真相后,“除讲以为隐官,令自常(尚),畀其于于”⑤。看来,“自尚”者除女子外,也包括男子;“女子庶人”还是应当视作“女子”(包括女性刑徒)、“庶人”两类人。《奏谳书》其后又称,“妻子已卖者,县官为赎”,妻子儿女若被卖与他人,官府负责出面赎回。明“自尚”之意也非自由婚配。《广雅·释诂三》释:“尚,主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尚之言掌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尚,假借为掌。”我理解,“令自尚”也许就是允许隐官在指定的范围内,自由选择工作吧。后一句如何理解,并不影响我们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官府特别规定,女官“毋算事及身”;表明妇女通常情况下,是要交算赋、服徭役的。此外,《亡律》也涉及到妇女服役问题:

吏民亡,盈卒岁,耐;不盈卒岁,击(系)城旦舂;公士、公士妻以上作官府,皆偿亡日。其自出??也),笞五十,给逋事,皆籍亡日,鲋数盈卒岁而得,亦耐之。(第154页)

这里说的“吏民”,包括男子和妇女,后面提到的“公士妻”为证。“逋事”,秦简《法律答问》:“律所谓者,当徭,吏、典已令之,即亡弗会,为‘逋事’。”也就是逃避官府役使。汉初法令对其处罚是,男女公民逃亡后自出者,鞭笞五十,再补服所欠的役事。同属《亡律》:

奴婢为善而主欲免者,许之,奴命曰私属,婢为庶人,皆复使及?(算),事之如奴婢。(第155页)

_______________

① 赵伯雄近年撰文提出,《周礼》成书最后的时间可推至汉初,见《<周礼>胥徒考》,《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

② 《管子》是齐国稷下学派的论文集,记有不少管仲的政治措施和齐国一些政治故事,但更多的是一二百年间稷下学派的学说与思想,个别篇章甚至晚到汉代才写成。参刘起?《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陈高华、陈智超等编)第2章《西周春秋战国史史料》,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第61页。

③ 《汉旧仪》:“司寇男备守,女为作,如司寇,皆作二岁。”见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宫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5页。

④ 北京大学张家山汉简读书班上的发言。

⑤ 《奏谳书》“四月丙辰”条,《张家山汉墓竹简》,第221—222页。

奴婢经主人放免后,身分仍不同于自由人;主人“事之如奴婢”,国家也不征收算赋和徭役。也就是说自由身分的成年男女,则是纳算赋、服徭役的。

这些简文稍有些迂曲,史籍记载得较为明确。荀悦《汉纪》载晁错上文帝书:“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过二人。”①《汉书·食货志》引作:“其服役者不下二人”,颜师古注“服,事也,给公事之役也”。这句话和上引《周礼·小司徒》“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意思契合,“服役(作)者”二人,也是指两名成年男女。我们熟知的是,《汉书·惠帝纪》记载了官府两次征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余万人城长安的事。

汉初妇女承担正式徭役,也就存在傅籍问题。下引张家山汉简《徭律》,委输传送不得役使“小、未傅者、女子”;“女子”与“未傅者”并举,可以说明这一点。《复律》有“丁女子”一称,“丁女子”犹言“丁女”②,整理组注:“成年女子。西汉时期成年的规定,请参阅《傅律》。”意为妇女傅籍标准与成年男子相同。《置后律》规定父母若无子男,女子亦可为后,《傅律》所说的有爵者之子,也应当包括女子。但景帝二年令:“男子二十而得傅”,特别指明男子傅籍,并未涉及妇女的事。这似乎表明,此后妇女不再承担正式徭役。而这一推测也可为出土文献所证实,1989年甘肃武威旱滩坡汉简5号简文:

民占数以男为女,辟更徭。论为司寇。

此简出于东汉墓葬,同出木牍有“建武十九年”纪年。③“占”,“隐度也”④;“占数”就是申报户籍。“更徭”,亦即董仲舒所说的“月为更卒”⑤,是汉代的正式徭役。百姓申报户籍不实,男孩假冒女孩以逃避更役的,判为司寇。

男女生理条件不同,景帝二年免去妇女更卒之役,是历史的进步。汉代初年就注意免除妇女重役,张家山汉简《徭律》:

发传送,县官车牛不足,令大夫以下有訾(赀)者,以赀共出车牛及益,令其毋訾(赀)者与共出牛食、约、载具。吏及宦皇帝者不与给传送。事委输,传送重车重负日行五十里,空车七十里,徒行八十里。免老、小、未傅者、女子及诸有除者,县道勿敢繇(徭)使。

前面我们引用这段话,说明“傅”是征发徭役的标准。委送传输是一项重役,“免老、小、未傅者”、“诸有除者”不在应役之列,官府自是不能征用;律文特别提到不得征及“女子”,显然是对妇女服役的照顾。从发展的观点看,战国时代的秦妇女从徭役,也服兵役;秦统一后,女子不见从军的记载;汉景帝改革傅籍制度,妇女又免去更卒之役,乃是合乎规律的必然趋势。此后汉代妇女从事繁重劳役的记载或偶见于史籍,但显非常制。《后汉书·何敞传》载传主奏记宋由,“(今凉州之地)男子疲于战阵,妻女劳于转运,老幼孤寡,叹息相依”。当时窦氏,兵革屡动,边地妇女劳于转输,也因此招致何敞的批评。

___________

① 《汉纪》卷七《孝文皇帝纪上》,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6页。

② 《墨子闲诂》卷一五《号令》:“丁女子、老少,人一矛。”孙诒让引苏时学注:“丁女子犹言丁女,见《备城门篇》。”

③ 武威地区博物馆:《甘肃武威早滩坡东汉墓》,《文物》1993年第10期。

④ 《汉书》卷九二《游侠·陈遵传》颜师古注,第11册3711页。

⑤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第4册1137页。

我们说景帝后妇女不应更徭,并不是说,妇女此后就不再服任何徭役了。最近出土的长沙走马楼吴简,反映孙吴前期多是承袭汉制。其户籍简中多处载有妇女因残免役之例,简2896:“妻大女訾年廿三?一肿两足复”,102000“妻大女汝年廿九?一雀右足复”①等。这里的“复”,也就是免除徭役。这表明妇女正常情况下,还是要服役的。妇女从役的记载亦见于汉武帝时期的史籍。《汉书》卷上《朱买臣传》,买臣受命为会稽太守,“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除道”,属地方征发的杂徭之类;看来妇女免除正役后,尚需承担杂徭或小役,也就是接下来要谈的“半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走马楼吴简整理组编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954、1104页。下引诸简皆见此书。

四、汉代的“半役”

南朝史籍有“半役”之说。《宋书》卷四二《王弘传》弘奏呈文帝:

旧制,民午十三半役,十六全役。当以十三以上,能自营私及公,故以充役。

“旧制”,指沿行西晋来的制度。《晋书·食货志》载平吴后定制:“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半役”就是“次丁”之役,类似唐代的杂徭。但王弘所说“十三半役”、“十六全役”,可能仅指男子而言。两晋南朝史籍中,未见妇女服役的记载。《隋书·食货志》载梁陈制度,“其男丁,岁役不过二十日”,明确说是男子,不及女子。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据西晋课田制,“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②;《晋书·李雄载记》也说李雄据有巴蜀之后,“其赋男丁岁谷三斛,女丁半之”。妇女租课约是男子一半,所服徭役或许就是次丁的半役。而这就和汉代的情形差不多。

事实上,“半役”之征早见诸先秦、秦汉典籍。《管子·度地》“有痼病不可作者,疾之;可省作者,半事之”,俞樾解释后一句“此言虽有疾病,不能多作,犹可少作,故半事之也”③。《周礼·地官·大司徒》郑玄注:“宽疾,若今癃不可事,不算卒;可事者,半之也。”贾公彦疏:“汉时癃病不可给事,不算计以为士卒”;“‘可事者半之也’者,谓不为重役,轻处使之,取其半功而已”。“癃”就是残疾。残疾程度较轻者服半役,睡虎地秦简有“罢癃守官府”④之语。残疾外,官府对特定年龄阶段的人也征半役。前引银雀山汉简《田法》:

以上、年十三岁以下,皆食于上。年六十[以上]与年十六以至十四,皆为半作。

______________

②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第3册790页。

③ 郭沫若:《管子集校·度地篇第五十七》注引,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下册第890页。

④ 《法律答问》“罢癃守官府”条,第208页。

这里的“食于上”、“半作”及可推定出的“全作”,与《晋志》课役名目不同,但并无实质上的差别。“半作”亦即半役的年龄为不足成丁的十四至十六岁;超出丁龄的六十以上,可能是止于七十岁。

汉初半役身分则有“?老”,《二年律令·傅律》有载:

不更年五十八,簪?五十九,上造六十,公士六十一,公卒、士五(伍)六十二,皆为?老。(第181页)

“?老”,同出《徭律》:“?老各半其爵徭,人独给邑中事。”?老服半役,服役范围仅限于“给邑中事”。但无论《田法》、《晋志》还是后世课役制度,“半役”者皆有两个年龄段。《傅律》规定的“?老”,是超出丁龄者:不足丁龄者又是从何时开始呢?《盐铁论·未通》篇御史称古者十五“与小役”,“小役”也就是半役。前引《田法》谓年十四起役,两者相差不大。古代十五为成童①,汉惠帝时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不嫁,“五算”②。当时人也认为“年十五者,智力足以自居”③,推测汉初也是十五服半役。这里有两个依据。其一,前引《二年律令·徭律》称,官府不得征用老、小及未傅者从事委输之役,但其后又说:

节(即)载粟,乃发公大夫以下子、未傅年十五以上者。

“公大夫以下子”与“未傅年十五以上者”应连读,不加顿号。据前引《傅律》,公大夫以下子有两种傅籍标准:不更以下于是二十岁,大夫、官大夫及公大夫子二十二岁。无论战时转输军粮,还是平日运送租谷,时限都较其他运役紧迫。所以律文准许役及公大夫以下未傅之子。规定未傅者须是十五以上,表明“十五”是个重要的课役年龄;达到这一标准,国家必要时甚至可课以正役。

其二,许慎《说文》引《汉律》:“民不徭,赀钱二十二。”④段玉裁注:“二十三,各本作二十二,今正。《汉仪注》曰:人年十五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又七岁至十四出口钱,人二十,以供天子:至武帝时,又口加三钱以补车骑马。见《昭帝纪》、《光武纪》二注及今《四库全书》内《汉旧仪》。按《论衡·谢短篇》曰‘七岁头钱二十三’,亦谓此也。然则民不徭者,谓七岁至十四岁;赀钱二十三者,口钱二十并武帝所加三钱也。”⑤这就是说,汉代的人年七至十四岁纳口钱二十三,不服徭役;十五岁之后就要服徭役,并交算钱了。汉代的傅籍应役已见上述,此处所说的十五服役显然就是半役。许慎是东汉和帝、

——————————————

① 《礼记·内则》郑注,《十三经注疏》本,第1471页。

② 《汉书》卷二《惠帝纪》,第91页。

③ 《太平御览》卷六三九引《风俗通》。江苏扬州仪征胥浦101号汉墓出土向牍《先令券书》:“公文年十五,去家自出为姓(生),遂居外。”(陈平、王勤金:《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墓<先令券书>初考》,《文物》1987年第1期)十五岁已可分家立户。

④ 《说文解字》卷六下《贝部·赀》,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31页。

⑤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页。

安帝时人,所引《汉律》或是当时的律文。但据《汉仪注》,七至十四岁出口钱是武帝之前就有的制度①,十五半役自然也是沿袭汉初的规定。

当然,汉初“半役”如傅籍、?老标准一样,也应视爵级而定。所谓十五半役,或许就是《徭律》“公大夫以下”子的标准;大概也是在景帝二年后,就不再考虑爵位,统一为十五半役了。前引《傅律》仅述及不更以下“士”爵的?老,卿爵不傅已见前说,推测当时大夫爵也不服半役(引《傅律》“大夫以上年五十八”“免老”,与其下不更?老年龄一致,亦为佐证)。景帝二年后,?老的标准如何变化,下文将要谈及。

汉世文献中,半役或称之为“小徭”;与之相对,正役也就是史籍中所说的“大徭”。

张家山汉简公布前,学者就注意到汉代的“全作”、“半作”也就是大、小役问题。杜正胜认为,“半作”汉代称作“大”,只服徭役;“全作”称为“丁”或“卒”,包括徭役与兵役。②按汉代徭役、兵役的起役年龄一致,已如上述。杜氏将“全作”、“半作”理解为徭役、兵役之别,不无问题。马怡近年来详细探讨了汉代的大役和小役,提出“小徭役是由地方政府兴发的规模较小的力役,其性质大约与睡虎地秦简《徭律》中的‘邑中之红(功)’相似。大徭役是由中央政府兴发的大规模的力役与兵役,类似于《徭律》中所谓的‘御中发征’”。据马氏所说,小徭役“起役年龄是15岁,由更卒承担”;大徭役“由傅籍的正丁承担,役期可能是1年”③。也就是说,其认为小役就是每年一月的更役;大役则为期一年。问题是,更役为秦汉两代的正式徭役,并非地方政府所征。即如其所举“御中发征”,据秦简《徭律》:

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第76页)

“御中发征”,整理组解释为“朝廷征用徭役”。按对失期的惩罚,耽误一旬,“赀一甲”;若过二旬,则应赀二甲,过三旬,就是赀三甲。但实际上,“乏弗行”即不加征发,也只是“赀二甲”。说明此类徭役的期限不会超过一个月,实际上也就是汉代的“月为更卒”。中央政府征发更役的事例,两汉史籍中不胜枚举。前引《汉书·惠帝纪》两次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城长安,皆“三十日罢”,可为明证。下面将要提及的张家山汉简《徭律》,有“作县官四更”一语。汉代的“县官”,多代指天子;“县官”与“更(役)”连称,也表明更卒之役是中央正役。事实上,汉世文献并无服役一年的规定。《汉书·食货志》所说的“一岁屯戍”,是指兵役,也非徭役。

————————————————

① 张家山汉简未见“口钱”的内容,或许是失载。

② 杜正胜:《户籍制度起源及其历史意义》。

③ 马怡:《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下)》第16章第3节《汉代的戍役》。

更役并非地方性徭役,但所谓汉代小役是地方所征、大役由中央兴发的观点值得重视。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唐代的有关制度。唐代有正役、杂徭之分,《唐律疏议》卷二八云:“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夫”指中男,也就是晋代的“次丁男”,汉代未傅籍的“大男”。同书卷一三《户婚律》:“其小徭役谓充夫及杂使”,杂徭又称小徭、杂使,这点也与汉代的情况差不多。前引《周礼·地官·大司徒》,郑注“宽疾,若今癃不可事,不算卒;可事者,半之也”。贾公彦疏:“汉时癃病不可给事,不算计以为士卒,若今废疾者也。云‘可事者半之也’者,谓不为重役,轻处使之,取其半功而已,似今残疾者也。”按唐律,残疾免除正役,但服杂徭、差科。依贾氏所疏,唐之杂徭就是汉代的半役。唐代的杂徭名目繁杂,但多是地方临时性杂使,与“岁役二十日”的正役有别。①我们不能完全以唐事说汉制,但还是可以做一旁证。汉代的半役,据前引《傅律》是“独给邑中事”。前引秦简《徭律》有“御中发征”、“邑中之红(功)”的说法。“御中发征”,既然是“朝廷征用徭役”;“邑中之功”与其对言,也就是地方兴发的徭役。《二年律令·徭律》有载:

金痍、有病,皆以为罢癃,可事如?老。其非从军战痍也,作县官四更。不可事,勿事。(第188页)

外伤致残者,如?老一样服半役;但若非作战受伤者,则需“作县官四更”。“县官四更”也就是服四次更役。这适可证明,?老正常情况下,是只服地方性徭役,而无需服中央更卒之役。

汉代地方征发半役(小徭)的情况,出土碑刻、传世文献皆有记载。前举马怡论列颇详。需要强调的是,所谓地方性徭役并非更役,而是如前引《汉书·朱买臣传》会稽“发民除道”之类的杂使。

五、汉代的“老”、“小”

上面我们考察了汉代的服役年龄,接下来谈“老”、“小”免役问题。

先说“老”。据张家山汉简《傅律》:

大夫以上年五十八,不更六十二,簪?六十三,上造六十四,公士六十五,公卒以下六十六,皆为免老。(第181页)

整理组注:“免老,因年高免服徭役。”律文所载的免老标准:“大夫以上”即大夫爵五十八岁,“士”爵中不更六十二,其下依次递减,第一级公士六十五,无爵者如公卒、士伍等为六十六。卿爵、侯爵是免役阶层,故不提及。这是汉初的法令,若非沿袭秦制就是在其基础上略有变革。卫宏《汉旧仪》称:“秦制二十爵。男子赐爵一级以上,有罪以减,年五十六免。无爵为士伍,年六十乃免者(老)。”②秦徭役之重,当时人已多有批评,李斯、冯劫谏二世“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③。从发展的观点看,秦代免役年龄似乎不可能比汉初提前。我们注意到,《汉旧仪》所谓“赐爵一级”即公士以上。“五十六”免老,与汉初的“六十五”,只是“五”、“六”数字倒置;无爵者“六十”免老,与汉初的“六

——————————————————

① 有关唐代杂徭问题的具体研究,参见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第2编第2章《杂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4—329页;《略论六朝唐宋时期的夫役》,《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

② 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宫六种》,第85页。

③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1册第271页。

十六”也仅是脱一“六”字。若确是《汉旧仪》版本脱、倒的问题,汉初“免老”标准则是沿袭秦制。①景帝二年令重新规定了傅籍标准,免老标准是否也作了相应调整,不得而知。《汉书·高帝纪上》如淳注引《汉仪注》:“民年二十三为正……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续汉书·百官志五》刘昭注引应劭《汉宫旧仪》同,《盐铁论·未通》御史称昭帝“宽力役之征,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学者多据此认为,汉代昭帝之后改为五十六免老。但这里所说的“免”,是针对正卒而言,意谓免去正卒之役,而非所有的徭役②。汉代正役之后,有一个半役即?老的阶段;五十六岁实际是昭帝之后?老的年龄,不是免老的标准。近年,杜正胜据武威磨咀子所出“王杖十简”提出,汉制年七十受王杖,“可见汉人七十始得为‘老’”③。按《王杖十简》所载宣帝“本始令”:

(受王杖者)有敢妄骂詈殴之者,比逆不道;得出入官府郎第,行驰道旁道;市卖,复毋所与,如山东复。有旁人养谨者常养扶持,复除之。④

高年赐王杖,并附有一系列优免措施,比如吏民不得打骂,贾市买卖不收租税,扶养老人者甚至得以蠲免租赋。⑤这不是所有免老者都能享受到的待遇。张家山汉简也谈到赐王杖的问题:

大夫以上年七十,不更七十一,簪?七十二,上造七十三,公士七十四,公卒、士五(伍)七十五,皆受仗(杖)。(《傅律》,第181页)

《王杖十简》、《续汉书·礼仪志》云汉代七十受杖,显然也是汉初之后,取消爵位考虑基础上的统一定制。从《傅律》可以看出,赐杖年龄明显高于免老标准。杜正胜将二者混为一谈,结论自属不当。

汉昭帝之后的“免老”,有两条材料可提供线索。《周礼·地官·乡大夫》有载:“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许慎按曰:“汉承百王而制,二十三而役,五十六而免。六十五已老,而周复征之,非用民意。”⑥这里的“老”就是免老。所谓“六十五已老”,是同《周礼》对比而言,不是说这一年龄始进入免老阶段。但我们据此知道,汉代人“老”年龄至少在六十五岁之前。第二条材料所述较为具体。前引《盐铁论·未通》篇,御史称昭帝宽力役之征,文学反驳说:

————————————————————

① 从汉初爵制等级森严看,卫宏所说“赐爵一级以上”若泛指有爵者而言,显然不合秦朝实际;而其所述仅涉及“男子”,也是汉景帝二年后始有的规定。卫宏《汉旧仪》记载的秦代制度,过多地打上了汉代制度的烙印。

② 前揭施伟青文亦提及,“二十三始傅”与“五十六免老”对文,乃是就正卒而言。

③ 杜正胜:《户籍制度起源及其历史意义》。

④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9期。

⑤ 战国至唐,皆有年老给侍之制。《管子·入国》篇:“年七十已上,一子无征。”唐代有“侍丁”,据唐令所制定的日本《养老令》:“凡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一人;九十,二人;百岁,五人。”又《唐律疏议》卷三《名例三·犯死罪非十恶》条疏议,侍丁“依令‘免役,唯输调及租’”。

⑥ 《礼记·王制》疏引《五经异义》,《十三经注疏》本,第1346页。

五十已上曰艾老,杖于家,不从力役,所以扶不足而息高年也;乡饮酒之礼,耆老异馔,所以优耆耄而明养老也。故老者非肉不饱,非帛不暖,非杖不行。今五十以上至六十,与子孙服挽输,并给徭役,非养老之意也。①

《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不免带有理想成分。文学以儒家经典为据攻诘汉制,指称“今五十以上至六十,与子孙服挽输,并给徭役”。这里提及的“五十”,也是与《礼记》作对比。“五十以上至六十”,实际分为两个年龄段:五十至五十五,是正卒,自然要服挽输之役;五十六岁已入?老,按理只服半役,为何文学也说“服挽输”?据前引汉初《徭律》,委输本是更卒正役,但若输送粟粮则可役及半役者。看来,文学所说有以偏概全之嫌,却也并非全无实据。文学是站在政府的对立面,极力抨击时弊的,不会将汉代的免老标准提前。此处所说的“六十”,自然就是服役(半役)的最高年龄;到六十一就完全止役,也就是免老了。《盐铁论》所载为昭帝时的制度,但此后不见有课役年龄变动的迹象。走马楼所出孙吴户籍简中,所见“老男”身分有四例,“[外“口”+内“老”]男陈州年六十一”(简5312)、“老男胡公年六十一踵两足”(简5162)、“老男黄硕年八十……”(简5175)、“老男年七十二踵两足”(简5199)、“老男赵友年六十五”(简5211);女子身分注记较为混乱,②但据下文所载,五十八、五十九岁显然被称为“大女”,需要交纳算赋。看来,两汉乃至孙吴前期都是六十一免老。

“小”的问题似乎比较简单。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有“小”的记载,但无具体内容。从西北居延所出符传、戍卒家属廪名籍看,当时十四岁以下为“小”,其下又包括未使(1至6岁)、使(7至14岁)两个阶段。此为学界周知的事实,不再多说。

最后谈一下口赋问题。汉代的口算也是基于人身征纳。口算包括口钱、算赋,据卫宏《汉旧仪》:

算民,年七岁以至十四岁出口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又令民男女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以给车马。③

按《汉旧仪》,七至十四岁交口钱,十五至五十六纳算赋。这是学者熟知的事,但实际上。承担算赋的年龄有不同记载。贾公彦《周礼·大宰》疏:

郑君引汉法,民年二十五已上至六十出口赋钱,人百二十以为算。④

“郑君”指郑玄,“民年二十五”之“二”字衍。据贾公彦引郑玄说,纳算的截止年龄是六十而非五十六岁。据前引许慎《说文解字》及段注,我们知道纳算赋是服徭役与否的界限,而且是从半役的十五岁开始计。十五至六十皆是服役期,也应当就是承担算赋的期限。年五十六之后继续纳算的记载亦见于孙吴简。⑤如“ 年五十八?一”(简8747),“妻鼠年五十

————————————————

① 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卷三《未通》,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2页。

② 孙吴户籍简中,有“六十四”(简8931)称“老女”,“一百一岁”(简9009)、“八十八”(简3310)反作“大女”者。事实上不仅这些,涉及到女子的户籍注记有许多可疑之处,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③ 《汉官六种》,第82页。

④ 《十三经注疏》本,第647页。

⑤ 汪小煊也注童到吴简中的纳算问题,见《走马楼简“吏民簿”研究》(北京大学2001届硕士学位论文),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