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01:57:20

七年级数学论文

七年级数学论文篇1

【摘 要】初中学生的七年级数学学习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七年级数学处于数学学习的过渡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要尊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角色作用,并探讨了推进七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 七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一、自主学习概述

所谓的自主学习,又可以称为自我调节的学习,通常指的是学生能够主动确定七年级数学学习的目标、选择学习的方法、监控学习过程以及评价学习结果等。

二、要尊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可以收获不少。

尝试教学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二是延伸阶段。准备阶段可以从五步进行:

第一步,出示尝试题。

第二步,自学课本。阅读课本前,教师可预先提一些思考性问题作指导。自学课本中,学生遇到困难可及时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置疑问难。

第三步,尝试练习。

第四步,学生讨论。教师根据三类学生板演的情况,引导学生评讲讨论。

第五步,教师讲解。

延伸阶段其实就是第二次尝试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程序有如下几种变式:

第一种变式:调换式。(1)出示尝试题尝试练习自学课本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2)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学生讨论尝试练习教师讲解。

第二种变式:结合式。出示尝试题边看书边做尝试题学生讨论结合教师讲解。

第三种变式:增添式。(1)准备题导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2)出示尝试题学生议论或动手操作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结合教师讲解。(3)出示尝试题动手操作学生讨论或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三、发挥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角色作用

教师角色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提出的,他引入社会心理学,并创立了角色理论。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的角色。教师不仅应有引领学生成长的热情,而且应具备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教师应该认识到,必须遵循学生主体、学生本位的原则,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第二,教师应该视自己为一个诚恳的合作者和学习者。在现代教学中“教学相长”“和谐发展”应作为一个重要的七年级数学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和贯彻,其中师生合作是核心。第三,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课堂的高效率固然离不开先进可持续的教学模式,但如果失去了严格而有效的管理机制,很难想象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推进七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通过小组讨论形式,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参与

新课程改革标准倡导七年级数学探究性学习最终要有助于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并且使用这些知识处理实际的问题。

(二)注重系统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正确的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所谓的系统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已有七年级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七年级数学知识结构的建造。教师在结束一个单元或者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七年级数学知识框架的构造与总结。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创新思维

有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和探索。因此,教师在进行七年级数学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抓住时机进行提问,通过问题的提出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当然,这个问题的提出要循序渐进、由简到难,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地调动、活跃。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七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七年级数学知识预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作用。学生进行自主预习。

(四)进行七年级数学作业的创新与优化

七年级数学作业的创新与优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业的设计也是七年级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要尽量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七年级数学作业,在七年级数学学习任务的完成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总之,初中学生七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必然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其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从而实现七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晓红.从“课本”到“趣味数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2(37)

[2]焦中明1a,陈富1b,徐冠春2.对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背景下农村教学点生存与发展的思考———以赣州市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3]王殿华.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4(01)

[4]王波,杨耘,张文.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sinx)′=cosx[J].电子测试.2013(24)

[5]王波,杨耘,张文.几何画板软件在两个重要极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测试.2013(23)

[6]张玉敏.论开放性教学走进数学课堂[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7]刘锡凤.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8]李琳.谈首饰加工实训课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轻工科技.2014(04)

[9]王涛.Wiki的协作式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七年级数学论文篇2

关键词:数学思想;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58-01

2011年版《国家数学 课程标准》在原有的“双基”的基础上又提出“四基”,其中增加的“一基”就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对学生而言,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头脑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将随时发生作用,使他受益终生,所以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重点注意哪些思想方法的渗透呢?

一、渗透特殊——一般的辩证思想,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的能力

在七年级新教材中充满着辩证法。如正数与负数、已知与未知、常量与变量、特殊与一般、整体与局部等都含有对立与统一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渗透辩证思想必然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只讲清它的结论,而应该告诉学生们,这是辩证的数学思想方法,即“特殊”与“一般”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有着“特殊中含有一般”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一般可以转化为特殊”,从而使学生初步领会这种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及发现规律的能力。

二、渗透类比思想,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对比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所谓对比,就是“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过程。”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比较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还能推“陈”出“新”。七年级数学中运用对比引入新知的环节甚多,例如:小学的整数与七年级整数概念的对比;小学四则运算与七年级有理数运算的对比;直线、射线、线段的对比等,通过类比搞清不同知识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与判断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三、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谓分类讨论就是对问题进行分类,逐一讨论满足条件的各种情况达到问题的全面解决。在七年级数学中,线段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分类、绝对值以及习题“已知线段AB=8cm,BC=3cm,线段AC的长确定吗?”和比较数a与1/a的大小等问题中无不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通过分类讨论,不仅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分析、解决问题。

四、渗透方程和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转化的思想就是将“复杂”转化为“简单”的思想方法,在七年级数学中转化思想的运用甚是广泛。例如:有理数的减法利用相反数的概念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除法利用倒数的观念转化为乘法;通过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用已有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教师在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中应注重转化思想的渗透与点拨,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方程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数学中利用方程、转化思想,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经过转化,变为方程问题,从而使问题得解。

五、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数形转化的能力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与形,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所谓数形结合,一方面是指解题时由数联想到形,又由形联想到数,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七年级数学中,利用数轴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利用数轴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用数量表示角的度数、线段的长度;用数量进行线段的大小比较;利用方程来满足互补、互余等特定关系的角的度数问题;利用方程来求线段以及角的大小;在解应用题时画示意图等,都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要使学生意识到代数与几何密不可分。在形的问题难以解决时,发挥数的功能;在数的问题遇到困难时,画出它的相关图形常常会给问题的解决拓宽思路。教师应从几何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六、渗透整体和换元思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在七年级数学的合并同类项以及求代数式的值时常常涉及到整体思想,整体思想方法的渗透能使学生快捷地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运算能力。

七年级数学论文篇3

【关键词】七年级教学;方程;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比较高深的课程,在多个领域都有涉及.所以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初中数学在整个数学体系中属于初级阶段,其具体的教学内容都是比较基础的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内容当中,方程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方程不仅是初中七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这个阶段教学难点,因此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让教师不断加强对学生的领导,准备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七年级数学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要求

七年级属于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过度,无论是学生的生理还是心理都在不断进行转变,而数学教学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初中数学主要还是以学生小学数学知识为基础,但是在其中增加了平面几何和代数等具体的内容,这些知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反感.我国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对于数学知识的内涵没有进行比较认真的解读,这样就会使数学课堂变得单调枯燥.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自然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所以,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是非常重要的,将数学方程知识的具体方式进行引进,提高七年级学生的解题效率.

例如:在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一元一次方程所涉及的所有知识进行系统的设计,不断进行深度的分析,针对一元一次方程所涉及的知识,设计出科学方案,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有关于应用问题的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将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标准,使制定出来的教学策略具有针对性.不仅可以提高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效率,还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知识表面,可以不断进行深入的挖掘.

二、七年级数学用方程解决问题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深度思考应用题的内容

数学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制定数学解题策略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基本的出发点,使制定出来的数学策略更加科学,使学生可以深入解析数学习题,对于方程理论的相关知识可以更加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提升学生利用方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例如:课堂上进行数学习题的解析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习题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挖掘,让学生学到剖析数学习题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使学生可以拥有有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转化能力,促进学生可以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

(二)改革数学习题的具体剖析方式

方程转化能力在七年级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剖析具体应用题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基础,对具体的七年级数学习题的解剖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在七年级数学习题剖解方式的过程,要将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而且七年级数学习题具体的剖析方式要和数学习题的制定进行充分的结合.这个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方程转化能力,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掌握数学基本的理论知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有关于未来的发展方面.

例如:教师在将七年级数学应用题进行具体的讲解的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其实没有必要对于数学基本概念进行死记硬背,教师要将习题分析的具体方式进行讲解,在具体的课堂过程中,将七年级数学习题出现的具体情况和具体内容进行综合的研究.教师在每节课中,都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把自己学到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经验进行分享,使学生可以共同进步,还可以得到更多的解题方法,使其产生合作的精神.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他们对于方程的认识和理解都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将题分析的时间用的很短,可以迅速的找到相等关系.但是有些学生就做不到这样,有的是因为解题思路没有被打开,有的或许是因为学生本身思维方面就存在不足,所以理解题意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时教师就要进行耐心的指导,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实现共同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主要针对七年级数学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希望对我国七年级数学教学起到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七年级数学论文篇4

关键词: 七年制医学教育 早期接触科研 科研能力 培养方法

安徽医科大学于2002年获准开设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长学制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广、基础厚、能力强、潜力大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临床工作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1,2]。我校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基础阶段和临床阶段的导师制。在基础阶段,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参与到基础专业导师的科研活动中,导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熟悉基本的科研流程,了解相关的前沿进展,培养学生在科研选题与设计、文献检索、实验操作、科研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后续临床阶段的实习、科研设计、论文答辩等打好基础。笔者作为基础阶段导师,在带教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同道一起探讨。

一、文献的检索和阅读

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于一年级下学期进入实验室进行早期接触科研训练,而此时他们尚未学习文献检索课程,导师应首先指导学生学会使用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及Pubmed等中英文检索系统查阅与导师科研方向相关的文献,增加科研背景知识。在泛读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精读,并在实验室每隔一周的研究生组会上,汇报阅读的文献内容,导师及课题组的其他教师、研究生与七年制学生一起对所汇报文章的方法、结果、研究意义等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水平。

当七年制学生确定大致的研究方向后,导师指导学生撰写综述。在撰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加深对相关科研领域最新发展动态的了解,使学生具备获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文献检索和阅读的能力的培养,为后续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实现角色转变,更快地适应和进入科研工作。

二、实验技术的学习

学生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是粗浅而模糊的,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导师通过每周一次的实验室组会,集中讲解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各项规章制度和主要的实验技术,使学生能尽快了解实验室的整体情况,融入到实验室的科研团队中。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通过导师示范讲解和与高年级同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实验室的某一项实验技术,这种方式可以使他们各有专攻,并缩短实验数据产出时间。熟练掌握不同技术的几个同学合作,能高效完成一个研究方向的实验工作,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对其他实验技术进行学习。

三、科研设计与经费支持

进入实验室1-2个月后,通过文献检索与实验技术的培训,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常规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导师根据实验室目前的研究工作,并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对学生进行科研设计环节的训练。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及实验室的科研资料,初步提出一个科学问题,与高年级同学讨论。其次,与指导教师确定研究细节。为鼓励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我校设有七年制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为他们进行早期接触科研训练提供一定的基金资助。在完成科研设计的环节后,导师鼓励学生积极申请此项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及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项目,如果能获得资助,则不仅能为学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四、科研小组的分配

七年制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只能利用晚上、周末和节假日的空余时间参与科研工作,小组团结协作或与其他研究生合作完成课题是一种比较灵活和高效的方式。在学习实验技术的训练环节,每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实验室的某一项实验技术。这时可以通过前期对实验室研究背景和研究方向的了解,根据自身的兴趣及不同实验方向的需求进行双向选择。将同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分入不同研究方向的小组,这样同批掌握不同实验技术的学生相互互补协作。更重要的是实验室资源有限,如果过多的学生做相同的工作,就会导致人员过度拥挤,一些学生会因为参与实验的机会太少而渐渐脱离实验室。合理优化组合,取长补短,各尽所能,这样才能真正对每位学生实现早期接触科研活动的训练。

五、实验的具体实施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在科研方面只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导师应在各个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如各种液体配制、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实验数据的分析等每一个实验环节均要细致地指导,更要注重讲解每个实验的目的和所观察项目的意义。因为对于七年制学生来说,实验技术的掌握相对容易,对科研问题的理解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的实验室组会学习相关文献,汇报实验结果并进行交流讨论,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于实验结果,导师要及时分析并与学生讨论,使他们始终保持对科研的热情,也使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深入理解科研工作的实质。

六、科研论文的撰写

撰写论文是七年制医学生必备的科研能力。七年制学生毕业时需提交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这是国家教委对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1],对于早期接触科研训练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没有撰写科研论文的经历。导师应从实验数据的统计、实验结果的分析、论文的基本格式、专业语言的表达等论文撰写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详细指导。七年制学生学业繁重,无法投入更多的科研时间,因此只有个别贡献比较大的学生能够发表第一作者的文章,绝大多数学生可以根据在科研工作中的贡献安排文章中的排名。

七、科研训练的成果

目前进入本实验室学习的七年制学生绝大多数都坚持参与研究工作,但根据个人兴趣和时间分配的不同,在研究工作中的投入有所不同。目前已发表的几篇SCI文章均有七年制学生的参与,另外七年制学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两篇SCI文章正在投稿中。本实验室所有学生小组申请的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均获学校立项,有三位学生获得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支持。

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是我校学生中的高层次人才,他们不仅成绩优异,在科研工作中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很高的悟性。近三年来,七年制学生在本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严谨求实,任劳任怨。由于在早期接触科研训练阶段他们是低年级学生,医学知识比较薄弱,因此对科研问题的理解远低于对科研技术的掌握。在今后的带教工作中,我们应加强学生科研知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对科研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何建民,李晓眠.加强七年制医学生早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5(5).

七年级数学论文篇5

 

〃临床医学在本质上属于“经验学科”,学习和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检查方法以及诊断和治疗原则等知识,是临床医学教学要求的重要内容。多年以来,临床医学教育始终面临着学习内容繁多而教学学时极少的矛盾。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学习内容多与教学学时少的矛盾进一步突出。此外,大课教学课程设置与临床诊疗实践脱节的现象常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而降低了学习的热情和教学效果。

 

"耳鼻咽喉科学作为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在教学方面更存在诸多特点①课程内容多而教学时数少②耳、鼻、咽、喉、气管食管各部都是狭窄的腔洞结构,解剖精细,功能复杂、其解剖形态多数难于窥清,教学难度大③基础医学教学阶段多未涉及,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其它二级学科的最大区别是耳鼻咽喉科学内容在基础医学前期学习中几乎皆未涉及④学生对考查课程重视不足⑤实践时间少,感性认识不足。因此,耳鼻咽喉科学的教学一直是临床医学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难点学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启动了广泛的教学改革工程。针对耳鼻咽喉科学教学现状,我们在建立了耳鼻咽喉科学本科生教学体系改革方案的基础上[1],针对五年制临床医学学制与七年制临床医学学制的异同点,对原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学教学方案进行了系统改革,建立了新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体系。分别在二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97级,99级)耳鼻咽喉科学的教学中进行了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体系改革方案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体系改革包括①课程体系改革②教学方法改革③教学手段改革④实习方案改革⑤考核方法改革等五个方面。

 

1.1大课教学打破原来的章节体系,大课教学选择有代表性的疾病,以疾病群和重点病症为单元进行重点讲授。

 

改革前后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学大课教学目录及学时数"1.2增加系统小讲课,小讲课安排在临床实习中完成,内容为教学大纲中规定而大课中未讲授的部分,以及对大课内容进行巩固。方法主要是结合临床实习中的具体病例进行系统讲授,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实践教学。并以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补充和扩展。

 

"1.3改变以往在门诊实习的单一模式,开展以病房为主,专家门诊、检查室及治疗室相结合的综合实习方法,扩大实习范围,进一步提高临床实习效果。

 

"1.4门诊实习中参加教授专家门诊,开展“以问题为基础(PBL)”的现场教学,培养学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病房实习中结合疾病开展讨论式教学方法(Seminar教学)及PBL教学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1.6确定主题(Topic),要求学生进行文献综述,提高学生追踪学科动态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疾病本质的科学发展观。

 

1.7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1.8参加本学科举办的耳鼻咽喉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拓宽对本专业领域发展前沿的认识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1.9改革考试方案改变了以往单纯以理论考试来衡量成绩的办法,改为综合考核,方式包括①大课理论考试;②实习技能考核;③中-英文病历书写;④seminar专题讨论⑤实习表现评估。将部分理论考试融合于实习中,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考查学生对本学科知识掌握的情况及实习效果。

七年级数学论文篇6

关键词: 陋习;意志;转变;

教,然后知困,困则探究、寻因及改变之!在当今新素质教育观下,小学生六年级完成后直升上初中七年级;在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学校小环境下,特别是农村留守学生群体中,七年级学生仍存在以下学习方面的陋习,正是这些陋习的存在,导致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佳、停步不前甚至倒退。

一、懒于动脑,缺少深入思考。

农村留守学生进入七年级数学学习,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得不到有效管教与指导,常受小学惯性影响,学生继续使用小学生学习模式:跟着老师走;只知道做做作业;不懂得阅读、温习、预习;更不晓得思考。七年级《有理数》学习中,负数的引进,对于加减乘除运算仍沿用小学那套,以至于运算不关注“-”号而常出错解。如计算:(-2+3-4×5+1)÷(6-7.5)=?,不少学生不动脑子,缺少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等的综合思考,如此解:(-5-20+1)÷0.5=16÷0.5=32,这显然是错误的,其正确答案应该是12.

二、数理不清,理解不够用心。

数理,数学理论的简称,指的是平日所学的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及有用的结论等。如今学生有一个普遍优点是好动,正是好动,心专者少;正是好动,学知皮毛;正是好动,应付了事者多。比如:已知x-y=2,5x+y=4,求xy=?由于学生对绝对值的代数意义理解模糊,仅知道由x-y=2得出x-y=2,漏掉了x-y=-2另一种正确的结论,从而只得到了一个解-1而失去了第二解7/9.

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使用小学生套路来学习,做事随心所欲,做题只懂模仿,成绩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慢慢地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做事失去信心,恶性循环,最终厌学、困学及逃学。廿余年来的调查发现:仅二成学生到了七年级第二个学期开学就早早产生了放弃继续上学的念头。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呀!

三、敷衍了事,常陷思维定势。

七年级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时期,对有些问题往往是凭借经验、凭感觉就下结论而没有好好地想一想或算一算,受思维定势影响解题常常敷衍了事,结果思维单一,缺少灵活,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有这样一道填空题:倒数等于其自身的数有两个,它们分别 .有不少学生的回答是1和0.从知识发生的过程来看,倒数的概念曾出现两次:第一次在小学,是这样定义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第二次在七年级,是这样定义的:一般地,1除以一个数的商,叫做这个数的倒数。这两次的定义给学生的感性认识都是只要把一个数的分子、分母颠倒,就是这个数的倒数了。七年级学生才学习了负数,不容易根据定义想到1÷(-1)=-1这个事实,也不容易想到把-1写成-1/1形式,然后再把分子分母颠倒,得出-1的倒数还是其自身这个结论。至于为什么会产生0的倒数还是0这个结果,可能是受到0的运算特性的定势影响,以为0乘以一个数等于0,那么0除以一个数也等于0了,忽视了0不能作分母的限制,出现思维的混乱。

面对上面所提及的陋习,从知识的接受、储存和提取,技巧的形成、使用和变迁,能力的培养、发展和提升,一直到数学问题求解模式的判断,计算程序的确定等一系列环节予以探讨,并上升到认知心理的高度。具体可采用如下对策:

1.课堂力求主动,追求手脑并用。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力求“教为主导,学是主体,师生联动”,教学实践表明: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点是看学生是不是动脑又动手了。只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才真正摒弃掉过去那种学生跟在老师的后面看“把戏”,听“评书”模式〔1〕,才真正动有所成,学有所获!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通过小组互动,学生合作学习,把五个步骤的运算技巧熟练化,只有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自己动手训练,才能真正掌握之!才不会出这样那样的错误。

2.克服机械套用,强化变式训练。

数学是一种模式的科学。但是模式并不是单纯地由问题的事实性内容或表述形式所决定,而主要是由问题的数学结构所决定的。模式其实是具有相同数学结构的对象的共同特性。

数学变式是指将数学问题中的条件、内容或样式甚至题图位置 等给予变换,包括把数学问题的可能性范围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充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该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好奇,教师乐及,专家提倡,学者捧场!是素质教育的主心骨,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催化剂,更是衡量数学教育教学水准的标竿尺!

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教师经常用问题的表述内容来归类或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就极易落入俗套,学生也很快学会机械模仿,可能会有一时的效果,但是学生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也就得不到发展了。就应用题本身而言,多一些变式,然后在分析数量关系和怎样建立等量关系的前提下懂得变化才是最重要的。

3.学会归纳总结,组成有机序列。

数学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较多,假如补搞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和特定的条件,不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那是容易边学边忘和混淆的。混淆的主因在于开始的理解不清和缺少熟练,所以在讲授新课时就要扫除疑点,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因为任何新知识都有它的生长点,也就是说它在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温故而知新”,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概念及技能。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才有效。对于素质较差的学生,更要追根寻源,找出症结所在。孤立的知识是容易遗忘的,可以采取的针对措施主要有:一是简单的重复,即隔一段时间就按顺序择其要点重温一次,也就是“滚雪球”;二是根据知识的前后联系和逻辑结构,把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思想组成一个有机体系。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知识——能力——方法——思想”间的转化。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目的是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各种具体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形体及应用。学习陋习事实上是一种认知的缺陷,是学习者与所学内容不和谐的产物,也是认知过程中常有的现象,深入研究其各种表现形式,与时俱进,很值得我们努力再努力!

七年级数学论文篇7

【关键词】数学 七年级 兴趣教学法

七年级数学新编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1.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组合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教学。

l. 培养阅读兴趣。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 培养讨论的兴趣。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式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七年级数学论文篇8

的报告与著名的“五七指示”

自从认为苏联共产党已经变质、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以来,他就一直在研究苏联是怎么变的,一直在考虑中国如何防止出修正主义的问题。经过观察和思考后,得出了一个初步结论:干部搞特殊化,脱离劳动,脱离人民,是产生修正主义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中国的干部腐化变质,形成了干部要参加劳动,通过劳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路。

在1964年回答法国总统特使马尔罗的提问时说:“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避免走修正主义道路。”他所说的具体措施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干部参加劳动。但是,在当时,还没有找到一个将干部统一组织起来参加劳动的好形式。

1966年初,对中国政治形势的分析已经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他认为,在中国已经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手里,而落入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手里。随着这一认识的形成,他对干部参加劳动的问题,感到更加迫切了。他看到,过去中央光是号召干部参加劳动,但各地执行的情况很不一样,可以说,大部分没有认真执行。许多地方流于形式,走过场。那么,什么才是干部参加劳动的最好形式呢?

正当认真考虑这一问题时,他收到了一份寄来的报告――1966年5月2日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给中央军委的报告。这份报告说,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军队搞生产确实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我们总的想法是:假如军队在战备时期多搞点生产,在三五年内为国家提供四五十亿斤粮食,这就等于准备好了大约七八百万人一年的军粮。这是战备的物资条件之一。

看后,肯定了报告中提出的想法。但想的,却不只限于军队生产的范围。他考虑得更深更远。由军队搞生产,联想到办一种“大学校”的问题。这种“大学校”,各行各业都要办。在“大学校”里,可以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生产,由此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正好与他1958年所设想的办的初期思路吻合。

基于这一考虑,于5月7日给写了一封信――

同志:

你在5月6日寄来的总后勤部的报告,收到了,我看这个计划是很好的。是否可以将这个报告发到各军区,请他们召集军、师两级干部在一起讨论一下,以其意见上告军委,然后报告中央取得同意,再向全军作出适当指示。请你酌定。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但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以上所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意见、创造发明,多年以来,很多人已经是这样做了,不过还没有普及。至于军队,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不过现在更要有所发展罢了。

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但是,这一思路,只是初步的。他也只是在提到工人、农民、、学校都办这种“大学校”的同时,提了一下干部。具体怎么办,他还没有考虑好。

机构精简使干部安置成了一个大问题

“”的最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建立革命委员会。

1968年9月5日,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同时宣布成立。这样,全国(除台湾省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全部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这在当时被称为“全国山河一片红”。此后,成立革命委员会的重点,由地方转入中央各部。

当时,国务院的部级机构有90个。决定,在这些机构中也要成立革命委员会。在成立革命委员会时,要实行精简的方针。得知的这一指示后,向建议,现在中苏关系紧张,可能马上打仗,应该对一些重要的部委实行军管。当时也估计到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便同意了的意见。于是,先后派出军队干部,对18个部委实行了军管。参加军管的军队干部,有很多是的亲信。对那些没有宣布军管的部委,以各种理由,向提出建议:派军队代表去掌握领导权;成立革命委员会时,也要以军队干部为主,建立革命委员会的核心。

在建立中央各部委革命委员会的过程中,这些单位里原有的干部,大部分没有得到安排。在此前后,也考虑到了精简问题。1968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在报道《灵宝县革委会实行领导班子革命化――精兵简政,密切联系群众》时,加了一个按语,按语传达了的最新指示:建立革命委员会,要做好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走“精兵简政”的道路。实际上,那时地方基本都已经建立了革命委员会,此时所说的“精兵简政”,主要是针对中央各部委建立革命委员会来说的。机构精简了、干部编制压缩了,多余的干部怎么办?于1969年1月指示,干部要下放劳动。在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上,再次强调了机构精简的原则。此后,中央开始全面考虑各部委建立革命委员会的问题。

1970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国务院各部门设立党的核心小组和革命委员会的请示报告》中确定:国务院各部委机构,由原来的90个精简为27个,各部委的干部编制总数压掉82%,27个部委干部只留下原来干部编制总数的18%。

中央国家机关干部的精简,直接带动了各省、市、自治区机关及其下属的地、县一级干部的精简。接着,各企业、学校、群众团体的干部也大量精简。精简之后,多出来的干部,当时虽然没有数量上的统计,但肯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何安置精简出来的干部,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被打倒的干部的安置。“”中,批斗干部的热潮过去之后,有大批干部被关进了“牛棚”。当各造反派把注意力转向争夺本单位、本地区领导权时,大家谁也顾不上管“牛棚”了。何况谁管“牛棚”谁就要花费人力,还要承担被关押者自杀或逃跑的风险。于是,各造反派开始相互推来推去,最后谁也不管了。被关在“牛棚”里的干部到底往哪儿安置?这是一个大问题。当时,许多地方的负责人,包括接管一些单位权力的军代表、工宣队负责人,都纷纷向上反映这一问题,请示如何处理关在“牛棚”里的干部。这一问题自然逐级地反映到了那里。一时也拿不出一个好办法来。于是,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被精简的干部等待安排,一大批被关进“牛棚”的干部等待安置的问题。

各地纷纷仿效柳河经验大办“五七”干校

正当中央高层领导人,包括在内,都为安置干部发愁时,远在北国边陲的黑龙江省冒出了一个柳河“五七”干校。

原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也一直在为如何安排精简下来的干部和“牛棚”里的干部而发愁。一开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只是安排这些人打扫卫生,清理街道的垃圾,干一些杂活。但这些活毕竟有限,干完这些活,这些人仍然闲着无事做。后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想出一个办法:把这些干部集中安排到农村,办一个农场,保留工资待遇,让他们在体力劳动中“改造”自己。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派人经过专门考察选址,最后选定了庆安县的柳河,进行试点。

柳河这个地方,自然资源比较好,也有一部分空出的房舍,安置第一批干部不成问题。第一批干部到达柳河后,还可以继续建房、开荒、种树、办小工厂,为安置第二批干部创造条件。去柳河的干部,采取分期分批的形式,且在那里的时间有长有短;干部劳动的时间,也根据体力而有长有短;又保留原工资待遇,干部很容易接受。于是,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1968年5月7日,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之际,正式启动这一计划,当天组织第一批干部到达柳河,并把这个农场命名为柳河“五七”干校。

柳河“五七”干校初办时还算顺利。到达那里的干部,与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生活和劳动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这些干部在柳河开荒种地,盖房种树,搞副业生产,还挺像回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把办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介绍材料进行了上报。这个材料最初在1968年9月29日《情况汇编》第628期上发表。

看到这个材料后,于9月30日写了一则批语:“此件可在《人民日报》发表。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以上请提到碰头会上讨论决定。”

接到的上述批示后,对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报上来的材料又进行了一些文字上的加工修改,定题目为《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并在他写的编者按中引用了的批语。这个由写的按语说,关于柳河“五七”干校经验的批语,“对反修、防修,对搞好斗、批、改,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应引起我们各级革命干部和广大革命群众的高度重视。希望广大干部(除老弱病残者外),包括那些犯过错误的干部,遵照的指示,在下放过程中重新学习,使自己的精神面貌来一个比较彻底的革命化。在革命委员会中工作的新老革命干部,也要执行的指示,分期分批下放劳动,使自己不脱离劳动人民,既当‘官’,又当老百姓。”

写好这一按语后,报送审阅。批示:“可用。”10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的报道,同时刊发了写的编者按。

这样,柳河“五七”干校便成了受到肯定的典型。各地、中央各机关纷纷仿效柳河“五七”干校,办起了许多干校。其模式大都是按校部、连、排、班建置,实行军事化管理。“五七”干校成为一个改造、锻炼干部的基地。

“五七”干校“改造”和“锻炼”干部的两种功能

各地办的“五七”干校,大多建在当地条件较好的地方。这样,当年或第二年,即可以实现生产自给。一般来说,“五七”干校的机械化程度比当地农村的水平要高许多,生活条件也比当地农民要好一些。但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单调的文化生活以及较差的生活环境,使不少到“五七”干校劳动的人感到处在艰难困苦之中。

一开始,黑龙江省办的柳河“五七”干校,主要是为了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和“牛棚”里的干部。的批示下发之后,中央各单位、各地各单位办的“五七”干校,就不只限于这些了。因为在批示中明确指出,“除老弱病残者外”,广大干部都应该下放劳动,“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而且,还把自己的女儿也送到中央办公厅办的“五七”干校去锻炼。这些话所表达的含义是:包括通过造反当上革委会领导干部的人,也要下放到“五七”干校去劳动。在造反派眼里,他们到“五七”干校,不是去“改造”,而是去“锻炼”。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按照的指示和《人民日报》的社论要求,为了“保持无产阶级朝气蓬勃的革命青春”才去“五七”干校的。

“五七”干校的两种功能,针对的是两部分不同的人。这两部分不同的人,结局也大不相同。精简下来的干部、“牛棚”里的干部及其他一些干部,是去接受“改造”的,因此,他们大多举家搬迁到了“五七”干校,一去就是数年,在那里长期劳动。而且在开始时是一点回城的希望都没有的。他们在干校里,从事的是最艰苦的劳动。连年老体弱的人,每天也要去干那些很重的体力活。他们的子女到了一定年龄,也要参加劳动。这部分人中,有些仍然有亲属在城市,但他们一年也难得回城一次。许多科技工作者、文学艺术工作者,在“五七”干校那种条件下,也只能干体力活,不能从事专业研究和创作,他们的大好年华就在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单调的生活中消逝了。一般来说,除了“牛棚”里的干部外,其他干部去“五七”干校,是定期轮换的,但由于轮换得比较频繁,也使他们荒废了业务和专业。

另一部分,即靠造反起家的人,到干校后,大多都担任大小不一的领导职务。他们一般不从事体力劳动,即使参加一点体力劳动,也是轻微的。有的则干脆搞搞花架子,走走形式了事。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对“五七”干校中的广大干部进行监督、管理。这些人一般只在“五七”干校呆很短的时间。他们回去以后,就算镀了一层“金”,有了进一步被提拔的“资本”。

新恢复的党校最终取代了“五七”干校

1971年9月后,中国先后开展了“批陈整风”、“批林批孔”运动。的注意力也转到了这些事上面。同时,闲置干部既然得到了安置,也就不大引人注目了。

1971年底至1972年初,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中,率先解放了一大批老干部,并恢复他们的工作。此后,各地在解放老干部问题上,也有所动作。这样,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的一大批“牛棚”里的干部,得以陆续离开“五七”干校回城。仍在那里劳动的其他人也开始不安心起来,纷纷回城申诉或找关系,以争取早日从“五七”干校回城。“五七”干校因此逐渐冷清下来。

这种冷清局面,从1973年开始即已出现,到1977年,足足持续了四五年的时间。在这四五年时间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对“五七”干校的事情很少过问。大多数地方,则把“五七”干校当作让干部轮流去劳动、学习一段时间的场所。当全国掀起“批林批孔”、“批儒评法”、“学习无产阶级理论”、“评《水浒》”运动时,各地的“五七”干校则成了办应景学习班的场所。但当各类学习班一结束,“五七”干校就又呈现出一派冷清景象,有的只留下三五个人看守房舍和农具。

1976年10月,“”被粉碎。随着揭批“”的深入,许多人都说,办“五七”干校是“”迫害干部的手段。中央虽然没有对此下结论,但各地各级的“五七”干校更加冷清了。

七年级数学论文篇9

关键词 中医学 七年制 临床技能 调查研究

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培养的是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因此,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质量的优劣。为此,我们课题组对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相关问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浙江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已经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以杭州市区省级医院和市级医院为调查范围。

1.2 方法:通过综合同类研究文献、学生访谈情况及临床实习手册等信息设计调查问卷。采取独立作答、笔录的方式。内容包括对临床实习时间安排的评价、对临床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对综合测评作用的评价、对临床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四个方面。

1.3 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Excel2003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98.18%。108名被调查对象中,男性56人,女性52人;实习地点均在杭州市区内,其中省级医院69人,市级医院39人。

2.2 对临床实习时间安排的评价:受调查的学生中,65.74%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太少,而2.78%的人则认为时间太多。有22.22%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应安排在第四、第七学年,37.96%学生认为应安排在第五、第七学年,他们的理由是理论与实践的交叉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而39.82%学生认为应安排在第六、第七学年。见表1。

2.3 对临床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只有17.59%的学生对自己在临床中掌握的技能感到满意,82.4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掌握的临床技能有欠缺。对欠缺的主要原因,41.58%的学生认为是时间不够,29.21%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意识到时却为时已晚,29.21%的学生认为无法学到东西。其中男生大部分认为无法学到东西,占41.31%;女生有48.84%认为时间不够才是主要原因。对于获得临床技能的最佳方式,1.85%的学生认为是多观摩;15.74%的学生认为是多动手操作;82.41%的学生认为观摩+动手操作才是最佳方式。对于临床实习期间科室的病例讨论课,81.48%学生认为有收获,15.74%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2.78%认为没有收获。分析收获欠缺的原因,65.57%学生认为病例讨论课只是走过场,形式主义。见表2。

2.4 对综合测评作用的评价:有20.37%的学生认为综合测评的主要作用就是评判好坏,79.63%的学生认为不是。6.48%学生觉得综合测评能帮助指出不足和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57.41%学生觉得综合测评帮助很少,36.11%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见表3。

2.5 对临床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11.11%的学生认为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容易理解,记得住;32.41%的学生认为中医临床课程比较抽象,不易记住;56.48%学生认为这些课程都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对临床课程的见习时间,5.55%的学生认为见习时间足够了,21.30%的学生认为时间正好,73.15%的学生认为时间太少。对半天在医院见习半天上课的床边教学方式,84.26%的学生很喜欢;11.11%的学生无所谓;4.63%的学生不喜欢。90.74%的学生认为这样

的教学方式会加深理论学习;也有9.26%的学生认为会忽略理论学习。

3 讨论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不仅是因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而且更因为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皆是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将中医的理论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因此,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医专门人才。七年制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承载着继承、发扬中医临床的重任,他们的临床技能尤其重要。而只有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论知识提炼成自身精华。本调查发现目前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主要存在着临床实践时间太少、临床教学质量不高以及考评制度不够合理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增加临床实践,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本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觉得临床课程的学习“记得快,忘得也快”,有的还认为“比较抽象,不容易记住”,除了学生的主观原因外,关键还是在于实践的匮乏,不能及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偶尔半天的见习课,从时间和人数的安排上都无法让学生在见习课上达到教学要求。因此,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要增加临床实践的机会。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半天在医院见习,半天上课的床边教学模式,认为这样能够加深理论学习。此外,每个学期结束如果都有一段时间的相关临床见习,也将是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机会。如此,将基础、临床与实习三个阶段综合考虑,基础阶段就引入临床内容,拓展和加强基础阶段的学习,临床阶段融入基础课内容,实习期间将基础课和临床课内容适当穿插,则可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和结合,逐渐实现“一体化”[1]。

3.2 增加实习生临床“实战”机会,提高教学质量:绝大部分受调查的学生对自己临床技能的掌握不满意,且调查显示病例讨论课收获不大,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收获。其原因是这类讨论课在讨论之前就没有设定明确的讨论目标,讨论时老师也没有深刻分析,只是走过场,形式主义而已。病例讨论是培养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对某种病例掌握比较全面的鉴别诊断及诊断步骤,而且讨论还能培养学生如何简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因此,要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增强带教的质量和责任感[2]。要增加临床实习中学生动手的机会,实习单位要放手让学生有“实战”的体验,实习生也应该从自身出发,加强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3]。

3.3 完善综合测评制度:目前学校综合测评的内容是理论课程与科研、文体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其中理论课成绩占了大部分。综合测评内容比例的设定直接决定了学生努力的方向,以理论课程成绩为主导的综合测评势必导致学生忽略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因此,建议在实习或见习的那几学年,将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加入到综合测评的内容中去。如通过带教老师的总体评分及对模拟病人、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的操作进行打分,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到综合测评的总分中去,并且将其写入学生手册。如此,就能让学生从一进入大学校园就明白临床技能对于一个医学生的重要性,使其在学习及实习期间有意识地侧重于自身临床技能的锻炼,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车立娟,徐竹林.临床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在校生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02,21(4):17-19.

[2]孙保亮,张辉,李昌英.提高实习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92-93.

七年级数学论文篇10

 

从小学数学过渡到七年级数学,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有个转折与适应的过程,相对而言,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很多,也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觉得很好学,没有困难,容易在学习中掉以轻心,慢慢地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没有得到及时重视和解决,在进入八、九年级后,加上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就会出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势必投入更多的精力予以补课,效果反而不理想。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七年级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因此,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应从下面几方面去做好: 

 

一、注重预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必须预习,只有通过预习,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讲,提高听课效率。由于七年级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进入中学后,需逐步 发展 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他们虽然有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学能力是较差的。七年级教材涉及数、式、方程,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七年级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也不尽一致,他们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因此,找不出要点,也不知自己有无问题,上课时只得把老师讲的内容“胡子眉毛一起抓”。显然,这样做“疲劳有余,效果不佳”。为此,在上某一新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预习题,让学生看书思考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注重听课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宋代朱熹在他的“三到读书法”中说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见听课必须专心。我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谓心到:是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眼到:是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因为数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耳到: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旧知识要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手到:一是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思路有时也可以记下。教师形象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渐形成。显然,在上面“四到”之中,“心到”是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三、注重复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及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复习方法上,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比较可以明确本质,辨析异同,从而收到举一反三是效果;通过联想,可以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形成知识 网络 ;通过概括,可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记忆,利于掌握,并灵活运用。 

 

四、注重解题方法,培养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