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探究

时间:2022-05-18 10:36:22

七年级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探究

【摘要】基于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兴趣爱好、师生关系、教学手段及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等角度着手,探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他们感知和实践,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英语课堂;师生关系;教学手段;七年级;兴趣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意识(教育部2012)。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七年级是小升初阶段的过渡期和转型期,更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应以学生身心发展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以和谐师生关系为基石的前提下,关注全体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创新教学手段,吸引并延长学生的课堂注意时间;通过有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让学生去感知和实践,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营造英语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求知欲

教师要善于营造英语课堂氛围,创造一切条件,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高茂军、王英兰2018)。兴趣是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把万能钥匙,特别是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学生的感性认识、自律行为、心智思维还不成熟。教师要善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营造温馨、开放的英语课堂,让他们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对英语感兴趣时,英语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英语课堂氛围的营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一)心理暗示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构思,营造开放的英语课堂,善用英语文化墙、读书角,冲击学生的视听感受;巧用英文名字重新塑造学生的角色心理暗示,鼓励他们主动、大胆地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培养他们用英语交际的思维习惯,构建温馨、开放的英语课堂空间,让其在浓郁的英语课堂氛围的熏陶下,融入学习英语的环境,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二)文化熏陶英语学习不仅是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是对英语文化、意识形态的学习。学生了解更多真实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学好英语大有裨益。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对文化意识形态的学习不够重视,或者难以找到易于操作的教学资源。那么,选取适合学生欣赏的英文原声电影或歌曲,阅读相关英文期刊等非课程资源就值得教师大胆尝试。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学会用心感受、体验英语文化,加深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认知,进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三)座位编排常态课堂座位编排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倾听,师生和生生之间需要更多语言交流的机会,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科学、合理的座位排列模式,为学生创造更有利于英语交流、学习的课堂环境。4—6人讨论式座位排列模式操作性强,教师可根据动静搭配、成绩差异、身体因素、男女均衡搭配的原则,以4—6人为单位,依据学生的特征,取长补短,使其共同发展,增加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缩短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大增加彼此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机会,营造一种自然、轻松、平等的英语课堂氛围,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习效能的最优化。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关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通往学生心灵的一座桥梁,而关心、爱护、鼓励则是构建平等、轻松、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石。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他们在教师眼里应该是平等的(宋运来2011)。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和想要成功的愿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特别关注“学困生”,一定要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活动中,尤其是在示范课、观摩课等公开课教学中,为达到“出彩”的教学效果,对“优等生”的“表现信号”总是主动“接收”,而对“学困生”发出的“机会信号”却刻意屏蔽。长此以往,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产生“唯分数论”的错误思想,会对学生的内心产生极大影响,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会造成巨大阻碍。七年级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英语学习的新起点。虽然学生的英语成绩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尤其对于“学困生”而言,既是关键期,又是转型期。如果教师能对他们学好英语多一份耐心和信心,就能对他们以后的学习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鼓励、引导和等待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教师只有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后,才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达成“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应。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有梯度和广度,既要让“优等生”有挑战感,又要保证“学困生”有成就感,最终让所有学生都有收获。

三、创新教学手段,延长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持久性

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让教学内容简单化、趣味化,努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与他们产生思维共振,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创新教学手段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也是“贵在得法”的真实践行。“心不专一,不能专诚。”教师创新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思维,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像于永正老师的幽默教学、魏书生老师的民主课堂等都是对教学手段的创新,从而为延长学生注意力奠定了基础。有创新力的教师,其课堂教学风格和教学手段一定会比较新颖,能吸引学生持久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课堂氛围更有生机和活力,进而形成课堂教学的内聚力。那么,要想创新教学手段,教师应从哪里入手呢?以外研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Module8Choosingpresents教学为例,为便于学生掌握一般现在时主谓一致的规则,即动词三单形式的变化规则,教师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密切联系学生兴趣,将电视剧《西游记》中各种动物修炼成妖的情节与动词三单形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即不同时态对应妖怪修炼的不同年限,变形后的妖怪对应动词形式的变化。将一般现在时比喻成动物修炼的第一阶段,动词三单形式对应动物的初次变形,从而使枯燥的英语教学富有趣味,有利于唤醒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手段能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悟性思维,使其体验收获知识的乐趣,激发求知欲,促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幽默的语言、趣味的知识讲解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辨性,进而使其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四、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课程改革倡导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其中最根本性的变革是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即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从“教堂”到“学堂”。正如龚亚夫所提出的,中小学英语教育应改变单纯以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目标,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体现英语教育在促进人的品格与思维发展方面的价值。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活动,还是一个充满灵性和创造性的师生双边情感交流的过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本质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七年级英语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维发展水平,巧妙地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指导教学,激发其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望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殷切的希望和期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刘儒德2006)。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尊心强,逆反心较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心理学的“超限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用鼓励代替责备和歧视,用期望和耐心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勇气和信心,促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锻炼努力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地布置作业,则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即不同学生可接受的学习程度不同,区别对待。否则,对于完不成任务的学生,其自尊心会遭受打击,甚至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学习动力,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反而有可能产生负面的结果。

七年级是初中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七年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个人魅力,更新教学手段,敢于做必要的探索,让学生真正通过感知、体验和实践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感受快乐与成功,促进品格与思维的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柯习昌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七十中学